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19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19講(2007年5月6日)A

  我們今天那要接著那上一次所講的部分,來繼續往下講。所以我們先看一下經文,大家對對地方。是在第八頁,第一卷第八頁。我們從第二段,也就是第三行開始看。上一次講到這一段,我們這一次呢,那要從這個地方開始。

  我把經文念一遍,大家對地方: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一切大眾心之所念?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充滿虛空?徧周法界?入於師子頻申三昧。入三昧已?一切世間普皆嚴淨。”

  我們今天,先看這一段。把上一次簡單的帶過,那今天我們要正式的,來跟各位說明這段經文。

  這段經文,在一個生命體裡頭來講,它是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記錄。從經文上來講,《華嚴經》最重要的一段話,就是這一段。

  它的重點在哪裡,我們必須分開來,一點一滴的,跟各位分幾個段落來說明。因為,一般人在看這些經文哪,就“白紙寫黑字,誰說我不懂”?我就跟各位講啊,懂的不算,要做到才算,知道不算。為什麼呢,那我們來了解一下。

  第一個]一個一個我們問哪:“爾時”,什麼時候?大家都說“那個時候”。“那個時候”是什麼時候?

  我們開宗明義,第一講,講《華嚴經》的第一句話,我都跟各位交代很清楚:《華嚴經》像一幅畫,不是一部電影。你要記得這一個原則。所以“爾時”是什麼時候──就是畫的那個時候,那個畫現前的那個時候。這個“爾時”就是“如是我聞,一時???”的那個“時”。因為它是畫面,它為了跟你解釋,它分開來一段一段的講,一段一段的看。那麼時間是同一個時間,不管這個經文拉得再長遠,再怎麼後面,他都是那個時間。因為畫面出現,是只有一個時間。

  就像我們看後面的極樂世界圖。這張圖啊,假如你要修淨土的人,這張畫,你最少要看兩年,最少要看兩年。假如兩年看的都還跟第一次看的一樣,這個人保證不會往生,你放心。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呀,你不必念佛,你把這張畫看清楚,你就一定往生,而且上品上生。因為你在看哪──“熱鬧啊”,“很漂亮啊”,“色彩很鮮艷哪”,套一句佛教的術語說,“好莊嚴喏”,“好殊勝喏”,那就“沒有了”。那假如是這樣的話,那你學佛啊,還沒上道。

  你注意看──我舉一個例子,你注意看。大家都看過這一幅畫,我現在舉個例子你看看。現在都看到了。你有沒有看到中間,最中間就是阿彌陀佛對不對,阿彌陀佛的亭子有幾根柱子?你看啊,有幾根柱子?有沒有?旁邊兩個亭子,一個是觀世音菩薩的亭子,一個是大勢至菩薩的亭子,對不對,有幾根柱子呀?“兩根”,這不是很莫名其妙嗎?你用物理現象看看,兩根柱子的亭子怎麼蓋呀?有沒有?三根柱子的話,怎麼樣站得穩呢?有沒有?

  你不要用大腦去想。我告訴你,用大腦,你一定沒答案,你一定會把它解釋錯誤。因為呀,它不是叫你看亭子,它要你看的是生命。你看不到生命,你只看到亭子,那你只看到物理現象,沒看到生命的真理。留意到吧?

  我簡單講一下,因為這個理論要講開來,是講不完了。菩薩為什麼三根柱子啊──“三法印”,就這麼簡單。佛為什麼兩根柱子啊,是不是“二法印”哪?那你又搞錯了,沒有“二法印”──就是“權實二法”。有真實法,有方便法;教化眾生要用方便法,達到極果要用真實法。修行就這樣,所以它權實二法。所以它兩根柱子,表達這個意思。三根柱子,表達菩薩追求極果最高境界,就是三法印嘛。懂嗎?所以,盡管是大乘經典,離不開三法印。因為三法印把它撐著嘛。

  亭台樓閣,不是物理現象的。今天你搞極樂世界呀,是“懶得賺錢才要跑到極樂世界去啊,吃喝衣食非常豐富啊”,那你根本搞錯了,根本搞錯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哪,要想擁有那麼殊勝的境界,是要勞苦修行,要勤苦修行才能獲得的。不要以為說“人家我──爸爸給我很多,我天生就這麼聰明”──那是因為你前輩子修來的。不要以為“天生會有”的。什麼叫“天生”啊?“天生”,是無知的人講“天生”──是“前輩子累積的總和,這輩子兌現”叫“天生”啊。

  你不要忘了你前輩子那也辛苦修行的,這輩子就拼命浪費呀!所以我們跟各位講:這輩子啊,你有很多東西可用,物質很豐富,同樣的你要節儉哪,不要浪費水源,不要浪費電源,不要浪費資源。那你下輩子呀,就生在沒水洗澡的地方,一輩子洗三次:出生洗一次,結婚洗一次,要死再洗一次(不是要“死了再洗一次”)。不能浪費。

  同樣的,我們也是要精進。不要喪失了這輩子的福報,來造業啊,那叫隔世怨。三世怨哪──前輩子窮、拼命修福報,這輩子富了、拼命浪費造業,那下輩子再受苦受難,所以叫三世怨哪。

  所以我們期望各位真的把它弄好、學好。

  好,現在回過來看這邊。那個只是個媒介,因為剛好道場有這樣的殊勝,我們才給各位這樣一個因緣。那你要看得到。

  《華嚴經》其實就是佛陀成道的時候的那個殊勝境界,它把它記錄下來,把它做記錄,記錄下來的,那你現在在看那個記錄。其實佛陀成道境界是:啪,展現出來。那當時沒有照相機呀,對不對?只有做記錄啊。記錄又很麻煩,突然間哪要把那麼殊勝、那麼豐富的境界全部記錄下來,誰能記呀?像你我這種笨拙的動作啊,記不了幾個,記不了幾個。而且佛陀入定成道以後,幾天他就離開了。像你我這種根器都不行。

  只有像大龍菩薩──大龍啊,龍啊、大根器,他有特別大的根器所以叫大龍,簡稱大龍菩薩──他全部記錄下來,再把它收藏龍宮。又是龍,有沒有?龍宮啊。有很多笨蛋學者就跑到龍宮去找,那個下得去大概回不來──除了孫悟空以外。你找不到龍宮的。龍宮在哪裡呀?在我們的自性海中。你要從這裡去自性海去相應,你才見得到佛陀的境界,

  後來呀,有個很有根器而且又很有建設性的菩薩,那叫做龍樹菩薩,也是龍。《華嚴經》就跟這個龍特別有關:第一個是“大龍菩薩”,然後“收藏龍宮”,“龍樹菩薩”再把它請出來。

  現在,各位你要是開悟的人,統統叫龍樹菩薩,你就能夠從自性海中,再把《華嚴經》背誦出來。關鍵就在這裡。

  所以這個地方啊,我們回過來看,“爾時”就是大龍菩薩進入的那個境界,就是龍樹菩薩進入的境界,就是佛陀成道時候的那個境界。這樣,你了解那個意思嗎?都不了解,對不對?所以都沒有聲音,鴉鵲無聲。不要鼓掌,你都不了解,還有什麼好鼓掌的。

  這告訴我們哪,任何人真正開悟成就的境界是一樣的,佛陀、大龍、龍樹,都一樣的。大龍菩薩是誰呀?未來的你,知道嗎?龍樹菩薩是誰呀?未來的未來的你。講你不好聽,講我;“我”不是說我,是我們在座的每一位。當你訓練、自我栽培到達那個程度的時候,你所進入的境界是同一個境界。知道嗎?

  所以你想要往生極樂世界,那我就要告訴各位,你最好啊,是跟後面這張圖裡面,在岸上的那些人。有沒有?再看一次。你不要是──那個七寶池裡面的那一個。有沒有?有幾個在那邊跪著,有沒有?朝向阿彌陀佛那個方向,你現在只看到他腦殼、後半段的那一個,有沒有?我們學華嚴的人不是七寶池裡面的;你到極樂世界裡,統統是在岸上的那些,知道嗎?上面哪一個,你注意看,最像你的那個就是了。要找不到你的話,那你就好好的,准備跳到七寶池裡頭去了。

  好了,再回過來。那我們給你講那個“爾時”的“爾時”,就是前面“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的那個“一時”的”時”,也就是這個“時”。知道嗎?所以我們跟你講那“一時”,記得嗎?“一時”是什麼時候?就是你進入、你成道的那個時候。

  這是第一個,“爾時”的意思。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一切大眾心之所念。”

  那這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啊?

  我是直接給你講喔,我平常是用問的。這世尊是誰呀──釋迦牟尼佛嘛,對不對?不對哦。因為《華嚴經》講的,是毗盧遮那佛,不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指化身佛。

  我們講過,第一句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那麼在這個地方是講啊,在逝多林,大重閣、大莊嚴樓閣的這個地方。那麼這個樓閣啊,你現在來看,當然是釋迦牟尼佛,可是呢,在這個時候講相應的時候,你的觀念要很清楚:它到底是釋迦牟尼佛的境界呢,還是毗盧遮那佛的境界。

  這個,我們就要弄清楚了,你要弄不清楚啊,當然含糊籠統帶過去,永遠不清楚嘛。那你現在要想弄清楚,就要把這個東西弄清楚──他是釋迦牟尼佛,還是毗盧遮那佛。

  那麼這個地方啊,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他的相是釋迦牟尼佛;可是講這部經文在表達的那個部分,那是毗盧遮那佛的。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所以這裡就牽涉到“世尊知”的這個問題了。這是一個。世尊的“知”是能知,那下面的“諸菩薩一切大眾心之所念”那個“心”是所知。你要留意到,這“能、所”馬上在這裡兌現出來。

  今天我們要告訴各位的是,我們學佛,是學你那個生命本能的覺性、覺悟的能力,你要培養出來。你不要當作知識一樣的帶過去。你假如把它當作學校裡頭讀書的那種知識呀,那這種沒有什麼好研究的,我告訴你,這沒什麼好研究的。可是你要開啟你生命寶藏的時候,那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所以我們在研究《華嚴經》,以學者的立場來研究,這一個不是重點。但是以行者的立場來讀誦《華嚴經》的時候,這一段是你成就的關鍵,你要不要成就,就看這個地方。學者要的是數據性的東西,行者要的是生命能量的產生的那個動力的根源。這就是那個根源,那個最主要的根源。

  佛心,佛心──能知嘛,對不對?“世尊知”,那不是佛心的作用嗎?有沒有?“菩薩”以及“一切大眾心之所念”,是眾生心吧,對不對?好,這裡頭又來了:佛的這個能知是真心,對不對?那“菩薩、眾生心之所念”的“心”是什麼心?什麼心?這問題來了,這是什麼心哪?這就發出一個問題喽。你假如不能夠把這個東西弄清楚啊,那你能知所知在哪裡呀?

  這些都不是知識性的東西,這是真如裡面的東西。所以我們期望各位呀,在讀誦經典的時候,你要帶著這種疑情。你可以沒有答案,沒有答案不要緊;你不要一直問答案,因為你問的答案都是知識的答案。我們要你去感受它,要你去感受它。

  這兩個方面的存在你慢慢的去辨正,慢慢你會去體驗,到底是什麼。“世尊知”這個佛心哪,到底是真心還是妄心?它是不是起作用了?假如這種佛心一起作用就跑到識性裡面來了──還是用識,不是用根,對不對?它是用識,不是用智。那它假如是用智、用根的話,那就不是用識──不是用識的話,那它怎麼起作用呢?

  所以這回到我們前面跟各位談的:用大腦,還是用生命。我們是不用大腦;不用大腦,就不用識性。

  這是講生命存在本能的部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

  我講這個好像太深了是吧?有沒有睡著啊?都不要睡著哦。聽不懂不要緊,功德無量。聽懂的就開悟,聽不懂的功德無量。

  這個,你一定要帶著。

  那麼,我們講佛心的時候,佛是覺悟嘛,所以覺心哪,覺心基本上是不用大腦的。你要知道哦,這個兩個層面是不同的。

  那這個部分我不跟各位講,所以我直接跟你講它是真心、真如的那個部分。因為你沒到那境界,不講。現在我們要跟各位講的是,“菩薩一切大眾心之所念”的這個“所”。

  這個心,是所知嘛;前面佛心是能知嘛,這邊所知。它能知什麼?“一切眾生心”嘛、“大眾”嘛。因為菩薩以下在九法界啊,就是眾生心哪。

  好,這個眾生心呢,就是一個問題了。我們跟各位講,佛心是本體心、本體念、本體性,那個“心性念”那三個,那是本體的部分。那麼它裡面,跟眾生心念──眾生心念是離開本體念出來的;它在住的這個區域裡,它叫生滅念。生滅念就是識啊,但這個識是微細的,這個識是屬於淨識以後,它不在概念、不在意識形態那邊,你要留意到,是屬於生滅念這邊。這些菩薩的心念本身是非常微細的。那麼我們就不解釋這個部分了。現在它這個心哪,是從識性這邊一起作用以後,那麼跟真心相應了,跟真心相應了。這個情況你要先弄清楚。這個時候眾生心的部分屬於識性的作用,是生滅念。而佛心的部分是本體念的部分。

  這些東西啊,在古代裡,語言很難表達。因為古代的語言裡沒有這麼多的理論工具。那我們要跟各位談這個地方,前面幾十堂課,就把這個部分跟各位講過了,所以呢,你現在這麼一帶就清楚了,就很清楚了。

  那麼能知所知啊,就像叩鐘一樣,有叩就有應。眾生心念一起,就如前面那所講的:“如來能以三昧神通?現眾影像。如是等法?唯垂大悲?普為開演。”前面是這樣講的。眾生心念是這樣子。“唯垂大悲?普為開演”嘛──以大悲來相應嘛。就像叩鐘一樣,有叩它就有應啊。這佛心與眾生心相應,然後下面就產生了“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這個東西產生了。它是相應於前面的“唯垂大悲?普為開演”來的。

  那麼菩薩為什麼會希望以“大悲”來“開演”呢?這就是個問題了。這都是他從生滅念跟本體念要相應的地方。

  假如這個生滅念還沒有斷念到與本體念相應的時候,那大眾的“請法”都是意識形態的術語──“師父我想請法可以不可以?”師父說:”當然可以呀。”但是我告訴各位,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真正的請法。大家都是──“我頭痛喔,應該吃什麼藥會好?”

  當然你不是這樣問的,不過跟這個差不多了。因為有人這樣問過:“師父,我家的金魚眼睛紅紅的,那是什麼業力呀?”我說:“你去死好了。”你家金魚什麼業力?你怎麼不關心你的業力,你關心到你家金魚的業力。

  “師父,我跟你請法好不好?”我說:“當然好,有什麼不好。請法有什麼不好。”“我家的狗這兩天怎麼一直打噴嚏呀?”

  你把我當什麼?因為你用的是佛教的術語,叫做“請法”,事實上你根本跟請法無關。你關心的是你家的金魚跟你家的狗──你家金魚眼睛紅了,你家的狗打噴嚏了。你來問我,你把我當獸醫呀?所以這個時候你就發現,你所用的詞,基本上是不正確的,是不正確的。

  現在,菩薩在請法的時候,這個叫做“念請”。“念”,心念的念,“念請”。

  請法有一個叫“言請”,就是開口請法的;一個叫心念請法。心念請法是很高的層次。它彼此就……我們叫磁場相應嘛,我們叫頻率嘛──頻道,有沒有?你的頻道跟那個發射台頻道一樣不一樣,一樣才能接收嘛,對不對?不一樣就不能接收嘛。

  那菩薩的這個頻道、頻率,跟佛的頻率已經接近了,所以他能夠念請。我們這個,沒有辦法念請。所以我們一直在訓練各位的是,你的心念要鍛煉好;心念沒有鍛煉好,你沒有辦法念請。所以生住異滅四個階段,首先你要進入淨識。

  然後,這個菩薩都是已經破無明了,已經破無明了,已經都是法身大士了,而且這些都是等覺以上的菩薩,所以當然跟佛就很相應了,念請可以成就。我們念請不能成就啊,我們連開口請法都不成就了,還說念請?對不對?你念請只是胡思亂想,那不算,統統不算。

  好,所以這個大悲開始相應了。前面“唯垂大悲?普為開演”,那現在呢,以“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那現在我們要跟各位介紹的,就是這個問題了。

  “大悲為身”,是講什麼?就講本體。佛的本體,就是慈悲。但是,這裡不是講慈悲,這裡講大悲,知道嗎?大悲是什麼?500CC叫大杯?還是特大杯?這個地方我們要把這定義跟各位講清楚。“慈悲”的悲呀,就是一般的,一般的;現在你所有能解釋的,都叫“慈悲”的悲,不是“大悲”。那真正大悲是什麼,沒有辦法解釋。在古代,這個本來就沒有解釋。那現代,我就必須跟各位做個說明,讓你了解一下什麼叫做大悲。

  譬如,我們在船上,船上,一條船,上面有五百個人,那麼遇到暴風雨,船會顛頗,對不對?顛頗以後啊,每個人都嘔吐,會暈,暈船哪,有沒有經驗──暈船、暈車啊。那這個時候呢,裡面有一個醫生,非常慈悲,只要有人暈船,他就救,而且免費,把他弄到不暈。弄到不暈──他怎麼弄,我不知道,反正五百個人統統暈了,他也五百個人統統把他弄到不暈了。這個叫不叫大悲?這個只能叫“慈悲”,不叫“大悲”,叫一般所講的“慈悲”。

  那你的“慈悲”分的“大悲”、“小悲”是指“他是親人,他不是親人”,或者“繳一千塊的先醫,繳五百塊的後醫,不繳錢的等統統醫好再醫”,這個叫“小慈悲”嘛,對不對?“大慈悲”呢,就是“統統沒收費,一律平等心,沒有親疏遠近,這些統統救了”──這個是語言講,事實上是不可能,因為一個醫生要救五百個人哪,他一定有親疏遠近,對不對,他不可能說一下子五百個人統統把他弄好,不可能,他一定一個一個治嘛──所以這統稱為“慈悲”。

  那大悲是什麼呢?大悲你看不到。這是第一個。因為慈悲這樣的救濟呀,凡是被救到的人,都會感謝他,你知道嗎?但是大悲的人不是,你看不到。

  我們古人有一句話,說:我勸你注意,你那個木材放在屋檐下很危險,這個一火燒起來,房子就燒光了,那個木材、柴火應該放在外面,另外放。可是人家不聽,等到火災的時候,大家拼命去救火啊,拼命救火啊,搞得焦頭爛額,那個時候你很感謝他:”謝謝,謝謝。”對不對?幫你救火,你感謝。可是平常經常叫你注意防火的,你根本就不感謝,知道嗎?平常叫你防火的才大慈悲,知道嗎?火燒起來以後才去幫你救火的,那叫慈悲。這樣懂不懂?

  同樣在船上的這件事情也是這個樣子。醫生在救人哪,那事情發生你一定要做嘛,這個只叫慈悲。假如在這個時候,你非說“繳一萬塊我先救,五千塊後來”,這叫“發災難財”,一點都不慈悲,對不對?災難財嘛,是不是這樣?你留意到哦。真正慈悲的是什麼,你看不到。他在做什麼──他讓船穩下來;船只要把它弄穩了以後,不搖晃了,你就不會嘔吐了嘛,是不是?可是那個把船穩定下來、使你都不會暈眩的這個人是誰呀,你根本看不到,對不對?有沒有留意到?這個才是菩薩行。

  “誰救你呀?”

  “我不知道啊。人家有救我嗎?我不知道啊”

  “為什麼?”

  “因為船很穩哪。”

  “那有沒有風浪很大?”

  “有呀,風浪很大,那我們船很好啊”。

  這才是真的大悲菩薩。誰認識他?沒人認識。

  那慈悲的菩薩,人人都認識。我們喜歡的是這種慈悲的菩薩,為什麼呢,好撒嬌啊,好耍賴呀:“我又來了,我又病了。你非救我不可,因為你慈悲嘛。”大慈悲的就不一樣,大悲就不一樣:“你怎麼又來了?告訴你,再來我不治你了。你為什麼不聽話?叫你什麼不要吃、什麼不要吃,你又偏偏吃,又來了。你第三次來,我就不理你了。”有沒有?這個才大悲呀。不是每次來都治你啊,我要教你不要再生病嘛。有沒有這個醫生哪,這才叫大悲醫生。等到期盼“好了好了,你生病再來”,因為來有錢賺嘛,對不對?你不來就沒錢了,那我就希望你再來、以後再來、以後再來。那不是。真正的大悲心的菩薩,你既然來了,我就這次治你,然後告訴你注意什麼,你下次不要再掉進去。這個才叫大悲呀,有沒有?大悲是這樣的情況。

  所以很多人學佛說:“師父,人家都有境界見到佛,見到菩薩,我怎麼見不到?”因為你見到的是大悲真正的佛菩薩。那個假的菩薩、假的佛就讓你天天來啊。就跟那醫生一樣,藥老是給你吃一半,然後也不叫你養生保養,那你就天天會生病哪;天天生病,你就天天看得到。你那個最好不要迷信。假如你常常看到佛菩薩,那你就要小心了,那不是真菩薩。知道嗎?

  《華嚴經》裡頭用“大”的這個字,它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跟你一般想的、不加“大”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不是說“把這慈悲加大,就叫大慈悲”,不是啊。所以“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那意義跟你“慈悲喜捨”的直接定義的意義是不一樣的。這樣可以弄清楚嗎?

  今天大家很辛苦,第一個禮物送了,有沒有接到?前面的部分當然也很精彩了,不過這個更精彩就是了。

  那麼以“大悲為身”,這個“身”就是本體的意思,講”身”都講本體。

  “大悲為門”,“門”就是下手處,法門的“門”就是下手處了。你修那個法門哪?你不要輕易的答啊,因為你修哪個法門就看你的下手處,你修那個法的下手處;法門,“門”,就是下手處啊。你要出門,有沒有?出門,“門”,就是你離開家出去的第一步嘛。所以“門”就是下手處嘛,你修行的第一步嘛,是不是?

  “大悲為首”,“首”是方向,對不對?“首”是第一個嘛,就是前進的地方。

  所以它先把這三個給弄好“本體是什麼?下手處是什麼?方向是什麼?”都給你弄的很清楚了。

  我們在學佛也是一樣啊。本體就是目標啊,你學佛目標有沒有?那現在呢,現在你哪裡,你才有下手處嘛。那方向,就是方法、法門那條路嘛;所以“現在在哪裡”、“將來要到哪裡”、“用什麼方法到將來的地方”,連接現在跟未來這兩點的那個關系,就是法門嘛,有沒有?這是修行的三個要件哪,你看看。

  那麼基本上都是以大悲為前提,具備這三個條件。

  然後呢:“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剛才講權實二法的“權”──方便哪,方便就是世間法了,方便就是世間法。現在我們有很多行者、修行人,不管在家出家,常有一種,叫死在文字下、死在根本教義下、一成不變,問題就在這裡──沒有方便,沒有方便。他為什麼“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呢?大悲是饒益眾生的哦,為了要饒益眾生,他可以有變化,知道嗎?為了饒益眾生,可以有變化。可是當眾生得利以後,他馬上就回過來,這叫歸零嘛。變化用了以後呢,馬上歸零,回到原來的地方。

  所以,你們要接觸這些大德善知識的時候,你要知道,大德善知識以方便法引導你呀,那你開啟你的法身慧命嘛,你一得力以後,馬上要回到本原來。

  但是我們現在都不是啊,“師父開方便門,那我就變隨便。”那就不對了。師父開方便門接引你,你進入佛門以後,那就要正經啊,不是隨便啊,各位要留意這一點。不要說“師父不要緊”、“我師父怎樣”、“我師父沒關系”。師父沒關系,真理有關系,因果有關系,你要留意到。師父只是運用方便,讓你起信,甚至於在生活中,也可以跟你開方便,讓你方便;可是你那個因緣,可能十年、可能二十年以後你要回過來,可能三年、五年以後你要回過來。假如那個方便一開,你永遠回不過來,那就變隨便了,有沒有?留意到了?所以這個叫“大悲法而為方便”。

  這一點哪,所有的宗教領域裡,就是華嚴把持得最好,把持得最好。怎麼把持得最好呢?我們大概很難去留意到。當然今天我是專攻華嚴的,我這樣講,也難免有一種自己戴高帽子的嫌疑,但是不講實在不行啊,因為沒有人知道華嚴就是那麼殊勝的。

  為什麼華嚴會“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呢?這是來自於佛教的歷史傳承。你要從這邊來了解,你就知道了。你說這個法如何、如何,那你拿天台的,拿法性的,拿唯識的,或者拿其它的宗派來,那他各人都可以據理力爭,來表達他的殊勝,那是各種不同的這種向度,角度立場不同嘛,那種表達法。那我現在啊,以簡單的這種佛教史的發展,來跟各位做個說明,你就比較容易了解。

  第一個,佛法是以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成道,這個時候所開悟的為主。那現在所有的佛教門派裡,都以為他在菩提樹下成道的境界就是《華嚴經》,對不對?但是《華嚴經》不是人間的記載,你要記得啊,它大龍菩薩所記的。第一部所記載的經典是什麼呢?你知道嗎?你當然不知道,就是在鹿野苑,對五比丘三轉十二形像*輪,講苦集滅道四聖谛的這一部,你知道嗎?這個問題,是從這裡。

  那,世尊在菩提樹下成道的那個境界,是《華嚴經》的境界;他第一次轉*輪,是苦集滅道。從苦集滅道跟《華嚴經》之間如何串連起來,它在歷史上花了將近一千年的時間。你要記得這個原則。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因為當時在印度的佛教文化系統裡,這裡產生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佛陀成道是在印度文化的背景裡成道的,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因為印度文化對於修行人它有一般的規范、佛陀是在這個規范之中成道的,那麼當時所有的弟子們跟所有的修行人,他本身修的是印度教的、婆羅門教的修法,你要注意到啊。但是佛陀當時在婆羅門教的系統裡修法,他認為不究竟,是不是這樣?所以他才自己走出他的一條路,他走出他這條路以後,他在菩提樹下最後證道,他成就了,那這個成就很顯然是跟印度傳統的宗教不一樣的,對不對?

  那麼你記不記得──我假設你當時也在場,不過你大概跟現在一樣聽不懂;我都假設你聽懂──當時佛陀弘法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講跟印度教、當時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文化系統裡所有不同的那一點,他只講這一點而已。你留意一下,不信的話你去研究。原始佛教,原始佛教阿含藏裡,怎麼講,就是講這一個佛陀開悟的那個東西,跟婆羅門教所不同的地方。

  所以佛陀非常自信,用現在的話來講,他實在很孤傲,很孤傲,因為所有印度的各個宗派統統不對。六師、九十六種外道,有沒有?統統叫外道,只有他是正宗。

  我告訴你,在今天學術界,你大概就活不下去了,沒飯吃了。哪有這種人?當然他不是人,他是佛,對不對?這表明了一個狀況:他是很特別的,而他在講的,是凸顯他“佛”這個“覺悟”的這個東西、所覺的這個東西的特殊性。

  好了,佛陀第一次教導眾生是這樣。教導眾生這一代,他自己教的,當然沒問題了。佛逝以後,就是佛入滅以後,佛教這一圈當然沒有問題,他的弟子直接再傳也沒有問題。

  那這裡面產生一種現象:原來修了幾十年,像迦葉,摩诃迦葉,大迦葉,年紀那麼大──你看看,他年紀比佛陀還大,佛陀入滅他還沒死啊,講死不好聽,他還沒入滅,反正意思一樣,你知道就好──他就是在印度傳統文化裡頭,他根深蒂固,根深蒂固,那麼他在推動的行法還是以他傳統修法為主。

  可是新一代的人就不一樣了,所以佛陀的法很快傳開,很快傳開,那就很快有成就。所以佛陀入滅以後,佛教很興盛,因為透過他的指導,很快可以成就,很快可以成就。

  這一句話講起來很簡單,那你就不知道那麼二十幾歲開悟,以後要干什麼啊?你大概都沒想過這個問題。而且在佛陀以後的那幾百年間,年輕時代二三十歲、三十幾歲開悟的非常的多,非常的多啊,所以他們部派一直分裂,部派一直分裂,說明了當時這些成就的阿羅漢是非常的多啊,而且這些阿羅漢各有各的見解,各有各的見解。

  這問題來了。印度文化裡頭的修行啊,你有沒有想過:他們會不會把佛教裡面的特色給吸收回去呀?會不會?當然印度是它的文化根源嘛,那佛教是印度……我們在看的是不同,印度人在看佛教,它是“我文化當中的一朵奇葩而已”嘛,他當然會把它吸收過來嘛。吸收過來以後,佛教就沒有特色了。本來它是以這個特色而興盛的,現在這個特色被印度教吸收回去的話,那它就沒有特色了;沒特色,佛教是不是要滅亡?這個就是問題來了。

  請問,我們在座有很多學者,有沒有人研究這個問題?

  這個時候啊,佛教就要進入第二個階段。佛教必須要怎麼樣──擁有自己的僧團,而且呢,它必須在印度這一個文化系統裡頭,擁有自己的信眾跟僧團。

  佛教就要開始質變,開始質變。它必須組織僧團,必須擁有自己的地盤;要不然,它那個佛陀的那個特色已經被……有沒有?被印度文化吸收了,這個印度的佛教在印度,它的宿命就是一定要滅亡嘛,一定的,它一定要滅亡。所以它一定要自己形成它的特色,那就必須組織僧團。

  這裡面開始產生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原來佛陀都沒講的,這個時候為了佛教傳續下去,所有的成就者、那些阿羅漢,他必須把它鞏固起來,讓佛教得以傳延下去。這個時候叫做“大乘”,就出來了。

  大乘不是相對小乘講的。這個時候佛陀從來沒有講的、原始阿含藏裡頭從來沒有的,那麼在大乘裡頭一定要講,叫做“Mahayana”(摩诃衍那)這個字。“摩诃衍那”這個字,我們把人家翻譯成“大乘”,其實不是很正確。當時在翻譯的時候有它的用意,它真正“摩诃衍那”用現在的話來講,叫做“真理”。它首先提出“真理”這個東西來。

  為什麼要提真理呢──相對於“Krishna”(克裡希那)。各位這裡認不認識克裡希那?克裡希那就是印度教的最終極的那個神,叫人格守神、至尊人格守神,就是它“最終最終的那個真理”。那佛教呢,不用“克裡希那”,叫做“摩诃衍那”來相對。所以“摩诃衍那”這個字啊,其實不是大乘裡頭所專用。

  在佛陀那個時代,比佛陀早一點,早一點,我不太清楚,因為印度歷史不太准確,大概是早一千年到五百年之間的樣子,那個時候,有個人,叫做“Mahavira”(瑪哈維亞)。“瑪哈”就用“摩诃”這個字。他就用“瑪哈維亞”。瑪哈維亞就是印度現在耆那教的教主,耆那教的教主。佛陀不用“摩诃衍那”,而是到後來,我們用“摩诃衍那”,相對於“瑪哈維亞”。你去留意看看。這個都沒有人去研究。要研究大乘佛法,你一定要從這個地方開始。

  所以它從教義上已經不是證得真理的問題,而是首先它要標榜真理的存在;因為它標榜真理的存在,所以緣起法變成佛教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這裡。因為強調真理,所以必然是緣起,所以它沒有創造者,它不主張講創造、創造者,有沒有?你要留意到。它一個真理結構是這樣下來的。

  這是第一次質變。

  到大乘這樣興起的時候,一直到那爛陀寺這個時代,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學習的時候,那爛陀寺它已經把佛教發展到大乘五科,大乘五科。他主要修行有五個科目:第一個是因明;第二個是……因明下來是什麼……戒律,我忘了喔,我的記憶不太好──阿毗達摩,第二個阿毗達摩(對法);第三個戒律;第四個中觀;第五個瑜珈,瑜珈行啊,相應行法,因為印度很重視相應行法。我們中國只要講修行的人大概都會講相應行法;那我們大乘呢,要告訴你,相應行法一定具備中觀的基礎才修,要不然你修很容易走火入魔,很容易偏差。那我們通常不強調這個部分,強調你生命的改造這個部分。這是大乘五科。

  到大乘五科,因為中觀的關系,把三法印就轉變成一法印,一法印就是空性。

  所以,當這些思想全部傳到中國的時候就不一樣了,為什麼不一樣?因為中國沒有印度文化,只有中國文化,因此這個印度佛教跟中國文化開始在激蕩,換句話說,中國文化為父親,娶回來印度佛教做母親,生了一個中國佛教這個兒子。所以中國佛教本身來講,是第三種文化,是中國文化跟印度佛教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中國佛教文化。

  你要知道,這是很特殊的一種現象。因為這種文化融合啊,是人類唯一一次和平交融、和平交流,沒有暴力、沒有流血而產生的一個非常殊勝的偉大文化。這個都非常值得去好好做研究,非常好好值得大家去研究的一個主要課題。尤其在這個時代,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候,在促進世界和平交流的時候,那麼中國佛教的誕生啊,這個課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研究科目。我相信,這個寫博士論文都是很精彩的,它數據非常的多,非常的多。我們不一定走西方人的立場看,你可以完全純中國佛教立場來看。

  好了,這個時候到中國以後啊,中國就已經把這個地方做一個總結,總結這個思想變化的人叫杜順,就是華嚴宗的第一代祖師。他寫了一部很簡單的論文,那篇論文在今天這個世界上,還沒有人可以超過的,即使相對論都沒有這種本事。他這篇文章叫做《法界三觀》。

  三觀的第一觀,叫做“真空絕相觀”,就是把三法印統合成空性的這個部分,它叫做真空絕相觀。絕相就是講空性,就是把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合成空性,合成空性,這個修行的第一個它就產生了。

  然後它把這個空性轉化為理事無礙法界──“理事無礙觀”,理事無礙觀就把空性變成人性,這是非常特殊的一種狀況。

  理事無礙觀以後又發展成事事無礙觀,叫做“周遍含容觀”。“周遍含容觀”就又再進一步把人性轉化成人情味。所以中國人很具有人情味,你不覺得嗎?為什麼講人情味呀──事事無礙。這“周遍含容觀”講的就是圓融,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是要圓融、要和諧,不要論“對不對”。

  各位你去注意看,在家裡一直吵“對不對”啊,到最後“好吧,你對了。對了,請蓋章,我們離婚好了”;“你對嘛”,“都你對嘛”,到最後就要破裂。不要講“對不對”,在家庭生活沒有“對不對”。

  父母跟子女更不要講“對不對”。你要教啊──教和諧、圓融:孩子啊,在家裡要懂得怎麼樣和諧圓融,在社會要怎麼和諧圓融。不要光講“對不對”;光講“對不對”──“好啊,那爸爸你對,晚上我不回家”,那我看你誰對!

  你一定要注意到,這個人性的問題呀,講到這個地方,已經超越了。你“對不對”只是你眼前的問題,放在歷史的洪流來講,那“對不對”一百年後就不一樣了,觀念就不同了。

  所以我們在這裡不談這個部分。當然,這個部分我沒有辦法很簡短的時間跟各位解釋這個部分,那在另外一個地方再講。

  這個地方講了一個問題:大乘興起的時候,就已經由三法印轉為一法印;一直到華嚴宗成立的時候,一法印的空性又轉為人性;這個地方產生一個法身的問題──“法身到底是有人格性還是沒有人格性”的問題。那我告訴各位,這裡面已經進入第三個階段了。第三個階段,中國文化就停止發展了,一直到現在。那麼“法身到底有人格性沒有人格性”的問題,要等我們來開發。這是第四個階段的佛教思想發展期。

  你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到:華嚴宗的思想是真正承續著佛教思想發展的一個主流,知道嗎?這個主流在華嚴裡頭完全接受、完全承接起來。那我們也寄望各位,你在學華嚴的同時,能夠要有這種使命感。我們不是──“我來聽一聽哪,求保佑啊,回家明年(回家了,不是明年──明天哪)看股票能不能漲停板”──跟那裡沒關系。我們進行你生命的改造,希望能夠很快的達到無憂、沒有煩惱的目標,那這個生命改造工程怎麼做,這個才是關鍵。

  那麼現在隨著時代的轉變,我們開始要帶領的是第四期佛教思想的發展。我們把這一期定為“新古典華嚴思想”。

  好吧,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講。

  《四十華嚴》第19講(2007年5月6日)B

  剛才我們提到了這個“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為方便”。

  那麼我們要注意的就是,在親近善知識的時候啊,不要把這個,善知識的權巧方便啦,這是是攝受大眾用的,我們要懂得趕快回到本位。你假如一直以這個善巧方便啦,來做為一種學佛的標准,那很顯然他是會墮落的,因為你沒有一個真實的標准。我們要的是真實的標准是什麼?

  那麼真實的標准,當我們完成這種階段性的任務以後,你可以得到超越,那個時候你就知道,你也可以自發性地運用方便。所以這個自發性運用方便,是你已經得到了某種層次的成就了。這個各位要留意一下。

  我們大致上啊,大家都有接受過高等教育。我們舉兩個例子,你應該可以知道。

  那個,在部隊裡頭,分有三軍,陸海空三軍,對不對?那你就注意到,將官司以上啊他大概都已經超兵種。到了中將,到了上將,他都超軍種,不是兵種跨越了,他連軍種都跨越了。所以,你當國防部長,一定是三軍各軍種的總司令輪流當的,調的。為什麼?因為他是跨越軍種了。

  而且你再看,工商界也一樣。一般來講,一個工商企業單位也是分三個部分。一個是生產單位的技術,一個是行銷單位的行銷,一個是財務單位的財務管理。當他們都到了執行總監的時候啊,就是CEO的時候,他們就要跨越他的專業能力的范圍。同樣的,你自己到了那個程度,你會跨越這個范圍。可是當你還沒有到達那個程度的時候,你一定要乖乖的在你的專業領域把它做好。對不對?所以專業領域一定有很多的限制,很多的限制,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戒律”。當你到達某個程度以後啊,你可以跨越過去,那所以這個就叫善巧方便了。

  所以善巧方便,這個字眼啊,是非常高檔的。我們,通通把“方便”變“隨便”,有沒有?這是墮落了!不一樣。所以,開方便門啦,是有嚴格條件的。持戒啊,戒是可開,但是戒也有遮,就“開、遮、持、犯”嘛。那你要懂得“開、遮”,這種就是高檔的修行人了。你不懂得開遮啊,那你就基礎修行人,基礎班的。

  那我們剛開始,都從基礎班開始,你不要動不動啊就看人家怎樣,那當然你犯戒的機會就很大。這個跟開戒不一樣。這是我們跟各位所提的一個部分。

  那麼佛陀在教化眾生啦,就是以這四個大悲在運作。“為身”就是本體,大悲為本體,不是以智慧為本體而已哦。那這個裡面,智慧跟慈悲之間哪一個比較高明啊?我舉個例子,各位參考看看,你有沒有這種本事。

  我們當父母的人啦,通常會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不是這樣?那我們搞出來啊,是兒子都變成毛毛蟲,女兒不是成鳳而是麻雀,這就麻煩了。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一個問題,就智慧跟慈悲的問題。

  你要教導子女,一定要教導子女,子女學習父母的人生經驗。子女啊,要能夠學習父母的人生經驗,這個子女有智慧,知道嗎?因為人生經驗不要自己去碰釘子啊。有沒有?有沒有感覺到?那你要從父母那邊學來,這個你就不必去吃苦受難了嘛。是不是這樣?所以子女,你要教子女學習你的人生經驗,告訴子女說“我希望你從我的肩膀上站起來,人生啊,可以少奮斗三十年。”知道嗎?你要教這個啊。

  但是要教這個有個前提,父母親要慈悲。父母親不夠慈悲啊,你不會教子女,你要留意到啊。因為啊,子女就有個叛逆的性格。我們當父母都會說子女叛逆啦,不是,因為子女要獨立,他一定要自己走他自己的路。子女獨立啊,是生命的本能。

  你去注意看看,孩子吃奶到哪一天啊,他就會不吃,就不吃了,沒有為什麼。你也一樣,每個人都一樣。只是我們現在因為教育跟社會結構的問題,我們都希望子女早一點斷奶,這個是社會變遷的一種情況。不然,斷奶本身是孩子本能的事。

  你去注意看看,你一直抱著他,一直抱著他,有一陣子孩子就不給你抱,有沒有留意到?他會不給你抱啊,這是他長大了,他要獨立了。你會牽著他的手,對不對?不給你抱就不給你抱,你上街是不是牽著你的手?牽到某個程度,他也不給你牽,這是他更長大了。有沒有?那你會很高興說他長大了,對不對?我們就,他獨立了,他不睬我了嘛。

  那問題就來了。他獨立,不睬你了,你很高興啦。他不聽你的話,其實他也獨立啊,只是這樣子啊。從行為上他獨立,你高興,從思想上他獨立,你不高興?你就叫叛逆?不是,他同樣是一路走過來的,他獨立了嘛。他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判斷,他要自己的朋友,有沒有?這哪叫叛逆嘛,這是獨立嘛,他擁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很好嗎?

  可是當父母的,叫不捨,講好聽叫不捨,講難聽叫霸占。你就把子女當作自己的財產,所以聽你的指揮不可。這個就不對。

  所以我們應該很高興看到,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孩子有自己的見解。至於那個見解、那個看法對不對呢,你應該跟你的人生經驗來相結合,你的人生,因為你有教他嘛。你的人生經驗教給他,那麼他呢,從你這邊接過去啊。對不對?他可能有個重疊的地方,那你要讓他去經驗,很快。這個就是智慧與慈悲的結合。這個生命是永恆的,不是DNA、血親的傳承而已,那是法身慧命的傳承。要留意到啊,這很重要的啊。大悲的作用在這裡,大悲的作用。

  我們痛子女,告訴各位啊,很多人都是私心的。“養兒防老”,私心吧!你是真的尊重生命嗎?那倒不一定哦。

  生命傳承啦,是以大悲為體,大悲為門,大悲為首,又以大悲法而為方便。那你注意看看,你跟子女之間是不是建立了這樣一個關系?對不對?教導子女,從我這裡取得人生經驗。這是很重要的!那麼身為一個老師,他更要這樣。可是今天學校都在傳知識,不在傳生命啊!有沒有?這個就是問題啊。

  所以我們在跟各位談這個教育的時候,這個叫生命教育,它不是知識教育。學校教的是知識教育。今天我們看到,社會亂成這個樣子,當然我們這裡還好,那外面的問題很多。那為什麼呢?就知識教育過度發達,生命教育啊……生命教育我們中國叫大學問,“大學”嘛,“大學”教的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好,不會有人自殺;生命教育好,不會有人有自閉症,也不會有人有憂郁症。

  現在怎麼有那麼多人自殺?尤其在競爭激烈的地方啊,你注意看看,憂郁症、自閉症、自大傾向特別濃厚,都是知識在競爭的,用生命不競爭。用生命不競爭,你去注意看看。

  那個,我不是說各位,我是舉例啦,你不要聽錯了。那個,母狗生小狗啊,小狗也會打架。但是小狗咬來咬去,不會把對方咬傷。有沒有留意看看,有沒有?它們會咬,但不會咬傷對方。這就是生命。

  人類不一樣,一打起來非把對方打死不可。台灣那個報紙,我這裡我是很少看到啊,一打起來就打成那個樣子。今天又有一個,母親買保險,這個問題就激出來了,偷偷地替兒子買保險,兒子當警察。你看看,這什麼時代嘛。競爭到最後啊,只有物性沒有人性,沒有人性了。這個就是關鍵,就是問題啊!

  所以我們一定要做生命傳承、生命教育,讓子女學你的人生經驗。告訴你,人生的好經驗是很難表達出來的,可是人生的不好經驗啊,很容易傳下去,很容易傳。學不好的很容易學,學好的很不容易,而你就必須要把好的傳下去。所以好的一定要教,不好的不用教。這個就是我們要留意。

  所以我們在教的時候,告訴你,什麼叫不好的你要懂得避開,教子女避開。什麼是好的,要教他一再地去訓練。要包容人家,體諒人家,這個都要教,而且要一再地訓練。欺負人家啊,不用訓練。你看人家在欺負人家啊,你就去欺負人家了。

  所以要怎麼樣交好朋友,怎麼樣不交壞朋友。而你會發現,壞朋友主動會找你,而好朋友很少主動找你。因為好朋友淡如水,君子之交淡如水。而壞朋友不是啦。所以這個經驗啦,你要懂得去教啊,慈悲,大慈悲啊!那孩子要怎麼樣子教他,讓他願意來學呢?這個就是你的大悲啊。你要留意到啊,不是你講的都能聽哦。

  古代的孩子會孝順、會尊重老師,因為他的知識來源,是從父母、從老師這邊來。今天的孩子,他的知識來源啊,不是知識,資訊來源啊來自於手機的簡訊,來自於電腦,來自於同學,他怎麼會孝順?跟你父母沒關系啊,跟你老師也沒關系啊。它是從這些媒體來的,所以孝順這東西對他來講根本不存在,它沒有存在的前提性。尊師重道它也沒有前提性啊,所以你要怎麼教這點很重要,非常重要。

  現在教育發生問題就在這裡了。這個基礎你都動了,而抓不到這個基礎點的時候,教育要怎麼樣進行,都很難,都很難。所以我們期望各位,你在教導子女的時候,一定要,一定要,最少每個禮拜有個晚上跟子女好好地談話。而且三五個人每個人三五分鐘的時間,一定要,一定輪流聆聽、欣賞、接納子女的意見,聆聽子女的意見、欣賞子女的意見,接納子女的意見。他講五分鐘,你也講五分鐘,你不要女強人,你不要大男人,你講完了“好了,說完了,睡覺去。”孩子都沒講話。你怎麼聆聽、欣賞?

  你一定要聆聽子女的聲音,欣賞子女的意見,接納子女的意見。這樣子他就有可能,他會接受你的意見。連他的意見你都不接受,他怎麼接受你的意見?因為他外面還有很多意見。

  所以這個是很重要、很重要的。這個大悲的部分,在生活中絕對可用。不要以為說,這是大菩薩跟佛的事啊。在你的生活領域裡不但可用,而且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不要以為佛法跟你生活沒關,佛法絕對在你生活中可以運用。

  佛法不離開群眾,不離開生活。離開生活離開群眾的就不是大乘佛法,記得啊,離開生活的不是佛法,離開群眾的不是大乘佛法。這兩句話,離開生活的不是佛法,離開群眾的不是大乘佛法。要留意到啊,都是在這裡面的。所以這個經文裡頭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義的。

  好,下面來講。“充滿虛空。遍周法界。”

  這句話在《華嚴經》裡常出現。這個叫做“遍虛空,周法界”,意思就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在。就是,這個大悲是無所不在就對了。用我們白話來講啊,大悲的意思就是饒益眾生,在生活中它無所不在,你要怎樣去利益眾生。也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狀況。

  所以離開群眾你怎麼利益眾生,離開生活你怎麼利益眾生?就從生活中來,就從生活中來。

  好,這個部分到這裡來啊,還有一個狀況我們告訴各位。這個“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啦,這個地方講的,用佛教的術語叫做“智正覺世間”。就我們學佛啊,大家學佛所要追求的那個智慧啊,就是智正覺世間的部分。這是第一個世間。

  第二個世間啊,它是“大眾心之所念” 有沒有?“佛知眾生心”,這個眾生呢叫做眷屬世間。那麼第三個呢,就是“佛入獅子頻申三昧,入三昧已,一切世間普皆嚴淨”,這個世間嚴淨是器世間。但這裡講“一切世間”,“一切世間”啦就是指三世間:智正覺世間嚴淨、眷屬世間也嚴淨、器世間也嚴淨。

  佛法講器世間,知道嗎?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自然環境。那佛法對自然環境關心不關心呢?各位,怎麼關心呢?溫室效益,佛法怎麼關心?我們來誦個《金剛經》回向,是嗎?還是拜個大悲忏回向?要不然你怎麼關心呢?假如你認為只有做這個的話,那不叫關心。真的關心,你要參與。

  那麼,我們對於整個地球的溫室效應,你怎麼關心呢?對於整個地球的暖化,你怎麼關心呢?關心只是個理嘛,我們華嚴講理,要有事啊,理事要無礙啊。“我很關心。我很關心啦。”那怎麼辦?那你去開座談會,我來聽,這個叫關心嗎?要不然怎樣?那問題來了。

  佛教徒要參與,怎麼參與?我舉個例子啊。不一定正確啊,那參考看看。佛教徒在生活中啊,對不對?佛教徒要不要率先發起節約能源?佛教徒要不要發起,少用一次性用品、免洗碗筷、用完即丟的,要不要?要不要先發起?佛教徒應該有這種警覺性嘛!

  現在這個時代講求的就大量消費,大量消費最大的特色是什麼?垃圾很多。有沒有?我能不能夠發起,不要再浪費資源,能不能?這個不只是說隨手關燈,隨手關水噢,包括你在買東西的時候,那個提袋能用都可以再用,不要用完就丟。甚至於有好多地方啊,用那個免洗碗筷像這一類的,我們都要想法辦法,不是說積極抵制啦,因為他沒有辦法啊,假如說法律有規定不能用的話,我們就要抵制了。法律既然沒規定,我們就消積地不用,不用那些東西。你能不能做到?

  你看,我們有沒有開始留意到這些東西?你必須要這樣去參與,積極地參與。甚至於少開車,多運用公共運輸系統,有沒有留意到?這個就是啊。

  那當然我是以小老百姓的立場來談,假如我們以國家利益的立場來談,我們更應該要發起。有沒有?我們家裡都有人死,對不對?人死以後我們怎麼辦呢?七七四十九天做七,對不對?我們能不能發起改變一下?把七七四十九天的這個功德啊,改為家裡只要有人死我們就種五十三棵樹。有沒有?那佛教能不能來發起啊,我們認養一塊地,比如內蒙古或者大西北,有人死,我們就五十三棵。大家就盡量往那邊去種,因為天天有人死。

  那種樹啊,不是挖個洞樹苗栽下去就好,你要不要再澆水啊?那每個人在種五十三棵樹的同時,帶五十三瓶保特瓶裝的水。那你就沿路澆過去,沿路澆過去。昨天的人種的,今天沒澆水啊,對不對?他種的就一直沒來啊,後來的人就一直澆水。我種下去就澆,種下去就澆。我告訴你啊,你不僅造林,你也保林、育林,同時進行。要整個佛教界發起。我告訴各位,造林絕對成功,不會不成功。這是真正的放生!(眾鼓掌)

  我們古代的放生不是不對。古代的放生在那種時代。現在你不能放生啊,現代放生,那種很不好的。但是呢,我們也不反對,但是絕不鼓勵。因為那個是傳統嘛。今天我們應該把這些東西賦予一種新的定義——維護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很重要啊。為什麼沙塵暴那麼嚴重?我們北方、西北方這邊,就是沒有森林嘛。那假如我們,這個京省地區啊,北京、河北這邊的人發起,要有人往生我們就往那邊造林。我告訴你,不出十年,那邊一定全面綠化。佛教徒絕對可以做得到,絕對可以做得到。那各位要開始有計劃,要看各位發起了。

  我只能夠說,起到一個引發的作用,下面要全面大家來推動。這是一個功德無量的殊勝事業。

  我們一個觀念轉變就好了嘛,對不對?每一個觀念轉變,然後我們把整個力量集中起來,由寺院來發揮,對不對?那寺院再集合起來,由佛協來發揮。告訴各位,佛教徒的這股力量,對社會的建設與進步啊,居功厥偉。各位啊,想不想?(眾鼓掌)絕對可以做。

  不要以為我們只是個小市民啦,真的,這樣的小兵絕對立大功,你絕對可以立大功。大家要一起來,這一定是不可思議的。

  你假如想說“我爸爸死了我來種五十三棵樹,然後還要天天去澆水。”那當然痛苦嘛,對不對?這個真的是,你看,長江後浪推前浪嘛,對不對?江山代有人才出啊。你不用擔心嘛,而且它是永續的。你把這個觀念一改變以後啊,造林的事業將會越來越紅火。

  像這一類的事,非常可以做,非常可以做。甚至於我們還有很多觀念可以改變。資源回收,也可以進行啊。你就應用一個點,一輩子我們就有好多偉大的事業去進行。

  這就要各位發起,各位發起。我是從經文的方面來看到這些事件,跟各位提醒。而在這個事上面啊,我們理通達,事要實踐啦。這個事你去做到了,不是理論上嘴巴講的啊,實際行為上我們也做到了。不只知道,我們更能做到。

  各位,這個功德大家一起來,好吧!

  那麼,我們跟各位提過這個,幾個定義。大悲的定義跟各位講過了。

  那麼大悲本身它有兩方面的情況。一個叫無為法,一個叫有為法。無為法的部分是指本體的部分,大悲為身,那個身就本體,就是無為法。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這個是有為法。那我們講眷屬世間、器世間也是有為法。

  一個修行人,尤其精進到某一種程度的時候,你一定要注意,要走入紅塵裡,要在有為法上來進行發揮的工作。而這個有為法就是討厭,它不像無為法。無為法,我自己精進,那入定,三摩地,三昧耶,我進去以後啊好美好舒服。那出到世間不一樣。

  有一次我在飛機上,遇到一個老同學的妹妹,已經有四十幾年沒見面了。她在飛機上,她認識我。

  “啊,你是誰?”

  她說“我是誰的妹妹。”

  我說“噢,你都胖了,這麼美啊!”

  她先生在旁邊:“什麼話不講,怎麼用那個字?”

  我說“哪個字?”他也不講。

  我說“我說她胖,胖不好是嗎?”

  “又講!又講!”

  那你就胖了,有什麼不好講嘛!我見你的時候,你那麼小一個,那時候很瘦啊,現在胖起來的樣子那不認識啊。這樣講不啦,講胖不行啦。

  我說“那不要講胖,比較肥啦,好不好?”(眾笑)

  有為法,就是這樣。怎麼講怎麼得罪人家,講胖也不行,講肥也不行,要不然要怎麼講?這個就是有為法的地方,你很難面面俱到。你說這個好,那另一個吃醋。你說那個好,這個不滿。我們不見得是要比較高低,但是呢,你講話,語言就會有這種障礙,有這種困難。

  所以這一點呢,我們要留意到,只要談有為法的事,那必然會有是非,會有對立。但是無為法裡,沒有對立,你要留意啊。所以,你想走入紅塵度眾生,我就常跟各位講,你仔細去參,佛陀的頭上為什麼那麼多包包?就是被錘出來的。(眾笑)當你的頭被錘滿了,你就成佛了。有道理吧?這就是有為法的一種特色了。

  那器世間也是一樣。你必須要把這個東西弄到圓滿,器世間要弄圓滿不容易啊。

  我們在台灣弄了一個道場,跟政府申請到現在五年了。五年還在跑程序,還在等蓋章蓋完。沒蓋完你不能蓋啊,因為蓋了,等下哪個記者出來跟你報一下,你這個不合法怎麼樣啦,你怎麼辦?那你一定等它最後一個章子蓋了,通通通過沒問題,你才能動啊。而且我們還要一再地交待,不能送紅包。在台灣什麼被爆料你都不知道啊,所以紅包絕不能送。而你不送紅包,你就知道,那像比烏龜走路還慢,你看五六年了,它還在蓋,現在剩下最後一個章子還在等。每次一問啦,還一個月,還一個月,永遠有一個月。就像懶人講“明天,明天,永遠有明天”一樣。沒有辦法,你一定要這樣做。

  世間法就是世間法,你一定要先守住世間法的法律。合法為前提,不合法的事我們不做。這個就是關鍵啦。

  那你要熬過去啊。氣,氣有用嗎?你不氣,你就會自己氣起來,不是為什麼。你看,光買一塊土地就給多少錢,那給了以後你就放在那裡。這幾年啦,因為還沒有辦法蓋,多少是非啊。“那錢收一收,為什麼不蓋,是不是吃掉了?”你是不是會被氣死啊?對不對?這種情況,這個就是有為法。

  那人家捐錢,講話也沒錯啊,對不對?到處給你貼大字報。大字報是我們大陸的專長,台灣也有。就是這樣啊,他就這樣搞啊。世間,那你要走的過去。那這裡面當然,它還牽涉到很多問題了,那就是各別細節的部分。

  所以要想,大乘佛法,特別華嚴,強調三世間圓滿,原因就在這裡。

  我跟各位講,你要修行要開悟啊,簡單啦,真的不難。你要成就,也不難。成佛不容易,你知道嗎?成佛真的不容易。成佛除了智正覺世間的開悟、解脫這個成就以外啊,就是器世間難搞啊。為了要度眾生,這個滿頭疱起來,然後為了器世間然後又滿頭疱上加疱,填滿以後才能成佛。

  所以佛陀在往昔生中,這個塵沙劫勞苦修行啊,就是都修有為法的部分,不是修無為法的部分。無為法就真的跟各位講,你只要我們跟你講的那三個資糧道具足啊,要開悟啊,只要你那個條件具足,三個月保證叫你開悟。

  開悟不難,世間法這個難啦。你要去度到一切眾生成佛,世間皆嚴淨,你看怎麼嚴淨,對不對?這都不是你自己所能掌控的。要開悟這件事情,你可以掌控。

  我這次到美國,有個同修一直問,我們就談到,包括道場的組織經營有種種困難。他就問:“你煩惱不?”

  “我不煩惱。”

  “奇怪,你這樣子就不累嗎?”

  我說“我不累,因為我一身是病。”我到美國去就到愛迪生那發明電燈的實驗室去幫他誦經。發明電燈,是全世界最不好的商品。第一個不好的商品就是電燈。

  你又不知道,電燈很方便嘛,對不對?我因為電燈啊,一天我讀書20個小時。白天晚上一直接下去,寫作啦各方面很厲害啦。不是說我厲害,電燈厲害。它使我們人類的生活作息完全違背大自然。所以大家都有病,都是愛迪生惹的禍。所以每次去我都要去跟他誦誦經。跟大家宣布一下,始作俑者、發源地就在這裡。

  因為發明電,發明電燈,使我們人類,人類大腦就特別厲害,好的不用都用壞的,所以就產生這種現象啊。

  所以,你說世間要做好,愛迪生哪有錯嘛,他根本沒錯嘛。他發明電燈照亮全世界,給大家享受不是很好嗎?但是要給你享受,不是叫你熬夜啊。那就問題來了,誰叫你熬夜啊?你的大腦就會接錯方向,你會熬夜啊。

  尤其是認真讀書的孩子,更糟糕。那認真讀書也沒錯啊,要沒愛迪生他就沒燈,他就去睡覺了。所以愛迪生跟認真讀書的孩子就狼狽為奸,結果鬧得眼睛也近視了,身體也弄到肝硬化了。肝硬化不是什麼喝酒了,熬夜的人最容易肝硬化。

  幾十年下來,每天這樣子。好了,我因為這樣忙碌,到現在也一樣。人家問“那你累嗎?”“我不累啊。”“為什麼不累?”“要問愛迪生啦。它電燈一直不累,所以我也不累。”

  這個不累、不煩惱,很簡單。因為你已經掌握到這個本體嘛。失敗、挫折等等這個不動你的心,可以。可是那個不成功的事實是存在的。我不急,誰急啊?因為凡夫都犯因果啊,你知道嗎?你一犯因果,下面的果報要背啊,你犯了因果就要背啊。這個東西使我們急啊,我們不忍眾生去吃惡果,知道嗎?

  所以急是急在這裡,我這裡是沒什麼好急的。我只要把合約解掉,二十一馬上開始解掉,二十一天很快要死啊。所以我自己很簡單啦,問題是大眾不簡單啦。我們要把真理跟大家講清楚,是這個地方難,是這個問題。

  所以跟各位講,真的難的是眷屬世間跟器世間。

  這個是提供給各位看。那,這個轉變也在這個地方。

  那麼下面還有一個,要跟各位講就是“入於獅子頻申三昧”這個東西。

  這個“獅子頻申三昧”是什麼東西?經文一句話就寫過去了,那我們也念過去了。那是什麼?那就“獅子頻申三昧”啊。那是什麼?

  首先我要問各位啊,“獅子頻申三昧”的三昧是禅那還是奢摩它?它是三昧哦。我們,禅定有三個,一個奢摩它。應該一般講的,那個入定以後在那邊如如不動的入大定啊,通常是指奢摩它。那麼中國禅宗的禅是指禅那,那個禅定是禅那不是奢摩它。那這個另外一個叫做三昧耶,或叫三摩地,就是這個三昧。這三個是不一樣的。這個各位知道嗎?這個不知道,就一直念過去,就沒意思了。

  我們修禅定到了某一個程度,就從你不會的,我們叫粗住,剛打坐的時候叫粗住。然後叫細住,然後進入欲界定,然後到未到定。未到定以後呢,會經過一連串的身心改變,那個改造,然後會有初禅特相,那進入初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這個叫四禅定,這個叫色界天的功夫。

  然後超越會進入無色界天,進入四空定。然後再一個滅盡定。這個叫四禅九次第定,由淺到深,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就一個一個上去,然後一個一個下來,這個叫九次第定。

  然後他會進入到一個超越三昧。就是我到四禅定,我不一定四禅、三禅、二禅,我現在一坐下去馬上就到四禅定。那我要出定啊,馬上就從四禅定出來。這個就叫超越三昧,這個就叫大定了。他到四禅八定啊,不要一個一個爬樓梯一樣。他就跟搭電梯一下,噔,直接跳下來了。這個叫做超越三昧。

  超越三昧以後呢,他對於這禅定,在這禅定裡面他可以跳來跳去。可以到四空定,也可以到四禅定,到四禅又可以再跳到四空定,也可以這樣子自在進出往返。這個叫做“獅子奮迅三昧”,知道嗎?“獅子奮迅三昧”。在這裡面,他很自在。那有人就把這個地方簡稱為自在三昧。就獅子奮迅,他在這禅定中,可以自在進進出出,由淺到深,由深到淺。他不一定……因為按照九次第定的話,他要深就一直深要淺就一直淺,半路要再轉回去,很難。那“獅子奮迅三昧”他很自在,他可以轉來轉去。是指這個部分。

  那佛陀的這個三昧裡頭……當然這個“獅子奮迅三昧”以後,還有很多大定,那大三昧顯現的生命觀境是不一樣的。每一種不同的都不一樣,這個我就不跟各位講了啊。當有一天你來修禅定,我再講。來修定還不講,等到你真正到了那個時候,我再講。因為現在沒本事只會,回去只是吹牛而已,沒有用。

  那以在這樣的禅定裡,各位知道,我這樣講你只是這樣聽,這樣聽好像就懂了,那後面有一堆狀況,沒有辦法講。你知道嗎?因為你到了四禅定,有四禅定的人格特質出現;到了四空定,有四空定的人格特質出現;到了滅盡定,有滅盡定的人格特質會出現。那麼,你到了這個超越三昧的時候,有超越三昧的人格特質;到了獅子奮迅三昧,有獅子奮迅三昧的人格特質。

  通常到了這禅定以後啊,我們在修行人來講,叫大成就了,就叫大成就。我的意思不是說我大成就了,我只是說這些人有大成就了,不要一直看我啊。不要說我講來講去,都說我有成就了,我不是這個意思。

  那佛陀當然他成就遠超於這個部分。

  但是他在這個地方,在大莊嚴樓閣,就逝多林這裡,佛陀其實入這個定的時候,以佛陀入這個定的時候,你知道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況嗎?

  有一點啊,像吃過飯,這麼熱的天氣,佛陀拿一把扇子,走走走,走到樹蔭下。吃過飯,拿把扇子,走到樹蔭下,搖一搖,剛剛好打哈欠,靜坐下來,心情平靜下來的時候,就是這個境界。知道嗎?那我們自己回家去試,明天中午吃過飯,拿個扇子啊走到菩提樹下,坐下來,打個哈欠,准備躺椅上面要休息的那種心境。

  佛陀入這個定是很平常的,他本來就在定中。佛陀即使吃飯也在定中,他那個定都比這個定還高。這個定是最簡單的,剛才講的,超越三昧上來,就是這個定。所以他是很自在的一種狀況。

  這個定,到達這種境界的時候,對奢摩它的那種禅定啊……奢摩它就是入定後一直坐在那裡不動的那個定,我們通常稱為奢摩它的定。這種定,當你修到獅子奮迅三昧的這個時候,對於那個禅定就叫做報得,不是修得。知道嗎?下輩子再來的時候,你要入那個定啊很自然它就會入了。留意啊,這是不同的啊!

  我們現在修禅定,要花多少時間,你知道嗎?我算給你聽,簡單的啊。兩條腿弄好會雙盤,大概要三年到五年,要不然你會唉唉叫,第一個;第二個,要把這數息法訓練好,當然一面練腿也可以一面練這個地方,反正這三五年當中,你大概不在水深火熱當中也大概在煮羊肉那一鍋裡面。大概就是那個日子啦,你要這樣子去訓練。而且這種,透過這麼樣嚴格跟痛苦的訓練而得到的成就,我們叫做修得。你是修來的,修得。

  那麼,你修得也不過修到奢摩它而已啊。那你到底能不能夠轉過去,或者心有沒有死了?

  心死叫枯木禅。把心修死了,就是坐在那裡,下輩子呢就當狐狸,叫野狐禅。或者當莽蛇,有沒有?龜鹿二仙,有很多人在講龜鹿二仙。龜仙、鹿仙、蛇仙,那你那個就完蛋了,那就修到外道禅去了。那個就叫修死心,心都修死了。

  我們佛法修的是活心,心要活起來,這不一樣的。

  所以在修行的過程裡,沒有善知識的指導,你常常會修錯了。就算你修對了,也是修得。那你必須超越它,進入超越三昧。然後再超越進入獅子奮迅三昧。那下輩子呢,你就很自在了。

  這種修法叫次第道修法。而我們前幾次有跟各位講過圓融道修法。不過次第道修法,你還是要修,你有福報,最好修次第道,也能夠兼著。

  這個是先跟各位談這個部分。

  那進入三昧以後,要顯現的就是世間的妙用。要顯像出來,那這個下面就是佛陀的顯像妙用。就關鍵是在這個地方,下面啦,就佛陀的顯像妙用。

  所以,我們在學佛的時候,各位絕對不要窄化,把佛法給窄化。現代人因為大腦知識的運用以後啊,一直很想說很快把佛法條列為什麼一條兩條三條這樣掌握啊,是不可能的。因為生命的存在不是這個樣子。

  你用腦筋是單一,是完全窄化。當你用心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聽也聽不到,吃的感覺也沒有了。所以當你專注於某一點的時候,你會茶不思、飯不香、睡不著,對不對?那就窄化嘛,生命整個窄化了。所以過度用腦不是恰當的。

  那個,要跟各位談的是,你要懂得生命是全方位的。全方位,除了這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要同時起作用的全方位以外,你還有一個所謂的第六感,有沒有?其實是第七感。那第七感你要發揮出來,那你就要修到三昧,尤其要到獅子奮迅三昧以上的程度。

  所以,絕對不要窄化,不要窄化佛法,不要窄化你的生命。當你窄化了以後啊,你的生命就會很枯燥,沒意義。人在這世間啊,要活得很精彩,很燦爛,很芬芳,那你就要活得有興趣。

  興趣,你知道嗎?很平常的那兩個字,興趣。高興的興,會寫吧?要活得有興趣。那這個興趣在哪裡?你自己要培養。但是那個興趣不要專一,知道嗎?不要太專一把自己鎖死了,否則那個興趣會變成知識。變成知識就不好了,興趣是生命中的東西。變成知識你就會變成什麼?把興趣拿去換錢、換名,那就是知識化了,不要這個樣子。

  所以我們那個興趣啊,要去享受它。比如種蘭花,你要去感受到蘭花,花的殊勝、花的存在、花的生命。而搞了半天,這個花很好生產啊,這個一年就可以賺多少錢啦,那個變知識了,變名利了。對不對?你要去感受,花的生命跟你的生命相融合在一起。

  所以那個興趣不一定向外培養,你自己都可以培養。在家裡,煮飯、洗衣服、帶孩子,照樣可以養成興趣啊。孩子有什麼?就喂奶,哭啊,叫他不要哭啊。然後給他睡了,睡著以後呢,尿布濕了,又哭啊。哭啊又叫他不要哭,不要哭,又叫他睡啊。哇,那你變成公式了,那你就不會有興趣了。要看他是一個小生命,今天跟昨天有什麼不同,他進步了又怎麼了。你又看到孩子在成長,在獨立,那個興趣你就產生了。

  你要不是的話,那廣告上面打的,小孩子鞋穿到腳痛得要死都變形了,你都不知道。因為你帶孩子像帶雞一樣,雞不穿鞋嘛。孩子衣服穿得太小,你也沒感覺。他說“啊啊,穿不下去了。”“怎麼穿不下去,昨天不是還可以穿嗎?”孩子已經長大了,長胖了,你都沒感覺啊。我看這媽媽也是玩具媽媽,沒有用,都不用心。

  你要有那個興趣,就從生活中來培養的興趣,那個才是精彩。人生你會覺得很有意義,因為你有注意。將來談孩子的故事,你永遠談不完。

  好,這是從這個地方講,獅子頻申三昧的這個部分。

  那個,禅定的修學過程裡,它是專業領域了。我們是希望各位,學佛不要只聽經,行法一定要有。自己回家啊,自己試試看,兩條腿折一折,看怎麼疊起來,這個叫結跏趺坐,你自已要先摸索。而當你是真的想要修學的時候,可以找到善知識。那你不要迷信,用經典的部分來堪定你所學的對不對的部分。

  像剛才這一句話,幾分鐘我就講過了。你要修學啊,沒有二十年你做不到。你不要聽我這樣講,師父在講五分鐘就講完了啊。你回家不一定搞五十年搞得出來啊。那有好的善知識跟你指導,是比較快,但是不能急。這基礎功夫都要有。

  這是這一段,我們跟各位簡單的提一下。這個要展開來講,還更多,還沒那麼容易,光是獅子頻申三昧啊,就不只這個樣子。

  像這個“入三昧已”這四個字啊,就更難。“我搞了半天,進去了以後,不知道。弄了半天出來了,不知道啊,剛才不知道有沒有進去。”所以要進到那裡面去,要進到這個三昧裡面,那就很准確,很准確啊。

  各位知道,各位現在用大腦很准確。你有沒有想過?我舉個例子,你想想看。你有沒有想過,這一棟大樓這麼大,那一堆人走進去,回到他的家裡去,對不對?一堆人從那裡出來。這很清楚吧?沒問題吧?

  你有沒有看過企鵝,企鵝每只長得都一樣。它的先生回來要找它太太啊,它怎麼找?你會說,它們可能有雷達啦,有味道啦,有聲音啦,有頻率啦,然後才找到,對不對?現在科學家都用猜的。

  科學家應該去想一想,站在企鵝的立場,看看人鑽進大樓裡頭怎麼找到他的家。你大概很清楚“我是幾樓幾號就進去了”,對不對?可是站在企鵝來看呢,它怎麼知道你有幾樓,幾樓又幾號?有沒有?那個問題,你把它倒過來看企鵝,企鵝也有那個啊,它太太是幾號啊。是不是這樣?一堆企鵝都在那裡,一只企去鵝找到它太太是怎麼找的?對不對?你去留意看看。

  有次我到墨爾本去,墨爾本有那企鵝,這麼小。這麼小啊,走路很好看啦。我們就在海邊看。那企鵝從海邊上來,然後排好以後呢,它們就排一排啊。然後咚咚咚,那大屁股一甩一甩,甩到岸上以後各人走各人的,回到自己的家。不會弄錯。

  我就問那裡面管理員說:“你們那邊有沒有門牌號啊?”

  “什麼門牌號?”

  我說“要不然它們怎麼回到家?”

  我們是因為有門牌號,你不會弄錯,對不對?那它們有沒有門牌號呢?它們有一種本能,很准的回到。你學這個三昧,就是這個樣子。你會很正確地進入你生命的水平,生命的方向跟生命的標的。你進得去,這個標的啊,叫做生命觀境。生命的境界會現前,然後你會很准確地到達那個地方。知道嗎?這個叫生命觀境。

  那麼要訓練這種生命觀境,你就要嚴格接受我們的訓練。上一次給各位看的“開悟之路”這個圖啊,你按照這個標准走進去。進去以後啊,是很粗略的,這個生命觀境會逐漸現前。過了這個“生住異滅”的這個“生”的生命觀境就很微細了,那就跟我們剛才講的情況,有類似的情形。

  所以,生命,進入到真實生命領域去的生命,其實是很燦爛的。我用一個形容詞,叫做生命的花園。你可以進到裡面去,是非常不可思議的領域。佛法也就是因為這個樣子,所以它才迷人。

  我們很期望各位啊,都能進入這個領域裡。祝福大家!

 

上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20講
下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18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