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入菩薩行論》講記(101)智慧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辛三(心念住)分二:一、意識不成立;二、五根識不成立。

  壬一、意識不成立:

  前面講了,身抉擇為空,受抉擇為空。下面主要講心抉擇為空。

  意不住諸根,不住色與中,

  不住內或外,余處亦不得。

  “意”就是意識。我們都認為有意識,而且是實有,但意識也不是實有的。

  意識和六根、六塵,二者以一體的方式存在,這是不合理的。因為意識——所謂的心,應該是一個,但根有六個,色等這些境也有六個,所以不能說是意識。六根、六塵壞滅了或是不存在的時候,意識還是存在的。比如說耳根不存在的時候,意識還是存在的。如聾人,他沒有耳根,但他有意識。再如盲人,他沒有眼根,但他有意識。說明這些都不是心。色等六塵也是這樣的。比如說即使沒有色法,看不見東西,但意識也存在;即使聽不見聲音,意識也存在。色等六塵都沒有的時候,意識還是存在,所謂的意識還可以有。由此可見,色等六塵這些都不是意識。

  意識和六根、六塵,二者以多體的方式存在,即通過眼、耳、鼻、舌、身、識這些六根而產生意識,這也不合理。我們在前面對此已經分析過了。只有六根和六塵有接觸(相遇),才可以產生意識,但它們沒有接觸(相遇)。沒有“觸”,就沒有“受”。沒有這些感受,就不會產生意識。每一根、每一境都不能產生意識,它們都沒有產生意識的能力,所以不可能有依六根、六塵產生意識的情況。

  通過分析可知,意識不能產生,沒有產生就不會有存在了。

  六根和六塵無論是以聚合的方式,還是以單獨的方式,都不能為意識。前面講過,“聚”是虛幻的,沒有實質,所以它也不能是意識。若它是意識,這個意識就是虛幻的,就不是實有。若是單獨的方式,也不成立。六根中的每一根、六塵中的每一塵都不能為意識。即使六根、六塵壞滅了、不存在,意識仍然存在。所以不能把這些根塵視為意識。

  心不在心內,也不在身外,除此之外,他處也得不到心。

  我們經過觀察,了知意識不存在。若是存在,應該在這些根塵當中存在,但是沒有,這就是通過分析得出的結論。這個分析是有必要的,這樣進行分析以後,所得到的結論才是正確的,才是真實的,這叫做正見——正確的見解,所以需要分析。否則,僅籠統地去理解,模糊地去了知,似乎明白了,覺得知道了,但若進一步問你原因,就會變成一種疑惑。它不是真正的見,見是不會變的。

  非身非異身,非合亦非離,

  無少實性故,有情性涅槃。

  “非身非異身,非合亦非離”:心不是身,身也不是心。若心不是身,那是不是心之外的實有法?不是。為什麼?若心是身之外的一種實有法,卻可見不可得。身裡身外都找不到這個心。在身外,你找不到心。這些物質,頭啊,手啊,腳啊,都不是心。腿、腹部、臉、耳朵、鼻子都不是心。再從身內找,內髒、大腸、小腸、肝、膽、肺等都不是心。其中最可疑的,心髒是不是心?心髒也不是心,科學家最初研究時說心髒是心,後來推翻了這個觀點。心髒可以沒有,但是人還可以有意識。再看看大腦是不是心?大腦也不是心。雖然沒有大腦,也可以有意識。這樣,身內找不到心,身外也找不到心,就是沒有心。我們現在不明白這樣的真相,就覺得心在這裡似的。這裡哪有心啊?若你去尋找,找不到。心也不是與身混在一起。若離開身,另外也不存在心。

  “無少實性故”:我們已經進行了觀察,心不是身,也不是身之外的實有法,不是跟身混在一起,也不是離開身有另外的心。心毫無實有。

  《寶積經》雲:“迦葉,心內無有,外亦無有,二者亦無有且不得。迦葉,心無有色。無有所說。無有阻礙。非為所依,無有顯現,無有有表,無有住處。迦葉,心者諸佛亦未見、不見、無見。”心不可得啊。心不能見到,不能聽到,不能觸摸到。以佛的智慧去尋找,也找不到心。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當中都沒有見到,都尋找不到心的自性啊。這裡講的是空性,心的本性是空的,這叫心。空怎麼是心呢?心的本性是空的。沒找到、沒見到是什麼意思?就是沒找到實有的心,實成的心。

  “有情性涅槃”:眾生本來即是涅槃的本性。

  一切顯現、一切法都是心。心是空性,所以可以說心無處不在,也可以說無處在。站在空性的角度講,心無處在,哪裡都沒有心,都不是心;從顯現的角度講,心無處不在,都是心。“怎麼都是心?那我吃飯的時候,是不是吃心啊?”是!你是心的顯現,你所吃的東西也是心之顯現。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雖然屏幕裡的人吃的東西、穿的衣服都是虛幻的,但都可以顯現。同樣,一切都是心的顯現,都可以互不混雜地安立。

  一切都是心的幻化和游舞,也就是心。就像大海和波浪似的,波浪的本性也是大海。同樣,心的幻化也是心。沒有明白的時候,可能很難理解。就像我們看魔術師表演一樣,若是你知道了這裡的奧秘,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若是不知道,就會覺得奇怪啊。同樣的道理,你不明白的時候,會覺得很神奇,會有疑問:“怎麼都是心呢?怎麼都是心的幻化呢?怎麼幻化的呀?”若是你真的明白了,一點都不神奇,很自然,很正常的。對魔術師自己來說,他演的這些太簡單了,太平常了!同樣,對一個明白的人來說,“都是心的幻化,都是心”這太簡單了,太平常了,一點都不神奇,一點都不奇怪。所以,心無處不在,一切顯現即是心。

  有人質疑:“這是不是唯心主義啊?”不是。心的自性是空的,唯心主義哪有這麼高的見解?不會有的。

  心無處在,心無處不在,你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這叫見性。很多人都說:“我見性了,我已經可以了……”有沒有見性,就看你是否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

  壬二、五根識不成立:

  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

  識境若同時,已生何待緣?

  識若後境起,緣何而得生?

  若認為:五根取五境而產生五識;若不取五境,不會產生五識。那麼,是先有境還是先有識?比如,以眼識和色境為例。是先有眼識,還是先有色境?

  “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若是先有眼識,然後才有色境,那眼識是怎麼產生的啊?就墮入無因了。眼識的因——色境還沒有產生的時候,它已經產生了,這樣它就是無因而產生。若是不依靠自己的因而能產生,那一切時、一切處當中,一切法都能產生、能顯現,這是不可能的。

  “識境若同時,已生何待緣”:若眼識和外面色境同時產生,這說明眼識沒有觀待它自己的因。為什麼?若是觀待,應先有因,然後通過因再產生果。應該先有色相外境,再產生眼識。但這二者是同時產生的。若二者同時產生,在因產生時,果自己也已經產生了。這樣,果就沒有觀待自己的因了,還是無因而產生的。因和果是觀待的,果觀待因而產生,但是它們同時產生,所以沒有觀待。

  “識若後境起,緣何而得生”:若先產生境,後產生識,這也有無因的過失。比如,色相這個境先產生,取外境的眼識後產生。這樣,識產生的時候,它的因——色相這個境已經滅了,成為無實有了,如同虛空。這樣,它還是沒有因。它是以什麼因法而產生的?不能產生了。因為它的因(這個境)剛才已經滅了,沒有了。

  若仔細觀察,就是這樣的,因果關系是不成立的。雖然在名言谛上可以安立,但這是假相,不是真實、實有。因果關系是由我們自己的分別念來安立的。所謂“這是因,這是果,通過因產生果……”這些聯系就是我們的分別心來造作的,否則不會有的,事實上不會有的。如前面所講,都是不應理的。

  在前、後、同時這三時當中,怎麼安立都是不合理的。若是真正這樣進行觀察,都是假相。因果關系就是這樣,也是假的。在世俗谛上,在眾生的分別念面前,都是真實無欺的。但這不是勝義谛,也不是聖者的境界。在勝義谛上,在聖者的境界中,這都是假的,如幻如夢,如夢幻泡影,看似有,實際沒有。

  眾生肯定有分別念,在這些分別念面前有。眾生執著這些,也一定會受影響。而菩薩知道是假相,他就不會執著,不執著就不會受影響,尤其是那些大菩薩。

  怎樣都是不合理的。我們說通過六塵就可以產生六識,但經過仔細觀察,都是不成立的。這樣,心(意識)也是空性,沒有自性。為什麼呢?我們進行觀察的時候,都沒有經得起觀察量的觀察,統統都遮破了,最終得到的結論是什麼?就是無自性、無實有,就是空性,這叫空性。

  這個空性不是什麼也沒有。前面講,以勝義谛的觀察量去觀察,以究竟的智慧去分析的時候,絲毫也得不到。佛講了,不用說輪回,涅槃也是空的,不可得。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有比涅槃更殊勝的法,也是空的。這是站在本體空性的角度而講的。這時就要很肯定地這樣說,事實真相也是這樣的。有人質疑:“若是這樣,這些顯現是不是都斷滅了,都沒有了?而且,我們不是還要建立大光明嗎?”沒有關系,這一點都不矛盾。對此,我們可以無有過失、無有矛盾地建立和說明。

  辛四(法念住)分二:一、諸法成立無生之理;二、遣除於彼之诤論。

  壬一、諸法成立無生之理:

  法念住,即善惡等一切法皆是空性,都不可得。

  善惡一切法沒有實實在在的生。沒有實實在在的生就沒有實實在在的滅。此處先講沒有實實在在的生,所用的方法、觀察量也很簡單。

  故應不能知,諸法實有生。

  依“前、後、同時均不能產生”這一理證,可通達一切諸法並非實有產生。

  心識、眼識等在內的一切法若要實實在在地生,就必須要靠因緣。若要靠因緣,就必須要安立因果關系。但在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當中,這種關系都不能安立,所以說“不生”。

  若是“先有因後產果”,不合理。我們往往會認為“二者不能同時存在,應該先有因後有果”,這種產生的方法也特別符合我們的觀念,我們就是這樣想的。若是籠統而言,可以這樣說。但若仔細觀察,這是不成立的。

  一切法都是剎那剎那當中生滅的。若先有因後產果,果產生的時候因已經滅了、沒有了;因產生、存在的時候,果還沒產生,這時果是不存在的。這樣,因和果二者無法接觸。一個是有為法,一個是無為法,怎麼能接觸呢?虛空和手指怎麼能接觸呢?若手指能接觸到虛空,那在虛空上畫畫肯定也不成問題。只要能接觸到,就能做這些。但是不能啊!因為虛空是無為法,手指是有為法,這兩個法不能接觸。沒有接觸的兩個法彼此怎麼利益(起到作用)?這個因對產生果怎麼能起到作用呢?

  若是“先有果後有因”,就更不行了。這個不用分析,一般普通人都不會這樣想。除了一些外道,他們經過觀察後安立怎樣的觀點都是有可能的。

  若是“因和果同時產生”,也不行,也不合理。前面對此已經進行過遮破了。

  可見,三時當中都不能產生果,所以就沒有“生”了。若有生,或者在過去當中生,或者在現在當中生,或者在未來當中生,但是都沒有啊!在三時當中沒有產生果。也可以說,通過過去的因、現在的因、未來的因都不能產生果。你看,哪還有因啊?若是有因,或者是過去的因,或者是未來的因,或者是現在的因,這都不合理。

  無論怎樣進行分析都一樣,最終得到的結論是:沒有實實在在的生。過去時當中不能生,未來時當中也不能生,現在時當中也不能生。以“先有果後有因”這種方式產生不合理,以“先有因後有果”這種方式產生也不合理,以“因和果同時存在”這種方式產生也不合理。這樣,就沒有實實在在的生。這樣看很簡單。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裡講得很細,就是不生。若有生,就是自生、他生、自他生、非自非他生,而這些都不合理。自生——依靠自己而生,這不合理;他生——通過他法而生,這也不合理;自他結合而生也不合理,非自非他生即無因生也不合理。今天我們不詳細講解這些內容,以後學習《入中論》的時候,大家可以仔細研究。之前我們講《中觀根本慧論》的時候,也簡單講過這些,應該都知道的。

  若不生,就不滅。《中論》中講:“不生亦不滅”,不生就不滅;“不常亦不斷”,沒有生滅哪有常斷啊;“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沒有來就沒有去,來去是假的,是觀待的。這就是遠離八邊的大空性。

  壬二(遣除於彼之诤論)分二:一、遣除無有世俗之過失;二、遣除分析不合理。

  癸一(遣除無有世俗之過失)分二:一、辯诤;二、答辯。

  子一、辯诤:

  若無世俗谛,雲何有二谛?

  世俗若因他,有情豈涅槃?

  “若無世俗谛,雲何有二谛”:對方說:你們中觀進行抉擇的時候,真的是無法抵抗啊。但是,若沒有生滅,那麼一切顯現就都沒有了。主要是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滅,那一切顯現法都沒有了,就沒有世俗谛了。若沒有世俗谛,勝義谛也沒有了,因為二者是法和法性的關系。沒有法,哪有法性啊?沒有世俗谛,也就沒有勝義谛了。佛講二谛,你們中觀宗也要承認,那麼你們怎麼安立二谛呢?

  其實沒有這樣的過失,二谛可以安立。我們抉擇勝義谛的時候,的確是一切法都不可得,都是無自性的空,但是世俗谛上可以有。眾生不明白,他分別執著啊,所以在他的境界裡都可以有——有生滅、輪回等,但這都是迷亂心的顯現。這樣,就可以有世俗谛,也可以有勝義谛。為什麼要抉擇勝義谛呢?也是為了眾生。眾生分別,所以為了眾生,可以抉擇勝義谛。在他們的境界當中、在世間上,可以有世俗谛和勝義谛,二者也可以安立法與法性的關系。

  “世俗若因他,有情豈涅槃”:對方繼續說:你們說他人有分別妄念,所以有生滅、輪回。若是這樣,眾生無邊無盡,分別念也是無邊無際的,那麼這些迷亂的顯現(如生滅、世俗等)就沒有熄滅的時候了。若是這樣,眾生怎麼解脫,怎麼涅槃啊?

  子二、答辯:

  此由他分別,彼非自世俗。

  後決定則有,非故無世俗。

  “此由他分別,彼非自世俗”:對於一個覺悟者、成就者來說,這些迷亂的顯現是沒有的,這不是他們的顯現,不是他們的世俗,而是其他眾生的分別,是其他眾生的世俗。

  雖然是有這些迷亂的顯現,雖然是有生滅,但是並不影響覺悟者、成就者。比如張三和李四同時做噩夢,李四醒過來了,他不會害怕了,而張三還沒有醒,還在做噩夢。張三的噩夢中所出現的恐怖的夢境,不可能影響到李四。李四已經醒了,他不會害怕了,而張三還在害怕,但他的夢境不會影響到李四。同樣的道理。對於這些迷亂的顯現,是否會受影響,就在於迷和覺。誰覺了,誰就不迷惑、不痛苦了。如果不覺,那就肯定會恐怖,會很痛苦的。有掛礙就有恐怖,無掛礙就沒有恐怖。這些恐怖、痛苦等是怎麼產生的?就是因為迷,不明真相。明白了,就像睡醒了一樣,他就不迷了,沒有痛苦了。

  “後決定則有,非故無世俗”:“後決定”有很多解釋方法,在這裡我們可以簡單理解。若是有人通過修行趨入涅槃,爾後若還有生死等迷亂的顯現,那可以說是在究竟上有,在覺悟者、成就者的境界中有。但是,沒有啊!這些迷亂的顯現不是他的世俗。

  此處講,顯現都是生滅,都是輪回。本論中,尤其“智慧品”裡抉擇的是佛二轉法輪的內容,強調的是諸法的本性——空性,這個時候它不注重光明,也不抉擇光明。所以,有顯現的就是生滅、輪回,這是不清淨的顯現,是凡夫的所見、眾生的境界。若真正趨入涅槃、見性成就了,不會有這些生死輪回,不會有這些不清淨的顯現。那麼,這些佛菩薩是不是沒有顯現了?有顯現,但是都是光明、清淨的,那不叫“生滅”,不叫“輪回”。而此處不是要抉擇這些,所以沒有強調。

  這也是顯宗和密宗的差別之一。顯宗裡最高的境界就是應成派所抉擇的境界。寂天菩薩也是屬於應成派,他在《智慧品》裡抉擇的是諸法的究竟實相,即遠離八邊的大空性。但是在密宗裡,也講大空性,但這是基礎,在大空性的基礎上還強調大光明。密宗裡的顯現,不僅有不清淨的,還有清淨的顯現。佛菩薩也有顯現。菩薩也分八地以下的菩薩和八地以上的菩薩,這都不一樣。當然,關於八地以上菩薩的顯現,這都是有爭論的,在此不講了。

  菩薩境界中的顯現是清淨的,不屬於生滅、輪回,此處只是不強調,並不矛盾。

  癸二(遣除分析不合理)分二:一、辯诤;二、答辯。

  子一、辯诤:

  分別所分別,二者相依存。

  對方認為:這個觀察量、智慧也屬於能取。既然沒有所取境,哪有能取心?所以這個分析不合理。為什麼?因為沒有所取境,這是你們中觀宗抉擇的。沒有所取境,哪來的能取心?既然沒有能取心,怎麼分析呢?所以,分析不合理。

  子二(答辯)分三:一、能分析不需要實有;二、若需要則有太過;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

  丑一、能分析不需要實有:

  是故諸觀察,皆依世共稱。

  的確如此,所取境不存在,能取心也不存在。那是怎麼分析的呢?沒有事,分析不用實有。不用以實有的心來分析。有虛幻的所取境,同時也有虛幻的能取心,所以可以進行觀察、分析。但是它們統統都不是實有的,都無有自性。

  這並不矛盾。一切分析都是在世俗上安立的,在這些分別念面前安立的。世間都是這樣安立,都是這樣以分別心假立的。所以,不是實有,但可以有,可以分析,可以假立。

  丑二、若需要則有太過:

  以析空性慧,究彼空性時,

  若復究空智,應成無窮過。

  以心對這些法進行分析,最後抉擇為空。但是,能分析的這個心也是虛妄的、空性的,還要把它作為對境進行分析、抉擇。用來分析的這顆心,又要作為分析的對境,讓另一個能取心來進行分析,這樣就無窮了。

  以心分析的時候,一切法都抉擇為空了,但是這個分析的心還沒有抉擇為空,還得分析,再由另一個心來分析剛才這個心,還需要再將這個能分析的心作為對境,由一個新的心對它再繼續進行分析……這樣就有這樣無窮無盡的太大過失。

  丑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

  悟明所析空,理智無所依,

  無依故不生,說此即涅槃。

  其實,對所分析的對境進行分析,最後都能成為空性。不用再分析,因為剛才用來分析的這個心(正量),它沒有所依對境了,所以自然就息滅了。所取境沒有了,能取心就離開所依了。若離開所依,也就不生了,也就寂滅了,寂滅了就是涅槃。

  所取境和能取心無二息滅為無生,這就是涅槃,就是前面講的“無緣最寂滅”。在《入中論》講:“盡焚所知如干薪,諸佛法身最寂滅,爾時不生亦不滅,由心滅故唯證身。”無薪則無火,薪沒了,火也生不起來,同時也滅了。同樣,所取境沒有了,能取心自然就不生了,這個時候是“無緣最寂滅”。

  這就是法念住。

  好,今天講到這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達真堪布:一位普通人講法和一位阿羅漢講法,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下一篇:達真堪布:阿羅漢們有四不知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