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第9講(2007年01月30日)A
今天,我們接著又跟各位簡單的介紹一下《華嚴經》的基本結構,三十九品,他在講些什麼?
我們要講到經文裡面去呀是不容易呀。要直接講當然可以呀,那每一句都要回過頭來呀,把這些所謂的基本理論那,都涉及的話,那進度就很緩慢。就好像我們把車子開上來,每走一步就鋪一段高速公路,那這樣車子就很難走了,你大概走一尺呀就大概停一年。所以我們就先把整個高速公路給造好,然後,一上路車子就可以無遠幅界地開。那要鋪這些高速公路,它本身就是一項大工程。所以要講《華嚴經》,本身要先有一些基本建設。雖然我們這一會呀,在講的是《華嚴經》的思想跟行法,那本身還是要再有一套基礎工程的建設。
那我們談了四個小時了,那現在開始用兩個小時的時間跟各位介紹三十九品。那這還算不到九牛一毛,這只能夠說大海中一滴水的千萬分之一而已,我們簡單的跟各位做個介紹。
三十九品,他其實要談的是兩個狀況,一個是佛的境界;一個是成佛之道。這是《華嚴經》的一個基本架構!
那麼要談的有哪些呢?我們第一個就看七處九會,講過了。第一會他的第一品經就叫《世主妙言品》。
那昨天,我們也大概跟各位談了一下《華嚴經》的全名叫做《大方廣 佛華嚴 經》,簡稱叫做《華嚴經》。“大方廣”是指境界,也就是“體相用”的境界,有體、有相、有用的境界,這叫“大方廣”。佛呢,是果地,有佛的境界。花呢,這個華就是花。花表示因,佛表示果。花是因,用萬花莊嚴佛果的境界。萬華就是萬行啊,修行啊,我們叫做萬行,各種法你都要修,各種因你都要修,用這些行因來莊嚴我們殊勝的佛果。佛之所以偉大,佛之所以殊勝,就是他因地的莊嚴很殊勝!
我們跟各位講說,基本功課,第一個基本功課就是兩個月之內,嚴格講是五十三天,一萬八百遍的大悲咒,一定在五十三天內要做完。你呀“哪有可能?我要上班,我要吃飯,我要睡覺,我怎麼有可能?”那你想像佛那麼莊嚴嗎?這只不過第一個功課,還有第二個功課、第三個功課一萬八百遍。我還沒像那些法王要求你十萬遍,因為我不是法王,所以我不要求你十萬遍。就要求你一萬八百遍,你就苦苦哀求。我說念佛最少要念五萬遍“南無阿彌駝佛”“哦!那麼多?”我跟你講人家一天念十萬遍,“哪有可能?我都不要吃飯不要睡覺!”我說:“那你去死好了!不要學啦!”
連做個功課都要討價還價,你大概菜市場跑太多了。菜市場知道嗎?一斤多少?東砍西砍,到最後零錢也除掉,除掉不打緊,要走的時候,辣椒抓兩支,這個都是貪小便宜。
當你有這種貪小便宜的心,你修行啊不能成就,不能成就。民間信仰的拜拜可以,到廟裡燒香磕頭“佛啊,我來啦,餅干放在這裡呀,你有吃到喔!回家要保我平安。不平安那下個月不來拜你。”
佛不欠你拜呀,你放心啦。但是你帶著這種心境啊,那叫迷信的信仰,不是學佛,不是學佛。我們學佛啊,要有學佛的基本精神。這是第一個。
這個萬行莊嚴佛果叫做佛華嚴。那你會看到這個文法好像不太對,應該是“華嚴佛大方廣經”才對,用中國文法來念。這個華嚴,用萬行的因來莊嚴佛嘛,所以華嚴佛嘛,對不對?然後,佛的境界就大方廣,是不是這樣?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現在是因為你念順了,好像這樣比較順。真正用中國文法來講是“華嚴佛大方廣經”,你照樣念兩千年以後也很順啦。
但是為什麼他要用《大方廣佛華嚴經》呢?這是印度文法,印度文的文法。我們在翻譯的時候,有時候要忠於原文的這種狀況。所以,常常這叫華梵雙舉。華就是中華的文意,梵呢,是印度的文法。所以我們有時候念起來呀,這些文詞跟我們標准的文言文不一樣。標准的文言文,就是中國傳統的,從《戰國策》、《尚書》、這些《周易》、《禮儀》,這些不一樣,不一樣。這個文法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說中國佛教是另外一種文化,但是它已經融在我們的生活中了。
這是這部經的經題。
那麼第一個呢就是《世主妙言品》。
《世主妙言品》在《六十華嚴》裡呀,叫做《世間淨眼品》,世間淨眼,用清淨的眼睛來看世間。那為什麼會有這一品呢?這一品就是佛的境界。這種佛的境界裡呀他包括三個部分,也就是智正覺世間、器世間跟眷屬世間。所以,這一品最初的一千多個字裡頭,我們叫做“經首”。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偈提國阿闌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這一句話是化身佛的境界。這句話是化身佛的境界!
“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以下是法身佛的境界,完全不一樣啊。
那麼下面要講的這個“經首”,就是講法身佛,心境,自心心境的殊勝莊嚴。這個殊勝莊嚴的境界,叫做“普融無礙的境界”,就是“法界無盡普融無礙境界”。所以這個名稱,所顯示的那個莊嚴度非常的高,非常的高!那你只有看經才知道。
我們有本比較簡略的,把《華嚴經》濃縮起來三個行法的基本出處,叫做《華嚴三品》。那我們有附帶加了一個“經首”在前面,另外後面加了《心要法門》給各位做參考。這個有機會各位可以把它當作每天的功課,每天的功課。假如你要專功華嚴的話,《華嚴三品》,我們這一本那,別的三品不一樣,我們這一本裡比較多東西。這個三品,你最少要背誦一萬八百遍,這樣而已。基礎上先做好,要不然,你這個功夫下不去,下不去。
《世主妙言品》講的就這三個部分,一個智正覺世間,另外一個器世間。
器世間就是裡面所講的將近三百個,好像三百二十個吧,大約是這樣。講的是器世間,就是主城神、主林神、主風神、主山神、主河神這些,這些是指器世間。換句話說,佛以他的淨眼看世間跟我們看法不一樣。
我們看世間花就是花,石頭就是石頭,你說“你再看看,有什麼?” “花,紅花。”“再搞一下子還有沒有?”“康乃馨。”“再看看有沒有? ”“還有紅玫瑰。“還有沒有?”大概就這樣了,你看不出什麼了。
那你看《華嚴經》在講,他都講十種生命的性德。你生命看一種花可以用十種立場去看。十種是指無盡圓滿的意思,“十”只是表示那個無盡圓滿。那個不可能一個花就舉例子,舉了三百年還沒講完,那下面就別講了。對不對?他是舉例子舉了十個就好,其實經文裡頭有時候十一個有時候十二個,有時候九個,這是翻譯的時候按照他經文的原意,印度文的原意,翻成中文的時候,譯經家有時候把它合並或拆開。合並就變九個了,拆開的話就變十一個了,要看他拆幾個嘛,有時候十二個,有時候十三個,基本上是以十個為標准。
那麼他有三十二項,基本上是三百二十個。
這個是指器世間的部分。
第二個是眷屬世間。
眷屬世間,那就講到天子,天子就是眷屬世間。
另外他講他智正覺世間就是天龍八部。天龍八部是講一個人的個性,一個人的個性。貪心重的人就鸠槃荼,鸠槃荼知道嗎?天龍八部有個鸠槃荼,就是冬瓜鬼。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色鬼。色鬼就表示貪心。那麼,有個嗔心阿修羅王,那嗔心重。
現代人很多嗔心重的人,很多貪心重的人。貪心重的人在哪裡?知道嗎?股票市場那些都是,哈哈。整天都看著銀幕啊,漲停板,跌停板那些。嗔心重的呢,愛計較。在社會上很多,愛選舉的人在那邊爭啊吵啊,有沒有?那些都是嗔心重的。
那這些情況說明這一些狀況。
我們的個性中或多或少,你有沒有計較心?有沒有嫉妒心?有沒有不平心?這些都是屬於嗔心。
貪心呢?修法也一樣,很多人修法很貪心啦,這個也要那個也要,修到最後什麼都沒修到。修到什麼?皈依證一大堆,有沒有?法名好幾個。問起你師父是誰?都是。你念得出來的都是。那這個叫貪心。像這一類的人,我不是說你哦,說到你純屬巧合。這些人修行絕不會成就。下輩子就是貪心鬼。你不要那麼貪,跟著一個師父,不要跟掉了就好。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要三緣念,緣念道場、緣念法門、緣念師父。緣念善知識啊。你不要到處跑,“噢,又法王來了,噢,又仁波切來了,噢,某大師來了,噢,又誰來了。”你一直在“噢,誰來了。噢,誰來了。”你就修這一法。那不對了,你這個叫廣結善緣,不成形,不成形啊!修行不一樣。
所以我們講你要結善緣,一定要注意,隨緣、隨分、隨力、隨喜。這四個緣。隨緣,要有那個緣啊,你不要去攀緣,善緣隨緣。隨分,看你的身份。隨力,你的能力。隨喜,要很高興大家都高興。不要為了去跟人家隨喜全家都不隨喜,全家都不高興,那不叫隨喜呀。你要出來跟人家結善緣,家裡不要結惡緣。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狀況,隨喜隨分隨力隨緣。
那你在外面跟人家結緣才會圓滿,所以你既然跟隨師父,跟隨道場,跟隨法門,那就好好學,一個地方一個法門,不要貪。
我們這裡學密法,聽到人家講禅法很好,心裡就開始癢啊“我假如去修那個成就可能比較快。”結果去碰了一堆釘子。因為禅法有禅法的規矩,密法有密法的規矩,在密法裡頭你可能這樣子,要請法的時候要起來頂禮、三拜、供養,然後請師父慈悲開示,師父說“沒空。”“哇?!紅包給了耶?”那你還要“阿彌陀佛”趕快回家。下次再准備紅包,再請法。所以在密法裡頭是禮儀很多,禮儀很多。
禅法,對不起,你要這樣子,要頂禮三拜再供養,就拖出去三十大板。那你要怎麼辦?因為他有他的規矩,干脆。用現在的話講,你大概就舉個手你就發言,而且也不准在禅堂裡什麼“阿彌陀佛,師父慈悲啦。”那個板手馬上就香板下了。為什麼?他有他的規矩。
你必須一個一個去學,所以基本上我們是沒有辦法貪多。沒有辦法貪多啊,是大家都不講規矩。
所以你看看,一個道場裡頭塞滿了各式各樣的人,禅淨律密都在一起,然後呢講起來雜花莊嚴,事實上一堆沒規矩。那會互相矛盾跟沖突。所以你所學的一堆佛教都叫做雜訊,它不能成型。你不要以為臘八粥。那一鍋粥什麼都有。所以叫臘八,那不一樣。
我們要懂得這樣的一個狀況,所以個性先作調整。
這個是佛告訴我們修行的一個方向,他的境界都圓滿了,器世間、眷屬世間、智正覺世間都圓滿了。
那麼從第二品開始就不一樣了。第二品是先提到《如來現相品》。這是果地,如來現相嘛。如來的相、威,先顯相。
那麼這個相,這個果要如何達成呢?那就是《普賢三昧品》,你要修普賢三昧行法,你才能夠證得如來的相好莊嚴。留意到哦,他先顯果,再講行法。
那麼《普賢三昧品》以後,他講的就是《世界成就品》跟《華藏世界品》。這兩品是講器世間,佛果,然後行法,再來就是器世間的殊勝成就。
這個器世間裡不管是講《世界成就品》,或者是講《華藏世界品》,他都告訴我們一種狀況,這個境界用空間來表達,它是非常非常的寬廣,沒有局限,沒有邊際。你要留意到,沒有邊際。
從這個地方,從空間,從器世間來告訴我們:我們,一個普賢行者,他的心量必須這樣無遠幅界。你不具備這條件,你沒有辦法修一佛乘。你不具備這些條件,你下面沒有辦法修。要懂得這樣一個要領,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標地。
那麼這兩品成就以後,下來呢就是《毗盧遮那品》。他講毗盧遮那佛,也就是在所有的大乘經典裡,首先提出法身的一部經典,就是《華嚴經》。
毗盧遮那佛,所代表的是存在的根本狀態。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相,不是存在,你所見到的是聲鑼萬象都是相,不是存在。
我這個講的存在,跟存在主義的存在定義不一樣,這個存在是真理的本質。就像很多人在問,“什麼叫空性?”空性不是不能講,是講了你就弄錯,你要慢慢去感覺,不是不能講。
毗盧遮那佛這個存在,也是一樣,他是生命的存在,你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你就能夠見到生命的真相。那你現在見不到生命的真相,光講生命的存在,不要去定義,不要定義,你用感受的方法逐漸你就會滲透進去。
這個是講毗盧遮那佛這一品。當然,講到一個修行人啊在往昔生中,他大威光太子是怎麼樣精進而得成就的這個部分,當然詳細內容我們就只等到講經的時候再來談這個部分。
這個六品經是第一會。我們要談的是智正覺世間的成就跟器世間是一致的。
這裡面有個問題,我附帶地也要跟各位談一下。我們修行人都有所謂的神通,很多人講的神通,其實不是神通,它也是神,叫神經。所以不要太講神通,否則你會變神經。
這個神通是智慧的應用。當你要有智慧的時候,前面我們講過,他要先入定,你有沒有入定啊?你先留意哦,他入定之前,你的色身跟你的心理會先作調整,會先作調整,這個叫做觸功德,觸功德不是神通。要留意到,那是你此生以來乃至於前生的業力現在開始在扭轉、在恢復正常,從修行的術語來講我們叫淨化的過程,在淨化。因為你有很多的污染,某些污染在除掉,離開你的生命體的時候呢,你會有一些變化,那個叫觸功德。當這個觸功德到達置心一處以後,你的觸功德會擴大,它不一定在你的生理上跟心理上起變化而已,不一定哦!它會超越出你的身心范圍,包括社會現象跟物理現象。
我們修行我跟各位講,一共有四種現象。一個叫生理現象,一個是心理現象,一個是社會現象,一個是物理現象。這四個現象是凡夫生存的空間,你無法超越你無法超越。
但是修行以後,最先產生變化的,應該是心理現象。假如你學佛以後,最先產生變化的是生理現象的話,那我就要警告你,不要跑到神經那邊去。你會以為是神通。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分歧點。
你心理現象是什麼現象呢?不管你聽經也好,看書也好,心裡會得到很大的喜悅,觀念開始轉變,這個是學佛正確的情況。假如你一學佛就開始怎麼樣會有什麼 “哪裡什麼抽動了,會預知啦,會怎麼樣”那你就要注意啦,你快啦你快啦快啦,快知道嗎?快進神經醫院。不是到神通的境界。都是神啦,但差別很大。這是第一個你應有的一個狀況。
然後呢你會兩者交互,開始轉變。色身,可能小時候你有受傷,我想各位有沒有那經驗,閃到有沒有?落枕,有沒有?落枕啊,然後歪一邊很不舒服,過幾天就好了,有沒有?其實沒好,沒好啊。那你開始打坐禅修以後,你會氣動。氣動就把你扭住的那個筋恢復,會恢復,恢復健康的狀態。
你現在有很多狀態其實是病態。因為你曾經這樣受傷過,但是你現在好像沒事,其實是有事,但你不知道。你扭到的只要是神經系統或者所謂的經絡還不要緊,假如扭到的是血管,一定腫瘤,一定會腫瘤。還有一些狀況它更惡質的,跟你的思維模式它會造成癌症。
你要留意哦,這個東西都會因為你的修行而會開始改善。逐漸改善,這個叫做八觸,他有八種類,叫八觸。心理上有十個種類,叫做十功德,這個都是好轉現象。
可是當你到達置心一處以後,它會超越生理現象跟心理現象,連物理現象都能改變。社會現象你也可以改變。
但是,假如你為了這兩個目標而去修行的話,那叫外道。
我們只是告訴你訓練置心一處,然後要起觀照功夫,去看你的念頭開始轉化,使你能夠超越欲界、色界跟無色界,來出三界。而不是叫你在三界內的物理現象跟社會現象來鍛煉那種特異功能。你要留意到。
那麼你的改變呢,他超乎一般的社會現象跟物理現象。
告訴你,第一個他絕不違法。社會現象啊,不是叫你去做違法的事,因為它是自然的,而他絕對是超乎你大腦想象的范圍。這一點你要留意到。他只是超乎你大腦所能想象的范圍。他不違背物理定律,也不違背社會定律。你要留意啊。他只是超越你大腦想象的范圍,他不違背物理定律,也不違背社會的規范,你留意到這一點。
所以學佛不會有故意去干犯法紀的行為,更不會有干犯法紀的念頭。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那在這個時候,你在生活中,你要從世間法轉化到出世間法來的時候,你會很自然地圓滿。這個大腦沒辦法想象。他就是會圓滿這樣而已。
你問為什麼?那就是所謂的法界不思議,因緣不思議,三寶不思議。
你留意到這個部分,這個就是我們要跟各位談的。
那麼再過來第二會開始,就提到《如來名號品》。如來名號由那佛境界不可說的地方開始要變成可說的,就是如來名號。如來名號有很多,不止一個兩個十個八個,他非常多。它會隨著時空因緣而不同。
《如來名號品》之後,首先告訴我們法是什麼。所以是《四聖谛品》,從苦集滅道開始。四聖谛他名稱也很多,各種講法都不同,不要緊,我們簡單告訴你。
修行就兩個方向,一個從苦集著手來修,一個從滅道來修行。苦集就看世間苦,你怎麼修?在一般原始佛教是從這裡修的。
我們大乘佛教通常是從滅道這邊修的。所以他會特別活潑。
那從苦集這邊來修啊,那通常苦行的多,要求的多,這個是行法上有不同。
往後就是修行的資糧道。《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這是資糧道。
那摸索階段,現在各位初學,真正要學的是《淨行品》。裡面有智首菩薩的一百一十個問題,有修行的基本次第。後面呢,有文殊師利菩薩所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百四十一個大願,換句話說有一百四十一條規約就對了。你照著這樣去生活,你會幸福自在又圓滿。
他第一大願就說“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現在各位你在家裡有沒有逼迫啊?你自己算算看,我就不太清楚了。我現在出家不在家,那你在家你就知道有哪些逼迫。不止柴米油鹽醬醋茶,股票下跌你會滿頭大汗,這個為什麼呢?因為世間多惡因緣故。
所以他從這個地方就開始指導你日常生活了。出家人,出家人的生活怎麼辦,在家人,在家人的生活怎麼辦,這是非常好的一個修行指導。有一百四十一條。
第一百四十一條是 “睡眠始寤”。睡啊,睡醒了,“當願眾生”你開始無量無邊的行法。
一百四十願是要睡眠的時候,那你要起什麼樣的觀照,睡覺的時候帶著什麼心境,起床以後帶著什麼心境,他是這一連串的日常生活的狀況。這個是信位菩薩的行法。
那麼後面一品,就第二會的最後一品叫《賢首品》。《賢首品》我把他稱作“富貴經”。當官的,做生意的。聽說北京的東區,東富西貴嘛,那你要是多持誦《賢首品》,你不住東區就住西區,就不會住到其他區去了。
這部經為什麼富貴呢?因為始從發心,從你開始發心一直到成佛,整個修學的過程、次第、步驟,他講得非常清楚。你光是念一遍,那你福德富貴就不可思議。
你不要真的念一遍,明天就檢查看富貴增加多少。你念而不增加,那表示你業還很重。業還沒盡消之前,暫時存著,是屬於你的,但是還用不到。你不要看人家怎麼富貴那麼大,人家前輩子修啊。你這輩子修,下輩子人家也會贊歎你,“那你富貴怎麼那麼大。”那你就從《賢首品》來。
《賢首品》是一部非常好的經典,他全部都是偈頌,從頭都是偈頌,到尾,很好背。只是背到最後你會像一團亂麻,亂成一團就對了。因為他一共占了一卷半的經文,一卷半的經文是很好背的,你假如會書法的話還可以寫一寫。幾個句子寫一寫跟大眾結緣。
這個各位在信位當中啊,你想要將來修行能夠順利,在菩提道上、菩薩道上、如來家業上面都能夠順利圓滿的話,那我奉勸各位,這一品經你要天天持誦。
《華嚴經》那麼長,八十卷經文叫你每天都誦一遍,這是挖苦你啊,不可能。那你選一個大概一卷半到三卷之間的,這樣子來天天持誦,作為自己的定課,那你的生命性德很容易突現出來。
假如你有那個,你是一個大事業家,尤其是經營房地產的那些人,那我是勸你最好是修《華藏世界品》。他有三卷經文。三卷經文你去念吧,那念一念都會睡著了。因為他說右旋、右旋、右旋再旋,你的頭就會團團轉。那是一個很美的經文,但是念起來非常沒有味道。但是他福報很大,因為他是器世間嘛,器世間。
好!第三會,開始就講正式修行了。
我們昨天跟各位講說,十信位不入位。所以文殊菩薩不入定,因為他是信位。
那麼十住位以後那佛都入定了,入定放光然後開始講這個部分。這個部分要講的是《十住品》,《十住品》本身不長。
但是《十住品》本身要修什麼?這裡講很清楚。第一個是《升須彌山頂品》,佛到那山頂去。然後《須彌頂上偈贊品》。在須彌山,也就是在妙勝殿,玉皇大帝的天宮裡頭,大家都來贊歎釋迦牟尼佛的這個殊勝,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去,不管了,因為他只講佛,這個佛就是毗盧遮那佛的法身變現,這個是偈贊品。
再來就是《十住品》,十住的名號果位跟行法。
那《十住品》裡主要修的是《梵行品》。
《梵行品》以後,他才講《初發心功德品》。初發心嘛,是到這個時候你的發心才穩定,要經過十住位以後。
那麼各位也都發心了,對不對?你的發心叫“花心”,花花,這個花的花,就早上講的跟晚上講的都不一樣。現代人都喜歡發那種花心,花心蘿卜,不夠堅固。那你要經過十住位以後,你才會堅固,發的心才會不退不變。
我們常跟各位講“要菩提心堅固,要不退菩提心。”
你說“阿彌陀佛,謝謝師父!”回家就忘了。
“師父剛才跟你講什麼?”
“沒有啊。我跟師父頂禮,師父不知道跟我講什麼?”
為什麼呢?因為你對發菩提心沒有概念。你現在能夠發心來聽經,那不表示你發菩提心,不表示。
發菩提心是什麼?我們前面跟各位講過。
第一個,你五大人格性要健全。
第二個,你在現實的生活裡開始感覺“我這樣活著對嗎?人生要怎麼樣活著才有價值有意義。”“我是誰啊?”你有沒有開始想過這些問題?這個叫做發出離心。
因為這個時候你在開始探討現有的世界,是苦集的這個部分,你開始在探索。在探索到某一個階段以後,你會說“那對的是什麼?”“那我又是誰?”“人生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你現在所講的價值跟意義不太一樣。我們孫中山先生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外面很多人說“無商不奸,無官不貪”這個都是他人生的目的,這些對嗎?我看這些都不對啊。“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應該還差不多,差不多而已,不是絕對正確。那個誰呀?王什麼?事業做得很大,後來不做了,干脆爬山去了。有沒有?去珠峰攻頂啊。對不對?他認為人生這樣才有意義,賺那麼多錢干嘛?對不對?再賺下去,現在賺的都花不完,還賺那麼多干嘛。他改變他的人生觀,這個已經發出離心了。
那要發菩提心,就是我確定人生真實的目標,那也就是我們簡單地跟各位談的生命止於至善的完美境界。那你確定了這個止於至善的完美境界以後,你開始往這邊去摸索,開始摸索。他會有經常的錯誤,常常會犯錯,常常會失敗。但是你不氣餒,繼續往前走。這個才叫發菩提心啊!
那這個菩提心一定要經過一個階段,對生命、對社會、對人生、對生活、對生存、對生命有過徹底的了解以後,你才能夠堅固不移,而且生生世世,盡未來際,這個時候才叫真發菩提心。
我們現在不叫發菩提心,只能夠說結個菩提緣,菩提的因緣跟菩提,人生的覺悟結個因緣而已。
其實,“我這樣活著對嗎?”你前輩子就已經有這個疑情了,就已經有了。
所以呢,你也在佛門中鑽來鑽去。很多同修很認真,一頭栽進去“我要怎麼樣,我要怎麼樣。”天生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未必是發菩提心啊,未必啊。
他只是發一種人生的恻隱之心。看到世間很多苦難,他確實於心不忍,是這樣子。那麼發這個心的時候是福報,但是善根不一定增長。你要注意,善根不一定增長。
要善根增長,一定要徹底地去了解,大概這幾個東西:生命是什麼?人生是什麼?人性是什麼?比較粗燥一點的,你有沒有思考過生存跟生活有什麼不同?這個比較粗燥的嘛。
生存邊緣掙扎的人,他只是想活下去而已。
生活是指生存沒有問題,沒有逼迫了。閒來沒事呀泡壺茶,他品茗兩下,這個茶好,那個茶好。為了一斤茶花幾千塊,對不對不管嘛。這個就表示他的生存不受逼迫,行有余力。那他可能品茶,可能呢學學插花,可能呢學學什麼,閒情逸致。那這些就有生活了。
那你必須在這個生活中過一段時間,你會覺得“這樣活著對嗎?”“我賺了一大筆鈔票,然後又花給人家用。所謂學的插花,回家一個月插一盆,這樣值得嗎?”你當然會說值得啊,因為會插花的人有品位。
但是你會在這個地方會進一步探討,“我這樣生活,活著到底對嗎?”這個時候你才會開始產生出離心的一種芽,幼苗才會出來。
可當你發現“真的這樣是不對,我要一個真正的時候,真正的人生,真正的生命”的時候,你開始會揚棄這種傳統的既有的這種生活模式。你要有一個真正屬於你自己的,那你開始去摸索了。那個就叫做發菩提心。
菩提心有小菩提心跟大菩提心。
那我們跟各位講,《初發心功德品》上面的發菩提心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這種菩提心。
那到這個地方,假如你修行,按照經文來到這個地方,那你放心,就永不退轉了。你就會一直往上走了,只是快跟慢而已。
這個叫做追求人生止於至善的完美境界,才是真發菩提心。
你是不是這樣,要問你自己。我提供給各位參考,也希望大家能夠真正這樣摸索。
在我們探討生命、人性與人生的時候,其實這三個都非常地抽象,非常抽象。你要怎麼樣往前推進,只有帶著疑情,我們常跟各位講,帶著疑情摸索,你的生命就會一直成長。
那第三會的最後一品,叫做《明法品》。
《明法品》是講修行的幾個次第。也是從另外一個角度,這樣一個程度上來看,那法是什麼?法是什麼?
所以他這一品,《明法品》這一品在佛教界裡頭跟《圓覺經》很像,《圓覺經》。也跟《十二門論》很像。這三部幾乎是同一個思想模式的。
所以從《明法品》來看,他的語言模式,跟前面的語言模式不太一樣。我們昨天跟各位講過了,語言模式、思維模式跟行為模式。《明法品》本身的語言模式、思維模式跟前面的幾品經文的模式不太一樣。那你去看經文就知道了。這個是我們跟各位講說,你經常讀誦經文你就會發現,這品經怎麼有這個東西出現?
《明法品》的經文的語言模式跟後面《離世間品》的語言模式很像。
我們一般來講是聲聞、緣覺,我舉例啊,聲聞、緣覺,菩薩、佛。它是,聲聞、緣覺,菩薩、法師、佛。加了一個,為什麼法師加在這裡?菩薩後面為什麼加一個法師?這個時候的這個法師,因為在中國,所以翻法師,它不能翻法王。
而這個法師,這個位的法師是八地到等覺。七地以前叫菩薩,八地以後就叫法王了。而佛是最高的大法王,那不一樣。
那你今天要稱法王,那我們就要問你是不是八地了?否則都是籌湊應酬的東西,不是真實的東西。
那你要到達這個地方。這個,你要看這個經文,他的語言模式他才表達得出來。
第四會是“夜摩天宮會”。他講的是《十行品》。
同樣的升夜摩天,佛到夜摩天來,在夜天宮偈贊,這些佛菩薩來贊歎佛的殊勝功德,那麼他的行法叫《十行品》。這裡面有十行的位階等等說明,那麼怎麼行十行品呢?就是十無盡藏。你修學十行品的過程裡,以十無盡藏為主。
這個後面就是五會的兜率天宮,《升兜率天宮品》,《兜率天宮偈贊品》跟《十回向品》。所以第五會是講這十回向的功德,十回向的部分就有十一卷。有十一卷經文。
這裡面我們要跟各位提一下,到這個地方你就看到,那十回向修什麼法呢?因為你看前面《夜摩天宮品》,這《十行品》後面有《無盡藏品》,《十住品》後面有《梵行品》,有沒有?可修啊,那在這裡要修什麼?可見這經文有缺。我們在這裡就看很清楚啊。他經文有缺。
那麼第六會《他化天宮品》。兜率天宮跟他化天宮掉了一個化樂天,就化樂天的經文明顯地缺了,我們就在這裡就看到了,就看到了。這個我們在前面就跟各位講過了。
所以這個化樂天講的是十回向,就是要進入十地品之前啊,他有一個加行,就加行位,四加行的部分。那是在化樂天講的,但是這經文失落了,我們沒有。
那麼即使在《他化天宮品》也只有《十地品》而已。《他化天宮品》應該有《他化天宮品》跟《他化天宮偈贊品》,對不對?這兩品就不見了。你看這經文還是有缺,不是沒有。
那後面呢,《十地品》以後修什麼法?又來了。對不對?所以他又漏掉了。
我們學佛人是絕對客觀的,不要盲目,他有漏就有漏,他殊勝就是殊勝。我們很清楚地把它指出來,並不表示我們對《華嚴經》的不恭敬。要留意到啊,並不是我們把這個缺點指出來就是不恭敬。那你缺點不講反而害了我們有智慧的人,對不對?這個我們要弄清楚。
那麼到《十地品》以後就進入等覺了。
等覺這邊有《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這個都是等覺。到等覺不是修不修的問題,他的境界會顯現。
《十定品》這一品很有名。在講佛境界,要看到菩薩,這佛由無形無狀的法身佛變成有形有狀的法身佛的時候,就從十定品來看。你沒有這個定力,那你看不到,你看不到。
十通,通就是神通。你通不通?你通嘛,對不對?你通不是神通,你是因為會吃會拉所以通了。所以你不要什麼都神通。學佛不要一學就想神通啊。但是他的神通是智慧的妙用叫神通。
十忍是十種特殊的智慧。這個忍也叫智慧。各位,忍不要翻譯成忍耐,它是一種智慧。
為什麼這個智慧叫做忍呢?它是指,你會觀因緣,會觀因緣。因緣到你能夠掌握住。
我們是掌握不到因緣,所以常常會後悔。對不對?後悔就是壞因緣你踩進去嘛。對不對,事後才後悔嘛。所以有句俗話說“千金難買早知道”對不對?你為什麼不早知道,早知道就好了,就是後悔啊。因為你不懂因緣,所以你不能知道早知道。
要早知道是要有智慧,起妙用然後再進一步智慧,再進一步才叫忍,是指這個部分。能夠隨著各種因緣的變化,不失時節因緣,這個叫忍。這個智慧叫忍。知道嗎?不要翻成忍耐哦。這個忍不是忍耐,是一種特別的智慧。
《阿僧祇品》是講數字。
這個佛法在這個地方講數字是極大數,非常大的數字。他是從十億,十億個十億,也就是現在話,十億的平方叫洛叉,往後呢洛叉洛叉叫阿僧祗。阿僧祗阿僧祗叫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叫什麼,這樣一直叫。
從洛叉到最後不可說不可說轉,一共124個這種名相。他一直這樣平方算上去,這數字相當大。我們常常用形容的,在赤道上用粉筆寫個1,後面寫0,赤道繞一圈,才到不可說不可說而已。
那不可說不可說個不可說不可說才叫不可說不可說轉。那你要講不可說不可說轉,就要有不可說不可說個地球的赤道那麼長。那你體會得到嗎?我不知道你體會得到嗎。
所以這個數字有多大呢?這個數字在佛經裡說不大,他大的是怎麼樣呢?佛的教化國度叫佛剎,整個佛剎磨成極微塵,一微塵一世界,那你看這樣有多大的數目。
那極微塵有多大?這個叫做佛剎微塵數。那極微塵有多小你知道嗎?你看他講大極大的時候,這是宏觀嘛。那極微塵有多小呢?你現在有沒有穿毛衣,這毛衣叫牛毛。不是你是羊毛,羊毛是從牛毛來算的。牛毛,一只牛毛毛端的地方,把它切成七份,七分之一的牛毛端是羊毛,叫羊毛塵,羊毛塵再切成七份,叫兔毛塵,兔毛塵再切成七份叫水塵,在水中不粘。水塵再切成七份,七分之一叫金塵,在金屬裡面可以鑽洞。金塵切成七分之一叫微塵。微塵切成七分之一叫極微塵。
你看他有多小。你想象得到嗎?極微塵可以再小叫臨虛塵,跟虛空差一點點而已。這個就,你看極微塵了。
把整個佛剎磨成極微塵,那麼細,那麼一個佛剎的極微塵有多少?那我們佛經裡常常講“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那你去想吧,看你想象得到想象不到,那是佛經裡最大的數,最大的數字。
我們一般講的是十佛剎極微塵數。十就表示不可說不可說數。知道嗎?這個是他的表達方式。
那下面是《如來壽量品》跟《菩薩住處品》。
我們休息一下再跟各位來做說明。
《四十華嚴》第9講(2007年01月30日)B
好!我們,這個時間總是很快,沒兩下子又一個鐘頭過去了。
大家這樣聽,有沒有什麼意見,什麼心得要講的沒有?大家要聽進去,我所謂的有問題就是,要怎麼樣幫助你能夠深進去,深入、深化、深根。
但是你不要亂問“師父怎麼開智慧?” 師父怎麼開智慧跟你無關,你要想辦法去開智慧。你要自己去想辦法,師父是把辦法告訴你,給你作參考。你所要的辦法跟我的辦法不太一樣。好,這要弄清楚。
好,我們剛才談到《阿僧祇品》。到《阿僧祇品》已經用數目。
這個佛教裡頭有三個狀況,各位要留意。
第一個是時間,佛教講的時間跟你世間所用的時間不一樣。
世間的時間,你要弄清楚,從過去走到現在,從現在走到未來。所以你對過去很清楚,對未來不清楚。對不對?
你知不知道有那個時間是從未來走向現在,從現在走向過去。知不知道?你不知道啊。告訴你,這種時間,不在這個世界而已。
你去看看,你知道你壽命要活幾歲嗎?大概不知道。但是你顯然你可以看到一種觀念,我每活過一年做一次生日的時候,你在慶祝,對不對?那叫顛倒。為什麼好慶祝啊?因為你多活一年就表示你的壽命少了一年,是不是?那有什麼好慶祝,壽命減少有什麼好慶祝?是誰慶祝啊?閻羅王的那一些部屬。那家伙又少一年了,我開始要准備了。要去把他抓回來,你看用繩子啊,還是用什麼?那是他們在慶祝的。
所以你會發現,因為我們的大腦只用一半而已。你只知道我今年六十歲要慶祝啦。是啊,你六十歲啦,那邊就說你的壽命已經減少六十年了,快到了。他也在准備啊。你想想,這個時間觀念是剛好相錯的,相錯的。
佛教不是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走向未來。佛教也不是從未來走向現在,現在走到過去,佛教是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
所以一個修行人不但能對過去很清楚,對未來也很清楚,對未來了解的就好像對過去了解的一樣。這個才是修行啊。他時間觀是這樣的。也因為是這種時間觀念,所以佛教修行者看因果是因果同時。
你是先因後果,先因是過去,後果是未來。但是他在過去現在未來是同時的,所以因果本來就是同時的。
不但是這個樣子,他空間也是一體呈現,空間也是一體呈現的。沒有遠近,知道嗎?他是同時呈現的。
我們看空間是眼前的很清楚,遠的不清楚嘛。可是站在修行人的立場來看,遠近是一樣的。
這個你都不能夠體會,你沒有辦法體會,你的大腦用不到這一塊。
這是第二個。一個時間一個空間。
第三個就是數目。因為他的時空是這種狀況,所以他的數目小、少,小數、少數跟多數是一樣的。你要了解到,“一”“多”是一致的,“一”跟“多”一樣。
這個,我跟你講,打破你的腦殼你也想不出來,所以這叫不可思議。因為你的大腦呈單向看的,你看不到後面啦。
可是生命,佛法在講的生命是全體的。一、多是一樣的,你的大腦一就一,多跟多是不同。但是佛法這個數目,他可以看到無窮。
所以佛經裡頭常講,一念間天下大雪,幾朵雪花算得清清楚楚;天下大雨,下了幾滴雨,他都知道。你怎麼算?你讓氣象台台長來測量好了,算不出來了,大腦沒辦法算。
在佛教的生命觀裡,這些數目,你想一個大雪下來多少雪花?多吧?當然多啊,多又算什麼呢,跟一朵雪花是一樣的。一下大雨多少雨滴啊?多,不可思議地多。但是跟一滴雨是一樣的,他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他能夠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他數目可以講得那麼大,你的大腦是想象不到。我跟你講不可說不可說,已經是地球繞一圈,赤道繞一圈了。不可說不可說轉的話,就要有不可說不可說個地球連起來,才叫不可說不可說轉的數目。
那你想想看,你算大數,佛教已經都算過了。你怎麼算也算不到。更何況這個還叫小數啊。
大數是從佛剎極微塵來算的,那你把這個小數法加那個大數加起來,那個才叫極大數,那根本你的大腦都容不下,你的大腦根本容不下。
有科學家這樣計算,人身體的細胞有幾個?我告訴你佛法早就講過了,八萬四千戶蟲,給你算過了。當然你說八萬四千不止啊,你說八萬四千兆。什麼兆啊?都一樣啊,當時不叫細胞,當時叫戶蟲。一個屋子叫戶,裡面有個蟲裝得滿滿的。他用整數來講,叫八萬四千,不是真的你講的八萬四千,那是單位,單位數。
這些呢,你只有從禅定中去看,你才知道。一杯子水裡頭有多少細菌?你知道嗎?佛陀早就告訴我們,裡面有的蟲八萬四千。
不是你懂啊,佛陀早就知道了。所以不要以為你對科學怎麼樣,佛陀只告訴你科學算什麼?所以才不想再講了。
這個,站在中國人的立場,科學叫“小學”,不是“大學”。有沒有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你那個科學叫做雕蟲小技。知道嗎?
我跟各位舉過例子,當年魯班發明一個小飛機,在天上飛,它能夠飛七天七夜才降落的。
他就給墨公,墨子有沒有?做好就給墨子看看,“你看這東西怎麼樣?”。
墨子看一看“怎麼樣?”用拐杖拿起來,啪,就把它打掉了,“雕蟲小技”因為他是小學。
墨子因為沒有來聽經,他聽經就不會打掉。他就會跟他講說“弄大一點,我要坐上去。”那不得了了,2500年前,747,中國人就發明了。
你想想看,他不用加油就可以飛七天七夜,能源危機早就解除了。甚至中國人認為那是雕蟲小技。以前太輕視了,現在不能輕視。對不對?
但是我們知道,現在我們要的還是“大學”。“大學”是人類精神文明之所在;“小學”是科技,可以幫助我們的物質文明,但是對我們的精神文明有傷害。怎麼樣大、小學兼顧弄到恰到好處?告訴各位,我們當今知識分子的基本責任。
中國未來的發展,是在大小學兼顧的情況之下發展。以往只有大學沒有小學。所以西方,你看西方,人家大炮大船一直做出來的時候,我們這邊那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有沒有?好了,炮彈一打進來,四庫全書都燒掉了。那就是太過於重大學、輕小學。現在呢,我們要大小學兼顧。拿一個適當的比例,是往後發展的,所有的知識青年要負起的責任。
不是什麼東學西學,東學為體西學為用,西學為體東學為用。不是,是大小學的問題。
中國的小學不比西洋差。你看宋朝的時候,我們幾大發明,宋朝雖然硬文化比較弱,軟文化世界第一。
在宋朝,你想想看,發明*。我們那當時就有導彈了。導彈是被那個笨蛋弄壞了。發明導彈自己坐上去,沖出去,不知道哪裡去了。那家伙笨蛋,也不知道笨到哪裡去了?就不見了,他大概登月了。宋朝就已經有導彈了。一個笨蛋發明的導彈,自己都坐上去了,發射以後不知哪裡去了。
現在鐘表大家知道嗎?我們宋朝的宰相張什麼(蘇頌),我忘了,就發明鐘了,那個鐘有一屋子這麼大。現在德國人、瑞士人跟日本人都在仿照這種鐘,在世界各地巡回。你看啦,什麼瑞士*表,我們宋朝就有了。不是不行。
我們發明*。有沒有?法國獨立,什麼戰爭革命的時候,西班牙人開始,就從中國偷個大炮過去了。那時候他們還沒大炮,從我們這邊偷過去的。偷到歐洲去耀武揚威,結果我們被打得一塌糊塗啊。
印刷術、造紙,都是我們發明的,是土產的,***科技發明。我們小學絕不輸人家,只是後來我們太輕小學了。那我們往後能夠大小學平衡,兼顧地發展,照樣會做得很好,你不要擔心啊。
這個數目,也可以告訴我們,就是佛法也重視小學,沒有否認小學。你看他可以極微觀,又可以極宏觀。你看,小極小。我剛才講的,牛毛塵,羊毛塵,兔毛塵,水塵,金塵,到微塵、極微塵,鄰虛塵。
鄰虛塵講到虛空,那個量子力學才講到場。場理論,有沒有?各位要是學科學的,我們應該不輸你。因為我也摸過量子理論啊。
你看二十世紀,場理論才出來,佛經裡頭已經講到鄰虛塵了。場理論,誰科學啊?佛陀時代是太科學了。三千年前就講量子力學,你看看。
那講天文學,你看吧,什麼不可說不可說。你看,還什麼,什麼天文學呀,早就講光了。尤其講到《世界成就品》的時候,你去想想看,講我們地球,你看全世界哪一個理論在佛陀那個時代,在三千年前就講了。地輪外面有水輪,水輪外面有風輪,風輪外面,就地輪依水輪而成立,地輪就是土地,土地外面是不是水?土地被水包著。水輪外面有風輪,風輪,就是說水輪是依風輪而住,風輪是依虛空而住。早就告訴我們地球是圓的,浮在虛空中。
你想想看,天文學到伽利略才發現。西洋人在發現這理論的時候,那些知識分子都抓去砍頭。
你想想看,佛法不科學嗎?從宏觀的天文學,到微觀的量子力學,窮盡了。你從這個數目的表達上面來看,這種三個數字,三個狀況,時間、空間、數目,顛覆了人類現有的小學。人類,假如按照西方來講,那些科學家再不學佛,會一直迷信下去,一直迷信下去。只有學佛才不迷信。
好!我們再看《如來壽量品》。三十一是《如來壽量品》。
《壽量品》看起來是講處性的壽命,如來是自性,壽量就是壽命,但這個其實是講福報。
他福報的意思就說,在釋迦牟尼佛這個娑婆世界裡,一劫的福報,相當於極樂世界一天一夜的福報;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一劫福報,相當於袈裟幢世界的一日一夜的福報;袈裟幢世界的一劫的福報,相當於無垢世界一天一夜的福報。一直算。
那這個裡面,《如來壽量品》很短,只有兩頁而已,經文只有兩頁,他舉了十個。十個以後呢,過無量百千萬世界,最終有個世界,叫做“勝蓮華世界,現在有佛叫賢首佛,正在說法”。那個世界福報最大,也就是我們自性壽命永恆的地方。那個地方,普賢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他們都住在那裡。知道嗎?
你要不要去?我們一起去吧!(眾鼓掌)所以不要一直想著一個地方。
所以這個我們叫n+1個世界。我們要超越,n+1次超越,超越到極樂世界只是第二世界,還要到第三世界第四世界,無盡的超越,這是華嚴的人生觀。不要停止,就好了。不一樣,這個人生才美麗。
那麼,這個是講智正覺世間形成的一種狀況,也是講世界、器世間的狀況。那麼前面,器世間講的,是所有的世界都講出來了,
那《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品,這個地方講的就是眷屬世間。
在山東有個崂山,這一品裡頭有講到。東方有個叫做那羅延山,就是山東青島那個崂山,那裡有個華嚴寺,華嚴寺所在的地方都是這樣講的。
福建有個支提山,也是這品經上講的,支提山上有個天冠菩薩帶一萬名菩薩,在那邊精進修法。一萬名還一千名我忘了,因為太多我忘了,這個口誤不要見怪。按照經文為主,自己調整。
那個天冠菩薩,好像康熙,我記得不太清楚了,康熙皇帝把那一千尊菩薩請到北京來供養。供養以後送回去,送回去半路上遇到台風,有一尊菩薩掉到海裡去。他們送回去,999尊菩薩送回去的時候,那一尊菩薩已經到了。在支提山山上,等你們到了,我先到。所以,支提山上的天冠菩薩是很殊勝的。
那個本來他掉了,回去的時候大家都不敢說。但是皇帝在皇宮就知道,有個菩薩先回去了,其他的會晚一點到。那個時候回去,他覺得很高興,所以送了一部龍帳,到支提山去,福建的支提山。有沒有福建人?支提山有華嚴寺,我還沒去啦。
這個是講眷屬世間。
在我們這一部《華嚴經》裡提這幾個地方,但是叫呢,其他的《華嚴經》所提的菩薩住處那就無量無邊了,因為我們這個是略本嘛,已經刪掉很多了。不是刪掉了,掉了很多了,我們在背的時候都背不全。
後半部,《佛不思議法品》、《如來十身相海品》、《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這個都是講妙覺佛的境界。
那麼,我們一般來講,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是不是這樣?這是化身佛的部分。這裡講佛有九十七相,一一相有無量光,一一光有無量好,一一好有無量明。應該沒有背錯。這個,有九十七相,,一一相有無量好,一一好有無量光,一一光有無量明,一一明度無量無邊眾生。這樣就沒有背錯。
法身的境界跟我們化身的境界不能相比。法身,你根本無法比。無法比,他只好轉化為報身。報身就可以比了,報身是一種妙用。所以這個地方講的是指部分。
那麼這裡跟前面有個相對,相對照。
你看《十身相海品》跟《如來現相品》,這個《如來現相品》叫小相品,《十身相海品》是大相品。這個是《華嚴經》,就華嚴學裡作比較了,他都如來現相的一種比較。
《普賢行品》跟《普賢三昧品》是一對的。這裡開始就逐漸講到大了。前面是由大向小,後來就由小向大。那麼《如來出現品》跟《如來現相品》是一致的,如來現相品,就出現,如來的境界顯現給我們看。那麼後面就由小向大,由因向果,到圓滿,如來出現了。
我們知道佛出世的時候,在菩提樹下,他開悟的時候,他講了“奇哉,奇哉,世間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迷惑顛倒不能證得。”我應該沒背錯,不要一直看我,好像我背錯了哦。就是在《如來出現品》裡面。他有三卷經文講得非常好。大家可以慢慢研讀去參考。
如來出現以後呢,就成佛嘛,成佛就是離世間。
離世間到哪裡去啊?我們常講出三界到哪裡去?就消失了嗎?出三界叫入法界。
所以,你看,如來出現,離世間,離世間就是入法界。沒有消失掉,沒有消失掉,你留意到。
大家都說“我要證阿羅漢,” 證阿羅漢要干嘛?
“我要成佛。”成佛要干嘛?成佛以後就坐在桌子上,供人拜的?要不然你成佛以後做什麼?
成佛以後也要吃飯也要睡覺,對不對?證阿羅漢又怎麼樣?開悟又怎麼樣?你照樣要度眾生啊。
所以你要留意到,所謂成佛也好,開悟也好,開智慧也好,明心也好,明心見性也好,這等等,證阿羅漢等等,都叫做如來出現。
你的自性非常充分圓滿地顯現了。顯現的時候你的心就離世間,離什麼?離欲界的妄想,欲界的欲望跟妄想,離對色界的依賴。色界,有形無形的這些依賴。然後無色界的想象,你完全離開。不受他們的拘束,這個叫做出三界。
出三界以後,你還要再活下去呀!有沒有?這個時候呢,顯現出來的才叫做入法界。
所以我們告訴各位說,你要留意。今天我們在這個世間,你做任何一件事,不管你的職務、你的職位,你記得一個狀況,你的這個職務、這個職位跟權力相結合的話,那就證明你在三界內,因為你有欲望。
假如你的職務只有跟義務、跟責任相結合的話,基本上你已經出三界。因為你不被這些名利欲望所拘束啊。有沒有?你留意看看。
我們在做什麼?我們要求的就是那使命感、責任感、盡你應盡的義務,那你就出世間了,離世間了。離世間就入法界。
基本上你還在這個世間,同樣的物理現象,同樣的社會現象,同樣的心理現象,同樣的生理現象。但是你的心已經離開了,你已經在法界,而不是在世間了。留意到哦。這是一個關鍵處!
從理論上來講是這樣,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你怎麼看呢?所以,我們要強調的是個責任、是個義務、你那個使命感不要有逼迫感。有逼迫感,不是。那個責任感、那個使命感是你的生命因素,你會自然顯現出來。就好像母親照顧子女,是責任,就像個父親教育子女,是個責任。
那生命中他本來有的,你要把他發揮出來。不是“我有個使命,要把這孩子教成將來當國家主席。”那你還是權利欲望嘛。對不對?不是這個。那是你的欲望。我希望“我的孩子將來怎麼樣怎麼樣”,你去教那個孩子已經都變世間欲望了。我就盡我的責任把他教好。當然,你有你的智慧,你有你的條件,做得好做不好無所謂。
所以我們看到,父母對子女那種無私的奉獻叫做偉大,有沒有?無私的奉獻,那沒有為什麼,因為他是生命中有那個因素。他生了子女他就會教,他教好教壞是一回事,看你是照書教照豬教都可以嘛。對不對?
聽說第一個就照書教,第二個就照豬教,像教豬一樣教。為什麼呢?因為他的能力嘛。但是他只要盡責任,那是最美的。天底下盡責任是最美的。但責任容易被欲望牽扯在一起。我們是沒有欲望的,不是欲望的,是生命因素的。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人是個修行人,在社會上,在他的工作崗位上,他非常的盡責。有沒有?他就是修行人。假如在他的工作崗位上,為了名利,那就不對了。他不是為了他的欲望、他的權利,你知道嗎?這個你慢慢去比較。
離世間入法界就在這裡。離開世間的權力、名譽、欲望,離開叫離世間。入法界就是進入那個使命感,生命因素煥發出來的那個責任感,那就入法界。
這簡單吧。有沒有難?這個就叫做“無上瑜伽密大灌頂”。灌頂完畢!(眾鼓掌)
不要以為無上瑜伽密是什麼?就這基本的,根本的地方就在這個關鍵上。我是講了,你也懂了,又怎樣嘛?要修,不要光聽。聽懂不算,修通了才算。
就像,你懂會講給人家,可是輪到你的時候,你還是會迷惑顛倒。人家送紅包來你就忘了,“這個錢不錯”。你又迷進去了,欲望又起了,你沒有責任嘛。對不對?
你要有責任感,要被世間這些因緣所迷惑。哎呀,這個難啦。世間因緣迷惑眾生,很難啦。你要怎麼樣掙脫,就要修行。你要不被迷惑,你必須有定力。你沒定力,一下子看到白花花的鈔票,你就眼睛都是鈔票。對不對?什麼責任、義務、使命啊,你根本就忘了。那就不對了。
所以這一點,我們提供給各位來做參考。這個部分,我們經常地跟各位提,經常跟各位提。
那麼《華嚴經》在談論這些,他有一個基本的核心問題。我要先跟各位講。一個什麼問題呢?那是講一個存在。
前面我們講到,生命的存在。存在是怎麼來的?存在啊,我們從世間看一切萬法是存在。
譬如說一個人,他很聰明,這是一種存在。一個人很笨,他也是一種存在。那麼他怎麼聰明呢?他怎麼笨呢?天生的,或者又怎樣呢?他有一個誕生,這個存在的誕生。有沒有?這個存在是怎麼產生的那種狀況。
告訴你,所有的宗教都沒有辦法解釋。佛教能解釋這個存在與誕生。這存在是怎麼來的,這世界是怎麼來的,這生命是怎麼來的?這佛教交待地很清楚。
佛教交待這一個存在與誕生、產生的這個理論,佛教沒有定說。告訴你佛教不定說。
佛教很多定義,很多名詞的定義也是不定說。佛教不具相名詞。名詞有那麼一個東西,但是它不定義,他不具相。因為不具相你才有空間。具相你就沒有空間。
最不具相的就是禅宗的公案。我跟各位講過了,禅宗的公案你有沒有辦法解釋?我告訴你誰都可以解釋。
就像你去解釋畢加索的抽象畫,誰都可以解釋。知道嗎?當你付錢越多的時候,你解釋就越高貴。可是當你錢付了很多,又解釋得不高貴,那叫土包子。
你會欣賞抽象畫嗎?我告訴你抽象畫誰也看不懂。事實上誰也看不懂的時候,就誰也看得懂,你可以自己去解釋。
公案跟看抽象畫一樣,你就自已去解釋。那你要解釋得出味道來,那叫高明。所以通常講,禅不可說。有沒有?禅不可說。那就是抽象畫不可說,一樣嘛,完全一樣。
那我們跟你講,生命的誕生,就是生命是怎麼產生的呢?那佛法,他有說,但是他沒有固定說,這個叫做緣起觀。
緣起,那個緣起論,大家基本上認識的,有業感緣起,業所感而產生的,叫業感緣起。方東美先生說那應該叫業惑緣起,比較恰當。那都無所謂了。也有叫做真如緣起,如來藏緣起。不管你叫什麼緣起,都無所謂。這些都是有成就者的定義。
那麼他們的定義,是高是低?究竟不究竟?徹底不徹底?窮盡不窮盡?那是一回事。總比上帝創造人類、創造宇宙,來得圓滿多了。你注意看。因為這個世界,每個人看,每個人不同。你知道嗎?
就看我們這一會,大家來參加,你覺得殊勝不殊勝?你看每個人心裡的底都不一樣。有的說“好,很好,就是燈光不夠。”對不對?有的說“好,就是很好。座位太窄。”對不對?這個每個人世界的底不一樣嘛。這個就是緣起誕生。
每個人看這世界看法不一樣。有的“太好了,難得有這個機會,不可思議啊,無以復加的好。”那也是好。那是那個人的心理所感受的。
所以我們說,這世界的產生,在你的感受,在感受。而那個感受呢,事實上他有世間、有出世間兩種不同的那種因緣存在。
那麼最重要的,還有一種狀況。華嚴對於生命的存在與誕生,他有一個解釋,叫做法界緣起,法界無盡緣起。這是我把中國古代的華嚴宗祖師,在這一方面的定義阿,把它濃縮下來,來跟各位談的。這個法界無盡緣起,他所涉及的就是說,法界的這些因緣,因因緣緣相當地多,他互相影響,互相影響。所以他重重無盡嘛,互相影響而產生的。
那麼在這產生當中,有些是業感所產生的,有些是真如所產生的。你注意哦,我特別跟各位談這兩個。業感而產生的叫做緣起法界。那麼真如所產生的,真如緣起的叫做性起法界。性起法界和緣起法界,這兩個部分構成一真法界。換句話說,在華嚴法界觀裡,對於真如相應而產生的,他承認;對於業感或者業惑因緣相應而產生的,他也接受。所以這個叫做雜花莊嚴。
雜花莊嚴,不止我們講的牡丹莊嚴、玫瑰莊嚴,我跟你講,路邊的小花也很莊嚴。你不要嫌說那無名小花,那個也美啊。一般的你看那雜草。那不是雜草。你要留意,雜草的生命力特別旺盛。有沒有?你看,你都不要理他,他自己都非常繁衍茂盛。反而是像這種長得這麼漂亮的,很難照顧。對不對?他要很多條件那。
所以呢,有條件,有條件的生存方法;沒條件,沒條件的生存方法。路邊的小花,三葉的,四葉的,也是花,他也是生命。對不對?康乃馨、郁金香、玫瑰、牡丹也是生命啊。同樣都是一個生命,那個生命跟這個生命,你認為這個好,那個不好,那是你給他定義的福報大小的問題。
但是你要知道,福報大也是個生命,福報小也是個生命。有沒有?生命事實上不在乎福報的大小。你要記得!生命在事實上不在乎福報的大小。
福報大小對你有影響是大腦起作用。尤其當大腦的貪心起作用的時候,那福報就很重要。你注意哦!貪心起作用,福報就很重要;貪心不起作用,福報根本沒有用。你注意啊!會在意福報大小的人基本上是貪心重。
你留意看看,生命的存在不在乎福報的大小。但你只要用大腦的時候,那福報就很重要,因為大腦會去選擇,會去追求福報。
你要留意啊!福報再大的人他也有煩惱,福報再小的人他也有快樂。所以我們告訴你,不管你是什麼花,盡情地開花。知道嗎?活出你的芬芳,活出你的燦爛。不要因為我是路邊的小花,所以就自哀自憐。對不對?即使是路邊的小花,他也盡情地開花。
所以我們告訴各位說,你的生命只要活得燦爛,只要活得芬芳就好,不要在意人家的眼光。你太在意人家的眼光,你一定活得不好。
我有沒有跟各位講過,那員外的故事。
那個員外夫人跟他講“你啊,胸前背著兩個算盤,一直算,也不會唱歌,一點都不快樂。”
他說“要怎麼唱歌?唱什麼唱。你去請個名伶來唱,我付錢給他。”
她說“不要。”夫人說不要,“你看我們牆外面那個老農夫,他們兩夫妻,你注意聽,你看又在唱山歌。那板凳一放,腳一跨,開始秦腔拉起來了。一個拉二胡,一個唱高歌。對不對?你看多幸福啊。你一輩子從來不會唱歌。”
好了,你看,牆外,圍牆外,員外圍牆外的老先生老太太活得那麼自在。這員外一聽很生氣“你給我拿500兩銀子給他。”
拿去了。第二天他問他太太“歌聲呢?怎麼不唱歌了?”
過了一個月,那500兩銀子,兩個人又送回來了。
“那為什麼不要?給你發財。”
他說“不要,這個是魔鬼。”
“為什麼是魔鬼阿?”
“因為我們白天怕小偷來偷,我們要留一個要看著它。晚上怕小偷來偷,我們要壓著它睡覺。從此我們沒有時間幸福快樂了。我看我還給你好了。”
500兩銀子奪走了他們的快樂。
各位要知道,你不要以為你有福報,它會奪走你的快樂。人生的目的不是要500兩銀子。人生的目的是要快樂、要幸福,對嗎?那你怎麼樣獲得幸福跟快樂呢?(眾鼓掌)
佛法是教我們從這裡來認識生命的存在。你要看到生命的存在是要快樂。
那背著兩個算盤天天算,現在就背著兩個計算機,對不對?一直“喀喀叩叩”,你是機器人,一直在玩機器干嘛?算了老半天,錢你也沒用幾個,然後一直不快樂。笑也笑不起來,就想用錢壓死人。我不是說你有錢不好,你不要誤會啊,我是希望你要活得快樂。有錢無錢沒關系,活得快樂最重要。
活得快樂,你要怎麼活得快樂?這個就是學佛。學佛不是叫你一定過得很貧窮,穿得破破爛爛,沒房子住。你不要誤會。佛法是告訴你,有錢沒錢沒關系,只要活得自在又快樂。這樣押韻不押韻?都不會鼓掌。(眾鼓掌)
當然你有福報,那就要過個幸福、有福報的生活。所以我們昨天跟各位講說,當你順境,有福報的人,你要懂得如何過一番有福報的人生嘛;當你沒福報不要緊嘛,我要怎麼過一個幸福快樂沒福報的人。沒福報,並沒有說你就不能幸福快樂啊。對不對? 有福報,沒有跟你講說有福報的人不能幸福快樂啊。對吧!
所以基本上,幸福跟快樂應該不受福報的影響。對不對?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阿。
所以,有福、沒福沒關系,有關系是要幸福跟快樂。佛法是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之下,給予所有的眾生每一個眾生幸福快樂,給予每一個眾生,他的生命裡盡情地開花、盡情地燦爛。這是佛法的目的。(眾鼓掌)
所以我們在探討說,生命的誕生與生命的存在的同時,就在這個地方,就在這裡。這裡還有一個,我們叫做理論,叫位移理論,位子被人家移開了,位移理論。
本來我們在社會上奮斗的目的,就是為了幸福快樂。對不對?你不管是為了賺錢也好,結婚也好,生孩子也好,這都為了幸福快樂嘛。
結果結了婚了不快樂了,干脆不要結婚嘛。我不是不叫你結婚阿。是叫你結婚以後要快樂啊。對不對?
生孩子本來也是要幸福快樂的,結果生了孩子反而不快樂。為什麼呢?因為你怕他怎樣,怕他怎樣,又怕他怎樣;不但怕他怎樣,又要他怎樣,要他怎樣,要他考第一名,考100分,然後升好學校。你問他為什麼讀第一名、考好學校?然後靠好學校,又再讀第一名再考好學校,再後面呢?再後面討個漂亮的老婆。干嘛?生個聰明的孩子,做什麼?考第一名。(眾笑)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人生干嘛?人生的目的就是考第一名,你的幸福快樂已經被人家偷偷地移開了。有沒有?
很多人要賺錢“我要當總經理,當總經理,把全世界的錢通通賺過來。”賺到了,也當總經理了,錢也賺好多了,已經數不完了。太太不見了,孩子不理他了,過年呢,單身貴族。那你這樣子,事業成功是得到了,可是這個成功呢,把你的幸福的位子給移開了。有沒有?你本來就追逐幸福快樂的。現在幸福快樂被成功取代了,幸福快樂不見了。有沒有感覺?
人生在奮斗的過程裡,你要注意啊。因為你的成功不是今天晚上奮斗,明天就成功,對不對?往往要二十年的時間。那二十年下來以後呢?人事已非啊。所以你當初為了成功,因為為了要幸福快樂才要追求成功嘛。對不對?那麼你現在為了要使成功來造成幸福快樂的目的,因為你得到成功,幸福的目標消失了,那成功對你來講有意義嗎?這就是問題啦。
今天站在我們生命存在的立場來講,那你追求成功就產生問題了。幸福的位置被移開了,被成功取代了。雖然你成功了,但是你不幸福了。這個叫位移理論。
我們的目的是要幸福、要快樂、要解脫、要自在。結果你搞成功,弄錯了。這是我們提供給各位,在現實的生活裡,你所需要注意的部分。這是在這位移理論裡,我們要告訴各位的。
《華嚴經》在生命的存在與誕生的時候,他講得非常好,這個理論我們叫做法界無盡緣起。當然傳統的華嚴宗思想裡面講的什麼,那我們等到下一會再告訴各位。
那麼從《離世間品》以後入法界,入法界這個部分在《華嚴經》裡,他的分量最大。從《八十華嚴》來講,他有二十一卷經文。八十卷他占了四分之一強,在《六十華嚴》裡他有十九卷經文。
另外,這個《入法界品》裡,單獨有個部分叫做《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他有四十卷經文。他裡面分兩個部分,一部分我從《四十華嚴》來講,他有四卷經文叫做本會,那麼另外有個末會,也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這個部分也就是我們單獨要跟各位談的這個部分。每一參、每一參他在運用的法門跟他的人生、他的行法、他的思想,我們會一個一個告訴各位。
五十三參的意思是指,人生中有五十三個象度,五十三個角度就對了。我們叫360 度了,他是從這樣來講的,取了一個吉利的數字來叫五十三 ,就是這個意思。就是人生當中,他有用全方位、五十三個角度來看人生,你要怎麼活著,活得快樂、活得自在。是這樣的情況。
但是他有一個前提,就是本會的前提。就是善財童子在他的老師文殊師利菩薩這邊聽聞《華嚴經》,證得空性的成就以後,他才出去參訪。在每一個善知識那邊,他學一個法門。每一個善知識那邊呢,學一個法門。那麼這樣子到達51參的時候,就是彌勒菩薩這裡他完全成就,這個叫做成佛。
那麼在這裡成佛以後呢,彌勒菩薩告訴他,說你還要回去感恩你的師父文殊菩薩。他走、走、走,到蘇摩那城的時候,那個文殊菩薩就發個電報給他,“遙申右手,過一百一十城”,用現在話講不是發電報嗎?當然,大概發e-mail比較快,說“不要回來,不要回來。你回來我知道干什麼,你直接去找這個普賢菩薩。”就在這個時候,文殊菩薩告訴,他告訴善財童子,成就淨妙佛土的殊勝因緣。
善財童子在這個時候擁有自己的佛土,叫做淨妙佛土。那麼有哪些條件?你要記住,你具足這些條件,那你就可以見到法身佛,所以你要去參訪普賢菩薩。就在這個時候,他到普賢菩薩這邊叫做入法身。
應該來講,在文殊菩薩這一次出現的時候,給他入法界了,得到法界嘛。入法界就是成就他的國土。然後證法身,到普賢菩薩。
在這個普賢菩薩這邊,善財童子遇到,他見到普賢菩薩的身相莊嚴。這個莊嚴,他是清淨法身佛的最原始的一種狀態,最原始的狀態,也就是佛的原始狀態。
法身佛是無形無相,你見不到的。但是你要怎麼見到法身佛呢?普賢菩薩讓你見到。那這經文裡頭非常的燦爛,非常的豐富。我們在講這個經文的時候再來談這個部分。
這個是指,五十三參當中最後的過程,到這裡,入法界、證法身。那善財童子為了讓我們這些有緣的同修們,也能夠修學他的法門,他就特別跟普賢菩薩請了一個法,讓我們好修行的。這個法就叫做圓融道,我們修行的圓融。那是屬於新古典華嚴思想,我們講的。
這個部分,普賢菩薩他講了圓融道的技術面跟工程面。工程面就是十大願王,大家常常在讀誦的《普賢行願品》,就那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這十條,這是工程面。還有個技術面,技術面就是聆聽諸佛菩薩的聖德名號,然後要經常地唱誦諸佛菩薩的聖德名號。唱誦就是稱贊,稱贊諸佛菩薩的聖德名號。這是他的技術面。你要怎麼唱誦能夠使你心靈頻率的穩定下來。心靈頻率的穩定下來是技術面,然後修工程面“十大願王”,你自然就能夠完成殊勝的這個領域。
在這個法門如何修法?我們在往後再告訴各位,因為時間的關系。
這一個法門的修學是很殊勝的,什麼時候因緣成熟,我們什麼時候來講。
好,今天我們就跟各位講到這個地方,我們簡單地把這三十九品跟各位做一個介紹。
附:《八十華嚴》三十九品之品名
《世主妙嚴品》第一 《如來現相品》第二
《普賢三昧品》第三《世界成就品》第四
《華藏世界品》第五《毗盧遮那品》第六
《如來名號品》第七《四聖谛品》第八
《光明覺品》第九《菩薩問明品》第十
《淨行品》第十一《賢首品》第十二
《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
《十住品》第十五《梵行品》第十六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明法品》第十八
《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夜摩宮中偈贊品》第二十
《十行品》第二十一《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升兜率天宮品》第二十三《兜率宮中偈贊品》第二十四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十地品》第二十六
《十定品》第二十七《十通品》第二十八
《十忍品》第二十九《阿僧祇品》第三十
《壽量品》第三十一《諸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離世間品》第三十八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