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18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18講(2007年4月2日)A

  好,我們繼續再往下看,經文這是第六頁。我的本子換了,第一行“永出有海”的下面。我們先念一段經文,大家對對地方。

  “依於如來虛空境界。離結使縛。不著依處。其心寂靜。猶如虛空。於諸佛所。永斷疑惑。於佛智海。深信趣入。”

  這個經文,我只跟各位談一個“不著依處。其心寂靜。猶如虛空。”

  這個“不著依處”的話,請問這些羅漢們有依無依?

  你要知道,這個“不著依處”,大家常常在問“我要怎麼樣證得空性啊?”只要你不著依處,就證得空性。

  什麼叫空性啊?空性是有依,然後不著。換句話說啊,它是一個墊腳,墊腳過去的墊腳石。你不能著在那個墊腳石上面,那你就粘住了。可是你沒有墊腳石,就不能到彼岸。那你要到彼岸呢,必須透過它。所以《金剛經》上面講啊“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你所借助的媒介,透過那個媒介你到你的目標,那就對了,那個媒介就要放下去了,這個叫“不著依處”。所以“不著依處”啊,它是有依,但是他能夠放下那個依。

  現在各位難啊,難在這裡,一有依你就粘住了;要不粘住呢,你就不負責了。這個是很麻煩的事,很麻煩的事。

  我們很多人,各位在家同修們都有這個困擾。有家,那就完了,你就執著在家。叫你不要執著於家,那你又會好像說師父是叫你對家庭不負責任。你不是這樣子。

  家庭的責任你要做好,但是呢,你要不執著於家。這一點你難啦!

  你有事業,事業是個依處,要把事業做好,然後你要不執著於事業。這個難啦,這個著就是執著。

  你能不能不執著,對任何事,世間的幾件事啊。

  名,要有名,有名好辦事,但是不要執著名。

  利,要有利,有利,利很好啊,對不對?錢是很好,錢不是不好,有錢好辦事。但是你沒錢就不能辦。那你不能夠說我抓住錢不放,你也不可能都沒有錢,對不對?所以名利不是不好,是你執著不好。

  情,也很好啊,情有什麼不好,但是問題是你執著於情啊,你不是愛情,你是占有,那就不好了。你知道嗎?愛,不是占有,你就是把人家占有,所以你就很不好了。你去留意看看。

  權也是一樣,有權力好辦事啊,權有什麼不好呢?但是你貪權就不好。

  這些世間結構上所需要的東西都不是不好的。但是你執著它就是不好。關鍵就在這裡。

  那這些結構性的因素是無常的,你要看得通啊,我借用它過去就好了。這個是關鍵,一個關鍵處。

  所以,不著依處,他有依,處處依,處處皆不著。所以我在講這個定義你注意聽聽看。《金剛經》上面講“因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為什麼生其心?那個住的地方就是他的依處嘛。他透過那個地方生其心,然後就放下了。他能生其心而不住。不住就是不執著嘛。他這樣的定義,這是空宗的思維模式,“因無所住而生其心”。

  那《華嚴經》是屬於性宗,《華嚴經》的講法就不一樣,他性宗的講法叫做“恆順眾生”。

  恆順,為什麼恆順眾生呢?恆順眾緣和合而生其心。恆順啊,所以他一直轉,一直轉,跟因無所住的意思一樣。因無所住是從破的立場來講,恆順眾緣和合而生是從立的立場來講,兩個立場不同。

  從破的立場來講,我們叫空宗,破你對世間的執著有為法的執著。那麼立的立場是從積極面來講,所以他是“恆順眾緣和合而生其心。” 觀念是不同的,一個破一個立。華嚴在這個地方叫破立雙舉,同時建立的,一面破一面立。

  現在大家走在高速公路上常看到這種情況,前面在挖,後面就在鋪了。有沒有?前面在挖路,就在破嘛,那個路已經路面壞掉了,他干脆把它清掉挖掉,挖了以後馬上就鋪下去。一面破一面立,就像這種情況。

  以前不是,把路堵起來通通挖掉,挖好了以後再鋪路。這是先破後立。

  那我們現在基本上,在華嚴這一塊裡來講,是破立同時,同時。

  所以講到這些大阿羅漢啊,他有這種情況,有這樣的情況。這個是成就的狀況。

  我們對空性不了解,以為空是什麼?你不講空啊,大家好像還有點知道,講空啊,就變成都不知道。

  它是這種“依於此而不著於此”,這個叫不著依處,所以不著依處只是講一面而已。那麼阿羅漢這個部分,通常是從破的立場講,菩薩的層次通常是從立的立場講,破立之間的關系,這是兩個不同的思維模式。

  所以你看《金剛經》的語文,有沒有?《金剛經》《心經》裡面都是不、不、無、無、非、非啊這種東西很多,這個都是破的。

  那麼反而像《阿彌陀經》,有沒有?像《地藏經》,《法華經》,像《華嚴經》這裡面講出來好像都是有,不是要破的,而且都是贊美的。這是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

  因此你讀經必須弄清楚。你不要看說,佛經裡頭這些都很矛盾,他不矛盾。它是兩種不同的這種模式。

  那我們學華嚴呀,你就要兩種不同的模式同時要運作,同時要運作。你會運作,將來很快就會有所成就。而且會有大成就。這個叫大心凡夫啊,大心眾生。

  這一段主要是講阿羅漢的情景,那個心境,生命的水平,他在這一個領域。前一段啊,講菩薩的生命水平,雍容華貴,兩面都有。這個地方羅漢就講單面,破的這一面。

  那我們看第三個部分所講的。

  “複與無量諸世主俱。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常勤利樂一切眾生。與諸眾生。為不請友。常勤守護無歸向者。不捨世間。入殊勝智。從諸佛教境界而生。護持如來所有正法。起大誓願。不斷佛種。從行願力。生如來家。專求如來一切智智。”

  這個叫做世間主。世間主換句話講就是,大護法。

  大護法第一個條件就是供養,大家要修供養。經本有沒有免費的,大家都拿免費的要怎麼辦呢?你要發心能供養。要當下供養也可以,而後供養也可以,你要有那個心。

  但是你不要一直想“等我有錢以後再供養”,那來不及了,來不及。你不能夠說等我成佛以後再度眾生,那都來不及,成佛就不必了。

  是在你現在的情況之下,你怎麼樣發心,你的能力所及的范圍之內,這個供養一定要有。

  而供養最主要是在培養自性善根。這個部分以後有講到大供養的理論的時候我們再跟各位講,有所謂供養具供養,法供養,真供養,領域都不一樣。那現在各位的供養呢,是修行供養呢?還是培養福報供養呢?那不一樣了。你只是隨緣供養,只養成一種習慣的供養,這種供養修有漏福報。

  我是希望各位,能夠像這個這種“世主護法”的供養。這種大供養,是在顯現、培養、成長你的自性善根。是與這樣的情形來講。

  這些大護法的供養,他透過供養的修行,他直接就成佛去。你看起來他好像沒修法,好像沒修法,蓋廟啦,又印經啦,都印給別人誦經,自己都沒誦。

  我告訴你,假如你用買賣的立場、對應的立場來看,這當然是沒什麼效果。有人為了報恩,為了怎麼樣啊,來做這些供養工作,這是修福報、結善緣。

  可是你假如是真為修行,他印一千部給別人誦,人家誦了一千部的經,他就誦了一千部。這個是關鍵處。

  我們有一個公案。我舉個公案給各位做參考。

  當時有五比丘要去閉關,在迦葉佛、屍棄佛以前的時代,七佛以前的時代。這些老比丘要精進。五個人就去了。在山上弄了一個茅棚開始用功了。

  用現在的話講,用功一個禮拜以後,發現不行。沒飯吃啊,五個人都在修行阿,衣服也沒人洗,沒人煮飯啊,怎麼辦呢?

  當中有一個人說:“好吧,既然都出來了,你們吃,你們睡,你們用功,其它我來。”他就負責煮飯、洗衣服、整理家務。

  四個人就很用功啊。四個人用功,陸續很快得都證阿羅漢。證了阿羅漢以後,大家都有六通成就。

  就告訴這個老弟:“那你都沒修,就只我們修成了。你沒成啊,要怎麼辦呢?你許個願,我們四個人加持你成就。”

  他說“這樣,那好啊。”既然有四個啊,這個願就要發得大一點。

  他說“願我生生世世富貴第一。”要富貴第一哦,“然後呢,要生生世世見佛聞法證阿羅漢。怎麼樣?夠貪心的吧。那你要真做到這一點啊。”

  那四個阿羅漢當然說“然也。”對不對?既然我說了你可以發一個願啊,既然你發了,就滿你的願呀。

  這一位從此以後生生世世,那就真的像我們中國人講的“含著金湯匙、金元寶“來出世,生生世世都證阿羅漢。

  這一世到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他又來了。他出生的時候,家裡就跟著生了一只小象。這個象很奇怪,人家拉大便它就拉一砣黃金出來。

  波斯匿王的兒子跟他同年,一看有這種玩具“不錯!我也要。”就硬把這只象要回家。

  波斯匿王過幾天也發現“你怎麼有這個?”

  “這個是誰的,然後我跟他要,他就給我了。”

  波斯匿王很明理呀,說“不行,送回去。你是個太子,不能這樣無理,跟人家要東西。”就送回去了。

  送回去以後,這個長者發現情況不對。這個國王明理,這個太子恐怕不明理。所以,他就離開都城,到遠方去住了。這個爸爸也有智慧啊。

  他去住。可是這只象很厲害,每天都拉一砣黃金出來,很快又傳到京城來了。等到太子接王位的時候啊,他就發現情況不對了,怎麼躲也躲不掉。

  果然太子又來要這只象,你要給不給?

  “給啊”,這個長者就說“給啦,但是你趕快去出家,到釋迦牟尼佛那邊去,要不然啊,我肯定那只象會再跑回來,那你會沒命。”

  就這樣子,他就跑去出家了。

  跑去出家。這只象到王宮以後,不到七天又不見了,因為這只象又跑回去,跑到他出家的地方去。

  一只象跑到道場裡面來,在印度不是大事,小事啊,問題是它不拉大便拉黃金那,這個就麻煩大了。

  大家就問“這個怎麼辦呢?”佛陀就把他的過去生因緣講出來,我們才知道這個因緣。

  你知道嗎?這個就是護法所得的功德。

  佛陀就告訴大象說“你趕快走吧,你要留在這個世間,那你的主人要遭殃啊。”它趕快走,它就從地上消失了。

  所以富貴第一,永遠富貴第一。你沒福報的話,不要想歪腦筋去要。那你有福報的話,時間到自然現前。

  佛就跟他講“那你現在要出家學佛,不要再那麼富貴了。你就好好聞法悟無聲,證阿羅漢去。”是這樣子。

  所以跟各位講說,修行,你這個供養,這個捨心,一定要有。

  同樣一個可以證阿羅漢的人,他可以不證阿羅漢,來護持大家,這個叫做真修行,真供養。

  那我們呢?你可能會猜拳,對不對?抽簽啦。輸的人心不甘情不願地去護法。不是,你一定要心甘情願地做護法的工作。

  各位你現在要是覺得在修行上面有所障礙,老不能夠開悟啊。你最好先修供養,供養人家修行。

  有很多人很急啊,老是急著要開悟,急著要明心見性。沒用啊,你供養法到底修多少?不是包幾個紅包你就開悟了,那麼容易啊?不是。但是你一定要供養就對了。而且要真的大供養。

  這個是你一定要進行的工作,培養自性善根。自性善根就是你生命中的良好因素,要把他培養出來。

  為什麼人家要供花?為什麼要供水果?為什麼要點燈?為什麼要供水?為什麼要作種種供養?因為我們生命中有很多善根,很多生命因素嘛。那你去供養什麼,你就從那裡激蕩,激蕩你的生命因素。

  尤其有一些老同修特別要留意。你跟某師父很熟,從小穿開裆褲的時候就一人穿一只腳,這樣一起長大的。那你跟那個師父你可能都一點都不會供養,因為你太熟了,太熟了。這個就是障礙。你有那樣好的因緣跟福德,可是你不會修,不會修。一定要知道這一點。

  你供養的時候,跟各位講,佛事門中福田第一,你能供養福報是你的了。你不要覺得說你很聰明啊,都叫大家供養,大家都供養,你帶大家供養,結果你的錢沒出到。等到人家發紅利的時候,又是你在發紅利給大家,你自己沒有一份哦。你要記得哦。很多銀行裡面那些數鈔員,有沒有,算來算去很多錢哦,都不是他的。

  所以人不能夠太聰明,不能太聰明。我們昨天跟各位講,那種數字觀的情況一樣,思維模式是不一樣的,你不要用自己的想法。

  這是第一個世主,就是修供養。他的目的還是最後一句,“專求如來一切智智。”

  這個“一切智智”是佛智,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智。一切智是阿羅漢的智慧,道種智是緣覺的智慧,一切種智是菩薩的智慧,一切智智是如來的智慧。

  那我們講的一切智,很多人把它解釋為無所不知。我們佛經講的這些智慧,主要是講生命的智慧,不是對物理學、天文學、化學、電學、力學的了解的那種智慧;不是說對國際貿易、貨幣銀行、股票他都能知道的那個智慧,不是。

  對小學上面擁有的能力,那都是屬於特異功能。你記得啊!對小學上面,就是力學、物理學、化學啊、社會學的這些你所能夠具有所謂向前、能夠了知的這種能力,這個都叫特異功能,不是我們講的智慧。

  真的智慧是指對生命,對自己的生命,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人性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你做到什麼程度,這個才叫做智慧,才叫智慧。

  我們跟各位講圓融道,圓融道中有個“理無礙”那個修法是智慧的標地,“事無礙”那邊的修法,那個做法、修法就是世主的做法,世主的修法。

  我們跟各位講說,你選一個事項去做。譬如說到大西北、大西南,到那個偏遠地區貧困的地區,為老百姓服務。發這個願盡形壽去做,就修這個法,世主的法。你就是在服務在奉獻,你在布施在供養啊。

  那你的心在哪裡?在理無礙上面,你把它回向過去。下輩子,我跟各位講,就跟後面的這個“極樂世界圖”上面所畫的一樣,你是在七寶池上面的不是在七寶池下面的。你要知道這是很殊勝的。

  假如這種眾生事業你都沒有做,沒有這種護法的話,那你永遠在蓮花池裡面。裡面知道嗎?水下面才叫裡面,你還沒有冒出來呀。要冒出來以後,你才有可能面對阿彌陀佛。這是一個重要關鍵。

  這是世主的修法。

  裡面文字上的部分含義相當地深,我想剛開始不跟各位講太深了。以後的經文裡都會重復再出現,那個時候我再一步一步跟各位作介紹。

  第四段,“時諸菩薩。及大聲聞。世間諸王。並其眷屬。鹹作是念。”

  從這個地方開始,就要進入經文的一個比較具體的結構。

  這裡講到,前面講到菩薩、大阿羅漢,還有世間諸王,以及他們的眷屬,就指全體,就像我們這一會一樣你都有。我們這裡也有,還有眷屬,剛才還有小朋友。這個都叫眷屬具。

  關鍵就在“鹹作是念”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念是你自己心裡在想的。你在想什麼呢?我們大家在這裡,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但是大家還沒修。

  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想法是什麼呢?各唱各的調。我們一個最大的特色是彼此不相干,你想的跟我想的很難一致,這是凡夫的特色。因為你還沒經過修行。

  現在各位的心念像什麼呢?像那大餐廳裡頭,大餐廳,有經驗嗎?有一個印象你應該有,大餐廳裡面洗筷子,洗完以後筷子是什麼樣子的?一摞像山一樣交叉在一起,有沒有?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念,大概就跟那筷子一樣架在那邊。

  那麼修行是什麼?就是把那些筷子理順了,很整齊地擺在一起呀。

  你知道嗎?你先把這兩個觀念弄清楚。因為你還沒有理順,還沒修行嘛,所以你的思維模式就跟那個筷子夾雜在一起,架在那個地方一樣。修行就是大家調理好,一致的觀念,那是生命中完整的現象。它跟那個集中營那個壓迫式的訓練是不一樣的。你自己會調理本來的趨勢,本來的趨勢,它就會產生那種現象。

  所以呢,在這個時候,因為大家都是訓練過的,大家都是非常一致的,所以有“鹹作是念”這個東西。

  這個念,其實是一種請求。所以,我們這一個念的意思就是,請法,請轉*輪。你這個字了解以後,你就知道“十大願王”裡頭“請轉*輪”是怎麼請的。

  這個念在這裡來講,用我的話來講,它就叫做疑情。大家都有個疑情,想要知道的,而且是很一致的。所以,請轉*輪事實上就是疑情啊。

  你要有一個對真理追求的那種概念,那個疑情帶著,它逐漸會幫你啟發出來。而這個疑情隨著境界程度的不同,它疑情有一種叫做境界越高,疑情越清楚,境界越低,疑情越模糊。模糊不要緊,但你有那種,那叫趨勢,追求真理的那種想法,你有這樣的情況。

  所以這裡面雖然層次是不同,但是方向是一致,方向是一致的。各位留意到這麼一點,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

  大家以為請法,寫個條子“師父我跟你請法。”不是啦,真要請法大供養,而且你要有相當的心理准備。現在不是請法,不懂的你就亂問。世間人叫隨便問。你進入佛門就叫請法。那不是。

  你那個恭敬心、絕對心有沒有?虔誠心有沒有?對法的那個殊勝感的殊勝心有沒有?

  你內心有的一些疑惑,一些疑惑,那要當疑情留著不要問,那不是請法。

  因為各位,都把請法當作,幫你解決問題的問法,所以你對法就不尊重了。你會覺得“才問你一下子就要紅包,也未免太貴了。”對不對?

  師父不是要錢,你要搞清楚,是要鍛煉你的心性。一般的知識性的東西,你不要問,要帶在心裡,自己去求證、去體驗,你自己的生命就會成長。你假如都不帶在心裡,就隨便問一下。當然聽到現在很高興,過兩天忘了又來問一下。就變成這樣子。然後你會變成看到師父就問,只要有人講佛法,你就亂問了。那這一點恭敬心都沒有。

  那個問題必須留在心裡,有很多留在心裡,幾天以後你就明白了。那個感受到,那個才叫殊勝。

  真正要請法的是,我修法到某一個程度有某種境界出來,這個對不對?那這個很重要啊。那你就知道說“我這一步假如弄錯的話,那我可能冤枉路要走很久,或者乃至於有傷害。那我請問這個法,希望這個師父能夠給我一個很明確的、很正確的指點。”

  那我請問你,你恭敬不恭敬?你對這個法感到殊勝不殊勝?那怎麼可以輕易地隨便一跪,師父我跟你請法。人家走在路上,你一跪就要請法。到底是,我只要說YES or NO,這樣就好了嗎?否則呢,絕不能這麼輕易,絕不能這麼輕易。

  你要有一個很寬裕的時間,因為接下來可能要講很久。

  你沒有那個寬裕的時間,怎麼請法呢?隨便問一下,不夠尊重自己的靈性。要尊重你自己的靈性。請法一定是很慎重的。

  你想想看,這個經文講了那麼久,那麼長的來到這裡,才講到他要請法。有沒有?前面一個一個介紹,三大類的人通通把你介紹出來了。然後呢“鹹作是念”有沒有?

  這裡面還有很多重要的理論,大理論在裡面,我們往後都慢慢地跟各位談。

  我只是附帶給各位一些預告,要聽課不要缺席。你一缺席又沒聽到,又要請法。我這樣講的意思就告訴你,每一堂都要來聽,要缺席的就要先請假。不要認為那麼多人不差我一個。不差你一個又要問我,問問題就有困難。因為很多我們都會在現場跟各位做解答。

  好,那麼要問下去之前我要跟各位談的,這裡要談到的是三種人,一種是菩薩,一種是羅漢,一種是世間主。

  好。這裡面我們給各位了解一下,《四十華嚴》都講三個。三個五十叫五千,這種概念你都沒想過。那麼三個,三種人,其實這裡頭所涉及到的范圍,為什麼他要講這樣的理論啦,就跟我們前面講的一樣,他涉及到他是第三循環,第三循環。

  我們華嚴宗的語言模式跟理論,跟《華嚴經》的語言模式跟理論是一致的。華嚴宗是從《華嚴經》來的,因為《華嚴經》有這樣的情況,所以華嚴宗把他做出結論來,他就三循環。

  而且這個三個循環裡頭,就是從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跟周遍含融觀上面來形容這三個層次。那麼也講到次第道跟圓融道,這個整體的都在這裡面。

  就好像我們的生命一樣,這種身體一樣。各種器官,各種細胞,各種組織,各種系統不同,可是它是一體的,你不能夠隨便把它割掉。這是一個關鍵處。

  所以你要以有機體的情況來看。生命的思維模式是全方位的,它是跟大腦不一樣的,大腦的思維只是單一。所以,單一的話就變成“書”,他是全方位的所以叫做“經”。有這樣的一個區別。

  我們很少去留意。常常拿讀書的心來讀經,那你就會弄不懂。你要一直要追問下去,這個經是什麼意思啊?那你就會神經。所以,讀經跟讀書是不同的。讀經就是讀經,他有讀經的方法。讀書是讀書,他有讀書的方法。

  那現在各位,你假如家裡有小孩的話,你最好訓練他這種情況。讀書,今年讀的跟去年不能一樣,假如一樣就叫留級,是不是?一年級讀不過去就再讀一次一年級,你讀的書跟去年一樣嘛。可是你不能用這種標准回家看媽媽。媽媽去年也誦這部經,今年也誦這部經,那媽媽被阿彌陀佛留級了?不一樣,讀經的態度是不同的,讀經不但今年去年一樣,可能四十年都一樣,完全一樣。這就是讀經與讀書不同的地方嘛。有沒有想過?

  孩子們讀書,你說好了要一門深入。從一年級讀到大學,就讀那一本就好了。可以嗎?不行,因為他是讀書。

  那讀經就不同,讀經,誦《彌陀經》,《彌陀經》就一直誦到底,《金剛經》,《金剛經》就一直誦到底,《普門品》就《普門品》到底嘛。對不對?

  所以讀書跟讀經是不一樣的,你要弄清楚啊。這個觀念你沒弄清楚的話,你回家真的是傻在那裡了。

  這是一個基本的認識。

  好,我們把放一邊,往下看。

  大家要請法請什麼法呢?大家念,是在念什麼呢?

  好,第一個“如來境界。”大家都在想如來境界是什麼?

  第二個“如來智行。如來神通。如來力 如來無畏。如來三昧。如來所住。如來最勝。如來身。如來智。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無能通達。無能趣入。無能信解。無能遍知。無能分別。無能思惟。無能觀察。無能揀擇。無能開示。無有能令眾生悟入。”我們先看這兩段。

  這個,有個念頭在,這一個念頭。念頭有這十個,如來境界、如來智行等等,一直到如來智,這個叫做“所”。我們中國人的分法叫所,所在的所。

  那麼“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無能通達。”這個能,你看都是“無能”,能就是這個能。一個能,一個所。這個法已經講出來了。

  這個能,無能要變有能,就要文殊的般若智慧。而那個所你看得到嗎? 你要能看得到就是存在,這個存在就是普賢菩薩。這兩個就是文殊、普賢的相對應。

  我們可能會覺得,怎麼突然跑出這樣的狀況?一個是智慧嘛,智慧是感受生命的存在的能力,那個生命存在就是普賢嘛。你要留意到這兩個啊。而都到百分之百你就成佛了。

  現在關鍵是,“諸天及人”沒有這個能力。我們不能說你沒有能力,你就是零分。不是,各位都有幾分。

  有幾分?五六分,很糟糕。一二十分應該都有了,我看各位臉上寫的大概都三四十分有。不會太低,太低的人不會來這裡。既然來的都一定有相當的水平,三十分以上應該沒問題。(眾鼓掌)

  我不是跟各位戴高帽子,也不是瞧不起各位。你會說“我,哼,何止?少說也八九十噢。”

  我跟各位講,基本上五十分以上可以稱為阿羅漢。你現在是不是阿羅漢?沒有,對不對?四十分以上的就是正點的修行人,三十分以上的就是有心想要修行的人。

  越靠近三十的越是修修看,聽聽看。“師父叫我念佛,我回家就把他念念看。”“師父說這部經不錯,我就回家誦誦看。”“師父說打坐很好,我就回家坐坐看。”

  我不知道這要用什麼形容詞。我看大部分都是看一看。

  師父說念“嗡嘛呢呗美吽”“不錯,好,回家就把它念念看。”“人家說拜這個佛不錯,我就拿回家拜拜看。”這個大概都是三十分,三十一分、三十二分,絕大部分。

  那“人家講這是什麼東西啊?這都是騙人的迷信的。”那大概二十五六分。會很明確拒絕的二十五六分。

  假如拿回家,有看沒看,什麼都不懂的,這種情況大概二十一二分。不置可否的,是二十一二分。

  那個一看到就一直叫,一直罵的,那大概十幾分。

  那把你撕破了,丟掉的了,或者虐待你的,那大概還不到十分。

  大概沒有零分的,只是比較差而已。反應出來的事相上,那比較不好。

  所以各位佛教給你一個信心,你不能夠否認自己。

  今天已經學佛了,告訴各位沒有悲觀的權力。

  你已經學佛了,你沒有抱怨的權力,你不能自哀自歎。你一定肯定自己。程度低一點不要緊,就怕不成長。你只要成長就好了。

  記得啊!沒有悲觀的權力!沒有抱怨的權力!

  你不要抱怨,這個我們最忌諱的是這一點。

  尤其更不能自殺。你不能自殺,你不要說“無聊,都一切是空,干脆哦…” 我已經講了,你要自殺,我就叫閻羅王罪加一倍。每一次都先把你打六十大板以後,再放進去炸。什麼東西要打六十大板再炸?我記得有賣一種錘子,錘肉的有沒有?錘錘以後再去炸,那叫漢堡。

  絕對不要自殺!你一定要想“我一定有能力可以突破”。不是我的能力,找菩薩,依止三寶。遇到任何挫折與困難,回到三寶,歸零,到三寶這邊來,哭給三寶聽,“他怎麼這麼虐待我,”對不對?“我做得要死,他為什麼給我…你趕快給我處理,要不然我就要自殺。”你講清楚。

  你可以跟佛菩薩耍賴,不要緊。佛菩薩身邊有很多護法,有沒有看到?很多菩薩,他會派出來,幫你解決困難。但是你就是不能自殺,就是不能自殺。

  學佛人你養成一個習慣,跟佛菩薩撒嬌,絕對沒錯。尤其當你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

  尤其你的愛人被人家搶走的時候,那你就好好忏悔“我就是哪裡做不好,不然他怎麼會被妖精吃掉呢?”你也不要想說把妖精打死,不要管他,你要作好嘛,你要自強嘛。那時候他就心回意轉。你也不要去用什麼“奇門遁甲”。“奇門遁甲”知道嗎?中國傳統“奇門遁甲”很厲害呀,就把妖精蓋著。“我那個出去就找不到妖精,只好回來。”你就變妖精了。(眾笑)

  你一定要有一個很健全的人生觀。這世間是很美好的,遇到一些挫折,那會更激發你的生命更有質感,這個才是學佛人。我們希望各位在“能”“所”之間,你要培養出來。你感受到生命存在的能力越高越好,因為你的生命品質一定越高,感受的能力就高嘛。你要留意到。

  那麼這個是傳統的經文,各有十個。

  我們假如每一個、每一個跟各位解釋當然可以,這個問題就很長了。每一個詞匯,這個都是詞匯……但是我告訴各位,佛法很奇怪,經文因為這是講生命的,它詞典都不定義。所以這些詞匯,如來境界是什麼?它也沒定義,如來智行也沒定義,然後又有如來智行,又有如來智,都不跟你定義。

  那各位呢,你假如用大腦的話你就一直問,“什麼叫如來智行?”“什麼叫如來智?” 如來智跟如來智行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差別。有沒有?你都沒有這個問題。我都有過這個問題,因為我跟你一樣都是用大腦的,但你不像我這麼追求。

  我為了追問這些東西啊,連那個師父都在那邊“他來了,你告訴他我不在。”(眾笑)

  當時我記在本子裡頭不知道幾千個問題啊,那每個師父都很慈悲,你來要問問題他很高興呀,他不知道你幾千個問題呀,煩得他也不能吃也不能睡。你煩幾次呀他看到你就怕了,你知道嗎?你還沒有我這種本事啦。

  但是事後證明這個是錯的,錯的。(眾笑)

  因為你去問那麼多根本就沒用呀,不是你問通了,你就開悟了。知道嗎?

  我相信有很多同修都有這種情況。因為我們受過這樣大腦訓練來的嘛。別的不懂,找茬是最會的。對不對?當然不是要找茬。但我不懂,我有問的權利。誰叫你是師父嘛。對不對?我叫你老師叫你父親,你能不答嗎?

  可是你要知道啊,你問個一兩次以後,那個師父的兩條腿像下山一樣會抖的。一聽到你的車聲就跟他講“我不在。”

  是呀,會有,沒有用。因為用大腦問來的知識,你還是進不了那個境界啊。

  就像各位講的一樣“我也知道不要生氣,生氣對身體不好。”可你都不知道氣起來好爽啊。對不對?

  尤其罵人的時候,你都不知道,啊,一吐為快。“我也知道不要生氣呀。可氣起來你都不知道,有多好啊。”知道沒用,要做到不生氣,這個才是功夫嘛。

  所以佛法是叫你做到才算,知道不算。記得這個原則。做到才算,知道不算。

  腦筋就是只負責知道,不負責做到。對不對?腦筋只負責知道,不負責做到啊。

  所以這個觀念我們先改過來。這兩個我基本上就這樣跟各位講了,不一個一個跟各位說。

  下面就談到,“唯除諸佛加被之力。”這又是第三個問題,都是十個十個。“佛神通力。佛威德力。佛本願力。”這是一段。 “及自宿世善根之力。親近善友力。深淨信解力。廣大志樂力。趣向菩提清淨心力。求一切智廣大行願力。”

  這裡頭分兩個。

  一個就是佛,佛是覺悟。你佛不要一直看成釋迦牟尼佛或阿彌陀佛,就覺悟的力量。你要有覺醒,人生的覺醒,那個覺悟的能力。

  各位,在座各位當中就有這兩種人。

  一種是自發性地會去追求,這個就是有覺悟力。

  有一種呢,他是不知道,但是他有隨順力。人家說來聽經“好啊。”他准備了一大堆,鐵錘釘子都來了。要問他干什麼,“不是要聽經嘛?”“聽經,你帶?”“噢,聽經不是帶這個去哦。”因為你叫他就來,他的習慣,廚房菜刀了,通通帶好了。他以為要來做他的事嘛。那只是隨順,那沒有覺悟力啊。

  我不是說你,你不要對號入座哦。

  我們知道眾生有這兩類人。這兩類都可教,都可教。

  能夠主動發起覺醒心的人,就是昨天那個,除蓋障那個南門進來的修行人。那種常常帶錯了,鏟子掃把通通帶來的,那就從北門福慧門這邊進來的人。它是兩種不同的性相,所以指導的方法是不同的。

  佛陀,把我們人性看得很清楚,把你分類得很清楚。都有你的位子坐就對了。

  那麼這兩類,一個佛的,也就是覺悟的本能,它會令你進入到前面那個裡面去,那個能所的境界裡面去。這是一個。

  第二個就是自己,宿世善根之力,或者親近善友力。那你過去,宿世就是過去呀,過去你有沒有修行的善根呢?有沒有?我看大概都不知道,對不對?我們假設有了,有也沒用,你用不出來就沒用嘛。

  那要怎麼樣啊?那第二條就重要了,親近善友力。

  親近善友啊,我要告訴各位,絕對不要盲目迷信。尤其有誰告訴你他有什麼特異功能,你特別要保持冷靜。他能夠怎麼樣,能夠看到什麼,看到那個,那個叫看到鬼啊。喜歡他看到鬼,有什麼好玩啊?你不要去相信那一些。他會怎樣,他又怎樣。

  那種叫特異功能的,你可以當作魔術師一樣,好玩嘛。但是你不能當作善友,善知識。你由他來指導你,你只有受害的份。

  你要知道,所有的魔術師,各位要知道,今天來講還沒有魔術學校。魔術師很難去教另外一個成為魔術師。你要留意哦。

  特異功能很難教人家具有特異功能

  。嚴新大家認識吧,有特異功能吧,是真的吧?嚴新有沒有教徒弟啊?教很多,哪一個象嚴新那樣啊?教不出來。有一點點是有,學個十分之一就不得了了。知道嗎?特異功能很難。

  不要說特異功能,中醫師就好。中醫師,我相信現在在座很多中醫師。不要教什麼,教把脈就好了,三指禅。你去問問中醫師他教幾個大德出來?他自己都,不要說一頭霧水啊。他也只幾個特點把握得住,就不錯了。那麼要教給他的徒弟,難啊。

  只要跟身體碰在一起的都難了。你還講什麼生命中那些抽象的東西?

  所以我們一定要留意到這一點。你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是指導你人生迷茫,可以解決,你能夠有智慧,“能”“所”能夠掌握得住。這個叫做善知識,善友。而不是要你擁有特異功能。這一點一定要去弄清楚。

  佛法要指導的也是這個部分,他是要從“大學”這個層面,來解決你人生的問題,生命的這種疑惑,然後改造你的生命,從凡夫變成聖人的這樣一個過程。

  他是要指導我們這裡,那我們在這個過程裡會不會碰到瓶頸,還是走入岔路,他要糾正我們。這是善知識的功能。

  好吧,我們希望各位能夠從這裡來。因為有善知識的指導,後面的你就能夠展開了,就能夠展開了。

  這個部分,我先跟各位談到這裡,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跟各位再說明。

  《四十華嚴》第18講(2007年4月2日)B

  好,我們就開始了。

  這個剛才提到三部分。一個是“能”“所”,佛法中叫我們自己鍛煉的一個辦法。這個方法很簡潔很方便,大家不要把他想得太復雜。

  但是要怎麼樣獲得呢?這樣的目標也有兩個方法。一個就是覺悟力,你自己覺悟的能力;一個是自己的善根力,那你就是以親近善知識為核心,這是這個法門中的一個重點。你想要成就,就是要有善知識就對了。

  親近、承事、供養諸善知識,一切善知識都要。可是你要有一個根本善知識,那個指導重要。因為你一生的因果由他來負責。

  那麼各位在親近善知識的時候,一定是要完全付托你不要懷疑,也不要保留。你說“我已經交給他99.9%,還有0.1%我自己保留。”那100%的因果自己負責。你100%都交給他,那因果他替你承擔。

  各位要知道,法身慧命的事是完全的信心。你要沒有這個信心,你無法去進行。而且不能夾雜其它的意識形態、得失、利弊,就利害關系都不能有。

  很多人想找有名的作師父。告訴你,你找那有名的師父是累了你自己。因為他很有名,他沒什麼時間陪你呀,那有用嗎?

  你找那個靜靜的,很認真修行的。你每天去找他,他都在那裡,那個你有問題請教才有用,請教得到啊。你要找那個,像我這樣滿天飛的,那你不是自找麻煩嗎?所以你最好是找那個很認真修行,你找得到他的,他也有時間可以帶你共修啦,幫你解惑,那個才叫善知識嘛。

  你找那個很有名的,很有名是他的事,跟你沒關。對不對?

  所以自己要留意到,善知識不是找明星,也不是找偶像。你不要弄錯了。師父跟你負責法身慧命的人,不是找劉德華了找什麼了,不是,你不要找到偶像去了,找偶像沒有用。這個是要認識清楚。

  好,再看第四個部分。

  這個每一個每一個細節,以後我們都有機會談到。現在一開始不跟各位講啊。

  提了這三個部分以後,他提到“唯願世尊。以方便力。隨順我等。及諸眾生。種種心量。”

  跟各位解釋這一句。“唯願世尊。”世尊是指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所有的這些菩薩大聲聞等,他們為什麼向世尊化佛,就化身佛,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來求法呢?這個時候是以佛為中心。

  那麼所請求的有妙用,所以他“以方便力。隨順我等。”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佛,他就開始轉變成報身佛起作用。那麼報身佛要用,他必須有法身佛的本體。

  所以我們在這裡,也請各位再回過來看看後面這幅極樂世界圖。坐中間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上面有很多飛天的佛有沒有?那我們通常來看,在佛陀祥光中,佛光裡面的這些佛,通常叫做化身佛,叫百千萬億化身阿彌陀佛,在釋迦牟尼佛叫百千萬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但是他這個地方因為是阿彌陀佛的,所以那是阿彌陀佛的百千萬億化身。

  那麼化身要做什麼?他要起作用。所以,所有的化身佛就轉變成報身佛,因為他要起作用,要利益眾生。以種種方便力。隨順眾生,心量等等,要給眾生獲得利益嘛。這個就是起報身的作用。

  這兩者相結合,就叫做法身佛。看不到的,本體是無相的。各位要留意到這一點啊。

  所以我們講“法報化”三身。法身佛你根本看不到,那必須顯相為化身佛,妙用為報身佛。

  所以這麼一句話很簡單就過去了,你看不出來。文字就這麼講過去了,你就在那邊吵,吵“這個世尊是釋迦牟尼佛呢?還是毗盧遮那佛呢?”就變這樣了。不能用這樣講的。

  他是以化身佛為核心,本體還是法身佛,但是它基本上以方便力來講,就是**出來了。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思維模式?佛身的一個思維模式。

  你假如不懂得佛身裡頭的思維模式,是法報化三身的交互運用,那這經文你看不懂了。你把他規范為釋迦牟尼佛也不對,規范為毗盧遮那佛也不對,因為他不講毗盧遮那佛還是釋迦牟尼佛。

  所以這本經裡頭,你從頭看到尾幾乎看不到釋迦牟尼佛,也看不到毗盧遮那佛為主持。知道嗎?他沒有。他不是以毗盧遮那佛為主持或者受持,不是這樣講。

  像這裡,“唯願世尊。”那世尊就受持啊,對不對?他不以釋迦牟尼佛或者毗盧遮那佛,他是綜合體。

  所以就看過去了。各位,這個經典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你這個沒搞清楚,那你經典永遠看不懂。你大腦會在那邊分辨。這個還是那個?一定二選一,“對,他以上皆是。”你留意到,一定要看清楚。

  好,那麼這個地方,提到個問題叫做“以方便力。隨順我等。”

  這個是佛陀,他有一種“他受用法樂智”的妙用。

  我們一般講的六度,六度波羅蜜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然後般若,般若是叫智慧,智慧波羅蜜。一般叫波羅蜜乘,就菩薩道的行法,要修這個六度、萬行。萬行,沒有跟你講詳細,你可能搞不清楚。

  在**他講十度,不是房山那個“十渡”。這十波羅蜜,也就是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等等(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密、精進波羅蜜、禅波羅蜜)。

  在講六度的時候,般若波羅蜜是根本智,後得智。根本智加後得智,兩個都有。但是講十度的時候,般若波羅蜜是屬於根本智。智波羅蜜才叫做後得智。

  從根本智到後得智的時候,有個方便波羅蜜,屬於他受用法樂智。

  願波羅蜜也屬於他受用法樂智。

  力波羅蜜也屬於他受用法樂智。

  那麼把這個綜合起來啊,來一個擴大的他受用法樂智,才成為後得智。

  所以,後得智的范圍很廣。根本智叫狹義的定義。

  那一般,諸位菩薩們所追求的空性、見性的智慧呢是屬於根本智的智慧。所以你把它認為說“證得空性就是完全解脫”,那就有問題。

  證得空性是解脫。但是你證得空性,可能只是阿羅漢而已哦,還不是完全解脫。究竟圓滿的解脫是,空性起妙用,妙用要能自在。那,麻煩了。我們不會起妙用,會頭破血流,鼻青臉腫,因為你不見得會處理得很圓順。處理得很圓順就要這樣子“以方便力,隨順我等”,隨順眾生。

  這種方便呢,不隨便。方便不是隨便,慈悲不是下流。你要弄清楚哦。

  這裡面的關鍵就在於說,你用方便令眾生能夠覺醒。為令眾生的覺醒,那麼你可以用種種善巧方便。但不是隨便,他有原則,就是可以令眾生覺醒為目標。那你不能令眾生覺醒啊,那不算。

  所以很多人講“方便”,可能就是貪圖享樂。因為他沒有章法,必須要有一定章法。那麼這個怎麼運作啊?這個有了般若波羅蜜才能講。各位有沒有般若波羅蜜呢?沒有的話就不能講。講了就變隨便。關鍵在這裡哦。

  那願,也是一樣。願的智慧就比方便的智慧更高一級。

  發願不是選擇你喜歡的。現在我們佛弟子在發願的時候,都是選擇你喜歡的。那就不對了。所以他會產生矛盾,好惡來做選擇,這是不對的。所以呢,即想往生極樂世界,又想帶著牛排去,這個恐怕有問題。不是不能吃牛排,你把牛排吃完再去嘛。那這個情境要分清楚。

  所以,願力不能夠根據你的好惡來決定。這句話這樣講,你也會糊塗啊,因為你在突顯你生命因素時,很有可能就是你的好惡。對不對?

  那就要注意無明的作用。有無明作用叫做好惡,除掉無明作用那才叫生命因素的凸現。它的根本就是有般若空性,沒有般若空性你就無明嘛,你必須要有般若空性。這一點我們再一次提醒各位。

  力波羅蜜,它是一種力量。就是願波羅蜜已經能夠付諸實施了,而且它的影響力一直發生,這個叫做力波羅蜜。

  那總結起來,再一個才叫做智波羅蜜。這是圓滿的智慧,也就是一切智智的地方。這個地方我們先把他弄清楚。

  所以,“以方便力。隨順眾生”這個是,當然佛陀可以圓滿啦,那各位可不可以呢?各位也可以,你要很謹慎的在善知識的指導之下,你可以做得到,絕對可以做到。

  好下面我們解釋這十個詞。他講到,“種種心量。種種信解。種種智慧。種種言辭。種種名字。種種證得。種種地位。種種根清淨。種種意方便。種種心境界。種種依止。如來功德。”這有十個。

  “隨能聽受。諸所說法。”就是希望世尊以方便力,隨順我們來開示。而我們眾生就是這樣,千奇百怪,無奇不有,那你就要通通抹平,通通…要不然,你就不能叫世尊。

  世尊是世間最尊貴的,那谒子會不會背?“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還有一句,“一切無有如佛者。”這四句話,我老是會掉一句啊。

  這個就是講世尊,“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世間最殊勝的,所以叫世尊。

  跟各位講,你世間有什麼福報啊,都不如學佛的福報大。你注意看看,世間什麼福報不如學佛的福報大,世間所有的福報不如你以清淨心皈依三寶的福報大。所以這是很重要啊!你要皈依三寶“我就不小心被人家叫來皈依”,那是不小心得到,跟你中了獎中了彩卷一樣,那沒有意義。這個福報是真的很重要。

  那麼眾生有這麼多,希望佛以種種方便來告訴我們,讓我們聽受。

  聽,要受持啊。所以他講聽“諸所說法”聽種種法,然後也希望能夠受持種種法。

  那希望各位聽了以後要受持,這麼多法最少你選一個嘛。一個為主其它為輔,為輔的占25%,為主的占50%。對不對?那你來聽才有用。

  我們給各位是很多,每節課都有,你不要聽完回去負債。回去要兌現,那才是受持啊。

  好,下面又講另外十個。到這裡就四十個了。

  “顯示如來往昔趣求一切智道。”告訴我們佛過去怎麼求道的,怎麼修學的。

  “往昔所起菩薩大願。”往昔佛是怎麼發大願的。

  我們也有發。上一次跟各位講,發心跟發願不一樣。發心是有前提性的。我們不怕多講,多講幾遍。

  你必須肯定。第一個你身心健康,在現實生活裡真正地活下去,然後一段時間裡你覺得“這樣對嗎?我感覺好像哪裡不對?說不上來。”這個叫做出離心,你就產生了。

  那麼再過一段時間呢,你會產生“真正的人生是什麼?”你會要想要追求真實的人生,因此你在開始摸索。這是發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不是你要發就發,你沒有真實的人生經驗你發不起來,你還發不起來。

  當年,因為我讀大學,從鄉下到台北讀書。我們這鄉村的牧童跟不上大都會,我就決定要當都會青年,開始混入紅塵裡頭,不再騎在水牛背上。那我一直混到當兵。因為台灣的男孩子都要當兵,**討不到老婆。

  所以我們認真的,那六年當中,賺很多錢了。不要說了,很多。反正賺了很多也都花光了,那大概什麼通通混過了。所以又會覺得,這樣好像不對,人生干嘛?我去到哪裡都好幾部奔馳這樣,可我只能坐一個位子。那你不管到哪裡,人家車子都來相迎相送,就覺得這好像哪裡不對?

  當時當然是找不到,就是知道不對,但不知道怎麼個不對。周遭的人,因為你有錢嘛,花你的錢,都說“你不錯啊。”對不對?

  可是我就覺得這好像不太對,可是說不出來。因此我就決定要換,不再作生意,不再作貿易,不再賺錢。那就想,這裡一根拐丈,上面一個頭彎著調個葫蘆,這樣叫做懸壺濟世,所以開始學中醫。

  一學中醫就易經也來了,**也來了,算命也來了,什麼金面、玉掌,什麼風水,武術,知道嗎?中國文化中的武術、三*、陰陽啊,通通學了。不對啊,像道士這樣子留個胡子,戴個帽子,這樣也不錯。或者像孔子這樣背一把劍,綁起身子來,走路這樣子。我書讀的也不少,胡子也可以。

  那三百六十行大概都摸了,就沒想到會出家。

  摸索,正在摸索的時候,一個因緣,一個同學要出家。他媽媽生了八個女兒,就他一個小男生。你看,生了二十年才生出這麼一個寶貝,你要去出家?啊!這個你天地良心說得過去嗎?我就殺到南天門去,從極樂世界拖回娑婆世界來了。

  他跟我講了一句話,“你又不懂佛法,就只會吵架。”

  我想,反正我已經達到目的,把你抓回來。不過他講說你不懂佛法,這到是事實。

  我就問他“你學多久?”

  他說“五年。“

  我想,哼讀書五年啦,我一定贏過你。“我讀五年,你讀十年,那我們再辯論。”

  就這樣子從岔路。

  我用功了五年以後,發現不對。我們對佛法都誤會了,發現他也誤會了。這辯論不用辯,我一定贏你。因為我知道,從社會成長的,我們對佛教的誤解有多深,你真的深入以後你會才知道。

  這個時候,我定位了,一定要講經,把佛陀的真理講出來。(眾鼓掌)這就是摸索。

  你在現實的生活裡,你知道哪裡不對,雖然說不上來,過一段時間你會去追求真實的生命。那個時候這個就叫發菩提心啊。

  後來問我,很多記者也這樣問“你會不會還俗啊?”

  我說:“你才還俗呢。我事情都做不好,還還俗?對不對?做完事,我把佛陀的真理通通都講完了,全世界的人都信佛以後,那我可能會考慮還俗。”

  可是現在那麼多事情沒做,怎麼可以說能考慮那裡呢?根本沒有時間往回看嘛。對不對?這個就是發菩提心。你一定要經過真實的這個部分。

  假如你是因為失戀了,“愛人不愛我,我干脆出家去好了。”這個不算,這個叫遁入空門。知道嗎?拿著盾牌、騎著馬,逃入空門。不是牛頓的頓,那差很多,同樣是頓,此遁非彼頓。

  所以你要頓入空門啦,正式的,有一個很完整的規劃。不是拿著盾牌就逃進來了,不算。

  這個發菩提心是這樣的。發菩提心一定有人生的歷練,你要追求真實的生命,所以你不可能退心的,不可能退心。

  發願不一樣。發願可以自己做。所以我們講,你要行哪一條路?我盡行壽做下去,這個就是發願。這個不是發菩提心。

  很多在家的朋友啊,你要發願做家庭主婦,就好好做家庭主婦,不要抱怨。你要抱怨,又要做家庭主婦,你會苦惱一輩子。你會說“我在學校是怎麼樣、怎麼樣有才華,現在只負責煮飯洗衣服。”那你一定苦惱,對不對?不要抱怨。要結婚了,你還抱怨什麼?

  你既然想要做什麼,人生的定位做好,完全投入,盡行壽把它完成,就教化這一方的眾生。記得這種情況。

  這個是我們所告訴各位的,你要發的大願是什麼?一定,願跟菩提心,發願跟發菩提心其實是一樣的。

  但是呢,假如真講發菩提心的這個部分,你還得有人生的歷練,是要追求真實的生命、真實的生命境界,那個才叫發菩提心。

  我是從現代的語言來跟你做定義跟解釋了。

  那你要終生、盡行壽受持的叫願,發大願。那你不一定發菩提心,兩個不一定重疊。

  當然兩個並著下去做,當然也是發菩提心了,發願還是一樣。

  不過,我們基本上是認為,這兩面三刀個有點區別。

  所以過去佛是怎麼發願的,你要怎麼發願。自己好好摸索。

  “往昔所淨諸波羅蜜。”

  站在佛的立場來講,波羅蜜是很多,波羅蜜是不只十波羅蜜而已,有無量波羅蜜。

  “往昔所證諸菩薩地。”

  那菩薩地,我們通常來以法身大士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位階來講。而每一位階的菩薩地有很多菩薩果位,菩薩種類很多。而我們在講理無礙的菩薩地,是四十一個位次。事相所修的菩薩地呢?那有無量個,這個有區別的。

  “往昔圓滿諸菩薩行。往昔所乘智莊嚴道。往昔所行諸清淨道。往昔出離殊勝法海。往昔所起遊戲神通大莊嚴海。往昔所集無量本事相應行海。”

  這個十個,就我們要常隨佛學所要學的。

  現在我們常隨佛學,那你所學的是什麼?嗯?過午不食,臥不倒單,坐著睡覺,做人天戒,人天福報。你不知道,天人不會躺著睡。放心,只有我們才躺著睡。

  有些人躺著睡啊,跟豬八戒一樣,跟動物睡相很像哦。所以人家在睡覺不能照相,吃東西的時候不能照相。那是最丑陋的兩面。要睡覺跟吃飯的時候照相,是極不禮貌的行為。你不要說我只是自己看而已,哪天掛到網站上去,那就不好看了。所以人家吃飯人家睡覺,絕對不要照相,這是一個禮貌的問題,一個禮貌。

  那,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人類在發願的時候,要有一個標准。

  這個發願,我們怎麼發願?怎麼行啊?我們怎麼學?那十個是最標准的,你直接就學這個部分。就按照這個來,佛往昔怎麼樣,你就怎麼樣。

  那這十點,你到底哪一點相應啊?那只有你知道。有的偏向理的,有的偏向事的。理事之間你可以有所偏。應該不是50、50,那60、40就是偏了。你假如到30、70以上,就可能距離太大,拉的距離太大。那60、40比較穩當。30、70還可以啊,那你20、80基本上就不好了。

  所以我們跟你講,25以上的意思也是這樣子。不要差太多,不要差太多。有所偏,不要緊,要一半一半是不可能的。

  但是你自己一定依著佛所行法,佛以往怎麼做,我們現在怎麼做。佛以往怎麼做,這經典講得很清楚。往後我們會詳細地告訴大家。

  再往下我們再看。到這裡是五十個了。

  “及遍顯示如來現前成正覺門神通智海。如來自在轉法輪海。如來神通淨佛剎海。如來調伏一切眾生巧方便海。如來開示一切智城。如來顯示諸眾生道。如來善入一切眾生生死之處。如來普為一切眾生最上福田。如來普為一切眾生說施功德。如來所記一切眾生種種心行。如來普為一切眾生演說教誡。如來能以三昧神通。現眾影像。如是等法。唯垂大悲。普為開演。”

  一共六十個,這叫做六位行,華嚴的六位行法。這個有它的層次,這六位行法理論架構等等。

  還有六二行法。這個六十當中,剛才第三個,分兩個,有沒有?分兩個加上去就六十二。這個叫分六十二位,修行有六十二個位次,那很多了。

  那我們現在在哪個位次啊?嗯?我們叫做“曝光踏斗”位次,俗話講的“亂七八糟”。因為你掌握不到。每一個都要修,每一個都修不好。你要一個地方修好。

  所以最好,圓融道最好的地方就是一直下去修。事無礙一定選一個。假設那個事無礙的法,譬如它是高於你現在所能行的法。那麼你這個去修,障礙會很多。但不要緊,一直克服障礙啊。到你命終的時候,你果位很高了。因為,它高你很多。

  可是這件事情做,比你的果位低,那你做起來就像做導彈一樣,噗,就過去了。那我可以告訴你,也祝福你,你很快就會往生。因為你很快就把他做完了。

  因為這種理事無礙的願力啊,要是這輩子做不完的,你一定是超生很多。你這輩子很快就做完了,做完了你就沒事了,一定保證往生了,一定會去了。

  所以這種情況啊,只要比你的那個事無礙的事來得高的話,一些菩薩們通常到了七八十歲的時候才發心。

  那你會發現說,這些老菩薩還發這麼大願?他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去完成,他前輩子就已經做的。因為他的因緣比較晚到,所以他很快就把他完成。然後呢,他重新再來過,**的**,就從淨土去成佛了。

  所以你發的願大小不要緊。你現在要發的願,基本上,所謂發願的事,你記得一個原則,是你這輩子做不完的事。

  你一直像世間人講“我既然來就要這輩子能夠做到。”那是世間法。發願本來就是你做不到。你做不到而去把它做到,那才叫偉大。

  所以你做不到事,你又要去把他做到的時候,你就會產生很多的障礙跟痛苦。而當那些障礙跟痛苦的因緣來臨的時候,那就是你要超越的時候。你放心,你每超越一個,你就有一顆捨利子。你超越的越多,你的捨利子就越多。(眾鼓掌)

  你不要看那些偉大的人,他們的捨利子那麼多,人家怎麼來的?他都在超越,一階一階地超越啊。

  那你老是要揀便宜的,當然你沒有捨利啊,你怎麼會有捨利?你都軟啪啪的,怎麼有捨利?

  捨利子就是堅固子嘛。當障礙來,你還是很堅固的以三寶為核心嘛,一切障礙到這裡來就結束了。那你的捨利子就形成了。

  所以當你回到三寶的這個原點上來的時候,那很簡單啦,你就准備再生一顆捨利子嘛。就這樣知道嗎?

  所以所有的行者所有的朋友,當你發生問題,遇到挫折,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忘了,那就是我就要生捨利的時候了。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人生何苦之有哉?那不是很好嗎?好美的事啊。何嘗不想我來幾顆捨利子啊。對不對?

  那現在捨利子的因緣到了,你為什麼要逃?不要跑,真的不要跑。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你記得,那“我回到佛陀的身邊”。你跟他撒嬌也好,跟他傾訴也好,對不對?跟他呢喃也好,都不要緊,就是我不退縮。今天跟老爸訴苦完,明天再出去沖鋒陷陣。那你捨利子就一堆。

  真的跟各位講,修行人不要老是挑好的路走,要去開天辟地。這才是偉人啊。我們不是要當偉人啦,但我們講了,做這個才有功德啊,我們是為了功德來的。但是你的願力指導你人生的方向往前進。不怕困難,不怕挫折,因為困難跟挫折就是構成娑婆世界的重要元素。知道嗎?

  到極樂世界就沒有困難沒有挫折。有困難有挫折怎麼叫極樂呢?既然我們在娑婆世界,你不要逃避它,困難挫折的存在乃是必然的。也就是因為有這些挫折,我們才有可能增生捨利子。希望各位以後記得,火化的時候撿捨利子。(眾鼓掌)

  好,這個是行法的部分。

  那大概這個“念請”裡頭就把這六十二個,就構成了整個《華嚴經》結構。整個《華嚴經》就講這些東西。

  你不要以為說,今天來了。今天很多人塞車、擠車、堵車到這裡,你就撿到這個法寶,你聽得到。

  《華嚴經》的總綱領,就這六十條。六十個問題。

  請啊,下面就開始要轉*輪了。對不對?你已經注冊了。下面的整個經文的部分就在诠釋這個部分,就诠釋這六十個問題。然後他用善才童子作例子來表達。這是《華嚴經》經首的第一個部分。

  第二個部分,眾生心念,眾生有請,就像扣鐘一樣,眾生有叩,那佛陀就有應。

  所以“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一切大眾生心之所念。”

  這個大眾生心就是大心眾生,“一切大心眾生之所念。”

  “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充滿虛空。遍周法界。入於師子頻申三昧。入三昧已。一切世間。普皆嚴淨。”

  這個正式序幕展開了。佛陀知諸眾生心之所念。一切眾生,大心大眾心之所念,你念,他就要相應了。

  眾生叩鐘的時候,佛陀是怎麼做呢?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佛陀是大悲身,開始起作用了,要教化眾生了,就鳴,放大聲音,充滿虛空,遍周法界。

  佛,是不是,你看,世尊嘛,你說他是法身是化身?他本來就是化身啊。所以這個時候呢,他以化身為形象,來引發這個法出來,其實就是法身佛啦。

  法身佛從什麼時候開始呢?他這個地方講,入三昧,然後,一切世間,普皆嚴淨。

  最重要的關鍵在下面這一句話。

  “於時此大莊嚴樓閣。忽然之間。高廣嚴麗。遍周法界。”就在這裡。

  這個經文所特別有的。忽然之間,這個經文裡頭,在忽然之間出現兩個,這一段這裡一個,下一段“爾時複以佛神力故。令逝多林忽然廣博。”兩個忽然。

  這個忽然,就我常講的,就叫做象限轉移。各位讀到高中數學有個象限轉移,有沒有?第一象限轉移到第二象限。忽然之間,因為古代沒有象限轉移這個名詞。他從這個世界突然轉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忽然之間,他起這個變化。

  各位都會有。你睡覺突然做夢也是象限轉移,只是轉錯方向,那是不同的世界。這個忽然之間就是指那個象限轉移。這個邏輯結構要怎麼進行呢?那是另外一回事。那數學演算的象限轉移,那圖形怎麼會變形?他只知道這樣變形,為什麼會變形,他沒講。這個地方不講。

  好,大家看一下,這是我們常用的理論。將來談到這個地方還會再跟各位解釋。因為這個名相太多。

  但是這裡我要跟各位談的,真正他的作用,真正的作用,是眾生心有念,諸佛就一定有應,這一點你一定要有絕對的信心。

  有兩種狀況表示你沒有信心。一種就是你急著要,就跑到外道去。因外道的特異功能可以很快地讓你看到。

  有一次,現在來講應該是十年前。有個同修他來跟我講,他說“你要拿實例給我看。”

  我說“什麼實例?學佛這樣就好了,還要什麼實例。”

  他說“現在有人給我現神通,我確實看到,所以我信。”

  我說“那個不要信。”但我只能叫他不要他信。可他要信啦。

  過了三個月啊,他說他交了三十萬,學了三個月。他現在有神通。

  我說“你有什麼神通?”

  他說“老楊,昨天晚上十二點半你有沒有起來上廁所?”

  “有啊。”

  “有啊,你脫褲子的時候跌倒對不對?”他看到了。

  我說“老張啊,那怎麼辦呢?人家晚上睡覺,你都專門出來給人家偷看啦。”

  他說“哼,我就有本事怎麼樣?你有種就給我看看。”

  我說“我沒種。這一種,我沒有。”

  好了,過三個月又來了。

  他說“陳老師!”

  我說“干嘛?”

  “你給我想個辦法,好不好?”

  我說“干嘛?”

  “我拜托你哦,幫我把那個消失掉。”

  我說“那個什麼?”

  他說“不行啊!這個眼睛閉著也看到,眼睛睜著也看到。二十四個小時,我已經三個月沒有辦法睡覺了。”

  我說“你去跟他三十萬要回來不就好了嗎?”

  他說“他不知道跑哪裡去了!”

  我說“告訴你,你給我五十萬我也沒辦法。你別來啊。”

  那時候他是四家工廠的老板。你想想看,他有神通要干嘛?看人家晚上上廁所脫褲子跌倒。然後二十四小時眼睛閉起來也看到,睜開也看到,什麼都看到,那苦惱啊。這個就是學神通沒用的地方啊。

  當然那個教他的人也是有夠夭壽,他只教一半,他應該教一個解毒的方法嘛。(眾笑,鼓掌)

  那時候十幾個人去學,你看看,這一群人,苦惱啊。後來兩夫妻都瘦得要命。因為先生學一個禮拜就有,太太也要啊,兩個人都專門在看那個。哎!

  所以特異功能你千萬不要修啊。你到時候會修到哪一個去,不知道啊。這個是小神通啦。

  我們不否認它可以學得到,學到沒有用阿。更何況那只學一半而已。他不會教你全部的。因為教全部教久了,他會穿幫。穿幫知道嗎?會露了餡,不行了。這個是不好的。

  真的,我跟各位講,你只要有求,他有應。

  我講個公案,佛陀當年阿在學道的時候,他很虔誠,絕對的信心。他要學,聽了人家講,講了一個偈子,他只講一半,他說“世間無常。”世間無常以後是什麼?他沒講。

  他為了求下半句,把它湊成一個谒子。這個時候他到處求,只要有人要教我這個偈子,完整的,那我願意給他胳膊或給他腿。

  那就有那羅剎來騙他,“說我可以給你。”

  “那你真的嗎?”

  “你胳膊折下來給我看。”

  啪,他就把胳膊折下來。我不知道他怎麼折,我不知道,我沒折過。就折給他了。

  那羅剎說“我沒有。” 它就跑掉了。

  跑掉了那胳膊也接不回去了。

  他又“真的,我要下半句,有沒有人要給我。我胳膊沒了,我給腿好了。”

  又有一個夜叉來了,他說“真的嗎?那你給我腿看看。”

  啪,腿不知道怎麼弄下來了。又給了。

  那夜叉說“噢,你要問什麼?那個我不知道。”它又跑掉了。

  他也沒腿走路,沒手吃東西,躺在那裡哭啊。說“十方所有聖人啦,我真心要求這個道,為什麼沒有?能不能夠有善心人士來教我,我願意把生命都給捐了。”

  這個時候空中有聲音告訴他“生滅滅已,寂滅最樂。”這句教給他,他說,這構成一個偈子。“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這個翻譯有很多個本子,翻的不太一樣。那無所謂。

  他豁然開悟了。然後呢,兩只手伸出來了,這不是演戲哦,他在重生。他恢復了一個完整的身體。

  他就很感恩就說“你是誰啊?我什麼東西都沒辦法供養你,你竟然能夠幫助我,請問你是誰?”

  他說“我是東方,去此三十二億恆河沙國度外的佛。因為你有這個心,所以,你跟我相應,你初學佛,所以東方相應了。”

  它是有法意的,為什麼是東方?因為是初學佛。

  他就要得這個半偈,“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生滅滅已,寂滅最樂。”

  那我們呢?“師父,下半偈跟我講,”然後,“謝謝,再見,阿彌陀佛。”

  所以你聽了也不開悟,人家聽了馬上開悟。他真誠心不怕被騙,我們就唯恐被騙,所以得到真理也沒用。

  真理是這樣得到的,絕對以至誠心來要求。來要求自己,不是要求善知識。鍛煉你的至誠心、恭敬心,是需要非常長的時間。

  很多人跪在那,“師父,我絕對恭敬,我要像密勒日巴那樣供養你。”你去死好了,背公案來的都沒有用,都不是真誠的。

  真誠心的人,他絕對是用做的,不是用講的。然後在那個時間裡,是盡行壽的,你不是在想什麼。

  這個公案太多了,在佛教裡的公案。

  當然我沒有要求各位,說你一定要把胳膊折下來,你不要去學那一套。現在燃指供佛,燃背供佛一概不准,這個時代不允許這樣做。古代裡可以這樣做,那個時代的社會價值觀跟現在不一樣,現在說不行就不行。你不要自己把這個手綁起來,自己去弄,把它報廢了。我告訴你,法官以為你是要申請理賠,你不要說我要供佛。不准這個一概不准,不可以這樣做。

  但是呢你的虔誠心,你的恭敬心,是要怎麼培養出來呢?這是真正的關鍵,真正的關鍵。去做真實的,不要從表面上看。這個,每一個要修行的人都要有的。

  我們只能告訴你說,當你真心要求法的時候,十方諸佛一定跟你相應。看你發的心願,你到什麼程度。他是這個佛自然跟你相應。

  不是你要求阿彌陀佛跟你相應,阿彌陀佛就來跟你相應。阿彌陀佛不是你的奴隸,不是你的伙計,你叫他來他就來,那你先要問他分機幾號。不然你怎麼叫得到呢?不是。

  是你以致誠心隨著你的善根,他會跟那個國土相應。知道嗎?

  為什麼會三十二億恆河沙國土外呢?三十二,三十二相莊嚴嘛,所以,他以身相布施,所以是三十二億恆河沙外。那你要看你什麼因緣來的,這個就是你的善根基礎。因為他初學佛,所以他是這樣相應的。

  那你現在已經到了某一個程度,差不多差不多,快要開悟了。已經在那個空性的邊緣上繞了好幾次哦,就找不到空性的門啊。而那個時候,你在那時是西方去此三十二億佛國土外也不一定啊。不一定三十二億啊?對不對?

  所以這個東西,是看你的生命因素得到跟佛的相應。所以佛是講生命因素嘛。生命因素裡頭覺悟的因素,它自然有那個會來跟你相應的。修行關鍵在這裡。

  所以我們一再地跟各位強調是,真實的,講實例的,你真的去做,你不要怕。一分一分的成就,兩分兩分的收獲。你不要一步登天,想要怎麼樣。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很多同修在過去阿彌陀佛發心的時候,你就跟他一起發心了,現在呢,阿彌陀佛都成佛了,你還在那邊問。用問的不會成佛,是用修的成佛。記得啊!問的不會成佛,修的才會成佛。

  你修到哪裡有問題,事實上你的善知識就會告訴你,你要怎麼樣改一下,你要怎麼樣調一下,你就超越了。你都不修,光是用問的不行。

  下根器的人是修完以後問“我的這樣成績這樣,請老師跟我打分數。”這個才算啊。下根器。

  上根器只修不管,時間到啊師父就來了。因為,你是上根器嘛。那師父就來告訴你 “好了,往那邊去。”干什麼也不問,你往那邊去,你就開悟。你往那邊去,你就成佛。

  就笨蛋才一直問一直問。我不是笑你笨蛋啦,你不要中箭下馬。

  到這個地方叫做序幕,前言,講完了。

  在下面了就正式要開講了。開講就很精彩了,佛陀要上場了。(眾鼓掌)

  所以我也希望各位做好准備。自己要准備一部經,以後要來聽經之前,在家裡先仔細看一看。那你會有第一印象留在心裡就好。那我講了以後呢,你看跟你相應不相應。這是真槍實彈,我要一字一字地念下去。跟你對照一下。那你就知道你功夫是幾分。

  我相信我們在座當中有很多人是五十幾分啦,快到六十分啦。六十分是圓教初住位,法身大士的第一個位次。

 

上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19講
下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17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