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29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29講(2007年9月28日)A

  今天我們請掀開經本看第二卷經文,第29頁。好我們先看一段經文。大家對對地方。

  “爾時上首諸大聲聞。大智捨利弗。神通目揵連摩訶迦葉。離婆多。須菩提。阿塞樓馱。難陀。劫賓那。迦旃延。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等。在逝多林。皆悉不見如來神力。如來嚴好。如來境界。如來遊戲。如來神變。如來尊勝。如來妙行。如來威德。如來加持。如來剎海。”

  我們先看這段經文。這段經文非常引起,南傳巴利文語系上座部的比丘們非常大的不滿。這段經文,在佛教界,還有今天社會大眾裡,都帶有一個非常大的爭議性跟批判性。但是經文明明這樣記載著。這裡面表達了些什麼?

  這是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你應該要留意到。那前面,我們有大概跟各位談了一下。

  南傳佛教,他自稱為是上座部。他稱北傳佛教為,大眾部。這是南傳佛教在部派佛教發展的歷史上,到後期上面,到後期的時候,部派佛教分為三大系統,也就是上座部、大眾部跟經量部,三個部分。經量部後來演變就是轉變成中觀論派。

  那麼在他的資訊裡,他認為佛教只有這樣上座部跟大眾部。這沒有錯,無可厚非。

  可是大家要知道,歷史不是停滯不前的,歷史是個時間的洪流,他是繼續往前推動。只要兩個兄弟分開以後,經過兩代以後,他們就分屬於不同的民族。你知道嗎?兩個兄弟是同個父母親生下來。

  當年,我舉個例子,現在你可能都不知道了。鄭芝龍有兩個孩子,就鄭成功他還有一個弟弟。他是鄭芝龍的這個,兒子嘛。本來他(鄭芝龍)就是水寇。鄭成功,他跟他爸爸不一樣,他成為明朝末年的一位偉大的將領。他收復台灣,從荷蘭人手中把台灣收復。

  但是他的弟弟就跟著他媽媽回日本去了。鄭成功生日的時候,他弟弟的後代來拜訪,來參拜。結果是日本人了,不是鄭成功的弟弟。

  為什麼呢?因為歷史的洪流會繼續不斷地往前進。

  但是,我們從修行人大立場看,這個沒錯。以一個行者來講,時間是虛幻的,空間也是虛幻的。真的大修行者,他是停在那裡,時間是不動的,沒有時間,他是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呈現的。

  但是呢,歷史不是真理,歷史是假象。它隨著時間的流逝,它會一直變化。

  上座部也好,今天的上座部也已經不是佛陀時代的上座部了。大眾部也好,他也不是那個時代的大眾部了。他們都有很大的變化。

  在佛教史上,我也曾經大約跟各位提了一下。摩诃迦葉結集經典的時候,有人說世尊入滅一個月就開始結集,有人說三個月後就開始結集,這個不是我們爭論的重點。摩诃迦葉結集經典的時候,那,外面還有很多阿羅漢沒有回來結集。

  而摩诃迦葉,大家知道,他年紀比佛陀還大,而且他這個人又是非常堅固的、頑固,非常固執的。阿難曾經跟迦葉講“佛陀講過,小小戒可捨。”迦葉說“佛制戒,再小也不能改,佛沒說的通通不能列入。佛說的才算。”這就是摩诃迦葉的一種脾性。

  你知道,他是一個修學解脫道的人,對於佛陀在講大乘領域的,他一概否認,不接受。他說“那不是佛法,那是世間法”,完全排斥。

  因此他結集完畢的時候,富樓那彌多羅尼,這裡面的這一個,他從北方雪山回來,他結集已經完畢了。那富樓那尊者就跟迦葉講:“那我跟佛那邊聽來,佛講的經呢?”

  他說:“算了吧,已經結集完畢,公布了。”

  所以富樓那說:“那佛陀講的經,我也要流通。”你要記得這一句話,富樓那講了這麼一個經典的話。

  所以這個時候,你現在大概看不出來。我要告訴你,迦葉結集的經典,我把他取一個名字叫“迦葉教團”。“迦葉教團”那就是主流派、執政黨;富樓那尊者是在野黨,非主流。你知道嗎?他就在外面自己流通,他不在結集的經藏裡面。你要留意到這一點。經過了四百年的演變,就跟國民黨一樣,被在野黨打垮了。

  思想是活的,他一直演變。所以大乘興起,不是都沒有依據的。你不要以為大乘經典都不是佛說的,他是富樓那教團的經典。等到他得勢,思想興盛起來以後,那大乘經典當然就會被認可嘛。原來大家不認可,大家只按照第一次結集的來算。

  現在各位要知道,第一次結集的經典,一本都不在;第二次結集的經典,在漢文大藏經裡頭,漢語系裡頭還找得到;巴利語系所留的,是第三次跟第四次結集的。你放心好了,你要找原始佛教,還是漢語系的阿含藏比較接近,越往後的就越失真。

  那麼這個地方我要跟各位談的,是一個歷史背景。事實上,大乘經典在講的部分,我不用大、小乘這樣形容,有時候方便口頭語還是會大、小乘分出來。一般我把南傳佛教是稱為基礎佛教,基本的佛教;大乘佛教叫做應用佛教。

  那麼用另外一個講法,上節課跟各位談的,這原始佛教,佛陀所講的這個部分,我們叫做個體佛教,就微觀的佛法;大乘這個部分是整體佛教,是宏觀的佛法。所以他的視野廣,他不是指你一個人怎麼樣解脫的問題,他是告訴我們整個世界如何達到止於至善,這個就是宏觀佛法的特色。

  所以當講到整個世界如何達到宏觀的時候,那麼,達到止於至善的時候,這些修學個體的人他是不知道的。

  這一點,我跟各位講,你可能不了解。假如我們當中有人是學經濟學的,你就可以發現到,經濟學分兩個領域。一個是個體經濟學,一個是總體經濟學。

  個體經濟學要講的就是供給需要曲線,就是生產理論。投資多少,要生產多少,那才會達到最大的效益。這個是個體經濟的部分。就好像我們個體佛法在講,自己要怎麼修學可以得到解脫的目標。

  那麼總體經濟學,他不是這樣講。他是怎麼樣讓整個國家財富增加,要讓GNP,GDP怎麼樣提升,怎麼樣創造財富,怎麼樣富國富民。他不是教你個體的成就,他是講全國國力的提升的部分。

  那各位要知道,個體是講“我要怎麼賺錢啊?我要怎麼要達到效率最高?”可是整體的部分,是講整個國家的所得是怎麼提升。那,研究個體的人怎麼聽得懂總體在講什麼,對不對?

  同樣的,大、小乘之間也發生這個問題。

  所以當經文在講這個,“就在其中不見如來神力”,我們叫做不見不聞。諸大阿羅漢其實就在會中聽佛陀講這些,確實他也不見不聞,因為他的心已經鎖在那裡地方,你講這些跟解脫有幫助嗎?沒幫助,他不聽。

  各位要留意到,這是完全不同的。你要學經濟學你就可以看得到這種狀況。個體經濟在講的理論,跟總體經濟是完全不一樣的。而總體經濟很特殊的是,他把他的經濟理論叫做一般理論。這是1929年凱因斯在美國發布的一般理論,了不起。這個人沒福報,諾貝爾經濟學獎還沒頒發之前他就死了,所以他沒領到這個獎。

  同樣的,大乘佛法也是一般理論。一般理論,這些聖人是看不懂的。

  所以我也常常警告各位,越偉大的法、越大的法、越了不起的法,他越是一般化,越是生活化。

  你假如以為那個大法那了不起的法,哇噻!一定是關著門偷偷地學偷偷地教,那你又搞錯了,那個叫做特異功能,那不是大法。

  大法是很平常的。佛法的定義,跟你腦袋裡頭的,那個腦筋裡面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你要弄清楚啊。

  所以在這個地方,你不要以為說,大乘是在藐視或者輕視這些阿羅漢。沒有這個意思,他只告訴你,這兩個屬性是不一樣的。

  兩個屬性不一樣,沒有說研究總體經濟的跟廠商理論不同,因為研究廠商理論的人不見得了解國家政策。因為國家的經濟政策講的就是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對不對?你看國家公布的,一定是什麼貼現利率、利率或者是政府支出、什麼刺激投資了,是不是都講這些?他有沒有跟你講供給多少?需求多少?價格多少?講到價格的問題,價格管理的部分都是個體經濟的部分。

  所以當你是一個廠商,你在看政府政策的時候,那你只有按照總體經濟來看,不是按照你的個體經濟理論來看。當你用個體經濟理論來看政府的總體經濟政策的時候,你根本就不見不聞,你看不懂。

  同樣的,個體佛法的修學,跟總體佛法的修學,是完全兩碼子事。各位想要了解這個部分,我們就要一個專門的時間來做區別,總體佛法跟個體佛法當中的差別。這個部分我寫的理論,是叫做“宏觀佛法的行法與微觀佛法的行法”。因為講話的時候,有時候會咬錯字,總體個體、宏觀微觀常常會倒置,會弄錯。在寫的時候,因為寫的速度比講的速度慢,所以它比較會精准。在講的時候口誤的機會多。

  我是這樣簡單地跟各位做個分析了。當然在歷史上,好多人在解釋這一段的時候,他有些辯駁。但是那一些呢,我認為沒有必要這樣去維護去解釋說,我們是特別沒有強調說輕視或藐視阿羅漢,或者是故意把他點出來這是阿羅漢的盲點,也都沒有必要去這樣講,因為這是必然的。就好像魚在海裡,他永遠無法了解鳥怎麼在空中飛的情況。魚光是對於鳥怎麼在空中飛,空中沒有水怎麼活下去,他這個疑情就解不開了,對不對?是不是這樣?你想想看嘛,這就是一個關鍵處。所以這兩個不同屬性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但是你要知道,宏觀佛法一定是以微觀佛法為基礎。總體經濟理論在運作的時候,他一定是以個體經濟理論作思考的。國家政府要支出,這是財政政策。財政政策他一定考慮到政府的支出增加以後呢,那你的消費會增加多少?消費要增加多少也就是需求量要增加多少?需求量要增加多少會帶動廠商的生產量。有沒有?所以他考慮是在這個點上。但是這個供需之間變化的問題,在總體經濟來講,他已經變成很細節的部分。他是他考慮的目標,但是他是細節,你要留意到哦。可是站在個體經濟的話,這是整個研究的重點。有沒有?所以整個個體的整個重點,在總體來講,他只是一個細節而已。也可能是目標沒有錯,但他是個細節。而總體本身在研究的那個理論跟過程,那是你個體沒有辦法討論的。

  這個部分,我們也就原則性的這樣來告訴各位。

  這個宏觀的佛法與微觀的佛法之間,是我們未來第四期佛教思想的發展歷史裡頭,研究的一個重點。我估計最少可以寫上十篇博士論文。每一本都可以20萬到30萬個字寫,你不用擔心。那你有沒有能夠抓得到那個特點在哪裡?這相當地多,因為這個角度相當地廣。

  好,這是第一個我要跟各位談的。為什麼這些上首大聲聞大阿羅漢,會在會中不見不聞,這第一個。

  第二個要跟各位談的是,這裡談到十個如來,“如來神力。如來嚴好。如來境界。如來游戲。如來神變。如來尊勝。如來妙行。如來威德。如來加持。”跟“如來剎海。”

  這些都是前面那邊講到的,現在他把它歸納出來。

  這個如來,你要記得如來的基本定義叫做自性。這個自性,我們在佛法中講自性,大家常常搞不清楚,因為他有雙重意義。

  這個月餅有月餅的自性,蘋果有蘋果的自性,燈有燈的自性,花有花的自性,這是個別性。你知道,因為中文用詞不多,這個自性用在這個地方叫做個別性,個別的自性。

  但是講如來的這個自性,他不是個別性,他是通性。什麼通性呢?是每一個人的生命裡,你都擁有的這一種通性,這個叫自性。佛經在翻譯的時候,他知道這個翻自性會有問題,所以他不翻,如來兩個字就沒翻了,這個字沒翻了。它是梵文,直接用如來這兩個字。

  所以有人“如來如去,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叫如來”,《金剛經》上面也這樣解釋,我告訴各位,你可以這樣解釋了,但不必這樣解釋。

  如來是指生命中共同的,每一個人的生命,共同的那種通性,這是一個;第二個,你、我、他這個別的生命裡頭,你所有的生命因素…

  那個生命因素相當多噢,前面跟各位講過,生命因素是未來真正佛教學術思想發展上面的顯學。生命因素有哪些,他如何定義?我跟各位講,菩薩的名稱,每一個菩薩的名稱,通通都是生命因素。通通是生命因素啊,因為我們不會定義,所以你都把他擬人化,你沒有辦法把他性德化。所以,你不知道。

  這一種每一個生命因素裡,他有一種共通性,那個通性叫做自性,就是如來的意思。

  所以,如來到底是什麼?你不知道。你了解這個如來的基本定義,有這兩層意義。所有的生命,每一個生命,不管是人,是動物,是六道凡夫,還是四聖——佛、菩薩、緣覺、羅漢,或者是天人、阿修羅、惡鬼、畜牲、地獄,這些生命裡頭共通的特性,那個叫如來。知道嗎?

  所以如來,不是只有在人間成佛,或者在佛界才有如來,一切眾生的生命裡都有如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我們的生命因素裡頭的那個部分因素,可有不同,但是他的個性,他每一個生命因素裡頭有一個不同的,也有一個共通的,那個共通的叫如來,這個叫如來。

  好,這兩個定義明確以後,如來的定義明確以後,那什麼叫真如?知道嗎?真如就是把這兩個定義提出來,就講那一個通性。所以真如是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講,真如就是真理嘛。那個通性,生命中的通性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是指這個。

  假如這個真理跟你生命無關的,它就叫物理。這個真理在你生命中兌現跟運作的,這個才叫真理呀。所以,真如在古代把真理就叫真如,而這個真如的如就是如來,真的如來,那也就是把他提煉出來,生命中的通性。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沒有?那個地方講的是這一種自性,叫做如來。

  他沒有辦法翻譯,現在我們這樣定義,應該很清楚了。(眾鼓掌)而這個定義沒有辦法三言兩語就跟你講。所以我們為什麼前面跟各位講說,經典翻譯不是一人能翻的啦。沒有辦法,你怎麼翻嗎?如來英文怎麼翻?Ru Lai,對不對?(眾笑)那就叫好笑?!你可以用另外一個字,但是他的內容“那個”,“那個”你一定要好好去解釋。沒解釋是不行的。

  可古代在翻譯這種東西,他不解釋的。古代不解釋啊,放在經文裡讓你去滾瓜爛熟,你還要真有心,你才能鍛煉出那個味道來,要不你弄不出來。如來你怎麼去查?查字典“自性”兩個字是什麼,如來。“如來”是什麼,自性。你再翻兩個詞,兩個詞你都不認識呀。

  如來是不是梵文呢?是不是梵文?告訴你,現在沒人知道,因為如來的梵文現在也找不到了。而如來這兩個字,很顯然從字面看它不是梵文。你看,薄伽梵是梵文嘛,對不對?那這個如來怎麼會是梵文呢?你把它當梵文也可以呀,反正跟咒語一樣你都不懂。這個就是關鍵。

  好,那麼這種自性,他又不是單一的,他不是定義完就好了,他有很多東西,那叫如來神力,自性的神力。神力,我們前面講過“威神力”,神力是生命的基本作用,就這麼簡單。神力是指生命的一種基本的動作,基本的作用,根本作用。

  很遺憾的是,我們把生命作踐了,你不知道生命是什麼?你以為“食色性也”這個叫做生命的本能。生命的本能是不可思議的,是你大腦想象不到的。你不要把生命當作那麼龌龊。

  老子對生命的定義,定義得最好。你知道嗎?他法自然,自然,因為老子《道德經》裡面講,跟著自然走,學自然,學自然,所以他講“上善若水”。有沒有?

  這人啊,就沒辦法。所以我說我們人,人的腦筋應該像水一樣。像水,你不能夠體會,應該像豆花那樣,水汪汪的很柔軟。可是我們現在的頭腦,那個腦筋有點像豆干。因為已經硬化了,轉不過來了。有沒有感覺?經常腦筋轉不過來。那不變豆干了嗎?

  小孩子的腦筋,他就像那個豆花一樣水汪汪,很柔軟這樣子可以搖來搖去。我們長大書開始讀了以後,開始污染以後,那腦筋開始蒸發了,就變豆腐了。然後出了社會,就由豆腐變豆干了,轉不過來了。有沒有感覺?

  現在還有人能夠這樣子,像小孩子一樣,你就覺得他好可愛哦,有沒有?就是你腦筋硬化嘛。“硬化”是我講的,“僵化”是常講的。“這腦筋太僵化了。”有沒有?頑固,頑固不變豆干嗎?他不止豆干,都快變石頭了,所以叫老頑固嘛。不一定老的才頑固,年輕人很多頑固的。這個就是,你沒有神力了。

  生命的本能,那叫神力。相對於你大腦的那種合理推理,這神力就是生命本能。生命本身能夠懂很多,真的能夠懂很多。他不需要什麼訓練。

  我們看小孩子,那嬰兒剛出生不久,他睡覺“嘿嘿嘿”在那邊睡。那老人家就會說“在跟jiaowo講話。”個是什麼?《華嚴經》後面會講到,我們人出生的時候,有兩個神跟你來,一個叫同名,一個叫同身。那個小孩跟他原來那個母,他本身的母,前輩子的狀況在對話,所以他會自己笑。不知道在講什麼?有沒有?

  你沒生過孩子,不知道;生了孩子叫人家帶,你也不知道。你要自己帶小孩,你才知道,那生命的本能是什麼?要不然你不知道。

  所以,神力,你不要看成什麼了不起的那種特異功能,絕對不是那個東西。生命的本能,生命本能。

  我要告訴各位,我們現在的生命本能,大概全部都,全部,大概啊,全部百分之百,不講百分之百,99.9%個N次方,全部忘記了,你全部消失了,全部消失了。這是很可悲的現象!

  我們學佛,就把這生命的本能恢復過來。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學佛法,佛教以外的兩本書,你一定要看,真要修行的話,一個《道德經》,一個《南華經》,你一定要看,尤其是《道德經》。就這個原因。因為你要法自然,學自然,法天,法道。法就是學習,跟著他一樣嘛。

  我們就不是,我們就一直要用邏輯推理。推理以後還說“對不對?”“是不是這樣?”“你看”。那你完全是虛幻的,那完全是虛幻的。

  所以大腦的思維模式,是最可怕的。思維有很多模式,所有的思維模式都對,只有一個錯,大腦的思維模式是錯誤的。

  不信?今天的人類為什麼叫末法時期?我們的主流意識形態都是要用大腦,一用大腦以後,整個世界都變機械化了。而且被規格化,這個才可怕。

  你看越有效率的,越規格化。你看Starbuck(星巴克),你從喝第一杯到喝第一百萬杯就一定那個口味,所以你喝久了就等於沒喝,只是慣性在喝。應該是每一杯咖啡泡起來都不一樣的。你知道嗎?

  可是呢,他為了要好喝,達到那所謂科學化的標准好喝,所以每一杯都一樣。那你喝Starbuck跟喝一開罐咖啡不完全一樣嗎?因為同一味道嘛。那生命的那個質感,你就消失了。

  提醒各位,學佛要擁有你生命的質感。高低不要緊,低就低嘛,你只要進步就好,總有一天會達到止於至善。可是當你被規格化以後,你就叫焦芽敗種。你永遠是那個調調,就算很高,你也一直停在那裡,因為你不進步。知道嗎?

  生命擁有自己的質感,他本身就是多變。在多變中,你才能夠保持你的清醒,你的覺醒。因為變,生命才可愛;因為變,世界才美麗。不變就完了,清一色嘛,永遠都是那個樣子,那就不妙了。

  所以這個神力,讓你了解。

  那麼除了神力以外,他講了“嚴好”、“境界”、“游戲”、“神變。”

  “神變”跟“神力”有點不一樣。力是能力,變是現象。這個能力的變化所產生的現象叫神變。

  “尊勝”、“妙行”、“威德”、“加持”、“剎海”,就不一個一個跟各位講了。

  這十個“如來”的東西是《華嚴經》的一種語言模式,他談這十個東西,這是講自性的東西。

  而我們修行到往後,登地以後,對於這十個東西,你會一直去窮盡。現在各位只要了解什麼叫自性就好。自性所具足的那個能量,我們簡單講就生命的能量,非常充分。假如能量能夠用電池裝的話,那這個電池是不可思議的大,他是窮盡,他假如用體積來講的話,盡虛空遍法界。

  所以裡面有很多東西,那你必須在你的法身成熟到某個程度以後,那你才有辦法去體會這個部分。那你現在呢,法身,門都沒,連十信位的初信都還沒上,那就更不能算了。

  圓教初住位(華嚴修行開始線)

  昨天跟各位講過,那個十信位,在華嚴的修學裡,不算位次,還不算哦。

  但是他在計算的時候是這樣算的,初果位算初信,二果位算三信。三果位算五信,四果位算七信。

  你看,四果阿羅漢才算七信。

  那現在要講的都是法身以後的東西,所以在場他當然不見不聞了。所以,這是華嚴經的標准。

  那你想要證得法身,你首先必須要先證阿羅漢,而且要三個阿羅漢以上:初破我執無明的阿羅漢;再雙破我執法執無明的阿羅漢,雙破,破法執是證九信;然後再一分保任,十信滿心。那才進入圓教初住位,就華嚴的初住位才開始起算。這個時候華嚴修行才開始,還沒到這裡不算。

  十信位

  九信位——破我執法執的阿羅漢

  八信位(四果)

  七信位——破我執阿羅漢

  六信位(三果)

  五信位

  四信位(二果)

  三信位

  二信位(初禅定,證初果)

  一信位

  所以《華嚴經》所講的修行果地,那個位次跟果地完全是從法身開始算的。法身之前的修學叫前行。

  所以,你要證得三個阿羅漢以後,才有資格學華嚴。那各位現在第幾個阿羅漢?你是吃羅漢果的羅漢啦。那個不一樣啊。

  所以現在我們在講的。跟各位在講的,都屬於工程面的部分。技術面,你必須要自我成就跟突破。

  這是第一個,十個如來。這些大阿羅漢大聲聞,第一個部分是不見不聞不解,這個十個如來境界。

  第二個呢 ,“亦複不見。不可思議。菩薩境界。”菩薩的境界,他也見不到。

  “菩薩集會。菩薩遍入。菩薩親近。菩薩神通。菩薩遊戲。菩薩眷屬。菩薩方處。菩薩師子座。菩薩宮殿。菩薩威儀。菩薩三昧。菩薩周遍觀察。菩薩師子頻申。菩薩勇猛。菩薩供養。菩薩授記。菩薩成熟。菩薩身業清淨。菩薩智身圓滿。菩薩願身顯示。菩薩色身普遍。菩薩相好具足。菩薩常光圓滿。菩薩放大光網。菩薩起變化雲。菩薩普遍方網。菩薩諸行圓滿。如是種種。皆悉不見。”

  這是第二個部分,應該是二十個。二十個還三十個?有沒有算?應該是二十個。這個部分是指菩薩境界,統稱菩薩境界。那麼這麼多當中,這也是他的一種語言模式,講菩薩的范圍。

  那這個地方,為什麼菩薩的部分講的比如來多?如來只有十個,這裡最少二十個,二十個還三十個我忘了,我記不得。他為什麼菩薩講這麼多呢?這裡面就牽涉到,大乘佛法的內涵。

  大乘佛法,我通常是跟各位這樣分析:

  學佛第一個發出離心,行出離道。這個就是微觀佛法的修學范圍。

  第二個階段發菩提心,行菩提道。這就開始進入大乘的范圍。

  那麼,從菩提心要轉到菩薩心跟菩薩道,這個才正式進入菩薩行的范圍。

  各位要留意到,菩薩心、菩薩道以後,會產生一種叫做菩薩信仰。我們中國佛教跟印度佛教最大的不同,就來自於菩薩信仰。

  菩薩信仰,不是比諸佛或者如來信仰來得低級,因為菩薩信仰的范圍相當的廣,這就是我們講,這個宏觀佛法裡面的菩薩道跟普賢道的這個范圍了。

  因為菩薩道的范圍相當的廣,在菩薩信仰裡頭我們才發現,有永恆這個東西。而永恆不在第一世界,不在第一生命裡。永恆是在第二生命跟第二世界以後。

  在第一世界裡面也有永恆,第一世界、第一生命也有永恆,永恆的名字叫無常。你要知道,因為無常的名字叫永恆。所以這個世間沒有永恆的東西,一切永恆都在無常中運作。所以這世間只有無常,因為永恆已經被無常占據了。

  你要真正的永恆,那個東西是要到第二世界裡才有,也就是到法界裡,到法身的領域裡才有。你把這個東西區別出來。

  但是在菩薩信仰裡頭,有這種概念,但這個部分還沒形成。他必須從菩薩心、菩薩行、菩薩道這邊再進一步。到普賢心、普賢行、普賢道這個地方來。

  那這一個普賢信仰,跟菩薩信仰是不一樣的。可是我們現在這個思想沒有形成,這個學術的基礎沒有架構。大家把普賢信仰當作是觀音信仰、彌勒信仰的那種信仰,普賢信仰是相對於菩薩信仰而講的,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塊領域。

  那麼這個部分,有待於第四期佛教思想的展開,你才能完成它。這裡面有很好多工程可以做。我跟各位講,這裡面可以出好幾百個博士來做這種思想發展。這個部分,就來自於這個經典裡頭。

  你看看,他對於菩薩的描述這邊比如來的描述多得多。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就是菩薩信仰的廣泛性。

  這個部分我常跟各位講,宏觀佛法中的這種菩薩信仰,我們要有機會才跟各位作專題討論跟分析。這個地方我們就不跟各位談太多了。

  但是這裡面也是一樣,“如是種種。皆悉不見。”這個阿羅漢,也就是微觀修行,只在修行如何解脫上面,那麼宏觀修行不止是解脫了。

  應該來講,微觀修行的重點,他是從身業跟語業下手,技術面從身業跟語業直接下手,因此對於行為規范很具體很落實。這是真的。所以你要修行,要快成就,當然是修個體佛法、微觀佛法來修,快。

  但是你要記得,當你這個資糧道不夠,你根本沒辦法修。所以很多人說“我一精進就出事。”那就表示你資糧道不足嘛,要不然怎麼一精進就會出事。照講你一精進就超越才對,可是你一精進就生病了,一精進就家裡出事了,一精進就什麼都不順了。那可見你的資糧道根本就不足。

  而,菩薩信仰裡頭就告訴你,有很多人是不能夠修行的,因為他資糧道不足。但是,在這裡我們不叫資糧道不足,我們叫你,生命因素的水平過低。那菩薩道裡,就是提升你生命因素的品質,把你生命因素的品質、他的水平提升起來,這就是菩薩道的第一個功能。

  他是教化眾生,菩薩道不是教你成佛,他是教你提升你的生命水平。到某一個程度,修行開始線那個地方,那你就修微觀的佛法嘛。修行就是修微觀的佛法。

  宏觀的佛法裡,他的修行也有他的特殊性,但那已經是另外一個層面了。那你的水平已經夠高了,那直接修三昧力,不修定力,他直接就修三昧力了。

  但這個不是現在跟各位講,你不要問我“三昧力怎麼修?”有了三昧力就可以消除你的業力,知道嗎?“那我,你就教我這一步好了,我就要把我的業力消除掉。”那個要你的生命因素的水平到達某一個程度才有可能。

  大家都知道,“我要學這個”,“我要學那個”,“我要學,越快越好”,是你的大腦作用。當你的大腦一直起作用的時候,是不能修行的,你必須要訓練自己。

  這個修行是分兩個方面,這個是我分的,一個技術面、一個工程面。技術上你要怎麼修?那工程面就是心理,這不只心理,是腦內革命,要怎麼樣把雜質給除掉。要除到某一個程度,那你才有辦法修。

  當你這個工程面都沒有進行的時候,腦袋瓜裡面,有些人是有腦袋沒腦筋,有些人是腦袋裡面裝的都是斷掉的腦筋,橡皮筋是吧,都是斷的,他連不起來,裡面都是雜訊,雜訊都是毒素,那是沒辦法修的。一修的話就“不過,但是,可是,還有…”那你講什麼他都沒用啊.都是斷了線的那個神經在裡面,不起作用。所以,這些都是要經過調理、校正,那你才能修行。這個沒有整理過,不行。

  所以,一個是大腦作用的整理,這個叫做工程面;一個是修行你在技術上要怎麼進行的,技術面。這兩個部分。

  那這個,你進入行法以後,我們再講。你不進入行法,我這講太多都沒有用,紙上談兵嘛,對不對?你根本就不知道實際狀況怎麼樣,那沒有用。

  好,這個是指阿羅漢,對於菩薩、對於如來自性的部分,不見不聞不解的這種狀況。我沒有一個一個跟各位講,這個裡面要講的,那每一個都是一部《華嚴經》,每一個都是一部《華嚴經》啊。

  我跟各位點一下好了。什麼叫菩薩?

  大家都懂嘛,天天都菩薩菩薩,菩薩保佑菩薩保佑,菩薩什麼。“菩薩就是菩提薩垛,菩提覺也,薩垛有情也,菩提薩垛皆有情也。”對不對?都會背嘛。是不是,基礎佛教都有。什麼叫覺有情?覺有情就是菩薩。又來了,菩薩是什麼?覺有情。覺有情是什麼?菩薩。佛法就是這樣子,我們那邊的俗話叫做兩光,兩方面都光光叫兩光。你根本沒辦法定義嘛。

  你必須用現代的語言,就你所知的來解釋,來說明“什麼叫菩薩”。菩提是覺悟,薩垛是有情,有情用現在的話講叫什麼?有情叫眾生。那就覺眾生就好,為什麼覺有情呢? 有情還有一個叫含識,有情眾生是不是同一個意思,對不對?

  古代很奇怪,同義詞用一個,為什麼要用三個?你有沒有這個疑情?你要沒有這個疑情,你連報名來當華嚴行者的資格都沒有。

  這有三個詞,告訴你,三個詞的意義是都不一樣的。現在講到覺有情,我就跟你講覺有情,其他兩個你自己去解。

  有情就叫做細胞,覺有情是覺悟的細胞。這樣聽清楚嗎?細胞還不太…因為細胞你會混了,所以他叫因素。覺悟的因素,什麼因素?生命因素。

  你的生命中有一個因素覺醒了,生命中有一個生命因素覺醒了,那個因素覺醒的那個因素呢,叫做觀世音,所以叫做觀世音菩薩。所以,觀世音菩薩不是外面那一個啊。所以你要看,這個人是誰?你仔細看,拿寶瓶,拿楊柳。噢,觀世音菩薩。是這樣看嗎?不是。觀世音菩薩,是你生命中的一個生命因素,那個生命因素叫做觀世音。

  但是,在你來講,是“睡覺的觀世音”,因為你那個觀世音還沒菩薩,對不對?因為你還沒有到達菩提薩垛。菩提是覺醒,你還沒覺醒,你還在睡覺嘛。所以你的觀世音,叫做“觀世音睡覺薩垛”,不是菩提薩垛。所以你不能叫做觀世音菩薩,你還在睡覺嘛。

  這個觀世音菩薩的這個生命因素,觀世音的這個生命因素,每個人都有。但問題是,你還在睡覺,你的這個生命因素還在睡覺,還沒覺醒。要覺醒的話,那你就是觀世音菩薩。知道嗎?

  所以這個意思,有沒有弄清楚?

  好了,那你連菩薩都搞不懂,你怎麼會了解呢?不要說阿羅漢不懂,阿羅漢根本不了解,你也不了解呀。你現在還沒證得阿羅漢。對不對?但是你了解他,這個時候你就叫做“大心眾生”,你的心,心量、那志氣廣大,超過阿羅漢,雖然你還沒開始。就好像你那部747飛機還停在那裡,因為你醒了,但是你還沒起飛。你一起飛絕對超過他。

  所以這個地方阿羅漢他不能了解。所以菩薩的定義,你一定要弄清楚。

  所以菩薩是已經覺醒的生命因素。那個生命因素是什麼?那就看,看你覺醒的是哪一部分。你覺醒的叫做妙吉祥,有沒有這個生命因素?你的名字叫什麼?文殊師利,對不對?你還有一個生命因素叫遍吉祥,有沒有?這是什麼?你叫做普賢菩薩,這很清楚嘛。這每一個生命因素是每個人都有的,不會說你有他沒有。

  那你現在在因地,你要去激發你的生命因素出來,你怎麼激發出來?

  你不會呀,你只會大腦想“嘿,我看觀世音菩薩長得比較漂亮。”所以你…就像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一樣,極樂世界是什麼?“不知道,聽說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你糊裡糊塗,你睡到極樂世界去啊?你怎麼會?

  極樂世界是什麼?弄清楚。為什麼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念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能夠相應?你念阿彌陀佛是糊裡糊塗的,極樂世界也是糊裡糊塗的,那就糊裡糊塗跟糊裡糊塗相應啊。對不對?因為你念阿彌陀佛是糊裡糊塗的,跟講極樂世界也是糊裡糊塗,兩個都糊裡糊塗,所以你相應也保證你往生糊裡糊塗世界。你去不了,你那個極樂世界是你自己理念的、自己想的。不是啊。

  佛法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那你一點也不清楚,一點也不明白,你怎麼去啊?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們把這個地方弄清楚。

  基本上,菩薩是什麼?已經送給各位了。你不應該再搞不清楚了。對嗎?(眾鼓掌)

  像這種定義,我們都將很清楚了。我講完了我希望各位,你自己去整理一下。菩薩的定義。你弄清楚他就會變成你的,然後你要跟人家講就會很具體、很清晰地分析出來。

  但你不整理的話,你說“有呀,我師父,我聽過他好像,好像這樣講。” 你講,人家說“不對。”你說“不過,但是,還有,可是。”那都沒用了,那跟都糊裡糊塗差不多。

  好,我們休息一下。

  《四十華嚴》第29講(2007年9月28日)B

  好,我們把菩薩的定義跟各位講了。

  我想,各位假如在學佛的時候…定義我是這樣定,你可以否認它,你可以不接受,因為你接不接受,對於我所講的來講,它都只是一種知識。知識你可以要可以不要。

  但是那個方法很重要,你自己要有一個方法,而且是正確的方法,解脫的方法。你要帶著疑情。人家講菩薩你就講菩薩,這個菩薩到底是什麼?你要有這個疑情。這個方法,帶著疑情,你會找到那個真正的菩薩,不是人雲亦雲的菩薩。

  所以,我們要教你的是那個方法,你去架構一個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模式,解脫的模式,不是知識。

  我講什麼、講對、講錯其實無所謂。你接受不接受而已嘛。不接受也對,接受也對。但那個方法你擁有了,你就能解脫了,那就對了。這麼多人只要有一個能解脫,那我就回本了。對不對?(眾鼓掌)

  這跟老師不一樣,老師,考試通通考一百分,我教得才光榮。老師是傳遞知識。我們學佛是有一個解脫的方法,幫你解脫。你要找到你那個解脫的方法,那就要你自己來了,我沒辦法幫你了。

  所以各位聽經,不是聽那些知識,是要去找到一個解脫的方法,自己去解脫。關鍵在這裡。

  所以,我講得好不好,不重要,是你學的好不好才重要,你要學到那個解脫的模式解脫的方法。這是個關鍵。

  好,我們再看第二段。

  他這裡,經文裡邊“何以故”,“何以故”應該接在下一段,不是接在這一段,他是在另一段裡面。但是他行文剛好到這裡,所以你也看不出來,“何以故”是這一段還是那一段。他是要接下一段的。

  這個,經文裡這樣子,這個叫自問自答。你也可以說是設問,假設問,然後再假設答。

  那麼,這裡面就談到,為什麼會這樣子?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這大阿羅漢都解脫者,大成就者、大解脫者,那為什麼對佛講的這些境界,他會不見不聞呢?為什麼?有這種情況,像這種情形我想每個人都會有這種懷疑。

  疑,不要緊,那你要接受;接受以後再疑,才能求證,這個叫做疑情。你假如一講你就拒絕他,那就不行了,那你就不求證了,你就開始為反對而反對了。所以我們疑情是指接受,但是我要求證,我要證明。

  那麼這個答案,他在下面講了。

  第一個“以善根不同故。”

  善根不同,《華嚴經》裡頭有很多講到善根大小的問題。他有幾種:

  一種是不信,就沒有善根;

  一種是信而懷疑,疑就是不接受。這兩種是沒有的。

  第三種信也接受,但是很小,這個叫狹劣。狹,就是狹礙,心量不夠大。一種是劣,是有是有,很小。

  像我們信佛的人,我常跟各位講,分兩種狀況:

  一種叫做三教九流的佛教信仰,就一般民間信仰。到廟裡拿根香,拜拜,一直磕頭。為什麼呢?昨天男朋友不要我了,所以我今天來拜佛。有沒有效呢?當然有“笑”,對不對?很好笑的笑。

  但是,這是什麼?這是對他受傷的心靈一種撫慰,他會發揮這種功能。一般的宗教都有,都有這種功能。

  但是,這個不是真正我們講的所謂士大夫的佛教。士大夫的佛教叫佛家,不叫佛教。

  所以我們有三家之說,還有三教九流。三教九流就不說了,拜了就對了。對不對?你要留意到哦。

  有這種區別,那個叫狹劣。劣,他很低級,你說他信佛嗎?他也拜,怎麼不信?可是他那個信算嗎?可那個叫狹劣。

  所以他有這三種:不信;懷疑;心智下劣,就狹劣的這個部分。有這三種。

  那麼他講善根不同,當然你這麼一講,阿羅漢就是狹劣的那一種。阿羅漢,是只說他在修法上面得到解脫,但是對於如來跟菩薩的廣大境界,他沒有辦法接受,是因為他沒有這個善根。所以叫善根不同。

  當然一講到這裡,對當事者來講,他不能夠接受。你直接要從這裡講,是沒辦法,但是要講到這裡,他前面有很多前提性的東西,一定要先講清楚。

  好,這是第一個。

  為什麼善根不同呢?

  “彼於過去。本不修集見一切佛種種神通妙善根故。”有沒有?這句話講出來了。

  記不記得昨天跟各位講,你要修圓融道,往生諸佛淨土,然後你還要加一個願:“當上首菩薩去參與諸佛成佛的時候,你要跟上去。”有沒有?佛成佛的那地方是很殊勝的,那你有這個願,跟著那個上首菩薩,就是跟我們大師兄嘛,對不對? 佛陀的大弟子,跟大師兄去到哪一尊佛那邊,他成佛我去參觀一下。有沒有?這個時候你“過去本不修習見一切佛”,現在你至少有一次機會了。對不對?

  而且就整個法界來講,經常有佛成佛。那些大弟子分身乏術,你多參加幾次,你很快就會晉升到大弟子的地方,你也帶領一堆人去,去參加。法界中,經常是有佛成佛。那,你到了那邊你就知道,“見一切佛種種神通妙善根”,你都可以見得到。

  所以為什麼跟各位講,修圓融道那麼殊勝?關鍵就在這裡。

  你修到菩薩淨土去,就沒有這個機會了。因為菩薩淨土是真實,但是不夠完美。諸佛淨土是完美的,他可以去參加,其他佛成佛的盛典。

  那天怡學大和尚升座大典,那就有跟那個很像。差不多有十萬人,我跟他算一算大約十萬人,那麼熱鬧。你的心量境界你會慚慚放大。什麼叫滿山滿谷?滿山滿谷的人哦,在中國是不稀罕。可是你在外國要看看不到,絕對看不到那什麼叫滿山滿谷的人。我看那一群人走了以後,那些人要去整理那塊地大概很糟糕了,滿山滿谷的污染啦,這可怕啊。(笑)

  而這個也就是他的殊勝。所以你一定要參加。這個願要有。

  那麼有些人,因為他沒有這種寬廣的心量,他不會去想說“佛成佛的現場是怎麼樣”。

  我們前面那十方佛有沒有?所有的那個境界,你在這個地方你沒辦法想象,你要知道那是無量無邊的境界是怎麼展開的,那你要跟上去。因為每一個上首菩薩出行的時候,那都有無量無邊的菩薩海會。他代表佛來,那你要跟著上。

  你不要說“我還沒功課做完,我不去。”那,去的這一堂功課是真殊勝。

  那你一有這個因緣就“彼於過去已修習見一切佛種種神通妙善根故。”有沒有?這個經驗是需要的。因為你只要有見佛成佛的經驗,你那個心量、心性就無量無邊地展開了。

  那裡面我們語言沒有辦法表達。經文這樣記載只是舉例說明,因為各位現在所看的這一本華嚴,這是《略本華嚴》。

  《略本華嚴》的任何一句都只是綱要。就像我們買書的時候,打開那個目錄,都是目錄而已呀,內容這裡頭都沒有。那你要了解內容,你要看《大本華嚴》。《大本華嚴》是佛盡過去紀、盡未來紀、盡現在紀講不完的那一本。你怎麼看啦?過去紀你也沒有,現在紀你也有限,未來紀更不用說了,你那《大本華嚴》你怎麼看?你不可能去研讀,所以我們體會不到。

  即使我這樣講,也只不過旁征博引。當你的心智是那種混凝土,不只是豆干而已,那腦袋像混凝土一樣,那根本怎麼舉例,你也聽不到,聽不懂。這個現場的臨場感非常重要。

  所以昨天我們才跟各位講,你要有這樣一個願力。你到往生諸佛淨土以後,你就可以經常參加。這個時候,你就不會有這個缺點了。“過去本不修習”,有沒有?你就要有了。

  所以很多人說“要往生淨土”,你要知道往生淨土干什麼?不是整天坐在七寶池邊,兩只腳泡在八功德水,三不五時抿一下舔一舔。那不無聊嗎?

  到那裡去就要參加這個活動,那才叫做往生極樂世界嘛。對不對?那你還要經常跟著觀世音菩薩來,來參加諸佛成佛大典。對不對?這個就是心量的問題了,當你心量不夠大你根本就沒有。

  好,第二個。這是第一個啊。這個應該講 “彼於過去。本不贊說十方剎海普遍莊嚴清淨功德故。”這是第二個。

  經文是只有“本不贊說”,其實就把這個地方“彼於過去”這幾個字略掉了。因為你過去沒有種善根嘛。善根不同,過去你沒有種,所以你現在,現在看到,你也看不到,知道嗎?尤其你在娑婆世界,遇到佛成佛,你根本看不到。

  就像我們,各位常講“我找不到善知識啊。”你怎麼找得到?因為善知識在你面前你也沒看到啊,對不對?什麼叫善知識?你腦筋有一個定義嘛,他應該這裡有一個眼睛,或者這裡有一個眼睛,或者他騎著獅子。他騎著寶馬,不會騎著獅子啦。那有個人騎著獅子,在北京街上走,可以想象得到,那公安馬上圍過來。那獅子不在動物園,跑到街上來干嘛?你竟想那奇怪的事,怎麼有可能你會遇到善知識呢?

  所以即使佛成佛,你也會帶著懷疑的心說“這個算嗎?坐在那個樹下算嗎?”人家說“他放光啊。”“那個哪叫放光,後面可能有日光燈。”沒有用的,你必須在過去種有這個善根才有可能。

  那麼這個地方講,你“不贊說十方剎海的莊嚴”,因為你不了解。剎海就是佛國土,所有的佛國土那統稱為剎海。那佛淨土,我們講諸佛淨土的殊勝是怎麼樣?你不知道,你要贊美也贊美不出來。

  你那個叫意識形態。“有啊,諸佛淨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啊。”

  “哪七寶池?”

  “金、銀、琉璃、車渠、瑪瑙、珍珠、琥珀“,就大概就背那幾個名詞,算嗎?你了解嗎?什麼叫七寶池?七寶池是指,你的心要泡在七菩提分裡面。當你把心泡在七菩提分裡面,那就是七寶池,就有了。

  你也有啊,可是你的心是泡在名利裡面。名跟利裡面,不是七寶池。知道嗎?

  什麼叫八功德水?是身語意三業要行八正道,那你就有八功德水了。

  那你身語意都在勾心斗角,都要想要怎麼賺錢,怎麼贏人家,那你那有八功德水?

  所以,你對於極樂世界的認知,只有一個極樂世界,你都搞錯了,那你哪有辦法對十方剎海的莊嚴,你有認知呢?

  那我跟各位談的,諸佛淨土、菩薩淨土跟此方世界的差別裡頭,已經把諸佛淨土、十方剎海的殊勝都告訴你了,他是怎麼成就的都告訴你了。我說,經過塵沙劫勞苦修行,有沒有?這個塵沙劫勞苦修行,修什麼?修七菩提分、八正道,把那個國土給莊嚴起來的。

  而這個莊嚴,就好像後面那個極樂世界圖上面所畫的。你看那欄桿,不是畫家少了,他沒有漏掉,他就是三根。為什麼三根?有沒有看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那個樓閣,為什麼三根?你不知道,三根,是不是畫家少畫了一根?告訴你多畫一根那才出問題,你知道嗎?為什麼三根?三法印嘛。當然三根,怎麼跑出第四根來?

  所以這個裡面,就告訴我們,這個就是秘密嘛。他用世間法顯的,把你顯出來嘛,隱的,法界的東西表達在裡面嘛。而且那每一根,你看多少寶在那裡面。那寶只是顯的,他隱的要告訴你,你要進行的是什麼?對不對?七菩提分、八正道、六度萬行、五分法身、十種殊勝智力、十八不共法,你要去修這些啊。

  你都不修當然沒有啊,你只是兩根柱子,木頭做的。對不對?你沒有辦法。人家是七重欄榫,有沒有?七重樓閣,那你呢?你就money欄榫,money樓閣,你只有用錢堆出來的嘛,沒用啊。所以你不能稱寶,關鍵在這裡。

  所以這個剎海你會不會贊說呢?你一定從實修中,你會去體會,然後你會講出來。你沒實修,你體會不到。因為你沒有生命最深層的內在體驗,你怎麼講得出來呢?你必須體驗到那裡,你才講得出來,那叫作“見性之見”。

  你要不體驗你講的,都是語言文字的知見。那都是知識,沒用了,下輩子你就忘了。

  但是你有了見性,有了體驗以後,生生世世,他不離失,他會再現。因為他已經成為你的生命因素了。那在你跟其他所有的因緣相組合的時候,這生命因素會起作用。

  修行不可思議就在這裡啊。你對這一點必須要深信不疑。必須要深信不疑。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菩薩淨土是真實的但不夠完美,諸佛淨土是真實的又完美的,差別就在這裡。那這個世間,上帝創造的,上帝的欲望妄想所構成,所以這裡不真實,是虛幻的,就這種狀況。那你就很清楚了。

  第三個,“彼於過去。本不稱歎諸佛世尊種種神通變化事故。”

  因為你沒看過,你也不知道,所以你不會稱贊諸佛世尊的種種神通變化。

  我前面跟各位講過了,種種神通變化就是生命本能。我們的生命本能沒有了,消失了。所以一看到,你會覺得很奇怪。

  我常跟各位講,人,每一個小孩子出生,他自己能夠發音將近500種。假如有學音樂的人你應該知道,那聲音你大概能發400多,500種。而且有一種聲音你聽不到的,小孩子會發出一種生命本能的生命的原音。

  我們越長大,爸爸媽媽越教我們,聲音就一直丟,現在我們只會發幾個音了。最多的51個音,最多,再也發不出來了。我們所發的音非常有限。一般的才發24個音而已。

  所以,音越少就越難聽,音越多就越好聽。而我們事實上所發的音非常少,已經降到非常低了。你看剩下十分之一。聲音的本能我們都消失了,剩下十分之一而已。

  所以,你會發現這個人假如發音是五百多個音的話,是不是神通變化?這只是一個音聲一個而已呀。

  我們鼻子嗅覺也非常糟,我們不如狗,狗的嗅覺比我們強兩千倍以上。所以“你剛才吃什麼?”你可以說謊話,狗一聞就知道你剛才吃什麼,只是他不會講而已,你吃到肚子裡面的東西他聞得出來。

  這是生命的本能嘛 ,我們都消失了。

  本來我們的身體也會散發一種味道。看到這個人你喜歡,看到你朋友,你身體會散發出一種味道。可是你現在聞不到,因為鼻子的功能也消失了,身體的功能也消失了,你的毛細孔內分泌也都消失功能了。所以你的身體本能沒有。

  你會放光,你不是不會放光,可是你那放光的本能消失了。

  當你的大腦接受污染程度越厲害的時候,你生命的本能就消失得越厲害。

  好,這個都是我們自己本身的問題。

  第四個,“本不能於生死之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

  那個,我們跟各位談過,要發心,發菩提心,就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那各位有沒有發心呢?你說“我沒發心,我怎麼會來聽經,當然有發心。”不過你那個發是花心蘿卜的花,發那個心都是骨質疏松症的,沒有金鋼不壞心,那個不算。

  發心兩個條件。

  第一個要金剛不壞。所以我們常常跟你講,不退菩提心。不能退菩提心,那你能不能肯定自己?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呢,你必須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換句話說,這個菩提心,你不能定死的,定死的決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為你怎麼知道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是什麼?你根本不知道嘛,那你怎麼能定死呢?

  我只能夠說“我要追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要追求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但是那個我不懂”。不懂你要一再地超越自己,超越、超越再超越。你不要一直以為“我成就了,我達到了。”那個成就跟那個達到是不算,他只是一個過度跟階段性。你可能到達那裡,可能達到,但是達到,你還要再超越。

  假如你認為,你已經達到了,就要停止了,你就完了,那就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讓我們真正體驗到生命的永恆跟恆動。恆動,你就要一直超越不能停止。這個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定義。

  你不要問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既然是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那你告訴我止於至善是什麼?”

  沒有辦法講。勉強可以跟你講,就是《華嚴經》經首上面所講的,那一段經文。而那一段經文你說“我看不懂。”那段經文,你絕對看不懂。我講了十幾遍了,再講還是不一樣,因為那個經文繁廣,不是我們一般的語言能夠表達的。

  這個就是你要了解的。你不發,發不起來嘛,而且在生死中發的。

  很多人講說“等我證阿羅漢,解脫以後再來度眾生。”那你解脫就完了。你樂阿蘭若,樂極靜處。

  因為在生死中,你要度眾生,你才知道眾生難度。眾生怎麼難度呢?第一個,有些那種境界,你的智慧達不到,所以難度。你的智慧達到了你就不難度了。有些是沒因緣,你根本沒辦法度。當然還有其它的原因。

  但總之,你必須跟眾生相處,知道這些種種的困難,你做不到,而你又願意去超越它,達到無量無邊的眾生、全部的眾生、所有的眾生、一切的眾生,你要通通度盡。不但要度盡,我願無盡。眾生雖然度盡了,我的願還是沒有窮盡,還是要繼續。你要有這種情況。

  那你在生死中能夠發起,這種境界你就能夠看得到。你在生死中不能發起,等到你解脫以後要發起,難啦。因為你的習氣,阿羅漢的習氣已經養成了。

  所以這個,第四個談到這個部分,各位要留意。

  第五個,“本不勸發一切眾生令住廣大菩提心故。”

  你又不發起,要勸發一切眾生令住廣大菩提心。這個廣大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你要勸眾生發心,多難啦。“我干脆給你念佛,讓你拜一拜。”布袋和尚就這樣,給一塊,念個阿彌陀佛,給一塊,念兩個給兩塊。給小孩子這樣講,大人也來了,有錢賺誰都來了。小孩子念一聲得一個銅板,那大人念十聲一個銅板。大人也要念十聲,硬要一個銅板。他就念吧。但是這個呢,不能叫做“勸發令住廣大菩提心”,這個沒有。

  勸發眾生發菩提心,是要眾生從自己的心裡,自己發起。這個難啦。因為有很多眾生,在你的面前跟殷勤的勸告之下,他會從口頭上發心:“好了,好了,我信,佛教很好,我信,好了,我信了,可以了。”

  那你說:“那你信了,我幫你設佛堂,我送你佛像、送你經典。”

  你送他一大堆,他都好,他都能夠接受。然後你回家以後,三年他也沒做功課,連上個香都沒有,因為他只是敷衍你。這個不叫真的發心。

  要真的能夠從自心裡頭自己發起,然後自己去找。就像我跟各位講的,你要自己去找到那一套解脫的模式,那個才算。

  我教你,很多人講“師父你告訴我,我這樣念對不對?”

  我說:“對”

  “好,我就這樣念。”走了。那個根本沒有發心。

  他是到你這裡來要什麼?要個保證書。這樣死到閻羅王那邊去,“海雲和上跟我講我這樣念對,怎麼又念到你這裡來?”

  你放心,我跟閻羅王已經簽了合約,照我的方法念,還念到你這裡來的,罪加一等。因為你只是求一個心安。

  “師父我這樣打坐對不對?”“我這樣參對不對?”你問這個干嘛?到閻羅王那邊有免死牌是吧?沒有。

  因為那個方法是你要自己去摸索的。摸索,對不對呢都不要緊。因為對,你會繼續;不對,你就改嘛。繼續到某個程度,你還要再說“我這樣子,應該要超越吧。”並不是對了就好,對了你還要超越。對,你還進行一段時間,你還要超越。

  各位有沒有問過路啊?人家說“往前走,走到哪裡遇到什麼,你就哪裡轉啦。”你就一直走走到哪裡,也沒看到。他在講的那個特點,跟你的感覺不一樣。有沒有?所以你走了一段路,你還要再問一下。這就是覺性嘛。知不知道?只有笨蛋才“他說一直走,我就真的一直走。”

  有個笑話。人家問說“我要到公園去,要怎麼走?”

  他說“直著駛。”

  “啊?怎麼走?”

  “一直駛。”

  “怎麼死啊?”

  “駛到底。”駕駛的駛啊。

  問的人說“唉!我問你路,你怎麼叫我一直死啊?”

  因為你不懂得那個狀況,所以連話都聽得有問題。他講駕駛的駛,“你怎麼詛咒我一直死啊,我死一次就好了,要死幾次,還要一直死。”

  這個就是我們在情景中,跟你大腦裡的判斷是不一樣的。這一點必須要去超越。

  好,這個勸發菩提心。

  事實上有困難,但是你能夠勸發一個發菩提心,功德都無量無邊。

  “本不能令如來種性不斷絕故。”要令如來種性不斷絕。這裡面“如來”就是剛才前面定義的“如來”,如來種性。

  我們常講“生如來家,得如來種性”。那我們呢,本來都有如來種性,但是你自己常常會把他斷,會把他斷了。知道嗎?

  你在什麼時候復蘇呢?在你遇到苦難的時候。你會說“我一輩子為人正直,清廉不貪污,也不做壞事,怎麼這種病會掉到我頭上來?老天真不公平。”我告訴你,只有在這個時候,你的如來種性才會發起。

  你要留意到。因為你平常的生活,因為你自己以為“我很正確。我都是好人,我都沒有做壞事,從來也沒貪污,在辦公室裡也沒打過自己的私人電話,辦公室的紙筆從來沒有拿過一張回家。”

  那你很正確吧?很正確,你把自己的如來種性都斷了。因為你都按照世間標准,你生命的那種活潑性完全被僵化了,僵化了就通通斷絕了嘛。

  只有在這個時候,你遇到挫折跟困難的時候,你才會激發自己“這樣對嗎?”這個時候,他才會發起。

  但是你有沒有留意到一種狀況,你本來可以不用斷啦。

  所以這裡面就談到了佛法的一個根本,就是戒律。

  我們都講以“戒為師”,絕對沒錯。對不對?但是戒,你不會持,你都把戒給捏死了。捏死了,你知道嗎?戒不是讓你把它捏死,可是,持戒的人都會很堅固,堅固執著。規定不行就是不行,你動不了了。

  戒律是絕對的彈性。戒律有開、遮、持、犯。你留意到哦,開、遮、持、犯。你要懂得什麼時候開戒。當你始終不開戒的時候,這個人持戒大概就死在戒律下。這種人修行他可以成為聖僧,不能成為解脫者。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我們不是說你持戒不對,但是在什麼狀況下要開戒,或者開源,那你都不知道的話,那個戒律一定捆死人。

  戒律是要幫助你解脫的,所以它特別叫做“婆羅提木叉”,就別別解脫戒嘛,是非常特別非常特別的解脫戒,它是要幫你解脫的。

  可持戒的人都被戒律捆死了,為什麼捆死了?因為你僵化了。

  所以各位要留意到,這裡面,因為你的僵化,把如來種性給斷絕了。

  你可以不斷絕如來種性,你可以一步一步把自己訓練好。什麼人不斷絕如來種性呢?有沒有這種人?你想想看你是不是這種人?

  我告訴你,乖兒子、乖女兒會斷絕如來種性。你要留意啊。

  那你就知道,另外一種人,叛逆的孩子。叛逆不是不好,叛逆這個詞不好。他不是叛逆,他是肯定自我。

  當一個人跟著父母、跟著社會教條這樣子走走走,走到一段時間,他認為不對,他有自己的感覺出來的時候,他就會要走他的路。這個時候,父母親、老師、傳統就會說他叛逆。告訴你,不是叛逆,他在自我肯定。

  能夠自我肯定的人,他就能夠不斷絕如來種性。不能自我肯定的人,他會僵化。

  我提供給各位作參考,說到你純屬巧合,但絕對事實,這個情節絕不虛構。說到你,純屬巧合。

  但是,我不是叫你叛逆,我是要你肯定自我。你不能肯定自我,你不可能破我執,我告訴各位。在生命的成長過程裡,你一定要先肯定自我,然後再破我執、我見。

  你不能肯定自我的人,你要破什麼我執?不能肯定自我的人,沒有我見,你放心。

  人家講說“請提供意見。”你就沒意見。

  人家一講,“我想也這樣。”

  人家說紅的,“嗯,我想也是紅的。”

  人家說白的,“嗯,我想也是白的。”

  因為你都對啊,那你怎麼破我見?

  你去留意看,你在生活中有很多這種人。這些都叫做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的大多數對社會來講是社會學上的一個基礎,這我們不論。但是就你生命的覺醒來講,這種人特別難。而這些乖兒子、乖女兒的人做功課都很標准,幾十年做下來沒有一次缺席,沒有一天中斷,但是呢,還是一樣煩惱。他做功課並沒有斷煩惱,那你做這個功課干嘛?我並沒有叫你不要做功課啊,對不對?所以就告訴你,你修得大福報。因為你變成慣性啊,人家慣性是打牌抽煙,你的慣性是誦經念佛,所以你修得大福報。但是跟解脫呢,沒有關系,因為你把如來種性給斷了。

  你要留意到啊。一定要能夠肯定自我。

  能肯定自我的人,人生是精彩的。過了一段時間呢,你覺得這樣子不對,那時候再破我執,證阿羅漢。破我見,九信位阿羅漢。那就很快了。所以這是一個關鍵處,是一個真正的關鍵處。

  我談到這個部分呢,這個是很緊張的。我不是鼓動大家叛逆,你不要弄錯,但是我要你肯定自我。一個人不能肯定自我,絕對沒辦法精進修行。(眾鼓掌)

  你沒是不是叛逆的孩子啊?不然怎麼那麼興奮呢?

  所以家裡有孩子開始進入叛逆期的時候,父母親應該要陪著他成長。當你不會陪著他成長的時候,你會覺得孩子跟你越行越遠,那可能災難就會發生。孩子也好,父母也好,都會墮入痛苦的漩渦裡。

  好,這是很重要的。佛法不會叫你痛苦的,只是教你精彩而已。

  所以,當家裡有孩子進入叛逆期的時候,家庭生活應該是很幸福、很精彩的,所以你不用痛苦。會痛苦是處置不當。

  好,再下一句。“本不精勤攝受一切諸眾生故。” 彼於過去,本不精勤攝受一切諸眾生嘛。

  有沒有度眾生?叫你度眾生,“有緣,他就學了,無緣講也沒用。”講沒用,你要先跟他結緣,你以後將來才會有緣嘛。

  所以你現在要證阿羅漢以前,我跟各位講好多事都要做,這些都是阿羅漢以前要做的,阿羅漢以前你不做這些,那佛成佛你根本看不到。連阿羅漢都看不到,更不要講凡夫的時候了。所以這些都是深種善根的時候。

  “本不勤修一切菩薩波羅蜜故。”

  這個就麻煩了。勤修菩薩波羅蜜是什麼?這個,菩薩就很難了,波羅蜜就更難了。波羅蜜是什麼?長在樹上好大的,很像榴蓮的那個?波羅蜜就是究竟到彼岸。

  這個菩薩波羅蜜,我跟各位講,你在人生中一定要訓練。它是什麼呢?就是你的工作,你一定自己在這一生中要好好地去做一件事情,從構想到策劃,到執行,到完成。這個就叫波羅蜜。

  你有沒有這樣確實徹底地去做過這樣的一件事?這個是很重要的。

  自己去開個公司也好,倒閉都不要緊,但是你要去做啊。一件事情從頭到尾要去做一遍,徹底地去做,不論失敗或成功,你一定要去做。當然成功的經驗給你信心。那你要是有,你的生命本質裡頭有這種動力,你什麼事都親自來從頭做到尾,而不是靠福報啊。

  有些人是靠福報。坐在那裡,“做。”“好吧,好吧。佛祖保佑,我就靠你了。好吧。”事情完成了,這是他有福報,因為有很多能干的人替他作。這個沒有修到菩薩波羅蜜。

  我們同修們很多人,“我做得要死,他罵得要死。”不要緊,你放心,菩薩波羅蜜你修到了。有沒有?這件事從頭到尾你很認真地做過了,這是很重要的。

  尤其道場裡頭啊,我不知道我們有沒有這種制度,我們那裡道場的工作都是同修們發心,辦什麼活動就是從頭到尾去歷練一遍,從頭到尾啊。但是每次都給我失敗就對了。可是菩薩波羅蜜他修到了。

  完全投入。那麼,這幾條啊,只要有一條你做到。這條最容易做,這條最容易,菩薩波羅蜜。

  你不管做什麼事,你只要從頭到尾很認真完全投入去做,不眠不休地做,失敗都不要緊,菩薩波羅蜜這個善根你就有了。有了這一點,諸佛成佛,你就見得到。

  這是你在這個世間最好修的一個法。那也是我跟各位講,圓融道事修上面最重要的事。你要發願,盡行壽去做一件事,盡行壽做到底,那就菩薩行啊,圓融道的事修啊。有挫折、有困難、有什麼障礙逆境,通通回到三寶這邊來,拜忏。那這個就是一切的菩薩波羅蜜通通修了,大波羅蜜。

  命終盡行壽,就命終之後絕對往生淨土。我告訴你,除非你在這個過程裡是非常頑固、堅固、執著的這種人除外,否則你一定生到諸佛淨土去。你非常頑固的話,那只有跟相應的菩薩相應了,只是這樣,那還是菩薩淨土。

  但是一般你在圓融的前提之下,我們叫圓融道嘛,你圓融的前提之下所去的一定是諸佛淨土。這是很殊勝、很殊勝的!世間法,你就可以圓滿了。

  再下面講,“本於生死不勸眾生求智眼故。”

  你要勸眾生求智慧,智眼就是智慧,眼還帶有智慧的運用。

  而這個呢,各位要留意到。叫眾生修智慧,智慧是什麼?

  剛才跟你講,知識不算,不是知識,那現在是什麼?智慧就是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感受的能力。

  你吃東西,吃水果最多了,好吃不好吃你感受得到嗎?

  人家問你:“好吃不好吃?”

  “你說好吃不好吃?”

  “好吃。”

  “好吃。”那你就沒有感受的能力嘛。對不對?

  “嗯!好吃。”好吃,你會一直吃啊。你去注意看看。

  “好吃不好吃?”

  “好吃。”然後擺一邊,那一定不好吃嘛。你有感受的能力。

  但是我們在污染的過程裡呀,大家都表面上。

  你自己那個覺知很重要、很重要。也就是從生命中去感受,不是眼睛、不是大腦的這種辨別。你要留意到啊,不是大腦的辨別,是生命自己的能力,是生命本能的感受力,這個叫智慧。

  你能不能感受到空氣好壞的情況?有沒有?對,這是一種感受的能力。比較傾向於對物理界的那種感受。

  那你能不能感受這個人是好人或壞人?這就問題來了。對不對?所以我們在教孩子的時候說:“你要交好朋友,不要交壞朋友。”

  我請問你,孩子感受得到嗎?什麼叫好朋友?什麼叫壞朋友?他怎麼感受嘛。有人陪他玩就是好朋友啊,欺負他的人就是壞朋友。這是他很簡單嘛。糖果給他吃就是好朋友、好同學嘛。搶他的東西的就是壞同學啊。那你這邊要怎麼去教他?你要從他立足點開始去教他分辨。

  同樣你也一樣,我們自己也一樣。你要分辨好多東西,你有沒有辨別的能力?那你要是沒有辨別的能力,你就沒有智慧啊。而這不是大腦分別的,是生命的感受哦!

  我講一個很簡單的。頭發,大家都有吧,有沒有沒頭發的?我們理光頭的也有頭發。你有沒有感覺到,有些人會禿頭,有些人不會禿頭是白頭發,有沒有?你有沒有感覺到什麼樣的頭發發質的會禿頭發?什麼樣頭發發質的人會變成白頭發?你一點疑情都沒有。

  柔軟的頭發容易脫,比較粗的頭發會變白。對不對?那就是發質的問題啊。你去留意一下,你就可以發現到,這都沒有人講的。

  有一次,那時候我在上課,在教高中生。幾個老師在辦公室吹牛,真的吹牛啊。

  我說:“李老師啊,你知不知道,你洗完澡穿褲子的時候左腳先伸進去還是右腳先伸進去?”

  第二天來,扎了一個,我說“你怎麼了?”

  “你給我小心哦。”

  我說“怎麼啦?”

  “你害我洗完澡跌倒了。”

  我說:“你洗澡跌倒跟我有關系?”

  “你昨天就問我,我到底穿褲子的時候是左腳先進去,還是右腳先進去。結果我洗完澡,不知道哪一腳先進去。”(眾笑)

  慣性嘛,慣性你很自在,慣性就很自在啊,開始去留意的時候,自己就摔一跤。那這一腳也不是,這一腳也不是。好了,結果跌倒,頭就撞到洗臉盆了。

  我就問他說:“那你去給醫生縫的時候,有沒有穿褲子啊?”

  想了半天他想不起來了。這就是慣性啊。

  慣性,會使你喪失覺受的能力。你那個感覺,你修密法的人就知道那覺受,修法有一種覺受。你連感受的能力沒有,這一點智慧都沒有,還當老師,你看看呢,教高中。

  所以,智慧是很重要的。有了智慧你就會有神通嘛,因為那個生命的本能嘛。神通是生命的本能,自然就會有了。

  不信你回家試試看,你刷牙的時候是這邊先刷,還是這邊先刷?你看看,你不要明天這邊包一包。因為你右手,當然你比較會注意到。像穿衣服,你是哪個手先伸進去袖子裡面?你看看,平常不注意,你回去試你就會發現,明天你就打繃帶來了。這個都是智慧。所以智慧不是什麼了不起的。

  你會以為說智慧是“噢,明天下雨下幾滴我都知道。” 那叫什麼智慧?那叫特異功能。下幾滴跟不下幾滴差多少?那個不是智慧。

  智慧是你感受生命存在的那個能力。你感受得到嗎?那你感受到,你就會覺得人生很有意義。你會活得很精彩,很有價值。

  你就不會自殺。怎麼會自殺?自殺就是活得不耐煩了,人生沒價值沒意義嘛。就每天如此,就吃這個、吃那個、吃這個,就沒什麼事,死掉算了。這叫活得不耐煩了。不然干嘛要去自殺?

  你要活得有意義,就在這個地方。

  我常跟各位講,你在家裡你要留意,要享受天倫之樂。天倫之樂是什麼?

  其實你去仔細看看。你跟家人會討論“你這指甲怎麼這樣,唉,你這指甲。”你跟朋友不會討論這個,對不對?你去留意看看。享受天倫之樂絕對都是講你生活中最瑣碎的,你不會跟別人講的。而,那個興趣,人生的興趣就從那裡產生的。

  你會發現,我跟媽媽講、我跟爸爸講、我跟哥哥講、我跟姐姐講這些,那個生命能量就出來了。你那些不可能跟別人講嘛。對不對?

  我們今天,都沒有人去進行這些。所以,你的生命是很枯竭。你的生命是干燥花,沒有生命感的生命。干干扁扁的,脫水生命。人家脫水鳳梨,你脫水的生命。你的生命已經脫水了,沒有生命感了。

  所以,這個很重要啊。你要在生死中勤勸眾生求智慧,是指這個智慧啊!

  很多同修說“師父,我要怎麼求智慧?”實在很想啪下去,怎麼求智慧?告訴各位,很多人看起來憨憨笨笨的,讀書,你看,教他一誦經就開始睡覺。這種對知識沒有興趣,這種人是最有智慧的。

  可是我們都把智慧當作知識,要記很多記很多。你去記那麼多,只是業障重。像我書算讀不少,我最少讀一萬本以上。一萬本書啊,不是萬卷而已,一萬本最少十萬卷書以上。讀了那麼多書,只能叫業障重。腦袋裡頭光是裝那些東西,沒有用啊!你不懂也是一天24小時,我讀那麼多也是一天24小時,讀那麼多只是一身是病而已。所以,那是知識不是智慧。

  智慧是感受生命,感受存在。美的存在你感受得到嗎?美的存在感受不到,那你活在世間要干嘛?最美,就是生命。真的跟各位講,最美的存在就是生命的存在。(眾鼓掌)

  你要是體會這個,你就知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講的生命止於至善的境界是什麼,你就體會得到了。當你連生命的存在你都感受不到,你怎麼會去體會呢?對不對?

  什麼叫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就止於至善,那四個字誰也會,那有什麼意義?不是。止於至善是生命的存在,那個生命的美你感受得到。那就差不多了,快到止於至善了。

  所以這個,佛法在談論的這些東西,我們因為透過知識去運作以後,你的已經變成佛教學問,不是佛法了。佛法絕對是圍繞著你的生命來。

  所以我們告訴各位,離開生命沒有佛法,離開生活沒有佛法,離開眾生沒有大乘。知道嗎?所以你一定要活在生活中,學佛也是從生活中學的。那你的佛法絕對是經典的,是非常優秀的。

  要不然,你學一堆跟生活無關的,有什麼用?現在我們人就活在跟生活無關的地方,賺很多錢,買名牌,有沒有?參加什麼俱樂部。結果在俱樂部裡面上吊自殺,那你不是自掘墳墓嗎?你想想看嘛,對不對?賺很多錢去參加俱樂部,然後又活得不耐煩了,然後在俱樂部裡面自殺。俱樂部不是成為你的墳墓嗎?那何苦呢?

  所以呢,要在生活中有樂趣。

 

上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30講
下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28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