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六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隨者,聞深奧法,隨順事理,無二無別。喜者,慶己慶人。理者,現前一念心之本性,即是法界實相之體。非本非跡,名為理本。非實非權,名為實理。事者,如來久遠證此妙理,故名為本。從本遍垂三世十方種種應化,故名為跡。本是自行契理之修德,跡是果後利他之妙用。本跡二事,同依一理。故雲,本跡雖殊,不思議一。直诠如此圓妙事理,名之為實。種種方便引導眾生,名之為權。非實則權無所依,非權則實無由顯。呼此實理實事為理,呼彼權理權事為事。事理雖殊,心外無法,亦是不思議一。今順理者,聞佛本地久遠久遠,證於妙理,信順不逆,無一毫疑滯。順事者,聞佛三世益物,橫豎該亘,遍一切處,亦無一毫疑滯。即廣事而達深理,即深理而達廣事。不二而二,故言事理不別而別。故言本跡(本跡皆約事說)雖二雖別,無二無別。(理具三千,事造三千,同居一念,故雖二無二。本時事理,跡中事理,不思議一。故雖別無別。)如此信解,名之為隨。如來證此現前一念之實相故,本跡權實不可思議。我及眾生同此心性,佛既若此,我及眾生亦當得之。故慶己慶人,名之為喜。又:本跡權實,雖復性具,如來出世四十余年,未顯真實。七方便人,(人、天、聲聞、緣覺、藏菩薩、通菩薩、別地前菩薩)不聞誠谛。慶我及人,以凡夫心,等佛所知。用所生眼,同如來見。如此知見,究竟法界,深廣無涯底,無等無等等,故名隨喜。以順理故,有實功德。以順事故,有權功德。以慶己故,有智慧自行功德。以慶人故,有慈悲化他功德。權實自他,合而說之,故言隨喜功德品。此世界(悉檀)意也。第五十人,是初品(隨喜)之初初,但有一念妙解,但有一念慶己慶他,未有圓行,恩未及人,所獲功德,不可得比。況復最初於會聞者。況復讀誦、講說、兼行、正行。況復十信十住十行乃至等妙。誰聞如是深妙功德而不景慕。如來說此,令物尚之,故言隨喜功德品。此為人意也。

  上來稱美持經功德,時眾鹹謂入真因位(即圓初住位),乃致斯德。於彼初心之初,起輕弱想。忽聞好堅處地,芽已百圍。頻伽在殼,聲勝眾鳥。(喻持經功德)希有奇特,(於彼初心之初)輕想釋然。故名隨喜功德品。此對治意也。外道得五通者,能移山竭海,而不能伏見愛,(見思惑)不及暖法人。(即藏四善根位之暖位)二乘無學,子(指通惑)果(指色身)俱脫,猶被涅槃縛。(指有馀涅槃),不知其因果俱權。通教人修因雖巧,(體空)發心不識五百由旬。得果止除四住通惑。別人雖勝二乘,修因則偏,(不即二邊之但中)其門又拙(但斷十二品無明),非佛所贊。皆不及初隨喜人。佛今舉觀行(即圓教五品)初心以況極果,都勝諸教,故言隨喜功德品。此即約教,以顯第一義也。

  己二廣格量初品功德二。初問,二答。庚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

  前品(分別功德品)已格後四(讀誦、講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功德,不說初品。故彌勒承機問出也。

  庚二佛答為二。初長文,二偈頌。辛長文為二。初答內心隨喜人功德,二直明外聽法人功德。壬初中五。初約展轉相教,舉最後人以顯初心之初,二格量本,三問,四答,五正格量。癸今初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馀智者、若長若幼,(馀智者,謂未受四眾戒律,不得名為比丘優婆塞等。而宿有大乘智種,聞能信解,便可隨力演說,不論年長年幼也)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馀處,若在僧坊,若空閒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裡,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馀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展轉至第五十,意顯後後漸劣於前前也。何者,四依(大士)宏法,必具辯才。聞而隨喜,法味必厚。逮(及也)彼聞者從法會出,隨力演說。雖雲如其所聞,理決不謬。而辯說莊嚴,未必遂能與法師同。況能過之。如是展轉。第二第三或十、二十。已漸不如。況至第五十人,豈不更劣。又前四十九人皆有轉教功德。今第五十,但論一念隨喜,不論更復轉教。當知正是初品之初初。今約此初初一念隨喜而明功德,則後後不言可知。言展轉至五十者,但欲顯於法味漸薄,功德漸劣。不必約表法釋。

  癸二格量本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發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六趣,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也。受生之法,不出四種。在殼曰卵。處腹曰胎。暖氣曰濕。變易曰化。天但化生。人具四生而多胎生。修羅四生。地獄化生。鬼畜具四。有形,謂欲色二界。無形,謂無色界。有想,謂空處、識處。無想,謂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即非想非非想處也。

  癸三問

  於汝意雲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否?

  癸四答

  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癸五正格量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夫受施之人,滿四百萬億阿僧祇界,不為不多矣。先與世樂,滿八十年後,與法樂,證四聖果,不為不大矣。而不及初初一念圓隨喜者,充此一念,必當盡虛空界,盡未來時,普度一切,皆令成佛。最後功德,不離最初一念故也。又約大論較量之意以釋此旨。滿四洲人福不及一四天王。四天王不及一帝釋。乃至第六天不及一梵(初禅天)福。又初禅不及二禅。二禅不及三禅。三禅不及四禅。乃至無所有處不及非非想處。非非想處,三界極尊,不及須陀洹福。須陀洹不及二果。二果不及三果。三果不及四果。四果不及辟支。藏教二乘,不及通教體法二乘。體法二乘,不及出假菩薩。通教菩薩,不及別教初心,以聞中故。別教十回向後心,不及圓教隨喜初心,以圓聞故。故知華嚴較量發心功德,猶未為奇。此經較量隨喜功德,最為難信。然一念隨喜,便具十乘。若解十乘,則功德有據。請略明之。隨者,順事順理。事理即不思議境也。喜者,慶己慶人,即菩提心也。一念隨喜,不散即止。不昏即觀。是善巧安心也。順理圓伏無明見思,順事圓伏塵沙無知。是破法遍也。了達權實不二,是識通塞也。只於一念心中,信解不可思議佛法,即圓(四)念處。法爾具足七科道品,是調適也。既隨喜已,憫己傷他,必修五悔,(一忏悔,二勸請,三隨喜,四回向,五發願。)是助開也。既能信順事理本跡,決不以凡擬上聖,是知次位也。順事順理,強軟諸魔所不能動,是能安忍也。實心系實境,實緣次第生,實實迭相注,是離法愛也。如此功德,豈世間財施,小果法施所能及哉!如此圓觀,豈次第修中者(別教)所能及哉!初答內心隨喜人功德竟。

  壬二直明外聽法人功德四。初自往,二分座,三勸他,四具聽修行。癸今初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辇輿,及乘天宮。

  癸二分座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癸三勸他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馀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一)利根(二)智慧,(三)百千萬世終不喑啞,(四)口氣不臭,(五)舌常無病,(六)口亦無病,(七)齒不垢黑、(八、九)不黃、(十)不疏,(十一)亦不缺落、(十二)不差、(十三)不曲、(十四)唇不下垂,(十五)亦不褰縮、(十六)不粗澀、(十七)不瘡胗,(十八,胗,口瘡也。)亦不缺壞,(十九、二十)亦不咼斜,(廿一、廿二)不厚、(廿三)不大,(廿四)亦不黧黑,(廿五)無諸可惡,(廿六)鼻不匾虒(廿七),亦不曲戾,(廿八)面色不黑,(廿九)亦不狹長,(三十、三十一)亦不窊曲,(三十二、三十三)無有一切不可喜相,(三十四)唇舌牙齒、悉皆嚴好,(三十五六七八)鼻修、高直,(三十九、四十、四十一)面貌圓滿,(四十二)眉高而長,(四十三四)額廣、平、正,(四十五六七)人相具足,(四十八)世世所生,見佛(四十九)聞法、信受教誨。(五十)

  此文亦有六根功德。利根是六根皆利。智慧是意功德。不瘖痖是舌功德。修高直,是鼻功德。後明六根清淨,是相似位功德。今是相似位前功德耳。然此五十功德,或具足,或不具足。或隨得一二。隨其功力,不可一等也。又隨喜是觀行位。今明自往,分座,勸他三種。未談理觀,是名字位。名字功德,尚已如此,況觀行耶!況相似、分證及究竟耶!

  癸四具聽修行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初長文竟

  辛二偈頌二。初頌內心隨喜功德,二頌外聽法人功德。壬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 得聞是經典。乃至於一偈,隨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至於第五十。最後人獲福,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眾,具滿八十歲,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發白而面皺,齒疏形枯竭,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 令得於道果。即為方便說,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汝等鹹應當,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是人福勝彼、不可為譬喻。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何況於法會、初聞隨喜者。

  壬二頌外聽法人功德四。初超頌勸他,二頌自往,三頌分座,四頌具聽修行。癸今初

  若有勸一人,將引聽法華。言此經深妙,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乃至須臾聞。斯人之福報,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齒不疏黃黑。唇不厚褰缺,無有可惡相。

  舌不干黑短,鼻高修且直。額廣而平正,面目悉端嚴。為人所喜見。口氣無臭穢,優缽華之香,常從其口出。

  癸二頌自往

  若故詣僧坊,欲聽法華經,須臾聞歡喜,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得妙象馬車,珍寶之辇輿,及乘天宮殿。

  癸三頌分座

  若於講法處,勸人坐聽經。是福因緣得,釋梵轉輪座。

  癸四頌具聽修行

  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初明初品因功德以勸流通竟。釋隨喜功德品竟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法師者,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五種法師。如上法師品廣釋。此五種行,始從名字,通於分證,皆得行之。隨修一種行,皆可由五品而淨六根。但五品是約觀說,五種法師是約事說。是故此中讀誦,非必即指第二(讀誦)品人。此中解說非必即指第三講說品人。前隨喜品已明初品初心(隨喜)功德。今則泛約於五事中隨行一事,皆得淨於六根。既雲當得,即是舉果(報)以勸。乃五種法師所獲之功德也。然欲淨六根,須修十乘觀法。或以讀而修十觀,或以誦而修十觀,或以解說而修十觀,或以書寫而修十觀。上根觀境(一不思議境),便淨六根。中根從二(真正發菩提心)至六(道品調適)得淨六根。下根具用十法(一觀不思議境乃至十無法愛)乃淨六根而階分證。五根清淨,名外莊嚴。意根清淨,名內莊嚴。又,從地獄乃至諸佛一切色像悉身中現,名內莊嚴。以普現色身三昧,現十界像,化度一切,名外莊嚴。身根既爾,馀五根亦然。受持一事既爾,馀四事亦然。約五品說,隨喜品既爾,馀四品倍然。(更如此)相似(位)既爾,分真(位)倍然。故言法師功德品。此世界(悉檀)意也。行者聞說此功德利,喜不自勝,勤求無厭,信心精進倍增,故言法師功德品。此為人意也。聞此說已,深識大乘有大勢力,決無疑心,故言法師功德品。此對治意也。以似解之初初(即觀行初品之初心)超過二乘之極果(阿羅漢果)甚至百千萬倍。指始(五種法師修十乘觀法)顯終(入分真位),懸解(預解)第一義谛不可思議,故言法師功德品。此入理意也。

  丁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勸流通二。初總列數,二別解釋。戊今初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诃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五品觀行,豎約一人。五種法師,橫約五人。然隨一一觀,亦能圓淨六根,則豎而非豎。隨一一人,亦可兼行五事,則橫而非橫。今借非橫之橫,(指五種法師)以對非豎之豎。(五品觀行人)信納名受。任荷名持。受即是隨,持即是喜。故以受持擬隨喜品(擬,相似也)。讀之與誦,還用擬第二品。解說,擬第三品(講說品)。書寫供養,堪擬第四第五兩品。(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由其一一品中,必與十乘觀法相應,是故當得六根清淨之果報也。八百千二等者,但依大佛頂經釋(其)相,則性德修得,二義俱成。良由現前一念心性,本自豎窮橫遍。(豎約時間論,橫約方位論)由豎窮故,幻現三世。由橫遍故,幻現四方。約世,則世世有(四)方,三四亦是十二。約方,則方方有(三)世,四三亦是十二。故(佛頂經)雲,三四四三,宛轉十二也。隨其一方一世,必有十界,便是一百二十。隨一一界,必有十如是。便是一千二百。故(佛頂經)雲,流變三疊,一十百千也。(本唯一心。一變而為三四四三之十二。二疊而為十界之百二十。三疊而為十如是之千二百也)約十方三世一切十界,亦唯有此千二百數,足以盡之。約一一眾生,亦各具此千二百數,無馀無欠。約一眾生,既全具此千二百數。約一一根,亦全具此千二百數。此是不可思議法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在六根而不多,在一根而不少。故名為性德也。眾生迷此性德而為逆修,致使六根之用有多有少。眼則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即四維中只能見兩隅前方,而不能見兩隅後方,故雲虧一半)故唯八百耳。耳則周聽十方,故千二百。鼻則出息取氣,入息知香,兩交之際無勝力用,故唯八百。舌則宣揚(講說)無盡,故千二百。身則合知違順,(接觸時,或知難受或知舒適)離時不知,故唯八百。意則默容世出世法,(皆能思量)盡其涯際,故千二百。此偏約迷情言也。圓人依此性德而起順修,則六根互用,無復勝劣。一根遍照一切境,一境遍對一切根。根根塵塵,圓顯法界。此偏約開悟言也。今上順開悟,故雲功德莊嚴清淨。下順迷情,故仍(六根中)八百千二(功德)不同。文雲,雖未得天眼,即是下順迷情(而言)。又雲,肉眼力如是,即是上順開悟。一根既爾,馀悉可知。

  戊二別解釋即為六。初眼根至六意根。己今初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以無所畏心,說是法華經,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勝眼。以是莊嚴故,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內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

  並諸馀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眾生,一切皆悉見。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夫次第五眼,則肉眼見顯對色。天眼見障外色。慧眼觀空。法眼觀俗。佛眼觀中。就天眼中,上能見下,下不能見上。梵王報得天眼,遍見自所統界,而不能傍見他界。二乘天眼能見大千。而作意則見,不作意則不見。又,目犍連以八千三昧,能見八千世界。捨利弗以一萬三昧,能見一萬世界等。並由入定方見,出定則不見。今明父母所生肉眼,見於大千內外上下,並非他教(藏通別)所诠。當知即是圓融肉眼,一眼一切眼,只於肉眼而具五眼之用。見大千,即天眼用。見業因緣果報,即法眼用。清淨故,無見思惑,即慧眼用。清淨故,伏無明惑,即佛眼用。大(涅槃)經雲,雖是肉眼,名為佛眼。即佛眼故,名為清淨。具五眼故,名為莊嚴。即是相似佛眼,亦是相似佛五眼也。猶是分段之身,故名父母所生肉眼。故順迷情而言八百。已證相似之解,故似如來。稱性五眼,故順開悟而言功德。又准下文,亦應具見佛及菩薩聲聞眾等。亦應具見聲香味觸及與法等。既得相似圓融五眼,必得相似六根互用,但是文略(不言)也。偈中初三句,具顯三軌。若於大眾中,是如來室。以無所畏心,是如來衣。說是法華經,是如來座。三軌宏經,十乘具足。故得六根清淨,豈徒然哉。彌樓,此雲光。即七金山之一也。

  己二耳根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闼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 清淨無濁穢。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

  象馬車牛聲, 鐘鈴螺鼓聲。琴瑟箜篌聲,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 聽之而不著。無數種人聲,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聲, 微妙之歌音。及聞男女聲,童子童女聲。

  山川險谷中, 迦陵頻伽聲。命命等諸鳥,悉聞其音聲。

  地獄眾苦痛, 種種楚毒聲。 餓鬼饑渴逼,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 居在大海邊。自共言語時,出於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 安住於此間。遙聞是眾聲,而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 禽獸鳴相呼。其說法之人,於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 光音及遍淨。乃至有頂天,言語之音聲,。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一切比丘眾,及諸比丘尼。

  若讀誦經典, 若為他人說。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

  復有諸菩薩, 讀誦於經法。若為他人說,撰集解其義。

  如是諸音聲, 悉皆得聞之。諸佛大聖尊,教化眾生者。

  於諸大會中, 演說微妙法。持此法華者,悉皆得聞之。

  三千大千界, 內外諸音聲。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天。

  皆聞其音聲, 而不壞耳根。其耳聰利故,悉能分別知。

  持是法華者, 雖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遍聞大千內外十法界聲。聞六道,即肉天二耳。聞二乘,即慧耳。聞菩薩,即法耳。聞佛,即佛耳。又,父母所生,即肉耳。能聞內外,即天耳。聽之而不著,即慧耳。悉能分別知,即法耳。一時互聞,不可思議,即佛耳。

  己三鼻根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阇提華香,末利華香,薝蔔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沉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诃曼陀羅華,曼殊沙華香,摩诃曼殊沙華香。栴檀,沉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游戲時香,及馀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如是展轉,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並聞諸天所燒之香。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於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種種悉聞知。

  須曼那阇提,多摩羅栴檀。沉水及桂香,種種華果香。

  及知眾生香,男子女人香。說法者遠住,聞香知所在。

  大勢轉輪王,小轉輪及子。群臣諸宮人,聞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寶,及地中寶藏。轉輪王寶女,聞香知所在。

  諸人嚴身具,衣服及璎珞。種種所塗香,聞香知其身。

  諸天若行坐,游戲及神變。持是法華者,聞香悉能知。

  諸樹華果實,及酥油香氣。持經者住此,悉知其所在。

  諸山深險處,栴檀樹花敷。眾生在中者,聞香皆能知。

  鐵圍山大海,地中諸眾生,。 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

  阿修羅男女,及其諸眷屬。鬥诤游戲時,聞香皆能知。

  曠野險隘處,獅子象虎狼。野牛水牛等,聞香知所在。

  若有懷妊者,未辨其男女。無根及非人,聞香悉能知。

  以聞香力故,知其初懷妊,成就不成就,安樂產福子。

  以聞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癡恚心,亦知修善者。

  地中眾伏藏,金銀諸珍寶。銅器之所盛,聞香悉能知。

  種種諸璎珞,無能識其價。聞香知貴賤、出處及所在。

  天上諸華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質多樹,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上中下差別。眾寶花莊嚴,聞香悉能知。

  天園林勝殿,諸觀妙法堂。在中而娛樂,聞香悉能知。

  諸天若聽法,或受五欲時。來往行坐臥,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好華香莊嚴。周旋游戲時,聞香悉能知。

  如是展轉上,乃至於梵世。入禅出禅者,聞香悉能知。

  光音遍淨天,乃至於有頂。 初生及退沒,聞香悉能知。

  諸比丘眾等,於法常精進。若坐若經行,及讀誦經典。

  或在林樹下,專精而坐禅。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坐禅若讀誦。或為人說法,聞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眾而說法,聞香悉能知。

  眾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

  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

  父母所生,即肉鼻。大千內外,即天鼻。不染不著,即慧鼻。分別不謬,即法鼻。一時互用,即佛鼻。此章明互用最為顯著委悉。知好惡,別貴賤,辨天宮莊嚴等,即鼻有眼用。讀經說法,聞香能知,即鼻有耳用。諸樹華果實及酥油香氣,即鼻有舌用。入禅出禅,有八觸。五欲嬉戲,亦是觸塵,即鼻有身用。染欲癡恚心,亦知修善者,即鼻有意用。無迷情執見,則惟鼻用最劣。故小乘六通,但約眼耳身意,不明鼻舌二通。然舌能說法,猶為稍勝。鼻惟通息,更無他能。今偏於此章廣明勝用者,正顯圓通妙性,實無優劣。姑順迷情,且用八百。(若)相似佛鼻,千二宛然。

  己四舌根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闼婆,乾闼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睺羅伽,摩睺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其有所食噉,悉皆成甘露。

  以深淨妙聲,於大眾說法。以諸因緣喻,引導眾生心。

  聞者皆歡喜,設諸上供養。諸天龍夜叉,及阿修羅等。

  皆以恭敬心,而共來聽法。是說法之人,若欲以妙音,

  遍滿三千界,隨意即能至。大小轉輪王,及千子眷屬。

  合掌恭敬心,常來聽受法。諸天龍夜叉,羅剎毗捨阇。

  亦以歡喜心,常樂來供養。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

  如是諸天眾,常來至其所。諸佛及弟子,聞其說法音。

  常念而守護,或時為現身。

  父母所生,即肉舌。能作十法界語,即五舌義明矣。又能作十界語,即天舌。不壞,即慧舌。不謬,即法舌。一時互用,即佛舌也。問,苦澀惡味,至舌皆變成上味。眾色到眼,何不變成妙色。舊答不例。(前人謂不能比例)味有損益,損者變,不損者不變。諸色不壞眼,故不例。今解不爾。一切色,同佛色。一切聲,同佛聲。乃至一切法同佛法。等皆清淨,例亦何妨。遍知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無亂無謬,分別亦何妨。雖無著而能分別,豈同二乘之觀空。雖分別而不壞諸根,豈同凡夫之滯有。自在之根,那(得)作頑礙之解。

  己五身根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喜見。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丑,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诃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其身甚清淨。如彼淨琉璃,眾生皆喜見。

  又如淨明鏡,悉見諸色像。菩薩於淨身,皆見世所有。

  唯獨自明了,馀人所不見。三千世界中,一切諸群萌。

  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如是諸色像,皆於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乃至於有頂。鐵圍及彌樓,摩诃彌樓山。

  諸大海水等,皆於身中現。諸佛及聲聞,佛子菩薩等。

  若獨若在眾,說法悉皆現。雖未得無漏 , 法性之妙身。

  以清淨(平)常(父母所生之)體,一切於中現。

  世間所有,皆於身中現,肉身用也。上至有頂(天),於身中現,天身用也。二乘於身中現,慧身用也。菩薩於身中現,法身用也。佛於身中現,佛身用也。一時圓現,一時互用。(佛身)一時無謬。(法身)一時無著。(慧身)

  己六意根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明利無濁穢,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

  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

  是世界內外,一切諸眾生,若天龍及人,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種,持法華之報,一時皆悉知。

  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為眾生說法,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說法亦無量,終始不忘錯,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隨義識次第,達名字語言,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於眾無所畏。

  持法華經者,意根淨若斯。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安住稀有地。為一切眾生、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語言,分別而說法,持法華經故。

  世間資生產業皆順正法,即人意淨。天心所行,天所動作悉知,即天意淨。四月表四谛,一歲是十二月,表十二因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即慧意淨。一月表一大乘,即法意淨。有所思量皆是先佛經中所說,即佛意淨。一時圓明,一時圓互(即佛意)一時無染,(即慧意)一時無謬(即法意)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勸流通竟。釋法師功德品竟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此品引信毀罪福,乃證勸流通。菩薩內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世界悉檀意)身立不輕之行,(為人)口宣不輕之教,(對治)人作不輕之目。(第一義悉檀)。不輕之解者,法華論(西竺世親菩薩著,後魏菩提流支譯)雲,此菩薩知眾生有佛性,不敢輕之。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亘本當(通於迷悟因果)緣了二因佛性,種子本有,非適今(才有)也。(還約性德以明二因。以對新熏,戒修得故)果性,(菩提)果果性。(涅槃)定當得之。決不虛也。(了因至果,轉名菩提。緣因至果,轉名涅槃。又性德三因,至果之時,了名三種菩提(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緣名三種涅槃(性淨涅槃、圓淨涅槃、方便淨涅槃。)是名不輕之解。將(己)解以觀人,彼亦如此,是名不輕之境。敬此境故,(故往禮拜)名不輕之行。宣此語故,(汝等皆當作佛)名不輕之教。昔毀者(罵菩薩比丘者)以此目人(呼之為常不輕)今經家以此名品,此因緣釋也。

  約教者,藏通二教,不诠(解)中道佛性。別入通,通含別,明二種人有佛性,三種人無佛性。(謂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及闡提無佛性。斯皆是不了義說)別教但知有正因佛性,不說有緣了性,況知有果性,果果性耶!今雲,汝等皆當作佛,具有五佛性故,即是開顯圓教*輪也。故見實三昧經雲,佛為父王說,一切皆是佛。王問,一切眾生即是佛否?佛答,若如實見眾生,於其即是佛。今類(仿)此語,若不如實見佛,於其即非聖。譬如初學射的,(箭靶)多乖(不中),少中。若以地為的,無往不中。若分別賢聖,孰是孰非,(那個是,那個不是)。如實觀之,(謂理本皆同)即是佛也。

  本跡者,本已成佛,久遠久遠。中間垂跡。復於威音王世,為常不輕。流通本跡四一,化度眾生。(四一者,理一,即中道一實相之理也。文雲,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知見,即理一也。行一,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文雲,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又雲,諸有所作,常為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人一,人即所化眾生。但為教化菩薩,成就佛道故名人一。教一,教謂圓頓妙教,即一佛乘也。文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故名教一也。)今又垂跡,示成正覺,番番(化度無盡),威猛大勢之力也。

  觀心者,苦即正因佛性,惑即了因佛性,業即緣因佛性。了因,即果佛性。緣因,即果果佛性。又三因至果,即轉名三菩提三涅槃。故即以性德三因而為果性及果果性。一念具足三因五因,不縱橫,不一異。一切眾生,無不皆然。常作是解,即是常不輕(菩薩)也。

  丁三引信毀福罪證勸流通二。初長文,二偈頌。戊長文為三。初雙指前品所說罪福,二雙明往昔信毀果報,三勸持。己今初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诃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法師品)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法師功德品)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己二雙明往昔信毀果報二。初明事本,二明本事。庚初明事本者,通舉往昔威音王佛,以為不輕事之本也。又為二。初明最初一佛,二明次第二萬億佛。辛初中六。初時節至正像。壬今初

  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雖雲無量無邊,若望(比照)壽量品中所謂塵劫,則不啻(何止)近。故知此是果後,復示行因之相也。問,前既開跡顯本,今胡(何)復舉跡中因行。答,正由既顯本已,時會(大眾)了知所說然燈時事,日月燈明時事,大通智勝時事,威音王時事,並屬中間化他方便。並是自在神通之力,師子奮迅之力,威猛大勢之力也。

  壬二名號

  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壬三劫國

  劫名離衰,國名大成。

  壬四說法

  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

  先方便施三,後究竟佛慧是顯一,悉與今佛同也。

  壬五佛壽

  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

  壬六正像

  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

  初明最初一佛竟

  辛二明次第第二萬億佛

  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

  正像滅盡,後佛方出。眾生種熟脫之機緣,法應如是故也。初明事本竟

  庚二明本事者,別約最初威音王佛時不輕之事。是我世尊垂跡,重復示現本行菩薩道之事也。文為三。初就本時雙標兩人名,二雙明信毀之相,三雙明信毀果報。辛今初

  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

  本時者,最初威音王佛像法中也。(雙標兩人名者)毀者,本時(四眾中)名增上慢。信者,本時名常不輕。夫增上慢者,由秉權教修權行,微有所得。不知次位深淺,誤認暖法四禅以為四果。妄自生滿足想。此等即是無聞比丘之流。縱無不輕強毒以大,(指為強受法身記)亦必墮落,宜為下圓頓種。故以禮拜授記,作得度因緣也。

  辛二雙明信毀之相二。初明信者之得,二明毀者之失。壬今初

  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贊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贊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名常不輕,即人一。凡有所見,即理一。皆悉禮拜,即行一。而作是言,即教一。此自行四一也。汝等,即人一。皆行菩薩道,即行一。當得作佛,即證理一。诠此三一,即是教一。此佛四一化他也。良由彼時四眾,既多起增上慢,執方便之方便,著小之小。(藏教已為方便,暖法又是藏教方便。四果已小,四禅又是小中之小也。)故以大乘實義而開曉之。不敢輕慢,對治增上慢失也。言汝等皆行菩薩道者,四念處是摩诃衍。暖法四禅,並資(助)實相。若知所行是菩薩道,則始終理等,而次位歷然,終不起增上慢也。不專讀誦但行禮拜者,道示初隨喜品之相。隨喜一切法,悉有安樂性,皆一實相。隨喜一切人,皆有三佛性。有心者皆得作佛,即正因性。讀誦威音王權乘遺法,即了因性。暖法四禅皆菩薩道,即緣因性。故不敢輕慢而深敬之。敬人敬法,不起诤兢,即隨喜意也。乃至遠見四眾等者,表示本四一也。遠見四眾,表本人一。故往禮拜,表本行一。而作是言,表本教一。皆當作佛,表本理一。以此本跡四一,強毒增上慢人,令成圓頓妙種。可謂得正說之宏宗也。又,不輕深敬,是如來座。忍於打罵是如來衣。以慈悲心常行不替(廢),是如來室。又深敬,是意業。不輕之說,是口業。故往禮拜,是身業。此三與慈悲俱,是誓願安樂行。可謂得流通之妙益也。又此品望(比照)法師功德品,則彼是全宏經文,此是略宏經意。全略雖殊,獲果不二。又以此意,望馀經教,凡有四別:一者小典生信,未是佛因。今經或毀,還成妙種。二者諸經但明順化宏教,此品禮俗,(並禮四眾)逆化通經。三者馀經所表,權實尚隔(權不即實)。此經表開,莫非四一。四者諸經所表,跡尚不周。此品兼表本跡二相也。

  壬二明毀者之失

  四眾之中,有生嗔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

  此明增上慢人不信四一而毀罵也。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即不信教一。以授記為虛妄,則不知自己所行是菩薩道,即不信行一。不知我等當得作佛,即不信人一及理一也。

  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被罵不嗔,常作是言,結信心不退之相也。杖等打擲,結不受開權顯實之四一也。避走遠住,猶高聲唱。以訾毀故,號為常不輕,結不受開近顯遠之四一也。問,釋迦四十馀年,不務速說。不輕凡有所見,造次而言(汝等皆當作佛)何也?答,(此等聲聞)本已有善。(大通佛時已為覆講結緣,下一乘種)釋迦以小而將護之。(中途迷失,乃暫時岐路,終必向大,故為彼說小)(此等增上慢)未有善,(尚未有大乘善種,乃墮落有分)不輕以大而強毒之(為彼強受法身之記,終必因之得不退也)二雙明信毀之相竟

  辛三雙明信毀果報二。初明信者果報,二明毀者果報。壬初中二。初明果報,二結會古今。癸今初

  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诃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恭敬尊重贊歎,種諸善根,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

  問,不輕既是釋迦垂跡,本已成佛,何得又雲種諸善根,乃至功德成就,當得作佛。答(佛度眾生,不可思議)本地功德,並置不用。復示因行,復示得果。遍於十方,亘於三世。番番不息,不可思議。故雲,我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未盡。既成佛時,不用菩薩所成壽命。則垂跡時,亦必不用本地所有功德也。又,梵網經,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既於娑婆示現成佛八千返。他方分身所遍之處亦可例知。此中共論信者三報。六根清淨更增壽命,是現報。命終值佛,是生報。復值諸佛乃至成佛是後報也。

  癸二結會古今

  得大勢,於意雲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分二段,初,得大勢下,正結會。次若我於宿世下,是舉信者而勸(信)順也。初明信者果報竟。

  壬二明毀者果報二。初明果報,二結會古今。癸今初

  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嗔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由謗,故墮苦。由聞作佛之記,結圓頓緣。復是不輕菩薩宏誓願力所攝受故,復得相遇而受教化也。問,若因謗墮苦,何故菩薩為作苦因。答,彼既懷增上慢,縱令不謗,亦必墮苦。今因謗(法)墮,得作遠因。如人倒地,還從地起。故以正謗接於邪墮。問,何不以神通力,令其皆信伏隨從?答,諸佛菩薩非不欲之。但為眾生,機宜各別。自有不到地獄決不肯發心者,譬如良醫,為治惡疾,不得不用針灸及苦藥也。

  癸二結會古今

  得大勢,於汝意雲何,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

  二雙明往昔信毀果報竟

  己三勸持

  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诃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诃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承上所明,不惟信者疾得成佛。亦使毀者終得不退。故當勤習五種之行,所謂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也。初長文竟

  戊二偈頌二。初頌信毀果報,二頌勸持。己初中二。初頌事本,二本事。庚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號威音王,神智無量,將導一切,

  天人龍神、所共供養。

  庚二頌本事三。初頌雙標兩名,二頌雙明信毀,三頌雙明果報。辛今初

  是佛滅後,法欲盡時。有一菩薩,名常不輕。時諸四眾,計著於法。

  計著於法,即增上慢也。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若定謂是有,即是著法。定謂是無,亦是著法。定謂亦有亦無,亦是著法。定謂非有非無,亦是著法。定謂離四句故不可得說,亦是著法。故佛藏經雲,刀輪害閻浮人,其罪猶少。有所得心說大乘者,其罪過彼。大論雲,執有與無诤。乃至執非有非無與有無诤。如牛皮龍繩俱不免患。中論雲,諸佛說空法,本為化於有。若有著空者,諸佛所不化。若定言諸法,非有非無者,是名愚癡論。當知若得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能無著。若失四悉檀意,皆名著法。以著法故,有所得心,劣於小證而生矜傲,名增上慢也。

  辛二雙明信毀

  不輕菩薩,往到其所, 而語之言,我不輕汝,

  汝等行道,皆當作佛。諸人聞已,輕毀罵詈,

  不輕菩薩,能忍受之。

  辛三頌雙明果報二。初頌信者果報,二頌毀者果報。壬今初

  其罪畢已,臨命終時,得聞此經,六根清淨。神通力故,增益壽命。復為諸人, 廣說是經。諸著法眾,皆蒙菩薩,教化成就,令住佛道。不輕命終,值無數佛。說是經故,得無量福。漸具功德,疾成佛道。彼時不輕,則我身是。

  其罪畢已者,既垂跡為六根未淨之人,必垂示同病行之罪。由此罪故,多招打罵。由能忍故,罪畢(六)根淨也。

  壬二頌毀者果報

  時四部眾,著法之者,聞不輕言、汝當作佛。以是因緣,值無數佛。此會菩薩,五百之眾。並及四部,清信士女。今於我前, 聽法者是。我於前世,勸是諸人,聽受斯經,第一之法。開示教人,令住涅槃。世世受持, 如是經典。

  初頌信毀果報竟

  己二頌勸持

  億億萬劫,至不可議。時乃得聞, 是法華經。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諸佛世尊,時說是經。是故行者,於佛滅後,聞如是經,勿生疑惑。應當一心,廣說此經。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問,長文既明此經有大饒益,乃至毀者亦終得益,何故億億萬劫至不可議,諸佛乃時說是經耶!答,有四悉益,則可得說。無四悉益,諸佛終不妄說法也。是故欲宏大法,先須明了四悉因緣。二別說跡本兩門竟

  甲三流通跡本兩門,共八品經,分為三意。初神力囑累兩品,明付囑流通。二藥王下五品,(藥王加上妙音、觀音、陀羅尼、妙莊嚴王四品。)約化他勸流通。三普賢勸發品,約自行勸流通。乙初中二。初神力品,明菩薩受命宏經。二囑累品,明如來摩頂付囑。釋常不輕菩薩品竟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如來,上已釋竟。神名不測,力名幹用。不測則天然之體深,幹用則轉變之力大。此品中為付囑深法,現十種大力。故名神力品。(神在於內,即是體宗。力名幹用,即顯經用。佛說本跡,口輪力用已畢於前。今復身輪現此勝用,令眾流通本跡之教。故雲體深力大)

  丙初明菩薩受命宏經二。初長文,二偈頌。丁初中三。初菩薩受命,二佛現神力,三結要勸持。戊今初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诃薩,從地湧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發誓宏經為三。一明時節,是佛滅後。二明處所,是分身國土。三明利益,非但益他,亦自欲得真淨大法。自他兼濟也。實體名真,權用名淨,權實不二名大。又,非權非實名真,能權能實名淨,遮照不二名大。

  戊二佛現神力二。初約所對總標,二約所表正現十。己今初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舊住娑婆世界菩薩摩诃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眾前,現大神力。

  文殊等,跡化眾也。舊住者,下方本化眾也。及諸比丘等一切眾者,從他方來,及從分身佛來者也。

  己二約所表正現十。初出舌相,二毛孔放光,三謦咳,四彈指,五地動,六普見大會,七空中唱聲,八遙歸命,九遙供養,十十方通達,如一佛土。庚初出舌相,二毛孔放光。

  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

  出廣長舌,表誠實語也。福德人舌至鼻。三藏佛舌至髪際。今至梵天,出過凡聖之外。相既殊常,說彌可信。當知開三顯一,開近顯遠,皆實不虛也。毛孔放光遍照,表(本跡)二門理一也。序中白毫東照,表七方便初見一理。今本門既竟,放一切光,照一切土。能令初心究竟佛慧,智境斯罄也。分身諸佛,化道是同,故亦復如是。滿百千歲,意表橫該百界千如,豎極古今十世。於八年中而復滿百千歲,已如上文(從地湧出品)五十劫中釋。今此大會並破無明。故不須以神力,令其謂如半日也。

  庚三謦咳,四彈指。

  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

  謦咳者,(內心)通暢之相,又是將語之狀。四十馀年未得說實。今獲伸舒,(隨自意語)無有遺滯。大事通暢,是故謦咳。欲以此法付囑菩薩,令於後世導利眾生,將語斯事,是故謦咳。即表教一。彈指者,隨喜也。隨喜七方便同入圓道,隨喜圓位增道損生,隨喜諸菩薩持真淨大法,隨喜後世獲無上寶。即表人一。故此彈指及與謦咳,豎徹三世,橫遍十方。

  庚五地動,六普見大會。

  地皆六種震動。其中眾生,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見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及見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诃薩,及諸四眾,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既見是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十方世界地皆六種震動者,表動一切眾生六根令得清淨。亦表圓道始終六番破於無明。表行一也。普見此間大會者,表諸佛道同。而今而後,亦復如是也。上來五千起去,三變(淨土)被移,乃至本住十方人非人等,機未熟者,既不能雲集來此法會,今以神力,皆令遙見,結歡喜緣。即是未來得度之總瑞也。

  庚七空中唱聲

  即時諸天,於虛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今為諸菩薩摩诃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雖以佛力,令其遙見大會。而猶未知佛名何等。何事集會。今虛空諸天,唱使聞知。令其隨喜妙法,供養世尊。即表未來有教一也。

  庚八遙歸命

  ’彼諸眾生,聞虛空中聲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釋迦牟尼佛。

  合掌南無,為佛弟子。此表未來有人一也。

  庚九遙供養

  以種種華香、璎珞、幡蓋,及諸嚴身之具,珍寶妙物,皆共遙散娑婆世界。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雲集,變成寶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

  所散諸物,變成寶帳,覆諸佛上。表萬善同歸,皆含佛果。即是未來有行一也。

  庚十十方通達如一佛土

  於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此表未來理一也。既悟理已,權實本跡,不思議一。差別即無差別也。二佛現神力竟

  戊三結要勸持四。初稱歎付囑,二結要付囑,三勸獎付囑,四釋付囑。己今初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

  己二結要付囑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所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所有之法者,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此結一切皆妙名也。自在神力者,通達無礙具八自在,結妙用也。秘要之藏者,遍一切處,皆是實相,結妙體也。甚深之事者,一切因果,唯一大事,結妙宗也。皆於此經宣示顯說者,總結一經唯四(名體宗用皆妙)而已。撮其樞柄(關犍)而授之。(八自在我者,一、能示一身以為多身。二、以一塵身,滿大千界。三、能示大身,輕舉遠到。四、現無量類,常居一土。五、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無法想。七、說一偈義,經無量劫。八、身遍諸剎,猶如虛空。出涅槃經。)

  己三勸獎付囑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捨,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

  己四釋付囑

  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於*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此釋何故經卷所在,皆應起塔。以是處即是道場故也。得道處,轉*輪處,入涅槃處,皆名道場。道場是總,即釋一切皆妙名也。得菩提者,證於秘要之藏,釋妙體也。轉*輪者,說示自行本跡因果甚深之事,釋妙宗也。般涅槃者,非滅唱滅,神力自在,釋妙用也。得菩提是法身。轉*輪是般若。入涅槃是解脫。三法成秘密藏。佛住其中,即是道場,即是塔義。故應起塔以表彰之。初長文竟

  丁二偈頌二。初頌神力,二頌結要勸持。戊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住於大神通, 為悅眾生故, 現無量神力。

  舌相至梵天,身放無數光。為求佛道者,現此稀有事。

  諸佛謦欬聲,及彈指之聲。周聞十方國,地皆六種動。

  以佛滅度後,能持是經故,諸佛皆歡喜,現無量神力。

  十種神力,但頌前五,後五皆由二聲震動故現,是故略之。又,前五後五,表義不殊。但有現在未來之異。舉現例未,是故略之。

  戊二頌結要勸持三。初頌稱歎,二頌結要,即兼得釋付囑意。三頌勸獎。己今初

  囑累是經故,贊美受持者,於無量劫中,猶故不能盡。

  是人之功德,無邊無有窮。如十方虛空,不可得邊際。

  長文雲,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今頌雲,是人之功德無邊無有窮。法妙故(受持)人妙。人妙故法妙。互相顯也。

  己二頌結要兼釋四。初頌一切法,二頌自在神力,三頌秘要之藏,四頌甚深之事。庚今初

  能持是經者,則為已見我。亦見多寶佛,及諸分身者。

  又見我今日,教化諸菩薩。

  所有之法,不出能化、能證及所化也。無二乘故,不兼帶故。(不兼華嚴之權,不帶般若之別)其法純妙。亦即道場,以總冠三(處,於此得菩提,轉*輪,般涅槃故。)

  庚二頌自在神力

  能持是經者,令我及分身、滅度多寶佛,一切皆歡喜。十方現在佛,並過去未來, 亦見亦供養,亦令得歡喜。

  歡喜即是神力用暢。亦即涅槃,最安隱故。

  庚三頌秘要之藏

  諸佛坐道場,所得秘要法。能持是經者,不久亦當得。

  同於諸佛得三菩提。證秘密藏之妙體也。(三菩提,即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

  庚四頌甚深之事

  能持是經者, 於諸法之義,名字及言辭,樂說無窮盡。如風於空中, 一切無障礙。於如來滅後,知佛所說經,因緣及次第, 隨義如實說。 如日月光明,能除諸幽冥。斯人行世間, 能滅眾生闇。教無量菩薩、畢竟住一乘。

  以一乘因果之宗,教化菩薩,即是轉*輪也。二頌結要兼釋竟。

  己三頌勸獎

  是故有智者,聞此功德利,於我滅度後,應受持斯經。是人於佛道,決定無有疑。

  略不頌起塔供養,但雲於佛道無疑。蓋深信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菩提,轉*輪,入涅槃也。初明菩薩受命宏經竟

  釋如來神力品竟

  囑累品第二十二

  囑是佛所付囑,累是煩爾宣傳。此從如來聖旨得名。又,囑是頂受所囑,累是甘而弗勞。此從菩薩敬順得名。又,囑是如來金口所囑,累是菩薩丹心頂荷。此從授受合論。是故如來躬從座起,申手摩頂,授以難得之法。大眾曲躬合掌,如世尊敕,當具奉行。殷勤授受。故名囑累品也。

  丙二明如來摩頂付囑二。初付囑,二歡喜。丁初中三。初如來付囑,二菩薩領受,三事畢唱散。戊初又三。初正付,二釋付,三誡付。己今初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寶塔中)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诃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诃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

  如來以一權智善巧之手。一時遍摩無量菩薩實智之頂。故名現大神力。如來授道化他,故以右手表權。菩薩自行受道,故以頂表實也。申手摩頂,即身付囑。權智臨實智,即意付囑。三摩三囑,殷勤不輕。普令自行化他,俾四悉檀(益),永永無盡。

  己二釋付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悭吝,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悭吝。

  有大慈悲者,究竟室也。無諸悭吝者,究竟衣也。亦無所畏者,究竟座也。佛之智慧者,覺法實性,一切智也。如來智慧者,從性起修,從因至果,道種智也。自然智慧者,其體天然,雙照不二,一切種智也。衣座室三,各具三智,三一相即,三一互融。以此化他,名大施主。室無衣座,則宏誓不普。衣無室座,則法身不滿。座無衣室,則惑破不周。勿生悭吝,是勸分證。施主應學究竟大施主也。若有悭吝,即非慈悲,亦即有畏。故舉一語,即是勸令三軌(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宏經。

  己三誡付

  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馀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除佛慧外,皆名為馀。為實施權,權含於實。故皆名深。故知但贊佛乘,不能遍通前三教法,未為傳法報佛恩也。初如來付囑竟

  戊二菩薩領受

  時諸菩薩摩诃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屈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諸菩薩摩诃薩眾,如是三反,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歡喜恭敬,意領受也。曲躬低頭,身領受也。俱發聲言,口領受也。如世尊敕,領(受)正付也。當具奉行,具行三法,領(受)釋付也。願不有慮,領(受)誡付也。如來三付,(正付、釋付、誡付)菩薩三受,(身受口受意受)殷勤鄭重,一代所無。

  戊三事畢唱散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分身為開塔故集。開塔事了,故令各隨所安而還本土。寶塔為證經故來。今本跡二門已訖,故敬令還閉如故。塔不重開,故分身去而不現。塔猶聽法,故下文閉而尚在。問,塔若聽法,亦應不閉。答,證正(宗)已故閉。聽流通故在。初付囑竟。

  丁二歡喜

  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及多寶佛,並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捨利弗等聲聞四眾,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諸佛為化他事遂故喜。菩薩為自行得法故喜。又,說人清淨故喜。即佛是也。聞清淨法故喜。妙經是也。獲證清淨故喜。現在未來得益者是也。初明付囑流通竟。

  乙二藥王下五品,約化他勸流通。又分為四。初藥王品。勖宏法之師,宜如藥王,竭其神力,盡其形命。唯願大法宏通,眾生獲益。庶令弟子有所宗法也。二妙音觀音二品,勖受法弟子,於宏法人,勿生輕想。何以故。他方大士,奉命宏經,普現色身,形無定准。不可以牛羊眼視,(妄測菩薩所證深淺)凡庸識度也。三陀羅尼品,是明咒護。四妙莊嚴品,是明人護。(淨藏、淨眼,是能化人)又,藥王以苦行乘此一乘。妙音觀音以三昧乘此一乘。陀羅尼以總持乘此一乘。妙莊嚴以誓願乘此一乘。普賢以神通乘此一乘。真如實相,是所乘之體。佛界因果,是所乘之事。苦行等,是乘乘之緣。隨物機宜,故使宏者示緣不同。而所乘體,皆是妙法。所有因果,並依一實。以此利物,故乘乘。釋囑累品竟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觀藥王藥上菩薩經雲,菩薩昔名星光。從尊者日藏,聞說佛慧。以雪山上藥,供養眾僧。願我未

 

上一篇:《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七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