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信願法師:結緣助成他善根不可謂之雜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十一段文,是法然上人在《十二問答》這篇文所設問的一個問答。這個問答雖然非常的簡短,卻是能夠解開不少專修第十八願行者的心中疑惑。

  《十二問答》這篇文,是法然上人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寫成,總共有十二個問答。

  淨土教法是難信易行之道,這對念佛人而言,幾乎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既然是難信易行之道,有可能自己心中的諸多疑惑,若沒有逢緣觸境,或是沒有經過深入經論的探討,或者是沒有經過念佛人互相之間的討論,也許不知道心中的疑惑在哪裡,所以修學念佛法門,祖師大德的著作,如果是用問答的方式寫成,特別值得我們念佛人的用心探討。很多祖師大德為了要讓我們念佛人破疑生信,所以諸多的著作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寫成,讓我們借著問答,很容易契入我們心中可能的疑惑,譬如法然上人《十二問答》,這第四十一段文這個問答,就解開了不少的人心中的疑惑。因為很簡要,若心中有所疑惑,來探討這個問答,就能夠解開,那這個問答,對我們的幫助就很大。

  四一、法然上人《十二問答》:

  問:結緣助成修余佛余經等善根之人,可謂雜行乎?

  答:我心既乘彌陀本願,起決定往生之信者,結緣助成他善根,不可謂之雜行,善導和尚釋言“隨喜他善根”,以此釋可知。

  “結緣”就是無論任何人,行什麼樣的善事,我們隨喜與他共結善緣,這都是屬於結緣。譬如有人出資善款要印佛經,佛經有很多單行本的,流通非常普遍,《阿彌陀經》非常普遍流通的一部經典,《地藏經》也非常普遍流通的一部經典。

  專修與雜修,在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說五種的正行,這對第十八願的行者而言,並不陌生。五種正行,第一讀誦正行,第二觀察正行,第三禮拜正行,第四稱名正行,第五贊歎供養正行。所以對修學第十八願的行者而言,如果結緣助成余經,這樣是不是雜行?就會造成這樣心中的疑惑。譬如有人發心提倡要印《地藏經》,可是《地藏經》不是阿彌陀佛教法的經典,是地藏王菩薩教法的經典,那麼有人要印《地藏經》,我們來隨喜出三千塊、五千塊,助印《地藏經》這部經典流通,這樣是正行還是雜行?有的人就不知道。這樣是正行還是雜行,第四十一段文,法然上人就是要解開正行專修的人心中的疑惑。

  “結緣助成修余佛余經等善根之人”,就是第十八願專修正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的人。如果“助成修余佛”,念阿彌陀佛以外其它佛菩薩的聖號都叫做余佛,譬如有人專修藥師法門,一心專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對我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行者而言,念藥師佛聖號的行者就是修余佛之人。“余經”就是淨土三經以外的一切經論。經包括論,佛包括菩薩。所以有人提倡印《地藏經》,我們一個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專修第十八願的信心行者,難道會因為你出三千塊的善款助印《地藏經》,而失去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嗎?所以是正行不是雜行。法然上人就是要跟我們說這樣的道理。

  有一位居士,他也是修學阿彌陀佛的本願,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在屏東地區有某某法師舉辦大悲忏法會,請這位修學阿彌陀佛本願一向念佛的行者,幫忙布置會場,護持法會,參加大悲忏的法會。這位居士跟他說:“我是一位專修淨土的人,所以大悲忏的法會,我不要護持你,因為我不要雜修,很抱歉。”其實,若一個對阿彌陀佛本願有信心的人,對阿彌陀佛名號絕對救度有信心的人,會因為你護持某一位法師所舉辦的大悲忏法會,失去了對阿彌陀佛名號的信心嗎?當然不會!因為有的法師法緣很好,有的法師法緣不好,有的法師才剛出來弘法利生,他很需要信眾對他的鼓勵、支持、護持,他如果辦法會因為人數很少,有可能他弘法利生這份菩提心會受到打擊。

  地清法師曾經親自跟我說:“信願法師!我早期在講經弘法,去鄉下、去海邊,薄利多銷,一個我也說,兩個我也說,三個我也說。”我聽了實在是很感動,很偉大、很了不起。一個在聽也說,兩個在聽也說,三個在聽也說,這樣的法師,又不會退失講經的菩提心,才是了不起。他跟我說,有一次他辦三天的佛學講座,第一天很多人,第二天怎麼跑了一半了,第三天聽到最後剩下一個,他對這位始終都不走聽他三天弘法的居士,非常的感動,就問他說:“你怎麼這麼虔誠,從頭至尾聽我說三天,大家都跑光光了只有你沒有走,我看你這麼虔誠,實在很感動。”他跟地清法師說:“法師!很抱歉,我就是要等你完畢要關門的,我不可以走。”當然,這一定是地清法師在開玩笑的。

  但是,你對任何辦法會、講經也好,無論哪一種形式的法會,越沒有法緣的法師,你越要去參加他所舉辦的活動,那你對他是最好的鼓勵。鞭策他,讓他在度眾生這條菩提道路不會退失道心,你就是功德無量。

  所以,任何一位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行者,當然有的人初學阿彌陀佛的淨土教法,對淨土的經論還不是相當的深入了解,有需要將你所有的時間,先用在研究淨土的經論,一門深入,但是有的人聽聞淨土的教法,甚至自己研究淨土的經論,已經相當多年的時間,對淨土教法也已經相當的深入,也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時候你如果助成其它聖道門的行者,助成他所修的法門,助成他的善行,隨喜他的功德,這都是不妨礙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所以法然上人才會在一問設這樣的提問:

  “結緣助成修余佛余經等善根之人,可謂雜行乎?”如果你是一位對阿彌陀佛本願一心仰靠的信心念佛人,我相信你的心念會和信願一樣,因為信願的心念就是如此,雖然我專修專弘阿彌陀佛的淨土教法,但是我的心中更盼望所有世尊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興旺;雖然信願專修專弘阿彌陀佛的淨土教法,我更希望任何一個道場,修持任何法門,都能夠興旺,因為我們不只是希望淨土法門興旺,更希望禅宗、密宗、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世尊所有八萬四千法門都興旺,這對世尊來說是最欣慰的。如果你是釋迦牟尼佛,你說了八萬四千法門,你的心中難道只希望淨土法門興旺,其它的法門都不興旺嗎?我相信你心理絕對不會這樣想,你絕對希望你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興旺,當然是這樣。所以信願更盼望所有的佛教道場都興旺,不是只有我們本願山彌陀講堂興旺而已;信願更盼望每一個法師法緣都很好,不是我個人一個人法緣很好,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弟子,不是!在我的心中,我並沒有這樣的觀念,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是佛的弟子,你我都是同樣。稱念阿彌陀佛的行者,我們都是三寶佛弟子,只是你是在家人,我是出家人,你是女眾,我是男眾,我們有身分外貌的不同,都是佛的弟子,這是同樣的。

  所以佛門是一家,我們都是佛的弟子,只是我們在八萬四千法門,選擇念佛法門來一門深入,好好修持,我們總不可能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修學,我們哪有這種本事?所以我們當然選一個法門,一門深入。我們選念佛法門一門深入,至於任何人要修余佛,任何人要修余經,任何人要修念佛法門以外的法門,我們都歡喜肯定贊歎誇贊順便支持。譬如我們本願山彌陀講堂,住在信願精捨後面,有一位老菩薩,年紀很大,她要到台中縣大雅鄉某一個地藏法門的道場拜忏,拜地藏忏,因為那天,她剛好被信願戴去助念,她助念完之後要去參加某某道場舉辦地藏忏,請我載她去:“師父!不知道您有沒有空?”我說老菩薩什麼貴事?“我要去參加地藏忏,是不是可以麻煩您載我去。”她反正就坐在我的車內,跟著我去助念,我說好,我專程載妳去。她很感動。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隨喜他善根”。人要拜忏,這很好,隨喜他。

  有的人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善根因緣還沒有成熟,所以要鼓勵他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他不要,甚至有的佛教徒說:“專念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太單調。”有的人喜歡修雜行,他要誦經、要持咒、要拜忏、要守戒、要念佛、要修很多行誼,他感覺法喜充滿。他既然那麼喜歡雜修,不喜歡專修,那麼我們也祝福他好好雜修,阿彌陀佛同樣會以第十九願願力救度他,只要回向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通通慈悲平等救度。當然,專修的人明信佛智的念佛,阿彌陀佛以第十八願救度他;雜修諸行的人,阿彌陀佛以第十九願救度他,雖然往生極樂世界有報土與化土的差別,但是至少不必在三界六道輪回受苦受難。“寧生西方下下品,不作人間上上人”,寧願往生極樂世界下品下生,也不要在人間做上上之人。所以專修也好、雜修也好,往生報土也好、往生化土也好,至少不必生死輪回,這是往生到極樂世界,成就阿鞞跋致的時間快慢的差別而已,這是成就妙音如來,成佛果位快慢的差別而已,只要一往生極樂世界,乃至在邊地,都不會受生死業力的束縛,還在三界六道裡面沉淪受苦。

  所以“隨喜他善根”,這句話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所說的。《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教導無論凡聖自他一切善事,我們第十八願的念佛人,都要隨喜。別人在行善,我們跟他贊歎隨喜,使他越想要斷惡行善,那不就是你的功德產生嗎?這就是隨喜功德。譬如人家提倡要印《地藏經》,你贊歎他,某某菩薩你實在是很了不起,知道要出資善款來倡印《地藏經》流通佛法,讓人得遇《地藏經》這部經典,能夠學佛修行,效法地藏王菩薩的孝心,甚至將佛法推廣出去,讓一切眾生斷惡修善,修行解脫生死。中國淨土宗的第九代祖師蕅益大師,就是看到《地藏經》之後,才發心出家修行,他後來成為淨土宗了不起的祖師。所以任何一部經典要如何法緣度眾生,自有眾生與佛法的因緣,所以任何人修什麼法門,我們都隨喜、贊歎、肯定,那這樣佛法就會興旺,而且佛教徒與佛教徒之間,縱然修不同樣的法門,也不會產生排斥,甚至互相苦惱的事情發生。佛教徒有的過於執著,我修學念佛法門,你修學禅宗法門,所以我們兩個就以禅淨互相辯駁,然後老死不相往來,彼此互相的誹謗,這樣不對!

  所以,應該遵照法然上人所開示的,我們內心已經乘阿彌陀佛的本願了,起決定往生的信心了,所以應該要“結緣助成他人的善根”,不可以認為這樣的助成他人的善根就是雜行。雜行與正行,實在說,在於內心的信疑與否,是信心還是疑心,其實你有修學十八願,或是沒有修學十八願,你我乃至一般的佛教徒,我們的修行的行誼,其實都是相差無幾。你有專修或沒有專修,我們修行的行誼,不就是每天在讀經嗎?不就是每天在念佛嗎?不就是每天在拜佛嗎?不就是每天在守戒嗎?不就是每天在吃素嗎?專修、雜修所修的行誼,都不離開這一些,對不對?所以事實上是在心不是在行。

  如果說專修就是除了念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做其它的任何修行都是雜修,那最雜修的就是善導大師。我講了一個專題——“善導大師的行誼”,善導大師他的修行行誼,你去看《新修往生傳》,去看《高僧傳》,去看《淨土聖賢錄》,只要講到善導大師的修行,善導大師只要進入大殿,就認真拜佛、念佛,甚至到了冬天也拜佛拜到流汗,念佛念到流汗,就是形容善導大師進入大殿了,很認真的拜佛、念佛,非常的用功,連到冬天都用功到流汗,我們有沒有這樣精進?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這麼精進。再來,若有人對善導大師供養錢財,對出家人供養的錢財就是“嚫金”,善導大師將嚫金拿來寫《阿彌陀經》。在唐朝初年,印刷當然還沒有像現在,我們要印一部經典非常的方便,譬如你要印《阿彌陀經》,你有十萬塊錢拿給印刷廠,就可以把《阿彌陀經》印的很精美。可是唐朝初年,那時候要流通經典,祖師大德都非常的辛苦,用抄寫的。所以《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在後面的跋文說,要抄寫《觀經四帖疏》,“一如經法,不可以多一個字,也不可以少一個字。”善導大師說的非常的清楚了。

  你看善導大師用嚫金來抄寫《阿彌陀經》十萬卷。《阿彌陀經》一卷而已,那就是十萬部,到處結緣流通。畫淨土變相圖贈於士女,士就是男眾,女就是女眾,淨土變相圖畫了很多來贈送,就是我們現在印九品蓮華圖、印西方接引圖、印地獄圖,這一些來跟大家結緣,或者印佛像來跟大家結緣,意思相同。善導大師弘法利生,只要有人向他請法,他無不教導大家,讓對方聽了很法喜。甚至屠夫要找善導大師算帳,因為善導大師鼓勵人家吃素、念佛,所以當時的長安城,凡是賣豬肉的生意都很差。善導大師推廣吃素,只要有屠夫要去找善導大師理論,善導大師的說法都會感動對方,讓對方歡喜而回,從此放下殺業,一心念佛修行。這就是說法。你去看善導大師的行誼,有很多。如果抄寫經典,不就是我們現在的印經嗎?善導大師的隨緣說法,不就是現在的講經開示嗎?善導大師拜佛、念佛、守戒,不就是我們現代人,在家居士受在家五戒或者八關齋戒、或是在家菩薩戒,拜佛、念佛,都一樣的修行行誼。在傳記裡面說,善導大師不曾舉目視女人,修行守戒的工夫到這般的精嚴。所以若要論說修行的行誼,善導大師的修行行誼很多。

  我們現在在說法然上人開示的法語。法然上人在當時住世的時候,他四十三歲獲得“信心歡喜”,成為每天念佛七萬的純真念佛人。法然上人是四十三歲之後,被當時的天皇禮請到皇宮傳戒,傳在家菩薩戒,所以法然上人在當時日本教界,不只是被稱為日本一個了不起的淨土高僧,同時也被持戒的行者,尊為戒律的中興祖師,律宗的中興祖師。那你說這一些了不起的祖師大德,他們的行為也不是只有念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論正行與雜行,不在外在的行為,是在內心。諸位!這樣明白嗎?因為這個問答是在說正行和雜行,信願在學習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前,和學習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後,我的修行行為完全一樣,我每天也是助念,有學本願沒有學本願,我也是同樣在做助念的事情。再來,我也是幾乎每天講經,我也是經常寫書,去做臨終關懷,到處舉辦活動,帶人念佛、勸人吃素守戒,勸人好好念佛,我的修行行為也是這樣子,完全都一樣。

  所以,最主要在心,心對阿彌陀佛的本願有乘嗎?所以,在答第一句話,法然上人就說:“我心既乘彌陀本願”,既然內心已經乘阿彌陀佛的本願,內心起決定往生的信心,既然助成他善根不可謂之雜行,所以這一個問答解除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

  “善導和尚釋言‘隨喜他善根’,以此釋可知”,法然上人只要在引用祖論來說明他所要說的道理,幾乎都是引用善導大師,而且法然上人若稱呼善導大師,幾乎都是稱呼善導和尚,這信願也向諸位報告過好幾遍。稱和尚表示對對方是極為尊重。和尚是親教師,守戒、戒德、學問、涵養、修行,堪為眾生的典范楷模,稱為和尚。而且稱對方為和尚,有以對方為師的意義,所以稱和尚是非常尊重的稱呼。法然上人的淨土思想,就是傳承自善導大師,所以法然上人在稱善導大師,幾乎都是稱善導和尚,就是這樣的意思。雖然兩個祖師大德是不同國界的人,是不同時代的人,但是淨土的思想非常一致,以古為師,法然上人實在是很了不起。(選自《決定往生語錄》)

 

上一篇:印光大師:此乃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
下一篇:信願法師:一向專念三心悉具決定往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