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十七 第四十九章 色界四禅十八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十九章 色界四禅十八天

  內容提要:

  十八天名字:初禅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禅九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十八天,都離了情欲,但還為形所累,還為色質所礙。到此為止,都稱為色界。

  一 初禅

  原文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無有智慧。

  但能執身,不行YIN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溫陵曰:前明六天雖出塵擾而未能絕欲,故通名欲界。自此而下,名十八天。雖離欲染,還有色質,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為已離欲染也。通號四禅,為已離散動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禅定感生,然特有漏禅,觀六事行耳。六行者,厭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淨、是妙、是離,此則凡夫伏惑超世間道也。不假禅那等者,言雖非正修真三摩地,無正智慧,但修六行、伏欲使,愛染不生,則不留欲界。粗惑不染,淨報現前,故即生梵世。)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白話解

  佛接著說:“阿難,世間一切修心的人,如果不修禅那,不可能生發智慧。

  如果能執身自律,不行YIN欲,行不思,坐不念,不生YIN欲之心,不行YIN欲之事,再無欲界之情。這人即時成梵眾之身,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梵眾天。

  已滅除欲習,便成就了離欲心。自覺持行律儀,所愛所樂,都無違律而得隨順,這人即時合於梵德,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梵輔天。

  原文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提。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禅。

  (溫陵曰:已離欲界八苦,故曰苦惱不逼、已離散動欲心,故曰諸漏不動。俱捨雲:此名離生喜樂地,謂離欲界雜惡,得輕安樂也。)

  白話解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戒行清淨,心生明悟,樂作梵天之主。這人即時能統領梵眾,為大梵王,這樣的人所到境界,稱為大梵天。

  阿難,入了這三勝流,不再受一切苦惱的逼迫。雖未修入真三摩提,但自己的清淨心中,已不為諸漏所動。這三天稱為初禅天。

  二 二禅

  原文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1。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溫陵曰:定力轉明,妙光迭發,境隨光發,遍成琉璃。)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提。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禅。

  (溫陵曰:二禅離憂,得極喜樂,故雲憂懸不逼。初禅方得漏心不動,而未能伏,此天已伏粗漏,則業漸劣,行漸勝也。俱捨雲:此名定生喜樂地,為有定水潤業,憂懸不逼也。)

  【注】

  1 寂湛生光 坐禅之時,兩眼輕閉,常人眼前只見模糊的光影。當澄心不動時,便見眼前光明景象。此光是心精所發。

  白話解

  阿難,梵天之王,統攝梵天,梵行圓滿成就,漸入佳境,當澄心不動時,寂湛生光,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少光天。

  諸光相耀,照耀無盡,映照十方界,都變成通體透明的琉璃,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無量光天。

  以此圓妙之光,反觀自己身心,發化清淨,應用無盡,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光音天。

  阿難,入了這三勝流,已得禅樂,不受一切憂患所懸。雖未入真三摩提,但於清淨心中,已斷伏粗漏。這三天稱為二禅天。

  三 三禅

  原文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溫陵曰:由上圓光教體披露妙理,發成精行,離前喜動,而生淨樂。是樂非境,乃出乎淨性,恬泊寂靜,名寂滅樂。而淨猶劣,則能通而已,未能成也。以猶劣故,名少淨也。)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溫陵曰:淨空者,離諸喜動、不緣物境之定相也。由是充擴,使淨相無際,協乎妙性,故身心輕安而性樂成矣。以無際故,名無量淨也。)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托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溫陵曰:淨空無際,故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則性樂歸托於是矣。以一切圓淨,故名遍淨。)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提。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禅。

  (溫陵曰:具精行性樂,名大隨順,故安穩無量也。歡喜畢具者,此名離喜妙樂地,謂心雖離喜,而喜樂自具也。)

  白話解

  阿難,二禅天人,修習光音法,光色燦爛,音聲美妙。修行成就,漸得寂滅之樂,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稱少淨天。

  眼前顯現明淨虛空,身心無限輕松安樂,入寂滅樂。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無量淨天。

  身心內外,一切圓淨,成就至淨功德,專心托於禅樂,一切歸寂滅樂,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遍淨天。

  阿難,入了這三勝流,一切得大隨順,身心得大安穩,無量安樂。雖未入真三摩提,但已在安穩之中,生大歡喜之心。這三天稱為三禅天。

  四 四禅

  原文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

  苦樂二心,俱時頓捨。粗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吳興曰:三禅無下界苦因,雖名為樂,樂久必壞,壞亦成苦,今既捨樂苦,則不生地持,名此為捨俱禅。溫陵曰:自此以下明四禅,凡有九天。然四禅報境,但有三天,第四無想,乃第三廣果別開,皆凡夫報境。此四之上,有五不還天,乃聖賢別修淨慮,與凡夫不同。)

  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白話解

  阿難,再說,三禅天人,苦因已盡,身心再無煩惱憂患之苦,但禅樂境界並不常住。久樂必生變化。

  修禅之人,苦樂之心,全都捨棄,滅盡粗重相,生發淨福性。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福生天。

  心悟勝解,無苦無樂,清淨圓融,此後都得隨順,窮未來際,無處非福。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福愛天。

  原文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歧路。

  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1。如是一類,名無想天2。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禅3。

  【注】

  1 前半劫滅,後半劫生 外道以為死心不動、身心俱滅是真功夫。其實,除非他死了,否則,永劫做不到在禅中身心俱滅,只不過滅了又生,所以說它們前半劫滅,後半劫生。

  2 無想天 無想是外道所持的觀點,所以說無想天是外道所居處。

  3 四禅 下面所說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五不還天,仍屬四禅天。

  白話解

  阿難,修行到了福愛天,從此分兩條路:

  若已得無量光、無量淨,到這時,福德圓明,廣獲福報。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廣果天。

  若已經厭離苦樂,於苦於樂,捨之又捨,捨身捨心,直至身心俱滅,身如槁木,心若死灰。這人以生滅心為修行初心,不可能了悟不生不滅之性,於五百劫中,可說是前半劫滅,後半劫生,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無想天。

  阿難,入了這四勝流,雖然修行者還未入無為真不動地,但已不為世間一切苦樂所動,心有所悟,功用純熟。這四天稱為四禅天。”

  五 不還

  原文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1,俱時滅盡。苦樂雙忘,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阿難,苦樂兩滅,斗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沈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注】

  1 下界九品習氣欲界貪、嗔、癡、慢、身見、邊見,色界貪、癡、慢,共九品惡劣習氣,稱為下界九品習氣。

  白話解

  阿難,此中還有五不還天。已經滅盡下界九品習氣,忘苦忘樂,一時都徹底滅盡。不會再停留在四禅以下諸天的境界。因此,一切都能捨心堅固,永不退還。

  阿難,滅盡苦樂,心無煩惱沖突,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無煩天。

  心專一處,與客塵不交,無所緣處,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無熱天。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不會有前塵影事等塵垢,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善見天。

  洞照遠近,見性無礙,精微皆現。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善現天。

  究竟了解一切因緣,窮盡色界種種勝境,悟色性入無邊虛空,這一類人所到境界,稱為色究竟天。

  原文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禅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

  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白話解

  阿難,這五不還天,即使是四禅四天之王,只能欽聞,而不能達到如此境界的知見。

  如今,世間曠野深山的聖道場地,都是功德完滿的阿羅漢在那兒住持,世間粗人所不能知見。

  阿難,從初禅到五不還,共十八天,都離了情欲,但還為形所累,還為色質所礙。到此為止,都稱為色界。”

 

上一篇: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十七 第五十章 無色四天與修羅
下一篇: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十六 第四十八章 仙道與欲界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