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33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33講(2007年10月04日)A

  好,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各位請放掌。

  在前面我們所談到的,是屬於檢別,檢別微觀佛法與宏觀佛法的這種差異性。

  我們也跟各位提出警告,差異不表示對錯,也沒有大小淺深的這種差別。不要這樣講,也不要有那種態度。我們學大乘的人,你更需要有微觀佛法的基礎。不要認為“我學大乘,我們就很了不起”,假如你有這種心態,基本上你修學是不可能有成就的。

  在佛法中,你記得,佛陀留給我們兩項遺產。

  第一項遺產就是聖解脫道,也就是微觀佛法的解脫大道。你要怎麼樣地解脫,你一定要靠這一條路,要想橫出三界,那是佛陀解脫道。這是他最大的遺產,給我們的遺產。

  他在這個部分幫我們檢別了佛法與外道的區別。也就是,即使是在婆羅門教裡頭最高最殊勝的境界,都沒有究竟。因為他老人家自己走過一遍,發覺不對,所以呢,他親身再從七菩提分與八正道當中走過一遍,然後發現這條路才對,他把這個部分留給我們。

  所以我們佛教中講的阿羅漢,跟婆羅門教中講的阿羅漢,是不一樣的。佛教中講的阿羅漢,是出三界的阿羅漢;婆羅門教中講的阿羅漢,四禅定成就就可以叫阿羅漢,四空定成就也叫阿羅漢。這是不一樣的。

  我們身為佛弟子認為我們有了這個傳承而感到榮耀,這個是佛法與婆羅門教之間的差別。你不要把其它都叫做外道,然後就去輕視人家,不要這樣子。佛陀還是從外道出身的,你放心呵,他的基因裡頭基本上就帶有外道的影子,因為他是印度人,他不可能沒有婆羅門教的基礎。這個你先弄清楚。

  那我們很慶幸的是,我們沒有印度婆羅門教的污染,而直接接受佛陀的解脫道,這是我們感到非常慶幸的地方。你有這個喜悅,但是也有這個災難。因為你不認識印度文化,所以你有很多知見,根本就是意識形態的東西。這個意識形態的東西非常麻煩。

  我舉個例子,跟各位談。你那個想當然爾、一廂情願的想法,有多可怕。昨天有個同修打電話給我,他說要找我可以嗎。你要知道,我的答案當然是可以,有什麼不可以。對不對?信眾見師父,也不是見不得人的事。

  但是你要知道,跟我講這句話沒用,因為要跟我見面的人,一定要經過侍者的安排才能見面。假如沒有經過侍者安排,你來,會碰釘子。因為人家還有其它時間的安排。

  你不能夠說“我跟和上講好了”。“跟和上講好了”,我們的標准答案是“無效。”你知道嗎?

  同樣,你在台灣也一樣。你跟我講好,因為你不知道從哪裡弄到我的電話,那你打來了,我總不能夠說“不行”,我說“好”。“好”,沒有用。因為跟我見面,道場有道場的形式標准。他們有安排跟我見面的人的時間、地點、談論什麼。你就是“我要請法。”“請法”兩個字不算。

  只有一種狀況,像昨天我們來,在門口,他有緊急事件,那也就緊急事件處理,不占時間。

  所以這個是什麼,你認為,你認為我已經講好了,講好了不算。因為你是單槍匹馬趙子龍,對不對?那在哪裡有效?在正定府有效。正定府是趙子龍的天下,他單槍匹馬可以救阿斗。那除非你是阿斗,或者你認為我是阿斗,那就可以。

  否則,團隊有一個團隊的組織跟制度,你要透過那個組織跟制度把時間安排好,談什麼內容,花多少時間,大約這樣子。假如沒有其它的干擾跟影響,那多一點時間也無妨。

  就是這樣子,簡單吧,可是你就用你的想法,那就不對了。這個就是你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

  我們在修法中,常有這種毛病,所以你修,不能成就。

  你要記得,你不是只有這輩子才聽聞佛法,多生累劫以來你都有聽聞佛法。而且很多人都特別認真,特別無效。為什麼呢?

  他都用他的想法去修,他不是照佛的方法去修。我們是學佛,學佛的身口意三業,佛怎麼教我們怎麼做啊。

  你不是,你是自己想自己干起來了。那怎麼有可能成就呢?所以每一輩子你就跟蒼蠅一樣,一直繞著佛飛。下輩子又來當蒼蠅,只是變大變小而已。這樣就麻煩了。

  學佛人一定記得:不用自己的方法。所以我們說,你要修行就把大腦暫時拿掉。要修行的人,有腦袋沒腦筋。知道嗎?你少用自己的想法。

  這是第一個,你的聖解脫道才會成就。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佛陀留給我們的不思議解脫的財產。這個部分不是最大的遺產,這不思議的財產,佛陀留給我們第二個遺產就是,不思議遺產,不是每個人都拿得到的,那就是宏觀的佛法這部分。

  微觀佛法只告訴你,修行怎麼修會解脫,但是你不要自己以為你就可以修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修。你必須具備了修行的條件,到達我們所講的修行開始線以後,你才有可能修,否則你不可能修。

  很多人修,那個人不想認真修呢?尤其我看在座各位的眼神,那個眼睛冒出來的火光一個比一個厲害。每一個都想“我今天晚上坐下去,若不成佛,誓不起於座。”只是半夜會爬起來尿尿,喝水,打個盹,就這樣而已。你發誓根本就無效。

  那麼,這一些修行條件怎麼具備呢?微觀的佛法裡很少講到,因為他直接就叫你修了。

  微觀的佛法是怎麼產生的,你知道嗎?各位要了解,這是佛教的一個基本。

  佛陀在婆羅門教的文化圈裡,而且他的修行是已經修到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處定”。然後他說“不對”,再回過頭來。他開始修從,有沒有?又苦行六年,然後胃穿孔、胃潰瘍,全身都是病,然後昏倒了。剛好他昏倒在一個牧羊女的面前。牧羊女就灌他一杯吃百草的羊奶,所以他又活起來。很快啊~

  你胃痛,看吃藥、喝羊奶會不會馬上好?我們佛傳都這樣講,喝了就好起來,好起來以後他就去尼連河洗澡,然後就開始坐在菩提樹下,好像那時間是經過十分鐘就完成了。演電影很快啊。

  那當中最少經過一年的時間。他要調養身體,恢復健康,然後他再試著七菩提分、八正道,從新來過。然後在這當中,他也經過試驗,證明沒錯,然後他直接修行,成就了。

  那麼他從鹿野苑開始,一直在《阿含藏》裡頭所講的都是這一套,直接修行成就的部分。那都是跟誰講?捨利弗,目鍵連、摩诃伽葉這些人啦,你今天算老幾?給師父一個三皈依,包一個一百塊兩百塊紅包,你就以為你是目鍵連?你是捨利弗?你兩腿一折,然後呢,拿個蒲團你就要“若不成佛,誓不起於……”點點點。不可能,因為你完全沒有他的前行功夫。禅定沒有,生命的感受力沒有,你怎麼進去呢?

  我們發現,現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急著要成就。結果擠到裡面去,擠啊,昨天講,擠進去,你不知道那是什麼。就算給你擠進去了,你也不知道。結果擠進去的,都是外道定。昨天念的那一些,有沒有?遍處定。你就擠到遍處定裡面去了。

  一有成就,遍處定也是一種成就,只是邪定聚的成就嘛。那你就以為了不起了。好了,那師父再跟你講“不對,那個不對啊。”你信嗎?你聽嗎?你絕不聽啊。

  所以我們一再地跟各位講,你的資糧道一定要具足,要具有資糧道。

  資糧道有很多。經典講很多,我不是不知道,我是不想再講那些了。該具備的佛教知識,你自己去充實。但是我告訴你,除了那些知識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人格性要健全、健康。你怎麼樣子人格性很健全,那五條講過了,你怎麼樣健全。

  然後要在健康、正常的社會上生活。你要記得這點啊,正常的社會上生活。然後你體驗到,我這樣活著對嗎?人生就只有這樣子而已嗎?類似這一類的。

  你會問“我是誰呀?”哪在一天吃飯,吃一吃“恩,這人在干什麼?噢!這個叫吃飯,那誰在吃啊?那我是誰啊?”有沒有?有了這種心境跟這種的感受,這樣地反問自己,你就是一種覺醒。這個叫做生了出離心。

  然後漸漸過一段時間,你會發覺,“那真的、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是什麼?”你開始要追求的,這是第三個,這叫發菩提心。

  只有出離心這個階段的人,適合直接修聖解脫道,但是你要這兩方面都很充足。

  假如你已經到達菩提心,要追求真實的人生跟生命的真谛的時候,那你可以直接從宏觀的佛法來直接下手,可以從這邊下手。那麼修法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個是他們的差別。

  前面是跟我們檢別了修聖解脫道的人,因為他只從發出離心這邊開始,他沒有到追求真實生命的境界跟領域是什麼。所以沒有進入這個領域,他就沒有進行。

  好了,你檢別清楚以後呢,現在我們把出離心的這部分除開,並不是說他不好,因為他沒有發起追求真實生命的這種架構、那種善根、那種廣大的心願。因此他也沒有結很多廣大的緣。

  昨天跟各位舉的例子,叫覓珠佛,結果弄錯了,那是“放下屠刀立定成佛”的阿羅漢那個故事。結果覓珠佛的故事沒有講了。就是指阿羅漢,他有那樣的習氣,修聖解脫道的人有修聖解脫道的習氣。

  我再舉個例子,假如各位注意看看,有些人他有閉關的習氣,那他就喜歡閉關。天天都閉關,昨天才出關,饅頭買一買又進關,又開始閉關。因為他養成了那個習氣。常閉關的人跟人相處就不喜歡。

  你沒閉過關,閉一次閉關很痛苦。

  我們有個師父,一次在台北街頭跟我講說,他要去閉關三個月。

  我說“好”

  他說“有可能會三年。”

  我說“你到底是三個月還是三年,講清楚。三個月有可能會三年,我保證你三個月就下來了。”

  他說“你瞧不起我。”

  我說“就算吧。”所以,有些時候,人必須要激動一下,激勵一點。

  “好!我就閉關三年給你看。”

  我說“你閉關三年,我護關。不過呢,我要半年後才去,才能證明你到底是不是真三年。”

  他說“給你半年來,就給我收骨頭埋葬好了。”

  我說“最好是這樣。”

  過了三個月,我們又碰到了。他說他要去梨山閉關。梨山是台灣最高的山,一般的車子可以開到最高的山,梨山。台灣很有名,去過台灣的人都知道。他要到那邊弄個茅棚閉關,

  三個月,我又在台北碰到。我說“你怎麼?不是去閉關嗎?”

  “圓珠筆沒了,要去買圓珠筆。”

  我說“你買圓珠筆,在梨山就可以買得到。”

  他就很生氣“你都不知道,我就想吃饅頭,想要饅頭像梨山那麼大。成天住在那裡,沒東西吃,就想吃個饅頭。”

  我說“那你不會寫個信,我就給你送上去呀。我不是說給你護關嗎?”

  “那你要半個月來,我已經被饅頭山壓死了。”

  我說“沒饅頭吃,可以吃面。”

  他說面也吃完了。“你都不知道,想吃面,那面條有多長,比長江還長啊。”成天都想面條的時候,那面一直拉一直長,像長江那麼長。

  你不知道,你要實際去碰才知道,你會呆不住。但這是一個習氣。

  有些人喜歡拜忏,他有拜忏的習氣。像我們講經的人也有講經的習氣,沒經講就會生病,就一定要一直講就對了。沒得講,也要隨便抓個倒霉鬼來就開始講,要不然你會生病。這是一個習氣嘛。

  那你要懂得,修學微觀佛法的人也有微觀佛法的習氣。那現在告訴你,修學宏觀佛法的人有宏觀佛法的習氣。這習氣有好有壞,那麼它主要是檢別這個問題。

  所以我們要告訴各位是,你不要去嫌微觀佛法修行人的不對,不要說人家小,人家淺,你們大乘、修宏觀的人大、深、廣、了不起啦。有這種心境就不對了,修行不會成就。你即使會成就的話,也是吹牛成就而已。下輩子修得再好也是變成魔術師,你不可能有什麼成就。

  好,先把這一點給確定好,然後我們再看。

  從這些修宏觀佛法的大菩薩上面,來看第二生命以後的生命境界。那要談這個,他現在這個地方是在法身裡面。這些十方大菩薩都不是第二世界的菩薩,是N+1世界的菩薩。

  所以你看,西方他不是阿彌陀佛來的,不是極樂世界來的。為什麼?阿彌陀佛是第二生命,極樂世界是第二世界。為什麼我這樣肯定說,他是第二世界呢?因為經典裡頭記載很清楚“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現在有佛正在說法。”有沒有?這個佛成佛以來十劫,十劫而已啊,有沒有?十劫而已,阿彌陀佛成佛到現在的時間不長,他只是比釋迦牟尼佛早一點而已。

  那麼再過去有第三世界,《如來壽量品》上面你去找,第三十一品。他從此以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以後才講,如是過N個世界外,就是N+1世界以外的地方,有個世界叫做勝蓮華世界,現在有佛叫賢首佛。

  各位要知道,那個N+1個以外世界,不止是蓮華世界,還無量多、無量多。現在十方來的這些世界的佛的上首菩薩,都是那種N+1世界的大佛大菩薩。

  我們這個世界,那個賢首佛的世界裡,都是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這些菩薩都在那裡了。他們來,像觀世音菩薩來協助這個阿彌陀佛,對不對?叫協侍嘛。協侍只是派公差出來協助他的。你要搞清楚啊。

  所以呢,這十方世界所告訴我們的世界是N+1個世界,不是第二世界那種小世界。假如你要比較的話,那這世界是無量莊嚴。

  我們昨天跟各位講過,宏觀的法界裡,這些佛是生命因素全體的展現以後,他是恆動的。恆動,生命因素是以願力在動,不是以業力在動。我們因為有欲望有妄想,所以你是業力在動。那麼他的願力會跟你的業力有一種相應,然後,來攝受這些業力眾生,再回到他的願力世界,也就是性起法界裡面去。這個是宏觀佛法裡頭,講到佛世界的時候的一種最殊勝、最特殊的狀況。

  那,一般人不會去探討這些。那,這是我們跟你講普賢乘的地方,殊勝的地方。這個也是這個第四期佛教思想發展中,要研究的另外一個顯學的部分。

  那麼現在,我們談到這裡,就要看這些大菩薩來,他們看佛成佛的時候的那個境界,他們是怎麼贊歎的,就直接從正面上來講。前面是從檢別上面,把那一些權小二乘給除掉。

  現在來看這個部分。我們看經典38頁最後一行。

  “爾時東方毘盧遮那焰願藏光明菩薩摩诃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偈言 ”

  這是東方,先舉東方一個世界,“毗盧遮那焰願藏光明菩薩摩诃薩”。這都跟毗盧遮那有關,都在華藏世界海中。各位記得,還沒離開華藏世界海,都在我們這個范圍裡。離開這個地方,另外還有,那我們不管。在這大鐵圍山之內,就有這麼多殊勝了。

  我跟各位談這個地方,你第一個感受應該是你的心量會無限地擴大,應該是沒有極限的。我不會花很多時間跟你講這個是無聊的,是你心量一定要展開。有沒有展開,你現在還感受不到,但是隨著時間,他的作用會一直擴大。你不要一直以為說,我在講經都一直在吹牛噢。

  以前有一個歌星,後來出家。在佛學院聽我講經,他聽不懂。他跟我師父講說,我講經一直在吹牛。“廣大的心量”聽不懂,就說我在吹牛。這沒有辦法。

  你要學佛,一定要弄清楚,在宏觀的世界裡,就是這個樣子。

  那現在我們看,這“毗盧遮那焰願藏光明菩薩摩诃薩”。他能看到佛成佛以後,那麼他講些什麼?

  這裡面,我們假如要講下去,這麼一篇四十句話,他十個偈子,每一個偈子四句,每個偈子剛好二十個字,那剛好兩百個字。這兩百個字要跟各位講完,講清楚,講到馬馬虎虎你可以聽懂,要二十個小時。

  我們沒有辦法,只能夠說,用點時間講一下,有重點提一下,那讓大家聽起來會比較精彩就好了。要講很清楚的話,是需要時間的。

  我曾經試過一次,就講《覺林菩薩偈》。地藏經前面有《覺林菩薩偈》有沒有?他是《八十華嚴》裡面覺林菩薩講的,那個偈頌講,你再怎麼講都要二十個小時,省不掉。

  那,現在這個要講,還更麻煩。因為你沒有常讀頌,有很多觀念你一下子轉不過來。尤其他是在完全性起法界裡面的,來講緣起法界的世界。有很多觀念,你都要倒過來看。

  好,我們先看第一偈。

  “汝等觀佛智 微妙難思議於此逝多林 神變無能勝 ”

  這個贊歎。這裡面你要先弄清楚,因為中文有一個最大的特色,找不到主詞。

  那麼他很清楚。“汝等”,已經講很清楚了,就你們,看看佛智慧。

  “佛智”,就是我常講的叫BQ。我們不是有IQ嗎?你IQ多少?大概知道嘛。EQ,有人講了叫做情商。那BQ叫佛商。不管怎樣,這個是《華嚴經》裡頭特有的一個字,一個詞,我干脆就把它翻譯成BQ。

  我們四大工程裡,昨天講了,那結界工程、華藏工程,還有華嚴大學,第四個就是BQ廣場,佛智廣場。以後有機會我們再談後面那兩個。

  佛智,這兩個字就值得跟各位好好談。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呀怎麼講?

  IQ你都不懂了,罵人的時候說你IQ零蛋,對不對?要贊美人家說IQ狀元,360。那BQ呢?

  佛智的佛就是覺悟,智是智慧,就是覺悟的智慧。這個很簡單。

  但覺悟的智慧那個東西是什麼?我看這個重要啊。

  各位在聽經,不要只聽那個翻譯的名詞,解釋名詞。你要是聽解釋名詞,對你沒幫助,叫做噪聲。你要知道那個,佛智那個是什麼,要去感受到覺悟的智慧。

  我們跟各位講過,智能不是知識,不是knowledge,他是Wise。Wise怎麼講啊?知識你可以記很多,這智慧沒有辦法記。智慧就是感受的能力。

  感受的能力知道嗎?假如不知道,等一下,休息的時間你到這裡來,把手指頭伸出來,放在這火上面,五分鐘就好。你會感受到什麼,你再等一下你再跟大家說報告。這叫感受的能力。但是這種感受的能力,假如你都不懂的話,你叫做神經有問題。對不對?這個是太粗糙了。

  我們在講感受時,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叫做智慧。你能不能感受到你生命的存在?

  有人喜歡喝咖啡。有人喜歡問人家咖啡喝得怎麼樣。

  人家喝咖啡,“怎麼樣,好喝不好喝?”

  那個人就“咂、咂,好喝,好喝。”

  “好喝?”

  “好喝。”

  喝到最後,這種人只會喝南山咖啡,其它都不會,都只會喝Starbuck。為什麼?因為千篇一律,口味都一樣。這個不叫做會喝,這個沒有感受力。

  現在年輕人專門喜歡買名牌,因為他感受不到,所以名牌定位。什麼牌子,好!我就買什麼牌子就好。因為他沒有感受力,他只好用名牌。這是很簡單的情況。

  你有感受力的話,你會組合你的人生,你會組合。

  留意一下,你會不會組合你的生活?包括穿著,包括飲食,包括生活態度。

  假如你什麼都要問人家,那你一點能力都沒有,一點智慧都沒有。

  有沒有留意到?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他是某一種生活態度。你有不同的性格,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態度,但你自己要感受得到。

  你知道嗎?你感受得到嗎?

  我看很多男生流行留長頭發,都把辮子綁在後面。我覺得他沒有感受的能力。他要有感受的能力,應該留長頭發把辮子綁在前面。(眾笑)

  我不是說你們,你們打辮子不要怪我罵你哦。因為你有感受,應該把辮子在前面垂垂垂,你才看得到嘛。你綁在後面誰看得到啊,你看得到嗎?你綁給人家看的。

  你要有性格,你就把它綁到前面來。你去感受一下嘛,那是你的一種生活態度。你認為你應該怎麼活著好,你就過你的日子啊。你不要為別人而活嘛!

  那活在別人的眼光裡,那是模特、那是影星、歌星啊。你不是啊!你是自己生命中的明星嘛。

  你要活在自己的生命裡,你要活出你自己來嘛。你有沒有那種感受的能力?感受得到你自己的生命嘛。

  這一點感受不到,你別談了。修什麼行?佛號念再多都沒用。你念得再多,佛陀只是說“吵死了,那個誰啊?”

  記得嗎?有位老菩薩念佛。從她兒子出生他就開始念了,念到她孫子要考大學了,要考大學了。

  她就有一天看到孫子,“過來。”

  “干嘛?”

  “我跟阿彌陀佛講,你注意聽。”她就叫他跪著,然後她就開始念佛、念佛。

  念到這孫子說“阿嬷!”

  “不要吵,我現在正在跟阿彌陀佛講。”然後她再繼續念、念、念。

  他實在受不了了,說“阿嬷!”

  “叫你不要吵,你聽不懂。”她又開始念。

  念一段他又叫“阿嬷!”

  她說“你怎麼搞的不聽話,你這樣會考不上大學。”

  他說“我叫你三聲,你都這種脾氣,你現在叫阿彌陀佛叫多少聲啦?他已經昏倒了啦。”

  你要留意到,當你自己感受不到這種生命,活在這個世間的生活態度的時候,你佛號念得再多都沒用。

  我不是反對念佛,但是你念佛要懂得,你感受得到。感受不到的念佛,沒有意義。佛不會那麼愚蠢,定一個念佛制度,讓大家念佛比賽,看誰念得多。那老了以後再念佛不就倒霉嗎?從小就開始念佛不就一定贏了嗎?不是,絕對不是這個意思。

  你要學佛,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先去感受。這個是最重要的。

  而生命的存在那個東西,他本身就叫做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生命存在的原型。這定義很清楚吧,普賢菩薩是生命存在的原型。或者你要嚴格地講,生命因素的特質存在的原型。這個就是普賢菩薩的定義。

  文殊師利菩薩就是感受那種生命存在的能力。你沒有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你絕對找不到生命嘛。你常問“我是誰?” 那你要有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你才能夠找到“我”。你假如沒有感受的能力,你怎麼找到“我”呢?是吧?

  所以,佛智在講的是什麼?你直接就能夠掌握到了。你有沒有這種智慧?

  所以我跟各位講,你在家裡生活一定要活得有內容。不要老是到美容院裡去手一伸,然後收回來“嗯,不錯,整理得不錯,多少錢?”你連指甲怎麼剪都不會剪了。那種福報會使你的生命枯竭。自己剪指甲,自己修指甲,把它當作一種休閒。你不要去外面跟人家塞車,在家裡慢慢磨,不只手的指甲,腳的指甲,全家人你整理一遍看看。我告訴你,這七天夠你忙的。

  這是一種生命的感受,你知道嗎?你要慢慢地去體驗,這是很幸福的事,非常幸福的事。

  家裡整理整理、打掃打掃,一些死角落裡頭有很多灰塵。有沒有?你去清一清,你會感到很幸福。不是說,我花錢請人家打掃就好了。不是,那不一樣。

  這不是錢的問題。你自己去做,你去體驗生命的存在,去感受生命的價值跟意義。你要留意到哦。這不是金錢衡量的,那份感受你要擁有,你不要放棄你的權力。這是你真實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起步點。

  佛智第一個就講了,你觀佛智,你有沒有觀察到你生命的活動?你是對的嗎?想想看,你的生活模式是對的嗎?可能都不對。

  佛智,你不要想得多抽象的,其實就是你的生活態度,人生的態度,你面對生命的態度。

  你有沒有這種態度?這是非常重要的。好多人、好多人受了教育以後,他已經變成一種賺錢的機器。他不是人,他只會賺錢,賺了不知道干什麼。

  我是聽說,那個人我不認識啦。台灣第一個把麥當勞這個事業,引到台灣來的人,聽說他賺了20棟20層以上的大樓,結果被他的情婦一夜之間轉頭空。全部變成他的情婦的,他自己一個都沒有。然後他又重新開始再賺賺賺,又賺了十幾棟。他老婆很生氣跟他離婚了,結果又變成通通是他老婆的。

  你看他是不是賺錢的機器?他很會賺錢啊。賺了以後,被兩個女人通通拿走了。他想再賺,覺得人生這樣沒意思,自殺了。

  怎麼辦?人不要活到變成這個樣子。這個,一點生活態度都沒有,一點生命感都沒有。

  我們一定要知道,你這樣子,賺得再多的錢都沒意義,一定要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上一次跟各位談說,你在生活中要有一點樂趣。一點興趣嘛,活著的興趣,為何而活著?那興趣不是一點,你要從生活中來培養。即使煮飯給家人吃,你要煮得很高興啊,對不對?

  你要是認為我是,什麼“京傭”,最近流行的。不是金庸,我們都叫“泰佬”、“菲佬”,就是外來的傭人,你是北京的傭人。有負責煮飯給家人吃,什麼事也干不了,你認為你是傭人,是個外來的勞工。那你那個生活一定難過,一定沒有意義。

  你要留意到,佛智,是指你在生活中,能夠激發你生命中那種興趣與能量的,那個就是佛智。

  我這樣解釋,你可能不太贊同。你可能認為說“這佛智是多了不起的,我明天要做什麼,今天都很清楚。明天那個通通兌現。”不是,不是指那個。是指活在當下,不是活在明天。

  佛智越具足的人,越能活在當下。佛智越不具足的人,就活得越遠。

  我相信很多人有這種情況。今天約吃飯的時候,就講下一次我們到哪裡吃。“今天吃完了,下一次我們到哪裡吃。”今天吃什麼?不知道。因為菜不是你點的。點菜的人也不知道內容是什麼。為什麼?因為你都活在未來,沒有活在當下。關鍵就是,你沒有佛智。

  菩薩、大菩薩第一個講出來就是“汝觀佛智”,“汝等觀佛智”。告訴我們大家,你要留意你的生活態度,你的人生態度。

  有嗎?我現在講你懂嗎?佛智的那個,知道嗎?很簡單啦。佛智,佛陀的智慧。你們大家注意看佛陀的智慧,一句話就可以啦,講過去了。不是。

  佛陀的智慧是怎麼起作用的那個,在你的生命中也可以起作用的那個部分。這不是只有佛才有,我們都有。

  各位甚深體驗,你要很深地去體驗。

  他不難,在你生活中,只要你反觀自己,你的生命是什麼?你的人生是什麼?你要怎麼活著,不白來這輩子?你不要被業力挾持來的。剛才講的是業力的關系,還是願力的關系?

  當你佛智越充足的時候,你越活在願力中,不會活在業力中。當你沒有佛智的時候,你完全都是業力。

  所以你要擺脫業力的系縛,並不難。只是你用大腦就無法擺脫了。不能用大腦。這是一個基本前提。

  如何能夠不用大腦?那就剛才講的,從剪指甲、梳頭發開始吧!你不要再問我了。從日常生活中那點點滴滴,洗車子,家裡打掃,從那裡開始。

  你可能會說“師父持哪個咒比較快?”“阿讓巴咂那滴,滴滴滴…”(注:文殊心咒)“滴”下去就有了,是沒錯,但是那個慢。你用這個方法快。

  從現實生活中,不要被逼迫,慢慢去體驗。

  你能不能一餐飯吃兩個鐘頭?你說兩個鐘頭,我從煮飯到吃完飯,再洗完碗筷,再睡個午覺,差不多兩個鐘頭。你那個午覺也會睡得很痛苦。因為你一直在趕。能不能?能不能,就看各位了。

  好,第二句他講,這個佛智“微妙難思議”。

  “難思議”就是指你大腦想象不到的。大腦能想象的就不難了,大腦只能做合理的推理。對不對?現在我們都受過這種訓練。

  所以你只要合理的推理運用得越厲害,那我警告你,你的腦筋就由豆漿變豆花,豆花變豆腐,豆腐變豆干。你去試試看。越是合理的推理,你看他的處世原則越明確,越清楚。他的人生就越象豆腐塊一樣,豆干一樣,越難過。

  所以,你常常會看到這些人就那麼精明能干,為什麼那個地方轉不過去?因為他是豆干啦。腦筋裡頭放一塊磚塊一樣,他怎麼轉得過去呀?

  有沒有這樣勸過人。“看開點,放下啦。看開點呀,不要緊啦,沒關系啦,沒事得啦。”他就放不下。那腦筋不僅豆干,已經變磚塊了,轉不過來了。有沒有?這樣勸過人吧?

  用大腦就這麼矛盾。當他不用心的時候,你說“要專心,要專心,這樣不專心,孩子不讀書,你就不專心。”你看一專心,你說他是像磚塊;不專心,你說“你是漿糊做的大腦”。怎麼辦?用大腦有矛盾。

  但是呢,你會發現不用大腦的人,他的人生很幸福。他只是被人家罵說“怎麼那麼蠢,那麼鈍,那麼笨。”有沒有?就這樣而已嘛。但是,他很幸福啊。

  你不蠢,也不鈍,可你很痛苦啊。我就不知道,我們到底要活得精明好,還是活得幸福好。那各位去選擇。這個,我不負責任啊。

  好,“微妙”這兩個字,它也有它的定義。這是我講給你聽的,你聽不聽隨你,反正我要講就對了。

  修行過程有粗、細、微、妙四個部分,四個階段。

  他其實,修行不是多麼難、多麼難,他不難啦。你從人生的歷練裡你看看,大概你就是最粗的就對了,很粗糙的那種人生概念。當人家一提,“哎呦!對呀!沒有注意到。”有沒有這種經驗?那,你是普遍存在的,通常都沒去注意。所以叫粗,凡夫。

  那麼煩惱呢?你也都是粗的煩惱,沒有細的。因為粗的已經夠多了,細的你怎麼處理?所以當你把粗的煩惱除掉以後,基本上你就是修行可以開始了。

  當你把細的煩惱又除盡的話,基本上你是證阿羅漢了。

  那麼法身大士開始修行就微的部分。

  八地以上的菩薩就是妙的部分。

  那就妙,知道嗎?我們呢,不妙啊。因為你都是粗的地方,你怎麼妙啊?你妙不起來啊。

  所以“微妙”,他有他的用法。“微妙難思議”,就是你這個粗細連阿羅漢都看不到佛智的部分。所以阿羅漢修行很僵硬、很認真。不是不好,修學此道,他有很多的規矩在。你要留意哦。

  這是講佛智的這個部分。從語言文字上來講,這樣就可以了。至少我這樣講,已經超越很多了。

  那麼,要讓各位了解到的是,佛陀在他的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展現。這個問題,不止這個地方有。

  最典型的問題就在《金剛經》上面。《金剛經》的第一分有沒有?佛陀啊,這個“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有沒有?是不是?就講他吃過飯,去托缽回來,吃飯,然後碗筷洗完,然後樹下一坐,把這個腳一縮坐在那裡。有沒有?

  這個須菩提,唉,他就看到這個境界不一樣了。有沒有?他去請法,轉*輪的時候,說“甚為稀有。”佛陀的那個境界很稀有。有沒有?《金剛經》就有。

  那,這裡也是指那個情況。只是他是從普遍化來講。《金剛經》講須菩提,他解空第一,他在那日常生活中。因為他們是每天的,他日中一食,大家去托缽,托缽回來吃飯,吃完以後,把碗筷洗好,洗好大家要休息,佛陀在樹下一坐,兩腳一盤。唉,須菩提看到了,看到那境界了。他不是什麼奇妙的境界,就在日常生活中,他顯現出那種雍容華貴的生活態度。就這一點,被他看到了。

  而我們呢?因為大家都一樣嘛,都一樣,等一下“我昨天晚上沒睡好”,等一下“早上走太遠了”,等一下又怎麼樣,所以呢,睡午覺通通去了。佛陀的什麼境界,也沒看到,就變這樣了。

  那這裡,是講普遍性的是指,佛陀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就一直是這種態度在。但是我們因為用大腦,所以你看不到。這個就是佛智啊!你要是佛智的那個不了解,你就根本不懂得這句在講什麼。

  所以,他在這個逝多林裡,就佛陀在逝多林裡,“神變無能勝”。變化多端啦,其實就是他生活態度是那麼的高尚、那麼的高級,他不止在菩提樹下證得這個境界,一直來到逝多林的時候,他還是這個境界,一直沒變。佛陀一直沒變。

  高尚,不見得人人都喜歡。假如你是很高尚的人,你就自我珍惜。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你那麼高尚。你要留意到啊。

  裟婆世界的人,沒有那種等級的話,他根本欣賞不到。佛陀一輩子一直在教導人家要過他那種生活,沒有幾個啊。

  今天,雖然你離開老人家兩千五百五十幾年了,你能夠從這個經文裡體會到他的這種層次感,而進入他的領域裡,你是跟他一樣的。

  怎麼都沒聽到?有沒有聽到?聽到就好,不要入定了。感受一下,佛陀的這種境界跟領域,我們都可以達到。只是因為你的污染太多了,所以你感受不到。

  從佛智來講,基本上就是生活態度,感受生命存在的這種生活態度,而不是功利主義的生活態度。你能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

  你要感受,最好回家仔細看看。家裡有小孩,你就看小孩。小孩是最能感受人生的喜悅,最能感受。但你不要把他污染太快。讓他活得自在,活得自然。雖然笨一點,成績差一點,不要緊。你不要一直逼他考第一名,考一百分,那對孩子來講是很殘酷的。

  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談。

  《四十華嚴》第33講(2007年10月04日)B

  第一句就算跟各位講完了。我們接著看第二句。

  好,第二句,“大覺威神力 顯現無數行 迷惑諸世間 不解佛深法”

  好,我們再看這個部分。因為,佛智我們先定義了,他是已經提到佛智了。

  為什麼他要講佛智?

  我們在前面跟各位談說,修行到最後,所有的生命因素都完全兌現。那麼這個行者,他就是活在性起法界裡。活在性起法界的人,他是以願力,就是生命因素的本質作為他的生活動向,而不是用大腦的思考作為人生的動向。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啊!

  那麼這個願力再進一步,願波羅蜜是八地嘛,力波羅蜜,這個願會產生力量,就力波羅蜜,就是開始會去攝受眾生。

  再進一步,就是智波羅蜜,就是十地菩薩,就全部圓滿了。

  為什麼叫智波羅蜜呢?就是他生命因素的作用,每一個生命因素都以智慧做先導。以智為先導,是以這樣來的。

  所以呢,這個“以智為先導”的“智”才是佛智的智。

  剛才我們跟各位談,就是一種生活態度。

  我們的生活態度是不對的,你是以大腦取向的利益作取向。以這個利益作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時候,社會一定是爭奪,強取豪奪。

  那能不能夠以生命作為核心價值觀呢?那就要看整個社會的“大學”教育傾向。現在的社會是希伯來文化為中心,他是以“小學”教育傾向。所以我們都弄錯了了。

  所以他提出佛智來,你“小學”的這種智慧你就體驗不到。

  我們中國人是把這學問分為兩個部分,一個“大學”一個“小學”。“小學”就包括現在的科技、數學、生產技術等等,機械發明工作,統統叫“小學”。“大學”就是為人處事,“大學”其實就只有六個字“灑掃、應對、進退”。

  就這麼簡單。但是呢,你就搞不好。基本人生的一些工作你都不會,而且都懶得做。

  現在我看,滿街都是什麼足療、足浴,連洗腳你都懶得洗。兩只腳伸給,人家就替你弄好了。連洗腳你都懶得洗,你在享受嗎?不是享受。洗腳要你自己洗,你才知道。尤其胖的人,你就知道,當你洗腳你才發現,這個肚子真討厭,彎都彎不下去,你就知道你要怎麼辦了。當你躺在沙發上,兩腳伸直,讓人家給你洗腳,你就不知道肚子有多大。對不對?

  所以,你不要以為社會制度,社會有很多制度其實不是很好的。但是呢,所謂公序良俗是准許他這樣做。但是,這是小學的生活方式。大學就不是了,要你真正去體驗人生是什麼。是以這樣的情況來看。

  那麼,你徹底覺悟到生命的存在跟生命因素的作用以後,這個叫大學。大學以後的威神力,就在這個地方。

  為什麼叫大學啊?

  我們以為“佛大學”是怎麼樣的,不是。“佛大學”他的人生是完美的。

  我們不覺,所以我們的人生是千瘡百孔的。雖然你現在物質文明很不錯,可是煩惱很多。而且呢,人生有點行屍走肉。你活著不知為何,沒價值,沒意義。想一想,我們做很多事都是多余的,可是不做好像又不行,你不是很無奈嗎?

  大學不會,不會。所以他會有“顯現無數行”,他有很多這種狀況。你用大腦會覺得很奇怪。

  剛才最後提到,你回家看小朋友。他在反映事情、在看事情,你會很驚訝。小孩子怎麼會有這種反映,因為他純真。你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你就會那麼純真。

  因為你感受不到,你的人生不是這樣,你的人生是虛幻的,是假的,不真實的。

  所以這兩句,講到“真的人生是什麼”。

  後面兩句“迷惑諸世間,不解佛深法”。

  “迷惑”就是我們這虛幻的世界裡,是迷惑的世間。你甘心被迷惑,你被哪些迷惑呢?知道嗎?

  你看六根、六識,通通被迷了。耳被五音所迷,大自然的美你聽不到。你看下雨,不是很美嗎?那不是大自然的交響樂嗎?你沒聽到啊。你一定要在家裡把門窗通通鎖起來,然後用個B&O最好的音樂,丹麥國寶放來聽,多好又多好。結果你聽的是人造的假樂。真樂你沒聽到啊。風吹樹梢沙沙聲,那是最美的音樂,你聽不到啊。你一定要聽人造的嘛。所以耳迷五音,舌迷五味。有沒有?

  鼻子更糟糕。各種香水,香奈兒五號、六號、七號、八號。

  眼迷五色。好好衣服不穿,一定要剪個破洞,這個叫做美。我不知道這個怎麼美哦。

  反正呢,處處都被迷惑。這叫“迷惑諸世間”嘛。各種世間都在迷人的,好好的人生不過,要過個奇奇怪怪的。對不對?

  本來那個土地,你打赤腳走就很好了。土地,硬是去把它弄平,鋪上柏油,然後再穿上皮鞋,說夏天太熱。然後現在的人你看穿皮鞋,用皮包,然後再加皮衣,喝牛奶,吃牛排,然後發牛脾氣。(眾笑)

  你看,做人不做了,你就要做牛嘛。這不是很奇怪嗎?為什麼要這樣呢?這是“迷惑諸世間,不解佛深法”。

  佛陀,原文這是很麻煩,不講這個深你不知道。其實他深嗎?其實他不深,都在生活中。因為你的生活還是用你的大腦去想,所以你都搞錯了。不要用大腦,少用大腦,活得純真一點。

  記得,大腦所用合理的推理所得到的答案,未必是真理。講好聽點,叫未必是真理。合理的推理絕對不是真理。一千萬個人推理,有一千萬個答案。這裡面可能有一個真理,因為真理只有一個。一千萬個有九百九十九萬個以上都不是真理,所以你那一個真理即使出現也沒用。

  有人跟我講:“你到鳳凰衛視去講。”

  我說“好啊,去講根本沒用。”

  為什麼?因為那麼多人講都不是真理,我去講真理,他也把我當作名嘴而已。我想我去講,當名嘴沒問題,可是真理不見了。因為跟他們混在一起,看不到真理。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啦。

  不用大腦所得到的答案,絕對是真理。用大腦絕對不是真理,所得到的答案絕對不是真理。你要留意到,這個就是關鍵。

  第二句,談的是這個部分。

  那麼我們看一遍這些經文以後,你會看到這些菩薩講話他有一定的模式,那叫語言模式。這語言裡頭他也有他的思維模式跟行為模式。行為模式就是修行的方法。

  我們看第三句。

  “甚深法王法 無量難思議所現諸神通 舉世無能測”

  這講佛深法,講“法王法”都講“甚深”。我們跟各位講,越深的法,越大的法,越高的法,就越生活化。那這麼深的“法王法”,絕對是生活化的東西。

  這個“法王法”很深,難思議,而且很多很廣,他所顯現出來的那無數行當中,我們都難思議。因為你用大腦根本找不到。

  而且我們告訴你,大腦找了一千萬個答案,對於真理所顯現的一千萬個狀態大概也都沒有對到。這個是最可悲的。

  真理顯現出來,就是“法王法”顯現無量難思議的部分,假設是一千萬個;大腦也去思維一千萬個,剛好這一千萬個完全不是這一千萬個。你知道嗎?這個是很麻煩的事。

  假如我找一千萬個,只要找一個對不到,那無所謂。或者他一千萬個,我找一個對不到,也無所謂。可是現在問題是,他有一千萬個答案,你也弄了一千萬個答案,結果這一千萬個答案都不對,沒有這一千萬個當中的一個對。那你不是冤枉嗎?

  你的大腦就是疲於應付在這個地方。

  所以你會說“我要過一個幸福的人生”。其實幸福就在你身邊啦。你去找了半天,找不到幸福。那不是氣死人了嗎?

  你本來就沒有幸福的人生,那你找不到還沒話說。那個幸福本來就緊貼在你身邊。結果你拼命往外去找,找不到幸福。

  踏破鐵鞋無覓處,蓦然回首,春上枝頭已十分。他就在那裡,你還找還找,找到哪裡去?關鍵啦!所以都在這地方講。

  “法王法”他處處在顯現,“所現諸神通。”他不是單一個,他無量個。

  “舉世莫能測”。這個“世”就是指,你用大腦你就找不到。

  所以我們簡單地跟你講,你大腦取向的思維模式跟生命取向的思維模式,這兩個部分把他區分開來。你在修行的時候,要想有成就,感受到,就用生命趨向的思維模式,不要用大腦趨向的思維模式。你很快就會入了。現在修行搞不清楚,你就是這兩個東西弄不清、分不出來,常常弄錯了。關鍵是這樣。

  這個弄錯就怎麼樣?現在要開始起飛了,起飛了,弄了老半天,你弄了一條航空母艦出來,飛不上去。船是在海上的,不是在天空的。因為你搞不清楚狀況嘛。“好,沒有錯啊,那趕快弄啊、弄啊。”人家要飛的,你弄個要下海的,就弄錯了。

  再來一次你又弄錯了。因為你用大腦剛剛好會跟實際的狀況會相反。關鍵是這樣子。

  所以,他難思議,“舉世莫能測”。你只要用大腦你就會搞錯方向。

  第四句。

  “諸佛所現相 稱揚不可盡 雖以相嚴身 所現皆無相”

  你聽他講話好像在騙人一樣,對不對?“諸佛所現相”他有現相,然後“所現皆無相”,到底有相沒相?你用文字上,大腦推理,你絕對弄不出來。

  那這個東西在翻譯的時候,你假如要翻成英文,那你就要搞清楚。要不然我告訴你,你一翻就錯。這個東西不是你一個人能翻的。

  到這裡,你就看到“諸佛所現相”,這個“相”不是單一標地。佛是覺悟,換句話說,你生命無量因素當中,這些因素都已經兌現出來,那麼他所現的是什麼?他叫現相。他現相,你一定沒辦法看到。

  這裡面我們要講的,就體、相、用三個東西。

  諸佛是本體,本體顯相,他只是媒介。過了那媒介就不見了。那媒介他既然顯相,一定要起作用。不起作用,他沒有顯相的必要。你要留意到。

  所以,你看到的應該佛所顯的相,是指他的作用,而不是他那個形象。而你看不到他的作用,只看到他的形象,那你就是沒有辦法弄清楚。

  說“雖以相嚴身,所現皆無相”。我舉個例子,你看看。

  這個佛,譬如到這個世間來要教化眾生,“應以老病僧得度者”,老病僧,老病,又老又病,長得又難看,又病的老僧人,“即現老病僧而為說法”。那麼,你看,佛現一個又老,老朽又生病、多病,然後講話又不清楚,講什麼搞不懂,這樣的話來度眾生,你大概只看到這個相。

  假如被你看到說“這個人是佛化身來的”,那大概會被你罵死。對不對?

  他來到這個世間,是現病僧相來度眾生,那他就現病僧。病僧是個相,他問題是要度眾生,度那些應以病僧得度者的那些眾生。你看不到這一點。

  所以,“所現皆無相”。他是作用,那眾生是要有相。他看到以後說“唉呀,你看這師父那麼老了,又病那麼重,又堅持要做功課,實在令我佩服。我也來學佛。”那你被度了,就對了。這樣就好了嘛。

  可是你的大腦又會說“唉呀,學佛修行到成佛了,還要到人間受這個苦難。那我不干了。”那是你的業力。因為你看錯了嘛。佛現那個相,對佛來講沒有苦。有苦,是你自己苦。你是著那個相。那個相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把那些該度的度走了就好了。

  所以,他會現受苦相來。可是他本身是在性起法界,一點都不苦。沒有苦不苦的問題,這一點你不知道。對不對?

  所以“諸佛所現相,稱揚不可盡”,他不會像我們去分別的。

  我們想說“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

  為什麼呢?

  “要去當阿毗跋致。”

  阿毗跋致是什麼?

  你也沒搞清楚,就是阿毗跋致就去了。去到那裡,原來是,到了極樂世界要先拔龇齒就對了。通通拔掉你才不會亂吃東西。

  因為你只著那個相。你以為說到極樂世界以後,再來這個世間身高188,體重250磅,這樣子,肥肥壯壯的、圓圓潤潤的、白白胖胖的,這個樣子行菩薩道比較像菩薩。你是怎麼啦,為什麼偶像崇拜到這種程度?

  菩薩不是這樣子的。諸佛菩薩在法界中教化眾生是自在出入,與眾生緊密相結合。

  你今天學佛,你都搞成這個樣子,一定要身相莊嚴,長得怎麼樣。你完全弄錯了。這叫意識形態,想當然爾。不是這種狀況。

  所以你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到,他是講作用,體相用的用。佛示現是要起那個作用,達到那個目的,就結束了。所以這個叫,性起法界的願力跟緣起法界的業力相結合,他把那個業力轉為菩提因就好了,就達到目標了。

  那你呢,你用你的看法看,就不對了。所以要留意到,這個普賢乘所講的大菩薩他所講的話是什麼,我們要弄清楚。

  好,第五句。

  “佛種種神變 顯現逝多林 所現皆甚深 言辭莫能及”

  這是第一段。他在逝多林裡所顯現的這種種神變,都很深,不是用語言所能講的。

  佛不只在逝多林,因為這一會是在逝多林上面的,所以我們看是在逝多林,佛在哪裡都一樣。在我們生活中佛是常常顯現的。

  所以你看到有些人,我常講,你去留意一下,有些人他雖然不現身相,他也沒皈依,也沒所謂的受過什麼佛教的修行、熏習跟正規的訓練,但他是標准的修行人。這種標准的修行人,你要從哪裡看呢?

  你看這些人,他有兩個特點。

  第一個,有正確光明的人生理念。他會透過某個東西表達。

  第二個,他會堅持。他堅持他那種人生光明的生活理念的時候,他堅持到底,堅持不改。

  這個就是修行人。

  你不要以為說,一定把頭發剃光,手上纏著念珠,穿著海青在外面走路的。你最好不要晚上走出來,人家以為你是鬼。你說這樣他比較精進,還穿著羅漢鞋。不要嚇死人了,那叫著相,那不是真修行。真修行從生活中可以看。

  所以你看看,這個叫做佛的種種神變。

  “言辭莫能及”語言文字很難講得到的。你的人生不是為了外在的目標,名、利都不算,一種人生光明面的生活態度,你能夠堅持到底嗎?能嗎?這是個關鍵哦。堅持而且是無限的堅持,不是有限度的堅持。

  我遇到一對年輕的夫妻,生了兩個孩子。看到我,就帶來了。

  “師父,我一定要讓你見見我兩個孩子。”

  我說:“什麼意思呢?”

  他的大兒子叫普賢,老二叫妙覺。“師父,一定要給你看一下。”

  我說:“噢,是有必要我要認識一下。為什麼起這個名字呢?”

  他說““我也不知道。”

  結婚的時候就跟老婆講好了。他們把他們結婚前兩夫妻所賺的500萬,他全部要花掉。開了一個茶房,賣茶。賣茶的員工,全部是從偏遠地區貧窮的人家找來,給他很好的待遇。他這樣做,他每個月要虧15萬。

  “然後我把這些虧完,虧完為止。”再虧下去他不能夠把自己給當掉啊。就虧虧虧,把那五、六百萬通通虧完了。

  他打了電話給我說:“師父,我現在消失了,財產都沒了。”

  他布施,救濟窮人,他不直接給錢,給他工作。給工作培養他們,訓練他們,因為他們得不到接濟嘛。兩個年輕的時候所賺的,就這樣,把它花完了。

  他很高興,說“我們結束了,現在呢,要去隱居了。”

  到哪裡去,我就不知道了。你有沒有這種理念,堅持下去?他就是要幫助那些窮困的孩子,給他們一個良好的生活跟工作環境。待遇是一樣的,但是你要好好做人,做人處事。他就教“灑掃、應對、進退。”

  你能嗎?這個就是修行人啊!

  你說要什麼修行人?他為什麼把兒子叫普賢、叫妙覺,那我看是另外一回事了。但是他總是有心,堅持,花完為止。

  這個在我們生活中很多。

  這個就是“佛種種神變,顯現逝多林,所現皆甚深,言辭莫能及。”

  這文字翻成白話很簡單,但你要知道你能做嗎?你現在一生中你堅持的什麼?人生的良好態度有沒有?能堅持嗎?這很重要啊。修行的目的就是提升你生命質量的水平嘛。你有沒有良好的這種人生品性啊?讓你去堅持,去提升他呢。不要見異思遷啦。

  修行人有三個條件,我假如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孔子講的。“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YIN。”那你才能堅持嘛,對不對?修行人,有的就是行者本色。

  行者本色你有嗎?不是聽聽就好了。聽聽就好不算了,我看大家常常聽到入定,都忘記鼓掌了,不好啊。(眾鼓掌)

  好,我們看第二段。

  “不思議億剎 具德諸菩薩 眾會廣莊嚴 奉佛故雲集”

  這講他們為什麼來了。

  “不思議億剎”,所以不只有這十方佛的上首弟子來而已。前面跟各位講那境界有多廣,那你是很難去想象。

  他講這麼多的這個佛剎,這國土代表“具德諸菩薩”。“具德”就是“德行具足大寶師”。

  我們在皈依的時候,“所有一切成佛法,十方三世一切佛”,這佛寶;“成佛所有法,如法修行賢聖僧”,佛法僧三寶;第四個“德行具足大寶師”,你的上師。

  你現在找不到,因為你一心看師父就看他是不是天天剃頭,有沒有每天換衣服,吃飯有沒有雞腿。老是在看這個,你就沒有“德行具足大寶師”。因為你沒有辦法看到真正修行的部分。

  這“具德諸菩薩”是德行具足的大菩薩。也就是代表佛來的,這麼多。

  “眾會廣莊嚴”,通通來了。而且這裡面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空間無礙。各位要留意到哦。這裡面在這個世界裡,佛在這個世界裡,是在N+1個世界,裡面的空間沒有障礙的。你看形容的,這個裡面都講得很清楚。

  你現在是會想說“那可能是那個境界,演電影才會有的。”不是,他是真實的,第二象限以後的世界就是這個樣子。

  “奉佛故雲集”,“奉佛”是來供養佛,所以大家都來這裡,重復在一起。

  古代的人,有沒有搭過飛機飛上天空,有沒有?沒有。他知不知道雲會重迭在一起?古代的人,他不知道。我們看到雲,有的雲好大一片在天邊,有沒有?你知道它是一塊立體的還是一塊平面的?因為你沒有辦法去測量。

  他講雲集的意思,就是雲來,雲可以堆在一起。

  其實在古代看,是平面的雲而已。但是,雲可以一直加進去。佛陀的定力能不能看到說,雲一直加進去一直重迭、一直堆起來會堆得好厚好厚。佛知道嗎?你可能是佛你知道,我是不知道。我不知道佛知不知道。但是現在我搭飛機上去以後,還有一些人造衛星在報導那個台風消息的時候,我看那佛實在是了不起啊。那雲層一直一直擠進去,一直擠進去,他竟然知道叫雲集啊。不是說這裡沒有雲弄得滿天都烏雲的雲,不是。

  他那雲集在一起,而且,他不會有空間的狹礙感。菩薩海會雲集有沒有?就是指這個,沒有空間的障礙感。他現在講這個境界。

  “大願悉皆滿 威儀無所著難思心境界 舉世莫能知”

  “大願”,這個“大願”,跟我們在指的大願不一樣。這個願力,我們前面跟各位講過,是生命因素的本能,他現在全部兌現出來。

  “威儀無所著”是指自在。

  我奉勸各位,我們這個畫,我常講這個畫畫得很好,但這個畫不如《朝元圖》永樂宮《朝元圖》,有沒有?他那個畫,為什麼會那麼有名呢?他是當年,元朝初年那個時候,中國人最斯文最端莊的姿態。你知道嗎?

  現在你找不到中國人的姿態,即使有一個兩個,那也太少了。你無法表達那麼廣大的群眾,那麼端莊、那麼文雅、那麼高貴的氣質。要到那個程度,還要再一百年。

  像我們現在,抽煙也不撿時間地點,到處亂吐痰,講話聲音又高亢。你這些習氣再不改,那個人本的那種威儀,你不能顯現出來。

  在走路不能體諒別人,好像一部小坦克就沖過去了,其它人被你撞了一下你也不知道。那你說這種人,他怎麼畫出來呢?你叫畫家來畫,我們這一代的人是什麼長相,畫不出來。

  群眾的那種威儀是很重要的,那是表示真正的國力。

  明朝為什麼畫得出來,他國力強。現在我們強嗎?我們還不夠,我看到處吐痰一點國力都沒有。這個不行,你一定要達到某一種狀況。

  那種民族的那種自信心,你會從你生活中的行為表達出來,會表達出來。那個時候人與人之間互相的尊重、恭敬跟禮讓,他會表達出你的實力。這威儀就在這裡。這個時候你再怎麼自在,你的威儀都是那麼美。我們現在不能自在,現在自在叫耍賴。這很關鍵啦。

  威儀這兩個字是在一定的約束之下,達到自在的那種狀況才叫威儀。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狀況。

  假如我們完全一定要照約束,一定要穿著怎樣,一定帶什麼,帶什麼,帶一大堆,那你上去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奇怪,很僵化。那就不夠自在。

  像這個都是經過無量的訓練。

  我們現在各位,你要開始培養你的子女你的下一代,一代一代的培養。我們大概還要花一百年的時間,做我們自己民族的改造。那你必須要進行這些工作。

  這裡面談到的是,從這個生命因素的本能上面,他講到“悉圓滿”,每一個生命因素的本能通通展現了,完全兌現了。

  所以,我們在跟各位談宏觀佛法的修行的時候,定位是指第一個生命因素讓他成長凸現出來。然後他達到66分以後呢,所有的生命因素會同時跟著生長。當你第一個生命因素接近90分以後,他成長速度就慢下來。慢下來以後,其它的生命因素他會加速,一直接近,到時候就大願“悉圓滿”了,所有的生命因素全部兌現。那當然他是“威儀無所著”。

  我們現在威儀有所著。每天都在思考我要穿什麼衣服?梳什麼頭發?噴什麼香水?穿什麼鞋子?這個就是麻煩呀。

  “難思心境界”,這個心,講這一類菩薩的時候,講到他的心,就不是我們凡夫的心了。你要留意到哦。

  因為這個字,中國字實在所用的不多。但他在這個詞裡面,他不是這個“難思心境界”,你要說翻英文的時候,這個字怎麼翻,要翻哪個字?絕對不對。

  他是大菩薩的心啦!這個心是什麼心?是真心的心。他的心的作用是指根性的作用,不是識性的那個作用。根性的作用,根性的那個心,無染著心。凡夫的心是識性的心,三心二意那個心。跟那個無染著的本心、真心,那個是完全不一樣的心。你英文怎麼翻?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歐美國家想要學佛,學到本科,本宗這一科——華嚴,還要等一百年以後。因為他這些詞他都沒辦法翻。他一定要去創造很多新的字詞出來才有可能。那誰來翻啦?

  首先要等到中國的比丘們、大德們會把這些詞句弄清楚,變成白話文,他才有可能翻英文。不然這個心heard , mind,通通不對。那你還翻,那不對不翻也不行,要翻就不對,那你還翻干嘛?

  所以想他們,要讓這些洋人現在來學華嚴,不可能。

  澳洲有一群人,他們學華嚴到現在已經有三十年了。一個日本人去教。不是日本人,那個澳洲人娶了日本老婆,看懂中文,只會日文發音,就這樣教華嚴,教了三十年。懂嗎?根本就不懂。但是他很認真啊。因為有三十年的功夫,你不能夠說人家都不懂。你就贊美他,很認真、很認真,好學生、好學生。

  這麼一個字你都難弄,你還講什麼?這個心就不能用心意識去解釋的心,所以你看“難思心境界”你怎麼翻嘛?他是在第二世界以後的世界,而不是在第一世界的那個心。你怎麼翻呢?

  所以我跟各位講,你現在聽得到我們這一會是你的福報!(眾鼓掌)

  你要發願,一定要發願,這輩子把這些做一點小工作。一點小工作就好,我不敢希望各位做大工作。但是你必須要做這個工作,跟以後的眾生結緣。

  像我們這樣講完,那你有沒有心得?那心得一定要作記錄。一定要記錄好,一定要整理。你現在聽好,好像聽懂了,你一定要把記錄整理出來變成一段,變成一段。

  比如我講這個“為什麼不能翻”。你現在怎麼翻,翻那個字好?怎麼翻啊?真心,real heart,真的嗎?對不對?truth mind ,要不然怎麼翻?

  你一定要去定一個新的詞,然後去定義。要有定義,新的詞,然後要有定義。一定要透過那些新的定義,他們才能了解。不管你音譯也好,意譯也好,一定要,要不然沒辦法了解。

  因為這些東西在西方的文化裡,NO,一點影子都沒有。知道嗎?一點影子都沒有,你怎麼直接用字典去翻呢?你只有創造新詞。你現在要翻成英文的話,一定要先創造新詞,才有可能翻。而新詞你一定要定義。

  好,我告訴你這份工作叫做新古典華嚴宗思想。知道嗎?新古典華嚴思想,我不叫現代思想。因為我們要為2500年後的子孫留一個空間,換他們醒過來的時候,他們就會說現代華嚴思想。我們現在相對於古典華嚴思想要開始做轉移,要為未來的人先做新定義,才有可能。這個就是大家要做的。

  你現在做了一點工作,你就跟以後的眾生結緣。你現在做得越深,將來越重要的關鍵,你會出現。

  你只要說“我來聽就好。”下輩子,當這裡頭的同學起來當華嚴座主的時候,你又來聽了。這就因果啊!你看你現在種什麼因,將來就得什麼果。

  你現在投入把這些東西整理得很完整。我們這樣講,我相信每一節課都有很多東西可以給各位整理的。你只要每一節課整理一個重點出來,這樣就好,下輩子再來,你一定華嚴座主,新古典華嚴思想的座主。

  你不要看我講經,現在你聽我講經,我是第一個唯一的用現代的語言跟你講佛教思想。你下輩子再來的時候,我告訴你滿街都是聖人,都是用新古典華嚴的思想在講的。因為他不可能老用古代的語言講。

  這不是我們要居功,他必然如此嘛。你再用古代的講可以嗎?要不然就是翻成白話,那有講等於沒講。不講還懂,講了一點味道也沒有。你用文言來看還有一點味道,還押韻。你翻成白話,連押韻都不見了。對不對?你照著文言來誦還有點味道。翻成白話一點味道都沒了,那還有什麼好看的?

  那完全用古文字來講你就更不懂了。所以你看華嚴書抄,看華嚴經典你還看得懂,看華嚴書抄根本就看不懂。問題就出在這裡。因為華嚴書抄的語言文字比這個語言文字還深,因為它是大文學家寫的。

  所以這個地方你一定要做一點功課,未來你的善根就會非常地增長。

  好!我們再看一下。

  “利智辟支佛 及彼大聲聞 皆悉不能知 菩薩行境界”

  這前面已經講過了,“利智”是很有智慧的辟支佛,大聲聞也是定力很高。

  這兩個大概這樣區分了。辟支佛是由慧入,修定而成就。這個聲聞,由定入修慧而成就。聽清楚哦,跟你講還不太清楚了。

  辟支佛是由慧入,慧就是理論、智慧、因緣法,主要是十二因緣的智慧,弄得很清楚,但他要由定入。要有定他才得成就。所以辟支佛通常都會講經,都會做開示。因為他有理論,他論學很好。

  那,聲聞他定功很好,但是他慧沒有,所以他要由慧入。所以他慧很淺,但是定很深。

  這些人的成就與否,你其實可以從他的成就上來看,他是辟支佛成就,還是聲聞成就。

  台灣有位叫做廣欽老和尚,各位有沒有聽過?他是福建人。台灣光復以後,那個基隆鐵路局的一個同修,請他到台灣,他就過去了。他那個是阿羅漢成就,就是聲聞成就。他是大菩薩,對不對?漢傳的念佛成就的。

  他都教人家念佛,你知道他修什麼法門嗎?都沒人知道,只聽到他教人家念佛。可是他的大悲水全台灣最有名。既然是念阿彌陀佛,怎麼還有大悲水?

  這就是我們發現,大德在修行有他自己的法門。但教你念大悲咒難,干脆叫你念佛就好,念佛簡單嘛。所以你一問,他就“念佛,念佛。”大家都以為他念佛。他不是念佛,他就是修大悲咒法門。

  他的大悲水還外銷呢。世界各地都有人,專程搭飛機飛台灣去,裝一桶才帶回去的。為什麼?他就是修大悲法門。

  而他呢?他事實上成就,他也是聲聞成就,他不是辟支佛成就。

  我們看一個人的成就,你可以看到他是辟支佛成就還是聲聞成就。

  有一位叫普行法師,他是辟支佛成就,他就不是聲聞成就。因為他慧多,定少。但是也一定要有定,否則他不會成就的。那就變只有慧沒有定了,那個人是誰你知道嗎?那樣的修行,他會變成紀曉岚,伶牙俐齒,沒有定功。你一定要有定功才行,要不然你就變紀曉岚。

  所以你在理論上很好,那你就一定要從定功下手,很快你就會成就。而且那個成就,會校正你在慧門上面的一個偏差。

  你看那個廣欽老和尚也是大字不識的人,但是他定功好。

  我皈依的時候,帶我去的人說“就拿兩杯水給他,請師父加持。”

  我說“夠啰嗦,皈依就皈依,等會兒再加持。”就拿兩杯水去。他兩杯水手抓著,然後拿給我們的時候,我們兩個杯子撕不開,粘住了。玻璃杯。後來我們只好兩個嘴巴對在一起把它喝掉,喝完以後玻璃杯開了。

  他什麼神通,我們不知道。那你說他懂什麼佛教道理嗎?他不懂,可是他講起來的就是佛教的道理。這個就是關鍵。

  所以講到這兩個部分,他通常都有一個比較內在的傾向,他習氣不太喜歡跟大眾相處。所以他們不能知菩薩行境界。

  “菩薩智甚深 最勝難超越 建立精進幢 一切無能動”

  這個是講修宏觀佛法的行者,他要有這個基本精神,建立精進幢。

  這個菩薩智,我們從這裡看是“菩薩智甚深,最勝難超越”,他不是,他這個地方講的智是菩薩的願行很深,是無人能夠超越的。

  而這個願力的發,發這種願力出來,你從現在因地來看,那個心量要無限大。所以我們每堂課在跟各位談的,幾乎都在幫你架構那個心量無限大的部分,你的智慧就會無限大。

  但是有一個地方“建立精進幢,一切無能動”。你想修這個法門,很容易被人家動搖。

  為什麼修學大乘的人常常半途而廢;跟師父跟到師父丟了;住道場住到道場也丟了;拜佛也拜到佛不見了;修法修到法沒有了,這是怎麼搞的?都是被一切所動。

  而在一切動當中,最主要就是你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占 60%,另外40% 是被你的情緒所影響。你很容易情緒躁動。

  所以昨天跟各位講,情緒最高的時候,情緒最低的時候,絕對不要做任何決定,一做決定就錯。

  有些人是倒過來。人,他是情緒影響大,一個情緒感覺不好,他就不想修了,不學了。“師父講話都沒看我,都看隔壁那一個。”這樣他就受傷了。“師父都疼他,都跟他講,都沒跟我講。”這樣又死了。這個去死好了,這個沒有建立精進幢。

  這個精進幢是指在法上的精進。

  那這裡面,宏觀佛法的智慧是如何架構的部分,這是另外一個主軸。我們以後會有機會談到這個部分。這裡沒辦法跟各位談了。我們會就這個部分一一地來跟各位談。但是這裡先跟各位提出這個部分。

  好!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個地方。後面還有一句,我們跟明天的,這個南方的部分在一起跟各位談。現在大家請合掌。

  我此菩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三稱)

 

上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34講
下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32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