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與佛教孝慈之道
第二章·經題 第三節·明宗
宗者,宗要也。乃修心之軌道,會體之樞機。體非宗不會,故體後須明宗。前之須顯體,所以令悟天然之性德也。今之所以明宗者,由性德而起修德,謂之全性起修。由修德以顯性德,謂之全修在性。性德本具,喻如古鏡本有光明,然欲顯此光明,須賴磨刮之功,修德喻如磨刮之功。我人心性雖則靈明洞徹,湛寂常恆,只因被蘊、界根塵所污而不得現前受用,故須用磨刮之功除去煩惱,以顯自性。修德之功圓滿,性德之理方顯露。故悟體以後須明修行之宗要也。
今經以“孝順設供,慈心報恩”為宗。先就事明宗,次觀心明宗,後料簡孝順以配四句。
一、 就事明宗
古德雲:“百善孝為先。”以故戒行無量以孝為宗,六度萬行皆以孝為首。《梵網經》
:“孝名為戒,亦名制止。”一部《梵網經》全以孝順心、慈悲心、恭敬心而展開宣說,如來本此三心而結菩薩波羅提木叉。所以,釋迦曠劫常修報恩之行,如上忉利天為母宣說地藏三經,入王宮為父說淨土法門,乃至無量劫前“割肉喂鷹”、“捨身飼虎”。本經之當機目連尊者始得六通道果即念哺乳之恩,當知非但成道之後方念其親,實因報親因緣方修聖道也。地藏菩薩昔為婆羅門女時,為度亡母曾發大誓願雲:“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可見,諸佛菩薩之發心因緣,大率如此。今依世、出世間之二種孝順之道來申張本經之孝慈宗旨與思想。
1、 明世出世間孝之異同
凡世間孝有三種:
○1能尊親,謂自成聖賢,亦能喻親入道,如大舜等。又繼志述事,如武周等。
○2不辱親,謂能終身恪遵父母遺訓,如曾子之啟手啟足等。
○3能養親,謂能終身奉養父母衣食,如曾皙之必有酒肉等。
此中能尊親者名為大孝,亦名至孝、達孝,即為世間之極至,非大舜、武周、周公、孔子等難以做到。然雖宗廟飨之,子孫保之,但不能使其親解脫輪回之苦趣,得真常之大樂。聖人設教,曲隨物機,楊葉止啼,世間孝為出世孝作弄引而已。可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也。
凡出世間孝有四種:
○1盡心供養,如《五分律》雲: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也。
○2誘令修善,如《佛說孝子經》雲:若不能於三尊為至,化其親者,雖盡孝養,猶為不孝。能令二親,去惡為善,奉持五戒,執三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是報重恩。如《毗尼母經》雲:父母若貧,先與受皈戒已,然後施與。又自修善行,亦名為孝。如《罵意經》雲:人持戒,乃孝順父母恩耳!何以故?不殺萬物得長生,不盜物皆富,不YIN不亂,不欺皆信,不飲酒皆淨。父母有時墮是中,變安隱也。
○3勸令捨惡,如《孝子經》雲:若親頑闇,不奉三尊,凶虐殘戾等,子當極谏,以啟悟之。若猶未悟,即為開化,牽臂引類。示王者之牢獄,諸囚之刑戮。若復未移,悲泣啼號,絕不飲食。親雖不明,必懼子死,當強忍伏,心修正道。《儒?禮》亦雲:父母有過,三谏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也。
○4令證道果,如淨藏淨眼之於妙莊嚴王,釋迦世尊之於淨飯父王、及摩耶夫人等。
總之,此出世間四種孝即順四悉檀意,初之一種,同於世間之第三能養,令父母得歡喜益。但世間孝養多事殺生,重結怨業;出世孝養清淨無過,是為異也。次之修善捨惡,同於世間之第一大孝,令父母得生善、滅惡二益。若自修善行,亦名為孝。即同世間之第二不辱其親。但儒明不辱止據現生。佛戒功能濟度累劫,是為異也。第四令證道果,世間所無,能令父母,得入理益。前三為權,此一為實。就入理中,更約生滅、無生、無量、無作。料簡權實,義多無盡。今經約跡一往屬權,約教約理定須歸實。未有如斯哀請救出苦輪,而猶終滯人天偽果者也。
2、明以慈成孝
以慈成孝者,復為三:
○1生緣慈,即觀一切眾生如父母想。如《梵網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作此觀時,怨親平等。於上親、中親、下親、非親非怨、下怨、中怨、上怨等七種境中,次第與上樂、中樂、下樂等三品樂,以此調伏瞋惱悭嫉,乃至證得慈心三昧。凡與我有緣者,皆能為其拔苦與樂。父母恩最重,故與拔最在先也。
○2法緣慈,即觀一切法皆從緣生。如《梵網經》雲:“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眾生惟是四大合成,無我無人,無壽無命。既四大無二,故慈心所緣亦無有二。作此觀時,怨親一相,乃至證得慈心三昧,與拔之力較前更勝也。
○3無緣大慈,即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法界一相,真實平等,不住法相、及眾生相。觀菩提即煩惱,涅槃即生死,結業即解脫,起無作誓,欲拔性德之苦;觀煩惱即菩提,生死卽涅槃,結業即解脫,起無作誓,欲與性德之樂。此慈即悲,此悲即慈,稱性圓修,熏成三昧,隨法界眾生,有可化機宜。關於同體法性者,無謀無慮,任運應之。如此大慈,不可思議。普門示現,神力無邊;剎塵含靈,無不徧度。生我重德,寧不超升也。
此三種慈,生緣乃三乘之所共修,但二乘本無利他宏誓,故為力微;菩薩修之,力用廣大。次法緣慈,二乘亦能少分修習,正是菩薩所修。三無緣大慈,則中道佛法不共二乘。今就目連釋者,須約本跡。本則諸大聲聞皆法身示現,久修久證無緣大慈;跡則示同小果,僅成生緣慈力。故佛簡雲:“非汝一人,力所奈何。”眾聖之道,具三種慈。故雲:“當須十方眾僧之力”也。
何故約三慈成孝?以經中雲:“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當知不修慈力,不成孝道。儒者亦雲:無故而傷一昆蟲,非孝也;無故而損一草木,非孝也。況佛道乎!又慈即是順,順法性故。順即是孝,孝即是一切佛法宗要。故欲孝父母,須順三寶。欲孝順三寶,須修孝慈,報父母恩。又三寶即是父母,如《罵意經》雲:“佛為父,法為母”等。又父母亦即是三寶,如經雲:“有二活佛,在汝家中,謂父與母。”故《梵網經》雲:“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今經以孝慈為宗也。
二、觀心明宗
藕益大師說:“觀心明宗者,現前一念,三寶具足,隨順觀察,名之為孝,亦名法供。迷惑流浪,名之為逆,亦名罪根。一念與觀慧相應,則十界俱悟,何況父母!一念與法性相背,則十界俱迷,又何止父母!又悟則智度母、方便父,同得解脫;迷則無明父、貪愛母,同歸苦輪。如此觀心。是念念中,常修孝慈也。”
三、料簡孝順二字以配四句義
目連尊者本以孝慈欲報父母哺乳之恩,但因力所未及故先出家。是以始得六通便觀三界,見其亡母墮餓鬼道中,雖饷香飯旋成火炭不得食,於是悲號投佛求救。佛教設盂蘭盆供,以拔救餓鬼身,脫一切苦,不辜生育之恩,大報劬勞之德。細詳經義,而備斯義。故經以孝慈為宗。
今則配四句義以料簡孝順二字。
一、孝順二字,自有四義:1、孝而非順,如犬馬之能養等;2、順而非孝,如病索禁忌之食而即供,欲行非為之事而不谏等;3、亦孝亦順,謂有隱而無犯,三谏而隨順色,觀志三年而無改;4、非孝非順,如水中藏父之類。
二、以孝順設供相對復為四句:1、孝順非設供,如董永、王祥等;2、設供非孝順,如為自己求福而修齋等;3、俱是,即盂蘭盆會;4、俱非,如五逆十惡而悭吝之類等。
三、以孝順對拔苦復為四句:1、孝順非拔苦,如丁郎等;2、拔苦非孝順,如救他人之苦等;3、俱是,即盂蘭盆會;4、俱非,如逆小之人。
四、以孝順對報恩復為四義:1、孝順非報恩,護發膚不驕危,非法不言語等;2、報恩非孝順,扶輪報一餐,修行報施主等;3、俱是,即盂蘭盆會;4、俱非,如辜恩逆人等。
當知,今經所談之修供一門,即是圓四行所得之功德,何可校量,實由報恩境勝心強徹於神理故也。善者慎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