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59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十華嚴》第59講(2008年11月29日)A

  我們今天再看經文九十一頁,第四卷的十一頁,倒數第五行,我們再看昨天沒講完的最後一句。

  “以無礙辯。將說甚深廣大佛法。”

  這無障辯是一種無障智慧,辯才無礙。辯才無礙是指什麼?

  有的人很會講話,你說空,他就會說有,你說法相,他就說法性。這個不叫做無礙辯,這個叫做抬槓,打擂台,這個叫做斗爭性強,愛對立,這個不叫辯才無礙。

  辯才無礙在佛經裡它有一個定義,它不是沒定義的。不管怎麼說,橫說、豎說、廣說、略說都可以,它有一個目標——開啟人家的覺悟。假如你不能開啟對方的覺悟,那一切都叫廢話。知道嗎?佛法是不講廢話的,你講了一堆都不能使人覺悟,那就廢話。那你假如有辦法使人覺悟你可以不講話,那也叫辯才無礙。

  我們有一個陶瓷大師。他在做瓷器的時候,做到某一個階段他就沒辦法克服,問他師父說:“這個怎麼樣克服,到這裡怎麼弄上去的?”

  師父了解以後,就不跟他講。“笨蛋!”就罵他一句,“回去做,不要問。”

  他回去啦,越做越火大,怎麼老在那個地方失敗。師父從後面繞過來,看他就失敗再失敗,從前面給他看一下:“我來了。”

  “師父!”又氣又火,“就弄不好!”

  師父說:“好好干,認真干,用心干。”

  他說:“怎麼干?”

  他不講了,師父走了。他就摸摸,摸到那裡又失敗,又弄弄弄到那裡,突然間,“嘭”手一戳。

  “怎麼樣?”師父就問他怎麼樣,他就從後面把他手一推,“怎麼樣?”

  “啊!我知道了。”

  就開悟了,師父就走了。從此以後他那個難題他就解決了。這個叫無礙辯。不用講,講了你也不懂,就在那個一個手的要領,怎麼樣子過關,這個叫做無礙辯。

  當然不是每一個都要這樣子,但是最重要的是開啟你的心法,不要閉塞著,要打開。打開在哪裡呢?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態度,心態。那個心態呀,正確的心態要建立起來。你假如沒有正確的人生態度啊?沒有那一種健康的心態,你在這個世間,你永遠是痛苦的,永遠是痛苦的。

  我們常常跟各位講,你要有成功的模式,要有解脫的模式,搞了半天都是失敗的模式,痛苦的模式,那就完了。那模式一錯誤,那叫無間業,你那個錯誤要錯到地獄去,叫無間地獄業。知道嗎?弄清楚啊。那思維模式、行為模式都很重要。因為你一弄錯了,那錯誤的模式就一直在那邊輪回啊,你要是正確的模式,那你就正確了。你出離的模式,你一個行為、一個動作都是出離啊,都是解脫啊。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

  因此我們講無礙辯才的時候,都是指在開啟眾生。眾生是太古老的,開啟人民,現在都叫人民,為人民服務。開啟大眾人生的覺醒,都在這個地方。

  我們在跟各位講每一堂課,我想這重點我都講很多啊。那個重點很多,你要去把他摘錄出來,不然你在這裡聽,“嗯,很好很好,我都快開悟了。”回家講給人家聽的時候一鍋粥一樣,搞不清楚,我到底在講什麼?那就是你沒有摘錄,你一定要摘錄,一直摘錄。把那個重點很重要的,把他摘錄出來。像剛才講的這種定義,你把他摘錄出來,這個摘錄對你有一種厘清的作用,一個人大概摘錄到一千條以後,不開悟都是奇跡。知道嗎?你不要以為你是奇跡呀,因為你從來沒摘錄呀。所以你永遠不會開悟,你都不摘錄而會開悟啊。那也不可思議。一定要去做一些應該要做的,這個叫做成功的模式。

  這是第一個無礙辯,無礙的辯才是什麼?

  第二個,“將說甚深廣大佛法。”

  什麼叫甚深廣大佛法?首先佛法是什麼?佛法就是覺悟的法,為什麼不叫其它的名字,為什麼要用“佛”這個字呀?“佛”就是覺悟啊,開啟人生的覺悟。你覺悟了沒?你一輩子這樣活著,到底活到哪裡去呀?

  禅師們常問“你在哪裡?”“師父,我在這裡。”“你在哪裡?”“我在這裡呀。”好無奈哦。奇怪你在這裡,師父還問你“你在哪裡?”是師父的頭殼有問題?還是你的頭殼有問題呀?你明明在這裡,還問你在哪裡?這不是奇怪嗎?那你就知道了,師父問的內容有問題啊。不是師父的內容有問題,是你的了解、你的認知有問題。他問的不是你這塊肉在哪裡?這塊肉在眼前他知道了,是你的心在哪裡?你知道嗎?佛法講的是這個,你的心到底在哪裡?那你一片茫然,所以你不知道嘛。師父才會問你這塊肉在哪裡干嘛,又不想把你當麥當勞裡面那一塊。也不會把你當作steak裡面那一塊,對不對?要問那一塊,他干脆問你要幾分熟就好了,對不對?不是。他問的是你的心在哪裡?

  所以修行重點在於如何用心吶。如何用心,你想過沒?所以要怎麼樣開啟你的心,醒過來,活起來,走出來,這個叫佛法。

  那麼“甚深廣大佛法”指的就是我們的一乘圓教。他直接指的是指這個部分。

  一般的佛法只要讓你的心活起來,走出來就好了,就夠啦。你窩在那裡,“哎呦、哎呦”天天都那邊“哎呦”,我們故鄉的話叫做"三聲無奈"呀。天天都在那兒“唉、唉”又怎樣嘛?無濟於事。那就是你自己封閉了,這樣下去不憂郁也會自殺。

  現在最流行的就是兩件事,一個是車禍,一個是自殺。你看看全世界發生最多的事情就是車禍,再來就是自殺。

  為什麼會自殺呢?是因為你封閉自己,人生沒有歷練。我們經過苦難出來的人呀,不會自殺的你放心,不會自殺的。都是那些養尊處優,從來沒有經過風霜雨露的,這種人最會自殺。因為他不知道死是什麼,他不知道生命是什麼,你知道嗎?你要是了解到,你經過奮斗出來的生命呀,你會非常珍惜。但是不是怕死,你要留意到,那些從來沒有經過風霜的人,他才是真的怕死,因為他不了解生命。所以你要留意到,開啟人們生命的火花,讓他活起來,走出來,這是功德無量的。

  所以古人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對不對?不是七個糊塗。救人一條命勝過培養七個糊塗鬼,不是這個意思,七級浮屠就是佛塔。為什麼呢?這是大功德。

  但是要成就一個人,就不只讓他走出來,要讓他活得精彩,讓他到達止於至善。你要記得。我們講到達止於至善不是結束。到達止於至善是指從止於至善開始,開始啊,那你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燦爛真正的偉大。但是並沒有說從止於至善開始,你就不會跌倒,你知道嗎?人生一定要經過這些歷練跟考驗,經過這些歷練跟考驗不是不好。

  所以你對止於至善的意識形態可能會認為說,所謂止於至善“哇,一切完全非常美好美好。”那叫意識形態,那叫做想得美。知道嗎?想得很美,不是真的。真的人生裡不是沒有失敗,沒有挫折,有。但是那個失敗挫折呢,他會“嗯,我又學到了”知道嗎,那個失敗挫折的損失是什麼?成本嘛。你要一個東西,你要給錢啊。對不對?你要付出你相對的代價嘛,才獲得應有的。這個時候你對這應有的你就會怎麼樣?珍惜呀。對不對?假如你所擁有的都是免費的,你一定是偷來的,怎麼有免費的東西?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啦。你要就一定要給與,只是給與什麼成本不一樣嘛。以前是以物易物,現在是要給現金嘛,那你要給現金之前你要先擁有現金啊。那你現金怎麼來?你一定要付出你的才華嘛。對不對?你用你的才華換來現金,用現金換取你所要的物品,是不是這樣?那這個叫做什麼以物易物,付出你的勞力獲得你所需要的,這是很正常的。

  你假如沒有付出,而只有擁有收入,你要去注意你的人生,這種人生叫福報。我們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有個同修突然間跑來:“師父我要怎麼辦?”

  我說:“你要怎麼辦我怎麼知道?”

  她說:“我從出生到現在我一毛錢都沒賺過。”

  我說:“噢,那又怎樣?”

  “可是我怎麼擁有那麼多財產?”

  我說:“噢,那不是很好嗎。”

  “哎,我覺得有點不太對。”

  我說:“那這句話很像人話。”

  我常舉這個例子。她婆婆跟她說“生女兒八千萬,生兒子一億五千萬”。人家命是怎麼樣?一生雙胞胎,都男的,白賺三億。人要生多少次才賺三億啊?我看你生再多也沒有用啊。嫁一個老公,她婆婆就這樣講,認真造人,錢賺了,結婚的時候她自己賺多少不管,那生孩子又賺這麼多,所以她覺得不太對。這叫人生的覺醒嘛。

  覺醒啊,你有嗎?那你一定說:“噢,這個要保護好,這個要保護好,不能給人家搶走。”她覺得這樣不對。當然這種金枝玉葉、掌中明珠啊,人家是含著金湯勺來出世的,前輩子福報怎麼修的,對不對?修一修,升到天上去。對不對?給天王當女兒,下到人間來,又給人王當女兒,大富長者女嘛,對不對?那你這個不能比呀,這個是福報。她不但有福報,她有善根啦,她覺得這樣不太對,哪裡不對啊?搞不清楚啊。她看看,放眼天下,沒有人像她這樣。但是她會反省說這樣不對啊。正常的人生不是這樣,這就是一種善根。各位想想看,我們有沒有?

  那麼在你的人生裡,你如何開啟你自己,這是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不但要開啟,要走出來,你的人生還要到達止於至善。

  不但如此,到達止於至善不是結束,才要開始而已,那才是真的活在淨土裡的人生嘛。

  那麼,講這麼一個過程叫做“廣大甚深佛法”。那怎麼開啟呢?就從前面來了。我們前面一再跟各位講,那“十種趣大乘法無疲厭心”,你自己要去歷練。

  講,當然也是講那十個啦。但是你直接講那十個叫做說教,說教,都講教條嘛。講教條大家很容易睡著。對不對?不好聽啊。那怎麼辦呢?你要怎麼樣從生活面切入,帶領大家注意到我現實人生的問題。這個叫做世間法,然後從世間法引導他,發啟朝向止於至善的目標走,這個叫出世間法。所以在華嚴裡頭,這個叫做“世出世間法”,所以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是一致的,你要出世間法完成,你世間法一定要圓滿。世間法不圓滿,出世間法不會成就。你那個搞出來的世間法都會有偏差。所以我們世間法要把它做好,家庭一定要圓融,你生活的范圍裡一定要和諧,不是斗爭,不是對立。

  所以我們一再跟各位講說,《華嚴經》在這個地方已經提供給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理論架構,已經提出來了。因為你必須在一個完整、圓滿的世間基礎上,你才能夠得到出離的果,要不然沒有。而不但是這一個部分世間法要圓滿,他就告訴我們五大人格要健全,不但在這個地方很明確的告訴我們,佛跟魔的差別就在人格上面。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良好的人格,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你不管再怎麼樣,尤其我們現在經濟社會在進步,在繁榮的同時,人格建設、人格的養成教育一定要同步進行。要不然你會像西方世界這樣子分裂。雖然很有錢,物質也很豐富,社會建設也不錯,但是裡面一直在腐化。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在這一方面具足了絕對的優勢,絕對的優勢。這個是我們可以跟各位談的。

  那麼,這兩個問題簡單的跟各位這樣談啊。假如再要詳細的講的話,這個甚深廣大佛法那就講不完了。對不對?

  那前面有了,我們簡單的跟各位提這個部分。好,這個文殊師利菩薩他展開這四個,叫四無礙辯,非常強有力的這樣理論基礎,他是具備的,他展開啦。

  那麼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重點出現了,他這裡講了一句話:

  “複於是時。觀察善財。以何因緣。而立此名。”

  看到善財童子,他在這個時候來觀察善財童子,是什麼因緣叫善財呢?我們今天這一會,這麼多人,哪一個叫善財啊?沒有啊,是嗎?告訴你,每一個都是善財,每一個都是善財。你不能夠說“我不算呀,我是剛才他要來說,叫我陪他來,我就陪他來。”你既然來了,那你就是善財,但是善是哪個善,要會寫,不要寫散布的散哦,那個散財就麻煩了。

  為什麼?現在我要跟各位談的是,文殊師利菩薩怎麼會有這個念頭或者動機,想到觀察善財童子這個人呢?有兩個因素,這個我們必須跟各位講,因為經典裡不會跟你談這個東西。這是在譯經的時候,譯經家的那個心境他有這個安排。

  第一個為主的,就是主觀的,能的部分,就是說講經的人一定要觀察眾生的根器,你知道嗎?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剛開始講的時候,在這裡聽的人跟現在在這裡聽的人一樣不一樣?我告訴你,依我看都一樣哦!為什麼一樣呢?因為烏壓壓的一片啊,座無虛席,對不對?都坐得滿滿的,你看都坐到門外去了,牆外去了。這不增不減。對不對?但是,確確實實應該要講增增減減呀。增的是什麼?各位大概都新來的,對不對?絕大部分都新來的。減的是什麼?那些已經離開的。為什麼呢?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呢?這個叫做整個這一會的因緣呢,他是活的。

  我們來聽經的人呀,我跟各位講,你跟在學校裡頭上課不一樣。學校有一定的資格,一定的條件,要繳一定的學費,然後有一定的制度,一定的課程,這學期講完了,下學期就不再上那些課了。對不對?我們講經好像也一樣。但是我告訴你,跟學校不一樣。因為我們這裡有鴻儒,這裡有白丁,這裡有老參,這裡有新秀,有初發心的,也有那些老修行的。這個師父要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那是只有佛才做得到,我是做不到。因為各種不同的類別跟層次都在這裡。那要怎麼講大家都能滿足啊,這個就是大問題了。我們這裡只有層次跟類別不同啊,我們還沒有出現到師父一音講出去,西班牙人、英國人、日本人、俄羅斯人通通要聽得懂啊。我就沒那本事了,我跟你講。那是另外一種類別。

  所以你要留意到,講的人要觀眾生的根器,所以他會觀善財,這個善財是指所有的人,這一會所有的人。華嚴會上所有因地的人通通叫善財童子。知道嗎?那麼這個善財剛開始跟現在那當然不一樣。在往後更不一樣了,因為善財會長大,所以叫童子嘛,他不叫老人。老人就不會長大了,童子他會成長會變化,你知道嗎?這個很不可思議的。

  各位,我常常跟大家講說,要發心你來講經,你才知道。假如你在這裡講個十年,十年那個人在那邊聽十年。那我告訴你,那個聽的人也沒用了,講的人也完蛋了。為什麼?為什麼聽十年他不畢業啊?對不對?不是。生命是在成長的。我們這個地方講很清楚。

  這第一個,從能的立場看眾生根器,所以他講的法呢,基本上那一套是不變的。但是整個過程他是一直在成長的。我們是越講越深哦,你會覺得,那我後來怎麼聽得懂呢?這個深跟學校裡面的深淺不一樣,不一樣。深啦,不深。所以叫不深不淺。這不是我講的,心經上面講得很多,不增不減啊。但是會隨著你的根器而變。這個就是關鍵,從能的立場看。

  第二個從所的立場看,從客觀的立場看。每一個人來,那他要分析,這一會上的每一個人他都有他的特質。各位你想想看,我講經,你這樣聽,這些人的特質,現在來看,我們叫做穩定啦,我們這些同修們的特質幾乎是一致的,幾乎啦,不過你可能是特別啦。假如說百分之九十五是一致的,那你想說我可能是那百分之五,不要這樣想。這個就表示你還不成熟,還不穩定。每一個法師,每一個會上,那個值是不一樣的。華嚴海會佛菩薩,從因地看就是善財童子。從果地看叫普賢菩薩。這一會啊,所以你來看的話,我們就要客觀的立場,我們反省一下我們的資格條件夠不夠?

  那麼,剛才前面那一段“十種趣大乘法無疲厭心”就是這些條件。具備這十個條件的人,就叫做善財童子。這十個你大概從十分以上都可以叫善財童子,十個條件,每一個條件十分以上就可以了。因為太低你根本看不到,對不對?個位數的話有等於沒有嘛。你說九跟零差不多嘛,對不對?你寫起來看看,是不是都像個,“9”只是鴨蛋畫一橫而已嘛,對不對?差不多了。所以我們要講十分以上,就是你確實具備了這些條件。有一點點,每一個人都有,你還不發心的人也有,但是那不明顯嘛,你既然發心了,就要明顯,而且自己要弄得很清楚。到了九十分以上就不在意有沒有了。可是你現在剛發心啦,一定要很清楚地看。只要各位好好檢討,那個部分你都有三四十分以上,但是你不在意就等於沒有。

  這是從主觀、客觀上面,這一會構成的必然條件。這一點《華嚴經》特別強調這個問題。所以才有這一句話出來,文殊師利菩薩觀察善財童子,“以何因緣。而立此名。”

  今天各位,有沒有想過“我來聽《華嚴經》,我是什麼因緣來的?”“我是剛好他來找我,我正打個哈欠,他就說你晚上沒事,不要看電視跟我去聽經,所以我就來了。”這個是相,你為什麼會跟他來?那你就不知道了,那是你的善根、福德跟因緣。很多人早就聽了,也說要來就沒來。有些譬如像你,就不小心來了,剛剛走過這裡,為什麼叫鴉兒胡同?怎麼不叫公雞胡同?那我就進來看看嘛,這裡有個寺院,那麼多人進去,我就跟著進去了。他們進去干什麼也不知道,莫名其妙。大家都坐到這裡,我看有椅子空著,我也就坐下來。他講啊、講啊,他現在到底在講什麼?我以為他在說故事呢,講那些都聽不懂,只要你坐下來,都是過去的善根、福德、因緣。知道嗎?你假如是這種感覺,就跟昨天那只貓一樣,下輩子他就會來聽經,因為它因緣具足嘛。下輩子來就跟你現在一樣,什麼都聽不懂,就跟那只貓什麼都聽不懂一樣,但是你不要以為他聽不懂,他已經種了這個因了。

  所以在佛門中他是包羅廣大的,他不排斥任何眾生的。盡管他不懂來,你也要尊重他,因為它有因緣來了,別的貓為什麼不來?為什麼它來?它有因緣嘛。這只貓你看,以它的前輩子來看,他一定也跟我們一樣啊,只是不知道哪根筋弄錯了,造了貓的因,這樣子而已嘛。即使做貓,它也要來聽啊。聽兩天嘛,對不對?那這兩天的因,足以讓他下輩子投胎做人啦。再回過來啦,不但回過來,也一定會來聽經啦。在哪裡我們碰到,你就不知道了。你不要看,看看隔壁看他長得像不像貓啊?所以因因緣緣就是這麼殊勝不可思議。

  “以何因緣。而立此名。”今天善財童子之所以叫善財童子,他有無量因緣之所成就,那各位也是一樣的。你會來聽《華嚴經》,無量因緣之所成就。

  好,剩下來就一個問題了,他怎麼知道,誰跟他打報告?這個沒有辦法打報告,這裡面牽扯到一個問題。經典裡面所有的名字呀,都叫法名,這個法名就跟你皈依的時候,師父給你取名字一樣,叫法名。不過師父給你取的名字,很少是從你的生命、生命的因素水平上來做定位的,很少。但是經典上的這些名字是從生命因素所兌現出來的質量來命名的。所以你裡面看到的所有菩薩的名字都是生命因素的名字。

  這就是我們常跟各位講,觀世音菩薩,他不是一個人,他是一個生命因素。你假如把他擬人化,看成一個人,你常常會弄錯。因為他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因素,那個因素叫觀世音,知道嗎?菩薩,用現在的名字來講就叫生命因素或是生命元素,他是指這個東西。你不把他叫做生命因素,叫性德也可以,你生命中有這麼一個性德,他叫觀世音。有這麼一個性德,他叫地藏王。有這麼一個性德,他叫文殊師利。每個人都具足的,你現在要不要把他開發出來,關鍵就在這裡呀。

  你說“我何德何能,哪像觀世音?”你當然不像觀世音,你像土包子,你哪像觀世音?你要像觀世音,自己就要肯定嘛,要有信心嘛。“我就要學觀世音,我就跟觀世音一樣,大慈大悲憫眾生。”人家一來敲門,“啊,拜托拜托。”“這麼晚了還來吵我。”這叫什麼觀世音嘛?對不對?你要學他的性德嘛。為什麼觀世音要叫大悲觀世音?為什麼文殊要叫大智文殊師利?對不對?那你要去學那個大悲,學那個大智嘛。“那我只想學觀世音長得漂漂亮亮的,人見人愛的。”神經病啊!人見人愛是很不好過日子的,你知道嗎?對不對?你的意識形態,“我走到哪裡,人家都一直看著我很好。”那你就麻煩了,我告訴你。你就不要有電話,否則就吵死你。因為你的意識形態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你要學的是她的性德!

  文殊師利,“我這樣子,我養一只獅子就好。對不對?我學文殊師利就坐獅子。坐寶馬不坐,坐獅子。”你就搞錯了,你學文殊師利要學他的智慧,學他的般若空性,從那邊走。這個叫做生命因素兌現的本質,以那個本質來取名。

  現在善財,這個因素也是你生命中有的,你要把他兌現出來。你還沒兌現,其實你有,各位你只要來聽《華嚴經》,到這裡來的,要兌現快了,在家裡看光盤的兌現會比較慢一點。打八折啦,因為你還沒有付交通費嘛,對不對?也沒搭地鐵,也沒搭公交車嘛,那個要打折啦。你到這裡來就不打折了。全部兌現啦。這個差別只有這裡而已。每一個人大概都,善財童子的因素都三五十分,都有的,只是你通常不在意。

  現在跟各位談他的內容是什麼?他這裡講“知此”嘛,文殊師利菩薩知,他是怎樣知的?不是人家打報告,因為他有空性智慧,般若,所以他只要入定。他在這個時候,要觀察他就入定嘛。文殊師利菩薩有廣大三昧啊,廣大三昧,所以他入定很簡單。

  那我們呢,我們沒有廣大三昧,我們連禅定的定都沒有,三昧那種正定,那你就更沒有了。所以這個你看,受過多少訓練啊,那你當然要學這個,這個基礎要有啊,這個基礎都沒有,這個就沒辦法啦。

  而那是廣大三昧,以剛才講的,因為你具備那些條件,基本上他就有一個三昧,叫做見一切佛境界,無礙眼三昧,光以這個三昧你就可以了解到。為什麼叫善財童子啦,為什麼取名叫善財,他就已經可以見到了,一切佛境界都見到了。那釋迦牟尼佛,這個善財叫什麼名字,他當然知道嘛。前面講過“悉見一切佛一切佛剎的眾生心念”等等,有沒有?就有這些啊。

  所以他就看到啊,所以這個不難,但是你會覺得很難。因為那是文殊的境界,不是你的境界。那你身為一個三十分的善財或一個五十分的善財,那你當然不具備這個條件。文殊菩薩這個部分他一百分,他不是問題,關鍵在這裡。

  好,那我們看看,他說“知此童子初入胎時。”投胎的時候,他沒有講到他以前,他只想從投胎開始講。那以前怎麼累積這些呢?就從他後面所顯現的這種殊勝境界,就可以知道他過去生是怎麼修的。知道嗎?這個你看果就知因。現在他從出入胎時來看,是看善財這一世的果,那當然就知道他前世的因是怎麼樣。

  “於其宅內。”他才投胎,入胎的時候,進入媽媽肚子裡的時候,他的家裡。

  “自然而出七寶樓閣。”這下子麻煩啦。媽媽一懷孕,家裡就有七寶樓閣了。你在懷孕的時候有沒有?大概媽媽都病的很慘,這個你要留意到,這個就是前輩子所修。什麼叫七寶樓閣?七就是七菩提分,菩提分都兌現叫寶,起作用叫樓閣,意思就是七菩提分都成就啦。而且對這個人有很大的作用,這個叫七寶樓閣,那麼在過去生,他已經修到這個時候,像果地才會出現。

  “其樓閣下。有七伏藏。”樓閣下面他的七菩提分,不是修好就好了。修好以後他還儲藏起來。換句話說,他不但有七啊,七七四十九以上,所以他還有七伏藏。就七伏藏是怎麼來的?不但他自己修學成就,他又教別人,別人成就他就有伏藏。那你看你要不要教別人。

  很多同修說,我只要證阿羅漢,我了生死,我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就好了。好,好,好,好什麼好?你要樓閣下面是空空的,地下室裡面除了淹水以外什麼都沒有,你自己修行成就,你還要教導別人,所以大乘佛法為什麼那麼廣度眾生,那麼重要?你看我們跟十方諸佛菩薩發願的時候,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不度眾生沒有七伏藏,就在這裡呀。七伏藏是從度眾生來的,你度的越多這裡面寶藏越大。

  怎麼大呢,“於其藏上。”那寶藏上,伏藏上。

  “生七寶芽”。七寶芽就是,你所度的眾生又會去度別人,有沒有?都出來了。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說,華嚴是一個什麼?我們台灣叫做師范大學,來學華嚴的人不是學說畢業生就好了,不是。畢業他當老師,因為他當老師所以他才是菩薩,而不但你要當老師,在還沒離開學校的時候,就要先教一些學生,有沒有?他不但有七寶樓閣,又有七伏藏,七伏藏裡面又生七寶芽,就是說不但我成就,我要教學生,教眾生。不但教眾生,又要教眾生如何去教眾生。有沒有?師范大學裡頭的學校,那個教授不是要教學生畢業就好了,他教他怎麼去當老師嘛,對不對。不但要教他怎麼去當老師,還沒離開就要先教學生了。而不但教學生,要教那個學生如何去教別人。這樣子,佛的正法永不滅絕。

  我告訴各位,這是中國人的特色。這不是佛教的特色,中國人的特色。中國歷史上,各位要了解到中國中華民族這個民族,他是一個自生性的民族,原生性的民族,他自己會產生自己的文化。你知道嗎?你不要看我們的國家幾百年來的災難這樣,這幾百年災難啊,其實是枝末。枝末就那個大樹風吹雨打,把葉子都打掉了,受災難嚴重,我們為什麼不怕?因為我們的根啊、干很扎實。盡管你把我的枝葉全部都打掉了,無所謂,只要風平浪靜了,我們就再長出來,你知道嗎?這是中華民族的特色。他有這種本能。所以我們每個朝代呀,都有新文化出現,我們不是只有一個文化。

  你看世界各民族只有一個文化。雅典文化,哼哼,奧林匹克,其他沒啦。對不對?要不然就太陽神宙斯跟戴安娜兩個談戀愛。所以我們都很羨慕西方人很會談戀愛,我們中國人不會談戀愛。我們怎麼不會談戀愛,我們只會夫唱婦隨,對不對?先生走前面,太太走後面,這個是中國式的戀愛。不是,不是這個。因為它下面什麼都沒有了,中國文化代代相傳,不但代代相傳,他傳的不是漢朝那一套服裝,一直傳到現在,這個不叫代代相傳啊。我們代代都在改革,有沒有留意到,代代都在改革。周朝的服裝,看看我們奧運的開幕典禮就穿出來給你看了,現在你還穿那一套去搭公車嗎?你要穿那一套服裝想要去搭地鐵恐怕都會卷進去了。對不對?我們服裝每個朝代都在改。不光是服裝,你看我們蓋的房子也是每個朝代不一樣,我們飲食文化也在變。有沒有?因為這是一個原生性的民族,有原生性的文化。

  所以有時候大家睡著了,忘記醒過來,被打得要死,這一兩百年來就這個樣子。可是現在過了,我們再起來了,新的文化會重新開始,這個就是這個民族裡頭的基因有這個情況。

  不只我要認真,我要教我的子女認真,不但教我的子女認真,叫我的子女教他的子女認真。不止這個樣子,我要如何做人,我教我的子女如何做人,我更要教我的子女說你以後怎麼教你的子女做人。對不對?所以我們的傳承才一直不斷,這個民族才會一直的壯大。雖然我們分分合合,災難很多,但這個民族越來越大。

  你知不知道?我們百家姓裡頭,任何一個姓拿出來,都比很多國家的總人數要多你知道嗎?你仔細想想看,嚇不嚇人?所以一講到中國怎樣,外國人都“皮皮刷、皮皮刷”聽得懂嗎?一直抖、一直抖,嚇壞了。因為這個民族有他的這種特色。而這種特色他們都學不來。所以這個東西之所以這樣講。是非常符合我們的國家跟民族的,非常符合。

  好,那麼現在講這個七伏藏七寶芽是什麼東西?讓我們看看裡面。

  “所謂金銀、琉璃、玻璃、赤珠、硨磲、碼瑙。”七個。

  大家七寶都指這七個。這個叫相。在生活中的七寶是什麼?柴、米、油、鹽、醬、醋、茶,對不對?你人生中開門七件事,那就七寶嘛。人生的七寶就那七菩提分,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支,還有定覺分、捨覺分,這七個。你會以為那個一斤值多少錢,那個沒有辦法論斤的,但是對你的生命有絕對的價值。你人生要覺醒啊,要達到止於至善,七菩提分是第一個條件,他也是佛法不共外道的根本所在。佛法不共外道啊,七菩提分。所以為什麼那麼重要?你學佛先學這個。

  你不要以為說《華嚴經》從來不講七菩提分,我告訴你一下子講三個,怎麼沒有?但你就沒有呀,七寶那叫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啊,那是你不懂得《華嚴經》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他的語言這樣寫的,他的思維是指那個。知道嗎?所以聽經在聽這個,這個你沒聽到,你就白聽了。所以你聽得到是你的福報。你不要以為說這些經文師父這樣講好像沒什麼,因為這種關鍵的地方你沒有弄清楚,你好多地方你轉不過來。你會覺得說“哎呦,師父他怎麼這樣講,他怎麼講的都跟人家不一樣?”我不是胡扯的,有依據的,是從這個地方一步一步展開的。這個有他的根本存在,《華嚴經》有《華嚴經》的語言模式、《華嚴經》的思維模式跟《華嚴經》所指導修行的行為模式。他很完整很具體。

  所以你要學,你就學完整的,不要又來問“師父怎麼開智慧?”那你欠揍啊,怎麼開智慧用問的?“師父怎麼捨識用根。你不是欠揍嗎?捨識用根用講的就可以呀?不是。他有一整套的修行跟訓練方式。那你這種問法,“诶,怎麼樣中頭獎啊?”中頭獎用跟你講的,你就中了嗎?不是呀。所以修學,(要)懂得。

  好。現在看“善財童子。處胎十月。然後誕生。”

  這樣子,入胎是這樣。那麼處胎十月,然後誕生。這幾個表示因緣具足啦。

  “形體端正。肢分具足。”這孩子相當不錯。

  “其七伏藏。縱廣高下。量各七肘。”肘,就是指這個意思啊。這個字叫什麼骨頭,學醫的人比較知道這只骨,這個叫一肘,七肘就是指這個,七伏藏啊。縱廣高下,每一個都有那麼大,古代時叫七尺啊,尺是以這個算的。以這個肘來算的。

  “忽自開現。光明照耀。內外家族。視之無厭。”有這種寶藏,視之無厭啊。但是七菩提分,你就不會視之無厭啦。這表示他的家族都很有善根,假如錢很多,珠寶很多,大家都視之無厭啦,那叫市儈氣,對不對?珠光寶氣有什麼好視之無厭的?是因為七菩提分,對人生的覺醒、感受,那一種清麗,那種自在,使得人生非常有價值有意義。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到這個家來,所以這個家自從他入胎以後,這個家裡就客客盈門,善友不斷,是指這個部分。那麼這個是講說他的因緣,他在處胎的這十個月就是這種狀況,那麼他出生以後那麼更殊勝。

  這個裡面就,我們各位在裡頭其實他講了一個很重要的佛教的理論。你在修行的時候,你開始修行,開始修行就等於入胎,你還沒出生嘛。出生就你成就了,你成功了。但是你要知道,你在修行的時候,你的家裡就應該七寶樓閣出現。那換句話說,你只要開始學佛,家裡應該會喜氣洋洋才對。

  假如你一學佛以後,家人都不跟你講話,那你完蛋了,你一定學錯了,絕對學錯了。因為你學佛以後,大家覺得你“诶,最近變喽。”“往哪裡變了?”“嗯,這樣變很好,很喜歡你變成這個樣子。”那你就對了。

  所以你學佛學的對不對,你注意看,第一個,你自己會感覺,沒煩惱,煩惱比較少了,煩惱比較少,不可能沒煩惱。你假如才學佛就變成沒煩惱,那叫吹牛。煩惱會減少,因為你自己生活你知道。

  而且你會發現一個問題,時間比較多一點,會比較自在,不會那麼匆忙。

  第三個,口袋裡頭的錢好像又多了一點,工資薪水是一樣,因為你已經不多花錢了,你賺的錢已經都不花了,所以錢就多出來了嘛。所以你不用擔心說賺錢不夠用,你用太多當然不夠用。你都不用就是錢剩下來的。

  所以這三個你就發現,這自受用的部分。

  再來他受用你可以看到,家人的喜樂增加了,而你會讓家人常常對你,“诶!你最近變了哦。”這是第二個現象。

  第三個,同事、鄰居、朋友們,會覺得“诶,你最近好像變了,你在干什麼?”這就對了。

  假如你學了佛以後,大家都說“信宗教是很好啊,不要迷信啊。”那你大概就完了。信是很好,因為他不敢得罪釋迦牟尼佛,當然信很好。但是你不要迷信哦。那肯定你學佛出事了。出事了,沒為什麼啦。

  所以學佛對與不對,其實分辨上還是很清楚的。那我不知道你學得怎麼樣?用這個標准你去檢討一下,你不要說我罵你,我沒有罵你,我只是提個標准給你做參考。

  好,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講。

  《四十華嚴》第59講(2008年11月29日)A

  好,我們再看經文,九十二頁,第一行:

  “複於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寶器。珍奇雜寶。各各盈滿。”

  這個是總說。除了剛才講七寶七菩提分以外呢,有一個人在修學,跟各位一樣。現在我們都在因地,從善財童子跟我們來講啊,他是果地。

  我們是因地,那我們怎麼學善財?對不對?大家也想說“我出生的時候給爸爸媽媽家裡七寶樓閣。”結果你一到,人家一算命就把你氣死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修的福報不夠,所修的善根不足。那我們要看看善財童子怎麼修。

  第一個是七菩提分,是最重要的。前面一再講七菩提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要教人家,不但要教他會七菩提分,而且也還要再教他怎麼教人家。知道嗎?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叫做無漏福,無漏善根。

  那麼,除了這個以外呢,這裡還有他講“宅中自然”,他怎麼來的不知道,自然就會有的。我們呢,現在教各位修個福報,修個善根。吝啬的要死,我不知道我們這裡。我們台灣是這個訓練得很好,每個佛弟子很會供養。供養啊,就看到師父拼命包紅包啊。我問他包紅包干什麼,“師父,給我修個福報。”你修福報,師父再不修,師父就要背因果了,對不對?因為你要修福報,師父要是當福田僧才行啊。福田僧有沒有?那個祖衣上面不是有割截割嗎,一塊一塊那叫福田。為什麼要割?那是要給眾生種福田的,所以師父要好好修。師父要不修啊,人家福田種下去,你那沒營養啊,對不對?

  所以大家都在努力,師父認真修,修什麼,修善根,修德行啦。那眾生呢,修什麼,修福田啦。嗯,很多人來問一問,“師父啊,謝謝你!”就回家,師父是福田空空。要懂得修善根、修福田,而且它是縱橫交錯,不是單一修的。這個是很重要的。

  他說,因為你有這樣的各種因緣,各種福德,你都在修,因此除了七菩提分,七菩提分主要是善根,這善根一具足以後呀,各種福報你都來了。“自然而有五百寶器”。五百寶器,五百呀,五就是具足的意思。因為這個地方來講,從修行來講,這些福報是必須。必須,就我們講必備條件,但不是最重要,可是他必須要有。

  就基本條件的,基本上都用五百。假如是絕對重要的,關鍵處他就用十。這裡用五,有沒有?這是一個差別。《華嚴經》裡用這種數字啊,都有他表法的意思,各位假如願意啊,這個可以做個課題來研究,《華嚴經》中數字的表達方式,數字運用的語言模式與思維模式,這是可以做研究的,一個非常好的課題。《華嚴經》裡頭這些數字,相當多。

  這個是講,修學的修學福報。各位你假如說我們在修學當中,各種因緣不太具足,那大致上都是福報不夠。那你要怎麼去修這個福報?那你自己要想辦法了。師父一講啊,好像師父在跟各位要紅包一樣哦,你自己要去想辦法修。各種因緣,印經功德要做,護持道場功德要做,供養三寶要做,供養法師要做,這些通通要做。你不要說“我有做一個就好了。”做一個,只有一個,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嘛。你要各種因果都要有,各種因都有,你各種果就都有。

  好,他講 “珍奇雜寶。各各盈滿。”

  包括贊歎、隨喜都有哦。你從“十大願王”去修你就知道了,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請佛住世、請轉*輪、隨喜功德、那個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每一個你都要做,要經常做,要各個方面都要做。

  我常跟各位講說,你走在路上,看人家匆匆忙忙走,你就等一下讓他過,過了再走嘛。我告訴你,這是修功德啊。修什麼你知道嗎?這個叫做布施,也就是供養啊!布施什麼,供養什麼?供養時間。我停一下,讓他過了我再走嘛,不是供養時間嗎?那停一下,讓他過了,我再走,三秒鐘、五秒鐘而已啊,你知道你的心量就放大了。

  你假如看他說,他要我也要,路是大家的,是沖過去了呵。我告訴你,你爭那個三秒,恐怕你要花三個鐘頭。你比如說:“你為什麼撞我?”你說:“路是大家的”“誰跟你講路是大家的?”二個人扭成一團,打成一堆。等一下警察來,通通到派出所來,那你看你三個鐘頭搞的定嗎?所以為什麼不讓一下呢?

  走路如此,開車也一樣,就讓一點。真的,讓一步海闊天空啊。那個看起來,從相上來講,叫布施時間啦,其實你心量無限大。那不是修行嗎?!這個就供養啊!供養時間嘛,三秒鐘供養可以嗎?

  想想看,你在家裡二個人在爭在吵什麼?我布施一下嘛,布施什麼?布施意見。意見啦,我的意見布施掉,我不講了,就聽你講嘛,聆聽、欣賞、接納。你不要一肚子火就好,對方講“好吧,你講就算,不然我們干嗎要當夫妻啊?”夫妻你的意見算,這樣就好了,你就是不願布施嘛。你硬是要把意見講清楚,說明白。講清楚說明白,搞對立呀。知道嗎?這就搞對立了,你一講,你知道嗎?你學佛他沒學佛啊,對不對?那你就不要講嘛,“好吧,你的意見對,我布施了。”對不對?布施會不會寫,不要的不,不對哦,是做衣服的布那個布啊,不是不要的不啊。你不說“不施啊”,要弄清楚啊,做衣服的布啊,布施啊,供養了。“好,你講的對,我的意見丟掉不要了。”我告你,你生活會很幸福很美好。

  這樣布施時間,布施意見,保證你人生無限美好。

  其他就比較難啦。跟你說生病了,我常常跟大家講,生病很簡單嘛,病,你喜歡嗎?不喜歡就把病丟掉嘛,布施掉哦。你說:“我丟一個出去,跑二個進來。”病可以布施,煩惱可以布施。可以很奇怪,煩惱很舒服啊,你知道嗎?很多人煩到睡不著啊,為什麼會煩到睡不著?你說煩,很痛苦嗎?煩很痛苦,就丟掉啊。那你為什麼痛苦還要粘著呢?可見煩惱不痛苦,你在享受煩惱,對不對?煩惱很痛苦,唉,你拿刀子割一下看看,你這麼一割,叭,這只手不知道跑到哪裡去,對不對?可見痛苦是這樣。可是你煩惱不痛苦啊,一煩起來好舒服啊,慢慢蹲,蹲到天亮。煩惱布施嘛,既然是煩惱為什麼不布施呢?奇怪啊,你說痛苦,你說煩惱,假的啦。你在享受啦。

  生死可怕嗎?可怕就布施了。所以我跟各位講,病苦布施、生死布施、煩惱布施,這要修行才有辦法。因為你認識不清楚,所以這三個你不可能布施。修行人之所以值得人家恭敬跟尊重,就是他把這三個丟掉了。

  一般人,意見可以布施,你絕對可以做得到。一般人,像你我都凡夫啊,意見布施可以做得到。只是沒人跟你講,所以你不會。這二個人回家演鐵公雞,然後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什麼難念?你把它布施不就不用念了嘛,為什麼要念呢?家裡大小老是吵成一團,為什麼要吵?他有意見就讓他講嘛,“好,你講的很好,最近你進步了。”我告訴你下次他不敢講,他每次有意見你都贊歎他,看他還講?他一定說:“換你講一下嘛,讓我贊歎你嘛。”對不對?所以人生要自己去改它,自己改。

  當然我是這樣講,你不要把我的拿回去套下去,這套招一定很痛苦的。因為你的生活、你的人生、你的家庭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自己去想個辦法讓他家庭生活更美好一點,對不對?你自己想個辦法,老是二個人為了……。我們故鄉有句話叫做 “阿公講要煮鹹,阿婆講要煮甜”聽懂嗎?爺爺就是老先生要煮鹹的了,那老太太要煮甜的了,他二個吵到打起來的了,打了以後把鍋子都打破了,結果什麼都不要吃了。你看我們家裡事像不像是這樣?這個是很簡單的一個民謠,在形容一個家裡,老夫老妻了還是為了……,他們二個去……,古代嘛,就是到田裡去找找找,挖到一個芋頭回來。芋頭,回來就是今天晚餐嘛。晚餐就一個要煮甜的,一個要煮鹹的。吵吵、吵吵的,就把鍋子打破了,什麼都不要吃了。我們家裡人生你自己看嘛。你要吃甜的,好吧,你煮你吃。你煮了,我就順著你吃嘛。那我要吃鹹的,那就換我煮,你就別講話嘛。這不就你順嘛。那我要吃什麼別人在煮的,你很奇怪了,對不對?要,你自己去煮嘛。你又說男主內女主外,不是男主內女主外。誰主內就誰決定嘛,你主外的人回家裡來,你聽人家的意見嘛,是不是這樣?那你說我沒意見,他講什麼聽他的,那也一定幸福嘛。問題就有二個意見,所以你一定要布施意見,然後布施一點時間,你的心量會更寬廣。

  記得,師父沒教你什麼,教你這一點呢,一生,終生受用不盡。你也不必太在意說,我一直在說你呢,這是一般人通用的毛病。尤其越能干,昨天講越能干的人、越精明的人越會計較到底。那憨憨的昨天說睡覺眼睛都合不起來的就不會計較。這是人生真正的問題,我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

  好,現在“珍奇雜寶。各各盈滿。”

  只要你懂得這樣子,把這幾個、這二個就夠了,因為你真正修行,布施那個病苦、生死、煩惱啊,那是真的要真修。真的行法一定要有,行法已經教各位已經很多了,不要一直瞪我哦,“我都忘了哦。”只要你這一次才來的,那當然沒聽到,耐著心思聽,我講到那個地方,碰到,我就會再講行法給你參考。

  好,那麼現在看看“各各盈滿”是哪些?他就舉例了:

  “所謂金剛器中。盛滿諸香。於香器中。盛種種衣。”

  他這舉例,我們先看這兩個,我主要先講一個。“金剛器”金剛啊,古代講金剛,我們現在講什麼?說鑽石,就是鑽石啊。這個器就類似這個,這個叫器嘛,這個是鑽石做的,你看看,我們要買一個在這裡就不得了了。人家這麼大的鑽石你看,你想當然也不想出來。你說我玻璃做的就不錯了,一個禮拜打破一個玻璃就好了,不要用鑽石啊。真的,你的福報到那裡啊,就是這樣現前。

  但是你的福報怎麼來?這就是個問題,這個我們在供養布施的時候啊,我跟各位談一個問題,因為你修布施,修供養的時候,是絕對福報相對的,絕對相對,你給多少你就有多少,知道嗎?所以他今天會有這種寶出現,表示他過去生是這樣布施的,可是你知道嗎?我布施這個,那下輩子來是什麼呢?我布施一個桔子,下輩子就跑出一個桔子來嗎?不是。那只是個媒介,他隨著象限轉移來的,他不是桔子,他就是這裡所講的“盛滿諸香”。

  而那個器啊,金剛器是怎麼形成呢?金剛器是指你在布施的時候是以堅固心、無後悔心而成就的。布施這個以後呢,有人供養師父:“衣服給你穿。”

  我說“好,功德無量,祝你生生世世有很好的服裝穿。”很高興。

  明天來:“師父?你有沒有穿?我供養你,你有沒有穿?”

  這個叫沒有堅固心。

  要不就是“師父,我給你的衣服,你怎麼給他穿?”哇,那個你供養的功德就不見了,不見了。你那不是金剛器啊,你叫嗔恨心。你下輩子福報二個都沒有了,衣服不見了,那個寶器也不見了。這個要留意到哦,這個我們是常犯的。

  你供養給師父,師父跟你說了,你的功德就有了。所以因是這樣,師父有沒有拿去用呢,你不要管。

  我真的跟各位講,你假如你供養的師父一定要用哦,師父的衣服穿起來會比這個房子還胖,你供養的東西師父一定要吃了,師父會撐死哦,他只是代表接受,然後轉化出去,轉化出去給其他的僧眾吃。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呢,再有多余的我們就要布施給那些所缺乏的人,有匮乏的人吃,是這個樣子。

  而不是說你給師父,師父一定要吃的。這裡叫什麼名字,我不知道,叫金莎巧克力有沒有?那個吃不完。

  有一次,人家拿來:“師父這個很好吃啊。”就拿一個吃了。

  “師父,好吃不好吃?”

  師父:“嗯。”當然要說“好吃啊”。你問我“師父好吃不好吃”,師父被你吃了是吧?不然師父好吃不好吃?我就說一個“好吃”,那就沒完沒了了。師父生日也是金莎,今天教師節也是金莎,那天佛誕節也是金莎,師父就看見金莎就已經黑白煞了,通通都是金莎巧克力。你怎麼吃啊?

  然後叫你不要再買了。“師父喜歡吃,師父喜歡吃。”還特別打電話叫人家定,直接送過來。師父怎麼吃啊?你說啊,那只有大家吃啊。

  好了,大家吃了,就有人不高興了:“師父,我送給你的,你怎麼都給人家吃?”

  我跟你講,我最討厭的就是吃巧克力,那個甜是很討厭呢。我喜歡吃糖沒錯啊,我一天可以吃五斤糖,但是我就不吃巧克力。巧克力我只吃一個,不能講,不然我就會要當代理商了。這個叫做歪嘴雞啊,挑好米吃哦,那是個人的一種嗜好,一種偏向。不要學那個。

  你要供養誠心供養,就有金剛器,誠心供養。

  那為什麼會盛滿諸香呢?你要挑選好東西供養。

  有個同修說:”師父,我家要換沙發哦,我把那個舊沙發帶來給道場好不好?”師父能說不好嗎?說不好,你一定說師父那麼挑,那說好呢,你根本沒功德嘛。你不要的拿去報廢的才要給道場。師父只有說好啊,不然怎麼辦?那你有功德嗎?你當然這是誠心的,因為你不要,要丟掉,當然誠心嘛。他很誠心嘛,可是你不是好東西供養,所以你沒有諸香。你懂得供養的話,就會“我家裡要換沙發,那把換的這套沙發與其自己享受,不如弄給道場大家一起享受。”對不對?因為家裡那個還可以用嘛。但是我跟你講,不會有人有這種想法,對不對?因為家裡要換沙發,我才要換沙發嘛,而我怎麼會說買個沙發給道場用啊?不是。是道場有需要你買給道場,而這個買的時候用最好的,你認為,你的能力。這是要隨喜、隨緣、隨分、隨力,四緣要具足。

  怎麼具足啊?你要懂得市場價格,可不可以還價?可以。但是呢,你不能亂砍價,一定要一個合理。這個你在人世間要拿捏的好,要拿捏的好,那你才有這金剛器中盛滿諸香。要留意到哦。

  這個呢,就是善財童子來講,在過去生中啊,他也一定,剛開始跟我們一樣,跟我們一樣要買水果來供佛,買買買挑了半天一砍再砍那,殺了殺了殺了很高興那。

  好了,我們有個同修就這樣,去買一個西瓜這麼大,哦,比這個大,買一個,算一算呢,四十二塊錢。那是三十年前,四十二塊。他說:“算四十塊好了。”賣的人也很潇灑:“不行!”其實四十二塊買四十塊在台灣是很正常的。一個“不行”又要那種口氣哦,他就硬要把它殺下來,二個人就吵吵吵,結果終於給他吵了四十塊。因為他不給,你就沒辦法;你要給五十塊,他不找你,你沒辦法;你給他四十塊,你不給他兩塊,他拿你沒辦法。

  啊,他就拿來,到廟裡拜啊。拜完了,回家做個夢,那菩薩去跟他講“你要供養我,為什麼為了兩塊錢傷了一個人的心?他到現在還睡不著。”他半夜爬起來趕快開車去:“還你兩塊。”然後又打了一個妄語,他說“剛才我就是少帶兩塊,現在還你了。”

  那個人錢拿起來裡面一丟:“謝謝。”

  他回去睡覺,又睡了,菩薩又來了:“你要供養我,為什麼打妄語?你剛才明明有錢,怎麼說沒帶兩塊錢?”

  各位,你好好善待自己啊!我相信,諸位善財童子啊,你都會經過這一段,自己不知道怎麼拿捏跟調整。你要供養也不是當凱子啊,對不對?這個東西其實不要那麼多錢,你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買?師父不是教你這個。在世間的行情當中講好,一定隨喜、隨緣。這社會的緣嘛,隨分、隨力,你的能力有多少做多少。

  這裡面絕對禁止,禁止哦,那種比較。人家供養一百塊,“我也要弄一百塊,我沒錢,你借我一百塊。”“為什麼?做什麼?”“我要供養師父,跟你借一百塊,明年再還你。”你沒錢,不用了。沒錢,你看人家供養,你就隨喜贊歎。隨喜嘛贊歎總會吧,對不對?鼓掌也可以嘛。你不要跟人家借錢,要到明年才還啊。

  但是你有能力呢,你也不要看人家供養兩塊,“我跟你借兩塊我回去換零錢再還你。”“兩塊干嗎?”“要供養師父,因為他兩塊,我也兩塊,”那師父會餓死啊。

  你有錢,那你隨喜,就隨分嘛隨力做;沒有不要緊,有我們就盡力。哦,是不是?這個地方你要拿捏好。

  那麼善財童子,在過去生無量劫來呢,他也是在調整這些,因為他剛開始也是跟我們一樣,也是弄不好啊。我第一次要供養的時候,你知道嗎,我看到那很漂亮的水果什麼都買,買去拜,拜了以後就等著要收,要收回家。

  那師父看我大概不太對,他就跟我講:“那供佛的就留給師父吃。”

  “啊?剛才早知道也不要買那麼好。”

  因為我們一般的神廟,拜一拜都拿回家。佛寺啊,不拿回家。為什麼?因為佛寺有師父住在裡面。師父是人,走來走去呀,他也要吃啊。那神廟啊,那都是木頭刻的嘛,他不會走啊,所以他不要吃呀。所以拜完,你就帶回去呀。你不帶回去老鼠會來吃啊,那也麻煩。所以,這二個文化是不同的。

  因此我們去供養的時候,你盡心盡力。從此以後就學了,要供佛要買好的。要供廟的一般神廟,我們這裡比較少,台灣神廟很多,供一般神廟就是家裡要吃的,那就普通的就好,不要壞掉的就可以。差別是在這裡。

  這個就是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啊,是你實際上的一種心境。不是我拿多少錢的問題,是你的心境要去調整。那你才會有這種“金剛器中盛滿諸香”的這種情況。這是你的成長過程哦,成長的過程。買個東西供,這個簡單,在買東西的那個過程裡你的心態,我跟各位講就是心態嘛,你要調整心態調到自己能控制的。隨喜,你記得四個,隨喜、隨緣,有緣有喜嘛,那你不喜歡你就不用了,要隨分、隨力。隨著你的能力,你沒有能力呀你不要勉強自己,不要勉強自己你一定要記得,尤其是財力上的事。

  好,下面呢,幾乎都是這個樣子:

  “於香器中。盛種種衣。美玉器中。盛滿飲食。摩尼器中。盛滿雜寶。黃金器中。盛滿銀粟。白銀器中。盛滿金粟。金銀器中。盛滿琉璃。琉璃器中。盛滿金銀及摩尼寶。玻璃器中。盛滿硨磲。硨磲器中。盛滿玻璃。碼瑙器中。盛滿赤珠。赤珠器中。盛滿碼瑙。星幢摩尼器中。盛滿水精摩尼。水精摩尼器中。盛滿星幢摩尼。如是等五百寶器。自然出現。”

  所以後面每一個,我們就不跟各位講了,因為那個講了你也搞不懂。給你搞懂了,你也會鑽牛角尖,所以我們不講。但是呢,為什麼會有這種種狀況呢,這個原則我們要告訴各位。

  我們在修行中,同樣修這些福報,是修一個供養、一個布施嘛。那麼供養、布施,我們前邊原則跟你講了,就是隨喜、隨緣、隨分、隨力。因為這個四隨,你在用心的時候跟因緣,因為緣,緣有種種不同。

  有些人是這樣,“這個師父我喜歡,大包,那個師父,小包。”我告訴你,你有大小包哦,到時候你就腳會長短了,我跟你講。這不平等心,不平等心。可是人情啊,又非得有不平等,不行呢,對不對?這是我師父,那是師父的朋友,那我當然給師父大包,朋友小一點,對不對?師父的朋友當然小一點。甚至於師父是大包,師父的徒弟當然小包。哇,這個問題都來了。

  那你在佛門中怎麼那麼樣的分別呢?不是要求不分別嗎?可是事實上你不分別也不可能,對不對?你說“哇,現在有十個師父,那十個師父我本來一千塊啊,那現在呢,大家一個一百塊。那我給我師父一百塊好像沒面子,可是要多呢不行,要少也不行,總不能一張撕成二張吧?”對不對?所以這個時候呢,你要怎麼辦?就造成你的問題了。

  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裡,這個隨喜、隨緣、隨分、隨力,我告訴你,是真的大功課,大功課!你要怎麼做,才會調整好,就是你要修行的地方。這裡這個擺在眼前的困難,有沒有?

  我們跟各位講,修禅觀,有沒有?禅觀就是摸索。摸索以後你要解決你擺在…你摸到了,結果摸到是螃蟹把你夾住了,對不對?這個就是你擺在眼前的困難,你要把它砍斷,還是把你的砍斷嘛,就這二個嘛。要不然你就打麻醉針叫它放開嘛。那個麻醉針是要打它的,還是要打你的,對不對?只有這樣去摸索,去解決你的困難嘛。不然你被夾住了怎麼辦?摸來摸去常常會被夾住啊。那麼你在解決困難的時候,一定會有失敗嘛。本來打麻醉針,結果把它的腿給弄斷了,對不對?打到我自己也不對,還是被夾著啊,對不對?那你一定會有這種摸索。但是你擺在眼前的困難你要解決嘛,一定要解決它。

  所以在解決的過程裡,你自然就會成長,就會成長,這個就是禅觀。而你從修行中來修這個禅觀呢,這個叫三昧力,這個叫正定。你記得疑情、摸索、解決你擺在眼前的困難,這三個啊,是真實法。其它的都是媒介,誦經、念佛、拜佛啦、禅修、修密法了等等這些了,通通都是媒介。因為這些媒介你在運用的時候,你會產生困難。產生困難你就要解決啊,在解決困難的同時你又產生困難。這個就在摸索,一直摸索前進。

  那麼因為這樣摸索、因為你這樣解決,那個方法不同。因為你一直在隨緣、隨喜、隨分、隨力這四個因素一直在調嘛,在調的過程當中所成就的,就是這個地方。因為你成就的緣不同,所以器不同,知道嗎?器不同,因為你所成就的果不同,所以器中的寶不同,知道嗎?修行就是指這個了。

  因為他在這裡頭很認真,過去往昔生中啊,他很認真在修學,而方方面面他都窮盡,方方面面他都圓滿,所以這五百寶器,珍奇雜寶,各各盈滿。

  我們呢,我們有很多想不通,算了,想不通就算了,你就沒有了,你就修不到。所以佛法它講很清楚,學覺悟。你只要這四隨呀,隨緣、隨喜呀,隨分、隨力呀,在你生活中方方面面去留意呀,善財童子的這個你能具足,一定能具足。

  不要瞪著我,也就是這四隨要弄好啊,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我們四個字“善用其心”,有沒有?就在這裡呀。你怎麼弄好,因為你條件跟他條件不一樣啊,對不對?他能隨分隨力呀,但是你無分無力的話呢,你只能隨緣隨喜嘛。那隨喜,就鼓掌、贊歎、宣傳嘛,就這樣啊。某某人怎樣,某某人做得多好,某某人是大菩薩,這個就是你修的嘛。你不要說:“哼,我有錢我也會,我就是沒錢。”呵呵這叫酸葡萄啊,你沒有稱贊如來,你沒有隨喜功德。所以這個叫善用其心。

  所以我們每個人,你不要以為我做不到,誰都可以做得到,誰都可以做得到。這個跟你有錢沒錢沒關系,跟你聰明不聰明沒關系。隨緣、隨喜、隨分、隨力,你只要善用其心都可以做得圓滿。

  善財童子在往昔以來,就是把這部分做得很好。這個意思就是,他這個人的人生,就是那麼圓融那麼圓滿。我們會不會呢?我們看到很多人好像也是這樣,不是,它叫流裡流氣,對不對?那流裡流氣好像很圓滿呢,但是假的。善財童子這是真的,因為他善用其心能夠隨緣、隨喜、隨分、隨力運用的很好,有沒有?這個地方講得很清楚啊。

  你不要以為這四個詞我常常在用,是從這裡來的。這善財童子人家這樣修行是這樣成就的。不然這每一個怎麼會弄得這麼美?這不是做文章啊,寫作文一樣把它寫好了,寫成這樣就好了。你去想,寫這文章要干什麼?但是你要知道這一段話,這一段經文你常讀誦,你常讀誦,你的善根、因緣、福德不可思議。這一段,你就把它當咒語一樣的念。雖然你不懂,我肯定你也不懂,因為他的背後就是這個理論。當你這個理論你不懂,這個經文你怎麼會懂?你說:“奇怪,奇怪,奇怪!他怎麼這麼厲害?過去世是怎麼修來的,我要怎麼修?”你就這樣修嘛。剛才講,那樣修,就對了。可是很多人沒有聽到這席話,他不知道這是一個理論啊。

  我常常跟各位講,你把我講的這個你要去整理一下,整理一個理論把他窮盡,大概一二千個字,你常常告訴人家修行是這樣子,這叫四隨法則。你自己要做到,你講就要去做啊。通常講比較容易,做比較難。你講十分,你要做三分嘛。你講十分,一分都不做,那你白講了。知道嗎?講了就要做,勉強自己要去做,那你就會一直進步、一直進步。這是一個關鍵。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行法,我相信大家都做得到,都做得到。

  那內容,我就不一個一個跟各位講了。大概這五百寶器自然出現,就是這麼一個原則,你因地這樣做,果地就自然這樣。一個普賢行者,具備的這樣一個條件,那他普賢行願何愁不圓滿啦?但是你假如這個基本的資糧都沒有啊,那你的普賢行願肯定只有口號了,只有口號。它不是口號,它確確實實可以做得到,那你就要從這地方一步一步來。所以背後的這些理論,是都很具足的,很具足。相信大家從世間到出世間都可以圓滿。

  好,我們再往下看:

  “複於宅中。遍雨種種珍寶財物。及諸資具。一切庫藏。悉皆充滿。”

  這個,前面好像還不夠,後面還很多哦,家裡還“遍雨種種珍寶財物及諸資具”,換句話說,家裡要什麼,什麼都有,一切庫藏都充滿。這裡頭有一個很重要的,他的欲望跟他的需要是相等的。

  我們是,欲望大於需求、欲望大於能力。欲望大於能力啊,肯定痛苦!你知道嗎?當你有欲望大於能力的時候,那這一句話根本不可能。這個,家裡有種種珍寶,要什麼有什麼而且都能充滿,這表示,這個人基本上,從生活中來講,沒有特別的欲望。你要留意到!我們常常有能力,沒有錯。但是呢,你的欲望超過你的能力,你一定痛苦。

  你有能力,寧可沒有欲望,要什麼沒有什麼,不要。能要,但是我就是不要。我常常跟各位講說,你有機會升官,能不能不升?難啦,擠破頭都要搶到了,還不要?對不對?你有能力賺錢能不能不賺?哪有這麼笨的人,對不對?有錢賺還不賺?那你呀,要達到這種“遍於種種珍寶財務及諸資具一切庫藏悉皆充滿”這個叫imposible,不可能的事啊!

  你要有,你就“诶,這個我該賺,也可以賺。诶,給你賺。”那你就有可能。

  你能賺到,不賺,不是有風險的哦。你假如這個有風險“诶,給你賺吧。”這個叫暗藏,暗箭傷人,對不對?這個居心不良。

  或者呢,雖然我不賺,也要給家人賺,給好朋友賺,也不算。

  要隨緣就給了,我不賺了,給別人賺了,你就有這種福報。知道嗎?

  換句話說,你要有足夠的心量。不賺的錢,其實是布施啊,對不對?這該是你賺的沒錯,你可以賺,但是“我不賺”,那不就布施了嗎?布施,你就留著啊,下輩子就來了,就這樣子“府庫盈滿”啦。

  為什麼很多人常常掉這個、掉那個,為什麼?本來不該你的,你去把人家要來的嘛,現在時間到了,該還人家了嘛,對不對?所以你會掉嘛。那你怪這個怪那個沒用啊,再怎麼買保險要怎麼樣沒用啊!因為那不該是你的,該還人家了嘛。關鍵就在這裡。

  所以不貪,寧可多讓,所以該是你的,他還是回來。所以真修行啊。要看透人生。要懂得!不懂啊,不行。

  好,我們再看下面:

  “以此事故。父母親屬。及善相師。共呼此兒。名曰善財。”

  以這個原故,家裡呀,這麼多的奇跡出現,所以父母與親屬及善相師…善相師呀,善相師,知道嗎?就是相面師先生哦。這個算命先生對這個家裡來講,是不算錢的,是跟你算命,不跟你算錢。

  我們現在會去找算命的,都是跟你算錢的,算錢的叫做郎中。郎中知道嗎?江湖郎中啊,你假如會算命的話,你要記得決不要跟人家收錢。算命不是不好,不能收錢。收錢的話,你道業不能成就。算命是算誰呀?算還沒有修行的了。已經修行的了,你的命運就開始改變了。你修了半天,命都沒有改變,你根本就修錯嘛,對不對?要不然修行干嘛?修行就要做改造生命的工程,你要改變你的生命嘛!生命都能改變,都能轉凡成聖的,什麼命運都改了!我跟你講百分之百的命運都改了!凡夫都變成聖人,命運沒改嗎?對不對?那算,沒有錯,算是算的那還沒有修行的人。

  那麼,你一旦出生,你前輩子如何是算得出來的。問題是你迷信啊,你一算就嚇死了。“小心明天會出車禍。”明天就嚇在家裡,暈倒了,不敢出去啦。那是沒修行的人。你既然修行了,你的命運就開始改變,也不是叫你硬著頭皮跟命運闖啊,也不是這個意思。

  算命只是統計學,它讓你知道要警惕自己,是這個樣子的。說你有福報你也別高興,你有福報你就去揮霍,你的命運只有墮落。你有福報你更要珍惜,要懂得布施、供養、護持修行人,那個福報才有意義呀!這個要留意到。

  那麼,這個地方要跟各位做一個總結,就是這些相,此事,事就是事相,現前嘛。這個孩子來這個家庭出生,,這些福德因緣就聚集過來,這時候有個現象,這個家庭也有這個福報,知道嗎?也有這個福報。家庭假如沒有這個福報,這孩子來,他承受不起。所以,這個父母跟這些眷屬基本上前輩子也都是有修行的,你知道嗎?他才承受的起哦。所以你家裡有這樣的孩子事實上整個家族基本上也都有這個善根,這是一個。

  第二個,那麼有這樣的因緣來,為什麼叫善財呢?最好的財啊,對不對?那我們想想看,我們是不是都是好財呢?不是好財也要敬財呀,才能叫善財嘛。所以“善財”,你不要把他當作很通俗的話,他是一個生命因素,你的因素裡具備的這個部分,這個部分在密法裡頭修行叫“虛空藏菩薩”,善財童子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做“虛空藏”。虛空藏——盡虛空所有寶藏都在這裡啊,有沒有?虛空藏不是天生掉下來就有的,是你修行把他兌現出來的。而這個部分呢,是每一個人在成佛的過程裡他一定要去訓練的。

  《華嚴經》裡先告訴我們,你想要當一位普賢行者從這裡下手,修學這個福報,善用其心,在你現實生活裡的這些方方面面那去調整好。你就記得隨緣、隨喜、隨分、隨力,會很圓滿的,虛空藏菩薩就是開始成長了。這個福報是盡虛空的寶藏,是無漏福報,你用不完,你用不完。

  他講“遍於種種珍寶財務及諸資具,一切庫藏,悉皆圓滿。”你要通通有都會到,而且不會有副作用,這些寶藏不會有副作用。因為是你生命中,本是具足!所以你要懂得是這個意思。所以善財,從另外一個象度來講,就是從密法的修行來講,他叫虛空藏菩薩。那假如在胎藏裡頭來講,虛空藏菩薩就下面一個就成佛了,下一個就成佛了。

  你看看,所以從善財童子的這些資源具備以後開始去修行,我跟各位講啊,三個月就夠了。因為下一步就成佛了,快吧?講了半天原來那麼快,所以那個“十個趣大乘法無疲厭心”,你一定要具足。我跟各位講,那個具足,要修行其實很快啊,很快啊!我常常這樣講,很快啊,你聽不懂啊,你還是好好念“南無阿彌陀佛”比較快。不是。真的這條件具足,很快。不是信我者得永生啊,那個信都假信,功利主義,為了永生所以才信嘛。哪一天想到我這樣信也有算嗎?那你就完了,那理性一起你就完了,你就一定退心了。所以你從這個地方你仔細的去看,修行是很道地的,很道地的。好,這個因緣弄清楚。

  好,我們再看“又知此童子。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信解廣大。”

  你看前面講了很多啊,他的原理只在後面這兩行就把你講出來了。

  他在過去諸佛的地方,“深種善根,信解廣大,常樂親近諸善知識。身語意業。皆無過失。勇猛精進。淨菩薩道。求一切智。成佛法器。心行清淨。猶如虛空 。”

  這個地方下面講的成就虛空藏菩薩。虛空,心行清靜猶如虛空,有沒有?很清楚啊,換句話說,我們在修學的時候就從這種“清靜供養”開始。那你能不能在這“清靜供養”的同時那培養你的這個善根,從這裡來!這是很了不起的一段經文,就我們個人來講啊,從世間到出世間都出世間都很可以圓滿。

  當然,從善財童子來講,生死布施了,煩惱布施了,病苦布施了。你病苦要真布施啊,下輩子來就是金剛那羅延身,知道嗎?你煩惱要布施啊,下輩子,不要下輩子,煩惱一布施你就證阿羅漢,煩惱一布施就證阿羅漢!知道嗎?好像聽不懂哦。問題是“師父,我都沒煩惱了。”看到師父都沒煩惱,回到家裡煩惱都來了。是你不知道煩惱在哪裡?因為煩惱起,你就只有煩惱,你不知道覺醒。當你不煩惱的時候你又忘記你有煩惱,所以你就永遠沒煩惱。因為腦筋清醒的時候忘了煩惱,煩惱一來腦筋糊塗啊,所以你不知道該如何淨化你的煩惱。

  煩惱、生死、病苦,你自己看看,這三個是修行以後才有的啊。當然那個善財童子,他長劫修行,這個沒有問題。那各位,你現在先從布施時間跟布施意見著手,你這些都會成就,不用擔心。你可能會想講:“哎喲,他這個講的經文那麼深,華嚴何等人也,是菩薩修的法門哪。”各位菩薩,各位善財菩薩,你不修誰修啊,對不對?所以你不用擔心,這絕對可以做得到。

  理論上我們跟你講完了,剩下來是事相上,在你生活中你要做好它。這個絕對不難,我相信各位,你要是在生活中遇到什麼挫折,想要滿足你的什麼欲望,不要太短視就直接要去達到你的欲望,你從佛法中想,來用佛法中,用這一段,這三天到現在三天所講的,可以做為你人生一個非常好的一個指導。我相信啊,你會終生受用無盡。

 

上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60講
下一篇:海雲繼夢: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58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