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太上感應篇圖說28:慈心於物(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譯文】

  注:慈心,乃是萬善的根本。人要想積德累功,不獨愛人,還應當愛物。動物之命雖然卑微,但也是活生生的生命。人如果能將仁慈之心惠及於微不足道的動物,給予救護,那麼殺機自然泯除,慈悲心必然增長,就沒有不能長享福壽的道理。

  案:明朝一位陸姓書生,富有錢財。家中有花園一所,亭台樓閣,一切齊備。水池旁邊有一座亭子,叫做“藏春亭”。水池方圓數畝,種滿了蓮藕。有一年,因為天氣干旱,池水干涸,陸生見一個動物在泥中蠕動,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只大白鼋。陸生的父親高興地說:“這是野味,何不煮了招待客人?”陸生說:“此物長期生長在水池中,殺掉它不祥,請求父親饒它一命。”父親點頭答應了。陸生命令書童把白鼋放生到江裡,鼋回頭看著陸生,象是在感謝他的樣子,悠然消失在江中。陸生後來生了背瘡,晝夜喊疼,奄奄一息。一天半夜,忽然有一位身著白衣绛裙的美女敲門而進,到床前對陸生說:“郎君得了這樣的病,妾心急如焚。”用手撫摩瘡口,覺得涼如冰雪,頃刻之間疼痛消失。女子又從袖中取出黑色藥丸一顆,讓他用清水服下,陸生的背瘡很快就好了。陸生叩頭致謝,說:“我都是將死的人了,承蒙神仙救活。當初裴航遇到雲英,劉阮入天台山的故事,也不過如此。只是在下怎敢萌生雜念?惟願拜在您的門下,聞聽教誨,我就知足了。”女子說:“不用謝我,咱們彼此相互扶持。我是水中之仙,如何嫁給世間人呢?郎君很快就能得到佳妻,如同妾親自在房裡侍奉您一樣。”留詩一首,飄然而去。詩寫到:“妾姓袁兮字綠瑛,藏春亭畔舊知名。月中乞得玄霜藥,為報當年免受烹。”陸生這時才明白過來,“袁”,就是“鼋”,原來是以前救下的白鼋來報恩。陸生後來娶妻,其面貌和女子一樣,喜歡穿白衣。女子所說,如同她在房中侍奉一樣的話,原來是這麼回事。

  陸生搭救白鼋不過是一念不忍之心,本來並沒有期望回報。然而正值病體垂危之際,服用玄霜藥,而立刻痊愈。看來雀銜環、蛇報珠的典故,絕非虛言。世上隨意烹宰生命的人,讀到這裡應該猛然醒悟。

  附:宋朝侍郎王敏仲喜歡放生。一天突然心生疑惑,就去請教小法華禅師,對禅師說:“以在下所見,我不殺生也不放生,付之無心、順其自然可不可以呢?”禅師厲聲說道:“大錯!大錯!面前的木頭也是無心,弄幾個木頭放在那兒,能救得了世間一個苦人嗎?”王公聽了這話,十分震驚,發心永遠實行放生功德。大概慈悲之心就是善,放生實在是培養慈悲之心的最好方法了。

  杭州陸麗京、張用霖、應嗣音、陳際叔諸位先生,成立了一個“放生社”,於是一同和作《東坡戒殺詩》。戴茂齊先生編輯《轉劫輪》一書,想要將詩編入書中,當時有一個狂妄的少年拼命抵制戒殺放生。戴先生說:“如果說陸麗京諸位先生所言違背聖道,難道說蘇東坡先生也不明聖道嗎?”少年連蘇東坡先生也加以诋毀。當天夜裡夢見到了一所廳堂,上面坐著一位頭戴高巾、身穿深衣、胡須很長、額頭很高的老者,面帶怒氣,令人敬畏。與少年講論戒殺放生,與王道並不相悖。少年理屈詞窮,謝罪退下。第二天,少年嘴旁邊生了一個毒瘡,等到許願放生十萬命來贖罪後,才有所好轉。黃相國常常舉這個事例來勸人戒殺放生。有人題詩說:“放生功德浩無邊,安得富人不惜錢。寒士寡財須愛物,先持戒殺貴心堅。”

  明朝江山縣朱恺,字壽仁,為人忠厚,刻苦讀書,他家堅持不吃牛犬肉,已經三代了。少年時就失去了父親,體弱多病,喝牛湯就有所好轉。因為家貧,在鄰村教書,得到報酬八兩銀子。回來的路上,在一座古廟避雨,見廟墻上貼有兩張紙,一張是殺牛的果報,另一張是吃牛肉的果報。讀之,上面記載的事例,非常慘切,不覺心生慚愧,汗下如雨,醒悟到:“我今年已經二十九歲了,還沒有考上秀才,必是吃牛肉的報應。況且違背了祖宗的戒律,是不孝;吃有功於世的牲畜,是不仁;逞口腹之欲,是不義;知道了吃牛肉的報應而不痛加戒除,是不智。犯下這四種罪行,大禍將至,還指望得到功名富貴嗎?”當即在神明前叩頭禱告,誓願永不食牛肉。雨停了,准備起身,正好遇到村裡的屠戶尤光宇進廟,問他來干什麼,屠戶說最近買了一頭瘦牛,考慮到會不會虧本,特地來求簽。朱恺問牛在哪裡,屠戶說在廟外。朱恺出去看,見牛雙膝跪地,淚下如雨,頓時生起恻隱之心,問屠戶多少錢賣,屠戶說七兩銀子。朱恺如數付錢給他,屠戶又嫌銀子成色不好,又索要三錢,朱恺毫不猶豫給了他。朱恺買下了這頭牛之後,用木板寫上“神明放生”四個大字,掛在牛脖子上,解開缰繩,放牛自去。當年考上秀才,進學宮讀書,入贅於鄉裡王賢家。王家是望族,一天在飲宴的時候,和岳父談及放生牛的事情,忽然下人報告門外來了一頭牛,脖子上掛著木板,趕也趕不走。朱恺出去看,果然是自己放生的那頭牛,吩咐牽到後院空屋子裡。先是鄉裡有一個慣偷,外號“人猕猴”,一直在打王家的主意。因窺見王家女兒的嫁妝豐厚,夜裡在牛住的那間房子的旁邊蹲點,在牆上掏洞而進,徑至進入朱恺住的房間,用口袋卷起衣服首飾准備跑,牛突然進到屋子裡,把梳妝台撞到,聲音很大。朱恺驚醒,大喊“有賊”,眾人都醒了,也跟著大喊。賊害怕了,想從牛肚子下鑽過去,牛抬起蹄子把口袋絆住。當時喊聲又急,賊丟下口袋逃跑了。王老爺子檢查口袋,看沒丟什麼東西,很感激這頭牛,從此以後王家全家發誓永遠不吃牛肉。過了兩天,賊又來了,打破後院的門,見牛好像發怒的樣子,因為上一次被牛擊敗,於是牽牛而出,把脖子上的木板扔掉,賣給屠戶,得到四兩銀子。當時朱恺正在幫岳父收賬,路過屠戶門前,瞧見所放生的牛,問從哪來的,屠戶把事情告訴了他。牛向朱恺跪泣,和上次一樣,朱恺又買下來,另掛一塊木板,上寫“雷電放生”四個字,又解開繩索,放牛自去。過了幾年,朱恺在古田富戶鐘寬家,做家庭教師。鄰村有盜賊,鐘寬非常害怕。朱恺代為謀劃,修建高牆以作防備,忽然小童報告外面來了一頭牛,脖子上掛著木板,在外邊呆很久了。朱恺驚奇說:“這是我放生的牛,向來靈通,盜賊肯定快來了!”於是就對鐘寬講述牛在岳父家抵御盜賊的事情。三天後,盜賊果然來了,持刀放火。鐘寬爬上梯子遙望,見火光之中,牛怒吼著,沖擊如飛,所向披靡。盜賊逃走了,牛精疲力盡而死,旁邊躺著兩具屍體,用燈一照,原來是尤光宇和“人猕猴”兩人。報告官府,抓獲余黨。鐘寬對牛十分感激,將牛埋葬,立碑一塊,上刻“義牛墓”。從此锺家也發誓永遠不食牛肉。沒過多久,當年正逢大比之年,朱恺參加秋季的鄉試,試卷分配給歸安縣令審閱,對朱恺的卷子,不太滿意,就放到一邊了。夢見一頭牛跪在地上,邊哭邊求,醒後把卷子又看了一遍,文章實在是不太好,心說:“此人一定有陰德。”勉強推薦了上去,竟然被選中。揭榜後,拜見主考官,考官問朱恺做過什麽陰德之事,朱恺說並沒有。再問,朱恺述說今年放生牛的事,考官驚歎不已,於是將所做的夢告訴了他。第二年,緊接著考中進士,發榜前主考官也有神奇的征兆。朱恺被授予商丘縣令一職,政績卓著,嚴禁宰牛,敘述自己放牛之事,勸化當地百姓,百姓多數也被感化,後來擢升高位,請求罷職還鄉,奉養老母親,母親活到九十一歲,朱恺活到九十六歲,兩個兒子都考中進士,至今子孫繁衍不衰。

  徐太史說:憐憫將要被殺的牛,買下來放生,出自於以教書為生的寒士之手,比較有錢人來說,功德更加一等。只是不明白盜賊未到之時,牛是如何先知道的。而且,爲什麽已經放生的牛,是怎麼知道朱先生住的地方呢。難道是鬼使神差,還是牛的靈性炯炯?

  徐太史題詩說:殘碑幾度藓花秋,傳說朱家舊放牛。熱血黃泉埋不得,尚騰靈氣暮山頭。 《戒殺弭劫篇》有詩說:過客唏噓感義牛,殘碑幾度藓花秋。文章代灑西風淚,暗裡朱衣亦點頭。

  芝堂敬跋詩四首:

  其一 半載辛勤只八金,舌耕糊口實酸心。世間多少豪華客,誰似朱公種德深。

  其二 偶感危言起悔心,信根全仗慧根深。神前誓戒遵先訓,四罪堪垂座右箴。

  其三 放生共廢十余金,兩度終全愛物心。不待闱中牛報德,仁人早有帝天欽。

  其四 鹿鳴宴罷又瓊林,嚴禁屠牛恩更深。婉勸部民勞說法,幾人不失布衣心。

  和徐太史詩兩首:

  其一 須江舊事幾經秋,何處殘碑認義牛。一念生機回造化,轉移還在己心頭。

  其二 人間粒食賴耕牛,孰謂無牛可有秋。果報昭彰誰猛覺,屠兒幾個早回頭。

  嚴州青溪王某家,養了一只母狗,和所生的小狗住在一塊。一天,主人殺掉母狗,煮了一半,邀請賓客來吃。小狗圍在桌子底下,等人把骨頭扔在地上,就銜去,這樣來回好幾趟。王某對客人笑著說:“人都說狗認不出同類的骨頭,此話不假。”吃完後,小狗不再來了,王某很奇怪,就去找,見園子裡狗骨頭堆成一堆,上面蓋著土,而小狗已經死在母親骨旁了。王某大驚,悔恨不已,於是將另一半狗肉埋了。與客人一同永戒狗肉,又作了一篇《孝犬記》用以勸世。王家子孫後代繁衍不衰。

  李哲生說:以無知的犬子,尚且知道埋葬母親的骨骸,而人卻有長期不葬自己的親人,使親人屍骨暴露,不得入土為安,同此犬相比怎樣呢?

  徐太史說:《警心錄》還記載,德興一農戶詹材,家裡貧窮,養的母狗生了一只小狗,沒有東西喂它。鹿坡王家和詹家相距半裡,把小狗要回來,用米糠喂養。每次吃完後,就掉頭返回詹家,把東西吐出來給母親吃,到傍晚也是這樣,刮風下雨都不間斷。當時有讀書人為其寫了一首《孝犬歌》,寫到“慈鳥反哺古所稱,不聞乳犬能效颦。鹿坡王氏世吉人,乞得乳犬於良鄰。良鄰家貧並乏食,母犬長飢柴骨立。乳犬食竟掉尾歸,嘔食喂母使母肥。朝餐歸嘔暮復續,獸類之中穎考叔。紛紛養志多缺如,愧殺四足之韓盧。”又有記載,村民趙五,家裡養的母狗生了一只小狗,才兩個月,時刻跟著母親。母狗被虎吃掉,趙五叫鄰居們一塊手持長矛去打虎,小狗奔跑上去咬住虎尾巴不放。虎帶著它跑,被荊棘掛住,皮毛脫落殆盡,就是不松口。虎因為累了跑的稍微慢點了,眾人追上,將虎打死。另外,據《建寧府志》記載,鹹溪童镛家裡養了兩只狗,一只白色,一只花色,乃是一母所生,聰明機靈,很通人性。後來,白狗忽然瞎了,無法進到狗窩吃食,主人就在窩外邊鋪上草墊子,白狗趴在上頭。花狗每天銜食喂它,夜裡就趴在它旁邊。等到白狗死了之後,主人把它埋到山坡上,花狗每天早晚都去轉一圈,好像拜泣的樣子,然後趴在那一會兒,才回去。把這幾件事和前面的案例一塊讀,犬啊,犬啊,竟然如此孝順,如此友愛,如此深情厚意!

  天長縣民戴某,早晨出去,他的妻子到田野裡放牛。狗也跟著,過了一會兒,鑽到草莽裡,不見出來。戴妻牽著牛去找,走了不到一百步的距離,見一虎正在吃狗。虎看見人來了,放棄狗,向人撲過來。牛見主人有難,怒氣沖沖,勇猛向前。虎又不管人了,對付牛。牛和虎搏斗,不超過一個時辰,以虎敗牛勝告終,人於是幸免於難。分管畜牧的官吏將此事上奏朝廷,賜給一頭牛代為耕種,原來那頭牛,令其老死。

  有一位讀書人,秉性仁慈。他的親戚家養的狗,一胎生了四只小狗,認為不祥,將要扔到河裡。他見到後把小狗帶回,自己喂養。一天傍晚,忽然聽到一種聲音,好像刮風下雨的聲音,草木都倒了,聲音震撼山谷,遠遠望見一條大蟒蛇,有車輪那麼粗,目光閃閃,直奔他而來。眼看就要把他吞吃,這時,四只小狗徑至奔向蟒蛇,跳躍著按住蟒蛇頭,競相撕咬,竟把蟒蛇咬死了。人得以安然無恙,狗都知道報答主人救命之恩。

  李斯義說:那時候他收養四個犬子,也不過心中有一念不忍犬死的憐憫心。而終靠了四犬得免了殺身之禍,所以,凡是人作善事,只要盡到自己的良心。如果作善事是為了求得報答,就是作善事的動機不純,那就不會感動動物類。

  徐太史詩:身纏蟒蛇吐腥煙,並力酬恩始快然。溺犬路人尚憐死,自家溺女不知憐。

  同年張鶴洲先生,曾經騎乘一頭驢,非常喜愛它。康熙甲辰年,鶴洲因為牽涉進一樁科考的案子,衣食不繼。於是把驢暫時抵押給別人。一天從街上走,驢悲鳴,拋開新主人又逃回張鶴洲家。一靠近它,就嘶叫不停。我的兄長在吏部做官,為其作了一篇《義驢賦》。嗚呼!此驢遠遠超過三國華歆叛孫投曹,西晉賈充叛曹魏投司馬晉,南北朝禇習叛宋助齊,這些見利忘義,賣主求榮之徒。

  徐太史詩:“義驢日下競稱奇,消得琅琊吏部詩。新主縱然刍秣好,不如故土樂忘饑。”

  元生公,是我的曾祖父,我小時候曾經聽父親講過曾祖父的一個故事:公曾經見一個西方來的客商,用一群驢、馬馱運皮貨。其中有一匹馬脊背磨爛了,血肉模糊,臥在地上起不來,客商用鞭子打它,一連抽了幾百下,馬在地上掙扎,還是站不起來。公心生憐憫,對客商說:“這匹馬看來已經不能馱運貨物了,你何苦要鞭打它呢?”客商說:“不這樣,難道要丟棄它嗎?”公說:“爲什麽不賣掉?”客商說:“這馬傷成這樣,誰會要呢?”公問要多少錢,客商說:“當時我是花三十兩銀子買的,現在你給個半價就行了。”公如數付錢給他,客商另雇了一匹馬馱運貨物。當時人都笑話公太愚蠢,且說這匹馬肯定站不起來了。公試著牽馬,馬勉強支撐著起來,於是牽回家,調養一個多月,脊背完全長好了,健壯又聽話,不驚蹶,公很滿意。一天,騎馬到親友家赴宴,回來的時候,因為喝醉了沒走幾裡路就在馬背上睡著了。路經一個山坡,旁邊就是懸崖,崎岖難走,馬走到這裡停下了,公還在睡。馬大聲嘶叫,公還是不醒。眼看太陽落山,馬一直嘶叫不停,村民聽到有馬一直嘶叫,感到很奇怪,就去看,原來是公,急忙叫醒。公驚訝地說:“馬如果冒險往前走,恐怕遭遇不測之禍了。馬果然不辜負我呀!”後來馬死了,公流淚將其埋葬。

  徐太史詩曰:“伏枥誰憐縷喘存,俯鞍沉醉怯黃昏。青山埋骨頻揮淚,何日驽骀再報恩。”

  邠州一個安姓屠戶,家中有母羊,帶著羊羔。一天准備將母羊宰殺,剛綁到架子上,羊羔忽然向安某雙膝跪地,雙眼流淚。安某驚呆了,過了好一會,把刀扔在地上。去叫一小童過來,一塊宰羊。回來一看,刀不見了,原來是被羊羔銜去,放在牆角下,然後趴在上面。安某懷疑刀被鄰居偷去了,忽然轉身把羊羔踢起來,見刀在羊羔肚子下面,頓時醒悟。當即解下母羊,送到寺廟裡放生。自己則出家,拜在竺大師門下做了僧人,法名“守思”。

  徐太史說:“霜鐘一聲,大眾試靜思。這個羊羔看見母親被捆綁時,是何等心碎?向屠戶下跪時,是何等憤怒?臥在刀上時,是何等膽戰心驚?跟著母親一塊入寺時,何等歡喜?此羊羔乃是孝子,這個屠戶也是決心可嘉,可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徐太史詩:殺機一動幾時休,羔跪屠前枉淚流。轉眼擘開生死路,何人刀下肯回頭。

 

上一篇:太上感應篇圖說28:慈心於物(甲)
下一篇:太上感應篇圖說28:慈心於物(丙)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