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死大事已了,徹見諸法本無我,唯有涅槃堪安住,呈現本來之真實!
然而,涅槃境界又是如何?猶如病愈之健康,只是恢復原來正常之體魄,還有什麼意蘊可能描述?唯獨證者才能知道個中情景,因為如此超越凡人思維的生命內在真實之境界,非是妄想思量分別可以到達。如果沒有絲毫用功修證的體驗,就算想破腦子也想象不出涅槃情況之萬一。但是,佛法行人根據佛經聖言量的指示,也可以略為分析涅槃名稱、內涵、境界之差別,以利於修行者追求涅槃解脫時做參考,免得被各種不切實際的妄想顛倒所障礙,或者體驗到了相似的涅槃就自以為是,反而墮落到邪教外道之境地,殊為可惜憐憫者。
在未到達涅槃境界之前,通常會出現相似涅槃之境,學人應當自知警覺。歷史上無數的外道,歷盡艱辛,窮年皓首,雖然動機不一定錯誤,但是沒有人指示涅槃真解脫之法,辛苦到頭反而落了個外道或者旁門左道之結果。猶如印度歷史上的九十六外道、六十二邪見、外道二十五谛等等,都是在五蘊的法塵概念上分別執著,終究纏縛不斷,被境所困,我執猶在。只停留在六根六塵六識的生滅法中,無論糾結了多久,無論安定歡愉有多深,最終還是只在生死門頭,未能破除顛倒之我見,固執己見,傳播的盡是生滅之法,與佛正法毫不相干。若認為已經解脫涅槃,那真是癡人說夢話,裡外都不對!
真正的涅槃境界,那就是“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世間所有,包括了十方世界的無盡時間和空間,這物質和精神構造起來的五蘊世間,都是無常變化遷流不息的,也都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主宰,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本質屬性。無常的世間就是無我的呈現,無我的真實內涵就是涅槃的內容。所以說無常性即是無我性,無我性即是空性。空性即是空掉所有的世間法;空性就是無造作的本然,不生不滅、不動不搖的本然自性;即是涅槃真實之境界,頓超所有生死、增減、垢淨的分別;即是內在無我的大自在、大解脫了。
涅槃境界也分有住和無住,有住涅槃又分為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這都是對證得涅槃之後的修行狀況而言的。涅槃本意是無我寂靜,涅槃境界是如何處理無我寂靜之狀況?剛剛證悟無我的人,對涅槃的本相本境已經掌握,涅槃本來恰到好處,但他對身心五蘊的生滅法形同陌路。因為此身心五蘊都是由往日業力感召而來,站在涅槃的角度看這五蘊身心,都只是業力的驅使和呈現。業力相續離散,內在本無有我,但自身此業未斷,依然被其左右,這個業力和身心五蘊都是多此一舉,對涅槃來說是多余之物,故稱之為有余涅槃。
待到此身果報結束,所有的生死業力全部消耗干淨,不再有所依賴,更不會有任何塵埃落在生命的境界中,灰身泯智,即得解脫,如薪盡火滅,歸於本來,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即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此時即是入涅槃境界,不再有任何多余的身心萬法,唯獨涅槃真本色,不染世間半點塵,這是無余涅槃。
不管是有余涅槃,還是無余涅槃,都屬於有住涅槃,因為都是安心於涅槃之中,不受任何風霜雪雨的侵蝕干擾,內證純粹無染,跳出三界之外。而無住涅槃則是大乘菩薩所證悟的涅槃境界,即是不住在世間生滅輪回的五蘊身心之中,也不住在有余無余的空寂涅槃之中。因為有智慧,所以不住生滅輪回,因為有慈悲,所以不住無我涅槃,如此悲智雙運而行而證,生死自在,能屈能伸,實在是大乘佛法所追求的最高之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