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14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14講(2007年03月29日)A

  昨天呢,我們跟各位談到這個菩薩道的善跟人天道的善有什麼不同,我們大概簡單地跟各位談過了。那麼我們從出離道到菩提道到菩薩道,跟各位講過了。

  那麼普賢道是什麼?這個部分啊,我們今天,要用一點時間啦,來跟各位作說明。普賢道的修法,就是我們所講的圓融道,行法上叫圓融道。那圓融道你要怎麼修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問題。

  一般來講啊,次第道的資糧,是非常重要的。普賢道呢,當然也有資糧道,尤其資糧道啊,它更有一個啊,前行資糧道。在資糧道之前啊,你還必須要具備一些條件,才有辦法去具足資糧道,要不然你資糧道不能具足。

  我們舉個例子啊,給各位啊做個參考。譬如說,人格性健全跟人格性不健全這個問題呀,大概每個人都會認為他人格性健全。告訴各位,當你認為你人格性健全的時候,基本上就有問題啦。人格性健全不健全呀,不是你自己認為的,每個人都認為他健全,那怎麼辦呢?沒有辦法去作自我衡量,那麼他就必須有一個啊,前行。這個前行的條件就是,你到底是不是一個開放的心胸?你能不能夠自我檢驗?你有沒有具備這種客觀的中正的這種心態?假如沒有的話,那你的人格性怎麼講都不健全。這是一個前提,一個前提。

  那這些東西要怎麼去進行呢?以後我們會講,今天不談到那麼細啊。

  第二個問題,我再舉一個例子。我們修法的人,都想要把自己的法修好。那麼例來祖師大德啊,都強調一種狀況,叫做一門深入。那你自己看看,你是一門深入呢,還是堅壁清野、完全排他,在進行破佛毀法的罪惡工程?恐怕你都不知道,有很多人為了一門深入啊,不惜毀謗佛法,不惜啊,排斥佛陀的教導。那這樣的一門深入啊,根本就錯誤。一門深入沒錯,可是你對一門深入的基本定義啊是弄錯啦,所以我們才跟各位做一個架構。

  所謂一門深入是指,你用你的時間也好、生命也好、財力也好,我們基本上這樣大概劃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時間啊在你的法門上,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的時間呢在其他所有的法門上,你要記得這一點噢。

  你留意到一個狀況,現在有很多啊,我不是故意講誰噢,萬一講到你哦,純虛巧合,不過這是事實。很多工程師,尤其電腦工程師啊,有沒有,叫做IT。有沒有這種行業跟這種職務工作的人啊,他是真的很一門深入,因為他不一門深入忙,三天就被Fire,他為了一門深入啊,他甚至於呀不眠不休的工作,有沒有?

  這種人你去注意看看。他的專業技術絕對沒問題,要不然啊,他根本混不去也沒飯吃,但是他的人性、他的人格,他會很刻板,刻板、很冷漠,甚至於啊棄家庭於不顧。因為他完全投在他的工作上面,哪有什麼家、什麼老婆、什麼孩子,他沒有辦法顧到的。

  今天我告訴各位,為什麼會有這種人?前輩子就是那種一門深入的人(眾笑)。所以我希望各位,你要一門深入啊,不要走偏。否則下輩子,你是肉體的機器人。我跟你講,那一種工程師啊是跟機器人一樣,思維判斷敏銳而且非常精准,但是呢,他不是他不要人性,他也活的很苦悶,對不對?那我們為什麼要種這種因呢?

  所以我們告訴你,無論如何,百分之五十以上在你的法門上,要擁有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啊,去涉獵所有的法門。

  換句話說,在你的生活中也一樣。你的工作你必須盡責,那是指你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生命啊在這個工作上,然後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啊,你應該啊拿去散散步啊、北海公園走走。什剎海不錯,陪著家人啦逛逛街,吃吃啊北京街頭街尾的名菜,雖然烤鴨不能吃,鴨皮也不錯,去嘗試一下,經驗一下,你的人生啊才會豐富,才不會刻板化。

  那麼這當中有一個百分之二十五我沒有談哪,那就是你自己拿捏的彈性。偶爾啊會跨越一點,對不對?你可能在完全投入的時候,那是百分之百,那是偶爾嘛。當然你在修法的時候,打禅七你總不能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五十去干什麼,對不對。那你就百分之百投入啦,那禅七完以後呢,你要平靜一點。因為你是在家人,你不是出家人。

  像我們出家人當然百分之百啊,對不對?可是有時候我們也要舒展一下筋骨嘛。所以雖然禅七是禅七啊,你還是要運動、還是要打拳、還是要跑香。不是說打七啊,七天就把腳折起來就放在那裡,那你就當木雕的佛像就好啦,對不對?它不只禅七啦,他已經幾百年啦,始終坐在那裡都不動啦,人啦永遠輸給他的。你要知道你是人,你是活的,你不是死的。

  所以呢有百分之五十的時間哪,你要有一個自由度的拿捏,自由度的拿捏。這個是一個觀念。

  你假如認為一門深入啊,就完全排他的話,這個人基本上人格有問題。他不能修行。他一修就偏,而且排他性會很強,排他性會很強。因為你鑽這一門嘛,你對其他都完全漠視啦。那這樣的話,佛陀講無量法門啊,你就弄錯啦。

  我們常常這樣發、發菩提心啦“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成佛所有法”,你記得啊,有沒有?“一切成佛所有法,如法修證賢聖僧,德行具足大寶師,我今一切永皈依。”有沒有?一切成佛所有法,你怎麼只有一法呢?我們四宏誓願不是說,所有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嘛,你學到哪裡去啦?

  從修行的立場上是要一門深入,但是絕對不能排他,這個你要記得。尤其是別人在修行,他在某個法門上面精進的時候,你更應該要隨喜贊歎,要稱揚贊歎,“如法修證賢聖僧”嘛。那你要皈依呀,那為什麼你要排他呢?甚至於還要抵毀呢?這個都要留意到噢。

  所以有一些呀,這些狀況啊都是我們前面講的,叫做前行資糧道。你必須先有這種,所謂健康的心態。假若你沒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啊,那你進入這個佛法中啊,你會很痛苦,你會很痛苦。

  所以一個修行人,譬如我是念佛人,那我跟參禅人在一起啊,應該是畢恭畢敬,大家互相尊重,不是虛偽,不是虛偽。那麼我跟參禅人在一起,那我要盡量聆聽,參禅人有什麼優點,對不對?人家怎樣用功。因為我不修嘛,不修我就要聽啊,聽他講嘛,聽完贊歎,鼓勵他。那我呢,我有這一法。

  所以我們常告訴大家一個情況,假如你遇到人家,那麼他有法門、有道場、有善知識,我們就鼓勵他,在那個地方啊,好好修學。假如他沒有,他不知道到哪裡去,那你就請他到我們這裡來,對不對?那我們當然要跟他介紹,我們有道場,我們有善知識,我們有法門,歡迎他來。這個你能區別嗎?人家已經在那裡用功了,那就鼓勵他,好好啊,緣念道場、緣念法門、緣念善知識。那假如沒有,不知道怎麼辦,那我們希望到我們這裡來,對不對?這是正常的嘛。你總不能夠說“你到那裡你自己去抽簽啊,自己去找啊。我師父啊,對不起,不分享。”不是這樣,這就不對。

  所以你要知道,當他有道場、有師父、有法門,我們鼓勵他,安住下來,心無二置,不要亂跑。你想要了解我們的法門是什麼,我可以跟你分享。但是我不是要把你抓來我們這裡,你要記得呀。你不要老是跟人家講“哎呀,不要念地藏王菩薩啦,念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哪,這個世界多災多難哪,你念觀世音菩薩比較好。”將來他掉入地獄你要負責。

  觀念對不對不管,始終如一,這個是很重要。他在他的法門上,我們就鼓勵他“地藏王菩薩偉大,你要跟著他,學學地藏王菩薩的那種大願大行啊,要真發心,不要學表面的,學骨子裡面的,學真實的。”這樣稱贊,這樣勉勵。那我呢,我在觀世音菩薩這邊,我觀世音菩薩好好修、好好學,我對觀世音菩薩也要學真的,不是學表面的。當大家都這樣贊歎,大家都這樣隨喜的時候,佛教一定興盛(眾鼓掌)。

  你就在那邊跟他爭,我們觀世音菩薩偉大,他說我們地藏王菩薩偉大,到時候啊,普陀山跟九華山就對立起來了。那不對呀,不是這樣,菩薩們不會吵架。那我們呢,是他的信者、他的弟子,在跟他學,我們怎麼可以沖突呢?這就是健康的心態。你要先擁有這樣的條件,你才有辦法檢視自己“我這樣對不對”。

  跟各位講,人格啊,人格性的健全就是那五條,要自己經常的去審視,到達完美一百分。一百分的時候,你就成佛啦。你不要以為它只是資糧道,這個要得到滿分哪,還不容易,還不容易。

  所以我們不宜說“我是健康的,我是及格的”就算滿足啦,隨時在檢討自己,由粗而細、由細而微、由微而妙,你才有可能到達滿分。從三四十分到五六十分很快,五六十到七八十分也蠻快的,八十分以上啊,要進步一分一分啦,都很難,很難。因為那已經進入微細的階段,微細啊。我們叫粗、細、微、妙。粗的部分進步比較快,到微妙的地方那就很難啦,九十五以上的話,那就不是進步那麼快了。九十五以上啊都是法身大士啦,那進步非常慢、非常的慢。用我們世間人來看哪,你根本已經看不到那種區別了。好,簡單的跟各位談一下這個部分。

  那我要跟大家談的,是普賢道的這個部分。行普賢道啊,它的行法是圓融道。普賢我們叫普賢乘。

  大家都知道啊,華嚴這個法門啊,是一成一切成,一行一切行。我們知道很多念佛人也這樣講,單提一句佛號,那我一即一切。是不是這樣講,對不對?我一句佛號啊,那是無上甚深微妙禅,單提一個佛號啊,我是啊,甚深密,南無阿彌陀佛。都是咒語啊,六個字都沒有中文,它完全是梵語,是沒錯。它怎麼個密?它怎麼個禅?那不是口號啊,口號沒用啊,真實的是什麼?關鍵在這裡。

  華嚴哪,一即一切,沒有錯,行一法即行一切法,對不對?一行一切行,一成就一切成。那你呢,你吃飯是不是一法?吃飽是不是一切成啊?我看你吃完這一餐,只有這一餐成,下一餐還要再吃。你能夠一行一切行嗎?你能夠一成一切成嗎?那假如真是這樣的話,那你吃一餐就好,從此以後永遠不用再吃啦,因為一成了嘛,這一餐吃飽不就成了嗎,那就永遠都成了嗎?沒有呀,對不對?那我禮佛一拜,罪滅河沙。那我這一拜拜下去,一切通通業障都忏光了嗎?沒有。事實上並沒有。

  事實上應該怎麼做?告訴各位,這一點哪,從歷史上來看,我們在解釋這個部分,一直解釋不清楚,一直解釋不清楚。你再問的話,那就告訴你“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那你再問他“怎麼個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啊?”那他就說“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說了等於沒說。就像念佛人講的一樣,“念到一心不亂,決定往生”。你怎麼念都不能一心不亂,你去問你師父說“怎麼個一心不亂?”他就告訴你“只要不打妄想就一心不亂”。你回家搞了半天哪,你問師父說,“要怎麼樣不打妄想?”“到一心不亂就不打妄想”(眾笑)。那你去弄吧,那看你怎麼個一心不亂,還是怎麼個不打妄想,要把方法講出來。那個方法不講出來啊,那大家只好自己在那邊哪,瞎摸啦。那這個瞎摸的方法又回到原點來。你都在摸索,那就不是指導了。

  現在我們要做指導的這個問題呀,是在你的摸索的過程裡呀,能夠讓你免除一些冤枉路。但是你要知道,你還是必須有自己的經驗。有的法師常講“我摸了三十年,確定這一法絕對沒錯,你們就不用再浪費三十年了。”我告訴你,你再照著他的法門摸三十年,你還是再會換別的法門。為什麼?因為他摸索了三十年,你沒有摸索。當你下手以後,你顯然是在摸索。摸索三十年以後,你一定離開這個法門,因為你有你的路要走,他有他的路要走,這是不一樣的。你要弄清楚啊。生命的成長有他一定的道路。所以我們指導你的部分,還是要你摸索,沒有錯,但是呢,它有個方向,有個方向。

  普賢乘啊,就我們知道的,一成一切成當中啊,它還是理、事兩個部分。我們要跟各位談在這裡。

  我們跟各位談到,菩薩道啊,跟人天道的善啊,是不一樣的,它必須具有一個啟發眾生啊,對生命中覺醒的這個工作。那個設計啊,要加上去,那個才叫做菩薩道的善。它不是行善救濟,給他吃飯就好,不是。我們要透過,幫助他的時候,啟發他人生的覺醒,生命的覺醒,這是菩薩道跟人天乘最大的不同。

  那普賢乘有什麼不同?跟菩薩道的差別在哪裡?當然它跟人天乘是也不一樣。但是我們現在要比較的是,普賢道跟菩薩道的善有什麼地方不同?這一點你要看得到。

  我們現在只是略說啦,簡單跟各位講一下這個區別。

  第一個,普賢道它所要求是信根具足。昨天我們大概跟各位講過,因為圓融道的行法跟次第道不一樣。次第道啊是要經過空性,圓融道啊,不一定經過空性,但是它沒有否認空性的價值跟存在,它沒有否認。但是它可以,不透過特別經營空性的這個階段,所以呢,它必須經過分段生死。

  那麼你透過空性的話,是變異生死就可以成就啦,是今生就可以成就。但是你假如沒有空性的話,你就必須透過分段生死到淨土,而不是生死輪回喔,這個分段生死的定義跟你所知道詞典裡面的分段生死是不一樣的,你弄清楚這一點。

  那這裡面呢,在圓融道上面或者是普賢乘這個行法裡頭,第一個就是具足信根。它不是具足空性,它信根一定要具足,而這個信根就是信心啦,是絕對的,沒有折扣的。99分、99.5分都不行,一定要100分。你一定要弄清楚這個部分。

  所以我們昨天跟各位舉例說,你不要有任何鄉願、猶豫、保留的那種態度,要行圓融道的人就是那麼肯定。你要不要學佛?你不要說“也可以呀”。沒有用,圓融道裡你沒有資格。就是要學佛!要這麼肯定。那麼學佛要怎麼學,那個立場要很清楚,定位。

  我們具足信根啦,跟各位講就是,你的人生啊,要有明確的定位,你要干什麼?這一個定位要去干什麼就變成事修,不是理修啦。你這輩子有一件事要做,而那件事呢,是你要做、一輩子要做的事。這一點,因為你做這件事,做一輩子這一件事,窮盡一切事。這個地方不一樣。

  具足信根你可能會跟其他人講的一樣,有什麼差別不同,這個我們不講。現在沒有辦法跟你區別。但是在事修上面這一點,大概就沒有人能交待清楚。這個事修是貫穿你一輩子要做的事。這一點啊,我們佛教界一直沒有辦法交待清楚。

  今天我們跟各位講,你身為一個圓融道的行者啊,你有些事,是必須盡其一輩子去做而不改的,這個地方就是“一即一切”的地方。那個“一”就是你要做的事。

  我舉例子給你看,因為佛教界裡頭我很難舉這個例子,尤其近代,當然有啦。我舉幾個例子,印度有一個修女,大概這樣你就知道啦,是誰呀?德雷莎修女,對不對?德雷莎修女為什麼你會認識她?告訴你,她就修圓融道。第一個她具足信根,她對她的上帝具足信根,對不對?第二個呢,她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她十九歲到印度,教書,教到36歲,假如我沒記錯,應該是36歲。她已經當上校長了,然後她放棄,她身上只有五盧布。五盧布我不知道多少錢,大概五塊人民幣吧,舉例大概是這樣啦。然後她向貧民區走去。她發的願力就是她一輩子要做的事“服務窮人,服務最窮的人!”這是她一生的事。就這麼一事,行這一法,她窮盡一切法,有沒有?事修要有啊。

  現在我們只有理論上講“一即一切”,“行一法就是行一切法”,你怎麼行?對不對?“一成一切成”,你怎麼成?人家是“一成一切成”啊,她有沒有成?她盡形壽,你要知道,這一法要盡形壽。

  現在我們在修的啊,不算。你那一個佛號念一輩子,告訴你,不算,那個不算。你怎麼印證你呢?因為你沒有考驗。你沒有考驗哪,你知道嗎?她在事修上啊,她就遇到很多的困難跟挫折。她在這一法上,又去服務窮人,她只有一邊哪、度一邊,度窮人這一邊,她不度富人,有錢人她不度,她專門度最窮的人。

  窮人你知道,窮人很麻煩啦。窮人呵是麻煩其實很簡單,他只是窮而已,對不對?窮人第一個常常餓的快死的、營養不良的,窮人常常怎麼樣,得奇奇怪怪疾病的,她最後服務麻風病人。

  富人哪,富貴的人沒有。富貴的人比窮人更麻煩。你要記得噢。富貴的人麻煩是什麼?我執。窮人沒有我執。你知道啊,我們在服務富貴的人啦,其實都在奉承,都是假的啦。

  但是你要知道,她就是服務窮人,而且服務最貧窮的人,盡其一輩子下去,所以她成功了。有沒有什麼神通奇跡那些不管,但是我告訴你,這樣的人,他雖然沒有皈依三寶,他還是普賢乘的行者。你知道嗎?我們不排斥他。因為他是真行,他具足信根,然後以一法盡形壽,奉行到底,有沒有?

  那各位,你是不是圓融道行者?圓融道是每個人都可以修。可是我們現在沒有看到有誰修。因為你不敢發願,你不敢走下去,你不敢以一法作為你終身的行法,你知道嗎?我不是瞧不起各位呀。

  我們佛教界有沒有這種人呢?在座各位,我告訴你,有一位,現在還在,在五台山,普壽寺,夢老院,上夢下參老和尚。他就是這種行者。他被抓去關了33年,叫他寫悔過書說“我錯了,我不應該當和尚,我要當共產黨員,遵從共產黨的領導”。他說“我不寫”,不寫就再關。

  然後呢,他就遇到人家有困難、有煩惱,他就叫他念觀世音菩薩。因為叫人家念觀世音菩薩,叫做死不悔改反革命分子,再關。就這樣一直關。他始終不認錯,不認錯就關到底。那他反正也要被你關一輩子就對了,他這叫具足信根。

  我們共產黨同志裡頭也有很多這種具足信根的。但是打仗你就看不出來,他具足信根然後就打到死為止嘛,盡形壽嘛。我相信大家在座的老同志裡面都可以看到這些人,對不對?

  佛教徒在這個地方啊,他堅持要做的一件事,講經弘法,今年九十三歲,還在講經,他就這一件事。我們師徒見面呀,他跟我講,他要講到死,講到不講的時候就是要死了。這個就是他一輩子要做的事。

  他因為要講經,所以他一輩子不放棄講經,“你關我33年,你就關吧,我還是要講經。叫我還俗,我就不干。”那你看嘛,不是沒有,但是你看不到,你看不到。因為在過去的時代裡呀,沒有這種宣傳。而且他在監獄裡,你也不可能記者去問他,那你被打了幾下,被關了幾年啦,然後你再堅持,再給你報道,沒有啊,這種是有的。

  這種就是以一件事,他就窮盡它講經弘法這一件事,有沒有?盡形壽做到底。你有嗎?你有定位嗎?這就是定位呀,定位就有事修出來呀。

  今天,我們行圓融道,昨天跟各位講,念佛法門是圓融道。那圓融道你要有個事修啊,你有嗎?這就是關鍵嘛。

  有的人事修就是盡形壽就是去助念。只要哪裡死人,他就一定沖過去,去助念,那也可以,你就一輩子一直助念嘛,那無怨無悔嘛。那一直只要有人死,你就要助念,可以呀。但是我相信也有很多困難,信耶酥的不要你念阿彌陀佛,對不對?但是你就是要去助念呀,因為你發願,你的定位嘛。你不能夠說“他信耶酥我就不念了”。但是他信耶酥你去念,人家家人會對你怎樣,那你要忍受啊,你不能轉彎啊,你不能夠說“他信耶酥所以我不念”,那這一句話講不通,你要弄清楚噢。弄清楚,你的定位就是這樣啊。

  他老人家定位講經,被抓去關,他還是要講經,那他就被一直關嘛。三年五年、三年五年,一直加,加到後來,出來以後33年嘛,對不對?你要定位,你就一定會遇到困難,那困難你要走過去,那就叫修行呀。那你遇到困難就轉彎,那你的法就不見了,你的定位就無效嘛,有沒有?

  生命裡呀,在娑婆世界呀,你發這個願呀,就一定會遇到挫折、遇到困難,那個挫折、那個困難就是你要克服的地方。那你光是只有一個我在那邊操作的,那個不算。那個只有可能說我具足信根啦。但是你沒有風霜的考驗,你的生命是溫室裡的蘭花,是脆弱的。生命是很堅強的,那你必須有事修來考驗自己,這是一個真正的關鍵處。

  因為有定位,所以有那一法出現,而那一法一出來,就是你完成的時候,也必須透過那一法的完成,你才能叫做“一成一切成”。假如沒有那一法,不算呀。你了解嗎?

  哪一法都可以呀,你要助念也可以,你說我念佛我就負責代共修,那可以呀,那你要天天去代共修呀。沒有人請你代共修,你就坐在十字路口代嘛,沒人念自己念嘛。你要代共修呀,你要走入群眾呀。所以,定位而要去行,這個叫事修。

  在圓融道裡來講呀,它是非常殊勝的,關鍵也就在一個定位上面。難、就難在你沒有辦法定位,難在你沒有辦法定位,而我們最大的困難也在這個地方,在這個地方。

  念佛人、學佛人,我們都發生這個問題。很多學佛人在法要精進,處理世間事跟眾生相處啊,他不願意,那個不算。那個不算。你只是形象上的學佛,你並沒有在實際生活中啊,去發揮菩薩應有的責任,你沒有。

  所以我們普勸各位,要出來饒益眾生,饒益眾生。

  你選一個,譬如說,你現在可以發願,我們要造林。北京這裡沙塵暴很重,那你能不能發心,造林,這種可以吧,對不對?很多人喜歡放生,告訴你,那些放生的方法根本就不對,根本就不對,尤其放魚類的,不叫放生,那叫殺生。我不是反對呀,跟你講,你根本就殺生。

  在台灣呀,有一個最有名的放生的地方,叫蒙蒙谷。蒙蒙谷啊,就是台北很有名的,那碧潭呀,新店上游的地方呀。我們常常到那邊放那個泥鳅呀,一放下去,非常感應,它頭都伸出來。我們都照相“哇,你看這些魚多有靈性,放下去呀,你看,它都起來感恩啦。”我們都以為感恩呢。我們放完生到下游碧潭去劃船。“唉喲,幾條幾條白白”。一條一條白白的,全部翻白啦,全部死啦!我告訴你,人家在那邊活的好好的,你把人家抓來這裡放生,你知道嗎?全部殺生。

  後來我們就去研究,那些水產專家說我們放生,他說“你們夭壽”。夭壽,你知道嗎,你們都夭壽,佛教徒都夭壽。我說為什麼,他說放生不能這樣放,那個一條魚放在一個瓶子裡面,它有那個水、水溫哪,然後呢瓶口要打開,放在河裡頭,讓那瓶子裡頭的水呀,水溫哪,要跟河裡的水溫要逐漸地調和好之後,它自然會游出去,這才叫放生。你們一下子倒下去呀,水溫不適應呀,馬上就死啦。

  它能跳出來呀,它不是感恩你呀,它說“你給我記得!這種謀殺,我在那裡活的好好的,你把我抓來放在這麼冷的地方。”蒙蒙谷的意思就是那裡經常會下雨,都是小雨,小雨滴這樣,像霧一樣,所以叫蒙蒙啊。那溫度很低呀,因為那裡有個寺院哪,我們都到那個寺院那邊去跟它作三皈依啦怎麼樣,所以現在一想呀,三皈依就是送終嘛。作完皈依就叫它去死嘛。真的我們不知道,動物的生活習性我們不知道。

  我們今天的人來講要放生呀,應該要維持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不是這樣講?維護森林,在森林裡,讓它自然的,它有一個生物鏈嘛,讓它們自己去生存就好了。我們要擁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我們去營造那個空間,是我們做得到的,不要破壞大地的那種生態平衡,這是我們最要做的。今天,你是個佛教的知識青年,那就更應該維護地球的生態平衡,這個才是真的慈悲心啦,真的慈悲心啦。

  我記得我三十歲生日那時候,我那老丈母娘呀,我三十歲嘛,那個女婿三十歲呀就拿了兩只雞來呀。我說“我們吃素,也不吃雞。”就拿去放生啦,就拿去我師父,他住在山上,因為我生日是年底嘛,很冷的天氣。兩只就送上去“師父給你放生呀。”師父說“你干嘛?”“哎呀,這個是講不盡的話啦。”我送給他了,他就放生啦。

  隔了一個月就過年了,我就去啦,問“師父好嗎?”“都是你,哼!害我!”我說“怎麼害你呀?”師父說“一個禮拜死一只,然後死一只就會給它超度四十九天,現在還在超度。”(眾笑)

  放生啊,我沒有叫它死,我是放生嘛。那個山底下,平地的雞呀,大雞、大公雞呀,到山上它都不適應啊,你想想看,你放生嗎?不是啦,我們都不知道。

  所以有些時候你想要做的,不見得,但是呢,你可以應該運用智慧去做好做的事。當然有人要放生一輩子,那我們也不反對,但是呢,不要像我那種土包子的那種做法。

  我記得有個師父放生,蛤蛎,蛤蛎,知道嗎?那個蚌殼那一類了。他說要放四百斤,我一次就買五十斤,一個布袋五十斤啦。我看那有湖啊,就把它丟下去啦,丟下去就撞到那欄桿,啪,殼破了。我說殼破了,大概還能活吧,就把它丟下去啦。

  後來呀,那個五十斤呀,你看怎麼丟呀。那我一看,那個湖裡面呀,游著一條船,船的中間剛好就拖上去了,一下子統統把它全倒下去了。

  船主人跑出來說“你干什麼?”

  我說“放生呀。”

  他說“你放生呀?”

  我說“是呀,要不然怎麼辦?”

  他說“你這樣倒下去呀,一堆蛤蛎堆在一起,它有沒有空氣呀?”

  我說“噢,那怎麼辦?”

  他說“全死,全部會死掉。”

  我不相信,我說“它在水裡怎麼會死呢?”

  隔一個禮拜去呀,非常的臭,它全死啦。

  你不知道怎麼放生啦,真的,跟各位講,你不要做愚蠢的事。

  但是你要做我不管,我不反對,但是我要奉勸各位,要做呢,應該要有智慧,不要做那魯莽的事,不要做那魯莽的事。我們事要有,但是那個事呢,你不要從傳統的方式來講,尤其你自己的定義是不對的。

  那麼新的時代裡,有許多新時代該做的事。那我相信,我們配合著社會的發展跟需要,佛教知青呀,可以開發更好的佛教活動,更好的佛教活動。而那件事情啊,你可以盡形壽的去做。盡形壽,不要貪多,一輩子做到底。

  那這種事情,假如我們能夠這樣肯定,我相信在座各位,每個人發起做一件事呀,我們將有很多很多偉大的菩薩在歷史上綻放光茫。

  但是呢,你不要老是跟著人家屁股後走。真的,每個菩薩都是獨立人格,尤其在這偉大時代裡,我們有很多菩薩道,該做的事去做。

  當你,記得,在理念上,理念上,理呀,理無礙法界裡,具足信根,對三寶具足信根。有什麼困難怎麼樣?回過頭來跟佛菩薩講,套用現在的話,跟佛菩薩祈禱,依偎在佛菩薩的身邊,經常的跟佛菩薩撒嬌啦,不要緊啦。因為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有很多挫折、很多困難,很多你沒有辦法解決的事,那就像小孩子一樣,回家找爸爸媽媽。

  我們有個同修,他經常這樣講,說“師父呀,你要跟阿爸講啊。”因為我們是以普賢菩薩為本尊啦,阿爸就是指普賢菩薩。

  “我這個很痛苦啊。”

  我說“痛苦你要跟菩薩講。”

  “那我講你也講啦,我講他可能聽不到啊,你幫我一起講呀。”

  是呀,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有很多困難、很多挫折,會讓你非常的無奈,那正是考驗你的時候。你退到哪裡去呢?就直接投入到三寶的懷抱裡,跟佛菩薩訴說,不能夠灰心,不能夠退失菩提心。

  所以我們行者啊,經常“吾日三省吾身”。怎麼反省呢?

  第一個,我這樣做,有背因果嗎?要向因果負責,這是第一個反省的地方。這一天下來,我有違背因果嗎?

  第二個,我有給三寶蒙羞嗎?我這一天有沒有給三寶增光呢?我向三寶負責。

  第三個,我向眾生負責。這一天這樣下來,眾生因為我獲得利益、獲得解脫嗎?向眾生負責。

  這三個,每天我們這樣反省檢討,你所做的。

  那個事修的部分,你一定要挑起來做,選一個,選一個,看是做什麼。服務窮困的人不是出錢的問題,不管你是服務窮困的人或者造林,或者維護什麼海岸的這個什麼景觀啊,或者是一輩子撿垃圾,都可以。但是它有一個原則,在事件、事修上面有一個原則,就是尊重生命、關懷人性,你要記得這個原則。

  對生命要絕對的尊重。我們去關懷貧困的人,關懷病苦的人,或者是幫助人家怎麼樣,最主要是基於對生命的尊重。那我們去做是一種關懷,關懷人性。不是我給他吃就好啦,不是。你要懂得尊重生命,懂得關懷人生,關懷人性,那才叫做行菩薩道。而這件事情盡形壽,這樣去做,然後有堅定的信心,這個就叫普賢行,這個就叫圓融道。

  你有沒有空性已經不重要,知道嗎?但是這輩子以後,下輩子呢,你一定在淨土裡,一定在淨土裡面,那在淨土裡你直接成佛。哪個淨土無所謂,只要是淨土,你一定會見佛聞法,而且悟無生,分段生死過去。

  你在這裡有沒有空性並不重要,這是圓融道啊它的特殊處。它跟次第道不一樣,次第道要空性啊,要證得空性呀,明心見性呀,要開智慧呀,有沒有?這差別在這裡。

  那個信心,對三寶的信心要具足,菩提心具足,不退心。然後事修上面服務眾生,從生命的尊重、人性的關懷上面出發,去做。這個叫做“一成一切成”、“一修一切修”,知道嗎?它是有標的的,不是沒標的的口號。不是沒標的的口號,你記得呀。所以普賢乘的行法很具體,非常具體。

  古代、古代因為沒有這麼多的工具,語言理論的工具,所以在表達上啊,古人認為這樣就可以啦,他們也就這樣去做啦。那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啊,太開放了,理論工具也很充分了,我這樣講應該很清楚吧?通通入定了,你看?(眾笑鼓掌)。別那麼小氣嘛(眾笑鼓掌),給個獎勵也麻奢侈似的。(眾笑鼓掌)

  我跟各位講是,真的那個很具體,要做的事很具體。有的人一輩子印經書,有的人賺錢就是印經書,這也是啦,就是要有事情去做就對的啦。你不要沒事做啦,一直在那邊一個佛號,結果本來是佛號變成口號,對不對?

  見面“阿彌陀佛”,“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再見!”本來叫你多念一句,一聲佛少說一句話,結果你“阿彌陀佛”變多余了。本來講再見,現在不講再見,講“阿彌陀佛”,結果你又“阿彌陀佛再見”,那你“阿彌陀佛”不見啦,不見了才要再見嘛,所以你又弄錯啦。不是,不是這樣的。各位要記得、要記得這種情況。

  同樣的,我們提醒各位,法要修是沒錯,因為佛教的修法裡頭跟其它宗教,它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有修法。那你把它當作念佛是修法,或者誦經是修法,其實祖師並沒有這個用意,祖師要你念佛是把心放在三寶上面,那你去做你的事,有什麼困難、挫折記得回到三寶的這個本位上,重新再出發,這個才是念佛啊。

  今天你變成啊,成天見面哪、罵人也“阿彌陀佛”,“你實在有過阿彌陀佛!”這不是罵人嗎?那阿彌陀佛變成、罵人的一種語音了,那有什麼功德呢?不是啦,不是。

  他是當你遇到挫折困難,那個時候,你可能哪,會想其他的方法而躲避掉,那個時候呢,告訴你,不行,回到佛這邊來,這叫念佛,回三寶這邊來,這個叫念佛。所以遇到挫折困難哪,你記得回家,跟佛菩薩、跟你的本尊來訴說,那個護法就會起作用。你不是呀,你結果把佛號當口號呀,那怎麼會有效呢?所以佛法會從正法到末法,就是這樣演變來的。

  事修一定要有,對三寶具足信心、永不退轉,這是前提。所以在事修當中,遇到困難呢就回到三寶來。平常每天我們在歷練自己的時候,就經常這樣反省跟檢討“我這樣做對嗎?有辜負三寶嗎?有傷害眾生嗎?我有違背因果嗎?”經常這樣反省檢討自己,告訴你,死後絕對生淨土。

  哪個淨土不重要,為什麼?那是你的性德嘛,對不對?有的急驚風,有的慢郎中,都可以往生嘛,那急驚風去急驚風淨土,慢郎中去慢郎中淨土啊,你總不能硬把他塞在一起,難怪會有台風啊(眾笑),對不對?因為你的性德不同,我們叫脾性不同,那你往生不同的國度,都是淨土,都是見佛聞法,可以悟無生。

  那你假如在這個時候,在現在這個時候,因為福報大,有閒暇,對不對?除了我的事應該要去做的事修以外,那我還可以呀有很多的善知識,今生呢,我也透過啊變異生死而悟無生的話,那是更大的成就嘛。那不是往生淨土啊,你自己的淨土就成立啦。那你這裡分段死了以後,你就回到你自己的國度裡去啦,這是一種特別的狀況。當然能夠這樣,我們是更期望啊,那不能這樣也無所謂。這是圓融道它殊勝的地方。

  那我們哪,提醒各位呀,這個普賢乘的圓融道啊,好修、好修、好修啊!好修都沒有人反應啊?(眾笑鼓掌)。

  我們期望各位呀,你要自己找一個你要做的事,那叫定位。有了基本的信念,人生你已經不迷茫了,對不對?你只要不迷茫你就要選擇一個,我當然不是叫你一定要出家,要出家我歡迎呀。因為我們出家人,沒有說反對你出家的,你要出家可以,那也是一種定位。可是出家而不定位的人哪,還是繼續迷茫啊。所以圓融道它的特別殊勝在這裡。

  你定位你這輩子要做什麼,從今開始,盡形壽去做那一件事,你不會迷茫的。知道嗎?這個圓融道是殊勝就殊勝在這裡。讓你進門來,你就很清楚你要干什麼。不過各位都還沒進門,所以你不知道做什麼。

  所以這一點我們期望各位,真的要去面對自己。如何去肯定自己、面對自己呢?我想,我們休息五分鐘再講(鼓掌)。

  《四十華嚴》第14講(2007年03月29日)B

  好,再繼續跟各位談。

  講到定位啊,是來自於你生命中的信心。假如生命的信心不足啊,那你將永遠啊,會在生存邊緣中掙扎。

  這個人生裡呀,我們期望各位,要正視這個問題。不要始終把自己掛在生存邊緣掙扎。生存邊緣掙扎的人不一定是窮人,有很多啊,貴為天子的天子呀,也都一直在生存邊緣中掙扎。你慢慢看,他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自己的欲望在追逐的人啦,幾乎啊是在生存中掙扎,他沒有空間。生命中有空間的人哪,他才能夠生活。你記得這一句話:生命有空間的人,他才有生活;有生活的人他會有品位。

  假如,他的生命中沒有空間,他將永遠都在生存中、生存邊緣掙扎。因為沒有那個,他就要死亡。所以世間話常勸人:不要追逐名利。因為追逐名利的人哪,就是都是在生存邊緣中掙扎。

  我舉個例子。有一個同修啊,有一天跟我說:“師父您想個辦法,讓我啊,能夠成為一個正式的公務員。”

  “為什麼?”

  “因為我是臨時的公務員,沒有退休金,那假如是正式的公務員,就有退休金。我已經考了好幾年,差一分半分,沒有錄取。您給我想個辦法,讓我錄取。”

  我說:“好,那你就回去,誦《藥師經》。”

  他說:“我都在誦《藥師經》,都考不上呀。”

  我說:“那你誦《地藏經》。”

  “《地藏經》一定考的上嗎?”

  我說:“可以,《地藏經》可以考的上。”

  “真的嗎?”

  我說:“你再問就考不上!”

  他愣住了“好好好,我就回去誦。”要有信心啦,你沒信心。

  考試前他又來:“師父一定考的上嗎?”

  我說:“考的上。”

  “真的,一定要給我考的上噢!”

  我看他一臉狐疑,我說:“三年之內可以嗎?”

  “真的?我只要考上就好。”

  “不一定,”我說,“你功課到底有沒有做?有做就一定考的上,沒做就考不上。”

  他說:“有做,有做。”

  我說:“好,考三名。”

  結果放榜的時候第三名,那我就變神啦。(眾笑)

  好啦,這個不講了,考上就好啦。

  過了幾年又來了:“師父,我想啊,出來選縣議員好不好?”

  我說:“別想啦,回去,做功課。”

  “人家一直叫我出來選,沒有選上啦。”

  我說:“別想啦,你再選上就沒好日子過啦。”為什麼呢?你差退休金400萬已經有了就好了,對不對?為什麼還要再往上爬?當然,你可以再往上爬。因為再往上爬,你就永遠在生存邊緣掙扎,知道嗎?因為你當縣議員,就會想當縣長,當縣長就會想部長,當部長就會……一路啊,你會一直掛在那個地方掙扎,你知道嗎?那是天下最愚蠢的人,你不要以為他們官當很大啊,他們一直在那邊掙扎著,是很痛苦的。

  我常常講,你不必嘛。像我們到夜市場去吃個點心是不是很自在,對不對?那大人物到夜市場去,哼,門都沒!他只能看電視,那些名點小吃,他只能看電視來,他吃不到現場的啦。為什麼?他沒有空間。你不要以為那些名人啦,他沒有空間,他很痛苦。

  我是跟各位講,你是要幸福、要自在,不是要名利,你要追逐名利會很產生一種位移、位移現象。位移現象知道嗎?位置呀,被人家偷偷換掉啦。跟各位講,你本來是要追求幸福的,因為要幸福所以要有錢,對不對?那麼,就必須要賺到錢我才幸福。可是賺錢啊,不是今天說賺明天就得到呀。你知道嗎?

  你去注意看看,你說我賺到100萬買個別墅,給你累積到有100萬的話,你大概只能買一根柱子,因為那個房子已經漲到500萬了嘛,100萬已經沒用啦。因為你要100萬,不是今天就有100萬哪,你可能要花個10年的時間才能存到100萬哪,或者20年時間存到100萬哪。可是你要知道,當你花個20年的時間獲得你的目的的時候呀,你的家庭可能起變化,你的身體也可能起變化。你知道嗎?那個時候呢,你可能達到你要的目標,可是你的幸福消失了,這個叫做位移理論,位置呀被移開啦。這種位移現象在人世間很普遍。

  你稍微留意一下,不要為了追求你的手段,而喪失了你的目標。你的目標被你的手段啦,騙了。這是人世間最不幸的事。你很認真,你很認真啰,我沒有說你不認真啰。你認真工作、認真打拼,認真怎麼樣,最後你成功了,可是,事實上你失敗啦,因為你身體弄壞了,家庭破碎了,值得嗎?各位想想看。

  所以我們作為一個人,你要看清楚,我們講的是大學呀,給你的、讓你的生命裡多一點空間,多一點空間。有了空間,你的生活才有意義。那個生活,你就會享受,你會享受,知道嗎?梳頭發的時候可以慢慢欣賞你的頭發。我當然沒有頭發啦,你才有。可是你要知道,當你沒有空間的時候,你梳頭發變成什麼?變成一個痛苦,知道嗎?

  有一個很愛漂亮的同修,每天早上四點就起床,光是弄她那個頭啊,就要兩個半鐘頭。有兩個半鐘頭好好做功課不是很好嗎?不是,她頭發一定要慢慢弄。可是她在享受呀,享受也很好啊。弄那個頭呀,包括嘴唇化妝等等啊,通通弄好,兩個半鐘頭。這也是她的功課啊,因為她很幸福嘛。她搞那個頭兩個半鐘頭,跟我們做功課,我們是搞頭裡面,她是搞頭外面而已呀。她把它當作享受就好了嘛。

  真的,你要在你的生命裡留有一點空間,那你的生活就有品位。那品位什麼?譬如喝茶。有空間你就可以沒事干嘛,好好享受啊,喝茶。有人,有人我們就陪著他喝;沒人,對影成雙人嘛,對不對?自己喝嘛。獨飲啦,兩個飲啦,喝茶有學問的,不像牛飲,牛飲就沒學問啦。你慢慢去享受,那你就會感覺到啊,這真有意思,真有意思。

  但是你假如為了某一個目標,把你的心鎖住的話,你就完啦,你永遠在生存邊緣掙扎。在生存邊緣掙扎的人是沒有辦法定位的,因為在生存邊緣掙扎的人是沒有信心的,你要記得。

  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你今天會來聽經,你是很有福報的,為什麼?因為你的生命中有這種空間嘛,你才會來聽經嘛,對不對?假如你沒有空間,你不會來聽經。

  所以我們常說各位,你要給自己一點空間。空下來,閒著沒事,不要緊,知道嗎?指甲抹一抹,對著鏡子這鼻孔擠一擠,這個都是享受呀。因為你有時間嘛,你才會自己去弄那些無聊的事呀,不是嗎?

  你看,家人最大的享受是什麼?你跟家人講“你看我頭發分叉了,怎麼樣?用那個牌子來洗頭發,怎麼樣比較好?”那最幸福的時光,你去注意看看。

  現在已經不是啦,大家都看廣告“現在新牌哪一個“,然後拿起來通通亂洗一通,也不知道洗得怎麼樣。不是,你沒有跟人家分享,你只有跟電視裡那些分享。然後呢,你一輩子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被電視那些人騙走了。有沒有?你想想看。

  所以要享受幸福啊,是從生活中。真的,你自己要真的看清楚你自己。

  因為我們、現在我們講“凡夫”是什麼意思呀?“凡夫”你知道嗎?你不會定義啦。我告訴你“凡夫”定義有一個。命,命,你知道嗎?生命的命啦,你對命了解多少?很簡單一個字,大家都有,你有命沒命,沒命的不會坐在這裡,對不對?但是對命你了解多少?不了解的叫凡夫,了解的叫聖人啦。聖人知道嗎,“剩下來的人”。你想想看,凡夫除掉剩下來的人嘛,一定了解命啦。因為我們是不知道命是什麼。

  你自己去定義,我不再講這些啦,講了就破功啦。我常常不小心哪都洩天機了。真的,我們就是不認識命,不了解自己,各位不了解自己,你的生命是什麼你不知道,你只知道身體跟活著,那命是什麼?你不知道。自己好好給自己定義。

  那要給自己定義說“命是什麼?我的命是什麼?我的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我是誰?”這個東西要弄清楚啊,你一定對要生命有信心,要有信心就來自於呀,你的生命要有空間。沒有空間的人不行,因為你不會反省,也不會檢討,因為你根本就逼在懸崖上嘛,在生存邊緣掙扎嘛。

  我真的,我跟各位講,我講這一席話是不小心講出來啦。那你聽的到是你的福報,真的。

  那我們在談的是,你必須騰出這個空間以後,給自己呀許個願,這個定位呀,用佛家的俗語來講,叫做發願。我們大家都有發願啦,都不算,你那個叫輕諾寡信。為什麼?輕易的許諾,那個諾言哪是沒有信用的,因為你會後悔呀。

  所以我現在教你一個方法,你要回去以後,就算今天好啦,三月底嘛,四月初呀,或者是新春也好,現在是龍抬頭,再過幾天而已嘛,二月八號才過嘛,就當作新年好啦。你今年呵,在新年先發個願,發願不是要講的要寫的,寫下來用個紅包袋裝著,放在你固定的地方,佛堂最好。有佛堂放在佛堂,到明年要過年的時候,拿起來看一下。那就知道,你要看了會臉紅,就正常,表示你有在成長。你假如明年拿起來看,“哼,我了不起啊。”那表示你沒進步,你明年跟今年一樣。

  因為第一次發願,大概會有這種情況,除非你是很穩定的人,你已經很成熟啦,你已經有人生的目標跟方向啦,那是另當別論。要不然哪,你的願大概會自己都感到臉紅。那到明年再發個願,再寫下來。那麼第三年哪,再拿起來看,也會感到不好意思,再重新再寫一次,你的願是什麼。大概寫個三次以後,就會穩定啦,會穩定啦。那麼第四年跟第五年大概修正一下,八九不離十啦。第五年以後呀,你拿起來一看,“哼,這個才像菩薩嘛。本菩薩就是這個樣子。”那個願就出來了,那就是你要做的事啦。

  所以發願不是說不能夠發什麼,很多人說“師父我發願要怎麼樣,我賺了錢以後要護法、怎麼樣。”賺了錢,賺了錢以後你都忘了師父是誰了。這個發願哪,是要經過鍛煉、經過鍛煉。第一年大概會很不好意思,怕人家看到,說“我怎麼是這種調調,發這種願。”那是正常的,因為你已經成長啦,而且你逐漸的從沒有方向到有方向,然後你逐漸的會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那麼那個願定下去,就是你終身要做的,要做的。知道嗎?這個,我這樣講很簡單喽,但是你大概要花個三五年的時間去做。

  那個願你寫的啊,一年啦,大概第一個月你會常常想著你的願,第二個月你就忘了。到明年來看,那個東西你早就忘掉了。那就表示你成長啦,表示你成長啦。

  我們要經過這樣子的過程,而那個東西是你自己向你自己負責的。那個發願的過程是你自己,不是別人。我相信啦,你要是有良知的人,你大概不會把你那種願給留下來。因為你實在是會很不好意思的,那毀掉沒有關系。你不要以為你是什麼偉大的人,將來人家給你寫傳紀,說你第一次發願是什麼,第二次發願是什麼,那沒有意義。但你會看到你自己的成長,這個時候就定位啦,你要做什麼就知道啦。

  那你要是知道,我們剛才跟你講的,普賢乘的圓融道是這樣行的話,你這個發願定位就很重要。傳統叫發願,發菩提心的願嘛,那我們新時代就跟人家講定位嘛,你發的願就是自己定位嘛,自己的方向嘛,就是這樣來做。

  好,作為一個有責任的行者來講啊,都應該給自己、向自己負責,這是很需要的。我想各位,你不管學佛多久,這個發願跟定位對你來講,是絕對需要的。可能你也已經摸索到了,可能沒有人跟你講這麼清楚,那我已經告訴你了。

  我希望每一位同修啊,你回去以後,回去都能夠試著給自己呀,做一個向自己負責任的事。各位啊,向人家負過很多責任,對不對?一輩子忙著替別人負責,從來不向自己負責,是嗎?現在呀,應該要給自己做出一個承諾,給自己許一個偉大的願,可以嗎?(眾鼓掌)

  你這個願越好啊,那你的成就就越大。這個不是世間的那種事業的成就,是自己生命中的成就,直接就帶你到淨土去了,直接帶你去啦。

  那你那個願假如跟行法相關的話,那就不止到淨土,你還帶著空性到淨土,那是成就自己的淨土,不是別人的淨土,知道嗎?所以定位的方法很重要,你有方法,你的願啦就不虛發。

  我們發現很多同修們,發了願以後啊,都是空虛的,虛幻的。在發願的時候,好感人哪,講給你聽的時候,你也會什麼淚粘襟啦,是不是?眼淚啦,在掉啊!這好了不起呀,我要向你學習。明年你再看他,他不知道飛那裡去啦。為什麼?因為輕諾,輕諾。自己呀,沒有把自己給弄好。

  所以我們告訴各位,發願這件事情是慎重的、莊嚴的,一生大事。希望各位面對自己負起這個責任,向自己負責,給自己開一張夠份量的支票,是不是這樣?(眾鼓掌)那張支票是要你自己去兌現的,沒有人會跟你用,但是你的生命會因此而美麗,你的生命會因此而燦爛,你的生命會因此而芬芳!(眾鼓掌)

  我們太忽略了自己,這個不是貪生怕死,這是發菩薩道的菩薩願,不是說為自己做什麼,不是享受,也不是為自己怎麼樣,不是。這才是真的向因果負責,向三寶負責,向眾生負責。

  這個,學佛人一定要面對它,面對你的生命,不要輕視它。因為我們對自己生命的這個命啊,我們根本就不認識。當你這樣子開始在許願,自己在發願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對命是什麼?那個命是什麼?你的生命是什麼?你會越看越清楚,越看越清楚,只有面對自己啦。

  部分啦,我想跟各位講到這裡,應該告一段落了,應該可行了,回家自己做了,剩下來的是你欠我的。你不要都把我講的聽進去都不做噢,你聽了就要做,如說而行,如行而說。現在聽我講的,如我說的去做,將來呢,你就如理行的講給人家聽,對不對?如說而行,如行而說。你從師父這邊帶回去,然後你就往下一代傳過去了嘛,是不是這樣子?

  這個普賢乘啊,圓融道啊,好修啊,就這麼簡單哪,通通講完了,剩下來盡形壽去做。(眾鼓掌)

  不是師父騙你,師父沒有騙你呀,師父是依教奉行。這樣告訴你發願的這個過程,跟各位講,我就是這樣發願的。雖然沒人告訴我啦,我是沒人教的,是自己從經典裡頭摸索說“我應該要這樣”。而我告訴你的那種狀況也是我個人的心路歷程,心路歷程。當時發願“要講經,每一部經都寫下來。”第二年一看啦,哇,這個臉啦,我想應該滿地都是雞皮疙瘩(眾笑)。我怎麼發這個願,寫那麼多干嘛,干脆就發願講《大藏經》就好了嘛,為什麼講那麼多呢?現在,調整到最後就是講《華嚴經》。

  你自己慢慢的會去涉及,涉獵,這個定位會非常重要。往後呢,你當然也會調整啦,但是呢,只是強化你那個本願而已。你要不要像阿彌陀佛這樣,發四十八大願哪,像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這樣十二大願,十大願或者藥師佛十二大願,那就隨你啦,隨你啦。那發一大願、幾大願無所謂啦,像那個“最笨的”地藏王菩薩只發一個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對不對?這只能夠說這既簡短又有力嘛,永遠做不到,那他就要去做嘛。

  發願沒有除外責任,你要記得,沒有除外責任的。這個是不可思議的,你不要以為,這個願力我做不到,不管啦,或者我要幫他助念,他又不給我助念,不給你助念你在門外念。你一定想辦法去完成嘛,你要有除外責任,那個願就無效,知道嗎!那你一定要克服困難。因為你對三寶有信心嘛,所以你才會發願,我對所有的眾生,只要我遇到死亡的人,我就幫他助念嘛,那你不能夠說基督徒除外呀,對不對?那不算哪,那不能這樣子。他要接受我的我才幫他助念,那你這是什麼菩薩嘛,是不是?所以,發願是不能有除外責任的,所有眾生一定要度呀。你不能夠說“叫那個最難度的叫他除外”。那不行,一定不能除外責任。這個是願力的本質。“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你願力不能除外,哪個眾生除外,那不行哪,不能。這個你留意到。

  這是我們跟各位談,圓融道行法一個是理,一個是事,理事呀要同時進行。理很簡單,就是對三寶具足信根,信心要具足啊,所以我們通常叫信根。第二個就是事,要有一件事去做,那件事是佛門內佛門外都無所謂,但是一定跟眾生有關,是尊重生命、關懷人性。你記得這個原則,這樣去發願。

  那小技巧呢,那也告訴各位,我只提供給你參考,不一定說一定照我的方法,那你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將來呢,就輪到你跟大眾分享,那我只是把我的經驗提供給各位作參考,可能你和其他的善知識呢,有更好的方法也不一定。那我,是這樣走過來的,只是把我的經驗提供給各位。

  這是圓融道的行法,它很簡單,難就難在“盡形壽”和“不能除外責任”,這就麼簡單。而且前面有個前行,有個資糧道,你要有健康的心態,健全的心態,完整的,不要扭曲,不要扭曲。那這些怎麼樣呢,我們會在其他地方呀,會再一步一步的來跟各位說明。

  再下一個,我們要跟各位講,這個圓融道裡頭啊,它其實有很多具體的行法存在,你先抓住這個原則以後啊,我們再來看這些具體的行法,要怎麼做。

  第一個要具足信根的這個部分。信根,你要怎麼樣具足啊?那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部分。

  你假如在平常啦,像現在太平盛世、四平八穩這種“信”不算。它“信”是在哪裡呀?在你發生風險的時候,驚濤駭浪的時候,你非常痛苦的時候,你發生挫折的時候,你遇到逆境的時候,而那個時候才能夠看你的信心在哪裡。

  我們修行人啦,遇到任何的挫折、困難、失敗、逆境,只有一個,回過頭來,找“老爸”,找佛菩薩,不是要你回家找你爸爸,那沒用。老爸會說:“年紀那麼大了,不要靠我家裡的財產。”對不對?不是。你的信心就在於,遇到挫折與困難的時候,你要向三寶,你可以向他提出,我們叫做什麼?請求支援,請三寶支援。

  怎麼請三寶支援呢?告訴各位,這個叫做忏悔。

  當你發生挫折,遇到困難,遭逢逆境,這個東西呀,困難、逆境、失敗,有沒有?羞辱、不講理等等這些的現象啊,這些是你世間相,世間上所說的相。我給各位一個佛教的術語啊,它叫做業相。業是什麼?業長成什麼樣子?你知道嗎?這個就是業啊,明明是我對,人家怎麼指責我?這就是業相呀。你是不是常遇到這個,對不對?“這個,這個這樣才對呀。”對、對,人家不聽你的,這個就是業相。遇到挫折、遇到困難、遇到失敗、遇到逆境,統統叫業相。讓你內心會不爽的就叫業相。這個時候呢,你就趕快拜忏。

  跟各位講,你每天晚上統計一下,今天遇到幾件不爽的事,每一件事就108拜。你不要怕,哇,那麼多!108拜正常時間15分鐘就夠啦。你遇到四件呢,四個108拜不會超過一個鐘頭。那你要是懶得拜,那你心就要轉,對不對?遇到狀況你心轉嘛,心轉就過了嘛,心轉過了你就沒有挫折沒有逆境嘛,對不對?我看你要拜啊要轉,隨你。你不想轉就去拜,你不想拜你就去轉,二選一總可以吧,對不對?我沒有叫你一定要拜呀。因為你會轉的話,就沒有業相嘛,對不對?沒有業相那個業報就不會出現啦,你去注意看看。你遇到逆境,你硬沖啊,那就死的比較快,那個業報就現前了,我告訴你。

  所以,它只有這樣嘛,那業相一現前馬上拜忏嘛。昨天拜108拜,今天又來了,今天再拜108拜,拜到業相消失嘛,這是圓融道修行最重要的方法。你躲不掉,你要有辦法,你不拜可以,那就轉,心要轉嘛,心轉境就轉啦,對不對?所以會轉的人不必拜嘛,不轉的才會遇到那種嘛。人生就是這樣子,看你轉不轉。

  人家講:“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我告訴你,你只要心轉,統統都轉啦,你心不轉的話,統統都不轉,你就心轉就對啦。你只要把心境調一下、觀念調一下,真的,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東西是我們意識形態的執著,意識形態的執著。這個意識形態執著的情況怎麼樣呀,我們明天啦,再告訴各位,因為那個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為什麼你會產生那種現象,那我們要用比較長的時間,明天再講。

  但是呢,今天要告訴各位,你這個信根要具足呀。你在現實生活裡,因為我們都在娑婆世界,現實生活裡常會遇到這些,因為往昔呀,我們不知道造了什麼業。現在因緣到了,業相已經現前了,業相現前你再不忏悔,業報就到,就這麼簡單嘛。那你為了使那種苦報不來呀,趕快拜忏,趕快拜忏。

  所以在《十大願王》裡,其實要修的只有三個啦,“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告訴你,即使如此都有困難,一有困難就只有這三個吧,對不對,挫折呀、逆境呀、失敗呀、不如意呀,好,那就忏悔業障,第四個嘛。而其它的呢?只是擴大而已啊。真正實修的只有三個啊。

  但是普賢菩薩就知道,我們在娑婆世界有這些狀況,所以緊接著就是要你忏悔業障。那你心境要是很自在,那你就會轉啦,會轉的話沒有、沒有業相嘛。所以當業相現前我們就趕快忏悔,忏悔是你必須的。那要忏悔呀你就向佛菩薩忏悔,所以我們遇到狀況都是找佛菩薩。

  那忏悔是不是一定要拜呢?告訴各位,初學你一定要拜。比較懶啦,老油條啦,成熟啦,拜久啦跟佛菩薩已經太熟啦,那可以,那你要常常對著佛菩薩講話,不是把他抱起來看看,你要跟著他講“老爸,這樣子呀,這種事啊,想想辦法吧。”對不對?你也沒辦法,反正他只是笑笑的“你這傻孩子。”他只是笑笑的看我們,對不對?好,你講完啦,你心情舒暢,去睡覺。

  當你在睡的時候,你的佛菩薩,本尊的護法,他自然就來了,他就會找你啦,他會給你啟示。他不會跟你說“我叫什麼名字,我是觀世音菩薩的第幾號護法。”他不會那麼三八啦,你放心。他會用什麼方法啟示你,讓你醒來以後“啊,對,我應該怎麼做。”那你問題就解決了,那個業就過去了。所以你要以至誠心跟你的佛菩薩來往。

  那個佛菩薩,我告訴各位,家裡供的那個佛菩薩,不要老是換新的。知道嗎?你換新的啊,到時你會不認識他。到底哪個是哪個嘛?不要太貪心。因為現在物質文明太豐富啦,今天看到這個,這一尊比較贊、比較好,然後就請回家。請回家,你又看他,你一直欣賞他,你又忘了他是佛菩薩,結果換到最後,你是高級藝術品,都不是佛菩薩啦,所以佛菩薩是越久越好,越老越好。當然你換了環境啊,要怎麼樣,但是原始天尊,原始的那一尊啦,不要、不要換。要常常面對他,跟他傾訴,你所遭遇的痛苦。

  你一定要養成這個信心啦。尤其是遇到挫折跟困難的時候,你就記得,我要回家跟菩薩講,我被欺負啦,那講完、講完就拜。對不對?與其在那邊哭,不如在那邊拜。拜呀,祈求佛菩薩加持你,給你智慧,自然你就會轉,你就會有智慧。那些天龍八部啊,他會跟你示現,他說“笨蛋,往那邊走就好啦,為什麼老是到那邊去。”他就會提醒你。

  真的,跟各位講,人生的障礙呀,要靠佛菩薩。因為我們人,你記得,你什麼都不能啊,你能的只是造業啦。因為我們都是靠福報生存跟福報在做事,你唯一能的,只有能修行。你看你病了以後,你能做什麼?事業失敗了,你又能怎樣?你愛他,他不愛你,你又怎樣?你只能說拜托啦,拜托再給我愛一次啦。你什麼都不能啦,我跟你講啊。你有福報的時候是很順啦,沒有福報的時候,福報一盡啦,誰都不理你啊。你什麼都不能,唯一的就是修行。

  你好好的做功課,把那個願力朝著那個方向去做,其它的事天龍八部處理。天龍八部就比你歷害呀。我們這是兩只手、兩只腳、兩個眼睛、一張嘴巴,天龍八部都是三頭六臂,有沒有?比你厲害。

  所以有什麼事呀,回到三寶這個地方來,我們叫歸零呀,遇到挫折,歸零。因為我們在奮斗的時候呀,大部分你都用大腦,用大腦呀,你就有業力。所以一有業相現前,回到佛菩薩這邊,歸零,從這裡開始,歸零,從這裡開始,這個叫信根具足。

  你在一帆風順的時候,講的都不算。一帆風順誰也會講呀,你看,叫大家來講,跟人家講佛法,你講的都頭頭是道,遇到挫折只會“Ai Hao”. “Ai Hao”知道嗎?就是搖頭啊,你只會“唉、唉,唉。”那你還能怎樣?

  所以記得,不管遇到什麼挫折、困難、不如意,就是回到三寶,這個就是信根,知道嗎?你一定想用盡什麼方法去解決,用什麼,別去想那麼多。那個能想的,你早就想啦。你就想,那麼事情既然已經發生,就回到佛菩薩這裡,從這裡出發,然後你記得“尊重生命、關懷人性”,我是從這裡出發的。你只會造善業,決不會造惡業。因為你是尊重生命的,對不對?你是從這裡出發的,你不是從名利那邊來的,這一點很重要,非常重要。原始的出發點,我們始終不變,就回到歸零,回到三寶這個地方,從這裡重新再出發,你就不會錯啦。

  尤其在很復雜、錯綜復雜的情況之下,那個剪不斷、理還亂啦,你弄到最後,你做什麼決定都錯,就回到這個地方重新開始,你會發現啦,人生其實很簡單。因為有什麼事我回到原點,再重新出發,不管發生什麼事,都回到原點重新出發,人生就簡單啦。

  我們就是弄的太復雜,不知迷到哪裡去了,所以你在做什麼決定,你都找不到方位嘛,已經迷了嘛。所以怎麼決定怎麼錯,所以到最後你會發現“我怎麼搞都會錯,我怎麼搞都不對,怎麼搞都被人家怎麼說。”為什麼?因為你沒有重心嘛。所以不管怎樣都回到原點來,從三寶這邊出發。

  覺悟嘛,三寶第一個佛寶就是覺悟,人生的覺悟啊,然後覺悟什麼?法寶就是真理呀。對不對,你人生覺悟的真理,你從這個地方出發嘛,那這兩個要合起來,和合呀,僧寶呀,你從這個地方再出發。那麼有一些障礙,當然要去承受,絕對你承受的起,你承受的起,不會承受不起。

  世間人之所以會活的那麼痛苦呀,他就迷失了,他沒有原點也沒有方向,好像什麼都對,好像他都能,結果他做什麼都不對。因為他那業力現前,他不懂得業相。

  我們告訴你圓融道的行者啊,業相你要看清楚,一有業相馬上忏悔,一有業相馬上忏悔。

  你說我車子停在那裡,為什麼被撞?被撞,被撞去拜忏。

  你說“他撞我,應該他去拜。”

  人家為什麼不撞別人,對不對?為什麼你會被撞?一定有業嘛,去拜忏嘛,你就心平了嘛,對不對?你說我早上買的,下午被撞,那叫活該嘛,拜忏,就沒事了嘛。你一有不如意的事,你就拜忏啦!

  因為我們是行者呀,圓融道的行者呀!告訴你,你的日子會很好過,你要什麼都講道理呀,講清楚說明白,那你的日子不好過。記得,這個是修行人看世間啦,是這樣的輕松、自在。你要不這樣看世間啦,那你會很痛苦。你什麼都要講清楚說明白,你弄錯了,弄錯了。反過來,反求諸己,反求諸己,克己復禮,我們儒家講的嘛,對不對?

  我們修行人,都向內,自己看。唉,為什麼會有這個?這叫業相,拜忏!這叫業相,拜忏!就好啦。

  當你把忏悔當成一種經常性的功課呀,告訴你,天下無難事,記得啊,天下無難事!當你什麼事都要跟人家講清楚說明白,告訴你,都是高山峻嶺,人生啦步步艱難。江湖上步步艱難,就是因為什麼都要講清楚說明白,那你就到處樹敵。當你什麼時候都反過來,反求諸己,反求諸己,人家不會逼你的,人家不會逼你,它自然就轉化了。

  這個是我們從行者的立場來看,信根具足的方法。並不是說你這樣修,你就沒有挫折、沒有困難,不是,我們有,但是我們有處理的方法,有完美圓滿的處理方式,這個跟世間人所講的是不同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呢,那你要有善知識指導。善知識,善知識呀,是廣泛的,你不要以為只有一個善知識,這個叫“諸善知識”。不是今年的那個“豬”的“豬”,諸是多的意思,所有的善知識。那麼最重要呀,你要有一個根本上師,也就是我們所講的三緣念。

  剛才講了信心具足了,再來就是三緣念,要有道場,廣化寺很好,那你就不要再亂跑。當然你有自己的道場,那是另外一個,那麼來這裡參學,那可以。沒有的話,心安住下來,廣化寺就是根本道場。然後要有根本上師、根本善知識,大和尚就是我們的根本善知識嘛。

  你不要說“那個有算嗎?”不然哪個才算?對不對?“人家說善知識應該是菩薩,菩薩要有璎珞呀,要怎麼樣呀。”那你,百貨公司那幾個,站在櫥窗的那些都是啊?不是,不是看那個。有一個根本上師,在廣化寺,就是怡學大和尚嘛,那就這樣定下來啦。

  那你修學哪個法門,禅淨密律都有呀,你要哪一個定啊,那,一個法門、一個道場、一個善知識。其他的我們不是說不承認他是善知識,都可以訪學嘛,都可以訪學,不排他,知道嗎,不排他。當你是這樣子積極的來用功的時候,你自然你有了根,有了根。

  不要以為“我有願,我要做什麼”,不是,你有一個共同的基地,在這個基地上,我們一起來努力,那你走你的路,他走他的路,這樣子佛法就興盛,知道嗎?有一個根本的基地在,然後每一個行者呢有他的法門,就是你所定的,那個事要去修,要回歸到這裡來,還是從廣化寺出去的,這樣就對了嘛。

  你在哪個地方我們不管,那你一定要守住那個道場、那個善知識,弄到最後自己不要成為“一把好”。除非你自己已經成熟了,像德雷莎修女,你看她搞了一段時間以後,她成熟了,那當然她也是一個善知識嘛。

  可是我們初學呢,這個基地一定要護好。善知識一定有的,有道場,要你緣念,有法門要你緣念,尤其圓融道,你自己發的願,要去做的那個就是你的法門。

  你假如一般的那個修法,我念佛啦、我打坐啦、參禅啦,或者修密法啦,那個法門那更需要,更需要緣念道場、緣念法門、緣念善知識。不要忘了,這個三緣念你一定要有,一定要有。假如沒有三緣念,你的信心是不會具足的,所以它是一種補強的作用。

  當你成熟了,師父說:“出去,自己搞自己的,不要老是回來這邊。”撒嬌呀,常常回來看師父,就是來跟師父撒嬌啊。那你的菩薩事業展開以後呀,那你要給眾生作依靠。那成熟了,那你就勇敢地、浩浩蕩蕩地走出去。可是剛開始的時候呢,要建立信心,經常要回來,就是這三個條件。

  那麼善知識有很多種,一個是根本善知識,就是上面的老師來指導的,這個善知識。第二個呢,是同行善知識。我們同修都是善知識,所以我們說“不說四眾過”。

  “不說四眾過”啊就是不背後說四眾的過失。當你發現我們還是凡夫啊,我們還在娑婆世界,難免有些事情會做錯,那你要當面規勸,當面提出來“有這樣的事情,這樣好嗎?不好我們改嘛。”知道嗎?那假如講了三次,他都還不改呀,那就不要講啦,因為很多是私生活的部分,我們不管啦。那在修法中呢,我們一定是這樣的,所以不背後說四眾的過失,因為都是善知識嘛,你不要造業,這個是同行善知識。

  另外,有異道善知識。異道就是跟我們不同道。我修禅他修密,他修淨土,這叫異道,不同道的善知識。他講他的法門,那你要聆聽、要欣賞、要接納、要贊歎,然後回來以後呢,還是修你自己的法。那你在聆聽別人的法,就屬於那百分之二十五的范圍,知道嗎?百分之二十五。你不要說“唉呀,我就只要念佛,不要跟我講那個。”你就弄錯啦。

  這個異道善知識呀,通常都是有成就的,他對你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我們在自己的法門裡可能會走入死胡同裡,那這個時候遇到善知識,常常會開啟、開啟我們另外一部分的覺性,非常重要,乃至於外道。像善財童子,我們這一會要講的,那五十三參啦,就有很多外道,很多外道,那你也要學呀。人家有好東西,你為什麼不學呢?對不對?一切、所有一切成佛的法門,我們都要學。這個就是善知識的種類,有很多,有很多。

  如何依止善知識,怎麼樣,我們講經文的時候呀,會跟各位談,這是親近善知識。

  第三個,發菩提心。我們都發菩提心,那剛才講發願那個是發菩提心。那我們講的發是“追求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的那個心,那個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那個“止於至善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呀,我們都不知道,你也不知道,那既然都不知道,你的心胸就要開放。你不知道呀,你怎麼知道呀,那個十全十美的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是什麼樣子,既然不知道,你心胸只有開放啦。開放做什麼,可能是這個噢,那可能是那樣噢。你假如在封閉,自己去定位呀,那就表示你已經知道呀,可是你並不知道呀。那不知道又要去假設定位,那就不是學佛。

  我們不假設,你要記得。假設的是用大腦求證,我們不假設。我們是真如的。真如呀就表示你的心是開朗的。那你要去體驗,體驗以後,有了真正的體驗,那個體驗啦,叫做正定聚的體驗。你才知道,在正定聚的體驗,才叫做真正生命的體驗。假如沒有正定聚的體驗,是不算的。

  這個部分呀,我們也留到明天、後天再跟各位作說明,正定聚的生命體驗是什麼,那你不是正定聚的生命體驗又是什麼,我們往後呀,再跟各位作說明。

  但是呢,我們要告訴各位,在我們發心的這個過程裡呀,事實上啊,因為你生命要覺醒,你不知道什麼是真實生命啦,所以你只有摸索啦。但是呢,這個發心一定來自於你對現實、現實呀,就是第一世界的生命呀,有相當的認識,而這個認識呢是健康的,不是扭曲的。你要記得這一點,不是扭曲,是健康的。

  我體驗的這個社會的實際生活,但是我覺得這樣好像不太對“人生是只有這樣嗎?”每天早上啊,被鬧鐘嚇醒了,“啊,拍兩下,該起床啦”。每天晚上呀,躺下去像昏倒了,“太累啦。”“那每天這樣搞啊,對嗎?”賺了很多錢,存折一看,哦哦哦,一直增加,用不到啊,因為每天都在忙,那錢也用不到啦,“那這樣對嗎?”當你開始這樣思考的時候呀,那就是證明說,你已經產生出離心了。因為對現實社會呀,不是不滿,而是覺得這樣對嗎?

  那麼,既然是有這一種懷疑的態度產生,只是一種懷疑嘛,那你就去追求真實的生命。真實的生命是什麼呢?這個就叫發菩提心。雖然你對真實的生命不知道是什麼,但是你帶著這個要去追求的心,這個叫疑情,疑情。

  所以,菩提心一定有出離心基礎,一定有出離心。你假如沒有出離心,那個菩提心是假的,假的。哪一天啊,你覺得牛肉很好吃,你又跑回去了,知道嗎?因為現實生活裡到底是什麼樣子,你沒有真正的認知嘛。當你真正認知現實生活是什麼狀況的時候,那你就開始會產生一種要檢驗它的情況,重新來過,那就是你要追求真實的生命。那真實生命是什麼?那你要慢慢摸索過去啦,這叫真發菩提心。

  當這個情況產生的時候,我們就設定到,我要止於至善的。那個止於至善的那個生命境界是什麼,我現在不知道不要緊,但是我一定要一再的超越、一再的超越。假如你停止呢,叫得少為足,因此我不停止,我要繼續往前沖。即使得到了,我也要想辦法再超越,得到了還要再超越,這個叫無盡的超越。你必須有那一種生命的素養,有了那一種無盡超越的生命素養以後,你一定可以達到止於至善,達到最高的那個地方。

  那你假如沒有,“我只要這樣就好啊”,那你會停在那裡嘛,對不對?那叫得少為足啊,心志下劣,才有單一目標。我們不是單一目標,因為我們都在摸索,是這樣對嗎?好,這個我已經得到了,我以這個為基礎繼續再超越,然後又得到了,好,不要緊,我以這個為新基礎,然後再超越,這個叫無盡的超越,那這樣你就可以達到止於至善。

  所以我們都是永無盡地超越自己,永無止境地戰勝自己。我們不跟別人比較,別人可能比我們早走,在我們前面,也可能比我們晚走,在我們後面,不要緊。在我們前面的,當作我們的模范,在我們後面的,我們跟他分享來提撥他,這個就是呀,我們行者的一個特色。

 

上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15講
下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13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