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為道日損”的境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老子“為道日損”的深意,對我們的意義重大。從人性的角度看,很多人只是看到了追逐貪欲的所謂“成就”,豈不知名利路上處處埋藏殺機。

  在《道德經·四十八章》中,老子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對於這句話,歷史上不乏各種解讀者,我們在這裡不作純考據學的例證,而是就這句話的含義及其對於我們的啟示作一點淺顯的說明,以期對我們的生活有若干幫助。

  首先,什麼是“為學”、“為道”?“為學”的對象是知識和技術。對於這些東西,人不去學習就不能掌握,從這個意義上,我們稱之為“為學日益”。而何為“為道”呢?儒家講“朝聞道,夕死可矣”;老子更是以《道德經》專門論“道”;佛學雖然不太用“道”這個詞,但《心經》上說的明白,得道即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道”本是一個很難言說的概念,如果勉強對其做一個解釋,“道”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是人生和宇宙的實相,是大千世界背後的那個“本體”。但在現實中作為一個有思想、有欲求的人,如何才能認識這個“道”,如何才能將自身行為與“道”和諧統一呢?中國的古聖先賢認為:人的覺性如同透亮光芒的珍珠,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理皆可以體認和覺悟。但是,由於人又充滿了各種欲求,而這些欲求如沾染在珍珠之上的污垢,因為有污垢的存在,珍珠的光芒自然被隱藏,也根本無從覺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大道。無論是孟子的“養心莫善於寡欲”,還是老子的“為道日損”,皆是此意。所謂日損,是指要人們不斷地去掉沾染在珍珠上面的灰塵——貪欲,從而把珍珠本有的光亮閃現出來。當人們不斷地擦去“自性”上的污染,從而真正呈現出一個光亮晶瑩的“自性”時,所謂人生宇宙之大道就能夠與自性合為一體。這時人的境界就是“人與道同”。到了這個境界,孔子講的“從心所欲不逾矩”,莊子講的“內聖外王”,禅宗贊許的“大機大用”,皆成為現實。故此,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為道日損”的深意,對我們的意義重大。從人性的角度看,很多人只是看到了追逐貪欲的所謂“成就”,豈不知名利路上處處埋藏殺機。據史書記載,秦朝的丞相李斯,曾經為秦朝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專門寫《谏逐客令》,勸告秦始皇為了大業,必須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而招納賢才。當初,他為了追求富貴從楚國的上蔡來到秦國,盡管其間做到了風光無限,當秦始皇去世之後,二世胡亥繼位,李斯最終被趙高誅滅三族。當在刑場上的時候,李斯還感慨地對他的兒子說:吾欲與汝復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東門逐狡兔,其可得乎?可惜的是人總是一朝夢醒,才反省人生。李斯此時的感慨徒增人生的悲涼,當初追名逐利之時,怎麼想不到這些呢?這樣說並不是說讓人們不做事,而是不要為了滿足自身的貪欲和虛榮而做事。而是應該先將自身的心性做到“無為”,毫無“利己之心”,將“小我”放下,然後利國利民,無所畏懼,不貪慕名利,純粹為了社會、人民去做事。歷史上並不是沒有此等人,范蠡、張良、劉伯溫等等,皆是這樣智慧之人。當社會上有任務需要自己承擔時,義無反顧,立大志、行大勇,做大事情,但一朝使命完成,便掛冠而去。因此,我們做人做事的時候,應該好好沉思老子的話,不要作欲望的奴隸、貪心的俘虜,而是心懷坦蕩,明淨暢快。

  如果是社會個體不懂得“為道”之理,尚屬個人的悲哀;如果我們的教育不懂得“為道”之理,那就不能不說是國家的悲哀了。前不久剛剛審判的“黃松有”案,就是典型的例證。黃松有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副院長,還是國家法學研究最高獎——“錢端升獎”的獲得者,是許多知名大學的兼職教授,這種人在知識層面是真正的“專家”,誰能說他不懂法律呢?可是他干的那些事情,有些不堪言說,原因何在?是不是我們在注重“為學日益”的時候,忽視了“為道日損”呢?為學日益,是讓我們的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這應該說是當今任何一個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必須做到的;但是,如果沒有“人格教育”,或者說缺少、忽視“人格教育”,抑或說“人格教育”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那結果只能是知識越多,而一旦這種人掌握了權力,掌握了別人的命運,可能對社會造成的傷害就越大。《大學》上講:有德者必有位;此話真是至理名言!如果一個沒有德性的人掌握了大位,其結果不堪設想,小一點敗壞風氣,大一點甚至顛倒綱常,引起血雨腥風的社會動亂。這種事例在歷史上比比皆是。唐玄宗早年勵精圖治,創造了“開元盛世”,這應該肯定。可是到了統治後期,沉溺於聲色犬馬,其結果招致安史之亂。杜甫有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據有些學者考證,安史之亂帶來的禍害罄竹難書,造成了千萬人左右的死亡,占唐朝當時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所謂的大唐盛世,也因安史之亂而“畢竟東流去”,讓讀史的人一聲歎息。

  盡管得“道”的境界太高了,但我們培養的人才能否有人格,能否在名利、貪欲面前有智慧、有定力,極大影響著社會風氣和安定和諧。當前,我們一直都在強調制度的重要性,這固然很好;但是如果一個人的人格有了問題,再完備的制度也防止不了人們作惡;另一方面,如果是一個人內心清淨純粹,坦蕩正派,即便是沒有制度約束,也能夠做到“不義富且貴,與我如浮雲”。當前,我們都在憧憬國家的發展前景,但是請大家注意,人格是一個民族有強大生命力的基礎,也是一個國家能否振興的深厚根基;反過來,一個沒有人格的民族,毫無希望可言。這也正是聖人孔子為什麼明明知道“道之不行”,而一定要“知其不可而為之”,聖賢的意義就在於為中華民族樹立一個人格的路標,讓我們時時從回望聖賢的精神中,學會做人,更好地前行!

 

上一篇:淨空法師:該燒不該燒金紙給亡人?
下一篇:心機深的人禍深,心量大的人福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