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第57講(2008年11月27日)A
今天在講之前,我要把前面的做一個回顧。因為我們停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裡啊,我們國家發生很多大事,也是我們中國人歷史上很值得我們高興的大事。我們可以說,一百多年來的這種屈辱啊,可以說洗盡了,中國人重新站起來了。不管是奧運的圓滿,還是神州七號上太空去漫步啊,中國人做到了,我相信可以證明是,我們中國人重新站起來的一個起步,也是我們非常值得給自己做勉勵的。對不對?鼓勵一下嘛!(眾鼓掌)佛教徒不要那個樣子,這樣子人家看見你很想揍你一頓。你有成功就應該高興。不要亂了心智就好,但是你要看得很清楚。
我們停了一段時間,現在回過頭來,把心收一下。首先跟各位談,我們談《四十華嚴》是從這個地方開始,是這地方要開始,前面都是序文。
這裡提到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我們,他當然是跟那捨利佛六千比丘以及當時那些善男子善女人等。那善男子善女人有好多啊,除了那些比丘以外呢,那些善女人善男人其實就是現在在座的各位,只是當時你不認真聽,所以沒有成就去啊,再來一次。
現在我們告訴你,當時文殊師利菩薩跟我們講什麼?也就是現在要跟你講的,就是“十種趣大乘無疲厭心”,或者叫做“趣大乘心無疲厭”,就是這個十句話,那麼這個十句話也就是我們修學大乘的人的一個根本條件。在前面跟各位講過了。當你這十個條件具足以後,那你會得證一個廣大三昧,叫做“見一切佛境界無礙眼”,有這個三昧。那這個三昧呢,也有十個能力會產生。
那這個三昧力是怎麼產生的,這裡我們要跟各位談三個理論,綜合跟各位講一下,就不詳細再講了。只是綜合性地講一下。
第一個就是你要學大乘。這個大乘是講一佛乘,就華嚴一乘圓教的這個一乘,不是一般的大乘。他雖然叫“趣大乘法無疲厭心”,這個大乘法就是一乘圓教,華嚴的一乘,也就是佛陀的法門就對了。你要具備有這十個無疲厭心。
一般人想修行都有很簡單的目標。這些目標不是不對啊。是對的,但是很簡單。譬如“我要解脫、我要了生死、我要出三界、我要免輪回、我要斷煩惱”,沒有錯吧。“我要明心見性、我要開悟、我要成佛”,沒錯吧?“我要證阿羅漢”,也沒錯吧?這些都對,沒有錯啊!但是這種單純的這種目標,是一個叫做無知的人一個凡夫,他剛覺醒的時候的一個象征。因為剛開始覺醒,你不可能有太完整的這種“人生”的認識。
我用這個“人生”的認識,這個詞你要弄清楚,跟你一般講的話是不太一樣的。我們常跟各位講,學佛人他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條件,就是你有沒有這樣問過自己“我活了這把年紀啊”,當然年紀有的不大嘛,我看有的才二十幾歲,二十歲不到的,但是你會問一個問題,“我這樣活著對嗎?”“活著有意義嗎?”“這樣活著有價值嗎?”“我活著是要干什麼?”“就每天這樣賺錢?用錢賺錢用錢。這樣嗎?吃飯、睡覺、吃飯、睡覺。是嗎?”
有些人有很明確的目標。“我要拼第一名,考一百分。”這跟各位講過了。考一百分要干什麼?考上好學校。考好學校干什麼?讀第一名。考一百分要干什麼?再考好學校。考好學校干嘛?再讀第一名。考一百分。到最後要干什麼?討個好老婆,生個好兒子。要干什麼?讀第一名。考一百分。這個叫生死輪回。你能讀第一名,能考一百分,這是你有福報。為什麼你考得到?因為你前輩子經書誦很多。
你沒誦經書的話,這輩子就不喜歡讀書了,你放心啦,一看到書,頭就大,眼花缭亂。為什麼?因為你前輩子沒誦經嘛。
所以你這輩子會讀什麼都好,考什麼都會,是因為你前輩子什麼經都誦。跟你講你不相信啊,不然你去翻翻你前輩子的記錄就知道。
假如你只讀一部經,下輩子你就只有那一科會啦。其他都不會啦。你自己注意看看。有些人喜歡數學,有沒有?這種人前輩子《金剛經》一定讀很多。有些人對數學就很討厭,前輩子一定是誦《地藏經》還是《彌陀經》。你不要看不要笑啊,這是因為你不翻你的記錄,你把你的記錄翻出來看看你就知道。
有的人理性思維很強,對不對?那種人,你叫他看畫聽音樂,大概都看不懂。人家說這音樂很好聽,他說“嗯,我聽也是很好聽。”“這幅畫好不好?”“嗯,畫的不錯。”你問他多少錢?他說“大概七百。”“七百?”“單位呢?”“元。”人家說“這幅畫七百萬美金呢。”你變成七百塊人民幣。可見這根本畫都就不認識嘛。
可是有些人就是感性很強,一聽音樂就開始掉眼淚。很多人,爐香贊開始讀,還沒讀完啊,眼淚就掉下來了。這是有感性的訓練。為什麼?我們都叫先天性的。前輩子修來的。對吧?他絕對不是無因無緣,都有因緣的。
所以現在我們跟各位談說,你要了解大乘法是什麼?你也一定要有他的因。那這“十個趣大乘法無疲厭心”就是你基本要具備的條件。而告訴你是無疲厭心不是一般有疲厭心的。
一般發簡單的願,你得到就好了。“我解脫了,解脫就好啦”。解脫以後干嘛?睡覺?要不然解脫要干嘛?解脫以後要做什麼?你想想看,“我只要開悟就好了”,開悟要做什麼?那這麼簡單的目標是很容易達成的,我跟各位講,很容易達成。因為這種修學,只要我們跟各位講,那個三個基本條件你具備:第一個人格性健全;第二個正常的健康的家庭生活跟社會生活;第三個,你開始在反省。“我這樣活著對嗎?”“我是誰?”“我到底從哪裡來?”“我死後要到哪裡去?”當你開始在探討這些,人生真的活著是要干什麼?這樣做是對嗎?你開始在探討這些。這三個條件你要具備的話,那麼剛才所念的那些簡單的基本目標都很快會達成。但是你前面這三個條件沒有具足的話,你要先去調整要先去具備這些條件。
修行只要你開始正式進行以後,從佛陀到現在二千五百多年了,我們把這些理論,修行的那步驟,我們已經跟各位講很清楚了。包括工程面的,技術面的。圖表我們都給你做出來了。你只要照著那步驟進行修行,很快就會成就。這個叫做聖解脫道,或者叫做次第道、菩提次第道。修學,要出離三界的,免除輪回的,斷煩惱的,明心見性,解脫,開悟,證阿羅漢,證四果啦。
沒有證五果的,只有證四果的。那天還有人問我說“證四果以後,有沒有證五果?”這實在沒辦法,不知道從哪裡聽五果來的。
那個要達這個目標啊,不難。只要你那些人格性健全,基本這些條件具足,修行的時間不長。再笨啊,三年就夠了。假如你用功了三年還沒有一點消息的話,表示你前面的條件不夠,你要先去具足前面條件。
要不然你永遠會有一個狀況,現在比較少了,因為我罵人罵太多啦。他不敢再問這個問題啦。他問什麼?“師父每次聽你講經,我就差一點點就開悟啦。”
“我說差多少?”
他說:“差一寸。”
我說:“什麼時候那一寸跟你補起來?不是往後補,你要往前補。你那一寸不差在哪裡,就是前面人格性不健全。”
當然你不承認啊。那我就問你說:“你的朋友有幾個?”
你要想想看,你要是沒有一個朋友,十年以上的好朋友,你這種人不要修行啦。記得啊,十年以上的好朋友。只要朋友交一交,老是不知道為什麼人家不理你啊,那你一定有問題。你要是相識滿天下,知心沒半個,那個也不算。你那個名片拿起來一大堆,整個抽屜都是名片,結果你打電話去,沒人認識你,那個不算朋友。一定要很知心的,最少要有一兩個。一個還不行,一個死黨可能你們是臭氣相投。打麻將就會在一起,喝酒就會在一起,那個不是朋友。一定是能談心,真的是在人生旅途上,大家互相協助,像這種知心的好朋友。你一定要有,不可能沒有啊。那你不可能認識每個人,每個人都跟你是知心的朋友。也不可能,對不對?所以你這麼多年下來會有一些這種好朋友。沒有的話那你就要開始留意了。
正常的家庭生活。你假如在家裡父母、兄弟、姐妹、親戚都合不來,那你看也完了。
所以這人啊,一定人格要先具足。然後你會開始反省,“我人生這樣子活著干嘛?對嗎?每天就吃飯、睡覺、吃飯、睡覺,是嗎?應該不是。那什麼樣我要應該怎麼活著才對?才有價值才有意義?”當這樣子,你就開始追求啦,修行很快。
這個是一般,叫做小乘、大乘的定義。
但是,華嚴的一乘圓教的定義,就不是啦!不但自己要能夠解脫,你還要能夠幫助別人解脫。
這個就很麻煩。這個別人,別人有一個麻煩的問題是什麼?別人不是我。你自己想想看,你自己一個人生活,很簡單,你要吃什麼也可以,要睡怎麼睡也可以。但是當你跟另外一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那就麻煩啦。你要吃什麼?他要吃什麼?那不一樣,對不對?這個問題就產生了。
所以你要教別人,你記得一個問題,把別人的錢想辦法弄到自己的口袋,不難,但是手段不一定正確。最近鬧得全天下滿城風雨,全球風雨的,就是華爾街那些金童,他們就把全世界人口袋的錢通通弄到他身上去。結果全世界都垮了,他的退休金還拿四億美金喔。他下台了,還可以領四億退休金啦!國會議員一罵,他說“沒有那麼多啦。”“沒有那麼多??”他說“三億而已啊。”為什麼三億?因為他要扣所得稅。三億、四億多,全世界鬧得滿城風雨,他還有辦法這樣下來。為什麼?這個是很簡單的事。把別人的錢變成我的錢,很簡單。
但是把別人的腦袋要裝進我的腦袋,不容易!你記得,把別人的腦袋裝進你這裡來,不容易!所以你要把你的理想、解脫的這一套去教別人,教別人把你吸收去。沒那麼容易。
今天各位,你來聽我講,很捧場。座無虛席,擠不進來,還要擠到外面去。對外面聽的朋友,我們很不好意思啊。但是,你要知道,你聽了好像是懂喔。回家,等你要跟另外一個人講的時候,你會發現好像一鍋粥。“到底我要講哪一個啊?”你會講不清楚啊。你有沒有想過,“我要怎麼樣子才能講清楚啊?”這就是一個問題啊,從聽懂到能夠講清楚,這個就要一段很長的距離啊。
要把佛陀那種改造生命的這一套工程,從佛陀那邊學過來,你有多少的細節跟步驟要進行。這是一套功夫啊,所以我們說這個叫做生命改造工程。這一套工程裡啊,包括這個人還沒具備條件。你要先教他具備條件,這個叫資糧道。你要先教他。然後呢,再教他你這一套簡單的修行的,他很快會成就的。這個其實不難。
我跟各位講,修行如何解脫這個叫做微觀的佛法,其實不難,只要你能夠資糧道具足,這個下手其實三個月就夠了。我們說給你再笨三年也夠了。你已經加十二倍啦,對不對?有沒有?加十倍啊。再不夠,五年也夠啦!但是你為什麼三年五年都搞不出一點名堂來?就前面的資糧道不足。
不但這個樣子,你成就以後要怎麼辦?成就以後要做什麼?就一直坐在蓮花上面,還是坐在桌子上?不是啊,成就以後要做什麼?還是要吃飯,還是要睡覺。不是說“我已經成就了”。
那一天我看報紙講,四川有個人在家鄉打死人了,跑到河南,河南哪裡不知道,跑到那邊出家。過了幾年他以為沒事了,就回家去了。在火車站就被公安抓起來了。到了警察局,他還跟警察講:“我已經成佛了,你怎麼可以抓我?”這種人,一出家就以為成佛了。你以為成佛了要干什麼?成佛犯法照樣抓去關。成佛不是你自己定義的!
但問題是,我們成就以後你要怎麼樣生活?那個生活是什麼?那個叫做真實的人生。我們現在的人生是虛妄的人生。所以我們在皈依的時候跟各位講,一切皆虛妄、唯佛陀真實。你要有這種認知啊!
那麼當你能夠肯定,這不是聽講的,聽師父講一切皆虛妄,你就一切皆虛妄。回家被揍一頓,你就不要哭,他會告訴你一切皆虛妄。那是真正的一種感受,生命的感受。當你發現這個娑婆世界一切皆虛妄以後,那麼一切真實怎麼來?這個才是關鍵。
一個成就者,一切覺悟者,他就是活在一切真實的環境裡,而不是一切虛妄的環境裡。這個就是一個差別。
我每次講到地藏經的時候,我說《地藏經》講的是娑婆世界的本體。娑婆世界就是這樣,“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那次我在多倫多講的時候,把這句話統計一下,《地藏經》這一句話講了十次。南閻浮提眾生的業,他起心動念就錯!所以跟各位講,你起心動念就錯,因為你在虛妄的世界裡,只要用大腦就虛妄。
那極樂世界呢?是法身的本體。所以極樂世界跟這個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對比是很清楚的。所以你講的極樂,絕不是用意識能操縱的,用意識能操縱的不是極樂,那是天堂。你自己想象那裡很美。極樂世界你想象不到的。他是不用大腦的。他是生命的存在啊,都在培養自性善根。可,我們這裡不是,我們這裡的生命存在都在增長貪嗔癡。
所以你要懂得說,成就以後要怎麼生活的話,那你就學華嚴,你才能夠感受到。
所以一乘圓教在講,他有這三個部分,包括資糧道,包括微觀佛法,解脫這一套怎麼進行的,包括成就以後你要怎麼進行的。這個是一個總關鍵。
跟一般的大乘不一樣,大乘是指前面資糧道不具足要如何去具足。那麼小乘不一樣,小乘他是如何解脫的那一部分。就是說,你已經具備了這些條件以後再來找我,那我教你如何解脫,這個簡單,所以這個叫微觀的佛法。那麼大乘擴大呢?就是把資糧道不夠也教你,那麼證得空性就解脫了嘛。解脫你就應該怎麼做了。怎麼做你知道啊,你不知道,問我我也不知道。他就是指這個部分,大乘。
那圓教不一樣,圓教就解脫以後應該怎麼樣?他的境界。《華嚴經》裡通通講出來。所以他這個地方首先談的是這十個無疲厭心。不疲厭,趣大乘法不疲厭。所以你會發現,在華嚴裡頭常常告訴我們說“久處紅塵無疲厭。” 久處紅塵就是常常在紅塵中出入,你不疲厭的。不是說這裡享受不疲厭的,那你這樣講就錯了。他不是在享受紅塵,而是出入紅塵,他是乘願再來,在這裡廣度眾生。有種種的挫折無奈與逼迫,對那個菩薩來講啊,他都是在增長他的智慧,累積他的德行。你要留意到這一點。而這一點不是一般的行者所能做到的。這是不一樣。
所以在這個地方首先就叫你,站在什麼樣的高度來看人生。我們一般人是站在生存的邊緣掙扎,來看人生。這是不一樣,一乘圓教的立場是站在佛陀的立場來看人生。所以基本上華嚴是教你如何做個佛,如何到達佛的境界,來過一個與十方諸佛平等平等的那種真實的人生。他是站在這樣的高度在看的。所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慢慢地去體會。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佛教。
他在告訴我們是一個光明,是一個燦爛,是一個永恆的這種真實人生。不是虛幻的人生,在這裡面,只有和諧只有圓滿只有寧靜只有祥和。在這裡沒有斗爭、沒有對立、沒有暴力。這樣的世間,你想想看是一個多美好的世間!我們要努力的,也是要構建的這樣的一個和諧的社會。是不是?
反應太慢了,現在我是學著講經速度慢一點,所以你才有機會鼓掌,否則我就一直接下去,你就沒機會啦。聽經要聽,不是聽到入定啊。
具備了這十個條件以後,就能夠證得啊,當然這裡面經典講得是很詳細的,我只是簡單地跟各位講,能夠證得一個廣大三昧。這個廣大三昧叫做“見一切佛境界無礙眼”。那我們要看佛境界為什麼看不到?而具備這十個條件以後啊,那你要看一切佛的境界都沒有障礙,你可以有。這個“眼”就是指智慧的意思,就是能力,你可以見到一切佛境界的能力。
那這個問題就來了,是不是這十個條件全部具足以後才有呢?全部具足就是這十科,都要一百分嘛。對不對?那都要一百分當然沒問題啦。可是現在這十科你可能學三科,對不對?而三科呢,大概三四十分,那五六十都還沒有,那這樣有沒有呢?這樣也有。但是有障礙。他的障礙不是外面給你障礙,是你的能力沒到那裡。
這個地方在語言跟文字上很難表達,很難表達這個部分。我舉個例子你看看,我們家裡的孩子,我們都當過孩子嘛。你想想看你自己。當你三歲的時候看世界是怎麼樣?當你十歲時候,當你十五歲的時候,當你二十歲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從現在的立場來看那個時候,他們是不是有障礙?對不對?可是你來反省你自己看看,那個時候你大概都沒障礙,因為你的能力只到這裡,所以你的欲望不會超過。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我們人會有痛苦啊,就是你的欲望超過你的能力,你的痛苦就來了。你去留意一下。
所以很多人說:“師父現在賺的錢不夠用啊。”
我說“你啊,真笨,賺的錢不要用,就絕對夠用。”
你想想看,你想想看是不是這樣?你賺的錢怎麼會不夠用呢?賺的不要用一定夠用嘛。
以前沒錢的時候,路邊買東西就可以啦。現在有錢的時候就要進百貨公司買,對不對?本來Henten(注:台灣服裝品牌)就可以了,而現在就要LV。我告訴你,你什麼也不夠用。再給你加三倍的收入,你也不夠用。因為你的欲望,大過你的能力,你一定產生痛苦。
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你能不能控制你的欲望?其實這個只是修養而已。但是,一個生命,生命的本質他具備有這個條件。當你的能力到哪裡呀,你看到哪裡,你自然會到哪裡,不會有障礙的。
所以他這個地方講無礙眼,沒有錯。你的能力,只要你這十個條件開始在具備的時候,你生命中全方位,全方位所有的自性善根會開始成長。而這個時候你才開始成長,不是完全成長出來。開始成長,那有的會快有的會慢。對不對?有的就可能都不動。這個時候你就會看到了,人的個性,叫性格啊,是不一樣的,在我們因地叫性格,在果地就叫菩薩的性德,他就叫性德啦。那個性德是不一樣的。你看觀世音菩薩的性德,地藏菩薩的性德,他是都不一樣的。那麼這個不同就是他因地所激發出來的生命因素不同。只是這樣而已。
那麼,因為一個生命因素開始成長以後,他生命的覺知開始上來了。生命的覺知一上來啊,他就開始去搜尋佛陀的境界,就開始往佛陀的境界方向走啦。
我們現在在找的是什麼境界啊?貪嗔癡的境界。所以你看啊,電視一看,先看廣告,最近有沒有新產品?手機新出新款,電腦又出新款的,功能新的又來了。因為你向貪嗔癡走。但是當你生命性德開始成長的時候,你是向佛的境界走,不是向貪嗔癡的境界走。所以我們這個世間啊,是以娑婆、五濁惡世為本體,所以你怎麼增長都是往貪嗔癡走。極樂世界是一個代表,他都是往生命的性德走。你要留意到啊,這個差別是很大的。
所以當你跟一個對人生毫無認識的人,你跟他講智慧很重要,他會告訴說“智慧能夠一個月給我增加多少收入?”你碰到那種人你怎麼跟他講佛法?他只想money、money、money啊,所以你看他眼睛是這樣畫的,($),有沒有?他為什麼會畫成這樣子?彎彎曲曲的然後兩條槓。這就是娑婆的眼睛嘛。所以他有障礙。
淨土的眼睛不是這樣。他都是光明的他都是培養他的自性善根。所以,有了這些自性善根以後,他見一切佛境界就沒有障礙啦。那麼你的自性善根有三分,你就三分佛境界,有五分就見五分佛境界。就這個樣子。那,您看你要不要這個部分?這是很真誠、很真實的。
所以從菩薩開始呢,我們講六十六分以上的菩薩,就有他的淨土,雖然不完美但是真實的。從六十六分以後啊,他所有的自性善根跟著一起成長,而且很快,一直到九十六分所有的生命因素,他的善根全部開花。九十六分就是七地菩薩,全部到達。八地以後叫不動地嘛,不動地是指所有的生命善根通通展開了。再來就作運用啦,而且可以運用得非常地完美。這是九十七分以後。一直到一百分,到一百分就等著成佛,所以叫等覺。
那麼,這個地方講到見一切佛境界無障礙眼啊,他說:
“得此三昧威神力故,悉見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
這個悉見一共有十個,有十個,這個我們上一次都講了。我就不詳細跟各位講了。有了這十個能力啊,你就出現啦。他是講兩個,這是講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我們經文第八頁這邊:
“又由得此三昧力故。即時獲得十千真實菩提之心。成就十千甚深三昧。具足十千諸波羅蜜。圓滿十千智慧光明。發起十千自在神力。”
他談到這個部分,那簡單地我跟各位談一下,這個我不詳細再跟各位談了。這個能力我要跟各位談就是,因為你具備那十個條件,就可以得這個三昧力。這個三昧力啊,前面我們跟各位定義過了。
有了這個三昧力啊,這是應該來講,修學一乘圓教的菩薩們,他第一個成就,有了這個成就,你就得到一個狀況。業,業力是我們最怕的,對不對?這個業就轉寄,轉到法界去了。業寄法界,身在娑婆。你現在是因地喔!因地菩薩是身在娑婆,但是業已經轉到法界去了。所以當業來的時候,事實上你只要照著法一直修法就好。這個就是我們跟各位講的,三昧力能轉變業力的地方。
不是你到了這個業來的時候,才要去修一個三昧力啊。那沒有用,來不及了。敵人來了,你說“趕快,敵人來了,趕快現在開始新兵訓練。”新兵訓練干嘛?來不及了,你平時就把部隊訓練好,所以敵人來了不用怕嘛。你平常不訓練不行啦。
所以前面那十個趣大乘心無疲厭,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基本條件,平常你就要培養。那個心量要打開,接觸眾生,種種的困難跟挫折啊,他會歷練你,考驗你,所以你的德行就會增加,德行一直累積。德行從哪裡來?從與眾生相處當中,你所遭受種種的挫折困難,那你如何去解決他?你不見得成功喔。眾生有問題找你,你幫他處理,你不見得成功。而且你可能還會焦頭爛額,那不要緊。一方面在消你的業障,一方面增長你的德行。
好,到某個程度以後,你心穩定下來,不會彷徨。因為剛開始你常常會這樣,“我會不會發錯願?我會不會走錯路?我是不是應該修改?我是不是不應該信佛?我趕快去信別的?”你不穩定。
當你穩定下來,“肯定我這樣做沒錯,困難乃是必然的,解決困難就是增長我的智慧。”當你是這樣認知的時候,你的業就轉過去了,轉到法界去了。
那你必須要有這種認知啊。那你要有這樣的認知,你一定要親近道場,親近師父,修學法門。這三個一定要,我們叫三緣念嘛。緣念道場、緣念善知識、緣念法門,這個你一定要一再地一再地去訓練。
所以,與眾生相處是個必然的條件,假如你不跟眾生相處,你不知道。因為很多眾生是你很討厭的。人家沒錯啊,可你會討厭他。你說四川人來他吃什麼都辣,你說浙江人來吃什麼都甜。這兩個人坐在一起你怎麼吃啊?你就拿辣椒去沾蜂蜜吃一樣。對不對 ?那你這樣做你,就去適應啊。要適應,那你要怎麼適應啊?因為那個風格,眾生的風格跟那氣勢完全不一樣。有的是急驚風;有的是慢郎中;有的是鬧鐘還沒響他就先響,先起床了;有的鬧鐘響了,你把它按著,他還是在睡。那這個時候怎麼辦?你會討厭他吧?討厭是你的不對。眾生永遠是對的。你要是修行你記得,眾生永遠是對的。
這跟賣東西的人一樣,“消費者永遠是對的”。我們這個社會好像還沒養成,在台灣是“消費者永遠是對的”。我們這邊常常是罵消費者。我要去買東西常常被罵,“別問那麼多!” 我不問清楚我怎麼買啊?
這是自己要去訓練,眾生永遠是對的,那你在這樣的情況你才會改變你自己。你不要以為眾生,很多眾生是佛菩薩變化來的。他在教訓你喔!你不知道。
當你這樣的累積自己的德行到某個程度以後,你就會發現,那不可思議的狀況,他就來了。那個不可思議,不是你自己去測試的。
我常跟各位講,以前我開始講經的時候,我還沒出家,還在講經,實在是很麻煩。在台北啊,今天在東邊明天在西邊,有時候要到海邊,有時候到山邊啊。到處跑,可是我要搭公車啊。搭公車的時間比講經的時間都要長,往返大概是要兩倍的時間。所以講兩個鐘頭,搭車要四個鐘頭,實在很麻煩。
我就想一個問題,“我到底要不要買車?”買車不是比較方便嗎?所以我想一想,“要是我沒有開車的命啊,買了車不是出車禍就是車子丟掉嗎?對不對?那我要有的話,那我不應該買啊,人家應該會給我車啊,對不對?”你想想看,這種立場你能不能決定?有人會送你一部車。你敢想嗎?當然我不敢想啊,不過我既然要弘法,假如菩薩認為我應該有車,他會送我車,對不對?所以我就不買車。所以那一年啊,准備要買車子的時候,我就想想我還是買家具。因為沒有家具不行,買了車只有我在享受,買了家具同修們來也可以用,就先買家具。因為叫人家送你家具比較不可能,人家要送你車比較有可能,是不是這樣?
好,我就跟菩薩講,“我要有開車的命啊,你就送我一部車。我要沒有開車的命啊,你就不要理我。”對不對?我只希望說,我不要等車等太久,因為在等車的時候有時候你會急,急著車子怎麼還不來啊。公交車常常是要來三部一起來,要不來就等半個鐘頭也不來。可是我們講經的時間到了怎麼辦?你只好招出租車啊。我跟他講:“我講經又沒收入,出租車又那麼貴。我只求你,假如我有開車的命,你就給我一部車,我要沒有開車的命,我祈求你請那個公交車准時到,不要讓我等太久。”就這樣子。
過了那個年,就有個同修說:“你這樣不行啊。”
我說:“沒有辦法。”
“那我送你一部車子好了。”
噢,那個心髒就差點跳出來啦,你知道嗎?我就想,才不到一個月,怎麼會這麼靈啊。你不能老是試,怎麼試啊?對不對?你知道說,這個業力在法界中,他自己會處理。你不要去想,你去想沒有用。
所以我發現,從我開車以來,不多啦,大概現在應該有七十萬公裡了。除了被撞以外,我還沒有撞過人家。你紅綠燈停下來,他“咚”把你撞了。
我下來:“你怎麼搞的?”
“對不起!對不起!”
我說:“你怎麼喝酒喝那麼多?”
“我也不知道,不知道。”
我說:“你的車子怎麼撞爛了?”
他說:“我不知道啊,我怎麼知道,我要踩剎車怎麼踩到油門啦?”
是常常被撞,沒錯,但是你很安全。
所以你在修行,你記得,你就好好修行,其他你不要管。你做你該做的。不是說你不要做,等著菩薩來送飯給你吃啊?沒有那回事。這個,就是三昧力跟業力之間的關系。
那你必須要能夠確定,你很明確的目標。那十種趣大乘無疲厭心,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目標。你要慢慢透過他,去架構起來,要慢慢地架構起來。你對人生會重新去整理。換句話說,在你的生命裡頭啊,你要徹底地把自己整理一下,那你那個心才發得起來。那麼自然地,你就具有這種三昧力。你開始就一直往佛的境界那邊走。
因此你對佛的境界就會看得很清楚。十方諸佛的一切境界啊,是都一樣的。每個佛的境界都一樣,只是他的角度跟立場不同,但是那個境界都非常美的。前面我們跟各位講過,恆動,永恆的恆動,光明的。不是靜的,不是那個好像可以把門關起來,那佛就可以永遠坐在裡面了。那不是啊,跟那個完全不一樣。
上個月吧,報紙上報道,那個南京阿育王寺出土的。他在地下埋一千年。成佛以後不是給人家埋在地下一千年啊,對不對?你不要搞錯!現在有很多人是這種觀念。他把那個滅盡定當作阿羅漢的解脫,當作涅槃,是不對的!
印度有很多修行這些特異功能的人。有一次有一個修行人,那也叫牟尼吉。牟尼吉就是有成就的人。
他去找國王說:“我可以給你埋在地下一年,假如一年後你把我挖出來,我還活著,你就送給我一匹白馬。我要死了,你就把我丟給狗吃。”
國王說:“你真有修行,這個牟尼吉不錯。”就把他埋起來了,埋在地下,埋好以後,國王在地上踩一踩,把土給踩緊一點。
結果過半年就發生政變,國王就跑掉了,他一個人就埋在裡面了。過了十年啊,宰相跟他講,記得有那麼一件事。新國王就說:“真的?那趕快挖出來看看。”
挖出來,那個人就活起來了,活起來就說:“我的白馬呢?我沒死。”他以為只有一年呢,其實已經過了十年了“我的白馬呢?我沒有死,你就要給我白馬。”
有沒有?這叫特異功能啊。他在地下住十年,我跟你講,一千年他也住下去,沒有問題的。但是呢?這個不是佛法。因為他起來就貪這白馬嘛,表示他煩惱沒斷嘛。對不對?所以你有特異功能,那不對啊!
那國王一巴掌給你:“又不是我答應給你的。”那你要什麼?對不對?國王是想說你能夠在裡面住十年,也不錯嘛,白馬送你一匹,是沒有問題。可是你想想看,那是不對的。
所以我們修行成就以後要做什麼?這是很重要的,在整個華嚴裡,他這一些都教導我們。從我們凡夫的這個娑婆世界,一直到你成就以後的法界,真實法界,一真法界裡的整個狀況,《華嚴經》都跟你講很清楚。但是你這個基本能力要有,這是第二個理論。
第一個具備那個條件,然後成就三昧力。第二個,成就三昧力可以轉變你的業力,你的生命就開始轉變了。那這裡頭出現第三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跟各位講的,象限轉移。
我在跟各位講象限轉移這個東西。是借用數學的名詞來的。我不知道我們這裡的教育狀況。我在台灣是到了高三的時候,有導函數理論。有沒有?導函數就講到象限,四個象限,從第一象限轉到第三象限,其實象限他是可以多象限轉移的。在我們佛教的這種表達裡,我就把他叫做“多維流淌”。因為我們在象限上講是兩度空間嘛,平面的兩度空間。大概你能畫也是三度空間而已。但是在佛法講生命狀況法界裡頭的狀況,他是多度空間,多度是N+1度。所以我就把他叫做多維。多維,但是他是動態的,所以叫流淌流動,像流水一樣,徜徉著、很自在的那種轉化。這個叫做多象限、多維度的象限轉移。是這樣的一種狀況。
那麼在這樣的象限轉移的情況裡,我告訴各位,用語言怎麼講都講不清楚。這個境界只有你進到裡面,你才知道。我沒辦法用語言怎麼跟你表達。因為那東西你根本不懂。
我舉個例子你看。我在美國的時候,兩個禮拜前在美國,是零下五度,因為零下五度,各位都有經驗吧,在北京零下五度的機會很多,很舒服。對不對?很舒服。回到台灣十二度。零度以上十二度啊,你知不知道零度以上的十二度比零下五度更冷,你體會得到嗎?怎麼搞的,十二度的天氣,會比零下五度冷?在那邊零下五度很舒服啊。因為他很干燥。而且下大雪,覺得好美啊。台灣從來不下雪。我們的道場在八百米的地方,也會下雪就已經是歷史上的奇跡啦。下那次雪我從台北趕到那邊去,雪已經融化掉了。
在美國下大雪覺得很舒服啊。因為麻煩都是別人的事嘛。他們政府是很麻煩的,一下大雪,要不然就出車禍,所以政府馬上出動交通隊的人員,馬上灑鹽水各方面的。所以開車出去很舒服,也很好玩。
回到台灣也不下雪,才十二度而已,但是冷的要死啊。在那邊五度穿的衣服,零下五度穿的衣服,回到台灣十二度還不夠。因為什麼?你不能體會,台灣沒有暖氣。而台灣的風又特別聰明,他會鑽到你的衣服裡面去。他又濕又沒暖氣,風又會鑽。所以那個一冷起來啊。跟那個全部沒穿衣服的感覺一樣,因為風一鑽進去,你穿再多也沒用啊。但是你沒有辦法去對比這兩個相差十七度的溫度。竟然比人家高十七度,竟然比你低的地方更冷。那你沒有去經驗你就不知道。你不知道。
所以佛的境界是什麼狀況?你假如沒有經驗,怎麼講你也體會不到。只有你進去以後,才能了解,但是這一段經文裡啊,他卻很明顯地告訴我們這種象限轉移的地方跟方式,在這一段裡。
我跟各位提,他最後一段在講,就是第八頁,就是我們經文第四卷的第八頁。他提到一個“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具足安住真實吉祥微妙功德普賢勝行。”有沒有?經文有沒有?“勸諸比丘。令其安住勝普賢行。”
這是第一個,這是象限轉移的狀況。你慢慢看。第一個是文殊師利菩薩安住在普賢勝行裡,這是從這個果地上來看。然後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有沒有?也要安住在勝普賢行裡,有沒有?這經文,這兩個詞有點不太一樣。基本上你現在,反正都差不多啦。
好,“住勝行已”這第二句。
“入於甚深廣大願海。”開始在做轉變了。
第三句,“入願海已。普遍成就甚深大願。”
第四句“以得成就大願海故。得心清淨。”
第五句“心清淨故得身清淨。”
第六句“身清淨故得身輕利。”
第七句“身輕利故則得廣大不退神通。”
第八句“以得如是大神通故。不離文殊師利足下。”
你留意看,這個時候文殊師利的般若空性,才充分顯現出來。一般人所證得的空性不到這個地方。這個空性是全面展現的,是具足圓滿成就的空性。我們一般的空性大概只具足一分空性。像阿羅漢所證得的空性啊,大概一分空性,還沒到十分。他到這個地方是十分空性。我們一般人所證得的空性有兩三分就不得了了。四五分就妙用無窮。但是這個是十分具足的。
好,那麼以“不離文殊師利足下,普於十方一切世界諸如來所。悉現其身。”這是第九句。
這兩句第九跟第十,各省掉一句。前半句省掉。
所以他第十句是“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應該是這樣的,“普於十方一切諸世界諸如來所。悉現其身。”所以“具足成就一切佛法。”這個經文他常常會這樣,會把前面一句給省掉。因為前面已經有八句,這裡不用再加啦。這個叫做他的語言模式,有的是只有第一句,把這個語言模式定下來,後面就全部省掉。這一段呢,是全面八句,後面兩句省掉。
這個十句,這個十句講的是一個什麼?象限在轉移的過程。因為他是從果地,文殊師利的立場,來告訴我們怎麼樣從因地轉?就是依於這個善知識的指導,那你一步一步轉過來,這是最高的修行境界,就是你已經各種條件都具足啦。那這樣轉很快。我們修行到成就的人,他大概都是這樣轉的。
可是今天我們因地,你因地要去轉就是,具足那些基本的資糧道為第一要件,當你資糧道不具足的時候,你要成就不可能。就是說你要蓋房子地基一定要整理好。地基不整理好,你蓋的房子叫樣品屋。台灣叫樣品屋,我們這裡叫什麼?也是,一樣嘛,那個東西是不能住人的。臨時住一下大概可以啊,但是不能長久住。因為水電也沒有,什麼都沒有。工地可以申請工地的用電用水,但是他不是長期供應的。你要留意到。這個就是基礎。所以你假如不是具備這些資糧,你是沒有辦法進行的。這是一個三個理論當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而這個部分是怎麼樣進行呢?我們只能夠說,果地的人,到果地就知道。但是你因地的人一定要從因地的方法來講。我們在這裡看到啦,一個果地的示現,因為他直接就告訴這些大菩薩們修行的方法,這是果地的,象限轉移的具體例子。
在我們來講,我們也是一樣,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像這樣子幾句話就轉過去啦。你是要一套工程完成以後,你每一次啊,都要進入那一種心靈頻率很穩定的狀況中,你自然會轉移的。
那麼在這個轉移裡頭,他前面有提到,悉見,剛才講悉見十方一切世界諸如來,及其所有道場眾會,有沒有類似這種,悉見一切。這個悉見一切跟你所想的,你入定以後看到什麼是不一樣,那是你的意識形態。一般人都以為,我入了定以後,在定中看到什麼?語言是這麼講 ,但是你意識形態以為的入定以後所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這個定我們叫做三昧力。三昧是正定,石家莊北邊有個正定,就那兩個字啊。但不是入正定到那裡去啦。到那裡也沒什麼好看的。這三昧力就是正定的能力。
你會發現,那個見啊,應該是講發現或者找到。是見到沒有錯。那見到不一定用眼睛看,是你的慧眼見到。那個慧眼包括三個東西,主要是三個東西,就慧眼、法眼、佛眼。我們一般講的慧眼是包括天眼。天眼是肉眼的一種延伸跟擴大。天眼有點像你的眼睛裝上望遠鏡一樣,那個叫天眼。可是慧眼、法眼跟佛眼,跟肉眼、天眼是不同的。他是,用我們的話來講是腦筋裡發現了什麼東西,是慧眼、法眼、佛眼,可是他又不是腦筋裡面的東西。他是一種智慧的光明作用。知道嗎?光明遍照有沒有?我們常講光明遍照。光明遍照就是指這個東西。所以他不是用眼睛看到什麼的,他是你智慧成長所顯現出來的一種狀況,那要這樣訓練,這種象限轉移的功夫是絕對需要的。
好吧,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繼續跟各位再談。
《四十華嚴》第57講(2008年11月27日)B
好,我們把前面的這個理論部分啊,跟各位簡單地做了一個回顧。這一個小時啊,所談的理論,是一乘圓教的根本核心問題。
講理論能夠碰到這個因緣啊,是很難得的。各位可能是說“我今天是不小心來的”這個跟中頭獎一樣,為什麼會中獎?沒有原因,你今天來就是中頭獎了。
一般人我們都會這樣問。我想你假如是個用心的同修大概問過,“佛教跟其他宗教有什麼不同?”對不對?一般人都講,宗教都是勸人行善的,是沒錯,但是佛教在勸人行善之上呢?還有什麼跟人家不一樣的嗎?那你應該要去找答案,不是問師父啦。
同樣的,佛教也有很多宗派,大乘跟小乘有什麼不同?對不對?你要找到答案呀。那華嚴經的一乘圓教跟大乘的又有什麼不同?對不對?你進入我們華嚴宗裡面,華嚴宗跟其他宗派有什麼不同?沒有的話,你不是一鍋粥嘛,對不對?看起來好像都知道,我也知道,中國佛教八大宗派,啪啪啪啪都會算,這一宗跟那一宗有什麼不同,你大概是胡扯一通而已。那現在我們告訴你,你到華嚴宗來,華嚴宗的特色是什麼?要搞清楚啊。
那麼,剛才的這一段啊,就在說明這一點。華嚴一乘圓教是如何成就的基本要件,十個趣大乘無疲厭心,對不對?這十個條件啊,你要具備。然後呢,多少,隨著你的程度的增加,你那個見一切佛境界無礙眼的三昧,這個三昧力會隨著你一直增加。簡單吧,對不對?不難啊。
但是,你假如連這一點都認識不清楚,那你要從華嚴下手,要怎麼學啊,大概你都很難。因為大家都想由淺入深嘛,那由淺入深,每個人講的都不一樣。但是你把這個核心抓住啊,你從哪一個方向進來都無所謂。但是你核心沒有抓住啊,你從那個方向走,恐怕你都走錯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問題。
剛好今天你中獎啦。說到中獎,我這次從美國回來,我也中獎了。那個,要通關的時候,跟我講一堆,英文我又不懂,臨時去找一個人來,我以為說什麼。他翻譯的人翻譯的真好。
他說:“恭喜你!”
我說:“恭喜什麼?”
“因為電腦抽獎啊抽到你。”
我說:“干什麼?我以為是經濟艙要升等,商務艙呢。”
“你要進去裡面接受檢查。”
我說:“干嘛?”
他說:“你的登機牌上有四個星星。”
我說:“要脫褲子,脫鞋子啊?”
他說:“通通都翻開就對啦。”
哈哈哈,檢查就檢查嘛。檢查根本就沒什麼,但是,他就是用抽獎的方式。你中獎,你就麻煩啦。
有一次,我從加拿大開車到美國。就在我前面那部車,被叫出去,叫出去。車子叫出去,全部把你拆掉,全部拆掉。然後呢,自己裝起來。他也是中獎了。
但是我們跟你講,這個中獎是你人生非常重要的。你今天覺醒想修行。有的人在菩提道上很辛苦,有沒有?頭破血流啊。米勒日巴的故事有沒有聽過?要跟他師父瑪爾巴學的時候,你看看,他就一個念頭就只想死,不敢背叛他的師父。但是,師父就這樣子整他,從四個山頭這樣子蓋房子,蓋來蓋去,然後又從這邊把蓋的拆掉,那石頭通通搬到那個山頭去,蓋起來。他以為師父老了,叫他的師母跟他作證,肯定沒錯。為什麼?菩提道上他有障礙。他因地,他曾經有不良的這種業力在。
那你今天聽了這些,我跟各位講,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是聽不懂我剛才講什麼。但是無所謂,你很認真在聽就對啦,至少眼睛都瞪著我嘛,對不對?你至少有心想要聽嘛,但是實在聽不懂嘛。但也有人打瞌睡,不是沒有。你不要怕,我這邊看你都很清楚啊。但是打瞌睡並不表示沒功德。因為你實在是很用心嘛,所以才會聽到睡著嘛。因為你是聽不懂嘛。聽懂的不會睡了。既然你會認真聽,而聽到睡著啦,表示你有福報,沒有善根。但是以這個福報的緣故,下輩子你再來,你就聽懂啦。所以不要擔心,只是晚一點而已。因為前輩子的資糧跟這輩子的資糧銜接不起來,才有這種障礙。這個你不要擔心。在華嚴圓教裡,圓嘛,這一頭沒碰到,再走過去就碰到了。這是一個基本關鍵。
那我們跟各位講到這裡。現在要講的是第八頁。最後一行。經文八十八頁。最後一行。這裡開始啊,就是善財童子這個主角要上場了。這一幕啊。在經文裡啊,假如把他編成話劇的話,那剛才這裡就謝幕了。現在又重新開幕。下一幕開始。我們來看這裡。經文,我們先念一段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漸次南行。經歷人間城邑聚落。至福生城。於其城東。住莊嚴幢娑羅林中。往昔諸佛曾所止住。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大塔廟處。亦是世尊毘盧遮那。於往昔時。行菩薩行。能捨無量難捨之處。是故此林。名稱普聞無量佛剎。此處常為天龍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供養。”
這是序幕打開。把前面的因緣跟各位解釋一下。這裡有幾個名詞,跟各位說明。
第一個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怎麼發?各位都很想發,大家都在念。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要發,就發前面那十個趣大乘法無疲厭心,你把他培養起來,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很具體的吧!
你要發,我也要發。怎麼發,發心啊,怎麼發?今天要來聽經,今天吃素。有沒有發心啊?發心啊,這叫發草皮心。薄薄的一層。不是沒有發也發嘛。發一點吃素心你不要以為沒功德啊,至少那個因有了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他的內容就是發追求一乘圓教的心,一乘圓教就是剛才十個趣大乘法無疲厭心的十個心。
你發起來,你很具體地去摸索。現在你也可能不知道那十個是什麼?你就慢慢讀慢慢念、慢慢想。那個想啊,你沒有辦法問。我在這裡教各位一個技術性問題。什麼叫技術啊?你在學佛的過程裡,有沒有很多問題?我們常常給大家發問啦,大家問一大堆問題,大概都差不多啊,後來我想想還是不要問啦,因為問的都差不多啦。所以我勸你,你有任何的疑問,都把他做記錄,找個筆記本你就把他寫下,“疑情記錄簿”。
疑情的記錄簿,你就一直記一直記,你要問的東西都記在裡面,不要問別人,問你自己。你要記得,你的疑情、你的疑問啊,現在剛開始不能叫疑情,只是疑問。你的疑問是怎麼產生的,是因為你的大腦邏輯在運用。大腦只要運用邏輯,你記得他都是直線向前看。而且不能向後退。這個叫做單行道。知道嗎?這個單行道邏輯一推動的時候,你會跟社會上所有的東西通通抵觸,會產生矛盾現象。但是他在專業領域裡頭啊,去做這種邏輯推理,效果是很好的。你知道嗎?邏輯推理就好像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只能往前沖,一輪二百,四輪八百,你都可以沖。因為那是高速公路。可是你要知道,所有跟他要相錯的人通通是矛盾的。所以高速公路他一定要高架,或者是潛下去,所有的都要跨過它,要讓那一條路來。但是你在人生的旅途中,對不起!你沒有高速公路的福報。因為每一條高速公路的造價都很高。對不對?所有交錯的通通要架起來,連交流道要出去有沒有?通通要繞圈子出去啊,對不對?不是我們直接轉彎九十度就過去啦,不行,對不對?
高速公路上沒有紅綠燈,他可以暢行無阻。你的邏輯標准要求也是這樣。但是告訴你,你的人生邏輯要能夠達到這種程度,你的福報是非常大的,國王都不可能。金融海嘯發生了,有沒有?布什都拿他沒辦法,他本來以為用一億七就可以,一億七不行,就一億二十。一億二十不行,我看就要一億二百了。他怎麼樣,他要發動全世界的國家領袖來幫助他。他一個權力那麼大的國王,他沒用的。你在人生旅途上也同樣的問題,當你邏輯推動的時候,你會產生矛盾。就是你的疑問。
疑問你就記錄,剛開始記錄大約一百個裡面,你會不想記。因為都沒答案。你要記得這是第一個問題。你要是能夠記錄三百個以上啊,大概你就不會停止。你會一直記錄。因為你內心有一種成熟的感覺。
當你記錄到一千個以上啊,你前面的問題自己就有答案啦。記得啊,讀書人。都是我執、我見很重的人。你都有很多問題要問。你就記錄下來。到兩千個問題以後啊,你前面的問題解決了,又會跑出來,同樣的問題又會跑出來。那你會進入更高階的程度。
到三千個問題以後,大概你就開悟啦,小開悟。為什麼?因為你再來的問題呀,就形成系統。那你就會發現,你的邏輯已經不是大腦的邏輯,物理的邏輯推理,而是人生真正,你會知道“人生應該如何”的這種邏輯產生。
答案你自己知道,不用問。別人告訴你的答案,沒有用。為什麼沒有用?“不過,”人家給你做答啦,你又“但是,”但是給你做答啦,你又“可是。”可是完了,你“還有。”人家在講完了,“講是這樣講,我還是有問題,下次再問。”這個就是你的邏輯裡頭啊,一再會產生的矛盾。
所以我跟各位講。回去你要是很認真的,真的想解脫的朋友們,買個筆記本,就寫下五個字,“疑情記錄簿”然後開始從第一天日期你就寫下去。告訴你啊,大概五年的時間,你就脫胎換骨,一定改變。修行是什麼,你就會很清楚。
你現在要問,你只會結很多惡緣,因為人家告訴你,你還是不滿意。因為你的我執很重,我見很強。因為你IQ都是差不多,問題邏輯的東西都差不多。所以實際上你所要問的問題對另外一個IQ跟你相當的人來講,他也都有這個問題。只是他先走過了,他的問題已經解決。所以你在問他都能答。他能答,你現在不滿意,所以你的概念包會一直出現。所以我告訴你,最有智慧的人就是寫疑情記錄簿。OK!這是對於想求“義學”的人來講啊。
那你假如你想從事這個禅觀,就是“我對教理不想管那麼多,直接要學禅觀禅修”的人,包括密法,禅淨律密,直接要修行的人,那就叫做摸索記錄簿。以後有機會再跟各位講。
這個是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什麼東西的時候,你要從這邊來,從前面那十個無疲厭心下手。那麼你在摸索,你會有很多問題,你就一直做記錄。你就朝這個方向,你直接就是華嚴海會的佛菩薩,直接就進入了。不要以為剛才在唱,是隨便唱唱啊,“南無華嚴海會佛菩薩”,就這樣念過去了。不是,那是真的。直接從這裡下手!
所以,這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要真發。真發,你一下子發不起來。但是一定要透過這十個無疲厭心,去摸索,你就發起來啦。
那麼,我剛才這樣講就跟這句話講的一樣,聽懂嗎?“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有沒有?我現在已經勸你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完畢啦。你回去就要真發菩提心啊,而且方法也教你啦,內容也講啦,對不對?上一次沒聽到的,你回去慢慢摸索。等我們把DVD弄好,你再重看一遍。
“漸次南行。”前面都講過了,我就不再講啦。
“經歷人間城邑聚落。”有沒有?意思就是你不能離開人間生活。城邑聚落,你很清楚吧。但是跟你想象的城邑聚落不一樣。就是你在生活中經歷過的大小事情,各種煩惱,各種挫折,你都要去解決,對不對?這個叫做城邑聚落。城邑是大的事情,聚落是小的事情。你人生裡頭有沒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啊。對不對?這個叫做城邑聚落。你的城邑聚落是我好像是從這裡到石家莊啊,經過多少城市有沒有?那個叫做城邑聚落,沒錯。他是用這個來形容你心路歷程,人生的心路歷程。有沒有?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啦,有沒有?
學生在考試的時候,人家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我是大考大煩,小考小煩,煩惱的煩,不考就不煩。對不對?所以,那個煩就是城邑聚落啦,知道嗎?人生裡頭相當多,我們都遇到過。但是你經過這些歷練,而得到生命智慧的成長,那就是“漸次南行”。假如你沒有得到生命智慧的成長,那就不叫南行。南行是指這個意思啊。知道嗎?
“至福生城。” 福生城,人人都有個福生城。我剛學佛的時候說“人人都有個靈山塔。應向靈山塔下修。”這是自己的一種感受啦。那麼我們讀到華嚴,你就看到,人人都有個福生城。你的福自然會產生,這個叫福生城。你經過那樣人生歷練以後啊,你就會有這樣的一種生命很踏實的基礎存在。這個福生城就是指這個。
那麼到這個地方以後,你的人生歷練到這裡,“於其城東。”東邊是剛開始。有沒有?剛開始啊。
“住莊嚴幢娑羅林中。”這個是一個立足點的起步點。一個起步點,東邊是開始。而從這裡出發。這個東邊是概念式的,這個莊嚴幢娑羅林就好像我們在運動場上大家排成一條線。預備,准備要“嘭”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你到達這裡啦。知道嗎?也就是修行開始線。賽跑開始線,人生准備要開始的這個地方,所以這裡是很殊勝的,來到這裡,所以他下面講一句話。
“往昔諸佛曾所止住。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大塔廟處。”你有這種感覺啊,你下輩子一定會到這裡,這輩子你已經到啦。相沒有顯出來,下輩子一定會到。這個感受力是很重要的。
“亦是世尊毘盧遮那。於往昔時。行菩薩行。能捨無量難捨之處。”知道嗎?你能夠到這個地方,你要放下很多。放下其他的不管。比如,賽跑,我要來到這裡跑百米,那對不起籃球的專長要放下。對不對?舉重的專長要放下。因為我現在要跑百米嘛。是不是無量難捨,那些都可以的。但我要放下才能來到這裡啊,對不對?其他就不用講啦。其他的本來要捨的。貪嗔癡慢疑,那都要捨的。但問題是這麼多法門我都能,但是我要放下,只能夠從這一法下,有沒有?所以這個莊嚴幢娑羅林有這個意思,是人生裡頭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時刻。開始要起跑的地方。
“是故此林。名稱普聞無量佛剎。”這個無量佛剎是指所有佛剎,所有的淨土啊,都知道這個狀況。那這裡,我就要跟各位回味一下極樂世界的狀況。
剛才跟各位提到,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在本質上有什麼不同,這是我經常跟各位講的,娑婆世界就是用大腦,我只是這樣講,極樂世界這種淨土啊,佛剎無量佛剎的佛剎裡啊,是不用大腦,用生命生活。這一點我只是這樣講。
現在我要跟各位講的比較詳細的就是,在這個世間,娑婆五濁惡世裡啊,你都在追求,追求外在的東西。追求什麼?財富,名聲,利益,對不對?追求權力,追求感情、愛情,對不對?這叫五大誘因,吸引你去追逐。但是在淨土裡不追求這些。淨土裡追求什麼?培養自性善根。佛教傳統的概念是這樣講。追求戒定慧。對不對?這裡是追求的是貪嗔癡。因為這種話講太多啦。大家也都會背。
可是你拼命地就是追求貪嗔癡,熄滅戒定慧。雖然背的是背出來,追求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可是念歸念啊,腦筋在盤算的也是“我要怎麼修法能夠成功。我要怎麼修法能夠賺更多的錢。”那你還不是在熄滅戒定慧,增長貪嗔癡嘛。對不對?念是那樣念的,心裡干的就剛好相反的嘛。那你就不對啦。所以我們必須把這些意識形態,因為意識形態久了你就麻痺啦,麻痺就不能用了。所以你一面喊口號,一面做相反的事,這叫什麼,“好話說盡,壞事做絕”,對不對?熄滅貪嗔癡,增長戒定慧。對不對?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這個誰都會喊,喊這種口號,其實你在想的還不是“師父,我修哪個法可以股票漲停板。”股票漲停板跟你修法沒關系啊,所以你這樣講,師父就沒人要拜啦。所以師父就要告訴你,“黃財神”然後這個黃的綠的紅的白的還有黑的,配合金木水火土你買哪一只。那只是屬金的,你修綠財神,那只是屬黑的,你金木水火土五個顏色去配,那這不是增長貪嗔癡嘛?你還說,增長戒定慧,熄滅貪嗔癡?講的念的跟你做的想的完全相反啦!
所以我們不講傳統口號,一定要你重新認識,原因就在這個地方。好好從這裡來看。這淨土裡,為什麼佛教會強調說往生淨土,也就是要你放下娑婆的這種錯誤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跟語言模式。到淨土裡去啊,他自然會給你的,你自然你要到那邊去,他要的就是一種正確的思維模式、正確的行為模式跟正確的語言模式。關鍵是在這個地方。
所以他的名稱會普聞無量佛剎。也就是在所有的佛剎裡,都是從這個地方開始,修行起跑線嘛,開始往前跑啦,你這個娑婆世界這種錯誤的思維模式全部丟掉啦。因為有無量難捨通通能捨掉嘛?是不是這樣?留意到嗎?所以這段經文啊,這種序幕展開好像沒什麼。其實他是很重要的,基本條件你要具備。這些基本條件沒有具備啊,你根本沒有辦法進行。
你假如要修行,你一定從頭做起,一定要從頭做起,不要半路殺進來。半路殺進來,前半段你都不知道,因為前半段你沒有。這種人是什麼人可以呀?這種人半路殺進來就能夠修行的而得成就的那是一種人,那種人就根本就沒有大腦,不是沒有頭喔,他不要大腦的人。
進來,師父說“這樣。”“好吧。”“那樣。”“也好。”他人生永遠從此開始,永遠都這樣,他不管前面。你是不是這種人?你看,想一下,你是不是這種人?每一次,什麼事情要告訴你“等一下我想想看。這會不會害我?”“我為什麼是這樣,我這個能賺多少?我做這個對我有什麼好處?”你腦子老在想過去的這些,還有預測未來的消息。這個是沒辦法修行的,這個叫貪嗔癡重,我執我見很強。
你要做什麼事,你既然已經來到修行的地方,別的地方就難說啦。別的地方其實還有一個地方就是家裡,家裡你也別問太多,夫妻既然結婚啦,你不要什麼都問清楚。夫妻,你一定一個信嘛,夫妻沒有信的基礎,這個家是不幸福的。你知道嗎?互信是一個信心的信,不是相信的信,那個互信是信心要架構起來,你沒有信就絕對沒有愛,家庭的愛,沒有。你有了信才有那個愛。那個基礎才能建立,但在那個時候說做就做,那很簡單,因為那個家是一體的。
同樣你進了道場也是一樣,他更是法身慧命的一種信,那你就不要師父叫你修,“哼,他怎麼叫我做這個?為什麼不叫他做?他呀,哼!一定,哼!對我怎樣。”那你就完啦。你不往好的想也不對,往壞的想也不對。叫你做就是做,沒有為什麼。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所以修行要留意到這一點。
我們在這個地方,因為大腦在運作“為什麼、為什麼”邏輯太多啦,這裡先把這個給除掉。所以後面的這個經文經常有的。
“是故此林。名稱普聞無量佛剎。此處常為天龍八部。恭敬供養。”有沒有?就是這個原因,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天龍八部為什麼要供養這個莊嚴幢所羅林呢?因為這裡曾經有這麼偉大的一個事跡存在,那這一個莊嚴幢所羅林在哪裡呢?在各位的生命裡,在這個世界呢,也就是從世界的外相來看,是你聽到這個經文的地方就是莊嚴幢所羅林。
那現在在哪裡,你知道嗎?就在廣化寺。你現在就在這裡啊,那你假如在這裡的話,你生命的焦距啊,也就是你自己的生命裡也有這麼一個起跑線,那你有沒有找到這個起跑線,假如有的話這個焦距就對正了。你假如“我還沒有,再過三年。退休以後才能啊。”那焦距還沒矯正。修行不是從退休開始,那發心當義工是可以從退休開始,可修行不一定,從當下開始,因為你不能從當下開始,表示你腦筋裡還有剛才講的那種情況,你還沒有准備好嘛。你既然准備好才能開始比賽嘛。那你准備好了沒?修行人?!各位朋友?!
好,我們再看下一段。“時文殊師利。與諸眷屬。到此林已。”這眷屬都跟他來了。
“即於其處。坐師子座。”師子座也一樣,我們在畫佛像的時候,他的座位都畫一只師子叫師子座,畫孔雀叫孔雀座。誰坐孔雀座啊?好像都沒學過,阿彌陀佛坐孔雀座。所以阿彌陀佛有很多地方顯相都是騎在孔雀上面。那是阿彌陀佛,不是孔雀明王,不要搞錯。你不要以為只有孔雀明王騎孔雀,阿彌陀佛是坐孔雀座。
釋迦牟尼佛是坐師子座,因為他轉*輪嘛,叫獅子吼。所以坐師子座,只要講法的都叫師子座。我有沒有坐師子座?這個就是師子座,你沒有看到,後面有沒有一只獅子啊?那個顯相只是表法,實際上轉*輪的都叫師子座,所以講台前面常常畫有一個*輪有沒有?那個*輪旁邊應該是兩只獅子,那都表示那個座那個講台就是師子座,而那個地方只能講經,一般演講不能用。因為那個師子座是大轉*輪,這個獅子一吼,野干全部跑掉啦。野干就是那些野獸,一聽到獅子吼,全部都跑掉啦,不敢出聲啦。出聲會被獅子吃掉啦。是指這個意思,所以他坐師子座就是要大轉*輪。
他轉什麼*輪呢?“說修多羅。名普照法界圓滿光明。”
《普照法界圓滿光明經》或者《普照法界圓滿光明修多羅》這部經,你有沒有聽過?名字都沒聽過,他文殊師利菩薩在福城東,莊嚴幢娑羅林中所講的這一部《普照法界圓滿光明修多羅》,就是我們所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知道嗎?你不要看這名字好奇怪喔,就是《華嚴經》的另外一個名字。《華嚴經》有很多名字。大方廣就是體相用的境界。佛華嚴,佛是果,華是因。用因,萬行之因來莊嚴佛果的體相用莊嚴,這樣的一部經,所以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按照我們中文的文法來講應該叫做“佛華嚴大方廣經”。習慣上我們都叫大方廣,這是印度人文法,所以叫《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
那麼在這個地方,因為他在講《華嚴經》裡面不能再這個叫《華嚴經》,所以他就用他的實際轉*輪的那種因緣來講叫做“普照法界圓滿光明修多羅”。也就是我們講的《華嚴經》就對啦。所以這樣的話,這經文就不會重復。否則你會講,那麼在《華嚴經》裡的前面的算不算?對不對?假如這裡說他這個叫《華嚴經》的話,那你前面的算不算?就產生這樣的問題。所以在佛教邏輯裡頭,他就不重疊。
所以在經文裡頭,你很少看到在一部經又講另外一部經,其實兩部經都是同一部經,所以他不會再這部經講那部經。但是菩薩會常常出現。知道嗎?這是佛經的一種共同的語言模式。所以他在講《華嚴經》,他不用《華嚴經》的名字,是避開你的邏輯上這種矛盾。
那麼他下面講“百萬億那由他修多羅。以為眷屬。”
其他的經典就都叫眷屬經。這個根本*輪,《華嚴經》,圓滿*輪是《華嚴經》。無盡*輪是《華嚴經》。所以《華嚴經》又叫做無盡修多羅、圓滿修多羅、根本修多羅,那麼其他的都叫眷屬修多羅。所以你看《金剛經》也好,《大般若經》也好,《寶集經》也好,《阿彌陀經》也好,有沒有?《地藏經》也好,都叫眷屬修多羅。其實《法華經》都叫眷屬修多羅。這個地方就講很清楚啦,《華嚴經》是根本*輪。OK。
“說此經時”。在說經的這個過程裡啊。
“有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大龍王並其眷屬。聞此法已。自厭龍趣。於佛功德。深生愛樂。鹹捨龍身。生人天中。”
這個地方他給我們表達了一個狀況,龍,身為龍,對於龍身他是很喜歡的,他很喜歡的,動物。龍是不是一種動物?那同樣,人也是一樣,人很喜歡他做人,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有一種貪。當女生的很喜歡當女生。當男生的很喜歡當男生,假如當女生不喜歡當女生,那性格矛盾。當男生的不喜歡當男生,他也有角色扮演的沖突。有沒有?所以你身為男生應該很喜歡當男生,身為女生也很喜歡當女生。但是跟那個男人沙文主義不一樣,那叫心理不健康,對不對?女人沙文主義也不對。他是在他的角色扮演上,他認同他的角色,因為他就喜歡他的這個角色。那身為龍趣當然也是喜歡龍。當然龍也有他的苦,知道嗎。人喜歡做人,人也有他的苦。那你必須認識清楚。
那麼他說他捨龍身而生人天中,是什麼意思?這佛法中,語言上面他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佛法我們把他當假設好,假設是只有在人天當中他才能修行。在其他,在天龍八部裡頭啊,通通在護法。他在修行,他只是在醞釀修行,不是真的修行。
但是你說“在龍能不能直接成佛?”也可以啊,所以龍女就直接成佛啦。《法華經》上面。其他的五趣當中除了人以外,其他五趣要直接成佛,難,非常難。天道能不能直接成佛?也可以。比如說進入四禅八定,為什麼佛一開示,他們馬上就證阿羅漢?有沒有?在佛陀的時代啊。你看佛陀時代,大家都很羨慕,佛陀一開示,善來比丘頭發掉啦,胡子也掉了,不要天天刮。對不對?袈裟不知道從哪裡就飛來了,袈裟披身。然後就證阿羅漢。佛一開示說,善來比丘。你看這多好啊。
我告訴你,佛陀就叫你善來比丘,再叫一百萬遍也沒效啊!為什麼沒效?你知道嗎?因為那一些人像捨利弗、目犍連這些大德,他們都是四禅八定的大修行者啊。請問你現在幾禅幾定?你什麼禅也沒有,什麼定也沒有,叫你善來比丘沒用啊!捨利弗、目犍連,那個禅定都非常高,他敢來找佛陀挑戰啊。對不對?他不但有那麼高的禅定,又有特異功能啊。目犍連不是神通第一嗎?對不對?捨利弗是雄辯滔滔,五天珠?的哲學家都被他辯倒了。所以他敢來啊。
那你呢?你只是除了挨打以外,你什麼本事也沒有。所以一看到佛陀他就開悟啦?
事實上,捨利弗跟目犍連並沒有跟佛陀辯論。捨利弗是來找佛陀辯論,沒錯。佛陀說:“你來找我?”
他說:“是啊,我要跟你辯論啊。”
他說:“你找我辯論,不是我找你辯論。”
他說:“是啊。”
“那既然要跟我辯論,那你就先住下來。跟我生活一段時間再辯論。”
捨利弗說:“對啊。”
好,就住下來了,就輸啦,就證阿羅漢了。我們的記錄是不一樣的。
那目犍連一聽,說:“我那個大師兄那麼有智慧,他是怎麼搞的?我用神通去看看。”
佛陀說:“你來找我?”
他說:“是啊。我師兄怎麼會變成你的徒弟?我要找你辯論。”
他說:“你來找我辯論?”
他說:“是啊。”
“那你要找我辯論,你就住下來吧。”
他說:“好。”他想也對,應該住下來才能跟你辯論。捨利弗在旁邊鼓掌說“這個笨蛋又輸啦”。他們哪有辯論,根本沒辯論。所以記錄上就很簡單啊,善來比丘,所以大家都證阿羅漢嘛。
那你呢?一叫你住下來,“那不行,我還要上班。”“不行,今年年終獎金還沒領。”所以你不會開悟啊。人家四禅八定,有這種本事,你有嗎?所以不是人家根器比你好,他們根器其實不會比各位好,問題是你放不下,你沒有禅定啊。所以趕快訓練。
不要弄錯啦,不要從文字記載啊,都通通搞錯方向。所以這個龍身你要留意到,他主要講的,你具備了修行條件。那龍他是很好修行的一個動物。而這個經典裡面講的龍跟你腦中裡頭的龍不一樣。因為印度人講的龍啊,他是一種,應該是這樣講啊,用我們的話講,他是人身,但是長相不一樣。他是一種民族,在印度人講的龍是一種民族。這個民族的長相跟人不太一樣。跟我們現在這樣的人不太一樣。假如用我們世間的話講,叫其貌不揚。所以應該來講是一種邊地的民族。那長相非常,不像我們現在這樣五官端正的樣子。但是他又不是殘障,是這樣的情況。
但是跟我們講中國龍跟印度龍不一樣,中國龍是四只腳。對不對?是蛇身的那種樣子,可是印度的龍不是這個樣子。但是他修行不好修,但是他孔武有力。應該來講說,他的臉的長相有點像狒狒,身體是人的樣子。但是他沒有尾巴,你要留意到。但是我們怎麼搞得變成中國龍這樣子。所以中國龍跟印度龍就不同。但是他有他的能力,就是說體力特別大,智力比較不足。人類是智力足,體力比較弱。人跟龍之間的差別在這裡。但是龍他比較單純,比較憨厚。因此他容易護法。只要你這個人是好人是修行人,那他就護你的法。通常龍是不會傷害人,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個有關龍的部分繼續,印度龍有必要進一步研究。這個民族所在的地方,跟我們不一樣。
那麼“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這個部分是中國傳統沒有,所以他通通沒翻。那通通沒有翻,那當然我們解釋,各位查詞典都有啦。什麼冬瓜鬼啊,什麼天神啊,月神啊等等。這個都是印度那邊的一種人種。我們講都是天神。
好,這個部分,我想簡單地跟各位談到這裡。
他下面講到 “一萬諸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就說這些體力強壯的這種人群啊,那麼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方面呢,得到不退轉。他直接就修行啦。
“獲有無量無數眾生。於三乘中。各得成熟。”三乘從一乘圓教來講,三乘都是單純的目標,他能夠得到成就。成熟就是,成就再進一步的意思。從我們跟各位講,微觀的佛法修行、修學、求學解脫的部分其實很簡單。但是要一乘圓教不退轉,是難,特別困難。所以華嚴在勸各位修學的,都是非常大的成就。
在這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前提與目標之下,你得一點點的成就啊,你記得,無限的一點點也是無限,你記得啊!有限的極大還是有限,你記得這個原則。那麼不要大腦的功德,只要一點點啊,都比用大腦的功德無限極限大的那種功德來得大。就是因為無限再小的無限還是無限。有限的再大的有限還是有限。無限總比有限大,你知道這個理論這個原則這個講法,你聽懂嗎?無限,無限再小的無,還是無限啊。對不對。那你有限的再大的有限還是有限啊。那無限總比有限大吧。是不是這樣。留意到嗎?所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只要去摸索,得到一點點啊,那你的功德都比三乘大。
所以,《華嚴經》你經常都看到,都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直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正等正覺是無限的正等正覺,不是有限的正等正覺。關鍵差在這個地方。
當然你以其他宗派來解,講他當然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他沒有辦法跟你交代清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什麼?所有經典講不清楚。《華嚴經》在這裡交代很清楚,剛才這一段。有沒有?上一個鐘頭所講的,就是講這個內容啊。那你去發這個心,自己摸索。
這個首先講的是講龍趣,龍道的這些眾生。這個經文從“大本華嚴”來講這是相當長的,他只是舉龍這個部分,舉兩個來講而已。那麼要展開的話這個經文相當長。那我們這裡的經文啊,是有限的,因為我們對於護法的這個部分的經文啊,這幾位大德啊,從印度帶回來的經文,帶的不多。所以我們中國這邊所看的經典,都是直接講修行的,人間直接修行部分的。很少提到四禅八定怎麼解脫的問題。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是到置心一處就出三界喔。我們前面畫給各位看的,置心一處就出三界啦。並沒有告訴你說,怎麼樣入四禅定或者四空定的問題。因為那是四禅八定解脫的部分。不是不行,那是很好解脫。但是你要去具備那個條件,這第一個。
第二個,天龍八部的解脫,我們通通沒講到。在漢傳佛教的經典裡都沒有講到這些。所以你在漢傳佛教裡沒有辦法找到什麼財神法。財神法不是修發財的,你也沒有辦法看到天龍是如何解脫的。這些護法神的法,我們這邊沒有,但是西藏那邊很多,有沒有?西藏護法法就很多。為什麼?因為他都是從印度那邊帶上去的。
因為中國的這些譯經師都是書呆子,不是書呆子,講錯啦。都是書生啊。都是士大夫。因為書生加士大夫就變書呆子嘛。他只講求這個解脫的部分。所以天龍八部的部分都沒有翻譯過來,都沒有帶回來。因為古代跟現在不一樣。現在打包叫DHL,就幫你送回來啦。對不對?以前不是啊,還要一大堆駱駝、馬這樣托運,半路還要遇到土匪強盜,走海路還會遇到海盜,尤其最近。所以在古代要運送這些,並不容易,他們要運送回來,是經過非常選擇的。而,所有帶回來的經書還有一個遺憾,並沒有全部翻譯。在那邊呢,是比較貪心一點,盡量帶回來。帶回來,不見得都能翻譯。
我們《華嚴經》是朱世行那一群人帶回來的,可是帶回來是經過了二十幾年才翻譯的。那這一部是比較特別啊,這一部是南天竺烏突國國王進貢給德宗皇帝的,唐朝德宗皇帝。那大使那欽差大臣直接送到唐朝皇宮來,那個時候剛好德宗皇帝的生日啊,就下令那個般若三藏直接翻譯的。花兩年,四年的時間翻譯的。那這部經是很幸福的。但不見得每部經都這麼幸福。
所以,你不要以為你看得到,當時你可能也是跟著搬運來的。或者是郵差送過來的。是怎麼樣的參加這個工程,都有啊,大家一定都有份。不然你不會莫名其妙跑來聽經。當你誦一遍說這是什麼,什麼寶貝啊,大家那麼護持啊?但是你沒有資格了解啊。現在因緣成熟了,所以你才能來聽啊。
好,這個是前面序幕的部分。
第三段,“時福城人。聞文殊師利住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皆從城出。來詣其所。”
這個福城東的人,因為文殊師利菩薩在莊嚴幢娑羅林裡講《華嚴經》啊,當然是應該已經開講了嘛。以前不像現在,印海報,做廣告啊,大家都知道哪年哪月哪日開始講。以前沒有,他是講了以後,這消息逐漸散出去。,散出去以後啊,聽到的人就逐漸一直來了。那跟各位講,古代人跟現代人,剛才講過五濁惡世的人跟淨土的人有什麼不同。你大概知道了。
古代人跟現代人有什麼不同?你知道嗎?大概不太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百分之八十,所有人生中的活動,包括游戲、娛樂全部都是宗教生活。他的娛樂不是娛身,你要知道啊,不是身心的娛樂。他是娛神,他是演戲演給神看的。知道嗎?各位知道嗎?野台戲,你看廟前面的,都有一個戲台。戲台演戲是演給神看的。神也不會鼓掌,所以叫人也去看。看到那裡,你就鼓掌。對不對?像我這樣講經,諸佛菩薩在後面聽,他都不鼓掌,所以就請各位多鼓掌。在古代的這些娛樂活動啊,其實我們是叫酬神。酬是感謝神在這一年來給我們的照顧跟保佑,其實是娛樂神啊,演給神看的。
有個人到土地公廟,不是土地公廟,有一個廟裡頭,就去跟他許個願:“我買彩卷,你要給我中獎,你給我中獎,我就演一場戲給你。”他去啦,果然中獎了,中二百塊。哇,演一場戲要五千塊,他自己就去買布袋戲,買兩只,一只五塊,兩只十塊。自己就在那邊唱啊,演啊。演了一個多鐘頭,“我都累啦,他們應該也累啦”。因為他跟神講的話,他不敢不兌現啊。要兌現二百跟五千塊怎麼兌啊,他只好自己演了。自己演買一個五塊錢,兩個十塊錢,自己在那邊一直演。這就證明說,是酬神、謝神,他在幫神娛樂。因為只有一個人演就沒人看啦。但是他這個動作他必須做。他對神有一種敬畏之心。
在古代的人,對這個部分,跟人講信用可以毀約。因為要等死後閻羅王算賬才算得到。可是跟神講,他不敢違約。因為他怕晚上就會出事啊。所以中獎要趕快去還願。我們就知道古人生活當中,他活在宗教的領域裡啊,是相當強烈的。
現代人對宗教意識薄弱,所以什麼壞事都做盡,就是這個原因。我們不是鼓勵各位說,你一定要有宗教信仰。不是這個意思而已。他最重要是你的心要有個底,要有個依,不要肆無忌憚。因為你不懂因果啊,你就不怕。做了以後啊,那有什麼?不管。被抓到再講,沒抓到就以為就得逞啦。你能夠躲過這一輩子,你到因果兌現的時候,你根本就躲不過。這是一個關鍵處。所以宗教信仰是絕對需要的。
所以宗教信仰我們又叫宗教情操,宗教情操又叫人生的生命情操。你沒有生命情操啊,這個人等於是一個物質,沒有生命。這是一個關鍵。
我們簡單地先把這個地方說明一下。明天,我們就跟各位解釋,這個四眾弟子的價值跟意義。