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入菩薩行論》分二:一、論名;二、論義。
甲二(論義)分三: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圓滿結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三、趨入之方法
丙三(趨入之方法)分五:一、戒律;二、安忍;三、精進;四、靜慮;五、智慧。
丁五(智慧)分三:一、連接文教誡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戊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戊一、連接文教誡生起智慧
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
故欲息苦者,當啟空性慧。
這個偈頌可以說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連接文。《入菩薩行論》共有十品,這些內容都要通過偈頌來聯貫。為什麼說是連接文?因為此論前前後後之間都是有聯貫的。《智慧品》之前的第八品是《靜慮品》,此偈頌是和它連接的,所以叫連接文。還有一層含義是教誡生起智慧,主要講智慧的重要性。教誡就是勸誡,勸誡大家在自相續中生起智慧。
“此等一切支”:很多論師對此有不同的解釋,這是為了引導一些有緣眾生,可能有一些不同的觀點,有一些不同的說法,實際都是不矛盾的。
部分論師解釋這個偈頌時,認為這指的是從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到第八品《靜慮》。比如,陀美仁波切在《入行論釋•善說海》中就是這樣解釋的。
此外,全知麥彭仁波切認為,這指的是六度萬行的前五度,即布施波羅蜜到靜慮波羅蜜。
還有一些論典、論師認為:這裡強調的是主要和次要的分別,主要指的是前面剛講完的《靜慮品》,次要指的是其他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些觀點實際上都是不矛盾的。
“支”是分支。為什麼說是分支?這裡主要強調智慧,智慧才是解脫成佛的主道,其他的都是支分,支分不是主道。因為我們要斷除我執,就要靠無我和空性智慧,所以智慧為主道,其他布施等一切方便法門都是次要的,屬於分支。
“佛為智慧說”:布施等一切方便法門都是為了生起智慧而宣講的。這裡主要強調智慧的重要性。
比如說,六波羅蜜是方便和方便生的關系,前前為方便,後後為方便生。布施波羅蜜是方便,持戒波羅蜜是方便生;持戒波羅蜜為方便,安忍波羅蜜是方便生;安忍波羅蜜為方便,精進波羅蜜是方便生;精進般羅蜜為方便,靜慮(也是禅定)波羅蜜為方便生;最後,禅定波羅蜜為方便,智慧般羅蜜為方便生,一般情況下是通過禅定生起智慧的。佛在《攝正法經》中說:“意入定而如實見真性……”,真正有禅定功夫以後,才能真正生起無我見、空性見,生起智慧見解。
可以說,我們學修這些法門,都是為了生起智慧。
“故欲息苦者,當啟空性慧”:若想息滅自他的痛苦,應該開啟智慧,讓自己的相續中生起智慧。
輪回就是苦的意思。人為什麼輪回?主要是由業力的牽引。業是怎麼造成的?主要是執著,執著就會造業。執著這些法,然後去造惡業,就要墮落惡趣,在惡趣中感受痛苦。即使你很執著地去做一些善法,去積累福德,也是造業,也要六道輪回。但這個業會讓我們投生到上三道——人、阿修羅、天界。一樣要感受痛苦。其實六道輪回都充滿了痛苦,無論是上三道還是下三道,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我們這樣執著地做善事、善業,也一樣無法逃脫痛苦。你沒有看破、放下,還是分別執著,這就是輪回的因,還是痛苦的因。雖然會得到一些人天的安樂,得到一些暫時的利益,但都是痛苦的因或痛苦的果,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超不出痛苦的范圍。所以無論是修法還是做善事,必須要有智慧的攝持。為什麼這裡講支分?若是沒有智慧波羅蜜的攝持,一切方便法,一切善法,都是輪回的因、痛苦的因。
現在很多人學佛時間很長了,看似也很精進,也做了不少事情,做了很多所謂的善事、功德,但是為什麼沒有得到如是的功德利益呢?其實修持善法、修持這些法門的功德利益都是不可思議的。也可以說大家為了得到這些功德利益,都盡心盡力地做了,但是都沒有得到如是的功德利益。因為缺乏智慧,沒有智慧的攝持。一切都是為了生起智慧,智慧是根!
若沒有真實的智慧,也可以有相似的智慧。但是我們連相似的智慧都沒有。我們在修法時,做善事的時候,首先要觀察自己的發心和動機。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很多時候,我們的發心和動機都是不正確的。有時沒有什麼發心和動機,是無記的狀態。有的相對來說還好,有一些發心動機,但沒有無我和空性智慧的攝持啊!
比如聞法時,講法者、所講的法、聞法者自己都是顯而無自性的。這只是顯宗裡講的境界。《入行論》屬於顯宗的論典,其中的《智慧品》講的是離戲空性,不是密宗的境界。現在我們念誦的很多儀軌裡,所講的境界都是密宗的境界。按密宗的要求,進大殿聞法或修法時,都要觀五種圓滿,這是密宗的發心。
我們講“發心”的時候也都講過顯密共同與不共同的發心。若是按顯宗裡面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有世俗谛菩提心和勝義谛菩提心,這裡主要講,最好有勝義谛菩提心的攝持,要有智慧的攝持,保持這樣的見解。若是沒有真實的智慧,也可以有相似的智慧,即能這樣觀想,保持這樣的意念也可以。
若是按密宗裡講的發心,就要觀五種圓滿。將一切觀為清淨圓滿,大家這樣做了嗎?大殿就是無量宮殿、極樂世界,即住處圓滿——清淨剎土;本師圓滿就是佛;眷屬圓滿,都是男女本尊之性,都是佛菩薩;時間圓滿,本來常有的相續,遠離三時——現在時、過去時、未來時,遠離分別,就是本來具有的相續輪,也是超越的;法圓滿,是大乘法、大圓滿法。大家沒有這樣觀吧?如果沒有,肯定得不到如是的功德和利益。
所以,這裡主要講智慧的重要性,也是勸大家修持智慧,在自己的相續中產生智慧。盲目地信,盲目地修,都是造業的。
布施等一切法門都是支分,都是道之支分。“道”是智慧,就是解脫之道,菩提之道,即到達彼岸的方法,成就佛果的方法。之所以稱為“道”,這也是以比喻來說明的。“支”是布施等方便法門:布施,就是我們經常做的上供下施;持戒,我們經常受戒持戒;精進,就是持之以恆地聞法、修法;安忍,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去聞法、修法;靜慮即禅定。若要這些方便法門都變成“波羅蜜”,必須要有智慧的攝持。
如果沒有智慧眼目,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這五度都不能成為菩提果的因,無法讓我們到達解脫彼岸,這是佛在《般若攝頌》裡講的。《般若攝頌》中講,如同不能辨認道路的盲人,即使人數眾多,仍不可能靠自力趨入王城。這是通過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說明這樣的事實真相。盲人要進入王城,沒有人引路,通過自力不可能順利地進入城市。若要到達目的地,必須有一個雙目俱全的人引路。同樣,為什麼這些方便法門不是“波羅蜜”?因為只有具智慧的攝持,才可以成為波羅蜜,才可以成為解脫成佛的因。若沒有波羅蜜即智慧的攝持,再精進,做再多也沒用。
我們應該首先明白,自己學佛修行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世間的福報,還是為了解脫?若是為了解脫,就不能缺少智慧,一切都是為了生起智慧,一切都要有智慧的攝持,才能成為真正的解脫之因,成佛之因。
我們都學過《中論》,《中論》裡講的是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通過各種邏輯和理論抉擇大空性。我們現在也在修加行,這也是為了能生起大圓滿之智慧。
有的人認為:既然一切都是為了智慧,那我直接修智慧,直接修大圓滿就可以了吧?其實不然,比如剛才講的六波羅蜜,都是方便與方便生的關系,有前前才有後後。若只修《智慧品》,直接修無我或空性智慧,那都是空中樓閣,是不可能實現的。
有的人說,“智慧多重要啊,我直接修大圓滿,不修加行可以吧?”大圓滿法也有前行引導——九加行,若是沒有這些基礎的修法,是不可以的。
我們修布施、持戒等方便法門也是為了智慧,也要有智慧的攝持。即使你還沒有真正的智慧,也可以有相似的智慧,最後生起真正的智慧。一旦這個智慧達到究竟圓滿,一切法門也都同時圓滿了。我們現在修九加行,尤其是修金剛薩垛除障法、供曼茶和上師瑜伽,都離不開智慧!若遠離了智慧,遠離了無我空性的見解、正見,是不會圓滿的。
有的人說:“我現在加行修得差不多了吧?我現在布施這些事情做得差不多了吧?”那得先觀察,有沒有生起智慧?有沒有斷除我執?若生起了智慧,斷除了我執,就可以!那時是不做而做。《菩提心釋》中說:“如是瑜伽士,若修習空性,內心喜利他,決定無困難。”“喜”是喜歡的意思。你真正見性或成就了,不可能不布施,不持戒,不精進,不安忍,不可能不行善積德,因為你已經明白了諸法的實相真理,但是很多如母眾生還沒有明白真理。
你看,我們現在為什麼著急生起智慧啊?通過什麼方法可以生起智慧,是供燈好還是講經好?為什麼?有人因為沒有錢而痛苦,有人因為沒有權而痛苦,有人因為沒有家而痛苦,有人因為沒有孩子而痛苦……其實一切煩惱、痛苦的產生都是因為無明,因為顛倒。你真正證悟空性,明白諸法的實相真理了,才知道是這個原因。人煩惱、痛苦的真正原因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明白諸法的實相真理,因為無明顛倒。所以,若是有修行、有智慧,有家沒家、有錢沒錢都一樣快樂。
此處強調智慧,講智慧的重要性,也是勸大家在自己的相續當中生起智慧。接下來講智慧之方法。什麼是智慧?怎樣才能在相續中產生智慧?
很多人都說:“這個人清淨,這個人有智慧……”你沒有明白什麼是清淨,什麼叫智慧,怎麼能說這樣的話呢?其實,這些都是大話。無煩惱、無分別,才是清淨。證悟無我的真理,證悟空性的真理,這才是智慧,智慧只有這兩個。你怎麼知道他人的內心清淨或不清淨,有智慧或沒有智慧?你連他心通都沒有,怎麼會知道啊!凡夫就是喜歡評價,這樣很容易造業。
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認識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對境無我;三、破除所斷實執
己一(認識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擇對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
庚一(抉擇對境二谛)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爭論。
什麼叫智慧?就是通達二谛。其實二谛是雙運的,所謂無我空性的智慧,無我,不是什麼也沒有;空即是現,現即是空;有我即是無我,無我即是有我,是一體的。看似完全是矛盾的,其實這就是超越,超越了眼耳鼻舌身識的范疇。實有或單空,都是眼耳鼻舌身識的范疇,不是究竟的真相,都是世俗谛的假相。究竟的真相是超越的。
佛講了十法界,其中聲聞、緣覺、菩薩、佛的境界都是超越的,都是遠離眼耳鼻舌身識的范疇。我們現在卻只相信自己的感官。其實,我們所得這一切的消息都是假的。有的人說,“我沒看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看到地獄。用顯微鏡、望遠鏡都看不到……”顯微鏡或望遠鏡,都要靠眼睛,還是靠眼識。這能看到什麼啊?能知道什麼啊?
大家要相信不可思議。雖然你現在沒有真正明白佛講的輪回、因果、空性這些道理,但是你必須要相信。你還沒有明白,這是自己的問題,但要應該相信佛所說的真言。佛講的是世出世間的法,“世間”是我們的境界,此外還有“出世間”的法。佛既講顯現,也講本體。顯現是有——實有,本體是無——空性。
大家要依這些教言、竅訣來打開自己的心門,打開自己的心量。如果要打開心量,打開心門,就要有這把鑰匙——剛才所講的這些教言、竅訣。否則你怎麼打開?能打開嗎?
首先要講二谛,它是我們所再三強調的智慧的對境。智慧是要通達諸法的實相真谛,諸法都總集在二谛裡。二谛含攝了輪涅一切法,若要通達諸法的實相真理,就要明白二谛。所以,此處先講二谛——世俗谛、勝義谛。
辛一(安立二谛之自性)分三:一、分類;二、本體;三、能量彼之慧差別。
壬一、分類:
世俗與勝義,許之為二谛。
佛在《父子相會經》中講:“世間知者此二谛,汝未聞他自證悟,此乃勝義世俗谛,永時無有第三谛。”
世俗谛與勝義谛有不同的安立方法。全知麥彭仁波切依二轉法輪與三轉法輪了義經論,而有兩種安立方法,即“顯空二谛”和“實現二谛”。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裡講,為什麼有兩種不同的分法?因為佛有二轉法輪和三轉法輪。
佛在二轉法輪時講的是“顯空二谛”。有法顯現即世俗谛,法性空性為勝義谛。“有法”就是法,“法性”指一切法的本性。這是“顯空二谛”,二者就是法和法性的關系。
佛在第三轉法輪時講“實現二谛”。實相與現相相同的能知與所知為勝義谛,實相和現相不相同的能知與所知為世俗谛。諸法的實相和個人的現相不相同:實相是清淨的,個人的現相是不清淨的。這樣的能知與所知都是世俗谛。實相和現相相同:實相是清淨的,現相也是清淨的。這都是一地以上菩薩的境界。
在《入行論》裡,尤其是《智慧品》講的是佛第二轉法輪的內容。所以在此處講的二谛是“現空二谛”,即一切顯現為世俗谛,空性為勝義谛,二谛是雙運的。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裡講:舊譯寧瑪派講的基道果都是雙運的。基是二谛雙運,道是二資雙運,果是二身雙運。他老人家為什麼這麼講呢?意義非常深啊!二谛必須要雙運!其他宗派中,有的說以勝義谛為主,有的說以世俗谛是為主。而我們舊譯寧瑪派不這樣區分,勝義谛和世俗谛都是一樣的,都一樣為主,因為都是雙運的。“雙運”指一體,不是將兩個實有法合到一起。
佛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空不離開色,色不離空。色本身是空,空本身是色。色受想行識講的是五蘊,五蘊包含了一切法,即一切法的實相都是這樣的。
密宗裡也是如此,經常強調我們所觀的本尊是“顯而無自性”。“顯”指顯現,“無自性”指空性,意思是顯現就是空性。因為是空性才有顯現,因為顯現才有空性。若是沒有顯現,怎麼體現空性?若是沒有空性,又如何顯現?
很多有實宗,像有部、經部,包括唯識宗講的教義,為什麼都不究竟呢?為什麼抉擇的觀點最後都被遮破了呢?就是這個原因,沒有明白這個真理——空性才可以顯現,若不是空性,就不能顯現。為了避免斷滅的過失,他們認為,不能什麼都沒有,應該都有,所以要安立一個法,然後從這個法中顯現出來。
唯識宗的見解比較高,但他們又建立了一個遠離能取所取(遠離分別的意思)、自知自明的心識,即阿賴耶識。他們認為,這樣的一個剎那心是存在的。他們自認為自宗的觀點絕對沒有問題,因為一切法要通過它顯現!若沒有這樣的法,那萬法怎麼顯現呢?他們沒有明白“正是因為空才可以顯現,不是空就不能顯現”這個真理。
其實他們持這種觀點的過患非常大!結果是最後什麼也不能顯現了。這才是斷滅。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是他們的智慧不夠,也可以說他們是為了引導一部分眾生而抉擇了一些不了義的觀點。
壬二,本體:
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
前文講了二谛的分類,現在講本體,即二谛的法相。通過法相,我們要真正認識二谛——世俗谛和勝義谛。
偈頌中“勝義”指勝義谛。勝義谛不是心境。《宣說二谛經》中雲:“‘天子,勝義若成實有身語意之對境,則不成勝義,而成世俗谛。’勝義谛亦超離遍知智慧之對境。”若勝義谛是身語意的對境,那就不是勝義谛,而成世俗谛了。“遍知智慧”是佛的智慧。勝義谛是超離的,是佛的智慧的對境。雖然一地以上的菩薩也現量見到了諸法的本性,也可以說是空性,但不究竟、不圓滿。佛的智慧的對境、佛的智慧的所見才是勝義谛,它超離了身語意的范疇。
此處講二谛的本體,也可以說是二谛的法相。每個法都有自己的法相,通過法相去認識這個法。一切法在顯現上都不會混雜,因為每個法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人山人海中,即使有再相似的人,也不可能完全相同,都有各自的特點。一切法都是如此。
勝義谛和世俗谛都有自己的法相,有自己的特法。我們通過這點去認識這個法,這樣才會正確無誤,否則就有問題。
現在很多人也能講很多,但是都是不著根的,沒有抓住根本,因為沒有明白該法的法相是什麼。我們只有通過它的法相,才可以正確無誤地認識這個法。所以大家不要亂講,不要總自以為是。信佛就好好地信,相信佛的智慧,佛的教言。
當自己的想法、觀點、意願與佛的教言、上師的竅訣發生矛盾時,不能跟隨自己的想法,堅持自己的觀點。什麼叫放下自我?這時就要放下自己的觀點!誰能做到啊?都是自以為是,自作聰明,不可能放下的,這時佛的教言,上師的竅訣算什麼啊?很多人都是以自己的觀點、意願去做的,不是嗎?這還算信佛,還算修行啊?
所以,不要怪別人,要怪就怪自己,都是自己的問題。我們究竟是信佛還是信自己啊?我們依止的是上師,還是依止自己啊?大家應該弄明白問題究竟出在哪裡,為什麼得不到利益?為什麼沒有改變?我們要相信智慧,不能相信知識!一遇到問題時,都是相信自己的知見,根本沒有相信智慧。
根華仁波切《入行論注釋》裡有這樣一種觀點:“迷亂心之境,即世俗谛”。我覺得這也是麥彭仁波切的觀點。世俗谛的法相是什麼?是迷亂心之境,這就是世俗谛。什麼是勝義谛?“遠離心識,不可喻,不可言,不可思的,即勝義谛”,這是勝義谛的法相。
言、喻、思的范疇都是世俗谛,遠離言、喻、思范疇的就是勝義谛。所以真正的勝義谛是不可言、不可喻、不可思的。言、喻、思的范疇都是世俗谛,都是分別的;遠離言、喻、思的境界是無分別的。所以,大家不要總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識,要相信超越,相信佛的智慧,相信佛講的真理。
壬三(能量彼之慧差別)分三:一、補特伽羅之分類;二、妨害之次第;三、能害之理。
癸一、補特伽羅之分類:
前面講的是智慧的對境,也就是二谛,現在講補特伽羅,也就是有情眾生。
世間見二種,瑜伽及平凡。
有些注釋中解釋道:見到運用這二谛的補特伽羅有兩種,即具有止觀等持的瑜伽行者與不具備止觀等持的平凡人。
“世間”主要指補特伽羅——有情眾生,它分具有智慧的與不具有智慧的,即平凡世間和瑜伽世間兩種。瑜伽世間具有止觀,止是寂止(定),觀是勝觀,即智慧。具有止觀等持的為瑜伽世間,不具有寂止和勝觀等持的為平凡世間。
癸二、妨害之次第:
瑜伽世間破,平凡世間者,
復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
瑜伽世間不僅能遮破平凡世間的觀點,而且對瑜伽世間而言,也是上上超勝下下的。他們的見解或所知層次越高,離諸法實相越近、越符合,即上上就能超勝下下。瑜伽世間指內道——佛教。佛教一般分四個宗派——有部、經部、唯識和中觀。經部可以超勝有部,唯識可以超勝經部,中觀可以超勝唯識,“上上超勝下下”就是這個意思。
“瑜伽世間破,平凡世間者”,瑜伽世間通過理證可以遮破平凡世間所持的觀點、見解,所以說超勝。
平凡世間也有兩種,一種是沒有接受過宗派教育的,另一種是接受過宗派教育的。即一種是普通的世俗人,一種是外道。
普通的世俗人執著淨樂常我。他們沒有經過觀察,是與生俱來的觀點。世間很多人是這樣的。“淨”是清淨的意思,凡夫的境界裡哪有清淨的,但我們都覺得是清淨的。“樂”是快樂,哪有快樂啊?但凡夫都當成快樂了。不清淨的視為清淨,苦當成樂。自己喜歡的,所愛的,就覺得是清淨的、美好的。都是凡夫,都是無常法,世間哪有快樂,哪有好的,但我們都把痛苦當作快樂,玩啊,樂啊。“常”是恆常的意思,凡夫把一切法都視為恆常,認為昨天的李四也是今天的李四,明天的李四也是今天的李四,其實諸法早就變了。無論是外器世界還是內情眾生,無論是屬於物質的還是屬於精神的一切法,產生時就有變化了,生即是滅嘛,一生就滅了,但是我們都沒有明白。我們都認為,今天的柱子是昨天的柱子,今天的李四也是昨天的李四。“我”是有我、實有的意思。其實都是無實有的,都是空性的,但是都當做了實有,都視為了實有,視為事實存在的。我們認為,李四是存在的,張三也是存在的;柱子是存在的,寶瓶也是存在的,都是實有的。
平凡世間之所以分為普通(沒有接受過教育的)與不普通(接受過教育的)兩種,其實這也是觀點的問題。因為有些觀點不是通過教育而產生的,有些觀點則是通過教育產生的。
瑜伽世間就能遮破平凡世間的觀點、所見。有部、經部、唯識宗、中觀,都有能力遮破這個觀點。屬於凡夫的境界,屬於輪回的,都是不清淨、無快樂、無常、無我的。真正的佛教(內道),都應該有這樣的正見。
我們皈依這麼長時間了,有的還說在修中觀、修大圓滿,但是連無淨、無樂、無常、無我這些正見都沒有。自己將這一切顯現都視為清淨,分別這個很好看、很美……你是不是真的見到了實相啊?若是真正現量見到了實相,那確實是清淨的、美好的;如果沒有見到,那就都不是清淨的,沒有好的。
很多人都把苦當成樂。把痛苦當做快樂,自己心裡很美,“我要成家,我要立業,我要怎樣怎樣”……真是顛倒。我們並不是反對成家立業,但你成家立業是為了什麼?應該是為了了緣了債,為了度化眾生。但我們不是,我們現在把苦當成樂,“我成家立業,該多好啊!”有的已經成家,但是想換人,想換一個新家;有的已經立業了,但是想換一個新的事業。都認為“那該多好啊!那多美啊!”其實,即使你真的換了,還是一樣的下場!你已經成家了,已經立業了,快樂嗎?真正得到幸福了嗎?若是再繼續這樣,還是同一個結果,不會有真正的快樂。但是,人都這樣顛倒。
一切法都是無常的,包括生命也是無常的。它就像狂風中的一盞酥油燈,隨時都會熄滅。人的生命就像水面上的水泡,但是很多人都視為恆常。有的人說自己明年要干什麼,退休以後要干什麼。很多人當時說退休以後就可以安心學佛修行了,我那時還真相信了,以為他退休以後會一心一意學佛修行。但有些人真的退休了,反而更忙了,因為兒女生孩子了,自己要帶孩子,忙的不得了。以前上班的時候還能抽出點時間學佛修行,現在一點時間都沒有。其實,你什麼時候放下了,什麼時候才會結束,之前不會有結束的時候。什麼叫戲論?它就是不斷的。
大家都將一切法視為恆常,包括將生命都視為恆常了。盡管大家都知道必死無疑,但是都沒有明白死期不定。死期不定才是最重要的,今天死還是明天死,今年死還是明年死,無法確定啊!壽命無常有三個根本:必死無疑,死期不定,臨終時除了佛法誰也無法利益你,有錢也沒有用,再多的親戚朋友圍著你,也無能為力啊!還是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即使再有錢財,一分錢、一毛錢都帶不走!真正能跟隨自己、能帶走的,就是善業與惡業,這都已經在相續中串習了,已經儲存在阿賴耶當中了。
瑜伽世間通過理證可以遮破平凡世間的這些觀點。
平凡世間的第二種,即接受過教育的,也就是外道。有很多外道,總結起來分為斷見和常見。這些觀點通過理證都能被遮破,都可以超勝。
無論常見還是斷見,都是斷滅,都可以用一個觀察量,也可以通過一種理論遮破,因為它們要麼恆有,要麼恆無。
斷見認為,人活著的時候什麼都有,死了猶如燈滅,如同水干了一樣,什麼也沒有。他們認為這是勝義谛,這是事實,這是諸法的實相、真理。這種觀點問題很大。若這是諸法的實相真理,那就都是實有的,都可以說是實成法。實成法是不能有變化的,先有然後沒有,這就已經變化了;實成法是不能相對立、觀待的,但有和無卻是相對的。所以,持這種觀點,要麼恆有,要麼恆無,要麼是一切時一切處中不能存在,要麼是一切時一切處中都要存在。這是不成立的。
常見也有很多。他們認為有自在天或神我等造物主,造物主是恆常的,他們制造世界,掌握命運。這種觀點有很大過患:若是恆常的,就是實有的;若是恆常的,就不能有變化,不能是相觀待的法,所以,要麼恆有,要麼恆無。
我們通過理證,通過一些特別正確的觀察方式就可以遮破這些觀點。這些都不是諸法的實相,都不是諸法的真理。
“復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瑜伽世間也是層層超勝,上上超勝下下。
有部和經部,雖然他們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有很多共同的觀點,但是在其他很多地方也有不共同的觀點。
有部認為,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三時都是實有的,過去時在過去的位置上,現在時現在的位置上存在,未來的也剛好在未來的位置上存在;還有一些無為法,也都是實有恆常的。經部通過一些理證,可以遮破有部的這些觀點,所以說經部超勝有部。
但是,經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認為相續是虛假的,粗物是虛假的,但是極微塵和剎那心是實有的。唯識宗通過一些理證可以遮破這些觀點。
但是,唯識宗認為物質是不存在的,但是遠離能取所取的剎那心是實有的。能取心是所取境是相對的,能取心和所取境都是假的;但是遠離能取所取、自明自知的心,這是真實存在的。他們抉擇這個剎那心是存在的、實有的,通過這個顯現一切法。
為什麼他們持這樣一種不究竟的觀點呢?主要是沒有明白空性的真理。物質和精神都可以在空中顯現,因為是空性,才可以有這些顯現。但是唯識宗也沒有明白這個道理。中觀通過一些理證很容易就可以遮破唯識的觀點,所以說中觀超勝了唯識宗。
中觀也有自續派和應成派,這二者最終所抉擇的是一致的,但是剛開始的時候,自續派暫時抉擇的是單空,這是不究竟的;應成派直接抉擇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這才是究竟的。
瑜伽世間指的是佛教、內道,分四個宗派,你看看自己是哪一種?是有部、經部、唯識宗,還是中觀啊?如果都不是,那就不是內道了,就不是佛教了。若是這樣,就是不明不白。你覺得自己學佛修行了,覺得很不得了,其實什麼也不是。你進入佛門要有見解,你的見解是邪見還是正見?正見就這樣幾種,那麼你持有的見解是有部的見解,是經部的見解,是唯識宗的見解,還是中觀宗的見解?自己看看。
我經常講“學佛不能不死不活”。“不死不活”是什麼意思?很多人也學佛了、修行了,但實際什麼也不是,說是死人不是死人,說是活人不是活人。不是死人,因為還有一口氣;不是活人,因為沒有活出什麼樣子來。若說不是學佛修行人,自己還天天在學在修;若說是學佛修行人,但是哪種見解也靠不上。真的,這裡講的都是我們自己。
癸三、能害之理:
以二同許喻。
中觀通過比喻,讓對方認識顯而無自性的真理。
《金剛經》中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些比喻是雙方共同承認、周知的。自性是空的,不是實有的,但是可以顯現。為什麼說如幻如夢?因為這些幻術和夢境,都不是實有的,但是可以顯現。以此為喻,說明一切法都不是實有的,都是空的。
無實宗(中觀)跟有實宗辯論時,主要是通過比喻說明這個真理。有實宗拿不出這樣的比喻。他們說:柱子是實有的,猶如寶瓶。但寶瓶也不是實有的,中觀不承許。中觀有這樣的比喻,可以通過比喻說明顯而無自性的真理——空中顯現,顯現即是空。
今天就講到這裡吧。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