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第四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  (第四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5-06-04

  疏鈔一、大勢至—啟教之人也。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與觀世音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生淨土。】

  這一章是《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大勢至—啟教之人也』,大勢至是菩薩的名號。「啟教之人也」,啟是開啟,教是教化,他是開啟教化的第一個人。

  『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這幾句都是經文裡面的話。從這幾句,可以說將大勢至菩薩給我們很詳細的介紹出來了。可是初學之人,看這個簡單的介紹,對於菩薩殊勝的功德很不容易體會。原因是我們的心太粗,惑障太重了,不能不簡單的做一個說明。淨宗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殊勝到了極處,沒有一法能與它相比。

  大勢至菩薩代表的是專學這一個法門的第一人,專修專弘。經文裡面,他告訴我們,他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到後面再與諸位詳細解釋經文。這是說明他修學的宗旨,無生忍是果位,念佛心是因行。以念佛這個因,證得無生忍的果位。無生忍就是成佛的果位。

  《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圓教初住以上,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都稱之為無生忍。嚴格的說,證得無生果位的菩薩,應當是七地、八地、九地這三個位次,可見不是普通菩薩。再往上面去是寂滅忍,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十地菩薩是下品寂滅忍,等覺菩薩是中品,如來果地我們稱為上品,這是說明無生忍位的菩薩很高。此處講的無生忍也通如來究竟的果位。換句話說,大勢至菩薩就用念佛法門,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這麼簡單,這麼容易,得這樣殊勝的成就,這個法門的功德不可思議。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方法。怎麼念?要能都攝六根,就行了。怎麼攝法?攝是收,我們常講收心。平常我們的心都往外面境界上跑,眼往色上跑,耳往聲上跑。六根的根性就是我們的真心,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就被外面境界迷惑了。怎麼迷?起了貪瞋癡慢,就迷了,被外境污染,被外境迷了。現在菩薩教我們要把這個心收回來,眼從色塵收回來,耳從聲塵收回來。用什麼方法收?就用這一句佛號。我在此地明白的告訴諸位同修,怎樣收攝六根?淨念相繼。你能做到淨念相繼,六根就都攝了。如何做到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做到了。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兩句說明念佛的功效。方便是指其他一切方便法門,念佛人不需要,不用藉助其他法門。現在諸位也許聽到有人講要禅淨雙修,「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比喻禅淨雙修。還有禅密雙修,還有禅淨密三修的,現在在這個社會許多地方我們都聽到這些。大勢至菩薩簡單,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下去,他不要禅、也不要密,什麼都不要,這是「不假方便」。

  「禅淨雙修」是永明大師提倡的。永明延壽是中國淨土宗第六代祖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這個人提倡禅淨雙修,那一定沒錯。諸位要知道,永明大師是什麼時代?他為什麼要說這些話?你要清楚。這些話他不是為我們說的,我們如果遇到他,他一定說:「老實念佛。」沒有二話好說。

  那時禅風最盛,大家一窩蜂都去學禅,而且非常執著。你要對禅批評的話,他可對你不客氣,不容許批評。禅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佛菩薩才大慈大悲應化到世間來。所以永明應化到世間來,學佛學參禅。他也去參禅,在禅宗裡表現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那有什麼話說!他是示現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然後回頭來專修淨土,念佛往生。意思就是告訴你,禅大徹大悟還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要想真正了生死出三界,還得老實念佛。用這個方法,所以你不能說念佛不如禅。人家在禅上成就不如永明大師,他現在念佛,這是教那些學禅的人,看到你禅不能成就,勸你念阿彌陀佛,「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勉勵他們,希望他們回頭,是這個意思,是對參禅的人說的,不是對念佛人說的。所以要知道這些祖師大德,為什麼說?對哪些人說?我們不能學,我們學就大錯特錯。

  不需要藉任何法門幫助,自得心開。自是自自然然,只要你念佛功夫成熟,自自然然就開悟了。「心開」,就是禅宗裡面明心見性、徹悟的意思。

  「入三摩地,斯為第一。」此地這個「三摩地」是指楞嚴大定,如來在果地上所證得的大定。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念佛法門第一,他用這個法門成功的。

  『與觀世音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生淨土。』大勢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他與觀世音菩薩與我們這個世界緣分很深,常常示現在世間。

  有很多同修都知道近代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應化來的。怎麼知道他是大勢至菩薩?在《永思錄》裡有一篇文章寫得很清楚,這件事是真的。「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他是專門提倡念佛,印光大師一生的行誼要以這一章經來看,非常相像。

  印光大師在蘇州靈巖山的道場,不講經、不傳戒、不做法會,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念佛堂佛號日夜不中斷,一年到頭都不斷,這是告訴我們真正念佛堂是這樣子的。日夜不斷,人哪有精神?畢竟我們是凡夫,晚上總得要睡覺。他的方法很好,晚上分班,輪班念,一班四個人。上夜班,你當班的一定要去念,不當班你喜歡念也可以參加,不喜歡你可以去休息。他晚上換班,所以日夜念佛堂都有人在念佛,佛號不間斷。目的「令離三途,得生淨土」,這個目標非常之大,三途就是六道輪回。唯獨這個方法能真正教我們了生死脫輪回,大勢至菩薩這個教學法非常非常有效。

  疏鈔二、念佛—法也。智也。俗。事。修。行也。】

  『念佛』是方法,『法也』。是『智』,智與境是一對,真正有智慧的人就肯念佛了。換句話說,不肯念佛,不發心念佛,這人沒智慧。怎麼知道?讀《華嚴經》就知道了。《華嚴經》確實像大海一樣,所有一切大乘法門,最後的目標都是歸於華藏世界。華藏世界裡的地上菩薩都念佛,都求生淨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前面三十個位次不一定念佛,後面十一個位次一定念佛。佛在《華嚴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是初地,終是等覺。換句話說,從初地到等覺十一個位次都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大智慧。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菩薩,發願念佛求生,普賢菩薩發願求生淨土。菩薩當中文殊是智慧第一,普賢是願行第一,無論是智慧、是願行,都以阿彌陀佛為究竟的歸依處。我們才知道在所有法門裡抉擇念佛法門,那是大智慧。要和圓通的意思來講,還有『俗』,這是『事』、這是『修』、這是『行』,念佛才能證得圓通。

  疏鈔三、圓通—境也。真。理。性。寂也。】

  『圓』是功德圓滿,『通』是通達無礙,這是『境』界,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究竟圓滿通達無礙。所以這是『真』,這是『理』。「真」對「俗」說的,「理」對「事」說的,「性」對「修」說的,「寂」對「行」說的。所以圓通是真、是理、是性、是寂,我們從事修,自自然然就入理,理是真如本性。

  疏鈔四、章—能诠文字。章句也。】

  末後是『章』,『能诠文字』就是『章句』。這一章經經文不長,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可是它是大經的精華。諸位看經文:

  經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這一段敘說儀規禮節,學生對老師說話的尊重。

  疏鈔一、大勢至。《思益經》雲。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

  『大勢至』是菩薩的名號,菩薩為什麼稱作大勢至?佛在經典裡為我們介紹,此地引用經典來說明菩薩名號的來由。

  『《思益經》雲』,前面省掉兩個字,經的全題是《梵天思益經》。《梵天思益經》裡有一段介紹大勢至菩薩:『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我」是大勢至菩薩自稱,為什麼他叫大勢至?他威德太大了。「投足」的意思就是他走到的地方,能震動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大勢至菩薩到我們娑婆世界來,就震動娑婆的三千大千世界。無論他在哪一個佛國土,都有同等的威德。

  也許我們聽了這句話,心裡有恐怖之感,大勢至菩薩一來地都震動,這還得了?經上常常講六種震動,這六種震動是大地震,不是普通震動。諸位要知道,佛是用震動來形容,不是大地真的震動,是人心震動。我們無量劫以來,希望真正能找到一個簡單容易修學的方法,又能得到殊勝的效果,確實能幫助我們了生死、成佛道,到哪裡去找這個法門,真是望眼欲穿。大勢至菩薩把這個法門帶來了,不但六道凡夫心裡感覺到興奮,二乘、權教菩薩,乃至於法身大士,沒有一個心地不震動,不歡喜的,真正得救了。這是興奮而震動。

  「及魔宮殿」,魔是恐怖震動,魔心也動了。魔心動與我們心動不一樣。我們心動是大勢至菩薩給我們帶來好的方法,我們能得救。魔就怕這些眾生都成佛,離開三界,他感到恐怖,魔總希望魔子魔孫愈多愈好。他的染愛很重、感情很重,看到你們各個念佛,都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就頭痛。他管轄的區域人都跑掉了,他就生煩惱,魔震動是生煩惱。所以叫「大勢至」,「大」是大威德,「勢」是勢力,「至」是達到了極處。

  疏鈔觀經雲。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

  『觀經雲』,這是《觀無量壽佛經》,通常我們稱為《十六觀經》。佛在這部經上也介紹:『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這是釋迦牟尼佛介紹的,這一位菩薩就是指大勢至菩薩。他行動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與《思益經》裡講的意思相同。

  『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菩薩坐在那裡,為大眾講經說法,介紹念佛法門,所以國土也都震動。像《華嚴經》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意思就是說,不但有情眾生心動,無情眾生也跟著有感。我們細心能覺察得出來,植物有感,礦物也有感。我們凡夫不能觀察得出來,確實有感,動就是有感應。這種說法是就菩薩自利行上說的,說他的智慧德能不可思議,所在之處自然能感動大眾。

  疏鈔悲華經雲。願我世界如觀世音等無有異。寶藏佛言。由汝願取大千界故。今當字汝為得大勢。】

  大勢至菩薩這個名號是寶藏佛給他起的。《悲華經》裡面有這麼個說法,菩薩發願上求,希望他將來成佛,他的世界與觀世音菩薩一樣。有願必成,何況是善願;有願一定會成就。

  常言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門裡沒有求不到的。往往我們有些願求,求不到,是怎麼回事?你本身有業障,不是沒有感應,是你自己有障礙。你把障礙去掉,就感應道交,就有求必應。所以有求必應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再說得明白一點,要如理如法的求。你求的不合理不如法,就是障礙,就求不成。如理如法,有求必應。

  有一年,好像是在西門町法華寺講《地藏經》。那時有一位法師常常來聽經,聽我講到「有求必應」,他很懷疑。我下了講台,他問我:「法師,佛家講有求必應,我很懷疑。」

  我說:「為什麼?」

  他說:「我求一個電冰箱,求了三年都沒求到。」為求這一樁事。

  我知道他住小茅蓬,我就問他:「你的茅蓬幾個人住?」

  他說:「一個人住。」

  我說:「一個人住何必要冰箱?當然求不到。」這是不如理不如法,是貪心求,佛菩薩不會幫助你增長貪瞋癡。你如果是為佛法,為眾生求,就有求必應。為你自己享受五欲六塵,求不到的,佛菩薩不會幫助你。我們要知道,這是不如理不如法。

  大勢至菩薩的求就不一樣,他希望將來成佛的世界像觀世音一樣,能普度一切眾生,這個願是善願,如理如法。所以寶藏佛給他做證明,「由汝願取大千界故」。大千界是大千世界裡面的眾生,普遍都令他成佛,這個智慧德能太大了。所以給他起個名字「得大勢」,得大勢菩薩就是大勢至菩薩。下面是菩薩大慈悲利益眾生:

  疏鈔亦名無邊光。觀經雲。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

  『亦名無邊光。觀經雲: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菩薩的心、願、行與凡夫不一樣,菩薩念念不忘眾生,凡夫念念不忘自己,這是大障礙。業障在哪裡?這就是業障,起心動念都為自己,所以與佛菩薩不能感應道交。如果能把自私自利的心捨掉,就會感應道交,你自己能很明顯的覺察得到。

  疏鈔若依本文。能念大勢佛。能攝六根妄。能接念佛人。具此三大德。威勢之至。故名。】

  這一段是《楞嚴經》上所解釋的。『若依本文。能念大勢佛』,大勢佛就是阿彌陀佛,菩薩修行專念阿彌陀佛。所以「能念大勢佛」,這是上求。

  『能攝六根妄』,是指自己真正修行,用一句佛號都攝六根,這個法門巧妙殊勝不可思議。最初下手,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我們怎樣都攝六根?眼見,見佛像。我不看別的,只看佛像。你真正肯修,真正想這一生中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也不搞輪回。如果你不看佛像,還看世間五欲六塵,你在念佛法門裡面只結一個善緣,種一點善根而已,這一生往生不太可靠。如果這一生往生要決定可靠,我眼就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我不看。初下手時看佛像,你每天都看佛像,把佛像深深映在腦海裡。功夫熟了之後,不管看什麼人,把那個人都變成佛像。不管看什麼東西,把那個東西也變成佛像,就有效果了。耳朵只聽阿彌陀佛的佛號。現在錄音機、念佛機好,幫助你聽;聽熟了之後,無論什麼聲音,你一聽都把它轉成佛號。這樣就「能攝六根妄」。這個方法在所有一切法門裡,確實是最方便的,最有效果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學。

  『能接念佛人』,這是下化。依此方法教化一切眾生,勸導一切眾生念佛。

  『具此三大德,威勢之至,故名』,他具足這三種大德,上求、中修、下化,都是以一句佛號,威德勢力不可思議,一切菩薩都不能為比,所以稱他為大勢至菩薩。

  疏鈔假此菩薩發起者。表念佛法門。能發智光。得大勢力。離三界苦。取淨土樂也。】

  『假此菩薩發起者』,念佛法門藉這一位菩薩來發起。

  『表念佛法門,能發智光,得大勢力。離三界苦,取淨土樂也』,大勢至菩薩代表這個意思。許多人對念佛法門誤會,我們不能怪他,只能怪自己。弘揚大乘佛法的人已經很少,弘揚淨宗的人更少,沒有人與大家說清楚說明白,別人誤會,怪誰?實在講是我們對淨宗宣傳做得不夠。這才是真實的原因。

  現在比過去方便一點,可以利用錄音帶、錄影帶,利用現代進步的印刷術,以錄音帶、錄影帶與經書普遍的向世界各個地區來宣傳,我們今天只能做到這一點。雖然錄音帶、錄影帶也符合「音聲為教體」,但總不如人親自去講,效果更殊勝,所以現場聽講比看電視影像要深刻。用電視弘法比錄音帶效果又要好一層。但是講的人太少,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用這種方法普及大眾。

  大家誤會念佛人沒有智慧,是老太婆念的,有智慧的人怎麼會學這個法門?這是誤會,想錯了,也看錯了,殊不知念佛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念佛法門,能發智光」,就是真實智慧光明,智慧現前你的能力就大了。什麼能力?真信。這是能力,這是大能,一絲毫不懷疑。真信真願就注定你這一生要成佛,你就超越三界。連權教二乘都不如你,何況以下。所以是真正「得大勢力」,永脫輪回,往生淨土,一生圓滿成佛。這是大勢至菩薩所代表的。

  疏鈔二、同倫—謂心願解行悉同也。華嚴大願精進力光明夜神寄八地有八十四同。新經有八十八同。】

  『同倫』,「倫」是類,同倫就是同一類。我們今天講的同志就是同倫的意思,同志的關系非常密切。中國五倫裡有朋友,朋友兩個字怎麼解釋?古德給我們說明,「同學為朋,同志是友」,所以友比朋要親切得多。同志是同心同願,同學不一定同心同願。所以同志最親,這是同倫。

  『謂心願解行悉同也』,簡單的解釋,同心、同願、同解、同行才叫同倫。

  『華嚴大願精進力光明夜神寄八地』,《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代表八地菩薩的是一位主夜神。他的德號是「大願精進力光明夜神」,他不是真的鬼神,是八地菩薩化身的。他在經上給我們講了『有八十四同』,是《八十華嚴》裡面講的。『新經』是《四十華嚴》,《四十華嚴》裡面『有八十八同』,就說得更詳細。無論是八十四或八十八,或者更多,歸納起來不外乎前面這四個根本,「心願解行」完全相同。

  同倫有多少人?有五十二位。這五十二位不是五十二個人,是五十二個階級,每一個階級裡不知道有多少人,數量太多太多。換句話說,大勢至菩薩這五十二同倫是盡虛空遍法界,真正發願修學淨宗,老實念佛的都在這一句之內。我們自己如果真的發心專修專弘,我們就包括在五十二位之中,所以它的范圍非常廣大。這一章經典我們念起來很親切,為什麼?五十二同倫當中有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裡簡單介紹一下,不能一位一位的介紹,十個十個的介紹。

  疏鈔五十二—十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十住。住在三昧。觀佛實相。十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十回向。回念佛心。向佛心住。十地。心地觀佛。地如佛地。等覺。憶佛念佛。去佛不遠。妙覺。心想佛時。是心即佛。是知超凡入聖。唯有念佛為妙矣。】

  『五十二—十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念佛法門,「信、願、行」是三個重要的條件,古人稱為三資糧,信心擺在第一位。我在美國,有一次遇到基督教的幾位牧師來看我,他們非常歡喜,聽說我修念佛法門的。

  他說:「這個與我們基督教相同。」

  我說:「哪一點相同?」

  他說:「信心。我們信主就得救。你們信了淨土就能成就。」

  我就告訴他:「我們不同。」

  他說:「怎麼不同?我們都是以信心為基礎。」

  我說:「你們是信主才得救,是信他。我們是信自己,這怎麼會一樣?」

  我們是信自己。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講信,講六個。第一個是信自己,第二個信阿彌陀佛、信釋迦牟尼佛。信自己什麼?信自己心是佛、佛是心,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的,也是我們淨宗修學理論上的依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完全是信自己。佛是什麼?佛是我們的心,心本來就是佛。所以哪個人不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一句話就是從這說的。是心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在《華嚴經》裡講過,在《圓覺經》裡也講過。現在問題是我們肯不肯作佛?假如我們肯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是心是佛,是本來佛。現在我是心要作佛,這是第一個心,我要作佛。

  我在大經上把這兩句話與諸位分析過,是心是佛,是心也是菩薩,是心是緣覺,是心是凡夫。我們現在在作凡夫位,我們心變成凡夫,現在又甘心情願作凡夫,就跟佛就距離很遠。本來沒有距離,現在自己把距離拉遠了。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佛說的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成佛,也是心想。看你怎麼想法,想什麼就變什麼。念頭很厲害,念什麼就變什麼。念佛就作佛,念菩薩就作菩薩,念貪瞋癡就變餓鬼、畜牲、地獄,看你念什麼。所以十法界都是自己造的,自己變現的。我們對於理論對於事實明白清楚了,我們念佛成佛胸有成竹,有把握,這是「信」。十信位是堅定這個信心。

  『十住,住在三昧,觀佛實相』,住是心要安住,我們常講心定,不胡思亂想,不散亂。定在哪裡?定在這一句佛號裡。二六時中,一天到晚,一切時一切處,心裡念念不忘這一句佛號,就這一句佛號念下去,效果不可思議。你不能懷疑它,你也不能去思惟它,不要去研究它,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成功了。念到心真的定了,念到把妄想執著都念掉,你就開智慧了。所以這一句佛號,一定先得定。

  克實而論,頭一個功夫得輕安,念到相當程度自己會精神飽滿,很舒服,很快樂,這是第一個階段,得到法喜,法喜充滿。功夫再深一點,得定,就是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我們常講的「念佛三昧」,你得到這個。再更進一步開智慧,就是明心見性,淨土宗裡是理一心不亂,就是禅家講的明心見性。「觀佛實相」,十住裡面有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都在這一條裡面,看功夫的淺深。

  『十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行是修行,我們自己以持名念佛作為一生修行的方法,也用這個方法勸人。勸人念佛現在在台灣困難不多,因為台灣從南到北淨土宗很盛行,念佛的人很多,勸人念佛大家不會覺得奇怪。在其他地區勸人念佛還有相當的障礙,不過最近這些年,念佛法門逐漸普及了。

  以美國為例,進步很可觀。我第一次到美國是一九八二年,那時美國沒有淨土宗,沒有人敢念佛。為什麼?念佛會被人笑話,人家說你迷信。我到美國就很多同修來告訴我,此處不能講淨土,要講禅、講教、講密。美國密與禅非常盛行,所以不會禅的也得學幾句口頭禅到美國弘法。於是我到美國前三年什麼都講,禅也講、教也講、密也講,樣樣都講。他們學禅,我的口頭禅決不在他之下,他說不過我。密我雖然沒有學過,我的啟蒙老師章嘉大師是密宗的大德,密宗的常識我很豐富,決定騙不了我。你學的密是真的是假的,你一開口我就曉得。所以前三年來問的人也多,都問幾個小時。但是還沒有一個把我問倒,到最後大家不問了。所以現在我去講經,沒有一個人發問。

  我勸大家念佛,講淨土,他們也不能不接受。尤其我們在台灣講《彌陀經疏鈔》,「圖書館」第二次宣講留下一部《阿彌陀經》的錄音帶是三百三十多個。我在美國時,他們都瞧不起《阿彌陀經》。我說:「一部《阿彌陀經》我剛剛講完,講了三百多次。」大家一句話不說,再不敢講話,不敢瞧不起《阿彌陀經》。

  「度念佛人」,如何叫他們對於念佛法門重新評估、重新肯定,才能把他拉回來,當然還是要有善根,我們只是做一個增上緣而已。如果沒有善根,怎麼說他也不肯相信,他也不肯回頭。

  『十回向,回念佛心,向佛心住』,佛心住在哪裡?我們現在要把心住在阿彌陀佛這個佛號上,把心安住在西方淨土上,這一點非常重要。佛心安住在哪裡?《金剛經》上說得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給諸位說,那個我們做不到,不能學。學了,落空了。我們還是安住在佛號上,見了阿彌陀佛自然就住在佛心裡,才能達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沒有見阿彌陀佛,我們只聽說有這樁事,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

  克實而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住在阿彌陀佛上。怎麼知道?《阿彌陀經》上說過,《無量壽經》上我們也見到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不贊歎阿彌陀佛的。所以《阿彌佛經》的原名是「一切諸佛所贊歎經」。會念這句佛號,就是贊歎。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贊歎。所以這部經真正是不可思議的功德,一切諸佛之所贊歎。從這裡我們就曉得,所有一切諸佛心都安住在阿彌陀佛上。

  『十地,心地觀佛,地如佛地』,地是心地,到這時用心與如來果地上無二無別。佛用真心,地上菩薩用的也是真心,與佛心完全相同。

  『等覺,憶佛念佛,去佛不遠』,等覺在十地以上,等覺菩薩尚且憶佛念佛,十地菩薩就更不必說了。「憶」是心裡真有佛,念念不忘,自己與佛愈來愈近,去佛不遠,所以「憶佛念佛」是淨宗修行最重要的方法。怎麼個念法?憶是想佛像,念佛名,行不行?行。如果老實念,效果不可思議。假如不老實,功效就很難講,所以念佛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

  從前李老師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也不過三、五個。換句話說,不能往生的念佛人,一萬個人中還要占九千九百多個,比例太大了。是什麼原因?不會念。怎麼不會念?念頭裡有夾雜。《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念佛人最忌諱的是夾雜,一夾雜,效果就沒有了。不但世間事不能夾雜,佛法也不能夾雜。如果念佛還要參禅、還要念咒、還要搞別的,這就夾雜。所以不可以夾雜才有效果。

  我們是不想夾雜,可是偏偏有妄念,偏偏會想東想西,愈想止住就想得愈多,這個事情麻煩。怎麼辦?所以我勸同修們讀經。經念熟了,念頭一起來,想經裡阿彌陀佛的發心,阿彌陀佛的修行,阿彌陀佛的智慧,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想這些,念頭轉一轉,這都屬於憶佛。我們所憶念的都不離開經典的范圍,這就對了。

  憶念功夫很深,經典裡面所說的原理原則,我們會應用到自己的生活,應用到廣大眾生,就是自度度他。把這一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經文,二百四十四個字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無有一法不與經教相應,這是憶佛。所以憶的深度廣度,都隨你自己念佛功夫淺深而顯現不一樣。然後才能真正體會到大勢至菩薩所講的同倫,「心願解行」真的同,就去佛不遠。

  『妙覺,心想佛時,是心即佛』,妙覺就成佛了,成的是圓教究竟的佛果。佛是怎麼成的?還是心想成的。心想,想是第六意識,用心意識能成得了佛?成不了。所以這個「想」就像永嘉大師與六祖說的:「我想也不是意。」這就高明了。凡夫想是意識起作用,念佛人的想不是意識,與凡夫的想不一樣。意識的想是妄想,念佛人想叫「念」,想念,這不是妄想,這不相同。

  『是知超凡入聖,唯有念佛為妙矣』,沒有比這更妙,沒有比這更殊勝,確實這個法門第一。

  我們再回頭看經文。

  『大勢至法王子』,法王子是對等覺菩薩稱號。佛為法王,等覺菩薩是佛的繼承人。好比從前帝王的太子,將來要繼承王位,所以稱他作「法王子」。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諸位明白這個意思,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心一意念佛人都包括在其中。大勢至菩薩做代表,我們大眾都在裡面。

  要向世尊、向大眾報告,這一個法門修學的殊勝,所以『即從座起,頂禮佛足』,這是對老師致最敬禮。以我們最尊貴的頭頂,禮佛最卑下之足。

  『而白佛言』,白是敬詞,是下對上。上對下稱「告」,佛告訴某人,這是上對下的口氣。下對上,「白佛言」是敬詞。禮敬是性德的流露,所以普賢菩薩的修行,是大乘菩薩修行最高峰,他修行的綱領第一條就是「禮敬諸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對於一切眾生都要恭敬,像對佛那樣的恭敬心對待一切眾生,這是學普賢行,修普賢行。如果有分別、有高下,就不是普賢行。所以普賢行不容易修,一定要清淨心、平等心才能修普賢行。心不清淨不平等,決定不是普賢行。不修普賢行就不能成佛,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修普賢行。《無量壽經》第二品就是「德遵普賢」,「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們要特別注意,我們要努力向這個目標、向這個境界去做。

 

上一篇:淨空法師: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第三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第五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