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仁清法師:《般若70義甘露滴》道智(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道智:“自心相續中具足(道智)之補特伽羅,其心相續中現證空性慧所攝之大乘聖者現觀,是道智定義”。

  此中“所攝”是協助的意思,不論道智本身悟不悟空性,但必須以本身道智攝持(協助),而且是大乘聖者現觀,不可以是小乘聖者的現觀。

  如:聖位菩薩心相續中的大悲心,菩提心,出離心、皈依等,全都是聖位菩薩心相續中的現觀,也是道智,並不能證空性。心相續中具足(道智)的補特伽羅心續中有證空性慧攝持故,證空性慧和道智二者相輔相成。福德資糧可以輔助智慧資糧,智慧資糧可以輔助福德資糧。大悲心等四者攝持證空慧,證空慧攝持這四者。

  道智有證空性的,也有不是證空性的。前者如大乘菩薩心相續中的大悲心、菩提心等,是道智,但並不是證空性之智。後者如聖位菩薩心相續中的現證空性慧、根本智等。

  若是證空慧輔助的聖位菩薩心相續中的現觀,則稱為“道智”。相智能周遍道智,道智不能周遍相智。

  “彼與大乘聖者智同義”。

  道智與大乘聖者智同義,相智與佛聖者智同義。大乘與劣乘的區別,在於其心相續中是否有大悲心和菩提心。入大乘的話,利根者必須如《入行論》所說的“自他相換”次第而修持入道,劣根者則須修持“七重因果次第而入道”。為入大乘道,必須依大杯心為根本,在心中生起具相的菩提心,在生起具相菩提心的同時,就進入大乘道了。

  所入大乘道有五: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其中資糧道和加行道是異生(凡夫)。證得見道的補特伽羅才稱為見道者,才成為大乘聖者,其心相續中才生起道智。因此,見道者心相續中全部是道智,修道者,無學道者亦然,所以,大乘聖者心相續中的智全部都是道智,而無學道的佛聖者,其心相續中的智,除了是道智之外,也是相智。

  大乘見道、修道、無學道(相智)皆被道智周遍。

  “彼中分三:知聲聞道之道智、知獨覺道之道智、知大乘道之道智”。佛與菩薩二者皆需成辦聲聞、獨覺、大乘補特伽羅之義利,因此,成辦大小乘的相符事成為菩薩與佛的主要責任,所以,佛菩薩就會各自為他們闡釋佛法。必須先了知其道之次第,因此,佛菩薩必須先了知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他們的心相續中也必須有:能知聲聞道、能知獨覺道、能知大乘道之道智。經中說:“與對他說,自先了知,若自不知,所說皆成顛倒”。

  因為聲聞眾的主修為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及四谛,所以,佛聖者及聖位菩薩他們心相續中有現證補特伽羅無我之智,也有現證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之智。即“知聲聞道之道智”。

  獨覺對於聲聞的所修不但全修,而且還增修二空(色與執色之量質異空、外境空、粗品法無我),並以此為主修,所以,佛聖者及聖位菩薩心相續中有現證二空之智。即“知獨覺道之道智”。

  大乘行者的主修是細品法無我(細品空性),所以,佛聖者及聖位菩薩心相續中有現證空性(細品法無我)之智。即“知大乘道之道智”。

  “界限:從大乘見道至佛地之間有”。

  道智的界限是下從大乘見道起,上至佛地之間。從證得大乘見道直至成佛前,所有的智都稱為道智。

  證得見道則稱為聖者,未征得見道稱為凡夫。見道可分為三:聲聞見道、獨覺見道、大乘見道。

  凡、聖者的心相續中皆有基智,道智唯大乘聖者的心相續中有,聲聞聖者、獨覺聖者皆無。而相智唯佛聖者的心相續中才有,菩薩聖者也沒有。

  八事涵蓋有三智、四加行(全都是道般若波羅蜜多)、一果位法身。聲聞聖者、獨覺聖者、大乘聖者的心相續中皆有基智,聲聞、獨覺只追求解脫並不追求果位法身,因此,他們不需修八事,只需修基智即可。大乘菩薩為了追求果位法身,必須緣於三智的眾多行相(即統攝三智行相的圓滿一切相加行、頂加行、漸次加行、剎那加行等所緣的行相),心續中生起四加行,以四加行為主修。所以,修四加行的只有聖位菩薩而已。

 

上一篇:孝道是人生最根本的啟蒙教育
下一篇:仁清法師:《般若70義甘露滴》基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