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照法師:孤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序 幕

  太陽漸漸地從山的背後落下去,松風在耳邊如泣如訴,海面上又卷起一層層浪濤,遠方那搖曳的歸帆,點綴著黃昏的寂寞,碎玉般的浪花撞擊在礁石上,濺濕了我的衣服。淒清的孤獨悄悄地爬上心頭,咬噬著生命的道道防線,直欲闖進靈魂的殿堂,對著自己唯一安全而保密的角落,發動了猛烈的襲擊!漸漸的,漸漸的,感到了力不從心,生起了深深惶恐!直欲拋棄這個自己多年辛勤營造的生命花園。可是,仍然無能為力,只好眼睜睜的看著孤獨在心中肆無忌憚地摧殘著一切可以慰籍的花朵。殘破不堪,淒絕無限!

  它帶走了我的一切,卻沒有把我帶走!它包圍囚禁了我,卻說讓我絕對的自由!這就是孤獨留給我的所有!而我卻也只剩下了孤獨。

  吶喊吧!在孤獨中掙扎的人們;高歌吧!在孤獨中沉默的人們;贊美吧!在孤獨中再生的人們。如果沒有認識到孤獨,那你就是一個生命的陌生者;如果沒有感受過孤獨,那你就是一個生命的過路者;如果沒有利用好孤獨,那你就是一個生命的失敗者;如果沒有享受過孤獨,那你就不是生命的主人!

  我們看吧,孤獨的現實是何等淒慘而又無奈,孤獨的層次是如此復雜而又清晰,孤獨的危害是這般嚴重而又頻繁,孤獨的解決是怎樣錯亂而又蒼白,孤獨的妙用是何其偉岸而又壯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同時人文教育的過於缺乏。隨著獨生子女的不斷成長,同時老年化社會的逐漸到來。孤獨,這個過去僅僅只屬於喪父和無兒的人才能感受到的精神現象,正在社會上蔓延,遍布社會的每個角落,危害人們的心靈健康,影響人類的生命安全,阻礙社會的和諧發展!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孤獨也並不是可怕的敵人,就在於如何正視生命中的孤獨現象,通過了解、適應、改造、超越等步驟,孤獨卻正好成為改變人生的起點。因此孤獨又是人生的巨大財富,是認識生命真相和把握命運的關鍵所在。對此,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分析,願與孤獨的人們共同分享這苦辣辛酸。

  二、孤獨的來源與危害

  古人說:“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孤獨地來,孤獨地去,真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纏身。” 夜闌人靜,卷簾寂坐,獨自思之,哀哉可傷!人生在世,能夠幼有所依,健康成長,老有所養,安享天倫,自然是人人追求的最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可是自古以來,人類總是存在著鳏寡孤獨的四大苦人,古人便以此作為世上最苦難和最可憐者,所謂幼年喪父、成年喪夫、壯年喪妻、老年無兒。

  然而,現在的科技社會,追逐物欲的膨脹,卻換來了,倫理道德的滑坡,自我私利的暴漲,人情冷落,心態扭曲,外在環境逼迫,內在心靈空虛,徒有父子夫婦、兄弟姐妹之虛名,暗藏爾虞我詐、自私自利之殺機。不但是形同虛設,而且如定時炸彈。東西文明的交錯,恐怖分子的猖狂,虛擬網絡的誕生,市場經濟的競爭。當人們拖著一身的疲憊,回到家門,或者忙完一天的家務,等到夜裡!夜又變得多麼深沉可怕?!

  夜,隱沒了一切色彩,只告訴你——這是黑暗。

  夜燈下,你靜靜地坐著,或者清醒地躺著,便感到了無奈、孤獨、無助、惶恐、怨恨!致使你不敢面對自己裸露的心靈,深深地感到生命的空虛和無限的孤獨。你才會知道生活在愛與欲之中的人們,受著如何揪心的痛楚!正如《佛說阿彌陀經》卷下說: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往獨來,獨死獨生。當行至苦樂之處,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咎惡處,宿豫嚴待。當獨升入遠到他處,自莫能見去在何所,善惡自然追逐行生。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見《大正藏》卷十二,第312頁中。)

  人,從一開始就伴隨著孤獨來到這個世界,最後又伴隨著孤獨離開這個世界,好象來這個世界就是為了擺脫孤獨,又好象來這個世界專門為了證明孤獨,忙忙碌碌不敢停下來面對孤獨,倉倉促促卻要急著去會見孤獨。從少年開始,得不到父母親人、同學玩伴的關愛,便是自己深深地陷入了孤獨之中;青年時期,得不到異性戀人、同伙朋友的垂青,也是自己深深地陷入於孤獨之中;中年時期,得不到上司領導、家庭愛人的器重,亦是自己深深地陷入了孤獨之中;老年時期,得不到社會大眾、子孫後輩的尊敬,又是自己深深地陷入於孤獨之中。其實,縱然得到了這一切,也同樣急急忙忙地邁向了孤獨的墳墓!又有誰能夠陪著你去聚下一次熱烈而陌生的晚餐呢?

  盡管如此,人們對於孤獨的感受,還是作出了不同的反應,其深淺輕重、明顯暗昧,差別很大。自然,由此而產生的危害乃至解決方法,就會各不相同。一般來說,孤獨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我們可以根據其危害程度以及解決方法的不同,給予分開若干個層次:

  第一是來源於自私——孤獨是豺狼

  對於人世間來說,自私似乎也是天性,古人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是,自私也有大小范圍的不同,有:為自身而自私,為家庭而自私,為團體而自私,為國家而自私等,如果能夠為天下而自私的,那就是所謂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而化為所謂的“大公無私”了。我們這裡討論的自私就是“為自身而自私”,這樣的人不管家庭愛人,不顧親人朋友,不為單位集體,不想國家社會,完全局限在自我中心的桎梏之中,任何事情都是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利益,從來不替他人考慮,一旦成型,久而久之,心態扭曲,就會陷入於極端的孤獨痛苦,不能自拔!

  一個過於自私的人,不但在行為舉止上與周圍的人拉開距離,而且會在自己的心靈上封閉禁锢。這樣,他的內心就會越來越脆弱,思想也會越來越扭曲,在脆弱和扭曲的精神世界裡,成為了孤獨無助的可憐者!孤獨就象一只貪婪的豺狼,吞噬著自私的靈魂乃至自私的整個世界。最後,只剩下孤獨相伴隨。眼睜睜而又無奈地受著這個豺狼的百般折磨,痛不欲生!在這個基礎上,這種痛苦就不僅僅折磨著脆弱自私的心靈,而且也會危害到家庭社會的安全,給人類社會的和諧帶來災難!

  人從小時候開始,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道德倫理教育,亦即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其思維模式和生活態度都是很容易陷入於自私、不講道理的危險境地。有些人的思維特別奇怪!我看到有個人,他在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就去尋找人家,讓人家一定要幫他借數萬元錢,可是人家一下子也拿不出這筆錢啊,他就心懷嫉恨,認為人家不幫忙就是在害他,看到誰都沒有看到人家那麼不順眼。這種就是恩將仇報的思維模式,他是求人家幫忙,無論能不能幫上忙,都應該感謝人家才對,而他卻是恨死了人家。從這樣的結果看來,如果人家真的幫了他的忙,那麼,他就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並且還會認為這是他自己本事好,才會有人願意幫忙,從來想不起感謝人家,從來沒有把自私放下。

  曾經在報上看到一條消息,北方某城市的一位十六歲男孩,用家裡的菜刀將其母親活活砍死,在母親的臉上身上總共砍了三十一刀。然後自己換了衣服,偷取了家裡的五百元錢,大搖大擺的與同學到游戲廳玩游戲。當警察問他為什麼要砍他親生之母的時候,他還很自然的說:“因為回家母親不太理他,感到孤獨,就看不順眼了。”這就是典型的由於自私而帶來的孤獨,以及這種孤獨帶來的危害。這種危害已經到了悲慘的地步,隨著各人的自私程度之深淺,其危害性也有大小的不同。

  一般而言,由於自私而帶來的孤獨以及危害,有輕微和嚴重的區別:輕微的害處就是與家人和朋友無法勾通,親人同事會看不起他,而他自己會擔心已經擁有的物質財富或者名利受到損失。只能跟自己的所謂的財富和寵物等等勾通,也就是把心靈寄托在絕對不會侵害他的利益的對象上。從而成為了生活和人情的陌生者,享受不到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情誼之樂。

  嚴重的害處就是不但自私,而且處處侵害別人的利益,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同事,只要有利可圖,就不管別人的感受和利益,不講和睦,不顧信義,不怕非議,不知廉恥!小的危及家庭的維系,乃至單位公司的倒閉,大的危害社會國家的利益。他自己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去做,不作又覺得生活空虛無聊,這就是現代社會許多自私的孤獨所帶來的痛苦哀嚎和血腥教訓!

  第二是來源於性格——孤獨是無家的流浪兒

  只要是有思想有頭腦的人,他在生活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孤獨的,只是有些人會很快就想方設法來解決,而有些人卻是與生俱來的甘願保存這份孤獨,後者便是來源於性格的孤獨,這種孤獨可以比喻為“無家的流浪兒”,因為在這樣的孤獨中,最明顯的感覺就是沒有依靠,看世界人生,山河大地,親戚朋友,沒有一點可以依賴的,於是便獨自欣賞“無語月如鉤”、“觀花落淚,看月傷心”,孤芳自賞,體會到安徒生童話中所說的大海聚漚,虛幻而已,也會覺得生存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可是又不能心甘情願地就這樣白白的來了一趟這個世界,因此,心中非常矛盾,卻又無能為力!

  在歷史上,或者在文學作品中,由於性格孤僻、內向而自怨自艾的人,還真是不少,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紅樓夢》裡面的林黛玉,賈寶玉也有這個性格,可以用“無故尋愁覓恨”一語道破!這樣的人,在生活當中很難與周圍的人分享痛苦或者快樂,別人的快樂會成為他的自卑,別人的痛苦也會成為他的自憐,他不會嫉妒別人,但會對比自己,不善於人際交往,更喜歡自己獨處,說不清為什麼淒涼,卻清楚自己很無助!

  這種孤獨,一般來說不會帶給別人的煩惱和痛苦,只會自己默默的承受著生命的負贅,其對個體生命的摧殘和危害也是可怕的。因為生命本身的豐富多彩,生命內涵的燦爛明媚,生命現狀的廣闊博大,乃至生命所具有的和融快樂,他都沒有辦法真正的體會到,更不可能去享受或者利用這些生命的優質成分,只能局限自己,生活變得沒有多大意義!在自己計較前程或者回望來路的時候,便會被孤獨吞沒,生命的海洋就會象是一潭死水,沒有生機。最惡劣的情緒就是郁郁寡歡,淒清孤苦!由於這樣的人,很不善於表露自己的心靈世界,所以在歷史上也很難留下他們痛苦掙扎的足跡,他們的生與死就如一縷青煙,不知道從何而來,不知道到何處去,劃過了渺茫的夜空,又立即消逝於寥寂的虛無!猶如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兒,在漫無目的地拖動著疲倦的身軀,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要做什麼?對於難得的人生來說,實是一件極為可歎可惜的事情!

  第三是來源於無事——孤獨是金錢的奴隸

  這是現代社會比較普遍的“孤獨症”,對於金錢看得很重,或者說自己的價值體現就靠金錢來衡量的,這可以判屬於“金錢的奴隸”這個范圍之內。人,一旦成為物質的奴隸的時候,他的生命力也就會大大的削減!正如《無量壽經》所說:“有田憂田,有宅憂宅,有妻憂妻,有夫憂夫!妻兒子女,共相憂愁。”有什麼就為了什麼來發愁,可是這些都已經擁有了,所以又不能更進一步的去做事情,亦即因為“無事”而感到孤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撓攮”了。

  例如有個人,他在創業的時候,天天忙得不亦樂乎,晚上一躺到床上,馬上就進入夢鄉,而且還睡得特別香。可是,等他事業有成,基本上能夠隨心所欲的時候,他卻反而睡不著了,一天到晚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作了些什麼事情,很茫然、很空虛!特別是到了晚上睡覺之時,他的腳就不知道擱到哪兒能夠舒服,把腳伸直不舒服,卷曲著睡也不行,擱到枕頭上不安寧,掛在床沿邊也不好受,總之,沒有什麼方法可以使他舒服酣暢地睡去的,輾轉反側,難以成眠!這就是“撓攮”的感覺,也是用來形容有錢的人,卻又精神空虛的難過,生命受到了深深的折磨,非常可怕!

  在這樣的孤獨之下,現代社會的各種怪現象就層出不窮,出賣肉體和靈魂的人,穿梭在城市的霓虹燈下,暴殄天良和墮落之風,卷起於末法的陰霾死角!一個個生命的倒下,一次次家庭的破裂,一樁樁罪惡的湧現,一家家公司的倒閉,等等!這些都是因為在擁有一定的物質生活之後,開始放松了對心靈的培育,讓物質來代替生活的全部,從而失去了心靈的自由,越陷越深,無窮無盡地危害著人類生命,孤獨真是個奴隸!

  第四是來源於傲慢——孤獨是痛苦的哲學家

  這樣的孤獨,在社會上並不是很多見,但是它確確實實是存在的,在我們的身邊,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抱怨或者牢騷,也存在著密密麻麻的傲慢與偏見!特別是知識分子所感到的無能為力,或者理想不能實現,就會抱怨命運不公,以及歎息社會無奈,甚至怨恨國家民族不明不察!一般來說,會抱怨,會發牢騷,會呼叫吶喊的人,他是感覺不到孤獨的,因為他有了這樣的發洩渠道,即使偶爾有點孤獨的感受,也不會導致痛苦的程度。所以,真正嚴重的是不會發牢騷的,而且有著自己思想抱負的,假如沒有足夠的傳統人文的素質訓練,那就會在瞧不起庸俗無知的情況下,由於沒有人能夠跟他對話,知音難覓,便產生了傲慢,從而促使自己成為了真正的“痛苦的哲學家”了。

  如果對人性沒有足夠的認識,僅僅局限在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或者獨特的思想上,那麼,傲慢就是難免的,甚至是自然而然、不假造作的了。自以為有了超群拔俗的才華,有了獨到高超的修養,有了各種優越的成績,反正總是比別人要好得多,而他所面對的人,卻個個都是平民百姓,人人都是庸俗無知。這樣一來,就更加增長了他的傲慢,即使他修養很好,認真的為別人做事情,或者指導他人,但內心的那份“我執”,極為堅強固執,難以消融!於是,孤獨的痛苦,便會在經意或者不經意間,布滿了生命的花園!比如悲觀主義的尼采,就是典型的孤獨傲慢再加上痛苦的一個哲學家!

  這種孤獨帶來的危害也是不輕的,因為是一種有思想乃至有理論的孤獨,並且是受到人們尊重的人的孤獨,這份孤獨具有強烈的傳染性質,比如我們讀書的時候,讀到了比較深層的孤獨時,內心也會被這種孤獨所占領,有時候甚至會不能自拔,在這種孤獨中越陷越深,最終還有可能走上“不歸路”!台灣的三毛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許多哲學家,藝術家,文學家,最容易被這種孤獨扼死!假如他們能夠去除那一絲自以為是的傲慢,那就好說了,但總有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傲慢對於人類來說,危害實在太大了。

  第五是來源於生活——孤獨是黎明前的黑暗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有過順利和違逆的經歷,人們往往在順利的時候得意忘形,在違逆的時候不知所措,追求光明逃避黑暗,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人生觀!但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不可能是從生到死都一帆風順,並且天上不會掉餡餅,任何事業的成就,任何思想的突破,都需要下一番苦功,都要作出應有的努力,才能夠在機緣都成熟的情況下獲得滿足。然而,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來獨去,無能代者!所以,每件事情都要自己親自動手去做,就在這個過程中,力量已經全部投入進去了,自己完全盡到了最大的能力了,但事業未成,願望還沒有達到,此時,內心的孤獨和恐慌就難免會出現!

  特別是在黎明之前,夢中醒來,四肢無力,頭腦清醒,生活到底有沒有意義呢?事業是否會成功呢?即使成功了又能怎麼樣呢?就會自己不停的詢問自己。看看周圍的人,個個都是鼾睡深深,“茫茫天地間,幽幽一孤旅”的無奈與孤獨,便淋漓盡致地在心中表演,對於人世間的林林總總,頓生厭煩或者遠離的想法。很容易產生消極避世的念頭,對於生活和他人的感受,也會越來越麻木不仁,原本是想轟轟烈烈干一番事業的,如今卻心灰意懶,百無一用!這種孤獨,就是生活當中比較容易出現的情況!

  如果不會善加了解這些孤獨的情緒,那麼,這些孤獨也會給他帶來生命的負面作用,輕微的就是甘於平庸,碌碌無為,沉浸在自己設置的孤獨圈套之中,嚴重的還會不顧家庭團體,該自己盡的義務,不能很好的完成,該自己做的事情,總是丟三落四,生活變得沒有規律,沒有激情,沒有依靠!真的很可憐!

  第六是來源於修養——孤獨是聖賢的寂寞

  古人說:人是萬物之靈!這句的意思就是:人能夠改變自己,而萬物卻只能聽憑自然。這就是人能夠對自己已經擁有的生命進行修養,修改和養育!沒有哪一個人生來就是聖人或者偉人的,一切都是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所謂:古之成就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不群的才華,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向!通過這樣朝著生命的真相不停完善自己,能夠盡最大的努力把生命中的真善美慧挖掘出來。而當你對於生命有了某種比較透徹的認知之後,實際上就會與周圍的人群拉開了距離,這種距離在有修養的人看來,是很清楚的,原因也是很明白的,但就是沒有或者很少有人到達這樣的思想境界,境界雖然有高低差別,其孤獨的感受卻一樣都是來源於修養。

  如李白的名句“自古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還有范仲淹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種生命就是聖賢的孤獨。再如釋迦牟尼佛最初成道之時,就很感慨地說:“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虛雲老和尚所說“不獲知音徒自傷悲,笑破虛空罵不唧留!”的境界,智旭大師“若得二三子,慰我一生思”的感歎!都是屬於通過了對生命的透視之後,而感到與眾不同,卻又沒有辦法盡情表達的孤獨。

  另外,在各種修行人的修道過程中,也會把這些生命中的本具孤獨感,逐漸逐漸地挖掘出來的,而且還有境界層次的千差萬別,一般而言,可以分為凡夫和聖人的兩種,凡夫的孤獨需要有人指導,才能夠透過難關,獲得更新的人生境界。而聖人的孤獨就絕對不會有任何負面的作用,那是生命中的一種強而有力的原始力量,聖人們都會善加利用,因此,這是不會有副作用的孤獨,是一種悲壯的力量,非常偉大而又壯觀!

  在上述六種來源的孤獨中,前面五種都具有強大的危害性,只有第六種的聖人沒有任何危害,而第六種的凡夫的孤獨,則需要通過認真謹慎的調節才能夠不影響正常的生命活動,否則也會有一定程度的負面作用。這裡只是對於孤獨的來源作了一個大致的劃分或者歸類,實際上,孤獨的類型和來源遠遠不只是這些。比如因為失去感情的孤獨,這就可以歸入於生活或者性格,有的甚至也可以歸入於自私的范疇,不能一概而論,我們這裡只是指出一種傾向性的存在。而人類的各種文明,也正是符合於這六種的孤獨和痛苦而出現的,其目的基本上是為了解決這許多的煩惱。社會上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乃至宗教的出現,無不帶著這些問題在不停地研究開發,企圖給予更好的解決。我們在這裡進行浏覽,看看有什麼辦法來解決這種人人都有的孤獨!

  三、孤獨的解決與妙用

  當我們面對孤獨的時候,我們是否考慮過排除這種難忍的心痛呢?我們是否想到過孤獨具有不可思議的微妙功用呢?我們是否知道孤獨其實能給我們無窮奮斗的生命力量呢?你是在孤獨中掙扎呢?還是在孤獨中沉默?抑或在孤獨中再生?

  這裡,我們對於孤獨的解決方法,作一個簡單的回顧,著重在於啟示孤獨的妙用。

  我們先來看對於孤獨的解決,這是個目前社會存在著的大問題,整個社會都彌漫在孤獨惶恐的焦慮和不安之中,當然不是這篇小小的文章能夠解決問題的,這裡就思考其大概的趨勢和解決的方向,提出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自私的孤獨是由於從小養成的不良習慣和所受的教育有直接關系,現在社會各界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應該是一種最根本的治理方針,拜金主意和唯物主義的相互勾結,倫理滑坡和精神空虛的必然結果,導致了自私自利的社會風氣,人情冷漠,重利輕義等等現象。因此,培育自他互利的思想,養成向上的精神,便能夠使自私的人從個人的小我中解脫出來,回歸到博大精深的生命海洋,與身邊的人群,乃至社會大眾,共同享受這個世界的色彩斑斓,豐富內涵!

  第二,性格的孤獨則可能是先天性的,不過,這也可以通過家庭或者社會學校的教育,主要是引導,使其明白性格的局限,從而不停地突破這種孤獨的性格,便能獲得新的生命力量。如果是已經成年了,那種孤獨的性格有時候會與眾不同而感到格格不入,極不自在,這就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訓練來解決,也就是:常常與自己逆!特別是在小事情上面,比如不愛說話,那就常常故意使自己去說,一開始可能會討厭自己怎麼愛亂說話,幾次之後,就會習慣了,不再討厭自己和別人說話太多,這時候不愛說話的性格就會得到調節。總之,性格上內向孤獨而且有局限的人,總有不自然的環境跟隨著,要擺脫這種環境,還是從內心當中克服自己,與自己作對,有過幾次經驗,這種習慣孤獨的性格便會松動,從而告別了孤獨帶來的漫漫黑夜!

  第三,無事的孤獨是因為忽略了精神的生活而導致的,當一個人不明白精神生活是生命的重心時,他就會僅僅以金錢或者物質榮譽等等作為人生價值的衡量。一旦滿足了物質生活之後,他就會非常的空虛與痛苦,不能自己!這就應該反省自己,從生命中尋找精神的食糧,比如為社會作出更多更大的福利,通過物質的基礎,再把注意力轉移到知識學問或者身心的修養,也就是轉移努力的目標,這樣就不會成為守財奴一樣的孤獨。

  第四,傲慢的孤獨是古今有之,所謂“恃才傲物”,他有自己的絕對優勢,感到身邊沒有人能夠交流,談話對不上口,便覺得很無聊!這種傲慢性質的“痛苦哲學家”,只要對他自己的人生觀做一些有效的改動,便不再孤獨,例如覺得自己的思想有過人之處,那就想方設法把它延續流傳下去,那就需要教導別人,或者通過書本的形式流傳下去,這樣一方面有可能會遇到能夠理解並且信奉你的人,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因為自己的忙碌而忘卻了別人的庸俗,總之,通過讓自己忙起來,和悉心的教導後人,來解決內心的空虛和孤獨,這是有才學的人所應該秉持的人生之道。

  第五,生活中的孤獨實是難免,就象每一個黎明前總是有一段黑暗,在我們每一件事情將要大功告成的時刻,總會莫名其妙地感到緊張或者不知所措。生活中有些事情跟我們毫無關系,只要我們看到了或者聽到了,哪怕是傳說,也會引起心情的波動。此時,應當奮起直追,力挽狂瀾,不顧一切阻力和困苦,勇敢地向著自己的目標奮進,千萬不要退卻,因為這樣退卻的話,那就會一輩子都陷入了孤獨之中,永遠難以超生了。

  第六,這是由於修養而產生的孤獨,所有的孤獨,只有這種孤獨是心甘情願地自己尋找來的,因為這是每個人在自我修養的過程中,逐漸出現的現象,從凡夫一直到成佛,從生命的愚昧無知一直到究竟覺悟,在每個轉折的階段,都會出現輕微或者嚴重的孤獨情形。唯獨在凡夫階位的時候,需要一一透過,每進一步都會有孤獨情形出現,若能夠把持好自己的遠大目標,每一次山窮水盡之後,都會有柳暗花明迎面而來,然後自己也很清楚對生命的內涵又多了一層的了解和把握,痛苦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歡樂,可以說是“用眼淚莊嚴的淨土”吧!在聖人位時的孤獨,那是原原本本的“無比倫”,所以,聖人的孤獨沒有副作用,只會更加完美地把孤獨的力量釋放出來,讓所有的眾生都回歸自己生命的美妙花園!

  據實而言,孤獨雖然能夠毀滅人生、家庭、社會,但是也能夠挽救人生、家庭、社會,這就是常常說的:善利用者生機,不善用者殺機!而且孤獨的妙用還是非常的不可思議,極為微妙壯觀!那麼,這個孤獨又是如何起諸妙用的呢?

  首先,孤獨是爆發的前奏。孤獨具有一種比魔鬼還要厲害的力量,可以說是生命中比較重大的力量之一,它可以把一切躁動頓時停止下來,可以把一切沉寂頓時沸騰起來,就象汽車換檔一樣,正負的兩面,往往要通過“〇”再重新開始,孤獨就是處於“〇”的狀態,什麼也沒有,什麼也不是,此時的生命正處在一個極大的轉型之中,如果能夠把握好這種瞬間的真空,一切命運就從此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了。

  其次,孤獨是回歸生命家園的必經之道。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僅僅只是為了衣食住行而奔忙一輩子,對自己的生命完全不理解,根本不明白生命中具有哪些內涵,幾乎是生命的陌生人,實在有點可惜!而當你深入探討生命內涵的時候,在你逐漸能夠回歸生命本然狀態的時候,孤獨便是“回家”的必經之道了。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一個人沒有品嘗過孤獨的滋味,他就沒有真正的生活過,更不會明白生命的意義。

  最後,孤獨是修道者攻破無明的最後一關。這是在修行過程中一定會出現的景象,那種感覺就象被悶在皮球裡面一樣,喘不過氣來,四周好象都很圓滿,就是一片黯淡無光,不知道東南西北,不知道是非人我,一切都是那麼圓滿,一切又都是那麼無奈,整個身心就象被捆綁得絲毫不能動彈,只想沖出這種困境,但又是無能為力!這種困境,尤其是在參禅的人,參禅參到根本無明現前的時候,便是這種情形,真可謂:百般無奈,一片茫然!憨山大師說參禅者此時需要念誦《楞嚴咒心》才能透過去,整天雲裡霧裡,不知生死為何物,不知佛法為何物,急躁傷心時時湧現,寂寞孤獨更是充斥,一般人到此也有沉淪墮落的,也就是找了個熱鬧的地方將自己“永遠埋葬”了。但是,如果好自為之,知道這是修行的一道重要關隘,放下再放下,直到真真切切地品味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小事情的樂趣時,都是:無我無人無世界,有花有月有樓台!便可頓時超越生命的重重關鎖,獲得了真正的新生。黑暗沒有了,唯有光明!無奈煩悶沒有了,唯有自在灑脫!頓時身心世界,改頭換面!當可慶快平生,感歎何幸如之!唯有佛法恩德,生生報之不盡!孤獨,豈非絕大之妙用耶!!

  如佛所說,智慧和解脫都是在孤獨時發生的,如果懦弱的人逃避孤獨,那也就等於逃避了智慧和解脫。

  四、尾 聲

  月光靜靜地灑落在我的身旁,海風吹拂了我的夢幻,波濤音樂般美妙,回旋在我的耳邊,內心寧靜而又明亮!如果你害怕或者逃避,真的是好不冤枉;如果你真誠接受,那就是生命的樂章!此時此刻,天地悠悠,山河夢醒,人生如寄,歲月茫茫。過去、現在、未來……!我一身的清涼,偎依在波瀾壯闊的海岸!

 

上一篇:徐恆志:怎樣實踐佛法(二)
下一篇:達照法師:涅槃境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