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念西同學學習心得報告,專修淨土心得摘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生:專修淨土心得摘要(上)

  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老師,阿彌陀佛!

  自去年五月始至今,學生隨恩師網路講席,在家專心學習已近一年。在此期間,發願謄寫《大經解》及學習班報告精華,隨聽隨寫;並隨時記錄感悟心得,隨學隨記。雖方法笨拙,卻於定心專注、隨文入觀大有裨益。費時雖多,獲益亦深,法味無窮。加之念佛、拜佛,解行並舉,常得法喜。在此禀呈以下主要心得,恭請師父上人、諸位大德老師指正。

  另,附文雖長,但恐機遇難求,望恩師大德老師慈悲,充其繁瑣、測我根基,垂恩指點知見悟處是否正確、可有偏頗錯漏?學生感恩不盡。

  一、會本之題顯持名因果同時之勝妙,彰華嚴事事無礙之玄機。

  ◎《大經科注》「總釋名題」一章,念老注釋經題之由來(此不贅述)「……於是經題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首一尾,即因即果,冥冥中暗藏玄機。於理,首尾呼應,圓因圓果,何止十二經題入一題,其深義,端在彰顯此經即圓滿含攝世尊四十九年一切法、十方諸佛一切教,正顯華嚴同時具足相應門。於事,首尾相應,首尾一如,正顯因果同時;以尾為首(最末宋譯,顯果),以首為尾(最初漢譯,顯因),正顯淨宗持名妙法以果地為因心,直起直用,不假方便。此極圓極頓、殊勝微妙,與標題會集之法自然相契,至極微妙。

  ◎會集之妙由標題可見端倪,即全顯華嚴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於一標題全體含攝,正顯一即一切,一多相容,廣狹自在。

  二、念老憫念末法眾生五濁惡苦、福薄障深,力挽聖教之劫運,廣播方便之法門。

  ◎「譯會校釋」一節,念老林林總總匯列詳析諸會本,並列古今中外諸大德之校釋,學生謄寫筆到之處,似臨念老悲心至極之心境,慚愧淚下:

  ●惜大經塵封,善本未現,流通受障,故大德注釋少發,妙法勝谛難彰(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慶善本終現,大經放光,注釋字字句句至極精嚴、不厭其煩,實為令後者於此殊勝至極大法速生實信。憫念我等罪障凡夫,盼早日離苦,徑登彼岸。

  ◎同時亦令弟子感悟老菩薩之智慧無量:

  ●苦心孤詣,集處處指歸之經論、搜中外古德之注疏,融會妙釋,善巧圓通;菩薩道眼圓明,《大經解》文字般若盡顯,詳闡圓頓極旨,盡釋無礙妙行:字字注釋,或選文、或評論,皆從真實心中作(念老自身真實之際境界),所選之文皆契真如(真實之慧),且凡聖悉被(各隨機緣皆生實信;信心一生,即登祖位,即入彌陀願海,即皆獲真實之利)。

  ●此與大經會本無二,可謂「有美皆備、無谛不收」,全暢諸佛本懷,力啟三根信願。雙碧合照,廣攝含靈,大矣哉!末後九千之正法運全憑此,眾生得度之白牛車莫由他。

  三、念佛捷徑,全在老實。

  ◎念佛之心即為佛心,當下念佛,當下即佛,以佛之果覺作我因心,當念即是。全體囫囵一個真實,何須再想。因而,愈不思量愈少分別執著,即愈近本心果覺。即念純一分,淨土則現一分。念佛不可思議之處、大道至簡之處,在於老實,在於簡單、在純、在真。

  ◎所修者,無非老實二字。老實即是放下,真放下者真老實。真老實者,念真純。念純者自然一心,一心現者,即真清淨。真清淨者,即現淨土。難怪蓮公告誡:作鈍功夫即是捷徑。

  ◎念佛容易會念難,能否會念是關鍵:能念佛之心即是佛心,關鍵在一「能」字;能之心本來即是自性清淨之心,使這一「能」保持本來真誠清淨平等,即是會念。

  ◎自問:既然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有沒有可能只要念下去,不會念變成會念?自答:若以輕慢、懶散、懈怠心念,不得受用,只因這顆心不相應,若不回光返照,有所覺醒,只種個將來成熟的種子。又或遇有機緣(或外緣、或感應等),輕慢等心開始慢慢沉靜,轉念之間即可能變為會念。

  ◎念佛忌焦躁、輕忽、懈怠、懶散,貴在真誠。初念時妄想紛飛,心確實散亂難以清淨,但散亂之心斷續「不得不佛」,只要發願肯老實念下去,只這一決心,即是「能」念,念得久了,自然純熟,清淨心會出現,繼續不得不佛,成連續不得不佛,即成片。所以,念佛貴在老實,只要老實念下去,老實即是持之以恆。

  四、學習上官老師《中元祭祖意義與方法》,對感恩心與清淨菩提心之體會。

  (一)體相同

  ◎感恩心的體是真誠心,與菩提心一般無二。真誠心起作用,在祭祖時,其中之一即表現為感恩心:感恩祖宗之德,傳承與我,護佑於我;感恩祖宗以種種示現,讓我發起了脫生死之菩提心;感恩祖宗給我修積功德的機會。感恩心之延伸,即大慈悲心:一切眾生皆我父母,蓮池大師曰:「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將所積功德回向累生累劫之父母、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眾生;誓願速證圓滿菩提,救拔一切苦難眾生。

  ◎如上所說,體為一如(真誠):感恩之心,生報恩之心、生誓願度生之心、生成佛道之心,即發大菩提心;發大菩提心即為真感恩、真報恩。

  (二)真菩提、真清淨、真感恩。

  ◎菩提心含攝感恩心,若無感恩心,則不可能發菩提心;菩提心若發,則必生感恩、報恩心。

  ◎菩提心真清淨,是真正感恩心、報恩心,即以真實之利,利益眾生心。

  ◎感恩心不可著於情執,否則凡累不除,則無有真實智慧、真實功德,回向利益祖宗,祭祀之功大減。

  (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為真祭祀(方法)。

  ◎發心清淨:1、我等凡夫當剔除感恩心中之情執,保留真誠恭敬之體。2、凡夫執著難除,念佛最極妙法,轉執情為執真,暗合道妙:彌陀名號為真實中之真實,以仗彌陀不可思議功德加持力故,執此名號即轉情執歸真實,生出真實功德。

  ◎執持名號:1、我與祖宗、眾生皆為一體:以發菩提心為清淨自心、莊嚴他心;以一向專念為成就自己、廣利眾生(一向即含攝普皆回向),自度度他同時圓滿,發心時已是回向。2、以最極之真誠、恭敬、清淨心念佛,回向祖宗及一切眾生,即為最極祭祀妙法,即真感恩、真報恩。

  ●總結:以真誠恭敬清淨心執持名號,普皆回向,即為真報恩、真祭祀(亦為上官老師所說之心齋)。

  五、何為心外求法

  自問:百界千如,虛空萬法,無一出於心性之外,既如此,那何為心外求法?自答:此處所謂心者,乃眾生本具之真如體性、自性真心,即是宗門所講之「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如來入一切眾生心想,若能直下承當,則本來就是。奈何凡夫不識自性,認假作真,背覺逐妄,為種種煩惱所累,不得解脫。

  所謂內外,即指與自我之真心是否相契合之意,合則為內,不合則為外。合則可求,反之當知非即捨。

  若論真心,亦有相似與究竟之別,以世出世法試析之:

  (一)若論世法

  ◎合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之法,即是合心性之法,是人當觀自身,從實行實證處求。凡為名聞利養,沾染五欲六塵,增長貪瞋癡慢之種種造作,皆為心外求法。

  (二)若論佛法

  ◎嚴持戒律,改過去習,滅除妄想、分別、執著,啟發自性智慧之法,皆為內學正法。認影迷頭、求神通、求感應、求異能之法;著名字之相,只做字面文章而不解實義、不重實行、不在自家心地上用功夫之法,皆是心外求法。

  總之,心內求法,即是在自家心地上用功夫,以佛陀教誡為指歸,掃蕩凡俗習氣,發掘自心本性之真如智慧。若歸淨土法門,一句佛號,即是自性本心,若不念佛,即是在心外馳求;若不與彌陀大願大行相合、不與往生正因相合,即屬心外求法。

  以下當戒之:1、未脫自私自利、凡情我執,所願所行只為自己。2、執著殊勝感應(瑞相、輕安之境界等),念念不忘,心有貪求。3、人天福報未忘,功德有漏。

  反之,以下當行之:1、發大心大願,念念為正法久住、為度己度人早日成就;能行所行當隨緣,不可貪求世間名利。2、只為耕耘,不問收獲,果報自然而得,只求往生。3、心地上用功夫,克念作聖;感應即有當無,自然而然;時時提起佛號,不令間斷。4、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不可貪圖輕松享受;當信願堅定,耐得寂寞,堅持不懈。

  六、為何須先打傳統文化的根基,才能學大乘佛法。本師曰: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

  (一)小乘乃根基,即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是基礎。

  ◎大乘是自性的教育,而小乘是初啟自性的第一步,如:孝道是性德,最接近圓滿自性,是身為人身最容易啟發通往大乘自性般若智慧的教育。如連孝道都體會不了,便無法理解、體悟、通達大乘圓滿自性教育。

  (二)大小乘佛法在中國保留最為完整、最成體系。

  ◎中國隋唐之後,儒道取代小乘佛法,其教義可與之等同,甚至超越。或不學小乘,必須以儒道代之。而據現實,儒道底蘊深厚,更近風土人情,更易學習與恢復。

  1、大乘佛法目前只在中國保留最為完整。2、若中國傳統文化根基毀失,則大乘佛法的根基毀失,將走入衰敗。3、佛菩薩慈悲,雖是末法,但只是末法初期,佛法必然中興。大乘佛法重新興起,中國傳統文化必然中興。4、若想學大乘佛法,必須學中國傳統文化,如水澆在根,方保枝葉。

  七、信佛要在「無我」,須由「孝」始,顯扎根之要。

  「信」之一字非但淨土入門之要,實為一切法門入道之要也。淨土尤倡「信心」,皆因此信為「真實中之真實」、「究竟中究竟」也,此信尤其難也。

  細觀此之一信,合自他二力:1、全心全意信他,不容毫分懷疑間雜。此雖屬自力,且要在功純、要在「全心」,即無我而一心靠定彌陀。2、信佛力(彌陀四十八大願)真實不虛。此為佛力,此力超越諸佛之力,為佛中之王,其要在「究竟真心」,即「圓滿無我」,純一果地,圓頓至極。

  結論:1、自力之信必須真實無雜,方可與真實之他力相應,即一心靠定,方可得佛力圓滿加持。2、可見,信心要在無我,無我方見真心,真心自心本具,亦方可感得佛力,即自他不二也。3、由此方體會得師父上人苦心,反覆強調根基之重要,皆因無我之真心全由「孝」始也,由小之無我通圓滿無我也,若非由此根基穩扎,欲通佛力則不可得也。

  八、放下是靠自力還是佛力?

  或有疑:既是他力法門,全憑佛力,則放下亦是靠佛力。師父常講,放下要靠自己,佛菩薩不能替我們放下。然而,淨土不是他力法門嗎?放下不也是靠佛力嗎?

  (一)佛無自他之分,無二無別,理事無礙。

  此問有欠妥當,未解佛之真實義,也未解師父之真實義。《彌陀要解》雲:「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是我見顛倒。」師父上人為不撥空,而說有,不廢實相,而說事修。乃婆心勸導,放下萬緣,老實念佛,仗佛力往生淨土。

  (二)從修持事相上看,凡夫自我著力處為主。佛為啟發、引導、護持、令增長保持。

  凡夫遇佛法,明理知因果,曉得娑婆苦、極樂勝,真願放下六道,永脫輪回。此之「願放下」是自力耶,佛力耶?偏於兩說,皆不圓滿。佛陀為我開示,乃佛力,我明了隨順為自力,二力合辦,道業有成。佛為勸放,我為願放,此放下中,兩者皆有。事相上,當以我願為主,佛力協助令此「願」不斷增長。

  (三)若論本性,此「願放」之自力本心,即是願作佛(是心作佛)之心,即是我之自性,與佛力是一不是二。

  上文所談之「我願放下」,若論究竟處,亦是原來自性之初顯,亦屬佛之力。「放下一分,佛力則加持一分」,實指煩惱輕一分,自性顯一分,煩惱本無,自性本具,無所得亦無所失。放下之落實,即是起心念佛(起真心,老實念),而起心念佛即是始覺,阿彌陀佛是我本覺。蓮公曰:「始本不離,直趨覺路」。克服煩惱習氣之決心毅力,也是善根福德之顯,亦屬本性佛力。一念精進努力,即得佛力加持一分,佛勸我聽,即是隨順佛教,即是了他即自,自他合一。

  (四)師父所言之放下,乃就凡夫地而言,給眾生著手處也。

  凡夫修行,煩惱未斷,我見未除,師父順理應機,就凡夫地言,懇勸眾生隨順佛教,自己要努力放下。師父常講,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是把我們帶到門口,真要入門(無我,斷見思,達事一心),則須老實念去,仗佛力加持,暗合道妙,潛通佛智。若自己不肯放,可見業障習氣深重,念佛也是妄心念,心散亂,恐難成片。

  (五)說放下靠佛力者,未明自力即是佛力,易事修疏忽懈怠。

  若只論自力放下,則以我見障佛力加持,難獲殊勝實益。老實念這一句佛號,即是自他合一,盡除戲論。套用六祖言:淨法為一乘佛法,言他言自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門。彌陀教我念彌陀,口念彌陀聽彌陀,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真信切願,就是放下。

  (六)不量揣度:

  常言所說其他法門為「自力」,乃非指絲毫無佛力加持,而是從法門得力處談及,即其他法門非如淨土一般究竟方便、極圓極頓,起心即是心作佛,起心即得彌陀四十八願威神加持,則源頭著力處即可仗得佛力。

  九、老實人只是一句佛號,如何見得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旨?

  (一)縱或未知菩提心之義,印祖曾雲,「若能竭誠盡敬,虔懇受持,久而久之,自然業消智朗,障盡心明。」

  ◎此關鍵當著眼於「竭誠盡敬」,可見誠敬之功用無量無邊。師父曾說,「誠敬通自性,至誠感通」,誠敬可令自性彰顯,其與真信切願暗合道妙。因誠,自不疑;因敬,自向而往之,自可潛通佛智。又或從究竟處言,誠敬即是善根深厚,即是自性,與菩提心相合不二。因此印祖所言「颛蒙修持」之愚夫愚婦,多因誠敬而暗合菩提心智,久久業消智顯,往生極樂,一生成佛,獲不可思之真實利益。

  (二)真老實念佛之「老實」,就是具足誠敬,通發菩提心;聽話、真干,即合「一向專念」。如此「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莫有不往生者,萬修萬人去也。

  ◎倘若只是一向專念,名號雖具無量功德,然心不誠故,無由感通,只是結一善緣、種一未來種子而已,難獲實益。正如印祖所說,「以悠忽疏散,虛妄計度之所致也」。

  論及修持方法,真正念佛之人,觀照、培養發心為至要:

  1、培養誠敬心

  原則:明事理、知因果,啟發誠敬心。方法:入手處,當在三根,此為誠敬根本;嚴持戒律,消除諸障礙,開顯自性本具之老實、聽話、真干之德。

  2、悟入菩提心

  原則:由世法之誠敬之心,精進提升,悟入大乘之圓滿誠敬之心,即無上菩提心。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以深入經藏之理,啟發菩提心。

  十、持戒保信願

  (一)信與願,生根而有力,有力而導行,行方可持續不斷。

  (二)若信願雖有,但未生深根,而信願有退,空有而乏力,行持則有進有退,況退緣眾多,不可保障持久,懈怠放逸而在所難免。

  對治:若想保有初發心、精進不懈,則需要保有初心之強大信心與願力。

  1、持戒,以保信願。

  ◎持戒對治粗重、進而微細的煩惱,令其不起現行,防非止過,積功累德;輕戒持不了,重戒易犯。持戒,才能對外界的染污有抵抗力,才能持續保證信心與願力不失,並持續增長;否則,一經沾染,習氣起現行,願力難敵業力,又隨業流轉。

  2、深入了解持戒意義與果報

  ◎與之同時,深入了因果。知道因果,而不敢犯。知道戒行及開遮持犯,則知道從何處下手,才能持戒清淨。

  以上為慚愧弟子念西學習心得報告,不妥之處,誠請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大德惠予慈悲指正。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念西頂禮敬呈。

  老法師:這份報告,這是上半,還有下半,我們聽了念西居士,確實在網路同學當中,算得上是認真在學習。這篇報告,對於在這一生當中真正想往生西方的人,很有受用。

  我們冷靜觀察眼前同修,我們自己的同修,甚至於我們在一起共同修行多年的同修,有十幾年的、有二十幾年的、有三十幾年的,為什麼功夫不得力?我們在旁邊看到,為他著急也沒用。為什麼?他不著急。那我們就曉得,這個法門難信之法,哪有那麼容易?早年李老師告訴我,我們自己蓮社的同修,一萬個人當中,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人而已,不是萬修萬人去。什麼原因?此地所說的毛病全都犯了。你問他知不知道?他知道,就是改不過來。為什麼改不過來?經沒聽進去,原因就在此地。

  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為什麼把講經教學認為第一手段?你看他老人家一生,教學四十九年,講淨土的經典是在第二時方等;換句話,前面小乘的根扎下去之後,提升為方等。第二個階段好比是中學,這個法門就宣布了,三經都在這個時候說的。為什麼?而且還是多次說的,不是說了一次不再說了,其他一切經都是說了一次不再說。為什麼?有特殊的對象,也就是有應機的人。這個法門能適應一切不同的根機,所以第二時就說了。是個易行道,易行是什麼?方法容易,真易行道,難信之法,為什麼難信?理太深了。理深了,理不明白,有信心,那叫什麼?福德,他有福德,他能相信。懂不懂?不懂,就是信,信從哪來的?從佛來的,佛還能騙人嗎?佛還能說假話嗎?他對佛那個信心五體投地。

  現在宗教的信仰動搖了,外國人不相信上帝,不相信神,中國人把佛菩薩、聖賢也疏忽了,畢竟他年歲久遠,還有一點信根,但是這個信根動搖了,契入經教不深,原因在此地。另外一個原因,魔,外面的魔擾,這個力量太大了!魔是什麼?誘惑,財、色、名、利,你只要稍微沾一點,慢慢就中毒了,像吸毒一樣。你可不能嘗試,嘗試就有瘾了,就中毒了。自己明明知道中毒,也回不了頭來,占大多數。

  所以我們自己要小心謹慎,一生過清貧的生活,好!安全保險,不會走岔路。如果有絲毫奢想,要求這日常生活,物質生活過得好一點,這是念佛人最大的障礙。這個誘惑開始是小的,以後你只要是一契入,欲罷不能。這問題愈來愈嚴重,到自己完全了解也不行,也回不來。他走得也很清楚、也很明白,又去搞六道輪回去了。我們細心觀察,理由完全都擺在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一篇文字寫得很好,把現在念佛人,能往生的、不能往生的說清楚了,給真正想往生的同修是一個棒喝,真正有提醒人的力量,非常難得。希望你自己在這個根基上,你也說到了,嚴持戒律,對的,戒律是要嚴持,不能輕易放松;再一個,深入經藏,就是一門深入。頂多淨土三經一論,其他的法門、其他的經論不涉及,《金剛經》上教導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選定一門,往生重要!

  所以在今天,海賢老和尚給我們示現最好的榜樣,應當學。他以一個不認識字,從來沒有念過一部經,也沒有聽過一部經,他不需要,他福大,福太大了,他就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就管事了。你看一生當中念了九十二年,壽命長,得功夫成片、得事一心、得理一心,一步一步的他真做到了。特別是在晚年行持上,你細心去體會,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真的不是假的。細心去觀察就明白了。

  我們同學,還有一部書可以對你有幫助,夏蓮居老居士的《淨修捷要》,給我們現代人編的一個簡易的課誦本,早晚做課誦,費時不多,只有三十二拜。念老給它詳細講解了一遍,講得好!可以幫助你建立信心,幫助你斷疑生信。內容豐富,等於說是佛學概論,這篇講演裡面包括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全包在裡頭,好像是一部佛學概論。平常工作繁忙,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學習經教,讀這一樣東西夠了。它還有個光碟,有個有聲書,你要是不願意看文字,你聽,放出來聽,文字全在字幕上,大有功德於現代。希望我們同學認真努力,好好的學習。念西居士下面接著還有下半部。

  學生:專修淨土心得摘要(下)

  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大德老師,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念西繼續匯報專修淨土心得摘要(下)。

  十一、淨土「因果同時」之法顯信心之重要

  (一)信他且信自,顯果德契因心。

  淨土為他力法門,為何特別強調信自之重要?

  ◎信他,就是放下自己,一心靠定阿彌陀佛,全盤接受果德加持;信自,即信自己本來是佛,此之因心才可與彼之果德契合,他力加持才得圓滿。此法門,即因即果,因果同時,信他就是信自,此二信同時才能圓滿,合淨土因果同時之妙旨。倘偏於一方,信力皆有偏失,為墮邊地之因。

  (二)淨土信之難,在於能信所信皆為究竟實際。

  ◎信他,須信全體果德;信自,亦是信自己究竟是佛;信理信事、信因信果,能信所信皆是究竟實際。淨土之信,一旦真信即徹底放下,直通佛果。起心能念、與所念之佛,皆是究竟妙德,圓頓中之圓頓,不可思議。若無大福德、大智慧,若無諸佛加持,如何信得!

  十二、法藏菩薩即是久遠已成佛,為何又曰「因地發心」。

  以下,或可為上官居士「因地已居究竟佛果之判據」之補充。

  (一)彰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淨土法門為「因果同時,究竟直捷」之無上妙法。

  ◎彌陀大願含攝十方佛果、究竟圓滿功德,全體做為因地,授於念佛人。即顯,淨土法門,起心即是本來,動念即入果覺,全顯「因即果、果即因,因果同時,直趨究竟」之無上殊勝。待始本合一時,即是成就時。

  (二)以是果覺故,顯淨土為他力法門。

  ◎世間自在王現十方佛土,加持法藏遍參,其義即十方佛力加持,且以十方「果地」之功德加持,全盤流入清淨洪名,以此為流入凡夫念佛心,直趨佛地。力者,助達目標之功用。自力,因習染而不究竟;他力,為佛力,全體究竟圓滿,可解凡夫一切業障。

  (一)以因「他力」故,帶業往生,直達佛果,顯淨土「首為凡夫,兼為聖人」之奇特殊勝。

  ◎凡夫念佛,由彌陀願力加持,但憑信願而感極樂果德。所謂帶業,凡夫但憑信願,萬緣放下,所有業障由佛力加持而代為化解。若以自力修持,雖種遠因,也終有得遠果一日,但自身業力障深故,外緣逆違等故,無佛力果覺加持而化解業障,欲成就究竟菩提,須久經長劫,萬難萬難。

  十三、《要解》中以六信分三對,實顯一體不二之義。

  淨土法門絕妙難思,以其即因即果、即理即事、即自即他,實為圓中之圓、頓中之頓,至極殊勝。蓋由果德作因心,此因即此果,此理即此事,此他即此自,則「信」之一字統講三對六門,彰顯此一體不二、絕待圓融之妙義:信他即是信自,信理即是信事,信因即是信果。

  ◎一旦言信,側偏於任何一方則不為圓滿,而極盡一方時則另一方同時圓滿。

  ●故有愚夫愚婦雖不知何為六信,然由竭誠盡敬、全仰他力,自信之力自然圓滿,皆由自他不二,暗合道妙也。況此仰信之力,究其本來,即真實自力耳。可見,誠敬之心可貴,誠敬之心即是清淨信心也。

  ●世人多因傲慢或懈怠,或由信心偏執一方(如妄言他力而廢自修),皆是誠敬有缺,致自設成障,此所謂「信心不清淨」,有夾雜者也。

  ◎或有問曰:既是一體不二,何故淨土特別著力「他力」法門?

  ●以他力實為自力故,凡夫但當仰信,自然暗通「全他即自」之圓融妙理。此之仰信即誠信、全信無疑、依教奉行爾,絕非單談他力而廢自修。世人有言他力而廢自修者,實是愚癡障蔽,不識自己妙明真心故,實為不信也,障自障他,與彌陀真心之願遠隔重山,無感無應也。

  ●另,以「仰信」故,誠敬之信願與佛感應道交,皆因由此感得彌陀「但憑信願,即可得生」之宏願加被,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容易之極。如佛臂在垂,眾生但舉手耳,即得彌陀之力也。

  十四、三「自」揭示淨土信願非從外得,即是本明妙心,真實殊妙,的為甚難。

  世間自在王如來答法藏菩薩之三「自」,揭示淨土殊勝密義:

  (一)淨土由法藏菩薩「已發無上菩提之心」,全揭淨土法門究竟真實,因果同時。

  ◎如彭居士《起信論》釋曰:「……當知無上正覺,一切願王從此出生,一切淨土從此建立。才發此心,極樂莊嚴一時具足,……」。因地即真,果地必滿,一時具足,因果同時,殊勝極妙。法藏菩薩從果向因,淨土為一乘果教,全體皆是真實中之真實、究竟中之究竟、圓頓之圓頓。

  (二)法藏菩薩自開他力法門,因地即具果德,彰顯淨土之「真實信願」非從外得。

  ◎法藏從果向因,求問已發之信願時,世間自在王如來直指三「自」,彰顯此地信願的是「本具妙心」也,佛不能加一分,眾生不曾減一分,全自本心不由外得。此心亦即人人本具之真心自性也。自他不二,有感有應,自然之極。若信願非自性,何可謂感召自性之彌陀、自性之極樂耶?

  (三)念佛人當以自性本具之真實信願,感得自性本具之極樂妙土。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法藏菩薩因地真實之信願,建立極樂妙土,全彰念佛人須以真實信心方可感得真實佛力,加持往生。

  ◎念佛人一念真實信願,與彌陀信願皆真實不二,故而可起感應道交,彌陀名號即是增上緣,當下即借佛力直越三只,感生極樂,頓登佛地。

  總結:

  吾輩當知,淨土之信願殊勝極妙,即是真實自心,萬不可稍有疑惑障之,與不須求真,但須除妄,異曲同工而借用之,即不須求信,但須去疑也。淨土法門,信心真實,真實信心;信心清淨,清淨信心。此亦為何稱淨土為「難中之難」,卻是「徑中徑又徑」之極圓極頓一乘大法也。

  反思「信願行」:

  ◎念佛人當警醒,即信願必須真實,加持之佛力方顯。功夫真一分,加持顯一分,功夫真十分則加持顯十分,全體真則淨土現。皆因信願本來真實也,所謂「真」之分,當從「放下」多少看。

  ◎雖說自他不二,然吾輩修行人,不能因他力而廢自修。下手處,仍是仰信佛力,不懷疑不夾雜、竭誠盡敬,老實念去,佛力加持,自然業消智朗。但當念至始覺之信心與彌陀本覺之願心合一時,自然淨土現前。

  十五、以苦為師,磨難即良藥。

  世尊遺教:「以苦為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事相上看,吃苦常表現為用度極為節儉,以斷除貪念、護持道心;或遇種種磨難,逆來順受,以忍辱成就道業。再深入觀,困苦或磨難豈非本身即為良藥?道心從中來,道業從中成。即是說,若此中既生道心與道業,凡修道者自當視之為寶,又為何稱之為苦呢?可見,所謂苦與難不過心念之分別,因眾生多有貪念、多有喜順厭逆之欲望,而稱之為苦難。世尊以世谛化導眾生之心念,令我輩以此為師,而非視之為苦,順俗谛入真谛爾,以苦為鏡,反觀自省、查過去習。若仍有苦之想,皆是貪心未盡除。可見,苦與難不過是治療此症之藥名也,若貪念已除、欲望不再,苦即是師,師即是苦,名相不存,病藥皆無。

  ◎苦難不僅為自身修行之良藥與明鏡,同樣堪為他人修行之必須。眾生常觀他人苦而生知足之心、珍惜之念。諸佛菩薩常以極苦難之身示現世間,不過是啟發眾生之方便、誓願之自然感應,於其本地,既無貪著,哪有苦受?

  為何吃苦能護道心?

  ◎苦也是念,貪也是念,究其根源,無非是心念上用功夫。五濁世間,眾生業習深重,惡心所遠超善心所,而人易覺苦之感,而極難察貪之根,道心薄弱,極需善護。而以苦為師之念,可引發無貪之善心所,將惡心所自然轉化。因無貪是本心,貪念為虛妄,真實生起,虛妄自然消除。吃苦之事修可協助入無貪之理持,進而可事理不二。

  ◎這也是為何大德常說,知苦方是善生時。(注:此處知苦而非覺苦。知苦者,了苦之相,知苦之因,而生脫離之想;覺苦者亦或只見事相,不見本因,求脫亦不得方。如:感錢少生活苦,一者廣修布施、勤儉持家、積德做人、任勞任怨為事。二者,一味想盡辦法多賺更多,善惡並存,往往不如法者占多。前者為知苦,後者僅覺苦)。

  十六、心得散記

  (一)只求兩腳著實,不求門庭好看。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全在心地用功夫。內:戒除一切貪名好利、貪求供養贊歎之心,省心、省事、省麻煩。外:防止名聞利養誘惑、嫉妒障礙。

  (二)由體會心神散亂之害,深感老法師婆心懇切。

  ◎自開始抄寫《大經解》,方知心神何等散亂,除本具之常隨之四大煩惱導致外,實因當代散亂教學之法所遺留。

  ◎習氣一旦成定式,改之大難。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實須經歷一番寒徹骨之痛,並佛力加持,方才有望。始知吾輩實屬不幸,生逢亂世,受此影響習氣愈加深重;亦實屬大幸,得遇恩師點明,得遇殊勝淨土法門,若無佛力加持,妄念紛飛,出三途無望,更何期出生死乎?始知恩師婆心之懇切、悲心之無量,實乃憫念吾等生死凡夫,忍辱負重,不離不棄。不由痛哭流涕…。可憐憫者,實乃吾輩爾;大幸者,亦實吾輩爾。

  (三)專是性德,恆常不變之義。

  ◎老實即是專,專心、專注、放下,不變,保持,不拐彎之義。

  (四)十玄與生活

  ◎一念周遍法界,時時刻刻每個念頭須當謹慎,當念及父母、師長教誨,一即一切,一念中含攝一切。凡不能對念佛人做好樣子的念頭、行為,皆當息滅。最圓滿的念頭,就是阿彌陀佛。信心當堅定,真信就是真心,真正與彌陀願海相融合,即入彌陀願海,即入十玄。

  (五)何謂發菩提心

  ◎捨身忘我之心:遠離一切名聞利養之心,無貪圖恭敬供養自身心等,即遠離違菩提心。願代眾生苦之心、忍辱心、持之以恆之決心。表現在外:柔和、不辯、善解、忍耐、包容、恆心與毅力。

  ◎發心無形無相,即是心念狀態在此,即是發心。發菩提心,即心念在菩提,即是發菩提心。

  (六)最高的享受

  ◎所謂享受即是順理,即隨順性德,此最為接近自然,因此也最為舒服(清淨、安樂、自在)。若有不舒服,即是習氣障礙。

  (七)世人難信佛法,難信淨土,難在何處?

  ◎障深機劣: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匮乏,致誠敬心缺失。義理深:超言辭越文字,極簡極深,極難說清;而不假方便,直達目的,行持極易,極難理解。

  (八)清淨信心即可消除對立與傲慢,妄念自清。

  ◎信心清淨,知自心是佛,自然向內尋求,則羨慕、嫉妒人有我無之心自然消滅。信本自具足,自然全心於糾正己過、克服習氣,念念見賢思齊,學他人所長,以期快速證得,則無暇與他人相較高低,自然不觀他過,無人我是非。信己則相信人人具足,則肯將自己降之又降,謙之又謙,自然無有貢高我慢,不會好為人師、不會指手畫腳。

  ◎以此之法,久而久之,則心量大開,心地柔軟,一片慈悲。正如印祖所言,只管自家,不管人家,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另:修行慢(安、穩)即是快,學到真愚始知賢。

  (九)何謂不假方便

  ◎不假方便,即是直下承當,就是:深信(信本來是佛,是心是佛)、切願(願往生成佛,是心作佛)。直下承當者,無疑也,當下即是也,所念者實相,能念者實相,能所是一,無能無所。

  (十)吃苦護道心

  ◎順境淘汰人快,似大風大浪,引人之惡心所起現行,最常見是懶散、懈怠;逆境與之相比較,更似小風浪,反易激發修行人之道心,厭離娑婆苦。若吃不得苦,則順境必行貪愛。因不願吃苦,仍是心有所戀故,貪因未斷,如遇順緣,則因緣會遇,必生退惰。果然能逆境不生瞋恚,方有資格在順境中修不貪愛。若以斷貪愛為名入順境,須警惕外清而內濁,修行徒有虛名。若出離心不夠,則肯定發不起菩提心,亦即菩提心乃出離之清淨道心,看得開、放得下。

  (十一)安者,循道遵理也。

  「富貴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安者,何義?所謂安者,並非聽天由命、自甘於是,而是循道而行、遵理而修。

  ◎道:性德;理:修德。遵循天地本性,進修福慧,而性德可顯。循者,順也,不悖也;遵者,從也,不逾也。天地之間有大道,皆不出於善惡因果。富者,有為富之道;貧者,有在貧之道。富者為富行仁,兼善天下;貧者守貧立志,獨善其身。貌似兩異,實則同遵一旨而行途有殊,皆不離於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矣!則富者廣結善緣,吉慶常隨;貧者業消障除,禍遠福歸。准此,貧富二聚相輔相助,相合相融,何有沖突可聞哉?

  此為安之意。

  然現世人不聞大道、不明事理,一味著於權術、爭強好勝,遂沖突四起、天下大亂,皆因不讀聖賢書、不遵聖賢教之過也。

  (十二)為什麼阿難知道世尊現瑞是佛在念佛?

  ◎念者,動也(理或體)、住也照也(用)、緣感而應也(相)。

  ◎世尊所現瑞相,皆是最為奇特之佛之境界,聽者三根皆具,而凡夫數眾,可見並非由眾之境界而現,實由佛力加持故(此亦顯淨土法門為他力法門);而眾生成佛機熟,緣感佛境應現;世尊所現之境界即是念之所在,即理體所在、住照所在,即是殊勝奇特之佛境,自然是念最殊勝奇特之佛。

  ◎綜上所述:

  1、一切法從心想生,現最奇瑞之相,即住最奇特之法,現佛即念佛,即成佛機熟,即大教廣富機熟。

  2、現瑞彰顯此法最契理(契最究竟之理--當生成佛,且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而入一句佛號中,以持名返聞,應此世界之機顯最契機(耳根最利)。實乃契機契理之最上妙法(最極方便)!

  (十三)阿公阿婆之只管念,如何把信願念出來的?什麼是真念佛?

  ◎印祖不只一次贊歎老實念佛之人,但世人對「只管念」似乎理解得也有所偏頗。現在人所說的只管念恐怕不一定是真念,而印祖所說的老實人雖是只管念,但《文鈔》中還有四字對其描述,即「竭誠盡敬」。真念的老實人,必是真正具有誠敬之心的,待人誠懇、忠厚、老實。而誠敬通自性,自性即是真信心,自然像這樣的老實人,「只管念」就可以念得真登佛地,只因其有真的誠敬之心。

  ◎印祖在《文鈔》中提過,有兩種人能算是真念佛人,一是上根利智可擔荷得起,二是下愚之心,老實無疑。「去此兩種,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與否耳」。而現在人,多數是這兩種之外的根機,只能「努力、依教」,才能學得「老實、聽話、真干」,而下手處則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師父大智慧,給了我們最直捷的方法,就在我們是否信得及,難怪上海下賢老和尚也勸世人:「要聽老法師的,他就是來接我們的,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兒了……」。

  (十四)修行人要學會伺候人,不能有享福的念頭。

  「想當好和尚,先做好婆娘,要學會伺候人啊!」這是賢公的一句話。

  ◎真正的修行人,哪會有享福的念頭?修行人只有服務眾生的心思,念念只為度眾生,吃盡世間一切苦,只為喚醒世人心。賢公一生都在為眾生示現,自己照顧自己,直至往生前還在地裡干活,一生不麻煩別人。

  ◎世人動辄號稱「追求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間自由、財富自由、言論自由……但是,真正的修行人哪裡有所謂的「自己的事情」?心裡只有眾生的需要、眾生的真實利益。就連成就自己,也是為了廣度眾生,四弘誓願就是明證。即初發心中就沒有自己,只有這樣的初發心才與最究竟的佛果相對應。

  ◎反觀娑婆世界,哪裡有真正的福可享?有享福、想輕松的念頭,其實質仍然是對世界的留戀。有享福念頭的人,都是另一種形式的受罪,被執著所拘縛而不自知。真正的清福在清淨心中,不在外邊。

  賢公講:「想當好和尚,先做好婆娘,要學會伺候人啊!」即是有為別人的心,才能出得了家。換言之,有顆無私心的人,才能出得了世間的家,出得了煩惱的家,出得了生死的家。

  以上為慚愧弟子念西學習心得報告,不妥之處,誠請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大德惠予慈悲指正。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念西頂禮敬呈。

  老法師:聽完了念西同學的報告,非常難得,她的修行確實有心得。今天將她的心得提供給我們分享,我相信對於學佛夠標准的人,聽了這篇報告或者是看了這篇報告,一定有所感動。為什麼?有許多同修,也許包括自己在內,長時間的薰修功夫不得力。這是事實。

  後面這篇報告裡面,她說了一句話,這句話是老生常談,沒有人不知道,可是真知道的人不多,那就是信自己本來是佛,信自己究竟是佛。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真正明白這個的人,明白人聽到這兩句話痛哭流涕,徹底的忏悔,本來是佛,究竟是佛,在六道輪回裡流浪,無家可歸,變成這個樣子。為什麼?迷失了自性。自性萬德莊嚴,究竟圓滿功德,我們把它迷失了,迷失得干干淨淨,連一個善念都生不起來。

  惡念裡面,第一個就是懷疑,這個懷疑作用可真大!懷疑自己、懷疑別人、懷疑父母、懷疑祖宗、懷疑老師、懷疑聖賢、懷疑佛菩薩,這個世間沒有他能信得過的人,我相信他在一生當中,也不曾遇到一個他真正相信的人。這煩惱的根,貪瞋癡慢疑,從這一個疑,有了疑上面四個也都具足了。這樣的心態,也是從自性裡變出來的,變成我們現在所用的心。所以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貪瞋癡慢疑,地獄五條根。我們今天走的什麼路子?如果這五個字統統有,不但有,沾上一個,是地獄道,五個字都通向地獄。有沒有警覺?

  那要怎麼辦?最好的辦法,是對善根福德具足的人說,他懂得。如果善根福德不具足,講了也是白講,只能說在他阿賴耶裡面給他落個種子,不能起現行,不起作用。迷的時間太久了,迷的緣太深了,所以遇到佛菩薩、遇到聖賢君子,他也不能夠覺悟。他還要批評那個人呆、那個人傻,不會為自己著想,他這樣說的。要為自己七情五欲著想的,他認為那是合理的,那是正確的,對於放下這些情執、放下五欲、放下貪瞋癡慢疑,他不以為然。他會說那些人都是傻人,都被那些迷信宗教欺騙了,他這麼想,認為他很有道理。為什麼?別人也是這個想法。醒不過來!在輪回裡頭,我們很清楚,不知道要輪回到多少劫,他才得人身遇佛法。看他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接受。

  佛菩薩在今天度眾生很難,大徹大悟也不敢講,得裝糊塗。我們想到這些地方,才真正感到慶幸、幸運,這一生能得人身、能聞到佛法,能聞到佛法當中正法,這個難!非常幸運,能遇到夏老居士的會集本。這個會集本確確實實是集五種譯本的大成,會集得好!如同佛親口所宣,字字句句都是佛說的,沒有改動一個字。重新把它編組,編出來我們看了讀了非常自然,真好像是世尊親口所宣,將西方極樂世界理事因果介紹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對淨土信心不足的人,好好讀誦,念上一千遍,相信了;念上二千遍,你的信扎根了;念上三千遍,你的根發芽了,起作用了。我們善根福德不夠的人,要從勤於讀誦,不必求解義,什麼意思不必去想,只是去念。這是什麼?修念佛三昧。為什麼要修念佛三昧?三昧能開智慧,依戒得定,這三千遍是戒,修這個戒你得念佛三昧。三昧現前,智慧開了,這經裡頭所有的意思,無師自通,全通了。

  通了之後,得要找人給你做證明,在現在找不到人了,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可以印證,你再看那個注解,你會拍手叫妙!解得真好,真恰當。他在經論裡頭摘出來的,就有那麼巧妙,好像是佛菩薩拿他的手拈出來的。這些書搬在我們面前,我們能不能找到?找不到。不容易,我們遇到了。他有沒有障礙?有,有反對會集本的,有反對黃念老注解的。如果你要相信了,聽了懷疑了,不學這個法門,是你善根福德因緣不足,你還有那麼多冤親債主找你麻煩,障礙你修行。如果你信得過,死心塌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恭喜你,你這一生成就了。

  所以念西居士也多次提到,老實、聽話、真干,具足這個條件,就是大善根、大福德。《彌陀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海賢老和尚就給我們表這個法,他一生的成就靠什麼?就靠這三個,老實、聽話、真干,他就成功了。

  希望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聽了、看了念西同學的報告,把我們喚醒。我們有這些問題的人,要趕快覺悟,不覺悟,愈陷愈深。一遍還不能覺悟,不要緊,看十遍、看二十遍、看三十遍,不長,你就會回頭了,回頭就得受用。回頭依靠《無量壽經》、依靠念老的《集注》、依靠《淨修捷要》,沒有一個不往生,沒有一個不成佛。你搞清楚、搞明白,你自行同時又能化他,給別人做好榜樣,像海賢老和尚一樣。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摘自: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一九四集

 

上一篇:學佛入門第三講:佛教價值觀,向上是善,向下是惡
下一篇:方海權:這五種給我們帶來極多好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