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第60講(2008年11月30日)A
我們今天請掀開經本看九十二頁最後一行,那我們先念一段經文,大家對對地方。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是觀察善財童子殊勝相已。熙怡微笑。安慰開諭。廣為演說一切佛法。說一切佛積集法。說一切佛相續法。說一切佛次第深入法。說一切佛眾會清淨法。說一切佛法輪化導法。說一切佛色身相好清淨法。說一切佛法身普遍成就法。說一切佛無礙辯才法。說一切佛圓滿莊嚴法。說一切佛平等無二法。”
我們先看這一段。前面跟各位提到過文殊菩薩看善財的因緣,那這個部分,我們跟各位講過了。善財的因緣是一個必備條件,前面講到“十種趣大乘法無疲厭心”,那是個充分條件,你必須要有的兩個條件。
前面的“十種趣大乘法無疲厭心”,他是工程面,是你善根的一個定位,所以叫做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很願意發,發了無效,為什麼發了無效?因為你發的是空包彈,高射炮打上去像焰火一樣就不見了,那沒有用。他要真實的,那就是那十種無疲厭心一定要有。而且要日日增長,這是第一個部分。
第二個部分我們叫技術面,就是你要修福報。佛不是福慧兩足嗎?你福報怎麼修呢?哎,你看善財怎麼修?其實修福報很簡單講一個原則就是“善用其心”,圓滿世間方方面面,這個就是福報。你假如在世間不能圓滿啊,那你福報不夠。
記得我跟各位講了,A師姐跟B師姐。希望你不要一回家冰箱打開,雞肉、魚肉、鴨肉通通丟到垃圾桶裡,你家裡人覺得你中邪了,你說你們都是業障鬼。“吃人一斤,也要還人十兩”,那你馬上就完蛋,馬上全家不理。要怎麼做呢?那你要學B師姐的方法,要圓滿方方面面。
你不要自己以為你的是對,別人都不對,不能這樣想。所以那我們常常發現好多人你都對,為什麼跟人家處不來?你沒錯,你絕對沒錯,處不來你就錯了。
所以,世間法中的方方面面,你都要去圓滿。這個不夠圓滿你的福報一定不夠。你說我長這麼漂亮,長漂亮會怎樣?我很有錢,很有錢又能怎樣?對不對?我很健康,健康又怎樣?不是。你這些福報要串連起來。西施很漂亮,心髒病。對不對?那漂亮有用嗎?不是這個樣子,你的福報要圓融。所以,我們不在意我有什麼特殊的才能,我在意我在我的生活周遭裡跟大家要相處得很融洽。這一點很重要。那你能做到,你的這個福報就能修到。
而最重要的是,我昨天跟各位講的,隨緣、隨喜、隨分、隨力。你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緣,你要產生喜悅心,隨分、隨力把它做好。你不要嫌這個媽媽長得不漂亮。那沒辦法,那是你媽媽。你不要嫌媽媽不漂亮,你不要嫌家裡很窮。不能這樣想,因為這是你的家。你要隨這個緣,然後要產生歡喜心,那你就一定很幸福。你要不要隨喜啊?對不對?你要多有錢啊?當你有錢,你看另一個更有錢,那不能這樣比。所以你要安住當下,能夠就你現在的環境,你隨這個緣,起歡喜心,隨分、隨力做好你身邊的事,盡責盡份。對不對?那你就圓滿了。
你能夠做到這一點,你那三個基本的修學的資糧道你就具足了。人格性,五大人格性健全,你會具足;健全的、健康的家庭生活跟社會生活你也會具足;那麼在這種的前提下,你過一段時間你就會發覺,人生應該怎樣活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那這個時候你就真的產生出離心。你要找尋“我是誰?”“我應該怎樣活著有價值有意義?”你很快你馬上就會找到目標。如果你找進佛門來,修行很快就會成就,不會有問題。那你不具備這個條件,你怎麼修啊,都是自己想的,你到處都碰壁。不是人家找你麻煩,使你惹人家麻煩。你要留意到這個部分。
好,這是前面所講的,我們就不再講了。
那麼現在呢,現在文殊師利菩薩觀察善財童子的“殊勝相已”。這個相是果相,他的殊勝相是果嘛。那麼這個果,透過這個果看到他的因,那這個叫什麼,你知道嘛?這個叫做“法界觀”。他入法界,看到善財的因地修行。
那你會從這一句話裡去想到,人家文殊師利菩薩有天眼,能夠看到善財童子的過去如何如何,對不對?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是你大腦的意識形態所判斷,他是看到善財童子的心,很簡單講就是這個,看到法界是看到心。那麼善財呢,是個緣,文殊師利的心直接跟善財的心相應,跟善財的這個緣相應,所以他就能了解了。
像各位,你可能也聽到有人,他能看到這個、看到那個,那叫看到鬼,俗話叫“見鬼了”,不然怎麼看到這個、看到那個?別人都看不到,他看得到,那叫見鬼,你最好少碰。
那另外,也會有很多修行的朋友,他自以為修行。我相信這個時代很多了,因為思想一開放,大家都亂來。那天,還有人來跟我講,說他跟善財童子見面,善財童子穿西裝,那個人也是鬼,善財童子那麼小?善財童子是法身大士,還是你自己想的?聽到童子,你就以為他才三歲、四歲而已。不是的,他是法王子,你知道嗎?
我跟各位講,很多人他自以為看到,他了解到,看到你的心,那個都錯!他這個心是你自己的心。
善財只是個緣,因為文殊師利菩薩有般若智慧,他以空性跟那個緣相應。你有空性嗎?你沒空性啊,少吹牛,吹牛要背因果。你不要以為你這個也懂,那個也懂,你做不到。
假如你真的有那種情況,假如了,我不能說你沒有了,你要帶著疑情去求證,求證以後再驗證,因為你的實際行法的功夫如何我不知道,我不能夠一桿子打翻一條船,全部把你否認了。你可能修行的功夫很得力,那你不要跟我講結果,我一定要驗證你實際修法的狀況,當你講不出你怎麼修的時候,那你不要太自負。偶爾會有了,所以吃錯的東西把一塊石頭當作一塊面包就吞下去了。有,有這個機會。那然後呢你,不會說肚子堵住,消化不良,你可能會看到什麼看到什麼,奇奇怪怪的,那有可能,那個叫做“瑞相”。一時疏忽沒留意,產生的一種錯覺,會有一些好境界或不好境界現前,那個跟做夢一樣,不可靠。因為你要再出現第二次你沒有辦法。
我們修行是經過一定的訓練,透過一定的程序得到一定的結果,這是一定的。這叫因果律嘛。對不對?我買西瓜切下去一定是西瓜嘛,不可能買西瓜切下去變鳳梨啊。對不對?這不可能的。買西瓜除非你買錯了,拿錯了,把鳳梨當西瓜,那就沒辦法了。否則呢,你拿西瓜來切下去一定是西瓜嘛,不可能跑出別的來,對吧?所以,你經過一定程序的訓練,所得到的一定的結果這是我們肯定的。
但是你要是沒有那個程序偶爾會有那個結果,那你就小心一點,因為沒有那個因怎麼有那個果呢?對不對?那是自己要留意。所以修行你絕對不要弄錯。
這個地方,我們跟各位講的是,文殊師利菩薩他是居法界,居是住在法界裡,因此呢,他以他的般若空性,面對他的緣,他善於觀察。知道嗎?緣就是境界現前,他善於觀察。為什麼善於觀察?因為他有般若空性。
那我們沒有,我們的觀察叫做邏輯推理,對不對?我看這個人來了,我先看一下,嗯,是不是人?是人的話,應該眼睛是橫的,鼻子是直的,對不對?假如那個人的鼻子是橫的,眼睛是直的,那就有問題了,這個不是人了,對不對?你一定有你的邏輯推理,那叫標准凡夫。
這些大菩薩們他們不用邏輯推理,所以他是在法界裡,我們語言叫做“與心相應”。其實不是,是他的心透過空性跟外境,外在境界的緣相應,因為他根本不要管你是誰,你知道嗎?我們的大腦剛好是在找對方的心,是去了解他的心,你要了解他的心是什麼?是了解他在想什麼?那你就弄錯了。所以運用空性叫做不用大腦,他是用生命,就是用空性。你要留意到這點。那你不要去找什麼不用大腦,你一定用大腦,你在怎麼想不用大腦你還是在用大腦,你既然想了,對不對,所以不用大腦。
這是我把這個部分,文殊師利菩薩觀察跟我們的觀察不一樣。
好,他現在了解善財童子他的行法,過去是怎麼來的,今天才有這個殊勝的果相現前,因此“熙怡微笑”。
這個“熙怡微笑”這四個字《華嚴經》跟以後的經典,《華嚴經》以後的經典,包括密教的大乘經典,密教的行法裡不會有這四個字。密教的經典裡到目前為止我們只能夠在中國的《大藏經》裡面找到,漢文《大藏經》才有,他有談到這個部分。
“熙怡微笑”就是,我們後來從印度教裡頭再翻譯的時候,就是現在社會上一般在常用的,他修行到某個程度會有一種感覺,全身的細胞都很喜悅,好像都在跳舞一樣。我們有沒有那樣經驗?沒有啊,全身的細胞都在睡覺。
這個,其實我們的話講起來,用現在的語言講,就是他的細胞裡的含氧量很高。細胞裡頭的含氧量很高,就是血液中的紅血球的帶氧量O2的數目很高,因此,你就覺得所呼吸的空氣裡氧氣很足,因此你會很喜悅。那這個透過訓練是會有的,這個一般來講這個訓練法我們叫做“哈達瑜伽”,就是印度法的修行。因此,他們強調這種講法。
但是我們在修行裡,我們很少用這種語言。我們通常都講“光明普照”。都講光明普照的這種情況,智慧光明,威光赫奕,都講光明的這個部分。
很少講這個部分,這種經典是《華嚴經》系統的才會用這四個字,因為這個已經牽涉到圓融道,圓融道裡頭的行法。有一個部分叫做“歌舞贊歎”,或者叫“歌詠贊歎”,就是透過“歌舞”來贊歎他生活裡的境界,表達一種感恩。那麼透過這種訓練的時候,他會有“熙怡微笑”的這種情況出現。但是他絕對不是我們想象的,嘴角微微一翹,這樣的微笑就是“熙怡微笑”,那是你從字面上解釋。
“安慰開谕”,這字叫安慰,其實是贊歎、嘉勉的意思。善財童子有沒有做錯事啊?打破杯子,還是弄翻了茶杯啊?要不然為什麼要安慰?對不對?他沒做錯事嘛,所以這是贊歎,稱贊他的善根、福德、成就。開谕,當然是因緣具足了,他來講法。這個地方,前面已經講過他講《華嚴經》,所以這個時候的“安慰開谕”裡就不是講經了,不是講義理上的東西,是講修法上的東西,他才講開谕。開谕就是開示的意思,贊歎開示,講的是如何修法的部分。但是這個法,是這些大善根器的人所修的法。
那我們在修法上,我們常常弄錯。我跟各位談過了,大家學佛人常常這樣子自艾自歎,“生不逢時,我們應該生在佛世時代。你看,佛世那個時候,佛陀只要說善來比丘,你看頭發胡子就掉光光,天上就飛來一件袈裟,說發須自落、袈裟披身,然後證阿羅漢。多好啊!”只要見到佛,佛說“善來比丘”。我們道場養一只狗叫“善來”。你認為這樣嗎?是沒錯啊,但是他叫你“善去比丘”你也不會開悟了,不要說“善來比丘”了。為什麼呢?你要知道這些人,佛陀當時在講“善來比丘”,“發須自落,袈裟披身”的這些人,四禅八定是基本條件。你有嗎?沒有,別夢想了。這些大德都是四禅八定的人啊,請問各位你現在呢?你除了很慘,死定以外,大概都沒啦。
所以,既使給你見到佛,天天見到佛也沒用,你只有無量煩惱生起。他們這些人還沒遇到佛之前,都已經修得很好了。你不要看摩诃迦葉,對不對?他有修啊,人家已經到達非想非非想處定了,他跟佛陀的禅定功夫一樣,所以一見面啊,當然一山不容二虎,他們就槓起來了。佛陀比他多一點,他有七菩提分、八正道。迦葉沒有,他是苦行僧,頭陀第一啊,對不對?那所以佛陀一開示,他當然開悟嘛,這一句話,就夠了。如果我們講那麼多,你都不開悟啊,那“善來比丘”你還會開悟嗎?這關鍵是在這裡。
同樣的,這些大德的行法是有相當基礎的。你現在要跟善財童子開示,下面的這些法,那你前面的兩個條件有沒有?福慧兩足啊。你出生的時候是不是剛好停電,對不對?那你跟這個人不一樣啊。人家善財出生的時候是什麼狀況,人家入胎的時候是什麼狀況啊?我們不同。所以你要懂得,我們福德、因緣、智慧、善根都不一樣,因此這些你可以了解,但你不見得你有辦法下手修學,所以我們在講修行,你都是要從前面的資糧道來。
有同修常問,如何捨識用根?如何明心見性?你問如何干嘛?對不對?師父說那你就明心見性吧,你能嗎?你什麼都沒有,你怎麼能明心見性呢?但是那些四禅八定的人一講就開悟了,可是你都沒有,所以你都不行了。
因此我們跟各位講說你一定要從基礎上來,要開悟要成就不難啊,真的不難。但是你基礎條件沒有,就不行啊,就不行。每一個人來找師父,都他很了不起,“師父,你講,我就開悟。”師父講,你開悟,你沒有那個條件,你怎麼會開悟呢?師父講誰都可以開悟,就是你不會開悟,就是你條件不夠。這個是你要了解的。
所以,這些法都很好。我想,我們念一念,不詳細跟各位講了。
“廣為演說一切佛法”,他這裡講,這十個法都有一個共同的主詞,叫做說一切佛。一切佛,你大概會以為所有的佛,也沒有錯,他是佛陀的意思,也沒有錯,這個佛陀是指覺悟,“一切佛積集法”,是指你要覺悟,你要積集一些資糧道。一切覺悟,你不是只有一個覺悟,你要覺悟很多。那麼每一個覺悟你要有一些資糧,要累積一些東西,沒有,不行。
很簡單講,你會寫毛筆字吧,對不對?書法很簡單吧?書法你就毛筆拿來你就揮灑了嘛,看來沒那麼容易啊。有沒有硯台?有沒有筆?有沒有紙?有沒有墨?有沒有會磨?你說現在都不要,你現在買墨汁一罐就可以了。你有基礎功夫,有嗎?對,這個叫積集,積集書法的資糧嘛。你要畫,畫可以吧,真的你就會畫嗎?你是不是同樣要學過來?那個學的那一些,叫積集法。奧運剛過去,對不對?你也很想下一屆你來比賽得金牌,對不對?你要怎麼得金牌?這個叫功夫嘛。對不對?那前行資糧你要有,那叫積集法。
同樣的,一切佛,人生中一切覺悟,你都要積集,要累積那些資源。對不對?把地基打起來,他是指這個部分,一切覺悟。所以,你每一個覺悟。
你現在,我們在修學,你不要看一切覺悟,你看一個覺悟,你要覺悟什麼?我們叫一門深入嘛,那一門。很多同修們是學念佛的,同樣,念佛有積集法,光這麼一門你看他就十個,你說念佛積集法,念佛相續法,有沒有?念佛次第深入法,有沒有?是不是這樣?你要禅修有沒有?禅修積集法,禅修相續法,禅修次第深入法,是不是這樣?每個法,你要修密法,有沒有?很多人在修密法,你跟什麼法王、什麼活佛、什麼喇嘛、大德修的很多啊,那有沒有積集法?有沒有相續法?有沒有次第深入法?對不對?一樣啊。你要持戒,好,持戒,禅淨律密都是嘛。要持戒,有沒有持戒的積集法?持戒的相續法,持戒的次第深入法,這一共有十個嘛。
所以你不要貪多,一法。你要誦經,什麼誦經的積集法,誦經的相續法有沒有?我們現在都不是啊,“師父,怎麼樣轉識成智?”轉識成智的積集法,轉識成智的相續法,有沒有?你要一步一步來嘛。好像是師父一講你就會了,沒有那個道理。假如你這十個都具足了,哎,那就可以了。你說你一個都沒具足,講也沒用啊,講了就變成一種知識,知識沒用,“師父怎麼開悟?”師父說“開”,開了滿天大霧,一開全“悟”,什麼“悟”,耽誤的“誤”,不是用問的。
好,這裡頭一共十個。我想,就不詳細地跟各位說了。因為這個展開也講不完哪。
就舉一個例子念佛積極法就好了。那你怎麼講下去啊?講到念佛,講到你成佛,透過念佛可以成佛,那你這十個要來。那一講念佛就麻煩了,還要誦經,還有拜佛了,每一個一個下去,所以這個都是行法的部分。
這裡面就牽涉到一個問題了。那請問當時文殊師利菩薩跟善財童子講了多久?請問講了多久?兩個鐘頭嗎?還是五分鐘?你看你大腦不動都沒事,大腦一動這叫什麼矛盾層出,對不對?剛才講這十個問題十個法,光講一個就要多久了,你想想看。那麼他講一切法一切佛,每一個覺悟的過程通通講了,不是一個覺悟的全部過程,是所有覺悟的全部過程,那請問你要時間多久?不要一直看我,這是講什麼?這是講法界裡頭法身的事。所以剛才講說“觀察善財童子殊勝相已”有沒有?他是法界法身的事。
各位,你聽懂不懂,我不知道,不過我敢肯定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不懂啊。盡管你不懂,你這樣聽,就好像聽到人家在持咒一樣,好像也很舒服,對不對?功德無量。跟剛才大家唱歌一樣,你會唱你懂嗎?不懂,對不對?但是你這樣唱就功德無量。這個法也一樣,事實上我們現在的層次還不到那裡,不到那裡,但是你會產生一種欣求的心。欣,欣欣向榮的欣,欣求,你想要求,很喜歡很想要去獲得,但是你現在得不到,但不要緊,您這個就是因,因先下,種子先下了,緣一到,你就會成就。
那個緣要怎麼到?這麼多緣啊,對不對?這麼多緣你先定一個嘛。我們是不跟各位確定哪個法門,你要念佛也好,禅修也好,修密也好,戒律也好,我們都有,華嚴宗裡頭這些都有。但是呢,你就按照這十個法來修,你真的在修法的時候,不管哪一個都沒關系,念佛誦經都可以,就按照這十個,你回去就把這列起來,把它抄起來,一分一分地前進。你不要列等,不要冒進,別想明天就開悟了,這樣中風會比較快。別急了,慢慢來,一步一步往前走,你一定會進步的。沒有得到一百分,你進步五分就五分,十分就十分,下輩子再修嘛。
你看善財童子是累積多少,我們叫塵沙劫啊,對不對?像黃河泥沙那麼多你看看,那每一個沙是代表一劫,那種塵沙劫。你看看,人家這樣修過來的。你不急嘛,今天晚上聽,明天早上起來就要開悟,哪那麼快?所以呢,要這樣用功,不要急著成就。
好,我們看下一段: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為善財童子。及諸大眾。說此法已。”講完了,很快,我們都沒講他講完了。
“複以種種善巧方便。殷懃勸諭。令其開覺增長勢力。生大歡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令善財。憶念過去所種善根。”
這個地方,我跟各位補充一下,因為他講,“以種種善巧方便,殷懃勸谕”。我也不能這樣溜過去就算了。
有個人,古代的镖局,古代的镖局知道嗎?現在叫保全公司,以前叫镖局。那麼,這個資財從一個地方運到另外一個地方,要押镖,有人押镖啦。那麼,這個镖局呀,當然有很多家,不止一家。結果押來押去,就吵架了,結果發生集體毆斗。
那麼這一家镖局的老板,被另一家镖局的人打死了。這家镖局的兒子知道他爸爸功夫很好,他怎麼被打死呀,他當然想報仇。古代的人,他想報仇。他知道爸爸是跟師父學的。那個師父很厲害。他就跑去找他爸爸的師父。
他說:“我來跟你學。”
那師父就跟他講:“不行啊,要學這個功夫要很長的時間。”
他說:“不要緊,君子報仇,三年不晚,那三年你把我教會。”
他說:“三年教會,不行。”
“那要多久?”
他說:“那要十年。”
他說:“十年?我日以繼夜地努力,要幾年?”
他說:“三十年。”
“那我都不休息。一直修一直學那要幾年?”
他說:“要五十年。”怎麼辦?你越急,時間就越長,修行就是這樣。
後來他就說:“好吧,你說怎麼,我就學,反正我一定報仇就好了。”
就這樣,他學了六年。問師父,師父說:“好,可以了,那你把這弓箭武器要掛在牆上,不要動它。”
再過六年,師父就問他說:“那是什麼?”
他說:“不知道,很久沒用了。”
他說:“好,那你出去。”師父就跟他講說,“天上的鳥怎麼射下來?”
他一抬頭一看到鳥,鳥就掉下來。
師父說:“那你要報仇去吧。”
他愣了一下說:“我不要報仇。”
師父說:“為什麼?”
他說:“我只要動念頭,他就會死啊,所以不必去了。”
你知道嗎?學了六年叫忘我,再加六年叫忘法,把那法都忘了,剩下的他只要心念一動就達到目的了。這叫開悟啊。
那你要修學什麼?你能不能修到忘我?所以你能忘我,就沒有我了,就只有眾生了,對不對?修學佛法不是要報仇,要服務眾生啊,你要把我忘了,你才能完全服務眾生啦,是不是這樣?然後你那個法也要忘了,只有服務眾生,沒有法,那時候才真的是完全圓融、圓滿。知道嗎?這個時候沒有法,也沒有我,只有眾生,你能體會嗎。
所以,你要修學華嚴一乘圓教這種大法,你不要急著什麼開悟了,什麼明心見性了,那都沒用。那叫小法,小小的法,那得一個法可以,就好像你到果園去摘個桔子摘個蘋果一樣,我一定要摘。我跟你講,當你摘一大堆的時候,滿山滿谷都被你摘下來,你就忘了怎麼摘了,你也忘了說那是我要吃的。那麼多的蘋果滿山滿谷的蘋果你怎麼吃啊?那你一定會想到說如何給眾生吃啊,對不對?所以修大法的人,那種心量跟修小法的人的心量不一樣的。
我們為什麼要成就?為什麼要急著成就?“我這樣修就好,為什麼要成就?”所以你這個心念一轉,那“十種趣大乘法無疲厭心”,你只要心念一轉,只有眾生,沒有自己。
我跟各位講,不是不疲不厭,根本沒有疲也沒有厭,不會疲厭怎麼會疲厭?因為你就是想要成就,所以你才會疲倦啊。因為你不想成就,就好像呼吸。那個人說“好,我呼吸很累呢。”那你要進殡儀館了。對不對?哪個人在呼吸很累?沒有人呼吸累的,因為你的呼吸已經忘我了,也已經忘了呼吸的存在,對不對?所以你看,所有要禅修的人第一關就敗在呼吸上面。叫他數息,你看他本來呼吸好好的,一數息,他呼吸就不正常了。
所以你到忘我,是很自在的。只有忘我、忘法才是絕對的自在。
今天你修法也是一樣,各位,你要來學華嚴,非常歡迎,但是呢,急不得,就這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把“眾生無邊誓願度”列為四大宏願的第一願?你不要意識形態我要度眾生,我要度眾生。你啊,一個都度不了,因為你家裡那一個就把你打敗了,對不對?你想想看,你回家度你爸爸媽媽看看,別的不要講了,度你兒子看看,看怎麼度?你一想到要度人家,你用盡千方百計,無效。你別想,你就好好做你該做的事,盡本分就好了。
法是一定要修,那怎麼修?我前面講了,你就圓滿你的世間種種,你的法就會修得很好。你世間種種不能圓滿,免談,什麼都免談。
好,這是一個舉個例子,跟各位做個參考。當然文殊菩薩他能夠了解到善財過去的種種,只是善財本身未必了解。你知道嗎?因為前輩子事,我們這輩子沒有人記得起來。
有人他能夠了解你的過去生,我告訴各位啊,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九都是假的。有一點真的,就是他講的那一句,“這樣而已”,那一句是他講的是真的,那一句未必是對的,那他所講的都是編的。有的人他是好像看到,好像,他是一種幻境,因為他講的沒有辦法求證,你知道嗎?
有的人說:“诶,你前輩子是唐太宗!”
我說:“你見鬼啊,我前輩子是唐太宗,那我唐太宗以後的那一輩子?”
“诶,你唐太宗那一輩子就接這一輩子。”
我說:“我那當中一千五百年,我到哪裡去了?到哪裡去了?”
他講不出來,哪有前輩子是誰這樣講的?
“诶,你來學佛,還不知道三世因果?”
我說:“這還用你講?問題是,前一輩子我是唐太宗跟這一輩子那當中的時間哪裡去了?”他無法交待啊,那不對。所以這種話絕對不可靠。
你不要以為那個人會什麼、懂什麼、看什麼、知道什麼,沒有一個真的啦。真的他好像看得到的那個,他自己覺得是真的,但是你不要跟他吵,他講完了你就走了,不要理他。因為你要跟他講,要跟他吵啊,你一定吵輸他,因為他會惱羞成怒,知道嗎?所以我們不把人家斷財路,因為他要賺錢,你離開就好。因為這些人他有那些幻境。他說你前輩子是唐太宗,他這句話不知道跟幾個人講過了,對不對?你還真以為一個唐太宗有好幾個人呢?不要相信這些。
還有另外一種就是,他以為他是觀世音菩薩來的,有沒有?有沒有遇過?我在台灣算一算至少有五百個觀世音菩薩,他也真的認為他是觀世音菩薩來的。所以這是很可怕的現象,這個叫做心理不健全,心理不健康,扭曲了。他在社會上無法正常地生存,所以扭曲躲到宗教的領域去,就自以為他是某某神、某某佛菩薩來的。這個都不對,你不要以為這個部分。
所以他在這裡講“又令善財憶念過去所種善根”,他是告訴他的行法上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而不是說他前輩子是誰?你要留意到這點。
這裡面還有一種。有一種人他是,他不是說他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也不是說他能看到你什麼,但是他會說:“嗯,文殊師利菩薩跟我說…”這個也很麻煩。
“觀世音菩薩跟我說…”
我說“你怎麼知道?”
“诶,我知道,就在我耳邊說。”
我說:“你有沒有看到?”
他愣住了,他就很清楚地知道,那個人就是觀世音菩薩,這個叫幻聽。虛幻的幻,幻聽,不是一面吃飯一面聽,虛幻的幻,幻聽。而那種幻聽,他又很肯定是某某佛菩薩,或者某某神,你都不要相信。這個假如你有這種情況,我們很簡單講就是你的內分泌失常。內分泌,這個大大小小不一定,男男女女不一定,常有這種情況。那假如修行人就很麻煩了,他以為是某種成就,絕對不是,也不可能。哪個菩薩吃飽沒事跑到你耳邊來講一下,這不可能啊。所以這些你都不要相信。
你不要看說這個文殊菩薩令善財能夠憶念過去種種,你就以為真有佛菩薩能夠令你能夠憶念過去種種,這個都不是真的,不可能。
好,下面講:“複為福城一切人眾。隨其根欲。顯現神通。如所應度。廣為說法。然後而去。”
這個更麻煩了,這經文一出來,他為福城中的人,隨其根欲顯現種種神通,那怎麼辦?文殊師利菩薩大跳起舞,顯現種種神通嘛?不是。這就表示,他前面在開示的時候讓所有的聽眾啊,各有收獲,而每個人的收獲不同。
各位,你假如是三三兩兩來的人啊,每天晚上結束以後回去,我想在路上大家都會討論,每個人聽到的重點不同,對不對?每個人所受到的沖擊不一樣,那叫做“海雲法師隨其根欲顯現神通“,就這樣講下去就有種種不同的反應嘛。這個叫做顯現神通。不是說他怎麼樣飛天走壁,在那邊啊,不是啊。這不是嚴新啊,嚴新就會顯現神通,他是特異功能,這個不是講那個特異功能的神通。
所以絕對不要弄錯,佛法不教特異功能,他都是指你的心去除煩惱以後,那你會產生一種智慧,那種智慧是一種靈性的智慧。靈性的,不是大腦推理的智慧,大腦推理的叫知識。知識是怎麼來的?知識來自三個地方,一個是記憶,一個是推理,一個是目標。因為我們講,虛幻人生的三個要件。所以你會說記憶好,很聰明。對不對?推理很強,你會說這個人很有智慧,人生要有目標,要有夢想,這個夢還要越高越好,所以摔得越慘。對不對?這個世間在講的勸人沒有錯,我們不反對,世間法是這樣。
可是你要探討真實生命的時候,那這些是很危險的。記憶是要有,沒有記憶那個人的生活會很麻煩的,爸爸媽媽都分不清楚,對不對?所以你要有記憶啊。但是記憶降到最低,不要強記。這要留意啊。
第二個,推理也要有,沒有推理就亂無章法了,對不對?你要到哪裡去,開車開出去就迷路了,推理要有,但不要用的太多。
目標要有,但是不要太執著。
你要留意到,所以修行人有兩個東西,一個叫企劃性,一個叫目的性,這兩個不能太強,甚至於有些指導者會告訴你全部摧毀,你要留意到啊。企劃性就是推理嘛,目標就目的性嘛,目的性太強。修行不會成就的,因為這兩個原因在。
所以我們常常跟各位講,你不要太精明能干,精明一點點,能干一點點,就好了。尤其回家的時候,在家裡啊,我跟各位講,你在家裡千萬不要表示你很精明能干,否則你就業力深重。在家裡憨一點不要緊,因為都是家人嘛,被欺負又怎樣?對不對?不會吃虧的。但是呢,你會發現很多人在家裡日子很不好過。你不要躲,我一看就知道,那種眼神那種臉色就知道,你在家裡日子很不好過,你自己心裡最清楚了。但是你心裡的那種感受你會從臉上表現出來,臉上表現出來就在你的眼神上面,就在你的眼神上面,因為一看就知道你是精明能干的人。但是呢,你有業力在,所以精明能干加業力就是一種相。
所以在家裡我們通常不計較,絕對不要計較,不要講清楚說明白。在家裡一定把事情講清楚,講到最後,“好吧,你對了,那我們離婚了。”完了,你干嘛?那每次都你對,我每次都不對,那我們還在一起干嘛?就變成這個答案了。父母跟子女講清楚說明白,那就“好了,都是你對,那明天我不回家了。”那你怎麼辦?誰對啊?到這裡就“拜托你,回家啦。”那還是不對,所以我們要留意到這個問題。
這個,實際生活中的情況,跟你大腦想象的記憶、邏輯、推理跟目標,是不同的。
好,最後他這裡有講到,“如所應度。廣為說法。然後而去。”這一段話就來到這裡,文殊師利菩薩講完就回家了。對不對?這個地方,你看,“如所應度。廣為說法”,這是一乘圓教最殊勝的地方。
那別的不講,那六千比丘不講,光是這個地方來的,最少有兩千多人。兩千多人,他如何“如所應度,廣為說法”?那我們這裡兩百多人,兩三百人,我們這樣子,師父也不過講一次而已,但是呢,每個人的收獲不同。是從聽眾的收獲不同,叫做“如所應度”。
而不是,文殊師利菩薩對單獨一個人、一個人來講。這個我跟各位講,你不劃算。你每個人要來找師父講一個鐘頭,我們叫會計師還是律師這樣來算,一個鐘頭多少錢算就好,那你虧大了,你就虧大了。所以,不可能是這樣講。
他是怎麼樣?“一言普覆,眾生隨類”。那你獲得你的,我不是說“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但是你會獲得你要的。因為大家都來,大家都向這個法,大家都有共同的理想在,然後各人所得的不同。我們這樣講下去,你可能會想到“诶,我在家裡,我跟爸爸媽媽相處要怎麼改變?”你可能說“我跟我那一半要怎麼改變?”對不對?“我可能對我孩子怎麼改變?”是不是,各得解啊。對不對?這叫做“如所應度,廣為說法”嘛。
所以他的法跟解數學不一樣,數學三乘三等於九,就只有等於九,對不對?你說“我家裡只有兩個,再怎麼乘也不會九。”那你就不用了,不能用了。所以,小學,大腦它是很精准的,很難廣用。但是這個大學,生命的,他是不精准的。因為不精准,所以大家都能用。你知道嗎?
你去留意看看,當一個人個性越明顯的時候,他越難跟人家相處;當這個人越隨和的時候,他越好跟人家相處。有沒有這種情況?生命就是這個樣子,你要方方面面都能圓滿啊。那你要懂得圓融,而不是剛烈,剛烈就很難啊。這是一個關鍵。
當然講完就講完了,然後而去了。“而去”是而去了,有沒有去啊?去則實不去,他只講了這一個會的因緣到這裡告一個段落。因為下面善財童子跟文殊師利菩薩對話才要開始而已。到這個地方,善財童子都還沒講話,對不對?文殊師利菩薩是有講一些了。那我們都聽不懂啊,不過,下面要講的你就聽懂了。
那我們休息一下再講。
《四十華嚴》第60講(2008年11月30日)B
好,我們現在開始要進入所謂主題啦。前面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都是序文,都是序幕,現在開始善財童子該講話了。我們先看一段經文,大家對對地方。
“爾時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童子所。聞說諸佛如是種種勝妙功德大威力已。勤求愛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逐文殊師利。瞻戀不捨。一心歸向。合掌諦觀。而說偈言。”
你看,經文到這裡,你會看到很奇怪的現象。這個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童子這個地方,這“所”,這個地方,“聞說諸佛如是種種勝妙功德大威力”,有沒有啊?我們講了半天有沒有說到“諸佛種種勝妙功德大威力”呢?都沒有,對不對?反而,是文殊師利菩薩在觀察善財童子,有沒有?這個,在講什麼?所以剛才我們跟各位談到,這是法界跟法身的問題。所以雖然在講法身,其實講的就是“諸佛的種種殊勝勝妙功德”,有沒有?
所以你能夠聽到這個法,他是講法界的法,他是講法身的法。你們聽得很高興,很殊勝,很了不起,他是法界的境界,他是法身的境界。我們從這個地方你前後對照,就知道了。從頭到尾,那個,文殊師利菩薩沒有說“我跟你介紹釋迦牟尼佛的勝妙功德,大威力”啊,對不對?沒有啊。那你知道,佛陀的殊勝從哪裡來?還是從基礎來,資糧道。
所以,各位你不要急著想要成佛、急著想要什麼。你一定要先把你現在生活中所應該去把他圓滿的,去把他圓滿。我常跟大家講,到寺院裡來服務、發心是很偉大工作,功德無量,對不對?可是怎麼到你身上來的功德無量變成“功德不量”呢?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你沒有把家裡圓滿。你要留意到啊。你要圓滿家裡,家裡要先圓滿。
我們道場很多人來發心煮飯,我問她說:“怎麼今天又來了?”
“哎呀,師父,您不知道,到道場來煮飯功德比在家裡煮飯大。”
“你完蛋了。”
她說:“怎麼完蛋了?我煮給大家吃不是功德比較大嘛,我家裡才那兩只小貓而已。”
你家裡兩只小貓要先圓滿,你不能夠說,“我煮給師父吃、煮給大和尚吃功德比較大。”那你就兩只小貓給它餓死了,不行。
尤其很多人是這個樣子:“诶,家裡衣服給你洗,我到廟裡去洗師父的衣服。”你頭殼壞了!不行。你一定家裡的事要圓滿,社會的責任要圓滿。這個圓滿就對了。
有個同修她這樣:“師父,我最近很忙啊,都不能來共修。”
我說:“你有幾個工作要做,那是你的功課。”
她說:“什麼功課?”
我說:“第一個,做好人家的太太;第二個,做好人家的媽媽;第三個,做好人家的媳婦,第四個,做好人家的老板;然後,你就是師父的好徒弟。”
你知道嗎?不要為了做師父的好徒弟,結果變成家裡的叛徒,那你就是佛教的叛徒,不是佛教徒。你要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啊,那你就要圓滿世間的種種。怎麼樣做一個好先生、好太太,怎麼樣做一個好爸爸、好媽媽?怎麼樣做一個好兒子、好女兒?這個你要先做好。社會責任,你怎麼樣做一個好的領導,怎麼做一個好的伙計,這是你的身份、你的職務,你應該把他做好。
你這個做好了,你學佛,你就是佛陀的好弟子;你這個沒有做好啊,你就不能成為佛陀的好弟子,不能成為師父的好徒弟。
不是啊,大家都要到師父前來:“師父,我是你的好徒弟。”好,好什麼好徒弟?師父在打成績的時候,是先看你在家裡圓滿沒?你在工作職務崗位上你圓滿沒?是講這個部分的。
所以,各位不要弄錯了,以為宗教是怎麼樣啊?佛教不怎麼樣,佛教不會剝奪你,你做好你應盡的責任。所以我們前面講過,過一個正常健康的家庭生活跟社會生活,有沒有?當你這一點做不到,不及格。你想要修行,成牛魔王了、蜘蛛精比較快,表示你人格不健全。所以人格健全是佛跟魔之間的差別。人格不健全,你別太精進,不要太精進,把家裡的事、把你的社會責任給做好。
這是一個。
你看這裡講的很多,“諸佛如是種種勝妙功德大威力,”就是指你在因地所修的種種,有沒有?很清楚啊。這個前面,這經文,理論,他經文他不會是講理論,今天假如寫一篇論文的話,這理論就要像我這樣講了,可是他是經文啦,經文他前後相錯,就把這些狀況通通顯出來了。那你在看可能看不懂,這經文前後矛盾,前頭那一段怎麼不見了?不是。他是這樣交錯出來。所以你要聽經,師父也就把這一點給你點出來這樣而已。
不是師父多厲害,師父不厲害。師父只是這段經文一讀再讀、一讀再讀這樣而已,怎麼搞的,這個地方怎麼這樣。要泡好久好久才泡的出來。還有些地方,還不見得直接從這些經文裡直接看得到。你還要去看很多的論。
不懂的地方我就一直做那論啊,各位你看過沒?什麼《廣論》、《百論》、《廣百論》,什麼論,根本就看不懂,看不懂也要看。早年在看不懂的時候我有個習慣,就用那紅蠟筆,記號,一直做記號,一直畫圈圈,不懂的就畫圈圈。同修們跟我借去看看,“哇,你好認真啊!”我說不是我認真,我畫的越多就是越不懂,那個一部論,像《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都一百卷、一百卷,你當然看不懂啊,怎麼看得懂?看懂才奇怪。可是啊,當你看五六部,五六百卷經文以後啊,都不懂,你再回過頭來看,嘿嘿,都懂。
因為我們的大腦有一個毛病,就是看不懂就不想看了,知道嗎?經文你本來也看不懂。你怎麼看懂?你就一直看呀,人家看三遍就不看了,你就一百零八遍,看不懂就念一百零八遍,看你懂不懂?每一部都一百零八遍、一百零八遍一直就看過去,那不懂才奇怪。那你看兩遍就看不下去了,你會懂才奇怪。對不對?
所以,你只要用功就好,你不要管懂不懂。大腦才管懂不懂,修行不管懂不懂,修行只管你做不做。所以我跟各位講“知道的不算,做到才算。”你只要做到,不知道都不要緊。你知道嗎?很多開悟的人都不知道,你知道嗎?惠能也是不知道,他不識字他怎麼知道?你看那個《壇經》,什麼《楞嚴經》,他根本不懂啊,聽也沒聽過。什麼《法華經》,根本也沒聽過啊,人家問他《法華經》的問題,他說你念一遍給我聽。他才第一次聽,念到第四卷,“好了,不要念了,這是講成佛的事。”人家懂了。為什麼?因為他做嘛。《楞嚴經》他不懂啊,人家念完第一卷,他說“好了,我知道,這是講開智慧的事。”你只要做到,不懂的你都懂。你搞懂了,你做不到,我給你換個題目你又不懂了。是不是這樣?差別在這裡啊,這就是關鍵處。
好吧,把這個疑情給你解開了。是不是疑情啊?反正你也沒疑情,來聽經也不事先做准備,到這裡念了才知道,都是“師父沒講,我都不知道,講了我就知道”。這個不行啊,這樣子,你永遠差一點點你就開智慧了。你一定要自己多准備。
《華嚴經》講《四十華嚴》,《四十華嚴》你一定要找一套,天天你都要誦,天天都要讀誦。不但要讀誦,你一念你感覺好的經文,你還要抄,抄錄。你假如懂電腦的,你要打到電腦上去,然後按下去跟所有的朋友分享,你不要管他有沒有學佛,有沒有學《華嚴》你不管,你把那一段經文送給他。“我給你的信,你讀過沒有?”請他念一遍,就好了。他就結下善緣了,善因緣就有了。你盡管這樣傳布出去。
好吧,這個疑情的部分已經跟各位講了,那個如何做疑情記錄簿也跟各位講了。
現在,講第二句,他講了。
他聽了文殊師利菩薩這麼講以後呢,“勤求愛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知道嗎?聽到現在應該要知道,以前沒聽沒關系,這幾天應該知道了。就這兩個東西,一個福德,一個善根。
善根就是從那十種趣大乘法無疲厭心,這個是你一定要有,因為沒有這十個東西,你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只是空洞的口號,所以那十條你一定要像咒語一樣一直念,當然你更要去實踐,更要去實踐。
那麼福德的部分呢,那就是善財童子的這個部分,這是你必要的條件。因為你福德不足啊,你的人生很痛苦,有很多挫折,很多煩惱。那你的生命啊,大部分的精力跟生命會消耗在你那個挫折跟煩惱裡面,那你還修什麼?你活得都很痛苦很疲倦,“哎呦,每天都好累,好累,好累。”為什麼?一直在煩惱,一直在解釋啊,自我解釋,一直跟人家解釋。“你誤會我了,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怎樣我是怎樣…?”有沒有?那不是在浪費生命嗎?那就是表示你沒有福報。有福報的人不講這些。
為什麼我們需要去浪費生命呢?因為你沒有累積福報,沒有善因緣,所以要怎麼樣累積善因緣?很重要,圓滿生活中世間裡頭的方方面面,你要去圓滿它。所以我一直跟各位講,“打掃,應對,進退。”應對進退很重要,你應對進退處理不好啊,你的煩惱就一直出來,尤其年輕的朋友。
因為你平常沒有訓練,所以跟人家搶,對談,處置,你會有所疏忽,但是你不知道。講話的口氣、態度,你都沒留意到,但已經得罪人家。好了,那你會說,“為什麼升官沒輪到我?為什麼要輪到你?”對不對?那你只會說“我比他能干,可是你比他討厭耶”。你想想看,你的長官、你的領導到底是要喜歡的還是要他討厭的?對不對?這是一個很起碼的狀況,可是你都不去思考啊。那我們要做一個人家喜歡的人,不要做一個人家討厭的人嘛。但是做一個人家喜歡的人,不是叫你走後門,不是叫你去巴結、去奉承,而是應對、進退,處事得當就好。
我們都年輕過,我們也常常聽人家在抱怨“那個人就是會走後門,人家就是有什麼關系,所以呢,他才得到賞賜,被提拔”。我告訴你,你弄錯了。因為我年輕的時候,也常常聽這些抱怨,可是我發現,我也沒走後門啦,我也沒關系啊,可是我照樣很好啊,甚至有很多機會要升官我都不要啊。我們精進以後,我們發現問題就是應對進退。
我舉個例子給各位看看。我在經濟部的時候,有一個歸國學人,我們叫海歸派。博士,美國回來的博士啊,就當我們的主管,當領導,一坐。因為他剛來上班嘛,我們領導的領導就來看看他。海歸回來,不知道適應不適應,一下變陸龜啊。
好了,他一看領導來了,就趕快去倒兩杯茶,然後一直拿著,那個茶水一直…,怎麼講?溢出來啊,然後他也不會拿給領導,他就一直拿著。你看他想要倒茶給領導喝,不然他拿兩杯干嘛?可是呢,他就一直跟他講話,然後又不會把茶遞出去。
你想想看,領導印象中,這個笨蛋到底是在干什麼?是不是這樣?你要倒茶,你就拿給我就好,怎麼茶一直拿在手上,你什麼意思啊?那個領導不會計較這個,但是印象一定不好嘛。對不對?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你倒茶為什麼倒得滿滿的,十分滿呢?這也夠笨耶。為什麼?從小沒家教。不會倒茶叫沒家教,是罵人,很難聽。事實上你家裡沒有教他嘛。杯子裡面倒茶倒幾分滿啊?
我真的奉勸各位,你在家裡從小就要教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很乖的孩子,也是很好的人,也很認真,書也讀得不錯,是個博士海歸啊,對不對?現在回到陸上來,你看看,倒茶都不會倒了,不到三個月就離開了。
我縱觀他的過程,就是應對,他就一直緊張,一直緊張。
我常常講說:“不要緊張嘛,緊張什麼?”
“哎呀,像你這樣很好。”
我說:“很好就多念佛”
“念佛有效嗎?”
“當然有效啊!”一跟他講,就念幾聲啊。念幾聲怎麼會有效?這個就是你平常要留意的。
現在呢,我們已經知道這些狀況了,那你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根、福德已經都很清楚了,你“愛樂”沒?各位,我在問你,你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沒有勤求啊?這個法是最方便的法門,生活中、從你的生活裡,世間法直到出世圓滿成就,這個叫做三昧力,直接修三昧力成就。我們在行法中來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叫做圓融道。
你假如行有余力,體力還夠,我們希望你兼修次第道。次第道就是指開悟這一路了。圓融道不一定講開悟,不一定講轉識成智,他圓融,直接,這個分段生死結束,你就入淨土了,進入淨土啦。那你假如行有余力,一切佛積集法、相續法、次第深入法都修嘛。但是你假如體力不足,年紀也大了,圓融道,三年到五年,你就轉過去了。這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你看這主要的就是前面這兩塊,“十種趣大乘法無疲厭心”跟圓滿,就是善用其心。善用其心是以七菩提分為基礎,善用其心,圓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這麼兩個原則。
那實際圓融道修行,前面我們跟各位講過,他幾個資糧道,幾個條件,圓融道的三要件,你就照這個做。他很具體,也很簡單,你都可以做。這個是華嚴行法中的一個非常大的特色。
好,那下面講“隨逐文殊師利。瞻戀不捨。一心歸向。合掌谛觀。而說偈言。”這個,前面我們講過這些經文的偈子。這裡頭就不再解釋了。
我們現在看看善財童子,他開口所講的這些。這個經文是很有意思的。現在才第一次有人講話,我們看看經文。
“有大智慧威神力,行菩提行利眾生。無量境界誓當求,唯願仁尊哀聽許。”
這就發願了,四句話而已,二十八個字,“有大智慧威神力,行菩提行利眾生。無量境界誓當求,唯願仁尊哀聽許。”這個你會不會解釋?應該會吧。你看我解釋跟你解釋一樣不一樣,大家對對看。
前兩句是贊歎文殊師利菩薩,說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老師有大智慧威神力”,用佛教徒的話講說“菩薩有大智慧威神力”,其實就是,“老師,我要跟你學嘛”。是不是?所以,你不要把老師看成很不值錢。現在老師不值錢是因為職業化,老師是很殊勝的,因為他給你法身慧命,知道嗎?所以你這一輩子有兩個人一定要感恩的,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所以,為什麼要孝順父母,要尊師重道?因為我們的知識法身來自於父母跟師長。
但是現在這個時代變了,知識不從父母來,父母比你笨,他們是古代人。那你呢,都從電腦、電視、網站裡面汲取新知識,對不對?所以呢,你的感恩的心就沒有了。但是你要知道,你一定要有這個感恩心,一定要有。沒有為什麼,你不要以為說“他沒教我”。因為你現在最重要的那個人生的關卡,一定要從父母跟老師這邊來。
現代的人不懂得感恩,也沒有從人的身上學到東西,所以你應對進退就會出問題。你都是從人那邊學知識,跟學斗爭跟競爭的技巧,你就完蛋了。你技巧再好都沒用,你到最後會窩裡反,黑吃黑,知道嗎?大家都在斗啊,那你也在斗啊,那你不知道人家也在斗啊。所以我們一定啊,忠厚持家,厚道為人,知道嗎?你不要以為我這兩下子就閃過去了,你閃過去剛好那邊一個陷阱,你還是掉下去。沒有福報,你斗來的用不到。
我們台灣有個小國王,他斗爭賺了很多錢,現在關起來了。有用嗎?對不對?他夠厲害吧?這沒有用。不是這個樣子,你要忠厚。你看,國王下台以後,人家都歡迎你啊,對不對?一定很喜歡聽你講故事。你一輩子都在斗爭,你下台人家還要再斗,就變成這個樣子。所以,絕對不要有那種情況。
尊師重道一定要有,不要對人以為說他沒利用價值,不要有這種想法,我們一定要從長輩上面學到一些東西,一定要從這裡學。所以呢,我們常常這樣講,老師有大智慧,有威神力,在行菩薩行,在利益眾生。這是對老師的一個贊歎。
然後呢,他說“你有無量境界,我當求”。這個“誓當求”是我要求,我發誓、我要求得跟你一樣的這種境界。你可能會想啊,“文殊師利菩薩好像沒有普賢菩薩厲害啊,對不對?好像也沒有觀世音菩薩厲害,應該跟佛學,怎麼跟文殊學啊?”當你有這種想法,不能成就。因為大家都這樣想,我找一個好老師來跟他學,有沒有?是不是這樣?哪一個最厲害的來跟他學,那你懂不懂?老師也在想我要找一個好學生啊。所以,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學生大概都找不到好老師。這種人,想要找好老師的人都找不到好老師,因為好老師不會選這種人當學生。你知道嗎?
所以話講回來,大家都找不到好老師的時候,老師一定在感歎找不到好學生。所以你要懂得,當你在找人的時候,人家也在找人,對不對?學生要找好老師,好老師也要找好學生啊。所以我們要先自己量一量,我有幾兩重?對不對?自己先稱稱自己,你要找好老師,老師看得上你看不上你?對不對?當然老師是有教無類,這是一個前提,可是我們的分量呢?人家教的都是四禅八定的人,那你呢?你沒有的話怎麼辦?你還是要從頭來。不要看人家有成就,你就要去了。
有人常這樣問啊:“師父,你到底是怎麼處理的?”
我說:“我沒什麼要處理啊。”
“你的病怎麼處理的?”
我說:“病沒有處理,不要處理啊。”
“那你怎麼克服的?”
“我沒有克服啊,我為什麼要克服啊?”我說,“病的事情不要管嘛,就這麼簡單啊,不要理它嘛。”
我跟各位講說,病苦其實很好處理,不要理它就好了。你就是放不下,病苦要怎麼布施啊?病苦要布施還不簡單?你弄清楚,你喜歡病嗎?不喜歡病,你離開它就好了嘛。你說“我離不開,離不開。”你的事啊,你的腦殼有問題嘛。
人家說我癌症末期,癌症末期就癌症末期,怎樣?醫生說剩下二十一天,二十一天又怎樣?對不對?我就跟他講,“我不要死”“嗯,你試試看。”不死就不死怎樣?不死很簡單,叫病停止,立正站好,我叫你走你再開始走,其他的事我來處理,它就站在那裡了。現在還沒解除公約,所以它還不動。當我要死的時候我會說:“你走吧。”最好二十一天才開始算,現在我還不想死。就這麼簡單嘛。那你就怕病,怕什麼病嘛?
醫生說你肝硬化已經晚了,完了。我說:“完了不要緊,還有幾天?”
他說:“沒幾天了”
我說:“沒幾天不要緊,只要是好幾天就好。”
他說:“干什麼?”
我說:“叫它不要惡化,停止不要再前進,就好了。”
檢查了半天:“肝怎麼了?”
我說:“怎麼了?”
“怎麼一直都這樣?”
我說:“那要問你不是問我,我不是醫生。”
“人家的肝一直惡化到死啊。”
我說:“那是人家,不是我啊。”
你只要不理它就好了嘛,你說“不是,……”那要死比較快了。
修行就是這麼簡單的事。但是,你那個法不弄起來?你就沒辦法。你法一定要弄起來,法在哪裡?就是剛才講的,“忘我,忘法,你只有眾生,做什麼事都只想到眾生。”有沒有?就很簡單,就這樣就過了。
你不是啊,吃這個對胃好,吃這個對肝好,吃那個對什麼好。哼,我告訴你,要死比較快。對什麼好,都沒用,你到後來還是一死。知道嗎?吃什麼對什麼好,你又沒病,你緊張什麼?你今天有胃病,再多吃對胃有益的,對不對?那今天又沒胃病。你記那麼多,都是知識嘛,知識有用嗎?沒用啊。所以不要太在意。
修行,你記得,要到忘法的境界,那一切都是為眾生,你做什麼都是為眾生想,那就是久居紅塵無疲厭。不會有那種“想要休息,疲倦啊,我怎樣…”不會有了。疲倦,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只要睡一天就好了。我這兩個月很累很累,這次來這裡連睡三天,連睡三天啊,都睡到十一點才起床,今天早上六點半就爬起來了。想再睡,睡不下去了,因為睡眠不能儲蓄,你知道嗎?我能不能多睡一點以後給它透支啊,不行,睡眠不能儲蓄啊。所以呢,當該透支的時候你就透支嘛,有機會你再補嘛。兩個多月啊,每天都這樣子忙著,睡眠都不夠啊。一面講話一面打哈欠啦,還沒有人講經打哈欠了,我還講到打哈欠呢。
你不要怕死嘛。“肝硬化,早一點睡啊。”是啊,肝硬化要早一點睡。誰跟你說我肝硬化?你不要理它,你就沒有嘛。所以,你不要太在意。病,人人都有,只是你知道跟不知道而已。你把知道當作不知道就沒病了嘛。
當醫生說你是末期,之前我根本沒病啊。對不對?當他說末期,為什麼你就病死了,你叫被嚇死了。他說末期,我叫無期,當沒病嘛,就好了嘛。所以聽到等於沒聽到,這個叫做不增不減。
病是很可怕,但是只要你不怕,可怕就不見了。知道嗎?病會病死人,是因為你怕死了。病不會叫你死,病只是一種現象。但是絕大部分的人都是怕死的,你留意到啊。
我常跟各位講四個布施,布施病苦、布施生死、布施煩惱,要修行,你才有辦法。現在要修行,你就要認真一點,布施意見,你一定做得到。現在你有煩惱是因為你不布施意見,對不對?每次跟人家吵吵,你要布施你的意見,你都沒想到要布施自己的意見。這個不用擔心,無量境界。這幾個布施你做不到,境界就不現前。
好,這個善財童子看到他老師,這個文殊師利菩薩是善財童子的根本老師,我們叫根本上師。那麼剛才跟各位提到,很多人都在選老師,你不要怎麼選,你一定要認可,要先認可,先選,先確定。
我的第一個師父啊,在家的時候學佛啊,找了一個師父住在山上,聽說出家以後就住山十年。我去了請他講經,因為他印了一部經叫《仁王護國經》,我請他講經。他也說好,准備三個月。
開始講,講不到二十分鐘,他講啊,這八戒,他因為這次准備要講經啊,所以他才發現“原來八戒是三皈加五戒。”差點我昏倒。八戒怎麼會三皈加五戒呢?我想想是師父啊,我第一個師父是這樣的師父了。你不要以為你的師父多了不起啊,我就是這樣學佛學來的。你能夠臭罵他嗎?你能夠放棄他嗎?他是你師父啊。英雄不怕出身低,這是我的原則。
因為有這樣的師父啊,你才能長大。假如我師父像我這麼厲害,沒用了。所以你就要自己去成長嘛,自己去突破嘛。所以你要怎麼選師父?
好了,我學到應該要學的,他至少有一點很厲害,他十年沒理發。十年呢,沒理發,那你知道他頭發有多長?你們試試看嘛。十年沒理發,一個出家人啊,所謂十年沒理發的意思就是十年沒洗澡啊。他住在山上,如如不動,這個你做不到吧?光這一點就夠你敬佩的。他易學不懂,佛法不懂,但是他修行厲害吧,對不對?所以你不能比較,你也不能夠看,因為我們凡夫啊,用我們凡夫的眼睛你看不到,你沒有文殊菩薩的眼睛啊。對不對?
所以你要怎麼挑呢?不要挑,就近方便,能學你就學,到了那個時機到,自然就有師父會出現。你要認真啊,所以我跟各位講說,你不要要求太多。
那時候我開始精進,我跟大家講過,我為了要跟同學辯論,辯佛法,我把工作辭掉。他精進五年,因為他已經學五年,我跟他約五年後我們再辯論。我想說你學十年,我學五年,憑讀書我一定贏你。為了吵架、辯論不可輸,所以工作都辭掉,我就認真讀。那時候就等於是閉關一樣,關在家裡,為了要跟人家辯論啊,那我要趕快修啊。
所以呢,我就拜經,我就誦經。那時候每一本經來,都一百零八遍、一百零八遍,這樣子。也不懂,問誰啊?一問三不知,問誰?那只好背啊,一直讀誦、一直讀誦。
哎,我在讀誦的時候,有個師父跑來了。
他說:“你干嗎?”
我說:“誦經啊!”
“誦經怎麼這樣誦?”
我說:“那不然,怎麼誦?”
他教我誦。結果,等我那卷經文誦完以後:“诶,奇怪,師父怎麼來的?我記得我門鎖著,他怎麼進來的?”結果我一看,那門鎖著,他怎麼進來,怎麼出去啊?你說是誰啊?你講嘛。
拜經,我也不知道怎麼拜啊。就反正,我已經那個時候大概拜了十萬拜。就有的,沒有的,亂拜,包括什麼拜忏,還有《八十八佛洪名》、《萬佛名經深》、《三千佛名經》通通拜了,拜到沒辦法怎麼拜?《華嚴經》拿起來一字一拜,就一個字、一個字這樣拜。
拜到,也是那個,不知道哪個師父來,他問:“你在干嗎?”
我說:“拜經啊。”
“拜經怎麼這樣拜?”
他教你怎麼拜。現在教你們的,都是他教的。
當我把那個量,那天要拜的部分拜完了,想一想:“這個師父,好像上一次來的那個,他不會是從門縫中跑進來吧?”門還是鎖著,他從哪裡來?他怎麼走的?你不管嘛。我想我有這種師父啊,普天之下大概沒有人比我更好的。但是,你要怎麼去找啊?這不是你找的,這是你用功來的。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不是你求什麼,是你到底用功了多少。你要沒用功,你別想。你用功,不要怕錯!我就跟各位講,你摸索擺在眼前的困難,自己想辦法解決。是你在解決,護法就到。不怕錯了,就怕你怎樣?不做!你去做,佛教的護法一定出現,這種福報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我不是在跟各位講神通、講感應,這是事實啊。
你說那師父是誰?我根本不知道,我不認識他啊。我也一直在注意拜跟誦經,我也沒管他是誰啊。那你說一定要找誰嗎?不必了。所以你用功,假如你真的有那個善緣,好的因緣,那你就求師;而沒有因緣,你就用功。有,所接觸到的,你不要嫌師父程度低,當你有那種計較心的時候,難以成就。因為你會把你的生命浪費在那個計較上面,這個師父好,那個師父不好,然後你就各大名山、各大德,你通通跑遍了,你學到什麼?你什麼也學不到啊。那個沒用,盡量把時間用在修法上面。
那麼這一句,四句當中,第四句啊,他才提出他的渴望“唯願仁尊哀聽許”。希望老師啊,這仁尊就是對老師的尊稱,我們中國人用仁是最佳的尊稱,最高級的尊稱。日本人啊,你知道嗎?日本人,這個字不能用,取名字不能用的。這個仁啊,日本不用這個仁,這個仁只有他們的國王才用。因為他是最高的,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忠恕就是仁,就這個字。所以它是一種尊稱。所以“仁尊哀聽許”,唯願老師你聽我講講,我要怎樣修學?
那各位想想看,你要跟你師父學佛,有沒有像這樣,講一遍?你很簡單啦,“師父,怎麼開悟?”師父一看到啊,滿天大霧,怎麼開悟?
“師父,我要證阿羅漢。”師父一看,“中藥行有賣。” 你看看!
下面就是善財童子講的,他對人生的體驗跟認知。各位現在想想看,你對人生有此體驗嗎?
很多同修,一約再約,終於見面了。“師父,我真的很誠懇地跟你要求,我要當你弟子。”
我說:“當我弟子沒問題,這不用要求,每個人都可以當我弟子,你要做什麼?”
“你教我。”
我:“干嘛?”
“我要開悟。”
難道師父還教你耽誤嗎?對不對?師父只教你開悟,不教你耽誤。會耽誤的是你自己。為什麼?因為你沒講。
我跟各位講一個原則,你做人處事要記得,不要把結論講前面。你注意看看,檢討一下,你在家裡常常跟你的家人吵架,是什麼原因?都是你把結論講前面。我們不先講結論,先講理由。我們很簡單講,這個奧運辦得好不好?你跟家人或朋友討論的時候,你不要先把“好”或“不好”提出來,這是結論嘛。對不對?而大家都喜歡問結論,問結論你就起沖突。你要記得這是一個陷阱。
所以當人家問你,你要吃面還是吃飯?你就不要說我要吃什麼?你要先問問看,他要吃什麼?對不對?他問你要吃面還是吃飯,你說我今天要吃面,他剛才還想吃揚州炒飯呢。對不對?所以不要先講結論,你知道嗎?要先講理由。“哎呀,好久好久沒有吃過面了。”他說:“我想吃揚州炒飯。”“是啊,我想還是吃揚州炒飯好。”對不對?這樣就好,就轉過來了,不會沖突嘛。
可是我們不是,人家一問你,馬上跳入陷阱裡,然後就開始吵了。因為有很多吵是怎麼樣?是拉不下臉。因為我已經答案講了,所以叫我轉彎,我轉不了彎。所以只好槓起來了。有沒有?想想看。這個就是你自尊心的作祟。所以我們通常啊,不先講結論,先講理由。
現在,他後面這些都是理由,他對人生的體驗怎麼樣。他講完以後,才跟師父講說:“我要學佛,我要干什麼”嘛。你都沒有,就“師父,我要開悟。”師父說:“開悟值多少錢?你到底紅包包多少?”你馬上結論拿了,你就要跑了,是吧?你想想看。人不要太現實,尤其是學佛。
當你把學佛的過程當作一種知識,沒有用。你為什麼要開悟?你問的時候,師父就會問你,“你為什麼要開悟?開悟有什麼用?”那你一定完蛋,你一定講不出來了。因為你已經變成一個意識形態,進入佛門以後的意識形態。為什麼要開悟?開悟了要干嘛?因為你不懂嘛。
那我們在學佛裡頭,這些名詞很多。師父有時候不會拒絕你,但是他會告訴你,“我這裡教的不是開悟,我只教解脫。”你怎麼辦?你說你要怎麼辦吧?師父沒有拒絕,沒有說不給你開悟啊,他只教解脫啊。解脫跟開悟一樣不一樣?這就是問題啦。
所以我們不把答案講前面,先把理由講出來。這是你的生活中的事情。你多留意一下,假如你常常跟人家爭吵的話,大約百分之八十都是吵結論,不會吵理由。因為你在講理由,你會說,你有你的見解,我有我的見解,你就分開了。這是很理性的,彼此互相尊重,因為都在講理由,沒有結論嘛。對不對?所以你要留意到,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後面,我們再看:
“愛水深浚為池塹,憍慢高舉為垣牆。諸趣出入為門戶,三有難超作城郭。癡闇無明常所覆,貪恚熾盛火恆燒。魔王自在處其中,愚童凡夫依止住。”
這是講我們現實生活的。
“愛水”,貪愛,這個講的是感情。各位感情有沒有?沒有?騙人的。感情太豐富了,才說沒有。大多部分的人都為愛所困,對不對?有一種人是已經沒辦法了,被愛逼得死去活來,干脆看破紅塵,死了心啦。那,這個是很悲慘的事。愛,是一種福報。你能愛得到,是你的福報。
那個,我們有個“八吉祥”,大家有沒有看過?八吉祥。八吉祥上面有兩條魚有沒有?你知道什麼意思嗎?中國人會講魚水之歡。那個雙魚就是指夫妻幸福的意思。但是呢,他有一個適度,你不要愛得你死我活,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那個叫去死好了。因為你前輩子修有這個因,所以這輩子才有這個福報,所以夫妻相愛你不要詛咒他,這是好的。可是你要知道,夫妻兩個人是共同家庭來講,他是一個命;可是他分開兩個人,是兩個獨立的生命。那你要知道,你要能獨立。
假如你不能獨立,就愛水深浚為池塹,你就掉到那個池裡了,那叫愛池。愛池就麻煩了,人家七寶池,你是愛池,你就完蛋了。這個時候,你的人生是危險的。可是你可能感受不到。人在愛的那氛圍裡,是沒辦法的。你絕對感受不到危險,感受不到。
我們有個同修,她夫妻當然很好。先生財產總共有五六億,五六個億台幣啊。突然間,猛爆型肝炎,不到兩個月就死了。那你看怎麼辦?五六個億的財產全部套住,而她自己夠用的只有那麼一些。尤其,人很笨的是什麼?夫妻好的時候,太太笨到連身份證放哪裡都不知道,錢也不會用,因為先生很能干,都幫她打理好。當先生死的時候,她完了,什麼都沒有了。而所有的財產全部在股份裡面,股票裡面,要轉都轉不出來。因為那兩個月,她應該去處理,可是她不會處理。因為夫妻很好,所以一直要幫她先生治病。她只是擔心先生的病,沒擔心到往後怎麼辦?所以當先生死了以後,不到三個月,她也死了。這是很悲慘啦。你們覺得這種感情很好啊,三個小孩怎麼辦?
所以你應該要知道,當你自己一個人,你能不能獨立生活?這是關鍵啊不是說叫你不要愛,沒有叫你愛得死去活來。你愛,不是那種愛法,那個是不對的。所以那種感情的糾纏,假如有的話,不管是順境的糾纏還是逆境的糾纏,都是業。你要能夠看得到。當然,非份之愛,那就更不應該。這是一個陷阱。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憍慢高舉為垣牆”。憍慢,我執、我慢、傲慢,那這個是一種人。
這個愛水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不會處理。那個驕慢會傷害別人。有驕慢心的人,大概下輩子多為厲鬼。厲鬼知道嗎?厲,很可怕的鬼。假如有福報,那就是阿修羅。留意到啊。
這個憍慢會顯出來,所以它叫高舉為垣牆,像城牆一樣,會使得人家沒有辦法跟你接近。這種人基本上人生是很不方便,不如意的,因為他挫折會很多。
“諸趣出入為門戶”,諸趣,就是六道出出入入,作為門戶。
“三有難超作城郭”,這城郭跟垣牆差不多,不過它比較寬廣。“三有”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癡闇無明常所覆”癡闇就是愚癡。
“貪恚”就是貪嗔癡,貪恚,恚就是嫉妒的意思。“熾盛火恆燒”,貪跟恚都像火一樣的燃燒你自己。
“魔王自在處其中”,這些就叫魔啦,在你的生命裡串來串去。
“愚童凡夫依止住”,愚癡的凡夫呢,就依止這些,叫做真實的人生。這個是,五濁惡世的本體。
詳細,五濁惡世怎麼樣啊?我們明天再跟各位來做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