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10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10講(2007年2月1日)A

  今天,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從華嚴宗的立場,來看《華嚴經》的思想與行法。

  華嚴宗跟《華嚴經》是有些不同的。《華嚴經》是直接呀從經文裡頭,直接從經文裡頭來看,我們沒有經文以外的思想,這個叫做研究第一手資料。

  那麼,華嚴宗的思想跟行法,是指古人對於《華嚴經》研究以後,他歸納出自己的東西來,那叫做華嚴宗的思想。這個時候的華嚴宗思想,對我們來講啊,我們叫做第二手資料,不是第一手資料。

  第一手資料是經典的資料。而經典的資料呀,是出自於覺悟者的手中,我只能夠這樣講說是覺悟者的手中。那麼覺悟者,悟有高低淺深的不同。那麼以最高境界來講,是佛陀的境界。那當然,後人哪,是把《華嚴經》的境界歸於佛陀的境界。

  我們從研究的過程裡發現哪,《華嚴經》這部經典呀,它事實上是匯集了人類五大古文明的思想精華。你要了解到這一點,你的思想再怎麼樣的精深博大,不會超過《華嚴經》的范圍。

  有很多人哪,他不相信,他以為最新的就是最好的。我跟各位舉個例子呀,這是實際的例子。我們在台灣,日本人賣東西台灣呀,他都會落後一段時間,所以你要買最新的東西要到日本去買。在台灣來買你都大概會晚,在以前三十年前來講的話,大概要晚兩年才會到台灣。包括汽車,機器,工業生產的機器也一樣,要晚兩年。

  後來台灣的經濟一直進步呀,一直進步呀,台灣的代理商就跟日本的工廠吵,吵說“這樣不行,要跟你同步”。

  日本人很厲害“好,那你要呀,要我就,我就弄最新的給你。”反正還在測試階段的機器通通賣給台灣呀。台灣呀,買那個最新的機器呀,一塌糊塗。因為它還在測試呀,精准度也不夠呀,毛病也是百出呀,台灣就當白老鼠,給他做試驗。

  那你說“這樣不行呀,一定要怎麼樣…”。

  日本人就說“那我測試完再賣給你,測試完你就要晚兩年,你要第一個你就要當白老鼠。”

  所以你一直拿捏不到那個關鍵處。這個是一種什麼,時間落差的問題。

  我們在思想的領域裡啊,很多人不能掌握這個部分,不能掌握這個部分。你能不能掌握得到?那不一定,要看你自己。我們在整個思想體系的運作上呀,確實產生這種狀況。

  那麼,五大古文明,它經過這樣的融會以後誕生下來的東西呀,你不知道,你就會以為你是最新的。最新的,你還沒測試,你還不知道。等到測試完了以後啊,你就知道它的精准度怎樣,那才叫成熟。

  現在很多學科學的,學社會學的,背了一些新理論呀就以為怎麼樣。那些新理論事實上呀,我們早就測試過了。我記得跟各位講過,現在西洋這些科學家,他們發明的這些東西呀,包括像747飛機這些東西,2500年前魯班都已經發明過了。上一次講導彈呀在宋朝就已經飛過了,只是那笨蛋發明導彈啦,自己都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你要知道,不是過去沒有過這種經驗,過去已經有過了。

  哲學思想也是一樣。我們從哲學思想來講,西洋人現在的這些哲學思想,不管是康德,黑格爾,馬克思這些人哪,他們的這些思想事實上啊,在商朝時代呀中國人就已經定位,定格了,而且每一個人的思想相當於一個什麼東西呢?你知道嗎?假如你是對哲學有興趣的話,你應該聽說過陰陽五行,八卦,有沒有?什麼叫八卦,你要會背呀,乾三連,坤六斷,有沒有?八卦有六個辭呀,那個有一個陽爻,乾卦用三連,三個陽爻。坤卦是陰爻,是一條線斷兩個,那個叫六斷,六個斷掉,這個叫做陰爻。陰爻,陽爻。那麼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

  告訴你,每一個思想家的思想核心用一句話來說明的時候,那就是每一爻的爻辭,你知道嗎?我這樣講你聽不懂,我也沒辦法。每一爻啊,它是一個哲學的思想系統。那麼六十四卦乘以六,你就知道六六三百六,有多少?多少個這些哲學思想家,他們在周朝以前啦,就已經都誕生過了。而中國文明在那個時候啊,就已經把他們都統一歸類在這裡面了。

  所以現在你再所得到的什麼新思想啊,也不過是其中一爻而已,除非你精通啊。假如你連精通都沒通的話,那你連半爻也沒有啊。你要注意到啊。

  這些思想家的思想呀,你不要以為了不起呀。那就跟演戲的人一樣,那武俠,武俠片出來你看,每一個主角剛出來的時候,哈,好不得了呀,對不對?他一上場打兩下子下來,有的頭不見了,有的腳不見了,有的連身子都不見了。還沒出場呀,都很厲害。你要經過呀論證,公平論證。

  那麼,當年玄奘大師,在印度曲女城,就是這樣論證啊,公開的每一個人都可以上來,一個一個論。他打破印度九天,他獲得凱旋啦。所以他出去的時候,出長安城呀,是偷渡出境,用現在的話來講是偷渡出境呀,回國的時候啊,唐太宗開城門去迎接,有沒有?這就是他的殊勝成就。

  你不要以為,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思想是什麼?我們大家都接受過那種訓練、在各種比較之下,我們都看得出來。但是你要知道,我們所研究的都是第二手資料。你去是研究的都是第二手資料,包括所有的科學家,你不可能是創造第一手資料的科學家。創造第一手資料的科學家,像哥白尼,伽利略,像牛頓,像愛因斯坦,我想你距離這個水平大概相當的遠,相當的遠。你不過是讀一些書呀,然後丈持著科學定律就在那邊耀武揚威這樣而已啊,不是真正的科學家。

  那,換句話說,你是來研究萊布尼茲的,研究牛頓的,研究愛因斯坦的,你是研究他們的第二手資料,他們才創造第一手資料。而你對這第二手資料你所知的是非常有限的,非常有限。

  現在,我們告訴你這部經典,《華嚴經》這部經典呀,是匯集人類古代文明,五大古文明的精華而產生的東西。所以它的博大與精深,那真是無以復加,無以復加。那我們一個人要研究啊,每個人大概從這裡面測驗出一爻,你就不得了了,你就大思想家了。那更何況,這裡面有三四百爻在裡面,還不止,可能要乘以五大古文明啊。而這些文明哪,經過長久的歷史的傳統與粹練,那才有可能。

  假如那歷史一中斷呀,就沒辦法了,一中斷以後就不見了。現在我們看希臘古文明的哲學家,他留下的東西也不多,也不過幾句話而已呀,有一兩篇文章就不得了了。那你哪有可能了解到整個思想體系呢?像我們看柏拉圖的《理想國》也不過那麼一本書,那本書是不是柏拉圖的著件,都還有人在懷疑,對不對?

  所以,中國的東西不一樣。《四書》、《五經》、《論語》,《論語》即使後半段有問題,前半段絕對沒問題,對不對?《大學》,《中庸》這個很清楚。孟子就是孟子,莊子就是莊子嘛,他的思想很清楚地存在。我們要了解到,真正的思想呀,是在“大學”裡面。“大學”的殊勝,它的殊勝,各位一定要記得,在於他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假如對於別人意見是一種排他的話,那個不叫“大學”,那個叫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所以中國人對這個字呀,他是有相當完美的诠釋跟定義。

  那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經典的第一手材料跟宗,形成宗的話,它就變成第二手資料。而這個第二手資料,是研究經典所產生的,叫做第二手資料。今天,我們有很多學者都去研究清涼國師的,法藏大師的,智者大師的,他們是二手資料,你去研究二手資料創造的是第三手資料。那你現在去讀第三手資料,又出來吹牛有多厲害,你是第四手資料。跟佛陀當初的,可能已經十萬八千裡了,已經十萬八千裡了。

  我們真正所期望各位研究的,是直接到經典。假如你要一些輔助的工具呀,那也要研究第二手資料,不要研究第三手資料,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那你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呀,我不知道。不過現在告訴你呀,這個是呀,真的是法界大灌頂啊,現在已經給你灌頂完畢了,你頭摸摸看啊。

  為什麼這樣講呢?你去留意看,有很多人只讀經不看注解,這是他自視很高,很自負。這基本上沒錯,可是啊,你要知道你的根器夠不夠。假如你沒有解讀經典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的能力的話,你直接看經典你根本看不懂,你看不懂。那你就要研究第二手資料,看看第二手資料的這些祖師大德呀,是怎麼樣在解讀經典的,你要從中去學習他的要領,要學他的要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當你能夠掌握這個要領,回過頭來你自己用你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來解讀經典,那就可以了。

  所以你要讀這些祖師們的著作,不是要讀他的知識,不是要讀知識啊,是要讀他的運用知識的方法。你要的是那一套方法,你不要被他的方法牽著走。否則你就沒有辦法體會到經典,也就是那個行者,不管哪一部經都一樣。因為那個經典的著作者,就是覺悟者嘛,所以他叫佛嘛。覺悟叫佛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哪裡,一時不講哪一時,講佛就指那個覺悟者。現在你的意識形態已經把那個佛變成誰呀?悉達多太子呀?對不對?變成釋迦牟尼佛了。那你弄錯了,人家只跟你說佛,沒跟你講釋迦牟尼佛。要講釋迦牟尼佛他不會寫嗎?“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哪裡“就好了。他只是說覺者。

  所以你去看《愣伽經》,有沒有?《愣伽經》呀,《愣伽經》就是大慧,大慧菩薩寫的啦。那你就一直以為大慧菩薩跟佛講話。是沒錯,大慧菩薩的這種根本智,跟佛的後得智在對話。那麼佛的後得智,就是覺悟以後的後得智對話。因為有後得智,他才能做記錄,沒有後得智不會做記錄。你要留意這一點呀。很多有覺悟的人,只能講一些語錄。他沒有辦法把他修行系統跟修行境界呀,做記錄下來。你要留意到這是一個關鍵處。

  所以我們知道,佛所指的是什麼,在大乘經典啦,一定是覺悟者所說,你不用擔心。那麼,他所說的這個部分,有大有小,因為悟有淺深。所以所說的法本來就有大有小。但是,你要讀經典,你一定要懂得行者的一種思維方式跟語言的表達方式,否則經典你都看不懂。

  那麼,你透過祖師來的話,那有兩個功德。第一個,你可以繼承法界加持力。你直接看經典哪,是有法界加持力,那看你的善根力,你自己的行持的善根力夠不夠。不夠的話那你一定還要再有一個加持力,那就是歷代祖師傳承的加持力。那你不看注解就不行了,你不聽人家講解就不行了,知道嗎?那你能不能直接看到古代的那些注解,這就是功夫了。

  本來那經典在看,不懂是不懂,還有一點點懂,看了注解以後,不看就不會不懂,看了就全部都不懂。因為注解裡頭,它包含了兩個很復雜的東西在裡面。第一個就是,那個行者本身,就是注解的人哪,他有一套解讀的思維模式,解讀經典的思維模式。第二個呢,他又有他自己的思維模式。用他自己的思維模式,就和他解讀經典的思維模式綜合起來,他才寫出那一套注解來了。所以,他在這當中又產生了新的理論出來。

  所以你會發覺,那個理論跟這個經典有關嗎?你會發現呢,你看華嚴宗歷代祖師寫了很多理論啦,什麼三時,四法界啦,法界三觀啦,一真法界啦,那個,法界無盡緣起觀,等等。寫了這麼多的論,跟經典有關嗎?你怎麼接也接不上來。那是什麼?那是以他的思維模式,去解讀經典以後啊,把經典的思維模式,綜合起來他寫出來的東西。

  所以跟各位講,第二個,第二手資料其實已經很復雜了。那你現在再去研究第二手資料寫出你的第三手資料,我跟你講百分之百,都是你的知識。而且,你要回過去啊,那個原始經典在講的那個後面,在講什麼,你體會不到。

  我跟各位舉一個例子。那個華嚴宗的思想裡,有講一個三時。三時,就是佛講經分三個時間。第一個就是,日出先照高山,這個時候被照到的就是法身大士。華嚴的學者呀,你看到第三手資料就變成這樣了:華嚴的學者以為“我是最有善根的,佛一出來,啪,我就被照到了”。所以學華嚴的人啦,通常有這種意識形態,很有優越感,很有優越感。

  他講到啊,佛陀講經的第二個階段呀,叫轉照時。轉照,就是,本來大概四五點太陽出來那個叫先照嘛,山頭發光那種狀況。那麼到轉照的時候太陽一直出來都八、九點了,那這個時候佛陀講經呀,就是《阿含經》,或者叫《提咒?經》。《提咒?經》我沒看過,我不知道他講些什麼,不過阿含我是多少看一些啦。這個就是講小乘。

  到了中午這個時候呢,他再照,這個時候就講般若這個部分。

  再往後到了下午,兩三點,三四點這個時候哪,他又在講,這個就是《解深密經》的一些東西。

  那麼再過來呢?最後還照,要下山了,還要再照一下,又照到山頭了,山谷、山腰呀這些都不照了,又照到山頭。但是你要知道呀,這兩個山頭,先照跟後來的還照啊,這兩個山頭是不一樣的。先照呀,先照到西邊的山頭,因為從東邊出來是照到西的山頭發亮,東邊山頭不亮。當太陽西下的時候,還照啊,是東邊的山頭亮了。你要留意到啊,這個是兩個不同的,這個時候就是《法華經》《涅磐經》的時候。你要留意到,這個是他們講的。

  那你就要留意到,當時的祖師們怎麼會一再的強調這個三時?它有什麼重要性呀?經典有提過這些東西,但是沒像祖師們所訂得、講得那麼詳細,這裡面在講什麼?你現在都不知道。

  現在我們來講呀,我們可以不要研究這個東西,因為沒什麼意義嘛。

  可是你要了解到,當時祖師在講這些東西是講什麼?他有兩個狀況,兩個當時的情景你要知道。第一個,叫做無聊的情景,無聊就是各宗派之間互相在排比,這也是判教上很重要的一個東西。大家在排此宗彼宗,此經彼經。因為有很多人在研究,各種經典都有人讀有人研究啊,有人在依著它在修呀。那哪一部經究竟,哪一部經不究竟,就變成很重要了。所以當時的社會上,有這樣的探討跟研究,因此才有比較經典大小,根器大小的這個部分產生。所以,我們認為這是多余的,無意義的。

  可是在一個佛教思想到達一個新的地方,這個新的文化在接受這個舊有的、原來的佛教文化是什麼的時候,它有一種吸收跟融合的狀況。那麼,當時的中國社會就把這種思想啊,在吸收跟消化的過程所產生的一種早期的現象。

  那麼在談論這些的時候呀,就是我們看到第二手、第三手資料在後代子孫在爭吵的時候啊,這些都已經變成知識了。所以變成後來的意識形態說“學華嚴好,學華嚴啦,比學法華好。不管怎樣華嚴和法華還都是一佛乘,那般若呢?般若比較差一點,他是空宗的不是性宗的。”你比來比去呀,比到最後都沒有人修阿含了,都不修阿含了。因為阿含總是最小的嘛,是不是?那我為什麼還要修阿含呢?這個就變成意識形態,這不對,要修。

  修完阿含及格了,所謂及格就是到了80、85分以上了,你才有資格修中乘,中乘及格以後你才有資格修大乘,大乘及格以後你才有資格修一佛乘。你現在直接去修一佛乘是沒用的。就好像各位學工藝一樣,啊,你不從初級一直修上來呀,你一開始就要去當一級工藝師呀,那是不可能的。每一個要去考一級工藝師的人呀,他一定要從基礎學起。你沒有基礎的那一種資糧道,直接就要考一級工藝師,那無有是處嘛,是不是這樣?你留意看看,這個就是關鍵。所以變成意識形態就沒意義。

  但是,為什麼當時的祖師會提到這個東西呢?這個就是我要跟各位講的,你要去解讀這種思維模式。以前的祖師他固然是創造二手資料,可是祖師他也是個修行人。你不要去批評,你一定要了解到,你不聽我說在那裡批評,那無有是處,你就無有是處了。那你要知道,祖師為什麼提這個?他不會吃飽飯沒事干呀,談一些無聊的事。你要知道他是修行人。

  修行人哪,我跟各位講,什麼叫修行人?他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自我反省“這樣對嗎?”這是一個。第二個呢,他會去找尋驗證對的那個標准。這個就是修行人。不是用意識形態說“啊,怎樣,啊,不是說什麼?”不是這樣,這是不負責任的。你會很謹慎,向自己負責,自己的良知負責,這樣對嗎?我們讀了很多書,這樣對嗎?你要去留意呀!

  我記得在國民學校讀書的時候,應該是三年級,還是四年級呀,在算算數。那時候我就有一個感覺,算這個干嗎?算這個干嗎?有用嗎?這個問題呀,“學數學要做什麼”這個問題我一直帶著。從小時候我產生這個問題,為什麼要學這個?為什麼要學國文?我們叫國文哪,我不知道我們這邊叫什麼,中文哪?語文。我們叫國語,初中以上呀就叫國文。寫字呀,寫得氣得要死,少一點也要被老師打,多一點也要被老師打,怎麼寫都要被打。那我就想啦,我寫這個要干嗎?你看,小時候,三四年級的時候,你就有“我寫這個要干嗎?我寫這個對嗎?”你就要去找,要來證明,要來證明這個是對的。要有證據呀,你要去找那個證據呀。這個你就是具備了修行的條件了。

  我要跟各位談的是,這些祖師們他們也在找“我為什麼要修行,修行對嗎?修行要做什麼?”

  當然我們在意識形態也會呀,“我要了生死呀,我要出三界呀,斷煩惱呀,免輪回呀。”

  什麼叫三界呀?“嗯,嗯下面哪?出三界呀。”

  “出三界到哪裡去?”

  “嗯哼,嗯哼,嗯哼,師父沒說,出三界就免輪回了。”

  免輪回到哪裡呀?消失了?是嗎?你一個一個要去求證啦,你要去找答案啦。

  所以我會一直問師父呀,師父被我問到啊,躲起來了“你跟他講我不在。”

  “嘿嘿,我都看到你,你還說你不在?”因為你會窮追猛打。

  但是,問題在於我要求證。那你想想看,祖師們,他們也在求證,因為他們都是行者嘛。

  那麼,談到這個地方,我要談的是,每一個修行人都會去追溯到出生以來的事。出生以來,他具備著什麼,什麼條件?假如出生以來他都沒有那種感覺,不叫“日出先照高山”,知道嗎?假如你出生以來呀,你就有那種感覺,只是因緣還沒到嘛。有沒有人說三四歲說“我要出家?”那因緣不會那麼快,不會那麼快。即使要出家也不過小沙彌啊,在那邊玩呀,長大了又被“老虎”咬掉了。“老虎”知道嗎?你認識“老虎”嗎?不知道是啊?

  我講個故事給你聽啦。有個老和尚呀,撿了一個小孩子,小孩子叫拾得啊,就是小沙彌。就養養養,養長大了。

  有一天,老和尚要下山去了,就覺得這個拾得還不錯,就跟他“講下山要注意了,經過村子的時候有很多老虎,不要被咬了”。

  他說“好,我會小心的。”就走、走、走,經過村莊,看到幾個姑娘呀,他就一直,一直看著她。

  老和尚就說“快走、快走。”就走了。

  走了,走了三十裡以後呀,這個小沙彌就問老和尚說“師父,師父啊,剛才村莊那個是什麼呀?”

  他說“那就是老虎呀,啊,你不要被咬著。”

  他說“師父啊,不過我看我蠻喜歡的呀。”啊哈,很多出家人會被“老虎”吃掉就是這樣。

  這些人生的歷練不足呀,你就不一樣了,就不一樣。講到哪裡去?講老虎我又忘了,哈哈哈。好,剛才講到哪裡?啊?修行人的定義,對。

  小孩子太小啊,那個不算。想要出家,想要做什麼,不算。你一定要到某個程度,那個心智啊,才會穩定。所以你小時候,小小的發心,那只是因緣。當你開始發心修學一段時間以後,你往前走你會找到自己心性的東西,那個時候是你自己跟自己對話。很多人都是到了中段,修行在人生的歷練中遇到挫折了,然後遇到怎麼樣了,有些啟示以後,你才發心了,那就是中間那個階段,中間那個階段,那就是“轉照時”的階段。

  那麼,這些祖師們哪,他不但帶疑情,他在同修師兄弟之間也會探討呀,因為探討以後他才有認識到這些情況。“啊,原來你是轉照的人。”“啊,原來,你是先照的人。”所以有些人到老了他才要出家,到老了以後他才感受到人生是什麼。到老的時候呀,到這個時候,一感受他馬上很快,進步很快,成就很快的,這個就是“還照”嘛。到老了,日薄西山才發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沒有?這個就叫“還照”。

  那麼這種心境跟感受,你無法形容,因為以前的古代的那個理論,跟文字,不可能啊。他只是把那感受的結論寫下來而已呀。因為經典裡面有類似的經文,所以他比照經文列出來是這樣。而這些祖師們,這些偉大的行者們呢,在自己追求真理的一段歷程以後,他會把它表達出來。

  人不是過了就完全沒了,前輩子的記憶你現在記不起來,因為你的記憶裡頭的知識啊,都是雜訊,也就生命中的雜質。雜質呀,死亡以後再來就都不見了。但是你經過修行以後呀,所突顯出來的生命本質呀,它是會接起來的。上輩子的生命本質是什麼,這輩子會接起來。這輩子所修學的生命本質,會跟下輩子連接在一起。所以呢,一個修行人對過去他可以了解,對未來他也會了解。他會很清楚的原因就在這裡。

  因為這時間,我們跟各位講過,它是同時具足存在的。這個哲學是沒辦法思考的,大腦裡頭啊,是沒辦法去分辨的。所以我們叫不思議。這個不思議境界呀,有兩種,一種像變魔術那個不思議,叫不思議境界。一種呀是解脫的境界,所以叫做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不一樣的,啊,這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在這裡,是提供給各位了解呀,一個修行人來講,他用心在探討,在摸索的是一種心靈,一種生命內在、深層的一種感受,跟你大腦思維的那東西不一樣,不一樣。

  大腦思維的東西呀,是可思可議的,都是因為你記憶、你推理,你所設定的目標,是這個。這個東西呀,你有你的記憶,你的設定,你的推理。各位,你自己留意一下,今天你是學工程的,那你的記憶跟推理是一套,今天他是學文學的他的記憶推理又一套。

  我跟你講這插花,你要是叫學音樂的人來插,跟學舞蹈的人來插絕對不一樣。他們評分法也絕對不一樣,他們算同質性很高了吧?都是學藝術,都是美術啊。但是呢,學舞蹈的人的欣賞啊,是從他的肢體語言來看的,學音樂的人是從他的音聲藝術來看的,這兩個表達是不一樣的。同樣的,你叫個工程師來插,我告訴你一定是方方塊塊的,對不對?因為他整齊才是美嗎?對不對?一定要直線九十度嘛。

  所以各種思維不一樣。你叫一個學物理的人來,來看,跟叫一個學機械工程的或者建築工程的人來看是不一樣的,不一樣。所以每個人會因為他的記憶基礎不同,他的合理推理也是不同的方向,所得的答案就更不用說了,他們沒有所謂的真理可言,沒有真理。

  所以當一個思想者,所謂的哲學,研究哲學的人啦,當他固定在他的意識形態裡頭的時候,那他就有排他。有排他一定有斗爭,有斗爭呢一定有戰爭,那是人類的不幸。

  所以我們在告訴各位說,你在探討生命的時候,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包容,不能排他。

  所以我們告訴各位說,你在這個道場來修學,你要肯定道場,肯定善知識,肯定法門。那麼,你去跟別人談,假如他沒有善知識,沒有法門,沒有道場,我們歡迎他到這裡來。廣化寺很好,怡學大和尚很好,對不對?這裡修學的法門很好,你要有信心哪。假如他有他的道場,有他的師父,有他的法門,那我們就隨喜贊歎。你不要硬抓過來,“你那個不好了,我那裡最好了”,那一定有沖突嘛,對不對?這個你要弄清楚啊。那你要能夠感受到,那一份,你自己所擁有的這一份存在,那個美才會出來。這個就是從事一個心靈工程的,心靈工程師呀,他應有的基本態度,基本態度。

  當然我們廣化寺,在怡學大和尚的領導之下,大家都很幸福。能有,有法可修,有法可聽,對不對?這不是很好嗎?那要不要去廣為推廣啊?你不要就以為說“嗯?廣化寺以前的人蓋的,又不是怡學和尚蓋的。他本來就要給我們聽的。”不是本來呀。你能夠感受到嗎?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溫馨的存在?這是很重要的,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說對道場有信心,對法門有信心,對善知識有信心就在這裡。

  但是你不能夠說“我們家最好,我們師父最好,我們法門最好,你們統統不好”。這樣一定會起斗爭,這群眾一多的話,那就會亂,不行。

  我們一定要包容,一定要包容,要能接納別人,這個就是一個思想工作者的一個基本態度。我們今天在從事呀,這種心靈工程呀,生命的改造工程啊,我們要做的,這是一個基本態度,這不是目標,這是基本態度。啊,各位要留意到這個部分。

  所以我們要跟各位談一個宗派的思想啊,跟一個新教的思想啊,是有不同的,不同的。那我們哪,很慶幸,在這樣的一個偉大的時代裡。

  因為古代呀,古人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在研究這些經典資料的時候啊,有他的局限性,因為當時資訊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由於不發達,所以才引發像法顯,像玄奘,像義淨,這些大德發心去取經。

  盡管取回來,在大唐盛世啊,還是很不足。因為我們取回來的經典裡呀,這些大德也搞不清楚,我跟各位講他們真的搞不清楚。他們呀,把很多印度教的東西呀,都當佛經。印度教的經典都當佛經呀,都翻過來了。那是為什麼哪?因為當時呀,到那邊去呀,反正那些字都一樣嘛,看不懂,帶回家再看嘛。所以取經嘛,就取回來一堆了,結果是印度教的經典,在翻譯的時候也統統都翻了。玄奘大師就翻了好幾部啊。因為在那個時代印度教也好,佛教也好,同樣性質的經典很多,很多。

  那現在我們就分辨得出來了,這經典根本上這裡面的都是印度教的東西呀。你只要研究你就會發現了。你不研究當然你看不到。這是一個關鍵,一個非常重要的。

  這是因為我們現在的資訊,太發達。再加上,西方人也參與研究。所以他們有許多,可以給我們作比較的地方。

  那麼資訊發達當中,最重要的不在經典本身,而是在周遭文化的認識,周遭文化的認識。到底,當時的印度文明是怎麼樣子?他們生活習慣是怎麼樣子?在我們那個時代呀,在唐朝那個時代呀,根本就不認識。

  你讓玄奘大師去啦,十幾年,生活了十幾年回來,他要怎麼樣把所謂西域呀,印度那邊的文明弄清楚呢?弄不清楚呀,無法交待。因為當時呀沒有光盤,對不對?沒有攝相機,沒有攝影機,他怎麼拿回來呢?他不可能帶什麼東西回來。所以呢,光是文字上記載的很多東西我們根本就不了解。他知道,他有看過嘛,他在那邊生活過嘛。

  可是在我們這裡他就沒辦法了,他一講出來我們都不知道。所以你看我們的獅子,獅子是印度的東西,非洲的東西呀,可我們沒有看過獅子呀。獅子不可能用籠子裝著啊,拖了幾千裡路拖到中國來,所以中國,你看我們造的獅子,那像獅子嗎?那不像怪獸嗎?你看我們造的,大殿前面的,山門前面的那獅子呀。那是中國的獅子,印度的獅子不長成這個樣子,有沒有?光是一個獅子講過來講過去,那藝術家也沒看過,弄來弄去啊,雕出來一個獅子來我們看哪,對不對?你看,這就是最明顯的問題了。為什麼呢?印度生活的實際狀況,在我們當時沒辦法體會。

  那麼具體的東西呀,他都不能夠很完整的表達出來,那更何況生活中跟思想上很多抽象的東西,那要怎麼表達呢?那麼現在哪?透過旅游,透過碟片,透過各種紀錄,讓我們了解到印度人的生活,乃至古代印度人的生活,你就可以清楚了。

  現在,我再舉一個例子你看看,有沒有發生這種情況。很多人說我們大悲咒或者任何咒語發音都不正確,有沒有?一定要用梵音發音。你現在梵音要跟誰學?要跟兩千年前的印度人學,還是跟現代的印度人學?你去注意看看我們自己的發音都變了,他會不會變?同樣的梵音你要看你跟那個地方的人學。我們以同樣的普通話來講,北京人講的普通話,四川人講的普通話,甘肅人講的普通話,跟廣東人講普通話,一樣嗎?你以為梵音就那麼單純,三個人在講的而已是吧?不一樣啊。

  所以你說你想要梵音,梵,為什麼我們不用梵音?因為“梵”是清淨的意思,當你的心清淨來持咒的時候,那個清淨音就叫梵音,佛菩薩就會跟你相應。所以我們叫梵呗啊,梵呗是盡虛空遍法界可以散開的,這個叫做生命的原音。

  那麼,你現在光是,就好像我們講中國話,講日本話、講美國話、講西班牙話,那你要講印度話跟菩薩才會相應,那叫無聊,無聊。我們在台灣都遇到了很多這種狀況,“啊,一定要這樣子念,念、念、念,一直念,念錯沒有人知道,反正那個只有你知道。”那個不算。梵音不是這樣算的。

  我們在持咒的時候,修法的時候,一樣。因為你有那樣一種錯誤的觀念,今天誰來發音能夠發一千五百年前的梵音?沒有辦法,沒辦法發。更何況你看看,我們現在講的北京音跟長安念的音就不一樣,而當時翻譯的音是以長安音為主的,不是以北京音為主。當然你用北京人來發音練習長安的音,當然不准嘛,但是這不准無所謂。本來“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你為什麼一定要去弄什麼音呢?這個是不對的,不對的。這個我們提供一些給各位看。

  因為,你運用的是大腦思維的模式,所以你會用大腦去追求,去追求這些。

  光是語音的部分哪,我們都分四個階段訓練。不是說你念梵音就是梵音了,不是。你念梵音就好像用英文念咒一樣,那是沒辦法的。你在訓練生命原音的時候,有生命原音的訓練法,那是善知眾藝童子教導這個善財菩薩的一個很特殊的法門。

  好,那現在哪,我們正式的跟各位來談一下,這個華嚴宗思想,經過這樣歸納整理以後呀,我們所謂的第二手資料裡頭,它談哪些東西。

  第一個要跟各位談的那叫做“法界無盡緣起”。這個也就是說先探討生命的存在與生命誕生的理論,這個叫做緣起論。這個緣起論哪,只有佛教有。

  其他宗教啊,都是命定論,他們叫做宿命論。你為什麼來這世間?對不起,上帝的旨意,派你來的。對不對?你看啊,這個,這樣的一個宿命論哪,造成西洋人有很多的可悲的笑話,怎麼可悲呢?我舉兩個例子你看看。

  美國有個影星啊,叫做克拉克·蓋博,不知道各位知道嗎?大概五六十歲應該知道,克拉克·蓋博呀,是費雯麗最討厭的男演員。因為他們一演戲就要接吻,而克拉克·蓋博是終生不刷牙,我不是女生我不知道啊。

  他到了幾歲的時候,年紀蠻大,也不是很大,大概應該有六七十吧。當時美國科學家,這我跟你講科學家的毛病就在這裡,發明了一種急凍法,就是這個生命經過冷凍,急速以後呵,那可以保持不死,那麼將來呀,科技呀更進步的時候呀,在能夠使人長命萬歲的時候呀,再把他解凍,他就再產生,有沒有?有沒有這種。

  這是他就是去親自去試驗了,現在還沒死,他自已講還沒死。因為他在急速冷凍之下冷凍嘛。就好像在那個北極還是南極呀,被冰山壓下去然後冷凍,希望啊,將來可以讓人家活一萬歲的時候再把他解凍,讓他復活,讓他再活一萬歲。本來他還有十幾年可以活,現在就報銷了啊。那至於,什麼時候可以解凍讓他再活起來我們不談。

  大腦就有這樣的結論出來,這是第一個例子呀。這個人算不算迷信?我告訴你,這是標准的科學教的迷信者,迷信的信徒啦。科學宗教的信徒,就這樣迷信哪。

  第二個我還要跟各位談。最近,我們叫克隆是吧?叫復制人哪,透過DNA可以復制。你啊,想要你很聰明,很會賺錢,也很厲害,所以呢,就去找科學家幫你復制一個人出來。復制一個你就對了。這個,講起來好像也對哈?像我這麼優秀的人啊,阿哈,不是我啦,那個人啦,自己想的去克隆的那個人啦。你要知道你在克隆的時候用什麼,什麼地方的DNA你大概沒注意到,你假如用嘴巴的DNA哈大概他克隆出來的人跟你一樣,喜歡吃同樣的東西。你假如克隆時用腳趾頭的,那你就知道他跟你一樣喜歡踩什麼東西,你要留意到,那種傾向啊你不知道,科學沒有辦法解釋這個東西,沒有辦法解釋。

  那你真的知道那個人克隆出來以後,那個新人,會不會跟你一樣聰明哪?我告訴你,可能在笨的地方會跟你很像,因為聰明的部分已經你拿走了,剩下來大概都是笨的,你的缺點都會在他身上,你的優點不會在你身上。因為優點已經被你這個生命拿去了,所以缺點會在那個生命全部出現,所以你有什麼機密,將來被你克隆出來的那個人啊,統統會把你暴露出來。這個你就不知道了。

  有這種情況你看到,科學呀,它有這種毛病,而科學的本身啦,它看不到,看不到。這個我們叫“小學“,技術面可以,它缺少“大學”對生命的體認跟關懷。

  各位知不知道,一個人的成就跟偉大,不是先天性的。這些人都認為是先天性的,你要留意到啊,因為他是宿命的,他以為他來這個地方他就那麼聰明的。不是啦,他是這個環境裡頭啊,給你的栽培與教育,影響你的。不是你天生就這樣,因為,那些宿命論的專家們哪,他們認為上帝創造人就是這樣啊,他沒有緣起觀。

  我們告訴你,生命的存在與誕生,你的生命是天天重新存在,天天重新誕生。你去留意,這個不是大理論,它是生活中的東西。你每天注意看看,每天注意看看。你可能不留意啦,你早上起來的時候,就是新生。一起床以後你會發現一個問題,天氣影響你的一切。你可能會覺得說,昨天我已經決定好怎麼樣,那昨天就是前輩子,它已經決定你今天這輩子要做什麼了,這不是可憐人嗎?而且,你的行為呀,會受天氣的影響。

  我舉這麼一個例子,今天下雨你出門要注意什麼?你注意看看,今天天晴你出門要去注意什麼?一樣不一樣?啊?大家為什麼那麼關心天氣呀?明天天氣溫度降到哪裡?明天下雨下雪你出門的裝備會完全不一樣。所以,你不是天生以來就怎樣,你是因為出生以後,你的環境影響你。今天因為都有電話,有電腦,有什麼的,你的思維模式,你完全在這裡。你過去的五十年來是什麼樣的環境,它就造就你什麼樣的狀況。這個叫緣起呀。

  那你要是感受到,你會發現你的生命存在呀,你自己可以掌握,而不是命定的。因為你沒有發現你生命的存在,所以你不能掌握。當你發現你的生命天天都在新生的時候,你就可以掌握了。當你認為說,你的生命都是前面命定的,你就不能掌握了。佛教呀,具有這個絕對的這種覺醒觀,覺悟的這一種觀點,所以呢,任何人都可以提出生命的存在與誕生的理論。好,在佛門中統統都能接受。不像其他的宗教,說人的出生就一定怎麼樣。沒有一定怎麼樣,他會隨著環境而重新來過。

  所以我們告訴各位說,你一定要保持著絕對的彈性,絕對的彈性。每天都在變,而且也經常變,變到啊,你雨傘會掉。知道嗎?因為早上出門下大雨,雨傘帶出去,下午回來出大太陽,你雨傘早就不知道丟那裡去了,有沒有?常常上車下雨下車天晴,好了,上車把傘帶上去,下車就不要傘了,因為天晴了。不是你故意丟掉,因為那環境使你自然失落,有沒有?這個都是環境一再的在影響著我們,影響著我們。

  你對生命的存在與誕生的那一種看法,那種觀點,那就是法界無盡緣起觀。

  當然華嚴裡頭有他的定義。別人,別的宗派有別的宗派的定義,任何修行人對於這種生命的存在與誕生哪,每一個修行人都有他的定義,都有他的定義。因為他自己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所以叫做生命內在的體驗。他取得了,所以它能夠做這樣的一個定義。這是華嚴宗會通其它宗教思想裡頭啊他們所產生的一個理論,也是一個觀點。那麼這個部分哪,影響著那個修行人的修行方式,與成就的境界大小。

  好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講。

  《四十華嚴》第10講(2007年2月1日)B

  剛才我們談到,法界無盡緣起的這種生命的存在與誕生的理論。

  這一部分啦,只要你是認真生活的人,注意啊,認真生活的人,那麼,他對於生命的存在呀,以及生命的價值,一定有他的一種很深的體會。認真生活,就這兩個字。一般人都會生活,但是活得不認真。活得不認真的人就是會有慣性,認真生活的人不會有慣性。但是你不要誤會,認真生活的人也常常失敗、常常摔跤、常常跌倒,他只是認真而已,並沒有說認真一定成功。但是呢,認真生活的人很美,認真生活的人很幸福。你自己慢慢去體會,我只能夠提供這個給你作參考。

  但是你不要以為認真的人一定成功。認真的人可能成功,成功的人不一定認真,成功的人大部分是福報。可是你會發現當福報消失的時候啊,那個人會很痛苦,因為他沒有福報了。但是我們要告訴各位,真實的生命不靠福報,真實的生命他是靠智慧不是靠福報。好吧,我簡單的把這個地方來做一個結論,來給各位參考。

  那麼第二個,華嚴宗思想裡的第二個理論呀,就是一般講的單一理論的理論啦,那叫做一真法界。法界是什麼?這個就,自古以來,無人定義,但是你會講法界。法身是什麼?自古以來也沒有人定義,但是,你就用法身,就像你也用法界一樣。法界、法身到底在講些什麼?大概沒人去注意到,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

  在這裡呀,我要跟各位講一個第三手資料,應該來講是算第二手資料。為什麼呢?大家有沒有參與過翻譯書籍的經驗?你要知道啊,要翻譯書籍呀他一定從詞典作依靠,但是大家可能沒注意到詞典從那裡產生的?你要留意到呀,詞典是第二手資料,經典是第一手資料,詞典是從經典裡頭把那個詞句列出來,然後作為標的自己下定義。

  你要知道,詞典是第二手資料,是誰把它下定義的?是人把它下定義的。然後你現在要翻譯的時候呢,又從詞典裡頭把經典翻過來。告訴你呀,那種翻譯的經典不可看,根本就不正確。

  經典本來是聖人的第一手資料,詞典是凡夫去做的第二手資料。現在你按照詞典哪,再重新去弄一個出來,那你就不對了。你再把第二手資料作標准去翻譯第一手資料,那怎麼會對呢?你在邏輯上根本就不對呀,在邏輯上根本就不對了。應該是用第一手資料去校正第二手資料才對呀,現在我們用第二手資料作標准,以詞典作標准去翻譯經典,你不是全錯了嗎?講全錯是太籠統了,錯誤的比率呀是相當的高,相當的高,這一點你不知道。

  告訴你,佛教的名詞呀,你注意,佛教的名詞呀,是不定義名詞。不定義,不定義名詞呀,很難講,所以我就把它弄成“不具象名詞”,不用具體的形象來做表達的名詞。

  這個呵,西方的腦袋根本就不能用。西方人呀,你讀過英文你就知道呀。英文有一個字根,然後有一個字尾,有一個字首,有沒有?英文啦,我英文是不好了,因為我背不起來,英文單詞只要超過六個字母我就背不起來了,我的腦筋不適合背。它是有一個字根,然後因為字首,字頭的那個變化然後意義就會成為否定,有沒有?字尾的變化它又有種種的變化?有沒有?加個er變什麼?,加個ed變什麼,價格ing變什麼,有沒有?加個什麼in變什麼,有沒有這種東西?你去注意看看字尾變化有一定的規律,字頭的變化也有一定的規律,加個un什麼,加個in什麼有沒有?就成為否定句呀,有沒有?否定詞呀?那個思維模式已經框在那裡了。

  佛教的詞是不一樣的,它不定義,不定,不具象,它沒有固定的形象。所以我告訴你呀,西洋的,就英文字呀,我用英文代表呀,因為其他語言我也不認識呀,英文我都學的亂七八糟了,其他的更不用講了。這種英文為主的希臘、羅馬拼音的語言哪,叫羅馬拼音的語言它很具象,很具象呀,就像你買杯子。這個叫杯子嗎?不是,蓋子。對不對?他很具象。

  所以他們說對於抽象畫會了解呀,我認為有問題。這種語言表達是很具體的東西,他對抽象畫根本不會了解。你要了解到呀,從畢加索開始呀,以及後來嬉皮產生的時候,他們就是在反對呀,西方語言的這種具象化,很具體的定義的這個東西。所以你那種抽象或者嬉皮這一類,或者爵士樂這一類的話,基本上他們是不受拘束的,他的腦筋裡頭是不受拘束的,你去留意到這一點。所以抽象畫你是沒有辦法給它命定做定義的。這一派人啦,他的東西,包括他創作的東西是可以讓你任意诠釋,知道嗎?這種讓你能夠去任意诠釋的東西的思維模式的概念哪,基本上是原出於佛教。

  所以佛教是不給你定義的,真如是什麼?對不起,真如。佛性是什麼?佛性,不能定義。它保留著你絕對開悟的空間。你留意到啊。法界是什麼?它基本上不講,法身是什麼?基本上不講。它即使跟你描述呀,也是個抽象的歸納,是讓你朝那個方向,然後你自己要去發展一套你自己的,這個才是重點。

  可是呢,你用了那個絕對的定義下去以後呀,你就框在那裡,你只能夠談物,不能談生命。當你把生命當作一個物的時候呀,你跟活在集中營裡頭的機器人是一樣的。你根本沒有生命的質感,沒有生命的質感。生命的存在是讓你可以絕對的自在去發揮的,而且啦互不相干,同時啦又很和諧,這個你沒辦法去處理。

  你去看看西方的反動派,到後來為什麼會走向抽象畫?走向爵士樂?有沒有?還有什麼後現代主義,我不知道啊,因為我不是專門研究的,那是年輕時候碰到的所以我還有點印象,我只是舉例,但是不夠周全.我相信你們要是在藝術領域裡頭,或者在於所謂比較前衛的這些思想領域裡頭的人應該都產生這個問題。而這裡面的問題不是西方腦袋裡頭在掙扎的東西,因為他沒有辦法找到答案,因為他用具象化的定義,去定義那個詞。基本上你就已經出問題了,人類的東西是不作定義的。

  你要留意到,吃東西就好了,現在你大概都會聽到了,吃飯,吃飯是什麼?誰在吃飯?這個時代你會發現,吃面也叫吃飯,吃餃子也叫吃飯,吃泡馍也叫吃飯。吃飯是一個不定義的東西,你不能定義呀,吃飯就是一個碗裡面放大白米的話,北方人都不吃飯了,對不對?北方人沒有這個詞呀。是不是這樣?現在你要吃西餐就你更感覺,連飯也沒有,面也沒有,餃子也沒有,只有一塊牛排。你總能說吃牛排呀,你只是說吃飯而已呀。各位,中午吃飯沒?晚上吃飯沒?啊,吃了。你真吃飯嗎?吃飯是一個不定義名詞,對不對?這是不是很清楚呀?所以我們見面他常常是“吃飯沒?吃飽沒?”進廁所人家出來你也問“吃飽沒?”他不留意他很慣性“吃了”。啊,吃了哈哈哈,吃什麼吃了?你再問一下,你從那邊出來你也會,你也吃了哈?

  生命本身哪,就是這麼滑稽呀,對不對?滑稽呀。是不是滑稽?我們叫做很古(滑)稽,但大家都說滑稽,你說古(滑)稽呀,你這個人就會很滑稽。這個就是談到聲音語言的變化,對不對?原來叫古(滑)稽,現在古(滑)稽就變古籍了,古董的古籍。現在大家都念滑稽了,你再念古(滑)稽你就太滑稽了。

  這是,你看,生命的本質呀,他有一定的彈性,那彈性是必須存在的。

  我再跟個位舉個例子,你看這花,每一朵太陽花是不是都很像?你去注意看每一朵花都不一樣,每一朵花都不一樣。每個花瓣都一樣,很像呀,只能講很像。你不能講都一樣,都一樣一定變成塑膠花,對不對?他有生命,他就有共同處也有不同處,有共同有不同。每個花瓣都一樣,都一樣嗎?你去對對看裡面就是都不一樣。你去看每個樹葉,一棵樹的樹葉長得都一樣,真的嗎?我告訴你每一葉就是不一樣。對不對?

  我們看狗每一只長得都一樣,那狗會告訴你“我跟它哪一樣,根本就不一樣?”因為它認得出來呀。對不對?就是狗看我們長得都一樣,你去留意。你去看外國人每一個長得都一樣,但是他們就是不一樣呀。他們看我們也是每一個都一樣呀,我們每一個都不一樣。為什麼?在同當中有不同。所以呢,他有些定義呀是采取不定義的,有些詞呀,是根本不定義的。

  那法界是什麼?這就出一個問題了?法界是什麼?

  你必須有一個共同的概念的定義。而不是定義到像塑膠葉、塑膠花的那種定義,定到那裡叫沒生命。而西方人哪,他就定到變成塑膠葉,變成塑膠樹,而不是真的樹。我們跟各位講,不定義、不具象是保留那個生命的空間,讓它在同當中有不同,同當中有不同。

  我跟各位舉幾個名詞你看看。有真谛有沒有?俗谛嘛,真谛,俗谛。這真谛是一個,第一義谛是什麼?第一義谛也是真谛。真谛,第一義谛所講的聖義谛,有沒有?最聖義,都是同一個東西。都是同一個東西。你要從這個名詞上去區別去作定義的話,那真的是書呆子,真的是書呆子。真如,真谛,第一義谛,最聖義,統統同一個。既然這些同一個,那真空呢?空性是不是一樣?也是同一個啊。你要開悟,開悟什麼?就開這個悟啊。

  所以禅宗很聰明,用一個字,叫“這個”。“這個”呢,是什麼?這個就是那個,那個是什麼?那個就是這個。奇怪,那個就那個,這個就這個,怎麼這個就是哪個?你再問下去呀,他一定敲你大頭。那個東西只能感受,不要再講了,就這樣了。那你說“這個是哪個”,那你是准備挨揍了,欠揍了,一直問下去,在問什麼?他只是告訴你,那個,你自己要去感受它。你感受不到你再問哪,就是大頭欠揍。

  佛法在講的是,這樣的一個狀況,你要去體會他,不要從知識文字上一直去弄呀。所以我們說你學佛不要去學成知識的,學成知識的叫書蟲,書呆子。我們學的是要,要生活用的,要讓我們活的快樂,活得自在,關鍵是在這裡。你不要把這個活,活得太過分了,活得很僵化,很別扭。所以你來學佛在學快樂,學自在,對不對?

  你來學佛,那佛法要給你什麼?佛法給你戒律,你看,一聽戒律哈,馬上毛骨悚然,要不要去受戒?還得了?受五戒,你就說“哇,我受持不了。受一戒,哎呦喂,哎呦,為什麼學佛一定要受戒呀?”你就把戒律當作什麼?當作是繩索嘛,戒律是捆人的嘛,受五戒就加了五條繩子捆起來了,“我不受戒了好像就沒得捆了”。你弄錯了,戒律不是用來捆人的。

  戒律是做什麼?戒律是你人生的藍圖。告訴你解脫的一個藍圖,換句話說是幫助你解脫的一套方程式啊。你用現在語言來講呀,你不要講得那麼恐怖嘛。戒律對於一個經營者來講呀,它就是經營管理呀。戒律是古代的,古代沒有這個詞,現代才有這個詞嘛,這個詞叫什麼?叫MBA呀,戒律是佛陀的MBA呀。你要是這樣解釋的話,那我告訴你誰都要搶著來學,學戒律呀。那你不會了,“戒律就是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過了12點不能吃,不對,過了11點不能吃”,那你講到最後怎麼辦?誰敢受戒呀?不敢受戒誰來學佛啊?既然是學變得快樂的,你現在怎麼變得那麼痛苦啊?你不是弄錯了嗎?這個關鍵你要去弄清楚。學佛學的不快樂了,一定有原因,一定有原因。你不要怪佛,佛沒有叫你不快樂。

  佛陀呀,經過百千萬劫呀勤苦修行呀,就是要給我們解脫,給我們快樂。我們當他的子孫的,你當然會因為學佛陀的法而得快樂得解脫,當你不能得快樂,不能得解脫啊,一定你弄錯了,你弄錯了。你知道那裡弄錯了嗎?這個就是你,你這樣學對不對嘛?你都沒有辦法找到你哪裡對哪裡錯,你根本就迷路了,你在人生裡迷路了。

  我有跟各位舉過一個故事,不知道有沒有講過,有沒有聽過?兩個師姐的故事。我舉個例子哈,我把這兩個師姐的故事在講給你聽,是發生在我們道場裡面真實的故事。

  就跟各位一樣,來聽經,聽了幾堂課呀,她就很高興,就發心了。

  第一個師姐,她就很高興回去了,一看那冰箱翻一翻啦,丟掉,蝦子,魚、豬肉、雞肉統統丟掉,這個吃素很好。

  然後啊,看看家人吃過晚飯就說“這個知道嗎?電視呀,關小聲音一點,往這邊就大聲一點,往這邊小聲一點。“所以她說“小聲一點,小聲一點。”家人看電視,她說“我要做功課,你不要吵,你們看,轉小聲一點。我沒有禁止你看,你要看,轉小聲一點。”

  那個師姐呀,那個媽媽就開始,穿海青呀,披曼衣呀。自己去買的,不知道誰跟她講的。然後就開“呱、呱、呱、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開始了。她一敲,一吵呀,“本來轉那麼大聲,你又叫我們轉小聲,然後又呱呱呱在那邊南無阿彌陀佛”,他就轉大聲一點。

  那麼他一轉大聲呢,她就“呱,呱,呱”更大聲,“南無阿彌陀佛”更大聲。

  那你就知道下面的結果會怎樣。

  好了,你一學佛我們肉也不能吃,魚也不能吃,連雞肉也要丟掉,然後呢?我們要看電視,你又在那邊“呱呱呱”,奇怪呀,我們家到底那裡不對呀?

  你就發現了。然後你的結論就是“我們家那一群都是業障鬼“,對不對?你一學佛以後全家人都變業障鬼,然後天天都在吵架。你不煮飯就不要煮,我們自己煮嘛。自己煮也不行,你們都是業障鬼,將來有果報的。

  你想想看。你全家會變成什麼樣子?那我們就不再談了,這是第一個師姐的結論哪。所以他天天的哭著“師父啊,我怎麼業障這麼重啊?我要學那個法才可以呀?”好了,這是第一個師姐的結論啦。

  第二個師姐呀,她沒有她那麼精進,她自以為很精進。所以我跟你講啊,人格性不具足的最好不要精進,要精進之前先經過師父同意,否則你最好不要精進。

  第二個師姐她就這樣想“啊,我可能業障比較重,所以那我必須煮這些給大家吃,那就他們吃吧。我呢,就吃肉邊菜就好。”你最好不是要吃,你要吃一定吃菜邊肉,肉邊菜跟菜邊肉搞清楚啊。不要肉夾馍啊,馍夾肉,弄清楚。

  所以她那,每天還是過同樣的生活,但是她不變,她自己那只夾肉邊菜。

  過一兩個月呀,家人發現了,“奇怪,媽媽怎麼都不吃肉呢?”

  哥哥告訴弟弟,弟弟告訴爸爸,爸爸告訴弟弟。

  大家弄到最後,“爸爸你跟媽媽講啦,要吃肉了,你看她都不吃肉。”

  媽媽說“有啊,我跟你們一樣吃呀,我也這樣夾。”大家都發現,大家都注意了,她也是夾幾口肉,對不對?那總不能人家在注意了,還不吃肉呀,她還是吃了。

  後來呀,慢慢看看情況不對。大家就一直注意,“媽媽很健康呀,你怎麼搞的?”

  有一天啦,有人打電話來,她說“張師姐在不在?”

  “嗯?我家沒有張師姐。你找誰呀?”

  “張師姐呀!”

  “你等一下我去看看,我媽姓張,什麼時候變成,改名字叫張師姐了?”

  大家都在看電視,是呀,媽媽怎麼都不看,哪裡去了?他去房門一看,嗯,怎麼坐著,開門很大,很用力呀,可是媽媽坐在床中間在干什麼?他就靜靜地把她關起來。

  “我不知道張師姐在做什麼,坐在床中間手上不知道拿什麼?她在干什麼?”

  “嗷,她在做功課拉。”

  “做功課,什麼意思呀?”

  “在誦經呀。”

  “嗷,誦經呀,誦經很好嗎?”

  “是很好呀。好好,等一下請他打電話給我。”

  “你貴姓呀?”

  “我姓黃,你跟她講黃師姐就知道。”

  好,功課做完了,大家就開始要消遣媽媽了“張師姐,黃師姐找你”。

  嘿嘿,當然很高興了,她打電話過去了,“沒有啦,那是我們家的菩薩啦。”

  “哦,菩薩?哎,你是菩薩,我是菩薩,爸爸是老菩薩。”一下子全家都變菩薩了。

  那你就知道了,她結果會怎樣?對不對?爸爸會關心啦“你,你怎麼搞的?有沒有問題呀?你在做什麼?”

  她說“我信佛啊,我現在開始學佛啊,我在修行呀。”

  “修行?嗷,修行不能吃肉嗎?”

  “我去問師父,修行可不可以吃肉。”對不對?

  全家人都圍到學校來了,七嘴八舌問這個問那個。媽媽沒問的,孩子,先生呀,統統都問了,要怎麼樣、要怎麼樣?聽了當然很高興,很高興就拜佛,就吵著也要皈依,全家一起來。這就是第二個師姐。

  你就看看,一個不會修的啊,全家都是業障鬼,一個會修的全家都變菩薩,有沒有?不是你精進不精進,這就待人處世、應對進退的問題嘛,對不對?

  我剛開始在摸索新的東西。摸索嘛,我就靜靜的來自己摸索嘛,我要尊重家人嘛。

  你根本不尊重嘛,冰箱一打開,“對,吃人一斤呀,要還人十六兩。台灣一斤是十六兩,吃人半斤也要還人八兩。這吃的都是業,將來要還的,丟掉,丟掉。”全家人一看“你那裡不對呀?啊?今天去那裡你中邪了?”對不對?所以你會發現很多人對佛教產生厭惡呀,都是這種人來的。

  假如你是第二個師姐呀,人家一定很歡迎呀,這佛教很好啊。

  所以今天有人對佛教觀感不好,是第一種師姐所造成的,對不對?假如每一個人都是第二種師姐呀,我相信這個社會呀,很快會變成極樂世界的淨土,你知道嗎?就是因為你不會嘛,一聽一高興發起勇猛心啦,就叫什麼?台灣話叫***,叫什麼?國語怎麼講?亂轉,亂撞。跟田單復國那火牛陣一樣,尾巴一點火,你看它就亂沖了。大家回去試試看,你尾巴一點火會怎麼沖?這個就是弄錯了,亂沖亂撞。

  一開始你絕對不要精進,要摸索一段時間。因緣環境具足以後,要精進再精進。所以基本上我們告訴各位,你在家裡是不可以精進的。家裡除非你的因緣條件很具足,知道嗎?不過,很具足,最好你就趕快出家,具足以後又不出家。在家裡“呱呱呱”那就不行了。

  所以你在家裡是什麼?維持一種實修的摸索,實修的摸索,“我這樣子對嗎?”然後來道場裡面參加共修。共修呢,師父調整你對不對,尤其是用心的方法,知道嗎?不是只有做功課做的量特別大,大家都睡著了你還在那兒“呱呱呱”。不只全家給你吵起來,那個小區都被你吵醒了。還有的還在家?鐘,在家引罄,在家裡…那你家裡變廟了。要學廟裡那一套就到廟了來常住,來出家。你不要在家裡自己搞,那個都是不正常,不正常。

  家裡可以的,是很簡單。你可以擺個法器,那就是,要拜佛之前敲一聲,功課作完了敲一聲,表示開始結束就好了。你不要從頭到尾都來那一套,那整個小區還得了。難怪人家會抗議呀“你們佛教徒都是迷信,拜偶像”。是你自己出問題了。這個我看比迷信更糟糕,這個就是叫做呀,精神病,不對。

  我們不學第一種師姐的方法,我們要學第二種師姐的方法,體諒別人。體諒人家的存在,那你去摸索前進,這個才是正確的。真的告訴各位,初學佛的人千萬不要在家裡盲修瞎練,胡搞亂搞呀,你以為這樣很精進。師父說誦經好,回去買一堆,沒地方擺,擺在這個椅子下,椅子坐著也開始誦了,到底你是恭敬呀,還是亂來呢?你自己都搞不清楚呀。

  精進不是這樣,一定要摸索一段時間。就像各位學技術也是一樣。學技藝呀,你要學毛筆,你剛開始呀買毛筆寫,沒有錯,買一只寫,沒錯。你一開始就賣最好的筆,最好的紙那叫浪費,對不對?你寫一寫要丟掉何必用最好的呢?所以你一定要摸索嘛。等你字寫成功了,好,我開始要題字,要什麼,那才買好的紙,好的筆嘛,對不對?你不要一下子就統統弄下去,結果不會寫,寫兩天丟掉了,那叫浪費。資源要珍惜,不要浪費。

  修學也是一樣,尤其是生命。生命的資源一定要珍惜不要浪費。所以剛開始我們都講摸索,你在摸索,慢慢摸索、慢慢探討、一步一步走上來。

  既然有這樣好的道場,這樣好的善知識,那麼,法門呢?要你去摸索,有問題會來共修,大家一起成長一起成就,這個才是重點。不是自己回去自己想自己搞,搞到最後我告訴你,全家都是業障鬼。其實家人是無關緊要的,因為他們沒學佛嘛。問題是因為你是業障鬼,所以你會看到全家都是業障鬼。像第二個師姐你看,因為她是菩薩,所以全家都變菩薩。關鍵在自己呦,不在別人哪。你不要你是業障鬼呀,就全家統統拖累下去變成業障鬼。那個你的業就大了,就大了。

  好,這個是題外話,我們提供各位作參考。

  那現在呢,我們跟各位講法界這個東西。從根本教義來講呀,它是不定義的。可是我們在修學呀,尤其現在,大家都受西方教育,腦筋很僵化。法界不跟你定義呀,那你學佛呀,你就會哼,嗯,不知所雲啦。

  現在我簡單的跟各位講,法界就是你的心念,你的心念所及的地方叫法界。你心思,想象呀,你想到什麼,什麼就算法界,都在你的生命范圍裡面,生命范圍裡面。我跟你講是心思所及的地方叫法界。

  另外一個定義,就是你生活,你人生的范圍裡頭,你生命的范圍裡面。當然這裡面告訴你一個問題,你想象不到的你就感受不到,你的生命范圍就不到那裡。所以學佛,在跟你講,一再跟你講,打開心量,打開心胸,為什麼?要拓展你的生命視野呀,因為我們的生命范疇太小了,那你生活就很痛苦。當你的生命范圍越來越大的時候,你一定越自在,越自在。

  每個人,凡夫呀,都有他的局限性,局限性。當你局限像鳥一樣被關在一個籠子呀,那你就很痛苦。可是當你的局限性放大到某一個程度呀,你就會覺得很自在了,對不對?你開始留意一下,生命存在的價值啊,你是從這裡慢慢去看。

  那麼華嚴所講的法界,當然不是你生命的法界了。你生命的法界是凡夫法界呀,那華嚴所講的是佛的法界呀,那這個法界是無量無邊的,無遠幅界,沒有邊際的。

  沒有邊際很難講,沒有邊際好像就有邊際。舉個例子,這個你看過嗎?這叫什麼?這個叫什麼?這個叫球,你不要被騙了哈,我要跟你講的是,這個有沒有邊界?你注意看哪,你從這個球體的表面來講它是沒有邊界的,對不對?它不管到那裡,它是圓球體的話它是沒有邊界的,對不對?一個生命呀就跟這個一樣,你變承平面哪,它就有邊界了。

  生命是個圓球體,現在因為它是個圓球體呀,你回去拿一個球看從哪裡開始,哪裡都可以開始。所以學佛呀,沒有限制,原因也在這裡,因為它是圓球體呀。你是什麼程度都可以學,知道嗎?你年紀多大,多小都可以學,因為生命是圓的。這圓,圓球,不是圓圈的圓,是圓球體的。所以你從哪邊下去都可以。

  換句話說,人家從哪裡下去跟你無關,那是他的事,你不要說你從這裡下去別人從那裡下去就不對了。沒有這個對不對的問題。所以我們一直跟各位講從生命立場來講,不講對不對,就是包容跟接納,不要講對不對,有沒有?關鍵就在這地方。

  那麼,佛的境界是這種狀況,我們的境界就開始相對縮小了,啊,相對就縮小了。你要留意到啊。那麼,華嚴講的一真法界呀,就是唯一的,就是最窮盡最究竟的這一個,這個境界,這個生命境界。而這個生命境界呀,你要取名字叫做真,真只有一個所以叫一真。真理只有一個,所以叫一真。沒有第二個,沒有第二種狀態。所有的狀態,所有的狀態,統統在這裡面,所以叫一真法界。

  而這一真法界是怎麼來的哪?是由你的心變現的。所以它另外一個名字叫做一心法界。心哪,包括一切,包括一切,所以叫一心法界。你可能會這樣印哪,這樣問哪,那一心法界多美呀!多快樂呀!那有美、有快樂,是相對的。在絕對與圓融的情況之下沒有快樂不快樂,他只是存在而已。你要留意到。

  當你有相對的概念的時候呀,你就會起沖突,那是一種對立。所以就真理而言的話,真理是絕對的,沒有相對的。

  所以佛教鼓勵你辯論,鼓勵你發問,問到底,問到不能問,再問,為什麼不能問?對不對?你問不出來,那被你問的人就要問你“為什麼問不出來?再問!”你看,所以你最好不要跟我辯論,辨到最後我會問你為什麼停下來?佛教就是一定跟你打破沙鍋問到底,還要問沙鍋在哪裡?你要弄清楚呀。

  佛教是絕對徹底的,絕對徹底的。所以它沒有不能問哪。你不能預設前提,假設怎樣,怎樣又怎樣,那個假設的不算,你到最後還要破你這個假設嘛,它要破這個假設啊。這個就是絕對的狀態。所有有另外一個狀態不在這個裡面的話,那個就表示還沒到達究竟,還沒到達究竟。究竟、絕對啊,一定是包含一切。

  所以我們說無有一法出此法界,無有一法在這法界外,全部任何一法都在法界內。這裡面哪,因為有這樣的定義,華嚴就叫做:雜花莊嚴。啊,它沒有除外的,沒有除外責任。沒有說哪一法在這法界外,沒有。統統是法界內的一法。

  所以在華嚴之中沒有魔,魔只是一種示現,要幫助你成就。當你遇到魔的時候就表示你有業,他在怎麼樣?鍛煉你,你要超過魔,你要有絕對的智慧超越魔。你注意呀,魔絕對跟你的智慧相當,魔絕對跟你的智慧相當。魔,絕對不會比你的智慧高好幾級,因為那樣你體會不到,你感受不到嗎。他一定跟你的智慧相當所以你才會感受到“我目前遇到這個困難。”你既然遇到這個困難你感受得到,告訴你,你只要智慧超過一級你就把它壓過去了,你的智慧要成長了。所以我們告訴你說,凡是你的生活中遇到挫折,遇到逆境,遇到不如意,遇到失敗,那就告訴你,你要進步了。

  有個故事有沒有聽過?我舉個故事呀,是以前不知道哪個年代,有個人考狀元,考了好幾年都沒考上。最後一次呀,這次再沒考上啊,他就完蛋了。

  他考完了,考完以後那一天做了一個夢。夢到了他都沒穿衣服睡覺,跟一個女人背靠著背睡。他就問個算命的說“啊這怎麼辦?什麼意思呀?我到底考得上考不上啊??”

  他說“你完了,你一身精光啊,沒用了。現在呀,大概在當乞丐而已,什麼,赤貧如洗嘛,什麼都沒了。”

  他不死心,再問第二個算命的。

  第二個算命的說“啊?有這麼好的事呀?”

  他說“怎麼了?”

  “你該翻身了。”

  他說“什麼?什麼意思呀?”

  “你該翻身了你都不懂呀?沒用了。”

  這是說明的什麼?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解讀不同。你真遇到絕境嗎?遇到絕境呀,是你要翻身的時候嘛。你不翻身那當然你死定了,你是不是該翻身了?所以當你遇到挫折,遇到逆境,遇到失敗的時候,絕對不要絕望,因為你該翻身了。要怎麼翻身那?就是智慧要超越嘛!

  我們最怕失敗人生觀就是這樣“啊,碰牆壁了就完了,就洩氣了”,不行。碰到牆壁呀,那一個就是磨嘛,磨知道嗎?會寫嗎?磨會寫嗎?會呀?我看一下哈,不是那個魔,磨下面是石頭了,不是鬼呀,知道嗎?就是磨嘛,要磨你嘛,你一直把它當鬼嚇都嚇死了嗎。不是鬼了,石頭啦。他就是要磨你啦,它要磨你,那你的智慧要超越它嘛。

  所以我跟你講,魔絕對不會呀比你高好幾級,太低級不叫魔嘛,對不對?跟你差不多來的時候就是要磨你的,而這個時候就是你的智慧要超越的時候嘛,你應該超越你的智慧去克服那個困難嘛,那你自己去想辦法嘛。

  你不能夠說“師父啊,我拜你你替我想辦法。”那是師父的智慧不是你的智慧呀。你不能夠說“哎,佛呀,神明呀,我拜你呀,你趕快幫我呀。”那也不是你的智慧嘛,對不對?你自己要磨你自己智慧成長去超越它嘛。哎呀,佛法教我們你看多美的人生啊!

  所以我們告訴各位,學佛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學佛人沒有沮喪的權利,學佛人沒有抱怨的權利。你對於人生呀只有克服困難,解決困難,超越困難的義務。這個是每一個佛弟子呀,應有的人生觀啦,應有的人生觀。

  你假如認為說“啊,完了,好吧,活到這裡夠了。”你已經活到128了你還干什麼呢?回去了,所以境界來我就走了,可以。不過128以後,還沒到128之前你一定要運用你的智慧超越。

  你不要怕死神,人是必然會死的,死沒什麼好可怕。不過你要是認為哈,我這樣活得很快樂還要再活下去,你可以運用你的智慧再活下去。你假如說我好苦呀,我責任還沒完不能死呀,那你不用那麼痛苦嘛,對不對?早死早解脫呀,假如你這樣活著很美哈,我想多玩兩年再走,可以。那你就用你的智慧,不用怕死,你假如苦得很,活得很痛苦呀,那還是早死早解脫了,隨緣去吧,對不對?

  所以你要留意到,學佛人面對死亡是很美的。記得啊,面對死亡是很美的,假如你面對死亡是恐懼的那你就完蛋了,你不是佛弟子,佛弟子面對死亡都是很美的。

  如何面對死亡是很美呀,那我告訴你那就是圓融道的行法,圓融道的修法。圓融道是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呀,這輩子不管有沒有成就呀,下輩子一定到淨土。跟那個佛的淨土呀,是你的生命品質的問題。

  你不要一直鎖定要到哪個佛去呀,那是笨蛋。按照你的生命品質啊,到哪個淨土都一樣啊。因為到那裡你絕對聞法,見佛,聞法,悟無生,馬上就八地以上的成就,知道嗎?

  不好嗎?啊?我覺得這不錯了,到這邊修得要死,兩條腿都快折斷了,對不對?啊哈,哪,那還不一定能夠證到八地呀,這八地是華嚴的八地呦,不是外面講的八地呦,這不一樣呦。這不單是阿毗跋致呀,不退轉菩薩,而且是法王位的八地呦。這是真實的圓融道的行法。

  我,我們會有機會告訴你,你不用急,太急的話會冒進,會變成第一個師姐。

  好,你把這個法界的概念先弄好,不管叫一真法界,定義有了,一心法界,定義也有了。那你啦,不要鎖得太緊,不要一直跟人家爭論名詞上的問題。很多同修要問我“啊,師父我這樣子,這樣這樣,是不是這樣?”我都說“都對。”你不要問我,假如你要問我,我說都對。所以,你在家裡想一想要問師父的話你就想,想那個場景,師父會說“對,對,不要問。”對,就這樣子而已。

  名詞呀,不在意。名詞後面所指的那個,那個才是重點。你到底有沒有感受到那個,你不說那個說這個也好,都無所謂,那個具體的感受你要有。那個沒有不算,那個沒有不算。

  好,這樣的一個一真法界呀,我們分兩個部分,分兩個部分。一部分啦叫性起法界,一部分叫緣起法界。這個我要告訴各位呀,你要畫好,假如你畫一個圓圈,一邊是性起一邊是緣起就錯了。緣起法界是比較小的圈,性起法界是比較大的圈。性起法界的圈啦,把這緣起法界的圈包括在裡面,你要留意到啊。為什麼?我,這個兩個是我跟各位提出來的一個概念,這個你最好是畫個圖形來看。

  那個緣起法界呀,是生生滅滅的世界。性起法界呀,是不二如是的世界,他本來如此。這個世間有對立,所以是緣起法界;這個世間是絕對沒有對立,那就是性起法界。那在性起法界裡呀,會有對立的緣起法界,但是啦,性起法界的生命不會在意對立的狀態,因為那對立也是一種存在,你知道嗎?對立也是一種存在。

  所以我跟各位講一個靜,我們為什麼叫寂靜?你知道嗎?我看一下啊,要包括進去,大的包括小的。慢慢來,給他慢慢畫,你要看清楚。我們還是要講,講到哪裡去了?我一轉頭又忘了。

  我們還是要講,對立的部分。我們要跟各位談一下,這個對立的存在呀,它是個存在,就好像將寂靜對寂靜。這個寂靜這個東西呀,為什麼靜呀要加個寂呢?那你會以為靜呀就是大家坐在這裡都不動。

  我跟各位講狂風暴雨是不是靜呀?狂風暴雨那有靜?狂風暴雨叫寂靜。你假如,啊用攝影,我們叫攝影機呀,攝影機,你把它攝影下來,下雪的時候最清楚呀。下雪你把它照那雪景,下雪的雪景照下來,然後你把它放慢去看,它是不是一格一格的都是靜態?它是很多靜態連起來呀。

  所以你不要以為動,動是很多靜態的變化連起來的,知道嗎?禅定者呀修禅的入禅定呀可以進入那裡面,進入那個動當中的瞬間的靜。那你知道動是不是一種變化?變化是不是無常?對不對?這種無常是不是瞬間?那告訴你,就在這個瞬間你進得去,你就進入永恆了,永恆在哪裡呀?永恆在瞬間裡面。

  很多人在找“永恆是什麼?永恆是什麼?”我告訴你絕對找不到。永恆只是比較緩一點的變化而已呀,壽比南山,南山也會崩呀。台灣921呀地震呀,南山就被滑走了,就不見了,對不對?那個一個地層移動嘛,南山就被移掉了。整大片到那邊去看,壯觀啦,啊,原來住在山頂的人已經跑到山谷來了,已經整個移下來了,你知道,沒看過不知道。那個永恆啊是假的了,那不叫永恆,一個地震就把你拉下來了。“那個,奇怪,昨天,我昨天那麼高怎麼變成到這裡來了?”本來住在山頂現在就在山谷了,一個晚上一夜之間。那還好呀,因為他沒有業嘛,所以沒有被壓死呀。有業的都已經被壓到下面去了。

  你要知道,那個瞬間的變化,跟你講是寂靜,寂靜叫什麼?叫永恆呀。你要進得去呀,進得去呀。

  所以人家常問呀“世間有沒有永恆?”

  我說“有,永恆的名字叫無常。”

  你去注意看看,世間一切呀,都是無常,沒有不無常的。唯一不無常的名字呀,叫做無常。知道嗎?所以你看整個世間那個永恆呀?只有無常永恆。因為無常是永恆的,所以永恆的名字叫無常啊。你去注意看看,慢慢去體會,你要想找永恆呀只有從瞬間入,進得了瞬間你就獲得永恆。

  所以,我昨天跟各位講的,不是昨天啦,那一天。《賢首品》叫富貴經,那裡面就講到啊,瞬間啦,從瞬間入可以到永恆。從此定,從此入正定從彼出三昧,長劫短劫呀,在這邊互動。

  這個是跟各位講的,叫做二起法界,性起跟緣起。凡夫呢,活在緣起裡,處處計較,處處對立。那我們經過生命改造以後呀,你是活在性起裡。那從性起看緣起呀,那緣起就很好玩,就很好玩啦。

  所以你看修行人呀,有成就的人為什麼那麼高興那麼快樂?布袋和尚有沒有?我們下一次呀,我再把那個我們,我們家的幾個布袋和尚請來給各位看。布袋和尚跳舞很漂亮,因為他胖,胖就拙,拙起來跳舞啊,那就很好看。

  所以我們活在呀,性起法界的人看緣起法界的現象,叫做美。而在緣起法界裡面的人啦,因為他是對立的,他怎麼樣想都想不到說“那你看到那個怎麼樣,怎麼樣,又怎麼樣?”那因為你在那裡面,在對立當中,所以你會一直在論“對,對,對,對。”你就不會站在對方想嘛。

  所以修養就是,你不要一直爭,換個立場嘛,站在他的對方想,這叫修養。絕對的立場就跳開,不在我立場也不在你立場。那時候你就看兩個人吵架啊,兩個人吵架為什麼叫鐵公雞呀?你就看兩只公雞在吵架一樣。那你在裡面吵呀,那你看不出來,你只會看對不對。當你離開你看那兩只公雞在吵架,對不對?你就不要混到裡面去嘛。

  所以人家夫妻在吵架你不要管,你管進去呀,你就會被兩個人一起打你出去。那個東西是沒有對不對的。所以為什麼家務事清官難斷啦,對不對?因為他兩個人只有兩個才講得清楚你能去講嗎?這沒有辦法說對不對呀。不管。

  你一定要留意到,當你在對立的情況之中啊,告訴你這個在我們現實生活裡常有的,在對立的情境中呀,你最好是退出。“好了今天不談了。”尤其家人啦,你要一定特別注意,“今天不談,改天再講,改天。改哪一天不管,啊,改天,再講。”

  那你改天你就會呀,兩個人背對背一邊洗腳一邊“哈,那一天我們吵那個,現在越想越好笑。”對不對?可是那一天在吵,越吵脖子那個越大條,對不對?那你過一段時間你再回,因為過一段時間你已經跳開了嘛,情景已經換變了,你也會反省會回想呀對不對?那你那一天要使爭爭爭到底,要不是腦充血呀,就是離婚嘛,所以不要吵。這個就是遇到沖突的時候的解決方法,解決方法。

  最好是等幾年在談,現在不要談,現在不要談,等幾年。不要等幾年,等幾天,叫你等幾年哈,兩個人都受不了,對不對?尤其先提的另外一邊絕對受不了,一定說你錯了你才提緩兵之計,不是。過幾天,我現在不談,或者吃過飯再談,或者睡醒再談,現在沒精神沒力氣,明天再談。這個都是解決沖突的好方法,好方法。

  我們生活中就是遇到這些了,不會處理了。越講越氣啊,氣到最後身體也弄壞了,不是血壓高了,就是又胃潰瘍了,種種的狀況。這個都是我們在緣起法界裡面的狀況。我們有很好的處理方式,各位要留意呀,佛法中給我們很好的處理方式。因為他是給你相對絕對的,給你部分全部的,你都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包括種種時空狀態。

 

上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11講
下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9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