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經咒頌念

 

智敏上師:二 序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 序分

  A1 正明序分(卷一)

  諸一切種諸冥滅 拔眾生出生死泥

  敬禮如是如理師 對法藏論我當說

  序分裡邊,有書的,我們就看看書,就是這一個頌,它不集中的,我們把它書看一看,就是“諸一切種諸冥滅,拔眾生出生死泥”。這一個下邊連下去三個頌都是序分。那麼序分裡邊,“正明序分”,就是那個直接地講序。第二個是“隨難別解”,解釋那些問難的。那麼正明序分裡邊,有“歸敬序”,“發起序”。歸敬序就是皈敬三寶,歸敬佛。發起序就是自己要發心造這個《俱捨論》。

  B1 皈敬序

  C1 明佛三德

  諸一切種諸冥滅

  那麼歸敬序的這個裡邊呢,我們就看第六頁的那個講義,歸敬序,它的是第一句,後頭還有幾句沒有印出來,先把第一句講了。“諸一切種諸冥滅”,它是第一句,明佛的三德。我們看序分的表,它歸敬序,我們歸敬哪個?歸敬那些有三個功德的人,這三種功德的人,真正有這三種功德的呢,一定是佛,除了佛之外,沒有其他的人能有這三個功德,那麼我們就歸敬這三個功德,也就是說歸敬佛。為什麼不直接說佛,而要說三個功德呢?就因為外道也說他自己的教主是佛,也說他的外道是至高無上的,我們假使直接說釋迦牟尼佛是最高無上的,那麼他們就說你們跟我們一樣,你們還是有偏見,說自己的好,一般說起來王婆賣瓜自吹……。這就是說自己好呢,人家不信服,那麼我們現在說呢,不直接說釋迦牟尼佛,就是有這麼三種功德的人是我們歸敬的,而實際上祗有釋迦牟尼佛才有這三個功德,一切外道的教主,甚至哲學家、科學家都不能具備這三種功德。所以說歸敬三德也等於是皈敬佛。那麼這個歸敬三德的話,就是有兩句,“諸一切種諸冥滅,拔眾生出生死泥”,這是我們書上的最開始的一個頌。在哪一頁呢,你們自己翻了,我這個書跟你們不一樣。十二頁,十二頁那個頌,大家看一看。這是序分的三頌裡邊第一個頌,“諸一切種諸冥滅”。

  D1 德所依人

  我們先看第六頁的講義,“諸”是一個代名詞,是多數,不是一位,是有好幾位的,那就佛不是單是釋迦牟尼佛,東方有藥師佛、不動佛,西方有阿彌陀佛。

  那麼我們念《阿彌陀經》,就有十方都有佛了,上方有梵音佛……等等,下方有什麼達摩佛、名聞佛、名光佛4,那佛不是一尊的,那麼就諸來代替。諸,這樣子的人,那麼不是一個。那麼這個諸呢就是有什麼功德的?一切種冥滅掉的,諸冥滅掉的,還有拔眾生出生死泥的,這是有三種功德的人,我們歸敬。那麼這個諸呢,不直接說諸佛,就是說有三種功德的那些人,是我們歸敬的。有這三個功德就是佛了,其他人沒有這三個功德。

  D2 人所依德

  E1 自利德

  F1 智德

  那麼我們看“一切種冥滅”、“諸冥滅”。什麼叫“一切種冥”?一切種冥,我們說得簡單一些就是習氣,諸冥呢就是煩惱,煩惱的根本是無明,染污的,就是不干淨的。而這個“一切種冥”呢,他就是對一切法不能夠完全了解,煩惱是沒有的,不是煩惱,所以它不是不干淨的,叫不染無知,無知就是不懂,它也是不懂,對一切法不懂的。假使科學的道理不懂,這個造原子能的道理不懂,太空的一些知識不懂,這些不是屬於煩惱的,那麼這個叫不染無知,也叫習氣。對一切法不能夠理解的,一切種冥,這個一切種冥滅掉的呢,就得一切智,一切智慧都圓滿,什麼東西都能知道,那就是佛的智德,智慧的功德圓滿的,一切種冥滅。

  F2 斷德

  那麼“諸冥滅”呢,煩惱都斷完的,這個煩惱就是見道所斷的,有八十八種,修道所斷的有十種,一共九十八,再加十個纏,一百零八。所以我們的念珠,為什麼有一百零八顆?有道理的。一百零八個大小的煩惱,都是我們要滅掉的,修行的時候就針對要滅這一百零八個煩惱,所以念珠是一百零八顆。那麼這一百零八的數字呢,我們的表上有的,這裡還沒有印出來,那麼後邊再過幾張紙,就會出現這個表。見道的斷的呢八十八種,修道斷的呢十種,九十八了,再加小的煩惱,十個,一共是一百零八,這就是一百零八的來由。那麼這是消極的呢,是斷一百零八煩惱,積極的呢,修一百零八個三昧。所以念珠是兩層意思:要功德方面,要修一百零八個三昧;在過失方面,一百零八個煩惱要斷除。一百零八個煩惱斷完了,成佛;一百零八個三昧功德修完了,圓滿了,也是成佛。所以說一百零八的念珠有這麼大的意思。諸冥呢,就是煩惱。煩惱又好分幾種。見道所斷的呢分四部,就是四類,就是見苦、見集、見滅、見道,這個四種叫四部,修道所斷的呢,不分苦集滅道了,合攏來是一種,一共是五部。見道所斷的四部,修道所斷的一部,那麼合起來一共是五部,所以說五部煩惱。這個煩惱是染污的。什麼叫染污呢?不干淨的。煩惱這個東西是不好的。

  我們這個世間是煩惱造了業成功的,你想這個世間會不會好的?因是不干淨的,果也是不干淨的,所以這個世間充滿了苦。我們的眼光是顛倒的,我們說過好幾次了,凡夫的眼光呢,四個顛倒:不淨的,認為是干淨;苦的,認為是樂;沒有我的,認為有我;不是常的,認為是常。這四個顛倒,把我們的全部搞反了。所以說,因為執著這個世間是常的,就拼命要造千秋萬代的大功事業;因為執著世間是樂的,拼命追求一切幸福的理想;因為執著這個世間是干淨的,就對一切男女的事情就追求,沒有厭的。古代的國王,秦始皇,宮娥婇女是有三萬多個,你想這個欲望是大呢。一般現在我們是一夫一妻制,這個世間上,他一個人要占三萬多,還不夠。那麼死的時候要三萬多個他的宮女都殉葬,都要陪他死,這是殘酷得很了。個人欲望那麼大,生的時候要享受,死了還要她陪一起死。那麼這樣子,我們說都是煩惱。所以有這麼多煩惱,那就是這個世間就是不安寧的,是痛苦的。

  那麼沒有我的呢,就執為有我,本來這個我是假的,我們為自己要求這個,要求那個,都是空事情,都是干一些空事,本來我都沒有,你為它去服務干什麼呢?我們現在從小到大,一切的打算都是為自己,小孩子,要吃、要玩,為自己;長大一點,念書為自己前途,也是為自己;長大了,書念好了,畢業了,干事業了,也是為自己;甚至於做了國王了,或者做了總統了,要征服世界,也是為自己。一切都在為自己,或者為家屬,或者為自己的國家,為自己民族,都是為一個我,這個我大一點小一點,有差別,但是總離不開一個我,這樣子世間就不得安寧,到處斗爭。從古以來,歷史上,戰爭是不曉得多少次了,受過的教訓也不曉得多少了,但是我們還停不下來,還得要斗爭,還要戰爭,武器還要不斷地發明新的。為什麼?我。要把我的勢力充斥到整個宇宙上去,地球上征服了,還要征服太空,這樣個心是不會停下來的,所以說這個就是煩惱了,所以煩惱是不干淨的。

  我們現在知道煩惱不干淨的,學到這一個了,就知道這個世間是煩惱的果,也是不干淨的,趕快要出離。出離就是出離心生起來,出離心生起來,你在這個地方修道也好,到西方去修道也好,都是出離心的具體的表現。那麼我們就是說出離心生起了,對這個世間上呢並不是說什麼事情不干了,干還是干,但是干了不是為我,為眾生了,我們干的事情,干了很大的事業,是為了利益眾生。眾生苦,我們干的事情,一個,我們的企業干起來了,使眾生有職業好做,可以他們賺工資,養活他們生活。再一個我們賺的錢,我們捐到這個佛教的,或者像這個台灣印經書送人,使大家得到佛法的熏陶,慢慢走上佛化的道路,這些都是利人的事情了,所以說並不是叫我們不要做。“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就在世間上,但是跟世間上又有不同,一個是覺,一個不覺。世間上是迷,他在世間裡邊搞得很有勁,迷的,佛法呢,也在世間上搞,但是覺的,知道沒有我的,知道是空的,知道是不淨的,知道是苦的。以這樣子的觀點來利益眾生,也在世間上干各式各樣的事情,那麼這個就不一樣了,世間覺了,他一個眾生沒有覺的。

  那麼這樣子,把諸冥跟煩惱,這個一切種冥都滅掉的,那麼這樣子的功德,一切種冥滅掉的呢,智慧圓滿了,叫“智德圓滿”。這我們寫過了,大概可能新參加這個……,大要班的人數也不多,但是我們還是要寫一下,一切種冥滅是智德圓滿,智慧最高了,再也不能多了,圓滿了。那麼諸冥滅呢,是“斷德圓滿”,煩惱斷得干干淨淨的,習氣也斷掉了。

  E2 利他德

  拔眾生出生死泥

  那麼再加上一個“拔眾生出生死泥”呢,恩德圓滿,或者是悲德圓滿。這三個功德圓滿呢,除了佛之外,沒有第二個人可以擔當得起。所以說一切種冥滅掉了,那是智德圓滿了;諸冥滅掉了,那就是斷德圓滿了,斷煩惱、斷習氣,功德圓滿了;再加上一個,“拔眾生出生死泥”,一切眾生都要從他生死的泥坑裡邊把他救出來,這就是悲心,或者恩,這個功德圓滿了。那麼具足這三個圓滿功德的人,那就是佛,除了佛,都不可能具足這三個圓滿。一切的哲學家、宗教家,他們對宇宙的真理也在探索,但是他們探索到的都是不圓滿的,有局限性的,甚至於錯誤的,所以他們立的宗教呢也不完全,也不是最高的。

  我們不是那一天講了聖殿教,美國一個黑人的教主,他是聖殿教的教主,結果他們的教義呢,叫他們的教徒在森林裡集體自殺,為了生天,這是很殘酷的事情。把他的教徒,老的小的,全部集中起來,每人喝一杯毒藥水,毒死掉。那麼殘酷的事情,他們還說是好的。所以這是愚癡得不得了的事情,所以這是沒有智慧,他不知道生天的原因,祗知道以為這一輩子苦,他們也知道生在世間上苦,這個苦,要消滅苦,他說死掉就消滅苦了,這個是完全錯誤的。我們說你死掉之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也不是說你死了一定生天的,死了之後六道輪回的。那麼六道輪回中間,你哪一道去?就看你造什麼業。現在說,他們聖殿教的教徒……

  (4A)受刑了,這也是最重的罪了,但是其他國家呢,殺人的人是槍斃,非死不可。那麼我們在整個的宇宙規律,也不是佛定的規矩,你殺了人之後,決定下地獄受苦,這個沒有第二個還價的。你給閻羅王說,我給你幾萬塊澳幣,你給我不要到地獄去,行不行?沒有用的,澳幣在地獄裡不用的。再要人民幣拿到這裡來嗎?沒有用處的,你怎麼用呢?你,而且再一個說,死了之後,你澳幣帶不走的,你看哪個人死了之後,澳幣家裡沒有了?還在那裡,一分錢也沒有動。他走了一個人走,光光地走,衣服也帶不走,什麼東西帶不走。那麼你這個樣子,把業帶走了,造的業這是帶走了。所以說我們看這個世間上的人,愚蠢,沒有佛教的指導,這太可憐了。我們就是不但自己要學佛教,也要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以佛的教來行動,這樣子呢不會走上錯誤的道路,這是悲心了。我們要把眾生都超出這個生死大海呢,當然我們現在的功德不如佛了,差得也很遠,祗能夠使眾生知道佛教的好,讓他們跟了佛的道路走,這個是我們要做的,至於說要他們完全超出生死呢,那要我們趕快自己要成了佛之後,才能做這個事情。

  我們有一個公案,這個每一個人都知道,就是瞎子摸象的公案。這個是出在佛經上的,很有意思的。一個大象,很多人瞎子在摸,摸到耳朵的,說象就是一把扇子一樣的;摸到尾巴的,說像是一根繩子一樣的;摸到是身體的,他說象像個牆壁一樣的,很厚、很堅實的;摸到腿的,他說像就是圓筒筒,像柱頭一樣的。

  那麼這樣子的人,你說他什麼真理都不知道吧,他也知道一些,那就是說當時佛在世的時候,印度的外道,他也修禅定,也有這個神通,也看到一些天上、人間的事情,他就是說他也是對宇宙真理呢,也是觀察了,某些地方是觀察到的,但是他觀察的是局部的,整個的大象不是一把扇子,也不是一根繩子,也不是一個牆壁,也不是一個圓的柱頭,是整個的加起來這麼一個東西就叫一個象。那麼碰到一個,把局限的東西擴大成全體的,都錯了,沒有一個是對的。你說他全部錯完了吧?他沒有。摸到耳朵的,是像扇子一樣的,但是象是不是就是個耳朵呢?還有很多地方了。那是說把象一個耳朵來包完了,把局部的耳朵說是整個的象,那不是全部錯了嗎?所以說你不能說他一點真理也沒有,但是他這個局部的真理擴大到全體宇宙的真理的話,沒有一個不錯,而且錯得很嚴重。那麼這樣子你雖然得到一點禅定,也得到一些宇宙的真理,但是以局部的擴大為一個宗教的全部的教義的話,那就是沒有一個不引人入迷途受苦去的。所以說盡管他們下了很多功夫,包括現在的科學、哲學也是這樣子,他們所探討的宇宙真理,祗僅僅是局部分的,而且不完整的,那麼以這個不完整、局部的統括一切,那都是把人導入迷途去的。

  所以我們真正要脫離這個迷的境界呢,祗有依靠佛陀。所以我們一開始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個非常重要。有的人看起來皈依三寶是最初的,但是最後的也是皈依三寶,最後的皈依佛之後,就自己要提高到佛的那個高度;皈依法,自己要把一切宇宙萬法都明白;皈依僧,自己要一切智,跟這個真理要和合起來,就是把道理跟智慧兩個全部弄通,他一切身口的那些動作全部是梵行,清凈的行動,沒有一點過失的,那就是皈依僧。所以說我們從皈依三寶開始進入佛門,一直到最後還沒有離開皈依三寶,要自己成就三寶,那就是最後的高的目的。

  那麼這裡呢,我們說要把一切種冥、諸冥都滅掉之後,這個是智德、斷德圓滿,把一切眾生都拔出生死泥的,恩德圓滿,這樣子的人我們是歸敬的。那麼這也是說我們歸敬的就是佛,釋迦牟尼佛。在現在這個世間上,真正具體能夠達到這三個要求的,祗有釋迦牟尼佛。因為我們這個教化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的時候,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的,就是末法的一萬年,指的是這一個一千年。那麼這個樣子呢,雖然說是歸敬三德,實際上就是歸敬佛,因為我們佛教徒呢,最高的就是佛,但是不直接標出佛,就是怕外道說閒話。那麼這是說明佛的三德,這是三個德裡邊,這個德是依在哪個人身上的?諸,就是代名詞,那些,那些什麼呢?就是佛。那麼這個人所依的,這個人他身上有什麼功德呢?那分起來,一個智,就看那個表,第一章的表,講義第一章的表,第一章的表裡邊。這個功德呢,第一個是分兩種,自利方面的,智慧的功德,斷煩惱、斷習氣的功德,智慧的功德就是一切種冥滅,斷煩惱的功德就是諸冥滅,這是自利方面的。另外一個利他的呢,“拔眾生出生死泥”,所以這樣子三個功德具全的,就是佛。皈依佛。

  C2 指德皈敬

  敬禮如是如理師

  那麼我們要皈依的是怎樣子的人呢?先把三個功德標出來了,“敬禮如是如理師”,我們要歸敬的就是這樣子的如理的師。“如是”,就是指有前面三個功德的:智德圓滿的、斷德圓滿的、恩德圓滿的。“如理師”,依如法的教誡來度眾生出苦的師。那麼這樣子的師呢,是我們所歸敬的。整個的歸敬頌三句就是這個意思。

  B2 發起序

  對法藏論我當說

  下邊,後頭一句,“對法藏論我當說”,歸敬好之後,那麼你為什麼歸敬呢?就是造論了,要造論,求佛的加持,求魔障的消除,那麼先要皈敬,皈敬之後,然後要做事情了,做什麼事?“對法藏論我當說”,這個《俱捨論》,我當下就要說了,當說就是快說了,馬上就要說了。

  A2 隨難別解

  B1 出對法體

  C1 勝義對法

  淨慧隨行名對法

  那麼下邊有幾個問題,他要解答的。什麼叫對法?那麼就是“隨難別解”了。對法的體是什麼東西?“淨慧隨行名對法”,“淨慧”,無漏慧,它就是真正的對法的自性;“隨行”,跟了無漏慧一起走的那些無漏的心王心所跟那些不相應行,還有那個道共戒,都是無漏的,凡是無漏慧生起來,決定還有這一些東西跟它一起生起的,叫它的隨行。等於國王的那個隨員一樣的,國王要到外國去訪問的話,他隨員有一批,決定跟了他跑的,絕對不會國王一個人跑的,這不可能。那麼這些隨行呢也是無漏法。“淨慧隨行名對法”,這是勝義對法,我們看後頭那個表,六面的“淨慧隨行名對法”,他說什麼叫對法呢?淨慧跟隨行叫對法。

  D1 自性對法

  那麼淨慧呢就是無漏慧,無漏慧沒有煩惱的,是干淨的,叫淨。

  D2 隨行對法

  那麼隨行呢,是跟了這個淨慧一起生起的法。哪一些?我們翻到第七頁的講義。隨行有二十八個法,它是五蘊裡邊都全的。

  色蘊呢,就是道共戒,凡是證了道以後,證了這個聖道以後,自然有那個能力不做壞事,這個叫道共戒。我們說最起碼的,初果,這個預流果,他證了預流果之後,這個五戒任何情況之下不會犯的,打死他也不犯的,叫他偷東西、殺人,或者殺雞、殺羊,或者是叫他做邪YIN,或者叫他是打妄語,你把他頭砍掉,他也不會犯那些過失的,這就是道共戒,絕對保證不會犯的。那麼你淨慧出來之後,聖道有了,聖道有了之後,跟聖道一起生起來的道共戒,就是聖道共同生起來的那個戒呢,它也決定生起的,某些壞事不會做的,越是道共戒越高,做的壞事越少,成了佛了之後,一點點的不威儀的事情都沒有了,不要說壞事,行動威儀都是如如法法的,一點也沒有……。像我們是有的時候,說話談吐有粗魯的樣子,或者有一些在大場面不適合的一些行動,佛是一點也不會有的,這是道共戒最圓滿的。那麼這個道共戒是色蘊,屬於“色法”的。我們將來要講,這叫無表色,不能表示給人家看的色。色,我們說有很多,色,就是顯色、形色或者聲音,或者是什麼,色聲香味觸,都屬於色蘊裡邊的,這都是我們可以表現的,給我們看到的。形色,我們眼睛能看,聲音,耳朵能聽,香,鼻子能聞,都能夠表示給我們知道的,是五官能夠接觸的。這個無表色,五官接觸不到,心裡也想不到,這是一個聖者才知道的事情,叫無表色,不能表示給我們知道的。

  那麼“心王”就是第六意識了。“心所法”——“大地法”、“大善地法”、“不善地法”,那麼多。

  這個我們到後來要講這個七十五法呢,這個表上都有了。整個宇宙的萬法分成五大類——色法、心王、心所,還有是不相應行,還有一個就是無為法,一共是五類。五類裡邊,哪一類有多少?這個在七十五法的表裡邊都有。現在我們跟淨慧一共生起來的法,祗有二十八個。色法裡邊祗有道共無表色;心王是第六意識,前邊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不在裡邊,因為定中祗有第六意識的,定裡邊不看東西的,也不聽聲音的;那麼心所法裡邊,大地法十個,大善地法十個,不定地法有兩個;不相應行法呢,得跟生住異滅,這是隨行的二十八法。

  “淨慧”也好,“隨行”也好,都是叫勝義對法,都是無漏的,叫勝義對法。

  C2 世俗對法

  及能得此諸慧論

  還有“世俗對法”,要生起無漏的慧的前方便,就是由“諸慧”、“諸論”。慧有幾種?四種,就是我們在第七頁的表。

  D1 方便對法

  生得慧,生下來就有的那個分別能力,生得慧。有這個能力呢,能夠看經,看經之後,然後就聽人家講,那麼再生起聞慧,“聞教成故”。聽了經之後,我們的智慧會升高一層,我想智慧聽了一個星期了,可能智慧要比沒有聽之前肯定要提高了,這個提高的那一部分就是聞慧。如果你下去,能夠思惟的,慢慢地是心去思惟考慮問題的,那還能夠增加一種更高的智慧,叫思慧,“因思起故”,因為思惟才起的,單是聞還不能得到這個,要自己的思考力,慢慢地體會,才能生起的。所以這些事情都不能代替的,你說我求佛加持,加持我智慧生起來,你如果不去聞教,你聞慧就生不起來,如果不去思惟,思慧就生不起來,不修定,這個修慧就生不起來。

  那麼你求佛加持,那麼沒有用了?有用。你求加持之後,你生起聞慧的緣他給你,給你身體好,給你記憶力增強,然後給你有機會聽法,那當然聞慧就生起來了。假使你要思慧,他也給你各式各樣思慧的緣,給你,你可以有這個時間去深深地考慮問題,慢慢地去體會那些佛的經教的道理,思慧也生起來了。修慧,他給你能夠修定的緣,修定的緣很多,我們將來講這個戒定慧的時候會講那個問題,那麼這些緣都有了,果,這個定,自然會生出來。那麼有了定之後,那個修慧當然會生出來了。所以說求佛的加持,是佛幫助我們這個因緣具足,還要自己努力去把那個真的果去修出來,單是自己躺在床上“佛加持我智慧開了,佛加持我快快成就,佛加持我成佛”,一動也不動,那不可能的。

  所以說佛教呢,要靠自己努力的。當然,佛的幫助也是很大,但是單靠佛的幫助,自己不努力,如果能成佛的話,我們釋迦牟尼佛以前,十方世界的佛,不曉得多少,早該把我們度成了佛了,為什麼我們現在還都是老眾生,還在這裡受苦呢?我們受的苦還好一點,地獄裡邊的苦,苦得不得了,一天一夜萬死萬生的,他們自己願意受嗎?當然不願意受了,但是佛出了那麼多,每一尊佛的神通又那麼大,就是你自己不修,沒有辦法救你的。一定要自己接受佛教,依了佛的道理去修,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所以說佛教是要靠自己的,不是迷信。迷信的人,他神廟去拜拜,燒幾支香,供一點東西,就會發財了,就會得長壽了,就會得成仙了,這個都是迷信,我們說。你要發財,你要靠做生意,你不做生意,你單是拜佛,一天拜到黑,你發什麼財?發不了財的。這個,所以說這個很簡單的道理。

  那麼我們要得這個無漏慧呢,要有這四個智慧,從生得的智慧,慢慢進入聞慧,慢慢進入思慧,慢慢進入修慧。修慧生起來了,然後我們把這個智慧去簡擇四谛,苦集滅道四個谛道理,那就會生起無漏的智慧,這是見道,也是開悟。這個修慧之後就會生起無漏慧,所以說諸慧是生起無漏慧的一個方便。

  D2 資糧對法

  那麼這個智慧你要緣什麼東西呢?就是這個智慧去考慮什麼問題,聽什麼東西呢?要聽論。就是諸慧諸論了。“資糧對法”,諸論呢,就是包括《發智》 、《六足》,《發智論》、 《六足論》在第七頁有個表,大家看好了,因為時間關系呢,我們就不要重復去念它。那麼這些論呢,我們說是不是單是這麼幾部論呢?實際上這幾部論都是把佛的意思都包在裡邊,從某一個側面來講佛的教理。那麼《發智論》是比較完整的,《六足論》是側重於某一方面的,那麼這些總納加起來就是佛的教。所以緣這些論,再用這四個智慧,慢慢地就會生起無漏慧,這是生起無漏慧的方便的資糧。也就是說,雖然這些法是有漏的,還沒有到無漏的淨慧,但是它是無漏淨慧生起的方便,生起的資糧,所以也叫對法,這個我們在六離合釋呢就是有財釋,它能夠生起對法的,它也叫對法,它本來不是對法,它是諸慧諸論,但是它也叫對法,因為它能生起對法。但是這個對法是世俗對法,是有漏的,跟前面的勝義對法(無漏的)有層次的高下,不一樣,但是對法呢都叫對法。

  所以說他第一個問題,隨難別解裡邊。什麼叫對法呢?“淨慧隨行名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這是解決了,這個就叫對法。

  B2 釋藏名

  攝彼勝義依彼故 此立對法俱捨名

  那麼下邊提第二個問題,什麼叫藏?“俱捨”叫藏,什麼叫藏?那麼這裡也有解釋,我們翻到第八頁。“俱捨”就是翻印度話,翻成我們中國的話就是藏。藏有兩個意思,有一個表,我們看第八頁的表,藏有兩個意思。他這個原來的文呢,什麼叫藏呢?“攝彼勝義依彼故,此立對法俱捨名”。“攝彼勝義、依彼故”,這兩個原因叫藏,那麼合起來叫《阿毗達磨俱捨》,這個名字是這麼安的。那麼先看什麼叫藏,藏有兩個意思,頌裡邊的“攝彼勝義”故,這個就是說包含叫藏,藏有包含的能力。藏簡單說是一個箱子,它能夠藏東西的,叫藏。那麼這個《俱捨》就是一個箱子,它能藏什麼?它能包含《發智》、 《六足》的那些對法的道理,所以《俱捨》叫藏。藏還有個意思,“依彼故”,依靠它,也叫藏,那麼就是所依的意思,所依,《俱捨論》是依《發智》 、 《六足》造的,《發智》、 《六足》是所依,那麼《發智》、《六足》叫藏。

  所以說這兩個意思,具體的內涵不一樣,包含叫藏的時候,《俱捨論》叫藏,《俱捨》能包《發智》 、 《六足》的東西;所依叫藏的時候,《發智》 、 《六足》叫藏,因為《俱捨論》是依《發智》 、 《六足》來造的,所依的東西就是《發智》 、 《六足》,那就是《發智》、《六足》叫藏。

  那麼藏的意思我們明白以後呢,那麼把“阿毗達磨俱捨”這個名字可以解釋了。那麼對法藏就是“阿毗達磨俱捨”,也有兩個意思,第二個表,“此立對法俱捨名”,怎麼安名的呢?有兩種方式安的,一,“謂此論者,攝彼對法,發智論等,諸勝義言,故名為藏。”這個《俱捨論》,它能夠包含《發智》 、 《六足》那些殊勝的話,它的一些教義,所以這個《俱捨論》叫藏,《俱捨》是個箱子,這個箱子裝《發智》、 《六足》的,這個藏是什麼藏呢?什麼箱子呢?放《發智》 、 《六足》的藏,“對法之藏”。對法是《發智》 、 《六足》,藏《發智》 、 《六足》的那個箱子叫對法藏,這是第一個“阿毗達磨俱捨”的解釋,“對法之藏,名對法藏,依主釋”,這個學過六離合釋的就知道,依主釋。

  那麼下邊一個,《發智》、 《六足》叫對法,這個《發智》 、 《六足》本來是對法,那麼又是此論的所依,《發智》、 《六足》又是《俱捨論》的所依靠,因為《俱捨論》是依它造的,所以《發智》、 《六足》又叫藏,《發智》 、 《六足》是對法,《發智》 、 《六足》也是藏,那麼現在把對法跟藏兩個不同的概念合一個復合名詞,叫對法藏,那這個對法本身就是藏,一個體,就是《發智》、 《六足》,那麼這個《發智》 、 《六足》叫對法藏,這是持業釋,它兩個概念是同一個體的,持業釋。所以《發智》 、 《六足》是對法藏呢,持業釋。那麼這個是《發智》 、 《六足》的名詞,我們現在要問的是《俱捨》的名詞,那還不夠,還得要說下去。

  “今此論者”,這個論為什麼叫對法藏呢?《發智》、 《六足》是對法藏,我們這個《俱捨》不是《發智》 、 《六足》,不能叫對法藏,但是《俱捨論》是依《發智》 、 《六足》造的,它講的東西就是《發智》、 《六足》,它《俱捨論》裡邊有《發智》 、 《六足》的話,那麼有財釋。 《發智》、 《六足》叫對法藏,《俱捨》有它的那個內涵,那麼《俱捨》也就叫對法藏,這個是有財釋。所以說第二個解釋呢,《俱捨》叫對法藏是有財釋,而在有財釋之前,《發智》、 《六足》叫對法藏是持業釋,要兩層的意思才能夠到達《俱捨論》叫對法藏的那個層次。

  所以說為什麼這個論叫對法藏呢?就這兩個道理,第一個,對法有對法的涵義,世俗對法跟那個勝義對法;那麼藏又是兩個意思,一個是叫包含,一個叫所依,把它兩個意思,對法跟藏合攏來,叫對法藏,也是兩個意思。那麼這裡說隨難別解,兩個問題解決了。什麼叫對法?“淨慧隨行名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兩句。什麼叫藏呢?“攝彼勝義依彼故,此立對法俱捨名”,這是也解決了。

  B3 明說意說人

  若離擇法定無余 能滅諸惑勝方便

  由惑世間漂有海 因此傳佛說對法

  那麼下邊第三個問題,“明說意說人”。為什麼要說《俱捨》?什麼人說的《俱捨》,就是哪個人傳下來說《俱捨》的?。這個表上恐怕沒有吧,沒有了。那麼我們就看書,書哪一頁?你們翻一翻,我的頁跟你們不一樣。十六頁,你們翻到十六頁,那麼十六頁,就是序頌的最後一個頌,“若離擇法定無余,能滅諸惑勝方便,由惑世間漂有海,因此傳佛說對法。”前面三句就是理由,第四句呢結論,因此傳對法,“傳佛說對法”,這是兩個意思都解決了。“說意”,因此說對法,這是為什麼要說對法;“說人”,哪個說的?傳佛說對法,從佛那裡傳過來的。

  那麼為什麼要說對法呢?就是說假使離開擇法,就是慧,慧就是對法,離開了慧,能夠擇法呢,決定沒有其他的能夠滅除煩惱的殊勝的方便,沒有了,祗有慧來擇法,就是阿毗達磨,才能夠滅煩惱。那麼煩惱滅呢,非對法不可。那麼我們說我們不學對法,那麼就不要滅煩惱。煩惱不滅掉(惑就是煩惱),假使煩惱不滅掉,有什麼害處呢?“由惑世間漂有海”,那麼煩惱不滅的話,世間上就漂流三有大海,在三有大海裡邊頭出頭沒的,而沉在地下的時候多,頭冒出來的時候極少,那麼這樣的苦我們不想受,那得要斷煩惱,要斷煩惱,就得要學阿毗達磨——擇法。所以要說阿毗達磨,如果不說的話就不能滅煩惱,不滅煩惱就不能出生死大海,這是說為什麼要說阿毗達磨的原因。

  那麼最後是什麼人說的?“傳佛說”,佛在經裡邊,十二分教裡有論議這一種,論議就是阿毗達磨。那麼佛經裡邊說的阿毗達磨很多,迦多演尼子把它集中起來,作一本《發智論》,這是從佛那裡傳過來的,所以說“傳佛說對法”,最早的說對法還是我們釋迦牟尼佛,並不是另外有個人他發明的。所以說我們這個對法,實際上它的源流,還是釋迦牟尼佛那裡傳下來的。這就是說我們還是說的是佛的教,對法是從佛那裡來的。這個序頌到此為止講完了。

 

上一篇:智敏上師:三 正宗分
下一篇:智敏上師:一 俱捨大要背景相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