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七

  丙約化他勸流通中。二勖受法弟子。有兩品經。一妙音品。二普門品。丁今先釋妙音品。

  妙音菩薩本事品第二十四

  如來放眉間白毫光相召,妙音菩薩從東方淨光莊嚴國土現來。而品稱本事者,因華德菩薩之問,具明(菩薩)往昔以伎樂寶缽供養雲雷音王佛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佛國故有是神力。又明菩薩其身在此,而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住現一切色身三昧,故能在所變現,得饒益無量眾生之大用。故雲本事品也。又藥王品,但明本行,不明游化。普門品,但明游化,不明本行。今品則具明之。又,藥王普門兩品由問故說,今品由光召故說,彼此互彰,並顯圓行,非謂有優劣也。

  品文分六。初放光東召,二奉命西來,三十方宏經,四二土得益,五還歸本國,聞品進道。戊初放光東召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世界。過是數已,有世界名淨光莊嚴。其國有佛,號淨華宿王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國。

  佛是究竟人,故名大人。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相相皆是法界,故名為大人相。肉髻,白毫,即大人相二種。肉髻,表圓極妙果。白毫,表中道妙因。意顯妙音菩薩果後行因,與文殊不輕藥王觀音普賢等無不同也。問,如地湧(菩薩)及藥王等足可流通妙法,何必遠召妙音。答,妙音亦與此土有緣。此土眾生,宜從妙音而得四益,是故召之。問,十方菩薩能令此土眾生得四益者,理必甚多,何必此但東召妙音,西說觀音,不及馀八方耶!答,此有二意。一者遍召遍說,於事無妨印土法華,積至八裡,安知無此文也。二者召東說西,於理亦足。東表於始,西表於終。始表發心,終表畢竟。發心畢竟二不別,何所不該。

  戊二奉命西來二。初發來之緣,二正明發來。己初中五。初經家敘德,二被照辭佛,三彼佛寄誡,四菩薩受旨,五先現來相。庚今初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已植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淨三昧,神通游戲三昧,慧炬三昧,莊嚴王三昧,淨光明三昧,淨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恆河沙等諸大三昧。

  德者,福慧二種莊嚴也。供養諸佛,敘其福慧之由。甚深智慧,敘其即福之慧。諸大三昧,敘其即慧之福。略列一十六名,並是圓道妙定也。實相妙體,高顯無上。無相而無所不相,名妙幢相三昧。因果不二,權實不二,本跡不二,名法華三昧。離三惑垢,證本淨性,名淨德三昧。權智照機,盈虧巧現,名宿王戲三昧。(月名宿王)平等大慈,不緣假名,不緣實法,名無緣三昧。一心三智,印一切法,名智印三昧。十界語言,並是因緣生法,解其一一即空假中。一切語言即一語言。一語言即一切語言。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名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住一三昧,一切三昧功德悉入其中,名集一切功德三昧。六根清淨,互用自在,名清淨三昧。自在化物,游諸世間。幻事傀儡,普攝一切,名神通游戲三昧。平等大慧,普照昏衢,名慧炬三昧。性具萬德,緣了融通。隨舉一法,統一切法,名莊嚴王三昧。三智圓淨,照法無遺,名淨光明三昧。一念慈心,含攝萬德,名淨藏三昧。七方便人所不能入,名不共三昧。實智照理而無所住,名日旋三昧。庚二被照辭佛

  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淨華宿王智佛言:‘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

  庚三彼佛寄誡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

  妙音菩薩,本跡燎然。何煩佛誡。所將眷屬,或有未達。故寄上以規下耳。佛證平等法性。為眾生故,脫珍御弊。示卑小身,及穢惡土。只此卑小穢惡身土,體即法界。何大何小,何淨何穢。當知非小現小,非穢現穢,忍辱衣也。小原非小,穢原非穢,法空座也。以小以穢,曲順眾生,慈悲室也。佛既如此,菩薩亦然。故應了達三軌,勿存勝劣情見。問,既是勝妙眷屬,何得有未達(而存勝劣情見)者,答濁輕福勝,故土淨。位權智淺,故須規(誡)。

  庚四菩薩受旨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游戲,如來功德智慧莊嚴。

  彼佛既以三法寄規,妙音亦以三法受旨。皆是如來之力者。總推功於佛力,不敢輕也。神通游戲者,脫珍御弊,長者之身不改,忍辱衣也。功德莊嚴者,大慈悲室也。智慧莊嚴者,諸法空座也。仗此如來三力,方能往詣娑婆。然妙音自有分證三力,令彼眷屬不起輕心。

  庚五先現來相又六。初遣蓮華。二文殊問,三釋迦答,四文殊請見,五釋迦功推多寶,六多寶命來。辛今初

  於是妙音菩薩不起於座,身不動搖,而入三昧。以三昧力,於耆阇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台。

  辛二文殊問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是蓮華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須,甄叔迦寶以為其台。

  問,若文殊位下,則妙音辭彼佛時,不應雲及見文殊。若文殊位高,則此(瑞)相來,何得不識。答,縱使(文殊)位高,未階妙覺,此相不識,亦無所妨。縱使(妙音)位下,別有他長。遠來求見,亦復何失。況雖同一位(等覺位)有始中終(不同),雖始中終亦同,而所得三昧境界,亦容有互未達者,彼此互資,互相得益。(何必問二菩薩孰高孰下)若同是古佛(示現)則無復高下。妙音為眾生得利益,故辭雲求見。文殊為大會(見瑞)無敢問故,發起令知也。

  辛三釋迦答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是妙音菩薩摩诃薩,欲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而來,至此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辛四文殊請見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願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惟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

  辛五釋迦功推多寶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

  文殊雖問功德三昧,而意在請見,故推功多寶以召其來。下文因華德重問,乃答功德及三昧也。推功多寶者,應是多寶如來昔日弟子。

  辛六多寶命來

  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

  初發來之緣竟

  己二正明發來七。初與眷屬經歷,二敘相登台,三問訊傳旨,四請見多寶,五釋迦為通,六塔中稱善,七問答往因。庚今初

  於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於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

  昔奉寶缽,今得菩薩法器相隨。昔奉音樂,今得天樂相隨也。

  庚二敘相登台

  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復過於此。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曜,諸相具足,如那羅延堅固之身。入七寶台。上升虛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眾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

  庚三問訊傳旨

  到已。下七寶台。以價值百千璎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璎珞,而白佛言:‘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否?四大調和否?世事可忍否?眾生易度否?無多貪欲嗔恚愚癡嫉妒悭慢否?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否?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否?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否?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否?

  庚四請見多寶

  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惟願世尊,示我令見。

  辛五釋迦為通

  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

  庚六塔中請善

  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並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稱善,即是相見已竟,不必開塔也。

  庚七問答往因又二。初問,二答。辛今初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妙音,即是淨德夫人後身。華德,即是妙莊嚴王後身。本是宿世大善知識,故為眾請問,顯其功德也。

  辛二答

  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诃,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雲雷音王佛。並奉上八萬四千七寶缽。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華德,於汝意雲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诃薩是。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值恆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二奉命西來竟

  戊三十方宏經二。初正明現身說法,二問答所住三昧。己今初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毗沙門天王身,或現轉輪聖王身,或現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乃至於王後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於十方恆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辟支佛形而為說法。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薩形而為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佛形而為說法。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而為現形。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華德,妙音菩薩摩诃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示現三十四凡身,四聖人身。結成六道十法界耳。此明菩薩以難思力隨類通經。

  己二問答所住三昧又二。初問,二答。庚今初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

  深種善根,領(解)前寶缽伎樂供佛之事。住何三昧,正問現十界身宏法之由也。

  庚二答

  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三十方宏經竟

  戊四二土得益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三昧及陀羅尼,體一而用異。寂用名三昧,持用名陀羅尼。又,色身變現名三昧,音聲辨說名陀羅尼。只是圓定圓慧耳。既能現身,必能說法。謂(三昧陀羅尼)無次第亦可。據藥王品中,先得三昧,焚身供佛,乃得總持(即陀羅尼)。謂有深淺亦可。(指所得三昧陀羅尼有深或淺)今約二土言之。俱來菩薩是淨土人,福勝於智,故但得三昧。此界菩薩是穢土人,忍智力強,故兼得總持。

  戊五還歸本國

  爾時妙音菩薩摩诃薩,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已。還歸本土,所經諸國,六種震動。雨寶蓮華,作百千萬億種種伎樂。既到本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至淨華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饒益眾生。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多寶佛塔,禮拜供養。又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及見藥王菩薩,得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薩等。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戊六聞品進道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得無生忍,開佛知見也。(入圓初住位也)得法華三昧,增道損生也。華德正是當機,故得益倍深。天子先已根淨,今悟圓因。(證圓初住)故知正說、流通,節節皆有種熟脫益。功用不殊也。釋妙音品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觀者,能觀之智,即一心三智也。世音者,所觀之境,即十法界機也。境智雙舉,感應合標,故名為觀世音。菩薩義如前釋。普者,遍也。門者,能通義也。用一實相,開十普門,無所障礙,故稱普門。略明十義:一慈悲普,二宏誓普。三修行普,四斷惑普,五入法門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說法普,九供養諸佛普,十成就眾生普。普門之義,何可窮盡,略舉十義,以示其端耳。但觀現前一念心性,法爾具足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正是無作四谛妙境。緣此妙境而起慈悲,慈悲則普。立宏誓願,宏誓則普。依此修行,一行一切行,故修行普。依此斷惑,一斷一切斷,故斷惑普。依此入法門,一法門一切法門,故入法門普。依此而起神通,即是無記化化,故神通普。依此而起方便,遍逗十界權實頓漸種種機緣,故方便普。依此說法,一音遍報眾聲,故說法普。依此供養諸佛,三世諸佛悉受其供,故供養普。依此成就眾生,法界群機皆得四益,故成就普。一切眾生心性無減,是理即普門。聞而生解,是名字即普門。圓伏五住,是觀行即普門。清淨六根,是相似即普門。開示悟入,是分證即普門。法界洞徹,窮源盡性,是究竟即普門也。釋名竟。

  此品因昙摩羅谶法師教河西王沮渠蒙遜誦之除病。所以流通別行。良由觀音大士與此方尤有緣故。智者大師亦別說玄義及義疏各有二卷。玄義亦作五重。謂人法為名,靈智合法身為體,感應為宗,慈悲利物為用。流通醍醐味為教相也。

  普門品入文為二。初問答,二聞品功德。

  戊初中二。初長文,二偈頌。己長文有兩番問答。庚初番為二。初問,二答。辛今初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爾時者,說東方菩薩竟,次應說西方菩薩時也。無盡者,境也。意者,智也。即一心三智也。(此菩薩)智契於境,境隨於智,名無盡意。而作是言者,具(福德智慧)二莊嚴,故能問也。以何因緣(名觀世音)者,若就眾生(邊言),則以善惡兩機為因,聖人(菩薩)靈智慈悲為緣。若就菩薩(邊言),則以觀智慈悲為因,眾生機感為緣也。

  辛二答三。初總答,二別答,三勸持名答。即大佛頂經所明十四無畏也。今初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無量百千萬億眾生,標十法界種種機也。受諸苦惱,明別業所感果報各不同也。自有一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多人受一苦。多人受多苦。今顯人多苦多,並為菩薩與拔之境也。遭苦由於二世之惡。聞名即是二世之善。一心稱名,有事有理。如此善惡,合為機感也。即時觀其音聲者,應之速也。皆得解脫者,應之普也。一心稱名,即思修二慧。事一心者,謂念念相續,不起雜想。理一心者,了知此心,非自他共。亦非無因。(即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能稱所稱,體是法界也。(所謂以法界心,稱法界名也,)事一心,解脫事難。理一心,解脫理難。隨感必應,如啐啄同時。若夫稱唱累年,不蒙寸效者,只由未臻事一心故。然亦能作未來得度因緣。故雖散心一稱名號,功無虛棄。但效有遲速耳。

  壬二別答三。初約口業機明應,二約意業機明應,三約身業機明應。癸初中二。初明七難,二結歎。子初又七。初火難至七怨賊難。丑今初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持名是善,入火是惡。善惡合為機感。威神力故,火不能燒,即是應也。果報火,下從地獄,上至初禅,皆論機應。惡業火,下從地獄,上至非想(天)皆論機應。煩惱火,下從地獄,上至等覺,皆論機應也。

  丑二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水漂是惡,稱名是善。以此為機,得淺是應也。果報水,下從地獄,上至二禅。惡業水,通三界。煩惱水,通九界。並論機感。

  丑三羅剎難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此羅剎難,亦是風難。果報羅剎,在欲界。惡業羅剎,遍三界。煩惱羅剎,通九界。又,果報風,至三禅。惡業風,遍三界。煩惱風,通九界。各論機應,並可例解。

  丑四刀杖難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丑五鬼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鬼難例前羅剎可解。言大千滿中者,假使之辭。意顯煩惱惡鬼,彌滿(其中),唯稱名能降伏之。

  丑六枷鎖難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有罪,是現世惡,無罪(蒙難),是過去惡。在手曰杻。在足曰裓。在頭曰枷。連身曰鎖。封名為檢。縛名為系。果報枷鎖,在欲界。惡業枷鎖,遍三界。煩惱枷鎖,通九界也。

  丑七怨賊難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赍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大千滿中,亦假設之辭。奪命曰冤。劫財名賊。果報冤賊,在欲界。惡業冤賊,遍三界。煩惱冤賊,通九界。觀心釋者,大千滿中冤賊,無始煩惱種子,集在第八藏識中也。有一商主,第六識也。諸商人,遍行、別境及諸善心所也。重寶,出世三乘法也。經過險路,諸對治法與諸煩惱相遇也。其中一人,或是勝解,或是善慧,或是信也。一心稱名,四教聞思修慧也。俱發聲者,心王與諸善心所決相應也。即得解脫者,證於四教所诠理也。又此七難,即表眾生身有六大。火即火大。水即水大。風即風大。刀杖枷鎖,皆即地大。三千大千,以表空大。羅剎冤賊,以表識大。觀音菩薩觀此六大,皆如來藏,一一即空假中。自既解脫,故能令他解脫。眾生迷此六大之性,枉受果報惡業煩惱諸難。然正迷時,性德無改,原與菩薩體同。故聞名稱念,隨其解有偏圓。行有淺深。所得四教四益,亦有差別。究竟終得一切種智,則無別也。初明七難竟

  子二結歎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诃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巍巍者,高顯也。(菩薩)功超九界故高。名彰三土(同居、方便、實報)故顯。初約口業機明應竟。

  癸二約意業機明應二。初明三毒,二結歎。子今初

  若有眾生,多於YIN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多欲恚癡,是惡。常念、恭敬,是善。此二為機,得離(三毒)即是應也。事欲事恚,局在欲界。事癡,皆通三界。理三毒者,二乘以耽真為欲,畏俗為嗔,不了生死涅槃如幻為癡。出假菩薩以游戲神通為欲,诃厭二乘為嗔,不達中道為癡。地前菩薩以中道似愛為欲,雙捨二邊為嗔,無明未破為癡。乃至等覺後心,猶有微細無明未破,即有微細欲恚未除。今由大悲菩薩從初發心,觀此貪嗔癡等煩惱,皆是因緣生法,一一即空假中。即空故,離凡夫三毒。即假故,離二乘三毒。即中故,離菩薩三毒。成就不可思議三種善根。亦是成就不可思議大貪大嗔大癡法門。故令常念恭敬之者,隨解偏圓,隨行淺深得離,亦有種種差別,究竟歸於無差別也。

  子結歎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二約意業機明應竟

  癸約身業機明應二。初明二求,二結歎。子今初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求男求女,獨標女人者,女人以無子為苦。夫主所棄,並婦(同伴)所輕,旁人所笑故也。禮拜供養,是機感。便生男女,是普應也。法門解者,四教未證實理,皆名女人。四教各論慧男定女。良由大士先證權實男女,故能為增上緣,令諸行人各得成就諸定慧也。又欲界有慧無定,是狂男。無色有定無慧,是癡女。四禅定慧均平,如福德男端正女也。然男無破惑之功,女無出生無漏之力,此亦無用男女。藏通兩教二乘,慧能斷見思惑,是幹事之男。定能發生無漏,是育嗣之女。然慧不能破無明見佛性,則男而不男。定不能懷中道子,則女猶石女。故大經雲,二乘定多慧少,不見佛性。菩薩慧多定少,亦不見佛性也。唯別教初地,真明慧發,無緣慈成,乃名真正男女。圓教初住見中道時,定慧具足,男女相滿。故男名福德,是有定之慧。女名端正,是有慧之定也。

  子二結歎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

  唐捐,謂虛棄。此句兼釋疑也。亦有禮拜不得男女者,唯由機淺(誠心不足)故所求未遂。而禮拜之福,終必不失也。二別答竟。

  壬三勸持名答三。初勸持,二格量,三結歎。癸今初

  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上說觀音得名因緣,其力廣大。既不辨形質,但是述名論德。若欲歸(依)崇(敬),宜受持名號,故結勸持名也。良由萬德洪名。稱實所召。只此一名一字,法爾具足三千性相,三谛妙理。法爾圓收頓、漸、偏、圓、權、實妙智。法爾理智本自不二。不二而二,理智宛然。舉一假名,則一切假名,一切實法,一切國土,無不歸趣此假名中。(所謂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是也)是故聞名功德,已自不可思議。受持功德尤不可思議也。持名既爾,想彼正報依報,亦復如是。故知阿彌陀經,觀無量經,與此妙經,同一圓頓甚深希有法門。無有優劣。

  癸二格量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文有四意。一格量本,二問,三答,四正格量也。格量本中,共舉四多:六十二億恆沙(菩薩),是福田多。受持,是持名多。盡形,是時節多。飲食等四事供養,是(福德)種子多。以此四為格量本也。問答可知。(即佛言,是善男女功德多否?無盡意答,甚多之文。)正格量中,還舉四少以格(量)四多。但一觀世音,則福田少。持名亦少。(僅持一名)乃至一時,則時少。禮拜供養,不言四事,則種子少。而功德正等無異。良由真如實際,一多無性,本自平等故也。觀音證此實際故,一則非一,與多正等。六十二億(菩薩)證此實際故,多則非多,與一正等。一中解無量,故說六十二億(菩薩)。無量中解一,故說觀世音耳。占察經雲,能聞我名者,即為聞十方佛名。亦是此意。

  癸三結歎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初番問答,明眾生三業顯機為境。(菩薩)法身靈智冥應。境智因緣,名觀世音竟。

  庚次番問答亦二。初問,二答。辛今初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游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問有三意。一雲何游(化),是問身業。二雲何說(法),是問口業。三方便雲何,是問意業。即是(菩薩)三輪不思議化。亦名三不護三無失也。不思議化者,化作佛身,亦即化作佛口佛心。乃至化作執金剛神,亦化作金剛心口。雖屈曲(無微不至)利物,而於法身智慧無所損減。故淨名雲,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不動而動,名不思議化也。不護者,住不思議圓普法門。實不作意計校籌量,次第經營。(此為菩薩無作妙力)譬如明鏡,隨對即現。無有分別,亦無前後。無失者,眾生根機不同,淺深有異。觀音雖不作念逗機,而逗機無失。契當前人,冥會事理也。(菩薩久證妙覺極果,故得同佛三業無失也。)

  辛二答三。初別答,二總答,三勸供養。壬今初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各)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應以(何身得度)之言,答意業方便,能知機宜。現身,答身業。說法,答口業。三業本不相離也。此中別明三十三身。若並人及非人,則是三十五身。總而言之,止是(現)十法界身耳。不言菩薩身者,正就菩薩法界,廣明現馀九法界像。以顯十界互具,重重無盡也。若有國土眾生者,實報方便同居三種國土十法界機也。實報土中,純以菩薩而為眾生,唯有一佛界機。方便土中,有九種眾生。謂藏教二乘無學,通教三乘斷通惑人。別三十心,圓教十信也。有二種機,一是佛界機,二是菩薩界機也。同居土中,具足九界眾生及十界機。對機設應,具須十界佛身。既現梵王,理應亦現光音遍淨二王。既現帝釋,理應亦現夜摩兜率化樂三王。自在,即欲界主。大自在,即四禅主。既雲毗沙門,(四王天之北方天王)亦必現馀三天(王)。既雲小王,亦必應現四種輪王。既雲人非人等。言人,則老少貴賤,何所不收。言非人,則地獄鬼畜,何所不收。故下文雲,以種種形,游諸國土。但可意知,豈可言盡。為說法者,隨其所堪,(受)或權或實,或頓或漸,或顯或密。令得權實四益,究竟終歸一實益耳。

  壬二總答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

  前別答三十五身,文廣而意狹(略)。此總答如是功德,文狹而義廣。以種種形,則不止三十五身。游諸國土,則不局娑婆世界明矣。

  壬三勸供養二。初勸,二受旨。癸今初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既名觀世音,亦名施無畏者,從德受名。德既無盡,名亦(應)無盡也。

  癸二受旨六。初奉命,二不受,三重奉,四佛勸,五受已轉奉,六歎結。子今初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

  眾寶珠璎珞者,眾寶間珠,共為嚴飾也。(珍寶璎珞而言)法施者,財即是法。財是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三谛一心,一切具足。於法平等,於財亦等。如此施者,即是法施也。

  子二不受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約事,則無盡意奉命供養,(謂白佛供養)我未奉命,故不肯受。禮應遜讓也。約表法,(菩薩無作妙力)則不受三昧廣大之用,故無所受。

  子三重奉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我為四眾故施,仁(者)愍四眾而受。以無所受而受諸受。(受亦何妨,故重奉也)

  子四佛勸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佛言):正以(無盡意)菩薩為物故施,(汝)亦應為物故受也。

  子五受已轉奉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只一法施璎珞,分作二分,表一實相,舉體作事理二因也。奉二佛者,表以二(圓)因趣二果也。理圓即法佛,事圓即報佛。還以二佛表二果也。(多寶佛塔表法佛,釋迦表報佛也。)

  子六歎結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

  初長文竟

  己二偈頌。什公不譯,故舊本皆無。文句義疏亦皆不釋。續高僧傳雲,偈是闍那掘多所譯。今流通本既並增入。故科註中。依慈雲師所分之科而消釋之。大科為三。初雙頌兩問,二雙頌兩答,三雙頌兩勸。庚今初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初句,歎佛德。次句,雙含二問。(初總問,二別問。)後二句,別頌初問也。

  庚二雙頌兩答二。初加頌總歎行願,二別頌兩答。辛今初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宏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初二句,經家敘辭。次六句,佛正答也。汝聽者,誡令生(聞思修)三慧也。觀音行者,一心三智,觀十界音。令無量苦,一時解脫。即已成利他行也。善應諸方所者,不動真心,垂形三土,(同居、方便、實報)三十二應,處處現往。即普門神通力也。此二句,總歎所剋(證)真應二身也。宏誓深如海者,明其初發心時,緣於無作四谛。故橫該十界,豎徹三谛,廣且深也。歷劫等者,明其中間以行填願,所經時久,所侍佛多,所發願大。故得成今真應二身。譬如水漲船高,泥多佛大也。

  辛二別頌兩答二。初頌前答,二頌後答。壬初中二。初頌總答,二頌別答。癸今初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略說者,舉要而言也。聞名故稱,口業機也。見身故禮,身業機也。心念,意業機也。諸有,二十五有也,(合之,即為三界也)

  癸二頌別答二。初頌七難,二頌三毒二求。子初中十二。初第一火難至十二加頌雷雨難。丑今初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念彼觀音者,若就佛說,觀音為彼。即約師弟,假分彼此。若就眾生念彼觀音,即約感應,暫分彼此。師弟感應,無非法界。能所宛然,能所斯絕。眾生念自心中之彼觀音,觀音應自心中之彼眾生。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丑二頌第二水難

  或漂流巨海, 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丑三加頌墮須彌難

  或在須彌峰、 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約事,即是假設之辭。設使從須彌墮,尚不損傷,況馀山耶。

  約觀解者,本在中道實相性德須彌山王。無明惡人,推墮二死海中。念彼觀音三智三德,便同諸佛住無所住。

  丑四加頌墮金剛山難。例須彌難可解

  或被惡人逐, 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丑五超頌第七冤賊難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鹹即起慈心。

  丑六追頌第四刀杖難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丑七追頌第六枷鎖難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丑八加頌咒咀毒藥難

  咒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於本人。

  咒使鬼神往殺前人。若前人有種種福德所護,不可殺者,法須還著本人。密部明之甚詳。須知還著本人,亦復具有(歡喜、生善、滅惡、入理)四悉檀益。

  丑九追頌第五鬼難

  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丑十加頌惡獸難

  若惡獸圍繞,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丑十一加頌蛇蠍難

  蚖蛇及蝮蠍, 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丑十二加頌雷雨難

  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正頌七難,加頌有五,共為十二。皆須具約果報惡業煩惱六道四教釋之(文廣義繁從略。)若約所表,不出六大。須彌金剛,亦是地大,雷電,火大。雹雨,水大。獸蛇咒詛,皆表識大。菩薩因中觀此六大,即空假中。今住六種如實之際。故遍法界救諸苦惱。初頌七難竟

  子二頌三毒二求

  眾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界內界外,皆有三毒之苦。皆有無男無女之苦。故無量也。初頌前答竟。

  壬二頌後答二。初正頌示現,二加頌顯機顯應。癸初中三。初明身業普應,二明意業普觀,三明口業普說。子今初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具足神通力者,百界千如全體之妙用也。廣修諸方便者,權實二智照性以發通也。(十方國土,無剎不現)故知菩薩具現十法界身也。

  子二明意業普觀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闇。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初一偈,明所證體。次一偈,明所起用也。真觀者,證不思議空也。清淨觀者,證不思議假也。廣大智慧觀者,證不思議中也。悲觀者,以不思議三觀,與眾生同一悲仰也。慈觀者,以不思議三觀,與如來同一慈力也。同慈力,故雲常願。同悲仰,故常瞻仰。由深證此一心三觀,故發無垢清淨光明。名為慧日。能破十界三惑暗之集谛,能伏十界二死災風火之苦谛。能與十界道滅而普明照世間也。

  子三明口業普說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欲說大法,必依身意以為授法之本。為度眾生,現身說法。故所現身,名為大慈悲體。與下(句)慈意,互舉一字,相影略耳。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無不(驚)肅。故雲悲體戒雷震也。拔苦與樂,名為大慈悲。意無緣而被,名之為妙。物無不覆,譬如大雲。故雲慈意妙大雲也。諸天甘露,服之不死。所澍法雨,亦復如是。聞者悟道,證常住命。三惑煩惱苦焰滅除。與拔同時,十界皆得度也。(故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也)

  癸二加頌顯機顯應

  诤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眾怨悉退散。

  長文三十二應。應雖屬顯,機則或冥(感)或顯(感),不可定判。今頌雲念彼觀音,則灼然是顯機也。诤訟怖畏,亦須果報惡業煩惱三釋。或此亦是加頌七難偶錯簡耳。但雲眾冤退散,或仍是冥應也。二雙頌兩答竟

  庚三雙頌兩勸二。初勸前番持名,二頌後番勸供養。辛初中二。初明境智深妙以勸常念,二明感應難測以勸勿疑。壬今初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此明菩薩有種種德,具種種名。一一名字,並诠法界圓融不思議德,故須念也。即權而實,名為妙音。即實而權,名觀世音。契本淨性,名為梵音。契十界機,名海潮音。權實不二,自他不二,故勝彼十法界世間音也。所以觀音一名,即與(持)六十二億名號功德正等。(故須常念)

  壬二明感應難測以勸勿疑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疑去則念成(就)。念成則二死可脫。故勸勿疑。初頌前番勸持名竟。

  辛二頌後番供養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頂禮,即是三業供養也。初問答竟

  戊二聞品功德二。初持地歎證,二經家述益。己今初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自在之業,謂於七難,三毒,二求,(菩薩隨感赴應)皆得大自在也。普門示現,謂現十法界身方便說法也。聞者功德已自不少,況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者乎。然非通別釋題,(通釋謂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稱菩薩名,即皆解脫。別釋謂脫七難,離三毒,遂二求等。)安令聞者獲大功德。故須持地菩薩而歎證之。(持地菩薩因地)大佛頂經雲,毗捨浮佛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悟無生忍。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蓋既悟地大本如來藏,即悟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皆如來藏,即悟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既悟陰入處界皆如來藏,即悟七難三毒乃至(現)十法界身皆如來藏。故能證此聞品功德也。

  己二經家述益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等等者,無上菩提,無與等者。得此理已,等一切法,皆成無上。如世仙丹,無與等者。能點他物,亦成仙丹。此約開顯之圓,橫收一切,皆歸一實也。又,究竟佛果,無與等者。初發心時,即便等之。如轉輪王,無與等者,太子初生,即便等之。此約實相之體,豎談因果,初後宛然也。又心即理,理即心。心外無理,理外無心。心之與理,但有名字。名字性空,俱不可說。將(以)何物等何物,而雲無等等耶!不可說而說,說此心等此理。是故言無等等。此約雙遮雙照,非橫非豎,而橫而豎(而言)也。發心有三。一觀行發心,二相似發心,三分證發心。今必是分證也。約化他勸流通中。二勖受法弟子竟。釋普門品竟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陀羅尼,此翻總持。持惡不起,持善不失(世界)又翻遮持。能持善(為人),能遮惡(對治),遮邊惡,持中善(第一義)。眾經用法不同。或專治病,如療痔等。或專護法,如此文。或專滅罪,如方等。或通用治病、滅罪、護經,如請觀音(經)等。或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此唯明心)則非治病非滅罪非護經。又密部共有三種,一佛部。自分五部,即五佛所說也。二菩薩部。三鬼神部。一一部中,各論上中下三法。成就增益,名上法。禳災攝召,名中法。降伏,名下法。於上法中,又分三品。各有行儀,各有觀法,各有嚴禁。而通以無上菩提心為主。若無師傳,則名盜法。若違行儀,則招惡報。若犯嚴禁,辄以功效向他人說,則招奇禍。並是如來不可思議四悉益物。切須依經,幸勿乖教。舊名為咒。新譯名為真言。亦名為明。或是鬼神王名,故能降伏鬼神。(世界)或如軍中密號,唱使相應。(為人)或如密默治惡。(對治)或是如來密語。如王索先陀婆,群下不曉,唯有智臣,乃能知之。洗時奉水,飲時奉器,食時奉鹽,游時奉馬。陀羅尼亦爾。只是一法,遍有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第一義)故存本音,不翻譯也。惡世宏經,每多惱難,故以真言護之,使道流通也。

  丙三咒護者,惡世宏經,每多惱難。故以真言護之,使道流通也。文為四。初問持經功德,二答甚多,三請以咒護,四聞品得益。丁今初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華經者,若讀誦通利,若書寫經卷,得幾所福?

  丁二答甚多

  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於汝意雲何,其所得福,寧為多否?’\‘甚多。世尊。’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丁三請以咒護五。初藥王,二勇施,三毗沙門,四持國,五羅剎女。戊初中四。初請,二說,三歎,四印。己今初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咒以守護之。\’

  咒是華言。謂禁咒,咒祝,咒願也。秘密不翻,乃以此名目之。今華梵雙舉,故雲陀羅尼咒。

  己二說

  即說咒曰:

  安爾(一)曼爾(二)摩祢(三) 摩摩祢(四)旨隸(五) 遮梨第(六) 賒咩(七) 賒履多玮 (八) 羶帝(九)目帝(十) 目多履(十一) 娑履 (十二) 阿玮娑履(十三) 桑履(十四)娑履 (十五) 叉裔(十六) 阿叉裔 (十七) 阿耆膩(十八)羶帝 (十九) 賒履 (二十) 陀羅尼 (二十一) 阿盧伽婆娑簸蔗毗叉膩 (二十二) 祢毗剃 (二十三) 阿便哆邏祢履剃 (二十四) 阿亶哆波隸輸地 (二十五) 歐究隸 (二十六) 牟究隸 (二十七) 阿羅隸 (二十八) 波羅隸 (二十九) 首迦差 (三十) 阿三磨三履 (三十一) 佛馱毗吉利袠帝 (三十二) 達磨波利差帝(三十三)僧伽涅瞿沙祢(三十四) 婆捨婆捨輸地(三十五) 曼哆邏 (三十六) 曼哆邏叉夜多 (三十七) 郵樓哆(三十八) 郵樓哆憍捨略 (三十九) 惡叉邏(四十)惡叉冶多冶 (四十一) 阿婆盧(四十二)阿摩若那多夜(四十三)

  己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六十二億恆河沙等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己四印

  時釋迦牟尼佛贊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藥王,汝愍念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戊二勇施三。初請,二說,三歎。己今初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剎,若富單那,若吉蔗,若鸠槃荼,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

  富單那,熱病鬼也。吉蔗,起屍鬼也。

  己二說

  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痤隸 (一) 摩诃痤隸 (二) 郁枳 (三) 目枳 (四) 阿隸 (五) 阿羅婆第(六) 涅隸第 (七) 涅隸多婆第(八) 伊致柅 (九) 韋致柅 (十) 旨致柅 (十一) 涅隸墀柅 (十二) 涅犁墀婆底(十三)

  己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恆河沙等諸佛所說,亦皆隨喜。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戊三毗沙門三。初請,二說,三歎。己今初

  爾時毗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愍念眾生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

  己二說

  即說咒曰:

  阿梨 (一) 那梨(二) 【少/兔】那梨(三)阿那盧(四) 那履 (五) 拘那履(六)

  己三歎

  世尊,以是神咒擁護法師。我亦自當擁護持是經者,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

  戊四持國三。初請,二說,三歎。己今初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與千萬億那由他乾闼婆眾,恭敬圍繞,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羅尼神咒,擁護持法華經者。

  己二說

  即說咒曰:

  阿伽祢 (一) 伽祢(二)瞿利 (三) 乾陀利 (四) 旃陀利 (五) 摩蹬耆 (六) 常求利 (七) 浮樓莎柅(八) 頞底(九)

  己三歎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四十二億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戊五羅剎女五。初列名同請,二說,三歎,四誓,五印。己今初

  爾時有羅剎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毗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六名多髪,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璎珞,九名皐帝,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是十羅剎女,與鬼子母,並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

  己二說

  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伊提履 (一) 伊提泯 (二) 伊提履 (三) 阿提履 (四) 伊提履 (五) 泥履 (六) 泥履(七)泥履 (八) 泥履 (九) 泥履 (十) 樓醯 (十一)樓醯 (十二) 樓醯 (十三) 樓醯 (十四) 多醯 (十五) 多醯 (十六) 多醯 (十七) 兜醯 (十八)【少/兔】醯(十九)

  己三歎

  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若夜叉,若羅剎,若餓鬼,若富單那,若吉蔗、若毗陀羅、若犍馱、若烏摩勒伽、若阿跋摩羅,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熱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七日,若常熱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夢中,亦復莫惱。’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咒, 惱亂說法者。 頭破作七分, 如阿梨樹枝。

  如殺父母罪, 亦如壓油殃。 斗秤欺诳人, 調達破僧罪。

  犯此法師者,當獲如是殃。

  毗陀羅,赤色鬼。犍陀,黃色鬼。烏摩勒伽,烏色鬼。阿跋摩羅,青色鬼。阿梨樹枝墮地,法爾破為七片。殺父殺母破僧,是五逆之三。壓油殃者,西國壓油,搗麻使生蟲,然後壓之,汁多而肥。此殺業之尤。斗秤欺诳人者,出用輕小,入用重大,此盜業之尤。罪惡亦不輕也。

  己四誓

  諸羅剎女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身自擁護受持讀誦修行是經者,令得安隱,離諸衰患,消眾毒藥。

  己五印

  佛告諸羅剎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具足受持供養經卷,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幡蓋伎樂,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蘇摩那華油燈,薝蔔華油燈,婆師迦華油燈,優缽羅華油燈。如是等百千種供養者。皐帝,汝等及眷屬,應當擁護如是法師。

  三請以咒護竟

  丁四聞品得益

  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釋陀羅尼品竟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此因緣出他經。昔佛末法,有四比丘,於法華經極生殷重。始則研求未悟,結契(結為同參)入山。既又助道(資糧)艱難。不能專志(修道),其一人雲,吾等四窮(比丘),尚不(能衣食)存身,法將安寄(怎能安心道業)。君三人者,但以命奉道(盡命修道)莫慮朝中(二餐)難以為繼,我當捨此身力,誓給所須。於是三人,得展其誠於道業,功超累劫。而此一人,以籌措資財故,數涉人間。道力未固。偶逢王車駕於道。儀從甚偉。(動念)羨彼風光榮華。福力所資,隨念受報。從此人中天上,常得為王。享受既久,漸起過患(貪嗔癡等)。三人以道眼見之,議共濟度。知其著欲,兼復邪見。若非愛鉤,無由可拔。故一為其婦,二為其子,具如今經所明。婦即妙音菩薩,王即華德菩薩,二子即是藥王、藥上(菩薩)。妙音處處宏經,藥王說咒護法,流通妙典。四聖功深,說彼前緣,故名妙莊嚴王本事品也。(世界)又,妙莊嚴者,妙法功德莊嚴六根也。此王往日,與妙法有緣,道熏時熟,諸根應淨。生雖未未獲,其理必臻。(至也)故靈瑞感通,(指見二子現通,即心淨信解)嘉名早立。(名妙莊嚴王)下文雲,八萬四千歲精進修行妙法華經,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以是義故,名為妙莊嚴也。(嘉名早立,是為人。精進修行,是對治。得三昧,是第一義。)

  本跡者,跡則當時一凡(妙莊嚴王)三聖(淨德夫人、淨藏、淨眼)。本則四人皆是大菩薩,為欲引導彼時眷屬及諸眾生故也。

  觀心者,於諸見不動而通達正見,統御無外,名為妙莊嚴王。

  丙約化他勸流通中。四明人護六。初明事本,二雙標所化能化,三明能化方便,四明所化得益,五結會古今,六聞品悟道。丁今初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诃,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

  丁二雙標所化能化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捨,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達。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王是所化,夫人二子是能化也。別顯二子功德,大神力是如來衣。大福德是如來室。大智慧是如來座。六度加方便為七。或於權慧開出方便、願、力、智,則為十度。今但雲方便,即攝馀三(度)。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三十七品,有經名為正道,以其是慧行故。此中指為助道,以七科豎入故(依次修進入)意指十度以為正道。然圓教十度四等(四無量心)三十七品,並是稱性無作妙道。非正非助。一往隨義(立)名正助耳。禅中具有三昧,道品中亦節節有三昧。今更標七三昧名,皆是隨用立名,其理不異也。圓離三垢,名淨三昧。實智如日,權智如星。權實不二,名日星宿三昧。性淨發光,名淨光三昧。普現色身,名淨色三昧。性淨光明,照了諸法,名淨照明三昧。示現莊嚴,長時不滅,名長莊嚴三昧。十力威德,含攝諸法,名大威德藏三昧。

  丁三明能化方便三。初時至,二論議,三現化。戊今初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

  彼佛出世,常宣正法。觀於王及眾生機熟時至,乃說是法。說是法華,即王得度時至故也。

  戊二論議

  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侍從,親近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淨。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子白母時至,(共往佛所,聽受法華)母讓令化父。子怨生邪見家。母責令憂念父。此約化儀,機緣既熟,應須發起故也。若據其本,則子母元知(彼此本地)。若附世情,則母慈先白。若約利他,則慈復居先。

  戊三現化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湧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於虛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三明能化方便竟

  丁四明所化得益十。初信子伏師,二白母求出家,三重催見佛,四敘歎功德,五俱詣佛所,六佛授王記,七出家修行,八稱歎二子,九佛述行高,十贊佛自誓。戊今初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

  王昔信受外道。所睹邪變,不過或一或二,狹而且陋。故今見子所作(神變),信伏其師而求見也。

  戊二白母求出家

  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為父已作佛事,願母見聽,於彼佛所出家修道。”

  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門。 諸佛甚難值,我等隨佛學。

  如優昙缽華,值佛復難是。 脫諸難亦難,願聽我出家。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父王已信,宮中八萬四千(之機)又熟。故白母稱慶,(父已信解)願求出家。而母亦聽之也。

  戊三重催見佛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昙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一眼黾者,約事只是譬難值耳。若約表法,凡黾魚之眼,兩向看之。既雲一眼,則所見非正。在生死海而又邪見,何能值於佛法浮木實谛之孔。

  戊四敘歎功德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淨藏菩薩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

  法華三昧者,攝一切法,歸一實相。離諸惡趣三昧者,九界三惑以為能趣,二種生死以為所趣。圓道正定,乃能離之。即二十五王三昧,圓破二十五有也。佛集三昧者,三德秘密之藏,佛集其中,唯佛行處也。

  戊五俱詣佛所。聞法供養見瑞歡喜

  於是妙莊嚴王,與群臣眷屬俱。淨德夫人,與後宮婇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卻住一面。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解頸真珠璎珞,價值百千以散佛上。於虛空中化成四柱寶台。台中有大寶床,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跏趺坐,放大光明。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稀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成就第一微妙之色,猶龍女所贊“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也。已悟色之實相,故佛旋與授記。

  戊六佛授王記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否?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

  戊七出家修行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並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已後,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

  戊八稱歎二子

  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戊九佛述高行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見此二子否?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親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

  善知識有三。一外護,二同行,三教授也。又有三。一諸佛菩薩,二道品六度,三實際實相。六種知識,皆能作於佛事。教授及佛菩薩二種,則能示教利喜。教授同行及諸菩薩三種,則能化導令得見佛。實相實際,則能令入菩提。此六(善知識)並有全力,並不可缺。故雲是大因緣。

  戊十贊佛自誓

  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來甚稀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绀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頻婆果。”爾時妙莊嚴王,贊歎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誡所行,安隱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嗔恚諸惡之心。”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深達實相。故外欽佛德,內革己(邪)心。如悟冰水同一濕性,以湯消冰,永不凝結也。四明所化得益竟

  丁五結會古今

  佛告大眾:‘於意雲何?妙莊嚴王,豈異人乎,今華德菩薩是。其淨德夫人,今佛前(時放)光照(於東方所召之)莊嚴相菩薩是。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於彼(光明莊嚴國土)中生。其二子者,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是藥王藥上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已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植眾德本,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丁六聞品悟道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於諸法中得法眼淨,即遍照三千相性假實諸法,通達無滯無染著也。或是分證。或是相似後心。二約化他勸流通竟

  乙三約自行勸流通。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梵音邲輸颰陀,大論觀經皆譯遍吉。此經譯為普賢。普即遍義。賢即吉義。等覺菩薩居眾伏之頂,(伏道者。伏即潛伏之義。謂普賢能伏初起微細無明,居等覺位,在眾菩薩之首,故雲伏道之頂。)伏道周遍,故名為普。斷道將盡,(斷道者,謂斷初起微細無明)所較(差也)無幾,(謂唯生相無明耳)位鄰極聖。(鄰者,近也,極聖者,佛也。)故名為賢。如十四夜月,鄰似十五夜月也。大佛頂經雲,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今言勸發者,戀法之辭。遙在彼國,具聞此經,始末既周。欲令自行化他,永永無已。故自東而來,更請正說,勸發自行。更請流通,勸發化他。復以誓願而總勸

 

上一篇:法華經品題略解—序品第一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