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信願法師:彌陀教經論一心明指信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對淨土三經一論的一致性,證明一心是指信心。

  淨土三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一論就是《往生論》。《往生論》的注解就是昙鸾大師的著作《往生論注》。所以,以佛經和菩薩論來解釋,是最正確、最標准的,無論哪一位祖師再怎樣有道德、有學問、有修持、有名望,只要和佛經釋迦世尊所說的不同,當然我們要聽釋迦世尊所說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只有教一個法門,就是念佛法門,所以是一致的。

  來看第一部,《無量壽經》雲: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信心歡喜”,是不是在說信心?這段文就是第十八願的成就文,就是釋迦牟尼佛解釋法藏菩薩所發的第十八願。所以第十八願在說信心一點都沒錯,因為釋迦牟尼佛解釋的,若沒有釋迦牟尼佛解釋,我們怎麼知道第十八願在說信心!第二部,《觀經》雲: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觀經》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歸結在深心。深心,善導大師解釋為深信之心,是不是在說信心?當然!第三部,《阿彌陀經》雲: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

  既然《無量壽經》說信心,《觀經》也說信心,到了《阿彌陀經》,突然說禅定之心,這樣道理說不通。所以在《阿彌陀經》“一心不亂”解釋為“信心不亂”,專念阿彌陀佛的聖號,這樣三經才有相同一致性,這樣道理才說得通。

  第四部是菩薩論,《往生論》雲: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天親菩薩《往生論》,經由昙鸾大師《往生論注》的解釋,一心就是信心。看第五部,《往生論注》雲:

  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余念間故。此三句輾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如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論主”就是天親菩薩。這段文昙鸾大師將信心說得非常詳盡,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續。

  所以,昙鸾大師說信心,天親菩薩也說信心,釋迦牟尼佛也說信心,《無量壽經》之“信心歡喜”是說信心;《觀無量壽佛經》之“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也說信心;《往生論》之“世尊我一心”也說信心;《往生論注》之“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續”也說信心,沒有理由在《阿彌陀經》“一心不亂”才說禅定之心。所以《阿彌陀經》一心不亂在說信心,這樣就能夠明白淨土三經一致性的道理。

  3、諸師:信心不亂一心專念 一生不退

  下面引用二十五段經論法語,佐證一心不亂是信心不亂,也是專念阿彌陀佛聖號的意思。所以有很多佐證的法語,使我們安心念佛。

  善導大師:一心專念 彌陀佛名

  首先來看善導大師在《法事贊》所開示的。善導大師《法事贊》雲: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

  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

  這段文,是善導大師解釋《阿彌陀經》往生因經文。一心不亂,善導大師在《法事贊》開示為“教念彌陀專復專”,兩個“專”字,就是專念阿彌陀佛,所以,善導大師將一心不亂解釋為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建立在信心之上,說信當然就說信心,說行就說專念,所以說專念、說信心,就是說信和說行,意思都相通。

  第二段文,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玄義分》雲:

  何故《阿彌陀經》雲:佛告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願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迎接往生。

  從《觀經四帖疏•玄義分》這段疏文,我們也可以明白,善導大師將一心不亂解釋為“一心願生”,並沒有解釋為念佛要念到入禅定。所以,當你一日乃至七日,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這樣就是做到《阿彌陀經》“一心不亂”這句經文的要求。所以善導大師的解釋,讓我們非常放心,因為善導大師所說的道理,是我們做得到的,我們只要一心念佛,願生西方,有心人人都做得到。叫我們念佛念到沒有妄想,入禅定,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做不到,對不對?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易行道當然就是容易修行、容易往生,如果要念到沒有妄念才往生,那易行道反而變成難行道。

  第三段文,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定善義》雲: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專念就是一心不亂,善導大師又再一次說明一心不亂就是“專念”。

  第四段文,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散善義》雲:

  即《彌陀經》中說,釋迦贊歎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這段文,我們看了,心中更是安心,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一日七日,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定往生。在《觀經四帖疏•散善義》,善導大師也將一心不亂這句經文解釋為“一心專念”。善導大師有解釋為念佛要念到入禅定嗎?沒有!

  第五段文,善導大師《觀念法門》雲:

  又如《四紙彌陀經》中說,佛言: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佛名,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這段開示的法語,同樣也使我們看了內心非常的歡喜,因為“一日七日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在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來迎接”,主動而來,迎接我們這種平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聖號的行者。所以,在臨命終,要跟阿彌陀佛拜托嗎?“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弟子快要死了,要往生您的極樂世界,您趕緊來迎接我,阿彌陀佛,快來喔!”不必這樣拜托,為什麼?善導大師說,阿彌陀佛是“自來”,主動而來的,佛菩薩就是眾生的不請之友。你會說:“不過,我就快要死了,阿彌陀佛還沒來。”那就是你還沒到往生的時刻。法緣成熟了,阿彌陀佛自然就會現前來迎接你。我們不知道何時會死,阿彌陀佛知道,所以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分,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不必打電話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會在你斷氣之前,現前來迎接你。所以,將生命交給阿彌陀佛做主,諸位!你敢嗎?若敢,表示你真正一心歸命阿彌陀佛。

  第六段文,善導大師《往生禮贊》雲:

  又如《彌陀經》雲: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引用《阿彌陀經》經文的意思,解釋一心不亂為“一心稱佛不亂”,加兩個字“稱佛”,稱念阿彌陀佛的佛名。所以,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的佛名,一生不退,這樣就是一心不亂。這是你我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若要求我們念佛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是我們凡夫做不到的。

  第七段文,善導大師《般舟贊》雲:

  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薩藏,

  一日七日專稱佛,命斷須臾生安樂。

  有一句“一日七日專稱佛”,有嗎?善導大師解釋一心不亂,就是一心專稱阿彌陀佛的佛名。

  同樣的話說七遍,這七段文,都是善導大師所開示的,都是將一心不亂解釋為“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聖號”,這是人人都做得到的。諸位菩薩!善導大師所開示的法語,你要相信嗎?要!你就安心念佛了,你就放心念佛了。

  法然上人:一心專念 一向念佛

  第八段文,法然上人《阿彌陀經釋》雲:

  一心不亂者,修念佛時,心不散亂,至誠信心,專念佛名,是即往生之修因也。

  法然上人非常有智慧,被當時教界佛弟子尊稱為“智慧第一法然師”。法然上人在《阿彌陀經釋》解釋一心不亂,說“修念佛時,心不散亂”,這句“心不散亂”,也許人家會誤解內心沒有妄念,可是下面才是解釋“心不散亂”的意義,“至誠信心,專稱佛名”,這是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法然上人的意思,和善導大師的意思,都是同樣,一心不亂就是信心不亂,就是諸師解釋一心不亂為“信心專念”。

  第九段文,法然上人“念佛法語”雲:

  《觀經》之三心,《小經》之一心不亂,《大經》願成就文之信心歡喜,與流通文之歡喜踴躍,皆至心信樂之心也;以此等之心,釋念佛之三心也。

  這段文法然上人就是將《觀經》的“三心”,和《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和《無量壽經》的“信心歡喜”,和《無量壽經》的流通文這句“歡喜踴躍”,解釋為本願三心,至心、信樂、欲生,在說信心。所以《觀經》說信心,《大經》說信心,當然《阿彌陀經》也說信心,法然上人就是要說這個道理。

  第十段文,法然上人“三心料簡及法語”雲:

  一心者,心一於何事乎?一向念佛者,阿彌陀佛心與我心,成為一體也。

  這樣的開示實在太好了,跟法然上人贊歎。一心是心一於何事?心安住在什麼事情?就是下面說的“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若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聖號,阿彌陀佛的佛心,就和我們凡夫的念佛心,成為一體,就是共命之鳥。阿彌陀佛的名號法體,和我們念佛的法身,相契相應,成為一體。阿彌陀佛用本願名號要救我們的願心,和我們念阿彌陀佛名號,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念佛心,相契一體。所以,法然上人這樣的解釋,最符合《阿彌陀經》一心不亂的意思,實在法然上人非常的了不起。一心專念、一向念佛,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若要念到沒有妄念,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

  第十一段文,智者大師《阿彌陀經義記》雲:

  若能七日一心不亂,其臨命終,阿彌陀佛,以宿願力,化佛迎接,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開宗祖師,在《阿彌陀經義記》這段開示的話,雖然沒有將一心不亂解釋出來,但是說一句,“阿彌陀佛以宿願力,化佛迎接”,我們就知道,往生完全是由阿彌陀佛的願力來成就。既然臨命終是仰靠阿彌陀佛的宿願力化佛來迎接,可見就是佛力。那佛力要來接引我們,難道我們念佛打妄想,佛力就沒有能力接引我們嗎?如果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打妄想,阿彌陀佛接引不了我們,那阿彌陀佛有什麼不可思議願力可言?那十方的凡夫眾生怎麼可能有人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十方眾生,六凡的凡夫,根本就不可能念到沒有妄想。所以,明知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就是不要求眾生非念到進入禅定的一心不亂不可,智者大師就在說這個意思。

  第十二段文,窺基大師《阿彌陀經通贊疏》雲:

  一日乃至七日,一心者,更無間隔,故名曰一心;不亂者,專注無散也。

  窺基大師是唯識學的祖師,這段開示的話也使我們明白,原來一心不亂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間隔,專注不散亂,也就是專心一致在念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說個譬喻讓諸位更能明白。諸位!現在在大殿聽師父開示,你們專注一心聽師父開示,沒去想其它的事情,沒去做其它的事情,這樣就是一心不亂。如果你身上有帶手機,手機又響了,你還拿起來聽:“喂喂喂……”這樣你就已經是二心了,二心就亂了,你在說手機的時候,你就沒有聽到師父說的法語,你就不知道師父在說什麼了,你的心就已經紛亂了;也就是你心有旁鹜,你的心不是專注在聽經聞法這一件事情上,你還聽手機,還跟人家講話,這樣就叫做二心,二心就亂了。所以“專心一致”、“專注無散”,這樣的解釋,我們凡夫人人都可以做到。

  第十三段文,窺基大師《阿彌陀經疏》雲:

  一心不亂者,專注無散也,故《十住毘婆沙》雲:一心者用意,即是念佛。

  窺基大師引用《十住毘婆沙論》,說明“一心”就是“用意”。“用意”就是用心,就是好好用心在一件事,不要分心,這樣就是一心,就是念佛。用心在哪裡?念佛。諸位菩薩!你在大殿,你就專心念佛、用心念佛,這樣就是一心。如果你沒有專心念佛,一會兒跑廁所,一會兒聽手機,一會兒走來走去,這樣就是不用心,這樣就是不專心,這樣就是沒有一心。

  第十四段文,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雲:

  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余種種法門,是二心也。夫無雜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何況理一?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難成,而辄改修余行。

  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鈔》解釋“一心不亂”解釋很多,師父只不過是引用其中的一段。這段文,蓮池大師將一心不亂就解釋為兩種,一種就是念佛的時候沒有雜念,也就是聖道門的解釋。另外一種解釋,蓮池大師說,“一心修余種種法門,是二心也”,所以,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專修淨土法門,如果再修其它的法門就是二心。譬如念南無阿彌陀佛,又念藥師佛,又念釋迦牟尼佛,又念觀世音菩薩,又念地藏王菩薩,又誦大悲咒,又持十小咒,又誦往生咒,又誦《金剛經》,這樣已經二心三心好幾心了,就是這樣。同樣一心,蓮池大師解釋就有這兩種。

  而且蓮池大師說,“無雜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就是說,現代人怎麼可能做得到?“何況理一?”事一心不亂都做不到了,何況做到理一心不亂?所以,下面蓮池大師的勸勉,就是蓮池大師認為,這樣的一心不亂是凡夫人人可以做到的,應該是《阿彌陀經》一心不亂的真實意思。

  “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難成,而辄改修余行。”念佛守志不二,就專修念佛法門,不要因為念佛沒有證悟念佛三昧,認為念佛三昧難成,所以改修其它的法門。可見,在此蓮池大師是勸勉我們專修淨土法門。所以,專修阿彌陀佛的法門,專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就是一心不亂。

  第十五段文,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雲:

  修淨土人,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這段文是蕅益大師勸勉淨業行者注重信願,若有信願,在臨終一念十念也會往生;若無信願,縱然將名號持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就像銀牆鐵壁,也無往生的道理。所以,蕅益大師有注重在行要念到一心不亂嗎?沒有!注重信願,所以信、願、行三法,蕅益大師注重在信願。

  第十六段文,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雲:

  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余淨土;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

  這段文雖然是蕅益大師在說明,念佛念到斷見思惑,不管是定心、散心,念到事一心不亂,見思惑斷盡了,就生方便有余土了。念到理一心不亂,豁破一品無明,乃至四十一品的無明,就往生實報莊嚴淨土,分證常寂光淨土。所有一切見思、塵沙、無明煩惱斷盡,就往生常寂光淨土。這段文就在說這個意思。

  一心不亂,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如果將一心不亂,解釋要念到入禅定伏斷煩惱,是指往生西方之後,品位的高低差別而已,不是不會往生,因為在《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說一句話,“隨其或散或定”,不管散亂心念佛或禅定心念佛,在當居淨土裡面。所以蕅益大師的開示,雖然將一心不亂解釋為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是指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品位的高低,不是說沒念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不能往生,蕅益大師並不是這個意思,不要誤解。

  第十七段文,元照大師《阿彌陀經義疏》雲:

  二中分三,初至不亂,專念持名;其人下二,臨終感聖;是人下三,正念往生。

  元照大師在《阿彌陀經義疏》,將一心不亂解釋為“專念持名”,和善導大師的解釋是相同的。

  第十八段文,觀徹大師《阿彌陀經合贊》雲:

  問:凡夫之心,馳騁六塵,何緣七日,一心不亂?

  答:只是入道場時,勸勵自心用心而已,非言全不雜起余心也。一心者,願生一心,即是橫三心也。故元祖雲:本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觀經》三心,《小經》一心,皆三心也。

  觀徹大師在《阿彌陀經合贊》,將一心不亂解釋為勸勵自心用心而已,就是進入道場,專心一意念佛,並不是說完全不雜起余念,並不是說念佛的時候,完全沒有一絲的妄念,不是這樣的意思。所以觀徹大師的解釋,也和善導大師的解釋符合。

  第十九段文,印光大師復永嘉某居士書雲:

  淨土法門,猶如大海,長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證齊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惡者,亦預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自己決志求生,唯當企及於此。若謂非此決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條,不依佛說矣。

  印光大師這段文的意思,不是說要得到一心不亂,或者要得到念佛三昧,才能往生極樂世界,不是!所以,印光大師的開示,也能讓我們很放心念佛。

  第二十段文,印光大師復濮大凡書雲:

  又無信願,念至一心,無量無邊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決不可以此為訓,以斷天下後世一切人往生淨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業盡情空,證無生忍者,舉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願而不從事,則芸芸眾生永居苦海,無由出離,皆此一言為之作俑也。而其人猶洋洋得意,以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為斷佛慧命,疑誤眾生之狂言也。哀哉!

  從這一段文我們也可以明白,印光大師注重信願,並沒說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至一心,無量無邊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決不可以此為訓”,印光大師說的很清楚,不可以叫人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才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教導人修行,千萬人當中一個兩個能夠做到往生,其他的人都沒有辦法,這樣斷所有天下一切人往生淨土的善根,印光大師說,不可以這樣教導。所以,信願學習印光大師這樣開示,師父都教大家認真念佛,建立堅固的信願,這樣就很圓滿。

  第二十一段文,為霖大師《淨土旨訣》雲:

  一心不亂者,念佛之法,須不急不緩,務使字字分明,句句相續。不相續則意緣外境,是不一心也;不分明則昏昧,便紛亂也。

  這段開示,為霖大師將一心不亂解釋為,清清楚楚、句句分明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句一句相續稱念下去,這樣就是一心,這是你我大家都做得到的。

  第二十二段文,卍蓮法師《淨土證心集》雲:

  同居濁世,久溺愛河,去聖時遙,障深習厚,所以今之人,欲望一心不亂,亦甚難矣;全承大悲,垂宥愍恕,十念可生。

  卍蓮法師這段開示,說的真好。在這個五濁惡世,離開聖人已經非常遙遠了,眾生煩惱很重,現代人想要達到一心不亂,這是非常的難,完全仰承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憐愍,念佛十聲可以往生。這樣的開示是不是讓我們非常的安心?難道有叫我們一定念到入禅定才能往生?沒有!卍蓮法師也沒有這樣開示。

  第二十三段文是聖嚴法師在《學佛群疑》所開示的。聖嚴法師很有學問,是農禅寺的住持。他老人家曾經到日本去留學。對一心不亂,解釋的真好。這段文很白話,師父讀一遍,然後說結論。有這麼多古今大師,解釋一心不亂就是專心念佛,對阿彌陀佛建立信心,我們如果肯聽,當然就放心了。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雲:

  何謂念佛至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這句話,出於《阿彌陀經》。在《遺教經》中,也說到“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心不亂的意思,是屬於修定的法門之一,又稱念佛三昧,或稱般舟三昧,或稱一行三昧。在晉譯《華嚴經》卷四十六入法界品中,列有二十一種念佛三昧。而《阿彌陀經》則說,若一日乃至七日,專持阿彌陀佛名號,能得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心是對散心說的,若一方面口中念佛名號,一方面心中還有種種妄想,那是散心念佛;如果念佛念到心口一致,沒有雜亂妄想,只有佛號的相續,念念之間,只有佛號,不念而自念,這便與《楞嚴經》所說淨念相繼的功夫吻合。根據明末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所示,一心可分為事一心和理一心,所謂事一心也就是心無雜念,心口相應,念念是佛號,自己知道在念佛,而且有佛號可念,便是一心念佛,或稱全心念佛。由於專心念佛,即能達成禅宗所謂功夫成片的層次了;再深一層說,才是三昧或定的程度,也就是忘我的覺受現前。所謂理一心,即是與理相應,親見阿彌陀佛的法身,彌陀即是自性,西方不離方寸,那就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境界現前。事一心屬於禅觀、禅定的層次,理一心則是禅悟的層次,這都是禅淨雙修的結果。

  以淨土的念佛為入門,達成三昧及了悟解脫的目的,通常所說的一心不亂,應該是指專心一意的意思;於念佛時,心系佛號,口持其名,耳聞其聲,心無二用,即為一心,則臨命終時,即能往生。

  聖嚴法師這段開示,雖然引用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的道理,但是最後結論說,“通常所說的一心不亂,應該是指專心一意的意思”,這是你我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念佛的時候,“心系佛號,口持其名,耳聞其聲,心無二用,這就是一心”,這是你我大家都做得到了。所以聖嚴法師的解釋,和善導大師、法然上人、印光大師、元照大師等等大師的解釋都相同,諸位!這樣你就放心念佛了。

  最後引用沈善登居士在《報恩論》所開示的兩段文,這很白話。這位沈善登居士所開示的道理,也使我們非常安心念佛。

  第二十四段文,沈善登《報恩論》雲:

  《彌陀經》中“一心不亂”四字,今人錯會不少,致念佛退息者多。經意只要專意持名,不被貪瞋等所亂,即是一心不亂,並不教人斷盡妄想,方名一心不亂。若斷盡妄想,判位已是大阿羅漢,千古以來諸大祖師,能有幾人到此地位?然多有往生者,全仗平日信願堅固,念念不退,合佛本願,被蒙攝受故也。智者大師即其明證,位登五品,帶惑可知,何況今時之人,業障越重,功行越淺,豈能斷盡妄想?

  沈居士這段開示說的太好了,我們為他贊歎鼓掌。沈善登在《報恩論》所說的一心不亂的道理,並不是說要教人念佛念到斷盡妄想才叫做一心不亂,不是!是念佛的時候“合佛本願,蒙受阿彌陀佛攝受”。沈善登所說的道理,和善導大師完全一樣。這是你我凡夫,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第二十五段文,沈善登《報恩論》雲: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雲:“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此臨終佛力加被,令得正念往生之明文也。什師譯作,“是人終時,心不顛倒”二句,省去“慈悲加佑”語意者,以既先說臨終佛現於前,乃說心不顛倒於後,即其為佛力加被,顯然可知,故略之。讀疏鈔者,參觀此譯,悉心體會,自不至泥執一心不亂之難,而生疑沮矣。

  這段話沈善登也開示的太好了。原來就是因為阿彌陀佛現前,慈悲加佑,使念佛人心不顛倒,這就是佛力的加被。所以,探討《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要用《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來做佐證,也就是一心不亂是佛現前,對這位念佛人的加持,使他正念分明,心不顛倒,往生西方,成就菩提。所以沈善登居士教我們,“不要泥執一心不亂之難”,不要將一心不亂解釋要念到沒有妄想,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就非常困難了。然後,因為這樣錯誤的解釋,“生出疑沮”,“疑”就是懷疑,“沮”就是沮喪,將一心不亂解釋為要念佛念到沒有妄想,才會往生極樂世界,自然在心中就生出懷疑與沮喪,會認為往生極樂世界沒希望,所以放棄念佛,因為我不可能念到入禅定、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樣我往生極樂世界,希望非常渺小,我干脆不念了,就會因疑生障、因障退道。

  結論:一心專念 一生不退

  所以,師父引用這二十五段經論法語,就是要讓大家徹底無誤明白一心不亂,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一生不退,對阿彌陀佛建立信心,自然你就不會被人動亂、擾亂,退失念阿彌陀佛,退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一心不亂的真義。(選自《要義問答》)。

 

上一篇:揭秘7和108的神秘數字含義
下一篇:佛教中的“捨得”脫貧致福不二妙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