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段文,仍然是法然上人在《十二問答》所設問的一個問答。這個問答是要讓我們了解《觀經》三心的道理。一個人如果了解《觀經》的三心而念佛,和不了解《觀經》三心而念佛,這樣是不是念佛的意義都一樣。
法然上人《十二問答》:
問:具足三心之次第,如是領解者,此身當具三心,然在家之人,三心之義亦不知,只有念佛,是否不具此三心?
答:三心者,教導成為一向專修之念佛者之道也,雖無智罪人,成為一向專修之念佛者,皆悉具足三心,決定往生也。故有習知而成為一向專修之人,亦有縱使不知三心之名,亦成為一向專修之念佛者。
一向歸憑彌陀本願者,至誠心也。深信而稱念名號,念念相續,畢命為期不退轉者,深心也。願往生者,回向發願心也。譬如手劣之人,得手巧之人所作之物。眾生手劣,雖不能造集一切功德,然阿彌陀佛造集一切功德,納於名號,賜與眾生也。
又人子雖幼,父母以慈悲,儲蓄一切財寶讓與兒女。三心之教文雖多,應如是知。
第四十二段文,法然上人所開示的這個問答,也可以解開很多念佛人心中的疑惑。
《觀經》三心,因為貫穿九品的往生,從上品上生一直到下品下生的行者,都是做到《觀經》的三心而往生。諸位看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便知這樣的道理。
那麼,問的意思就是說,領解具足三心的次第,三心的次第,第一至誠心,第二深心,第三回向發願心,次第是如此。“此身當具三心”,領解三心次第的人,當然具足三心。“可是在家之人”,既然說到在家之人,那前面所說的領解三心次第的行者,必然是出家之人。法然上人當年住世的時候,各宗各派的名山宿德,乃至各宗各派的三寶弟子,很多人仰望法然上人的道德、學問,所以跟隨法然上人修學淨土法門。所有來自各宗各派的聖道門行者,在歸投在法然上人的座下,修學阿彌陀佛的淨土教法,所提問的問題,有的是出家人所提問的,有的是在家人所提問的。那麼在這裡提問的人必然是出家人,所以才會說起在家人。下面所說的,三心之義不知道,只有念佛,這樣是不是有具足三心?
“然在家之人,三心之義亦不知”,事實上三心之義,知道或是不知道,當然不是在家人出家人的問題,是有沒有用心去了解《觀經》三心道理的問題。“只有念佛”,就是不了解《觀經》三心的道理,只有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是不是並不具足三心?
這個問也問的非常的好。有很多人對於《觀經》的三心事實上是不知道,為什麼?因為《觀經》這一部經典從來不看,怎麼會知道?誠如有念佛七年的人,不知道有一部經典叫做《無量壽經》,那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他怎麼會知道?有人念佛念十年以上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的因願文,從來不曾讀過。說不定你們有人就是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因願文,諸位!你們有讀過嗎?我們是被四十八願所度的眾生,四十八願是能度之法,我們眾生是被度之機。“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由四十八願的因願所成就,所以因願成就果號,每天念果號六字南無阿彌陀佛,不知道四十八願,這樣就是每天在吃飯,不知道米是怎麼來的。我們來看答案。
“答:三心者,教導成為一向專修之念佛者之道也,”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當然就是在教導你成為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既然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你知道三心的道理,或是不知道三心的道理,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道理其實不難了解,剛才說到吃飯,就以吃飯這個例子繼續說下去。你知道飯是米煮成的,或者是不知道飯是米煮成的,你吃飯都會肚子飽對不對?你會煮飯嗎?如果不會煮飯,飯煮熟了你吃飯也是會飽;你很會煮飯,飯煮的很香很Q,飯吃下去也是同樣肚子飽。像信願就不會煮飯,但是飯如果煮熟了我懂得吃——好在懂得吃,飯煮熟了,我吃下肚子也是同樣飽。
當然,不知道三心的道理念佛,和知道三心的道理念佛,內心的心情會不同。不知道的人念佛,和知道的人念佛,當然知道三心道理的人念佛,他對阿彌陀佛比較有信心,不知道三心道理的人念佛,如果遇到障礙考驗,很容易退失道心,是有如此的差別。同樣念南無阿彌陀佛,有的人很喜歡聽經聞法,有的人不喜歡聽經聞法。有的人修學淨土門的態度,就是躲在家裡門關起來念佛,念到死就好了。躲在家裡會認真念佛嗎?就算你在家裡很認真的念佛,修學念佛法門,和任何一個法門都一樣,一定是解行並進,以解導行,以行證解,修學哪一法門不是這樣子?這樣才是正確的態度,解行並進。有解無行,有行無解,都不是修學佛法的正確態度。解如目,行如足,解門就猶如眼睛,行門就猶如腳。有眼睛有腳,走起路來看到目的地,你就能走的非常的自在;如果有眼睛沒有腳,你就沒有辦法步行;有腳沒有眼睛,走起路來就充滿了危險,所以當然解行要並進。
既然三心是在教導成為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道理,那你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了,三心有時間好好探討研究,總而言之解行並進。每天如果有兩個小時的時間可以用功,一個小時從淨土的經論了解阿彌陀佛名號往生的道理,另一個小時的時間一心念佛,這樣解行並進。你去看印光大師在《文鈔》的開示,印光大師也叫我們,一天用一半的時間在解門用功,用另外一半的時間在行門用功,這是正確的態度。
“雖無智之人,成為一向專修之念佛者,皆悉具足三心,決定往生也。” 法然上人所說的道理和善導大師所說的道理都一樣。在這裡法然上人說,雖然無智之人(在這裡說的“無智之人”就是在家之人),對三心之義不了解,所以稱為無智之人。能夠“成為一向專修之念佛”,雖然不了解《觀經》三心的道理,但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樣就通通“具足三心,決定往生也”。只要講到往生這一件事情,不論法然上人的開示,或善導大師的開示,都會用非常肯定的話——決定往生(因為我們現在要討論的是《決定往生語錄》,所以“決定往生”這四個字,我故意用框框把它框起來,這樣比較醒目,讓大家可以一看就知道)。法然上人在說的道理,善導大師在說的道理,只要說到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都用“決定”,就是非常肯定的語氣,不會說也許往生、可能往生、大概往生、應該往生,不會用這一些疑問詞。
“故有習知而成為一向專修之人,亦有縱使不知三心之名,亦成為一向專修之念佛者。”“習知”就是從學習淨土經論而知。縱然有人從學習淨土經論,而知道修學淨土法門,要一向專修專念阿彌陀佛,但是也有沒學習淨土經論的人,不知道三心的名義,連三心的名相都不知道,三心的名義也不知道,這樣的人也成為專修之念佛者,他在修行的行誼上,二六時中一樣老實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下面就在說,不知道三心之義,只要深信阿彌陀佛的本願,一生念佛相續不斷,這樣就具足三心。
“一向歸憑彌陀本願者,至誠心也”,這樣的解釋既簡單又明了,讓我們一看就知道道理。一心一意歸命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度眾生,我就是四十八願所度的那個眾生,所以我根據四十八願的教法修持。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用名號要度十方眾生,我就是十方眾生之一,所以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你就是歸命阿彌陀佛本願,就是如此。這樣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這樣就是至誠心。
“深信而稱念名號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不退轉者,深心也。”這樣的解釋也非常的淺白。深信阿彌陀佛的名號本願,而口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既然用“稱念”,就表示流露在口業的歸命,那就是口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重要就是下面所說的,“念念相續,畢命為期不退轉”,念念相續,不是說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念佛,不是!這樣你我誰都做不到。就是一生不變的念佛,每天念佛,這總可以做得到。再來,“畢命為期不退轉”,就是一生不退的念佛,你再活三十年,就再過三十年念佛的生活,你再活五十年,就過五十年念佛的生活,你活多久就念佛念多久,就是這樣的意思。一生不退轉,不放棄念佛的修行,不放棄求生極樂世界,你能不能夠做得到?這樣就做到深心,法然上人的解釋很簡單。下面回向發願心,就是:
“願往生者,回向發願心”,“願往生”就是希望往生極樂世界,信、願、行往生三法的第二願做到了,這樣三心都做到了。下面說出兩個譬喻:
“譬喻手劣之人,得手巧之人所作之物”,譬如說有一種捏面人很會捏面,把面團捏成很多很多的形狀,動物的形狀、人的形狀。我們不會,我們沒有這樣的工夫。但是,如果捏面人捏了一個人的形狀,很漂亮,贈送給我們,那我們雖然不會捏的像他那麼漂亮,但是我們也可以得到。這樣的解釋,法然上人就在跟我們說,雖然我們凡夫沒有辦法造集一切的功德,因為功德從自性所產生,我們凡夫所修所行,實在是很難從自性法身流露,因為我們身口意三業不能清淨,因此我們的造作稱為福德。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因為是古佛,所以造集一切功德。你去看《無量壽經》,阿彌陀佛身口意三業的修行,是無願無作,與空性相應,和顏愛語,從自性流露,無染恚癡,沒有貪瞋癡三毒煩惱。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修這樣的功德,因為我們有業障、煩惱、無明。
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古佛用真心發願修行,所以“造集一切功德,納於名號”,名號諸善萬行的功德,所以名號的功德是無為的功德、無漏的功德、無上的功德。所以名號的功德,可以讓我們一心稱念而納受,往生極樂世界清淨報土,要不然憑我們凡夫,一品凡惑都沒斷除,要如何往生阿彌陀佛的清淨報土?所以阿彌陀佛,將所修集造作的一切功德,“納入在名號,賜與眾生”,回向讓我們念佛人得受。
所以,下面第二的譬喻更好。如果第一個譬喻你還不能了解,第二個譬喻你應該很容易體會了。
“又人子雖幼”,做人兒子的雖然年紀很小。“父母以慈悲,儲蓄一切財寶讓與兒女”,這是你們當父母的最能體會。父母的慈悲,每天工作上班賺錢,所勤儉的財寶金錢,就是要讓子女享用。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眾生的大慈悲父母,所以修集名號的功德,要讓我們眾生,就像父母賺錢所有的財寶要給子女享用一樣。父母的財寶子女去享用,這樣的世間法人人都能接受,阿彌陀佛為我們修諸功德,要回向給我們,這個佛法的道理,很多人卻不願意相信,不願意接受,實在是奇哉怪哉!
“三心之教文雖多,應如是知。”三心的教文道理雖然很多了,但是如上來法然上人所說的道理,這樣去體會,不管三心的道理了解或不了解,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法然上人在跟我們說這樣的道理。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淨土,南無阿彌陀佛。(選自《決定往生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