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58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58講(2008年11月28日)A

  我們大家來聽經,有沒有帶經本啊?不要都沒有經本,回去就不知道講什麼了。今天請掀開經本看八十九頁的最後一行,我們先看一段經文。

  “時福城人。聞文殊師利住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皆從城出。來詣其所。”

  這個昨天,大概跟各位談一下,後面講所來的人,大家聽到文殊師利菩薩在這裡講《華嚴經》,那麼大家都來聽啦。

  那麼來聽的人有哪些呢?主要的有這些人,我們看一下,“有優婆塞。名曰大慧。與其眷屬五百人俱。”

  你看這個是《華嚴經》的一個語言模式。首先講,優婆塞是在家眾,各位在家的男眾就叫優婆塞,女眾就叫優婆夷。那麼優婆塞當中有一個主要的領導人,那麼這個人叫做大慧。在他領導之下,有五百人。五百,這個經文講是五百人,不是剛剛好五百個,所有該到的都到了,那就對了。有一些不該到的,沒空到的,出差去的,那就不必到。所以該到的都到了,不該到的都沒到,那就叫五百人。

  那麼最重要的幾個人呢,他舉例啦。他通常是舉十個人做例子,十個就叫圓滿,那把這十個人挑出來,他說“所謂須達多優婆塞。寶德優婆塞。圓光優婆塞。名稱天優婆塞。月吉祥優婆塞。月喜優婆塞。月智優婆塞。大智優婆塞。賢護優婆塞。賢吉祥優婆塞。如是等眾。前後圍遶。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到已禮足。右遶三匝。卻坐一面。”

  各位來了,有沒有禮足啊?不一定說,看著師父,對著師父呀,你要看著佛像,到大殿先禮佛三拜,這是一種恭敬。這個恭敬呀,各位也要認識清楚,我禮佛三拜,不是拜那個偶像,是拜你自己,尊重你自己,尊重你自己的靈性。

  你怎麼尊重自己的靈性?世間人怎麼尊重自己的靈性?吃一餐好的,才對得起自己,是吧。買件好的衣服,才對得起自己,是吧?還是出國去旅行一下,才對得起自己?這是凡夫哦!當然你有這個福報,可以享受,絕對沒錯。

  可是最重要的,你要尊重己靈,要能夠尊重自己的靈性,更要尊重別人的靈性。所有生命存在的靈性,你都得尊重。以此之故,我們禮佛三拜。

  第一拜,當然尊重你自己,對不對?

  第二拜,要尊重你的父母、師長、國家領導,這是一脈相承的,從國家領導到你的師長,到父母,這是一脈相承的,對不對?你要尊重己靈,也要尊重別人,這是最直接的。

  第三拜,就是一切眾生,一切有生命的,我們尊重。

  各位,能體會吧?拜佛不迷信,那木頭刻的有什麼好拜的,那張紙張畫的有什麼好拜?但是呢,透過他,我們要表達我們對靈性的尊重,對自己生命的尊重,對我們國家社會的一個尊重。你知道嗎?

  每一次開車經過收費站。收費站,你知道嗎?高速公路收費站,都要給錢嘛。給了錢,我就說:“謝謝!”

  人家就說:“唉呀,你給錢還謝謝啊?”

  我說:“哎呀,我給錢,怎麼不謝謝?”

  他說:“為什麼要謝謝他,他收你的錢。”

  我說:“對呀。因為他代表國家,建設這麼一條路,我們使用者付費,你給他,他弄一條很好的路給我們走,我們要不要謝謝他?我不是謝謝他一個人,我謝謝所有全國付出心血的這些勞動大眾。是不是這樣?”诶,你有沒有感覺到,我們應該要這樣做!而不是說,人家給你好處,你才謝謝他,那太功利了。不是說,我給錢我不謝謝,你知道你給錢了。人家生產的衣服,賣給你,你給錢,銀貨兩訖就算了嗎?那假如他罷工不賣給你呢,對不對?所以,你買了你要謝謝人家。當大家都報著這種感恩的心呢,這世界就會很祥和。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候,我們就要這樣做,這社會才真的會祥和,會和諧。希望大家多表達謝謝,這是一種感恩。

  所以我們,你不要認為說,我是佛教徒,到佛寺來才禮佛,你在生活中處處可以禮佛,你一個謝謝就在禮佛了。宗教儀式我們是這樣頂禮嘛,那我在外面他不是宗教人土,我就不必這樣頂禮啦,但是謝謝可以了,對不對?人家都以為,他應該謝我的時候,我來謝謝他嘛,那你就在進行著禮佛的工作啊,對不對?“禮敬諸佛”。有沒有?十大願王,可以吧。OK。

  所以這十個人呢,我就不用介紹了。這十個人是誰呢?當中有一個人就是你,只是你那一天剛好頭疼,到那裡,文殊菩薩在講經,你睡著了,所以今天又來了。好:

  “複有優婆夷。名曰大慧。與其眷屬五百人俱。所謂妙圓光優婆夷。梵德優婆夷。吉祥優婆夷。妙臂優婆夷。賢光優婆夷。賢吉祥優婆夷。月光優婆夷。星宿光優婆夷。賢德優婆夷。妙眼優婆夷。如是等眾。前後圍遶。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到已禮足。右遶三匝。卻坐一面。”

  這個右繞三匝,經文裡頭常常看到,為什麼右繞三匝?大家看到師父,頂禮三拜,然後就繞著他三匝。右繞三匝,就像小孩子一樣,你看看,剛學會走路的那些小孩子,有沒有?常常抱著爸爸媽媽的腿一直跑有沒有?那表示什麼,赤誠、真誠的戀慕,戀慕呀,有沒有?戀,戀愛的戀,慕就是仰慕。孩子對父母,是這樣子的,抱著腿,這樣繞幾圈。你去注意看,每個孩子繞的時候,你只要注意算,就是三圈,不信你去注意看看。你不要看經文啊,他是從人性來的。他怎麼不講五匝?為什麼不講一匝?你看孩子高興的時候,你不信你回去你試試看,你孩子假如三歲左右的,你買個棒棒糖回去,你給他兩次,第三次你只要拿個棒棒糖在手上,他就來了,他就戀幕,這個右繞三匝。等你把棒棒糖給他。這是一種真誠。小孩子不會欺騙的。高興就高興,痛就痛。這就說告訴我們,我們要有這樣的真誠,沒有任何的偽裝。

  這些名字都非常美。我們呢,我們的名字是父母親起的,我們現在,大家都很有文化,名字都起的很好。我們以前文化不好的時候,你知道怎麼起名字嗎?我記得我外祖父叫阿笑。外祖母的名字叫給谷,雞拉的大便叫給谷。那他怎麼會起這名字,我搞不懂呀,我說,“那你那名字,身份證怎麼登記呢?”一看身份證,還果然是這樣寫的,因為那個時候沒文化,那他怎麼取這個各字,沒人知道,我不知道前一代他,他也不知道,她就生出來,一抱出來,剛剛雞拉大便了,他就給谷啊,那就起名叫給谷啊。

  有一個家裡,生了六個女兒,每一個都叫阿花。爸爸不識字,媽媽也不識字,生的孩子通通叫阿花。後來,小孩子多了,什麼花,菊花了,什麼蘭花了。後來,比較有教養的,開始有教育的,開始取名字就變了。秋天生的叫秋菊,冬天生的叫冬月。為什麼問他叫冬月,他說爸爸抱著他,看到天上的月亮,是冬天,叫冬月。在開始有了文化素養,名字就開始變。

  那佛經裡,你看名字都起的很好,因為他的文化素養最高啊。而這些名字好呀,不是亂起的,他都有生命因素的意義在。這個部分呀,以後有機會再跟各位談,我們在這裡不浪費太多的時間。因為談這名字,佛經裡頭呀,尤其《華嚴經》裡面所講的菩薩名字,包括這些優婆塞、優婆夷的名字,都有學問的,這個以後,假如各位願意做研究的話,這可以做一個研究課題。有沒有人要申請啊?做研究的。你不舉手我就不講了。

  我們再往下看,“複有童子。名曰善財。與其眷屬五百人俱。所謂善禁童子。善戒童子。善威儀童子。善行童子。善思惟童子。善智童子。善慧童子。善眼童子。善臂童子。善光童子。如是等眾。前後圍遶。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到已禮足。右遶三匝。卻坐一面。”

  前面講優婆塞、優婆夷,主要講的是指我們一般學佛的人,當然,這一般學佛的人,他的素質是相當高的,優婆塞、優婆夷基本上是指他已經受過“五戒”菩薩戒的,是這樣的喔。那我們現在,通稱所有的學佛的人都可以叫優婆塞、優婆夷。

  那童子、童女,你這樣看童子、童女的層次是比優婆塞、優婆夷高呢,還是低呢?你想想看,腦筋想想看,高啊,比較高。因為童子是指菩薩的意思,文殊師利童子,你常常這樣稱他。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所以童子的意思有跟法王子一樣,當然,你不一定稱為法王子,但是他是跟菩薩的意義一樣,但是我們通常呀,把童子、童女用來表達比較精進的修行者。優婆塞、優婆夷是很正式的學佛者,童子童女是在修行這一部分比較精進的人。經文裡頭他大致上有這種趨勢。

  當然,古代這裡沒有嚴格的定義,但是你應該可以看得出來。因為,我們現代人對這些詞匯的運用,你有現代的立場在看他,古代人對這些詞匯的應用,他沒有這種分別,所以他不會去定義。但是我們從經文裡頭看到,他是有差別的,要不然這四個人,優婆塞、優婆夷、童子、童女他為什麼要弄出這個不同來。而且後面的善財童子,因為這裡面的主角是善財童子,他怎麼不把善財列在裡面呢,對不對?所以,你這樣判斷就知道,善財童子其實在這個地方啊,一登,這個應該怎麼講,一跳,一登起來,他就進入法身大士了。他的級別是相當高的,級別相當高。當然我們學佛人不再區別這些,這個是沒錯,可是在語言模式的運用上,他是有差別的。我們還是明白一下。

  第四個。“複有童女。名曰妙賢。與其眷屬五百人俱。所謂大慧童女。善賢童女。端嚴面童女。堅善慧童女。吉祥賢童女。吉祥智童女。供養德童女。吉祥圓光童女。妙覺童女。如是等眾。前後圍遶。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這裏也叫文殊師利童子嘛。到已禮足。右遶三匝。卻坐一面。”

  這裡講到前後圍繞來詣文殊師利童子,那像各位來啊,大該也算前後圍繞,大家邀一邀,三三兩兩過來了,這個就叫前後圍繞來的。當然也有人單獨一個來的,但是大部分會是同修相約過來,這個叫前後圍繞。卻坐一面,有坐這邊,有坐那面,卻坐一面,不是退坐一面。大家先打個招呼,跟師父跟老師打個招呼以後大家就就坐啦,所以叫卻坐一面。這個地方他也稱文殊師利童子,這個內容,大該是這樣。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很特別的因緣在,我們在講習中,這裡頭一共有四十四個,四種人,每一種十個,他有隊長嘛,那一共四十四個,各有他的因緣。我們只舉一個因緣,就是善財童子,來做解釋。其他人也都有,但是我們都不講。為什麼不講,沒時間講。因為經文,大本《華嚴經》裡頭,每一個都有介紹,我們這一本叫略本華嚴,非常簡略的華嚴,所以四十四個人當中,只介紹一個,善財童子。在大本華嚴裡,是四十四個都介紹,那在恆本華嚴裡,這五百,各有五百啊,那各個都介紹。那我們沒有辦法這樣介紹,大家壽命不夠長,當你壽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那我們再一個一個介紹,現在沒辦法了。

  好,我們再看下一段。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來集。普遍觀察。隨其心樂。即以神力。現自在身。威光赫奕。蔽諸大眾。以大慈力。令其眾會。皆得安隱清涼快樂。以大悲力。起說法心。普遍成就。以大智力。令其開悟。滅除一切煩惱心垢。以無礙辯。將說甚深廣大佛法。”

  我們先把這一段跟各位做一個解釋。首先要跟各位談的是,“文殊師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來集”。“知”這個問題,現在我們用大腦推理,知就是知道。現在呢,有人來跟師父講,說大眾已經就坐了,客滿了,師父可以開始上課了,這是我們知的狀態。那這裡頭要講的是法身大士的那個象限,那個世界裡頭的狀態,這個“知”不是這個意思。當然你解釋可以這樣解釋了,解釋是這樣解釋。從文字上解釋,你大腦裡就能接受了,這一點你知道,我也知道,我們都知道。可是有一點,你不知道,那就我知道,我要講經就要告訴你,這個你不知道的,那你就注意聽。

  這個“知”,確實是知,沒有錯,但是不是你所想象的那種我去搜尋資料,證明說,該來的都來了,剛才已經講過了。不該來的出差去的都沒來,那個也不要來了,該來的這些都來了。所以他,知“福城人都已經到了”,不是這個意思。這個“知”的意思就是,福城的人對於佛法所要了解的這個部分,那麼程度上已經都到齊了。程度到齊,而不是人數到齊。你留意到這一點呀!這個是思維模式上的一個很大不同。

  我昨天大概給大家提到,但是沒有講到,這是兩個象限的轉移,我們這裡是娑婆五濁惡世,你知道嗎?娑婆叫什麼,叫堪忍,這世界很苦,沒錯,但是還可以忍,叫堪忍,還可以忍。這個世界的眾生,他的本質,就是用腦筋,用了腦筋以後,他會去爭取,爭取以後他會生對立,產生斗爭,所以有了很多情況,我們不知道。社會上有很多制度,基本上好像沒錯,事實上在人性上造成嚴重的對立與斗爭。這個是大家沒留意的,那麼這種情況呢,是娑婆的本質,五濁惡世的一種特質。

  可是呢,在淨土裡就不一樣,淨土裡的人,他是不用大腦,他不是不會用大腦,他不用大腦來進行累積、爭取、競爭與對抗,他的大腦是用在培養自己生命中每一個生命因素的善根成長,他的本質是這樣。因此從淨土裡頭看到,這裡的人都在成長善根。那麼娑婆的人都在爭取他的財富,滿足他的欲望。

  昨天跟各位講了,權利、財富、名聲、地位還有感情,為了爭奪這個。你看出了多少事情,大概這五大誘因,造成大腦追逐的一個目標,所以才有五濁惡世的產生。那麼在這個時候呢,你的心理還沒到齊。

  那麼在淨土裡,算是到齊了,所以大本華嚴、恆本華嚴、廣本華嚴,那在淨土裡他就會一直講,但我們在這裡沒有辦法,因為你有很多的時間跟生命,是用在社會上。社會上什麼,家裡呀,工作呀,這些要去圓滿。這些不圓滿是不行的。我們都很清楚這個部分。

  那麼當一個人要修學,想要完成這個法的時候,完成你生命改造的時候,我們前面跟各位講過,你的准備,資糧道到了沒?到了以後,到齊了以後,你才能夠開始修行。

  那麼現在這個,文殊師利童子說“知已經來齊”,也就是知道你生命的因素已經到齊了,你該准備的資糧已經准備完成了,這個叫做“悉已來集”。他知啊,是感受到這個部分。

  所以很多人,常常找師父問說:“師父,你看我這樣修行可不可以?”師父看你修行絕對可以,為什麼絕對可以?因為程度各有不同嘛,就像小孩子講,“爸爸,你看我這樣讀書可不可以?”當然可以,只要你讀書就好,但是你是一年級讀一年級的書,六年級讀六年級的書,初中讀初中的書,大學讀大學的書,每個人都不一樣啊。問題就在你到齊的水平在哪裡?那麼文殊菩薩在福城這邊看,所有來到的人這種水平已經到達真正實修的地方了。因為前面,文殊菩薩已經告訴我們了,你要具備華嚴一乘圓教的標准,那種趣大乘法無疲厭心的十個條件,你到齊了沒?准備好了沒?那麼,這四十四位所代表的二千多位人,所到達的,對不對?基本上是那十個趣大乘法無疲厭心的基本條件已經都具備了。他是指這個部分,各位要留意,指這個部分,這個叫做法界。

  那我們在講的,你從相上來看是,這兩千多人已經到齊了,對不對,就好像我們北京城裡要修行這個法的人數早就報名的那些人啊,兩千多人已經到齊了,大概就等於是這個意思,但是呢,這是娑婆的定義跟解釋方式。但是從法界,一真法界裡頭來解釋的時候,那就不是這個定義了,是指那十種趣大乘法無疲厭心,最少也說,有七八十分以上了。這些人來的,那些准備資糧都已經到達七八十分啦。文殊師利菩薩才要開始大轉*輪,對不對?你要留意到。

  那麼《華嚴經》原來早就開始在講的這些呢,算不算呢,當然也算了,他叫資糧道,我們叫序言,序幕,先開場白。簡單地跟大家講一講,《華嚴經》多好,《華嚴經》是什麼,大概是講哪些,那麼現在開始要講到,生命改造工程的這部分呢,你的基本條件要具足了。是從這個地方來談。

  這一句話講起來是很簡單,但背後的那些應該具備的這些條件呢,那不簡單。所以我們常常跟各位講說,你在讀經的時候,不要輕易看過,這個經文呢,來到中國,真的是很不簡單。假如在印度人來看,就是說,你的生命能夠開發到這種程度,很不簡單,這是印度人。因為這是佛陀開發出來的生命,一般人是沒辦法。所以,佛陀因為開發他的生命,到達到這麼極致的地方,展現給我們,我們對經文,你千萬不要用你自己的解釋法去解釋他。

  那麼,在中國人除了這一點以外,還有一點更難得的是什麼?在古代啊,這個經文要來到中國並不容易。你看看,玄藏大師去取經的時候,當時出發不是他一個人呢,他們是逃出長安城,逃出去。當時的那個唐太宗啊,是禁止國人往西域去。當時還沒有把突厥完全打敗啊,那邊是很危險的,所以是不准出城的。他們呢,是大家相約,私底下偷渡出境啊。玄藏大師出國的時候,是偷渡出去的。

  那麼到,大概應該是到蘭州那邊才集合,集合以後出發。出發時應該是一兩百個人出來的,到了沙漠以後,死的死,逃的逃,很多人肚子疼就不走了,很多人說“媽媽病了,我想回去看她了。”就這樣溜掉了,溜掉,剩下他一個人。

  那麼出去,你知道,沿途語言怎麼通啊,各種語言要學。學到印度去,把梵文學起來。你看多辛苦啊!我們學一個英文,學老半天都不會講呢。對不對?人家一路怎麼學過去的,然後多少惡劣的環境。然後,經過十幾年,將近二十年才回來,犧牲多大,才獲得這種經文。

  然後在翻譯的時候,也不是那麼容易,對不對?你想想看這樣的一種狀況。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所獲得的這種成果,你不能輕易放過,不能輕易放過。所以這個裡頭,在翻譯的時候,為什麼譯場裡面,三千人,五千人,大家在翻譯?就是這種工程。所以我們要仔細的去了解他背後的,所表達的這些意義。

  好,下面講“普遍觀察。隨其心樂。”

  這句話也是很麻煩的,現在我們再看呢,都很簡單的看。普通觀察,就是文殊師利大概檢查一遍,大家先做一個基礎測驗,性相測驗,對不對?了解大家,這叫普遍觀察,然後了解大家的程度,你要什麼,我就講什麼,就這個樣子。

  這個,其實不止這個樣子。這裡面講什麼?剛才講的,那個十種趣大乘法無疲厭心大家都具備了,基本上你到了我們剛才講的七八十分了。那麼他要從哪裡講起?從這個地方你了解到,七八十分的時候,他要從六十分開始講起。從六十分開始講起呀,那前面就不講了。像現在這個就是這樣,前面本來不講的。但是不講你不知道呀,因為你還沒到七八十分啊,那我就要往前講呀。結果講到從二十分開始講起了,對不對?那麼你有七八十分呀,我為什麼要從六十分講起呀,因為才接得起來,才接得起來。

  所以我們在講經的時候,他基本上是有個條件,你知道講深是多深呀?講淺是多淺呀?有一種經,講經不是說無意義呀,你是學不到東西的,我講的你都懂的,百分之百你都懂得,那你就不會進步。正式講經應該是百分之六十你懂,百分之二十嗯,有百分之二十是聽不懂,這個叫中級程度了。假如百分之六十,你懂。百分之二十,嗯,很好笑,很有意思,講故事給你笑一笑。那百分之二十想一想也懂,這個叫淺的。那麼比較深的呢,是百分之六十懂,百分之二十回去想盡絞盡腦汁,才搞懂。有百分之二十,不懂,這個叫深的。本來就是有些你是不懂的,那因為有不懂,你才會往前跨上去嘛。你假如要聽了一些老是你懂的,那就不用聽了,你都懂了還聽什麼,對不對?

  你在聽的時候,我們發現很多同修,在做記錄的時候,都是記錄他懂的。不會記錄他不懂的。他發問的,也不是問他不懂的,他是問他矛盾的。比如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極樂世界?我聽某師父說有極樂世界,你怎麼說成這個樣子?”那這個不是來問的,他是來踢館的,他是希望我跟那個法師打起來的。“為什麼他說有你說沒有?”那不是。你要知道說,你為什麼對於極樂世界的解釋是這個樣子?剛才跟各位講了,淨土極樂我們並不否認,但我告訴你的是,極樂世界的狀況是這個樣子呀,我告訴你,這種極樂世界的本體呀,淨土的本體是什麼。

  你除了在我這裡以外,聽不到啊,沒有人會跟你講這些啊。(眾鼓掌)因為這個東西呀,是我們從《華嚴經》裡給你理出來的,我跟你講說,《地藏經》是從華嚴經中的《生忉利天宮品》上面節錄出來的。《彌陀經》是從《華嚴經》裡頭,《佛布施一法品》那邊節錄出來的,一個是講娑婆的本體,一個是講淨土的本體。你都不知道呀!誰會告訴你講這些?因為我研究華嚴,我才知道嘛。為什麼我會知道這些?

  我跟各位講,華嚴其實講的不是淨土,華嚴講的是法界。所以我們才跟你講說,娑婆這個世界、跟淨土、跟法界,他分三個層次的。而這個部分呢,在未來,未來的五百年之內,是第四期佛教思想發展呢,他要研究的主軸。我都跟各位講清楚,你所聽的經呢,大部分的人呢,都跟你講過去的人怎麼講,過去的人怎麼講,是這種狀況。我現在要跟你講的是,未來我們要怎麼走,未來怎麼走。

  所以你把我跟你講的未來,拿去跟過去,當然合不起來啊!你會說:“你這樣講語出何處?” 昙鸾大師怎麼講,慧遠大師怎麼講。慧遠大師怎麼講,昙鸾大師怎麼講?還要你講呀,對不對?他已經講了,不是你聽到,我也聽到,對不對?不是你看到,我也看到啊!但是我要告訴你,未來這些,是你不知道的!你留意到嗎?所以這才是現在告訴你的。

  因為我們今天在這個時代裡,你的思維模式,你的邏輯,你所要的東西,我跟你講,我跟各位一樣,走過這一條路了。所以好多人在問的問題,我跟你講,你回去啊,你就把疑情記錄簿啊,好好地記錄。我告訴你,我們這裡兩百個人,每個人回去寫,我告訴你,三年以後,五千則以上的,這種疑情拿出來,我告訴你,每個人都一樣。五千條,每個人都一樣,因為你的IQ都一樣,你的邏輯都一樣,只是五千條的次序不一樣而已。你知道嗎?所以很多人會吵,這不是吵的問題,因為你的問題我曾經有過,我只是早發生而已嘛。你再過二十年後的人,再來學佛,他發生的問題絕對也跟你一樣。

  各位,你要不要做個實驗?我希望各位發個心,從今天開始,回去你就寫疑情記錄簿。你到明年呢,我們把那疑情記錄簿,對一下,大家所寫的大概都差不多。一千則之內呢,????不會超過百分之二十,你知道嗎?到五千則以後,你大概會發現,不會超過5%啦,大概五千條都差不多了,所問的內容都一樣。我跟你講,很肯定。

  為什麼我知道,你知道嗎?第一個我自己寫過。第二個,我接受過很多人的詢問,我告訴你,每個人問的都差不多啦。你今天要問的都落伍了,因為前面,20年前人家都問過了,你再過20年來的,因為你那個腦筋所訓練的邏輯跟思維都一樣嘛。

  所以我就跟你講說,為什麼你會有這種矛盾現象要問呢?因為你的大腦是單行道,單行道,只能向前走,不能向後走,更不能轉彎,你知道嗎?但是你的生命本質呢,他是全方位在動的。所以當你邏輯一起動的時候,你馬上就碰到了,“糟糕,又碰到十字路口,又不能走了。”你馬上要說,“我要過去,他要過來,要是相撞怎麼辦?”你馬上有這些東西啊。可是你一直學以後,你會發現,“噢,不是,我這個是高架路,到那邊那一條過來他就咻從上面過去,那條過來咻的從下面過去,我就咻直接沖過去,這個不會撞到一起。”不要緊,因為你必須一再一再地去累積自己。

  我跟各位講,問別人沒有用,這個我們很清楚,問別人的答案沒有用。你只有一直記錄,一直記錄,各位你真的想要開悟,想要明心見性,我奉勸你,就寫疑情記錄簿。

  你假如真的是想要做修行的,真的想要修行,那就從禅觀下手的人,那就寫摸索記錄簿。

  疑情就是有那一些大腦識性發達的人呢,你有問題你就從疑情記錄簿做記錄。那你在義學上面,會有很高的成就。我跟你講,只要你記錄,那一本五千則,把他記滿,不是應付的,應付的不算。你是自己產生的問題,一直去挖掘、挖掘、挖掘,你一定開悟。

  那要禅觀的人,你要摸索、要摸索/摸索就是修行我要怎麼修?譬如數息,老是數不好。念佛,心老是跑調。那你怎麼要解決他,你要摸索嘛。你去解決這些問題,你要摸索,這個叫摸索。問人也沒用,人家教你,你去弄一弄,心還是跑掉,要怎麼樣心不跑掉,你要想辦法去解決,這個叫摸索。摸索,一方面嘗試,一方面要去經驗那個失敗。像我在摸索打坐的時候,這個腿呀,一折起來就像高射炮這樣翹起來,那要怎麼處理呢?就後面墊磚塊,就上面墊磚塊,把這個腳給壓下去。試試試,終於把他壓平了,一坐,兩個鐘頭,可以了。可以了,很高興,起來,起來已經站不起來了,那腿已經快斷了。那就摸索嘛。在摸索裡,一定會有挫折,會有失敗,乃至會有傷害,那你要修行你要勇敢啊!這沒有人傷害你,是你自己虐待自己啊。

  所以你記得呀,自己虐待自己呀,你會有護法,因為他叫精進,聽清楚啊。別人虐待你呀,沒有護法,那叫業障。你自己想想看,看你要不要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叫精進嘛,對不對?你一定有護法,死不了,你放心。但是別人要求你呀,師父逼你,我告訴你那叫業障。你自己回去想想看,看你是自己要求你自己,還是要別人來要求你?

  你現在在單位裡也是一樣,你自己工作很認真做,你的領導一定說,“優秀的”。當那領導說,“你怎麼不做,趕快去做。”“哼”,那你就完了,你就變業障了。你就做死呀,他也要把你罵死啊,因為是他逼你的,對不對?所以一個人做人處事,你要懂得啊。你從學佛來,在社會上非常優秀的,所以學佛人在社會上絕對是優秀的一分子。你想想看,我們都是自我要求的嘛。我們不必等人家要求的,都是主動的,自動自發的。所以,你在社會上都是非常優秀的分子。

  好,這個是,我們把這思維模式的部分,提供給各位做參考。

  這個,我們只能講這兩句了,不能夠每一句都這樣講。每一句都這樣講,那就講不完了,這一段就夠了。

  好,我們看第三句,這個,看起來這樣講,好像沒有直接講到句子裡頭了,其實你把這種層次弄清楚以後,就知道說隨其心樂,跟你想的那種心樂也不一樣。他是你生命品質到達這個水平,下一步你要什麼,他從六十分開始講起,帶你超越過七八十分,到八九十分上去了,是這種情況。然後到達滿分以後,你的那一種見一切佛境界無礙眼。無障礙眼的,那種三昧力一發生的時候,那你才真正修行啊,那個時候你才真的是,所謂的勇往直前,突飛猛進。現在還沒有,現在你還在加油站准備,還要加油呀,加水呀,對不對?輪胎打氣呀,要准備好呀。這些都還沒准備好,那十種呀,趣大乘法無疲厭心呢,就相當於把這些東西都准備好了。

  好,那文殊師利童子呀,看到這裡頭講兩個嘛,看到大眾的情況准備好了。那麼他自己呢,心裡也做完准備了,用我們的話講,心裡也做完准備了。其實他不用准備,文殊師利菩薩不用准備啊,他看看大家要什麼,他就有什麼。因為,他那個家活很多,工具很多啊,大家要什麼他都能給呀。所以他不要准備。但是呢,這個意思就是說,主客兩體,他是主,聽眾呢,是客。他知道客的條件怎麼樣,那麼觀察以後,隨著大家來要的是什麼,那他要開始講啦。

  這種情況,就像我們,各位看看,我們在小學的時候,你也要讀歷史,對不對?中學的時候,也要讀歷史,大學的時候,也要讀歷史,對不對?我們出了社會以後,還要讀歷史,都一樣。那歷史有沒有不同?歷史沒有不同,宋太宗還是宋太宗,不會來到我們就變成宋大宗了,對不對?名字是一樣,歷史是一樣,但是他有深淺,研究跟分析的方法會不一樣,故事事件是一樣,但是你要了解的內容是不一樣,所以他在講,隨其心樂是指這個。那我們讀的數學也是一樣,小學是數學,中學也是數學,大學也是數學,出了社會,還是數學要用。數學是一樣,但是內容深度是不一樣的,他這個地方是在講這個部分。

  好,那麼下面呢,我們再看第三句:“即以神力。現自在身。威光赫奕。蔽諸大眾。”

  這個地方也一樣這個真的要講開,這個就很廣了。以神力,佛經常講這個神力,神力,我們就常常會產生迷信的感覺。我跟各位講,這個不是迷信,但是也絕不是外面那些特異功能的人所講的。這個神力啊,一講到這個地方,全部在法界裡面,不在我們這世間,這兩個不同的象限。但是從修行的立場呢,神力你是必須要去體會的。但是你不要,第一個不要相信你自己有神力,這第一個;第二個不要相信人家有神力;第三個,你要知道,你對神力的定義一定有問題。我先跟各位警告的是這三個。

  因為這個字啊,你不會定義,因為你沒有感受,沒有感受用文字的定義來講,絕對不正確。那修行的人,假如你對學佛本身沒有一個完整的認知,那你對這兩個字呀,是果地的東西呀,你的訴求,要求,定義,一定會偏差。一定會偏差。我們從哪裡看呢?從很多同修啊,不管是念佛也好 ,修密也好,或者禅修也好,或者誦經也好,拜佛也好,做了一些功課以後,就常常來問,“師父呀,我見到什麼,我夢到什麼,我看到什麼,我聽到什麼,那我又怎麼樣,又怎麼樣。”這就表示,你在印證說,我的神力這樣對不對。我告訴你,那不是神力。當然,我既然努力了,就應該有結果,這是必然的。

  那我也告訴你,只要你有努力,你一定有成果,有成果啊。你走一步有一步的成果嘛,你走十步有走十步的成果嘛,看你走多少嘛。那問題是,你走一步到十步之間的成果,你自己感覺不到,感覺不到。你能不能夠走過十裡以後再看看嘛。你現在才走一步到十步,回頭看看,家門口還是家門口啊,但是你走十萬步以後回頭看啊,那你家屋頂你都看不到了。對不對?那在這種情況來講,我有什麼境界那才好說嘛,你才走幾步不能算。而且這裡頭出現到一個問題,當你一再回頭、一再回頭的時候,是什麼境界也沒有了。你知道嗎?我走十步就回頭一次,再走十步又回頭一次,我告訴你,你都不要走了。你唯一的就是蒙著頭一直走,走到一個階段該休息的時候,你就休息,偶爾有個機會,想到,“啊,我走到哪裡了?”想一想,那你要回頭找你的原來出發點,已經找不到了。那個時候,你才發現說,原來我已經走出來了,走出來什麼境界都對啊。你離開原來的點就對了嘛。那至於你所設定的目標是什麼樣子,那個成就那個神力是什麼樣子,你不要管,因為你還沒有到達目的地。可是大家都一直以為,我到了,有沒有?

  你記得,小孩子,在小孩子外出的時候,老在車上問你,“到了沒到了沒?”你在問師父就跟那小孩子問的一樣。“到了沒,到了沒?我們還多久才到?”要不然他就哭就鬧。就是這種狀況,小孩子嘛。你想想看,你有沒有過這種情況?

  有個同修這樣講,他說看了一本書上面記載著上師,那個上師是他的弟子們一再問他,“我這樣修對不對?我這樣修對不對?”那個上師都說“對對對”。到哪一天呢,那個上師突然間跟那個弟子說,“不對,不能這樣。”那個弟子就開悟了,他就很高興給我看,那他說希望我也能夠這樣點他,然後他就一直問我,我就說“對對對”。到哪一天我說,“這樣不對”。“你以前都說對,怎麼現在說我不對了?”這個就是,師父講別人不對,你都很高興,師父講到你不對,你怎麼可以說我不對?這個叫做凡心依然存在。真正修行,不可以有這種心,這個叫我執。你一直講,希望師父說你對,師父說你對,對你沒有用,師父說你對,只是你繼續努力。師父說你對,其實就是說,問那個沒用啦,繼續啊。當你發生錯誤的時候,這是師父的責任,師父的責任,師父跟你講,你假如不聽,師父就跟你講,你去找別人吧。因為你那個基本的習性沒改,你就是希望師父一直說,“對對對,你已經證阿羅漢了,你已經開悟了。”有用嗎?你沒有開悟師父說你開悟,你就真的開悟了嗎?話講回來,你真開悟,師父說你沒有開悟又怎樣啊?你還是開悟了嘛,你為什麼那麼在意師父說你的成就或者不成就呢?所以我們要的是你真的踏踏實實去做。

  所以他能夠以神力來處理什麼狀況,那是他的事,你絕對不要陷進去。修行人有這種偶像,很想從那邊學到什麼,這個是一個正常的心態,可是當你一直以為我要趕快成就的時候,基本上你是不能成就的,基本上是沒辦法。在禅修的公案裡基本上告訴我們,當一個人越急著成就的時候,師父就告訴他,“你的成就要往後延一倍的時間。”通常說你來,三年保證你成就。但你一直急的時候,師父說,那要五年。你說“我要趕快”“那要十年。”我越急,你怎麼越往後?越急就越不能成就。因為急是修行的大忌。但是這句話不是叫你不要修啊。師父說急沒用,那就慢慢來吧,不要修呀。不是。功課,基本上要給你的功課,你都要作。師父規定三百,比如,每天三百拜,那你記得,你一定要五百以上。因為,那是基本的量,基本的量,師父規定的是基本的量,你一定要比這個量多。

  我常常用紀昌學箭的故事跟各位講。紀昌學箭,你知道嗎?中國人應該知道,紀昌這個人是個神射手,很厲害的。那他跟他師父學,他師父呀,他是春秋時代人,沒有學佛啊。那師父是百步穿楊,很厲害的神射手。他跟師父學。

  “師父你教,我絕對聽你的話。不管多久都不要緊,那你教我就好。”

  師父說:“真的?”

  他說:“是。那我第一件事情要做什麼?”

  他說:“你回家。”因為一般射箭啦,那距離你知道嗎?用現在的話講,大概就一百米。他說:“那你就回家,把芝麻,放在一百米的地方,你專心看他,看到那個芝麻像車輪那麼大的時候,那你再回來,我再教你第二步。”

  他就回去了,就回去了。師父說要三年,他搞了五年再回來,跟師父說:“我完成了。”

  他就:“第二步呢?”

  師父說:“真的,好,第二步。你把馬尾的毛放在一百米的地方,看到那個毛像樹干那麼粗,那你再回來找我。”

  他說:“要多久?”

  他說:“要三年。”

  他又弄了五年,回來了,他說:“我成功了。”

  他師父說:“你把那個毛綁著芝麻,放在那裡看,三年以後,樹干下面有個大車輪,這樣你再回來。”

  他又搞了五年回來,說:“我成功了,下一步呢?”

  他說:“下一步就射箭。”

  一射就中,百發百中。

  那你不是啊,“師父教我怎麼拉弓,怎麼射才會准呢?” 這叫花招,弄到最後呢,你還是射不中!你知道嗎?一粒芝麻都看得那麼大,一個馬毛,毛啊,都看得像樹干那麼粗,那怎麼會射不中?對不對?這個就是功夫嘛。這是基本嗎?這是前行嗎?這是正行啊!所以我們現在修的是顛倒的,應該要具備的條件你都沒有具備,所以你沒辦法。

  “師父,我要如何把心定下來?”那還不簡單,不要胡思亂想心就定了。那問題是,我要如何不胡思亂想啊。那你自己要把一些雜思妄想給放下嘛,貪不要多嘛,眼睛不要亂飄嘛,一看到女孩子,眼睛就跟著女孩子走了,你說你要修什麼定啊?什麼定也沒有啊。人家一講你一句話,你就氣三年,氣不完,你心怎麼會定啊?你能不能不掛礙這些?這是關鍵。

  所以基本條件你要具備。下面你才有辦法進行,所以要想有果地的這種神力啊,你不要妄想。既然你來了,一定會有,但是會有,是你把應該要具備的條件跟工夫,要去具足,自然那些就有了,所以不要迷惑著果地的成就。現代人也是一樣,你想賺錢,想要事業成功,其實不難,你應該要做的東西你要做好。你應該要做的事不做好,一直想賺錢,那不是做夢嗎?

  所以問題不在你想什麼,問題是你要具備一個成功的行為模式跟思維模式。你今天想要修行,想要了生死,想要進行生命的改造工程,那你就具備一個解脫的思維模式跟行為模式,那就簡單了。當你具備的是一個失敗的,或者輪回的模式,那你別修了。那就不用修了。所以,你要修行就要具備有解脫的思維模式跟行為模式。我們主要想教你的也是這個東西,不是搞花招的,弄一弄啊,大家搞瑜伽啦,去那個什麼美容、瘦身、美顏啊,那個沒有意義。

  OK。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講。

  《四十華嚴》第58講(2008年11月28日)B

  好。我們再繼續看後面這幾個字:“現自在身。威光赫奕。蔽諸大眾。”

  這個部分通常是用電影來表達,就很清楚,文殊師利菩薩坐在那裡,突然間身放光明,大家都黑的,他突然變光了。這個是意識形態上的運用。經文裡頭在談生命現象不是指這個。我們也把這個部分跟各位做一個介紹。

  這個“現自在身”是什麼意思?因為一般講席、講經,講到這裡,念過去就好,這個最好不要講,因為沒辦法講。因為你沒有自在身,你只有福報身。佛有十身當中有一身叫福德身,我們現在的福報你是不具足,佛的福德身是福報具足。我們的身是不具足,因為我們有生理現象跟物理現象的限制。今天假如說,你是一個很健康的人,那是健康的福報。有的人天生他的健康就不足,先天性,有的有遺傳病;有的在成長的過程裡,有什麼疾病。那我們所有的病絕大部分都來自於你大腦的運作所造成的,那就表示你的這個福德不夠。

  除了這以外,那有許多,是跟你的人際關系有關,有的人很能干,但沒人緣,能干是福報,沒人緣是你的業報。沒人緣,人緣知道嗎?沒人緣就是人際關系不好。各位稍微留意一下。

  假如你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這是我跟各位講人生,在人生裡頭你要留意一下。通常有理想的人朋友很少,因為你有理想就很難相處。人家跟你難相處,因為你原則太多,你也跟人家不好相處,因為每個人你都看不慣,你要留意到。我不是說你啊,說到你純屬巧合。

  有理想,假如是沒有能力,那這個人一定憂郁症。你放心,憂郁症的人絕對有理想,但是能力不足。

  有理想又有能力的人,假如沒有福報,這個人會活得很痛苦。因為他能干,他又有理想,他理想就快要兌現了,就差一點點,差一點點,差一點點不能兌現,為什麼?因為他沒有福報。

  那你假如有理想,又能干,目前還有福報,那你就要慎重,要掌握好自己,不要浪費,因為福報是你前輩子修來的,當這個因緣過了以後,求是求不來的。

  有理想,能干,又有福報,這種人就好像很自在,對不對?好像很自在,可是他受制於他這三個條件的限制,有沒有?你現在看到有誰在你的生活中,這個人有理想,有理想就有格調,又很能干,又有福報,那就表示說他是成功的人,而且又有格調啊。

  那很多人士有福報,很能干,沒理想,所以這種人很成功,但是沒格調。你留意到,我不是說你啊,你不要對號入座啊。那你要不要有格調,這是你的理想,你的生命品質。會有理想的人是有善根的,是有善根的。但是呢,你不要因為有這種格,就跟人家區隔了。是講這個格,不是區隔的隔,知道嗎?格調的格,不是區隔的隔。

  而有格調的人,有理想的人,常常會跟人有區隔,這個很麻煩。所以你注意吵架吵得越厲害的人只有兩種人,一種像學者型的那種人吵得很厲害的,因為他們都有理想,都有格調,壁壘分明,這個會吵得很厲害。但這種吵,它會把思想引出不同的理路來,因為他有格調。然後再加上他們又能干,再加上有福報,所以會各聚山頭,思想壁壘很分明。所以唯心唯物就是這樣產生的。

  那另外一種吵得很厲害的,他是低層的,他為了生存,非得把對方給吃掉不可。

  通常我們是比較不屬於哪一種?我們是屬於夾在中間的那一種,不高不下的,那就很痛苦的人。所以,你要留意到。

  要有自在身,你必須這三個條件要具足。但是假如三個條件寧可沒有,必須放棄一個的話,但是我告訴你,通常這沒有辦法選擇,寧可要放棄的話,要放棄能干。記得啊,假如能夠選擇的話,要放棄能干。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最大的災難就是因為能干所造成的災難。我不是說能干不好,各位能干的朋友們,我是奉勸不要太恃才傲物,你能干嘛,你會恃才,然後就會瞧不起別人,絕對是忌諱。能干的人容易樹敵,能干的人容易不得人家好感,就是因為你恃才。

  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你要每天反省自己,反省什麼?我有沒有看誰不順眼?假如你有看人不順眼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你出問題了。你看誰不順眼,你生命中的痛苦就產生了。你只要看誰不順眼,你就不自在。我們同修更要這樣相互勉勵,同修們常常會抱怨,誰怎樣、誰怎樣。你就跟他講,你抱怨一次,一百零八拜,你再抱怨,就兩次,兩個一百零八拜。因為你會抱怨就表示你遇到不如意,你會看不慣,那就一百零八拜,消除自己的業障。

  所以修行啊,跟各位講過了,當你有這種不如意,看不慣等等,通通要一百零八拜,沒有為什麼。因為這是你的業。尤其能干的,要特別留意。

  那不能干的,憨憨的,“這是圓的還是方的?”“我看好像圓的,我看好像方的。”人家說圓的,“也對啊”人家說方的,“也對啊”那種人通常看不到人家的缺點,因為他都會往好處想。當那一種憨憨的,又到處往壞處想的人,我好像沒看過這種人。憨憨的人大部分都會往好處想,人家說“這是圓的還是方的?”“我看好像圓的”“我看是方的,你怎麼說是圓的?”“啊,方的,對,比較像方的。”他馬上就改了,因為他沒有主見。這種人看任何人通常都會往好處看,他看人都會是好人,所以他沒什麼煩惱。

  你是不是這種人?你注意看看,這種人睡覺的時候,通常嘴巴會稍微開開的,眼睛閉不太起來,你是不是這種人,想想看。假如你睡覺的時候,嘴巴閉得緊緊,眼睛閉得緊緊的,都是能干的人。我是沒看過你睡覺啊,你不要以為我看過你睡覺啊。你回去自我檢討就知道,所以你家裡,假如你的那一半是那種人,睡覺的時候嘴巴有點開開的,眼睛有點開,閉不太起來的。那算是你三生有幸,修了七輩子的福報才找到這樣子的對象,不要一直看著我哦。

  我跟各位談這些事,是給你自己做反省用的,自己做反省用的。能干的人通常對有福報的人會瞧不起,你一定要留意,這是很大的忌諱。有福報的人憨憨的,他對能干的人只會欣賞,他一定會欣賞,他不會瞧不起。但是能干的人就會瞧不起有福報的人,因為有福報的人通常會憨憨的,這沒辦法。所以,佛陀講要福慧兩足,兩足尊嘛,對不對。那我們就是一只尊,所以我們還得認真修啊。僅供參考,不要說我在說誰,我不說誰啊。我只是僅供參考。

  所以這個現自在身,是釋迦牟尼佛的一種狀況,佛的一種特質,文殊師利菩薩他也能夠顯現,但是這種自在身是一種內韻,是內在的,他不是外顯的這種狀況。我們通常都把他當作外顯,那這個東西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你會出現。你在修行,你在精進的時候,我也只是僅供參考。你不要回去自己想你自己有。你還不會有,要有的話一定要一番苦功夫,苦功夫以後,我們中國人在經典裡頭,所解釋的這種情況,現自在身都是指智慧光明,所以他就會跟威光赫奕並在一起。

  但是印度教的系統裡,他不這樣講,他是寫的一種喜樂、歡唱,就是歡喜歌唱,那個喜樂。所以現在有人就比較會有感覺,修行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他有一種感覺的形容,叫做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都在跳舞一樣。你有沒有這種感覺?那就是指這一種,這種現象。不要笑,有同修有這種感覺是我們的福報啊!

  但你知道,當你有這一種感覺的時候,你周遭的人會感受到一種喜悅跟祥和。假如說你在睡覺,你在睡覺,有這樣的同修坐在你身邊,你噩夢都會變成好夢,你知道嗎?本來老虎在追著你,“哇,快被老虎咬到了”。那有這樣一位同修坐在你旁邊,那你馬上說“哇,牛排,好了”。因為他那個喜樂是真的,真的就不會是自己的。你跟別人在一起,人家就會感受到。

  但你只,假如說:“我全身的細胞都在唱歌,都在跳舞,都好高興啊,很輕盈,很自在”。可是你旁邊的人:“我怎麼沒感覺到?”那你那個叫幻境,那個叫瑞相。修行會有一點瑞相,自我感覺很喜樂,可事實上,對外是沒影響的。知道嗎?這個你要留意,我們在做檢驗的時候,要驗證。

  我常跟各位講,在實修的時候,你得到某種境界,你要求證。你超越到某一種程度,你要求證,求證以後要驗證。求證就是“我這個喜悅是真的嗎?”那怎麼樣,好,我再用同樣的方法。因為我們修行是有一個程序,要有一個方程式嘛,你帶進那個方程式一定得那個答案的,所以我再修一次是不是這樣?我再修一次是不是這樣?不要說十次,十次都這樣,至少十次有七八次這樣嘛。那搞了半天啊,只有一次,第二次不知道什麼時候跑出來,那個就不算。那不能算是境界,也不能算成就。你既然透過這個,“哎”,答案出來了,求證這個應該沒錯。

  那假如是這個樣子,那我要看看我周遭的人對我看法怎麼樣,假如他說:“诶,我情緒很不好的時候,拜托你來一下好不好?”

  那你說:“為什麼?”

  “诶,每次你來的時候,我的情緒就好起來。”那就驗證了。

  那你不要去跟人家:“哎,你情緒不好的時候你跟我講,我來你就會變好了啊。”這叫王老五,對不對?自賣自誇嘛。你來,你來兩次,總有一次他會好嘛。那這個不算。

  因為你已經有過那種情況,人家已經感覺到,“诶,你來的時候我就奇怪,有一股清涼,有一股喜樂會產生。”诶,那就表示你的這種感覺是對的,這種喜樂的感覺是對的。

  那假如你一來,“哎,你別吵好不好,你每次都講,你喜樂每個細胞都在跳舞,你每次來我就,我的生命能量都被你吸走了。”那你就完了,因為你是吸人家的精、氣、神啊,你不是散布給人家喜悅嘛,那你是啖精氣鬼神。專門吸食人家的精氣鬼,那叫吸血鬼啊,對不對?那你不是修了半天,修成了吸血鬼?那就修錯了。

  所以這個叫驗證。所以修行一定有他的這種情況,我跟各位談說修行過程裡,實際上是會有這種情況,沒錯。可是你不會檢驗,你也沒辦法求證。可是你要留意到,你會一直以為你是對的,因為你確實是感覺到我的每個細胞都跳起來了。每個細胞都跳起來是你的感覺,可是事實上不是這個樣子。事實上是,你一靠近這個花就全部掉了,這種花的精氣通通被你吸走,全部都枯了。你假如說你一到,這個花本來都會掉了,咦,又開起來了,那就對了,對不對?就是你修行以後,你的生命能量很旺盛,你會分享給人家嘛。那你修了半天,你是專門吸人家的過來,你就搞錯了。就表示你的修法是錯誤。

  所以當你跟師父講,師父說不對,那你就說“我明明就對的,你為什麼說不對?”師父不會跟你講為什麼,說你不對就不對。他會告訴你從源頭矯正,因為師父跟你講“你來就是吸我的精氣啊。”那你兩個一定打起來了。他告訴你的話,不對,從源頭去調整,那你一定不服。“我已經是怎麼樣,我多喜悅。”因為我們常常看到這種情況。

  常常有同修來說,“我師父怎麼樣,他弄錯,我才對。”我說:“你最好回去找你師父。”因為只有你師父了解你,對不對?所以當你的指導者、你的善知識在告訴你,你哪裡修錯的時候,你只有很誠懇地接受指導,再怎麼不高興,你也要忍下這口氣,過幾天重新再請教。因為你自己在修行,你有那個自信是有成就,這個我們是肯定的,但是你的那種認為是錯誤的,這一點你是不能接受的。那這一點你一定要能夠有,要想修行,你這個心理准備要先有。你不要說師父跟你講,你不高興,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個是“自在身”上面的,我跟各位講。

  那麼這裡提的叫“威光赫奕”,那是來形容他的“自在身”。那我們現在告訴你還有一種講法,是一種喜樂心,喜樂的感覺。啊,那就不是威光赫奕。這是我們在修行的途中所看到。佛教的系統跟印度教的系統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為什麼佛教不講喜樂,不講細胞都很活躍,都在跳舞呢,都充滿著氧氣呢?因為那容易有偏差,容易有偏差。

  最近,最近很多印度教來,我相信我們國內也有。這裡頭有許多是不正確的,這個是我們很清楚的。所以各位,我不是排斥印度教,假如你一遇到就一直講說我們跟他修得多喜樂啊,大概都有問題。不一定變成吸精氣鬼神,不過變成吸血鬼的機會會很大。這個是因為在這個修行中常會有的失誤。當然,在這個修行中,自我成就的也很多,不過在比例上相當少,相當少,因為這個是要絕對善根,還有前輩子修行來的才有可能。

  好,這幾個字啊,我們跟各位談一下。

  那麼。“蔽諸大眾”。因為他有這四個字出現,我們都以為那菩薩放光啊,有這種情況。其實他不是指,菩薩跟我們相對應的那種情況,是菩薩那個自身修行的喜樂,他那種成就比起所有的其他大眾,那來得高。他是指這個意思。並不是說菩薩放光是一百燭光,我放光是五燭光,所以他的光芒的蔽諸大眾啊,不是這個樣子。這不一樣,大家要留意到。

  好,那下面呢就是他所起的作用。

  “以大慈力。令其眾會。皆得安隱清涼快樂”。你這幾個字,記起來了,大慈力 。

  “以大悲力。起說法心。普遍成就。以大智力。令其開悟。滅除一切煩惱心垢。以無礙辯。將說甚深廣大佛法”。

  就有四個,這個“以無礙辯”,有的人把他改成以無礙力,無障礙力。力是一種能力,那麼這裡一共舉了四個:一個是大慈力、一個大悲力、一個大智力、一個是無礙辯。無礙辯也是一種能力,無障礙辯論嘛,就是說他有廣大的演說能力。

  好,我們把這四句跟各位做個說明。前面那個立場跟背景你一定要弄清楚啊。我想,我們這樣跟各位講修行的成就跟那標的,都跟各位說明很清楚,你不要往特異功能的方向走。啊,修行,修行晚上都不要點燈,我就會放光了,因為經文講文殊師利菩薩就是這樣。

  有一天有一個同修來說,“師父我現在跟文殊師利菩薩一樣。”

  我說:“你怎麼一樣?”、

  “我現在晚上在修行的時候,那個啊,都一股異香出來。”

  我說:“怎麼異香啊?”

  “那個香有點像電線燒掉的味道。”

  我說:“你最好是不要再修了,要不然火災就麻煩了哈。”

  這個其實是一種觸功德了,我就跟他講說:“你以前有沒有鼻子生病的歷史?”

  他說:“以前有鼻窦炎。”

  我說:“那就對了。”

  觸功德就是那鼻窦炎要恢復,要恢復的現象,那你就聞到奇奇怪怪的味道,因為那是鼻根的一種狀況,修行有觸功德,他是一種矯正恢復。可是你把這種觸功德當作是一種成就那你就完了。可是我告訴各位,當你有這種異相,不聽話的時候,講都沒用,講都沒用。

  所以,你真想修行你就要先把心擺平。“當師父說我怎樣的時候,那我要接受。”我不是說叫你一定找我,不一定,你找誰都一樣。但是你的師父跟你指導,你就是要接受,就是要接受。

  因為,我們真的,各位都很認真想修行,修行以後你有兩個現象,兩個基本關卡。我們真的人格性健全的人,准備好了,這兩個關卡不是關卡,它只是跳得比較高而已。

  第一個關卡就是舒服禅。你要克服,你不要停在舒服禅裡面,大概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死在舒服禅裡,跨不過去。

  第二個關卡,第二個關卡就是這一關通過了以後,剩下來的人也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會死在觸功德裡面,他跨不過去。也就是說像我們爬樓梯,本來是一階一階的都一樣高,對不對?你留意到,這個假如樓梯有一階高一點,會短一點,我告訴你,走過的人,一百個人有三十個人要摔倒。那樓梯,有沒有?有沒有爬過樓梯?沒爬過的舉手!都有爬過。他每一階和每一階一定要一樣高,一定要一樣高。它假如不一樣高,一定會出事,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人會摔倒。所以我們爬樓梯很安全,就是因為它一樣高。它只要有一階不一樣高你一定摔。但是在修行裡,他就有這兩個地方他不一樣高,你知道嗎?他就高一點,所以你到那裡就通通摔倒了,摔倒了之後爬不起來,通通爬不起來。

  這是才起步而已,還沒正式進入正式修行的領域,還沒啊。這只是前面,技術面的調整過程,那你都容易發生問題,那正式修行以後,你看!所以這兩個階段裡面,你一定要訓練你,聽師父的指導,聽善知識的指導,這兩個假如沒有辦法通過,你就完了,一定跑到外道去,一定會變成特異功能,而且層次是很低的,不是很高的。

  但你過了這兩關以後,你接受師父的指導沒有問題以後,那你大概,因為經過觸功德,你就到達修行開始線了。到達修行開始線之前還有一關,就是三個條件,參禅金三角嘛。那三個基本條件具備了以後就可以開始修行了。那個時候其實就很快。

  現在的問題是,前面的都是我們的心理因素調不好,那心態不健全的時候,修行都沒有用。因為你到那裡以後,你就自己打滑,自己翻車,就沒有辦法。不是人家不給你通過,是你自己打滑。這個是我們一再跟各位談的,你要留意到的。

  好,那麼這個地方開始了,他談到“文殊師利菩薩,以大慈力。令其眾會。皆得安隱清涼快樂”。

  這個慈力,那麼,令大眾皆得安穩,清涼快樂,這個沒有問題,但是你要知道,一個菩薩要令眾生皆得安穩、清涼、快樂,他要有這個能力。那麼你要留意到,這些菩薩們,都是前面那十個趣大乘法無疲厭心都七八十分的人啦,對不對?他是使他們能夠得安穩、清涼、快樂,不是我們一般的凡夫。

  各位要得清涼、快樂很簡單嘛,對不對?去SPA就可以了,是吧,叫桑拿,是吧,就可以了。不是凡夫的這種安穩、清涼、快樂,他是內心裡頭很扎實的、真實生命的領域,你必須要去觸碰他。這個部分假不得。

  他的一個關鍵,我們前面跟各位講過,你有沒有這樣反省過自己,“我人生來到這個世間,這樣子活著對嗎?這樣活著有價值嗎?有意義嗎?”你有沒有想過,“我是誰?什麼是我?我就這個名字嗎?這個身體嗎?我到底是在哪裡?”有沒有想過?“坐在這裡的這個是我嗎?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我這輩子來這裡干什麼?”你假如沒有這些想過,你想修行都沒用。你想修行,今晚沒事了,聽說那法師講的不錯,去那邊笑一笑,晚上回來比較好睡。聽說聽他講經可以消災,好吧,去聽一聽吧,那你這樣想,就不對。

  你假如說,“哎,能夠找到人生的價值,人生的目標,那來聽經。”那就不一樣了,我們活著在這個世間這樣忙忙碌碌,怎麼活著能有價值有意義呢?聽說聽這法師講經可以獲得答案,那你因此而來那就對了,對不對?

  所以今天要講的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令這些都是大菩薩啊,剛才念的那幾個名字,比起我們來講程度高得多了。那你假如沒有這個發心啦,你要想趣大乘法無疲厭心,那就很難了,那你連一分都沒有,而你要有七八十分,你看看怎麼樣?這是一個關鍵,是個關鍵。

  好,那麼這個菩薩,要令這麼高層次的人都能得安穩、清涼、快樂,因為這是予樂嘛,對不對?安穩、清涼、快樂是一種快樂啊,要給這些菩薩們都得這一種喜樂。那麼,他要有很大的慈力。這個慈,就是給予快樂的能力。

  那他跟我們這種聲光色影的享樂不一樣,創造經濟的發展可以給眾生獲得快樂,對不對?這是物質的快樂,這個很容易。但是要讓眾生擁有物質以後沒有恐懼,這個難啦!

  大家知道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叫冰島,破產了。不要鼓掌嘛,人家破產了,你有什麼好鼓掌的?冰島為什麼會被列為最幸福的國家呢?是因為它是一個被列入已開發的國家和地區。真正幸福的不在這裡,真正幸福的在我們國內,但不是全中國了,你去那個比較偏僻的地方,還沒有發展的地方看,那裡的人活得很幸福。他的幸福是什麼?沒有恐懼。

  現在我們有很多錢,有房子,有車子,有很多子,房子、車子、金子、銀子,兒子、孫子都有,你為什麼不幸福?因為你有恐懼。恐懼什麼?恐懼車子被偷,所以一直鎖、一直鎖,不但鎖還要買保險。恐懼房子,恐懼金子被偷,所以你想想看,你回家鎖幾道門,樓下就鎖,樓上也鎖,樓上就兩層鎖,鎖了落地門以後再鎖,到了晚上,躺在床上,房間門再鎖,房間門再鎖,干什麼我就不知道了。你現在只少一個鎖,躺在床上那套鎖還沒鎖。沒有企業家會去發明那個鎖,要不然那個可以鎖起來。為什麼那麼多鎖呢?可見你很恐懼,你很恐懼呀!

  為什麼保險一直買呢?因為你恐懼啊,買保險是沒有用的,那是一種良知而已,對你這叫沒用啊。因為你死了是別人用,不是你用,那你為什麼要買呢?這個為什麼?因為我們恐懼。所以這種經濟物質越發達,人反而越恐懼,可見這種經濟學家他不是菩薩,他是魔王。因為他增加我們恐懼嘛。

  他講菩薩是消除我們恐懼,消除恐懼才能夠得安穩、清涼、快樂啊,對不對?

  不小心被狗仔就照個相,不小心就把你曝光,啊,對不對?不知道啊,你要往哪裡走?你說,你到處有人跟蹤,這社會不對了。所以你會留意到,這種經濟物質的發展本身所帶來一種恐懼,叫恐慌啊,那就不對了。

  菩薩給予的是消除恐懼,消除恐慌,然後你會安穩,這安穩很重要。所以我們講說人生他有三個基本要件,第一個要生存,第二個要安全,第三個要幸福,這三個構成安穩的條件。你想想看你幸福嘛?對不對?你要仔細想,這幸福當中是沒有恐懼的,假如這三個條件不具足,你一定有恐懼。那你再看這些條件要怎麼算?當然在我們學社會學上面來講,是可以把它量化來做統計跟分析的,但是你一定要從人性的立場來。

  那我們學佛人從這裡看,我們同修們你自己想想看,你活得很安穩嗎?對不對?你沒有安穩,就沒有清涼可言,即使有清涼也只是一瞬就過了,空調一開,冷氣一吹,很清涼,等一下煩起來,有冷氣都不涼,為什麼會煩呢?因為是恐懼。

  所以這個恐懼恐慌啊,是人類因為競爭而產生的。所以,西方文明它最嚴重的弊病就是完全競爭,充分競爭,一直要講開放競爭。你看經濟學上講的,因為我自己學經濟,我很清楚嘛,我就一直在想,這個是沒錯,奉為圭臬、金科玉律,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作用。好了,那只看不見的手不作用了,你完了。現在,那只看不見的手什麼時候在作用?根本就不起作用。《國富論》亞當·斯密,他在《國富論》裡就講這只看不見的手啊,那是全世界都沒有,只有我的時候可以呀,當全世界都起來的時候,那只看不見的手根本沒用了,那只看不見的手,叫貪婪。華爾街那些金童就是這樣啊!貪婪,所以造成了今天全世界整個的金融風暴啊。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留意到,佛法在講的,是在這三個基礎上,生存沒問題,安全沒問題,幸福沒問題的前提之下來的。當現在,我們現在還是一個很幼稚的時代。那些人宣布上帝已死了,宣布怎麼樣,其實他是太幼稚啦!因為你的制度還不完全嘛,所以你發展的經濟跟物質建設的文明,事實上是使大家增加恐懼,你並沒有給大家增加幸福感,你留意到沒?

  我這次在美國,坐在車上,那司機,因為我沒帶駕照去,所以我就不能開車。那司機說,要休息站上廁所。好,他去了。我就在外面看,進出的人大概三十幾人。三十幾個人只有兩種人。一種非常胖的,一種走路不正常的。我就奇怪呀,這美國、加拿大不是社會福利很好,營養很好嗎?你去注意到,吃得要進車門都用擠的,那個肥肉那麼多,硬是擠上去。然後,我就看他怎麼上車的,坐在車上調整他那幾塊肌肉,這樣調了十幾分鐘才坐好。那不太胖的人呢,身材都變形。

  你要留意到,這國家那麼富裕啊,很富裕嘛,對不對?要打人就打人,隨時可以派兵去打人,你看多強啊,對不對?但是,國民呢,是這個樣子。

  一個人上廁所回來時間多久,我忘記算了,但是呢,經過30 幾個人停車進去休息在裡面,要吃東西的,就是這種狀況。這個整個社會是不正常的。

  所以跟各位講你不要大魚大肉一直吃啊,吃到最後就變這樣子了,走路都不正常。你說他年紀大嗎,我看都沒我大,因為我還算蠻年輕的,怎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這個就是,你這一種成就,這種成就的本身呢,它是錯的。經濟的發展,物質的發展,它本身是不正常的。

  所以你只有在這三個前提之下,才有安穩可言。安穩以後啊,你的身、心才會真正達到健康。我跟各位談,為什麼我會在這個時代,特別強調五大人格性的健全。因為五大人格性的不健全的原因就是,你內心有太強烈的恐懼而扭曲了。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以前的人為什麼不談?因為他不必談嘛,扭曲的沒幾個人嘛,大家都很健康。因為那個時代生存沒問題,安全沒問題,幸福沒問題。在很健康的這種家庭社會生活以後,他發覺應該人生要做什麼,要了生死,所以就去修行,沒問題。所以古代人成就多啊!

  現代人沒辦法,因為現代這種強烈的競爭之下。我們從小,尤其啊,你看會讀書,讀名校,你看看,那考一百分,得第一名的,你去留意看看,恐懼的特別強烈。我們這裡我不知道,台灣有人考九十八分就去跳樓了,考九十八分,跳樓?那考八十分的那不是要賣給麥當勞了嗎?考第二名不行,他第二名是怎麼排的?因為兩個是同分,那老師是說每次都是你第一名,這一次既然兩個都是同分,那把他排第一名,把你排第二名,同分嘛。那這樣,第二名不行,他就去跳樓了。為什麼?這就是恐懼嘛,逼得他走絕路啊。你說兩個同分,那不是我第一就是他第一嘛,為什麼你一定要占第一呢?你看那個思想啊,他已經逼死了,已經逼死了!就算你輸了,你也不會說,嗨,今天輸的好慘,同分我還排第二,那就已經算很悲觀了,你還走去跳樓?可見那種恐懼感有多重。這都不正常的人生啊。為什麼呢?這些孩子,你放心,他一定是第一流名校的最優秀的學生。那麼,假如我們最優秀的第一流的學生都是這個樣子,那我們社會不就完了嗎?對不對?我們社會結構不對了,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留意一下這種狀況。

  佛教是在這一種前提之下,生存沒問題,安全沒問題,幸福沒問題,你才不會有恐懼感。沒有恐懼感,你的生命才會安穩。安穩以後,你才會真正提升你的生命品質。這是我們在講在一個和諧的社會裡、一個最適合人居住的社會裡,這是一個基本條件。所以整個社會發展上,我們對於這種人格養成教育是認為走在最前面,所以這個是要大慈力才能做得到的。

  我們也很想這樣做,但是呢,慈力不足。這個慈沒有石頭,不要變成有石頭的那個磁,那就完全搞錯了。

  第二個,“以大悲力起說法心,普遍成就”。悲呀,是拔苦,拔苦就是除苦的意思。那麼慈,是架構在無有恐懼的情況之下;悲呢,是把恐懼給除掉。

  那在古代呢是以慈為主,為什麼?因為他本來就沒有什麼恐懼呀,所以呢,是普遍成就,以慈來完成的,大家在這個基礎上往上。所以,第二個他才提到,萬一有一些,古代應該來講,那個時代是農業時代,很穩定的,所以百分之八十的人沒有恐懼,那百分之二十的,就是少數的人還有恐懼,現在大概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有恐懼。對不對?所以,大家都會,“咳,很苦啊,為什麼咳?不知道。“就知道咳,長吁短歎的,然後很苦啊,問他苦什麼,他又講不出來,反正很苦就對了,這個就幾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有這種情況。但是這百分之九十五當中啊,大概有百分之八十是真的苦,百分之二十是莫名其妙跟著苦,他不是真的苦,是跟著苦。因為大家都長吁短歎的,又跟著流行,所以他也長吁短歎的,他事實上他是不苦的,他也不知道苦叫什麼?所以你把這百分之二十的扣下來,再跟那百分之五不苦的人來看,你會發現這些人其實都憨憨的,憨憨的知道嗎?不是很能干的,所以這些人不太苦。

  越能干的人越苦。我不是詛咒能干的,但是我告訴各位,能干的人要多反省自己,不要被苦逼迫,因為你的苦,是你的能干造成的。啊,尤其是有理想又能干的,特別留意,特別留意。不是能干不好,因為我們不要背這個業,所以當能干的話,你應該要發心服務,服務那些不能干的人,那你就變菩薩了。

  當你能干,又看到他不能干,你氣得要死,那不是業力嗎?對不對?我不是說你啊,你自己想想看,當你能干看到他不能干,你就發心說,“我應該來幫助他。”因為他做不到我要幫助他嘛,當你這樣心一轉,你就變菩薩了。你轉不過來,氣得要死,那不是業力嗎?當然你不見得變羅剎,但你一定是業力嘛,受苦嘛。所以我們感覺到苦的人,你要留意,這是一個。

  第二個,能干的人容易找競爭對象。當你一有對象跟你競爭的時候,你的恐懼就產生了。你要留意到這一點。而我們一個人要活得有價值有意義,不在跟人家競爭。你知道嗎?不在跟人家競爭,而是在為廣大的人群服務。應該這麼說,為廣大的人民服務,是吧。那你能干,能干不是罪過,能干好啊,但你心能不能轉過來為人民服務,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啦。那往往你就看不慣那不能干的,那就計較,這第一個。

  第二個,能干的人就會捉對厮殺,知道嗎?捉對,找一個人對立,在那邊競爭嘛。那你就恐懼了,很麻煩的。民主政治就有這個毛病,就要找一個來叫競選,想辦法要把他干掉,那結果被干掉,不是把人家干掉啊。尤其我在看我們那邊選舉啊,五六個人選一個總統,莫名其妙,難道會有五六個都當選嗎?只有一個人當選,其他不能當選啊,那他們也厮殺的要命啊。那怎麼會這個樣子,你說他恐懼不恐懼?絕對恐懼。所以,在這種恐懼的前提之下,你是沒有辦法幸福的。

  因此呢,在古代,是以大悲力拔苦為其次;現在這個時代,應該以大悲力拔苦為主要。

  所以這裡講,他很簡單地講叫“起說法心,普遍成就。”說法心,普遍成就,就是把苦幫你除掉,把恐懼心給除掉。當然你要說,他修行的某個部分成就,那已經是以大慈力那邊來的,對不對?所以這兩個是為前提。

  下面第三個,“以大智力令其開悟,滅除一切煩惱心垢”。用智慧來滅除一切眾生,就是菩薩們的這個煩惱心垢,這些菩薩們事實上這個煩惱心垢是微細的,我們是很粗犷的。菩薩們他們的煩惱心垢是什麼,你知道嗎?他不是自己的,是眾生的。我們的煩惱是自己的,不會是別人的,別人、他的事,我自己啊。可是這些人呢,是怎麼樣?這些人通常都已發願,要度眾生。那麼要度眾生,眾生是麻煩的事,因為眾生不是那麼好度。

  我有一次有個境界,是受菩薩戒的時候,講給各位做參考,對不對不知道。受菩薩戒,大家都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男生和男生班在一起,幾百個男生受菩薩戒,排隊,要去點戒疤。點個戒疤,一邊唱,這邊也哭,那邊也哭。長那麼大有什麼好哭?唱就唱啊,拜就拜嘛。一面唱一面拜,沒什麼,有什麼嗎好哭的?每一個都哭,點個戒疤也哭,大概太痛吧,沒點戒疤也哭,哭心酸吧。

  輪到我,點個戒疤,果然也痛。痛完之後,繼續拜嘛。在拜的時候那個境界出來了,觀世音菩薩劃著一條船,大慈航,解救眾生。那眾生啊,他不是牽著一只手嘛,一抓起來又跑下去,一抓起來又跑下去,我就劃著一個小船去了。這家伙就亂打,明明把你拉起來了你又跑下去,脾氣不好,那個不聽話,船槳拿起來就打, 結果打昏了,放在船上就不會跑掉了。

  就是那個時候才發現啊,哎,這些眾生實在,這一頭拉起來,又往那一頭跑,打昏了你就好好睡嘛,結果呢,醒來又跑下去了。就在那個時候啊,你眼淚就出來了,你就不知道為什麼。你看到眾生,不是人家不救你,你根本就沒辦法救嘛。怎麼起來又下去,起來又下去?這烏黑黑的。你以為度眾生那麼容易?

  那個時候我才真正發心,眾生難度,但是要度啊,要是大家都不度,怎麼樣?那觀世音菩薩大慈航,他當然是救了很多人,可是還很多人跑下去啊。我這小船,救幾條算幾條嘛,對不對?

  所以,你要知道,這些菩薩們在度眾生的時候,那個煩惱心垢是指這個。他說這些眾生怎麼這麼難度啊,文殊師利菩薩就要給這個智慧。你知道嗎?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十一個頭,你知道為什麼嗎?他就在度眾生,度、度,這些實在沒辦法,很累了,很累了,他就回去跟他師父講,他師父叫阿彌陀佛,跟師父講說“師父啊!”叫一聲就昏倒了,昏倒了,跌倒了,跌倒了頭就破了,破成十塊。那阿彌陀佛說:“哎,可憐的孩子。”就把那十塊接一接,這阿彌陀佛不是外科醫師,這接一接就變十個頭了,十個頭沒辦法,就說:“好吧,那我也加上去。”就變十一個頭了。十一面觀音是這樣來的。他就度眾生,眾生實在很難度啊,這個他的一切煩惱心垢是這個。

  那文殊師利菩薩要給他智慧,把這個心垢給除掉。這是什麼?這個度眾生本來就那麼難度,你就好好回去再度。這個給他十一個頭以後,忘了給他多幾只手,所以,他就在這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給他智慧,他才逐漸演變成千手千眼,能夠分身無量,度化眾生。這個是要大智慧來開啟的才有可能。

  所以慈悲呀,是前面的一個基本要件,沒有那個基本要件,你沒有辦法轉過來為眾生做奉獻。因為在法身的領域裡,他不會考慮到自己,因為在救度眾生的時候,這個願的前提之下,他也有很多這些微細的煩惱心垢,為眾生的。

  各位要留意啊,為眾生服務,沒有業力,你要真能發願,為一切人民服務,你不會有業力的。你即使有業力,那也是過去所造的,那你應該要消。但是呢,你要是在正法行裡頭的話,這個業力已經轉為法界,寄存法界,有驚無險。那你要是不在正法行裡面,那業報現前,那受果報,命終之後,往生淨土,就是這樣。那你假如是從圓融道來講,起了三昧力以後,那業寄法界,在這世間是有驚無險,不會有事的。

  我師父啊,夢參老人,你看文化大革命,業夠大的吧?整不死啊,弄了三十三年,他業寄法界,有驚無險,轉過來就好了。那要不是的話,那你看那個災難你怎麼辦?躲不過。所以正法啊,是有這個好處。

  我們為什麼常常勸大家,你要發願,你要修行,不怕任何災難。那你在這個時候來到這個世間,那共業現前的時候,你就可以安然過去啊。那別人沒辦法,你為什麼有辦法?你說他需要去走後門嗎?不需要。那他就能過,這個就是智慧力掃除你的業力。

  這個三昧力是很重要的。所以,一個菩薩在修行的過程裡,需要這種大德,這大德來給予指導。

  好,這樣的話跟各位講了三個,還有第四,第四的話,還幾分鐘?還有一分鐘,我們留明天跟各位講好了。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

 

上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59講
下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57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