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境練心學取捨,命自我立勿遲疑
作為人,如何來面對人生,面對現實生活,無非有兩種態度:一種是選擇,一種是放棄;或者說一種是要,一種是不要。如果不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要捨棄的是什麼,那就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狀態,也是內在無明的一種體現。人生就像一場博弈,這盤棋你要不要下賭注?就要選擇或放棄。你不選擇就放棄,你選擇它就押下賭注。賭注押錯了,你的錢就沒有了,但至少你是選擇了。
同樣的道理,當面對生活的時候,我們常常微笑,還是常常埋怨?通常更多的時候都是在埋怨。當面對命運的時候,是屈服,還是去戰勝?當面對煩惱的時候,願意當俘虜,還是願意戰勝內在的煩惱?這一點是很實在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有煩惱的,你要不要去戰勝它?或者是被煩惱所屈服?當面對人群的時候,是親近,還是疏離?大家住在同一個寺廟裡,是要與同行結緣,還是遠離眾人?遠離人群就可以什麼都不管,回到自己房間裡面去;如果要同眾生結緣,要做的事情就多了。
對於在家居士而言,你的職業、家庭等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分析、判斷,然後進行選擇或放棄。所有這些就是人生的寫照,作為人就是要學會掌握這種能力。
世間上的事情千頭萬緒、紛繁復雜,當所有的事情糾葛在一起,就不容易看清楚,於是造成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怎麼放棄。這是外在因素的影響。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自心,要解決問題必須回歸到自心。這樣,就要依著佛陀告訴我們的方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如何用心。如果不知道如何用心的話,肯定看不清楚。
比如說住在一個寺廟裡,寺廟裡有多少樣東西,有時候我們很難講得出來。又比如在一個講堂裡面,能夠把每一樣事物具體叫什麼名字都很清楚地講出來,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再比如說看到一塊石頭,它是什麼顏色,我們大概還能講講,但是你要把它講得很清楚細致,也是不簡單的。至於在一個大寺廟當中,能夠把別人的名字都記得住,更是非常難的。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平時用心的程度、時間是很少的,對外在的人、事、物就非常不關心、不用心,自然而然就認識不清楚。所以對於這些非常復雜的境界,我們要學會用心:用心去了解,用心去理解,用心去體會,用心去感悟。看到這些東西,然後慢慢啟發自己的悟性和靈性,用心去感悟生活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這樣的話,命運就在我們的手裡,命運也就在我們的腳下,靠我們自己去走。其實可以說,命運就在我們的心裡。一個人的命運怎麼樣,就是要看他的心怎麼樣。心裡面有塵埃,有無明煩惱,就要每天用心去觀照,也就是神秀大師所說:“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我們要對每天生活工作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觀察清楚,就需要很細心地去體驗,對生活要非常地用心。比如對別人要寬容,對自己要嚴格,對人對事要做到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慢慢學會在寬容當中淨化自己的煩惱。如果對別人要求非常地嚴格,不能寬容別人,那你怎樣淨化自己的煩惱呢?
還有更重要的,是放棄我們思想的包袱。比如常常講要做好事,做壞事時會害怕,但有時候好事做多了也會害怕,覺得好事很難做,弄不好會得罪人,慢慢地就不做了,最後干脆好事、壞事都不做了。當然有的人也常常做很多好事。如果一個人能夠一直堅持做好事,那就很不簡單,這就是佛菩薩一般的境界。
學佛怎麼修行?怎麼用功?就要面對生活,面對人群,並學會如何選擇與放棄。只有懂得選擇、懂得放棄的人才會成功,才會有快樂和幸福可言。就像《論語》裡邊講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果連善惡是非都分不清楚,那一個人會有什麼快樂和幸福可言呢?
我們大部分人是凡夫,在平凡的世界裡面,在平凡的生活當中,不計其數的人都在苦苦追求幸福和快樂的鑰匙。怎樣得到這把鑰匙,然後打開通往幸福與快樂的大門呢?佛法就是這樣一把“心鑰匙”,這把鑰匙就是智慧,就是戒、定、慧。我們每個人的外表都差不多,都有眼睛、耳朵、鼻子、頭發……,但是心靈是不一樣的。人與人心靈之間的差異遠大於外表上的差異,而真正決定命運的是我們的心靈。
很多修行有成、學業有成、事業有成的人,往往都是選擇了既定的目標,永不放棄地追求,永遠都能夠進退自如,這樣,才能夠在整個人生坎坷泥濘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腳印。如果人生這條路非常平坦,甚至是柏油路,那麼你走過去就沒有任何足跡;如果這條路很泥濘,那你踏一步就會有一個腳印,雖然很難走,但總能夠留下自己的足跡。
這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就是不要怕面對境界,這些境界就是自己的人生,就是人生的經歷。你走了過去,留下了腳印,對以後的人會有很大的啟示,是非常珍貴的。如果你走來走去,徘徊不前,就很可惜了。當然,如果你修行到非常高的境界,連腳印都沒有,那就更了不起了。行事如風一般,在這個世間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那是大菩薩的一種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