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為一切善法之根本,當看《在家律要》。然律文繁多,或難詳讀詳記。但於心中常常存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則諸戒均可圓持。倘只在事相上講究,雖一戒不犯,亦未能稱為持淨戒人。以心中仍有犯戒之相,然而難矣。蘧伯玉行年二十,而知十九年之非,以至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過而未能。孔子行年七十,尚欲天假數年,以期學《易》而免大過。此皆以心未能完全與天理吻合為過,非此等人所作所為尚有過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佛法戒經中之要義。後世鈍根人,宜於此著力,則方為契理契機。
節選自印光大師:“復峄縣宋慧湛居士書”
至言持戒,且先守佛兩句略戒。其戒唯何?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兩句包羅一切戒法,了無有遺。此系如來戒經中語,文昌帝君引而用之於《陰骘文》,切勿謂原出於《陰骘文》也。
此兩句泛泛然視之,似無奇特。若在舉心動念處檢點,則能全守無犯,其人已深入於聖賢之域矣。
節選自印光大師:“復陳飛青居士書三”
受戒一事,當以至誠忏悔為主。佛前自受,光代為證明。然其要,在於起心動念處省察。能如是省察,自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倘不在此處省察,則雖受戒而仍是常犯戒者。
節選自印光大師:“復羅铿端居士書二”
佛法法門無量,無一不以戒為基址、淨土為歸宿者。汝二人既欲皈依三寶,當須認真持佛淨戒。在家人以五戒為根本。五戒前之殺、盜、YIN、妄四條乃性戒,無論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但未受戒者犯之,則按事論罪過。受戒者犯之,則於事上論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層罪過。酒戒乃名遮戒,以佛遮止,不許人喝。未受戒者喝,無罪過。若喝而妄為,則在所為之事上論罪。故雖未受戒,亦不宜喝。若受戒者喝,則止得犯戒之罪耳。然既發心皈依三寶,固當五戒全持。佛大慈悲,雖有一二三四隨人意受之例,然此系有勢不能持之事,不可以此自寬。言事不能持者,如屠兒不能持殺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
皈依佛法修持淨業之人,必須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復以化他。俾內而父母、兄弟、夫妻、兒女、姊妹、妯娌、男女僕使,外而鄉黨、鄰裡、親戚、朋友以及一切相識有緣之人,皆以此為勸。凡欲勸人,必須自己實行其事,則人自依從。世出世間事,無不以身為本者。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
又須知念佛一法,乃佛一代所說一切諸法中之特別法門,其道理超出一切禅、教、律、密之上。一切法門欲了生死,必須斷盡煩惑,方有了生死分。若煩惱惑業未斷,任憑你見地高、工夫深、智慧大,皆不濟事。此各法門,皆仗自力故難。淨土法門,全仗佛力故易。若有真信切願志誠念佛者,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則煩惱不期斷而自斷。以西方所有境界,皆令人增長功德智慧,了無令人起貪瞋癡者。故龍樹菩薩稱為易行道,馬鳴菩薩稱為最勝方便。然此不但普度凡夫,實則普度一切凡聖。今為汝等寄各經書,閱之自知。光老矣,目力甚衰,不能詳為開示。此諸書則為普遍開示,以汝之二十元作書價郵費。除自存外,送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若漫無恭敬之人,切莫與彼,免得彼亵渎造罪,反為有損無益也。機械廠,以制造殺具,如能謝事,或改制別種用器,則為上策。
今為汝二人各取法名。雨夕法名智澤,雪夕法名智淨。以淨土法門,普澤一切,普淨一切,庶不負此生此遇也。近來念佛之人,多多不識淨土法門之宗旨,以故不是夾雜禅宗,便是崇尚密宗。舒次范處,祈為說之,不另。(六月廿六)
印光大師:“復王(雨、雪)夕居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