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證得相智、道智,必須依於因和緣。凡是有情皆有能證得相智與道智的因。因為有情心相續中有自性住種性故,皆能成佛。自性住種姓所住的“心”,即是未來道智的近取因,而道智又是相智的近取因。
我們的心中有各種不同的好心、壞心,在好的心上的空性,就是自性住種姓。在貪等壞的心上雖然也有空性,但不是自性住種姓,因為貪等壞的心,不會無限增長。無顛倒的心若有好的助力的話,就可無限增長,因此在它之上的空性,稱為“自性住種姓”。
心上的空性,也叫心“無谛實成立”,所以,心可以改變,故有情可以成佛。
未入道的初機者,補特伽羅的心相續中有各種顛倒、無顛倒的好、壞心。如果在調伏心相續的方法上勤加努力,依此,在入道時,現在有的無顛倒心將成為道的體性,所以,現在的無顛倒心是道的近取因。一旦在心相續中生起無虛偽的出離心時,這些正確心,都將成為道。
於道上數數修持,依此,該補特伽羅一旦證得見道位時,其先前的道,都將成為見道,同樣,證得見道位的補特伽羅經過長期的修行,當證得修道位時,其先前的道都將成為修道,當證得佛果時,先前的修道,亦皆成為相智。因此,相智的近取因是修道,修道的近取因是見道,見道的近取因是加行道,加行道的近取因是資糧道,資糧道的近取因在我們未入道的心相續中有,所以,就續流而言,道智與相智的近取因,在我們心相續中都有。但是順緣如果不具足的話,這些不可能轉成道智與相智。
雲:“次一切智性”
一切智指基智。基智、一切智、所有智同義。道智必須被心相續具足道智的補特伽羅心相續中的現證空性(細品法無我)慧攝持。同樣,基智也有已證補特伽羅無我者和未證者,但基智必須被心相續具足基智的補特伽羅心相續中的現證無我慧攝持。被無我慧攝持是由無我慧協助之義。
菩薩、大乘補特伽羅是以大悲心、菩提心、證空性見、十度、四攝為主修,以補特伽羅無我、無常等十六行相為輔修。尤以空正見為主,直趨佛果。所應斷的是煩惱障和所知障,而以斷所知障為主,因為,主斷所知障後,煩惱障也自然斷除。有的聖位菩薩故意不斷欲界煩惱,而用作度眾(扶余潤生)。
劣乘的主要所斷是煩惱障,只要使已證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的現證心輾轉增長就可將之斷除,他們不須修大悲心、菩提心和空正見。
現證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之心就是基智。基智在聖位菩薩的心相續中、佛的心相續中和聲聞、獨覺的心相續中都有,都稱為“基智”。因此,基智的定義有一分是“住於劣乘證悟種類”。
“本身心續具足之補特伽羅,其心續中現證無我慧所攝之智,且住於劣乘證悟種類,乃是基智的定義”。“能了知劣乘的主修是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的心,就稱為住於劣乘證悟種類”。佛、聖位菩薩、聲聞、獨覺,凡是現前證知之心,都稱為“住於劣乘證悟種類”。
現證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之智,既然是基智,那麼,現證無我之智和現證無常之智,也都是基智。誰的心相續中有現證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之智,就有基智。但在有學位時,不能以“一智”了悟所有,而是有各個了悟之智,成佛後則能全部了悟。
苦、集、滅、道各有四行相(特色),共十六行相。每個行相都有能現證之智,這些全都是基智,而只有聖者有,因為,所謂現證,是“唯聖者有的意思”。
佛和聖位菩薩心相續中的基智,雖是基智,但是大乘的證悟,不是劣乘之智。但是卻能正確地了解劣乘主修的“補特伽羅無我”,所以,雖非劣乘之證悟,卻是“住於劣乘證悟種類”。因此是“本身心相續具足之補特伽羅,其心續中現證無我慧所攝之智”,雖非劣乘之證悟,卻是“住於劣乘證悟種類”。
總之,基智的定義中,主要有二點:1、現證無我慧之攝持,即以現證無我慧作為助力。2、住於劣乘證悟種類。是以該智的所緣行相做判斷,該智的所緣行相如果是劣乘的主修,即是“住於劣乘證悟種類”。
基智要看是否以劣乘主修為所緣行相,其現證之智,就是基智。
雖然基智是劣乘的主修,但是劣乘聖者心相續之智未必是基智,如:劣乘者心相續中的悲心(不是大悲心)、布施(不是布施度)等。這些並不是基智。總之,基智是劣乘有學位的補特伽羅現前了知主要所修之智,所以,基智是劣乘的補特伽羅前往解脫地的最好善巧方便。
基智的區分有四種,首先應該了解“入道方式”:
1、入道時,如果沒有菩提心,而只生起無虛無的出離心的話,則入劣乘道,如果心相續中生起無虛偽的菩提心,則入大乘道。進入聲聞道或獨覺道,主要是由其界及意樂做區分。
2、對於聲聞道有信心者,若在心相續中生起無虛偽的出離心時,就進入聲聞道,會以聲聞道為主修緣。
3、對於獨覺道有信心者,在心相續中生起無虛偽的出離心時,就進入獨覺道,會以獨覺道為主修緣。獨覺除全修聲聞所修外,還須增添二空。
心中生起無虛偽的出離心的話,就進入了資糧道,慢慢地進入加行道,然後見道,證得見道時就稱為聖者。凡是聖者,必定被現證無我慧周遍。即“凡是聖者,其心續中必有基智”的原因,因為現證無我慧都是基智。“大乘聖者必被現證空性慧周遍”。
劣乘的主要所證是解脫,主要所斷是煩惱障,完全不修空性慧,只以著證無我慧而得解脫。劣乘聖者也有少數現證空性慧的,他們開始信解大乘,證得空性,生起菩提心,後來因為某些原因,捨棄菩提心,墮入劣乘道,但先前證得的空性慧不會捨棄。如捨利弗尊者。
“自身心相續中具足(基智)之補特伽羅,其心相續中現證無我慧所攝之智,且是住於劣乘證悟種類”就是“基智”的定義。
基智分四:1、接近果位佛母之基智。2、遠離果位佛母之基智。3、違逆品之基智。4、對治品之基智。
果位佛母指佛,接近果位佛母是指接近成佛。基智在所有聖者心相續中皆有。大乘聖者心相續中之基智就稱為“接近果位佛母”,劣乘心相續中之基智則稱為“遠離果位佛母”。
“違逆品之基智”與“遠離果位佛母之基智”同義。“對治品之基智”與“接近果位佛母之基智”同義。
基智之界限:所有聖者心相續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