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華嚴經講話 十四、甘露之法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十四、甘露之法雨——二睦品(二)

  雁聽華嚴經——大覺寺僧范

  北齊文宣帝(公元五五○——五五九年在位)建國於華北地區,其都城邺(今河南省臨漳縣),有寺院多處。

  據《續高僧傳》(卷十〈靖嵩傳〉)載,邺都有大寺四千、僧尼八萬、講座數二百余,聞法之大家信者約一萬人。

  邺都有一大寺,名顯義寺。膠州刺史杜弼賞於此舉辦講經法會,應請而來者,為大覺寺之僧范。僧范為研究

  《華嚴經》之第一人。

  當僧范於冬期講座講《華嚴經》,講至〈十地品〉第六地時,有一雁騰空而至,自寺塔之東迂回而入講堂,面對台上開講之僧范,伏地聆聽。講經畢,則自寺塔之西,展翅而去。

  至夏間,講座開始後,有雀鳥飛來,凝神聽講。又曾於濟州講經時,有鳥鴉前來聽經。蓋雁雀溫和,歡喜近人聽講;而烏鴉者,惡性殘忍,被喻為凶惡之物,如此凶惡之烏鴉尚且前來聽僧范講經。

  僧范自幼嗜讀群書,至二十三歲,已遍讀中國古典,以至印度各種咒術等,以學識淵博知名於當時。後立志學佛,曾燃指供佛。是後《華嚴經》之大成者法藏,亦於出家前燃指供佛。欲燃指供佛,若無堅強之願心,則於事難成。

  僧范二十九歲時,因聽一僧開講《涅槃經》,獲悉佛之奧秘,遂於邺都一寺中出家。出家後,專研《法華》、《華嚴》二經,更師事當時之大學者慧光。是後,於邺都大開法庭,常有聽眾千余人聚集。時有大儒者徐遵明、李寶頂等依之受菩薩戒。儒者發心求受菩薩戒,足見僧范之感化力。在僧范之著述中,幾乎遍及大乘經典,又撰有多種注釋書。如此眾多著述,若能有一二種流傳至今,則不難獲知北齊時代佛教研究之水准。

  僧范處儒入佛,崇信者與日據增,且被譽為「高僧」。所有供養物品。皆隨手分施門徒,自身不留一物,於衣食等物質上從未有不滿之顯露。喜怒不形於色,嚴持戒法,始終如一。此外,更一心專注於《華嚴經》之研究,晝間開講經典,夜裡則禮拜千佛。天保六所(公元五五五年)三月二日,因疾而終,世壽八十歲,如其英悟之資質,後來者亦難尋覓。

  專修唯心行之捨身行者——法喜禅師

  僧范於開始講解《華嚴經·十地品》之化六地時,有雁子前來聽講,第六地「現前地」乃重要之修行階段。於第六現前地中,般若智慧現前,即說有名之「唯心偈」。第七地說廣大心,第八地說神通力,第九地說智慧光遍照,第十地說承愛諸佛法雨。

  於說第六現前地之始,敘述菩薩之贊歎世尊。更有天女,作天眾伎樂,贊歎世尊功德。有:

  常行於布施,利益諸眾生;

  本來雖清淨,持戒而堅心。

  如此贊歎之語,恰如敘述僧范之生涯,雁子前來俯伏聽經,亦為當然之事。

  解脫月菩薩請求金剛藏菩薩說明第六地之風光。金剛藏菩薩答以進入第六地,須具十種平等。即覺悟一切無法、無相、無生、無滅、本來清淨、無戲論、不取不捨、離、幻夢、有無不二等。

  進入第六地之菩薩,於觀十二因緣之同時,並觀:

  三界虛妄,但是心作;

  十二緣分,是皆依心。

  此即「唯心偈」之謂。即說明世界乃因妄念所造作,十二因緣亦依心而成立。「唯心偈」一文,於偈頌中之表現,如後:

  了達於三界,但從貪心有;

  知十二因緣,在於一心中。

  如是則生死,但從心而起;

  心若得滅者,生死則亦盡。

  二者所言相同,即謂因貪心、妄心,而有三界之幻影形成。生死者,即迷之世界,或流轉之世界之所有物。而「迷之世界」,實亦由貪心所成。

  唐初,長安附近藍田縣之津梁寺,住有法喜禅師者,因病而自覺生命將不長久,因此,不再服藥,謂門人道:「無常至矣!勿事器擾,當默然靜慮,津吾去識,勿使異人軋入房也。」

  法喜獨自於房中,一心誦念「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之「唯心偈」,泰然迎接「死」之來臨。是時,門人皆聞北方林中,有音樂車馬聲響起,眾知此乃自極樂世界之來迎者,隨即告知漢喜禅師。禅師道:「我已捨棄世間一切果報,又何復再思生極樂世界,那僅是麻煩之事罷了!」

  說罷,即端然進入禅定,且不再發一言,房中充滿香氣,至五更,於端坐中逝去,顏色鮮明,如平常入定般。

  法喜於生前,曾預示弟子道:「將遺體暴置山野,布施鳥獸;再將死骸置於幽谷。」然而,於禅師逝世後,弟子們見顏貌端詳,欲將之暴置山野,皆感猶豫。於是,便決定鑿造巖窟,將遺體安置。然而,是日夕時,卻值暴風雪不停,雪積一尺高,將山路全部覆住。當遺體搬運途中,卻聞已經死亡之法喜之聲音,說道:「我本欲將屍體暴置山野,布施鳥獸,為何欲將之埋葬,此乃違我本願。大雪已將荒野埋覆,可立刻停止葬列。」大眾聽悉法喜所說,卻無視於其所願,仍將遺體安置於巖窟內。

  隔不久,一信徒至窟內拜見遺體,見其容貌仍未改變,神色泰然。又隔不久,仍未見容貌改變,大家皆為 其遺體不壞感到訝異。有人將覆住全身之衲衣掀起,一看!身體部分已不知為何物啃食,僅見枯骨鮮明,而頭部卻完好如初,容貌未變,頭部以下僅剩骸骨,此實即符合法喜之本願,(《續高僧傳》卷十九〈法喜傳〉)

  有「青溪禅眾,天下最稱」之美譽之荊州青溪山寺,法喜自年輕時即於此修行,其示寂這事確實不可思議。示寂前,直念「三界虛妄,但是一心」,即使極樂世界亦不願前往之法喜,竟示現如此奇跡。以屍體布施鳥獸,為法喜之本願。而死後屍體被埋葬,後又達成其願望之強烈意志,或即對懦夫這一種彈劾。此與一心念佛求往生極樂者,實如天壤之別。

  「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之道理,若能即此體悟,則死後之世界亦不在乎其有或無。因凡事皆由人之貧欲心所示現。死後若心不執著,則極樂、地獄皆不存在。所遺屍體布施鳥獸乃為最上妙方。如法喜之禅者,實為「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之實踐者。葬儀或墳墓皆不執著之法喜,實為生於空法中,死於空法中之行者。捨棄世間一切果報,不求往生極樂之法喜,其心中對於去來之看法如何?於終南山之暴風雪下,其遺體又何所見?人,獨自來到世間,又獨自悄悄地離去;獨自一個人,於死時,即使極樂世界亦不求生,而捨棄一切之法喜,實即為一捨身之行者。

  願力與神通力——第七遠行地

  進入第七地之菩薩,能遠離聲聞、緣覺二乘之境地,故稱為遠行地。自第六地進入第七地,必須實踐十種妙行。其中有: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

  求道者,必須能遠離三界。僧范自儒入佛時,「空門寂想,不緣世務」(〈僧范傳〉),即捨去一切世俗之生計,一心禅坐,覺悟一切皆空之理,不以世間雜務及人際關系困擾自心。然而,若僅捨棄三界,則不名為菩薩。菩薩者,須立誓度化眾生、莊嚴三界。若欲莊嚴三界,則須於現實世界中實踐菩薩行。

  第七遠行地中,有如下數語:

  佛子!譬如二世界。

  一定清淨,一定垢穢。

  是二中間,難可得過。

  此世界中,有清淨世界與垢穢世界二種,欲圓融此二世界,並非易事。一般人僅能偏於某一邊。若生存於清淨之世界,則無法救度陷於污濁泥沼中之受苦者;而生存於污濁世界中,則窮其一生亦無法得救。唯有菩薩越陷於污濁之泥沼中,其清淨世界之意識越須強烈。

  欲過此界,當以神通及大願力。

  即謂欲莊嚴三界,令污濁之世界成為清靜之佛國土,須具有神通力及大願力。若無神通力,則不能深入污濁之世界中。經雲:「菩薩亦如是,行於雜道,難可得過。以大願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故,爾乃得過。」

  欲行雜道,實為困難之事。行雜道者,即莊嚴三界。如講經、注疏等即為雜道,若非具大願、大智、大方便力,則實難行雜道。其中特別重要者,即大願及願心。於行住坐臥中,皆能生起救度眾生之願心者,即為菩薩,而菩薩須具足十波羅蜜。實踐十波羅蜜之菩薩,如經雲:「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為救度眾生須發揮勇猛而後行事。」

  不壞之境涯——第八不動地

  修行完成而不為所動,能自然實踐菩薩行之地,稱為不動地。入不動地之菩薩,即為深行之菩薩。此菩薩能遠離一切世間相,及一切貧著,住於絕不為聲聞、緣覺所破之不動境地。

  不動者,並非易事。或者經二三年之修學,於藝道、武道上下功夫,然不久即停止。不論任何事,欲求達到不退職卻之境界,實不容易。

  入不動地名為深行菩薩,一切世間所不能測,離一切相、離一切想、一切貧著,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

  此乃謂入不動地之深行菩薩,住於深遠之境地中,非世間一般常識所能測知。已斷除一切想念、妄念、貧著、執著之菩薩,其境涯非他人所能破,故稱為不動地菩薩。僧范「喜怒不形,洗穢奉禁,始終一如」 ,可謂即住於不動之境地中。

  喜怒哀樂不形於色,洗去一切污濁垢穢,住於清淨之世界,持守戒律,始終如一,此境界或可謂不動地之菩薩。雁雀尚且來聽聞十地之法,可知僧范之於〈十地品〉,並非僅口頭之開講,乃全身實際之行動。即不動之「計筵」。

  諸佛子!菩薩此地不可壞故,名為不動地。智慧不轉地。此外,第八地又可稱為威德地、童真地、自在地、成地、究竟地,名稱雖多,然其根本仍於「不動」。所以能支撐其不動者,即禅定力堅固之緣故。

  說法無盡——第九善慧地

  進入第九地之菩薩,智慧殊勝,不論至何處,皆能敷演妙法。欲入第九地,須具備十種智慧,其中有「欲入如來深密法藏」,即深入經藏之謂。若不入經藏,則不能也了知佛教法。僧范曾致力於研學《法嚴》、《華嚴》、《十地》、《地持》、《維摩》等大乘經典,堪稱為深入經藏之奧秘。

  講解經論時,關非僅止於自身之深入修學,於聽講之大眾,更須把握其根機。所謂「對機說話」。於高名之儒者、教養深遂之高階段人物,和一般普通農民等,須有應其根機而說法之能力。經雲:

  菩薩住是地,悉知眾生心,

  諸根及欲樂,種種差別義;

  深心善思維,隨宜而說法。

  住於第九地之菩薩,須知悉眾生之心,能力與願望,因各聽講者所具之能力皆不同。經雲:

  菩薩為法師,猶如師子王,

  牛王寶山王,安住無所畏。

  菩薩即法師,宣說大法時,猶如百獸之王——獅子王,或如牛王、寶山王,在發師子吼,毫無畏懼。僧范之說法,或即如師子王,因雁、烏鴉等皆前來聽法。

  住第九地之菩薩,以四無礙智說法。即:一、法無礙智(說法時毫無滯塞),二、義無礙智(所說之義理流暢,毫無滯塞),三、辭無礙智(說法時之言辭無礙),四、樂說無礙智(以上述三種智慧,能自在為眾生說法)。此間,若缺任何一種,則不得說法自在。被稱為「明匠」之僧,或已具此四無礙智而能說法自在,因於聚集千余聽眾之場合,並非一般人所能為。

  智慧之完成——第十法雲地

  如智慧雲之漫布,如甘露雨之遍麗,此即法雲地。其說法,如麗真理之雨,如雲之彌漫,故稱為法雲地。

  住法雲地,於一佛所,能受大法明雨,二佛、三佛,用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於一念中,皆能堪受如是諸佛大法雲雨,是故此地名法雲地。

  菩薩住於法雲地,堪受無數諸佛之大法雨。又第十之菩薩,能具自在力。

  是菩薩住此地,於智慧中,得上自在力。或經狹國為廣,廣國為狹;或以垢國為淨,淨國為垢。如是一切世界,皆有神力。

  即於智慧中,能得自在力。能變狹士為廣士,或亦垢穢國土為清淨國土。僧范於開講《華嚴經》時,不僅如雀、雁之溫和鳥前來聽講,凶惡不詳之烏鴉亦前來聽講。垢穢之鳥,亦能改變極樂世界能發出美妙音聲之迦陵頻伽。僧范之法音響徹法堂,此世界亦如佛國淨土般需用於法堂內外聽聞說法之鳥,亦即成為極樂世界之鳥。

  〈十地品〉之最後,總結說明初地至十地之要點。於初地,發廣大願心:於第二地,嚴持戒律;於第三地,修習禅定;於第四地,專一修道;於第五地,琢磨方便智;於第六地,知甚深因緣;於第七地,修廣大心,於第八地,發莊嚴世界之神通力;於第九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於第十地,承受諸佛之大法雨。

  能住於十地之菩薩,實非尋常之輩。即使初地這歡喜地,真能進入此境界者,或乏其人。然而,以此十種境界,用來激勵自己,勉為適用,亦屬必要。人,若能加功修持,必能達於某種境界。如僧范、法喜,與吾人無異,然彼等能盡心盡力精進修持,且能發大願心,終能獲得常人所不能得之神通力。願心並非不能生起神通力,由願心而發願心,終能發起神通力。

 

上一篇:華嚴經講話 十五、華嚴力之發揚
下一篇:華嚴經講話 十三、歡喜之妙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