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十一卷 第四章 論修行方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一卷 第四章 論修行方法

  作為一個學佛人,談論最多的話題,我想就是如何學佛了吧!如何學佛,其實也就是佛應當如何學的意思,其實也就是應當如何進行佛教的修學修行的意思。

  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學佛日久功深,還是乍入佛門,關於如何修行的這個話題,好像永遠都是最為重要和關鍵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會在學習佛的教法的過程中,發現、分析、否定或者接受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修行方法,這種最終被自己接受並且研習的方法,也就成立自己修身立命的根本,甚至也成為否定別人,劃分敵我的一個原則了。

  在本文中,我不想牽扯的太多有可能引起爭論的大乘、小乘、密乘等種種修行方法,而是會集中在《楞嚴經》本身所提出的修行方法上面,通過對經文內容的歸納和整理,期望能夠幫助大家在增強對本經的理解的基礎上,把握住真正有意義的修行方法。

  首先我們來看看最為直接的有關修行方法的論述:

  在《楞嚴經》一開始,在第一卷中,阿難因為被外道邪咒所迷惑,差一點就要毀掉清淨戒體的時候,被佛的神咒威力所拯救。當他回到祗園的時候,“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什麼意思呢?

  阿難經過這次事情的打擊,已經明白了原來自己一直以來所以為的“我這麼多年聽聞了那麼多的佛經,應當已經很厲害了”的觀點是如此的錯誤,原來自己一直以為的“我是佛最親近的堂弟,一直跟隨在佛的身邊,自然而然就可以獲得解脫了”的看法是如此的毫無意義,原來自己一直以為的“我懂得那麼多的經文,那麼多的金剛護法一定隨時都在守護著我,我應當可以不會遭受任何的煩惱和障礙”的竊喜原來是如此的無知。

  阿難經過這次事情的打擊,已經明白了原來多聞,並不能說明什麼,原來學佛,還是要通過用心的修行才能真正的獲得力量。因此,阿難真誠地想開始修行了,想讓佛把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最終證悟菩提的最初方法傳授給自己。

  這個問題,其實完全就是我們每一個眾生想要開始學佛的時候,第一個會提出的問題:我要學佛,我要最終成就佛果,最開始應當怎麼入手呢?我不要那些花裡胡哨、奇奇怪怪、神經兮兮的東西,我只想要能夠最終讓我成就佛果、圓滿出離一切煩惱痛苦、圓滿具足一切福德智慧的方法,也就是說:我要的就是實打實的成佛法門。

  對於阿難的這個問題,佛是如何回答的呢?同樣在《楞嚴經》第一卷中,佛第一句話說:“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什麼意思呢?

  佛在這句回答裡面,已經完全點出了一切佛之所以能夠成佛的一切法門的最關鍵之處,同樣也一切眾生之所以一直在輪回中起伏沉淪不能出離得最根本之處,那就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明白了這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就是成佛了;不明白這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反而創造出了種種的妄想,反而認為種種妄想就是真實自己,在這種情況下,眾生就只能繼續做眾生,繼續在生死相續中受苦了。

  那麼,到底這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是什麼呢?如何鬧明白它呢?

  佛接著通過詢問阿難最初出家發心的情況,把阿難的注意力吸引到內心和眼睛這兩個方面之後,說出了關鍵的第二句話:“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之所以一個人對感受到輪回中的種種痛苦,之所以會希望修行成就擺脫痛苦享受涅槃寂樂,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內心了。那麼這個內心到底是什麼呢?這個我們認為就是我們自己的內心究竟在我們身體的什麼地方呢?

  各位,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佛對阿難要學習“一切諸佛成就菩提最初方便”的直接回答:去弄明白你自己的“心”吧。你弄明白你自己的“心”的方法,過程,就是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成佛的修行方法了;你弄明白你自己的“心”的過程,就是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成佛的修行過程了。

  這個說法對不對呢?絕對正確!證據就在緊接著的經文中。

  同樣是《楞嚴經》第一卷中,在佛問了“阿難心目何所在”、“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汝今堂中先何所見”、“ 汝矚林園因何有見”等問題,並且聽到阿難的幾句回答之後,認為阿難雖然聽聞了那麼多的經文,但是對於“心”還是一無所知。簡直就和一個初學者沒有什麼兩樣,不!不對!因為他聽聞了很多的佛經,已經被很多的經文所迷惑,簡直比那些什麼都不懂的初學者還要差!

  因此,“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谛聽。”佛的意思是說,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機緣之下,我要對阿難,以及在座的所有還沒有完全明白修行方法的眾人,把十方一切諸佛最關鍵、最核心、最統一的法門:首楞嚴王,傳授出來,要不然的話,雖然我還在不斷地講述著種種的經文,還在開示著種種的法義,但是他們都好像沒有真正上道一樣的,還是開誠布公地、明白徹底地交底了吧。

  然後佛就開始通過一個個的問題,不斷地讓阿難來回答他自己對於“心”的見解和認識,可是,每一次阿難的回答,不論阿難說“心在身內”、“心在身外”、“心在根內”、“心在明暗”、“思維體即心”、“心在中間”“無著即心”、“能推者即心”,都被佛堅決地否定了,並且在推理方面的說服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其間,佛也在放光動地(“面門放光。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令諸世界合成一界。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之後,提出了和之前的論點完全一致的之所以眾生不能解脫,而是一直顛倒輪回的根本原因:“種種顛倒。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同時,佛還是非常肯定明白地告訴阿難以及在場的所有人說:“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意思就是只要沒有真正明白“心”的人,不論他如何用功努力,不論他能夠一定多少年,不論他又什麼樣的神通威力,就連阿羅漢果都成就不了,更何況究竟無上的菩提涅槃佛果呢!

  阿難因為提出了七八種的對“心”的認識,都被佛否定了,而且佛還說“怪不得你聽得多,卻一直沒有證果”的這種話,阿難只好又對佛進行哀求“唯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在這樣的因緣之下,佛又一次放光了“胸卍湧光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並且非常明白地說“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之後就通過解釋客塵的概念“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神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雲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才讓阿難對於“真心”有了初步的認識。

  之後在《楞嚴經》第二卷中,佛通過和波斯匿王的不斷問答,得出了“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的結論,從而讓大眾對於“真心本無生滅”的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而後在阿難的不斷疑問之中,佛通過“八還辨見”,讓他們,尤其是讓阿難,對於“見性”的認知,其實也就是“心”的另外一個名字的認知,提高了一步。

  至此,對於本經從一開始就提出的“心目何所在”的問題,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初步的回答。也就是說,通過解決了對“心”的基本認知,一個修行人基本上就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學佛人了;反過來說,在還沒有對“心”建立起來基本正確的認識之前,不論這個人能夠背誦多少經文、佛菩薩名號、咒語,不論這個人供養多少上師、本尊、佛菩薩,不論這個人布施多少錢財,不論這個人放了多少生,都算不上是真正的學佛人,最多也就是行善的善人而已。

  所以,按照本人對《楞嚴經》的理解,有關修行方法的問題,尤其是關於“最初方便”的問題,在《楞嚴經》的第一二卷中已經說明得非常清楚了:就是建立對“心”的認識。或者也可以說是建立一個基本上正確的清淨見地,這是學佛人修行的最根本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忽視的地方,最容易出錯的地方。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就在這部《楞嚴經》中,雖然在最開始的第一二卷的內容中,佛已經對阿難以及大眾引導和開示了最關鍵的“心”的清淨見地,可是轉眼之間,同樣是在第二卷的時候,阿難就已經開始對初步建立起來的“心”的見地,結合自己以往從佛這裡聽到的種種法語,產生了非常多的疑惑和問題,比如“因緣”、“自然”、“和合”、“非和合”等說法。而釋迦牟尼佛,也對阿難的種種疑問,給予了相應的種種詳細的說明和分析。

  在這種情況下,等到了《楞嚴經》第四卷的時候,阿難因為“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以華屋。”而再次請佛明白開示自己一切諸佛的“無余涅槃本發心路”。

  而佛則為了“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薩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對阿難以及在座的大眾,非常清楚地又一次強調了所謂“無上乘妙修行路”,那就是“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第一義者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第二義者。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經過從第一卷一直到第四卷的漫長問答和分析,我們終於可以在釋迦牟尼佛的反復強調和明確指示之下,明白所謂的修行方法,其實最基本的、最開始的,的的確確就是明白“心”,也就是明白“無生滅性”。

  那麼,到了現在,我們就可以明白地講出來:不論是什麼人,按照什麼經典,通過什麼方式,來宣傳或者推崇自己認可的學佛的方法,如果在該修法當中,並沒有針對如何分析、如何論證“心”、“無生滅性”,那該修法就一定不是可靠並且正確的學佛可以使用的方法。

  而且,我們也可以非常肯定的說,對於“心”、“無生滅性”的修學方法,並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獲得並且上手的,因為真正對“心”、對“無生滅性”的認知,幾乎會顛覆一個學佛人不論是來自於世俗知識還是來自於種種佛典的見解,如果沒有經過反復的錘煉,沒有經過有經驗的過來人的師傅的指點,往往就會向本經中的阿難那樣,一會兒明白了,一會兒又會被所謂的名詞概念搞混淆了。

  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在禅宗的修行過程中,非常強調明心見性之後的保任功夫了,因為只要你在名相方面、在日常生活、修行、工作、行、住、坐、臥等時時刻刻有絲毫的不謹慎,就會重新被種種執著妄想所纏繞,要不然就再次迷惑了,要不然就誤入歧途了。

  同樣我們也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在大圓滿法的教授之中,不論你的托嘎境界如何高深,只要你沒有徹底的徹卻見地作為基礎,那也僅僅只是空中的花朵而已,並不算是四步境界的成績和功德。

  為了在阿難以及在座的大眾心目中,進一步強化對清淨見地的重視,佛在《楞嚴經》第五卷中,通過偈句的形式,再次肯定地說:“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花,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雲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毘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這就是十方一切佛的唯一成就法門了。

  用什麼方法來對“心”的見地進行反復的錘煉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為了提供給阿難以及在座的大眾詳盡的參考意見,佛就讓大家公認的已經達到無學果位的諸位大阿羅漢、大菩薩等主動報告過去他們各自的修行方法:“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然後就先後有二十五位成就者,分別把自己結合十八界的各自特點而修行,並且逐漸證得成就的經過,做了一番匯報。其中有專門針對六根入手的,又專門針對六塵入手的,有專門針對六識的,有專門針對大種入手的,也有根、塵、識結合入手的修法。

  之後釋迦牟尼佛就請文殊菩薩來判斷“二十五行。誰當其根。何方便門得易成就?”而文殊菩薩在佛的神力加被之下,經過一一的點評,最後評點出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在入手容易程度、切合“心”的見地程度、修法功德圓滿程度等種種方面,是最適合這個釋迦牟尼佛的佛土中的眾生修行的方法,他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並且也一再地推崇說“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對這部《楞嚴經》中的正確的真正的修行方法進行一下小結了。

  每一個想要學佛的人,要想未來證得無上的菩提佛果,修行的方法就是要明白真正的“不生滅性”,也就是真正的自己的“心”是什麼,通過的途徑,則可以是佛在本經前六卷中所使用過的七處征心(直入心)、八還辨見(入見性)的方法;也可以使用鐘聲有無(入聲塵)、聞性有無(入聞性)的方法;當然,最好還是使用觀音菩薩親證、文殊菩薩推薦、釋迦牟尼佛認可的“聲、聞、性合、反聞自性”的方法,因為使用這個觀音法門,不但可以上手方便,而且可以隨時隨地不斷錘煉和保任自己的見地,更沒有任何時間、地點等過多的約束條件,實在是最佳法門啊!。

  可能各位會問:這才是第六卷的時候啊,在後面的四卷中,釋迦牟尼佛不是還講述了更多的其他的修行方法的嗎?為什麼你現在就把最佳法門給輕易確定下來了呢?

  這是因為,在我看來,只有這個法門能夠從“心”的層面解決修行問題,而後面佛在阿難的不斷提問下所說出來的種種方法,僅僅是輔助方法,或者安慰性的方法而已。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在《楞嚴經》第五卷中,佛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只要是按照緊接著的二十五圓通法門中的選擇好的法門進行修行(比如說後來在第六卷中選擇出來的觀音耳根圓通法門),就一定可以證得根解脫人空、法解脫性空、俱空不生無生忍,這就已經是圓滿地成就了啊!這是我說到了第六卷就可以確定耳根圓通法門是為此土眾生最佳修行法門的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在阿難向佛提出“欲益未來諸眾生故。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的這個要求下,釋迦牟尼佛提出了第七卷中的“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戒成已後著新淨衣然香閒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呪一百八遍。然後結界建立道場。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於道場中發菩薩願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的這種修法,但是這種修法就是更加高層次,或者說更加殊勝並且符合阿難以及大眾需要的嗎?並不是!因為在《楞嚴經》第七卷中佛有明白的說明:“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多般怛啰無上神呪”,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所提出的楞嚴神咒以及建立道場等的修行方法,是為那些宿世習氣過於身後,實在不能認識和體會到“心”的“不生滅性”的人們所准備的一套備用修行方法,或者也可以稱作是安慰性的說法,因為經過嚴格的三七日修行之後,釋迦牟尼佛就會親自出現在這個眾生面前,對這個眾生進行摩頂安慰,並且對他進行開示,以便讓他能夠真正開悟,開悟什麼呢?還不就是“不生滅”的“心”麼!所以,我的第二個理由就是楞嚴神咒的修行方法,只能是一種輔助性或者安慰性的修行方法,並不能直接取代對“心”的認識方面的努力。

  第三個理由,在《楞嚴經》第六卷中有“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其心不YIN、其心不殺、其心不偷、斷大妄語,則不隨其生死相續。”結合第八卷中的“猶如揑目。亂花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一者修習。除其助因。永斷五辛;二者真修。刳其正性。嚴持清淨戒律;三者增進。違其現業。旋元自歸反流全一六用不行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也就成為了廣為人們所傳頌的戒、定、慧三學的修行方法。難道這也不是最佳的修行方法嗎?的確不是!為什麼呢?恰如我們在前面討論戒律時候所分析的那樣,從“不生滅”的“心”的層次上面來說,本無所戒,也無所犯;如果你想通過專心的持戒,尤其是斷五辛、持淨戒這兩條,其實完全和“心”沒有任何的直接關系,反而是增加了更多的二元對立的客塵。至於第三點“旋元自歸”,這其實恰恰還就是我們所說的最佳方法觀音耳根圓通法門的“返聞自性”那個修行方法,只不過是用了不同的詞語而已。因此,第三個理由,恰恰就是如果離開了返聞自性的戒定慧,只不過是世間外道都可以修行的世間法門而已,並不能算得上是學佛的法門。

  所以,經過種種的分析和說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學佛的修行方法,一定是時時刻刻在“不生滅性”、“心”上面下功夫,而最容易上手的法門,則就屬於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的“返聞自性”法門了。

  因為我們之所以沉淪在輪回中,根本原因就是“心”產生了虛妄的迷亂;因此我們唯一能夠出離輪回的修行方法,也就只有解決“心”了。

 

上一篇:第十一卷 第五章 論在家出家
下一篇:第十一卷 第三章 論戒律(以YIN戒為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