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182集
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推本溯源,中國人的遠祖,古老的祖先,至少可以回溯到四千五百年前的堯舜時代,他們教導後代子孫的教學理念一直綿延到滿清末年,直至滿清滅亡、民國興起時才被廢除。祖祖相傳的堯舜「五教」,是教學的五個科目,學者學此而已。這五個科目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現在我們逐條來介紹。
甲、五教、五倫
甲一、父子有親
乙一、親愛精誠。
父子有親的「親」是親愛,這是天然的性德,不是有人教導的。從何時最容易看出來?從嬰兒,小孩二、三歲到五、六歲這時候天真爛漫,天是天然、自然的;父母對子女的愛護是無微不至的,這種愛是發自於真誠、發自於真心,是沒有條件的自性真愛。子女在嬰孩時代,對於父母的愛也是天然的,這就是道。所謂「道」是自然而然,是宇宙大自然運行的規則。隨順道稱為「德」,絕不違反天然之道是有德。如果子女從小受過聖賢教誨,能終生保持對父母的親愛永恆不變,這稱為德。
中國古人最具代表性的舜王,據傳記記載,舜確實是保持幼孩時的愛心永遠不變。他母親過世後,父親娶了繼母,繼母對他非常不好。舜能用對待自己母親的愛,去愛他的繼母,而且終生不改,這就是德。中國民間相傳的「二十四孝」,舜排在第一位,他是我們的榜樣,教導世人「父子有親」的至理。
中國人稱父子、君臣、夫婦、長幼(即兄弟)、朋友為「五倫」,這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不是人所發明、制定出來的,而是天然,自然而然的。我們細心觀察二、三歲的小朋友,他跟他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已經開始做朋友了,這是人教他的嗎?這是人在設計的嗎?沒有,完全出之於自然。所以,「父子」是自然的,「君臣」也是自然的,君臣是指領導與被領導,人在世間總歸會居一個地位,不是領導別人,就是被人領導。「夫婦」也是天然的,「兄弟」、「朋友」統統都是,這就是五倫。五倫是自然而然的,這是道;順乎道,不違背道,就是德。所以,親愛是德,父子相親。聖人的教化就是教人明瞭此大道,一生中直至老死都永恆遵守而不違越,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大學問。
乙二、師資道合。
中國的教學崇尚「師道」,師道在五倫中並沒有明顯的列出來。師道是什麼?師道也是在第一條,中國人看待老師和父母完全相同,讀中國古禮諸位就能夠明瞭尊師重道的道理。一個人能在社會上成為頂天立地的人,是由兩個人教導出來的:在家庭中是父母,父母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真的是給子女做出最好的榜樣,子女天天在看、天天在學;等到六、七歲上學了,老師是學生最好的榜樣,父母教導子女尊師重道,老師教導學生孝順父母。所以,師道是合在第一條的。
父子有親,師徒也有親,父子是血緣關係,師生是道義的關係。所以在中國古禮中,學生對老師和對父母完全相同,學生有義務照顧老師一輩子。不但如此,學生還要照顧老師的後代兒孫,這就是報恩。你是如何成就的?是老師教導出來的。要如何報答老師?老師在世時要照顧老師的生活,老師過世之後,後裔如果在生活上有困難也要照顧。父母過世時,兒女守喪三年,是帶孝;老師過世,學生心喪三年,只是沒有孝服,在精神上和對待父母之喪完全相同。所以,中國的教育是以孝親尊師為根本。
甲二、君臣有義
「義」是道義,明白了什麼是道,隨順道而行就是義,父子隨順道就是親,所以親、義是德。詳而言之,領導人對待被領導人(就是君對臣)要仁慈,君要仁、臣要忠,這是德。仁是德,忠是德,總稱為義。各人有各人的本分、職責,一定要盡到,這是隨順道,稱之為有德。這個關係在社會非常普遍,不僅僅是在政府、朝廷之間。
例如,中國從前是大家族,有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乃至五代同堂,家族裡面地位最高、最尊貴的就是君,底下所有的族人都是臣。現代社會不作興大家庭,都變成小家庭。社會公司行號林立,公司裡面的董事長、老闆就是君,他底下的幕僚、職員就是臣。在行政組織裡,各個階層都有領導人,省長、縣市長是君,再下面,鄉鎮長是君,底下替他辦事的人都是臣。所以,無論哪個階層,只要是在領導人的位置上,對待被領導的人要仁慈,要常常關懷他、要照顧他、要想到他,他就會替你忠心辦事。這是符合於自然天道。
甲三、夫婦有別
「別」是什麼?別是差別。什麼差別?責任不同,各有各的職責,這是天職。中國古代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絕不像今日社會說要提高女權、要權力平等。現在爭平等,實際上是把自己的天然職責失掉了。印光大師在《文鈔》裡說得很清楚,一個家庭當中,女人的權比男人重要太多太多。女人一生的職責是相夫教子,所以稱為內助,她是幫助丈夫治理家庭,使丈夫無後顧之憂。管理家庭,最重要的職責是教育兒女,所以家庭有沒有好的後代,責任都落在婦女的身上。縱使自己的丈夫一生做出了最偉大的事業,轟轟烈烈,但如果是後繼無人,他一生的成績就等於零。
在古代最明顯的,帝王登基(舉行就職大典),就職之後第一樁事情是立太子,就是培養接班人。若是沒有接班人,他一生做得轟轟烈烈,第二代就亡國了。國如此,家亦如此。一個家庭中能否代出賢人、代有好兒孫,這都是婦女的責任。所以印光大師說,有賢明的領袖出現,社會才能安定、和平、興旺,這種人才是婦女培養出來的。今天婦女要出來跟先生爭權,結果家庭沒有了後代。雖然兩人可以榮耀一輩子,然而家庭後繼無人,家道就會衰亡,這是大錯特錯!中國人從前讀聖賢書,能夠遵守聖賢教誨,家道能維繫十幾代、幾十代不衰,代代都有賢人培養出來,那就是做到了夫婦有別,各人盡到各人本分的天職。
所以,教養兒孫,古人不是為自己家,是為整個社會、為國家、為世界培養優秀人才。將來他長大了,能夠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為一切眾生謀幸福,你想想這一分職責值不值得做!世間人常說偉大的事業,還有比這個事業更偉大的嗎?在中國歷史上,孟夫子的母親是好榜樣,她盡到相夫教子的責任,沒有為自己的名聞利養,到社會上去爭一份好工作,而是全心全力教導兒子。所以孔子稱為至聖,孟母的兒子稱為亞聖,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
甲四、長幼有序
這是兄弟關係,長是哥哥,幼是弟弟。「序」是天然的,不是有人刻意安排。弟弟對哥哥要尊敬,敬長,哥哥對弟弟要關懷照顧。而且,縱然是弟弟有才干、有福報,哥哥比不上他,弟弟事業做得大、官做得大,財富很多,他對哥哥還像童年一樣的恭敬,這是有德。古聖前賢以身作則,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不要認為這是小事,它是展現道德,其功德是潛移默化。每個人都能夠遵守自然法則,在家庭中,中國人常說,「家和萬事興」。在家庭之中,弟弟妹妹對長輩(長兄、大姊)不能不尊敬,這是影響風俗,這是建立道德的典型、模範。
甲五、朋友有信
朋友之間說話不能不算話,要信實,要有信、實在。
以上這五個科目稱為「五教」,中國古聖先賢教導後代就是教這五樁事情,這是五倫。五倫是天道,能夠隨順,有親、有義、有別、有序、有信,這是德,隨順道就稱之為德。教,就是教這五個科目,學,也是學這五個科目,教學是一不是二。所以,長輩一定做出來給後輩看,他一生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決定不違背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