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起煩惱的時候,自己很難控制,誰離我們近就會傷害誰,猶如火一樣。在世間,親人離我們最近,所以我們的煩惱首當其沖就會影響他們。反過來,如果一個人內心有很多智慧、快樂,也是離得近的人先受到幫助。
“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若心有嗔恚,安樂不久住。”一個人縱然付出得再多,如果煩惱深重,也會令周圍的親友遠離,自己也得不到絲毫快樂,這是很悲哀的。家人要多關愛、贊美她,肯定她的付出,讓她內心喜樂。若有機會幫助她和家人學習佛法,慢慢減輕煩惱,才是究竟解決之道。
人內心的狀態像波浪一樣起伏,煩惱盛的時候智慧就低,智慧生起時煩惱就弱。不能等到煩惱之勢強盛的時候才想去改變,而是要在念頭未生之時做功夫,平常就多熏習智慧,讓自己內心光明的力量越來越強。
人的狀態會有起伏,煩惱現行的時候,內心的智慧就被覆蔽了,吸收佛法的能力就變得很低。這個時候可以適當靜一靜,去打掃一下屋子,讓心沉澱一下,但不能 “靜”過頭了,變成自我封閉,還需要靠同行善友對我們的幫助。與平時有緣、有信心的善友一起學習、承擔,靠大家的狀態把自己拉出低谷。
煩惱平時隱伏,遇到境界時則暴露出來,並不是有“兩個自己”。修行正是要發現煩惱、對治煩惱,認識煩惱才是修行的開始。
我們的心有很多面,哪一面現起,就呈現出什麼面貌。內心慈悲的一面出現時,就如菩薩;內心煩惱當道時,就很粗暴。所以,其實我們的心具足做佛菩薩的功能,只是煩惱太多,時時蒙蔽光明。就像天空一樣,有時候湛藍如洗,有時候塵埃漫天,每個人都需要治理內心的霧霾。
人煩惱的念頭“剪不斷,理還亂”,內心沒有明利的慧劍能夠斬斷這些煩惱,就會越想越想不通,越陷越深。想要解脫,就要多去聽聞、思維佛法,而不是糾纏煩惱。當我們的心去憶念佛法時,內心就是光明的,否則都是一團漆黑,想要搬空黑暗,怎麼做得到呢?
擔憂、煩惱的時候,告訴自己:這一切不過是妄想罷了。別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以為別人眼中的自己,是完全不同的。一個總是在擔心自己快不快樂的人,活得最不快樂;為他人付出而忘記自己苦樂的人,卻收獲了最大的快樂。
心大了,煩惱就小了。凡事看得寬些,看到全局、看得長遠,不要只計較自己眼前一點利益得失,爭利斗氣;凡事不要執著,善識無常、深信因果,坦然接受現實,積極為未來種因。
對待煩惱,要靠思維來化解,不能去壓抑。人都有煩惱,我們如果對自己的煩惱觀照不清,再遇到他人的煩惱,就無力面對。只有多熏習佛法,不斷增長內心覺照的力量,增長宗旨和信心,才能在境界面前保持心的平靜;如果內心的智慧不夠、力量不夠,就沒有辦法轉心。
佛法要去用、去實踐,在具體的境界面前,面對煩惱與業力時去轉心,這樣才能體會到“法”,避免只學成文字。但初階時,過於強猛的境界我們又承受不住,所以需要在一個師法友團隊中學習。既互相策勵,又互為境界,在共同學習、承擔的過程中慢慢認識煩惱、調伏煩惱、深入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