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五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華嚴禅行法----《禅觀》第五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再接著昨天講的,這個禅修上面所需要進行的禅觀工程,我們先看生住異滅這個圖,這個禅觀所需要的訓練那要寫一大本書,不是小事。但是我們要告訴各位,你既然在修行有一個要領,一定要注意,只要你缺少生命力,那就一定走錯。你在修行的過程裡,應該是越來越有生命感,而不是越來越沒生命感,老是很蕭條的那種情況是不對的。

  你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生命力旺盛靜不下來,那這個是有可能。因為我們剛學,就像灌氣一樣灌到球都爆了,因為你不知道該停,這是有可能,不可能沒氣,因為你在灌氣。假如說你在修行的過程裡,不是在充實你的生命能量,本身就是錯誤的,你就已經走相反的路子。

  所以,禅觀的本身,在中國為什麼它不用瑜伽,而用氣功,你就知道它原因在哪裡了,因為氣功本身是讓你的生命增強能量基本上是比瑜伽來的快,但是這一套如何教給你,現在沒有人會教。瑜伽在印度,它還傳有正統的這一套,所以我們准備把這一套引用進來,當國內這一套能夠在形成氣候的時候,我們不排斥,我們通通接受。

  但是,你要是不能增加生命能量,本身就不對,絕對不對,你不用擔心。越修越蕭條,佛陀不是要來虐待我們的,你放心,他是要我們能夠活出燦爛,活出芬芳,不會叫你活的那麼難受,那麼我們在這裡要先跟你分析一下,在整個修行跟訓練的過程當中,你很容易掉入一種叫做想當然耳的現象,是你自己想的,佛法不是這樣子,你自己想的,那是不對的。

  為什麼是這樣,我們從這個圖裡頭來看,今天我們是一個凡夫,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凡夫,我們來看原始的狀態你生命的本然狀態。

  這個叫做本體念,這個是生命的本來狀態,本來面目,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但你現在已經離開這裡了。你為什麼離開這裡呢,因為這個生命的本來面目是這個樣子,所以叫做本體心,本體性,本體念,這個心性念,這個叫做體(心),這個相(念),這個用(性),本體心本體念,這個是本體的本體,最核心的地方。本體念,他是一個相,本體性是一個作用。但是這三個構成一個本體,它說明生命這個東西它是活的,它體相用是一直存在的,它不是死的,不是石頭一塊。

  可是你今天修行,為什麼把自己弄成變成死的。為什麼不能起相起用呢?可見你的本體本身是弄錯了,你一直以為本體它本身是死的,是靜態的,不是的,本體是活的。

  但現在的問題是,就是性起念以後,這個念一起來就是第一念,他念會生相,產生一種相出來,這是非常抽象的狀況。這個地方像虛空一樣,空性中的空他是純空,這個相就是我們講的鄰虛塵的相,當這個相我們叫做第一念。

  你現在不是這個第一念,這個第一念變成色的時候,就無明介入了,一念無明起,無明介入,相就變成色了,這個時候你就生死輪回開始了,這個色就變成第二念,色被接受就變成第三念,就是受,這裡轉過來了,受想行構成一個識,這個生死輪回的狀況就從這裡來。

  這裡頭跟你做了一個解釋,塵,第三念就是塵,這個就是受,構成這個現象,在這個地方,第六意識開始起作用。這個受就是這個受,我這裡就是第二念,第三念,移下來就是這個受,以後為生滅念,就是識開始了,就構成識了,這個識是怎麼樣,色受想行識,行識就是確認了,確認就是了別第六意識,統稱為識,此識有無量念,這個識裡頭,就構成了這樣一個識,他就有無量念了,此無量念皆稱為生滅念,不止一個,已經好多了。

  生滅念為識,識的取捨及住心,也就是出離因以及性德,你這個識他生滅念你要取不取的時候,是你出離的根本因,那麼因為你的性格而有不同,所以這個叫性德,成就的叫性德,我們因地叫性格,當你決定它的時候, 你的佛國度就是那個 ,現在你往下輪轉,你都分不清楚,所以他說是佛剎的根本因。

  從這裡走下來,從這個地方一直往下走,這個叫做順生死流,順生死流一直往下走,所以我們這個地方畫了另外一個,所以叫做順生死流,十二因緣,是這樣走下來的。

  這個是識的部分,一個識裡頭有無量念,你先記得這一個。第二個就是,這個是住,叫生滅念,這個修行是指這個領域,再堪破這個領域,這個叫做修行的領域。

  那麼再下來,順生死流繼續一直走,這個叫異,異叫善惡念,只有生滅,現在已經有善惡了,到這個地方就叫修養的人生,你現在一般講修行的人,大概都在講這個修養,不是真修行。在這裡面,這個修養的人生,這個是叫做概念,善惡念叫概念。

  這個滅是變異念,這個是凡夫生死的,他連善也沒有辦法修的,這個叫做變異念,這個就是意識形態,我先把這四個先分開來。

  這邊是識,這邊是概念,住是識,異善惡念是概念,滅,這個變異念是意識形態,那這裡面還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看善惡念這邊叫修養人生,此間就是這裡面的概念取捨為善惡念,與第一念第二念間的生滅念無關,完全無關,所以當你講第一念的時候,其實是第一個概念,這個你不要聽。每一個人講的都不一樣,修養很好的人,不是很有禮貌戴假面具的,不是那種leather man。是不是?戴面具,英文叫leather,皮革臉。皮革的人,那個假的戴面具的人不算,那個意識形態太多了,是講真正的,他是個很純淨,很干淨的人,那個才有可能活在概念裡,這種人講的第一念是第一個概念。

  你看那民主政治選舉的那些政客講的,第一個都是意識形態,他不會講概念,他已經淪落到意識形態了,那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說跟第一念第二念無關,可是你用詞還是你用第一念,那是第一個反應是概念,不可能是講識性裡面的第一念第二念,這是不一樣,所以我們統稱為概念。

  每個概念有無量識,概念就有無量識,概念取捨之間通常取善念,造善業,這上面我們跟各位講了很多。

  下面這個地方它講,意中有多概念選擇,這個意,善惡念裡頭有很多概念在選擇,故雲意,一概念有百萬識,確定了一概念,其他多概念就消失,所以叫做意,愛被確定了的概念,愛什麼,就是你確定了的概念,你要取一個概念,那個取叫愛,而此為由愛到取之前念,通常的選擇是二擇一,就是愛跟取,就是下面這一個。你這個字比較大,下面,你看下面,在愛跟取之間,愛是前念,取是後念,所以剛才愛跟取之間,愛為確定了的概念,而此為由愛到取的前念,通常的選擇是二擇一。

  此二擇一就是的根源,從哪裡來,二擇一,所以當你沒有選擇的時候,結婚就結婚,當一個男生有兩個女朋友要選一個,哇!這機會成本太大,他就會一直在那邊有猶豫,到底結不結,跟哪個結,成本太大,這時候就苦。

  不止這個樣子,你在生活中都這個樣子了,我要厚的cash還是要買股票,當然你能夠判斷說明天一定漲,我今天就一定進場,問題是到底明天漲還是跌,這個時候就麻煩了,苦就在這裡。

  所以你的選擇是在漲跌之間的苦,現金換股票是絕對沒有問題,可是他要跌的時候,你絕對不換,你要現金。當要漲的時候絕對換,因為你要股票,明天會漲,苦就在二擇一之間,那看你是怎麼苦法,不一樣,有的是苦在漲跌之間,有的是苦在股票跟現金之間,因地不同,果報不同。

  這個我們不詳細跟各位談,但是告訴你二擇一是苦空無常的根源,這個是一個理論,你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現象,都在這裡。

  對概念的確定,就是愛的現象,這個選擇是取的前面,你在十二因緣已經來到後段了,所以這個地方來講,是第三個,是後段的部分,一取以後就有,老死了, 就到後面去了。那是生死輪回的後半段了,來到這裡你根本沒辦法控制了,這是第三個,異的這個部分,再來就是滅。

  滅是變異念,變異念指的是凡夫生死,這時候的念,起念,念起念滅為變異念,念念之間皆有無量的概念,就有無量的概念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叫做意識形態,統稱為意識形態。

  每個意識形態有無量個概念,意識形態的取捨傾向於競爭而造惡業,前面講概念的取捨通常取善念造善業,所以你去注意看,一講到競爭,你就不擇手段,在有修養的人,他會取善念,造善業,一競爭的時候都是取惡念,造惡業。

  所以,在市場上競爭,或者政治場合的競爭,都在造業,造惡業,那麼你在現實生活裡頭,通常會趨向善念,造善業,你要留意到。所以活在概念裡的人,我們叫善惡念,活在意識形態裡的人,都在造惡業,你去留意看看。

  所以我們跟各位奉勸,你最好不要去碰政治,不要碰政治,一碰政治,絕大部分都造惡業,絕大部分,哪個政治家是真的政治家,沒有,口口聲聲都是政治家,事實上都是政客,都是政客。因為他們在競爭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他是在這當中是取善念造善業,沒有,都是取惡念,造惡業。因為他要競爭,競爭就是要贏,那不想贏的人就不競爭,不競爭他會選善念,他不造惡業。你要競爭就要贏,要贏你就不擇手段,所以大部分都會掉入造惡業的范圍。這一所選的識既是意識形態,所以他從取到有到生到老死,這個是取的後念,取的前念跟取的後念,關鍵在這個地方。

  世間人所講的因果,都在這個區間,民間信仰的佛教也在這個區域裡,都是意識形態講的,他這裡面在講的因果現象根本就不正確,那個都是從現象界去講的,不是真正的因果律,但是作為一般老百姓的教育材料,這個有喝止作用,所以我們就不批評他的對錯。

  而事實上,那些因果律不正常,不正確,當做民間的信仰規勸避免造惡業,這還能達到一點教化的目的,也基於這個原因,我們不呵斥,但是,跟佛陀的定義有很大的不同。

  這個是我們跟各位談生住異滅的一個基本架構。基本架構就是這個東西,那麼這個地方談的這個都是循環的。

  這個是修行住的部分,這個從相,相的形成從娑婆若海形成相,當相形成我們在談修行,你這邊叫順生死流過來,修行你就破了生死流,就逆生死流過來,所以從這邊一直走回來的時候。

  到這個地方,色,就一念無明起,要破這個無明,那麼就回到這個相,就叫做娑婆若海。入娑婆若海是這樣的一種狀況。那我們知道順生死流是這樣子,那麼意識形態裡面的運作也是這樣,所以第六識經過末那識經過阿賴耶識,再經過末那識到第六識的這個整個過程,這個運作,就是五蘊運作的狀況,也是八識運作的狀況,你了解凡夫是怎麼形成的,就這樣來的。

  你說我這個凡夫是怎麼輪回的,就是這樣輪回的。這個叫做輪回圖。輪回的理論,那麼你要看輪回的事相時怎樣,就另外一張圖,那是事相,你看六道凡夫三惡道生死輪回,那是事相的部分,這個部分跟你談的是整個理論的狀況,他有理有事,這是華嚴思想告訴我們的一個最大的特色,這是理的部分,事相就是那一張閻羅王裡頭三界六道輪回的那個部分,你看清楚了這個以後,那我們再看修行是怎麼樣。

  修行是叫逆生死流,從這邊走回來,因此第一個我們在講人格性的問題,你的意識形態很多,這叫意識流,意識形態象流水一樣那麼多,你有沒有辦法把他截斷,第一個先做這個部分。

  所以我們跟你講,你不要太聰明,你不要太厲害,你識性太發達那麼你根本沒有辦法進到這個領域,連異你都進不來了,更不要說住,所以當你的腦筋裡頭有很多很多理由的時候,你都在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的最大特色就那麼四句話,你又愛問,人家不能作答,人家一作答,你就不過呢,你的理由就出來了,人家一答了,你就但是又來了,人家幫你的但是解決了,你又還有,還有一解決了,你還是可是又來了,很多這一種,這一種狀況,你的腦筋裡頭是停在這裡面,你的意識一大堆。

  你要是比較有涵養一點,不會講的那麼多,但事實上他跟肉粽,肉粽知道嗎,不知道的話,端午節你回來看看,掛著那肉粽頭掛著,下面就有一包,一大堆,這個叫做概念包,你的概念裡頭就有好多概念。概念裡頭還有好多概念,那個叫概念包,一個意識形態流,一個是概念包。象這種情況,你沒有辦法確定你在講的是什麼,你現在提一個問題出來,那個問題裡頭還有問題,所以人家跟你作答,根本沒有用,因為一答復你,你還有,可是,但是,不過,那個就沒辦法了,你必須先破除這個部分。

  進到這個(異)領域,修養的人生裡,這裡面分有兩個階段,就在這個地方,你看看,這個地方我們跟你分開,在這個變異念裡頭,這個意識形態這邊的人,這裡有兩個,當然不止了,不過最主要是這兩個,這一個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你造惡業,就叫業識身,生死輪回是業識身在輪回,因為看你所做造的業,通通集合在這裡,輪回就業識身這裡輪回的。

  當你把這些意識流跟概念包破除以後,你就進到這個裡面,這是善惡念裡頭,善惡念裡頭的這個染識,這是在善惡念的范圍裡,在染識,染識裡頭,你的概念還是很多,不過最主要的已經除掉了,這個地方的意識形態和概念相對於變異念的意識形態跟概念他已經淡了很多,但最主要你有一個放不下的,叫做核心價值觀,社會價值觀,所以當有人提到比較活潑概念的時候,你就有那種,啊,不是說...... 嗎?不是說嗎?不是說什麼,不是說那個不是不是說,那就是說有一個道德律或者法律,這叫中心價值觀,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在那裡,那個東西他一直干擾著你,你會放不下,這個時候,叫做染識。

  就真理來講,他是不受中心價值觀的影響,中心價值觀是人定的,從真理來看,他是會形成概念,凡夫來講,從意識形態一再的運作,他會形成一種概念,而那概念是很單純的,只是個概念而已。

  譬如有水,水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當水從天上掉下來的時候,叫做雨,正在掉的時候叫做下雨,對不對,這是很單純的,這沒有社會中心價值觀,下雨有什麼中心價值觀,可是當你發現這個下雨,唉!這一次誰會當選,這個裡面你就夾有某一種意識形態在裡面,有沒有,就產生這種現象了,當你有附帶的那個標准在裡面,那個標准會影響著你,那是人為的,不是真理的,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就叫社會價值觀,當你的概念裡頭夾入社會價值觀的時候,就叫染識。因為你在判斷事情都在受他影響。

  這種東西宗教界裡頭特別多,所以你會看到有些人要喝茶的時候,茶杯拿起來要喝,這個就遮起來,有沒有,其實,他其實要打噴嚏而已,你不必這樣遮嗎,可是他的社會中心價值觀,就喝茶要遮起來表示禮貌,這是古代,現代沒有了,現在500CC拿起來也是重量杯,他只要求說不要咕噜咕噜這樣就好了,喝水的聲音不要太大,可是以前教的就是要遮起來,遮起來,穿海青遮的還可以,你穿這個500CC掉下來怎麼辦,這個叫做社會中心價值觀。因為你有受過那個訓練,那個就是中心價值,他告訴你要有這個動作,動作對不對呢,因為人教的,你符合他就對,有了這個東西,就叫染識。

  現在我們告訴你真的要修行的人,要到淨識,就是把這個中心價值觀給拿掉,有些時候要,有些時候不要,因為那是人為的,你要留意到這一點,你能不能看出當沒有必要的時候,那些東西必須放下,我們在這個地方跟各位講,那叫族群公約,當你跟族群在一起的時候,那有一個族群公約,人與人的一種公約,當你自己的時候,你不要再那麼嚴格,那沒有意義,可是有啊, 有人自己一個人,也是點裝,化的濃濃的,然後鏡子照一照他就很高興,然後就開始去炒菜,化妝,男生也是一樣,西裝打領帶弄好了以後,然後再去挑水,因為他認為人要這樣才有價值,誰看到,他自己內心滿足就好。當然你也可以這樣,不是說你不可以這樣,我們只是告訴你當你自己一個人,可以不必這樣,可是你要是講說慎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更要謹慎,這個叫做君子也,那我就沒辦法了。

  我們是告訴你自在,自在當一個人的時候,你起碼條件就好了,你的生存,但你要認為說那不行,我們是個君子就應該慎獨,要謹慎,獨處的時候要謹慎,可以,不是不行,那是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假如他不影響你的自在,那也很好,不鼓勵。

  那麼從這個地方淨識開始,也就是你自己看得到存在的一種復雜現象,這是一種復雜現象,所以我們把淨識統稱為叫單一概念,染識以後就叫做綜合概念。就是你那個概念裡頭有好多個,不是單純的一個。

  你去注意看,有的人講下雨,同樣下雨,他只說下雨了,就有人說,下雨怎麼了,你看,為什麼會有下雨怎麼了,可見那個聽的人,你說的下雨裡面還有東西呀?下雨其實沒什麼,就下雨,下雨好美呀,那就是染識,有沒有,下雨就只有下雨而已,那你就下雨好美呀,好美就是你加進去的,為什麼好美,清明時節雨紛紛,根本就意識形態,那跟下雨有什麼關系,那沒有下雨你也清明時節雨紛紛,你已經變成意識形態了,你去留意看看。

  像我們台北這個地方,這個月還沒,下個月開始,進入梅雨季,梅雨季一講下雨,梅雨下雨,雨就跟梅雨連在一起,有夠倒霉,梅雨怎麼樣,哎呦!梅雨都會發霉,屋子也發霉,衣服也發霉,人也發霉,那就綜合概念,你把雨已經跟其他東西連在一起,他已經不是單一的,下雨就只是下雨,水從天上來,就叫下雨,可是你就不是,因為你受了很多文化的熏習,不管是詩也好,小說也好,文學也好,或者繪畫也好,你已經灌進去很多東西,再加上生活經驗裡,所得到的一些良好的印象或者不良好的印象,他綜合成你的一個性格,所以一般人來講,他都會有這種染識的部分,那我們現在修行,你這些染識通通要放下,要能夠到達單一概念,那你才有辦法從這單一概念裡。

  我們再往前走,這個地方就是修行,一般正式修行的地方,所以我們說你到達淨識的時候,是工程面到達修行開始線,你到達置心一處,參禅金三角的時候,是技術面到達修行開始線,假如這兩個條件不到達,你修行大概都很難。

  當一個沒有生命力,缺乏生命力的人,你到不了淨識,你技術面也到不了,因為你沒有生命力,息出息入你看不清楚,金三角不具足,因為一打坐,你就舒服禅進去了,對不對,一修法就掉入舒服禅裡面了,你沒有辦法進行。所以我們說到這個地方來。

  我們看見到八識識概念,證初果,所以到淨識這個地方叫做初向位,這個是資糧道的起步,所以我們這裡這個地方,我們叫做修行開始線,這是工程面的修行開始線。

  開始過來這邊,初果是初信位,見到五蘊識構成八識識,就是二果位,是三信位,見到念頭構成五蘊識的時候,就是三果位,這是五信位,然後,破無明,破我執無明,是七信位,破法執無明是九信位,然後十信位,一分保任,准備進入法界,證得法身,這個是逆生死流要走的這一段。

  你留意到這是不一樣的,那麼這個地方,你每破一分識,就證一分法身,感受一分法身,你的禅觀正式成長,所以這個地方是從破識來看。那下面這一段是告訴我們你禅觀進行的狀況,在這染識之前是沒有禅觀的。

  從淨識開始,我們在訓練的就是昨天講的,在禅修開始,這個地方是講禅修,你就要培養你對法身發生的感受,這個叫做初禅觀。

  從這個地方來講,我們叫做細禅觀,所以當你細完成的時候就證阿羅漢了,證阿羅漢了。

  那麼到後面這個階段,這個叫做微妙禅觀,我們要修的法界觀,十玄門,周遍含融觀,就是指這個部分。

  修行他的次第是很清楚的,很清楚一點都不馬虎,我們先從宏觀的整體的這個部分來了解這個部分,你知道這種情況,知道我們如何運作,我們下一步才好說了,說你要怎麼進行的,這個圖是很長了,現在我們先跟各位講到這個地方。

  今天要跟各位談的是這個禅觀要怎麼進行的部分,這個工程面在進行的時候,要講禅觀,我們要先講這個工程面,而工程面最主要是這個地方,就是你的意識形態跟概念包要如何除掉的問題。

  你別人修行怎麼修,不知道,我們修行要知道怎麼修,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這不是打壓,而是一種覺知,你一定要覺知到。

  首先我們先想想看,你是不是像孟子這樣,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假如這樣,通通在意識形態裡面,我不是愛辯,我只是把事情講清楚。那這樣就沒辦法。

  所以我們昨天晚上,韓國一個元應大師,元應法師,應該今天還在台灣,他在韓國做了一個片子,他出家五十幾年,在韓國一個地方,弄了一個石窟,弄個石窟自己在那邊寫經,字寫得相當不錯,在台灣展覽,國父紀念館,到今天結束,他們去看拿給我那個片子,他的DVD,昨天晚上我把他看了一下,今天晚上叩完鐘,大家休息的時候,僧眾全部要集合看一下這片子。

  這個片子算是拍的不錯,不錯不是導演的技術的問題,而是這位老法師在講他修行的過程。這個我們在跟各位談的,就是談這個部分,他理論不會像我這樣講了,因為他修的好,所以他不會講,因為我沒有修,所以我才會講,所以我就講的很多給各位聽了,那他修的很好他都不會講了,可是他講的東西,其實就在這個地方。

  他只有一個條件,他整個片子裡頭只要求大家要謙虛,這個就很麻煩了,因為我也不知道怎麼搞的,這兩個禮拜以來,我一直要求大家謙虛,他叫下心,下心,謙下心,我們常講謙下心,謙虛不是表演給人看的,你要真的能謙虛,你在身語意三業,自然就會表達出來,謙虛不是叫你沒有生命感。

  我常講一個學生,當時我在教書的時候一個學生,他在佛光山出家,他還沒出家前,就在佛光山念佛學院的時候,我去看他,那時候我不知道他法名叫什麼,他就穿著短褂,忙上忙下,全身都濕了,我就站在樓梯口,他就從上面,我就看他從上面一直沖下來,沖下來,沖過去要沖過來,奇怪怎麼才多久,不到半年就不認識啦,然後我就看他從樓上再沖下來的時候,我就過去故意擋他,擋了一下,他閃過去又忙了,我看他從外面要忙進來的時候,我就揮揮手,把他遮住了,他一愣,嗯!老師,你怎麼來這裡,這個叫謙虛。

  跟你講你都不知道,他那渾身是勁,一直忙著做他的事,謙虛不是要死不活,人家一叫,嗯!好啦,也好,修行就是要這樣有一個勁,你那個勁使不出來,那個修行本身出問題,所以我們在看謙虛,不是在看你語言表達的,你語言表達的謙虛不一樣,一個不知謙虛的人,他只是要表現給你看,像我這樣子,一直要表現給你看。

  一個懂得謙虛的人,他不這樣表達,他會很明白的告訴你,我懂什麼,我這個給你參考,頂多是這樣子而已,當你一再想要表達讓別人知道,你懂什麼的時候,那是不一樣的。那就是你內在有虛,空虛不實,所以你就不懂得謙虛。

  你真的內在很充實的時候,你外在他就會謙虛了,所以有實力的人才有可能謙虛,沒有實力的人是不能謙虛的,他無法謙虛,他只有空虛,他怎麼謙虛呀?

  所以修行人你先弄懂這一點,當你開始在要求自己應該要謙虛的時候,其實你的意識形態就放下了,你就會放下了,這是一個關鍵,你說我要怎麼破我的意識形態,看你自己謙虛不謙虛,所以我們從圓融道上告訴各位說,你只有拜忏一條路,業相現前怎麼樣,就只有拜忏,你要不願意拜忏,你永遠沒辦法修行。

  拜忏不是說我弄錯了,我才要拜,弄錯怎麼拜,弄錯你要改過,不是拜就好了,你要知道,你弄錯的話是你要改過,你沒有錯,可是你不順,不如意,那叫什麼,那叫業相,業相現前你要趕快拜,可是你的意識形態會告訴你,我又沒錯,我為什麼要拜,那就意識形態,你不是修行。

  修行是只要看到業相,我們就忏悔,那業已經現前了,你還不忏悔,你就一定要業撞到頭上了,你才說,我前輩子造什麼業,為什麼要撞到頭來,你才要忏悔?

  只要有相現前,我們就忏,只要你開始忏,那業即使沖著你來,他也會放慢腳步,就算完全不可躲的定業,他跟你碰在一起的時候,不會把你撞死的,就算定業,你忏到那裡該死,你也會死的很美。

  為什麼修行人的死都很美?定業不可轉,所以他那個業來到你這裡時,只是剛剛好密合在那裡,他就在那裡死的很美,可是凡夫不是,一定要業把你淹沒了,你就痛苦的要死,結果是苦死了,怎麼會美,苦死怎麼會美,不美,你要留意到,這個忏就是謙虛,謙下心就是忏悔,你不懂得謙虛的人怎麼會忏悔呀?

  真忏悔的人一定謙虛,真修行的人也會感覺到,我要修行,我就不要讓業來現前,所以看到業相,他會很敏感,會敏感他就忏悔。

  我們不是,你講清楚,要是我錯,我就去忏悔,要是你錯,要錯你就不用忏悔了,閻羅王就把你記進去,你不忏也可以呀,油鍋伺候嘛,刀山伺候,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就這樣而已呀,你弄錯了,你還忏悔什麼,弄錯是要改過,就是我前輩子不知道造什麼,這輩子業相現前,我忏悔,你真的二六時中都在忏悔的人,那就謙虛,就謙虛,我即使有奉獻,我也不表示,我只是靜靜的做,因為我怕會弄錯,因為我不期望看到業相,所以他不會冒出頭來。

  所以,我常舉例子說黃檗禅師,這個故事常講給大家聽,他當時在長安,長安有個寶光寺,應該是寶光,我這個久了記不清楚,裴休是宰相,他是很虔誠的佛教徒,在這之前他拜過幾個大師,像慧忠國師很有名的大德,像圭峰大師也是很有名的大德,他都認識。

  那一天他到寶光寺,大殿落成,那個極彩的佛畫很多,他在參觀的時候就問了一下,這些方丈,大和尚,大德們,不是不能以音聲見我,以音色我嗎,對不對,假如以音聲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們怎麼通通把他畫出來,哇!一下子一干人馬全倒,這些大和尚都答不出來,問了半天沒人知道,那有沒有真修行人,叫來問問看,想想,我們煮飯那一個大概是吧,好吧,就去叫來了,在大寮裡面,叫火頭,柴頭,木頭就叫來,來了他一看,一個老朽,走路也不太端正,當然,宰相就宰相,他自我介紹,我是當朝宰相裴休,請問師父上下,嗯嗯,不知道講什麼,他說我叫黃檗,黃檗,我請問一下,不能以音聲見我,不能以色相求我,怎麼把佛像都畫起來呢,這怎麼講?他說裴休,他說有,不就出來了嗎,不能以音聲求我,不能以色相求我,可是我叫裴休你怎麼有,他當下就開悟了,裴休是當時開悟的。

  所以他那麼多國師當中,他認這個不是國師的一個大和尚做師父,後來他把金山寺那水漫金山寺那個法海,有沒有,法海就是裴休的兒子,叫他去跟黃檗禅師出家,就是這一個。這個黃檗真謙虛,但是你會看到他講話很有信心,他什麼也不講,就叫裴休人家開悟了。像我講那麼多,你們也不開悟。真有實力的人他不要啰嗦,他躲在一個角落裡,這叫真謙虛,我們都不是,我們剛好顛倒。

  這個就是他把這個意識形態,把這個概念包全部除掉,當然他有成就這是沒問題了,我是舉這個大例子給各位參考,我們自己要試著把這些意識形態,把這些概念給除掉。

  尤其當你去參訪的時候,要跟人家請教佛法,你不要一再的表示你的意見,因為我們有我們的語言模式,他人有他人的語言模式,他人有他人的思維模式,所以當你在請法的時候,人家講的,你就要記起來,不過。。。可是。。。。你不要講那麼多,你華嚴宗的人你去問天台宗的人,人家用天台答你,你又用華嚴宗,打擂台是嗎?你去踢館?你是去參訪,不是去打擂台,所以問可以問,沒有不過,但是、可是、還有、沒有那些,一有那些,你通通錯了。這是一個要領。

  在看你這個地方你會不會處理,意識形態,概念會不會處理。你要參訪一定要到淨識來,從這個地方開始。

  修學也一樣,你通通要到淨識來,開始學習才有可能,要不然這邊你沒有辦法進行,禅觀沒有辦法進行。那你假如是已經到了,已經到了淨識的階段,那你自己要自我檢驗,檢驗你有沒有欣賞的能力。

  我用最白話講,你到底對於生命的存在,對於美你會不會欣賞,你去培養這個能力,欣賞的能力,要培養這個能力。

  有兩個地方可以去,第一個去看畫展,畫擺在那裡真的美嗎?還是人家布置的很美,你是看畫美還是他美術館很美。

  我記得小時候沒錢看電影,都去看電影院,電影院會貼一些照片在外面,看著照片就自己編故事,明天到學校去了,就講個同學聽,我有去看戲院,我有去看戲院,然後我就把那幾張照片編一編講個人家聽 ,那電影我看過了,我沒有講電影我看過,我說戲院我看過,看過了就在那邊吹牛,然後再經過他們講一講,大概你就接起來了,那個電影演什麼,你就接起來了,因為相片你已經看過了,所以那個費雯麗跟那個誰,老是對不上去,就是這樣子,克拉克蓋伯跟葛雷哥萊畢克,老是接不起來,為什麼,因為你只看相片而已,電影怎麼演,根本不知道,我們現在也發生同樣的情況,你只有一個假象,你沒有真正進行。

  真正進行的部分你一定要進入,所以我們在自我訓練的時候,一定要懂得培養那個善根。

  從哪裡培養,你從審美上面去進行,畫怎麼欣賞,你要看清楚,畫怎麼欣賞,看不懂就是看不懂,你不要看,哇很好,很好,講到抽象畫就記得那一個,那個是誰,那就畢畢畢畢什麼,你抽象畫到底看的懂不懂,看不懂什麼畢卡索都沒用了,因為你看不懂嘛,你只是因為畢卡索所以你那是,當那一幅畫他的畫拿出來,你根本不認識,跟他連不上來。同樣,其他的畫也一樣,你到底看懂嗎?他美在哪裡,你要有審美的能力,要有欣賞的能力。

  第二個是音樂會,人家在演奏,在演唱,你到底聽懂不懂,你這個能力有沒有,你要培養欣賞的能力,那個美在哪裡你看不到,這是最典型的,你不會,在世間生活你也看不到,你會欣賞同修們,同事們,他們的認真你看得到嗎,你看社會那麼多偉大的事跡,他們的奉獻,他們的付出是多美呀,你看的到嗎?你一定看不到。

  偉人不是電影裡頭演的那個才叫偉人,你生活中就可以看得到,默默的,在過他很有價值很有意義的人生,那個就美。

  我們鄰居很多,樓上樓下很多,你欣賞得到嗎,我們就坐在這個樓房裡,你有沒有看到他自己會清掃樓梯的這些垃圾,掃一掃自己倒掉,也不要跟你請什麼義工費,登記什麼,都沒有,這你會欣賞嗎,你自己呢,偷偷的垃圾隨便丟,反正不管,我丟出去就好了,跟那個靜靜的把他掃起來,這兩種不同的人品,你欣賞的到嗎,這是關鍵。

  當你逐漸的會從很具體的到很生活上的,你都看得到,那就不一樣,那種人頭發也不整理,衣服也是很邋遢的,可是他很美,為什麼,因為他很專注做他的事,你看得到嗎?

  你能夠這樣去培養你,欣賞生命存在的那種現象,生命存在表現出來的那個存在你看得到,你跟法身就很接近,因為你都存在一種意識形態,這種人很美,為什麼,因為這個眉毛畫了,這個畫了,這個畫了,頭發又梳起來,剛剛從美容院出來,當然很美,那個美,你不覺得他好像機器人嗎,好像百貨公司衣架子那幾個人嗎,他沒有生命感,你是不是看到生命感的那個,生命感的美,他是,不是無形無相,他是很自然的表達出來的,我們講無形無相,不是什麼都沒有,他的表達是什麼,很自然很純真的,那個叫無形無相,不是看不到,這樣摸來摸去,都摸沒有的叫無形無相,那你就搞錯了,他不是固定形象,不是模子的那種形象。

  他的存在時很天真的,那個部分你要看得到,基本上你跟法身,從法身的立場來講,你是很有善根的人,你一定要在淨識上面,你才有可能去欣賞,否則你會跟那政客一樣,來到道場裡,我奶奶也吃素,小時候我也跟他去吃素,你到道場,你再講這些已經沒有意義了,那叫附庸風雅,來到這裡,我看到這裡都是吃素的樣子,就吃素,還好我們吃素,若我們不吃素,他就拍錯馬屁了。這個是不真的。因為他的意識形態裡,他沒有到淨識來。

  在淨識有淨識的欣賞方法,而在淨識裡培養欣賞的能力,你才有可能真,你在意識形態裡講欣賞都是假的,他附庸風雅,來到你家當然講你家很美,你家哪美,所以常常會講話不對口,關鍵就在這裡,所以從淨識來培養生命存在的感受力,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休息一下再跟各位再談。

 

上一篇:海雲繼夢:華嚴禅行法《禅觀》第六集
下一篇:海雲繼夢:華嚴禅行法《禅觀》第四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