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法華經品題略解—序品第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序品第一

  序者,庠序,古代鄉學,稱為庠序。孟子梁惠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注“庠序者,教化之宮。”殷曰序,周曰庠。後人也把它通稱學校。學校中有等級(校長、教授、講師,)有賓主,(基本教師、客座教授)有問答。(常舉行學術講座,有問有答。)這都是學校中應有之內容。

  又序復有次序、由序、敘述,三種解釋。以本經為例,如是等五事(信、聞、時、主、處)冠於經首,即次序。佛放眉間光,天雨四華,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從而起發法華高會的大教,即由序。彌勒疑問,文殊作答,謂是佛欲說法華經的引頭,即敘述。具此三義,故稱為序。品者,梵雲跋渠,此翻為品,把相同義類的文字,聚在同一段文字裡,名為品。品有三種情況,或佛自唱,如梵網經心地品下卷,佛自唱位號雲,“我今廬捨那,等”。或結集家所置,如大智度論所述,大品般若,本來只有三品。(一序、二魔事、三囑累)或翻譯人添足,如羅什譯摩诃般若,成九十品。就本經而言,藥王本事品是佛自唱,妙音觀音等是結集家所置,梵文中諸品,原先就有的,並非譯人所添加。

  諸品之始,故言第一。

  序品內容分三,初通序跡本兩門,二別說跡門兩門,三流通跡本兩門。經分四釋:一因緣,二約教,三本跡,四觀心。始從如是我聞,終於作禮而去,智者大師皆以四意消釋經文。今《會義》略說,或說三二一,明白經義即可。不段段皆用四釋,因釋過廣,頭緒紛繁,閱者不得要領,或使理解之智慧退損。過於簡略,則經意說不周全。我今處適中而說。既不太繁,亦不太略,令經義易於明了。

  因緣,亦名感應。眾生無機,雖近而不見。若有其機感,慈善根力,雖遠而自感通。感應道交,故用因緣釋也。夫眾生求脫苦,此機眾矣。佛聖起應,應亦眾矣,怎麼處中而說?大經雲,慈善根力,有無量門。略則神通。神通即應之異名,對感即名感應。設應雖眾,不過於慈(善根力),求脫雖多,讵出於感。感應二字,作因緣釋,即處中也。

  約教,夫十方機感,曠若虛空,教法彌廣,怎麼處中而說?今娑婆國土,音聲佛事,則甘露門開。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得解。依聲教釋,即是處中。

  本跡,教有權實,淺深不同。將本望跡,機多教異。怎麼處中?跡多雖廣,論本唯一,掌握這個尺寸,何難處中而說。

  觀心,夫尋跡跡廣,徒自疲勞。尋本本高,高不可極。如數他寶,自無半錢。但觀己心之高廣,扣無窮之聖應,必然逮得己利。(得其實益)故用觀心之釋也。

  證因緣者,方便品雲,十方諸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證約教者,方便品雲,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大經雲,粗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證本跡者,壽量品雲,今天人阿修羅,皆謂我少出家,去伽耶城不遠,得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以斯方便,導利眾生。五百受記品雲,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實自淨佛土。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此則師弟皆明本跡。證觀心者,譬喻品雲,若人信汝所說,即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並諸菩薩。

  今且約三段(序、正、流通)示因緣相。眾生久遠蒙佛善巧說法,令種佛道因緣。中間相值,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而成熟之。今日雨華動地,以如來滅度而度之。復次久遠為種,過去為熟,近世為脫。地湧菩薩等是也。復次,中間為種,四味調停為熟,王城法華高會為脫,今之開示悟入者是也。復次今世為種,次世為熟,後世為脫,未來得度者是也。以如是等因緣,故有序分也。眾見希有瑞,向慕欽渴,欲聞具足道。佛乘機設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有正說分也。非但當時獲大利益,後五百歲遠沾妙道,故有流通分也。

  次約三段(序、正、流通)示約教相。此序非為人天清升作序,非為二乘小道作序,不為即空通教三乘作序,不為別獨菩薩法作序,乃為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作序耳。此正說不指世間為正,不指藏析空智為正,不指通體空智為正,不指別道種智為正,乃正指圓一切種智為正也。此流通非為世間作流通,非流通藏半字法門,非流通通教共字般若,非流通別獨菩薩法,純是流通圓滿修多羅滿字法門也。

  次約三段示本跡者,久遠行菩薩道時,宣揚先佛法華經,亦有三分上中下語,亦有本跡。但佛佛相望,本是無窮。今別取釋迦最初成佛時所說法華三分上中下語。最初成佛語為上,名之為本。中間行化,助大通智勝、然燈等佛宣揚法華三分者,但名為中,但名為跡。何以故,前有上故,前有本故。今日王城所說(法華)三分,但名為下,但名為跡。

  次約三段示觀心相者,當約己心論戒定慧為三分。修行則戒初定中慧後。若法門則慧為本,定戒為跡。又:戒定慧各各作三分。戒三分者,初前方便(作受戒前種種准備),中白羯磨,後結戒竟。定三分者,初二十五緣具足。中正觀。後歷緣(行住坐觀照)已約三分示四種相,當用此義,始從如是,終訖作禮而去,悉作四意消文。

 

上一篇:法華經品題略解—方便品第二
下一篇:《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