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淺釋(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難。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阿難!這陣微風是出自你的袈裟衣角?衣中有風,那你就成為披風,衣隨風飄搖,衣就應該離開你的身體。又我現在垂衣而坐,在大會中來向你們說法。你看我的衣,究竟風在哪裡,不應該說衣中還有另外藏風的地方啊!

  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

  風若生自虛空,就不必藉著拂衣才有風。但當你衣不動時,為何沒有風來拂面呢?況且空性常住,風亦應常生,既然從虛空生,那無風的時候,虛空亦應當不存在,風不存在是可看見,但虛空怎能不存在?不存在時作何形狀呢?

  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虛空。雲何風出。

  空是無生滅的,若有生滅就不應該叫作虛空。空是以無物為體,既叫虛空,何以有風出來呢?

  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雲何倒拂。

  若風是從他人的面生的,那就應該吹到你的面。但是你自己整衣,為何倒吹到他人面上。

  汝審谛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曾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

  你再詳細觀察,整衣是你,面是他人,虛空是寂然不動,不會參加流動的,那麼這陣風究竟從何方鼓動到這裡來呢?

  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

  風是動,空是靜,一動一靜,根本體性是隔異,不可能和合的,亦不能說此風性,是無因自有的。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你宛然不知道,如來藏中,性具的風就是真空,性具的空就是真風。其體本然清淨,而周遍法界。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

  隨九界眾生勝劣之心,大小之量,皆能應之而滿足其所願。阿難,就好像你一個人輕輕搖動你這衣服,就有微風吹出。假如整個世界每個人都搖動衣服,就整個世界都有風生。所以風大是周遍法界,沒有一定的處所。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循業眾生之業感而顯現應得之果報。世上無知之輩,便迷惑為因緣,為自然。其實這都是妄想識心,分別計度,但有戲論言說而無真實之義。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捨。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虛空淺深。隨出多少。

  現在講空大。空大即藏性。阿難,空性是無形的,只是隨色塵之緣而顯現。所豐德城離開恆河很遠,所以一切剎利即王族和地主,婆羅門即淨族梵志,毗捨即商人,首陀羅是農夫,頗羅墮譯利根,即六藝百工之輩,和旃陀羅譯嚴職,即屠夫劊子輩。(國法令其外出時,必搖鈴執幟,警人異路,因良不與同行。)

  這些居民,因新居落成,就要掘井取水。當掘井時,挖出一尺泥土,就有一尺虛空。挖出一丈泥土,就有一丈虛空。虛空之深淺,是跟著泥土挖出多少而定的。

  此空為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

  現在這虛空是因泥土出來,而有虛空,還是因鑿掘而有虛空?抑是虛空無因而自有呢?

  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唯見大地。迥無通達。

  阿難,若說此空是無因而自然生的,但在未掘土以前,何以又不見通達無礙之空,而只是硬硬實實的大地?(外道多執虛空為自然性,故佛先破之,以明非自然。)

  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雲何虛空因土而出。

  若說空是因泥土被挖出才有,那麼泥土挖出時,應該見空走入才對。若泥土先出,而無虛空走入,怎可說空是因掘土而生呢?

  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

  若說虛空本無出入,那就虛空和泥土同是一體,沒有差異,等於虛空就同於泥土。那麼當挖泥土出來的時候,空又何以不出來呢?

  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鑿自出土。雲何見空。

  若說虛空因掘而出,那麼掘出的該是虛空而不是泥土。若空不是因掘而出,只是掘時挖出泥土沒有挖出虛空,但為何隨掘隨見虛空呢?

  汝更審谛。谛審谛觀。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所出。

  你要仔細觀察,掘是用人手去掘,隨其方向,運轉掘泥。土是因從地下挖移出來,至於井內虛空,究竟從何處出來呢?

  鑿空虛實。不相為用。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從自出。

  鑿是堅實,空是虛浮,一實一虛,怎可以互相和合呢?但亦不該說虛空是無所從來,自然而出的。

  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因此,當知虛空圓融周遍,不動不搖,和剛才所說的地、水、火風同時稱為五大,其相雖妄,其性則真,圓融無礙,不生不滅,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

  阿難!你搞糊塗了,執著法皆因四大和合而有,不明白四大原是如來藏性,圓融無礙。你現在應當觀察虛空,是因掘土而出還是因移土而入?還是土有出入而空無出入?如果明白空大是非出非入,非不出入,就可明白四大,圓融周遍,非和非合,非不和合了。

  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你完全不知道,如來藏中,性具之覺本來就是真體之空,性具之空即是真體之覺。清淨本然,而周遍法界的。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

  隨九法界眾生勝劣之心,大小之量,皆能應之而滿足其所願。如一井之泥土掘出,就有一井之虛空;十方世界掘井,亦是一樣有虛空。因空性是圓融而遍滿十方,豈有一定的方所!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循著眾生所造之業感而發現之。好像無色界天人,厭有趣空,便現空無邊處天。世上無知之輩,惑為因緣所生,及自然之性。其實皆是妄想識心在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真實之義。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只陀林。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

  現在講見大。見大統攝六根見、聞、嗅、嘗、覺、知之性,它是屬第八識,分映在六根門頭。這六根能令我們生死輪轉,沒有停息。這六根亦能令我們速證涅槃,早獲解脫。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見覺即見性,亦即如來藏性,它只是靈明洞徹,寂而常照沒有能知和所知。它的能知和所知,是因色和空才顯現。這是說藏性之體是不變,因有色和空,才顯現隨之用。

  好像你現今在只陀林,早晨太陽出來,就有光明,傍晚日落,便是黃昏。如在半夜時有月便有光明,無月便是黑暗。要有明暗和色空等塵境,你的見精才能分析是明是暗,是色是空。

  此見為復與明暗相並太虛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

  見精既要托塵才能顯現,那麼見精是不是和明、暗、色、空同為一體,還是不同一體,抑是或同非同,或異非異呢?

  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於明。暗時當滅。滅則雲何見明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雲何成。

  阿難!若說見精是與明、暗、色、空原是一體,但明和暗不能並立,有暗就無明,有明就無暗。若說見精只與暗為一體,明時就該沒有見了。若說見精只與明為一體,那麼暗時就該沒有見了。既然沒有見精又怎能看見明和暗呢?明暗是有差別,有生滅的,明來暗去,暗生明滅。而見性是無生滅的,又怎能成為一體?

  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

  若說見精與明暗都不是一體,那麼離開明暗和虛空,汝試分析見精之體,是什麼形相?

  離明離暗。及離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虛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

  見性是離塵無體,離開了明暗色空諸塵境,見精就沒有自體,亦就等於龜毛兔角了。離開了明暗色空,又怎能成立汝的見性?

  明暗相背。雲何或同。離三元無。雲何或異。

  明暗之體本是互相違背的,即明來暗去,暗生明滅,故此怎可說是同一體呢?但離開明暗色空,又無獨立之見,又怎可說是不同一體?

  分空分見。本無邊畔。雲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雲何非異。

  分析所見之空,分析能見之色,本來是無界限邊際的,怎可說是不同呢?但見明見暗,見性是無遷變,即明暗是有生滅,見精是常住之體,又怎可說非異呢?

  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谛審觀。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你更要詳細的審察,明相是從太陽來,暗相是隨黑月來,通是屬虛空,空是歸大地,各有所從來。你能見之見精,是從何處生出呢?既無所從來,見性就不是和合相了。見覺本是空頑,不是和,也不是合。不應該見精無端而自出。

  若見聞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並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見、聞、知,包括嗅、嘗、覺這六精之性,是圓融無礙,周遍法界的。本來是不動不搖,不生不滅。當知無邊際不搖動的虛空,和其搖動之地、火、水、風,同名為六大,其體性是平等的。其色相雖是妄,但其體性是真,圓融無礙,都是如來藏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搖不動的。

  阿難。汝性沉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

  阿難!你之心性沉淪,迷於權教,不明白自己之見性、聞性、嗅性、嘗性、覺性和知性,本來都是如來藏中之妙真如性。你現在應該再觀察,這六精之性是有生滅,還是無生滅?是同異呢?還是非同異?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你還未曾知道,如來藏中性具之見即是覺體的本明,本覺之精即是妙明的真見,本來是清淨寂然,廣大圓滿,周遍法界。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

  墮九法界眾生勝劣之心,大小之量,皆能一一應之。如一見精之根性,其體就能周遍法界,則耳根之聞性,鼻根之嗅性,舌根之嘗性,身根之覺性以及意根之知性,都具妙性之德用清淨光明,好像玉之瑩光皎潔,周遍法界,圓滿十方虛空。即無在無所不在,豈有一定方所?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循九法界眾生之業,而各發現他們之見。如肉眼不能見障外之色,天上見空,慧眼見色了空,法眼遍觀塵世。此皆循業而發現勝劣之見,而世上無正知之輩,惑為因緣及自然性,其實皆是識心在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

  現在講識大。什麼是識?識就是認識,是明了分別的意思。你認識什麼?說我認識張三李四、王五趙六。認識他們做什麼?認識他們可做朋友。就因為認識就把你拖下去,沉迷不悟,認假作真,把自己最親之七兄弟都不要。所以佛不怕麻煩,一個一個把它找出來,這是你的到親骨肉哩!法門眷屬你不認識,只掛住張三李四王五趙六,所以你雖說認識,其實什麼都不認識。因為把自己最親兄弟都丟在一邊,把如來藏裡面的本有家珍,本地風光都放棄,而往外馳求,捨本逐末,捨近求遠,去拉攏社會關系,認賊作子,認假為真,盡在外邊用識心來做事。有人說:“現在這個亦是識心。”

  不錯!但這個識心在凡夫分上不明白,這就有害。若明白什麼是真,什麼是假,把七兄弟找到了,即這個識心就變成如來藏性。找到自己的家珍,就不會再向外馳求了。

  阿難!識性是無根源的,它必須藉著六根對六塵,虛妄為緣,才能顯現分別之識。你現今在這個楞嚴法會上,試把眼睛依著次序來看在會聖眾,但在你看的時候,即根塵相對的時候,就如從鏡裡所照到的一樣,沒有絲毫分析之念,不分別美惡高低之念,亦即一念未生之時,這個就是眼根中的見性。

  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捨利弗。

  這個識即識相,亦即眼識,你之眼識就會隨著眼根,次第分別指出,這是文殊譯妙德,這是富樓那譯滿慈,這是目犍連譯采菽氏,這是須菩提譯空王,這是捨利弗譯鹙子。

  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虛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

  這個能分別了知之識,是生於能見之眼,是生於所見之塵相,是生於虛空,抑是無緣無故,突然而生出呢?

  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

  阿難!若說你之眼識,是生於眼根中,那如果無明暗和色空諸塵相映托它,根本就沒有你之見性。見性尚且沒有,又從何處發生眼識?

  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

  若說識性是生於塵相中,不是從見根生,既然沒有見根,又怎能見光明和黑暗。明暗都看不見,當然亦沒有色和空。明暗如和空諸相都沒有,眼識又怎能發生?

  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

  若說識生於空,既非塵相又非見根,則無能分辨之性,自然不會知道是明是暗,是色是空。這是離根無塵,若非塵相,就無所緣之境,那麼見聞覺知就離塵無根,沒有立足之地,怎能還有見有聞有覺有知呢?

  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

  處此非相非見二非之中,而能生眼識之虛空,根本同於無,因為沒有見,怎能辨別。若強說虛空是有,但虛空之中,又不同於物質之有,縱使你發出眼識,又怎能有所分別呢?

  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

  若說眼識是無因而生,只是突然而出,為什麼不在白日的時候,突然能生出你看見明月的眼識?

  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

  你更要詳細小心審察,能見的眼根,寄托在你眼睛裡面,所見的塵相,就是現前所對之境。有形可狀的,叫做色塵之相,無形可相的,成為無相之虛空。在這根塵色空之中,你詳細審察,能生你眼識的來源,究竟在何處呢?

  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識是有分別屬動,見是無分別屬靜。二者體性各異,分明不是和合與非和合。而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也是一樣,這六種識必須要根塵相對才能生識,並不是無因而生,自然而有的。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來,那就非和合而有,當知這能分別之訓和見聞覺知等根,同是圓滿湛然不動。它們的體性都不是從因緣所生的,兼同無情的虛空,及地水火風,都叫做七大。七大之相雖妄,但其性則真,圓融無礙,皆是如來藏性,本來沒有生滅而常住不動的。

  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

  阿難!你的心粗浮,粗即不細,浮則不深,即無細深之智慧,故不能明白見和聞等根原是如來藏性,又不能明白了知之識性,亦是本屬如來藏性。汝應當小心觀察,這六處識心是同呢?是異呢?苦說同,但它們的六用是差別的;若說異,則原本是同一精明。是空呢?是有呢?若說空,但能了別分析;若說有,又全無形相。是非同呢?非異呢?若說非同,則原本是一體;若說非異,則六處用殊。是非空?非有呢?若說非空,則離於根塵原無所有;若說非有,但卻能分別諸塵境界。若能明白這些道理,便知道識大和其他六大,都不是和合非和合,非不和合而有的。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

  你本不知道如來藏性中,性具之識即是妙明真知,本覺之明即是性真之識,妙覺湛然不動,而能遍滿十方世界。

  含吐十虛。寧有方所。

  識性的偉大,能含吐十方虛空,能包涵及出生十方無邊際虛空。何況虛空中,所有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一切萬法呢?所以說:“三界唯識”,即識心,亦是:“萬法唯心”,識既然這樣偉大,那還有什麼方所來限量它呢?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循著九法界眾生之業感,而發現其應得果報。世間沒有正知之輩,就迷惑為萬法是因緣生,是自然有。其實皆是意識心在虛妄計度,只是戲論的言說,而沒有真實的義理。

  有問:此經先破識心,名義皆妄,畢竟無體,至顯見文中,又復兼相形而破之,但至十八界,即許為如來藏性,妙真如性,至七大時,更稱為周遍法界,含吐十虛,即是性之全體。為何前說它是極妄,而後又說它是極真?

  答:初心修道,須從方便,抉擇真妄,捨生死根本,取涅槃妙心。所以一定要先破識,決定不用它。既悟徹識全是妄,然後才能圓解普融,就明白無法不真,無法不如,直到剎塵億劫,無非一真法界矣。

  指掌錄說:“識之所以為惡者,因不知其妄”。因不知其妄,所以就誤認以為真,遂不復更求真本,終將如來藏性,日洎沒於情塵之中,從迷積迷,浩劫不返。若果知道是妄,不會認作真,還須會歸如來藏性。如不然者必至全體灰泯,反將含吐十虛之妙覺明用,永沉幻果,塵劫莫升。故知前之正破旁破,務令了識是妄。後之會相融性,即要返妄成真。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掛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當如來講完七大之時,阿難及在法會大眾,都得到佛的微妙開示,說明破妄顯真的道理。大家都覺得,身心空空蕩蕩地一點都無所掛礙。各人都自覺知,妄身和妄心本來是虛妄空幻,真心自性的本體,則遍滿十方法界,看見十方虛空,猶如看手中所持的樹葉一樣地渺小。這是說:真心能包羅萬法,將十方世界,縮大為小,好像看自己手裡所持的葉物一樣。

  阿難最初認為識就是心,經世尊逐一破剖識是妄心後,就捨妄求真,求世尊說明真心。世尊就指‘見'是心,說明見性是不動不滅、不失不還、不雜不分、無礙、超情、離見——作十種顯示妙明真心。再為會合四科: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全事即理。又融會七大,全相皆性,普融萬法,分析真心包羅萬方,真心極微細而奧妙。所以阿難和大眾,都能了然明白,頓開天眼,領悟到十方虛空都在自己真心裡,都不出現前一念心。所以心法是妙不可言,萬法唯心,心包萬法。諸法從心生,諸法從心滅。

  為何我們不能蕩蕩然,了無掛礙?就是因為放不下,心裡還有執著。一句不順耳的話就生煩惱,不高興。沒有接到男友或女友來信,就天天惦掛。其實惦掛有何用?只會把頭發變白,自己弄老而已。好像我以前在香港建寺,太過擔心,頭發就都變白。現在什麼都不掛,頭發又變黑了。又好像現在我和你們講經,講完就算,看書亦一樣,看完就算,全無執著。遇有困難問題,即想辦法當場解決,從不放在心頭,不是故意忘記,只是自然而忘。這就是能看開,對一切事都很平淡,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遇一切災難都不怕,就是山崩屋塌,亦無驚恐。為何你有驚恐?就是因為放不下,怕傷害,其實靈性是完整的,什麼都不能傷害它!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

  上四句是萬法唯心,下二句是心包萬法。及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所有的物相,皆是正覺妙明,真心自性所變現。真心是純一無雜染,而且周遍圓融,能含裹十方世界裡的一切。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迷惑時,將自己的法身,埋沒在色身中。現在已明白,法身廣大遍滿十方。再反看父母所生的肉身,猶如虛空中,吹起一粒微塵,若存若亡,至渺至小,終歸都會滅亡的。又好像在湛然澄清的大海上,飄浮著一點點的水泡,忽起忽滅,無從知道。幻妄的色身就是這樣無常,現在經世尊開示後,已了然明白,本自具足的靈妙真心,是永遠常住不滅的。所以不要太寶貴這個不清淨的肉身,不要執著它。

  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贊佛。

  在法會中的大眾,都合掌禮佛,得聞前所未聞的妙法。大眾跪在如來面前,由阿難說偈來贊佛。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

  【妙湛總持不動尊】:這兩句偈語是贊佛贊法。“妙湛”是贊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經上說:“微妙淨法身,湛然映一切”。“總持”是贊佛的報身,報身具般若妙智,如陀羅尼,能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不動”是贊佛之應身,應眾生之機而現身度之。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隨機應現,能應種種身,但本體不動,在不動道場而教化眾生。“尊”是佛之名稱,即世尊。

  【首楞嚴王世稀有】:“首楞嚴王”是贊法。首即第一,楞嚴大定,究竟堅固三昧之王。這定是諸定中之王,能統百千三昧。“世稀有”是贊佛贊法。這楞嚴大定是難逢難遇,世間所少有的。這兩句偈語是贊佛贊法的。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銷我億劫顛倒想】:銷即消除,億劫是無量無數劫,即無始以來。顛倒想,即迷真為妄,執妄為真。真妄顛倒,今得佛開示,如雲開見月,冰化為水,故億劫顛倒妄想,立即消除。

  【不歷僧祇獲法身】:阿僧祇譯作無央數。劫譯作長時分。法身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修成,由初發心至初地,經一阿僧祇劫。由初地至七地,再經一阿僧祇劫。由八地至妙覺又經一阿僧祇劫才成佛。但阿難現在已經明白,故說不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而獲法身。獲即是悟得,但還要用功修行才能證得。這是說阿難因明白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本具佛性。故可以很快便修成佛,不必經歷三大阿僧祇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願今得果成寶王】:果是佛果,寶王即佛。既已悟得法身,即望能修得佛果,故發願自今以後,精進修持以證佛果而成為法寶之王。這句是運智,上求佛道以自利。

  【還度如是恆沙眾】這句是運悲,還要下度眾生以利他,不但自利,還要度恆河沙數的眾生以利他。

  【將此深心奉塵剎】:深心即悲智之心,大乘菩薩心,將這深心回奉十方微塵剎土諸佛及眾生。於佛則常隨學,以求慧足;於眾生則廣行濟度,以求福足。福慧雙足來莊嚴成佛國王。

  【是則名為報佛恩】:眾生即佛,度生為佛本願,故將此深心奉獻給諸佛及眾生,才能報答佛微妙開示之深恩。

  此四句偈亦即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偈的首句,包括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要成無上佛道,一定要先學兼修無量法門。偈下句包括“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要斷盡煩惱才能廣度眾生。不斷煩惱,則反為眾生所度,因眾生個性剛強,善惡不一。如遇惡性,難調難伏便不聽話。眾生不聽教化而令自己反生煩惱,豈不反為眾生所度?因此要斷盡煩惱,對惡性眾生,才能不怪他,耐心地慢慢感化他。那麼,良善眾生,只要攝度,自然聽教。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伏請世尊為證明】:伏即五體投地。所發的願,沒有證明,不能成立。所以就伏地啟請世尊為他證明,亦即求佛慈悲加被,使所發宏願能早日實現,而不會退失。

  【五濁惡世誓先入】:五濁:即是(一)劫濁,濁是渾濁,劫,梵語為劫波,譯作長時分。人壽在八萬四千歲時,每一百年壽命減去一歲,身量高度減低一寸。一直減至一百歲,就是五濁惡世開始的時候。劫為何名濁?因眾生惡業所感而成渾濁。

  (二)見濁:以五利使為體。利即速,五利使即五種妄見,能令眾生造業而很快便墮落。茲將五利使略釋如下。(1)身見:執身為我而妄生貪愛,食好吃好穿好,把身體看得太重要,如無價寶珠,只可惜弄錯了。真正之寶珠不識,而妄執虛假的四大為寶珠,一天到晚都為它忙碌。(2)邊見:執有執空而起二邊之見。一味偏執,不是執有,就是執空,不合中庸之道。(3)戒取:非因計因,執著能持戒之見,專修無益苦行,而生我慢貢高心,看不起人。(4)見取:非果計果,未證言證,未悟言悟,而起自負自尊之心,不知有漏界中,終非究竟。(5)邪見:邪知邪見,撥無因果,誹謗正法,自誤誤人。此五種妄見,昏昧迷亂,混濁自性,故名見濁。

  (三)煩惱濁:以五鈍使為體。鈍即遲鈍,亦是五種妄心,能使眾生,造諸惡業。(1)貪心:於順情境上,生貪而無厭之心;(2)嗔心:於逆情境上,生嗔怒怨恨之心;(3)癡心:癡迷不能覺察之心;(4)慢心:於諸眾生,生驕慢不能謙遜之心;(5)疑心:於諸善法,心起疑惑,不能抉擇。這五種妄心能生種種煩惱混濁自性故名煩惱濁。

  (四)眾生濁:眾生之名就是最骯髒,不干淨,積聚色、受、想、行、識五陰作肉身,以四大假和合為外身。色身污穢,生死輪回,備受諸苦,故名眾生濁。

  (五)命濁:色和心連持為體,色即地水火風之色法。心即見聞覺知之心性。見聞覺知本一精之體,因執四大為色身遂有障礙,致令心色連屬,執持不散,這就是命根。命是虛幻而短促無定故名見濁。

  五濁惡世時,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故佛這時候出現於世,教化眾生。阿難亦發願,先入五濁惡世來度苦惱眾生。

  【如一眾生未成佛】:並且發廣大心,如果還有一個眾生尚未成佛,我也不成佛。這種願力,多麼偉大!

  【終不於此取泥洹】:始終不願自己先取泥洹。泥洹即涅槃,亦即證果成佛。好像地藏菩薩的願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十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十雄大力大慈悲】:佛具大威德能攝伏一切眾生,能破除眾生最微細疑惑,即根本無明,故稱大雄。能拔眾生無明煩惱深根,故稱大力。佛之慈悲,是平等而普遍無緣,能給一切眾生究竟樂,不是暫時而是永久的。菩薩只度有緣眾生,佛是無緣大慈,無緣眾生亦度,不必選擇。佛之同體大悲又能拔除一切眾生生死苦惱。

  【希更審除微細惑】:阿難求佛更為審除微細惑,微細惑有二種:(一)界內思惑,是煩惱障細分;(二)界外無明,是所知障細分。阿難雖悟獲法身,而這二惑未能破盡,所能須加強修行,求佛再開示審除。

  【令我早登無上覺】:希望佛能更除其細惑,以便我早日獲登無上的覺道。

  【於十方界坐道場】:能證到無上覺道,才能到十方世界去建立道場,大轉法輪,教化眾生。

  【舜若多性可銷亡】:舜若多,上文譯作最初解,這裡譯為空性。阿難已發廣大心,四宏願心,所以說:縱使虛空之性可以銷滅。

  【爍迦羅心無動轉】:虛空怎能銷亡。縱使能銷亡的話,但我此堅固真心是不會搖動的。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爍迦羅譯作堅固。

 

上一篇: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1)
下一篇: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淺釋(3)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