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法華經品題略解—方便品第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方便品第二

  此一經之正宗,萬法之都會。(總匯)證信,證此。發起,發此。譬喻,譬此。乃至流通,通此。釋此為二,先略,次廣。略中為二,初正釋,次料簡。正釋有三:

  一、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圓,用有差會(不同)。三權(藏通別)是矩,是方形。一實是規,是圓形。若智達於矩,則善用偏法,攝化眾生。若智達於規,則善用圓法,攝化眾生。如經,“令離諸著,出三界苦”,是故如來殷勤稱歎方便。此方便乃隨眾生意欲而說,非佛本懷,只可釋他經,非今方便品意。二、方便者,門之義。門為能通,通於所通。方便權略,皆為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從能顯得名,故以門釋方便。如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此義也只可釋他經,非今方便品意。三、方者,秘也。便者,妙也。於昔成秘,今開成妙。妙達於方,即是真秘。點內衣裡無價寶珠,與王頂上惟有一珠,無二無別。指客作賤人,是長者真子,亦無二無別。方便及門,即是秘妙。如經,“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故以秘釋方,以妙釋便,正是今方便品意也。

  次料簡者,(指善能分別,選擇正法,名曰料簡)第一種釋方便,是體外方便,化物之權,隨他意語。第二種釋方便,亦是體外方便,自行化他之權,是隨自他意語。第三種釋方便,是同體方便,即自行之權,乃為隨自意語。又第一釋方便,非能入,非所入。第二釋方便,是能入,非所入。第三釋方便,即能入是所入。(能所不二)又第一釋方便,是秘而非妙。第二釋方便,是秘堪入妙。第三釋方便,秘即是妙。先略釋竟。

  次廣釋者,今品是如來方便,攝一切法。如虛空包色,若大海納流。今明權實者,先作四句。謂一切法皆權,一切法皆實,一切法皆亦權亦實,一切法皆非權非實。

  一切法皆權者,如文雲,諸法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等。介爾(極微小)有言,皆是權也,(有言不出千如百界)

  一切法實者,如文雲,如來巧說諸法,悅可眾心。眾心以入實為悅。(被機之意)又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諸法之本)又雲,如來所說,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又雲,皆實不虛。(本行之源)又大涅槃經雲,四句皆不可說也。(亡教之理,諸文皆以入證為實。故知有說無說,無不以真實為本)

  一切法皆亦權亦實者,如文雲,諸法如實相。是雙明一切法亦權亦實。例如不淨觀,亦實亦虛。(能治欲故實,假想成故虛。只一不淨觀,得名是實是虛,何妨一法亦權亦實。)

  一切法皆非權非實者,如文雲,非如非異。又雲,亦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非虛非實,如實相也。

  若一切法皆權,何所不破。縱令百千種師,一一師作百千種說,無不是權。如來有所說,尚復是權,況復人師,豈得非權。(一切法非權)

  若一切法皆實,又何所不破。唯此一事實,馀二則非真。但一究竟道,寧得眾多究竟道耶!(一切法非實)

  若一切法皆亦權亦實,復何所不破。一切法悉有權有實,那得自是一途,非他異解。一一法中,皆有權實,不得一向是權,一向是實也。(一切法非亦權亦實)

  若一切法皆非權非實,復何所不破。何復聚訟紛纭,強生建立。直一列名,尚自如此,況論其旨趣耶!(一切法非非權非實)須曉四句只一法性。法性只是真如實相,如如涅槃。以法性體,不違諸法,不受諸法,不住諸法,不入諸法。故一一名字,一一心法,一一句偈,一一因果,一一凡聖,一一依正,乃至下文十雙(自行、化他各有十種權實),無非法界,自在無礙,其義可成,具如不二十門所說。若本若末,體理無殊,說而不說,不說而說。照性非遠,自在無窮。不出四句權實,(謂有、無、雙亦、雙非)句句偏收十方佛法。但法華前,教教四句,句句未暢(佛懷)。來至此會,一味無殊,具如藥草喻中,差別即無差別。無差別即差別。今就第三亦權亦實句,更開十法。就十法中,為八番解釋。初列名,二生起,三解釋,四引證,五結十為三種權實。六分別三種權實,照三種二谛,七約諸經判權實,八約本跡判權實。

  初列名者,一事理權實,二理教權實,三教行權實,四縛脫權實,五因果權實,六體用權實,七頓漸權實,八開合權實,九通別權實,十悉檀權實。

  二生起者,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者,理也。一切法者,事也。由理事,故有教。由教,故有行。由行,故有縛脫。由脫,故成因果。由果,故體顯能用。由用,故有漸頓之化。由開漸頓,故有開合。由開合,故有通別益。分別兩益,故有四悉檀也。

  三解釋者,一理事權實。理是真如,真如本淨。有佛無佛,常不變易,故名理為實。事是心意識等,起淨不淨業,改動不定,故名事為權。若非理,則無以立事。若非事,則不能顯理。事有顯理之功,是故殷勤稱歎方便。二理教權實。總前理事,皆名為理。例如真俗,俱名為谛。諸佛體之而得成聖。聖者,正實也。欲以己法下被眾生,因理設教,教即權也。非教無以顯理,是故如來稱歎方便。三教行權實。依教求理,則生正行。行有進趣深淺之殊,故行名權,教無進趣深淺之異,故教名實。非教無以立行,非行無以會教。會教由行,是故稱歎方便。四縛脫權實。行違理則縛,縛是虛妄,故名權。行順理則生解。解冥(契)於理,故名實。非縛無由求脫,得脫由縛。如因屍渡海,是故稱歎方便。五因果權實。因有進趣暫用,故名權。果有克終永證,故名實。無果則因無所望,無因則果不自顯。果由因克,是故稱歎方便。六體用權實。前方便為因,正觀入住為果。(且指圓初住為分證果。)住出為體用,體即實相,無有分別。用即立一切法,差降(高低)不同。如大地生種種芽。非地無以生物,非生無以顯地。尋流得源,推用識體,是故稱歎方便。七漸頓權實。統論修因證果,從體起用,俱有漸頓。今明起用,用漸為權,用頓為實。若非漸引,無由入頓,是故稱歎方便。八開合權實。從頓開漸,漸自不合(藏通兩教,不廢小故)亦不合頓(三教菩薩不入實故)故名為權。漸令究竟,還合於頓,故名為實。由開故合,開有合力,是故稱歎方便。九通別權實。通則半字無常之益。別即滿字常住之益。然常益道(路)長,易生退沒。故以化城接引,生安隱想。然後息化,引至寶所。若無半益,不得會常。半有顯滿之功,是故稱歎方便。十悉檀權實。世界、為人、對治三悉,是世間益,故為權。第一義悉,是出世益,故為實。非世不得出世,由三悉檀得第一義,是故如來殷勤稱歎方便。三解釋竟。

  四引證者,此十義,通大小教,亘一切法。且引今經。“不如三界,見於三界。”三界是事,不如三界,見是理。此證事理權實也。“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是理。“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是教,此證理教權實。若聞此經,是善行菩薩道。又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等,此證教行權實也。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此證縛脫權實也。盡行諸佛所有道法,是因。道場得成果,是果。此證因果權實也。我以佛眼觀,是體。見六道眾生,是用。此證體用權實。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是頓。除先修習學小乘者,是漸。此證漸頓權實。窮子初逃,中間除糞,是開。後則付財,是合。此證開合權實。初息化城是通益,後至寶所,是別益。此證通別權實。種種欲,種種性相憶念等,此證悉檀權實。四引證竟。

  五結十為三種權實者,先通結,次別結。先通者,此十種(權實)通四教(藏通別圓),共四十權實。若三藏中自證十法,名自行權實。說己十法,利益眾生,名化他權實。化他之十,有實有權,皆合為權。自行之十,亦有實有權,皆合為實。名自行化他權實。馀三教(通別圓)十法,各就當教,束為三種權實(自行、化他、自他),亦如是。次別者,前三教若通若別,當分皆是化他權實,隨他意語故。圓教若通若別,當分皆是自行權實,隨自意語故。化他之三(自行、化他、自行化他權實)若權若實,皆名為權。自行權實,皆名為實。次結成四句,隨他意語,即一切法權。隨自意語,即一切法實。雙取(隨他意、隨自意皆有)即一切法亦權亦實。雙遮(隨他意、隨自意皆非)即一切法非權非實。

  次結成三番釋品。若自行自意者,法華稱“道場所得法”,(實也)大經雲,修道得故,(權也)《攝大乘論》稱如理如量智,(如理是實,如量是權)皆是圓教自行權實,隨自意語。佛雖於此不可說法,能方便說,而眾生不堪(受),若一開頭單說此法,攝取眾生者,即不能得,故言不可說不可說也。若以自行權實兼別教權實共取眾生,大機利者(圓教機)直得,鈍者(別教機)曲得(不能直得)。小機利(通機)鈍(藏機)俱不得。此華嚴意也。若但用半字權實取眾生,大機利鈍密得,(謂圓別機,密得圓別益)顯不得(藏益)。小機利鈍,但保於證取,亦不得(圓別益)此三藏意也。若合用四教權實共取眾生,大機利鈍曲直俱得,小機利鈍保證俱不得(圓別益)此方等意也。若捨三藏權實,用通別圓三種權實共取眾生,大機利鈍俱得,小機利鈍(藏教機)保證俱不得(圓別益)此般若意也。若捨前三權實,單用圓教自行權實攝取眾生,大小利鈍俱得,此法華意也。如來智慧,靡所不達,明照時宜,用與可否。(無不適當)故釋品雲,方者,諸方法也。便者,善巧用也。巧用方法取眾生得。是故殷勤稱歎方便。

  復次如來自證權實,俱不可說,愍念眾生,說自證之權為門,於物(機)非宜,眾生不能得入。故自證權,亦不可說。說別權實為門。利者得入,鈍者不入。(華嚴教)於物非宜,別權實亦不可說,說三藏權實為門。利者密入,(入指得入理益)鈍亦不入。(三藏教)於物非宜,亦不可說。說三種(圓別通)化他權實為門。利者得入,鈍亦不入。(方等教)於物非宜,亦不可說。說二種(圓別)化他權實為門。利者得入,鈍亦不入。(般若教)亦不可說。於物非宜,捨三種(別通藏)化他權實,但說自行之權,利者鈍者俱得入。(法華教)從始至終,以方便為門。是故如來稱歎方便。釋品雲,方便為入實之門,即此意也。

  復次如來自證修道所得,於一切方便,即是真實。而此真實,不可得說。雖能說之,眾生不能即實。(不能領一切方便即是真實)以方便力,帶不即(別教)說一即(圓教),利者(圓機)能即。鈍(別機)不能即。(華嚴)又純說一不即(一切法不即實)利者密即,(密知一切法即實)鈍者不即。(三藏)又帶三(藏通別)不即,說一即,(一切法即實)利者能即,鈍者不即。(方等)又帶二(通別)不即,說一即,利者能即,鈍者不即。(般若)又廢三(藏通別)不即,純說一切即(一切法即實)利鈍俱能即。於方便得見真實。(法華)上兩意,用方便,(如來能用方便)從方便(行者能隨順方便)。此一意,即方便即真實。真實即圓因,圓因即自行之方便。如此自行方便,今始證入。故釋品雲,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達於方,即是真秘。從自行方便得名,故言方便品也。五結十(種權實)為三種權實竟。

  六分別三種權實照三種二谛者,前既通別當分結束權實,今還約此智照,義則易見。若通以十種(權實)明自行二智者,即照隨智二谛也。通用十法逗緣(即化他)者,即照隨情二谛也。若束四(隨智二谛、隨情二谛)為二者,即隨情智二谛也。(每一教中皆束四為二,謂自行權實皆束為實。化他權實皆束為權。故但成二。)若當分照谛者,事理、教行、縛脫、因果,(四權實)悉是自證。即照隨智二谛也。理教、開合、(二權實)屬化他。即照隨情二谛也。體用、漸頓、通別、悉檀(四權實通自行、化他)即照隨情智二谛也。六分別權實照二谛竟。

  七約諸經判權實者,初華嚴。論教,但是滿字。論時,但是乳。論法,是一自行,(圓教)一化他(別教)。論人,但是菩薩。二乘如聾如啞。今文雲,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也。次三藏。論教,但是半字。論時,即是酪。論法,是一種化他。論人,但是二乘。今文雲,住立門外,著弊垢衣,執除糞器也。次方等。論教,對半明滿。論時,並酷明酥。論法,有三種化他(藏通別),一種自行(圓)。論人,小慕於大。今文雲,心相體信,入出無難也。次般若。論教,帶半明滿。論時,夾生而熟。論法,有二種化他(通、別)一種自行(圓)。論人,大資於小,小教於大。(即聲聞轉教菩薩)今文雲,出納取與,皆使令知也。今法華。論教,廢半明滿(廢權立實)論時,純是醍醐。論法,唯有自行(圓教)論人,此實我子,我之所生。我實是父,付以家業,授記作佛。前教不說者,(不說如來設教之本意)今皆發之。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故是自行之權,名方便品。復次,華嚴,對二菩薩(圓別)說一自一他,(說一圓教說一別教)不擬二乘,(彼)不聞不解。三藏,對二乘說一化他(但說藏教)不擬菩薩。故無自行。(自行即實)方等,具對小大(四教對談)對二乘說兩化他(藏教通教)對菩薩說一自一他,(一自指圓教,一他指別教)。般若,對二乘說一他(通教)對菩薩說一自(圓教)一他(別教)。法華,普對機熟者,但明一自(圓教)不復有他(馀三教)。文雲,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一切眾生,悉入自行之方便,故名方便品也。七約諸經判權實竟。

  八約本跡判權實者,如來本地,久已證得一切權實,名為自行權實。中間垂跡寂場,帶別化他說自行。(華嚴)次說一化他。(阿含)次說三。(方等)次說二。(般若)次說廢三立一實。(法華)皆名化他權實。束本中權實名實,束跡中權實名權。即是自他合權實也。結此則成四句:一切實,一切權,一切亦權亦實,一切非權非實。捨利弗本證一切權實。即自行權實。在鹿苑,單受化他(跡示聲聞)在方等,受一被三折(受維摩大士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在般若,帶二轉一(帶通別二權,轉圓教一實)。至法華,廢三(權)悟一(實),皆是化他權實。束本權實為實,束跡權實為權,即自行化他權實。亦具四句可知。若從佛(示)跡說,亦是化他之權實。亦稱方便品。若從引入圓因自行,亦是方便品。若從捨利弗跡權,亦是方便品。若從捨利弗(現)跡入實,亦是方便品。為此諸義,故稱方便品也。

 

上一篇:法華經品題略解—譬喻品第三
下一篇:法華經品題略解—序品第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