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種感受。要弄清楚感受,除了知道感受的種類,我們還需要了解我們是如何對感受進行判斷的。
我們自己的苦樂容易判斷,但是當我們與他人接觸時,也會產生種種感受,此時我們該如何判斷?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是表面上看的利益之爭嗎?還是有更加深層次的原因?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的標准一致嗎?
他人做了對我們有利的事情,我們會高興,反之則相反。佛教如何看待這種價值觀呢?讓昌樂法師告訴你答案。
核心觀點看似有凡夫的價值觀:對我好的就是善,對我壞的就是惡。
佛教價值觀:善=積極向上,即從好的初衷(善因)向好的結果發展(善果);惡=放縱向下,即從好的初衷(善因)向壞的方向發展(惡果)。
從因緣果報的角度來說,我們種下因,撮合緣,收獲果。沒有任何一個人在當下對於自己未來的初衷不是好的,這是積極向上的善因。但我們沒法或是沒去控制緣和果,因為我們總是隨著習性自由發展,在貪嗔癡的影響下,便很容易結出惡果。
所以,善是從好的初衷,一直往好的結果的一種努力。而惡是面對困境不想努力,厭倦、嗔恨的狀態,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
當你沉迷於我執、私欲當中時,若還有一絲理智,只要依靠佛教的價值觀,來判斷自己當下的善惡走向,就能清楚是應該繼續,還是應該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