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51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51講(2008年2月29日)A

  好,今天我們請掀開經文看第77頁最後一行。我們念一段經文,大家對對地方:

  所謂或往梵王宮。或往帝釋宮。或時往詣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閻摩羅界諸王宮中。或往畜生餓鬼地獄之所住處。以平等大悲。平等大願。平等智慧。平等三昧。教化攝取。而調伏之。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裡提到這些菩薩們,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因素要是真正發起以後,那在天龍八部乃至三惡道中啊,你是平等相待的。那麼這裡面呢,我們用大腦運作,會覺得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是因為你用識性,無明在起作用。因為用識性的時候它一定有分別,你會覺得不可能不分別。地獄餓鬼你怎麼樣子去跟他平等。理論上講平等,大家也都很心儀,心裡很向往,可是事實上你根本做不到。

  我記得小時候,那住的地方有一條蛇。蛇一跑出來,那你會怎麼反應你知道嗎?平等吧?假如跑出一只兔子啊,你會很平等,對不對?跑出一條蛇啊,我告訴你絕不平等,絕不平等。全村總動員呢,就是要抓那條蛇。它怎麼跑啊你就想辦法要把它抓住。你說不平等嗎?是絕不平等啊。蛇跑出來,它也是一個生命啦,對不對?它有生存的權利吧?那全村總動員,非得抓到它,扒了它的皮不可。為什麼?這是眾生心性。因為你的識性在起作用。每個人都怕蛇,一講到蛇這個字就毛骨悚然。為什麼這種情況?因為你的無明在起作用。

  但是呢,當你生命因素覺醒的時候,那個覺醒的生命因素他是普遍的,他只是認識到存在,他沒有相上的差別。所以這一點是,你用大腦所做不到的。在理性上,純理論你是可以平等的,假如是可以。境界一來,你就不一樣。蚊子跟我們也平等吧?蚊子叮到你的時候,我看你平等不平等,對不對?尤其是流感的時候啊,你看到蚊子恨不得給它碎屍萬段。雖然沒辦法萬段,你還是要把它除掉。為什麼?因為你在識性分別上它是絕對不平等,因為相上它不平等。即使經文這樣寫,你也看到相上有種種的不同,對不對?

  所以你要留意到,只要現相都是有為法。他相有種種的不同,他是基本上存在的。可是從生命的本質來看的時候,他是平等的,他只是存在而已。我們必須認識這個存在。

  那我們在學佛啊,最重要的也是開發你對那個本質的一種體驗跟感受。這樣講,大家一定也很樂意。可是你要知道你要怎麼訓練,我們對本質、本體的這種認知呢?那我想我跟各位一樣,一直要想一個方法,要各位很容易能夠進入。

  那我有一個感覺,給各位做參考看看。你要訓練呢,我們的智慧…我常講智慧跟聰明不一樣,智慧是一種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那個生命的存在呀,就是那個本質那個本體。而這個本體要怎麼樣培養?這個是所有的,所有有心的佛弟子呀,遇到這個問題就無奈,一講到這裡就停止了,沒辦法再前進了。不過我想用一個現代的語言,你應該很容易可以了解,你也同樣無奈。

  要培養你一種審美的能力。美,美這個東西呀你感受得到嗎?留意看看,一幅畫給你,你看得到它的美嗎?那美在哪裡?審美有一個地方,你可以去認知的。你不要經過專業訓練,專業訓練又變成知識了。

  就昨天我們舉的例子,那月光照到你床前來,你感受得到美嗎?沒有啦。但是一讀誦“床前明月光”啊,哈,就美起來了。那個寫的人啊,他能審美,能夠觀察到美的存在。我們怎麼看不到那個美的存在呢?同樣,我們的床前都有月光,我們就看不到。他看到的是什麼?“疑是地上霜”。

  我們,那就這樣了,那就這樣一片白白,一片黑暗當中有一塊白白的,那就這樣,那翻個身,上個洗手間回來,棉被一拉又睡了。對不對?這個就是你缺乏生命感。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說,在家裡呀,是最好培養的時候。你跟家人有沒有談過這指甲裂了,指甲,非常小的事。那你跟家人有沒有討論過頭發分叉了、粗了,有沒有討論過?沒有。到美容院去就好了。不是,你在跟家人在談論的時候,這就在分享,一種天倫之樂,是最美的,最美的。

  昨天跟各位講說,我們在看西方人畫靜物。有沒有?畫畫裡頭。西方不是很多靜物嗎?對不對?我們中國的靜物,那比他多了。盆栽可以畫啊,對不對?那個筷子可以畫、碗可以畫,哎喲,那西方根本都沒有啊。可是,我好像還沒看過有人畫靜物啊,畫出我們餐桌上的那些美呀,沒有啊。我們的美都太玄了,一定要山水畫、一定要花鳥畫、一定要仕女畫。我們難道不能嗎?這個靈芝不美嗎?你看得到嗎?有嗎?哎喲,原來這裡有靈芝。你眼睛都看哪裡去了?

  我們有好多很美的東西,但是你沒感受到。為什麼沒有感受到?因為你缺乏審美的能力。美不在哪裡,你看得到老祖母的美嗎?老祖母有什麼好美的?你看得到她臉上皺紋是個智慧嗎?這就是關鍵啦!你要培養這個能力!

  這個審美的能力啊,是一種靈性。審美把它轉換過來,用我們佛法中專有的名詞,那很多。這個佛法很麻煩,他就是不用世俗的語言,他用他專有的語言。那個語言在不同的時代都可以诠釋,有不同時代的語言可以诠釋。可是因為你把它意識形態化,變成一種非常莫名其妙的概念,那你就進不了那個領域裡。在佛法的術語裡叫什麼?你日常有的,你常有的,你常用的,觀照,就是審美呀。你去留意看看。

  而觀照的訓練呢,就叫禅觀。聽到這個詞啊,你就開始飛到雲端去了,你不會回到餐桌上來了。好像要禅觀就一定要在雲端的樣子,要在天外天的地方去禅觀。你弄錯了!禅觀是一道訓練沒有錯,但是你在接受禅觀訓練的時候又意識形態了,所以你永遠沒有辦法禅觀。觀,你又把它解釋成觀想。想,是妄想。禅觀不是妄想。那怎麼辦呢?那一連串的問題又來了。

  大家進入佛門,所要學的是這一套,結果呢,這些都被你含糊籠統的概念罩住了。這一種含糊籠統的罩門把你罩住以後啊,那你學佛都一塌糊塗,一塌糊塗。大家都很認真,我肯定大家都很認真,到那個重點的時候呢,你又把它糊過去了,所以你永遠進不去,永遠進不去。金鐘罩啊,把你罩住了,你永遠都在罩外,不能入門,不能入門。佛法講入流啊,現在講上路啊,上道。你要怎麼上道?那你要先破解這些。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佛法中很多詞匯,那叫名相,你一定要想辦法去克服它。克服很多,然後你會發現,有一組,那一組啊,你能通達,那佛法的密碼你就解開了,你就解開了。否則啊,這一套,你沒有一套自己的東西,你學佛永遠在皮毛。頂多你是個學者,對佛教的知識、名相懂很多,但是懂的都皮毛,你都不能入味。

  我常形容這種情況,我不是瞧不起,實在也是沒辦法,這叫做芹菜沾醬油啊,哦,好像有味道,根本粘不住,有沒有?回去試試看,你買個芹菜炒一炒,然後去沾醬油看看,有沒有粘到?有粘到啊,粘了根本不入味,不入味。那你要入味,一定。這是很簡單的。

  名詞那麼多,你懂學佛,佛是什麼?你從你自己的來定義嘛。你受戒、戒是什麼?你皈依、皈依是什麼?這是很簡單的啊,你常用的,可是你根本就不懂!皈依跟受洗一樣不一樣?你搞清楚啊。受戒是什麼?對不對?師父、師父是什麼?你就只會叫“師父”。叫了半天:“哎,師父,我這樣叫你,不知道好意思不好意思?”哎,那你叫、都叫了,不好意思又怎麼辦呢?為什麼?因為我們對這些詞匯啊,都只有硬、硬,很強硬地接受它而已,你不了解它。

  那再進一步,佛性是什麼?如來是什麼?有沒有?含糊籠統。所以古人說“含糊佛性,籠統如來”,含糊籠統的佛性如來。那你怎麼會了解佛法是什麼呢?

  所以形式上,我們是個佛弟子,實質上我們還是個外道。說外道啊,不好聽啊,還沒入門哪,還沒進到佛門中呢。要進入佛門中啊,你最簡單的方法是把這些名相弄清楚。你在參訪各地啊,那一定要先把名相弄清楚。這是最簡單的一個方法。

  那麼談到這些東西啊,它其實很深入啦。我要跟各位談的是,你對真實生命的了解,你可以透過審美。這是一種訓練,美的訓練。我們常遇到朋友們喝茶,“哇,好喝。”別人泡的茶都好喝。你試問怎麼個好法?你講的出來嗎?或者只是應酬說“好。好。”你想想看。

  那麼,你這一輩子當中,講的幾句真心話?大概講的都是假話。好,怎麼好?講得出來嗎?美,怎麼美?講得出來嗎?這幅畫很美,怎麼美?因為天價,所以很美。我看跟你一點關系都沒有,你只是從數字上來看它很美。數字上看的不算,是你自己要能夠認可。

  有個朋友,有個同修啊,有一天他打電話問我:“你有沒有看到我一個杯子?”

  我說:“什麼杯子?”

  他說:“那天,記得嗎,我們在哪裡,我帶了一個我自己的杯子在那邊那喝茶。”

  我說:“有啊,你不是說那是你最喜歡的嘛。”

  一個杯子他最喜歡的。那麼那一天呢,他找不到他的杯子,他擔心說是不是那天我們在哪裡,因為我們去踏青的時候在外邊喝茶,他忘了,是不是忘了沒帶回去。

  我說:“沒有,那一套家當都是你自己帶的,那個杯子應該你收回去了。”我的意思是說,他對於喝茶的一個杯子為什麼那麼執著?

  他說:“那個杯子太美了。”

  就我們來看,也差不多差不多嘛。對不對?有什麼多美?一個杯子能夠美到哪裡去呀?但他就特別喜愛。那杯子呢,他還從日本,他到日本去呀,不知道怎麼去逛逛逛,找到了那麼一個特別他喜愛的。他不管從各個角度、或者它結構各個方面,就是這個他喜歡,其它他都不喜歡。他是看得太多了,然後就僅止於此這麼一個。哈,很抱歉,那個杯子是景德鎮出品的。但他就特別喜歡,他會欣賞,所以他會相應。而那一個是,真的他愛不釋手。

  但是其他人呢,有沒有這樣的?一個物品是你忠心喜愛的,那就是美啊,那就是美啊。你有嗎?想想看。

  一個具備審美能力的人,他一定有他的一種特別的性格。就像我們一個具有禅觀能力的人,他也有他特別的性格,因為他會激發出他那一種真正的生命因素的性格出來。那假如沒有的話,我們的性格啊可能都是情緒,一種脾氣。對不對?你留意看看。

  透過審美,不一定什麼藝術品,當然對藝術的這種欣賞是審美呀,那你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審美的。那你必須自己去培養,自己要培養這種能力。缺乏審美能力的人,要進行禅觀的訓練大概都很困難,因為他的基礎工程還是要從生活中來。

  所以我常勸各位,你要從生活中訓練,尤其家人。你要開發對他的欣賞,欣賞是審美的第一個能力、第一個條件嘛。所以我們在華藏工程裡要求各位說,你要去培養那種聆聽、欣賞跟接納的能力。這不是生活中的一般狀況,這是禅修的前行准備資糧道。因為你要禅觀你就必須要能欣賞啊。

  那麼這個欣賞的時候它有一個要領,就是你要先止住妄想。喝茶拿起來,“茶好喝嗎?”“等一下,我看,色,哦;香,哦;味,哦,色香味具足,所以這茶好。”我看那都是知識,那都是知識。你要能夠品嘗,這個問題。這叫品嘗啊,不是指喝茶。

  所以任何東西都一樣,一種直覺,一種直觀的能力要有。對於每一個學佛人來講,這是很重要的。當然不是叫你廣泛地、無所不有的去嘗試,那你也沒那種精力。我們不是要求各位做世間的這種五欲六塵的那種享受,不是。是當你五塵境界來的時候,你如何欣賞它?然後呢,能夠不執著它。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哦,不是叫你欣賞就叫你執著上去呀,這是不一樣的。你懂得欣賞嗎?你有沒有這種生命的能力?感受這種生命的能力,有沒有?因為這是智慧的起點,而在佛法中修行訓練呢,這是很重要的一塊。沒有這一塊你這個生命的觀、生命觀境啊,你沒有辦法現前。

  所以很多行者,不管是禅修、密法,常常有什麼境界,一大堆境界。那都是幻境、幻想,虛幻的境界,不是真實的境界。真實的境界呀,是透過訓練以後你能掌握得到的,那才叫生命觀境。現在你的,不叫生命觀境,是你掌握不到的。尤其進入禅定以後,那禅定境界都不是你生活中的境界了,那天上的境界嘛。禅定是色界天的境界,那怎麼算呢?

  各位這個要留意呀,你不要看這經文這樣過來,這經文過來是很簡單啦。他是在另一個層面裡頭的境界,這些都是等覺菩薩的境界。所以我們才一再地跟各位講,要開發生命這一塊。而這一塊呢,在禅觀裡是屬於高級禅觀,不是初級禅觀。

  初級禅觀呢,是在訓練你止住妄想,乃至於我們講參禅金三角的三個條件你要具備,然後才能進入啊中級禅觀;中級禅觀就佛教所特有的,叫橫出三界。你可以看到念頭是怎麼形成的,變成你今天的概念,那就是我們講“住”的修行范圍。那麼到高級禅觀呢,是法身大士的部分了。那是破無明以後的法身大士領域。

  那這裡講的是高級禅觀的部分。因為他在那個禅觀的境界裡,所以呢,對於這些三惡道,我們叫他叫做通稱啦,地獄、餓鬼、畜生。畜生你看過嗎?你看過嗎?我們所看到的畜生、你現在腦袋裡頭的畜生都很少。你有沒有看過那小毛毛蟲,有沒有?那小蟲,百足蟲啊,看到它怎麼辦?當它,你吃飯的時候,或吃蛋糕,它從蛋糕爬過去的時候,你怎麼辦?你說,你會再吃嗎?我看你除了雞皮疙瘩以外,就不知道跑哪裡去了。吃

  飯,各位大概還沒經驗,應該年紀大一點的人有啊。我當時在當兵的時候,第一個月都不知道,飯一直吃,一直吃,反正有的吃就好了。到第二個月啊已經適應了,在吃飯的時候:“嗯?怎麼有這個?”就開始挑,米蟲啊,被煮了,已經壓扁了。一直挑、挑、挑到完,那碗裡已經沒有了。

  挑完了之後,班長在旁邊一看:“你干什麼?”

  哼哼,開始雞皮疙瘩哦。他把它抓起來放到碗裡:“吃下去!你已經吃一個月都不怕了,怎麼還挑出來?”

  吃一個月都不怕,你都沒看到。現在看到了,然後叫你吃下去,肚子裡差不多統統都要吐出來。

  那就是畜生啊!你說平等嗎?從分別相來看,一定是有區別的,本體上它是一樣的。當你不留意的時候,你看它都一樣;可當你留意到啊,它就不一樣,這是從相上看。那你要進本體以後,就沒有這些了,就沒有這些。那我們就進不了本體嘛。你要能進本體的時候,這些根本就不存在,那就不生不滅了,不增不減啦。你不進本體呀,它就是有區別,就是有區別。

  所以我們在講“體相用”、“體相用”啊,你一定要進本體。那相上呢,那就隨著你世間的因緣福報,跟你的習氣呀、跟你的習氣。

  好,這個地方我們看到了,這是第一個要跟各位談的。

  第二個要跟各位談的是,是你有了本體以後,能夠進入本體以後,就隨著你的智慧、方便、教化攝取而調服之。

  那我們有很多同修啊,也發廣大願要度眾生。可是呢,眾生不服你,不服啊。那這個時候,問題就產生了。你說:“我要度眾生啊,不能夠遺落這個眾生。”

  你就硬要去度他,結果你就滿頭包。要你說算了吧,放下吧。

  你說“不,不捨一眾生。”不捨一眾生,那滿頭包多幾個。所以就看到“無見頂相”了哦!不是。這個時候你要發個願,這個,“我一定要透過智慧的增長才能夠攝受而調服嘛”。現在你沒智慧,你連攝受他都沒辦法攝受,怎麼教化他呢?所以你應該要發願趕快增長智慧,不要結惡緣。因為你現在沒有智慧攝取他,你怎麼調服他?那你再講,你只是結惡緣而已。

  所以我們這時候就發願,“我一定要成長自己”。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希望”,當然只是希望,希望就是願力嘛,“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有貴人來協助他的時候,他能回過頭來找你。知道嗎?

  所以我們在發願的時候就是說“要給眾生做什麼,一個避風港。”當他在人生的旅途中發生風浪,而求助無門的時候呢,求救無門的時候,那我能廣開這個避風港,讓他進來。

  你就不要當下去起沖突了。這個就是不結惡緣,因為你現在智慧不足啊。對不對?智慧不足要怎麼辦,你只有成長自己呀。一方面透過時間、無常的變化,那你也在成長。對不對?所以我們說,無常是很美的,因為無常你才會成長嘛。假如不是無常,那你就不能成長啊,你今天這樣、明天這樣、永遠是這樣。所以無常是美的。

  當然他也會起變化,到時候因緣成熟時我們就會相會,這樣就好了。那你還要繼續奮斗,不必因此而執著。這個是教化攝取而調服之的這種情況。因為我們常會碰到。

  各位現在都在因地,包括我在內都一樣,我們都是因地發心。那開始要朝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目標前進,因此呢,我們有很多狀況不會處理。因為我們是果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啊,我們已經有所覺悟,先定這個目標,這叫果地,目標先定了。那麼因地的果呢,就開始要朝著果地聚集他所有相關的因。其他的因還不具足的,我們暫時放下。等你到某個程度以後,這些因因緣緣呢,它是重重無盡的,互為主伴,互為因果,那你就會用。

  當你那種機緣,那個智慧還沒成熟的時候,那擺在你眼前的是重重無盡的困難。那我們跟各位講,三到五年的時間啦,你要跨過去,這裡面有很多東西你只有放著。不要緊,放著!以後我有智慧,我就會處理,這樣就好了。不是放棄,不是放棄!因為你現在沒辦法處理,只有放著嘛。等你有智慧,你自然你就會用了,現在你沒有智慧呀,要給你也不會用啊。

  我記得小時候要劈柴呀,那斧頭拿起來老是打到自己。費了很大勁啊,把斧頭抬起來,抬起來就開始站不穩了,而一放下去的時候老是打到自己,常常被那斧頭柄啊,反彈打到自己。那怎麼辦呢?那你還是要劈柴啊。所以呢,就把木頭放著,斧頭放著,然後拿個鐵錘來敲斧頭嘛。慢慢敲嘛,敲到把木頭敲開嘛。那個大哥哥一看啊,就很好笑。好笑,你的能力就是這樣啊,就這樣啊。到最後木柴我還是劈開了。劈開了就有成就感了。

  我們的定義講過了。什麼叫修行啊?修行就是用心、自己要去用心,解決擺在你眼前的困難。對不對?這困難你要去解決它。你有辦法解決它,你就在修行嘛,智慧就增長了。

  那在正法行裡頭,那更是修行啊。誦經怎麼樣可以一心不亂?誦經怎麼樣可以不打妄想?誦經打妄想是你的困難,對不對?誦經要怎麼樣不打妄想?這個困難你要自己去解決。你自己去解決這個困難。那當然你會有很多失敗,可當他解決的時候,你不就成功了嗎?這就是修行啊!

  你還以為修行要怎麼樣?“師父,你跟我講怎樣不打妄想?”師父跟你講以後也沒辦法,你回去還是遇到這個問題。那個方法要你自己來用,用到不打妄想,念佛也一樣,任何法門都一樣。

  所以我們說念佛、誦經、拜佛等等啊,通通都是媒介。因此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它也是媒介啊。你如何去解決困難,那就是你的行法。每個人生活中的困難都不一樣,因此你去想解決的方法也不一樣。那是不是法門不一樣?對不對?這很清楚啊。所以別人如何用心你不管,你如何用心才是重點。所以用心的方法才是真實法。

  那就看各位啦。你假如生活中都沒困難哦,那當然就享福報啦,因為你沒有困難好解決嘛。可是當你覺得“人生這麼樣子平順,一直走下來對不對?”你開始在產生這個部分,你的法門就要產生了。不是去給自己制造困難,不是。因為這裡面有個陷阱,我們在享受福報的時候,你一定有。只是在目前的狀況中你沒有發現而已,當那困難產生的時候你就知道了。這個是我們培養自己,感受生命存在的這種能力。

  那麼,當你這個禅觀、禅觀也好、觀照也好,那都無所謂。禅觀的觀就包括觀照、照住、照見三個階段。“照見五蘊皆空”是法界觀的基礎,圓教初住位的程度。所以《心經》上面所講的,那都是圓教初住位的基本條件。往後啊,一直到等覺菩薩都是這種狀況。這個條件不可免。那往後的境界呀,那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沒有這個基礎,就沒有往後的境界。《心經》的這個基礎就在這地方。

  好,我們看到要具備這樣的能力,那你要從這裡開始培養,才有可能到達這個水平。

  再下面:

  彼諸眾生。或有見已而調伏者。或有聞已而調伏者。或有憶念而調伏者。或聞音聲而調伏者。或聞名號而調伏者。或見圓光而調伏者。或見光網而調伏者。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皆詣其所。令其獲益。

  當然,這些等覺菩薩他本身的修行啊,工夫已經到了,所以呢,大家、眾生啊,不管哪一種眾生“有見已而調服,有聞已而調服,有憶念而調服。”

  那我們是其中之一,你是見聞而調服者。對不對?那麼有沒有見圓光啊、見光網啊?也有。不過這部分呢,在我們中土的佛教信仰裡,比較少。在外道的信仰裡比較多。因為外道的信仰啊,常常要看靈異現象。佛教徒不主張看靈異現象,因為你會著迷,會偶像化。

  所以我們,各位現在在因地的時候發願,你果地要成就啊,那要度眾生怎麼度,不是完全看你講經。這裡面,你就說,當你成就的時候,“若有眾生見我聞我,見我形象、聞我名號”,有沒有?見聞啦,“那皆能得度,不受眾苦”。這就是你的願。當然你可以從這個地方、這一段話裡,看看你將來要如何度化眾生,你就照著這樣發願。

  那發願以後,擔子就掉下來了,兩個肩膀挑不過,你要變成一千個一萬個肩膀來挑了,所以千手千眼是這樣來的。每一位佛弟子在修學佛法、要荷擔如來家業、圓滿菩薩事業,承擔眾生事業的時候,都發這無量無邊的廣大願。

  假如你只想說:“哦,我只希望日子過得好一點。”那就不是行菩薩道,不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你就有點像民間信仰的一樣,“我去問一下,明天會不會發財?”“明天會不會掉到這個什麼陷阱裡頭?”或者“明天啦,明天禮拜六哦,出去玩能不能不塞車?”或者“明天禮拜一那股市開市會不會長紅?”對不對?你想的是這一些世間法,它不是佛法的標的。

  我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的是生命改造來的,要使自己轉凡成聖的。所以眼前的這些困難,你根本不要管它。,你只有認真修行,龍天護法跟你的願相應的,會幫你把眼前的障礙給排除。但是你放心哦,你的業也會現前,但是呢,有驚無險。

  這個,前面我們跟各位講過了,因為你把你的業力已經交給法界了。尤其在這三五年之內,那些業啊,會像排山倒海一樣的倒過來,那你要堅持不放,那些業自然就會過去,他是有驚無險的。

  但是你假如不發廣大願行菩薩道,不精進修行的話,那業還是會現前,那就不但有驚,還有險啊。因為果報現前你要受報。那個果報你是躲不過的。前輩子你怎麼造的業、造什麼業,你怎麼知道?對不對?那這輩子現前,那你只好去圓滿那個果報。

  但是修行以後不一樣。業力呀,可以寄在法界裡。那性起法界的願力啊,那些諸佛菩薩的願力、智慧啊,來跟你緣起法界的業力相互激蕩。這個時候你在色身在娑婆啊,那當然會現相。所以我們一現相就趕快拜忏。拜忏啦,那邊就撫平了,那你就有驚無險渡過了。

  所以這修行啊,實在是不可思議啊,不可思議!我們不知道,我們以為真的有效嗎?當然有效。怎麼無效?對不對?這個,那你不這樣做,那就很好笑,不是很有效。

  所以這個部分啊,經文講的絕對是真的,但是他是另一個象限裡的。就法界中啊,法身大士的生命象限,不是我們這世間的娑婆世界的生命象限裡的。各位要弄清楚。這是體上的東西,不是相上的部分。

  有很多同修啊,古來大德啊,他不見得了解這個理論,但是他做的是正確的。可是有更多同修啊,他不了解這個理論,但是他做的不正確,他著相,那就錯了。所以古來一再地要求我們,不要太重視目的,目標性。他其實講的就是,你不要著相,不要在相上轉,要入體。我們常常講得體、得體呀,受戒得戒體,皈依得戒體,有沒有?那個體呀,本體要能得到。你不得到的時候,那你只有在相上轉。所以能不能夠不著相而入體,就變成你修學大乘佛法的一個基本前提。

  好,這一段啦,我們簡單地跟各位介紹到這裡。當然要講下去這相當多、也相當廣。

  我們看最後一段:

  而此林中一切菩薩。為欲成熟諸眾生故。雖以神力或時現處種種嚴飾諸宮殿中。或時示現住自樓閣寶師子座。道場眾會。所共圍繞。充滿十方一切剎海。普遍示現。皆令得見。然亦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

  這個、這一段主要強調的是雖遍法界,不離本座。佛如此,諸大菩薩也一樣。所以他講說雖然示現,在種種環境裡頭,但是他還是啊在這個逝多林裡。意思就是你的本體不變,但是你的相可以千變萬化。

  而這個觀念就是《西游記》的核心。應該嚴格地講就是啊,孫悟空的那只猴子的核心。他再怎麼變,其實啊萬變不離其宗,都在如來掌中嘛。如來掌是講什麼?就本體呀。不是如來掌那個練武功的如來神掌,你不要跑到周傑倫那邊去了。

  本體是始終不變的,本體是真理,是正法的標的。是一,不是多。但是相是很多,所以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森羅萬象,都是這本體所變現的。凡夫看到的是外在的相,菩薩看一切相啊,都是他要去攝受回來的。

  這個已經涉及到西方哲學的本體論跟究竟義。你留意到哦。這個本體在這裡不變,但是凡夫所看到的是神造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樣子演變出來的,這是凡夫所看的。菩薩所看的呢,是這些萬物能夠回歸本源。重點是在這個地方。

  所以這個理論,假如從哲學上面來研究這一套東西的時候,這篇文章啊,三十萬、五十萬個字啊,講不完。因為在西方哲學裡,它沒有辦法探討究竟義,因為他是相對真理呀。所以這個究竟義定出來,三、五十年後就可以把它推翻了,所以他找不到究竟義。

  所以我們說西方哲學是推理的。我們東方不講哲學,不推理,都講契理,契理就從這個地方看,因為它的理是究竟的。它究竟在哪?在本體上面。

  而西方的相對真理呢,它都在相上。相上推到最後呢,只能推到道生一的道。那個道是什麼?他沒辦法講。所以那個道常常在換名字。他找不到究竟義,他也找不到本源。因為你講的道而已,道是在形容“那個”啊。那本體的原來的“那個”,它叫什麼名字都可以呀。所以你可以把它叫神,也可以把它叫上帝,也可以把它叫道,也可以把它叫無極,都可以。那你就在那邊名字換來換去而已,甚至於再創造新名詞,也都無意義。你要知道“那個”是什麼,要怎麼進去的,那個本體論的本體呀。西方人講的本體論不究竟,原因就在這裡。我們不講哲學的原因也在這個地方。因為那個本體它不究竟嘛。

  那我們在這裡你看到,一個是它演變下來的狀況,那是凡夫的境界。菩薩的境界是可以把它演變下來的森羅萬象,讓它回歸到本源去。回到本源,要歸真反璞,這個是道家所講的。那如何歸真反璞,在佛法中才有。歸真反璞在這個地方已經看得很清楚了。雖然我變現一切,在攝受眾生,回歸本源,但是我始終不離本座。有沒有?原來的地方,“不離逝多林如來之所”嘛,本體始終不變。所以它的本體論,它的究竟義就在這個地方顯現。

  你看這經文,前面講一大堆講一大堆,講到這裡,就是回到這裡來嘛。這個、這一句話裡頭,他一來一往,有沒有?從本源出來,乃至回歸本源的部分,這裡全部交待完畢。

  經文講起來很簡單一句話。但是你不從頭一步一步講過來,你不知道這一個結論的重要。所以這一句話說明了,西方哲學的一切完全被顛覆了。

  這個,大概還沒有人講這一句話說“佛經可以顛覆西方傳統的一切哲學理論”。(眾鼓掌)

  這個是所有,我常講說,華嚴思想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是人類思想的巅峰之作啊,就在這裡巅峰。你不要看這麼一句,這麼很簡單的一段話,好像講故事,跟前面經文,這印出來的字都一樣大,也沒有特別說這一段特別重要,沒有啊。但是這一段就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你看起來文字就這麼文字,它就是不可思議啊。它裡面所涵蓋的這種、這種內容量啊,用現在的話講不知道幾千萬個G,對不對?你看看。

  這個可以寫相當多的文章,相當多的。這個探討的范圍相當的廣。這一段可以說是總結啦,總說啦。然後後面,他把他展開再講一遍,前面的部分這個地方用一段話再講一遍。

  又此菩薩為欲成熟諸眾生故。示現無量變化身雲。或現其身眷屬莊嚴。或現其身獨一無侶。

  菩薩示現,你不要用一個標准去看。菩薩一示現呢,你看,他有眷屬莊嚴,或者呢,獨身,獨一無侶嘛,二個都菩薩示現啦。你不要用這個菩薩去比那個菩薩。那這個菩薩,你看長得肥肥胖胖的,很莊嚴,人眾很多,這是菩薩。你看那一個,干干癟癟的,都沒有人理他,那是獨一無侶。有沒有?都是菩薩。“或現”啦。

  所謂或現沙門身。或現婆羅門身。

  菩薩沒有說現哪一身,沙門或者婆羅門。

  或現異道出家身。

  就是其他宗教的出家身。所以我們常講說基督教、天主教裡也有很多菩薩。你沒看過啊,你不要看說他們不是。你不要一概否認。我們否認他人為不當的教義解釋,但是,裡面也有很多就是菩薩示現的異道出家身。也有啊,不是沒有啊。

  或現苦行身。

  哦,苦行的。

  或現充盛身。

  有些菩薩就是很莊嚴的,吃得白白胖胖的,肥肥膩膩的,就是充盛身嘛。有的就是苦行身嘛,干干癟癟的,那個營養不良的。那你放心,都是菩薩示現的。

  或現醫王身。

  嗯,大醫王。

  或現商主身。

  大員外,

  或現YIN女身。

  哦,菩薩現這些身好怪哦?不要怪哦,反正菩薩怎麼示現你不知道,他最主要的就啟發你的什麼?生命的智慧。

  或現妓樂身。或現毗沙門身。或現世主身。或現奉事諸天身。

  奉事諸天就好像婢女、侍者,

  或現工巧技術身。

  就是世間的這些有特異、有一般才華的這種技術、能力非常高超的人。

  菩薩示現種種身哦。有一些時候你要記得,這裡沒寫到啊,“菩薩示現平凡身”。這裡沒寫到哦,有沒有?平凡身在哪裡?家裡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啊,都是菩薩示現的。你說:“哪算啊?眼睛跟我一樣,眉毛跟我一樣。”那就平凡身啊。他有啟發你生命的覺知,這個就是菩薩。你不要以為說菩薩一定長得奇形怪狀的,那不是啊。菩薩是平凡身。他跟你同事,他示現成為你的父母、爺爺奶奶,或者兄弟姐妹,或者你的子女,你都不知道啊。你以為那菩薩來要一定騎著龍來、還是騎著獅子來,那個才叫菩薩,那你就看錯了。

  現如是等諸變化身。往詣一切諸眾生所。

  你肯定不肯定自己是個眾生?那菩薩就會來呀,那菩薩怎麼來?你一定要騎著獅子來,或者是騎著大象來,沒有。他早就在家裡等你了,只是你不覺醒,所以你看不到。有沒有?這裡都看到了。我們只是遇到困難的時候,看有沒有一個菩薩來,對不對?當你這樣想啊,那你就弄錯了,那菩薩都在你周圍。當你覺醒的時候,菩薩真的是海會雲集;當你不覺醒的時候,你身邊的菩薩都是仇人一樣,所以天天都在吵架。對不對?

  隨其所應。起如幻智。於諸世間。猶如帝網。行菩薩行。

  有沒有?菩薩示現呢,因為他不求回報,所以呢,他“起如幻智,於諸世間,猶如帝網,行菩薩行”。這樣子示現給我們。所以各位可以想像得到,我們福報有多大。當你有這善根崛起、覺醒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周遭都是菩薩。你要不要感恩?要不要珍惜?要不要尊重?想想看。當你不這樣想的時候,你會覺得說“嗯,哪算?這個哼,天天都是那樣子,看就討厭”。那你的福報就不現前了。所以佛經講福報現前不現前,完全在你的覺知。你不覺知啊,福報擺在眼前就是沒用。你要能覺知啊,福報就一再一再地湧現,湧現啦。

  所以我們告訴各位,你要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包容,懂得感恩,周遭都是菩薩海會雲集。你要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尊重,不懂得感恩,那周遭啊,都是天龍八部。你看:

  以種種形相。種種威儀。種種音聲。種種言論。種種住處。演說諸法。

  各位可以仔細地去審查一下,我們福報好大。只是我們一直在睡覺,看不到。眼睛一閉啊,周遭什麼也沒有。可是當你睜開眼睛啊,我們實在是非常的非常的大福報。

  好,我們祝福各位,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講。

  《四十華嚴》第51講(2008年2月29日)B

  好,我們大家再看經文七十九頁第五行,好,我們先念一段經文:

  所謂或說一切世間工巧事業。或說一切福德智慧照世明燈。或說一切所證真實威力加持。或說一切業力所持莊嚴世趣。或說一切建立十方清淨乘位。或說一切圓滿智燈照法境界。如是菩薩。雖普周遍十方法界。教化調伏。成熟眾生。而亦不離此逝多林如來之所。

  好,我們再看這一段。這是最後的一個結論,講到菩薩現種種身。那現種種身就是說種種法,就是這一段所講的。那麼說種種法,是導引眾生回歸到本源。

  這個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這個,菩薩跟一般的人不一樣,我們都想自己怎麼解脫,菩薩他到最後是要所有的眾生都解脫。那這個從整個的理論界來講就是說,不但自己回歸本源,也要眾生都回歸到本源來。

  那這個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像那個天文學講的,這個地球,不是地球啊,宇宙經過大爆炸以後擴散的,那就好像道生一、一生二這樣子生了無限出來。那麼菩薩是不是像黑洞理論一樣,把所有的眾生都擠到黑洞裡面去,然後最後呢又回歸到那個原點,那個原點就像黑洞。黑洞理論知道嗎?天文學裡面啊。那個一個星球恆星啊,那個恆星最少要比我們這個太陽啊,大,我記不得了好像是二點五倍還是二十五倍。那樣的一個恆星啊,經過這個黑子的大爆炸以後,擴大以後,這個,形成很多星星。我們講的星星是恆星,不是我們這個行星哦。那種恆星會再散發很多的行星。那麼,這恆星的年齡到什麼時候它就開始萎縮,萎縮,變成大白星,然後什麼白矮星,白矮星到最後就變成黑星、黑子星,那個就變成我們天文望遠鏡裡面所看到的那個黑洞。這個黑洞會把所有周遭的東西都吸進去,然後開始萎縮。然後這個黑洞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大,把整個宇宙通通又吸回去,吸回去以後開始崩潰。所以體積會無限小,那麼密度會無限大,就變成一個黑子。崩到最後到某一個程度以後呢,這宇宙就消失了,變成那個只有黑子了。這個黑子崩塌到最後呢,它又爆炸起來,然後宇宙又開始新生了。

  那我們現在是爆炸以後的這種狀況。那麼是不是開始在崩塌呢?那菩薩是不是把每個眾生通通擠到那個黑洞裡面去呀?好像是這個樣子。那擠到最後又爆炸出去了,又進去了。這是大腦思維的方式。大腦是這樣思維,菩薩生命不是這樣。他只是要讓所有迷惑的眾生通通回歸到本源來。

  那本源那就是本體,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你只要體悟到那一個本源是什麼,生活從本源出發就好了,從本源出發。所以我們在前面告訴各位,你一定要作歸零功課。

  作歸零功課最初的幾年啦,你會不甘心。為什麼不甘心?難道學佛就要這麼消極嗎?不用大腦去解決問題?因為你用大腦解決問題,你會脫離啊。比如現在,我從這裡,那麼大腦思維出來了,你會產生一個問題,那好像成就了。但是無常一起作用,這裡又會發生問題。這裡一發生問題,你又開始用大腦去解決,然後你好像成就了,解決困難一直,然後不知跑到哪裡去了。當你大腦到了極限以後你沒有辦法解決了,但是你回不到本源。這個時候呢,你就崩潰了,那是真正的苦啊。你會解決問題,好像是你能解決了,其實沒有解決,因為你在制造新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個人,你看不到。在整個社會就發現了這個問題。

  我舉一個例子你看看。第一個,人類、現在講“人類”你聽不懂,我們只講文藝復興以後,大家都沒有知識,沒讀書嘛,沒知識嘛。那麼那個時候的社會學家就提倡啊,要教育普及。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是不是這樣?對不對?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現在大家教育普及了,教育很高了,都很有文化了。

  很有文化以後,請問我們的幸福有沒有提升?沒有提升。反而有了文化以後,你煩惱增加,不但煩惱增加,而且犯罪的技術提升了,不但犯罪率提高,犯罪年齡下降,而且犯罪的手段更可怕。這就證明說,教育的問題你提出來,可是教育本身又產生問題了。對不對?這是一個啊。

  第二個,你再看第二個例子,經濟成長。經濟成長以後所產生的問題,那更可怕,現在人類束手無策。金融制度啊,你看到嗎?現在的金融,所有的銀行哦,我們這裡還沒有啦,美國、台灣那個銀行,包括日本銀行已經大到不能倒。銀行非常龐大,那個不能倒啊。所以銀行家呢,很厲害,掏空,跑掉了。而銀行就讓它倒了。政府不敢讓它倒,因為一讓它倒啊,全社會影響很大。而政府呢,要全民買單,政府的資金就一注進去了。這很可怕啊。所以最近花旗銀行出事啊,誰讓它倒?不能倒,花旗銀行一倒,全世界都倒啊。所以經濟成長,各種制度,制度一訂好像眼前問題解決了,往後一堆問題出來,往後一堆問題出來了。

  垃圾問題有吧?垃圾是怎麼來?經濟成長,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各位想想看,三十年前你大概找不到垃圾。三十年前,我沒來我不知道。但是台灣在四十年前找不到垃圾呀。我們那個社區呀,叫社區吧,看哪個家裡房子、房子那牆的外面空著,那有一根電線桿,弄個裝垃圾的集散地。我們晚上都在那裡看書呀,四十幾年前呀。那叫做政府的德政,垃圾放在一起。那一個禮拜來收一次垃圾,根本裡面沒垃圾呀。有什麼垃圾?你放下去的東西,撿破爛的人通通撿光了。那麼剩下那些、大概剩下到最後就骨頭跟魚刺,魚刺被貓啃掉了,骨頭被狗啃掉了,所以裡面都很干淨啊。而那個圍起來的地方我們剛好坐在那裡,那個電線桿的電燈是公費的。我們在那讀書免費啊,家裡點電燈還要錢呢。(眾笑)

  可是經濟開始繁榮以後呀,大量垃圾產生了。以前我們去買衛生紙,比如說一毛錢,它一包分成五份,一毛錢買一份。回家是珍貴的要死。擦屁股本來用樹葉就可以呀,現在用紙了。現在呢,你去買一次買五包送一包,對不對?五加一嘛,算五包錢嘛。那個包衛生紙的紙,你根本不用了,不是浪費嗎?

  這個呢,真正大量消費是從美國文化傳出來的。美國文化傳出這個東西來,那是真麻煩啦!才一甲子而已,戰後二戰以後六十年而已,這世界已經千瘡百孔了。

  好,垃圾產生以後他發明了一個東西,叫做焚化爐。我們這裡有沒有?就是垃圾送到裡面一起燒啊,好像垃圾問題解決了。焚化爐,好,臭氧層破洞從焚化爐來的。我告訴你,誰都不敢講,因為不能講。一講是不是垃圾,焚化爐要關掉?那關掉垃圾呢?你自己家裡自己解決好了。

  這個問題很多啊。這就是,用大腦去解決問題以後,它問題會一個問題解決會生出很多問題來。問題到現在,好了,溫室效應、地球暖化、氣候失常,誰有辦法解決?這次雪災就是這樣來的,這是共業嘛。誰能解決呢?沒有辦法解決啊。

  當災難產生的時候怎麼辦?這叫做極限的反撲。人類可能會想,我有辦法解決,反正人定勝天。到哪一天你勝不過去就被壓垮了。這是從個人到群體之間都發生同樣的問題。

  所以我們個人告訴各位說,你個人應該怎麼生活呢?要歸零。只要業相現前呢,你不要想說用大腦解決問題。大腦可以解決,但是你業存在的話,解決也沒用,所以你最好是歸零,拜忏,拜忏。

  尤其很多問題是大腦沒辦法解決的,你夫妻兩個吵架你大腦怎麼去解決呀?大腦解決到最後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離婚。那根本就沒解決問題嘛,你只是制造問題而已嘛。所以你要解決問題只有歸零拜忏。當然兩個人都能夠這樣同時進行是最好的。那不行你自己拜,你只是多認真拜,拜到最後問題就自然解決。你都不要去解決它,它會解決的。大腦很聰明,但是沒智慧。你要留意到,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狀況。

  透過這一些,我們可以慢慢地去體驗到生命的存在價值,那個禅觀自然會現前,那個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他逐漸地就會增長出來。那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菩薩示現的狀況是什麼樣子的,你就會發現周遭的人都是菩薩。

  菩薩示現,他講的話就會變成有道理。今天你被無明障住,他講什麼道理你都說胡扯,你知道嗎?同樣的事,同樣那個人,同樣講的那一種那些道理,當你不覺醒,你會覺得說他強詞奪理,欺負你。當你覺醒,你會覺得他在攝受你,他在教化你。那你想想看,一來一往呵,人生是完全不一樣的,是完全不一樣。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來。

  他這裡講的是法界的境界,菩薩示現的狀況。可是我們就是感受不到,感受不到菩薩的示現。我們總是覺得周遭都是天龍八部、夜叉羅剎。可是當你覺醒的時候啊,這些夜叉羅剎其實都是藥叉與神將,都是菩薩示現。

  這個地方啊,談這些,我就不一句一句跟各位談了,不一句一句講了。要講的話,這解開很多。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還是作這樣的一個總結。菩薩是能夠把所有的眾生攝受回來,回到原點。那回到原點不是要你走過來,而是要你的心趨向那個本體。同樣的,你在現有的地方,現有的生活環境裡你可以活得很燦爛。

  這個世界呀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因為我們被無明蓋住,你的大腦一再地起作用,你扭曲了,扭曲了。扭曲以後你會發現,世界很不公平,為什麼對我特別不好?不是。是因為你被無明蓋住,你的業障在起作用。

  我們假如能夠作歸零功課,那你的業障就會消除,你會覺醒,你會看得到。你會看到“原來我是來這裡示現做貧窮人”,示現貧窮只是示現而已,相上不一樣,但是呢,本體是一樣的。你就會看到,富貴人也有富貴人的煩惱。那雖然是貧窮人,貧窮人也有貧窮人的喜樂。你要留意到。

  任何一個人在生命的成長過程裡,他會去體驗貧窮的苦跟貧窮的樂,他也去體驗富貴的苦跟富貴的樂,透過這一方面種種的歷練,你的生命才真正是完美的。

  不要看人家當王,你以前也當過王啊,你這個當王不好好當王,所以這輩子才落得這個地步哇。對不對?所以下一輩子你再當王的時候你就會珍惜了。

  在歷史上這個不乏其人,阿育王就是其中之一。原來是黑阿育,學過佛教歷史的人都知道,原來阿育王也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後來學佛以後,他覺醒了,他就變白阿育,白色的阿育,就好的阿育王,不是壞的阿育王。到最後呢,他本來可以消滅臨國啊,他不消滅,他用他的德行去感化。這是世界上歷史上啊,唯一用道德感化臨國的。他跟我們那個宋襄公不一樣。宋襄公知道嗎?要跟敵人打仗他就有婦人之仁。他的將軍說他們正在渡口,就把他消滅掉,他說不行,這樣乘人之危,攻打人家是不仁。等他上岸以後呢,正在扎營的時候不是最亂的時候?趕快打,他說不行,乘人之危不行。等人家扎營好了以後,開始要跟他說這樣公平,一打起來自己打敗仗了。他不是,不是那種婦人之仁。他對一個貧窮弱小國家,本來可以把它消滅的,不聽話,常常擾亂邊境,後來用道德去感化他。這是一個。

  學佛以後可以寬宏大量。並不是說不行,那你該怎麼做,你有你的因緣。人生多歷練,關鍵在觀念,要轉化。你要轉化你的觀念,不要再執著大腦的那種不平之理,應該放開自己的心胸。其實我們還有好大好大的空間,可以自我轉換,那你必須去轉換他。

  這個就是“不離本坐,而遍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地方講的是“不離如來逝多林之所”,而能遍法界,成就法界的一種狀況。記得,凡夫看法界一切森羅萬象都是外在的,這從理論來講是道生一生出來的。菩薩呢,是讓這些一切外物回歸本源,能夠啊,從萬物回到三、回到二、回到一,回到道,甚至回到道之前,那話頭嘛,道之前。“道”只是個名詞,“道”前面的那個,回到那個狀況裡。只要你能回到那個本體的狀況裡頭,那一切萬物你都可以隨緣自在受生,任何環境你都可以活得很好。

  現在我們不是。賺到錢才會幸福。賺到錢家庭都破裂了,賺到錢身體健康消失了,賺到錢你本來要跟你分享的人已經離開了,再來的人是為了錢來的,不是為了幸福來的。你要留意到,這是可怕的現象,這就是無常的作用嘛。

  所以回到本源,在你現有的條件之下,你同樣可以活得非常燦爛,非常光明。這種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你一定要有本體,證得本體。這個就是這些經文他所講的意義。

  那麼前面這個三卷經文裡呀,是理論上說明。當然他不是理論。他是講那種實際的狀況,也就是佛陀的生命境界,也就是我們講的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我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把這個地方啊,終於跟各位講完。(眾鼓掌)

  我們常常講說要成佛。成佛干嘛?成佛就站在那裡,還是坐在那裡,坐在桌子上給人拜嗎?不是。成佛的生命還是動的,成佛的生命那是永恆的、是燦爛的、是光明的。他不但自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境界,他的那個光明,就是他的生活的那個作用一起作用的時候啊,那所有的眾生都可以獲得利益。不但獲得利益呢,而且有那麼一個的核心存在,就把眾生通通導回本源,回到本體上來。這個就是他的成佛境界上面的一個生活狀態。

  那我們跟各位做過比較了。我們在這個世間,被無明迷惑顛倒。你被什麼所迷惑呢?被情,愛情、感情、親情這個情所束縛;被名,名譽、名利;被利,利益;被權,權位,有沒有?被知識所束縛,這個叫五大誘因,讓你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因為你人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為這個而做的,為這個而做的。這是第一個。你在世間是為這五項,感情呀、名譽呀、利益呀、財富呀,或者是知識啊,或者是權利呀所迷惑,所以你人生的第一件事情就大概在為這五個在奮斗。當你迷在這個地方的時候,很難把你抓出來。所以我們鼓勵你,要覺醒。

  覺醒以後啊,現在這個叫第一生命,為這五大誘因在迷惑在忙碌。那麼覺醒以後要到第二生命去,第二生命是培養自性善根,就極樂世界這種淨土是第二生命所在的地方。所以通常我們在鼓勵這個時候第一生命的人,都要到第二生命去,你可以培養自性善根。可是你在這個時候要是覺醒,你就可以培養自性善根。這是佛陀最主要的一個目標。

  那麼自性善根是全方位培養的,這個我們跟各位講過,就是世間跟淨土的關系。那世間是上帝創造的,這個我們跟各位講過啦,不管他講的對不對啊,反正就是欲望創造的,妄想創造的嘛。因為欲望妄想創造的這個世間,這個叫欲界天;因色、形象,叫色界天;因為知識,所以叫是無色界天;這個叫三界。我們要出三界就是不依賴這些,就出三界,那你就到淨土去。淨土有菩薩淨土、有諸佛淨土,但菩薩淨土是真實的,不夠完美。諸佛淨土是真實的,也是完美的。它是第二生命所在的地方,在這裡呢,全方位地培養自性善根。這是淨土的狀況。

  然後就進入法界,第三生命以後,一直到N+1生命的地方叫入法界,在法界裡頭。法界呀是法身展現的地方,所以我們說,全法身一法界,全法界為一法身,法身等於法界,那就到達止於至善的時候。

  那麼在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裡,那個生命是什麼狀況,就是這三卷經文所描述的。

  大家很辛苦啊,聽了好久,我這個辯才有障礙,沒辦法一句話就把他講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呢。

  《華嚴經》展開啊,就是先讓你認識到佛家的富貴,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你要站在佛陀的生命立場裡,來了解生命的真實狀態,你才知道說“哇,原來華嚴所講的生命狀況是這麼的富貴!”就是這三卷經文一再一再地講的地方。雖然裡面也提到,所謂的地獄、餓鬼、畜生等等啊,甚至於閻羅王界他也都講了,他並不避諱。那只是告訴你,我們這世間的相。

  所以我們才跟各位作一個結論,佛陀講法絕不離世間,一定在世間,一定在生活中。佛法絕不是雲端的法,雲端的法是跟雲端的人講的。我們在腳踏實地過生活的人,那你應該要知道,佛法絕對是切合實際的。假如有人跟你講非人的法,那就不是佛法。非人的法叫做異道,對不對?異道。出家相,也有異道出家相的這種修法,也有外道的這種苦行僧,但是呢,絕對不是佛法,絕對不是佛法。佛法一定叫你從生活中來,開始去轉變。只有從生活中來,你才有可能斷除一切煩惱。所以佛法要你的是斷煩惱,不會增加煩惱。會增加你煩惱的就不是佛法。

  你去學一些特異功能、神通感應,你還是有你的煩惱啊,雖然是好像會有一些利得、利益,那你還不是在剛才所講的五大誘因裡頭嗎?你還是沒出三界呀,你還在欲界裡呀,為的名為的利,那不是佛法。我們先把這些狀況給弄清楚。

  所以一個總結,佛陀的生命境界裡就是這麼多的菩薩海會。菩薩們等於是佛陀的分身,在法界的每一個角落裡在攝受、教化、調服眾生。佛陀,他的生命還是一樣,他是永恆的、燦爛的,光明照耀這些菩薩們。這些菩薩呢,就遍法界盡虛空攝受、教化、調服眾生。教化、調服眾生干嘛?使他們回歸到本源、本體裡,然後再從本體出發。不是通通塞到黑洞裡頭,然後等著大爆炸,不是。你還是在你的生命范圍裡,繼續擁有你的燦爛幸福的人生。

  但是,這個地方就有個結論啦。今天我們是受菩薩教化的眾生,那我們是不是要有一個燦爛幸福的人生呢?那你就站在你的本體上,去過你的人生。我們怕的就是無依,無依呀。因為你現在必須有依,所以我們回過頭來就皈依三寶。所以皈依三寶你要弄清楚啊。那目的要做什麼?出三界。不要在這個欲望所涵蓋的五大誘因裡頭,去迷惑顛倒地過日子。我們離開三界,照樣可以過很好地過生活。

  各位留意到,出三界不是就打包以後就放在骨灰盒裡,不是啊。出三界是指心不受這三個:欲望、幻想是一個,形象、色相是一個,思想無形的嘛,就無色界嘛,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束縛,這個叫出三界。心不受這三個束縛,這個叫出三界。不是指你人跑哪裡去了,人還在這世間。

  所以出三界不是離開這個社會。有很多人到山上去,吊在樹上過日子,那沒有用啊。身,雖然離開紅塵,住在那個什麼聖母峰上面,那心還在北京裡,那沒有用。對不對?你有辦法人在北京裡,而心在聖母峰上面。我們叫聖母峰嗎?珠峰上面,叫珠峰。那你假如是這樣子,人能夠在紅塵中,心不被紅塵染,那就對啦,你就出三界了。人關在那個地方,那心老是想著這邊,那沒有出三界,那是形式上修行,那就不對啦。

  所以我們在整個學佛的過程當中,先把這個標的弄清楚,這個叫果地覺。你確定了要過這樣的一個人生目標的時候,那,你就可以開始調整自己,你的命運就開始轉變了,命運就開始轉變了。任何一切違逆的這些情況,它都會出現,因為你以前所造的業嘛,現在會現前了。但是你因為這個果地覺已經確定以後啊,那你就人生從此以後有驚無險,你不要太在意嘛。當然有,譬如病,你還是要看醫生,那不要太在意你的病。

  看醫生,我甚至於吃藥都是隨緣的,今天送來什麼就吃什麼,所以常常中毒就是了。為什麼?以前常害人嘛,現在才有人會害你嘛。但是有驚無險,不會把你給弄死的。

  你怕它?因為你有那個業,你怕還是一樣啊。啊你要是沒業,根本你就不要怕嘛。但是你要肯定一件事,真的,不是在這世間為這五大誘因在生活的,這是很重要的。我們簡單地跟你弄這五大誘因是比較具體啦,其實每個人所涉及的層面,各各事相都不一樣,都不一樣。但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定發起,我要追求的是,像佛陀一樣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

  那個生命境界是什麼?那你讀誦這些經文,這三卷經文,多讀誦,慢慢慢慢你就會體會。你不一定說我每一句、每一句都要把它弄清楚,那倒不一定。但是你常讀誦,你要了解說,這個就是佛陀的境界,佛陀人生的境界。而這個境界就在我們的生活中,你可以去實踐。

  你不可能百分之百了,我們不可能百分之百。偶爾習氣也會拿起來,偶爾那個境界來,你也會一樣,貪嗔癡慢疑通通起來。人家說你幾句,“哎呀,你真的修得很好,啊,講得很好。”哎,蠻舒服的呢,對不對?你說沒有嗎?也會有啊。但是呢,你不能以此自滿,還要繼續前進。我還有微細的,頂粗的沒有,那麼細的還有,把粗的除了,再來除細的。大概你把細的除了就證阿羅漢了。那粗的除了,剩下細的要進行的,那就開始可以修行了。

  所以我們前面跟你分析,那麼意識形態,有沒有?意識流、概念包、綜合概念通通除掉,然後中心價值觀再放下,那你剩下就是淨識,從淨識開始就可以修行。

  好,把細的除掉以後呢,還有微細的微,粗細微妙。微還要再除掉,那你就進入到法身大士了。微再除掉以後你就八地菩薩了。大概沒那麼快哦,好像講都比較快。這裡面好多工程要去進行啊。但是呢,我們絕對做得到。你在現實生活裡開始轉變自己,開始轉變自己。那關鍵就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一定要發起這個心。

  而發這個心呢,要出離心、要大悲心、要行願心。那出離心,前面的條件我們也講了,健全的人格性,正常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一定要有。你不能夠說我現在沒家庭生活、沒社會生活,我是不是具備了?那還不算。正常的家庭生活、正常的社會生活。換句話說,你要有家人、有親人、有朋友、有同學、有同事。你不要手機拿起來,裡面一個號碼也沒有,自己都沒朋友,也沒人要打電話給你。你打電話給人家,人家說:“好好,我現在很忙,以後再講。”以後從來不打電話給你。那可見你的人際關系是不行的,這不行。

  一定要健康的社會生活跟家庭生活。以後呢,那你會產生一種觀念,“我天天這樣過日子對嗎?有價值嗎?人生就只有這樣嗎?我是誰?我到底來這裡要干什麼?”哎,你開始反省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就是你對這個社會呢,產生一種出離心,你就開始具備有追求真實生命的這種念頭了,那也就是你的菩提、菩提籽呀,開始要生根發芽。

  當你開始追求真實的人生與生命的價值是什麼的時候呢,那你就上菩提道了。那個時候你剩下來的就是技術面的修行跟工程面的調整。完成以後啊,那你就真的,真參實修,那才能夠講什麼叫參禅、什麼叫用功。要不然你現在資糧道都沒呀。大家也很想成佛啊,成佛是很抽象的概念。也想證阿羅漢那,也想出三界啊,也想斷煩惱啊,那都太抽象了。所以具體的資糧道,我們也簡單地跟各位談了。

  當然,你假如要看像《廣論》,或者《毗婆娑論》,上面講的資糧道那就相當多了。我只是把它綜合起來,很簡單的三個東西而已,三個條件。但是你要具足這三個條件,也不容易呀,也不容易,總要一番的功夫。但是我想這已經很具體了,各位從生活中可以檢驗地出來,可以檢驗地出來。

  這些名相,也相當地多。我們也簡單地跟各位提了一下。所以希望各位呀,你私底下還有幾件事要做。

  第一個就是華藏工程。三五個人那要去討論,要去討論,把我們很簡單帶過去的這些名相呢,你一定要去查一查。不能光我這樣講,我這樣講你這樣聽是很高興,回去人家問你呀,聽不懂。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因為有很多基礎名相你沒有。而那些東西一定要透過三五個人,大家去查,查了以後變成你的,然後你的程度就會具體化地提升,而不是很抽象的。這樣抽象的話久了,你就變老油條,一講佛法我現在什麼都懂,別人講佛法好像太膚淺了,你來講好像比較有份量,所以你一講也是松松垮垮的,不能具體化,所以一定要透過華藏工程。

  那麼基本的功課,這個要結界工程,叫結界。自己做,五十三天一期,五十三天一期,誦經、念佛、拜佛,或者你喜歡打坐,那你要打坐。會不會不管,自己摸索。有問題,那我們再提出來講。

  這個初級的通過以後再講中級的。中級的就是你開始摸索,你要修哪個法門,禅、淨、律、密呀,經教呀,要怎麼進行。

  那你假如要進入華嚴教海裡頭來修行訓練,那也可以,我們也歡迎。那到這個時候,我們再講華嚴要怎麼修怎麼學。

  你進來一開始華嚴要怎麼修?華嚴兩個字都不會寫要怎麼修?佛教是什麼沒搞清楚啊,修華嚴?

  所以基礎的初級的華藏工程一定要有。三五個人,不要多,三五個人,你才能分工去進行,每個人三分鐘到五分鐘,要培養訓練聆聽、欣賞、接納的一種基本能力。因為這個是你禅觀的基礎,你假如不能欣賞別人,那你怎麼禅觀呢?別人講的很好,你只有“很好很好”,應付一下,不行。他好在哪裡?比如他不識字,能夠講出這個道理,哎,不錯,你欣賞這一點。或者呢,他學問很好,他分析得很仔細很有系統,這個你欣賞到也好,但你總要去培養自己欣賞別人的能力。欣賞別人的能力沒有,你怎麼去欣賞你的家人呢?對不對?

  那你有欣賞別人的能力,對家人你就能欣賞啊。所以很多家庭問題呀,你可以透過家庭華藏工程,家裡那幾個人,每個禮拜一次。每個禮拜一次的時候呢,不做任何家事,也不接聽電話。人家在講的時候你一定要在場,聆聽、欣賞、接納。

  你不能夠是大男人主義,爸爸講了兩個鐘頭,“好了,很累了,去睡覺。”那就不是家庭華藏工程了。媽媽是女強人的時候,你也不能夠說“好了,你們都不懂事,我講完了,你們去睡覺”。這個不是家庭華藏工程。

  家裡大小每個人,時間可以長一點。我們一般華藏工程是三到五分鐘,因為一個重點大概這樣可以表達的。而且家人那有時候,尤其是家庭不太穩定的,那抱怨很多,可以延長一點八到十分鐘。那要八到十分鐘,大家都八到十分鐘。別人在講啊,你不能夠上廁所、泡茶都不行。一定要在場仔細地聆聽、欣賞、接納,那這樣子呢,你就能夠充分地溝通,彼此之間的隔閡啊,就可以化解掉,家庭幸福快樂美滿的日子很快會來臨。我們的經驗是三個月就夠了。(眾鼓掌)這樣子你才會有一個健康的家庭嘛,健康的家庭生活嘛。

  接著呢,你對於外面的社會生活也可以這樣進行。當你這種個性改變的時候,你在公司、事業、單位裡面的人際關系,你也會改善,也會改善。尤其是那些為人處事、應對進退的問題,你會有很大的改善。

  我們現在,尤其年輕人,應對、進退很不得體。但是呢,站在長官、領導的立場來看,他也說不上來,但就討厭你。那一討厭呢,那你就永無翻身之日。對不對?我們不是要取悅人家,拍馬屁,但是你總要有一個得體的應對嘛。跟領導怎麼講話?“哎、哎、你。”什麼哎、什麼你,你跟領導這麼一講啊,你大概永遠都是烏雲蓋頂。那要怎麼講才得體呢?因為你從來沒受過訓練啦,家裡沒人指導你啊。

  我們曾經看到一個同修,跟人家講話是這樣子。我說“你怎麼搞的,眼睛有問題呀?”

  “沒有啊。”

  “那沒有怎麼、跟你講話你是這樣子?”

  我說:“頭轉過來。”頭轉過來,轉不過來,然後一講話又轉過去了,又這樣子啦,要不然就這樣子。

  我說:“你怎麼搞的。”

  “沒有啊。”

  我說:“什麼沒有啊。頭抬起來。”

  那是一些細節呀你在家裡呀,假如父母親不跟你糾正哪,你永遠會以為這是正常的,所以呢他有憂郁症。為什麼?因為人家跟他講話就討厭嘛。你自己又不覺,因為他從小就是這個樣子了,他怎麼覺呀。就慢慢地調整他、調整他。幾年了最近啦,比較好一點,但講話還是常常,沒有角度那麼大,但還是“頭轉過來。”“哦,哦。”我們當然是要去包容他,來點撥他嘛。可是呢,他沒辦法,他在社會上怎麼混下去呀?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你在開始進行華藏工程的時候,你的命運就開始轉變了。我希望各位呀,我們同修們之間啦,要這樣子慢慢來,做一種自我的人格性的一種調整。我相信這個部分啦,對大家會有很大很大的收益,很大的受益。

  這不是什麼神通,這也沒有什麼特異功能,只是從生活中來改變自己、轉化自己,大家都可以提升的。這裡面呢沒有特效藥,而你呢,唯一要准備的就是心理上要接受人家的指導,要接受人家指導。不要人家一講,你就一大堆理由,沒什麼好理由的,你要不要改變嘛。當你這一改變的時候,單位領導啊,看你改變,“哦?你最近變喽,你怎麼變了?吃什麼神仙妙藥沒有?”沒有,這個就是仙丹啦。

  華藏工程是很好的一種狀況。那麼,大家同修們在一起,三五個在一起會成為好朋友。但是一個忌諱的就是不要話家常哦,話匣子一打開以後,本來三到五分鐘,你變成三十分鐘啊。那個不行,所以嚴格限制就是三到五分鐘。

  那我們在海外,在美國很多同修買了很多鬧鐘。時間到,一按“叮鈴!”“我再、再、再、再,我講完。”“不行。”三分鐘按一下,可以,還沒講完,就二分鐘快結束。

  還有些人不敢講話,不會講話。不會講話的人要罰站三分鐘,站在那裡“嗯、嗯、嗯”,嗯三分鐘你要嗯出來,不能嗯不出來。訓練你講話嘛,表達的能力,不要老是挨揍,對不對?你有意見你要表達,訓練你表達的能力。

  那你話匣子一打開啊,就講不完。那三分鐘“邦”一聲,到五分鐘按下去手就不放開了,那你就講吧,你不講就把你推下去,換別人講。最多只能講五分鐘,最少啊,你也要站三分鐘,那時間等著你、你開口。

  這個都是自我訓練、自我超越,也是自我約束,同時進行。個人盡情地表達。有些人講話是抓不到重點,講了五分鐘哦,還在那邊引言“謝謝各位,各位慈悲,我今天很高興。”講了五分鐘還是講這些,要問你到底要講什麼?“謝謝各位。”這都可以證明說,我們缺少歷練。

  我相信我們這裡的同修比較不會有這種情況。但是經過一個簡單地訓練,我們會有很大的改造自己的機會。這個我想應該也是我們佛法給予各位人生最重要的一份禮物。

  當我們從這裡呀,開始作這份調整的時候,你的人生就找到定位了。我要從現在開始怎麼樣重新出發。原來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呢,我們是不知道為何而來。因為我投生到這裡來,我爸爸姓陳我就姓陳,爸爸姓毛我就姓毛,爸爸姓蔣我就姓蔣,爸爸姓什麼我就跟著姓什麼,你不知道為何而來。所以你來了是自己所控制不住的,你無法掌握的。但是從現在開始呢,你應該可以為自己定位。我人生要過一個什麼樣的人生,你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那麼,圓融道是一個很好實踐的一條路,我對三寶具足信心,這個叫皈依。回過頭來,從這生死大海裡回歸嘛,回歸過來,依靠三寶,這叫皈依三寶。

  佛寶,佛是覺悟,就是我人生要覺醒起來。那麼怎麼覺醒不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目標定了,這個就是佛寶。

  法寶,法寶是真理,人生的真理是什麼?圓融、和諧的人生,幸福、快樂的人生。對不對?這個就是真理呀。我們從這裡來,然後呢再改造生命,達到止於至善。這就是真理嘛。那怎麼進行呢?那我們從這裡出發就對了。

  再來,僧寶,僧寶是和合。當然有位上師、有位善知識來做指導。那麼在這前提之下,和合是什麼?就是你的覺悟要跟真理和,假如覺悟歸覺悟,真理歸真理,那就不叫和合啦,所以僧寶本來就是和合。當你能夠覺悟到真理是一體的,那麼這個時候你本身就是僧寶,就是僧寶。

  所以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希望大家來共建一個真正的、幸福的、美好的、人間淨土。那這個就是我們這時代,普賢乘在推動的社會建設工程。

  那麼相信大家在這個前提之下,當然人間淨土是我們佛門中講,假如我們換一個名詞來講,比較世間化的、可以通用的、不是宗教性質的,我們是不是叫做精神社會或者精神家園,或者叫做什麼“精神樂園”也可以吧?對不對?怎麼樣子啊,能夠為社會普遍廣大的人民所接受,我想這是我們這個時代要用的一個名詞。

  所以要怎麼建構這樣一個精神樂園呢?或者精神家園呢?那這名詞我不注冊,大家可以去發明。那麼要透過的就是禅觀。禅觀呢,也好像太嚴肅了一點,那你可以用比較白話一點,那叫審美。或者是用什麼詞可以,你可以用,我們沒有特定的,只要這個社會全體人民都能接受的,那我們就取用。不要給自己設定障礙,我們盡量地開放。

  所以當你透過這個華藏工程啊,在作討論的時候,你會發現呢每一位都是菩薩,他可以從生活中走出來的那些實際的人生歷練啦,他給你的這些詞匯,這些語言啊,將是非常好的資糧,我們都可以采用。我們在這樣一個時代裡,你不必把它僵化在一定要用這個,一定要用那個。但是呢,從此以後我們所選定的這些名相就名詞啊,我們應該要有很明確的定義,不要含糊籠統的。當它能夠很明確地定義,它對你的人生啊,就會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而這些名詞當中,一個兩個你看不出來,這些名詞它會成組,一組一組,它是變成一個理論系統。而這理論系統怎麼樣?在前面我們跟各位講過,你好好去整理。好好去整理,成為一套你可用的,那你常常講的,那就變成你的生命因素。將來他就指導你、帶領你,要往生到跟你這一個生命因素相應的佛國土去。乃至於你有更大的成就,就直接入法界了。假如沒有,你認為“我可能我心力不足,不能創造那麼大的偉大時機出來。那你的到第二生命的世界裡那總是需要的。

  各位要留意到,這一切,操之在我,在各位自己的手中,它不是依賴外面的。雖然我們講依於三寶,皈依三寶嘛,但是這個三寶還是自性三寶,一體三寶,不是偶像三寶,你不要搞錯了。不是外面有一個什麼,不是。那是你的自性,自性三寶,這個性相一如。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來體會,佛教的偉大,佛陀的偉大。他給我們的遺產是這麼的豐盛,這麼的了不得。那我們為什麼,要讓我們人生這樣空過呢?我們期望各位,真的從這地方獲得應有的這些喜悅,也是啊,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1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

 

上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52講
下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50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