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中國遠祖如何教導他的後裔(第四篇)讀書學習的方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曾國藩先生的讀書習慣
曾國藩先生他有一個習慣持續了很久,他每一天都寫日記,很重要的是,透過自己的日記沉澱自己的思緒,反省自己這一天有哪一些不足的地方,像我們可以對照對照《弟子規》,今天哪一些做得還不錯,哪一些不足,明天再接再厲;第二個習慣,他每一天看歷史看十頁。我們中華民族在世界是唯一承傳五千年的一個民族,而中華民族的歷史在世界上也是碩果僅存的,中國人的歷史他含攝著忠孝節義在其中,這其他民族很少看到,而唐太宗先生講到,“以史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明得失”。其實我們在讀歷史當中,這些聖哲人的風范,我們也是領納於心。在每一個朝代當中曾經犯下的過失,我們警惕自己;他們的德行、優點,我們期許自己去效法。所以他每天讀史。
那我們發下去的參考數據當中有一部書是《德育故事》,裡面有七百六十八個在這幾千年歷史長河當中留名青史的聖哲人,那我們每天看十則好不好?你們好像有點勉強。看十則的話,離開的時候也看了差不多快一半,也看了快三百則。哇,文天祥先生說,“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當我們翻開剛好是范仲淹先生的時候,就看到范仲淹先生就好像在我們的面前一樣,一定很安慰說,啊,孺子可教也,孺子可教也。
第三個習慣,是他把每一天聽到讓他特別有感悟的這些道理、故事,或者跟人交談當中吸收到的東西,在每一天晚上都把它記下來。那每一天都有積累,每一天都是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確確實實,這個道德學問是靠積累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我們這個進修,修是修正,修正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進是進步、精進,每一天都有提升,就像湯王在他的沐浴盤器上面寫到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海南省監獄系統能把傳統文化推展得有這樣的成就,其實最重要的,領導層的認知非常地正確,就是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所以我們推廣者,事實上我們也是首先要是一個好學生,是一個學習的好榜樣,我們才能真正帶動身邊的人好學。
這個“學”在古字當中,這個是一個罩子,然後兩只手把這個罩給掀開來。所以這個學習是放下習氣的過程,把習氣拿掉,因為“人之初,性本善”。他本來就有這顆本善之心,但是“苟不教,性乃遷”,所以染上了很多壞的習慣,貪心、壞脾氣、傲慢、嫉妒,這些壞的習氣。所以“為道日損”,學習是一個放下的過程,放下這一些染著的東西,放下執著點。這個是我們一個學習的態度。每一句經文它是讓我們放下該放下的,提起本有的德行,不是說,擠了一大堆東西到腦子裡去,那個又變成知識積累了。
學習不是知識積累, 而是提升道德學問
這個學習是很關鍵的,因為我們在求學的過程當中很多是知識積累,並不是道德學問的提升,這個我們自己要明辨清楚。我跟大學生交流的時候,都請教他們一個問題,大家是小學的時候德行好,還是大學的時候德行好?他們都說,小學。那這十幾年的書念哪去了?十幾年的書假如變成我們是知識一大堆,結果不會做人,甚至於變成一個考試的機器一樣了,那這個方向就需要調整了。可是很奇怪,我們這個慣性有時候會拿不掉哦。
我記得有一次在交流的時候,當我念到一句經句,我很感動,我念出來的時候,所有的人統統低下頭來都不看我,全在抄這一句經句,然後我的靈感都不見了,本來我講到很感動,希望把這一份感動傳遞給大家。結果大家一聽到經句,抄。所以抄是必要的,不只要抄在紙上,更重要的要抄在哪?心上啊。
好,考試來了,請把抄在心上的《朱子讀書法》,我們復習一遍,第一點,循序漸進;第二點,熟讀精思;第三點,虛心涵泳;第四,切己體察;第五,著緊用力;第六,居敬持志。所以學習很重要的,用心去感悟,學貴心悟,悟到了,這個學問就跟著我們一輩子了。
所以絕對不是知識的積累而已,而且所有學到的知識都是從德行當中來運用的,從這一份服務社會的存心來運用。不然,你知識越多可能是傲慢,可能是自視甚高,甚至可能是高科技犯罪,那就更麻煩。 學習是放下壞習慣的過程
首先學習是不斷放下壞習慣的過程,而學習這個“習”也有效法,效法經典的學問,效法古聖先賢的風范,“德比於上則知恥,欲比於下則知足”,我們看到“知足”兩個字,就想到知足常樂。有時候會想一想,每天假如不用吃飯好不好?好啊,可以多讀多少書,那個書中的法味可濃了。但是我們要了解為什麼要吃飯,因為要有體力嘛,而體力最主要消耗在哪?能量消耗在哪?煩惱上面,所以想少吃飯就少煩惱。
《朱子讀書法》說,要循序漸進。這個欲望也是循序漸進慢慢地減少、慢慢淡。急躁對學習是一個很大的門坎,所以“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下來,不能浮躁,急於求成,適得其反。“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假如我們現在每一堂課就,哎呀,趕快學啊,我回去還得講課給人聽啊,還得推廣啊,這樣的心很容易急,而且這樣學起來都不是消歸自性,都不是觀照自己,都是要馬上現學現賣。
我記得之前有一位同仁,他來的時候一直都在想,我要回故鄉去好好干它一場。然後就想著多聽一些課回去可以講,結果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一兩個月,越學越悶,結果甚至於是,因為都只想著以後要去講給人聽。這個心都是系在未來,感受能力下降,感覺不到身邊人的需要,連自己的室友有什麼需要,他都感覺不到,那能不能幫人啊?近處都不能感動了,還能夠談更遠的人嗎?
所以他忽然反思,連身邊現在最近的緣都關懷不到了,還談什麼以後要關懷誰呢?這麼一轉念,他才安住在當下的學習。所以人的煩惱往往是懊惱過去,擔憂未來,耗了很多。其實最重要的安住當下,全神貫注在當下的學習,我們用一份真誠的心、恭敬的心、清淨的心來聽每一堂課,來念每一句經句,自然而然在這一個月就會有很大的收獲。那個心的感悟,還有學習的狀態就能夠延續到我們往後的學習跟推廣上,甚至於我們應該期許自己現在這一個月的學習狀況,回去以後還要更提升,保持以後更提升,因為學習要精進,日日新,應該是往上提升。 “德比於上則知恥”,“知恥近乎勇”。人有這一份知恥心,他的勇氣就能提起來,他不落人後,就像《了凡四訓》上面講的,改過要發三種心,第一個就是發恥心,“恥之於人大矣,彼何以百世可師”,他們可以成聖成賢,“我何以一身瓦裂”,那怎麼對得父母身呢?怎麼對得起人生過程中的這麼多人的幫助跟提攜呢?怎麼對得起所有愛護我們的人呢?“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當人要有人格,這個“人”字就告訴我們,我們當人要怎麼樣?頂天立地。把天地人演出來,人跟天地並列三才,成就人格,成就德行,我們有這個知恥的心。
“善相勸,德皆建”
好,比於上,諸位朋友,我們讀到這句話說“德比於上”,腦海裡浮現哪個影像?諸位老師們,知不知道我為什麼胖不了?《論語》當中有一句話叫,“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就是當一個人,人家覺得他很有德行,而他自己跟別人認知的還有很大一段差距的時候,他每天都很慚愧,都覺得很汗顏,所以就胖不起來。所以在這一個月,大家一起學習的歲月當中,也請諸位學長多多給我提醒,把我一些問題、缺點,大家不吝賜教幫我提出來,因為“善相勸,德皆建”,確實自己不容易看到自己的問題。
我記得那個時候在海口,剛好有一次跟一位家長聊得比較久,然後時間快趕不急了,七點要在一個藝術學校跟大家分享。結果我就坐不了公交車,直接坐那個摩托車,我就上去了,一路因為也不會塞車就到了,時間抓得剛剛好,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直接就跑上講台來,自己心裡面還很高興,剛好趕上沒有遲到。就這樣分享了兩個小時,松了一口氣,然後去廁所,到化妝室去,一走進去剛好看到鏡子,诶,怎麼有一只公雞呢?因為坐摩托車那個風吹啊吹啊,公雞就形成了。
結果我就趕快回到教室對著這些同仁說,“我剛剛頭發這樣,你們怎麼都沒跟我講?害我當了兩個小時公雞”。他們默默地把頭低下來,突然我想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人家為什麼不敢跟我們講?因為我們平常太跋扈了,他們都不敢給我提建議。還是要反求諸己。所以人很難看到自己的問題,一定要學友們的幫忙。
所以一個人求學兩個很大的關鍵,第一個是好老師,第二個是好同學。所以孔夫子、孟夫子、經典是我們的好老師,師長是我們的好老師。我們所有的同仁、朋友,我們都是好同學,大家互相提醒、互相成就。而剛剛跟大家提到的說“德比於上”,你的腦海裡要浮現你效法的那個聖賢人的影像。所以我們一浮現,老人家八十多歲了,還不疲不厭地為傳統文化,為世界和平;我們浮現的是孔子的影像;浮現的是范仲淹的影像,只要我們的德行跟這些聖哲人不相應,趕快調整自己。有這樣的志氣,我們相信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們一定可以“聖與賢,可馴致”。
|
|
|
|
|
|
上一篇:蔡禮旭:中國遠祖如何教導他的後裔(第三篇)長者的胸懷
下一篇:蔡禮旭:中國遠祖如何教導他的後裔(第五篇)求學問是一個放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