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佛教中的“捨得”脫貧致福不二妙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捨得,以“捨”為“得”!這其中的因、緣、果之關系,如果我們不能了然,就不容易明白“以捨為得”的妙用。在田地裡,沒有播種(捨),哪裡有收成(得)?對於親戚朋友,你不先跟他們往來,平時沒有送禮致意,怎麼能獲得他們的回禮相贈呢?總是叫著 “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麼都得不到,最後一貧如洗;總是慷慨布施的人,有“捨”才有“得”,財富會自然而然湧現。所以,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捨不得捨不得,不捨則不得。--主題摘要

  捨,在佛教裡就是布施的意思。星雲大師說:捨亦即要能給人善法,要能給人利益。捨,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回你一句贊美:給人一個笑容,別人才能對你回眸一笑。捨和得的關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捨與得也是互動的。能夠捨的人,一定是擁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內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他怎麼肯捨給人,怎麼能讓人有所得呢?他的內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自己有財,才能捨財,自己有道,才能捨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貪嗔愚癡,他給人的當然也是貪嗔愚癡。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因為捨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

  以捨為得,妙用無窮。吾人要能學習捨的性格,捨給別人好的,會得到好的;捨去性格上壞的,也會得到好的。當我們把煩惱、悲傷、無明、妄想都捨了,自然就會得到人生的一番新境界。

  以下摘錄索達吉堪布等大德在著作中曾引用的幾個小故事:

  你是那個總叫著“我要、我要”的人嗎

  有句話說,天高不算高,心貪第一高。貪心熾盛的人,就算擁有得再多,也始終有種貧窮感,不會有真正的快樂。對這種人來說,倘若不能調伏自心,很容易是墮落之因。總是叫著“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麼都得不到,最後一貧如洗;總是慷慨布施的人,有“捨”才有“得”,財富會自然而然湧現。現在有些人,擁有一點財產便死抓不放,捨不得用在對今生來世有意義的事上,從來都不願意布施,還經常跟別人哭窮,說些可憐兮兮的話:“我實在沒有錢,太窮了!”這樣的人,很容易得到餓鬼的果報。

  從前有一則寓言:

  兩個小鬼到人間投胎,閻羅王對他們說:“讓你們去做人的話,一個要一生布施東西給別人,一個要一生從別人那裡獲得東西,你們願意做什麼樣的人?”小鬼甲一聽,趕緊跪下來說:“閻王老爺,我要做一生從別人那裡獲得東西的人。”小鬼乙則默默無言,靜靜聽候閻羅王的安排。閻羅王把撫尺一拍,判道:“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間做乞丐,可以處處向人乞討東西,小鬼乙投胎富裕人家,時常布施周濟別人。”

  這則寓言,實際上反映了“捨”與“得”的微妙關系:總是叫著“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麼都得不到,最後一貧如洗;總是慷慨布施的人,有“捨”才有“得”,財富會自然而然湧現。

  然而,不懂這個道理的人,由於從不捨得,縱然生前腰纏萬貫、富可敵國,死後也會非常可憐。

  《增一阿含經》裡講:一個大富翁叫婆提,他特別特別有錢,但因為沒有子嗣繼承,死後財產都被充公了。

  為此,波斯匿王專門風塵僕僕地去拜見佛陀。佛陀問他發生了什麼事,為何一大早就趕過來?國王說: “我去沒收婆提家產時,發現不說其他的,單是純金就有八萬斤。但他生前吃的是粗陋飲食,穿的是污垢衣服,乘的是瘦弱老馬,這是怎麼回事呢?” 佛陀告訴他:“這是因為婆提在世時,心被吝啬所控制,不知布施的緣故。”波斯匿王就問:“那他命終後會轉生何處?”佛陀回答:“他善根已斷,現生於涕哭大地獄。” 波斯匿王又問:“難道他沒有一點善根嗎?”佛陀說:“沒有。他這一世用盡了往昔所有的善根,卻又未造新的,所以現在無有絲毫,只有在地獄中受苦。”

  如今也有些人,因為前世的福報,暫時擁有一點錢財和快樂,但今生若沒有繼續積累福德,後世也會像婆提一樣,善根用盡後只有墮落。就像我們手機裡的電,今天用的是以前充的,一直用用用,到最後電全都沒有了,再不充的話,明天就沒辦法打了。所以,為了安樂恆久遠,我們務必抓緊積累福德,否則,違緣到來時,一點資糧都沒有的話,佛陀也沒辦法救護你。

  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

  我們時常聽到佛教徒說餓鬼兩字,創巴仁波切曾形象闡述貧窮:餓鬼道眾生滿心只想擴充、致富、消費,但基本上,你仍會感覺貧窮,你無法持續偽裝自己希望的樣子。你擁有的一切都被用來證明自己值得驕傲,但是那永遠不夠——你永遠有某種不足之感。貧窮的心態傳統上以餓鬼為象征:嘴很小,有像針似的細眼睛、細頸子與咽喉,瘦胳膊、瘦腿與鼓脹的肚腹。他的嘴與勁子細小得無法吃進足夠食物以填飽他的大肚皮,因此他永遠覺得餓;所吃的東西難以下咽,使得解決饑餓成為非常痛苦的掙扎。當然,食物在此象征任何你想要的東西——友誼、財富、衣飾、性、權力等任何東西。

  佛陀教我們布施,通過給予來消除那種貧乏的感覺。 以前佛陀曾經讓一個婆羅門童子說一句“我不要”,以此令他種下了未來獲得解脫的善根。《百業經》中記載:以前有一位施主供養世尊甘美的食物,一個婆羅門童子看到後,飛快地跑到佛陀面前祈求:“把它給我吧!”佛陀對他說:“你說一句‘我不要’,我就給你。”婆羅門童子迫不及待地說了後,佛陀就慈悲地將食物給他了。事後,諸比丘問佛:“為什麼世尊初時不給他食物,要他說‘我不要’後再給他?”佛說:“此婆羅門童子的貪心很重,在過去的百千世中,無論他見到什麼食物都說‘給我吧’,從來沒有說過‘我不要’。今天他說了一句‘我不要’,以此善根,將來他會在山王如來教法下出家並證得阿羅漢果位。”以前華智仁波切也曾以各種方便讓貧窮的人積累資糧,如在舉行極樂法會時,他老人家經常讓參加法會的乞丐們去乞討,並要求將乞討得來的飲食供養他。華智仁波切並不是無法得到供養,而是為了讓這些乞丐積累資糧才這樣做的。

  往昔諸佛是如何圓滿了布施波羅蜜而成佛呢?內心樂意將身體、一切財物及果位功德,毫無保留地施予眾生,依這樣清淨的捨心,布施度就能圓滿,因此,布施波羅蜜完全依心清淨而圓滿。菩薩捨棄了所有的貪欲,內心願意將自己所有的財產、身心性命、功德善果,毫無保留地施捨給眾生,生起這種無偽的意樂,就圓滿了布施波羅蜜多。

  珍貴的財富:其實,你並不窮

  我們不要整天抱怨得不到什麼,而應當珍惜現在已經擁有的。當你身體健康,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氣時;當你衣食無憂,用不著忍饑挨餓時;當你早上睜開眼睛,可以看到太陽的燦爛笑容時……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幸福,已經超過這世上很多人了?

  有一個年輕人,老是埋怨自己時運不濟,發不了財,終日愁眉不展。

  一天,走過來一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問他:“年輕人,你為什麼不快樂?”“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總是這麼窮!”“窮?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說。

  年輕人不解:“這從何說起?”老人反問道:“假如現在斬掉你一個手指頭,給你1千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輕人斬釘截鐵地回答。“假如砍掉你一只手,給你1萬元,你干不干?”

  “不干。”“假如讓價錢雙眼都瞎掉,給你10萬元,你干不干?”

  “不干。”“假如讓你馬上變成80歲的老人,給你100萬,你干不干?”

  “不干。”“假如讓你馬上死掉,給你1000萬,你干不干?”“不干。”

  “這就對了,你已經擁有超過1000萬的財富,為什麼還衰怨自己貧窮呢?”老人笑吟吟地問。

  青年愕然無言,突然什麼都明白了。

  我們不要整天抱怨得不到什麼,而應當珍惜現在已經擁有的。當你身體健康,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氣時;當你衣食無憂,用不著忍饑挨餓時;當你早上睜開眼睛,可以看到太陽的燦爛笑容時……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幸福,已經超過這世上很多人了?

  美國著名盲人女作家海倫.凱勒,曾在自傳中說:假如給她三天光明,讓她親眼看看這個世界,她就是最幸福的人。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因反抗種族歧視入獄 27年。他後來說,坐牢時每天曬半小時太陽,便是自己最幸福的事了。所以,仔細想一想,幸福也並非那麼遙不可及,現在你就有好多這樣的機會。可是,你珍惜過嗎?

  不過分追求金錢,財富才可能不期而至

  佛教認為,每個人的錢財,真的是夠用就好。如果想賺錢的欲望太大了,只會給自己帶來層出不窮的煩惱。其實,只有當你不過分追求金錢時,財富才可能不期而至,並且帶來內心的自在與安樂。

  什麼樣的人最快樂?是富可敵國者,傾國傾城者,權傾一時者,還是名震天下才呢?都不是。佛陀告訴我們,知足之人才是天底下最快樂的。

  《法句譬喻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位婆羅門國王叫多味寫,平日信奉九十六種外道。一天,他突發善心,想作大布施,於是將金銀財寶堆積如山,宣布任何人都可以從中取一撮。

  佛陀觀察度化國王的因緣成熟了,於是化為一個婆羅門來到他面前。

  國王問:“你需要什麼?”婆羅門說:“我想要房子。”國王給了他一撮珍寶。但婆羅門才走了七步,就返回來將珍寶放還。國王問他為何不要,婆羅門答: “這些珍寶雖然可以蓋房子,但不不夠取妻,所以我干脆不要了。”國王說:“我再給你三撮。”婆羅門又拿了三撮珍寶,但走了七步返回來。

  國王不解,他說:“光有房有妻還不夠,我還想有田地、僕人、牛馬,這些珍寶還是不夠。”國王說:“再給你七撮。”婆羅門走七步又回來了,他說:“我以後還有子孫,養活他們的錢遠遠不夠。”最後,國王把所有的珍寶都送給婆羅門,但他接受又退還了。

  國王很生氣,問他又為何?婆羅門說:“人一輩子需要的東西太多了,有再多的錢也不夠用,而生命非常短,我還不如放下一切,去追求無為之道。所以,我不要珍寶了。”

  國王越想越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這時,佛陀現出本來的身相,對國王說了一偈:“雖得積珍寶,崇高至於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跡。”

  見到佛的相好莊嚴,又聽聞此偈頌,國王當下歡喜無比,便從佛處受了五戒。後來證得聖果。

  佛教認為,每個人的錢財,真的是夠用就好。如果想賺錢的欲望太大了,只會給自己帶來層出不窮的煩惱。其實,只有當你不過分追求金錢時,財富才可能不期而至,並且帶來內心的自在與安樂。

  所以,內心的滿足、智慧,遠遠超過外在的一切財富。佛教為什麼又叫“內明”學?就是因為他屬於內在的智慧,而不是只研究外在的東西、只能解決部分問題。佛教可以解除所有煩惱,這樣一來,內心有了證悟,世界才會變得格外精彩。

  捨:富足與快樂之源

  經典中說:“生火燒柴以後,不用特意去求,灰燼也會自然產生。同樣,一個人若有強烈的利他心,不用刻意去爭取,自己的利益也能無勤成辦。”要想除掉曠野中的雜草,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上面種莊稼。同樣,要想遣除我們內心的苦惱,唯一的辦法,就是用利他的美德去占據它。大乘經論中再三告誡我們:一切痛苦的來源,就是為自己;一切快樂的來源,就是為眾生。

  據說從前一個人去上帝那裡,和上帝討論天堂和地獄的問題。

  上帝對那個人說:“好吧,我讓你看看什麼是地獄。”他們走進一個房間,那裡有一大群人,圍著一大鍋肉湯,但每個人都饑餓而絕望,原來他們拿著一個比手臂還長的湯勺,沒辦法把湯送到嘴裡。

  上帝又對那個人說:“來吧,再讓你看看什麼是天堂。”他們走進另一個房間。那裡的一切,和前面房間一模一樣,還是一群人、一鍋湯、一樣的長柄湯勺,但唯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高興地唱歌跳舞,特別開心。

  那個人問:“我不懂,為什麼同樣的環境,他們快樂,而那個房間的人痛苦?”

  上帝回答:“這很簡單。因為在這裡,大家都在喂別人,而在那裡,他們只喂自己。”

  所以,只有為別人,才能正直為自己。法王如意寶也經常強調:“生火燒柴以後,不用特意去求,灰燼也會自然產生。同樣,一個人若有強烈的利他心,不用刻意去爭取,自己的利益也能無勤成辦。”

  試想,假如你認為幸福是建立在發財、升官、感情等基礎上,那麼這些一旦出現問題,你的人生就會象垮了地基的牆壁一樣陷入崩潰。而你若時時抱著利他這心,那生活中無論出現任何得失榮辱,都會雲淡風輕、一笑了之,最終無論做什麼,也很容易心想事成。

  布施與利他,就如尼拘陀樹,種一收十,種十收百,種百可以結果千千萬萬。如果你想長命百歲、榮華富貴、眷屬和諧、名譽高尚、身體健康、聰明智慧,先要問——你有播下春時種嗎?否則秋天怎麼會有收成呢?   所以,人活著到底是為什麼?務必要有個正確定位。

 

上一篇:信願法師:彌陀教經論一心明指信心
下一篇:信願法師:極樂緣深彌陀是我等有緣教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