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34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34講(2007年10月5日)A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大眾請放掌。

  我們昨天講到最後一句,最後一句還沒講。我們再看這個“東方毗盧遮那焰願藏光明菩薩”所講的最後一句。

  “以入無量定 以得大名稱 顯現大神通 遍周於法界”

  這個都是很平常的詞匯,但是,它跟你想象的不太一樣。“無量定”,他入無量定。

  我們大腦在分析,你入定只能入一個定,你要入幾個定?對不對?兩個定你都進不去了,還有無量定嗎?這個是我們大腦在想的,你真修行的人不是這樣子。

  那這裡也牽涉到,我們跟各位講的,宏觀佛法與微觀佛法的差別。

  微觀佛法所修行的解脫,我們叫做可思議解脫。你是入一個定一個解脫,入一個定不是一個解脫,入定不一定解脫。但是你要求解脫的,就跟這種觀念一樣,你一次修一個解脫法,這個是叫做微觀佛法的修行與訓練。你只能夠訓練一個,一個解脫。

  那麼你要解脫,它兩個工程一定要做,一個技術面的,一個是工程面的,這兩個部分要同時進行。那麼,你要透過技術面去修定,工程面修慧,因此你不能只修慧不修定。

  有些人認為,這個時代,能夠有慧解脫就好,不一定要深解脫。那沒辦法,你要定慧等持。你不要慧解脫就只有慧,你那個慧解脫只是知道而已,知道不算解脫。知道的不算,不要以為只修慧就好。所以你雖然有了正知見,既然叫做正知見,你就一定要修定。假如你只有說“我這樣子講一講,看一看都通了,通了就好。”通了不算,你是自己講的,你通了,不算。

  所以我們不從知見上去判斷你,因為知見只算其一。

  我們跟各位講過,第一個是正知見。但是當你只有口頭上在講的,我們不算。

  我們看第二個,叫做恆願。恆願是來檢別你知見是否真正通達的一個要領。那麼你的恆願是會不會只講呢?那就要看你的功夫啦。光講沒用,恆願跟知見都有可能透過語言文字來做表達,但是你沒有真功夫,真功夫就從定中看。

  知見你可能造假,恆願也可能造假。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個造假你自己不知道,因為你的大腦,只有大腦在運作的時候,從修行來看,就叫做假修行,不是真修行。那真修行就要看你的定功,你不要以為不要定功啊,是需要的。

  定功有兩方面的訓練。一個叫正法行訓練,就入禅定。一個是隨緣行訓練。

  現在我們北傳佛教,不認真修行,都自以為是隨緣行,他不修正法行的訓練。那隨緣行,你要訓練到功夫出來,我用一個標准看,用一個標准,那就要像我師父這樣,三十三年關監獄不退心。你能嗎?要自己這樣算。各種威脅利誘你要能不屈不撓,這是隨緣行。

  所以我們前面跟各位講,隨緣行有三個條件,“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YIN,貧賤不能移。”你這三個條件要做的到。各種威脅利誘要不動心,要不然不算。

  所以要行三昧行,修定,不是不行,可以。那你,做的到嗎?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基本條件啦。

  我們從行者來算的話是五個條件,不止這三個。但是簡單講就是三個好了。因為你都背過,孔子的《論語》,孟子裡面講過了,“動心忍性,行拂亂其所為。”你就動心忍性吧。

  這個叫三昧力。你要修得三昧力,很多業力都改變。三昧力可以改變業力。但是,修三昧,他的功夫,你所受的苦可能比修定力所受的苦,還要大的多。

  修定力會失敗的人大概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會失敗,修不起來,很痛苦。修三昧力,失敗的人,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那你自己去算好了。你不要以為你是那百分之一,我看你連二分之一都撐不起,不要說百分之九十九。

  因為修三昧力容易被境界所轉,所以你失敗。

  修定力是你負荷不起,意志力不夠。因為它狀況只有一個,兩條腿弄得快要斷了,怎麼辦,再弄下去會斷了,那你被打敗,所以這很明顯。那你事後反省起來,你還可以改過,再來一次,那通常都會超越。

  但是三昧力不行。你被情緒打敗、你被外境打敗、被假相打敗,那你越想就越不甘心,因為你都認為那是對的,以眼見為憑嘛,都會這樣子呀。那你這個輸的就太冤枉了,你不知道。

  所以你要修定,要記得,定一定要修,正法行。尤其現在這個時代,物質豐富。你要記得,尤其我告訴各位,很多人活的不耐煩。哪些人?你知道,自閉症、憂郁症,有自殺傾向的人,這些人都要修定,尤其是正法行的定。這些人無法修三昧力,隨緣行的定不能修,一定要修正法行的定。它會有很大的幫助。

  那麼從宏觀的佛法來講,他是要有微觀佛法的定以後,最少一種定,一種修行成就以後,你才能夠修多重定,就兩種禅定以上的定才有可能。這個就叫無量定,那因為有很多。

  因為你一個都沒有,你就別想“無量定”。

  這個語言、文字,假如不解析出來,你不知道啊,這個文字一念,你腦子一片空白就帶過去了。“以入無量定”,他已經修了很多定,就過去了。怎麼修?你怎麼修呀?你根本還一點概念都沒有,你怎麼修?你一定要從微觀的定,不管是數息法,對不對?數息觀,不淨觀,有人叫白骨觀,也可以。慈悲觀、因緣觀,還有什麼觀不知道,反正很多觀。五停心觀就五個了,好多行法。

  你假如跟著南傳的去修,南傳聲聞乘裡頭的修法,他指導很清楚。毗波奢那禅、內觀禅、四念處禅,有沒有?最近流行葛因卡,有沒有參加過?那又是一種禅。

  不要參加太多了,一個就夠你解脫了。你參加那麼多的人,證明你一點解脫都沒有。弄到最後,你好像什麼都懂,事實上沒有一個通。這種行者叫做“無聊行”。無聊透頂,也不想求解脫,也不想求成就,就是無聊,到處沾醬油。你那個行法就像芹菜,知道嗎?芹菜,芹菜沾醬油,有沒有感覺?就是那個樣子。好像有點味道,一點味道都沒有。味道是鼻子的味道,聞起來有點醬油味,可是那個都沾不到醬油。這個不行。

  你不管跟誰學,跟誰哪個善知識都不要緊,跟誰學都可以,你就專學那個部分。在那裡出了問題,你要問那個善知識,你不要問別人,問別人沒用。

  你跑來問我:“師父我修這個法,現在這個樣子,你看怎麼辦?”我看怎麼辦,我看你還是問你師父怎麼辦,因為你跟他學的嘛。他教你的,你現在出了狀況,你就去問他。你說“我問不到”,問不到,那叫活該。你要跟人家學,怎麼能說問不到呢?對不對?可見你是跟丟了師父。

  所以一定要跟好師父,學好法門。有問題你就問他。你在那邊修,有問題問我,誰負責呀?對不對?我跟你講,我負責嗎?我不能負責呀,因為你跟他學的嘛。所以你叫他負責你就問他。

  你要跟我學你問我。你跟我學不要去問別人,你問別人他也不能跟你負責。對不對?

  看你跟誰學,學哪個法門。四念處禅,問四念處的指導者,內觀禅問內觀禅的指導者,什麼毗波奢那禅你就問毗波奢那禅的指導者,跟葛因卡學你就問葛因卡,你修白骨觀就問白骨觀的師父。對不對?你修慈悲觀問慈悲觀的師父,你修念佛觀問念佛觀的師父。

  不要這樣亂接一通。我們閩南話叫“關公來了要關刀,那你拿竹竿接菜刀這樣叫關刀?”那不算啦,不算。

  你要自己真正的修一個法,就修到底,修到你徹底成就為止。

  假如修一半,師父就往生了,那你跟師父拜幾拜“好啦,我算畢業了,找另外一個師父去啦。”當你自己還不夠成熟的時候,那你只有這樣子,不然怎麼辦?你不能夠說“我師父死了,我還是繼續這樣修啦。”那這樣出問題誰跟你負責呀,你自己要去想辦法。

  好,這個修定一定要有,不能沒有。我事先跟各位確定這個問題。

  那麼得到成就以後呀,才有“大名稱”。“大名稱”是指你成就的這個法門以後,不止定慧等持、福慧雙修,知道嗎,教觀雙舉。這個都是不一樣的行法,在禅淨律密裡頭是不同的。你都得到成就以後,同時拿它來教化眾生,這個叫做得“大名稱”。

  “顯現大神通”是指產生廣大的影響。你在教化眾生的時候產生重大的影響呀,那這個叫大神通。

  “遍周於法界”他不止在這個世界,對過去對未來都產生影響。這句話聽過嗎?對過去會產生影響。怎麼影響,你知道嗎?

  對過去產生影響,不是篡改歷史。篡改歷史不叫對過去影響,那叫做昧著良心。你昧著良知,你才會去篡改歷史啊。這個跟歷史無關。但是你確實會對過去的生命發生影響。就像我們跟各位講,很多人你是投胎到古代去,不是投胎到未來。

  這是遍周法界,你會產生這種廣大的影響,過去、現在、未來十方統統發生影響。這個,都是從行法上看的。

  那麼他這個地方講的,當然是講佛,佛才會有這種大影響。所以第一句講“汝等觀佛智”,最後一句“遍周於法界。”

  經文你怎麼讀,知道嗎?不是叫你從第一句跟最後一句,假如這樣的話,這兩百字對你來講叫做“三句經”,念過去什麼都沒有。

  但是他這句話是告訴你,前後是一致的。所以大菩薩講話不會無的放矢。

  這是第一個,東方。

  我們看第二個,南方。

  “爾時”,這裡既然出現了,我看到了就跟你解釋一下。這個“爾時”是指什麼時候?這個是我們前面都講過了,不要講了一年你又忘了。不是忘了,因為一年前你沒來,你是最近才來的。

  “爾時”就是佛成佛的那個時候。因為他這個時間,這個是講時間,是指這個境界,佛的境界,從在菩提道成道那個時候叫入涅磐,他就永遠不動,不變,那個境界一直不變。

  所以一講“爾時”就是那個時候,成佛的那個時候。因為他在那個時候,這些十方諸菩薩都來了。對不對?那來了就贊歎,那現在就同時贊歎。

  你不要以為看電視,這個東方贊歎了,換南方了,你的大腦的觀念是這樣。因為我們照著文字記錄來看的話,你是東方完了,然後換南方。對不對?可是在那個境界裡頭的時候,就好像那個交響樂演奏的時候,同時所有樂器都起奏。

  那佛成佛的那個境界,十方諸菩薩同時來贊歎。不是東方贊歎完換西方,不是這樣。是東南西北各方同時出現,同時湧現。他是像交響樂一樣同時出現。不像我們講話,你講完換我,我講完換他,不是這樣。

  所以這是一種情境,你要感受的到。

  有沒有這種經驗?沒有。告訴你,吵架的時候你就發現了。你把他的嘴巴抓住換我講,他也把你的嘴巴抓住換我講。結果兩個都沒抓住,兩個在同時講。講完了、罵完了、吵完了,誰都沒聽到對方講什麼。所以你會發現吵完架還不夠,還要繼續吵。吵架就有這種情況。這個叫娑婆。

  在淨土裡,在佛陀的境界裡,那是贊歎。稱贊如來是同時湧現的啊,就是這種狀況。

  所以不要看“爾時”兩個字你知道呀,你根本不知道。文字你知道,那種境界,那個,你不知道。知道嗎?知道沒用,你要做到才有用。

  南方,他現在解說,我們來講經,就解說那種狀況。東方講完了,看南方怎麼贊歎。

  其實這種音符是同時進行的,東南西北十方是同時進行的。你想想看,交響樂在演奏的時候,所有的樂器是不是同時齊鳴,對不對?那麼東南西北十方所有一切無量無邊,前面講的那個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菩薩,他是同時在稱贊的。

  我們再看,現在是分析,分析的時候。南方的“難摧伏速疾精進王菩薩摩诃薩”,他是怎麼樣的贊歎的。

  文字有“承佛威力 觀察十方 而說偈言”。這個我們等下次再講。要不然這個每一字、每一句都跟你講的很詳細,都忘了下面要怎麼講了。

  好,我們往下看。

  “汝觀諸佛子妙智功德藏能集菩提行安樂諸世間”

  現在講“佛子”。“佛子”是講誰呢?你看“汝觀諸佛子”。

  我們上一次跟各位講這個“汝等觀佛智”,但一直沒有跟各位講主詞是誰。你現在知道是誰嗎?肯定不知道。

  這個“難摧伏速疾精進王菩薩”說,“汝觀諸佛子”。這個“汝”講誰呀?講你嘛,對不對?這個你是指誰呀?指誰呀?你還是我?或者誰?這主詞等於沒有命定誰。現在是講誰,你要弄清楚。你搞不清楚誰,你就沒辦法講了。

  他是跟誰講啊?絕對跟你講。這個你,是你那個法身的你,不是這個化身的你。

  化身的你,你當然可以這樣講“就講我呀,他跟我講,跟你我他,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講”。對不對?

  所以你看第一個東方,他講“汝等”就比較像了,對不對?就向你們講、向我們講,向大家講。

  所以我們大家看,看佛的智慧。好像對了,對不對?好像對,好像就不是,好像只是很像而已。對不對?你留意到。

  這個講的,都是跟法身大士講的。那你是不是法身大士呢?我們只能夠說假設你是法身大士,你可能是,我不是,我肯定不是。你可能是法身大士。所以呢,這個南方難摧伏速疾精進王菩薩,就是跟你講的。但是你要弄清楚,是法身不是化身。

  你我今天在這個地方,跟各位講,那個應化身跟法報身,你是同時存在的。

  當你在聽經的時候,突然間把應化身消失了,只剩下法身的時候,那個就叫開悟。

  你有沒有開悟?

  “師父在講,我剛才好像開悟。不過師父這麼一問,我不敢說。”你這疑情要帶著。聽經的這一剎那,這一會當中,你怎麼樣讓你的法身顯現出來,這個疑情你一直要帶著,你就有機會入法身。知道嗎?但是你不要假設你已入,沒有用。你一直要帶著疑情去檢驗。

  這個“汝”講清楚了。

  “觀佛子”,“佛子”是誰呀?這個又是問題啦。你看,這裡面,主詞、受詞都在。主詞是“汝”,“觀”是動詞,“諸佛子”是受詞嘛。對不對?那麼“佛子”是誰呢?也不是應化身,他還是法身。對不對?

  “汝”是單數,不是“汝等”。“諸佛子”是多數。有沒有?

  各位你一定,你不要看這些是世間法的語言文字,你還是要弄清楚。你沒有弄清楚,你沒有辦法了解,這個經文到底在講什麼。

  所以我跟各位談,古代大德在譯經院裡頭譯這個經典,是多少人在翻的。

  所以上一次,我罵了一堆人,當然不包括你,因為你也沒有翻譯經典,我不會罵到你。不過你要翻譯經典,你就小心一點,不要說我罵你。我是一定要罵,但是我不一定罵你。我當然也不是說,逼你把你翻譯的經典拿來跟我研究,讓我批改、批改。我不喜歡跟人家點評,你放心。

  這經典翻譯,是用生命翻譯的才叫經典。你用大腦、用詞典去翻譯只能叫做書,不能叫做經。只能叫做書冊或者冊書,不能叫經,更不能叫經典。因為你不是典型,不是生命的典型、生命的原型,不算。

  這個,你不要看這種文字跟你講,好像在講文學修飾、措詞等等,不是,這純粹是生命的東西。因為生命要透過這有形的語言文字來做表達,那我們對語言文字的認知要是不正確的時候,你根本沒有辦法知道他在講什麼。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古代傾全國資力在翻譯這經典,實在是“大學”非常非常興盛的時代,非常興盛的時代。你再看看古代的,這些唐宋時代的制度,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唐盛世為什麼讓我們引以自豪?自豪不是他的武功,讓我足以引以自豪的就,他對於生命學的這種重視,而且呢,這個生命學他有很完整的制度存在。

  我們現在沒有了。現在每一個人,都“人定勝天”,“上帝已死”。人憑什麼去宣布上帝死了?雖然我不信上帝,但是你人去宣布上帝死,這個根本上就不對,因為你把你的生命給否認了。這個叫大腦的狂傲,大腦的狂傲,是很可怕的。

  所以人類的災難,假如這種觀念再不改,人類災難一定到。真正人類自己引發的災難,是可怕的。

  這一個,我們把這個跟各位講一下。

  現在我這裡,我想這個理論既然碰到了,又不小心講出來了,這個理論就要講了。

  這裡面是什麼東西,他提到一個什麼東西呀?這種,佛教,這個佛教本身,應該這麼說,佛法,然後畫一條線,這邊叫小乘,這邊叫大乘。小乘這邊又畫一條線,一個叫聲聞,一個叫緣覺。小乘就分這兩個系統,小乘、終乘嘛。

  那麼大乘這邊,再畫一條線,兩個。這邊叫菩薩乘,這邊叫一佛乘。菩薩乘,括弧叫波羅密乘,對不對?那麼一佛乘這邊括弧叫普賢乘,或者再括弧叫金剛乘。就分這四個部門。

  那這四個部門裡面,

  我們第一個就跟你分開,這

  兩個拉開以後,就佛法裡面

  這個拉開以後,就有一個叫

  小乘,又叫微觀的佛法。大

  乘這邊叫宏觀的佛法,有沒有?

  不要光聽入定就好,畫圖,自己畫啦,不然回去又忘了。你就把它畫起來。本來是我們有圖表,他們一下子找不到,跑不出來。你這個弄清楚。

  現在我跟你講是這個架構,這個佛教整體的架構。

  這個微觀的佛教裡頭,他所證得的阿羅漢也好,辟支佛也好,他們的成就都叫做“非人格法身”。你先把他記下來,不是人格性的法身,是非人格法身。

  那麼大乘這邊,波羅密乘或菩薩乘這邊所證得的成就,叫做法身,這個法身叫“亦非人格”。他就是人格法身,也有些時候是非人格法身,他是兩個,是個過渡期。

  那麼一佛乘這邊,是“人格性法身”。他的法身是具有人性的法身,不是非人性的法身,也就是說他通人性。

  你去先了解到這一點。

  這裡面,前面我們講很多了,我不跟各位談了。現在要跟各位談的是,這裡面他還有一個理論,這個理論是從法身來講。

  我們跟各位講“全法身為一法界”,也就是那個法身事實上他就是法界,也就是法身跟法界是平等的,是等於的,等號的。法身等於法界,法界等於法身。

  你要先了解這個部分。那麼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這個法界裡頭,華嚴宗把他取名叫做“一真法界”。用“一真”有它的意義存在,這我們後面再慢慢講。

  現在要跟各位談,這個“一真法界”裡頭,他包括兩個法界,一個叫性起法界,一個叫緣起法界。這個性起法界跟緣起法界都在一真法界裡頭。

  現在你就知道,我這樣講你就應該很清楚了,因為我是用圖表在講的。你不要以為跟你講我記很多。我沒有記很多,我裡面有個圖就對了。它是個圓圈,這個圓圈裡頭,有一邊是緣起法界,有一邊是性起法界。

  緣起法界是怎麼運作的呢?緣起嘛,因緣啦。所以他是以業力為核心在運作。有沒有?業力,括弧,緣起法界,括弧,業力,再加個因緣也不要緊。因為緣起,所以叫因緣。這個業力是隨著因緣在運作的。

  為什麼叫業力呢?業,是因為身口意三業所造的叫業力。這個叫因,這個因要帶緣而起才有果。所以又叫因緣法。是不是這樣?要有緣,因要有緣果才兌現,有因無緣果不兌現。所以叫因緣法嘛。這個就是業力所造的緣起法界,是指這個部分。

  那各位,你我他都住在這裡面。你可能不在這裡面,我可能弄錯了,因為你沒有業力嘛。我只能假設說你有業力,我們都住在這裡邊。

  性起法界就不一樣。性起法界是指那些大菩薩的生命因素完全兌現的,至少一個生命因素完全兌現了。

  我們是沒有完全兌現。最低、最低你要60分以上,你就可以進入性起法界,那就叫法身了。那你還沒一個因素達到60分以上,通通都是靠業力生活的。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那麼這些諸佛菩薩呢,他的生命因素已然全部兌現,至少最低的四十一位的法身當中的,第四十一年級最小的那一個,60分。有一個生命因素60分了。那,我們沒有。

  好,這一些生命因素通常我們指的,指平均值來講,是這些生命因素都達到八地以上。八地以上的這些大菩薩,不但是登地,而且是八地以上的這些菩薩。他是指這些生命因素全部都兌現了,他都能夠拿出來用的,這個叫願力。所以在性起法界的菩薩來講,他是以願力來運作的,他不是被業力挾持的。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你從因地修行,我們修普賢乘的人,一佛乘的人,就是指你要趕快定位,把一個生命因素定下來,那從那個地方去成長開始。那,整個法界的因緣,就會圍繞著你運作,你會成為當家作主的主宰。

  那你假如不定位的話,你是法界的業力把你拖著轉。知道嗎?你是被人家組合,你沒有辦法去組合法界的因緣。這是修行上非常重要的地方。

  告訴你,修行不會退心,偉大的行者就是先定位。然後整個法界的因素就繞著他轉,他可以重組所有法界的因素。所以修行改變命運就是這樣子。

  人,我跟各位講,人什麼都不行,因為你被法界的因緣拖著走,你還行什麼?你所行的是因為你有福報。你不要看人,人的福報其實很大。雖然你活的很苦,你還是福報很大,因為你有很多事你能做,也就是說你有福報能做。是因為你有福報你才能做,你沒福報什麼都不能做。

  但是修行不一樣。修行可以完全百分之百,可能百分之一百萬都不一定,完全改變因素,改變你的命運,可以完全改變你的命運。因為你都能轉凡成聖了。但,不是說你現在修,你現在就能改,不是。但是你定位以後,他會開始形成一股旋風,旋渦,會開始轉。剛開始轉的很慢,轉的很慢。但是那個時間,會隨著時間的增加,它會越轉越快,越轉越快。

  你假如要這樣,照我剛才講的這個法門這樣做,保證三年以後見效。

  我講的是有效的效,你不要變成很好笑的笑,那是你不會修。我是跟你講真的有效,你會改變你的命運。那看你要不要修,這樣而已。

  我看各位聽的都蠻正點的,沒有通通入定。

  好,現在弄清楚了,我現在舉例子,回去你去翻《如來出現品》,《八十華嚴》裡面《如來出現品》就這樣講,一個世界的成就,這個世界就是指法界,一個法界的成就,就是菩薩的願力與眾生的業力所完成.就,一個法界就是一個願力一個業力。

  那麼願力是在性起法界裡面運作.為什麼要用性起法界呢?是華嚴宗哲學家,就經家,疏鈔的這些著書的這些專家們,華嚴宗的行者們,他們用阿毗達摩的方法,去把這種願力跟業力的語言、經典的語言,轉變成阿毗達摩的語言,就叫性起法界跟緣起法界。這樣來的。

  所以在經典裡面,你要講性起法界跟緣起法界,經典裡面可能找不到。那阿毗達摩的專家,他可以把它改變成另外一種語言。因為阿毗達摩的定義,是很嚴謹的。經典的語言,佛陀的語言是比較率性。像我講經就比較率性。(眾鼓掌)但是我要落筆寫的時候,那我就變阿毗達摩,我就不是講經了。因為寫論的時候,我寫的永遠都留在那裡。

  我記得我爸爸講說,演奏比較簡單,制作唱片比較困難。因為他是音樂專家,我家是音樂世家,只有我是例外。因為我是基因突變,我都對音樂不敏感。

  我說問他為什麼,我說:“演奏不是准備很辛苦嗎,那制作唱片錄進去就沒事了?”

  他說:“演奏啊,你那個幾個音符弄錯了,那聽的人,‘嗯,嗯’就過去了。那像你這麼笨的人,你根本聽不出來有沒有演奏錯誤。”他說,“唱片就不一樣。唱片是一聽再聽。你那個地方錯了,第一次沒聽出來,第二次,總有一次會被聽出來呀,所以制作唱片是很嚴謹的工作。”

  他講我也一愣一愣,因為我不會音樂嘛。我通常聽都很好聽就對了。所以你不要聽我說那個音樂很美,因為我聽牛在叫跟馬在叫是一樣的。

  修行也一樣呀。

  因為你進入那個領域裡頭,阿毗達摩的論家,會把經典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變成一套他陳述跟闡揚的理論系統,所以他的語言會改變,改變模式來講。

  那就在這個時候,我們要談的是,這個性起法界跟緣起法界之間呢,他不是兩個獨立互不相關的,他兩個是一體的。為什麼我說這是屬於兩個區塊?他兩個區塊不是兩個完全分開,他是兩個因素,在一真法界這是兩個因素。

  這個願力,就是性起法界會跟緣起法界產生一種共鳴。也就是緣起法界的眾生他會有叩,我們傳統的話叫叩,那麼性起法界菩薩的願力他有應。因為這樣互相叩應,所以現在很像,叫Calling。就這邊有叩這邊有應。

  這個互相交流的當中,使這個法界成為一個永恆的法界。而且這不但永恆,他還是恆動,永遠在動;不但永恆,不但恆動,而且是開放的;不但是開放的,他是光明的、他是燦爛的、他是芬芳的。你知道嗎,這是生命存在的原形。

  所以我們說修行不是修完了以後,就沒事了。修完沒事叫做佛像制作完成。制作完成就擺在桌上就沒事了,其它就等大家拜呀?佛修到最後,就坐在桌上給人家拜嗎?不是啊。他的生命是永恆恆動,而且是光明燦爛芬芳的。他是開放的他不是封閉型的。所以。這個你要弄清楚。

  這裡面每個詞都是一個專題。每一個詞你都可以去寫一個博士論文,最少也有十萬個字以上。你知道嗎?這個是很可貴的地方。

  那這裡面在講一個什麼東西呢?他說“汝觀諸佛子。”“汝”是主詞,佛子是受詞。“汝觀”的意思就是,你站在性起法界裡頭,願力起作用,那麼“佛子”這邊的業力就跟你相應,這是一個。第二個,“汝”站在緣起法界裡頭,業力起作用,佛子菩薩們呢,佛子是菩薩嘛,從性起法界那邊跟你相應。還有這種情況。

  所以,各位在看經文,經文因為他平輔直述,好像是佛很潇灑的嗯哼一下子就講完了。那你呢,也很潇灑的,其實是很無知的,嗯,聽過了。他講的很清楚,你聽的很糊塗。所以清楚跟糊塗互相擊蕩,才有我們今天這麼精彩的一會。(眾鼓掌)

  假如他們兩個,兩方面都很清楚,都在性起法界哦。對不對?那就沒有我們的空間了。假如兩個都很糊塗,大家都在緣起法界也沒什麼好談了。就是因為有這樣一個性起法界跟一個緣起法界,相互的一種交流。這種交流,在法界裡頭,這種交流是很殊勝的。在法界裡頭,這兩個不是此岸彼岸的問題,他們是圓融,是圓融的。他的名詞叫做“普融無盡法界”。嚴格講起來叫做“普融無盡圓滿法界”。普融無盡的圓滿法界,這個一真法界就是這個意思。

  在這個一真法界裡頭,他沒有此岸彼岸的對立,因為他圓融的,沒有對立所以叫一真。他沒有染淨,沒有真妄的對立。沒有是非成敗得失毀譽的對立。甚至於呢,他也是理事無礙的,所以他叫一真。你要留意到。

  你在修菩薩道的時候,乃至小乘,就是微觀佛法的這個部分的時候,他有此岸彼岸,這是不一樣的。

  所以在這裡面,在法界觀裡頭來講,他所存在的是“以大悲為體”,你要知道,他以大悲為本體。菩薩道不是,菩薩道是“以性空為體”。這差別在這裡。所以修文殊法門的以空性為主,修普賢法門的以慈悲為主。不一樣。不但慈悲,大悲,大悲為身、大悲為門、大悲為首,以大悲而為方便。密法裡頭講,菩提心為本,大悲為體,方便為究竟。有沒有?你注意到哦。

  談到普賢乘這邊來的時候,都是談這個東西。但是這裡面不是那麼簡單,裡面非常繁榮、非常復雜、非常可貴。

  華嚴,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你假如不把這種詞給看透的話,那華嚴哪裡富貴?對不對?

  你只是糊裡糊塗“汝觀諸佛子”,你看嘛,你看諸佛子嘛,這樣沒錯呀。白話可以這樣翻。這就不對了,這裡面哪叫富貴呀?事實上你看這五個字就夠富貴了。

  為什麼要把這個東西解釋呢?你把這東西假如不看清楚,你不知道後面在講什麼,你不知道在講什麼。“汝觀諸佛子”,你假如沒有定義這個“佛子”是什麼的話,“妙智功德藏 能集菩提行 安樂諸世間”你怎麼解釋?在經法裡頭,都有廣泛的理論。所以你,這時候你就可以想象的到,智者大師,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九旬談妙,講一個妙字講九十天。一天少說兩個小時,一個妙字要講180個小時,有什麼好講?因為你不懂它後面的理論嘛。

  假如九旬談妙,那華嚴宗要講個“大”字,大概要講九百年,講九百年啦。《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大”字不止九旬。不講那麼誇大,其實那是很真實的。九年談“大”,絕對跑不掉,就是因為這背後的理論。

  你要懂得背後的理論,佛法真的是講不完。所以為什麼講《大本華嚴》是釋迦牟尼佛,此方佛,就這一尊佛,盡過去際、盡未來際、盡現在際講不完。一佛呀。《恆本華嚴》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盡過去際、盡未來際、盡現在際講不完。原因就在這裡。

  這個不是我們華嚴宗的人,在自我吹牛說“因為我講華嚴,華嚴就了不起,我就這樣吹牛呀。”這不是吹牛。是你要懂得它的一個背景跟實際上的一個狀況,那你才有辦法談這個部分。

  好,我們現在談到,在這個一真法界裡,就是普賢乘的這個境界,標的這個地方,是這種狀況,是“普融無盡的法界”,是願力與業力在互相相應、溝通、交流的這種狀況中,那你就可以看到,這個佛子們,“妙智功德藏”。就是他那個願力,妙智在起作用。

  這個起作用,“能集菩提行 安樂諸世間。”世間是什麼?緣起法界的部分。

  我們在這個世間,你在這個世間是娑婆的世間,五濁惡世的世間,是一個絕對的孤立的妄想與虛幻的世間。那麼,你有很多苦難,你需要求一個解脫。

  但是,你所處理的方式都是單一,不是完整的。我有病,我希望免除病苦,這是其中一個。但是你不知道病苦的原因在哪裡,只希望佛菩薩、眾神幫你解決痛苦就好了。那這個痛苦解決,另一個痛苦來了。

  你有無量無邊的痛苦跟煩惱,那你要徹底抓到它的根源。所以從這裡下手的人,叫苦找到集,苦集嘛。那把集滅了,苦就滅了。對不對?那要把集滅的那個方法那叫什麼?那叫道。所以他從苦集講滅道,對不對?就我們跟各位講,這叫出離心嘛。

  你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這個苦的存在是相對於什麼而存在的?這個時候就有此岸彼岸產生了。所以當你把它擴大到此岸彼岸的時候,那般若空性就來了。這就菩薩道的部分。

  那我們跟各位講,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時候呢,就求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個無上正等正覺的地方,這個我們叫做發心。心,你假如把他弄清楚,這個心叫本體。

  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這個本體出來,發心就發起這個本體出來的時候,你生命的體質就開始發生一種質變。你就離開這個娑婆,這個五濁惡世的對立,而變成圓融的本質出來。

  當這個本質出現的時候,你就已經進入一真法界,這個叫做變異生死。

  我在跟各位談這個修行的一個基本要領。

  那你在這個地方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時候,你這一生沒變,你的四大還在,但是你的生命已經產生變異,由對立的二元世界轉入絕對的一真法界了,已經進入了。

  進入那裡面以後,你修普賢行法、普賢恆願,這個行法就我們講的圓融道的行法,你直接就在這邊產生變異。

  這個定位就很重要。因為你定位,你直接就進入一真法界,所有的因緣就圍繞你轉變。

  這個我們跟各位交代很清楚。這個不小心的法界大灌頂,往往是比什麼都大。(眾鼓掌)那要看各位自己進入啦,看進入啦。你來聽經我不欠你的,我統統和盤托出。不但賣你菜,連盤子都被你端回家了。你不要端一半,盤子都丟掉了。你要好好修,真的是要好好修。

  這裡面,我們跟各位交代很清楚。只要你進入到這裡面去,那前面講“已入無量定”絕對沒問題;你只要進入這裡面,“安樂諸世間”也沒問題。

  因為你在開始修行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不思議的狀況,就在這個時候一直會產生。而且那不是你要追求的,因為它本來就會出現的。

  所以希望各位您在這裡聽經,現在就有一個要求,你一定要絕對的信心,不要在那邊狐疑“我看看這個台灣來到這裡,還能講什麼?”(眾笑,鼓掌)

  告訴你,不是猛龍不過江。吹牛的,你不要當真啦。好,休息一下。

  《四十華嚴》第34講(2007年10月5日)B

  好,我們再把剛才這裡做一個總結。

  “汝觀諸佛子”這一句話,在語言上是很簡單,文字上當然也簡單。可是從經典來看的時候,它就不簡單了,不但不簡單這裡面還蠻復雜的。而這個復雜你會說怎麼看的出來?看不出來。這個叫做語言模式與思維模式。

  佛陀講經,他告訴我們,他雖然很輕松很愉快,但是呢,他有一定的模式。這種模式在梵文裡如何表達,我們現在不知道。但至少在翻譯成中文的這個時候,這些譯經家他很明確地把這個模式傳給我們了。那各位學佛也是在學這一點。

  我常跟各位講,我不是在教你這些知識。知識只是媒介,我要告訴你的是生命的這個模式是怎麼運作的,你要了解。那這個,就叫善根。沒有善根,你只聽到知識;你有善根,你會把這個模式給學起來。

  你要學這個模式,這個才是真的學佛。要不然你只是學佛學,或者佛教知識,佛教學問。那不叫學佛,那是學者。

  今天我們作為一個行者,那你要知道,行者要學的是什麼。那你要是把這個東西弄清楚了以後,那你探囊取物馬上拿到。要不知道,頭伸到囊裡頭,你還是把袋子給抓出來,該拿的沒拿到,就變成這種狀況。這是進入佛門,我們要找佛法的殊勝,你要先把佛法的殊勝是什麼給弄清楚。

  了解這些,你就會發現我們在讀經的時候,往往是那最不重要的地方,是最重要的,不重要的文字往往是重要。

  當然我現在不會這樣要求你,說你要把這個給看清楚,你就算有天眼你也看不到,這個後面表示什麼。那完全是法眼、佛眼,你才能看的到。

  好,這個是我們從經典上來告訴各位。那麼,我也把經文的語言表達方式,跟大乘當中的阿毗達摩的特殊狀況,跟各位都交代了。事實上,我們已經不欠你了。各位那麼辛苦跑來,不要把車票花了以後,結果沒上車。你進了寶山就應當滿載而歸。這個,不要空手而回,才值得的。所以每一堂課,我們都希望你真的能夠獲得應有的這些成就。

  好,我們看第二句。

  “三昧妙威神 智慧無邊際 彼心及境界 一切皆甚深。”

  這裡開始,他分開講了,那我還是把這個跟各位談一下。

  前面有談到“無量定”,那“定”的修法跟“三昧”是不一樣的。

  你凡是按照正法行、正規的標准來修學的,就有次第的。我們跟各位講,從粗住到細住。有沒有?剛開始坐下來,叫粗住,開始調整叫細住。粗住、細住、安住,然後到欲界定,到未到定。未到定,你要開始進入修行,我們到一心、置心一處。按照這次第來的,我們叫正法行。

  那麼這個過程當中,你會經過舒服禅,然後會經過觸功德,身心開始產生變化。然後真的降伏了,自己能夠置心一處,然後會放輕松,不要不放松。然後呢,會很清楚你的息出息入。這是我從數息觀跟你講的。

  那你假如是修白骨觀,有白骨觀的教法。念佛觀有念佛觀的教法,慈悲觀有慈悲觀的教法,因緣觀有因緣觀的教法,那我們就不一個一個跟你談了。這個統統叫正法行。

  經過五停心觀的訓練都是正法行。不管剛才講的,現在在南方的這種教法,他們叫毗波捨那禅、內觀禅或者是四念處禅,都無所謂。這些其實都是古代傳統的。所以我說,現在的南傳佛教不叫原始佛教就是這樣,它已經離開五停心觀的教法了。那都無所謂,那都屬於正法行而產生的禅定。它要進入禅定要五覺支、心一境性、尋伺喜樂。我應該都沒背錯啦。

  但是,我們不走那一條路。因為透過這五覺支以後,你就入禅定。我們在修學上不叫你入禅定,在這個地方呢,不入禅定而橫出三界,這個叫做從欲界出三界。

  你要是進入禅定以後,那就要由色界出三界,不一樣的。你要是進入四空定,那就要從無色界出三界。知道嗎?從色界、無色界出三界,那教法跟從欲界出三界不一樣。當然也可以啦,就我們現在的這些教學體制都可以指導你。

  不過,我們從各位初學的立場,我是假設你,因為我看各位好像都沒定。沒定就沒離世間,我們就從欲界出三界直接。

  那你要是出三界、證阿羅法以後,那我們要你進法身界,直接從法身修學。

  那你要認為我搞一點神通再回來,入禅定、入色界、無色界,都無所謂,因為你已經出三界了。那有神通,不怕你作怪。因為你已經有正知見,又有正的大行願,功夫有,多余的時間訓練一點神通並無不好。可是呢,你去跟別人學我不管,你要跟我學,要訓練神通,要先登記,一定要登記,你放心。

  有了禅定以後,要講經的人,一定要先寫講義,要經過許可。你假如沒有的話,那不算本門弟子。你要亂搞,因果自負。知道嗎?這是修學上有一定的規矩。

  這個叫從正法行修禅定。

  那有些人,當然包括在座幾位菩薩們,年紀比較大,這個經絡比較僵硬,腿折是可以折,疊,疊不起來。那這樣的正法行,你有困難。那不要緊,那修三昧行。

  三昧行叫隨緣行,它不叫正法行,隨緣。從日常生活中,對境起觀。那這個觀就更難了。因為正法行有正法行的一套訓練,隨緣行它有隨緣行的一套訓練。

  但是隨緣行無法copy,沒有辦法copy。每個人都不一樣,而且每個事件也都不一樣。你要留意。

  即使你自己把昨天的境界狀況拿來問師父,師父昨天答你的跟今天要答你的,這不一樣的答案。假如隨緣行師父給你的答案還都一樣的話,那個師父叫“兩光”。“兩光”知道嗎?兩邊都光光,什麼都沒有,他才會用背的方式給你。

  因為隨緣行是隨緣。昨天有下雨今天沒下雨,答案怎麼會一樣,對不對?昨天的狀況跟今天的狀況已經不一樣了。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所以呢,你說“我昨天問你講那樣,今天問你講這樣。”那,這才正確。

  “昨天問你跟今天問你,怎麼答案不一樣?”當然就不一樣,怎麼會一樣呢?

  你去河邊看看,你這腳踩下去拉起來,然後腳再踩下去,那水會不會同一個水?你會說“一樣呀,就那些水呀。”根本就不一樣。剛才踩下去的水已經流過去,再踩下去是新來的水呀。怎麼會一樣呢?可你又一直以為一樣,“因為我都在這裡踩水。”那是死水,不是活水,不叫河水。河水已經流過去了,逝者如斯,所以不可能是一樣的。

  所以三昧行的指導,假如你要修三昧行的話,那只有一種狀況你好修,你是法行人。這個就麻煩了,越扯新東西越多呀,對不對?三昧行是法行人,也就是自我約束能力、自我覺知能力、自我檢討能力,絕對都是達到,應該來講都是滿分的人才有可能修。要不滿分,最少也要九十五分以上。

  你要都是像賴皮狗一樣,死賴,只會耍賴的那不是法行人。那就要找善知識。善知識要能逼,而你願意完全接受,是那種拳拳服膺的人才有可能。

  有個人,你們不知道認不認識,那個人叫奧修。有沒有?答那麼大聲音的人,一定不是修行人,是讀書人。你去看過他的書,他要求修行人一個條件,就是臣服。

  要像以前的那個大臣,面對皇帝就爬在地上。

  皇帝打個噴嚏,他“嗯,是,萬歲。”

  “啊啾!”“是,萬歲。”皇帝不管什麼,他都萬歲就對了。要有那種個性的人。你要認為皇帝打噴嚏不要理他,那就完了,你完了。

  要絕對臣服的人,那才能當作依止善知識呀。

  你現在,一面依止善知識,一面偷偷的去偷吃。那邊法王來灌頂,我趕快去,然後回來裝作不知道。不會成就,絕對不會成就。

  你要依止善知識,是惟一的只有一個。甚至於你要想說“要是他走了,我就陪葬進去。”那就有可能,你才有可能成就。因為你想陪葬進去,這輩子不成就,下輩子他來,我再跟著來。那你才有可能成就,不然沒辦法。

  那麼依止善知識,絕對依止善知識的人,完全依托在善知識身上修行的人,叫做信行人,不叫法行人。信行人,事實上就有點類似聲聞,聽聞教法來修的。

  法行人是不聽聞教法的。昨天跟各位講的,那廣欽老和尚他什麼經也沒聽,他是法行人,自己摸索的。而他也不像你講的法行人,這法界裡頭分析這些是很微細的。他是天上人間七次來往,第七次到人間來證阿羅漢的人,所以他也不是法行人。你知道嗎?

  那你現在有沒有碰到很多天上人間七次來往的人?有沒有?告訴各位,在我們在座當中,很多。他是早證初果,早就證得初果。現在正在天上人間,不知道第幾次,他現在不知道第幾次,但絕對不是第七次就對了。

  第七次來的人,他是很精進,因為他要證阿羅漢,而他也不會坐在這裡聽經,你放心。知道嗎?

  所以你遇到很多早就已經證得初果了,正在天上人間來來往往七次的,現在各位很多了。吃飽飯沒事就想修行,要怎麼修也不知道,因為他要填滿七次嘛。這個就可能說到你,不要緊,因為你是這種好人。

  所以在修行中,要檢別的東西很多啦。

  你一定要依止您的善知識。我是用您的善知識,不是你的善知識。聽清楚,您的善知識。好好聽他指導。因為每一個人,每一個善知識在做指導,各出手眼,每個人的手段不同,指導的方法跟要領都不一樣。但不管怎樣,你絕對忠於你的善知識。

  不要做比較,絕對不要比較。因為每個人一把好,各人有各人的調,你沒有辦法誰對誰錯,誰高明不高明。你要留意到。

  所以三昧力來講,基本上是可以透過這兩個方法。不過絕大部分三昧力都是自己修行成就的,都是法行人修的,信行人很少。因為你要完全依止善知識的話,我保證你的善知識絕對教你修正法行,他不會教你三昧行。

  那麼三昧力這個部分,透過三昧來成就的,他前面跟各位講過,它是改造你業力最好的一種方法,三昧力。但是,因為你沒有那份覺性,你沒有辦法修隨緣行,所以你三昧力很難成就,所以你也就沒有辦法改變你的業力。業力可改,靠三昧力。那你沒有三昧力,你沒辦法改。所以你就不要期望這個部分。

  那麼這個地方,因為前面有“妙智功德藏,能集菩提行”,所以在這裡,“三昧威神力”就可以發揮作用。他就叫,妙。

  《華嚴經》裡頭講到妙字,你記得,“妙”字它帶有一個意思,就是利益眾生的意思。只要《華嚴經》有這幾字:大、妙、普、深,意義都不是你普通的字義。

  你不要問我說“哪本疏鈔裡面寫的?”疏鈔裡沒有寫這些。是你自己經常在讀誦跟你的實踐當中,你會去體會到,這些經文它有特別的意思。它只要出現這個“妙”,它一定會有利益眾生的意思,才叫做妙。這種經典裡頭,普賢乘的經典裡頭,它這個字有這個意思。

  所以“妙威神”的意思就是,三昧的威神力用來利益眾生。它才會加這個妙,不然這個三昧威神力,智慧無邊際就好了。對不對?為什麼叫做妙呢?就是用三昧的威神力來利益眾生。

  那麼你假如已經證得法身以後,基本上都會有三昧威神力,都會有。要不要利益眾生,如何利益眾生呢?

  菩薩不會作意利益眾生,你記得這一點,菩薩不是要作意去利益眾生的。

  記得有個小朋友到道場來,有一天他發大勇猛心,拿著一只鐵錘走來走去。

  我問“他要干什麼?”

  他說“我今天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我說“好。”

  弄到晚上要睡覺,我說“你有意義的事有沒有做?”

  “不知道做什麼好。”

  這叫作意呀。小孩子也會想說“我今天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他就想敲敲打打嘛,所以他就拿一只鐵錘要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搞了一天啦,沒有做到。

  那種作意要饒益眾生的人,大概都是初發菩提心。“好,我要行菩薩道,我要利益眾生”,搞半天不知哪件事。菩薩不會。

  菩薩既然已經成就,他是隨緣度眾生。隨緣,他既然有三昧威神力,那隨時他都可以利益眾生,他不必刻意准備。不必刻意,他只是隨緣。

  那你會看到,那菩薩,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那種菩薩。要跟他講一下說“這個眾生要幫忙。”我跟你講,菩薩常常有些都會忘記的。

  哪些菩薩不會忘記?你知道嗎?有兩個菩薩不會忘記利益眾生,觀世音跟地藏王。這兩個菩薩是專管閒事的菩薩,喜歡管你們這些眾生的閒事啦。

  那像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常常會忘記,因為他們不管閒事。所以你要“拜托拜托,師父,慈悲啊,救救我。”那他有時候都會沒看到。

  那觀世音菩薩不是,他成天電話好多支,“千處祈求千處應。”對不對?所以他忙的要死,要一千只手。對不對?關鍵就在這裡呀。

  所以你要留意到,跟大菩薩來講,他是性起,他不是緣起;他是性起,而且他隨緣。你有叩,他才有應。而且叩的正點,叩歪了還不應。

  觀世音菩薩跟地藏王菩薩不一樣,他們只要你手一揮,他就應了,管你有沒有叩,他專管閒事。看見有人在喊救命,手在那邊搖,他就去了。他不但是電話很多支,而且還很多無線的,二十四小時開機的。這才麻煩呢。(眾笑)你像說無盡藏、金剛藏,管你的,你要不修法,他根本就不應。那也就是你要叩,不但要叩,要叩的准才應的。

  所以你在想,你在修學佛法,那個意識形態大概都把你帶偏了。帶偏了,不正了,所以你在想佛法是什麼,都是你自己想的。所以你看那些學佛人,那越精進越奇怪,怪裡怪氣的,不正常。

  好,“智慧無邊際”。

  講智慧,不是聰明無邊際。聰明無邊際是誰呀?孫悟空。孫悟空就聰明無邊際,我們裡面有好幾只孫悟空。它是智慧,就生命感受的能力,是全方位的,沒有盲點叫無邊際。

  “彼心及境界”。心,就是能。我們前面講,一個能一個所,境界是所。“彼心及境界”就是說這些菩薩的法身,性起法界的這些法身們,他的能與所“一切皆甚深”,都不是我們大腦想象的到的。“彼心”就是他起作用的。

  假如你看那個《普賢菩薩心法》二十四句當中,十二個能、八個所就指這個。“彼心及境界”兩個都有了。為什麼普賢菩薩心法,二十四句當中,有二十句;二十句當中,有十二句是講能,有八句講所;後面四句其實也是阿彌陀佛的心法。你回去翻翻《普賢行願品》。我們印的三品裡面就有那個《普賢菩薩心法》。

  這個把重點弄清楚,這個就容易明白。

  重點沒弄清楚,這個文字你看起來都差不多,反正沒有一句你看懂的。文字都懂,裡面在講什麼,沒有一個懂的。但是它關鍵就在重要的幾個詞的定義,你要弄清楚。

  我們佛教徒到現在最麻煩的問題,很多人學佛不能夠有進展,沒有進度,就是對於佛經裡頭所寫的文句定義不清。在你自己在用詞的時候,也是用詞不准確,含糊籠統。這個不好。

  你這樣的話,你對尤其是宏觀的佛法,你根本抓不到邊。所以你要養成自己的一點習慣,知道嗎,用詞要用的精准。

  要怎麼養成習慣呢?大家好像都在趕快講出來,“我會,我一定照你講的去做。”是不是?對不對?那我告訴你,回家,每天把衣服折整齊,棉被折整齊,家裡料理的有調有理。知道嗎?琉璃台上面永遠干干淨淨。能不能做?這個很簡單,生活中的細節呀。

  你假如這個都做不到,那開一部車子跟運煤車差不多,幾年沒擦過了,沒洗過了。你想,你在處事會弄的很清楚嗎?不會啦,不會清楚啦,不會清楚。

  有一次我們一個侍者跟我說:“嗨,師父,我突然想到。”

  我說:“怎麼?”

  “我有一年沒擦車了。”

  我說“你這死家伙,都一年沒擦車你還敢講?”

  “可是它都很干淨耶。”

  我說:“怎麼很干淨?”

  “我不知道誰擦的。”

  這種侍者是不是該揍呀?開車開那麼久,一整年都沒洗車他還敢說。這個就,含糊籠統過日子的。這個不行啦。

  你可以從你的日常生活中去,你就會注意到,你在講話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這是行為模式、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嘛。

  思維就是含糊籠統,你用詞也是隨隨便便了。那隨隨便便,修行就不行了。

  那這個是用詞,從你在讀經的時候會不會去注意。這就是我們常跟各位講的,帶著疑情,“我這樣讀對嗎?”“我這樣理解正確嗎?”你自己就會去矯正自己了,這不是外人來跟你矯正的。什麼都靠人家來給你矯正,你到什麼時候能夠當家作主呀?這個從這個地方來。

  好,我們看第三句。

  “今此逝多林 正遍知住處 菩薩眾雲集 普現大莊嚴”

  這裡他才講到主題,前面兩個真的是,在考驗我們的功夫啊。現在呢,他說是在逝多林裡。

  這個裡面,我講的你要留意一下,有沒有矛盾呀。我說佛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時候,他就入涅磐了。

  大家都以為到雙樹林間入涅磐,到雙樹林就已經要去死了,哪是什麼入涅磐。那叫示現涅磐,不是入涅磐。

  入涅磐在菩提樹下成道,那個時候叫入涅磐。入涅磐就不動,他那個境界,他進入,剛才所講的一真法界裡面的性起法界裡,那個境界他一直不變的。那麼在這個人間五十年講經弘法,他是隨緣啦。隨緣是這個應化身的像在隨緣,他法身的那個體、本體是如如不動的。所以那個叫“那且常在定”,佛陀這個大龍王常在定中,始終不動。是指那個部分。

  那麼他在菩提樹下,那個情境,那個法身的定始終沒變,可是外在的世間是不是一直在變啦?所以他流轉到逝多林來。這個時候,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我們在跟各位談這個宏觀佛法普賢乘的這種經典裡,它是兩個東西同時在運作的,你要了解這個地方,你就知道。《法華經》上面講的,“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對不對?不變啦。他法住法位,一直在那裡。

  那佛呢,是一直在他定中的,那世間相是流轉的嘛,對不對?

  而我們沒有定,我們世間相轉,你也跟著轉啦。對不對?你哪裡不轉啦?人家罵你那一句話你不轉,其他都轉啦。說你兩句,你掛三年沒忘記,其他你都在轉啦。這個時候你就發現,人是愚癡,就在這裡。

  好,這個講到逝多林來了。

  “正遍知住處。”就佛住的地方,佛叫正遍知。住處,住在逝多林這邊。

  這個時候,“菩薩眾雲集 普現大莊嚴。”

  這個難摧伏精進王菩薩他看到這一點了,對不對?他現在看到了,他講出來了。而事實上呢,你可以看到,在這個逝多林這一會,菩薩眾雲集。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就菩薩眾雲集。各位留意到這一點。現在在逝多林,也是菩薩眾雲集。對不對,是不是這樣?

  好,那你再注意一下,佛是不是在他的國度裡?對不對?他常在他的國度裡。他的國度是不是菩薩眾雲集?對不對?佛在他的國度裡,在法身裡面,本來就菩薩眾雲集呀。

  那我請問你,菩薩眾雲集是什麼?就是我們跟你講的,生命因素,你生命中所有的因素全然展現,那個就叫菩薩眾雲集。他才有可能一直跟著佛在呀。對不對?

  你以為佛像一個“大刮牛”,走到哪裡就一堆跟著他,那佛的粉絲是天上天下第一呀,那一堆跟著他不都是“粉絲”嗎?fans。我們叫什麼?粉絲呀。我不知道我們這邊說fans怎麼翻的。

  不是。他是指生命因素全然兌現,沒有被無明、業力所覆蓋。那麼現在在這個地方,他只是再顯現一次,要闡述我們後面的境界部分。

  所以這一點,各位都要慢慢、慢慢去體會,去了解。

  所以各位,真的,這裡面每一個詞、每一個字要跟你解釋,真的是太復雜了。

  這個時候他才顯現他的莊嚴出來,不然他平常在靈鹫山也是這個境界。佛都是這個境界沒變的,但是他顯現出來的有因緣。有這些法身大士,把這個*輪,請轉這個*輪的時候,他才會普現大莊嚴,不然他不現。因為應化身你看不到,他是在法身裡頭。有沒有?知道嗎?

  裡面還有很多理論,以後我們遇到再講。它經文有出現的時候我們再講。

  我們看第四句。

  “汝觀無所著菩薩大眾海各坐蓮華座安處於道場”

  這裡都在描述他的境界。

  “無所著”是什麼?“無所著”也是佛。“汝觀無所著。”這個是名詞,汝是主詞,觀是動詞,無所著是受詞,所以它是稱贊佛的一種名號,也是佛的名號。“無所著”不是油漆剛漆上去,一滴都不著。它是形容他的清淨,完全沒有任何的業力,沒有無明,所以叫做“無所著”。他說你看佛、你看法王、你看世尊、你看薄伽梵、你看正遍知,都是這個意思。

  “菩薩大眾海”菩薩雲集嘛。

  這些菩薩“各坐蓮花座 安處於道場”,安住於道場。他各坐蓮花座,他在哪裡呀?在他所在地方,都是道場,所在地方都是道場。

  這裡面很多重重無盡的理論啦,好,我們其他地方看到再講。

  現在再往下看。

  “無去亦無來。無依無所著。”

  這個“無所著”跟剛才那個“無所著”不一樣。有沒有?同樣的詞,剛才是形容世尊,這裡不形容世尊。有沒有?是講在菩薩的境界,“無來亦無去無依無所著究竟離分別究竟離分別普現於十方”。

  “究竟離分別”,他是告訴,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徹底沒有被無明所覆蓋。就是這個意思。換句話說,這些大菩薩是不用大腦的,他的生命因素全然展現,完全不是用大腦的記憶、邏輯、思維、合理的推理,這些統統不用,叫做“究竟離分別”。

  因為你會用記憶,這些講了,講了就講了。大腦,你要知道,你怎麼會記憶,你知道嗎?你不知道呀。這個講講看,給各位試試看,你聽聽看。

  我們單純遇到一個新東西,不知道,假設我這樣講。這個火,對不對?不會燙人的。你“真的嗎?”那時候,你腦筋裡顯現什麼東西?是不是一個猶豫啊,“火不燒人、不燙人,真的嗎?”那種火叫什麼火啊?你大腦要怎麼去記憶它?不是馬上你就記憶啊。

  那個時候,那個叫做一個念。念,一個念進來的時候,你的大腦要起作用,不是馬上就記起來,這裡面的大腦大概它旋轉的速度,假設旋轉,經過“受想行識”這樣旋轉,大概已經經過一千萬遍,你才會有一點概念。裡面記憶記得起來的那個概念,它要一千萬遍以上,就裡面繞過一千萬遍。

  所以我們說“第一印象”,沒有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你根本記不起來。因為那個時候,念,在五蘊轉一遍的時候,叫“五蘊識”。“五蘊識”看的到的人是三果,證三果才看的到。

  所以“五蘊識”繞到你能夠記憶的最基本單位叫“八識識”,就你的八識形成一個單位的識性,叫“八識識”,你才能記得起來。記憶才能夠去捕捉來記憶的那個基本單位。看的到的人,二果。

  當這個識,開始形成概念,你看的到那個概念的形成,證初果。知道嗎?

  像我們呢,什麼也不知道,老是說你第一念第一印象,所以你是“奇異果”,不算裡面的。

  所以我們說你這個定義,不夠精准。所以你在用的時候,用同樣一個詞其實跟實際的狀況是分離很遠的,不能算。所以在講這些東西,在我們記憶裡面,你會去記憶,其實已經落到後面去了。

  而我告訴各位,剛才講的能記憶的那個八識識,是指二果的人可以看的到的。那你現在記憶的不是那個東西,你記憶的是意識形態跟染識概念。那你是凡夫中的凡夫,非常凡夫的凡夫。知道嗎?我們講凡夫加三級,就是指這種狀況。

  所以佛法中在定義的這些東西,各位你絕對不要用大腦想當然的去定義。你要知道你的定義算不算,在我們佛法裡頭要講的。不然講起來每一個都好像大成就者,事實上你講的根本不搭旮,掛不上任何關系呀。那就很遺憾了,非常遺憾,非常可惜。

  這個,我們借著這個地方跟各位談一下。

  那我們一般所講的那第六意識檢別,就分別,現在跟各位談,你的分別不是第六意識的分別,你是在做概念分別,或者意識形態分別。跟我們講修行的那第六意識的分別,那檢別是不一樣的。所以距離差很遠啦。

  所以你真的想要做經教研究的話,那你必須在這地方下相當功夫。

  我們接著講一下經教行法。

  經教是一個行法,從阿毗達摩下手,而且還是宏觀佛法的阿毗達摩,不是微觀佛法的阿毗達摩。那麼你能夠達到這個標的的時候,那你就可以發現“普現於十方”,沒有問題。

  所以這些大菩薩不止在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到這裡,十方一切佛國度,只要有佛成佛他們都會到。這個就歷害啦。他不要航空推動器,不需要機場,不需要飛機,真的是比孫悟空歷害。他也不用雲,不要騰雲駕霧,他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非常自在。這個就是“無去亦無來,無依無所著”。

  修行之所以迷人,會讓我們深深著迷,而且還不是作意著迷,也不是逃避著迷,就是因為有這種境界。你只要在修行中去體驗一下,淺的那種滋味,你一定不會放棄修行的。

  你就是體驗不到,佛裡佛氣、怪裡怪氣、妖裡妖氣,那都很快會退心。而且呢,一直在造業。

  你要弄清楚呀,學佛一定要從真實的方向下手。所以剛才跟各位講,你先定位,一定要定位,你來學佛才不會造業。

  這個,講到菩薩的這個部分。我們再往下看。

  “勇猛大智幢。堅固無能動。能於無相海。現相滿塵方。”

  這個好像在寫詩。“勇猛大智幢”是指這些大菩薩,智幢,智慧高幢。

  “堅固無能動”,他們很精進,在這一個一真法界裡,他們在精進什麼?他們已經不是菩提道上的精進了。

  菩提道上的精進叫做生命品質的提升,生命能量的提升,是指這個部分。

  可是他進入一真法界的性起法界以後,已經不是這種精進了,因為他的生命能量都已經到飽和了。再精進就“砰”,對不對?那不是啦。他在精進什麼?在做這種性起法界跟緣起法界的交流,是這種交流。他一直在改造眾生的生命,提升眾生的生命品質、他的水平,是在做這種精進。而他決不退,他已經沒辦法退,他怎麼退,他生命都改造過去了。本來是金礦,現在已經變成純金了,他怎麼退,不可能退了。

  重要的是下面。他在無相海中現相,不但現相,“現相滿塵方”。這個不知道是誰寫的,滿十方就很不錯了,還滿塵方。什麼意思呀?所有塵境,只要一起作用,他就無相海中現眾相。

  這一點,跟各位講,你要意識形態重的話,你絕對不要造業,因為這裡面你看不出來。菩薩現相,你完全不知道。就像上一次跟各位講,普願斬貓,有沒有?那南泉斬貓,他怎麼斬貓?他就無相海中現相,現斬貓相。

  你就去替他辯論,你就去跟他責問“那南泉普願不是大和尚嗎?他怎麼可以這樣子造殺業呢?”造殺業是他的事,你管那麼多。

  “那他要受報!”受報是他的事,你緊張什麼?

  他要斬貓是他的身業,他既然身業造業,那當然他的身業要受報嘛,就這樣而已。你有什麼好吵的,對不對?你替他辯護的人也造業,你詛咒他的、懷疑他的、辱罵他的,你也造業。那有些人呢,除了南泉斬貓,罵南泉以外,更把大乘統統罵下去了,那你不是造地獄業嗎?

  因為人家是,能“於無相海中,現相滿塵方”呀。你懂什麼?什麼又不懂又愛“休剪”,“休剪”怎麼講,愛爭吵啊。對不對,無事找事吵。不懂。

  他顯現那一相有他的作用呀,你不要問什麼作用嘛。問你也不懂,你還問什麼,你懂的話你就不會問了。不懂的人就不要問,懂得也不會問。所以凡問必錯。

  所以當菩薩示現的時候,你真的不知道,你只有一個恭敬心帶著疑情,這樣就好了。不要去求答案,到處亂問。不當,不當。

  你不要看這個時代,很多大菩薩來。因為這個時代是進入普賢建設時代。普賢是個立的時代嘛。前面二百年是個文殊“破”的時代,未來二百年是普賢菩薩“建立”的時代。

  國家會有一直建設,你放心,不止現在,在二百年內全國都一樣。你現在拼命建,我跟你講,五十年後又拼命拆,又拼命建,那個叫拆建同時,拆建並舉,兩個同時進行。

  古代是毀了,現在是開始建嘛。很簡單啦,現在蓋了很多房子,你放心,五十年後,就開始一面拆一面建,一面拆一面建。國家的繁榮跟興盛,你可期,可以期待。

  那這個時候呢,所有的菩薩就示現出來會共樹,共同樹立這大法幢。中國這民族,你放心,她一定會建立到像唐朝、盛唐時代,大學很興盛,生命學、生命教育很普及的那種狀況裡,一定會往那邊推進。(眾鼓掌)這是中國人的特色。

  那你要看有多少菩薩要來呀,不能光靠我一個人講,再講也只有你們這幾個人聽。我們有十三億人,對不對?就算你們都起來,這樣講,能不能度盡十三億?還不可能嘛,對不對?所以我想,要各位的人數平方以上,才有可能。那你就會發現有很多大菩薩出來。這個叫做“現相滿塵方”。

  你不能說“菩薩不是無聊,他不是不管人間閒雜等事嗎?”我告訴你,那個大觀音、小觀音、大地藏、小地藏統統來。有的站著、有的坐著、有的躺著,有的爬都要爬過來,我跟你講。那不止地藏王菩薩來,堅牢地神、持分地神統統來。觀世音菩薩來,那更多了,大悲咒裡頭八十四尊統統到。所以,這些菩薩共扶正法幢的情況會很興盛。

  所以菩薩現相的時候你不用看,你絕對不要猜,你看不懂,你絕對看不懂為什麼。因為新時代要架構什麼新的倫理、新的理論制度,你知道嗎?要架構什麼制度你知道嗎?你根本不知道呀。你不要看不慣就“三字經”跟“三字經”一直跟著出來,不行的。因為我不知道,菩薩怎麼樣於他的法身裡面的無相海中,在我們這一個緣起法界裡頭,現相滿塵方。你根本不知道。

  好,我們再往下看。

  “十方諸億剎 一切諸佛所 普詣不分身 悉離有無相。”

  “十方諸億剎”,就所有的佛剎。這個“諸億剎”,“億”,我們知道,百千萬億的億,是這個字。那像這個地方講“十方諸億剎”,不是那個“億”的意思。這個“億”就是指,恆河沙無量佛剎微塵數,是指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億,已經不是你講的億了。

  這個講到,因為是佛剎嘛,佛剎從華藏世界海來看,佛剎不是用“億”所能形容的,是用“佛剎微塵數”來形容的。但不管怎樣,他反正很多很多,不可說不可說就對了。

  “一切諸佛所”,這些菩薩們,剛才講的那些大菩薩們。“普詣不分身”,去了,不是分身去了,他統統去,統統到。這個情況,大腦是沒辦法想象的。

  剛才講的是,那些菩薩同時到這裡,這個佛這裡來。現在有那麼多的佛,這些菩薩也都同時到那裡去,同時,他即到這裡又到那裡。你的大腦大概說像孫悟空這樣子抓一個“撲”,然後就很多分身孫悟空到處飛了。那是孫悟空,那是有為法,你要記得,這個是無為法,不分身。

  佛不動本座,能變三千大千世界,不動本座能變三千。不動本座,能變法界無量佛剎。你就知道,這個就是他特別的地方。

  所以從無為法來看,他能普詣,普詣就到處都到,但是他不分身。

  分身不一樣呀,分身是假的,對不對。孫悟空那麼一分身出去,每一個都假的,所以讓你去找不到哪一個。牛魔王一打,都打到假的,沒打到真的。

  可是這個是真的哦,不是假的。你要搞清楚。這個,一講到無為跟你有為法你大腦想象的,就是不一樣。

  這個就不思議了嘛。那能分身就思議了,一分身“我知道,原來佛菩薩都分身來的。那既然分身來,我給紅包袋就好,不要給紅包。”是嗎?分身是假的,紅包也是分身一下嘛。不是,他都是真的。所以他講不分身,不是分身。把觀念,這也不是講觀念啦,但是你必須把它弄清楚就對了。

  “悉離有無相”,那離開有相無相的部分了,已經不是你有相無相這種二分法所能分別。

  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在一真法界裡,普賢乘裡,講的都是絕對,是圓融一體的,一真,他不是相對二元對立的。所以這個地方講“悉離有無相”,離有相也離無相。並不是離開有相,在無相裡,在無相裡他還是著相。

  這個是我們提供給各位,您必須要了解,佛法在講究竟的時候,他是不一樣的。究竟、絕對,但是這個詞、這種用法是只有在普賢乘上面,講法身境界性起法界的時候才用,跟我們娑婆二元對立的無常法觀念是不一樣的。這個是我們在談佛法的時候,尤其宏觀佛法的時候,各位一定要注意。

 

上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35講
下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三卷 第33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