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慧祥法師:《首楞嚴經》講解第八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首楞嚴經》講解第八講

  主講:釋慧祥法師

  日期:2007年01月28日

  請大家合掌!

  請大家,至心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祈請本師力加持,願我早開智慧眼,速知一切法實義,直趣菩提廣度眾。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再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於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稱念畢者,請放掌!

  眾佛友!

  上次簡介了《首楞嚴經》的譯者“般剌蜜帝”,並提醒大家在學《首楞嚴經》中所教示的任何法門時,要記得學習保持在避開危險、避開無效、避開後患之下來運用。

  期盼大家深入體會這“避開危險、避開無效、避開後患”的重要性及實用性。

  現在,開始講解《首楞嚴經》的經文。

  請大家以不排斥的心,來觀察我所要跟大家提醒的!

  如果大家看到我所解說的,跟您所理解的有不一樣時,請大家以“凡事,本來有多方面的觀察點切入觀察”的心,來從我所站的角度來看我所說的話。並提出您的疑惑,一起研究。

  【經文】如是我聞。

  【釋經】這是我所聽到的。

  【說明】

  問:“如是我聞”中,所說的“我”,是指誰呢?

  答:

  一、指佛陀。

  因為釋迦牟尼佛,即將入滅之時,阿難尊者曾經問,在講經之初,應該如何說。

  當時佛陀回答當在“經首”,安立“如是我聞”。

  二、指阿難尊者。

  因為當阿難尊者,首次在七葉崛結集經典之時,就是一開口,依佛陀遺教,先說“如是我聞”。

  三、指任何講經者。

  因為任何講經者,在講經時,都要說“這是我所聽來的”,或說“這是我從那一部經看來的”,或說“這是我從哪一位大德僧聽來的”,或說“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問:為什麼佛陀遺教中,要在講經之前安上“如是我聞”的句子呢?

  答:因為“如是我聞”是一個很重要的法門。可以幫助大家正確去理解經義。

  問:“如是我聞”是一個怎樣的法門呢?

  答:“如是我聞”是一個可以正確解如來真實義的法門。

  問:請舉例說明,“如是我聞”的法門,如何運用在正確解如來真實義?

  答:例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CBETA, T08, no. 235, p. 752, a13~16)

  我現在來為大家分析。

  (一)從這《金剛經》的經文的前後經文,我們就可以知道,雖然釋迦牟尼佛,已經明白的說明,如果以“有三十二相”為標准來判定是不是如來。則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那它就應該是如來。

  這時須菩提聽後,就理解佛陀所說的意思。

  但是,須菩提不說,佛陀認為如何如何。

  而是說:我對佛陀所說的話的理解是如何如何。

  用白話來說,就是:

  我聽了佛陀的教示以後,我個人的理解是……。

  這就是“如是我聞”的運用。

  為什麼呢?

  因為,如此說話習慣,可以避免造成謗佛及謗法。

  眾佛友!可以比較比較,現代人的說話習慣,都沒有“如是我聞”的習慣。

  只要聽到有人說了什麼話,就會說:您認為如何如何。

  其實,我們要養成習慣,說:聽了您說的話,我的理解中,您的意思是如何如何。

  因為如此說話的習慣,不論自己的理解正確與否,都不會造成講話的過失。

  所以,我們從《金剛經》中,就會常看到,須菩提尊者,就有如此的講話習慣,常說:“如我解佛所說義…”。而不是說:“佛陀您的意思是…”

  當我們在跟人討論佛法時,也一定要養成“如是我聞”的好習慣。

  甚至,當我們在跟任何人講話時,也都是要養成“如是我聞”的好習慣。

  別一開口,就有謗人之可能。

  很多人講話時,常會說:某某人說如何如何。

  這就是沒有“如是我聞”的講話習慣,所以往往會引發謗人之果報。

  例如:

  有一次,有一個白人對我說:“某甲說某乙不好。”

  這時我就問這白人說:“您有沒有問某甲:‘您為什麼說某乙不好呢?’”

  白人說:“沒有!因為我也覺的某乙不好。”

  這時我說:“您確定您所說的某乙不好,與某甲所說的某乙不好,會是同一個意思嗎?萬一某甲所說的某乙不好,是指今天他身體不好。那又當如何呢?”

  這時白人很驚訝的說:“對哦!我沒有想到!”

  眾佛友!

  很多人講話,是“好簡”。所以別以為我們的理解,就是對方的意思。

  又眾佛友!

  當我們聽人家講話時,我們聽到的是“文字語言”,而看到的是“心中的聯想、想像”。而別以為我們真的看到事實。

  又眾佛友!

  基於上面所說的兩個理由,所以我們聽到別人說話後,我們別太自信的以為我知道了什麼。

  如《四十二章經》載:“佛告沙門:‘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耳。”(CBETA, T17, no. 784, p. 723, b16~18)

  眾佛友!什麼叫“阿羅漢道”?

  答:就是成就認知及講話都是沒有漏洞的方法。也就是“得無漏法”。

  眾佛友!因此,《四十二章經》的這句經文,依我的理解是:

  “小心啊!不要相信自己所認為的,自己所認為的終究是不可以信以為真的。…當我們成就了認知或講話時,都能沒有漏洞了,那時候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

  因此,佛陀要我們在講經之初首,要安立“如是我聞”,也就是要我們別沒有經過觀察思考,就相信自己所聽來的,或自己的理解。

  例如:

  當有人說:“我拿雞蛋,丟石頭,雞蛋不會破。您們知道為什麼嗎?”

  這時,就有很多人開始想像,聯想。各有很多千奇百怪的看法想法。

  但是,實際上,卻是很簡單,因為他一手拿著雞蛋,另一手丟掉石頭。當然手上的雞蛋不會破。

  眾佛友!現在我依這個例子,我跟大家分享,如何運用“如是我聞”。

  實際上:“此人一手拿著雞蛋,另一手丟掉石頭。”這就是“如是”。

  而此人說;“我拿雞蛋,丟石頭,雞蛋不會破。”這就是“我聞”。

  這時,我們對“我聞”的部份,依實際上可能發生的來觀察“如是”的情況,在怎樣的情況是可以被發生的。

  並且,將那些跟“我聞”不符合的,都先放一邊。

  例如:“如是”中的一種情況:拿著雞蛋,往石頭丟,雞蛋不會破。這是不太可能的。我們就先不以此為他的問題的答案。

  又觀察後“如是”中的另一種情況:一手拿著雞蛋,一手丟石頭,雞蛋不會破。這是可能的。我們就知道這是答案之一。

  眾佛友!當我們聽到人家說了什麼時,我們要從“我聞”之中,去觀察“如是”的話,在實際上有哪些可能的情況,依實際來觀察,而不要只依最初想到的就以為是了。

  又舉一個例子:

  當有一個人,忽然間來跟我們問:如果有一個人掉到水裡面了,我們應該怎麼辦?

  這時我們依“如是我聞”的法門,則當“問一句”。請問:“這個掉到水裡的人,現在在哪兒呢?”

  這時就有“如是”的可能情況:

  (一)他回答:“這個人還在水中浮沉快淹死了”。

  當然,這時我們就要快點去救他了。

  (二)他回答:“這個人己被救上來了,只是我想要問問,如果是您,您會如何處理。”

  這時,我們就可以泡個荼或咖啡,慢慢談。不用急。

  (三)他回答:“沒有這個人,我只是假設個問題來跟您討論討論。”

  這時,我們更無需緊張,要討論過三天也行。

  眾佛友!

  正因為“如是我聞”一法,是很妙的法。

  所以在經典中,因為譯者的不同,所以有時被譯為“我聞如是”、“聞如是”、“如是我聞”。

  眾佛友!我們說話時,都要“如是我聞”,以示負責。

  有些人說法時,就沒有養成這個好習慣。常常將自己說的,自己的觀念,說是佛說的。明明是自己對經典的個人見解,也說是佛說的。其實那都是不好的習慣。

  又有些人說話時,也沒有養成這個好習慣,常常將自己說的,說是對方的意思,而造成誤解對方的意思,造成誹謗對方。

  最近,我遇到一件事,就是對方沒有“如是我聞”。而是“自想自說以為別人說”。

  事情是如此:

  有電腦修理人員,來洽商如何修理。

  這時某甲,自己看到估價單的請款方式,就開始自己聯想,就開始生氣。說這估價單是沒有用的,對方是愚笨的,怎麼可以寫這種估價單。

  後來,我問他您為什麼如此說呢?

  他說明後。

  我就跟他說,您所說的是您的聯想,而不是我們開會的決定。您何必生氣呢?

  後來,我們就說,我們依他的估價單的說法,“如是的情況”可以有很多種做法。您為什麼只自限一種做法而生氣呢?

  因此,後來我們用一種,大家都滿意的做法來做。

  眾佛友!“如是我聞”一法,看似沒有什麼。其實是很深很深的法。請大家要重視,並正確有效運用。

  現在我就今天所說的,整理一下:

  “如是我聞”,用白話來說就是:

  一、如果是指方法:當我不論聽聞到什麼方法時,我們就依實際來觀察如是的方法可能有哪些,並依實際上安全有效無後患的那一個方法來運用。

  二、如果是指現象:當我不論聽聞到什麼現象時,我就依實際來觀察如是的現象可能有哪些,當實際上不只一種可能時,就用再次提問,以確定是哪一種。如果只有一種可能,就提出來問對方以玆確認。

  三、如果是指某甲轉述別人說什麼時:當我不論聽到什麼,就不去認為別人是否說這些,而是如實的知道某甲說什麼就好了。

  有關這項,其中還有很多細項要深入學習正確運用。

  四、如果是指經文:也是要學正確理解經文。這於將來我在講經時,就會運用到,到時我再提醒各位我是如何運用“如是我聞”之法的。

  眾佛友!

  例如:

  如果有人說:“心經,在教我們不執著。”

  這時,我們就觀察《心經》中,並沒有“不執著”如是之詞。這時我們就可以請問他:

  請問:我所看到的玄奘大師所譯的《心經》中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其中並沒有“不執著”一詞,您所說的《心經》是哪一部經?

  這時,也許,我們可以知道他所說的《心經》是另一部經。或是這“不執著”只是他個人的理解。

  眾佛友!

  這種運用方法,就是“如是我聞”的運用方式,可以正確理解對方的話。

  而不會有誤解,所以不會造成誹謗。

  例如:《雜阿含經》記載:

  當外道聽到別人說了佛陀說什麼時,這時,當他去問佛陀時,也不會直接對佛陀問:您為什麼如此說。

  而是問:您是否曾經如此說。

  《雜阿含經》“時。薩遮尼犍子白佛言:‘我聞瞿昙作如是說法。作如是教授諸弟子。教諸弟子“於色觀察無我。受.想.行.識觀察無我。此五受陰勤方便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

  為是瞿昙有如是教。為是傳者毀瞿昙耶?如說說耶?不如說說耶?如法說耶?法次法說耶?無有異忍來相難诘。令墮負處耶?”

  眾佛友!

  這就是講話時,沒有漏洞的方式,別一開始就以為別人講的,就是我們想的意思。

  而是要想,這只不過是我聽來的。要經證實才算數!

  因此,“如是我聞”就是含有:“這是我聽來的,您們要經實證才算數的”。

  眾佛友!

  經典,就像“良醫所開的藥單”。是要“對症用藥”的。

  第一、有人看到經典,而不實修實證。就像病人拿了良醫所開藥單,不去捉藥吃藥,而將藥單供著禮拜這藥單,病是不會因此而好起來的。

  同樣的,我們有福遇到經典,不是只將經典供著而已,而是要依經典教的方法,有效運用來解決我們實際上的問題。

  第二、有人看到經典,亂解亂修。就像病人拿了良醫所開的藥單,沒弄清楚如何服用,而自己亂吃。病反而加重了!

  同樣的,我們有福遇到經典,不要亂解亂修,而要弄清楚,在安全、有效、無後患之下,來運用經典所教之法。

  第三、有人看到經典,實修實證後,得了個小小的經驗,就自以為滿足,不再求增進。

  就像病了拿了良醫所開的藥單,捉了藥吃,病稍好,也未根治,就不再吃藥了。病反而沒有好完全,就會再復發。

  同樣的,我們就算依經實修實證後。得了個任何的善境界,也不可以得少為足,而當再精進,直到成佛。

  不然,就會如《首楞嚴經》所示的“五十陰魔”的問題出現。

  眾佛友!

  有五類醫生,都屬良醫,我們當知道:

  一、此醫生,雖不知我們的病名,病因。也不知如何對症下藥,令我們的病根治。但他至少,可以有方法。教我們如何減輕病苦,並且其方法,不會有後遺症,或副作用。

  二、再進一步的良醫是,雖亦不知病因,也不知如何治好這病。但他至少,可以有方法,令病情轉好,並且其方法,不會有副作用及後遺症。

  三、再進一些的良醫是,雖不知如何根治令此病永不再起。但他至少,可以有方法,治好此病。並且其方法,不會有副作用及後遺症。

  四、再進一步的良醫是:雖不知如何根治令此病永不再起。但他有能力,治好此病,並教我們一些方法,令我們比較不會再引發這病,但不能完全預防。並且其方法,不會有副作用及後遺症。

  五、最好的良醫是:不但能令我們的病減輕病苦,也知道如何治療,也知道如何教我們完全預防令病不再起。並且其方法,不會有副作用及後遺症。

  眾佛友!

  當我們身體有病時,當去看這五種良醫。

  我們病就會有救的。

  又眾佛友!我們在運用佛陀的教導時,也是要讓自己成為自己的良醫。

  不論如何運用佛陀所教的方法,或教別人運用佛陀所教的方法時,都要提醒自己及別人,要安全、有效、無後患之下來運用佛陀的教法,不要令有副作用,不要令有後遺症。

  如此,我們就是一個很好的佛弟子,就是眾生的“良醫(善知識)”。

  最後,我將“如是我聞”一詞,再用白話整理一遍:

  這是我所聽來的所以要在安全有效無後患之下來實踐運用才算數。

  祝大家能正用佛法!

 

上一篇:慧祥法師:《首楞嚴經》講解第九講
下一篇:慧祥法師:《首楞嚴經》講解第七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由于xuefo.tw域名因备案需要暂停使用(最短15天),自即日起请用http://big5.xuefo.tw访问网站,特此通知!

29323090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