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30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30講(2007年9月29日)A

  好,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大家請放掌。

  我們昨天跟各位提了一段。我們再把後面的這個經文,再跟各位提一下,這些善根,有哪些善根。

  我們看下面一句。“本不修習順一切智諸善根故。”

  昨天我們跟各位提到一切菩薩波羅蜜。這個是很好修學的。每個人在你的一生中,大家都應該激勵自己,為自己負責,也考驗自己的能耐,超越你自己。不要都是在已知的范圍內做,那這個你的善根不能培養。你要走出你已知的圈圈,走到圈外去。

  那這個呢,你就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因為,要走出已知的圈圈,那就是未知的領域。那這種善根你必須要自己去培養。

  有點冒險,所謂冒險就是很有可能頭破血流,很有可能會粉身碎骨。成功,不見得人家會贊美。失敗,那你一定一塌糊塗。那怎麼辦呢?所以很多人他畏縮,不敢出去,就一直在已知的范圍內,那你的善根絕對不能增長。

  那一般人來講,在正常的環境中,他是都會具有那一種所謂探險的本質,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好奇心。你會去嘗試新的領域,這是正常的。你假如從來就不去冒險,不具備好奇心,去接觸新的事物跟領域,那你無法修行。

  所以修行功課怎麼做?這個就是關鍵哦。

  同樣誦一部經,你也誦經,他也誦經,為什麼人家成就了,你不能成就啊?同樣念佛,他“南無阿彌陀佛”,你也“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人家往生了,你還在這邊輪回啊?你就在已知的范圍內。人家是走向未知,他才真的到極樂去了。你都在已知的范圍內,那你還是回到娑婆來。關鍵就在這裡!

  一個人開始具備有向未知的領域邁進的時候,他的生命是無限的。

  假如你一直在已知的范圍內,那你的生命是萎縮的,你要留意到哦,是萎縮的。

  所以,這個部分是讓各位去取得那個模式,不是講的這句話,是你的行為模式、你的思維模式。那句話沒什麼意思,那個思維模式會帶領你的行為產生一個正確的模式,那你要超越自己,那就快了。

  那麼今天從這裡開始講,我們就不再跟各位講那麼清楚了,要簡單的。因為,每一句都要講很清楚,每一句都是一個專題。

  “本不修習”。那我們都一直在修,怎麼會不修呢?因為你都在已知的范圍內,你沒辦法修,這是一個。

  第二個,他這一個地方,他很重要的一個字“順一切智諸善根故。”

  “一切智”是什麼?

  “一切智”跟你大腦想的“一切智”不一樣。大腦想的“一切智”,大概全世界所有的大學裡頭大概不下一千種的科系,那麼,科系裡頭的學問不下一萬種,每個科系最少有十個,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那你這些學問把它當作一切智的內容阿,那是大腦裡面的東西。百科全書全部記起來,那個叫一切知識,那不叫一切智。

  “一切智”是指你生命中的,是你本來具足的。一切智、一切智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都是,都是你生命中具足的。他只是不同方向而已。

  那問題是在你要“順”。這個隨順就難了。

  你要能夠順,順一切智,那你有一切善根。那你假如沒有辦法順,那你就沒有一切善根。

  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順呢?

  因為你是選擇,選擇性的,你沒有辦法隨順。你不但選擇,而且又是挑選你要的。這是最麻煩的事。

  因為你有習氣,你有好惡。所以呢,要發心,要發你喜歡的心。你喜歡做的你才要發心,告訴你,沒功德。你有什麼功德?那你喜歡做的,那還有什麼功德?那你不喜歡做的你就不發心,你還有什麼功德?

  “順”,生命中所需要的。那你在你的環境裡,有需要你發心你就應該出來。

  可是你會發現,盡管你懂得這個模式,你也會發心,可是你不會用心。“因為這個我不喜歡,這不是我的專長。我不願意做。那既然派來的,好吧!那我就姑且一做。”應付過去了。那你有什麼功德?對不對?

  所以,你就沒有善根。

  好多同修,學佛久了,我跟各位算過了,大概十年以上的老同修、老居士們都犯同樣的毛病。念佛三年、誦經三年、禅坐三年、密法三年,三四一十二年,十二年後你就變成佛教博物館、佛教圖書館,你什麼都會,什麼都懂,什麼法王,什麼大德,什麼禅師,什麼戒,你無所不受,無所不學,然後你腦子裡頭變成百貨公司,噪聲一堆。你要往那邊走啊?都不是。你說上了交流道了,要走了,要到極樂世界去呢,還是香巴贊巴拉香巴拉去呢?你都不知道,東南西北就團團轉。

  這個就是,你只選擇你要的,所以你不能構成系統。因此,你沒有善根。這是一個。

  第二個,盡管你選定你要的一個堅持到底,那就要看你。

  你去注意看看,這阿羅漢為什麼沒有善根?他都已經有成就,為什麼沒有善根呢?因為他已經跟那個盆栽一樣,他已成形了就那個形,再也長不大,、。就那個形,盆栽那個形,這樣子,看起來很好看。因為,他已經把自己框住了。我們現在的話叫做,可塑性,零。他無可塑性了,不能塑造了。所以對於大范圍大面積的,他沒辦法,他老是那個習氣在。這個叫做,沒有“順一切智”。

  那,你要修學這個“順一切智”。這個也是各位在生活中,你修學的最方便法門。

  自己常常要檢點“我現在要做這件或不要做這件,你是憑你的喜好,還是你的頑固執著在做的,還是真的隨順因緣?”你自己都可以檢點,這個就是行法。

  高興的時候,嘩,像蝴蝶一樣到處飛;不高興的時候像個木頭疙瘩,也不講話也不反應。不高興說有定力,高興的時候說有魅力。這個沒有辦法,因為你是被情緒控制的,你根本無法解脫。

  那有些修行者是開始選定他所要的,選定他要的。來聽經,他也在念佛。來聽經,也在搞他的事。他也是來聽經嗎?對不對。你隨順,你既然發心來聽經,那你就好好聽,不然不要來嘛。來聽經,還在這現場搞你的,那就算你能成就,你也是頑固分子。

  人家去念佛了,打佛七去了,我到那邊去打坐。人家明明就念“阿彌陀佛”,你還“我置心一處,我在練數息。”就是這樣子。去死好啦!這不是修行,這叫搞怪!不能這樣子,要隨順。

  所以很多阿羅漢型的人,為什麼到最後他封閉起來?他不能隨順。所以善根不夠大,所以他就跟盆栽一樣,雨下得再大他也是那個盆栽而已嘛。你說他是榕樹,榕樹應該很大,他為什麼只有盆栽那樣?因為他已經定型了,用現在的話講,無可塑性,經濟學的話講叫做,彈性等於零。彈性小於一,都有可能。修行修到彈性小於一,叫夭壽。你已經修錯了,彈性等於零。阿羅漢就是彈性等於零。

  菩薩的彈性是無限大,因為他恆順眾生嘛。恆順,所以彈性是很大的。

  所以,這個地方各位要留意到。自己要學佛,你一定要有可塑性。無可塑性不叫無常,因為無常,所以你要有可塑性。

  而可塑性跟混亂不一樣,混亂不一樣。現在佛教信息很發達,我們叫訊息很發達,很普及呀。大家滿腦子的裡頭都是噪聲,因為訊息一直鑽進去。然後大家又有福報到處跑。弄到最後你在學什麼?不知道。這個是遺憾。

  所以這個地方,你要修習“順一切智諸善根。”

  “一切智”哦,你不要把自己給混亂了。有的是不順一切智。有的是順噪聲,順著噪聲走,不對。

  這個“順”,我們還要跟各位談,這個字有個特別的意義。“順”,通常我們就講“隨順”。“隨順”當中他有幾個條件。大家不要隨就變隨便了,隨什麼都好,就隨便不算。

  第一個,你要隨喜。隨喜功德,隨喜呀,你要高興。一個行者你要培養你的喜悅心。那喜要有,所以你要隨喜。

  第二個,要隨分。每一個人的條件都不一樣,有高有低。人家寫論文,你不要跟著人家寫論文,你有沒有能力寫,沒能力你不要寫。這個叫隨分。雖然你隨喜,你很喜歡,但是你沒有能力寫。你有能力當然寫,是隨分。

  隨力,你的能力。你要出錢,你能出錢嗎?沒錢,你不要老是跟人家借錢出錢嘛。沒錢,我當義工嘛。對不對?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隨分隨力嘛。

  然後,隨緣。你有沒有那個緣,不要攀緣。

  這樣構成隨順。知道嗎?隨順是有你的原則、有你的宗旨在那裡,這是基本的。而這個宗旨就是一切智,生命中顯現的。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說,你要不要修行?兩個原則給你選擇。

  譬如,我學華嚴。華嚴,當然比較麻煩。對不對?那很多人修《普賢行願品》就那一品,《十大願王》那一卷經文來講,那有兩個原則,就以《十大願王》那個經。

  第一個方法就是,“我不想到處跑”這種人他可以用這個方法。一般我們就說法行人。法行人就是,我把所有歷史上有關《十大願王》注解的書,全部收集回來。我就一直研究這些。

  那麼這些大德所講的都對。那麼這裡面有很多矛盾,很多沖突。好,那就是你的行法。你就在這個圈子裡頭把它參透,把它融會貫通,用你的來學,你不用到處跑。

  一有機會,有關《十大願王》的書,我通通收集過來,你就一直研究。那麼,他裡面所教的行法,那你就照著去做。

  就這麼一個方法,這是一個處事的方法,修學的方法。

  另外一個方法,“我就跟一個師父”,這個叫信行人。

  在這個道場,這個法門,這個善知識,這個師父不管講什麼經,我都聽,其它的我不聽。這是一個方法。我跟這個師父,在這個道場,他講什麼我都聽,把他所講的綜合起來整理。

  有矛盾的怎麼樣,你不要光問,你自己去匯通。有出入的,因為這部經,這部經講來講去,大大小小,有偏有園,有大有小,你怎麼樣去把它串起來。

  當你串通了,我告訴你,你一定比那個師父,比你的師父更高明。因為他有矛盾他不知道,你替他超越了。

  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他絕對會超越他的師父。假如你不能超越你的師父,不算成就,你只能夠說你是師父的研究者,你不是在修行。你在修行一定會超越。師父一定很高興你超越他,因為表示他教得成功。

  就這兩種修學方式。

  要麼你就參透你的師父,你得大成就。要麼你就把這個世間所有關於這種法門的經典全部收集起來,那你去超越,你也會跟那些大德一樣的偉大成就。這個叫做“順一切智”。

  現在呢,我們很難,順自己的喜好,所以你就去問善知識。

  善知識給你答案。你就“不過……”“不過”出來了。

  人家在跟你解釋的,“但是……”

  “但是”人家又解釋了,“可是……”

  講完了,“還有……”

  那你怎麼會吸收到東西呢?這就難啦!

  所以,我們一再提醒各位,你一定給自己定位。定位就這兩種方法,你找一種方法。

  不要到處跑。現在福報很大,信息很多,都是毒藥,因為它會變成噪聲,你沒有辦法構成一個系統。就用這兩個方法。

  我沒有跟你講,一定要哪個方法,這兩個方法你可以選擇適合你的。對你絕對有說明。

  但是你要知道,修行一定會碰到問題、碰到困難、碰到瓶頸、碰到難關,那就是你要成就的時候,你要超越的時候,你不要放棄。

  也不要想說“請師父來問一下。”這不是算命的,我問一下左轉好,右轉好。 修行要自己去摸索,自己去走,走不對了再轉回來就好了。就是這個樣子。

  當你碰到瓶頸的時候,我就要告訴你“恭喜你,你准備要超越了。”你一定要把所有的生命能量往瓶頸那個地方集中,然後一沖,沖出去了。你看看是不是這樣?玩過氣球嗎?那瓶頸的地方一打開的時候,它就往上飛了。對不對?

  所以遇到挫折,遇到困難,那都是你要突破、要超越的時候。

  所以你看禅宗,為什麼要棒喝你?你問問題,給你難看。給你難看,你要去超越啊。

  可我們現在的人呢,你問問題,就要稱贊你,贊美你“哇!你問得好哇!這個問題問得好,你很有善根。”然後你就醉了,然後師父講什麼,你沒聽到了。這個老是愛人家說好話給你聽的人,不會成就。

  所以你自己要是“我遇到瓶頸、遇到挫折、遇到困難”,那就是你要超越的時候。要留意到這一點。

  不是問知識。要問知識查字典就好了。“師父這個詞什麼意思?”你把師父當詞典了。什麼叫真理?什麼叫真如?那查字典,不是問師父。對吧?

  好!這個是“隨順”,你自己應該要留意到。當你“隨順”成功的時候,就叫“恆順”了。是要“順一切智”,不要變隨便了。你假如隨順外緣的話,那就叫隨便了。

  下一句,“本不覺了如來出世勝善根故。”

  這個“覺了”就是你不能了解,不能徹底了解“如來為什麼要出世”這個勝善根。這一點我想有必要跟各位講一下。

  “如來出世”,那意思就是有人來成佛了。

  很多人這樣問“師父你有沒有成就?”

  師父說“干嘛?師父有成就,你紅包要包多少?”

  對不對?你問師父有沒有成就,那師父沒有成就,你紅包是不是要縮小?你問這個有成就沒成就干嘛?

  一個佛到世間來,要成佛,他有他的特別因緣。你看不到。因為你看不到那個因緣,所以你不知道,他為什麼要來這個世間示現成佛。所以你就不知道,這個世間有什麼善因緣,這個世間有什麼善根?你看不到。這是你自己要去培養的。

  各位,你不要以為說,你很精進在學佛。有很多人在佛門中是,很精進在造惡業!你要留意到哦,你去留意。你自己要仔細去看看。

  精進造惡業,他不是精進在修學。人家在進行什麼,他在破壞。那不是在造惡業嗎?對不對?你看,人家在講經在聽經,他自己在念佛,那不是在破壞嗎?他哪裡在修功德?他哪裡在精進?他這個叫做拼命造業!而自己墮到那坑坎裡頭都不知道,因為他看不到,這個殊勝在哪裡。

  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要跟各位談的是,“如來出世”,“如來”我們定義是自性,自性的顯現他有大因緣的。“如來出世”,你可以把他直接就翻成,諸佛,哪個佛要來成佛的外在因緣所在。

  這個成佛的殊勝,經典裡有很多地方都有記載。佛要出世前,我們講現在的話叫,一個世紀前就有征兆。那麼十年前會有征兆,一年前會有征兆,一個月前會有征兆,十天前會有征兆,三天前有征兆,兩天前有征兆,當天有征兆,最後他成佛。但是,你看不到。各位,你一定要去留意這個部分。

  這個佛成佛,有殊勝因緣。因緣在哪裡?因為你沒有去參觀過佛成佛的現場,所以你不知道。

  所以,我們上一次為什麼跟各位講說,你要發願到諸佛淨土去,那你就有機會趕快搭便車,大師兄去參加某個佛的這個大會,你就要去。

  我們很少有這種情況,因為你不發心,“本不發心”嘛。

  第二個,這個自性要覺知,自性要覺醒,出世就是覺醒。

  你的自性,前面講的定義,生命自性要覺醒,你的生命會有一番波動。各位你想想看,你來學佛是為何來的?在這之前你一定會有一些征兆。你有沒有這些征兆?你只是一種好奇,單純的好奇來學佛,那要學什麼不知道,那個征兆看不出來,

  有人現在比較少人這樣問。我出家以後那幾年常有人問,他問一個問題,他說“師父,你為什麼要出家?”

  那時候我一下子也轉不過來,為什麼要出家。就想想想,哎!一想到幾個,我出家前有什麼征兆沒有?我學佛前有什麼征兆沒有?我發現那時候有一種狀況,現在我不知道這裡有沒有。

  那是三十幾年前,我開始學佛以來已經三十幾年了。那我正式發願要學佛之前,大概有兩三年的時間,那個時候再往前追溯。我學佛的因緣要成熟的時候,有這樣的一個征兆。當時自己不知道。

  我們在街上開車也好,騎摩托車也好,台北街頭有很多死貓死狗死老鼠。那個,他們跑出來被人家攆死了。你看到,就很奇怪的,我就會幫他念“南無阿彌陀佛”。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就念念念,念十聲。有時候就一直念下去了,念到紅燈停下來,看到美麗的女孩就忘了。(眾笑)就有這種情況,念念念,然後念,又看到一只又在念了。有時候,哇!三四只,我要念給誰?好,這個是一個經驗。

  第二個經驗是,常常有載棺材的那個車子,呼呼就跑到你前面來,一看,“那個人不知道是誰,又死了,好吧念個佛號給他,結緣嘛。”

  那個因緣要促成的時候,你這些因緣會一直來。到了因緣成熟的時候,我發現一種狀況,因為我老是念到紅綠燈就忘了,後來自己一想這樣不對,這樣不好。後來就改為,我一到紅綠燈我就念佛,一方面補那以前念一半的,本來要念十聲,念三聲就不見了,要把它補回去。一方面後來就變成應該都補齊了。補齊了以後就“凡是經過這個紅綠燈的人,不管過去經過的,現在要經過的,或者未來要經過的,我都跟他結緣。”你知道嗎?各位,這是。(眾鼓掌)

  不只這個樣子。搭公交車的時候,一上車坐下去,我就先觀想,回向嘛,“過去搭這部車的,現在搭這部車的,還有未來要搭這部車的,我都跟他結緣。”我就開始念佛。

  這樣是不是結廣大緣?十字路口也結緣,車上也結緣。有時候站在路口等紅綠燈有風,我說好“我站在風頭念,風尾吹過的我跟他結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你就結廣大緣。

  所以我跟各位講,初二、十六拜拜是跟眾生結緣。下午三點半以後拜拜,那個,你假如是做生意的這個很重要,蒙山施食,小蒙山施食,跟眾生結緣。你要是做生意的這個功課要做,你都發現那個客人都不知道從哪邊爬過來的,就會很多。

  你要是當官的,那初一、十五中午的佛前大供,修大福報,你會平步青雲。不是光拜就好了,那裡面的功課要做,佛前大供的功課要做。蒙山施食的咒語要念,雖然你念得亂七八糟的,有念總比沒念好。人家念七遍,你就跟它念個四十九遍。人家念四十九遍,你就念一百零八遍。因為,光念那些咒語你自己都能夠把自己的心性給清淨,不會那麼浮躁。這都是很大的功德。

  不是說要度他怎麼樣,別想那麼多,結善緣總可以。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狀況。

  那你自己要懂得,因為那個因緣會形成。你真的一個人開始在寧靜的時候,自己生命的本質他會顯現出來。那你的因緣該成熟了,他就會成熟。

  那我們也不過是一個市井小民,學佛因緣要到,你都有種種的征兆。

  那你的生命因素要綻放,要展現的時候,當然也有他的征兆跟因緣。可是呢,因為我們的腦筋裡都被名跟利,被貪嗔癡給填滿了,所以生命本質的顯現基本上已經非常少了。有很多機會你都把他壓死了。所以當他蹦出來的時候,你根本都不知道他的征兆,你看不到。

  他的這些勝善根,你就更不能了解了。這是很清楚明白的。

  你學科學的人更應該了解,一個事件的成果,一定有前邊的因。對不對?你從化學分子式來看,兩個H2加上一個O2就變成兩個H2O,對不對?就一定的道理嘛。所以你沒有前面的因,不可能有後門的果。所以你這個因緣要成熟之前,一定有前因。

  你把它叫征兆,征兆你容易把它當作迷信。其實它是科學定律。

  這是一定的,而你必須要能夠覺了。

  這個部分你要慢慢去培養,這不太好修。這裡面有些是很好修的。很好修的你最容易犯。

  盡管我們講,你看,不能明跟你講,明跟你講,喪失你的自尊心。側面跟你講,你就裝作沒聽見。你看這種業,你看多麻煩。

  好,我們再看下面。

  “本不獲得普遍嚴淨一切佛剎神通智故。”

  這就比剛才更難了。其實我們要“普遍嚴淨一切佛剎的神通”也不難,這都是你生命中本有的,只是你現在被貪嗔癡無明所覆蓋。那麼要把它除掉,那是需要一番功夫。

  “本不獲得菩薩所知廣大境界清淨眼故。”

  那這個,越看就越難了。後面一個比前面一個更難,叫“後後難於前前”。

  那我們要修這種法的時候,就叫做大法,越往後法越大。

  但你記得,越大的法越生活化。這個就是這種經典的語言模式。越講、越講,越難、越難。越難就一定,當然這個越難不是講遼河隔壁的那個越南。他越難就是越生活化;越是生活化,你越難修。關鍵就在這裡。

  所以很多專家現在用大腦來看,很多專家,你注意看看,越是專家,他越沒有生命感。我不是說你,說到你純屬巧合。很多教授很多博士,你去注意看看,越增加,他越沒有生命感。你去留意看看。為什麼呢?因為他用的是大腦,他專,所以他喪失生命感,生命力。

  學佛的人是越來越有生命感,越來越有生命力。那個生命感,那個生命力,我們叫做生命能量,跟體能不一樣。

  所以擁有生命感、擁有生命力的人,他的人生是很美的。他不只快樂,他也很美。而且,他會很清楚地發現,人生的美好幸福等等,其實是來自於很簡單的一個原則,你敞開胸懷就幸福了,你敞開胸懷就美好了。

  我們之所以會痛苦,會不如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把自己封閉了。所以你會覺得,幸福好難。幸福不難,對吧?很簡單啊。(眾鼓掌)

  可是對你為什麼那麼難呢?對不對?為什麼那麼難呢?兩夫妻已經三天不講話了,天天都在一起。“拿去,”“哼!拿去。”為什麼?心不打開嘛。打開不就沒事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難在心會閉塞。

  所以我們說,你要培養自己拒絕煩惱的DNA。要趕快把那承接煩惱、擴大煩惱的DNA去除掉。因為你有那種接煩惱的DNA,所以你的人生不幸福、不快樂。這個要丟掉。

  這個“菩薩所知的廣大境界”其實不難,真的跟各位講,不難。你要去嘗試一下。

  各位有吃過冰激凌沒?吃過。有沒有吃冰激凌的時候加醬油?你回家試試看,不要笑。你就不敢試嘛,吃冰激凌時候撒個胡椒看看。

  我要吃東西時,人家常在笑“你怎麼搞怪?”不是搞怪。你要去經驗啦,你都買來現成的Starbuck回來。我告訴你喝久了就不好喝。你買回來,你自己再加,加你自己的特別調料。喝咖啡,加塊紅糖。你會發現很多新的東西。你要知道紅糖咖啡,多好喝嗎?回家自己調。你不要說海雲牌的,海雲還沒出牌子。

  是,你要擁有那一種探索未知的基本能力嘛!就剛才講的。這就是菩薩的廣大所知境界。

  你自己會不會理發?不是理我這個發,理我這個當然會了。你自己試試看。剪完以後,人家說你的頭是狗啃的是吧。狗啃的吧?告訴你,這叫酷。(眾笑鼓掌)

  人家說“你這頭發怎麼搞成這樣?”這叫有型又有個性。你不敢嘗試,我跟你講,你絕對不敢嘗試。

  可是你會發現,人家在這裡挖個洞,你也這裡挖個洞,在膝蓋這挖個洞,你也挖個洞。這個叫愚蠢。對不對?好好褲子不穿,為什麼挖個洞?跟著流行。那叫酷嗎?那叫笨,不叫酷。

  那你自己可以嘗試,為什麼不去嘗試呢?你就怕人家笑。跟著流行,上帝會笑你,你知道嗎?你給凡夫笑有什麼不好呢?

  “菩薩所知廣大境界”是這樣訓練出來的。你要去探索未知,慢慢地去看。

  各位有沒有喝茶?我告訴你,茶葉,你剛開始時常常會忘記,結果受潮了。泡起來就不好喝,丟掉又可惜,不丟掉又喝不下去。那怎麼辦?

  我告訴你,去煉奶茶,對不對?你不一定要用什麼普洱茶,你用那些已經過期的受潮的茶,泡下去以後,切姜片下去。姜片用煮的,跟茶煮一下,馬上撈起來。茶不能煮太久,不好喝。撈起來味道就過了,因為姜片姜絲一煮啊,霉味就沒了。

  那時候加糖、加鹽、加胡椒都不要緊。我跟你講加胡椒,你會笑,新加坡最有名的肉骨茶,就是這樣做得啦。你不要以為肉骨茶是什麼好茶,都是過期的茶煮給你吃的。

  你自己要去經驗跟嘗試嘛,所以人生多美麗呀。(眾鼓掌)

  當你的人生中具有那一種,一直向未知的領域在摸索的時候。並不是叫你一定要爬珠穆峰,對吧?那個探險,生活中有很多好探險的。那小動作,你在家裡做飯做菜的時候,你都可以弄出新的,天天都可以有新菜。知道嗎?

  你可能沒留意。那個菠菜頭不是切了都丟掉嗎?你撿一撿,菠菜頭可以做一個好菜。因為你不試,你的習慣就丟掉。你為什麼?錢買的呢,稱的時候都算進去了,切下來那個就應該做一個菜啊。那怎麼做,你自己來啊。你可以用鹽巴先腌一腌,把汁給濾出來,然後那個東西再裝個什麼,你就去,好吃啊。那就是“劉媽媽的家常菜”。(眾笑)

  要自己去發明創造,你才能培養這種“菩薩所知廣大境界”。“廣大境界”不是拿望遠鏡看多遠的那個廣大,不是。

  這個生命中的歷練,你一定可以去感受很多,人生真美好。

  所以說一定要放在那裡。知道嗎?

  吃到酸的東西大家都會怕,有沒有?酸的,大家都愛吃甜的,水果一定改成甜的,酸的都不見了。告訴你,酸的好吃,有沒有?檸檬整片兒吃。你說“那怎麼吃?”檸檬沾糖就這樣吃。你要去經驗。

  這個都是生活中你有這種心性,我告訴你,你有這種心性。佛成佛的境界你就看得到了,你就看得到了。當你沒有心性,你只是乖乖的、乖乖的,“這個一定要切,這樣一定要弄那樣子”,沒辦法。只有照著規矩來做,都在已知的范圍內嘛。

  你能不能走出已知的范圍外呢?那你一定有很多的發明跟創造。這就是人生,多燦爛多芬芳啊!(眾鼓掌)

  不要光聽我講哦,我是希望什麼時候你有些新發明創造,大家來分享。真的是這種狀況。

  要這種境界不難。但是,你假如要真的抱起法本來修密法,修這個境界,難、難、難啊!難如上青天,你知道嗎?

  好。“本不欣求超出世間究竟不共大善根故。”

  這個“超出世間究竟不共”的這種境界,我想要先跟各位講一下。因為我們現在學佛,都把狀況沒弄清楚,我很簡單的用二分法的情況,二分法不是很好的方法,但二分法是很好劃分的。

  從第一生命到第二生命,這兩個你要分開。極樂世界是第二世界,娑婆世界是第一世界。

  我們這個世界是第一世界。我們的世界跟生命是分開的,你要留意到哦,我們的生命跟世界是分開的。所以,你會認為你的人,你這個人是生命,對不對?我在的這個世界是世界,是不是這樣?所以你會想移民,我告訴你不用移民。你移到哪裡去都一樣,因為你的生命就是你的世界。這一點,你只有在虛幻的世界裡你才沒有辦法體會。

  到了第二世界以後,極樂世界。現在的人在講極樂世界,還是生命跟世界分開。其實到第二世界以後,生命跟世界是合一的。

  當你認為生命跟世界是分開的時候,你不了真實義,你不了解佛法在講什麼。尤其是我們講宏觀佛教的佛法。生命跟世界是合一的。這個要求證,現在沒辦法跟你求證。但你要弄清楚這一點。

  從第二世界第二生命開始,一直往後第三第四,一直到N +1個世界,那裡面有無量無邊多的世界。你越往後走的那世界,那叫“出世間究竟N +1世界”。知道嗎?N +1生命就是N +1世界,那個叫做“出世間究竟不共的境界”。

  你能不能夠去體會這個東西?

  現在有人在爭吵“如來藏”思想是佛陀的思想,不是佛陀的思想。告訴你爭執這個是沒意義的。在第一世界裡頭沒有“如來藏”,他是潛藏的。在第二世界裡“如來藏思想真藏唯心觀”是顯現的,就這麼簡單。你假若用這個二分法一看,哪個人在講什麼就知道了。

  所有反對“如來藏”思想的人絕對不是大乘的人。因為在宏觀的佛法裡,他的重點是在第二世界裡。微觀的佛法裡他的重點是在第一世界,所以他才求解脫,一直要解脫第一世界的束縛。知道嗎?

  到了第二世界裡頭,他已經解脫了。那第二世界的生命因素要起作用的時候,那“真藏唯心觀”就出現了。那時候“如來藏”思想是當然了。關鍵就在這裡,你的立場沒有看清楚。

  他們吵得很多啊。你們會覺得他們吵的人,再吵,所講的理論根本斗不起來,因為他在兩個世界上說,兩個世界上說。當你把它劃分清楚,在做什麼,就知道。

  當然我是這樣講,因為你只在第一世界,你沒有去過第二世界,你根本體會不到啊。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啊,

  所以我們在跟各位講,智慧的部分,就慧門的部分、理論的部分,這些是慧,你必須修定,慧才能把你導入,你到第二世界才看得到東西。要不然你一入定以後,都到四禅天四空天去了,你都沒有慧,只有大福報。

  所以我們為什麼說,修行一定兩個部分,一個技術面、一個工程面。你技術面修定,到某個程度的時候,慧要起作用,你才會推出去到第二個世界去。這個叫出世間,你要到這個三界以外的地方去,你不要一直在三界內,就叫出三界。這個叫做“超出世間不共大善根”。你要留意到。

  所以這個東西不是難,是因為你沒有這種訓練。這個訓練不難。

  所以,平常在跟各位談這個經法的時候,要培養各位這個大善根,是這樣的。

  “本不發起一切菩薩廣大誓願出離智故。”

  這些阿羅漢呀,從來就不發起這個菩薩的廣大誓願。有的話,最勉強的是說“等我證阿羅漢以後再講吧!”對不對?那就晚了,就晚了。這些都是指你還沒有證阿羅漢之前要有的。

  很多人都說“我還沒有成就,怎麼度眾生?”

  你以為你度眾生啊,只是結緣而已。對不對?你要怎麼度眾生?你要先結緣嘛。你結緣都不願意。各位,你有沒有結緣的心呢?

  我跟各位講我為什麼會出家,剛剛講那前因緣,有個因緣。就開始學佛了。

  其實我最討厭吃素的人,因為我還沒有學佛之前,我被吃素的佛教徒欺騙了好幾次,騙了七次呀。而且都標明他吃素。所以我就很討厭吃素的人。

  可是到那個時候,我開始精進的時候,我當然也要學吃素啊,不過那個時候,我已經把欺騙我的那個影子都丟掉了,開始吃素了。吃素那就很麻煩了。因為我們在外面,就常常要跑到素食餐廳去吃。

  那有一次,當然這也是菩薩示現。有個師父吃完飯沒錢,跟老板在吵架,老板就罵說“你沒錢你敢來吃飯!”

  我說“人家是師父,怎麼搞的?”我就跟老板講,“放他走,他錢我付。”這個不小心講的。吃一碗面15塊,菜也15塊,30塊。我掏了半天只有20塊。(眾笑)

  這下子麻煩了,我說“下一次來我給你。”

  他跟我講了一句“我看你應該不會騙我。”

  最少我也替他付了5塊嘛。對不對?“我下次來。”

  下次,那其實沒有下次了,就是晚餐而已。午餐付了,晚餐去了,我就壓一千塊錢。我說“以後師父來吃飯沒錢,全部由我這邊付。”

  我再附帶一句話“沒錢的人給他吃,吃完我再付。”

  他說“你講的算啊?”

  我說“我會常來吃,錢沒了你跟我講。”

  台幣有一千塊,我就給他一張。過了一個禮拜,結果限制自己,每個禮拜我都要去吃飯,再遠也要跑去吃。

  後來我就開始養成一個習慣了,有師父吃飯,只要沒有居士帶的,不管幾個師父,我都請吃飯。就一直供養、供養,我不知道這個叫供僧。因為那個時候開始學佛了,就開始請師父吃飯。

  請到現在就很麻煩。我常常到餐廳吃完飯就走了。因為我出家以後,有這個福報的因嘛,所以就很多人都請我吃飯,我吃飯就從來不付錢的。所以現在我到餐廳吃完飯以後,我就走了。我變成沒有付錢的習慣了。

  這個就是發心啦。你要會供養,哪天回到你頭上來,你福報就大。

  等常常走了以後才想到,錢沒給,等回過頭來,“不用了,不用了。”這個就是你要結這個善因緣。

  多供養,福報都是你的了。你要是太小心眼,你就沒機會,沒機會。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因緣在哪裡,因果在哪裡,這是很清楚的事。當你開始發這個心的時候,你學佛的精進,出家的因緣,很快就會成熟。當你自己還一直鎖著你自己的時候,你的因緣要怎麼成熟?沒有啊,對不對?

  所以看到死貓死狗請多超度,看到師父吃飯請多齋僧。好吧!我們休息一下。

  《四十華嚴》第30講(2007年09月29日)B

  好,我們再往下再看。

  “本不從於一切如來威力加持之所生故。”

  這個每一句話對我們來講,都值得我們大家好好反省。這個“如來威力加持之所生”,現在已經出生了,你到底是怎麼來的?大概知道吧?我們都是被業力挾來的,所以“如來威德”怎麼加持你呢?

  那,現在沒有辦法追溯我出生那一刻,對不對?但是,你可以從生活中看,你是不是能夠“順”。

  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從於如來威力所生”呢?因為你有自己的想法,你的大腦裡頭自己的主張太多。好惡、喜好、厭惡的情緒太強,你不是真的在修學。

  所以,我們在…只要你用大腦,大概要成長的你都壓下來了,該壓下來的你反而讓他成長了。貪嗔癡要除掉的,你沒有除掉,你反而讓他增長。然後說,你有個性。那麼,應該增長的戒定慧啊,你不增長。為什麼?那叫執著。你看你要命不要命?你本來不學佛,你還不會造這種業,一學佛反而造這種業。這個都是因為你大腦在起作用。

  當然你的大腦在起作用所定的規則,不是沒有道理,一定都是大腦的道理,不是你生命中“一切智”或者是“自性”的那個道理。這一點,我們常常要做檢討。

  一個修行者最重要的一個特質就是,自我反省跟檢討。“我這樣做,我這樣決定,對嗎?”要怎麼判斷對呢?“我是不是順如來自性,或者順一切智?”

  剛才這裡提的這個部分,你能夠“順”,你就能夠“從於如來威力所生”。你不能“順”就不行。你記得,任何的決定你都緣於這個地方來。

  “我這個決定是恆順眾緣和合而生嗎?”

  “我都來聽經了,我還在念佛,那你有順嗎?”

  “我都在聽經了,我還在轉經輪。”

  你兩個功德都要修,大概等於零啦。為什麼呢?因為你自己的喜好。

  “大家都沒轉我在轉呀,對不對?你的功德怎麼會比得上我呢?”

  恐怕是你的罪過比不上我了,不是功德啦。為什麼?因為你用自己的。你不是“順如來性”,自性啊,如來性,你沒有順這個。所以你的“一切智智”不能增長。你只有增長我執、我慢,就這個樣子。

  所以,你要“從於如來威力加持”啊,也不難,就前面講的那個“順智”,涵蓋到後面的一切來。

  “本不能知一切諸法皆如幻故。”

  “一切諸法”,一講到“一切諸法”統統都是有為法。有為法如幻,正法不如幻。你要記得,正法不如幻。

  所以我們才跟各位講,我們是常隨佛學,佛講什麼,佛做什麼,佛想什麼,身口意三業,隨佛而學嘛。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哦!

  那佛是不诳語,所以佛語是真實語。對不對?佛的行為也是真實的,他不虛幻,他不如幻啊。有沒有?所以你要知道說正法不幻,如幻是有為法。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所以,當你在作意,起心動念,這個叫“作意”,那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我如法嗎?如正法嗎?還是如有為法?”這個就是修行人在嚴謹的時候。

  前面我好像跟各位講過,微觀佛教他的重點是身業跟語業,講話很謹慎,行為很謹慎。因為意業看不到,所以就不是列為他的重點。

  宏觀佛法,尤其是菩薩信仰上面的這個領域,他特別重視意業,所以你看大乘佛法的世界裡,特別強調心法。有沒有?

  但是你要留意到,假如微觀佛法,就是一般來講的小乘佛法,也就是南傳佛教,假如只重視身業跟語業,而完全忽略意業的話,一定外道法。

  因為身語意三業是要統合的。他只是因為看不到,他不是不重視。因為他看的到的只是身業跟語業,所以好像特別重視身業跟語業,意業他沒有忽略。所以你要來修學南傳佛教的話,還是身語意三業要的。對不對?你要留意到這個原則。

  你要修北傳佛教,是心法為主沒錯,假如你認為心法很重要,身業跟語業不管了,那我告訴你,狂禅、狂慧,知道嗎?狂禅、狂慧,叫無有是處。你去狂吧。

  所以身語意三業要合起來,你可以意業為重,那麼身業語業要配上來。

  現在我們大乘佛法的天下,就是只講心法,然後行為放蕩不羁,口無遮攔。這樣不好。你要搭配一下,要有所約束,在符合標准的前提之下,不說100%,你至少也要80分,85分。你可以輕松一點,不必那麼拘謹,但是不能夠毫不規范。這個要留意啊!

  你不要強調心法,一強調心法就好像身業語業不管了。那你錯了。身、語、意業三個,通通都要。

  所以,我們在看的時候,因為你是在修,是從有為向無為,從有為法向無為法走,你的正法還沒成就,你所成就的都是有為法的部分。所以身語意三業你都要有所規范。各位要留意到。

  我們看這個世間身語意三業規范得很完美的,佛陀以外,就是清涼國師而已。其它的人我覺得多少都有一些瑕疵,而且示范出來的不是很好。現在這些大德都大有成就,但是你要看得到,真正的這麼完美的人你就可以看到。

  清涼國師我想各位除了在華嚴道場以外,你在其它地方聽不到人家贊美他跟歌頌他。為什麼呢?因為他都沒有事故,知道嗎?都沒事故。

  你要看到那些法師都很有名,歷史上的這些大德有成就的,他們都業障重。你知道嗎?因為有業障就出事故,因為有出事故他就顯神通,他所以有記載。

  像清涼國師他沒業障,所以他很完美,很完美呢外面都沒記載,因為他沒事故啊。沒事故因為他沒業障,所以他福報圓滿。所以你根本不知道。你找不到他,他太完美了。你要留意啊。

  所以修學的人,你要看到,修行者有業障現前的時候,你最好不要笑,笑他修不好,因為這是必然的。有業障,是因為他福報不夠。

  所以我們才跟各位講你最好是修圓融道,做歸零功課,出狀況趕快拜忏。不要讓業障現前。那個狀況叫業相。業相現前你要看得到,趕快忏悔。

  你要是業相現前看不到,那業報就一定跟著到。那業相就跟如來出現出世了有聖善根的因緣一樣,業障要來,業報要來,他也有業相現前。那你要看不到,那你只好受報,就受報。

  所以,這些有為法如幻,你要懂得如幻是如幻,他還是現前。

  “本不能知菩薩所知思想執持皆如夢故。”

  “菩薩所知思想執持皆如夢故。”這個各位要留意啊!修行人他有所表達,有所示現,但是呢,如夢,他不承受。

  各位要留意,能不能不承受,只有你自己知道。發生事情,你是經歷過了,過了沒事,馬上放下。你知道嗎?你能不能感受到這裡?

  他表達意見,他有所主張,但其實他一點都不執著。他只是表達,過了就沒了。可是呢,當他表達完以後,在你那邊,你就完了。因為你執著了,你扛起來了。他講過就沒了,可是你扛起來了。

  你不知道啊,“菩薩所知思想執持皆如夢故”。知道嗎?

  這裡面哪些地方會停的,那些地方要前進,這個就是你跟菩薩之間的相應,你跟行者之間的相應。你跟師父能不能相應,就看這個喽。要是不能相應,那你就不要想相應。你就把這個疑情帶著。

  我常舉個例子,拿破侖很有名的。對不對?他的軍事學,人家都不知道。他死後,就有人要研究他的軍事思想。那麼,把當時跟他周圍那些部將,通通找了。還有一個軍事專家研究了以後,發現有一個人講的話是對的。

  那個人是什麼?有一次在用兵的時候,拿破侖因為他有病,會昏倒。昏倒前那個部將替他指揮部隊。他就昏倒以後很快會醒過來。就在昏倒的時候,他就發現他一昏倒就沒救了。就在那節骨眼上,所以,他被那個誰,蒙哥馬利給打敗了,就在那個地方跑掉了。這個就是那個部將,他在那個時候知道他用兵方式。

  拿破侖用兵其實是奇,用兵很奇。那個部將知道,所以就按照他的思維模式去用兵,那,因為那些法國人的名字奇奇怪怪,我記不起來,他用兵以後是正確,拿破侖會非常贊歎他,軍事天才。所以他在寫拿破侖的軍事思想的時候,後代的軍事學家采用。這個就是一種相應。

  你在做判斷的時候,相應嗎?跟菩薩相應嗎?跟行者相應嗎?跟你的善知識相應嗎?相應不在知識,在模式。你要同一個模式,你才能相應。你沒有同一個模式,根本不相應嘛。對不對?你留意看看。

  菩薩思想,菩薩的思維模式,模式本來就如夢的,他不是知識,對不對?菩薩的語言模式、思維模式,你能掌握到,那你跟他一起夢游。對不對?

  模式沒有了,你不會呀。

  常有人問我“師父,你做夢嗎?”

  我說“我不會做夢。”

  “我昨天被嚇醒了。”

  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你們都作夢,夢到被嚇醒了?我不做夢,可是我常常是笑醒的。睡覺睡睡,我就坐在那裡,我奇怪我在笑什麼。我想不到說,原來睡覺做夢還會嚇醒。想不到哦,我覺得睡覺都是笑醒的,怎麼有嚇醒的?

  你就要去注意到你的模式是什麼,要去調整的。你會怎麼常常會嚇醒,不會笑醒?笑到肚子痛才醒過來。你說我沒做夢,我應該有做夢,但是都是因為都是喜劇,所以醒了都記不得。你被嚇醒你都記的嘛。改造自己的生命啦。

  這個都是指,那種有為法上的東西,他本來就是如幻如夢。

  “本不能得知菩薩勇猛廣大志樂深歡喜故。”

  這個“菩薩勇猛”,各位比較難得,其實你從生活中去歷練都很簡單,都不難。但是你要是沒有的話,就很難了。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你那個勇猛,就是你勇於去嘗試,嘗試新的領域一定要勇敢,那就勇猛。你敢不敢呀。

  有沒有人晚上睡覺就泡到浴缸裡面,睡到天亮再起來?你去試一試嘛。你說“要是睡著滑下去呢?”那就往生吧。你就不敢試嘛,你永遠都不敢,你想這個就怕那個,一想這個就怕那個。那你就永遠不敢試啊。

  有一次,兩個同修來。

  他說“陳老師,”那時候我還沒出家,“我們准備好了。”

  我說“干嘛?”

  “我們下班了。”

  我說“哦。”

  “洗澡了。”

  “哦。”

  “吃飽了。”

  “嗯。”

  “我們剛才干了兩瓶。”

  我說“干嘛?”

  “今天晚上單挑,我們拜佛拜到天亮。”

  我說“你喝了兩瓶,要邀我拜佛拜到天亮,那極樂世界都是酒味的。”

  他們說“我們已經准備好了,現在精神充沛。”

  我說“等我洗澡完了來可以嗎?”

  “哎呀要快啊,要不然時間不夠啊。明天幾點又要上班了。”

  “好啊!那就干吧。”要勇敢啦,你都准備好,我都沒准備,總是要捨命陪君子嘛。

  一支香開始拜了。拜起來,一個擺平了,一個還沒有擺平。還沒有擺平,再拜呀。

  第二支香,我說“要大的長的,不要常常點香嘛。”好,插下去。拜拜怎麼奇怪,越來越沒有聲音了,一看他又擺平了。

  我們既然說要拜到天亮,就拜嘛,拜到天亮。拜到天亮,只剩我一個。

  你要勇於去嘗試。雖然他邀我,既然難得機會,那就拜,拜佛拜到天亮,就拜。你害怕什麼?你有沒有自己向自己挑戰過,今天回去拜到明天天亮?你都不敢去嘗試嘛。

  你要勇敢,才有廣大境界呀。你不勇敢,你心量不廣大嘛。老是要找一堆人,不行。有沒有朝山?找一堆人去朝山,你自己就去了。找一堆人怎麼了,朝山碰到蛇的時候怎麼辦?有人幫你拉出來,是吧?不要擔心啦。

  勇敢,你的心智才會廣大。廣大智樂,樂於去嘗試。

  當然,不見得都在外面啦,你自己裡面也一樣,有好多事都自己可以做。

  我就修學這個法門,念佛。好了,念佛老是《淨土三經》。你弄個第四經、第五經、第六經念念看嘛。淨土,難道就不能讀《金剛經》嗎?對不對?為什麼不會去嘗試一下、經驗一下呢?把他當加持,你只會加分,不會減分。

  因為我們常常被那個意識形態給框住了。有沒有?

  多少人問你,我想有多少人吵過這個問題。南泉普願,因為東廂西廂吵的那只貓。古代的道場裡面,老鼠很多啊,自己不敢殺,叫貓去殺。就吵著“這只貓是我的,這只貓是我的。”

  結果他抓來:“道一個,不然就把他給宰了。“

  結果東廂也道不出,西廂也無音。啪!一刀砍下去了,把貓給斬死了。

  很多人就很不滿。南泉,何等的大和尚,為什麼犯殺生造業呢?有沒有?

  那是你自己胡塗,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嘛。那你為什麼一定要執著他犯殺業?他犯殺業,他受果報跟你有什麼關系呀?對不對?他犯殺業,他當然有殺的果報嘛。他假如已經了脫生死,那麼沒有果報,那也是他的事啊!那你知道殺有殺的業,就一定有殺的果,這是真理嘛,那就好了。你管他南泉怎麼受報?

  你要不甘心,你到地獄去找找看。看南泉到那邊以後,閻羅王給他幾個斧頭劈下去了,你就高興了嗎?這個就是你的大腦一直在那邊轉。

  他為了教化弟子們,他勇於去嘗試,用最猛力的方法。當然果報他也要受,他斬了貓,難道他不要受果報嗎?對不對?那就好了嘛。

  我們這些笨子孫,老是在洋人面前爭吵說“沒有,他已經解脫了。所以他不要受果報。”他到底有沒有受果報,你怎麼知道?你為什麼要替他爭呢?因為你不能體會到他的“勇猛廣大志樂”。

  他受果報就受果報,又怎麼?下地獄就下地獄,又怎樣?我們就,用你的情感呵護著南泉“他不用受果報”,那就你去替他受啊!對不對?你為什麼要替他講話呢?因果律,什麼因什麼果嘛。那就好了嘛。南泉要殺貓,南泉就受殺貓的果報,又不是你,你為什麼要替他講話?這叫愚蠢。

  所以這個東西,我們自己看清楚。菩薩有這個“勇猛廣大志樂”。

  好,最後一個。“如是種種。皆是普賢智眼境界。不與一切二乘所共。”

  這是結論。這些善根都是“普賢智眼境界”,這個《四十華嚴*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一作結論,就回到這裡來了,“普賢”兩個字就跑出來了。

  假如在其它的經典,他就不寫“普賢智眼”,他寫“菩薩智眼”。知道嗎?

  這裡為什麼,這四十卷華嚴要特別強調普賢?他有一個,就是我們講的,第四期佛教思想發展要研究的根本對象,這個叫普賢乘。普賢乘來自於普賢心、普賢行、普賢道。他的核心價值觀就是普賢行願。

  這個我們用新的話來講,叫普賢信仰。前面我跟各位講過,普賢信仰相當於是菩薩信仰,比菩薩信仰更高一階。普賢信仰不相對於觀音信仰、地藏信仰的那種信仰。

  我們說小乘到大乘,是出離心、出離道,到菩提心、菩提道,這是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菩提心、菩提道到菩薩心、菩薩道。

  菩薩心、菩薩道再進一階叫做菩薩信仰。

  中國佛教是屬於菩薩信仰的佛教。所以他基本上從宏觀佛教的立場來看,它是跟微觀佛教完全不一樣。

  但是菩薩信仰的再上一階,就是普賢信仰,也就是普賢乘——普賢心、普賢行、普賢道,他的核心價值觀就是普賢行願。普賢行願是普賢乘具體落實、實踐的一個方法。

  那麼這部經到這個地方,是指佛教思想演變到這個時候的最高境界。從此以後,所有全世界的佛教思想發展全部終止,進入睡眠狀態。

  這是,我想是有道理的。因為在中國遇到會昌法難以後,後來的唐朝就開始動亂,那麼全國的譯經工作也停止了。譯學就是講學的這種風氣也不興盛了,所以留下來都是些修行的。修行的就是禅家的禅風鼎盛,另外一派是密教。

  密教就離開宮廷,因為會昌五年毀佛以後,宮廷裡頭修密法的就消失了。原來傳過去日本的還是宮廷派,在宮廷裡面修。但是皇家皇帝既然下令毀佛了,在大唐的整個帝國范圍裡面,宮廷裡頭是再也沒有修法的了,密法已經終止了。

  那麼那個密法從此就轉入宮廷外,我們叫做民間。他轉到民間來的時候,那就開始變了,情況完全不一樣了。

  我介紹各位,你去看幾個地方,第一個地方是太原的天龍山。那個布置,天龍山的布置是真正密法。我是把這個密法叫做華嚴密,因為這個密法是從賢首國師一直流傳下來沒變的。那我們所稱的唐密,那個東西是開元時代有的,所以相差有一百多年,賢首國師到開元年間相差有一百多年。

  那麼一破壞以後,華嚴密法沒有終止,他在民間。因為華嚴密法第一個受破壞就是,武則天下來以後,華嚴密法就不重視了,因為賢首國師是武則天的國師呀。所以她一下來,他當然也跟著下降了。所以到了法難的時候,更離開了。所以十一面觀音的修法就已經移到民間去了,早就在民間了。因此法難一發生,這個密法就散開了了。

  所以,天龍山的這個壇城是最清楚的。十一面觀音、普賢、文殊,彌勒佛在上面,它是四尊不是三尊。

  那麼他修法的壇城就是聖壽寺,聖壽寺是他的淨土壇城。修法人修到淨土現前,就是後面的這個極樂世界圖。當然你把它叫做極樂世界圖也可以,就修密法的淨土會這樣現前。

  下面的整個壇城,那是大壇城。我們現在家裡都弄個小壇城,不一樣。這是第一個,最完整的一個。

  第二個是崇善寺,太原市的崇善寺。他那三尊十一面觀音,你看,兩邊是文殊普賢,那是修法殿,叫本尊殿。他的前面有一個供養台,再前面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後面是修法台,那十一面觀音的眼睛剛好看見修法台。主法和尚在那裡修法的。這個布局一定是這樣,你放心。

  第三個你要看的,就是石家莊的毗盧寺。毗盧寺的布局跟這個布局一樣。後面毗盧殿,前面是釋家殿,釋家殿的後面是華嚴三聖,修法就正對毗盧殿,毗盧殿的前面會有一個供養台。

  那就,修法以後的那三昧耶壇城,要移到供養台去。當這邊一移動的時候,外面的世界就開始轉變,一擺下去的時候就相應。所以你要留意哦,這修法就是這麼靈。那這個修法的本身…

  這個壇城還有一個是正定的大佛寺。大佛寺應該是最完美的,最完整的。雖然現在它那供養台改為戒台,乾隆皇帝改的,那也無所謂,但是那還是可以做供養台用。只是觀世音菩薩看過來修法人這邊,被戒台的屋頂蓋住了,遮住了。這個壇城是很完美的。

  所以整個行法我們看到,從宮廷轉到民間,再也不在長安首都,已經轉入民間了,這個密法是一直不斷。這個密法進入到民間,就是在野的道場裡面,我們就轉變成“顯密合一”。各位要留意,“顯密合一”,沒有“唐密”這兩個字。

  “唐密”這兩個字出現的時間,不會超過一百年。各位假如去研究你去看看,“唐密”這兩個字應該是日本人起的,中國人不會叫“唐密”。因為中國研究密法的歷史不會太早,是解放後這幾十年才有的。

  那再有的話,明治維新以後,是日本人要侵略中國所用的詞,所以說“唐密”失傳了。“唐密”沒有失傳,也沒有“唐密”這個東西。華嚴密法一直沒有中斷。

  從長安出來的叫華嚴密法,天台宗所修的叫天台密。所以我們相對於天台密來講叫“華嚴密”,這個名詞是最正確的。在我提出這個名詞之前三十年,吳立民教授他就提出來了。我不知道他提出來了,是我講了以後他才說他三十年前就講了。

  真的在研究密教史的人,不會承認“唐密”的。“唐密”是開元,應該叫“開元密”,開元時代的密法,不是“唐密”。“唐密”也沒有消失,因為他從來沒有產生。他產生的時代,是武則天時代就已經有了。

  而這種修法,十一面觀音作本尊的修法,早在賢首國師之前就有,要不然他怎麼修?對不對?所以你要留意到,這是密法的狀況。

  而這個地方所講的,普賢菩薩一定在場。他雖然不是本尊,但是他是傳承,傳承的根本,普賢菩薩。所以這個叫普賢乘的原因在這裡。因為在這個地方發生變化。所以整個思想沒有繼續往前發展,停在這裡。

  所以這一期“普賢乘”思想的發展,有待於在座各位大家一起來努力。在未來的五百年,這個思想會很繁榮,他會主導著整個世界的核心價值觀。各位你不要說現在聽我講,這裡在聽、這裡在想,對不起,我又講閩南話了。這都是他在講的,不是了,不是我在講的。

  我們告訴你,未來人類的思想會轉過來。因為小學為主的西方核心價值觀即將崩潰,我跟各位講,即將崩潰。因為那種核心價值觀對地球,已經傷害得不能再傷害了,對人類人性的傷害已經傷害得一塌糊塗了。你知道嗎?

  再發展下去,我們已經沒資源可用了。我們中國假如經濟發展下去,要再繼續成長,成長到像美國這樣,地球早就被掏空了,所有的礦產會通通被我們用完。所以這些核心價值觀一定要轉,你再怎麼改都沒有用,一定要改變核心價值觀。

  要改變核心價值觀,現有的所有的這些大企業,告訴你,只有一個命運,不是倒閉,就是崩潰。就這麼簡單。最早要倒的就是豐田汽車,接著就是SONY。你看看。這些大企業一定要倒的,不然不行,因為那種規模是對於大自然資源的一種傷害。

  而我們這樣浪費都不行。你看美國人在享受,中國在污染。你認為有必要嗎?這是不合理的現象,非常不合理的。所以這種核心價值觀本身是不對的。

  所以現在大家在呼吁,那些我們不管,他們有心在走,但一定是朝“普賢乘”的方向走。

  這個地方已經看到,“如是種種皆是普賢智眼境界。不與一切二乘所共”。

  那麼各位現在在學這個普賢乘,你可能會覺得“跟這個自然有沒有關系”?告訴你,絕對有關。

  因為這部經書裡頭特別強調,所有宗教沒有辦法強調的,叫做“器世間莊嚴”。器世間,就是我們這個世界、地球的莊嚴。那用現代的話來講,叫做環保、生態平衡。

  地球資源,各位想想看,環保被破壞,生態被破壞,生態平衡鏈完全被剪斷了。自然資源被大量地破壞,有沒有?誰關懷呀?所有的關懷都是小不點關懷,一點一點地關懷。你怎麼樣去改變呢?

  完全是這種共業核心的價值觀所造成的。你必須把這種“小學”的核心價值觀給除掉,要運用我們中國傳統的“大學”的核心價值觀,你才有可能去改變它。

  那這個改變要經過一場很嚴酷的考驗。因為我們不提倡,它也一定要頻於崩潰跟倒閉。

  所以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去年還是今年,他不是提出來嗎,“二十年後地球災難就來了。”不是我講的,他講的,我只是從佛法的立場講而已。可是他從自然界的數據來講。各位有沒有看過,聽說他有個片子有沒有?我是沒有看過。

  那你看,經濟發展、經濟成長,將會成為地球崩潰的代名詞。你要不要改變它?

  所以,我想我們身為時代的尖兵,我說華嚴已經來到,我們已經報到,我們不但要參與,我們更要領導人類的文明。(眾鼓掌)不要以為說佛教都是落伍的、迷信的,佛教他有最敏銳的觀察力,有最佳的指導原則,他可以走在前面來。那就看各位了。

  你有沒有這種覺知啊?就是這種覺知。你要真有這種覺知,你可以感受到。

  改變整個世界的核心價值觀,那用剛才的話講,你是不是要走出既有的范疇,嘗試新的領域。

  你敢嗎?你想想,看你敢嗎?多少人說“講歸講,怎麼做啊。”就你要去嘗試啊。你要去嘗試呀!“菩薩勇猛廣大志樂“,看你敢不敢做!你就是要去做。

  不是成敗的問題,而是眾生在水深火熱之中,你要不要拯救?讓所有的冰川,南北極完全融化,讓海水上漲50、150公尺以後,你想想看,世界文明會變成什麼樣子?你要不要提早采取行動?各位偉大的菩薩們!(眾鼓掌)

  不是你看我,我看你就好了。這是內心真正的感受,我們講生命最深層的體驗,你感受得到嗎?是全世界的事呀。誰有智慧能夠提出來,怎麼改造這個世界,核心價值觀要改,你怎麼進行?

  真的,他的原因就是在於我們這個核心價值觀,現在很具體地產生一個問題,叫做大量消費。

  因為你不大量消費,他沒有辦法大量生產。

  他大量生產就是要你大量消費。

  告訴你這就是地球災難的元凶。因為他大量生產他要大量的什麼,資源。對不對?大量資源,你就大量消費了。因為他生產成本降低嘛。

  你想想看,成本降低價格很低,大家都買得起嘛。

  好,大家都買得起。你買去用的人用了,可是我們子孫的資源被你荒廢了。

  好,在中國生產,中國污染了,美國便宜,美國在享受。你說這樣公平嗎?

  這個是大家去思考的問題呀!我們來背負污染的罪名,然後享受是他的。然後還要嫌我們怎樣,叫我們的貨幣要升值,人民幣要升值。這個根本不合道理的。

  所以重點就在於,大量生產跟大量消費。

  而且這裡面你要知道,大量生產是浪費資源。大量消費造成大量垃圾。

  好了。CO2怎麼產生?告訴你,《京都條款》根本沒用。你繼續大量生產,繼續大量消費,溫室效應會繼續擴大。《京都條款》再加十倍都沒用。你留意到啊!

  因為你大量垃圾一直產生,你怎麼處理?

  我們國內還沒看到有那個煙筒,燒垃圾的煙筒我們國內有沒有?有啊。我好像沒看過。台灣高速公路沿途都是啊。人家那個煙筒是工廠的煙筒,我們是垃圾場的煙筒。你看看一直燒、一直燒,垃圾那麼多。工廠生產的通通送到那邊去燒,你看要命不要命?越繁榮、越發達的國家,這個問題越嚴重。

  所以這個部分是我們,不要再一直以“小學”,“小學”就是科技的思維模式,來架構我們的社會核心價值觀。我們要以“生命”——“大學”來架構我們的核心價值觀。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未來的時間,不是經濟成長的問題,是我們社會要調整的心態問題。要不然你現在馬上遇到、馬上發生的,就是大自然的崩潰,就產生了。假如這當中再來一個海嘯、大地震、火山爆發啊,那你就更慘了。

  所以,這個都是我們在看世間。我們不是不關懷世界,我們從核心上去轉變去扭轉,整個世界可以改變。

  經過這個五十年的時間的轉變,這個世界會恢復正常。假如不經過這五十年的轉變,那二三十年後的災難一定發生。那個要讓它穩定下來就難了。所以未來這一二十年,大家可以看到很熱鬧的場面。

  好,這個叫做“不與一切二乘所共”。二乘不會去考慮這些。我們講是宏觀的佛法是談整個世界局勢的這種策略問題,微觀的佛法是講個人或廠商的最大效應問題,就解脫嘛。對不對?這兩個思想是不一樣的。所以說為什麼不見不聞,原因也在這裡就看得很清楚了。

  “以是因緣。”以上這些因緣。

  “彼諸上首大德聲聞。不能聞。不能信。不能知。不能見。不能憶念。不能觀察。不能籌量。不能思惟。不能證入。不能分別。”

  這十個,是我所思考的重點。當初我跟各位一樣,讀過這個地方,我就在找這個“為什麼”,不是不見不聞而已有這麼多原因,為什麼?所以,我才發現宏觀佛法與微觀佛法之間的差別。

  我說世間因緣很奇怪。因為剛好我是學經濟的,這兩個理論是我所專長的,而這兩個理論給我在學生時代賺了很多錢。這兩個理論,所以我很清楚。

  佛法裡頭也有這種現象。人類的行為可以透過數據,把它給量化。這是經濟學上最偉大的地方。人類行為那麼抽象,它能夠思維化、數據化。告訴各位,我們的修行也可以數字化。我是從這些,你讀過經濟學你就會知道,它會有很多曲線。修行也一樣,所以我們在講經的時候,我都會畫曲線,不是畫曲線,是畫圖表,包括你法身慧命怎麼成長的成長曲線,都可以畫出來。

  那我在作這種思考的時候,是在追求這些東西,這個模式怎麼架構。修行的模式,可以架構的。我們後面會講到,那時候再一個圖表、一個圖表丟給各位看看。不是我發明的,是人類的祖先他有這種智慧,創造了這麼多的工具給我們用。

  所以,我們說,我們修行,重點,我跟各位講修行要解脫要成就不難,難的是你的資糧道,你的心態根本不對。

  所以我們說,要把你的生命因素的質量,那個水平提升到修行開始線,那你那裡一修就進去了。

  可你現在不是啊,你離修行開始線那麼遠。敵人在哪裡,在那麼遠的地方,你在這邊喊“殺啊!”,殺到哪裡去?敵人在哪裡?你要殺哪裡去?你要搭火車搭三天才會到,你要在這裡喊殺,干嘛?修行,我現在就開始。那來聽經就來聽經,你也在拼命念佛,你有沒有搞錯啊?你那個生命質量還沒有到達開始修行的地方嘛。

  那你說“師父我怎麼修?我這樣修對不對?”哪有什麼對不對?你都還沒開始,還什麼對不對?那基本的資糧道你都沒有,你怎麼修啊?這個就是問題啦。

  所以那麼多人修行為什麼沒人成就,你根本不是修行的料子嘛!

  你說“師父,你看我這塊布能不能做西裝?”我說“當抹布差不多。”你要當西裝要像個西裝的樣子,抹布的樣子,你…。

  所以你要先調整好,調整到了要做西裝的料子的那個時候,你再來講要來做西裝嘛。你去抹布店裡說“我要買西裝料”,神經啊!

  所以要先調整我們生命因素的質量。這一點宏觀佛法,他做得到。

  這個是宏觀佛法最重要的一個工程。所以能不能數字化?可以。

  假如我們這個世間能夠轉過來,以大學為核心價值觀的話,那麼500年內我們就可以轉過來,500年。

  所以我常講,佛教知識青年你要有這個使命感。不是我怎樣、我怎樣,都想你自己,你根本沒有普賢乘的那種心胸跟度量。有沒有?這個普賢乘,在這個時代,他會發光、發亮、又火又紅。就是這個原因。

  我提供給各位作參考的這些信息,是絕對可用,你絕對可用。你不要以為我這個癡人說夢話,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一講華嚴都說你華嚴多好。不是,是真的。我跟各位談,是真的。

  所以你要在這裡發大菩提心,行大菩薩道,走進來。菩薩道還不算,還要走到普賢道來。

  這個菩薩道、普賢道有什麼差別,以後有機會我們再作專題演講。光這個部分。應該我們經文裡頭會碰到。我會仔細地跟你分析差別在哪裡。光這個部分,我,這部分的論文就寫了幾萬個字,那才點點滴滴而已。因為每一點每一滴,差不多都一千五百個字。我都是,因為我像寫博客一樣,這樣寫記錄、記錄。過幾天寫一寫。身體比較舒暢一點,就記一下、記一下。我現在沒有時間說寫大論文。重點提個論文就這樣寫。

  這是非常可行的一個方法,你是一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話,那你就站在這樣的高度去看,你不要站太低的高度,站最高的高度。普賢乘是人類生命的最高高度的地方,你從這個地方來看。這個高度我們叫N+1個生命。站在這個高度來看,你不要老是站在第一生命看。

  站在第一生命來看你只能修微觀的佛法。我們是站在第二生命以後。現在跟你談的普賢乘是站在N+1生命的高度來看。

  好,這是“普賢智眼”的境界,不與二乘所獲。

  那麼,後來的這個部分呢,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你一直沒有辦法切入。

  那,我們要跟各位談的就是,你要具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們叫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而這個生命境界是什麼,你不知道。

  這個生命境界第一個特點叫永恆,就是具備永恆性。

  第二個特點是恆動性,就到達止於至善以後的生命不是就坐在那裡。各位有沒有看過很多那個靈異的電影?死後再復活,死到天堂去。在天堂干什麼?一個很光明的地方,一堆人在那邊走來走去,無聊啊。又不是舞台走秀,老是在那邊走來走去干嘛?不是,那個就是,因為他還沒到,那些拍電影的也沒到過那個世界。那個生命是恆動的,而恆動當中是越來越美,越來越好,在止於至善上面還要再更好。

  所以你知道修行以後的人生會使整個世界越來越好。那個生命像萬花筒一樣,一直變化、一直變化、一直變化,而每次變化都不一樣。那個生命在那種環境裡是和諧的、是芬芳的、是非常美好的、是非常寧靜、祥和又很燦爛的。

  不像我們講一寧靜,寧靜、寧靜、寧靜,寧靜到角落去,縮在那裡,都是灰塵,那就不叫恆動。

  他恆動是美麗的、是燦爛的、是澎湃的。澎湃怎麼叫寧靜呢?那你自己去體會了,就自己去體會了。這個生命才美好。

  是因為這個樣子,所以你不發這個心的人,你就沒有辦法體會。

  這裡面講的東西,是很豐富的。他為什麼一講再講,一直講就十個出來,講一個“不見不聞”就好了嘛。是講他的殊勝,他的豐富。

  好,“何以故,”為什麼?

  “諸佛菩薩神通境界。非諸二乘狹劣境故。”就這樣的。

  所以,因為講二乘叫狹劣,就很多人氣得跳腳。不用跳,他本來就這個樣子。因為你是從第一生命出發,你不是從第二生命出發。

  因為從第二生命出發叫“果地覺,因地心”。你把果先定了,那因呢,你慢慢去聚。你就會具備那麼多的因。當你果不定的話,因就聚不上來。各位要留意到這一點。

  所以從大乘佛法的修學來講,他有兩個特色。

  第一個就是,果一定要立。就像我們各位小時候在寫我的志願,有沒有?我的志向。“我將來要做什麼”,有沒有寫過?“我將來要當毛澤東主席。”你也不知道你姓什麼,你要當毛澤東主席。小孩子什麼都不懂,那個偶像,那就是果地,果地定了嘛。“我要當科學家。”要當科學家怎麼?“科學家,我要發明小叮當。”小孩子寫那“我的志願”,很好玩啊。為什麼?他定果地嘛。雖然他不懂,他還要定。我們也是一樣,你要定。這個是大乘佛法的第一個特色。

  第二個特色,大乘佛法強調的意業修行,就是心法,心法修行。但是你不要忘了,身業跟語業同樣重要。這是我們前面講過了,這是大乘佛法的特色。

  因為你不具備這些條件,“是故雖在逝多林中。不見如來廣大神變。”

  這個,各位應該都有這種經驗,我們小時候,爸爸媽媽在講話,你在場,聽了老半天也不知道在講什麼。有沒有?因為你沒有那種,你不見那“廣大神變”嘛。現在你也一樣啊,對不對?你也發現你在講什麼,小孩子不要緊,他反正聽不懂。聽不懂,常常給你漏氣。這個就是,這種情境一樣。

  好吧,我們今天就跟各位講到這裡,明天再講後一段。

 

上一篇:陽氣不足,人就會未老先衰
下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29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