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24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24講(2007年6月2日) A

  今天我們請掀開經文,看經文第四十一頁最後四行。我們先念一段經文,大家對對地方。

  “如於此逝多林給孤獨園。見佛國土清淨莊嚴。如是十方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亦如是見。”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段帶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那麼,我們先看前面的情況。也就是,“如”就好像,就像在這個逝多林給孤獨園中的情況一樣,見到佛的國土清淨莊嚴。那,這是總結前面,佛的國土清淨莊嚴。

  那麼展開以後呢,就是“如是十方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亦如是見。”也一樣,就跟這個逝多林也一樣。

  那逝多林的情況,我們前面談過了。“忽然之間,廣博嚴麗”我們說啊,這是生命中的器世間狀況。就是,他智正覺世間是以“大莊嚴樓閣”來表達;那麼“逝多林”表達的是器世間和眷屬世間兩個部分,綜合起來的殊勝,就是指我們生命中的整體現象,一個整體現象。

  那麼各位在學佛的過程裡啊,不要把佛是佛,人生是人生兩個扯開了。扯開以後,你修行就不能成就。不可以扯開,他是在一起的。

  這個在一起的觀念是怎麼樣?你從一開始學佛的時候就要有這樣一種認知。你不要讀佛經就歸讀佛經,那這個時候呢,“你面向佛的時候像菩薩,背向佛的時候你就像羅剎”,你又掉到五濁惡世裡頭來了。面向佛時就在極樂世界裡,背向佛時就在娑婆世界裡,那不行,你一定要把他合一。這樣子能夠心性和諧啊,你和社會、家庭才有可能和諧。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根本,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根本,學佛的一個前提。

  你認為只要進入佛門,就是拿著盾牌騎著馬逃入佛門呢,那個“遁入”啊,那你就弄錯了。那是牛頓的“頓”,是頓入佛門,不是騎著馬拿著盾牌逃入佛門,那你就搞錯了。

  所以你在佛門中,你記得,你不能置外於這個世界,不能置外於這個地球, 不能置外於這個社會。你一定要跟這個社會,這個地球,這個世界結合為一體。這是一個前提,在修行這一點中很重要。

  很多人不能體會這一點,一直以為學佛是一個很特殊的狀況,這樣子很不好。

  現在我要在這裡把前面作個總結,來跟各位談談,你在修行中要怎麼進行?

  因為這個經文所講的不管是“其地堅固,金剛所成”,或者說“其地堅固,金沙為地”,都不要緊。那,就我們每位因地的修行者來講,我要怎麼樣的其地也堅固?不要說黃金,鑽石所成,金沙也不錯,那你要怎麼修?這是個關鍵。

  虛空之中,逝多林的虛空,那是那麼的美,那麼的莊嚴。這是為什麼?就像這一講的“國土清淨莊嚴”,他是怎麼來的?

  那,經文裡分三段,前面講的三段。一個講地,心地,就是智正覺世間的這個部分;一個是講虛空之中,就是器世間跟眷屬世間的這個部分;第三個講的,他要那麼殊勝就是來自於他的生命因素。生命因素中,就是那兩個最重要的清淨善根跟白淨法聚,這個為根本。然後呢,你就能夠到達那不可思議的境界。

  那理論上這樣講,我們也很希望能夠擁有我們後面所講的,這八個能力。一共十個嘛,前面所講的基礎的一共八種能力,希望能夠兌現。

  但是我們修了老半天,煩惱一堆,苦悶無量,苦酒滿杯。怎麼辦呢?學佛修行搞了那麼久,結果是我們世間事不能如意,事業也不能如意,家庭煩惱,身體健康也有問題。那怎麼辦呢?這個在修法上,你已經產生偏差。而這種偏差絕大部分都來自於你對佛教認知的不夠。大家以一種意識形態一頭栽進去,你不是佛教徒,你是佛教的叛徒。你不是佛陀的信徒,弄清楚啊!一定要弄清楚,

  因為你弄錯了,不是你修錯了,你根本就弄錯了。

  尤其,我要告訴各位,我們要學佛,每一個人你都要很冷靜地仔細地自我反省。你也不必挖苦自己,但是你要檢查一下,“我的人格性健全否?”“我的人品是否很正常?”尤其不能有嚴重的瑕疵。

  我們簡單地給各位列了五個因素。

  第一個就是人格一定要健全。人格就是一般講的人格。你知道所講的人格是什麼嗎?我跟你說一個簡單的定義,遵守法律與道德的能力。假如你沒有遵守法律沒有遵守道德的能力,基本上人格是有問題的。這個定義就已經很清楚了。不要以為人格有多抽象,這個不抽象。

  第二個人生觀要健全,不能偏激。“凡是”“一定”一開口常常講這種話的人,大概人生觀都有問題。不能用“凡是”“一定”等這種以偏蓋全的字眼。你永遠記得一句話,凡是簡單的結論必然有嚴重的偏差。

  尤其對人,凡是人都有貪嗔癡,是沒有錯了。但是呢,貪嗔癡有輕有重啊,你不能把人都看成邪魔惡道,那不是了,也有好人,也有壞人。大致人群中三分之一好人,三分之一壞人,三分之一馬馬虎虎,可以好的也可以壞的。那你不能說凡是人都是壞人,那不行的。

  所以講“性善說”、“性惡說”本身都不對,那個環境影響的因緣很大。

  所以我們佛法講因緣,因為你受到什麼因緣的影響。所以我們在看人生觀的時候,每一個人你是不是客觀中正,這個很重要。

  第三個心理要健康。身心當中啊,心理健康、心理健全很重要。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全那都不行。

  第四個人性不能扭曲。你在成長過程中被家庭或被環境把你壓抑過度了,你自己都扭曲了,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必須做矯正。

  怎麼矯正啊?照講,這不在佛教的范圍裡,但是現在的佛教要顧及這個層面。

  對於人格性有嚴重偏差的人,那要加以矯正,這不僅是心理問題,不僅是心理醫師心理咨詢問題,這裡面牽涉范圍太廣泛了。

  第五個叫人際關系。一個人際關系不好的人基本上都有問題。而且你會發現人際關系不好的人,特別喜歡進入宗教領域。不只佛教啊,我講的純屬事實,萬一說到你,不要對號入座。自己要想辦法矯正自己。

  這個矯正是必須的,我們不必,而且我要奉勸各位,對於人格性不健全的人我們要帶有引領心、恻隱之心來協助他來矯正。

  那,絕對不要當面跟他說你人格不健全,那你要叫他去跳樓了,這不能這樣的。人都有面子的,自尊雖然是面具,你還是要幫他保留一下,但是要協助他做矯正工作。

  你要帶有慈悲心,你能不能幫他怎樣矯正,那是智慧問題。那我們沒有辦法直接幫助他,可以協助來找其他的人幫助他。這個是很重要的,這是無量功德,告訴各位,這是無量功德。

  俗話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其實你幫助一個人進行心理矯正、人格性矯正,功德勝過救人一命。

  尤其是現在競爭激烈的環境跟社會裡面,那種不健全的人很多。不見得五方面都不及格,只要有一方面那就問題大。他經常情緒化,偏激,五個當中有一個出問題就會出問題。所以我們要多留意。

  那麼你既然學佛了,那自我反觀的能力一定要培養起來。同時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你也要留意,假如有這種偏差的人你要怎麼辦?

  我告訴你,你假如是單位領導,或者是自己弄個企業單位,你用人的時候要稍微注意一下。這個講稍微,是輕一點,你遇到人格不健全的人你就麻煩大。

  我們在道場裡,人格不健全的人,我們是一定要接納。你知道嗎?所以道場裡頭很沒有效率,就因為裡頭有很多人格不健全的人。而人格不健全的人進來怎麼樣?他就消耗你的生命能量。

  天天吵架、對立,然後請師父指正“你給我評評理”,“你看這樣對不對”,“這樣可以嗎?”一直出這些狀況,那各位就一直耗的生命在這裡了。什麼事都別管了,那反正好像兩只烏龜在吵架,你怎麼樣都扯不清。你一定要把他擺平,要不然他會鬧個不可開交。從擺平的人來講他在修行,可是從事件的推動來講啊,他是泥濘,無法前進啦。

  所以說各位,你以為師父好當嗎?(眾鼓掌)

  很多同修常常問師父問題,他問什麼“鳥問題”啊!師父能夠說“那你不要問這個,你換一個。”他就“換鳥毛的問題。”對不對?他只有那個問題,沒有別的問題。這叫做心性出了問題,沒有辦法了。

  這個是要留意。這是第一部分。先弄清楚,你才有辦法講修行。

  那我們,假設各位,這個人格性的成績是八十分左右。在座的,我要告訴各位,是指五項都要八十分左右。

  真的你想要到達這種修法,經典上面所講的這種修法的話,你最少要達到八十五分以上。

  那我告訴你,人格性不及格的人,他一定以為他快九十分了。你知道嗎,所以一直想要急著說“師父,你告訴我,要修哪個法可以最快成就的?”那基本上,就只能叫他好好念佛。為什麼好好念佛呢?就好好做人格性矯正工作。

  那你假如要照這個法這樣來修,一定要八十五分以上,是指說你來修密法。要修密法的人啊,要八十五分以上。

  密法要怎麼修啊?哎,這個問題就來了。這要准備大灌頂了,你頭先准備哈,怕會夠不到你啊。(眾笑)

  我要跟各位談的是,密法你要認識清楚。我們華嚴宗本身有華嚴密,華嚴密法。那你會覺得說密法在哪裡?我先把這個背景跟大家講一下。

  我們中國叫做八大宗派,大乘八宗啊。其實八宗要分兩個部分,一個叫做四大教派,一個叫做四大宗派。

  四大宗派就是禅、淨、律、密,這叫做四大宗派。

  那麼華嚴,法性,法相,天台呢,這叫四大教派。

  所以呢,四大宗派跟四大教派它們是這樣分開的。

  那麼,假如以四大教派來講,我們華嚴宗屬於四大教派之一,這個叫做華嚴宗。在這個四大教派裡頭的華嚴宗這一派呢,以宗來講,他可以修禅,可以修密,可以修淨土,可以修律。這裡叫做四大宗派。

  四大宗派是四種行法,禅、淨、律、密。華嚴宗裡頭都有行法,都有行法。

  那麼你要修密法,那你就修華嚴密法,因為《華嚴經》指導的密法叫做華嚴密。

  那麼同樣的,法相宗也可以修。現在一般講的,我跟各位講,一般講的藏密是屬於法相的密法,藏密是屬於法相宗的密法。那個東密,東密有很多系統,大部分東密也屬於法相的,但是他們不太一樣,雖然是屬於法相。

  你看,只要是講五方佛的,都是法相的密法。講五方佛他一定講到,轉九識成五識,轉八識成四智。有沒有?那麼因為是五方,五佛,五自尊呢,那這種講法都屬於法相宗,轉識成智的這種密法。而我們華嚴的密法不在這個系統。因為這個系統我們通常叫做南傳的密法,叫南系密法。

  華嚴的密法是北系的密法,這個不同。所以我們是以胎藏界為主,它這個法相的密法是以金剛界為主。

  那麼天台也可以這樣修。

  同樣的,你又反過來,你是禅宗的話,你可以教在華嚴,禅宗也可以教在法相,禅宗也可以教在法性,禅宗也可以教在天台。好,這個是這樣相互的。

  那麼我們今天定位,從華嚴來著手的話,禅、淨、律、密,你都可以修。那麼你定位在禅宗的話,以禅宗的立場你來研究什麼經教啊,這叫教觀雙舉。雙舉嘛,這個止觀,禅修止,那觀呢,你要修華嚴觀、天台觀還是法性觀,還是法相觀,那你要按照這個指導來修。這叫兩足,這福慧要雙方面來修。

  那你要是密法,展開來也可以。這個是圓融的,他的整體性才有。

  那我們在跟各位講的,這個,講這個佛國土,“佛國清淨莊嚴”的這個前提講他是一個整體性,生命的整體性來發展的。這生命的整體性,前面我們跟各位講過。

  為什麼在經典這個地方只講“佛國清淨莊嚴”,而不講佛的法身莊嚴呢?這個就在這裡出現了,對不對?為什麼呢?

  因為,到了這個佛的境界,佛的法界是等於佛的法身。換句話說,全法身為一法界,全法界為一法身,法身法界是相等的,是同一體的。像“佛國清淨莊嚴”那就是講佛的法身莊嚴、佛身莊嚴,是同樣的意思。

  我們在這個地方,常常把他分開,因為你會覺得法界莊嚴是講器世間,那麼佛身莊嚴是講智正覺世間。那麼到了佛的境界是沒有這樣區分的,講法界莊嚴就是法身莊嚴,講法身莊嚴也就是講法界莊嚴。這個是講這個層次,這樣的層次。

  那告訴各位,你最好不要講這種層次,因為你夠不上,你現在的法身沒有兌現。你在娑婆世界裡,你的法身他的名字叫煩惱。煩惱即菩提嘛。對不對?那你這就麻煩了。

  所以在這裡面呢,有個愛染明王。我們的華嚴密法裡頭有個愛染明王法,他就修煩惱即菩提。有一個不動明王,可能大家比較清楚,不動明王就是生死即涅磐,那你要轉生死即涅磐,那就修不動明王法。如果你要煩惱很多的話,要馬上轉成菩提清淨的話,那就修愛染明王法。

  時到末法時代,愛染明王就成為秦人膜拜的對象。因為愛染,有感情的話怎麼辦?感情是煩惱最大的地方。沒感情就沒煩惱,這句話好像有問題,但是呢,有感情一定有煩惱。這個就很麻煩了。這個就煩惱轉成菩提的一個專門的修法。

  這個部分我就詳細不跟各位談了,以後有機會我再跟各位談這些法門實修的狀況。

  那現在要跟各位談的是,你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之下,要怎麼樣去修?這樣一個法是不是很重要?

  我相信有很人學過什麼,元音老人的什麼,心中心法。有沒有?在座的有沒有?舉手看看,不用擔心,我不會打你啊,有修過就表示大家在佛門中都很精進,你修過這些法。

  聽說修了一千座就會開悟,對不對?我想很多人都超過一千座,是滿頭大霧。為什麼呢?這裡面會牽涉到一個問題,不是他講的錯,他講的沒錯,是你在修法中出問題。這個修法本身的指導是很重要的。

  我們修法有四曼。

  佛曼,叫大曼陀羅。佛曼是什麼?佛曼就是生命的本質。你要突現的本質是什麼,那個生命因素是什麼,你要突現哪個生命因素?你要定位。沒有定位,佛曼不存在,你就只有一個佛像擺在那裡叫佛曼,那是佛像。你的生命因素這個實質的東西要突顯出來,你本體沒有顯出來,你只有相上。

  當然,顯出那麼抽象的生命因素,你看不到,所以呢要有個佛像作代表,是這個樣的。那你只有佛像沒有那個本體,那個佛像就不起作用了。知道嗎?所以你那個佛像要出來,你的定位要出來“我要做什麼?”

  所以我跟各位講說,事相你一定要有,我們在圓融道好修的原因就在這裡。你要做什麼?

  譬如我說,這個學校,很多偏遠地區缺少老師。大家都不太想去,因為那裡偏遠又不好,生活條件又不好,那我為什麼要去呢?那能不能來發願“我就來饒益偏遠地區的孩子,盡形壽,沒有什麼退休不退休,退休了我還是繼續留在那裡教,不領薪水還要教。”你要有這種勇氣。這個才叫定位嘛。

  不要說“我去就去,聽說到那邊薪水加一倍,然後回來就可以升官,有個好學校。”那制度它是會這樣,為了獎勵人家到那邊去,要不然人家都不去啊。去那邊可能待遇比較好,那回來升官的機會比較多。那你假如是這樣,你就是世間人。

  你要想做一個修行人,“我去就不回來,死在那裡也要死在那裡,我就終身奉獻出去。”這就定位嘛。定位下去,你那個生命的因素就突顯出來了嘛。對不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要領啊。

  好,這個就是“佛曼”,你定下去。

  那“法曼”就是要有一個美麗自己的,一個,現在的話叫Slogan, 有沒有?一個口號,口頭禅,古代叫做口訣。那你定位,口訣要跟你的師父要,要個口訣啊。

  那古人在修行上“千裡尋明師,萬裡找口訣”,走一千裡路要找明師,走一萬裡路就是要找口訣。師父不見得有口訣,找了十個師父還不見得有一個口訣給你,所以說“萬裡求口訣”。“千裡尋明師,萬裡求口訣”就是說要法曼。

  第三個是三昧耶曼。三昧耶曼是願力。當然你的本質出來,你的願力一定相應啊。對不對?

  你說“我到那邊要寫詩,要寫什麼,做對子,將來要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啦”你去死好了,那你的發願、本願跟那定位就弄錯了。

  那個本願一定跟生命因素相應的,所以通常我們本願在這個地方就是與口訣和佛曼,就是法曼和佛曼相應,這個地方就附托上去,附托上去以後就每個人會因為他的個性和做法不一樣。

  譬如,要到那個生活環境很不好的地方去當老師,各位你不去不知道啊,那邊教書為什麼會不好教啊?

  因為到農忙時期,父母都不要子女去讀書,為什麼?因為家裡沒人割稻。那你上課上一段常常會找不到學生。那你就要到家裡一個一個去找,那一個一個家裡也沒半個人在,因為統統在田裡。

  那你要碰到怎麼辦?很簡單。爸爸叫我割稻,或者爸爸叫我插秧,爸爸叫我做什麼,他就不上學了。好,這個時候你要怎麼辦?

  那每個老師面對這種環境,他的性格就會起來了。我要教你,你不要,要怎麼辦呢?要吃飯,沒飯吃哪裡有可能去受教育呢?好,這個時候你的性德,也就是三昧耶曼,就會起作用了。

  我要愛語或者我要耐性,或者白天你不去不要緊,晚上來上課,可以不可以?那你能不能夠白天幫他們,晚上來教他們。唉,這是真行者啊。那當然我是是舉例,我沒有叫你一定這樣做。

  那麼,每一個人的個性會展現出來的那種願力是不同的,你要這樣去記。

  那麼,第四個叫做羯摩曼。羯摩曼是供養曼。那真正的部分,修法的這個是在供養的部分,是羯摩曼。

  這個羯摩曼,因為前面那三個都已經定了,大概沒什麼變化,那有什麼變化挫折就回來禮佛,拜忏嘛。對不對?好,那供養曼的問題就出來了。

  真正在修法的時候不要盲目地供養,你要供什麼?而我們跟各位講過,供養要隨緣,隨分,隨力,隨喜。

  那你到那邊不可能說從這邊買了很多東西到那裡了,遲早你會供養完畢啊,所以你只能隨緣,隨分,隨力,那當然要隨喜啊,那你因為本來就要供養。每天修一座法到兩座法,沒時間每天也要最少一座法,一定要修。

  這個供養就當地的情況來供。那你是生產大米的你就供養米,是生產大麥的你就供養麥,或者是生產小米的就供養小米,你不一定要特別托人從哪裡買來。那假如有那個機緣呢,人家從外地帶來什麼來供養,你就隨緣嘛,對不對?有多少供多少。

  那邊有花,就當地的花,你不要一直想著一定要這邊的牡丹花,那你就有什麼花就供什麼花。有什麼水果就供什麼水果,你也不一定非得說是什麼黃色,綠色,紅色,白色,那可不一定。當然有最好,沒有無所謂,你只要隨緣、隨分、隨力、隨喜供養。

  有很多人很執著,說一定要如何一定要如何,這個我們不主張。我們只主張你隨喜、隨緣、隨分、隨力。就當時所擁有的,那你進行這樣的一個供養。

  而那供養的布置如何呢?也都隨,四隨。因為你不可能從這邊帶一大堆供養的法器過去啊,供養具過去,不可能。你在當地,就有,你就布置,沒有,那你就拿供品就好了。

  比如我們這裡有這個供盤,把西瓜放這裡不錯。那沒供盤呢?那西瓜直接放上去嘛。那你修到一半,西瓜它老會滾呢。這樣擺上四個之後,“咻咻咻,菩薩來了它就滾掉了”。那無所謂。在修法的時候會有很多境界,你不要自己去解釋“唉呀,這樣會不會怎樣啊?”或者“是不是菩薩來了,多殊勝啦。”你不要這樣胡思亂想,你就好好修法,修完就好。每天做每天固定的功課。

  但是這裡面有這樣一個狀況我要跟各位談的是,你那個事修有沒有在進行?事修一定要進行。

  不管是剛才講的,到偏遠地區去當老師,或者你發願要當無國界醫師,有沒有?有沒有聽過?有無國界醫師嘛,對不對?或者呢,我要造林,或者我要抗暖化運動,這些都可以。你要做這些,這些工作是你發願的,那你要做。

  那進行這些工作,不是每天都在進行的,有時候有事情要做,有時候沒事情。那你還要進行的一個工作就是,搜集這些事業上面的資訊。然後呢透過你在實修的這個部分的生命內在的體驗,這個體驗跟你這個事業相結合的時候,那才是真正偉大的地方。你要留意到。

  這裡面有兩個功德。

  第一個,你在做一種真的為人類盡心盡力的事業,你是在做了。

  第二個,你在做的是內心的體驗。這個體驗會激發你出來不可思議的見地。那個見地,你不必去抄襲別人,不必。你假如用大腦搜集知識的話,當然你會有知識的抄襲,但是你有生命內在的體驗。

  為什麼我跟各位講要搜集資訊呢?你資訊只要看過就好,看過就好,你不一定要去記錄它。但是你一定要有資訊,不然你會枯竭。知道嗎?你要擁有充沛的那種活水源頭。那資訊是活的,你的體驗跟你的資訊在什麼地方要相應的時候,它自然就蹦出火花。而這個部分是修行人的特色。

  你不要以為說“我在修行,那我不看電視,那我不看報紙。”這沒有錯,那沒有必要的,哪個歌星哪個影星演什麼戲,那當然你不看。可是這事業本身的資訊你要有。你要抗暖化要抗到哪裡去啊,什麼叫抗暖化運動,到底世界上發生什麼事情?你都不知道你怎麼抗暖化?那就是無用的口號。

  所以說你資訊要很清楚,對於這世界的脈動,你要掌握很清楚。

  這個是各方面的。因為你的定位跟發願在哪裡我不知道,那我沒有辦法給你講的太多,我只能舉這兩個例子。

  這個裡面就講到,你對眷屬世間跟器世間的貢獻。

  這個法你應該修了,所以你才可能整體性的、生命的、全方位的、理性的作用。這是圓融道修法的最大特色,也是密法在進行的時候最好進行的地方。因為它是理與事能夠圓融、同步進行的,一個很完整的法。

  所以我們要告訴各位說,學佛人,尤其修我們圓融道的人,或者修密法的人,不能夠只關在關房裡頭精進。那個時候可能很會相應,你坐在那裡口渴了,馬上雨神就來送水來了。會不會送太湖水,我就不知道。聽說最近太湖出狀況了,那你沒有弄好,請到太湖龍王來了,你就麻煩了。

  所以你必須要跟我們的世界相接軌,不能置外於我們的世界,不能置外於我們的社會,那你才能起慈悲心嘛。你已經離開我們這個世界,你怎麼才能起慈悲心呢?

  我常常在笑我們這些偉大的同修們,都是“關著山門普渡眾生”。你要“眾生無邊誓願渡”,那請你走到社會上去渡眾生嘛,怎麼關著山門然後普渡眾生呢?拼命在閉關,也在“眾生無邊誓願渡”。

  你閉關怎麼能“眾生無邊誓願渡”啊?你說“我這個法一修,馬上虛空加持。”加持個鬼啊?誰都沒看到,你虛空加持,加持到太平洋那邊去了?不是。

  你一定要走入群眾,跟群眾密合。知道眾生心裡有哪些問題,知道社會有哪些狀況,這樣你就不會與社會脫軌,與眾生的心不會脫節,那這樣子你才能夠,叫做渡眾生嘛。

  各位要知道,學佛人尤其是佛教的知識青年,是這個社會的頂尖分子,是最優秀的,因為你有一個別人所沒有的,叫做生命的內在體驗。那內在的體驗他所綻放出來的,那種生命因素是非常優秀的,是這個社會所最需要的。那你能夠在這個地方盡形壽,為眾生奉獻,為眾生服務,這是不可思議的功德。

  各位注意啊,修行是絕對活生生的,不是閉門造車的,不要把他變成迷信的勾當,絕對不是這個。

  修行本身是生命改造的工程,他要轉凡成聖。你要轉凡不能成為聖人,那你要做什麼?不是你自己關著門在那裡精進、精進,不是。古代這樣子可以,古代這樣做我們不否認,因為他本來就在封閉的世界裡。而今天已經不是了,今天是訊息的時代。

  所以我們要“理事無礙”,堅持這種氣度。這個一定要的,所以在整個修法中,密法是非常適合我們當代每一個佛教知識青年來進行的。他不需要多忙碌。

  密法不神秘,你不要以為“不可說不可說的”那個叫密法,那個大概都是壞蛋在搞的勾當。佛法不神秘,尤其密法更不神秘,它只是不可思議而已。因為你照著這樣子,它的象限轉移,忽然之間它會進入到不可思議的領域。

  那你要是沒有生命內在的體驗,那個忽然之間在你的生命中永遠不會出現。你只是忽然之間睡著了,誦經誦一誦忽然之間睡著了。那跟經典講的忽然之間不一樣。

  好,這一點我們事先跟各位談,修行是絕對可以轉入那個境界。而轉入那個境界前的前行,和必須具備的條件跟因素,你一定要弄好,一定要具備。你才有可能去感受到,為什麼在佛的領域裡,他的法界等於法身。這是個一體的,所以當你成就的時候,法界、法身是二也是一,是二是一。

  所以你把他分開看,器世間是器世間,就是法界,看智正覺世間就是智正覺世間,這時候你就看到了為什麼“一切唯心造”。心就是法身,當法身現前的時候法界就在那裡,法界就是法身啦。

  我們不叫一切唯心造,我們叫做“唯識所現,唯心所變”,都是你的心識起作用。知道嗎?有沒有聽過,有嗎?唯識宗就講“唯識所現,唯心所變”。所謂心識,那個都是第二意識,第三意識,那個心意識在起作用,都是識性的作用,都是大腦的作用,六、七、八識在那邊轉的東西。

  那假如一講到那個一真法界的時候,那法身所現的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法身所變。

  當然,你現在用大腦用眼睛去看的,那都是識辨心性的東西,不是一真法界裡面所講的“法界等於法身,法身等於法界”的領域。

  好,這個部分各位一定弄清楚。

  我們學佛的朋友們常常有這種情況,這個佛教的經典很多,語言、術語也很多。你常常會有那“不是說什麼什麼嗎,不是一切皆空嗎?”一切皆空那你精進干嘛?精進也空啊,對不對?一切皆空,那修法也空啊。不是。

  一切皆空是指,阿羅漢正在開悟的那個過程裡,那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對於我們凡夫來講,我們根本不能用這個詞,是你根本用不上。在破無明的時候是一切皆空,因為無明是有執著的,那你要破無明,一切皆空是很重要的,一切皆空的境界也很重要。

  但是破了無明之後,就坐在那裡給人家拜嗎?那時候是從無明或者本體空性上面要起無邊的妙用,那就不是一切皆空了。眾生是森然羅列,那你如何教化,如何讓他覺醒,這個時候你無邊妙用要起,那不是空不空的問題。

  所以在真空妙有之間啦,我們常常錯用,錯用他的術語,這個時候你用詞就不夠精確。這是一個部分。

  好,那麼有個理論,我還要再跟各位談一遍,講這個一真法界。

  我們這裡叫世界,叫世間,叫娑婆世界,叫五濁惡世。那麼淨土宗有一個詞匯,我想借用它來跟各位講一下。念佛人知道他有九品往生,對不對?那我這裡有四土,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有沒有?這個聽過?有沒有,請大家看一下。

  那到底四土有什麼不同?

  大家都會定義。凡聖同居土在哪裡?我們這裡就是凡聖同居土。

  聖人住的地方在哪裡?五台山,清涼山,文殊師利菩薩常帶一萬個菩薩在五台山上面精進修法。所以我們常常去,都去那邊找文殊菩薩。那文殊菩薩也說,當你發心要去朝五台的時候,他迎一千送八百,他到一千裡就去接你了,送你到八百裡的地方,他才回去。而我們去了好幾次啊,那文殊菩薩在哪裡?從來沒見過,對不對?那你那種情況,根本你看不到。

  我們先把這淨土的問題,先跟各位解釋一遍。

  大家聽過吧,有一個上帝。有一天無聊,想一想就按照他的世界,因為他是萬能的主宰者,他就按照他的世界創造了這個世界,花了六天的時間,六天以後他很累了,所以第七天大家要休息。那這六天裡他創造了山河大地,創造人,創造一些動物,然後呢又覺得這樣太枯燥了,又搞了一些山泉河流大海等等。覺得這樣不好,又弄了一些動物來陪伴人類。那麼,搞了很多果實出來,讓人類可以吃。他搞了一個人叫亞當,亞當一個人無聊,就拿他的一個肋骨造了一個女人叫夏娃。是不是?

  這樣子在伊甸園裡應該很美好啊,可是這裡面就來了,這個上帝是萬能的,今天的人類為什麼有好人有壞人呢?有世界戰爭呢?這裡問題就產生了。可見上帝所創造的世界是不夠美好的。對不對?所以,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

  你要留意到,上帝以為他是萬能的,但是所造的世界是不夠圓滿的,這個叫世界。

  這個呢,叫做娑婆世界,也就是四土當中的方便有余土跟凡聖同居土。他才能創造,創造也沒用。他也只能創造這個世界,這個是用欲望所創造的。所以,這種上帝為什麼要創造這個世界呢?你不能問,因為是上帝的欲望。所以我們這個世界都有欲望。

  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那是他的妄想,上帝的妄想。你不能夠對他說,你妄想為什麼不弄好一點?干脆不要創造人就好了嘛。對不對?那上帝的事你無權問,他不准你問。

  其實佛都很清楚。因為你是欲界中人,所以你有欲望;因為你是欲界中人,所以你有妄想,你才會創造這個世間。知道嗎?所以你呢,不要用妄想不要用欲望,這是這個世間修行的重點。

  那你有在修,而修得不太好,所以叫凡聖同居土。對不對?你周邊修的叫方便有余。佛法比較慈悲,所以說方便有余,統統攝受了,連阿貓阿狗通通受進來,不會拋棄你的。

  菩薩,他也叫世界,也可以叫淨土。就是菩薩是經過長久的修行,突現他的生命性德而完成的這個世界。但是菩薩的這個世界是真實的,不過呢,不夠完美。菩薩的世界是真實的,但是不完美,還沒有到十全十美。

  那麼神所造的世界呢,根本就是虛幻的,是他的欲望跟妄想所造的。你要留意這一點啊,所以他叫做方便有余土。

  因為有人在修行,所以叫做凡聖同居土。

  但是菩薩的世界他是真實的,所以叫實報莊嚴土。但是他還不夠完美,但是他是真實的啊。

  那很多人,初學精進修行的這些阿羅漢,就證得阿羅漢的,那都能夠到菩薩的國土去,絕對沒問題。兜率天彌勒內院跟菩薩的淨土,他是不夠完美,但他已經九十九點九九分。知道嗎?他已經接近完美了。這個是聖人的地方。

  那五部梵天?有沒有?五部梵天。就三果,在這裡修到三果的,然後到天上去證阿羅漢的,那個也是聖人,凡聖的聖人所住的地方。那個地方大概六十分,六十分的完美,還沒有到八十分以上。五部梵天,他也是聖人所居的地方。

  但對我們說,天上人間來往,有沒有?初果以上啊。二果是一來往,到天上再回來就證阿羅漢了。那初果是天上人間七次來往證阿羅漢。那個天上人間來來往往的,都可以叫做聖人所居的,但是成績都不高,大概五十分以上而已。

  那,彌勒內院,兜率內院啦,那是九十九點九九,因為他已經要成佛了,他因緣成就他就下來了,只是那一點因緣還沒成熟這樣而已,所以說九十九分以上。

  那,佛的淨土是完美的,他是所有的生命因素通通兌現的,所以佛的淨土通通叫做常寂光土。

  各位知道嗎?要你能分出來嗎?常寂光土就是一真法界了。所以佛與佛的國土是一樣殊勝的,通通是常寂光土的。所你不能夠說“這個佛殊勝,那個佛不殊勝”不能這樣講。凡是這樣講“這個佛殊勝好那個佛不殊勝”,“這個佛國度好那個佛國度不好”的,那種人不了真實意,不是大乘佛教徒。你要了解到,要弄清楚。

  因為都是常寂光土,都是一真法界,所以平等平等,無有高下。但是他的第一次突顯的生命因素不一樣,所以佛的名號都不同。因為他的性德不同,突顯的性德不同,所造的世界殊勝莊嚴,也就是說偏重的重點有不同,可是他基本的量等量,因為所有的生命因素都達到一百分。

  那麼全法界為一法身嘛,所以他們的法身是一樣的,所以他們的法界也是一樣的,那你怎麼可以說哪個高哪個低呢?所以會說“哪個佛的國土好,哪個佛的國土不好”這個本身是不對的。

  你要從這個地方,世界,佛國土來看,從這個四土的這種表達方式來看,就可以看得到。

  你不能夠說,“阿彌陀佛的世界是常寂光土,那藥師佛的世界是實報莊嚴土”。這個人是欠錘。因為同樣是佛的話,都是常寂光土啊。

  那,實報莊嚴土是菩薩的淨土。因為他是生命因素突顯出來的,所以實報莊嚴土的這種淨土,從菩薩來講,那是從六十分到九十九分之間。佛的淨土是一百分的,統統是一百分的。那菩薩淨土,這裡就有很多差別了。對不對?

  那神呢,什麼所創造的,那個不叫淨土,那叫娑婆世界,各種不同不完美的虛幻世界。所以我們講這個世間是虛幻的,這個世間的虛幻不但是法身虛幻,因為他不是證得法身,他是色身,世界也虛幻的,所以叫虛幻的生命,虛幻的世界。他是欲望與妄想所構成的。

  而菩薩以上的世界是實德所構成的,所以說他是真實的。但是菩薩不夠完美,佛是真實的又完美的。

  那你這樣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定義清楚了嗎?不能夠不清楚,弄不清楚就不要說聽我講經啊,我都已經交待清楚了。(眾鼓掌)

  這個叫做“淨土灌頂”。(眾鼓掌)不要搞不清楚,淨土在哪裡。

  我們這個世界很多人想到淨土去,為什麼呢?因為這裡太苦了,為什麼很苦呢?“因為我兒子不聽話,所以我很苦。”對不對?“我賺錢賺太少,所以我很苦。”不是啊,是因為你欲望太多所以你很苦。你不要老是推到外面去,說這是外面的因素,都是我們的欲望,我們的妄想。

  你去留意到啊,這淨土在哪裡?

  所以,心淨則國土淨。心要淨也容易,“心淨”兩個字,要你的心淨下來,清淨起來,不容易啊。要沒有妄想,沒有欲望。好,這是一個關鍵處。

  這是我們從這個部分,來講一個法門的修學。其實你可以具足這些,你都可以。但是你自己本身要具足的,那五大人格性,這個誰都沒有辦法替代。

  我們只能夠說,學佛人對於五大人格性有缺點的人,應該抱持著一種關懷,一種憐憫之心,一種慈悲之情,來提拔他,幫他。每一個人呢,都應該有很深刻的這種自我反省的功夫。

  不要一直自以為說“我的人格性怎麼樣”。你的人格性多高啊,不是自己講的。你要是在修學,這種功課在做的過程裡,能夠越來越沒有煩惱,自己沒有煩惱。那麼,家人會開始贊美你“最近改變很多了”,族裡親戚朋友們同事們也會一再地贊歎你說“嗯,你變了很多啊。”“你到底是怎麼了,怎麼變得這麼多?變得這麼好?”不是變壞,變壞不算,都只有變好的。那就表示你的人格性健全,你在修法上已經很穩定地在成長你的生命,這個就對了。

  假如不是這樣的話,我們都要一再地反省跟檢討。

  我想這節課,先跟各位簡單地講到這裡,我們先休息一下。

  《四十華嚴》第24講(2007年6月2日) B

  對於剛才提到的淨土跟世界的觀念呢,大家一定要弄清楚。

  他的差別就在於,我們的世界是因為妄想跟欲望所構成的,而淨土則是從德行來成就的。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差別。

  那麼菩薩是德行成長過程當中,有一個德行的兌現,一直到全部兌現。全部兌現就要等最後的一個因緣,那就是下生成佛。所以我們看到,生命因素單一的成長跟全部兌現,以及一個國土的一方成就跟全面成就,那就是實報莊嚴土以及常寂光土的區別。那麼,一個生命因素的兌現叫菩薩。菩薩的生命因素全部兌現了,就叫成佛。

  那佛菩薩的區別你也看到,實報莊嚴土與常寂光土的區別你也看到。那這就很清楚了,我們對佛法裡頭的這些重要名詞,你就不會混亂了。

  原來我們在學的時候,只是知道有那麼一回事。怎麼去區別佛菩薩呢?你區別不出來。我們也會問這個問題,只是我們也問不清楚,那答的人因為你問不清楚,他也就,也不是隨便答你,亂答一通就是了。

  這個就是我們以往,在這些名相跟詞匯上,還沒有很明確的定位。現在呢,我想各位逐步地一部分又一部分,可以把它給完成了。而這個依次定義下來,就可以很完整的一整套,就都有了。就這種情況。

  好,我們這樣的了解了以後,再往下看。

  他講到“十方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亦如是見。”

  怎麼見呢?下面舉例來講。所謂:

  “見如來身遍逝多林。菩薩眾會。各各圓滿。見普雨一切莊嚴具雲莊嚴建立。見普雨一切寶威力光明雲。照曜法界。見普雨一切摩尼寶雲。周遍莊嚴。見普雨一切莊嚴蓋雲。覆一切剎。見普雨一切天身變化雲。皆妙嚴飾。見普雨一切華樹雲。其華開敷猶如海藏。見普雨一切繒綵雲。盤旋宛轉。見普雨一切衣服雲。繽紛而下。見普雨一切華鬘瓔珞雲。相續不絕。見普雨一切燒香雲。其形旋轉如眾生身。見普雨一切妙寶華網雲。周遍莊嚴相續不斷。見普雨一切末香雲香氣周流彌布十方。見普雨一切眾寶幢幡雲。天女執持周旋空界。見普雨一切寶蓋雲。其蓋周圓眾寶所成。微妙蓮華莊嚴其上。流出樂音聲聞法界。見普雨一切寶師子座雲如諸眾生所有形像。雜寶鬘網瓔珞莊嚴。”

  好,我們這一段經文,要跟各位談的兩個問題。

  第一個就是“見”。“見佛國土清淨莊嚴。”

  這前面講的是總說,那後面這個叫別說。那這個別說,他不只十句,他是十六句。那我們先跟你講,這十六是什麼意思?

  這是人類數學進化時的一種遺跡,十六是個整數。我們講十二叫一打,這叫十二進位。十六也是個單位,跟“打”的單位一樣,它都是單位,十六就是一個單位。人類講到十六這個單位,大概是最大的單位。你要十六翻過來是三十二,三十二就是一雙,對不對?一對十六嘛。所以三十二叫做“三十二相莊嚴”,就是最好的意思了。

  那麼“十六”就是圓滿,跟《華嚴經》裡面講的“十”是個圓滿的意思是一樣。但是這個“十六”的圓滿相對於這個“十”的圓滿,是更大,有這個重點、重要的意思。那在佛經裡有這種表達法。

  我們講“五”是一個圓滿,最早期“五”是圓滿,所以有“五比丘”。五比丘其實是,那五個比丘不是每一個都開悟的,阿諾喬陳如是第一個開悟的,佛弟子當中。佛轉四谛十二行相*輪的時候,第一轉*輪,阿諾喬陳如就開悟了,這叫大根器者。中根器是第二轉開悟,下根器是第三轉開悟。

  那個老比丘,你知道嗎,就佛陀的司機,就是牽馬、騎馬、提馬的那個、喂馬吃的那個侍者,就是現在講的司機。這個,佛陀出家剃頭的時候,他在場。知道嗎?佛傳的故事,知道嗎?你要不知道,我一直講,根本你就都不知道我在講什麼。他,是佛陀出家剃度的時候,他在場,他是捧發的那一個,托著佛陀頭發的那一個。佛陀把那個太子衣服統統脫下來叫他帶回去,就是他帶回去。

  他,資格他是最老的一個,這個佛弟子當中他最老的一個。但是呢,這個叫什麼名字?叫車匿。對不對?車匿其實就是惡比丘,到佛入滅的時候,他還調皮搗蛋,也不認真修行。

  那時候阿難就很苦。這個最大的大師兄,阿難是小師弟,要按照現在的輩分差了好幾代。那個摩诃迦葉是很討厭這個車匿,修行也不修行。摩诃迦葉是個很精進的人,戒律很精嚴的人。對於這一個不精進又不修行的,那又怎麼辦呢?他就叫阿難趕快問,問老師,就問世尊,問師父“這惡比丘要怎麼辦?”

  佛陀跟他講“默擯。”

  因為他是老大哥,那你是小老弟,你對他又能怎麼辦呢?不要跟他講話,你都不要跟他講話,他就會滾蛋了。你都沒人要理他,那他還干什麼?吃飯呢你自己吃,不要理他,做什麼事都不要跟他講話。

  這就發展成後來,甘地,有沒有?不合作主義。就從這裡來的,你讀歷史都不知道讀什麼。不合作主義嘛,你是壞蛋我就不和你合作,就這樣就好了。

  那一年以後,這個車匿就很痛苦“都沒人要理我,我要做什麼?”本來你要理他,他就會揍你。那你都不理他,他就沒戲唱了,沒轍了。

  那後來,他看這個狀況“反正我這麼老,要死也不行,不死也不行,那要怎麼辦?那干脆也修好了,你們都在修了。”

  他是福報很大,他是佛陀的侍者嘛,侍候佛陀那麼久了,當然他會倚老賣老。遭到默擯的這種懲罰以後,他也發奮圖強,他最後一個證阿羅漢,是這樣來的。

  我們要知道這個原則。

  好,那麼佛陀在這個時候,我要跟各位談的是,佛在菩提樹下以後成就,他能夠有這樣的情況,那麼其他人呢?你要留意到,在整個過程裡。

  那我們所見到的,那個時候,剛才講的五比丘的“五”這個數字來講,其實是一個小單位而已。

  那麼相對於五來講,七就是一個大事,相對於五,講到七的話就是大事。七也是一個單位。所以我們發現,七天為一周,七也是一個單位,對不對?那麼這兩個是小事。

  所以我們看到為什麼會做七?七是指重要的事情來做七,一般的事情五就可以了。這是佛法的數字裡頭所表達的意義。

  同樣的,華嚴的標准講十。十是個標准,圓滿。但講“十六”這個圓滿,是比“十”的圓滿更重要的事。他用意是表達在這裡。

  但是在古代的經文裡,他不是寫論,寫論的話就會把“理”標出來。但是他不是寫書,所以他沒有特別表達。他只是在生命因素裡告訴你,這十六個清淨見,這叫十六清淨見。大乘裡頭這十六個清淨見是很重要的。

  比如你看到佛境界,是看什麼?

  很多人常講“師父,我有個境界,你看怎樣啊?”

  我說“講完以後就要做,因為你是不是十六個清淨見之一。假如不是這十六個清淨見之一的話,都不叫正見。”

  有些是小正見,但是也是下劣,不是究竟見,究竟清淨見。

  所以我們在學佛的時候,你要留意到,這個是重點,

  所以,標准有,我們還要選最高標准。有些人是有標准,但不是高標准,是低標准。但是正確沒有錯,但還不夠正確,不夠究竟。

  這個是“十六”跟“十”之間的比。那麼我們在講“五”跟“七”的比也一樣,是這種情況。

  那麼這個數字提出來,你就知道這個內容的重要性。但是我們這一會這裡,我不仔細地跟各位講,這裡面每一個、每一個是怎麼樣,我只跟各位提他的重點。

  因為這十六個清淨見,每一見都是一個行法,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行法。

  應該來講是,你會問說“啊,師父,這些法你有沒有修過?不然你怎麼知道那是很重要的行法?”

  你放心,因為你要得這樣的境界啊,就一定有那麼一個行法。不但這個樣子,這個行法要涉及到你的重要生命因素。這個清淨見的誕生,是從你的生命因素的突顯跟展開來的。那麼他之所以能夠突顯、兌現出來,就一定也有修法把他兌現的。

  這每一個法,這十六個當中的每一個法,你要把他完全兌現出來,告訴各位,你要是用次第道去修,用次第道,最少要三大阿僧祇劫,你才有辦法修一個法。而這三大阿僧祇劫,你還要保佑說你一定要跟隨善知識學,要不然,那很難了,就難了。

  而這個善知識也要有,那個正法眼藏,有正法眼藏才有辦法指導你。換句話說,最少,假如以密法來講,以藏密的標准,你要有瑪爾巴的功夫。你沒有瑪爾巴的功夫啊,你還沒辦法。瑪爾巴以上的功夫。

  瑪爾巴知道嗎?米拉日巴的師父。講到米拉日巴被他師父那樣的磨練,你就知道,你就會發抖啊。米拉日巴知道嗎?不知道的話你就找《米拉日巴傳》看,我不想再講。

  每一個人都要經過那樣的苦練,這個還是次第道的部分。

  你假如按照我們圓融道來講的話,那就比較簡單了,比較簡單。因為你一次來往以後,你都可以在佛國度直接修行,那是由佛當你的善知識,這樣修是比較快的。所以圓融道殊勝,在這個地方。

  但是,你在世間所要承擔的,你每一次來到娑婆世界都是走圓融道,而且都有大事業成就,所以這些清淨見很容易成就。而且一次,就十六大類的清淨見,你會同步成長,因為他是圓融道的行法。

  所以我一再跟各位鼓勵說,你一定要發願,一定要去服務最苦的眾生。一定要發願!

  你不要去找,哪個地方的路比較好,哪個地方待遇比較好,哪個地方生活環境條件比較好,到那裡去你不能有大成就。

  有這種大成就的地方,一定是眾生最苦的地方,我到那裡去發展。有哪個地方的哪一類眾生最急於需要救助的,我就去,而且呢是盡形壽。這個過程當中,有時候難免也會有人表揚、歌頌你的功德成就,那你要完全不在意。是盡形壽奉獻給眾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情況。

  要成就這樣的清淨見,這種大成就,都要發這種大願。不但是此生盡形壽,要盡未來際、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為眾生。

  我講的不是在嚇唬各位啊,佛陀講過“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裡,無一寸地,沒有一寸地是不流過他的血的”。你看看,多少生在這裡犧牲,為眾生服務。佛國土的清淨莊嚴是這樣成就的,是生生世世以血以淚這樣去換來的,不是用你的妄想跟你的欲望去創造的。所以佛土清淨莊嚴不可思議,是這樣來的,不是我們用大腦想象的。

  你聽我這樣講,好像就“哇,那這樣子,修行有必要嗎?那麼苦。我以為來學佛修行是很快樂的,早上修晚上就中獎了。晚上修,明天早上就中獎了。”那不是修行,那在賭博。不是,沒有那回事。

  一定要認真地去改造自己的生命。改造你的生命,那你有多痛苦啊。但是,我們不承擔那個痛苦,為什麼?我為眾生付出。你要把這個觀念一轉,你就是一個偉人。

  諸佛菩薩,代表他的即使是木頭刻、泥頭塑,那個泥塑的、木刻的,為什麼還值得我們跟他頂禮呢?因為他們曾經為我們付出太多了。這不是迷信,知道嗎?是因為他真正為我們人類、為一切眾生,他是這樣的犧牲跟奉獻,他才那麼偉大。我們看人家偉大你會磕頭,可是要你去偉大你都怕苦,這叫什麼修行?對不對?

  所謂“見賢思齊焉”,那聖賢如此,我們何不學呢?

  這個關鍵,各位要弄清楚。

  這是第一個,十六個清淨見的部分。

  第二個我要講的是這個“見”,見到國土清淨。

  佛,他是這樣的犧牲奉獻過來的,那我們也要走這樣一條路,這樣犧牲奉獻來。但是我要告訴各位,你絕對不是一般世間人講的犧牲奉獻。因為這是一個生命改造的過程,你不要一直用投入產出的報酬定律來做衡量。

  “我犧牲那麼大,本來這裡一個月可以賺多少。還有什麼比薩可以吃,麥當勞可以吃,現在到那邊去就只有*粑了。太陽那麼大,溫差那麼大,日子那麼難過,也沒有一頓好飯可以吃。我犧牲那麼大,那給我什麼?”

  不是。你不要用那種投資產出的那報酬率的立場來看,你用這種觀點看是絕對不正確的。

  我們告訴你的是,你在生命改造的過程裡怎麼改造有效,是你要去掌握這一點。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你既然來到這裡,你的福報是相當地大,非常了不起。有這麼好的因緣,那你才能夠發起這個善根啦。你假如一直用世間人的那種投入產出的報酬率來看的話,那就不對了。你無法形成一種高尚的人品,你沒有辦法成就。

  我們看佛菩薩為什麼偉大,為什麼讓我們景仰,讓我們頂禮膜拜,關鍵是在這裡。

  你不要以為膜拜佛菩薩是一種迷信,那是因為你無知。不是,我們不是拜那個泥塑的或木刻的,我們是拜他的偉大的德行,他的犧牲,他的奉獻,他給我們開鑿出來一個生命改造的過程,轉凡成聖的過程,一條有效的道路怎麼走,而我們是依著這條路在走,在進行的。這一點,各位一定要弄清楚。

  那麼現在談到的是,這個“見”的這個問題。

  “見到”,首先這個字,你不要以為是眼睛見到,他更貼切的講法,他是“感受到”,一個正確的講法叫做“體驗到”,生命內在的體驗。這個體驗,用我在跟各位講的話,叫做“生命觀境”,他會現前。

  那個生命觀境的現前,是真實的。而透過你的修法,他就一再地出現,而你會常駐在其中,你的世界就是那個樣子。那個生命觀境的現前,不是妄想,也不是幻境,也不是你的想象。他是透過你修行以後,你的生命經過象限轉移,我們講到“忽然之間”那個象限轉移過去以後,那個境界就兌現了。而兌現以後,你可以常駐其中,心性在其中,身形在這個娑婆。

  你要知道,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一真法界是什麼”。

  但你不到這裡,沒辦法。而這個部分,我一再地奉勸各位,你一定要實修,一定要去修行,一定要去做。

  剛開始你是做功課。功課,我跟各位講,第一個是“結界功課”。

  結界有三件事要做,你要記錄下來,不要說我沒講,這在傳法啊。

  第一個,要定時。

  時間你自己定,不一定固定,活動的時間也可以。你自己定,只要你的生活方便就好,就每天一定要做。譬如說我在交車上做功課也可以,上下班的時候做功課也可以,假如你有交通車不影響的話,這個就可以。

  第二個,地點。

  有人說“我地點不穩定”,不穩定你就定不穩定嘛。有的車上也可以。“我有時候要在這邊做,有的時候要在那邊做”也可以。你自己定。

  一個時間,一個地點。

  第三個,功課。

  反正那個功課量,在你的時間跟地點裡面要把它做完。

  這個叫“結界”。結這樣的范圍,界就是范圍嘛,定時、定點、功課。

  一定的功課,功課不能打折。可以提前做。“我明天生活環境不便,不能夠做,那可以明天的功課今天先把它做完。”這樣子沒關系,這表示責任嘛。

  那你說“我這樣不行,我明天再把今天的一起做,可以不可以?”那要加倍,本來做兩遍,現在你要做三遍。

  有突發事件是不可避免,但是我們盡量的在一定的時間一定的地點,一定的功課量把它做完。這個你一定要有。

  那有些情況,譬如說初學的同修們,那個經文,有很多經文《地藏經》、《藥師經》、《金剛經》、《普門行願品》這些呢,你拿到手上就自己發願,每一部經到手上,那你看要誦一百零八遍,還是幾遍。你自己要把它誦一遍,那一遍就是那個量。

  有的說我要誦五十三遍,有的要四十九遍,有的要二十一遍,都可以。我的原則就是一百零八遍,要到手上不管長的、短的就一百零八遍一定把它讀完就對了。你只要是很認真地去做,就對。

  這是幾個,自己要去進行的功課。那你用五十三天的時間,完成的這樣的一個功課,五十三天。

  有一本經書,譬如我今天結緣拿到一本《金剛經》,《金剛經》五十三天,一百零八遍把它誦完。那你主修什麼都不要緊,這個叫結緣。

  我在前面有跟各位講過,你主修的功課要占二分之一以上,四分之一以上的時間修其它法門。那剛好這個時候呢,我就五十三天把這個做完。這個叫做加持,加行嘛。

  你一直只做自己的功課,不做別人的功課,你的心會封閉,會排它。其它的功課不是我主修的,我加行一下,那至少我會認識認識。是不是這樣?

  要不然你看看,你光誦《普門品》這種經典,看到《金剛經》你就頭大,因為《金剛經》的語言模式跟《普門品》的語言模式完全不一樣。那你假如說,完全沒有接觸的話,你一看“這是真的佛經嗎?”

  那你要是光讀《心經》,這個《金剛經》、《壇經》、什麼《仁王護國經》啦這個般若經典的《大般若經》,當你再來看《地藏經》,你會以為它是小說。

  因為這兩套,一個空宗、一個性宗的語言模式完全不同。那你怎麼接受呢?

  不能排它,都是佛陀的法,所以你必須都接納。所以這個部分,我們都加行,加行就好。

  那你自己什麼法?譬如我們就是華嚴,那五十以上的時間用在華嚴上面。

  你修華嚴密法,行法在密法上面,密法上面也要占百分之五十以上。那禅法呢,有機會參加個禅七。不會死啦,不要那麼怕。“我修密的人,我不參禅”。何必那麼頑固呢,對不對?有那個因緣能打個禅七,有什麼不行呢?體驗一下,應該不會去排斥它。

  你說“打禅七,我不適應。”那可以,你體驗過了,不適應。可你都沒有體驗,不能夠說不適應。

  碰到佛七,也可以嘛。參加個佛七,不會要你的命。不要說“我修密法,我就不參加佛七。”不必如此。同樣你是修淨土的,我們華嚴淨土,那人家在傳法灌頂你參加一下,會沒命嗎?不會的。

  這個就是訓練你的心量擴展開來。這是很重要的。

  這個就是體驗,體驗的部分。

  有些時候,你會發現古來大德他們在很精進的時候,他在開悟的那個**上面,往往不是在他精進的時候開悟,精進的時候是很少人開悟的。

  是不小心的時候被磚塊砸到腳跟,“哇”,開悟了;或者在劈柴的時候,這邊就“啪”一聲音,開悟了;在裝米的時候,開悟了;在被水燙到,開悟了。那你怎麼知道他是怎麼用功的?

  所以你看他在那種意外的情況開悟,其實他開悟的資糧就是他精進的地方。你要懂得這樣子舒展開來,這個體驗你才感受得到。那關鍵是在這個地方。

  那這個體驗,我們為什麼,他講這個“見”呢?

  在逝多林這個地方所體驗到的,佛的國土清淨莊嚴,那我們跟各位談到了。

  在這個地方,我跟各位講,是分解動作怎麼樣展開。可是你在誦經,為什麼用誦而不是用讀的?用讀是分解動作,誦經是一種綜合體驗。

  誦經,你在道場裡頭誦經,像我們誦《華嚴經》是很快的,“呱呱呱”一直帶你就一直跟過去了。那有很多“啊,這個很好的”一下子又過去了,你必須跟上去。

  可是你自己在誦經就不用那麼快,那是一種綜合體驗。

  綜合體驗,知道嗎?我們在吃飯,常常吃什麼打鹵面,還有吃什麼菜,那是綜合的。那你一般來講是,每一個菜分開吃,各個單位很多都很清楚嘛,對不對?當它混在一起的時候呢,是不是那綜合的味道,是不是這樣?

  誦經呢,是點像吃綜合味道的狀況。聽經呢,是在享受它的分解動作,一個一個方面地幫你分解開來。

  那你現在誦經的時候,它就比較會出現這種狀況,“見佛國土清淨莊嚴”。

  講經我是給你分開來,讓你一點一點弄清楚。當你攪拌在一起的時候,它是綜合口味出現的。那綜合口味出來,才有可能出現“國土清淨莊嚴”的這個東西。

  因此,平常我們在做訓練,在很多修法上的時候,包括剛才講的那密法修法的時候,你自己在修的時候,也是一樣。因為你必須先有一個分解動作的過程,一個部門、一個部門慢慢弄清楚,弄清楚以後再串聯起來。那串聯起來,它才有可能進入那種生命觀境,那個國土清淨的境界整個就會展現了。他一展現出來呢,就後面那十六見的境界出來。那每一個人出現的狀況不一樣。

  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他是這十六個境界出來以後,他會串聯起來,十六個變成一個。十六個變成一個就是“清淨莊嚴”。

  那麼這一個清淨莊嚴,分解開來就是那十六個。而那十六個的每一個是有很多分解動作所接起來的。這個是修法裡面的一種狀況。

  所以,我們很多同修,常常要講說“我的境界怎麼樣”“我見到什麼”“我感受到什麼”,那都太早。

  所以我們有一個標准,提供給各位看看。

  你修行到即將成功的時候,是從,標准啦,我是習慣大家,從一千萬次的失敗有一次成功開始。這個時候都不算是成功。到一百萬次有一次成功也不算是成功;十萬次有一次成功也不算成功;一千次,一萬次有一次成功也不算;大概要到十次有一次成功,這個時候才能開始算。

  那你想想看,你從一千萬次,假如你現在開始打坐,以打坐來講,從修法來講也一樣。各位修法大概一千萬次沒有半次成功的,每次都失敗,因為你提不起他的實際運作狀況。

  參禅是比較容易,但是他的失敗率,一支香下來,大概是要失敗十萬次以上。一支香,要把心念抓回來,心念跑掉又抓回來。你大概十萬次找不到一次成功。那你要訓練到,我一坐下來一跑掉要能夠抓回來,要能夠十次有一次成功。那這個時候,概率就很高了。

  那一直到十次有十次成功,這個時候叫做成就。那麼十次有一次成功,到十次有十次成功,叫一次成就,這個要經過無量的成功才有成就。

  同樣,要經過無量的成就才有成熟。然後,成熟要一再、一再地超越。然後,有無量的成熟,才能成佛。

  這樣簡單嘛?(眾鼓掌)

  你會問師父“要怎樣成佛啊?”師父說“ 肯?”,那你就“無”。

  無數佛,就這樣歷練來的。

  而最重要就在於,你那一個很多次的失敗,怎麼樣獲得一次成功。那個成功你不要高興,那叫瑞相。因為你要等第二次成功,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你要到十次有一次成功,那你多試幾次就會成功。

  好,到了十次,十次都成功,那不算,因為你還要一直超越。所以我們叫做無盡地超越,就是在指這個部分。

  失敗到成功,成功到成就,成就到成熟,成熟到成佛,所以生命改造是多麼偉大。從這裡來看。

  所以他這個地方就這樣展開,這個“見”的這個部分。

  所以我們一再跟各位講,生命的體驗在哪裡呢?

  他有幾個部分,一個叫正定聚中的生命體驗,一個是邪定聚中的生命體驗,還有不定聚中的生命體驗。

  一般來講,儒家思想跟道家思想所講的生命體驗,是屬於不定聚中的生命體驗。

  一些特異功能的那種生命體驗,絕大部分都屬於邪定聚中的生命體驗。他們也有體驗,但是邪定,他不是佛法。佛法是講正定聚中的生命體驗。所以你在修行,修定的時候,我們就要看你是正定聚還是不正定聚。這是我們的一個關鍵。

  當你在修行,我們在勸你,你一直不聽的時候啊,通常都會把你趕出去。我們道場裡就有一個修得非常好的人,後來我就請他出去了,我說“你搞不好就不要回來。”他就是在邪定聚中。因為你怎麼講他,他醒不過來,他一直以為他的才對。那他接著就會說“你的不對。”那我們也不能夠說你在邪定聚中,我說“我們因緣不合,你走吧。”就這樣子。然後他也想很當禅師啊。

  這個就,邪定聚、正定聚的問題。

  那,我們要告訴你的是正定聚,絕對沒有副作用。不成功就已經很倒霉了,還有副作用那還修什麼,對不對?佛陀的法不會給我們有任何的副作用,你放心。不但沒有副作用,絕對有福報。

  善根要培養是比較辛苦的。那,善根沒有成長就已經很倒霉了,福報是一定有,你在修行的過程裡一定有福報。所以,你一定要訓練善根成長。所以“清淨善根,不可思議”,有沒有?“白淨法聚,不可思議”有沒有?就這個關鍵啦。

  你先把這基礎弄好,正定聚一定有,那個生命體驗他才殊勝。

  所以我們在跟各位講佛法,跟各位談這一佛乘的法,他有絕對的標准在,有絕對的標准。

  在這種正定聚中的生命體驗,那才能夠叫“國土清淨”。而這個是大定。這個大定,在這個定中,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獅子頻申三昧”,才有這種境界。而你沒有那個三昧,是進不來的。因為他是在“獅子頻申三昧”的定中所展現出來的,不是你一般的那種小定。

  這個不但是甚深大定,而且是非常的圓融定,他整個生命境界是可以完全展開的。這個不是銷文解意,那個字念一念、講一講就好了,不是啊。是談到這個境界裡頭。

  我這十六句跟各位簡單地介紹兩句,這第一句跟最後一句。

  “所謂見如來身遍逝多林,菩薩眾會,各各圓滿”。

  見到如來身,如來身就是自性身。如來就是自性,自性善根的本體遍逝多林。在這逝多林裡,你看,我們跟你講的定義,你看看,生命因素這裡完全可以用得上。

  “菩薩眾會,各各圓滿”,就每一個生命因素要展現和兌現的過程裡,那個生命因素一定會跟很多眾生結緣,那就是菩薩眾會。

  那這個佛成佛的時候,假設一個生命因素是一個菩薩,那假設我們人有一百個生命因素,那麼他見到如來身、自性身遍逝多林,就有一百個菩薩。那一百個生命因素在成長、茁壯、開花、結果的過程裡呢,他接引了多少眾生?對不對?那些眾生呢,同時在這裡通通出現。那這是不是過去的,過去的現在就跑來兌現了。你要留意到。

  所以你要留意到,用現在的語言來講的話,“如來身”就是“自性本體”。自性本體當中所有的生命因素,全部具足。那麼他在這裡呢,叫遍逝多林。那每一個生命因素叫菩薩眾會,對不對?一個菩薩,就每一個生命因素從成長到完全兌現的過程裡,不是一輩子而已,不是一輩子,他要經過很長的時間。

  就算我們來講經,你注意看看,這一會我假設說要講六年。你肯定我們每個人都聽六年嗎?不止,不知道有多少新人要來,多少老人要走啊,對不對?因緣在轉變嘛。這個就叫菩薩眾會。

  所有來聽的,每一個菩薩都有這樣一個願,只要你來聽我的法,乃至一節課,我們現在話叫一節課,就非得渡你到成佛不可,這是每個菩薩的基本願。他不會說“你總共來聽一堂課,你生死跟我什麼關系啊?”沒辦法,當你成佛的時候他一定到場,因為菩薩眾會當中的一會裡你有一份。

  那今天你有來聽了,那菩薩眾會算不算?(眾鼓掌)

  當然要算下去,對不對?

  這每一個方面講經的人,他都要有這種胸襟。眾生就是難搞,不好渡啊。眾生要是好渡,這也是極樂世界。眾生不好渡這裡才叫娑婆世界。這麼一講就通通開悟了,那就只有阿彌陀佛那裡才有啊。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裡,本來就是這樣。

  還有人,我在這邊講,他在那邊對號入座,萬箭穿心“師父就一直罵我,一直罵我。”我又不認識你,怎麼會罵你呢?

  “你講經的時候,一直在罵我。”

  因為我們涉及到人性的弱點和人性的優點,這不是罵你,這純屬巧合。雖然是事實,說到你純屬巧合,不要見怪。不是要特別要講給你聽的,這只是生命中的一種狀況。

  好,這個是你看經典的時候,他的語言文字,你要懂得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

  這個是第一句,其他,我們看後面。

  第十六句最後一句,“見普雨一切寶獅子座雲,如諸眾生所有形象,雜寶幔網,纓珞莊嚴。”

  這個裡面“普雨”很多,除第一句以外,從第二句開始都是“普雨”。

  “普雨”就是下大雨,這比較簡單啦,可是他不是下大雨,“普雨”就是分潤,分,分開,潤就是三點水的潤,跟毛澤東那個澤很像的那個潤。分潤的意思就,每一個眾生都得到,普雨的意思是這個意思。

  那個,我們每一個來聽經的同修,不管年齡,不管大小,不管教育程度,也不管你學佛的時間長短,都不管,只要你來聽,你只要聽得懂一句就獲得利益。

  這樣我常常講,就像我剛才那樣脫軌了,不知道講到哪裡去了。但是你有用心在聽,那就對了。這個,獲得多獲得少不要緊,這個是平等的。

  佛陀跟我講了一個公案,是有人問他,我忘了是誰了。說佛法普潤眾生,就這裡講的普雨,是怎麼個普雨法?不是每人根基不同嗎?

  我舉一個例子。蜻蜓取水,一滴就滿足了;大象取水,飽腹而去。那大象吸水跟蜻蜓吸水怎麼能比?對不對?他說這個就是佛法講的平等。你不能說平等就把大象的水給蜻蜓,非把他淹死不可,對不對?你說大家都一樣,那蜻蜓多少大象也多少,那大象不馬上就死了嘛。它是因為你的根器。

  你是個碗你拿一碗,你是個缸你裝一缸,對不對?這是個標准。標准他不是你定的尺寸標准,而是眾生根器不同。

  所以你來,你就獲得。那麼這個部分,佛法當中最主要有一個重點,用我們現在民間講的話,叫興趣。你這樣弘法,能不能給眾生產生興趣?你這樣弘法,那眾生聽不下去通通睡著了,那你也講得很高興。

  有啊,有一個人叫做印光大師,他當時他也是發願講經。第一天比我們人還多,三四百個人聽,第二天變三四十個,第三天剩下五六個,第四天剩下一個。

  他說“很感謝你來聽。”

  他說“不用感謝,我要收椅子要關燈。”

  他一氣之下從此不講經了。

  那也有他的功德。你聽了一堂課,最少睡了一堂課,那福報也有啊,總比你去打麻將要好嘛。對不對?

  那不管怎樣,你一定要給眾生有興趣,你要弘法的時候,不管你從哪一部分來,都要給眾生產生興趣。沒有興趣他不想聽下去,你要記得這一點啦。

  那麼興趣呢,不能離開宗旨。離開宗旨的,那不叫興趣,那已經跑掉了,已經偏離主題了,不算。

  在這個主題中,要構成眾生對這個法的興趣,那是任何一個弘法者的一個天職。他必須要去想辦法,你沒辦法也要想出辦法來,不然誰叫你發願走這條路,對不對?

  所以我們要講經的,我們都一般鼓勵他從一個人身上去講,一個人,你講給一個人聽,講到那個人很高興,你就成功。你知道,因為一對一,講到他睡著了,那你也很厲害了。

  我真正講經,是因為一個同修。他初學佛,他知道我修就一直問啊,在上班他也來問。等一下他人跑過來送個條子給你,然後你要出去外面跟他談。要不他就打電話進來跟你講,你要跟他打啊,你在辦公室裡,實在是很討厭這種狀況。

  那搞了幾個月,“好,干脆我講一部經給你聽,讓你從頭聽到尾,這樣子要學佛比較快,不要這樣子想到就問,想到就問。”那你不能不教他,那你要教他很麻煩。

  所以我們就約定每個禮拜二中午,那我們到哪個樹下去,我講到上班,然後我們就回來上班。就這個樣子,一個人講到有六十幾個人聽。

  就那麼一個人,他一直想要,一直坐在那邊干脆靠著睡啊。可他睡著了,來了五六十人。那是為什麼?這個就是弘法,你自己總要想想辦法。

  中午人家要睡午覺,而我們這兩個就像神經一樣。可是沒有想到一堆人來聽啊。

  所以你要想辦法,你既然發願要講經,那辦法是你想的。不是沒辦法,你要不要用心?這個就是“普雨”兩上字的一個狀況。

  而你要知道,你所想出來的辦法,一定是“一切寶獅子座雲”。(眾鼓掌)你要記得啊。

  那你要不想辦法,“這個詞典這樣講我就照著念,我怎麼知道他會睡著了,他道心不堅固啊。”你不能這樣罵眾生嘛,對不對?那個,我雖然是照著標准的來講,可是怎麼樣要讓他產生興趣,那就是我們要用心的地方。

  當你用心在想引發眾生的那種菩提心的時候,那就是你坐在“寶獅子座”上。你知道嗎?

  他為什麼用雲呢,因為根本就沒有寶獅子座,你還不是坐在地上,草地上在這樣跟他講。可是呢,在當你用心在想盡辦法,激發他的那個菩提心的時候,那你本身就在寶獅子座上。

  這個,不只是講經,你帶領共修也一樣,修法也一樣,禅修也一樣。

  不是說,我就把基本的教給你,大家開始數息,不要講話。那當然每個都睡著了,不是。你要用什麼辦法來,這叫“誘引”,“誘”,誘導,引導眾生來投入,願意在這個行法上來發揮作用。

  那麼講經的寶獅子座,跟帶領禅修的寶獅子座,跟帶領修法的寶獅子座,跟帶領念佛的寶獅子座,乃至帶領持戒的寶獅子座,都不一樣。但是呢,那種殊勝莊嚴是一樣的。因為你用心在經營,讓眾生產生興趣,就是這一個。

  你假如不能讓眾生產生興趣,那就沒有了。雖然你也很用心,但是最後都失敗,有可能。但是你的寶獅子座還是成就,你要留意啊。

  這是一個宗旨,一個目標,這就是我們講的定位。你假如沒有這個宗旨,沒有目標,那這個定位不成立。有了這個定位,你的宗旨目標很確定。

  但是搞了半天沒有人要信你,對不起,因為你以前沒有結緣,沒有結眾生緣,只是這樣而已。

  所以不以成敗論英雄,知道嗎?修行就是這樣。你假如沒有這輩子的徹底失敗,你不會有來生的輝煌成就。你盡管怎麼失敗,你都堅持這個原則做下去,就對了。

  就剛才講的圓融道的行法,你既然發願要走這條路,那個失敗是難免的。甚至都有可能,你盡這一輩子一次成功經驗都沒有,這是難免的。

  那假如你說,要怎麼避開這一點,那是另外一個狀況。要避開是可以的,那你要廣結善緣啦。

  所以很多年輕的法師,要發心,講經沒人理。回去跟他師父忏悔,師父說你先到那個,啊裡啊,骨灰塔、那個墳墓堆裡,先到那裡閉關二十年。每天呢,修法,施食。二十年後來講經,滿山滿谷都是年輕人,都是因為他在那邊施食所渡的那些亡魂都來到人間投胎了,那他現在要講經,自然都來了。

  我不是說你啊。(眾笑)你在那邊一直狐疑“我是不是這個墳墓堆裡面的人?”

  這是結緣,跟你講要多結緣。我跟各位講,結緣是很重要。

  剛才有個同修說“師父,你有沒有時間,我請你吃飯。”

  我說“不用了。”我知道因緣在哪裡。

  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有一個習慣。因為我剛開始學佛,台灣台北跟我們這邊差不多,有可能還更糟一點。那個三十幾年前,素食店不很多,素食店不多。那我是住在東邊,要到城裡的素食店去吃飯,要走十二公裡的路,才有素食店吃。

  那我很難得跑出去吃,每次吃就看到有很多人沒錢。現在我們很進步了,但那時候很多人吃素食還沒錢。

  那時候,一碗,那個,現在叫香菇湯面,要十五塊。那吃完飯後,才說沒錢,那就跟老板吵架。甚至有些師父沒錢,也在吵。那我就發個心,只要師父一個人,或者三五個人,沒有在家眾在,我就會供養。

  我算吃一餐飯要一百多塊。雖然是一碗,都這樣了。後來呢,我給那老板說“給你一千塊,他們沒錢的就從這邊扣,下次我來,我再給。”(眾鼓掌)

  因為你在那面會供養,所以我就發現,我出家以後呢就犯了一個毛病,我常常吃完飯就走了。因為我吃完之後都人家付錢,那即便我一個人去吃,吃完我也走了,我沒有付錢的習慣。

  這個,有那個因才會有那個果。所以你要結緣,多結善緣。

  一碗湯面也沒多少錢嘛,那我干脆一百塊就不用找了,我吃一碗就頂三個人吃了。你發了那個心,這樣去做,不在於你做多少,而是你有那個心,因就下去了。那果現前就他會很殊勝,你就會有吃不完的飯。天曉得說,後來我出家會是這個樣子,對不對?

  可是你要知道,你要沒有這個因種在前面,你不會有後面的果。而有些因是這輩子會兌現的,而有些是來生會兌現的,只是這樣而已。

  這只是提供給各位了解到,結緣是很重要。

  好,這一個前提有了,我們再看下面。“如諸眾生所有形象”,你看,你隨眾生來發心的嘛。所以那因緣會這樣形成。

  “雜寶幔網,纓珞莊嚴。”所以我們發心都圍繞眾生來,要讓眾生產生興趣,你要想辦法,所以呢,你的寶獅子座“如諸眾生所有形象”。

  “雜寶幔網”,當然雜寶,因為我為了逗他有興趣嘛,對不對?那就雜寶出現了。這個是關鍵之一。

  好,我們把這個經文,簡單地談到這裡。

 

上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25講
下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23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