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一函遍覆,印光大師開示(第1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末學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斷的給末學學習的機會,在我們共修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都會遇到修學上的問題,所以末學非常樂意,也非常榮幸,能夠常常跟諸位法師大德一起來學習佛法、討論問題。末學也常常收到大家的這些提問,都是跟修學有關的,實際上這些問題只要能夠多聽經,多去深入經藏,問題自然都沒有了。

  我們淨土宗的十三祖印光大師,當年他雖然沒有以音聲弘法,而是靠回覆大眾的來信,把佛理和修學所遇到的這些問題進行答覆。因為來信也很多,印祖就寫了一封長信,把大眾修學上的這些疑問進行了匯總,統一的答覆,這叫做「一函遍覆」。實際上,當時民國初年的時候大家的修學問題,到我們現在都有,而且這些問題是重重復復不斷的出現。因此末學就想到,與其一個一個問題的解答,倒不如我們把印光大師寫的這封「一函遍覆」文章拿出來認真學習一遍,可能大家的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解答,這是一個捷徑。印祖當年是一函遍覆,我們利用幾堂課也來遍覆,統一回覆。如果在聽完這「一函遍覆」的講解之後,大家還有問題估計已經不會很多了,那時候也可以再把它提出來,我們在那個基礎上進行討論,相信這個討論的高度也就不一樣了,深度也不一樣了。這個「一函遍覆」,印祖他自己有一行小字注解,當中說到,他說:

  【語雖拙樸。】

  就是語言雖然很笨拙、很樸素,這是印祖的自謙,謙辭。

  【義本佛經。】

  可是裡頭的義理都是根據佛經來的。所以這「一函遍覆」可以說是印光大師一生修學佛法的一個心得的凝聚,雖然語言非常淺顯、樸素,一般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夠看得懂,也能聽得懂,可是裡面的義理完全是跟佛在經裡講的一樣。

  【若肯依行。其利無窮。民國二十一年。】

  如果真正能夠按照「一函遍覆」這裡面印祖的開示來修行,利益是無量無邊,無窮的。這個無窮的利益,包括現生我們能夠離苦得樂,命終也能夠往生西方,這真的是『其利無窮』,所以我們來認真的學習印光大師這篇文。

  印光大師我們都知道,根據傳說,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雖然他自己不承認,可是有人傳出來。這是一個小女孩,她在作夢的時候夢到觀世音菩薩跟她講,說現在有一位大勢至菩薩正在上海主持法會,主持什麼法會?「護國息災法會」,他是大勢至菩薩,他的名字叫印光法師,你去找他。這個小孩做了這個夢,也不知道誰是印光法師,其實對大勢至菩薩也不了解,去上海找。那時候正好印光大師在主持「護國息災法會」,這個女孩就找到印光大師,跟印光大師說了她夢中的這些情形,被印光大師呵斥,不許你亂說。真正佛菩薩再來,他也絕不暴露身分,不許人去說。

  我們仔細想想印光大師的行持,真的跟大勢至菩薩非常相像,大勢至菩薩修行的法門,昨天我們講到中峰國師開示的《淨宗法要》裡面學到了這一句,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大勢至菩薩必定是深居簡出,他心都收攝回來,六根從六塵境界中收回來。他示現給我們看的必定是深居簡出、不喜攀緣這樣一種行持。印光大師一生都是躲在藏經樓裡面研修佛法,一直到七十歲才出來講了幾天經,平時都在自己的關房裡面念佛修行,真的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且印祖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從《楞嚴經》裡抽取出來,附在淨土四經之後,做為淨土五經,這種貢獻,我們想想確實是大勢至菩薩的作為。所以我們要以極其殷重的心,至誠恭敬來學習這篇開示,得到的利益就無量無邊。雖然大家沒有這個文稿,但是沒有關系,末學念一段講一段,語言很淺顯,很容易懂。我們來看這篇文:

  【一函遍覆。】

  『遍』就是普遍,『覆』是回覆,用一篇信函來把所有大眾的問題都答覆了。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

  這一開端印祖就把淨土法門提出來,他說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三根是上、中、下三根,都適合修淨土法門,利根也好,鈍根也好,都能在這種法門裡頭得度。所以下至地獄眾生,上至等覺菩薩,都可以修淨土法門,而且都因淨土得度,這是極其廣大、殊勝的法門。所以是『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世尊以大慈悲心出現在我們世間,為的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說明白,勸導我們看破放下、求生淨土。上聖就包括四聖法界裡頭聲聞、緣覺、菩薩、佛,下凡就是六道眾生,統統都接引,引導他們求生淨土,令他們在此生中,即生能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這是大法。

  【於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

  如果對這樣的廣大殊勝、稀有難得的大法不能夠深信,或者信了之後不能夠專修,這就太悲哀了。這一生能了脫生死的機會就白白錯過,這是最大的悲哀。來生還要搞六道輪回,生生世世都沒完沒了,好不容易遇到,又放過了,所以『可不哀哉!』下面說:

  【此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你看印祖開示,跟我們昨天講的中峰國師開示是完全一樣。淨土法門以什麼為宗?宗就是宗旨,是修行的方法,淨土法門怎麼個修法?『信、願、行』,這稱為淨土三資糧。這講的完全跟蕅益大師(蓮宗九祖)在《彌陀經要解》裡開示的一樣,所以真的,祖師他們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下面講到信、願、行,講解釋了:

  【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講到『信』,也講到三條。第一個,是信我們這個世界是苦,『極樂世界是樂』,這是苦樂懸殊。我們這個世界大家都已經很了解了,叫五濁惡世,你看生老病死誰沒有?誰都會有,哪怕是再富貴的,地位再高的,過去當皇帝的,也免不了生老病死,這苦。生很苦,我們都忘了。佛在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個人出生之前在娘胎裡十個月,這胎獄,就像在地獄裡一樣。母親喝一口涼水,他就感覺到寒冷無比,像寒冰地獄;母親喝一口熱水,他就覺得好像在火燒地獄;母親動一動,他就好像在地震中。所以這是胎獄,在胎裡頭就像在地獄似的,十個月。一朝分娩,佛比喻是夾山地獄,從母親的肚子裡出來是非常苦,一出來,細嫩的皮膚接觸到外面的空氣,人的手去撫摸的刺激,他就覺得全身好像針扎一樣。我們也有這些感受,譬如說你受過傷,外傷,如果是傷口包扎得很緊,一下子把你的紗布給撕開,裡頭那些血肉接觸到空氣,你也覺得刺痛。這孩子他就更加的敏感,所以他一出生都是哇哇大哭,大家有沒有見到哪個孩子出生笑咪咪的?沒有。他為什麼哭,他不笑?他苦,苦而且還不能夠表達,旁邊的人,父母、親屬見到他還樂,他苦得夠嗆,大家還拍掌,很高興。

  沒想到這一生出以後,就開始接受人生的苦痛了,老、病、死,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很苦。還有「愛別離」也是苦,離開我們所愛的人,很苦。像一個孩子,如果是五、六歲大的,父母把他送給老師教,那孩子都常常每天想著父母,每天都在哭,這是他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你所愛的人偏偏離你而去,像夫妻也是這樣,恩恩愛愛的,就偏偏有一個早死。可是如果是夫妻之間不和睦的,常常吵架的,倒是白頭到老,這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他們能夠活到白頭到老,這是很苦,這怨憎會,不是冤家不聚頭。還有「求不得」,你所求的偏偏得不到,古人都告訴我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個世間本來就是不如意。所以我們在這世間即使遇到再不如意的事,也要把它看淡一些,無所謂。因為世間本來就是不如意,人來這世間本來就是要受求不得苦,所以何必在這不如意裡頭去求如意?那叫做妄求。把這個世間放下,到極樂世界那才叫真正如意。所以既然你知道有求不得苦,最好的方式就是無求,你無求就不苦,有求皆苦,有欲皆苦。還有一個「五陰熾盛」,五陰是色受想行識,色是我們的身體,受、想、行、識是我們的精神,這是身體和精神。我們的思想統統都接受煎熬、接受折磨。我們自己身有感受,夏天很熱,接受炎熱的煎熬,冬天又很冷,接受寒冷的煎熬;有時候身體裡頭有內熱、有內火,全身好像都不知怎麼辦,或者是裡面有濕、有寒,也覺得身體不好受,這是身體的苦。精神的苦就更多了,常常在感受上、在思想上遇到種種的困惑,等等,這都是五陰熾盛,像被火燒一樣。所以人都是有苦的,我們這個世界就是苦。

  極樂世界是樂,極樂世界的樂我們是想像不出來的,那種樂大概從經上能夠體會得一點。佛說極樂,那是樂到極處,可是什麼樣的樂,你沒去總是不知道,不能體會。它這種樂是沒有苦的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個樂不是建立在苦的對面的那種樂。有苦有樂,那種樂不是真樂,那種樂,佛叫做壞苦,他樂完了還得苦。像我們吃飯,吃飯美味佳肴很樂,吃起來很香,叫你吃一碗你很香;吃兩碗就沒那麼香;再吃三碗,不行了;再吃個四碗、五碗、十碗、八碗,完了,就變得很苦。所以樂後面都是苦,那是建立在苦對面的樂,那種是有對待、有比較的樂,不是真樂。極樂世界的樂它是清淨的樂,沒有苦、沒有對待的樂,那叫做極樂。這個樂我們凡夫也很難想像,但是是真樂,沒有生、老、病、死,沒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沒有五陰熾盛,沒有那些苦,甚至連色界天的壞苦、無色界天的行苦統統沒有,壽命無量壽,永恆的清淨法樂,我們要生起向往之心。這是信,第一個。

  第二,『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我們要信自己是凡夫。佛在《華嚴經》裡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講得很清楚,我們本來是佛,本來我們都有如來智慧德相,跟如來沒有兩樣。可是現在確實是凡夫,為什麼?因為有妄想執著,也就是我承認我自己現在妄想執著放不下,我有煩惱,受業力的束縛,所以我本有的佛性不能夠顯發,我沒有辦法得到佛的受用。雖然我本來是佛,但是我現在得不到佛的受用,這很麻煩,我要求解脫。可是自己是業力在束縛,靠自力(自己的力量)來斷惑證真,就是斷煩惱、證果、開悟,這個我自己達不到。確實達不到,為什麼?我們現在到了末法時代,法弱魔強,真修行人就少,外面的魔障特別多,自己業障又特別重,靠自己力量這很難。譬如說我要靠我自己參禅,修禅開悟,這個很不容易。到了末法時代,真的,億萬人當中罕一得度,這是佛在經裡講的。所以佛在《大集經》裡提醒我們,末法時代眾生要以淨土得度;正法時代以戒律成就,你持戒精嚴就能夠得度;像法時代以禅定得度,你修禅定就能開悟。可是到末法,我們眾生根機大不如前,持戒、修禅都不夠用,就要什麼?你念佛修淨土得度。這是什麼?靠的不僅是自力(自己的力量),而且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靠佛力。所以淨土法門是二力法門,我們靠二力才能夠了生脫死。這是第二個信。

  第三,『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在《無量壽經》裡我們都看到,願願廣度眾生,這個願的核心就是接引眾生往生淨土。所以『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你能念佛,你能夠深信不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其人臨命終時』,你在臨命終的時候,『佛必垂慈接引』,阿彌陀佛一定來。你得相信,佛必,必是必定,因為佛有願在先,佛是個不講妄語的人,說到就做到,所以佛必定會垂慈接引,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對佛的願行要有堅定的信心。這主要是從事上來講這個信,跟中峰國師在開示當中講的信也是異曲同工。

  能夠信事,在事上修,這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如果能夠信這個事,還能夠信理,那就更好,可以幫助你提升品位。所以中峰國師開示,雖然事上我們要相信,但是我們要明白理。理是什麼?昨天學到國師講的,「然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要信唯是隨心自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這是理。我們這個世界是苦,極樂世界是樂,我現在是凡夫,也相信阿彌陀佛接引我能往生,這些都是事。事後頭都有理,理是什麼?這些事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都沒有出你那個真心,沒有出你那一念。所以要往生佛國,按照理上來講,就是你能夠把你的染念轉成淨念,就能從我們這個苦世界轉成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是我心中所現的佛,在我心中接引我心中這個凡夫,從我心中的這個娑婆世界往生到我心中的極樂世界,究竟不出心外。這不是在心外的,統統是我當下這一念真心,要信這個。所以這樣信的話就更踏實,因為道理明白了。如果道理不明白也沒關系,為什麼?在事上能真修,極樂世界這個淨土法門也能夠攝受,阿彌陀佛也能接引。所以這個法門妙,你即使是不明白理,但事上你能夠不廢,你能夠真干,照樣往生。你看印祖在這裡講得很簡單,他就不講理,他光講事,這就是印祖慈悲,對中下根人,對於不明理的人,告訴你事,你能夠修就行,因為你能夠事上真修,你理就具足了。如果是事上不肯修,你明白道理,理也不能夠圓明。所以不能執理廢事,事上修比理上明白更重要。這是講到信。另外講願:

  【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

  這個『願』,印祖講得極其簡單,真的比中峰國師講得更加具體、更加簡單。這是慈悲到極處,讓我們這些末法眾生,沒有很多時間去研修教理,能夠明白這個初步的,能夠干就行。什麼叫願?就是你願意放下這個苦世界,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樣就是真願,這跟蕅益大師講的完全一樣。蕅益大師講,能夠真信切願就是發大菩提心,往生與否關鍵在你有沒有信願,真願意去你就能夠去,所以願出離苦世界。

  大家覺不覺得這個世界很苦?如果覺得這個世界還不錯,家裡環境也挺好的,還能享受享受生活,兒女成群,也很孝順,自己經濟收入也蠻高的,夫婦合好,關系都很融洽,真的好像沒什麼苦,那就麻煩了,就不願意出離。要知道這些樂都是暫時的,你現在愈樂,等你離開這個樂的環境的時候你就覺得愈苦。所以對一個很貧賤的人來講,他死到臨頭的時候反而覺得樂,為什麼?總算解脫了。可是對一個大富大貴、很快樂的人,他死到臨頭的時候那才叫苦。所以你那個是真樂嗎?不是真樂,佛講得很好,那叫做壞苦,你愈樂將來就愈苦。所以天人臨命終時身上出汗他都覺得苦不堪言,我們現在每天出多少汗都無所謂,天人到臨終的時候五衰相現,其中一個相就是身體出汗,他就受不了。你想想,這哪是樂?所以真正看明白了就願意放下,即使是再富貴再享受的生活我都不稀罕,我都願意放下,哪怕是讓我生天做天王我也不去干,知道那個不究竟。我就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是永恆的、清淨的妙樂,所以要發起這個願。

  我們到底發了這個願沒有?怎麼樣檢驗自己發了願沒有?那就要平時看看自己到底還有沒有放不下的,如果還有一樁事情放不下,那個願就不徹底。所以遇到順境的時候,有沒有起貪愛的念頭、捨不得的念頭?對於人事物都好,凡有捨不得、放不下的這些念頭,那就是願不切。如果遇到逆境的時候,還有沒有瞋恚的念頭、不平的念頭?如果還有,那也是願不切。因為什麼?還跟這個世界種種的牽扯、種種的瓜葛糾纏不清,那往生淨土的願哪裡能說切?所以真正切願往生的人,這個世界都可以放得下,好的也很好,不好的也很好,隨緣度日,內心裡一點執著都沒有。就像一個人出行,走到一個地方住個旅館,那個旅館裡面條件、衛生,好的也很好,不好也無所謂,明天就走,就回老家了。就這麼個心態來隨緣度日,講得通俗一點,這叫得過且過。這樣每天增長自己信願,信願具足才能往生。每天信願堅固,那干什麼?每天得過且過,你總得干點事,就干一樁事,就是下面講的「行」,行什麼?

  【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音納莫)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

  我們就干這樁事情,這樁事情是我們由衷想干的,其他事都可以無所謂,都不在乎,就念阿彌陀佛,而且是『至誠懇切』的念『阿彌陀佛』。想到如果我這個佛號中斷了,這個佛號念得不清淨,這就很難跟佛感應,所以常常生起那種懇切的心,那種畏懼功夫間斷的心。這樣念佛,『時時刻刻』都不『暫忘』,沒有暫時的遺忘,佛號真的是不離,佛不離口,不離於心。

  【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閒忙。立一課程。】

  我們修學最好是有一個早晚課,朝暮都在佛前『禮拜持誦』,持名或者誦經。誦什麼經?誦《阿彌陀經》,或者是《無量壽經》,這就很好。我們在此地實際禅寺,早課誦《無量壽經》第六品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是淨宗修學的理論核心,這個好,我們師父上人制定的《朝暮課本》。晚課我們是做三時系念,六個小時三時系念,讀三部《彌陀經》、往生咒、還有念佛,朝暮(早晚)課誦都有念佛。平時隨著自己的『自身閒忙』,你如果空閒的時候就多念一會佛,如果是比較忙的就少念一點,反正隨著自己的閒忙立一個課程。這個課程把它固定下來,天天都不改變,即使是再忙我也要把它完成。如果是很忙的人,立的課程可以少一點,從少到多慢慢進步。不要一開始立得很多,一天要念十萬句佛號,好了,第一天能念十萬,第二天只念個八萬,第三天念個五萬,後來過幾天就念個一萬、兩千的,最後就恐怕一百句就了事了,這愈來愈退步,這就是個衰相。倒不如一天,我從最少的開始,最少是什麼?九次十念法,這個能做到,九次十念法;完了之後再增加,我念個一千佛號,每天一千;慢慢能夠固定一段時間,再增加到兩千,再增加到五千,再到一萬,慢慢增加,這是一個進步的相。

  【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

  『行住坐臥』,不管你的身體在做什麼事情,只要是不做用心的事、不用動腦的事,你心裡就念佛;在方便的時候,不打攪別人的時候,口裡也能念佛。如果你要動腦的時候,動腦的時候就專心把腦子動好,把事情做好,做好之後把事情一放下,佛號就提起來。

  【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

  這是講到,最好修行人連睡覺功夫都不間斷,這《彌陀經》講的若一日、若二日,這一日是講什麼?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佛號都不間斷,那就說明睡覺的時候還要念佛。這個一般人很難做到,但是能不能有人做到?真有人能做到。如果你念佛念到有一定的功夫,念得習慣了,佛號自動都會能念。像我就聽說,在一個寺院裡面打佛七,佛七當中大家都睡在一起,住大通鋪。其中有位女眾菩薩,她每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大家都睡得很深,結果她就在那裡大聲念佛,這佛號把大家都吵醒了。大家醒了之後就跟她講,你不能這樣的大聲念佛,晚上吵得大家都不能入睡。她也就跟大家道個歉,就不念了。不念之後,大家繼續睡覺,睡著睡著,又被她的念佛聲給吵醒了。結果打開燈,看到她還在那裡念,閉著眼睛念,原來她已經入睡,睡著了。結果把她推醒了,她才不念。這個人是什麼?她睡著的時候就忍不住大聲念,那平時她肯定也是佛號在心裡不中斷,雖然口上沒念,心裡她是念的,到了晚上睡著了,自己控制不住,所以口上也念了,醒來的時候就不念。這是什麼?她真的這個佛號能夠做到不間斷。能不能做到?能做到,這是一個習慣問題,人只要能夠養成個好習慣,就好像一個慣性似的,他的佛號都不中斷。就好像我們呼吸,人只要活著都會呼吸,呼吸你不用下意識去控制它,它也能呼吸,你睡著了,睡著了也會呼吸。這是什麼?習慣了。所以你要養成像呼吸那樣的習慣的念佛,那你的功夫就很不錯了。睡覺的時候也要念,當然不要吵著別人,要默念,不要出聲,而且出聲會傷氣。

  這裡印祖特別告訴我們,應該『只念阿彌陀佛四字』,這是如果你念阿彌陀佛,你還沒有一個習慣的念法,那最好是念四字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四字。當然你要念六字也可以,加個「南無」,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也行,當然多了兩個字,就比四個字要難念一點,字多就難念,這印祖告訴我們。你看真的是替我們這些末法劣根、下根的眾生著想,盡量給我們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慈悲到讓你念六個字都嫌給你壓力太重,讓你念四個字。所以我們真的是要很好的去修行,不要辜負祖師的一片悲心。當然如果你念習慣了六個字也就不要改,一改,那習慣重新建立又要一段時間,念六字也行、四字也行,這是各人習慣不同。下面講:

  【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

  我們平時念佛也要注重威儀,這是對佛的恭敬。如果自己威儀不整,衣服不整潔,或者自己在洗澡的時候,大小便的時候,或者進到不干淨的場所,就不要念出聲,應該默念,這是對佛的恭敬。為什麼?因為你在不適合念出聲的地方念出聲,會引起鬼神的不滿,是這麼個意思。

  【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

  所以在這些地方默念,功德是一樣的。如果出聲念,反而就不太如法。

  【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別人不聞)。】

  這是講金剛念。

  【心中默念。均須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

  這是教導我們念佛,這行門,可以用『大聲念』,可以用『小聲念』,也可以用『金剛念』。金剛念就是用很小很小的聲音,小到只有你自己能聽到,別人聽不到。『心中默念』也行。念得出不出聲,這是看你自己的身體條件和環境。念的要領最重要的就是這三條,『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心、耳、口要三個相應,能夠把心耳口給攝住,就能把六根攝住。都攝六根,我們最重要的把意舌耳三個根攝住,用什麼攝住?用一句佛號,清清楚楚、字句分明這麼念,不要念得好像貪快,念得自己都聽不到自己在念什麼。這麼念下去,人家不知道你念啥,你自己也聽不清自己念啥,這就沒有什麼效果。所以真能夠心口耳攝住念佛,『如此,則心不外馳』,這個心就被收回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妄想漸息』,你的妄想慢慢的就息滅。『佛念漸純』,念佛的念慢慢的就純,純就是裡頭夾雜的愈來愈少。一開始妄念很多,念著念著就這麼念下去,假以時日,經過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三年,你功夫出來了,你這個佛念就愈來愈純,心就清淨,這『功德最大』。所以念佛功德是最大的,修什麼功德都不如念佛功德。

  上面這一段,開門見山,印祖給我們開示了「念佛法要」、「淨宗法要」。昨天剛學習了中峰國師的淨宗法要,今天又聆聽印祖開示的淨宗法要,全都講的是一樣的理。下面所講的是,正修以後,我們要講助修。信願念佛是正修,下面講助修,助修是什麼?是修德修善。下面印祖開示說: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即教我之師。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殺(當吃長素。或吃花素。即未斷葷。切勿親殺)。修十善業。】

  你看,這就是「淨業三福」裡面的第一福。所以我們師父上人禀承了印祖的法脈,十分強調淨業三福,如果沒有淨業三福的基礎,說老實話,念佛正修也不可能得力、不可能成就。所以『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行孝;『奉事師長』,凡是教導我的老師,以及有真正道德學問的大德,我們都要恭敬奉事,奉事是為他們服務、效勞,以孝養父母之心去奉事師長。這是孝道和師道。落實在哪裡?師父上人講了很多次,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教導我們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下來是『慈心不殺』,要養慈悲心,仁慈的心。仁慈的心是天心,起心動念都要積德行善,不能有絲毫的惡意、惡念。用什麼來做到慈心不殺?師父教導我們用《太上感應篇》落實慈心不殺。你看《太上感應篇》講的,前面一段講的是慈心方面,「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這一大段都是教我們蓄養仁慈良善的心。後面一段「苟或非義而動」,這一大段下來完全是講到幫我們斷惡,斷身口意的惡業,這是教導我們落實不殺。不殺,不僅是不能殺害生命,不能傷害一切眾生,不能讓眾生生煩惱,這都屬於不殺,更不能傷害眾生的法身慧命。《太上感應篇》前後兩段合起來一看,前段講慈心,後段講不殺。所以師父真的是慧眼,讓我們用《太上感應篇》來落實這一條。印祖尤其勸勉我們不能殺生,殺生的果報感應的是天災人禍,戰爭都是殺業所致。所以印祖勸導我們『當吃長素』,應該吃長素,不要吃肉。如果一開始不能夠完全斷肉,要慢慢的來斷,先吃花素。即使沒有完全斷葷,也不可以自己親手來殺,這是說明要先吃三淨肉開始。什麼叫三淨肉?不是你親手所殺的,也不是你聽到、見到他所殺的;另外這個動物也不是為你所殺的,不是為了招待你專門給你殺的,不是,這種肉叫三淨肉。從這裡開始慢慢的斷肉,最後吃長素。吃素真的是健康,不僅對身體有好處,對我們養慈悲心都大有好處。下來是『修十善業』:

  【即身不行殺生。偷盜。邪YIN之事。】

  身體不能造作殺盜邪YIN。不『殺生』,不僅不能殺害一切眾生的身命,而且不可以傷害一切眾生的心理;不能有傷害眾生的行為,也不能有傷害眾生的念頭,要斷這個殺心。不『偷盜』,是不占人便宜。不與取,我們要把它斷掉,人家的東西沒有經過人家同意,絕對不能拿來用,甚至不能夠移到另外一個地方,這都屬於犯了偷盜。不『邪YIN』,這是念頭裡不能有絲毫不正的念頭,邪YIN才能夠斷得干淨。當然印祖這裡教我們身不行殺盜邪YIN之事,這是最低標准,這是小乘戒律,事上不能有;大乘戒律是講心上不能有。下面講:

  【口不說妄言。绮語。兩舌。惡口之話。】

  這是我們的口業,不能講騙人的話,妄語是騙人的,欺騙別人。尤其一個大妄語不能講,就是未證言證。譬如說我自己沒有那個功夫,不能說自己有了,我自己說自己已經證得什麼什麼果位,我已經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了,這叫大妄語。如果你沒有真正證得而說自己證得,那個果報是在阿鼻地獄,戒經上說得很清楚。其他的妄語也不能講,因為打妄語存心欺騙別人,都是把自己的那種真誠心破壞了。『绮語』是花言巧語,講些好聽的話,欺騙一切眾生,或者是講些無聊的話,隨便亂開玩笑,都是绮語,都是讓心不清淨。『兩舌』是講是非,講某人某人怎麼樣怎麼樣不好,蓄意的毀謗、挑撥離間;或者是在一個團體裡頭、一個道場裡面煽動是非,講道場怎麼怎麼不好,這團體怎麼怎麼不好,讓別人對這個團體、這個道場失去信心,這都是兩舌的惡業。『惡口』就是粗魯的、難聽的、罵人的、野蠻的這些話語,我們要把它戒掉,講的話要柔軟,要把慈悲真誠體現在我們的言語當中。

  【心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之念。】

  這是講的意業,意業不要有『貪欲』,貪什麼?財色名食睡,這種貪欲都要放下。世間人貪這些五欲都會墮落,甚至會喪身辱國,更何況是修行人?修行人如果貪這些財色名食睡的欲,將來必定會墮落。所以這五欲,我們常常聽到「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這是跟地獄聯系得很緊密的,要是不把它放棄,地獄就很難避免,這是貪欲。『瞋恚』是什麼?心裡面有那種惱怒、不平、怨恨,這些心理要把它放下;還有嫉妒的念頭要放下,看見別人好,看見別人修行比我高,或者是得到的聲名很高,名聞利養很充足,心裡就起了嫉妒、不平,這都是屬於瞋恚的業。瞋恚的這種業因感得的是地獄的果報,瞋恚是火,所以地獄是火途。貪欲這個業因感應的是水,所以水災是貪欲所感的。我們看到現在南北極的冰在快速融化,海平面在上升,很多人說這是個自然現象。其實這是人為的現象,就是因為我們這些人類貪欲增長太快,感得海平面上升,水增加了,這是馬上能見到的業因果報。

  下面『愚癡』,是不明事理、不明因果、邪知邪見,這些是愚癡,感得是畜生道的果報,現前的這個世間愚癡的業因感得是風災的果報。所以世上的這些地震也好,水災、火災、風災也好,統統都是貪瞋癡慢感得的。傲慢感應的是地震,因為他不平、傲慢,地震。學佛的人首先要把這身口意三惡業斷掉,這是印祖開示我們必須做到的。下面又講到:

  【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於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

  這是講到我們要修德,要講倫理道德。五倫關系我們要知道,在五倫關系當中我們要恪盡本分。五倫就是指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五種人倫關系。只要你是個人,你肯定離不開這五種關系,我們在這關系當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盡好自己的本分?這是講到十義,五倫十義,十義是十種義務。印祖這裡講到,父要慈,子要孝,當父母的要有仁慈的心。什麼是仁慈的心?一定要把兒女教成好人,只有好人才有好報。所以真正仁慈的父母,必定是把兒女教成好人,教成一個有德君子,這樣才算盡到父母的本分。子要孝,做兒女的要孝順父母、孝敬父母、孝養父母。孝道是整個道德的根本,也是佛法的根本,如果孝道沒有了,佛法也就建立不起來了。因為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能夠孝親才能尊師,能夠尊師才能夠成就道業。所以子孝是最重要的德行。『兄友、弟恭』,這兄弟之間友愛,晚輩向長輩要恭敬,長輩要愛護晚輩。『夫和、婦順』,夫婦之間要和順,不能夠因為小事爭吵,甚至鬧離婚,那些統統都是不夠夫和婦順的。『主仁、僕忠』。今天又沒電了,我們就先講到此地,時間也到了。末學在跟大家分享過程中有不妥之處,請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上一篇:蔡禮旭:《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第122集
下一篇:鐘茂森:一函遍覆,印光大師開示(第2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