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二章·經題 第二節·辨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盂蘭盆經與佛教孝慈之道

  第二章·經題

  第二節·辨體

  名乃假名,體是實質。凡聽講者,須因名尋體。體是一經所诠之主體與實質,是組織經文之基本理念,猶造萬丈高樓之所用空間一般重要。所以,名下辨體是理所當然的事。其目的在於由名會體,好比“得魚忘筌”、“見月失指”。今辨本經正體,先就事辨體,次觀心辨體。

  一、就事辨體

  一切大乘經典,佛皆依“諸法實相”而說,故此“諸法實相”為大乘經論之正體。經若無體,則邪倒無印,便成魔說。然實相雖一,具種種名,如天帝釋,一人多名,普應諸天。實相亦爾,一法多名,普應諸經。經既名別,即以別名而召通體,於理無咎。但因如來說法貴在觀機逗教故,應眾生不同之根性而說種種不同之經論,各經在以“諸法實相”為通體的前提下,則各經亦應有各自不同之別體。

  此經則從頭至尾,皆發揮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之天然性德也——“自性三寶”,故藕益大師判此經以“自性三寶”為一經之正體也。有人亦說以“不思議解脫”為體,其義大致相同。元以人人若開發個中本具之“自性三寶”的功用,則生生父母自然而然地離苦得樂也。

  若征經文,如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又如:“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此中咒願卽是法,可見三寶具足也。目連亦雲:“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力故。”而此三寶,即是一切眾生之自性。

  藕益大師雲:“若眾生自性本不具足三寶功德者,則凡聖條隔,明暗永歧;凡不成感,聖不能應。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迷悟雖異,體性常一。所以,諸佛心內眾生依事托理感於眾生心內諸佛,則眾生心內諸佛無緣無念、任運應於諸佛心內眾生。故以‘自性三寶’為經體也。”

  今依四種三寶,釋此自性三寶如下:

  1、住持三寶

  住持三寶者,佛在世時,樹王得道為佛寶,說四谛法為法寶,度五比丘為僧寶。佛滅度後,范金合土、紙素丹青所成之莊嚴佛像為佛寶,黃卷赤牍、三藏聖教為法寶,剃發染衣、紹隆佛化之一切和尚為僧寶。此三住世不絕,故名住持三寶。

  當知一切形像,即是如來真身,故應視佛像如真佛。經典所在處,即如來法身捨利所在處,如《金剛經》雲:“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故讀誦經文如面對聖容一般,應必恭必敬才是。凡夫比丘僧,亦能荷擔如來正法,為世人種福田,可尊可尚,故應對一切僧尼皆應尊敬。此三悉稱為寶,非世間珍寶所能喻也。

  住持三寶,雖非究竟意義上的三寶,是表法而已,但若無住持三寶的“傳燈續焰”,則佛法難以流傳至今,佛滅後之眾生亦無聽聞佛法之原由,故不可輕忽也。可見,住持三寶是佛法流傳的主要載體,亦是佛法得以熾盛、久住世間的象征。

  2、勝義三寶

  勝義三寶者,一切智、無學功德,五分法身所成,名為佛寶。須知丈六金身只是載此道法之器,今時所造莊嚴形像又是表此載道之器,可謂立像表法施教也,並非崇拜偶像也。

  斷欲無欲,滅谛涅槃,非三世所攝,其性常住,名為法寶。須知四谛法音只是诠此真理,黃卷赤牍又所以傳此法音,亦即诠此真理。令人因言見道,如魚兔之藉筌蹄,明月之賴標指耳。

  聲聞學無學功德,名為僧寶。須知事和六法,止是趨向此道者耳。

  可見,勝義三寶是指究竟意義上的三寶,以說明佛、法、僧之所以稱為“三寶”的真正內涵與意義。從修證意義上講,凡夫皆以“惑、業、苦”而流轉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般若、業即解脫、苦即法身。所以,般若為佛寶,佛是覺者智者,具足無上慈悲與智慧。解脫為法寶,法是幫助行人度河的工具,其究竟處是空性,並非是黃卷赤牍,如《金剛經》雲:“汝等諸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身為僧寶,即指無漏功德智慧,並非事六和之表象。若從真如理體上說,佛寶乃能觀之理,法寶乃所觀之事,僧寶乃理事一如也。

  3、大乘別相三寶

  大乘別相三寶者,“坐蓮華台,始覺道滿,等真法性,常住不滅,剎塵相好,自在莊嚴,化身無數,徧度含識,是為佛寶。”故佛是兩足尊,福足慧足。福足故,則有相好莊嚴、萬德之相,能令一切眾生見者悉生歡喜心;慧足故,則有四辨八音,能說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隨機開導,無有錯謬。

  “十二部經,真淨法藏,一一修多羅,不可說不可說修多羅而為眷屬,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是為法寶。”故法是離欲尊,一切眾生能依佛法修行,即可遠離五塵六欲之境,脫離三界生死之苦。

  “三賢十聖,自在神通,徧滿十方,上求下化,功德智慧,二種莊嚴,覩影聞名,皆獲勝利,是為僧寶。”故僧是眾中尊,即一切菩薩羅漢大德高僧能為一切眾生之所尊敬,堪作人天福田。

  大乘別相三寶,以顯示三寶在世間的應化,此惟獨佛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的相狀,故又稱為化相三寶也。以體現佛陀教化世間的真實相狀,以說明三寶在此世的出現及其功用,以象征佛法的源流。今日行人之所以能得聞佛法,歸依三寶,全仰仗於大乘別相三寶的淵源。

  4、一體三寶

  一體三寶者,以實相慧覺了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雙寂雙照,三智圓覺,名為佛寶。所覺法性之理,三谛宛爾具足名法寶。如此實相覺慧,與理事和合名僧寶。簡單地說,此一體三寶,即是我人一念心中具足佛法僧三寶的道理與功德。如這一念心,今因聞此經而明白孝順之道,為人務須“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發菩提心,具足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此為佛寶。佛者,覺也。我人這一念之靈心,能於世間諸法覺了不迷,此即我人自心中之佛寶。這一念心恆與孝順之道相應,不越常軌,那怕是出言吐氣,一舉一動,無非有益於人,此即我人自心中之法寶。能發之孝順心與所行之孝順事相應,能所不二,即是我人自心中之僧寶也。

  所以,此三既非條別也,當知亦即是三道、三識、三因、三智、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槃、三德等。非一非三,而三而一。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本自有之,非適今也。雖復本具,在迷不覺,但有其理,是為理即佛,亦名理即法,亦名理即僧。

  若從善知識聞,若從經卷聞,聞已開解,恍如夢覺,無復疑惑,是為名字三寶。

  如理觀心,圓伏五住,名觀行三寶。

  相似解發,六根清淨,見思先落,塵沙亦盡,名相似三寶。

  無明分破,契會真常,名分真三寶。

  圓滿菩提,覺法自性,身土一如,理事平等,名究竟三寶。

  總之,如此四種三寶,深淺雖殊,原始要終,總歸自性。後一雖了知自性,未嘗廢於前三。前三雖末達自性,何嘗離性別有施設。故總名自性三寶也。

  此“自性三寶”,一經之正體,眾法之都會。種種萬行,共歸趣之;無量功德,共莊嚴之;言說辯論,而诠顯之;如父如君,如月如海,如天帝釋,最尊最貴,故名為體。

  又此三寶,即是一切法之源底。若能深知此三寶義,於一切法即為窮盡源底,更無余蘊。故名為體。

  又體此三寶,即能徧達一切法門,更無少法出三寶外,無有少法之中而不全具三寶體性。故名為體。

  眾生迷此三寶體性,故非背而背,起惑造業,出生十界苦集顛倒。或著有漏,或著無漏,或著二邊,或著中道,總名悭貪。如彼餓鬼,聖人悟此三寶體性,故非順而順。修因克果,出生半滿頓漸一切道滅,破惡業障,破見思障,破塵沙障,破無明障,總名法供,如彼目連,故以自性三寶為經體也。

  二、觀心辨體

  “觀心辨體者,只此眾生現前一念知覺之性,非內非外,不在中間,非過非現,亦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非長短方圓,豎無初後,橫絕邊涯。欲言其有,則毫無朕跡;欲言其無,則不可斷滅。本自離諸戲論,但因觌體自迷,雖久積沉迷,然終無減缺,是名佛寶。

  現前一切十界依正諸法,皆此介爾心中之所顯現,如彼夢中所見諸法,終不離於夢心。現前諸法,亦復如是。雖妄謂在我心外,各各實有,而實非有。猶如夢未醒時,執夢為實,醒後尋覓,了不可得。如此心中所現十界不離自心,名為法寶。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任顛倒昏迷,分能分所。究竟離心覓法,無分毫法相可得;離法覓心,亦無少許心相可得。即心是法,即法是心,本自和合,不可乖異,名為僧寶。

  此介爾一念心中,圓具如此三寶體性,無欠無余,猶如金剛,不可壞滅。一念既爾,一切諸念,亦復如是。一切諸佛,依此得道,轉大**,入大涅槃。一切住持三寶、勝義三寶、別相三寶、一體三寶,繇此建立。故曰:‘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又曰:‘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若能觀此介爾之心,則能具足一切佛法。故曰:‘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若不作此觀心辨體者,雲何名為‘於念念中,常憶父母’而修孝慈耶!”

  總之,從事相上說有“住持三寶”、“勝義三寶”、與“大乘別相三寶”之分,從理體上說有“一體三寶”之別。但實際上,如上四種三寶皆不能離開“自性三寶”而獨立存在。一體三寶乃將來成佛之正因,人人本有之理心,以顯凡聖之平等;勝義三寶乃了因慧心,以發揮三寶之究竟真實義;大乘別相三寶、住持三寶乃緣因善心,以顯佛住世應化之殊勝與佛滅後之立像的根本意義。所以,非一體三寶不能建立住持三寶,非住持三寶不能發揮一體三寶。一體是理,住持是事,理事從來不二,不可偏廢。理具事造,皆不離我人之自性。但願行人從歸依住持三寶,而開發自己本具之自性三寶才是。

  《六祖壇經》雲:“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著,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行此,是自歸依。”此為對自性三寶之最好解釋,智者善思量。

 

上一篇:第二章·經題 第三節·明宗
下一篇:達真堪布:離苦得樂的方法是什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