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49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49講(2008年02月27日)A

  我們今天再看經文,這個七十五頁第三行;我們先看一段經文,大家對對地方。

  “十方三世諸如來,所有道場菩薩眾, 劫海修行功德相,一切於此林中現。

  普賢大行諸菩薩,已於剎海具莊嚴, 其數無量等群生,於此林中無不見。”

  這個是整個偈頌的一個結論。經文文字也很簡單,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佛,一切自性。就是生命中所有的生命因素,他統稱為十方三世。諸如來通常我們講是所有的生命因素。古代講的如來是無來無去,就是本來存在的意思。

  這些如來他所在的地方,就有很多菩薩眾,那菩薩呢就有道場。菩薩道場之間有什麼關系啊,我們通常也不詳細地去說明,也不詳細去了解。因為這種文字很枯燥。道場就是廟,菩薩大概就是裡面的方丈。那這樣解釋就沒什麼好講的。

  這個,菩薩是行菩薩事業。菩薩事業,他一定要與眾生相處。那麼與眾生相處的時候,眾生有喜樂,有順逆。這個順逆產生的時候呢,需要怎麼解決?這個解決的狀態跟過程,那就是所謂的道場。

  所以,我們一般把道場認為他是一個固定的硬件設施,其實不是。道場是無所不在,只要你是想幫助眾生解決問題,疏導情緒,這個時候那個道場就成立了。所以只要有菩薩在行菩薩事業,那就一定有道場。他一定跟眾生有關。不管你是在前期,我們講的第一階段教學的部分,或者在後期法身大士的這種實踐,通通叫做道場,通通叫做菩薩道,都是在饒益眾生的部分。

  “劫海修行功德相”,他講的劫海就是時間。劫是時間的最大單位,海就表示這個時間相當相當的久。“修行功德相”就利益眾生,同時也利益自己的生命因素的成長,使自己的生命也跟著成長。那這個通通叫做功德。有益於眾生有、有益於自己生命成長的部分通通叫功德。

  那麼這些事相,我們一定是通過事相來成長自己。不可能自己坐在那邊想一想我就成長了。想的不算,一定從實際的接觸當中、實踐當中,那麼才產生的。那個實踐就叫相,而這個實踐對於自己對於眾生的生命成長都有幫助。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我們現在來修行,“師父我怎麼開悟?”好像師父一講你就開悟了。不是,這個需要“劫海修行功德相”。假如你沒有這種經驗啦,沒有這種大願,那你就別想了。所以我們才跟各位講說,你要發願就要發做不到的願,做不完的願,盡行壽盡未來際。你看看菩薩都這樣子啊。

  好,那麼多的功德相,“一切於此林中現”。在這個逝多林裡啊,全部顯現出來。這裡面,其實佛陀跟我們裝了一個密碼。這密碼你不知道啊,那你就走過去啦,你就永遠沒看到。

  這個密碼是什麼呢?因為這是文殊師利菩薩在跟我們講的。文殊師利菩薩是有智慧的,是一個空性智慧的,他能感受生命的存在,百分之百地感受得到,所以他能解讀這一組密碼。但這組密碼對我們來講,都沒人知道。現在各位有緣也有福報,我就偷偷地告訴你。(眾笑,鼓掌)

  這部經問世以來啊,大概沒人講過啦。你不要看兩三千年了,你要能夠解開這組密碼的人,那還不多。我講一遍,大概的我把這種狀況講一遍。因為我也是第一次講,可能講得不太完全。但是你一定要留意到,這有一個基本觀念。這在今天的佛教社會來講,就是犯大不忌,也就是不應該這樣講。但是這組密碼我們必須跟你做個介紹。這個裡面牽扯到有關的,就是淨土的存在與戒律。

  淨土是什麼?各位知道嗎?淨土最初的原型的概念是什麼?你知道嗎?這我們一開始講就要想到這個地方來啊,我希望大家心境要平靜一點。不然你聽了不全啊,你會造業。淨土的原型,原始的定義,原始的概念,你知道什麼樣子嗎?

  現在你不知道,你知道的淨土啊,是意識形態的淨土,根本不存在,是你的意識形態。你怎麼跑出來的那個東西啊?英文就翻成Pure Land,那更是莫名其妙!英文我不太懂啊,不過Pure Land這個字我應該也看得懂。就有這樣的一個問,很奇怪的觀念產生。

  淨土是什麼?我們從《彌陀經》上面來看,淨土啊,你一定要留意到這一點。佛教的誕生不管是早期的原始佛教,或者是中期的大乘佛教,你要留意到啊,都在印度,不是在中國。那麼佛陀在印度成佛,不是在中國成佛,你要先搞清楚這一點。

  那印度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地方還是文化很昌盛的地方?你應該要弄很清楚。印度的文明照講不比中國文明差,這個第一個啊。

  而且佛陀成佛的那個時代,在印度這個歷史上來講,他跟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一樣,不是政治而是文明,同樣的興盛,非常興盛的時代。但是呢,你要留意到,佛陀是在這麼興盛的時代裡發現啦這個文明不夠完美,有個缺點。

  那個缺點在哪裡,他不知道。他知道,那些是很昌盛的文明時代,但是啊還不夠完美。要怎麼完美啊,就變成他的疑情,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疑情。他在找那個完美的答案,他找不到。在現有的文明環境裡,他找不到答案,因此他脫離僧團。

  他當時跟外道,當然現在叫外道,現在我們叫人家外道實在是沒道理。對不對?因為他的母文化,文化的基地嘛,就是印度文明嘛。那現在來講他就是印度教,當時叫婆羅門教。

  而且當時他在婆羅門教裡,他也得到最高的成就,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你要留意到啊!當時跟他一般成就的那些大德們,那如林啊。中國人喜歡叫林嘛。杏林,有沒有?都用林來稱呼林。如林,用林來形容這一行業的那種殊勝。那他當時在印度教裡,他也是這個了不起的成就者。

  那麼這個成就者他覺得還不夠完美,因此他脫離,脫離了那個團體。現在我們叫僧團。脫離以後呢,他自己再去精進。又找了六年,也找不到,最後昏倒了。我們的佛傳寫得很簡單,那我們就很簡單帶過去。

  昏倒了,你不知道,大概是百病叢生,體力不支啊,這樣昏倒了。那麼剛好有個牧羊女,牧羊女把他救活了。灌一杯或者一碗,這個羊奶不錯啊,一灌就活了。那你現在病了不要亂灌啦,現在的羊奶都有激素啊,以前的羊奶沒激素。

  然後他就活起來了。活起來了,你看頭都不暈眩,馬上就到尼連河洗個澡。然後就發覺不對,然後就重新開始坐到菩提樹下,“若不開悟,誓不起於座”。對不對?

  這個只有三句話,我估計正常時間應該要三年。三年你都就知道。這裡面那有驚天動地的大喜事,我們都省略了,省略就不要講了。那麼,在這個時候他開悟了,他成佛了。

  這個時候,我們從歷史的眼光這個高度來看的話,佛陀算是印度文化中的這個肥沃的土壤裡的一個奇葩。

  那當然,接著將近五十年的時間,他在弘法,那就所向披靡。所有印度人,那些高級的修行人,那麼一聽他講法,那就????了,通通皈依到佛陀這邊來。包括當時那個雄辯五天的捨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還有苦行非常卓越的在印度教。尤其這個應該是祆教就是拜火教,摩诃迦葉他屬於拜火教的系統,他不是克裡希那的系統。那不管是不是,其實他們都是克裡希那的文化系統。這些大成就者,通通來到釋迦牟尼佛的麾下。對不對?在這個當中啊,當然對印度文化就起著很大的壓迫作用。

  那麼從印度文化的立場來講,佛陀講的對不對?當然對啊,他是一朵奇葩,他是一個亮點嘛。因此他的主張、他的理論、他的行法,在往後的兩三百年間,是不是他會像雨後春筍一樣的遍撒大地?對不對?他一遍撒大地以後,再開花結果掉下來的種子,是不是通通掉到印度的文化泥土裡去?那是不是會被印度文化再吸收?

  那一吸收,佛陀的教法就不殊勝了。因為你的東西,我家也有。是不是?剛開始專利十五年是你的,專利期滿以後大家都可生產了。對不對?甚至於我在改良以後,說不定比你的都好啊。是不是這樣?同樣的他有很好的主張,他的修行方法已經融入了印度的各種宗教教派裡頭去了。因此佛教就式微了。

  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啊,所以佛教開始改革。就成為第二次大乘佛教興起的原因。

  你不用爭,什麼南傳好、北傳好,原始佛教好,大乘佛教好。告訴你,大乘佛教他在融合當時的印度文化狀況,從新再開第二次奇葩。所以第二次佛教興盛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那就是龍樹菩薩。他舉著佛教復興的大旗啊,重新來過。

  在裡面就產生一個問題了。我們現在告訴各位,這往後歷史我們不講,今天不談那個。

  就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當時佛陀成就了,他能夠折服這些人。但是大家要留意到啊,這些大德,像捨利弗、目犍連這些人,原來都是在婆羅門教下。他們都依止最高的宗旨,那叫做至尊首神。現在,我們北京有人把他翻譯成至尊首神,叫做克裡希那。這是他們的主神。也就是宇宙天地間的至高的主宰。這個克裡希那有一個天國,只要跟著他修行的人成就以後都可以到他這裡來,也就是死後升天國。這個後來被西方人copy過去啦。他的這種觀念啊,就是死後可以到克裡希那的天國去。

  那麼像捨利弗這種人,“那我原來死後有天國去,現在到你釋迦牟尼佛這邊來。那我也證得你講的阿羅漢了,那我請問你,我死後要死到哪裡去?”“原來我在克裡希那那邊,是死到克裡希那那邊去,來到你這裡,我死後到哪裡去啊?”

  這個問題就產生了。我相信這個問題啊,現在沒有歷史記錄,佛教也不記錄這些。捨利弗這個人一定問過不知道多少遍,問到釋迦牟尼佛都煩了。有夠煩!你現在你都不知道,有夠煩!

  有那麼一天啊,那佛陀大概火大了,所以放光嘛,火大就要放光嘛。(眾笑)就拉著捨利弗的耳朵啊,半個鐘頭之內,連續叫了三十四次的捨利弗。你去算算看,你誦一部《佛說阿彌陀經》要不要半個鐘頭?前後兩段不算啦,光是叫捨利弗就叫三十四次。我相信捨利弗大概都懶得回頭了,因為講一句話你就叫一次捨利弗。佛陀的個性當然比我好,要是我的話,我叫你你不轉過頭,耳朵就把你拉過來,“我在跟你講,有沒有聽?”這叫耳提面命。就告訴你說,“你證得阿羅漢以後就死到阿彌陀佛那裡去,那個就是淨土。你死後就應該到阿彌陀佛那裡去,那個極樂世界去。”

  這個地方,你或許沒感覺到。這個是講,死後你有個歸宿,那個極樂世界。這個觀念到現在已經被扭曲了,這是阿羅漢去的地方。你要弄清楚啊,他是針對那十六大阿羅漢,沒有跟一般人講。有四個菩薩,只有四個,但有十六個大阿羅漢,另外有一個就是釋提桓因。所以昨天跟各位講,你當釋提桓因不錯,相當不錯的。

  這裡頭啊,這還不是淨土的原型。佛陀提極樂世界的這樣的一個淨土啊,重點不在於要阿羅漢都到那邊去。

  當然,為什麼極樂世界是阿羅漢的最後的歸宿呢?這個是可以進一步研究跟發展的。假如各位要寫博士論文的話,這是非常好的主題。沒有人研究了。因為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啊,你才要進行真正的生命成長、茁壯與百分之百兌現的工程,是在極樂世界開始的。

  但是我們這個世界可以不可以直接就進行而不要到那裡去呢?可以。

  那為什麼阿羅漢要到極樂世界裡去呢?因為阿羅漢是修次第解脫道,也就是從印度教原來的修法來的,所以通通歸結到極樂世界去,從那裡開始。那我們這個地方直接修學佛法的人,你就可以直接入法界,不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去。

  但是這個觀念現在講不清楚,現在你的意識形態通通把你綁死了,這個是佛教徒的悲哀。你從今天以中國人的立場在這裡修行,你應該要怎麼修?這一點要看清楚!

  而當時他講極樂世界是給印度教徒修行到極樂世界去的,佛教徒是在這裡直接要進法界的!

  好了,那麼佛教徒從這個世間要直接進法界要怎麼修呢?這是第二個課題。

  剛才講為什麼阿羅漢要到極樂世界去入法界。第二個課題是,那麼今天在這個世間的人直接到佛法中來,直接修行入法界,是要怎麼入呢?這裡啊,就有一個你的修行可以直接入法界的地方。那個地方其實他是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殊勝的。

  這個,一直沒人講,我把他取名叫做僧團淨土,或者你也可以叫做佛陀淨土,或者叫做釋迦淨土。這個詞目前沒人講,沒人提出來。僧團就僧團,僧團是很殊勝的。可你都不知道僧團為什麼殊勝。

  為什麼住在僧團裡頭的人值得人家恭敬頂禮跟膜拜?為什麼?你不知道啊。為什麼見到師父要頂禮啊,要供養啊,你不知道啊。“請師父加持啊”。師父怎麼加持你,師父都欠人家加持,還要加持人,加持你啊?怎麼加持呢?不是。什麼原因?師父當然殊勝啦,所以我把它叫做僧團淨土。

  佛陀在僧團裡,因為他自己在淨土裡面,沒錯。他成道以後度了眾生到一千二百多人時候。人多,人多就不好帶了。

  各位可能不知道啊,假如你要拍一部佛陀的電影,那應該是很精彩的,不會不好拍內容。這個電影裡,在那個時候,佛陀坐在樹下,飯後嘛,有沒有?《金剛經》上面講,飯後,收衣缽洗足矣,然後就坐在樹下。可那些小和尚在打球啊,那足球一踢“嘣”就砸到他的頭,那眼鏡都掉了,所以頭上長一個包。對不對?那他就樹下打坐,那可能啊,打棒球一棒打過來,就打到他頭上,又一個包。可能打排球啊,就掉到他頭上,又一個包,這不一定。

  反正他在休息的時候,這年輕的和尚、年輕的小沙彌啊,他們可能在游戲。那就很亂啦。佛陀已經滿頭包了,再一直加上去。然後裡面又有人吵架,又有人打架,有人鬧分裂,鬧情緒,都有啊。因為那些人還沒有證阿羅漢。證阿羅漢的脾氣更大。各位還沒有看過,我們僧團吵架的狀況。

  因為在印度教裡啊,他們有很多記載。那些叫牟尼,那些叫阿羅漢的,叫Acharya 的,這些大聖人,大成就者,那常常吵架,脾氣又大。而他們一生氣的時候就會詛咒,一詛咒就成為人間的災難。這個就是他們鬧脾氣的地方。

  那佛陀在當時搞了這些,當然他也不管,因為他心裡是如如不動的。可是這些阿羅漢啦會跟他告狀。這一告狀的時候,就發生什麼事來說“師父你看怎麼辦?”師父就要說“既然發生這個事,那我們就怎麼辦。”那個,發生什麼事就怎麼辦,這叫因事制戒。戒律是這樣產生的。

  戒律制定一段時間以後就產生一種狀況。佛陀會把這些戒律綜合起來,因此就有所謂重戒跟輕戒的區分。各位要知道,戒是佛陀所定的,也就是維持淨土的綱領。我們叫三綱五常、四維八德。這些綱維,淨土維系的綱維就是戒,佛陀時代叫戒。

  佛陀以後,各道場自己組織起來的,就叫做律。律是因為時空環境變化,以及這個區域性、文化性的不同而產生的差異。那麼戒律合起來就是維持這個修行范圍之內的一塊淨土。知道嗎?這個淨土的成立必須有戒律,沒有戒律沒有淨土。

  今天我們看到的極樂世界,是沒有戒律,因為到那裡去是佛陀的成就圓滿了,你看不到戒律,但是在那裡面的人都維持戒律。而在這樣的一個淨土裡,這個戒律所規范的淨土裡,他有幾個特色,淨土有個特色。

  第一個特色,是以培養跟兌現生命自性善根為生命的目標。他不像我們這裡,我們這個五濁惡世是以賺錢競爭為人生的目標。對不對?有沒有留意到?所以規范到道場裡頭來的人不是來賺錢的,也不是來競爭的,他是要來修行的,培養自性善根的。有沒有?這是第一個宗旨,假如你進來這裡不是為了這一個目標來的,你就不是進僧團了。所以淨土裡有一個特色,你到極樂世界去干嘛?什麼離苦得樂,你都搞錯了。到極樂世界去啊,是那裡好修行,讓你的生命因素,每一個因素都很容易成長起來,發芽生根很容易。但是你在這裡不行,因為你在這裡有太多的感情啊、事業啊還有點點點放不下啊。對不對?這些東西纏繞著你,所以不叫淨土。在那裡,沒有。只有一個目標,讓生命成長。對不對?這是第一個特色。

  第二個特色,在淨土裡啊,我們叫五塵,其實還有法塵。法塵通常無形,我們就不講,因為你在第一個目標上面,你已經把法塵約束好了。五塵就色聲香味觸。這五塵境界,叫做五塵不清。你的重點不在於色聲香味觸上面,因為你的重點是在兌現生命因素嘛。有沒有?你留意到。五塵不清那就產生一種狀況,那也是《阿彌陀經》上面講的,都是和雅音,都是微妙音,有沒有?你去注意看看。我看各位《阿彌陀經》都沒讀到這個。因為既然都是和雅音,那表示什麼?表示這淨土裡頭的人,只看到好的沒有看到不好。就萬一不小心說你罵我,那我也說,你唱的歌很好聽,對不對?他和雅音,微妙音嘛。類似這樣的狀況。你就看到,人際關系應該是非常圓融和諧,每個人的心境都很安詳,很寧靜,有沒有?這個就是淨土的特色啊。

  那我們想淨土是什麼?我們到淨土以後,“我一想要吃什麼,他就跑什麼來,我吃完他就自然消失了。“那現在你到餐廳去吃飯就有了,不要跑到淨土去了。對不對?你看他的目標在這個地方,這第二個特色。五塵境界對每一個人來講,對整個淨土裡頭的人來講啊,那都是美好的。

  第三個特質,在淨土裡,他是直接成就,他跟外面的情況不一樣,每個人都在成長。因此在這裡面除了寧靜,除了幸福以外,沒有別的。我們可能在想,那應該如何建設,一建設就麻煩。要不要電梯?電梯要國產的還是進口的?外幣匯率怎麼算?那就麻煩起來了。所以這個就問題大了,他不是建設不建設。他沒有那些問題。這個世間好與不好,已經不是重點。那是五塵嘛,五塵不清嘛,你有沒有留意到?非常重要的,在這個世界裡。淨土裡頭只有一個,這個就是我們講的“供養十方諸佛”,每天以供養十方諸佛為第一要務。

  所以你會發現,在淨土的成立,在我們這個世間,他的原始動機,叫原始要義,原型啊,就是指僧團,僧團是淨土的雛形。而我告訴各位這個淨土可以擴大,走入人間,成為人間淨土。這個人間淨土啊,是佛陀的理想與目標。佛陀說要普度眾生,有沒有?要怎麼普度眾生?這個世界要建立人間淨土。

  建立人間淨土的時候啊,彼此和諧。你看他有三個要件,就是:

  整個自然是永續的,是和諧的,用現在的話來講自然生態平衡。

  第二個,人心是寧靜的,安詳的。每個人的心境沒有斗爭,所以這個社會呢是無爭的。

  第三個,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社會之間呢他是祥和的,他是圓融的,沒有爭吵的。

  這個才叫淨土啊,佛陀要普度眾生,那難道他不建設人間淨土嗎?可是他最重要的是從僧團淨土開始。這個各位一定要留意到。淨土的原型是從僧團來的。

  僧團的存在啊,他的最小單位是五個人以上,最小的單位是五個人。那麼他的條件就是六和敬,和敬。他有理和敬,有事和敬。事和敬有六條叫六和敬。理和敬就是理、和同修,大家都同一個理。我們修華嚴的大家在一起都修華嚴。這個叫做理和敬。那理和敬以外,事和敬,事情的事啊,有六條,叫六和敬。就是以和合為宗旨,展開這一切。

  所以這裡面我們看到僧團本來就是一個人間淨土的縮影。那麼從僧眾,就是比丘僧團,比丘尼僧團,一直到比丘、比丘尼僧團,乃至於四眾僧團,就是在家眾加進去。那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僧團,這個都表示僧團淨土逐漸在擴大。

  那我們中國這個僧團淨土擴大得相當不錯。在歷史上,人間淨土我們在展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佛堂,幾乎啊,所以明清時代就叫做“家家阿彌陀,人人觀世音”,或者叫“戶戶觀世音,家家阿彌陀”。這個就表示佛教很普及。人間淨土的情況逐漸起來。那麼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戒律。

  那我們今天可不可以推動這種人間淨土呢?可以,而且非常好推動,這個也就是普賢乘在第四期佛教思想中,他要進行的一個實修工程。我們跟各位講,圓融道裡,盡行壽行菩薩道就是推動人間淨土。

  人間淨土第一個就是要擁有一個健康健全的中心價值觀。而且所要推動的是人人要懂得守法,遵守法律、遵守道德、遵守倫理的這樣一個基本概念。因為戒律本身就是這個,法律、道德、倫理,他是族群公約的條件。透過這些啊,那麼才好進行經營管理。全社會,可以架構起來。這個時候的社會,和諧、安寧、圓融、無爭。這個就是人間社會架構的一個雛形。

  這個後面還展開相當微細的部分,那我們就不講了。

  那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個經文裡頭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淨土的架構。在這樣的淨土裡啊,“十方三世諸如來,所有道場菩薩眾,劫海修行功德相,一切於此林中現”。你看看,一個淨土啊,多少菩薩在修行,多少功德利益都在這一塊。

  這個林,逝多林當時就是一個僧團淨土,逝多林就是僧團淨土。因為有這個僧團淨土在這裡殊勝地展現,所以佛陀的整個境界啊就在這裡出現了。

  我們要想成佛,跟各位講,不難。你有沒有一個地方,恰當的地方,就像結界這樣圍牆一樣圍起來,在這裡面所有的人都遵從這樣的一個方式:理,修一法;事,就是六和敬;理事圓融無礙。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那我們按照這樣的標准來經營,這樣的經營啊,就容易有成就,而且直接就入法界。

  那在這個過程裡,你看十方三世諸如來,所有的生命因素兌現,所有道場菩薩眾,就是你跟眾生相處的時候,那個過程就是道場。“劫海修行功德相”那麼多的事相。而且不是一件兩件,過去現在未來,這叫三世啊。你在各個方面所進行的也都可以這樣兌現了,對不對?“一切於此林中現”全部在這個僧團淨土裡,可以兌現,這是偉大的一項工程。

  各位,您發願嗎?(眾鼓掌)

  我們從經文看過來啊,這個很簡單念過去,很簡單啊,其實他要你做的就是這麼樣一個偉大的工程。我相信很多人可以做,你在生活中都可以去推動。普勸一切眾生遵守法律,遵守道德,對不對?維護倫理。做人要有個樣子,不能強詞奪理。

  今天早上我到醫院去。醫院回來出來,那個前面大家都排隊,車子在排隊啊,等著繳費要出場了。那個車子怎麼搞的會倒退,那部車子倒退啊,撞了這部車,然後他說“你追尾。”我說:“沒說你呢,你還找我。”你看這樣的人心,世界不亂嗎?那還是國家的高級干部!你看看怎麼辦?這個不講道理。這其實很簡單嘛,“對不起,對不起,我沒注意嘛。”車子怎麼打滑向後退的,就一個道歉就好了嘛。那只是一個差錯,不是什麼。人家一定會找你麻煩嗎?他就是不道歉,“怎麼樣你去告啊,是你追尾啊。”你看看,仗勢強詞奪理。這樣的情況,社會絕不和諧。被你撞的人,他一定不高興嘛。不高興,那個怨氣就會留著。那你假如一個道歉,“對不起”一句話就好了。一切誤會一切,人家都能包容。那你為什麼不這樣呢?那個大概啊,是在小地方當高官啊,進到這個大醫院來所以說他有特權啊。特權慣了,他不知道別人的跟他什麼關系。這個就是不當。

  那社會假如不把這道德倫理加以推廣的話,那這種摩擦來講,跟他爭他一定會贏啊,交通警察反正沒在現場嘛。那怎麼你的頭怎麼會撞我的屁股?這一定你追尾嘛。對不對?可你說“車子打滑”他說“沒有啊。我就踩剎車啊,怎麼會打滑,是你來撞我的。”那永遠扯不清,會變成懸案。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老是覺得,守法、道德、倫理非常重要。

  再來就是我們昨天講的,感恩,尊重,包容,珍惜。這種心境你要有,這個就是我們要講的大學上面所要推動的。假如我們不趕快積極推動大學的話,那這個社會因為現代化,西方的這種錯誤的核心價值觀,他會一直腐化我們的人心,讓我們一直墮落。

  現在已經有人預言啊,未來的半個世紀,這地球會毀滅,會進入冰河時代。那時候你要怎麼辦?那就是人心的問題啊,而不是世界的災難。世界的災難是來自人心,人心必須要挽救。所以要推動這人間淨土,成為我們眼前不能再遲疑跟等待著一項重要工程。

  好,這個是從這個偈子裡面,我們看到跟各位談一下。

  這個佛陀的淨土啊,我們總是看到他很美,經文一直講下來,他都很美,而大家不知道,這個美其實在我們人間都能兌現。

  那各位,你在你的家裡就能做到。家裡像個小道場,對不對?就你們幾位,幾只都不靈了,你想全社會能安寧嗎?你們幾個人,你們吵起來像不像幾只動物一樣?所以叫幾只,你都處不來了,那你想在社會上你怎麼跟人家相處?所以家裡這幾個你要想辦法。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最好的辦法就是家庭華藏工程。家庭,你不能每天在一起啊,你一個禮拜要抽一天,家裡幾個人大家就放下身邊的工作,也不做家事也不接電話,大家都坐下來,學習聆聽、欣賞、接納。那彼此父母子女之間啦,就能充分溝通,有哪些誤會不能交談的也都能夠充分溝通,不會有隔閡。我們現在有沖突就是彼此不了解。

  所以這個,我想在這個時代啊,我們物質文明這麼昌盛,用物質文明來協助我們,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擁有一個祥和的社會,我們更能做。假如我們這些物質文明不能導向這個方向,那他將會成為災難。物質文明就是古人所講的,這個“知識能成人也能害人”,“錢就像水一樣,能載舟能覆舟”。這些物質文明也一樣,他能夠給我們很大的利益跟幫助,那也可能害死我們。那我們要被他害嗎?我們要用他呢,還是我們人類對他用了呢?這個就我們自己來做抉擇。

  我想我們推動人間淨土啊,是非常非常有幫助的,而且也非常可用的。

  好,這個,透過這個地方我們把他提供給各位做參考。這個在人類還沒人講過。我仔細地跟各位分析一下。對你意識形態裡的佛法來講可能有很大的沖擊。你可能認為淨土就是你想象的那一種,後面圖畫的那種才叫淨土。我告訴你,當你在這裡是心境烏煙瘴氣的時候,你想那個境界會現前嗎?不可能。但是當你在這個世間非常祥和,大眾相處非常美好,每個人的心裡都很寧靜的時候,那個境界就現前。他不是極樂世界。他就逝多林,逝多林園,他就是僧團的淨土嘛。僧團淨土,僧團也是人建立的。既然僧團那些人可以建立,我們也都能建立。我們為什麼不自己建立?

  所以學佛我們鼓勵各位從家裡你先建設好,家庭淨土。進一步你去擴大,你的生活范圍,你的區域。我們的淨土很快就會連接起來。我們祝福這一天的早日來臨。我們相信到那個時候啊,那“所有道場菩薩眾,劫海修行功德相”有各位的一份。(眾鼓掌)

  好,最後兩句,“普賢大行諸菩薩”。你這樣做的話,就是普賢大行諸菩薩。對不對?在建設淨土的過程裡,奉獻心力的每一位都是普賢大行的各位菩薩。

  “已於剎海具莊嚴”,你已經在這剎海,剎是空間最大單位,劫是時間最大單位,那還加上去啊,那就是多得不得了了。在這麼大的空間裡,你已經具備了種種莊嚴。

  你看,“其數無量等群生”。大家都推動,大家都對眾生進行服務工作,那就是我們講的,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嘛,那不是“其數無量等群生”?你不可能說有哪個人漏掉啊。

  所以人間淨土啊,才是真正普度眾生的一個法門。我們要不要去推動?就看各位你來發心。今天你發的願夠強,你去外面看天空一定很亮。你願不發起來啊,那當然是太陽下山,當然天黑啊。

  “於此林中無不見”,這個就講,這個境界在僧團裡頭看得到。僧團淨土是最小的單位。你把他擴大以後,你看看,所有的淨土通通在這裡頭兌現。所以這個世間怎麼樣,僧團就怎麼樣。那麼僧團的積極、進步,他展現出來,社會也會那麼的良好。

  各位留意到啊,這個是我跟各位講的另外一個。我常講啊,可能你都不注意聽。我說你在這裡修法,在這裡聽經,回家只是黑白修,修修看而已。反正你修了也沒印證,都是自己在家裡嘗試嘗試摸索摸索。告訴你光是這樣子做你下輩子再來的因緣果報,不是王就是天王。你會說“來聽你講經就會這樣嗎?聽別人講經就沒有啊?”跟你講,聽別人講經就沒有。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啊,他怎麼會有?但我是很清楚地告訴你。

  但你知道為什麼會有嗎?你光是這個地方你看,從僧團、到家庭、到社會、到全世界都變成一個淨土。那僧團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好壞啊。所以佛世時代、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為什麼?因為僧團越來越不好嘛。僧團假如現在開始重新改革,再讓他健全起來,他影響社會又影響出去了。這裡面就產生一個問題,僧團是核心。

  今天你來這裡,我教你的是核心的問題,你在核心上去揣摩。那你的生命不是向社會展開,是在歷史的時間進程裡展開。所以當你下輩子再來的時候,那一定是非常良好的一個狀況。

  假如你用佛法想去害人,下輩子你就知道那是什麼災難。因為你是站在核心的地方。你到這裡來聽經,到這裡來學佛,任何,包括剛才講的家庭華藏工程回去嘗試,失敗也好那無所謂,因為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你一定要去嘗試。失敗只是你的一個試驗。那個摸索那個試驗其實就在修行了。你下多少功夫,下輩子就多少福報、多少善根,你跟多少人講你就多少因緣。你不用擔心,這是最核心的問題,不是一般的知識傳授。

  有的人告訴你一些,我不是批評啊,舉個例子你看看。有的人說,你來念一個佛號,有沒有?那個佛號是不是佛法?當然是佛法,但他不能代表整個佛法,他是佛法中的一個東西而已啊。有人給你一個咒語,有沒有?現在有人專門只修一法。什麼准提法啦,什麼大隨求法門啊。這只有一法。台灣還更多,什麼孔雀明王法,就只有一法。那一法當然是佛法,但是他是佛法當中的一個什麼?一個零件而已。可你把那個零件當做一部汽車,那就很好玩了。你就買個電瓶,背在身上,你以為四個輪子啊?那只是一個零件,你把他當做全部,你說你要修到哪裡去嘛?所以他會告訴你下輩子會怎樣,不會啦。因為他都不了解這輩子怎樣,他怎麼知道下輩子怎樣?

  而我們不止這輩子跟你講得很清楚,而告訴你過去現在未來的種種狀況。這是一個核心問題。你在這裡有許多你可以一再琢磨,可以一再地去揣摩,一再地去摸索的東西,太多了。這是他不可思議的地方。這個法門本來展開就相當地多。

  你可能會講:“昨天你那樣講,今天又往這頭講。”昨天講輪胎,今天講電瓶,怎麼會一樣呢?對不對?講輪胎一定要講摩擦力學嘛,是不是?講電瓶一定講電學嘛。講燈光,怎麼樣講光學啊。所以這是不一樣的。你要講引擎動力學就更不一樣了。所以在這個華嚴裡頭,他就像這種狀況,方方面面他都要涉及,他不可能沒有。

  但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他涉及到的是你生命中的核心問題。這是我們一再講的,這是大學,中心價值觀,一直再跟各位強調這個問題。也就是因為這個法門,在無量無邊的法門當中,他有一個中心的指導原則在。我們抓住那個中心指導原則,你展開各方面都很好運用。

  好吧,我們就到這裡告一個段落,休息一下。

  《四十華嚴》第49講(2008年02月27日)B

  好,我們大家再看經文七十五頁,長行文的部分,我們先看一段經文,

  “爾時彼諸菩薩。蒙佛三昧光明照故。一一皆得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大悲門。以得如是大悲門故。攝受利益安樂眾生。即於其身一一毛孔。各出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眾色光明。一一光明。各各化現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菩薩身雲。複出一切世主相似身雲。充滿十方一切法界。普現一切諸眾生前。隨諸眾生身相言音。種種方便教化調伏。令其成熟。”

  我們先看這一段。

  這裡是講到這些菩薩們。我們一講到菩薩就好像跟我們沒關系呵,其實這個菩薩都是指我們自己。因為你不覺,所以跟你沒關系。你只要覺,因為菩薩是指覺醒的生命因素嘛。

  今天至少你能來,就是一個覺。覺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那你覺得不大,但是呢,我想重要比大重要,你所覺悟的是重點的覺悟,那比那個不重點的覺悟啊那來得殊勝。有很多人覺悟到賺錢,有很多賺錢的技巧。有沒有?知道嗎?有很多人他有識人的能力,看人的能力;有的對於數字特別地敏感,他有這種特別的能力。這個都是一種覺醒。但是這些能力跟這些覺醒可能不太重要,可有可無。

  像我的爸爸,他是一個耳朵跟眼睛很厲害的人。他教的學生五六十個人,每人一種樂器一起演奏,演奏完他點名。那個就站起來說“對不起,我高半音。”他再點一個,“對不起,我低半音。”他就那麼多人他聽得到。我只聽到有夠吵而已。他就聽到誰高半音低半音,他就知道。合唱在唱,大家都唱完了,我說“很好很好。”“什麼很好,誰誰誰叫起來,這些人怎麼唱錯?”他厲害,他耳朵非常厲害。那我就不行,基因遺傳也要能得到,沒有的話根本就沒有啦。

  同樣的,我們個人也一樣,像有這些能力,你沒有這些能力並不重要。可是生命因素的覺醒對你的幸福與不幸福可影響之大。而且有錢沒錢無所謂,大家一律平等。不是有錢的人才會覺悟的權力,你要知道啊。

  所以這一點你要知道,你既然來了,你就要去肯定,你是已經覺醒了。

  那麼這些菩薩們,就是包括我們在內。

  “蒙佛三昧光明照故”。“蒙佛”,我們通常解釋是佛的三昧,是吧?不是。是覺悟的三昧,覺悟三昧光,照到你身上。那你有沒有這種感覺?你可能感覺不到,因為你對於光以為是燈光的光。覺悟三昧光是心光,不是燈光,心光。不是星星的星,心光。

  所以當你去留意到,你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有兩種狀況,大概只有兩種狀況,一個是順境一個是逆境。當你在逆境中有一種感覺的時候,你那種感覺,那就是佛光。有沒有?逆境有沒有?走投無路,像沒辦法,有個瓶頸不能突破,突然間“噢,對,就是這樣。”有沒有那種感覺?那就是佛光。你在順境也一樣,順境這樣子不知道對不對?有沒有危險?有沒有風險?當你開始在產生這種感覺的時候,你會說“嗯,我應該要怎麼樣子”人生的順境。你也會“噢,對,還要哪件事情還沒做。”這個就是佛光。這個佛光你沒有訓練,只能叫“佛光普照”。

  佛光普照的意思就是隨機啊。像師父這樣抬頭看看大家,你也會抬頭看看能不能對照。其實這個就叫普照了,這叫隨機,沒有特別特定。

  但是,三昧光,就不一樣了。他是有訓練的。就是從你這邊有訓練,佛光就跟你會對照。就我們講,這邊發射台,你那邊接收台。“佛光普照”是只有發射台沒有接收台。

  那現在佛三昧光不要再特別訓練三昧光,因為他在訓練的過程裡就都有了,所以他只要普照。從佛光普照來講,佛是主動的,他普照,他只要發射嘛。可是佛三昧光的這個部分,是佛光普照以外,你那邊有一個可以跟他接收的,這是不一樣的。所以佛的三昧光對佛來講都只是佛光。對我們來講就是三昧光就很重要了。那是你這邊要訓練的。

  當然佛也有一種特別的狀況,就是跟他因緣相應的,那麼他會起作用。那這個部分都不是作意,都不作意,因此,他沒有所謂作意的部分,他只是隨緣。這個在前邊我們講到啊,入法界以後,性起法界的智力會跟你緣起法界的業力互相激蕩,那個時候就是指那個部分。這個就叫做佛三昧光。但是他的智力起作用是永恆的,就是他的那個發射台的基地發射是永遠的,他不是特別選的。可是你這邊的業力要跟他相應,是你的業力,是你的接收台的問題。對不對?你要留意一下他是有這種區別。

  那麼這樣的情況來講,重點還是在菩薩這邊,不在佛這邊。是不是?有沒有感覺到?所以菩薩這邊的條件具備到哪裡,好像佛的作用跟你就不一樣。你的感覺是說“佛特別眷顧我”,不是。是你的條件已經有所改變,那你跟佛光相應的部分就有所不同。有沒有到海邊曬過太陽?跟煎魚差不多。日光浴,特別是曬一曬,你翻過來曬這邊。因為你角度不同,曬的感覺不一樣。對不對?有曬過的你就知道,沒曬過的就不知道。

  因為人的生活裡,我們基本上在修行的領域裡是講你一直在前進。在你一直往上提升的時候,每個人因為業力不同,他會遭遇到種種的挫折跟困難,這個也各不一樣。當你每一個境界,我們通常講境界,不講挫折困難,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你都會有應變的狀況。

  通常順境的人是比較疲,我們是不是叫比較疲啊?比較懶啊。因為順境嘛。那開車開到很順的路上,你大概就會打瞌睡。因為他很順,你會懶,而會有一種慣性,那會容易疲倦。

  當那路勢很不好,彎來彎去的時候,你會很謹慎,對不對?謹慎的時候你那個時候,其實你是什麼,最高昂的時候,精神狀態會最高昂。因為那個時候只要一疏忽,你就出狀況了。

  所以我們會發現,人在有境界的,這句話很好聽,有境界就是你有狀況的時候,你有狀況的時候,那你就會很投入。所以你也會感覺人生特別精彩。雖然結束以後你會覺得很累,但是在菩提道的提升、過程裡他不會累。這是最大的不同,因為物理現象、生理現象會有疲倦感。可是在真正的菩提道上來講,生命的成長不會有疲倦感,不會有。好,這是物理跟生命上最大的差異。

  我們也希望各位,你來聽經學佛,希望能夠找到你那永不疲倦的法門。大家都很想奮斗,也常常會覺得後繼無力。那我就跟你講,你一定要好好修行。定力一定要修,修定功。不管是禅修的定,或者是念佛,或者那一法門,不要緊,那你訓練那個定力,這定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了定力以後,你的生命能量會無限的這種充電啦。

  那我們告訴各位,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感受那份寧靜,一心不亂或者置心一處。你從來沒去嘗試,按照疑情去摸索。當然這個不摸索三年五年以上的功夫,你是沒有辦法達到的。

  但是當你往那邊走有片刻的寧靜啊,你那個昨天講的,你那個油箱馬上就充滿了。那一個片刻的寧靜啊,用現在的話來講叫瞬間充電。有沒有?現在買電池常常有那瞬間快速充電的嘛。一插很快,幾十分鐘就充好了,不必說一次要充八個鐘頭以上才能用。那種快速充電的情況,在這個摸索上是很重要的,對每一個人來講都有幫助。我們希望你最少先得這樣一個能力。

  但是,你假如經常試驗的話,下輩子你來修行就很快了。你說“我這輩子修不好。”不要緊,下輩子你就比誰都快。因為你已經有摸索過,有經驗過。

  好,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第二句,“一一皆得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大悲門。”

  前面我們跟各位講過,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有三個要件。因為我們從普賢乘的立場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有三個要件。我這個講的跟《起信論》不一樣,《起信論》是講摩诃衍乘。摩诃衍乘,我跟他定義是叫真理,唯一的真理,絕對的真理。那我們一般來講翻成大乘,大乘其實就是真理。他說,菩提心具備三個條件,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

  那我們跟各位定義的這個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就是最高級的菩提心。他也有三個條件,但是跟這三個條件不太一樣。第一個他叫出離心,第二個是大悲心,第三個叫行願心。

  《起信論》講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那我們把直心叫做出離心,大悲心不變,另外改一個叫做行願心。這個有些不同,當然你解釋把他歸類在一起也可以,那我們認為不一樣。大悲心是一個核心。

  從賢首國師在講《華嚴三昧章》的時候,他也是引用《起信論》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但是直心他是指觀法,觀,修止觀的觀,要直心。不要扭扭捏捏,也不要找理由。但這個直心他重點就是我們講的淨識,要到達淨識這個階段才有可能。

  我現在講這個是比較深啊,也比較枯燥,但是你一定要把他弄清楚啊。

  這個直心,直觀啊,你簡單講就是直觀心,他就是要你到達淨識的標准。

  深心,他就是行要深,所以他應該叫行深心,修行的行。這個行深心其實是講定力,也就是止觀的止法。

  所以他直心、深心講起來,合並起來就是止觀二法,二法的用心,止觀二法的用心。

  所以我簡單地講說,他是出離心。出離心是指…因為這兩個面是不一樣的,因為觀法他是指工程面的修行開始線,那個深心是指技術面的修行開始線。換句話說,到這個地方來啊,我們才叫出離心產生。所以,這兩個東西是並在一起的。這個從學理上來講,他是很深層的,比較枯澀的學理鋪墊。

  那大悲心是指對眾生要有大悲心。

  所以這個直心、深心、大悲心,賢首國師在華嚴三昧章裡頭,他各展開十個心。這十個心都有廣大心,三個都有廣大心,三個十心就有三十心啊,那都有廣大心。他後面的解釋是針對,觀如何廣大,行要如何廣大,對眾生要如何廣大。他是這樣的這種區別。

  那我們不詳細跟各位談了。

  第三個就是行願心,行願的重點是在無盡的超越。止於至善,那個目標,從現在來講是遙不可及,那是不可思議的目標。要你發願也是發這個願。

  你不要發願“我最大的願望就是今生能出家。”今生能不能出家,現在就可以。不要發願,現在就可以出家。你就是不想出家。才發願今生最大的願想要出家。想出家現在就可以啊,你為什麼要發那個願?這個不是發願啊,要想出家你絕對可以做得到。你就是不想出家才要發願出家。那個不叫發願,那個是你要去做的事情。

  發願本來是你這輩子你本來就做不到,做得到也不窮盡。就我們講普度眾生,度眾生要度盡眾生,度盡眾生你怎麼度得到?家裡那一個都度不好了,同一個屋檐下那幾個都度不好了,差點被度走了,還講。所以你說要度盡天下蒼生要怎麼度啊,你要發這種願。要斷盡煩惱!一個煩惱都弄得烏煙瘴氣的,還所有的煩惱要斷,眾生無邊煩惱都要斷。自己煩惱都斷不了,還要斷到眾生煩惱去,那你要怎麼斷?這個叫做永無止境的願。

  發這個願你就不會退心。這個不是念給別人聽的,是你在內心深處,最深的地方要走出來,要去實踐要去做的,別人講不清楚的。

  所以我們同修們有個習慣就是“好了別講了,你做就好了。我支持你。”因為有很多東西講不清楚,發自他內心的東西。他要這樣去做,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去利益別人的事,有什麼不好?鼓勵去做。你不要誤會什麼,因為誤會什麼是講不清楚的。他既然是想要跟著觀世音菩薩的願力走下去,那你怎麼講清楚?要跟地藏王菩薩願力走下去,你怎麼講得清楚?這都講不清楚的。那通常我們就不問了,只要他不傷害自己,不傷害眾生,是在做利益眾生的事,我們就隨順,隨喜功德。就是這個原因啊。

  這個是,我們要跟各位談的,阿耨菩提之心三個要件。

  那麼,這個地方他單提大悲門,也就是大悲心。大悲心他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對自己的下手處。

  “我也很想對眾生行大悲願,那怎麼行呢?”眾生一有事你就煩起來了,“那個你自己處理就好”,對不對?“那個你處理就好,”那你的悲心呢?

  我跟各位舉一個例子,你參考看看。父母親啊想把他的人生經驗傳給子女,這是大悲心。子女要接受父母親的人生經驗,這是智慧。各位你想想看,你的子女要聽你講話,那這當然沒問題,這個不叫大悲,這個是應該的。問題是你在教,你子女不聽的時候,那就不是智慧而已啦。你要有悲願,你才有可能,不然對子女,“這個從小就講不聽了,我看算了。我寧願去給把他床給疊了。” 我們歷史上很多。

  為什麼子女不能傳呢?因為不會教。因為父母跟子女之間有一個關鍵,他很容易跳電。什麼跳電呢?因為,你在講什麼,你要做什麼,子女他其實在你不留意的時候,他在旁邊就看得很清楚。

  所以當你生氣的時候,孩子比你自己更早知道你在生氣,你知道嗎?你在高興的時候,孩子比你更早知道你在高興。尤其那個六七歲七八歲的小孩,你去注意看看,他才開始懂事,從哪裡懂?他從父母親的身上懂。所以他對外面的人還不了解,他對父母很了解。

  所以當父母在生氣的時候,你看,孩子都很乖,都在書桌上。當你在高興的時候,他爬到你頭上去啊,因為他知道你很高興,你不會罵他不會打他。當你生氣的時候,他是知道他不乖點,等一下就遭殃。

  換句話說,人性的問題,子女比你自己更了解。所以當你有什麼毛病有什麼缺點的時候,你沒有辦法說他,因為他比你更了解。

  所以告訴各位,凡是子女的事啊,父母只有忏悔。你就一直拜,每一件事情不通,你就一百零八拜。一件事情不通,你就一百零八拜,拜到他喜歡跟你溝通,你那個業才會消,要不然下輩子會再來。

  我們都沒有談過子女的事啊,講到你純屬巧合。這個情節絕對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人家說“情節純屬虛妄,若有雷同,純屬巧合”。我告訴你,這個情節是真的,因為在這個世間,一再普遍地上演這些戲,但是我們一直不在意。因為我們只演給別人看,自己從來沒看過。因為你自己看過,你也忘了。因為你也是七八歲時候看的。

  所以,你看你的父母很清楚,可是你自己不知道。你的一切言行,你的子女看得很清楚。所以當你不知道的時候,這個家庭災難就一再地發生。

  所以,我們為什麼五大議題,把子女列為第一議題!這個子女不是要修理子女啊,透過子女自我反省嘛,去忏悔。這是真的,你要是認為這是內心的痛,那你就好好地忏悔。

  所以我舉這個例子是告訴各位說,這個大悲心的存在,往往不是你自己所能想象,你要發起這大悲心還不容易。因為悲心是針對眾生來的。你能不能夠反觀一下,而更有耐性的,運用智慧去推動,利益他的事,這個才叫做悲心。你只要對他有用,那你可能要犧牲自己。因為你要耐心嘛,去運用智慧,來攝受他,來降伏他。

  那你怎麼辦?沒有智慧,你只有用時間啦。用時間你就只有拜忏,因為你不能用大腦,你一啟動大腦,你就上當。因為他比你更清楚,知道嗎?尤其是子女這個問題,你一啟動大腦,他就知道啦。你不啟動大腦,怎麼辦?你就拜忏啦。因為他會在後面監督你,比你更清楚,那你下一步要怎麼樣,他都很清楚啊。

  所以,悲啊,大悲的悲啊,是運用大智慧,去降伏最難降伏的眾生。而這裡面不是你大腦想象得到的。因此你只能夠說,我怎麼運用大智慧?什麼叫大智慧?只有帶這個疑情。那在早期,你只有一直拜忏,拜忏以後一百零八拜,一百零八拜一直拜,你就改變自己。你怎麼改,你也不知道。

  但是你要記得啊,針對那個事相,那個事相出現啊,那叫業相,業相現前我馬上拜,針對那業相去拜。你要是沒有業相啊,莫名其妙地拜,不起作用,那只是增加福報而已。針對業相去拜一百零八拜。當他一再出現,你就一再地拜。一段時間你就發現,不可思議的情況發生了。因為你已經改變,而你不知道,外在的環境會先改變。這個就是佛法不可思議。

  所以大悲的東西真的,大悲心是利益自己,不是利益別人,真的大悲心啦!

  所以在最後《十大願王》那邊,講那大悲心。沒有大悲心,不能成就。因為以“大悲水澆灌菩提樹”啊,有沒有?那菩提樹才能夠活下去啊,所以“諸佛菩薩為智慧華果”,眾生才是樹根啊。有沒有?眾生是樹根,那你就要用大悲水澆眾生。才會成就諸佛菩薩的智慧花果。關鍵就在這裡。

  所以,大悲心是我們自己的一種本質,你要經常運用,經常去歷練。什麼叫做大悲心?而他到最後真正的是利益你自己,“若無眾生諸佛菩薩不能成正果”,有沒有?這個很清楚啊。

  所以他下面講,“以得如是大悲門故。攝受利益安樂眾生”。

  這個眾生你要記得啊,眾生不是別人,眾生包括自己。所以我們說不傷害眾生,就是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別人,眾生是包括我們自己的。腦筋不要去想太多。

  那佛怎麼割他的肉,喂鴿子呢?是不是傷害自己啊?那個叫做意識形態。他在為眾生的時候,是沒有自己的,無我他才能割肉。你能割嗎?

  我這裡長一個包包,想用針把它刺一個洞,刺了三天,刺不進去啊。奇怪怎麼又很用力了,怎麼扎不進去?手到那裡就停住了。你想要再扎進去,扎不進去啦。你在怕什麼?我不知道。你說你不怕嗎?我就拿針想要把它扎進去,怎麼會怕呢?可到那裡就自然Stop,“S、T、O、P”就出現了。不為什麼。這才是小小的,明知嘛,你都做不下去了。你說你割塊肉給鴿子吃,你說救人還差不多,就鴿子干嘛?不是,你有我就做不到。

  我跟各位舉個例子,來果禅師有沒有?認得嗎?來果禅師。三四十年代,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時候,跟虛雲老和尚一樣的大成就者。他當時還沒出家,應該還沒出家。他爸爸得病,醫生說吃肝會好。他在想沒錢買肝啊,就到廚房去拿把菜刀,自己就把他割開了,就割了一塊肝給他爸爸吃,然後褲子拿起來就綁起來,也沒消毒,也沒縫針。你回去你自己割割看。你絕對不能割,為什麼?因為你腦子裡面裝的太多復雜的東西。

  因為他很單純,他古人啊,他孝順父母,醫生說這樣子可以啊,沒錢買,就自己的割給爸爸吃。他很單純。所以他不會感染,因為他沒有感染那個東西,生命因素裡沒那個東西。

  你呀,很抱歉,你太多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有太多的雜訊在,你知道嗎?所以雜訊使你不得不去感染。就關鍵就在這裡!你不要有那麼多,現代知識給你很多那叫科學,其實你腦筋裡面都是那些雜訊啊。還沒開始,你就病倒了。那時代他們沒有。他就是這個樣子。你現在像看演戲,假如要拍成電影啦,你都認為不可思議了。不是,那是真的。沒什麼不可思議的,他就那麼單純嘛。

  但你現在不行,為什麼呢?因為那是無我,他只想到爸爸。爸爸的身體,爸爸身體要緊啊,那我割塊肉給他,就這樣而已嘛。所以他要是這輩子再來,肝移植他一定成功,有人會捐肝給他。

  那我們想太多了,都不行。就算肝移植,現在的醫學啊,你也會相互排斥,不能用。因為你沒有福報嘛,人家前輩子已經修了那福報,這輩子隨便割個肝給他都可以用。那你不行啊,這就是無我的現象。

  我們有太多的知識。知識、訊息太復雜以後啊,你都污染了,你無法無我。所以知識越多,人是越麻煩,如何克服,就是自己來。

  好,我們看下面的經文。

  “即於其身一一毛孔。各出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眾色光明。一一光明。各各化現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菩薩身雲。”

  這個地方講“身”,這個“身”是“菩薩身”。菩薩受這佛的三昧光明照顧,他開始起作用,他的“身”因為大悲的關系,開始起作用。

  每一“毛孔”,毛孔是講最微細的空間單位。

  “佛剎極微塵數眾色光明”,這個是指量大。“眾色”是各種顏色。“光明”就是光線,光線通常我們講就是智慧的妙用。換句話說,他以這種大慈悲故,所以在任何小細節的地方,他都能夠運用大智慧的作用。

  “一一光明,各各化現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菩薩身雲。”有沒有?都化現出來。就是他可以用各種媒介來利益,來完成。

  這個經文你要會解讀下來。你就會看跟你的生活完全有關。你要不會解讀,那就像《封神榜》一樣,對不對?跟你完全無關哪。那跟電影情節一樣。

  第一個是“菩薩身雲“。

  第二個“複出一切世主相似身雲。充滿十方一切法界普現一切諸眾生前。隨諸眾生身相言音。種種方便教化調伏。令其成熟。”

  他這個地方講啊,示現菩薩身雲,或者世主的相似身雲,充滿法界到眾生前。

  各位知道,菩薩要教化眾生是在人間教化,所以呢,除非他示現他本身的狀況。那麼這個“菩薩身雲”就是,我們現在講叫示現做宗教師相,或者示現做教師相,教師就是老師啊。不過這個老師跟現在老師不一樣。現在的宗教師是職業化。這個,現在的老師啊,是量產化的,教學生是講量的,越多越好。這個是西方,希伯來思想的一種產物。這是不對的。

  他這裡講的是我們中國式的。老師跟宗教師,他的身份跟地位是非常殊勝的。各位可能不知道,那狀元,考了狀元,考狀元知道嗎?在這裡轉過去,國子監那裡。那考了狀元獨占鳌頭,是全國第一了。這個人要回家鄉去啊,那麼要謝師。謝師謝哪個?就是他私塾的那個老師啊。那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國民學校的那個啟蒙老師。老師有那麼崇高的地位。

  現在,誰成功誰會請那個老師出來?因為已經量產化了,所有的學生都是量產。而學生對老師也沒有那個恩、也沒有那個德的感受。老師給學生的不是知識,是恩、德,你要留意到是在這個地方。那我們現在跟老師所學的,乃至宗教師所學的都是知識,這是不對的。

  所以這兩個在這個地方來講,叫做“菩薩身雲”。其他一切就是“世主相似身雲”。世主就是世間主,就是各行各業的領袖。“相似身雲”就是除了領袖以外一般的行業行規,不一定當老總。也不一定當老總,可能當個經理,經理就相似了,當個主任,當個小主管,這個叫做相似身雲。

  “充滿十方一切法界普現一切諸眾生前。”在一切眾生前面。因為眾生是最基層的,那麼這個從菩薩到世主,就比較中間的,菩薩是屬於高階的,那世主是中階的,那再來就是最基層的這些眾生。

  “隨諸眾生身相言音。”跟著眾生一樣,運用什麼?言音就是愛語。那麼示現出來跟你一樣,就是同事。所以他用的就是同事、愛語、利行,這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佛教在世間絕對是用人的方法度人,不用非人的方法來度眾生。假如有人跟你講的不是用人的方法,而是用那一些奇奇怪怪的,那就是非佛法。法律准不准許,我們不管,但是佛教一定告訴你,佛教一定用人的方法度眾生。所以他不會懸疑。他不會用那種你聽不懂看不到的。

  “你做一下我看看,我看看,恩,有有有,我通了,我通了,我知道。”有沒有?那叫神經啊。你怎麼不能用講的呢?你裝神弄鬼的,那不是佛法。這都邪魔外道。法律准許我們就不管,但是佛法一定告訴你,他用你所能接受的方法。

  所以佛法教你的法門,你也一定、絕對能修,能學。但是假如有那個人教你那個法,“我告訴你,你晚上到我這兒,我給你點一下你就通了。”“我早上幾點怎麼樣,到哪裡我給你弄一下你就通了。”沒有那個法。那個不是佛法。

  佛法絕對是你日常生活中,你理性能夠理解,然後透過那個理解,可以到達不可理解的地方。而他一定需要一段時間。假如沒有時間,馬上就可以怎樣,絕對不是佛法。

  所以他一定透過布施。布施就是給眾生一個利益。我們講叫精神糧食的布施。這樣比較清楚。一個布施一個愛語,利行,對你有利的這種狀況,大概就是這兩三種。而他自己本身跟你要同事。同事,現在我們公司那個同事那兩個字。這個同事其實講就是跟你同樣的狀況,很接近,很貼近。他不會弄成高高在上,跟你之間有一種神秘的關系存在,不是。人很奇怪,太接近太平凡的,你又不相信,你要那種高高在上的,你琢磨不到的。那個他好裝神弄鬼啊。你要知道,當你在期望那種狀況的時候,你是很容易被騙。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學佛信佛絕對不要狂,狂啊,狂熱啊,把那個你所跟隨的這些大德啊,給偶像化,給神格化,這個是我們絕對禁止的。所以我們說禁止造神運動。你不要去造一個神出來,把那大德扛到轎子裡面,在那邊裝神弄鬼啊。這個不對。

  而這個時候人心在迷茫的時候,最怕的是這種狀況。

  那各位你有沒有?我們很多朋友們,都有那一種造神、偶像崇拜、裝神弄鬼的狀態。我們不歡迎,絕對不歡迎。你不要把自己弄成神秘兮兮的,也把對象弄得神秘兮兮的,這個都不是佛法。

  這部分我都跟各位交代很清楚啊,你要在造神運動啊,我們絕不接受。那我也希望各位,你也不要迷信,也不要去造神,也不要偶像崇拜。這個你一定要弄清楚,這個部分。

  好,下面講的就是他的方法。

  “種種方便教化調伏。令其成熟。”

  佛在種種方便教化眾生的時候,有一個東西不用,就是神通。

  有一個很有名的我們每年辦齋僧都要請他來的,叫做賓頭盧頗羅墮尊者,通常叫長眉羅漢。他就是在佛的時代裡,大家在僧團。剛才講的,僧團是一個僧團淨土,在淨土裡大家都在精進。

  那個時候有一天,外道他們有神通啊,來就把所有阿羅漢的缽,吃飯的那個碗啊,把他收起來了。現在講好聽叫收起來了,因為講文雅一點,要不然其實就是把他偷走了。偷走了大家吃飯沒缽了。沒缽,在哪裡?他把它掛在那個上面,屋頂上。

  佛規定說不能用神通。然後大家沒飯吃啊,就看缽在屋頂上怎麼辦?他就生氣啊,他伸手去就把他拿下來。就變成一個長臂,臂很長啊,去把缽拿下來大家吃飯。

  那這個就犯戒了,佛制的戒嘛,阿羅漢不能用神通啊,他用神通了。用了神通以後,這些外道就跑去跟佛講:“你看,你們那個弟子用神通。你說不用神通,他怎麼用神通?”

  那佛說:“噢,他用神通哦,用神通就要接受處罰。”因此就規定他不准入滅。不准入滅,知道嗎?就是不准死啊。不准死就麻煩了。阿羅漢可死可不死啊,佛就規定他不准死,“以後有人請吃飯你就要代表我去”。知道嗎?“有人請吃,齋僧,就是請出家人吃飯的時候,那你一定要去。”

  所以,你看公案裡面有很多。人只要齋僧,請出家人吃飯,一百人以下。他有沒有來?你看那供佛的桌子下方有一盆這種花,不是那種花,插花的花,放著。假如他有來,有到現場來吃飯的話,那個花三個月不會凋謝,三個月不會凋謝。所以很多人在請吃飯,看他有沒有來,你就看那個花謝不謝。因為這種花三天就凋謝了。剪下來的花不是很快就謝掉嗎?他花就不謝。

  因此我們漢傳佛教很喜歡請師父吃飯,齋僧。我們現在這個不叫吃飯,這個叫做勞師動眾。

  他們請吃飯當然有很多儀式,供養啊等等。在印度這個供養更多。我們傳統的請師父吃飯,供養也很多。齋僧的時候那會有大批的布,布料,現在叫現金。供養以後師父帶回道場去,道場的人每個人都可以分享,不是每個師父都來,道場不可能每個師父都來。他是派兩個代表來。你一堆送給他,他就帶回去。那麼請一百個人,這個城裡所有的道場都請,每個寺院派幾個代表來。在家裡吃,吃到一百個,一百個人坐滿。然後呢,東西要分給每個道場,是這樣的。

  齋僧是很隆重的一個儀式,也是以往這些大官或者富翁、成功的企業家,在護持三寶的一個做法。

  在種種方便當中,不用神通。他用了神通那他就被處分了,不能入滅。所以他也很忙碌。現在世界各地到處在齋僧。

  我們一年就辦一次,今年是八月二號,齋僧大請客。那去年我們有兩三千人,兩三千個出家眾來吃飯,那個有個報紙的記者去幫我們錄影下來。他說奇跡,所以我們是台灣去年十大新聞中的第五條。他的奇跡是說,兩三千個出家人吃飯鴉雀無聲,比軍隊裡的吃飯更安靜。這個就是奇跡啊。現在假如各位一起吃飯,你就會知道,那個燈大概會快掉下來了,叫做鬧哄哄。別人也有辦,他們辦的比我們大,四五千個,但是亂糟糟的。我們是絕不亂,非常寧靜。他就在探討為什麼會那麼靜?為什麼會那麼靜,那叫法會的殊勝。

  所以種種方便。但是你記得,什麼方便就是不用神通。這是佛教的根本。他有沒有神通?有。但是有神通他示現給你看,也不講明。

  那,我們現在很多人常常用神通度眾生,告訴各位,那不當。常常聽同修們在講,某某大德,某某誰怎麼樣子用神通度眾生。告訴你,通通錯,你會迷上去通通錯。要是你有智慧你看得到,你也知道說“噢,他怎麼樣。”也就這樣子而已,你不會迷上去。你會迷上去的本身,就是不當。他絕對沒有神通。真有神通的人不會用神通。

  我跟各位講,真有神通的人不用神通,因為神通真的很不值錢。我跟各位講一個例子。有兩個師兄弟,師父走了以後就分手了,三十年後再見面。

  那個師兄就問師弟:“那,你到底學了什麼?”

  “我就師父教的就會《普們品》。”

  “《普門品》?三十年才只有《普門品》?”就很不屑。那就問說…他們是在渡船的渡口上面遇到。

  那師弟就問師兄說:“那師兄,你會怎樣?”

  他說:“你看。”他就從路邊拔了一個樹葉,丟在河面上,“啪”他跳上去,就一葦過江,他一葉過江。然後就在對岸等著。

  他就在這邊等著船夫啊渡他過去。渡了以後算錢給他:“多少錢?”

  “兩毛二”。

  然後上岸。

  師兄說:“你看怎麼樣?”

  他說:“很不錯。你練多久?”

  他說:“我練三十年。”

  “三十年!?噢,三十年功夫,我只要兩毛二。”

  三十年功夫他只要兩毛二。你覺得夠嗎?有用嗎?(眾笑,鼓掌)

  那師兄很生氣啊:“那你到底會什麼?”

  “我只會誦《普門品》。”

  “誦了給我聽。”師兄命令當然要誦啊。

  “我要誦經要擺案子。”就要擺桌子啊。當他在布案子的時候,開始天上,太陽不見了,烏雲過來了。他開始誦經的時候,那個就像下雨一樣,沒有下雨啊,但他的附近就很涼快。三十年他就只會這個。而且他絕對恭敬地持誦。誦經之前焚香,這儀式一定做。那我們現在,通通簡略了。簡略了你就沒瑞相。

  他就誦完了。誦完結束了,在禮佛三拜的時候,那雲就退開了。要不要什麼神通?那沒有神通。他說“我就只會誦經啊,那外面那個跟我無關。”

  你要是認為說“我誦《普門品》就要這樣子啊。”那你完了,因為你誦《普門品》在招雲嘛。對不對?他不是招雲,他只誦《普門品》。那個祥雲布現,那不是他要的。知道嗎?他只是不小心,因為師兄在這裡吆喝,所以護法現個祥雲給師兄看而已,不是他的功夫。他不是修這個功夫。因為他有在修法,所以他有護法。師兄對他,他又不能怎樣,但是護法會示現。但不是他要叫護法做的,也不是他呼風雲雨的,呼風喚雨的,不是啊。

  各位要知道,真修行,是這一個樣子而已,就是修行啊。你說“噢!他這樣也有神通。”他不是神通,他那只是護法,教導他師兄。因為他師兄弟同一個師父嘛。你要看到護法還是具體存在的,不是沒有的。

  這是我們自己在學佛的時候,你一定要注意。經文講到這裡啊,大家都以為開始在用神通了,因為有方便教化。方便不用神通。你要留意到。這些境界這些狀況,我們要堅持,我們不否認有神通這種東西,我們也不否認說佛法修行會出現神通。但是我們不是為神通而修的,你要弄清楚。所以我們平常也不用神通。

  因為你不用,那護法在旁邊護法就知道。該什麼時候現什麼相,護法會去處理,那都不是我們修的。你只要好好修法,護法自然就會展現。這個是佛法中講修行,講生命改造的過程裡,那不可思議的狀況。那不可思議也不是我們所要的。你只要改造生命。你只要去想,怎麼讓我的生命到達止於至善的目標,這樣就好了,這個就是我們修法的一個狀況。

  我們希望每個同修啊,都能夠在這裡獲得真正的利益。

 

上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50講
下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48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